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素质

2024-11-10

劳动素质(共12篇)

劳动素质 篇1

关于人才培养工作,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 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学校培养的角度来讲, 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即技能层次为初级工和中级工的技术工人) , 主要靠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即技能层次为高级工及其以上的技术工人) , 主要靠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靠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高素质、掌握一定技能的劳动者, 他们将成为强国战略中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 职业教育入口的学生并不是初中基础教育中的优秀群体, 怎样把低入口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是职业学校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提升职业素质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5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 (如身体状况) 等。一般说来, 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本人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越高, 取得成就的机会就越多。

1 针对学生专业, 开展职业素质培养

我校是一所卫生类中等职业学校, 2005年, 学校制定了以“转变一个认识, 形成六点做法, 强化两个作用, 争创一个品牌”为主要内容的“1621”办学战略。“1621”办学战略的核心是教学质量, 以质量推动就业, 靠就业拉动招生, 形成“质量—就业—招生”的良性循环。我校的品牌专业是护理专业, 包括普通护理和涉外护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护士做好医疗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是护士职业素质的基础。要使护生今后做好护理工作, 就应注意其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升其职业素质, 从而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 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对护生来说是最基本、最首要的, 是培育良好心理素质的思想基础。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就是要教育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并立志为护理事业奉献终身。有了这种思想基础, 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二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对职业的认识、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 以及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等多方面内容。护生优良素质的形成, 主要靠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要不断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护生内在素质的形成, 从而形成职业素质。三要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我修养, 自我磨练, 自我体验, 是培养护生高尚情操、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应根据护理工作的职业特点, 在护理实践中对护生进行道德修养、语言修养、性格修养的培养。使护生善于自我调节, 理智对待周围环境, 自觉用正确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获得护士职业所要求具备的学识能力、品德和风格。四要培养广泛的求知兴趣。护理工作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服务性和艺术性特点, 作为一名合格护士, 首先要有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这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同时, 还要有广泛的求知兴趣, 要懂得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及美学等多方面知识, 不断丰富自己, 陶冶情操,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2 结合课程教学, 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是从业者的政治方向和态度、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状况和水平。它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是职业素质的灵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否积极向上, 也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 这是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方面。而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 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往往比单纯“说教”更有成效。我校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多渠道实施职业素质教育。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从业者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掌握的状况和水平, 是综合素质的基础, 它直接关系到职业素质的优劣。专业技能素质是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状况和水平, 是提升职业素质的关键。学生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实现人生价值。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

3.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我校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 重新编排学生在校时间, 以往是学生在校学习2年, 然后到医院实习1年, 实习结束, 综合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现在是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半 (3个学期) , 然后到医院实习1年, 带着实习中的问题再回到学校学习半年, 这样学生就会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 积累有用的社会经验, 增强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增强就业竞争力。

3.2 积极推行“双证制”

推行“双证制”是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形式。中等职业学校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双证”要求, 要求学生至少取得一个从业资格证书 (或专业技能证书) 及毕业证书。为此, 我校建立了多个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或考核点, 对暂时不能建站的专业,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职业资格考试, 推进各专业的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

3.3 强化专业技能考核

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是培养学生过硬专业技能的必要手段。专业技能考核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中,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进行技能考核, 并单独记录成绩, 技能考核不合格者要求其重修, 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4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提升学生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在职业活动中身体机能以及适应环境、对抗挫折、自我调节的状况和水平, 简单地讲就是从业者从业的体格和精力等方面的基本品质。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人心理品质, 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身体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

提升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主要是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实现。课外活动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学生组织、表达、交际能力和身心素质的有效形式。中等职业学校应高度重视课外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形式应多种多样, 如技能大赛、职业指导、学术讲座、知识竞赛、学生形象设计大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设计作品展、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运动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等。团委、学生会和教务科要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我校近年来通过全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 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果, 使学生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积累了社会经验, 增强了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全面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劳动素质 篇2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劳动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它理应成为我们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不可少的内容。

一、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远

《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开设劳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将是全球激烈竞争的世纪,培养和造就能够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新一代,显得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小学生中,因优越的社会和生活等条件,出现了不少娇男娇女,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素质,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因此,增强青少年一代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从加强劳动教育入手,并切实地建立起这种教育的保障机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实现劳动教育网络化,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及探索

(一)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劳动课的落实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把劳动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课的观点及把劳动课改上语、数等主课的做法,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老师,积极抓好劳动课的教改和落实工作。建立劳动课的教师定时集中备课,定时检查,经常听课、观课、评课的教育制度。

(二)用好教材,优化劳动课课堂教学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创造物质文明所必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他们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备的思想政治观和劳动价值观。抓住劳动课主课堂,进行热爱劳动教育。而这种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诸如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等道理,尊重各行各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珍惜所拥有的物品,尊重劳动果实等等。

1.在简单重复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材第二册中《叠被子》、《洗手、洗脸》、《刷牙、漱口》,教材第三册中《洗补袜子》、《不随地乱扔垃圾》等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常遇到的较简单的小事,教材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小事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这些小事的同时,还紧扣教材中的一些词:“应该”、“要”、“常”等对学生进行常做这些事的教育,使其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复杂劳动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复杂劳动一般比较繁琐和常遇到困难,而这正是培养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好机会。如《种蚕豆》、《萝卜玩具》等课中“学与做”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又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教这些课时,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意志力。3.在优化劳动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性技巧、技法,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团结协作、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优化教学时,可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考虑问题时要尽可能地让全班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全面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2)创造性原则只有不断创新,社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3)竞争性原则这种竞争既可以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又包含着小组内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不管哪一种竞争,都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上进心和荣誉感,也能激起学生成功的欲望。(4)趣味性原则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遵循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寓劳动于知识,寓劳动以技巧,寓劳动于娱乐之中,力求使劳动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加强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他人服务,为自己服务,是劳动课教学的内在的要求。1.自理劳动根据小学生年龄不同,由易到难进行。如整理书包、床铺、洗涤衣服等自我服务劳动,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可设立“自我服务卡”,由家长签字,以实行督导。2.班级劳动平时要求学生做值日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参加校园、班级的清扫清理等有益劳动,使他们从小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爱劳动的好习惯,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3.家务劳动学校可开展“家务劳动小技巧表演”、“做妈妈的好帮手”等活动,从最基本的扫地、烧水、抹桌、洗碗等做起,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家务劳动成为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4.公益劳动组织小学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做有益的事。如植树、护林、清扫街道、为孤寡老人和军属做好事、助残活动等等。5.生产劳动参加种植、饲养、编织、修理、采集、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引导学生把勤劳与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

