说课教案论文(精选7篇)
说课教案论文 篇1
一、内容
主教材:篮球——基本战术“二攻二”侧掩护 (挡拆) 战术配合。副教材: (1) 技巧——复习垫上技术; (2) 游戏——运球接力。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篮球运动是深受我国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对增强体质, 提高人体的各项机能有积极的作用。篮球是一个集体项目, 因此战术运用显得格外重要。“二攻二”侧掩护战术, 既是一个独立的战术, 又是许多综合战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因此, 篮球“二攻二”战术在篮球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用:本次课战术“二攻二”, 既是对上课基本技术的巩固提高和结合实战的运用, 又为今后战术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标任务。 (1) 能力目标。1) 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方法, 初步学习篮球“二攻二”侧掩护 (挡拆) 战术;巩固提高各项篮球专项技术。依据:因为是第一次战术练习, 所以初步掌握“二攻二”战术, 使80%的学生初步掌握。战术是由基本技术组成的, 因此, 练习战术的同时, 也巩固提高了篮球的专项技术。2) 技巧巩固, 提高垫上的动作技术,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男同学:前滚翻接慢起头手倒立;女同学:燕式平衡、站立、分腿前滚翻。依据:因为技巧是复习内容, 所以是巩固提高阶段, 达到9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3) 发展学生速度、力量、协调、灵敏素质。依据:在整个篮球技、战术中, 技巧对发展学生速度、力量、协调、灵敏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2)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依据:篮球战术本身就需要队友密切配合, 掩护给同伴创造得分机会, 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游戏比赛对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 培养拼搏进取的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重点
重点:侧掩护时脚的卡位。依据:脚的卡位是掩护的重要一环, 如果卡位不正确或不及时会直接造成掩护的失败, 影响整个战术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1. 开始部分: (2′)
课堂常规:A.体委整队;B.宣布上课;C.师生问好;D.接受报告;E.宣布本课内容, 检查服装 (保证练习效果及防止练习过程发生危险) ;F.安排见习生 (帮助摆放器材及保护帮助) 。
2. 准备部分: (8′)
(1) 热身跑: (降低肌体的惰性, 以及肌纤维的粘滞性,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度, 为练习作好充分准备) 方法:放录音 (健康歌) , 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热身跑, 在跑的过程中加上侧身跑、后腿跑练习 (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和练习效果) 。 (2) 进行间操 (符合人体运动从高强度运动逐渐恢复的生理规律, 充分利用时间) :扩胸运动、体转运动。 (3) 定位操 (根据本次课的需要) :头颈运动、体侧运动、全身运动。
3. 基本部分 (32′)
教学形式:分组教学 (男、女分组) , 男同学先随教师学习足球内容, 女同学由体育小组长带领复习垫上做技巧, 13′后轮换。
——篮球 (13′) 。
(1) 新课导入:巩固提高篮球的各项专项技术, 为战术学习作好充分准备。男同学:两人一组进行间传球。 (4′) (女同学:跑动传球练习。) 注意传球的提前量以及行进间踢球的节奏。
(2) 新课讲解:学习“二攻二”侧掩护 (挡拆) 战术。作用:在实战比赛中既是一个独立的战术, 又是许多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方法: (5) 号队员把球传给 (4) 号队员跑到4号侧后方做掩护, (4) 号接球后先向左做突破假动作, 然后突然从右侧贴着 (5) 号身体运球突破上篮, (5) 号掩护后转身切入篮下, 5号补防时 (5) 号将球分给 (4) 号投篮。
注:掩护时 (挡) 两脚分开一定要卡住防守队员的脚, 转身时 (拆) 要以靠近篮筐一侧的脚为轴, 向远离防守队员一侧转体, 把其挡在自己的身后。
教学过程: (1) 教师讲解战术的目的作用。 (2) 看幻灯片, 教师讲解, 明确跑动路线和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 找同学带领模仿练习。 (3) 做“挡拆”的练习。 (4) 找典型学生示范。 (5) 在消极防守情况下练习。 (6) 易犯错误及纠正。易犯错误:脚卡位不正确。纠正:讲明卡位的目的和作用、多做掩护模仿练习。
说课教案论文 篇2
沁后小学
林淑红
教学目标:
1、认识、书写生字,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学习并运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1、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梗概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3、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歌《八路军拉大拴》
2、这首歌是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作家徐光耀的同名小说《小兵张嘎》改编的。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作家徐光耀笔下的小嘎子。
3、揭题,板书。(板书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二、汇报预习情况
1、文章有关背景。
2、检查词语,分两组出示。
精神抖擞
推拉拽顶
扳
胖墩儿 单褂儿 虎势儿 猴儿 牛劲儿 塌着腰
合了裆
破绽
别住
三、初读课文,熟悉文断
1、自由读文,解答下列问题:(1)、片断中出现的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干什么?(2)、片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胖墩儿又是什么样的人?