下大力气提高劳动者素质 篇3

这次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总结了历史经验,准确地分析了当前中国面临的形势,规划了继续前进的宏伟目标和正确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措施。人人都可以相信,中国的前途会更加光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在进入新的历史起点的时候,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大会的精神,及时准确地抓住新的机遇,准备好应对可能和必然出现的新挑战,企业就一定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人们关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提法。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的标准,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人们欢迎这样的提法。因为这是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的必需,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必需。贫富差距拉大,毕竟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事实。

但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对许多企业来说,同时也就意味着劳动成本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降低,意味着企业依靠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加工产品占领市场时代的逐步终结。对于这样的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应对之策。

首先,这是世界各国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都必然要经历的共同趋势。目前,各发达国家凡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价格都比较低,而主要依靠直接劳动制造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就比较贵,原因就是在那里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高。

在中國这样的趋势也已经开始出现。过去,中国大批廉价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如今,新农村的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已经使大批农民外出的势头开始减缓。近两年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招工难。企业要进一步发展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应当是大势所趋。

在这个问题上,被迫被动接受现实肯定不如主动适应对企业更加有利。主动适应,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更有利于职工心情舒畅地劳动,同时也就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但是,企业还是要发展,还是要找出路。根本的出路就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我曾经看过一家日本人在中国开的制造企业。先进的机器设备,效率极高,产品质量也极好,一台机器的产量至少要超过国内一般同类企业的三倍,一个工人看三台机器,工资是国内同类工厂工人的两倍。我向日方厂长称赞他们效率高。他却说,在日本,一个工人要看十台机器。我问,在中国为什么只看三台。他叹一口气说,工人做不到,再看多了就要出问题了。我当时就想,如果工人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也像日本工人那样每人看十台机器,工资再提高一倍,对企业,对工人当然都会是有利的。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增长),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采用新技术,运用新材料,节约能源和物资消耗,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更好地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务,等等都是。每一条的实现都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存在着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供应,真正自觉地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企业还不算多,现在是到了应该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

劳动素质 篇4

一、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954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 (Lewis W.A.) 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认为,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状况。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他们在最低的工资水平下提供劳动, 存在无限的劳动供给, 农业生产率低, 技术水平落后;而在现代工业部门, 生产率高, 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高, 从而诱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会推动现代工业部门继续扩张, 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会促使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 并逐步与现代工业部门一致, 此时经济的二元结构将消失。刘易斯模型比较简单明了地刻画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情景, 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客观描述, 是分析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经典模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促使二元经济结构消减, 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提供的基本路径, 这对认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按照刘易斯模型的刻画, 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客观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差别都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作了注解。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刚性, 即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速度慢, 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转换速度严重滞后于产业的结构转换速度。中国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都比较低, 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劳动力的低素质成为转移的人力资本障碍。

在中国现阶段, 城乡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的统筹, 是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急剧变化所提出的极为迫切和宏大的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的处理, 当然首先要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 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但恰恰是这种结构高度演进过程, 本身又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形成对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排斥。如果说, 在发达国家这种就业的结构性排斥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与相应的劳动力供给之间产生矛盾, 进而表现为高科技条件下的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矛盾, 那么, 在中国现阶段的失业与空位并存则不仅表现在高科技产业领域, 而且更严重地表现为大量极其缺乏人力资本投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与一般工业制造业发展之间的不适应。一方面是工业化进展对产业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大规模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在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上严重不适应工业化的技术结构要求。技术壁垒本身会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形成极大的阻碍, 城乡劳动力统筹首先面临的是产业技术结构性排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中国人口多, 就业任务重,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扩大就业, 不仅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劳动者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 更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创业并非易事。能否创业, 创业能否成功, 受人力、财力、机会等诸多条件制约。创业过程中不好把握、难以预料、事与愿违的情况会时有发生。仅以创业所需的才能、学识、创新意识等素质要素而言, 就对创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才能以创业带动就业。

首先, 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以创新带动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是创业的源泉, 是创业的本质, 是劳动者素质的生动体现。创业通过创新拓宽商业视野、获取市场机遇、整合独特资源、推进企业成长。要进行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创新能力、技术、资金、创业团队、知识和社会关系等都是重要的创业资本, 但其中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创业资本,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持续旺盛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需要独特、活跃、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样才可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或方案, 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出路, 最终获得创业成功。创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更是必须依靠持续创新。然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活跃、科学的思维方式都不外乎是劳动者素质的具体体现, 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以创新带动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基础性条件。

其次, 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才能以创业转化创新成果, 增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讲, 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将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社会财富增长, 造福人类社会。否则, 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创业。通过创业实现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将创新的价值转化为具体、现实的社会财富。创业者可能不是创新者或发明家, 但必须具有能发现潜在商业机会并敢于冒险的特质;创新者也并不一定是创业者或企业家, 但科技创新成果则必须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 使其潜在价值市场化, 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业是转化创新成果、增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的直接形式, 而提高劳动者素质, 这是以创业转化创新成果, 增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的前提条件。

再次, 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才能通过创业深化创新, 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创业必然蕴涵着创新, 很多创业者倚仗创新的产品或服务而创业, 并努力将创新产品 (或服务) 推向市场, 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创新, 创造财富, 造福社会。从这点看, 创业实际上是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过程。因此, 创新、创业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然而不论是创新还是创业又都是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作为根基和条件的, 离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将无从谈起, 就业的增加也就必然会落空。因此, 解决好转轨时期的劳动就业问题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转轨时期劳动就业的对策建议

早在2003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 胡锦涛同志就提出, 要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和就业能力。认真地长时期地下工夫抓好这件事, 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当看到, 人不仅是消费者, 还是财富的创造者;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就可以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变为巨大的财富创造能力。世界上一些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和中国的一些人口稠密省区, 之所以能够充分就业和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经验之一就是积极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1. 通过发展多层次教育, 提高中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中国的就业状况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即劳动者整体素质低, 而总人口中要求就业的比率高。这“一低一高”不仅加大了中国的就业压力, 而且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为此, 我们要继续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 随着经济的发展,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特别是在农村保证义务教育的完整性;深化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的改革,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和体系。以此延长教育年限, 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降低劳动参与率。这样, 既提高了未来劳动者的素质, 又为就业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了条件。

2. 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提升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价值。

为了提高中国劳动力的质量水平, 中国应该加大教育投入, 尽早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水平。未来一段时间内, 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要多照顾农村教育, 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 从而缩小城乡受教育水平的差距。

3. 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 为城乡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提供有效服务。

在统筹规划、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重点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整合资金, 完善操作, 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形成惠及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政策体系。制订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计划, 落实资金安排和任务分解, 对培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施以城乡新生劳动力为对象的劳动预备制培训项目, 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为对象的再就业和创业培训项目, 以进城农民工为对象的技能提升培训项目, 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对象的转移就业培训项目, 提高培训针对性。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也是社会公平的基本体现。解决好转轨时期的劳动就业问题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我们应通过发展多层次教育, 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等重要举措, 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转轨时期,劳动就业,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蔡昉.全球化、经济转型与中国收入分配优化的政策选择[J].改革, 2006, (11) .

[2]庞中英.中国经济安全进入“非常挑战期”[J].瞭望新闻周刊, 2006, (1) .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总结 篇5

20**年天凝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在县府农培领的精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根据县委县府2010]55号《关于2010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工作意见》和善农培办2010]4号《关于实施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项目的通知》,善农培办2010]5号《关于201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天凝镇党委政府把本地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任务锁定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担当。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镇财政在不宽裕的情况下按年初财政预算全年下拨成教经费28万元,培训经费8万元,合计36万元,其中近14万元用于成校添置培训教育设施。培训经费专项用于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各类培训,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不但享受全额免费而且还得到每天20元的培训补贴,确保了各类培训顺利进行。

继续加大办班力度,党委宣传委员根据成校的年初培训计划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合力协作,并经常召开镇农培办领导小组列会,经常关心和督查成校的培训情况。镇成校真正发挥了培训基地功能,较好地完成了本的培训目标任务,全镇共举办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23期,培训本镇农村劳动力1974人(其中妇女1207人,占培训总数的61.1%),县府全年下达我镇总培训任务数1558人,我镇实际超额完成416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任务数600人,实际培训数600人,完成率是任务数的100%;农民转移就业资格培训培训任务数420人,培训后转移就业数是300人,均100%完成;后备劳动力培训任务数38人,实际完成40人,超额2人;“双证制”培训2009生获绿证70人,2010生获绿证246人。2010生246人全部通过文化课考试,按综合学分要求150人予以今年双证毕业,100%完成任务数。培训后参加考证1294人,其中总获证的有1170人,其中职业资格证书的有480人,结业证290人,绿色证书416人,获证率是培训总数的59.2%。

总之,天凝镇2010较好地超额完成了县下达的培训任务,取得了实际、实用、实效的成果。回顾2010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天凝镇成校培训基地的设施建设

天凝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镇成校基地的设施建设,投资600百万元建造了占地面积达10.96亩,建筑面积达2815.4平方米的成校培训教育大楼。内有标准电脑房一间,四间培训室能容纳516名培训学员同时授课,三间培训室都配有多媒体。备有多用复印机1台,打字、印照机各1台,照相机2只,广告显示屏1块,有一间498平方米的图书馆,拥有近2万册图书,内设成人阅览室和幼儿阅览室,一间18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四间体育健身活动房,5间办公用房,8台办公电脑,1间档案室,电教设备齐全,整幢教学大楼室内装有空调23台。校内有能容纳2500观众席的塑胶灯光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有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健身绿化园。一流的设施,为全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过硬了我镇成校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的设施建设标准。

二、师资队伍建设

天凝镇的劳动力素质培训有一副较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精、作风正、既能胜任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担当理论知识教学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配有4名专职人员,6名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17名外聘兼职教师均在县社区教育学院、县社保局、县农经局、县文体局、镇领导和镇中小学教师中聘请,其中6名农技人员担岗任教。实践证明,由于教师队伍落实和稳定,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培训效果,赢得了广大受训学员的信赖,真正使成校的教育培训顺利进行,成为广大农民的知识库和人才库。

三、本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培训

1、计算机中初级技能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根据农民踊跃报名有423人要求学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成校按片社区精心设计划分三个培训点,即杨庙片在杨庙中学机房,天凝片在天凝小学机房,洪溪片在镇成校机房,这样方便了广大学员在家门口就能学计算机技术。三个教育培训点均特聘了中小学有计算机专业和特长的老师担任辅导员。7月19日—20日分别在三个教学点举行了开班仪式,社保局技能鉴定中心吴寅林主任、镇人大张培根副主席、劳保所沈丽娟所长分别在开班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成校负责人毛其荣分别对本次培训的实施意见进行解读,辅导老师代表、学员代表分别在会上作表态性发言。三个教学培训点由于辅导老师的努力和学员配合,大家冒着酷暑和机房的高温,经过7月19日—8月12日20多天日夜教与学,400多名学员经过4天的操作考试,由307人取得合格成绩,其中有110名学员考出了中级合格成绩。本次培训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目标,培训后由250名学员持证上岗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为农民的转移就业打开了绿色通道,也为天凝工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企业管理实用人才。