四、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画下来,圈出关键词,全班交流:
(一)赏识嘎子的“灵”
1、哪句话可以看出小嘎子机灵的?
2、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嘎子的机灵?小嘎子为什么“不跟他一叉一搂”?这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还能从哪些句子看出嘎子机灵、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4、从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5、继续交流其它句子。
过渡:这一钩,钩掉了嘎子的什么?[胜利的希望]要是换在平日里,机灵的小嘎子也许早就获胜了,可是他今天的对手是谁?[胖墩儿]这是一个怎样的对手?找出有关句子!
(二)品读胖墩的“实”
1、学生自由汇报描写小胖墩的句子。
2、这对手有什么特点?胖墩儿也是一个摔跤的惯手,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三)回味俩小的“势”
1、嘎子和胖墩儿都是摔跤的惯手,他们旗鼓相当。文中用什么来比喻他们的样子呢?
2、他们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走马灯”就是旋转的民间彩灯。他们三抓两挠地揪在一起。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输了!
(四)激情朗读
(五)回顾全文,感受写法。
1、引导回顾 :精彩的摔跤比赛开始了,俩人各自虎势儿一(),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胖墩儿()着腰,()了裆,()着眼珠子。两个人揪在一起,嘎子(),硬是()不动他。小嘎子用脚去()他的脚,结果被胖墩儿一(),摔了个仰面朝天。
2、讨论: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塑造小嘎子的形象呢?
五、总结得失,激发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小嘎子虽输了,输在轻视了对手。由此,同学们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2、一次失败并没有让嘎子失去聪明、可爱的本色。反而让他更真实。挫折是财富,这次失败让小嘎子逐渐长大,最终成为优秀的八路军战士。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作家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一书,和机灵、调皮的小嘎子交朋友哦!
作业设计:让学生描写“一场扳手腕比赛”
找两个男生上台,让他们进行扳手腕。同学们观摩用几句话写出他们的动作。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机灵、富有心计
沉稳、老实
手疾眼快
塌、合、鼓
使巧招、下冷绊子
膀大腰粗、一身牛劲
钩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说课稿
沁后小学
林淑红
一、解读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2课,是本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去勾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也是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A、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胖墩儿的人物形象。B、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2、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片断。C、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小嘎子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读悟情和仿写法这二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读悟情:课标十分强调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以读悟情”贯彻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细细品味其用词的精妙。仿写法:事实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在作业中设计了“仿写法”:让学生描写“一场扳手腕比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体会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我还让学生欣赏了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以听歌曲《八路军拉大栓》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打好了基础。
(二)、汇报预习情况
小学高年级让学生学会预习,对课文的学习有辅作用,而汇报预习情况,能很好地检测学习的预习,所以我设计了本环节。
1、文章有关背景的介绍与交流,能帮助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收集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也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检查词语的教学,能较完善地检查学习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补缺补漏。
(三)、初读课文,熟悉文断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片断中出现的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干什么?