2、仓库保管员初级技能培训

天凝镇政府领导、镇工办领导非常赞赏和支持成校举办“仓库保管员初级”技能培训,并通力合作鼎力相助圆满完成本次培训任务,取得了理论考和实操考的优异成绩。本次121名培训人员全来自天凝籍的企业仓库保管员和各村优秀富余劳动力。9月20日—27日为集中培训时间,成校特聘了XX市技工学校高级讲师谢老师前来讲课,采用了1+x职业技术职业资格培训仓库保管员初级教材。谢老师利用多媒体,理论结合实际的讲课和一直穿插到学员中去为大家答疑解惑,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121名培训学员全部获得了由国家劳动部门认可的仓库保管员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后由50人成为持证上岗的企业职工。综上二期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有参训人员544人,考试合格420人,培训后转移就业300人。全面完成了县府下达我镇2010年420名培训后获证任务和其中300名转移就业的任务数。

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天凝镇成校贯彻学习善农培办【2010】5号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根据我镇雪菜生产和加工基地享有国内声誉特色的实际,为进一步使广大菜农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雪菜生产基地的光明村和新联村招收120名菜农开办了蔬菜园艺工培训班。培训班分二个班即光明村班80人和新联村40人,为了方便菜农就近学技术培训地址分别放在各自的村部会议室,班长均由光明村书记周建伟和新联村书记沈燕丽兼任。4月28日举行了开班仪式,镇农业镇长樊根强强调了本次培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训希望,成校负责人毛其荣对本次培训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村书周建伟再三要求学员珍惜机会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培训任务以优异成绩争取人人获得蔬菜园艺工初级证,为科学生产优质雪菜打出中国雪菜品牌而努力。学员代表对本次培训也作了表态性发言。最后由县农经局科教科郁新伟科长上了第一堂课内容是培训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并解读了阳光工程培训优惠政策。

蔬菜园艺工培训分别邀请了镇农技站朱国荣进行蔬菜无公害知识讲座1天,农技站徐明川蔬菜防病除虫技术讲座2天,农业镇长樊根强对初级蔬菜园艺工理论知识鉴定进行解读辅导1.5天,农技站徐明川对蔬菜园艺工初级技能操作要求进行讲座辅导1.5天。10月25—26日60名学员全部通过了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评,12月10日对剩下的60名通过了结业考试,使本次培训的120人中60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60人获得结业证书,整个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

五、创业创新实用人才培训 贯彻学习善农培办2010]4号《关于实施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项目的通知》精神,紧紧围绕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排摸我镇农民的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带头人。先后分批组织三个班进行培训,其中“东麟湖雪菜加工能人”培训40人;“东麟湖雪菜协会带头人”培训69人;“农村经纪人”培训121人,总培训人数230人。经理论和实操考试人人获得了结业证书。

1、东麟湖雪菜加工能人培训

学员全是东麟湖雪菜加工厂的腌制加工能手。班长由业主蒋老板兼任,授课老师由业主请来了浙农大食品系尹源明教师主教,地点选在雪菜生产基地光明村会议室。采用2天时间进行了“雪菜腌制前如何选雪菜”、“雪菜腌制配方”、“腌制操作流程”、“雪菜安全包装”等技术讲座,业主和腌制能手利用5天的时间在车间现场向培训学员手把手地进行雪菜加工技术辅导,期间安排半天召开雪菜腌制技术座谈会,半天时间到菜农家探讨地窖腌制技术。经过10多天的培训提升了广大学员的雪菜腌制技术,为打响天凝东麟湖雪菜国内外优质品牌走出国门夯实了基础。

2、农村经纪人培训

成校经过下村摸底调查选择本镇对农产品有经营头脑的121名农村青壮年参加本期培训,10月9日下午在天凝镇政府会议室举行了开班仪式。会上,镇党委宣传委员徐里忠、农经局谢建明副局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农经局郁新伟科长上了第一堂入学教育课,最后由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汪嘉教授连续两天半时间进行农村经纪人知识讲座,内容有“农村经纪人知识”,“农村经纪人职业资格”,“农村经纪人职业道德”,“农村经纪人条件要求”,“农村经纪人活动内容”,“农村经纪人法律知识”。10月15—16日连续二天进行了农产品经纪人一书中的章节辅导,内容有“经济合同法”,“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建立客户与谈判”,“农产品核算和结算”。期间对部分学员进行召开座谈会,谈怎样当好农村经纪人体会,抽半天时间组织学员参观本镇“洪家滩”葡萄园请业主徐明川讲解创业史并传授葡萄种植技术。本次培训使广大学员明确要当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经纪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培训过程受益匪浅,12月12日全体学员通过培训获得了一张由县农培办颁发的结业证书。

3、东麟湖雪菜协会带头人培训

69名培训学员既是杨庙片东麟湖雪菜协会会员,又是东麟湖雪菜种植能手。培训地点培训内容都相同于蔬菜园艺工培训,是一个复式培训班,广大学员通过培训既学到实用知识,又提升了办协会的理念,更明确东麟湖雪菜协会要担当起打响东麟湖雪菜品牌的责任。每人获得由县农培办颁发的培训结业证,经过培训他们一致表示要发挥协会作用,把协会真正办成菜农的知识库、人才库,培养更多的东麟湖雪菜创业创新实用人才。

六、成人“双证制”班教育培训

天凝成校为了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劳动技能水平和提升学历程度,2010年继续加大开办成人“双证制”班教育培训力度。全镇在成校共有成人“双证制”注册生378人,其中132人是2009年老生,他们已经过文化课考试合格达到学分要求,62人经《农学》班考试获得技能绿色证书,132人规划在2010年继续进行培训补习,经成校综合学分评审予以毕业。今年成校经过六个月的《农学》班技能培训,316人经考试合格获得绿色证书(其中2009年学员70人2010年学员246人)。面对2010年246名新生求学的激情,成校精心聘请8名中小学优秀老师担当“双证制”班文化课老师,分二个教育培训地点(成校教室、政府礼堂),利用每周双休日时间组织学员进行一年的文化课教学辅导。12月12日成校组织246名学员分2个考点(成校、政府礼堂)5个考场进行四门文化课的考试即《语文》、《数学》、《公民道德》、《社会科学》,根据批改成绩全体学员均达到文化课考核学分的要求。成校已对二年的注册生对照毕业要求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查总评,150名学员将取得2010浙江省成人职业高级中学毕业文凭,剩下的228名学员按综合学分要求将通过2011年的继续培训补缺,2011年争取人人达到双证制综合学分要求予以毕业。