2、片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胖墩儿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在学生读文之后进行思考,贯彻了以读学文的指导思想。三个问题逐层提高,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能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人物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四)、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
1、赏识嘎子的“灵”
2、品读胖墩的“实”
3、回味俩小的“势”
4、激情朗读
5、回顾全文,感受写法。前三个步骤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来指导学生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突破了本课的重点。激情朗读则又一次贯彻了以读学文的指导思想。在小结回顾全文的过程中,我利用一段话在让学生明确了文断中最精彩的动作描写。并通过讨论,明确了作者的写法,突破了难点。
(五)、总结得失,激发阅读兴趣
在生活中学会反思,人才可能不断进步。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收获,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反思后,我乘势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五、作业设计
语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环节的设计正是本课能力目标的体现。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学写:“一场扳手腕比赛”,现学现卖,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机灵、富有心计
沉稳、老实
手疾眼快
塌、合、鼓
使巧招、下冷绊子
膀大腰粗、一身牛劲
钩
《爱我中华》说课教案 篇3
【关键词】《爱我中华》 说课 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12-0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爱我中华》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由少数民族歌舞音调创作而成的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感,歌曲采用三段体结构,表现出一种载歌载舞的喜悦之情,激起了人们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及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
(二)地位作用
歌曲《爱我中华》选自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祖国情》,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良好的开端将对后续课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依据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弱起节奏的准确演唱,跳音的演唱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律动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能准确把握弱起节奏和活泼跳跃的演唱情绪。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气氛,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和审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对弱起节奏和跳音演唱技巧的学习,用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
难点设计为:能运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跳音衬词“嘿罗”。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也具备了初步的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境法、声势训练法、模唱法来进行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要表达的情感;运用体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交融并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设计理念
始终坚持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教育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发现、创造等活动中使学生享受音乐的美;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应用,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节紧凑。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五、教学过程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设计,还取决于课堂上“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学唱歌曲,感受作品;
3. 拓展延伸,讨论升华;
4. 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为学生播放2011年春晚节目《幸福大家庭》的片段,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1)歌舞中有哪些民族?
(2)这段精彩歌舞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
2. 老师用动情的声音,随着《爱我中华》的背景音乐,给学生有感情,有激情的朗诵下文:
五十六个民族,好像五十六枝绽放的花朵;
五十六个民族,有五十六种不同的文化;
五十六个民族,有五十六种不同的语言,这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那就是——中华,由此导入新课《爱我中华》。
此环节用时5分钟左右,设计目的在于:采用创设情境型的课堂导入方法,通过直观的视听感受,使学生一上课就沉浸在音乐氛围中,感受跳跃欢快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二)学唱歌曲,感受作品
1. 由教师完整范唱歌曲,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感知(完整范唱)。
2. 让学生跟随音乐,采用强拍拍手、弱拍拍肩、次强拍拍腿的声势击打节拍,在感受4/4拍强弱规律的同时,再次体验歌曲热烈欢快的气氛,为教学重点的解决做好铺垫。
在对节拍律动和歌曲情绪有所感知后,我带领学生运用节奏读词的方法练习歌曲,使学生在熟悉歌词、歌曲节奏的同时,再次体验歌曲的所表达的情感。(课件)
为了让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快速解决弱起节奏并保持自然的声音演唱,我选用衬词嘿啰进行音阶练习:2/4 055(十六分音符)54 3 2|1-║(示范展示)练习时要求:休止符的准确和声音的弹跳,第一遍在休止符处加入“嗯”,待形成内心听觉后,然后再把“嗯”字去掉演唱。接着,我将分句地教唱歌谱,教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的强弱律动。经过反复练习,在学生初步唱会歌曲后,教师再次范唱衬词段落,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如何唱好衬词部分,接下来让学生模仿小狗喘气来体会发声时腹肌的运用,从而做到能用轻巧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衬词,突破教学难点。
3. 由教师指挥,学生跟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演唱中,适时强调演唱时的音色、表现力及表情等音乐要素。(ppt播放音乐伴奏)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刚才的教师范唱,学生欣赏,节奏读词,到现在对演唱时音色、表现力及表情等音乐要素的强调,使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从而有效地解决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能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
此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用时25分钟左右,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分步骤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扎实的层层递进式的练习,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将播放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的视频,并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用自制的沙锤打击节奏,另一组跟随音乐边唱边即兴表演,感受民族节日欢乐的气氛,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得到情感的升华。
此环节用时14分钟左右,设计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得到审美体验。
(四)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1. 背唱歌曲《爱我中华》。
2. 收集部分民族的音乐歌舞资料,拓展知识面。
此环节用时1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使学生有主次地完成作业,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创造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图,因此板书设计为:
《鸦片战争》说课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战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就英国来说, 凭着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依仗着资本主义发展200多年积累的经济、军事力量, 到十九世纪上半期, 必然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就中国来说, 背负着2000多年的封建包袱, 已是腐败不堪, 挨打是其历史宿命。战争对中国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起点。战争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2、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共三目, 第一目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 揭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叙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3、重点难点。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 评价林则徐。