七、后备劳动力培训

天凝成校在6月中旬就分别去天洪杨三所中学进行生源摸底调查,7月底联手三所中学校长制订培训计划,由三所中学安排教室并落实好辅导老师和教材。6月28日—12月5日,由三所中学辅导老师对41名学员进行认真培训辅导,使他们学会了电脑初级操作技术,期间还参观了本镇的“洪家滩”葡萄园听取了徐明川创业介绍和种植技术指导。使他们夸大了农村也大有作为的事业。40名学员还通过了《农学》班培训,通过了《农作物栽培》、《农业基础知识》、《道德与法律》三门课的考试,获得县府颁发了上证所。40名学员经过培训获得一技一证,全面完成了县教育局年初下达的38名的培训任务,为本地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的实用人才。

八、农业专业技术培训

本培训任务数600人,实际培训共11期受训600人,其中葡萄种植技能培训三期参训192人,养鳖技术培训二期参训78人,农作物无公害培训一期参训147人,晚稻种植技术培训二期参训118人,畜禽饲养和防病培训三期参训107人。全面出色地完成了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任务,为当地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九、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担当了全镇培训职能的主体。在具体开展各类业培训工作中要对培训质量负责。做好班前班中班后的服务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五个关”:即教材选用关、教师聘任关、培训对象到课关、课时关、就业服务关。在开展培训工作前,要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选用了一些针对性强,适合实际操作的书籍作为教材。在教师聘任上,只有选择熟悉当地实际和产业情况,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师上课,才有高质量的培训结果。同时要严格培训管理制度,严格点名签到制度,只有高质量的培训和严格的培训管理,才能提高学员的到课率、参考率和合格率。培训后的管理上要做到及时收集资料归档。

十、2011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打算

1、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要看准本镇的特色农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两创”实用人才培训项目是技能提升培训,所以一定要请好专家传授技术的同时还要带领学员走出去,学人家的效益农业和创业创新经验。

2、继续全面开展本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对失地农民和农村中富余劳动力分期分批进行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持证上岗的企业职工,打开转移就业通道,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两创”实用人才培训要采取“一人一训一技一证”的培训计划让广大培训学员实现转产就业,从农民中来再为农民产业服务。

3、继续加大办好“双证制”班的投入力度和办班力度,保质保量实施“双证制”培训计划,让受训农民名副其实地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和成人高中学历证书,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献计献策。

4、继续办好后备劳动力(双后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让他们学到一门技能,拿到一张技能证书,让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或企业就业成为一名实用人才夯实基础。

劳动素质 篇6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学生素质;劳动习惯;劳动观念

高一新生军训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我认为这是磨砺学生意志的重要场所。因为现在的家庭成员呈金字塔结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教育,做事缺乏毅力。我们曾进行一项家务劳动调查:在做,少做,基本不做选项上,选基本不做的占64%,基本不做的原因一是家庭宠爱,生活在家庭的襁褓中。大人揽括了所有家务事,形成了他们的依赖性;二是强调作业太多,五、六点到家,作业常常做到夜里十点,哪有时间做家务。

虽然军训时间仅几天,但是收益却是颇多的。学生到我校以后,从排队领到少年军服、床单、脸盆等日常用品起,便开始了生活自理锻炼。进行入营式后,边接受准军事化管理,每天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起床、就寝以军号声为令。起床后必须整理房间、内务、被褥要求叠的有棱有角。就餐要求排队做到快、静、齐。食后自己清洗餐具。

对学生影响最深的是白天的训练。时值盛夏。八月炎炎烈日当空,正规部队的教官们个个竭尽全力在训练“士兵”,在比足球场还大的露天水泥场上,十几个连队在不停操练,温度起码四十以上。站“军姿”的第一天,“军姿”要“三挺三收”,几乎每个连队都有经不住“站”而头晕不行的,这其中多为体力不及而致。也有个别想回家的。后面的训练项目,立正、稍息、踢正步强度不亚于第一天。这一过程要经过烈日、伤痛、疲劳的考验,但同学们都坚持下来了,并且他们以汇操的形式展示给学校的领导、老师。“青少年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作用,形成对一定事物或他人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同伴之间也相互感染着。同时与来自不同的个体情感体验汇聚在一起,形成对一股群体的情绪力量,它对个体的感染作用也是巨大的,往往决定的行为方向。”

学生们在军训中之所以能有突出的表现,我认为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因素作用。从外因来讲:教官大汗淋漓,教官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的示范感染了其他同学的行为,从学生个人内心感受来说,人人都有自尊心,谁都愿意为班级荣誉争光添彩的竞争意识。不愿在摄影机录象、教官讲评、军训汇操中留下不良形象。所以一位学生在军训小结中写出肺腑之言:军训或许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吃苦训练,我将终生难忘。它使我懂得了解放军为何战无不胜,因为他有铁的纪律,懂得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寓意。

由于应试教育,我国中小学普遍忽视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这种人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手段,大部分人仍然为生计终日奔波,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即使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高等教学毛入学率也不能达百分之百。况且每年大学毕业也有不少就不了业。

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理论和技能,掌握一些学习技术的方法,培养学习技术的兴趣、行为。

热爱劳动的品质是不会自动地根植于学生头脑之中的,必须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情感。在劳动实践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学生的社会合作过程中,逐渐适应自己所承担的角色。

如我在指导高一学生动手制作小铁锤时感到必须运用当场直观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核心。为此,我们教学目标确定为三点:(1)学会使用划线工具,高度游标卡尺,划针等辅助工具;(2)读图理解工艺流程的一般过程;(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个操作方法包括锯、锉、钻、攻、套、捶。整个过程中必须手脑协调统一。

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完图样后想像主体图样,了解整个操作方法,流程。然后个每个学生发一块80MM的方钢材料。