确定的理由: (1) 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依据: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 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2) 历史知识结构的因果性特点。在历史知识多种不同的构成中, 因果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 (3) 恩格斯说:“历史是人的启示。”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前事而内省, 见前贤而思齐。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层次 (1) 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2) 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 外延要明确界定。 (3) 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德育层次 (1) 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2) 明白“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 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强国的伟大意义, 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3) 能力层次 (1) 通过多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通过评价林则徐, 学会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三、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生活在现代, 对百年前的使中国遭受奇耻大辱的那场战争没有什么清晰的印象, 所以在教法上主要采取讲授法, 但不是一味的讲述, 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层层启发,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思维。
2、讲授新课。通过层层剥离导课设计的问题, 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总结归纳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引导学生判断“禁烟运动引发鸦片战争”这一观点哪儿?教师在引导时注意引进哲学理论, 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 另一方面也方便引入了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
第二步:引导学生判断分析“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不能, 爆发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也就是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的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大概用20多分钟时间。采取不断设问, 层层剥离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示学生要把中国问题放在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下考察, 看看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形势。与学生一起归纳19世纪上半期中国和英国的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完成工业革命
东经军方济事::殖世海民界上体工霸系厂主已建立}侵略扩张的必然性再进一步比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诸如法国, 工业革命也在
进行, 但国内工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矛盾严重;美国:致力于领土扩张, 国内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德、俄、日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由此可见, 英国率先发动侵略战争不是偶然的, 是由当时它处于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已处于末世, 危机四伏
军闭备关废锁弛国政经治济腐落败后}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由此, 使学生明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已经腐朽衰败, 挨打的命运不可避免。
此外, 对“闭关锁国”要作深分析
这样就突破了教材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其次解决: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又是什么关系?
回答这一问题, 只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得出它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时, 注意英国的鸦片走私, 对中国带来的影响的全面分析。
教师小结: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它适应并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而成为头号世界强国;因为资本主义开放扩张的本性, 因而它发动侵略战争是必然的。由于请王朝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造成中国落后, 必然成为被侵略的对象。故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美的经济利益, 他们以此为借口把这场战争打起来。
最后:我们该如何评价林则徐及其中国的禁烟运动?
要肯定禁烟运动是人民反侵略的正义行为。对林则徐的评价要落实两点 (1)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 (2) 肯定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三步:整理鸦片战争的经过
主要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行解决, 教师只通过板书提示。这样使课堂张驰有度、动静得宜。
鸦片战争的经过: (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840年) 封锁珠江口——天津
(2) 第二阶段 (1841-1842年) 侵占香港岛——南京
(3) 中国军民得抵抗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
第四步:归纳总结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具体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生的资本主义。由此升华知识: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背影》说课教案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背影》,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说设计思想
⑴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知识为载体,以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突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背影》这篇文章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它又是构思精巧、叙事中结合抒情的散文的代表篇目,所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中蕴涵的父子深情,理解文章选取的独特角度,为以后阅读同类作品、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挖掘学生的人文精神,应是一个重要基础。
2、教材内容的确定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上节课疏通字词、理清全文结构和感情脉络的基础上,重点讲解本文写作特色及语言风格。这样一、二课时的难度体现一定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接受性,同时还能达到精讲精练的目的。
3、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4、教学重点:
(1)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2)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5、教学难点: 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尤其二三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6、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德育教育。
三、说教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既注重教师的启发,又注重学生的相互启发,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尽量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课堂上,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通过读文质疑、筛选问题、讨论交流来积累知识、总结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引导学生深化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本课时,新授内容以《散步》一文引入,文中作者运用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平实)朱自清的《背影》更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这节课我们来体会学习。
2、讨论交流
分两步,第一步由教师放录音,投影两个小问题,并做示范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难点,问题如下:
⑴文中四次写到背影,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⑵为什么这一次的印象深呢?