首先锉三个基准面,A,B,C。

步骤二:划线(平面划线、立体划线)让学生思考从以哪个面为基准,划在哪个面上,小铁锤的高度、长度多少毫米。

步骤三:重点是立体划线,锯斜面。锯割过程中必须锯线直,姿势正确,用力均衡,用力过猛,频率过快易造成锯条崩齿、崩断。

步骤四:钻孔、攻丝。

步骤五:手锤柄的制作圆钢160MM,首先矫正,套丝

步骤六、七:倒角、组装。

整个工艺操作并不复杂,劳动强度并不算大,劳动工具也不多,但从材料加工到最后成品过程来看。女生胜于男生,误差率小,因为她们更细心。这些操作看似简单但它却是钳工的基本功。这种训练能迅速改善学生的手脑配合。如平衡感、节奏感,以及大脑的判断能力。而且熟悉看图也是今后接触各类复杂图样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综合素质发展的最佳年龄。学校教育培养的人不应该是学究型的,而应该是综合素质高的,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会考试,而且更会思考、会创造、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健全的人。如今上海高级技工人才难觅。钳工操作在设备维修、模具制造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培养高级技工的入门课程。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爱劳动的品质是不会自动地根植于学生头脑中的,据说中国的学生“解题能力”是世界一流的,可他们对社会了解太少,许多没有参观过工厂,没有见过流水线作业,他们的知识大多数来自课堂。依据唯物论“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由于成长环境的制约,当代学生轻视劳动、社会责任感差就不难理解。必须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情感。我校进行的学农活动。就是一种十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升华情感的实践。其模块形成为

我校学农内容有除草、翻地、开沟、平地、种植或收割。浇水施肥。要求学生学会使用铁铲、铁搭水勺和其他劳动工具,通过劳动实践,学生的道德情感变化得以内化。劳动促进情感的变化具有充分的依据性。2005年风华中学高二(3)班汪洋在日记中写到。“今天的学农是翻地,这活看来容易做起来难,凭着与其比一比的劳动热情我小组干得热火朝天。干了不多一会儿,我累得 气喘呼呼、满头大汗。一锹一锹坚持把整块翻平整好。最后我感到腰酸背痛,手掌磨起了血泡。可当我看到班主任同学们一起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时,心中被这种热情所感动。我顿时不感到苦和累,头脑中呈现出一幅欢乐的劳动图景,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甜头……”。这就是劳动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通过学农田间劳动学生认识到了,学生吃苦很有必要,增强了对父母的感恩,认识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加深了对古人“一粥一饭当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和“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学农活动中,为了增加学生的社会见识,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孙桥高科技农业园区,参观生态农业、养殖场、种子培育、无土栽培蔬菜,参观围海造田工程,听取合庆庆丰村改革开放后的变化的报告,通过到农户家里进行社会社会调查,耳闻目睹许多同学思想上发生了情感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大同中学高二学生在《学农简报》上写到:通过学农活动,我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真理。更加深了人勤地丰,人哄地皮,地皮则不哄肚皮的真理,没有农民辛勤耕作,就没有我们的丰衣足食。

中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在传授劳动技术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力,也使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意志,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劳动技术教育可谓集启智、习能、练体、育德于一体,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 篇7

提高劳动者素质

政府在行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说, 目前的2.5亿农民工大多是普工, 让他们成长为技工, 现实的选择是技能培训。“我们对农民工培训实施‘168’计划, 一年培训600万人, 给予每人800元的培训补贴。”杨志明表示, 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要下决心走出一条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发展的就业新路。

工会在行动

来自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数据表明, 仅2011年一年, 各级工会就组织技术培训班7.5万次, 开展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赛吸引了3340万人次职工参赛, 共有506万名职工通过这些活动晋升了技术等级。

研究者还发现一个变化: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参加到劳动竞赛中来, 只因“无论是企业还是职工, 都在劳动竞赛中受益”。

企业在行动

十八大代表席秀海介绍, 为提升职工技能, 胜利油田建立培训基地, 举行职工技能大赛、技能对抗赛、技术拉力赛;为帮助青年工人快速成长, 开展传帮带活动, 鼓励技能大师带徒弟……席秀海说:“想方设法开展活动, 目的就是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

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关系到个人的家庭幸福、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拥有众多劳动力的同时也亟须众多的就业岗位。虽然经历了种种考验, 我国就业事业始终大步向前迈进。

就业优先战略

为了稳定就业岗位, 国家在2008年底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 包括缓缴5项社会保险, 降低除养老保险以外的4项保险费率, 给予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为了破解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意愿与岗位条件不符而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 完善培训补贴政策, 2011年有超过1700万人次接受各类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

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据统计,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680万人, 总数比2011年增加20万人, 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从14个方面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同时,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 精心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启动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 实施3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 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明确未来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未来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促进劳动者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 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 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内涵应该进一步扩大。比如,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劳动力供给的稳定性和劳动参与率。

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王爱文: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快群众致富步伐

黑龙江省伊春市作为我国重点国有林区、老森林工业基地和唯一的林业资源型枯竭城市, 近年来始终坚持民生优先, 尤其是把以创业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着力推进经济转型与保障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伊春特色的“养林”与“养人”共赢之路。

伊春市依托林地和林下资源, 发展种、养、采、加、服五位一体的“居室经济+林下经济”模式, 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和转岗就业。2011年, 全市职工群众自主创业已达14.5万户, 带动从业人员29.2万人, 职工自营经济增加值实现55亿元, 户均收入达到3.3万元。

十八大报告鼓舞人心:促进创业, 带动就业

康兴是恒星学院就业处处长, 学习了十八大报告后, 他对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有着很深的理解。

杨军:通过发展促就业

十余年来, 我国始终把就业增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十八大报告提出,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当前, 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给国内的就业和增收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对日照市而言, 必须始终坚定一个信念:通过发展来拉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促进就业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一是继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 消除城乡分割体制;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 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素质, 拓展其就业空间;三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增强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四是创新社会保障制度, 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等其他困难群体人员的就业权益, 为他们提供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保障服务。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和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发展为根本任务,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为就业优先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 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用人找市场”、“求职找市场”的观念已在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中确立并成为共识, 市场配置人力资源也已被整个社会所接纳。