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讨论,不难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第二次,另一个是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领会本文的构思角度“背影”,从而直接进入到本课的分析难点而不至于偏离。
第二步,学生自疑讨论。在这一过程里,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相关语段,写出自己设计的问题,并自由发言,师生共同筛选最符合教材要求、富有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如:
⑴父亲爬月台的动词中,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⑵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白发等等,而只写了背影呢?
⑶文中写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是什么原因呢? ⑷父亲在文中一共说了五句话,分别有什么含义呢? ⑸最后作者又写到背影,有什么作用呢?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
⑴学生通过质疑、解疑,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⑵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的结合的重要性。⑶通过筛选总结问题串,分散重难点,突出关键。
3、练习巩固
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写出一篇表现父母亲情的短文交流。
4、课堂小结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说课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综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抽象的定理,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别方法,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有关的应用.
▲能力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教学情景.(例如装潢店要招聘店员,老板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一位顾客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玻璃,你能否利用手头的工具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并说明这张玻璃符合顾客要求的道理.”你能为招聘人员设计一个方案吗?)此问题可先提示学生用定义,但用定义不好测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2.判别方法的探索
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三组探索题:
探索一,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探索三,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3.挑战自我
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给出四个条件: AB∥CD;AD=BC;∠A=∠C;AD∥ BC.现在,以其中的两个为一组,能识别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只填序号.)
[设计意图:此题为条件型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求使学生不停留在重复与模仿的阶段.]
4.实际应用
生物实验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在做生物实验时,小华一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谁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4个顶点D.)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同时又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92习题4.4:1、2.
2.体会本堂课你所获得成功的经验,写好数学日记,同学间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集贤县第1中学)
编辑/张烨
说课教案论文 篇7
《Unit7 Lesson 1 The Biggest Animal》选自英语教材EEC七年级上册第7 单元第1 课时。下面我将从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这几个方面, 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单词。掌握功能句式。 (询问体重和高矮。)
2.内容解析:本课设定为听说课的课型, 主要通过词汇及短语的输入, 使学生对体重、高度和居住情况进行描述, 熟练掌握句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单词“land, dinosaur , whale, giraffe, man, ton, weigh, kilogram”。
学生能够运用以下几个句型“What is a big animal?How much does it weigh? How long is...?How high is ...?Where does it live?”对动物的外形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运用meter, kilogram等数量单位描述动物的身长、重量和高度。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在话题中的听说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爱护动物。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容易在表述中将weigh和weight的词性弄混淆, 不能正确使用。另外, 学生对数字的表述不熟练。基于以上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在单元话题下通过课堂活动操练相关词汇及句式表达。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创设情境 (Produce the scene) —探求新知 (Explore new knowledge) —拓展应用 (Improve and use) —反思提升 (Sum up and reflect) 。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Student-centered) , 以口语为导向 (Speech-oriented) , 以话题为载体 (Topic-supported) , 以活动为基础 (Activity-based) 。
创设情境: (produce the scene)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动物的轮廓, 同时描述动物的特征, 引导学生猜测动物, 引出本单元话题“The Biggest Animal ”。
教学过程:
T: I have a friend. I’ll draw the shape of my friend. It is the king of the animals and it has no natural enemies. It likes eating meat daily and it has brown fur. Who is my friend?