据统计, 2011年, 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接待流动人员33653万人次, 登记要求流动人员19118万人次, 帮助7597万人找到了工作或转换了工作岗位。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重要在于基本完成了从统包统配向市场化配置的根本性转变, 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确立。

在工作管理上, 要明确一手抓法规制度、一手抓监管的执行和落实。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三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必须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劳动保障促进就业

缩影:一个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民无遗闲”

十八大代表潘晓磊说, 2003年, 刚刚上任延东社区劳动保障站站长时, 面对前来寻求帮助的下岗失业人员也很无奈, 很多人自己想帮却不知从何下手。随后的几年, 政府推出了公益岗位, 推出了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推出了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孵化基地, 推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城乡技能扶助计划, 一项又一项的就业政策让他乐开了花。

回望:就业服务体系的十年发展和完善

劳动素质 篇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 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 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 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 而且对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 上好劳动与技术课,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良好的素质就尤为重要。

一、在活动中享受快乐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 即使无人督促, 也能自学不辍。”因此, 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时, 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当学生获得劳动成功时, 可以让老师和同学都来夸夸他, 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誉, 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 使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确实, 在劳动课上, 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 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让学生学会肯定学生的作品, 而且要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 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 从而激发起他们劳动的兴趣。

例如:剪纸教学活动, 我给学生们具体讲解了折和剪的方法, 首先通过示范教会学生掌握各种折剪方法, 有二折至十折等多种折法, 然后在折好的纸上画上各式图案, 经过认真剪后, 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一幅幅各式各样美丽的剪纸团花。于是, 学生们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尤其是教五折剪时, 当教学生将正方形纸先对角折, 再把它一分为五折为十层, 折好后, 只需一刀即可剪出一个完好的五角星, 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此时, 我让学生回去亲自实践, 给爸爸、妈妈看, 得到了家长的赞扬。同学们喜欢自己动手去做, 其乐无穷。热爱劳动, 不怕困难的信心渐渐得到培“养。

二、在活动中培养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现在有很多学生好逸恶劳, 意志力薄弱, 吃不起苦, 劳动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有效手段。有些劳动比较简单, 但要有耐心, 持久地坚持下去, 才能完成。现在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娇惯, 在家里他们往往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生活自理能力差, 娇气十足, 懒惰任性。我们利用劳动与技术课, 教会学生洗手洗脸, 穿脱衣服, 铺床叠被, 整理书包, 洗自己衣物, 并在参加自我服务的劳动实践中, 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 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 从而不断克服娇骄二气, 克服依赖思想。

我校地处农村, 建有一劳动实践基地———“绿源”。我们每年都要在组织学生到学校“绿源”参加锄草、翻地、收果实劳动。孩子们头顶烈日, 满脸尘土。通过劳动, 同学们对“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有了深刻体会, 并懂得参加劳动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 丰富自己的经验, 获得更多的实际运用知识, 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由此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 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懂得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乱扔食物现象不见了,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形成了, 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了。

三、在活动中强化环保意识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人们随意向大自然排放或倾倒的有害物质,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环。防治环境污染已成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性大事。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等等, 已成为全球性的灾害。抓住机会, 组织学生投身于劳动实践, 使他们热爱大自然, 并增强良好的劳动观念。

如:植树节到“绿源”植树造林活动, 同学们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植树任务, 还获得了丰富的自然知识。因为我在教学生如何植树的同时, 还从水土流失的现象、气候的调节、环境的美化和保护等, 讲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森林覆盖面的关系, 使同学们在参加劳动的同时, 又产生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美好的素质孕育其中。

浅谈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篇9

一、要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 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把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真正落实到位, 大量新生劳动力没有经过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就直接参与就业, 不仅加大了就业压力, 也使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二、要大力加强在职职工培训工作,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随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的加快, 过去那种一次学习、单一技能管终身的状况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必须做到“活到老, 学到老”。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要求劳动者有更高、更强、更全面的能力。应对这些挑战, 必须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 不断加强在职职工的培训工作, 提高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 特别是要提高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要指导企业完善职工培训制度, 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实行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推动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结合企业实际, 提出以下几点:

(一) 规范企业教育行为, 以激励职工学习、提高全员素质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教育运行机制

1.领导负责制。主要是规范各级领导抓教育的责任。即: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定期听取教育培训工作汇报;领导班子要确立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建设目标, 纳入各级领导岗位任期目标;将各级领导抓教育、办实事的落实情况作为年终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2.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证书制。结合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推行培训、考核、持证竞争上岗机制, 并相应建立职工培训档案。⑴生产岗位工人的培训证书主要包括:学历证、上岗证、技术等级证和特种作业等单项培训证书。⑵技术管理干部的培训证书主要包括:学历证、专业资格证、职称证和外语、计算机等单项培训证书。⑶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证书主要包括:学历证、任职资格证、职称证和各种短训证书。

3.聘任制。根据岗位工作需要, 按专业技术职务和职称进行聘任, 把持有学历证书、任职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作为被聘的必要条件, 被聘者有参加学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4.轮训制度。根据知识更新、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职工中实行脱产轮训制度, 把职工教育作为企业的一个蓄水池、充电站, 通过定期“蓄水”、滚动“充电”培训, 使职工不断增加新的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需要。

5.开展技能竞赛和技术能手表彰活动竞争机制。在各单位建立职工“竞争上岗制度”, 明确岗位标准, 规范考试、考核的内容、方式和周期, 采取“尾者富余”下岗的方法, 引导职工增强上岗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技能靠培训的意识, 树立终身教育的新观念。

6.约束机制。依据法律法规, 制订培训、考核、使用一体化的配套政策。如对招工、上岗、提职、聘任明确规定:招工人员素质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上岗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提职人员必须经过任职资格培训;被聘人员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并参加继续教育等。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 规范和约束职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以及各项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7.应需机制。根据经营生产发展, 每年由人事、组织等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 制定相应的人才需求计划;教育培训部门在了解经营、生产、科研培训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人才需求计划, 制定职工年度培训计划, 做到以用定学, 按需施教, 真正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促进教育培训同生产、经营的紧密结合。