Ss: It is a lion.
T:Is a lion the biggest animal on land?
S:...
T: So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biggest animal.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语境,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引出本课话题, 为描述动物的具体特征做铺垫。】
探求新知: (Explore new knowledge)
1. 引导学生熟悉新单词, kg=kilogram, 1ton=1000kilograms, 由单词过渡到单句的操练-How long is the lion?-How high is the lion?-How much does it weigh? 过渡到微型对话, 最后达到对话的拓展。
教学过程:
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lion such as height, weight and length. Let’s look at the length first.
Ss: Read the short dialogue in a line. Then height and weight.
【设计意图:以一个动物作为描述的载体, 由此呈现新词kilogram, ton, 从集中授词过渡到对单个句型的操练, 微型对话的演练, 最后到句群的呈现, 为掌握对话做铺垫。】
2. 呈现另外4 种不同的动物, 针对不同的动物呈现的信息, 引导学生由感知语言信息达到对语言的输出, 从而从微型对话到对话的拓展, 采取游戏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 鼓励学生利用有效信息生成更多的句子。
教学过程:
T: After learning the weight, height and the length of animals. Let’s recognize more animals. Let’s play a game. I’ll choose one person in each group. Then play“paper, scissors, stone”to choose your favorite animal. (先熟读数字, 然后以问答形式操练句型, 最后以对话的形式巩固语言。)
T: I will give you some time to make up dialogues with your partner. Please try to create mor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Ss: Try to make more sentences and create more dialogues.
【设计意图:微型对话, 巩固新知。拓展对话, 感知语言并强调合作探究学习。】
3. 听力的过程:第一遍听, 回答问题“What’s Wang Dandan doing?”第二遍听, 让学生重点比较重量, 由单词到短语, 再形成句子。并强化weigh, the same as的用法。
教学过程:
T: Let’s enter the listening room. For the first listening, please concentrate our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T: For the second listening , please concentrate our attention to the weight of the animals.
第三遍听, 要求学生跟读, 并填上所缺的词。呈现整体的听力对话。根据学情, 调整教材, 将判断先改为阅读表达的形式, 引导学生关注和查找重点信息, 并处理信息。在掌握细节信息之后, 完成书上的判断题。
教学过程:
T: This time, listen carefully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
拓展应用: (Improve and use) 语言实践运用主要围绕“What is a big animal? How much does it weigh? Where does it live?”这三个问题操练“It weighs..., the same as ”的句型, 谈论动物, 最后形成语段的输出。
T: I’ll show you some more animals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Please communicate with your partner in pairs and present your dialogue. (考虑训练的形式。)
反思与提升 (Sum up and reflect) :
给学生创设情境, 以任务促能力, 在活动的体验中实现语言的运用。依据本单元的功能型语言, 教师设计了“宠物招领”的场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操练对话, 并完成宠物招领的任务。
【设计意图:注重输入, 合理铺垫,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达到输出水到渠成的效果。提倡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在交流合作体验中真正实现语言的运用。】
【评析】
一、教学生活化。根据学生的学情, 学生英语交际水平仍然停留在简单背诵的层面上, 那是因为学生没有这样真实的生活场景, 没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注重提倡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
二、教学活动化。充分考虑到学生正处于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成环境中, 因此精心设计的活动唤起了学生求知探奇的天性。他们自主探索, 积极地“同化”“改造”, 全身心地卷入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实践活动中, 丰富着自己的见闻。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 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强化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 生成交流的智慧和灵感。生动的场景, 真切的感受, 详实而富有变化的亲身经历, 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语言的生成和表达。
【说课教案论文】推荐阅读:
音乐教案-《青春舞曲》说课教案08-18
《咏鹅》教案、说课稿12-28
《钠》的说课教案10-21
教师说课教案12-17
乘方说课教案05-23
说课教案怎么写05-25
交变电流教案说课06-28
体育说课教案08-02
政治说课教案11-18
认识图形教案说课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