(二) 要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要大力加强再就业培训, 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再就业是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的根本出路, 再就业培训则是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手段。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提高培训后的再就业率。要强化对劳动者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发展创业培训, 以培训促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 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 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着重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 培养一批企业急需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 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 越来越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 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要使劳动者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为此,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 加快对劳动者各种能力的培养, 尽快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郭朝晖.《关于学习型组织与企业组织再造的思考》, 《企业经济》, 2002年第12期

劳动素质 篇10

公益劳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公益事业, 不取报酬的劳动。是学校劳动技能教育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校组织公益劳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责任心。就劳动而言,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已经成年的高校学生都明白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只有通过劳动, 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的分配。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人不劳动, 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下, 劳动又分为计酬劳动和不计酬劳动, 计酬劳动是人一生的主要内容, 然而社会不仅需要计酬劳动, 更需要不计酬劳动。不计酬劳动就是公益劳动, 是反映一个人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尺, 积极参与公益劳动的人, 必定是一个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懂得团结互助、品德高尚的人。

2 高校组织公益劳动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各级各类学校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 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实践证明, 公益劳动对于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自觉自愿地为公共利益而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关心集体, 关心他人, 以及团结互助, 遵守纪律, 爱护公共财物等思想品德, 都有重要的作用。参加公益劳动, 能够体现一个理性社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理念, 有助于服务社会的公益思想学生头脑中生根。公益劳动是培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 是他们展示自己才华、培养自身能力的一个良好的载体。是大学生证明自身价值的一种可取方式, 公益劳动看似非常简单却大有学问, 只要参与者用心体验, 就可以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制定了“德智体美劳”五字教育方针, 五育互相联系,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 “德智体”是基础, “美”与“劳”是表现。一个德性好、智慧高、身体健康的人, 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反之, 一个品质不良的人, 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 好逸恶劳、游手好闲, 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因此,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重德、促智、健体教育的同时, 还必须注重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而高校劳动课又不能功利化, 需以公益型的义务劳动为形式,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 高校组织公益劳动的注意事项

第一, 高校组织公益劳动应遵守不影响教学的原则, 从本校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 安排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组织参加公益劳动, 并不是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因而应以课的形式体现, 既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项学习任务, 又不影响学校的主体教学环节。如果让学生离开学校连续从事一段时间的公益劳动, 这既失去了公益劳动本身的意义, 又会耽误学生的学业, 学生毕业后, 就只懂得一些简单的劳动, 对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 也违背了高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另外, 如果不从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 而是好高骛远地安排学生去完成一些根本无法完成的公益劳动, 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既会打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又不能实现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目的。

第二, 组织与安排公益劳动, 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讲明公益劳动的意义, 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为社会服务的无偿的劳动。也就是说, 组织者应在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学生明白从事公益劳动对培养正确的劳动观、责任感和集体荣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参加。公益劳动不应是强迫性的。同时, 公益劳动不要注重量的完成, 还要注重质的提高, 不仅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还应该成为学生的一个考核标准, 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

第三, 要照顾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和个别差异, 妥善安排劳动项目和时间, 避免负担过重。如, 高校低年级可以安排一些非专业性的义务劳动, 比如清扫学校的公共区域、义卖报纸、社区服务、帮助鳏寡孤独或五保家庭等, 高年级可以安排一些略带专业性或复杂一点的公益劳动;男生可以安排一些体力重一点的劳动, 女生则可以安排一些轻便一点的劳动等等。另外, 每次安排劳动的时间不宜超过八小时。

4 高校如何组织公益劳动

第一, 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年团和学生会作用, 使公益劳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共青团、学生会是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它们以活动为载体,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共青团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是重要活动内容之一。

第二, 教师在组织劳动中要以身作则, 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如果教师只是安排了劳动而自己不参加, 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就不能保证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任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小学如此, 中学如此, 大学也如此。因此教师应在公益劳动中以身作则, 这就是教育中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

第三, 以诚信为原则, 由学生如实总结、填写公益劳动完成情况, 老师辅以抽查进行督促。为避免个别学生虚填记录卡的不诚实行为, 教师应随机抽调, 并实地查访, 检查其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

5 公益劳动应该全员参与

2005年, 国家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力度后, 有的高校为了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出台了贫困生参加公益劳动的举措, 并以此来回馈国家和社会的关爱。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 同时也显失公平, 造成贫困学生新的心理负担。由于贫困学生特殊的身份, 他们的心理防线本就相当脆弱, 学校任何一种不加思量的举措都有可能损害到他们的尊严, 给他们的内心投下阴影。因此公益劳动应该人人参与, 回馈社会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责任。大学生要敢于接受并承担责任, 首先是要有道德心去担当社会责任, 要有爱心去奉献社会。如果公益劳动仅限于贫困学生, 容易自觉不自觉的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贫困者应该劳动, 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不用承担公益劳动的义务, 对学生的教育所带来负面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总之, 高校应恢复和开设公益劳动课, 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高校的管理者, 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并千方百计的把它安排好、组织好, 让其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是对人的综合素质定位的基本要求, 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 因此人类社会的教育就离不开德智体美劳这个根本。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应该恢复和开设公益劳动课。本文从公益劳动的定义、组织公益劳动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开设以公益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课的必要性, 希望能以此培养出热爱劳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劳动素质 篇11

【关键词】 企业;科普活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

2006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此纲要介绍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指出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5~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针目标、行动措施和保障条件;明确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具有六大亮点:自主创新,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是基础;科学发展,提倡节约环保体现时代特征;全民参与,政府领导推动负主要责任;以点带面,突出科学素质建设重点人群;整合资源,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条件;形成合力,各项工作统筹规划系统安排。

一、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影响因素

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受中国科协委托)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进行的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与文化程度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越高。以下是对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影响较大的几点因素:

1.城镇劳动人口获取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调查显示:我国约半数城镇劳动人口对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等科技新闻话题感兴趣。除了正规教育,公民获得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和报纸。科学素质水平较高的公民主要通过因特网、科学期刊和图书来获取科学技术信息。

2.利用科普设施的情况

由于科普设施的缺乏,城镇劳动人口利用科普场馆和科普设施的比例较低,一些公民只参观过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等科技类场馆,相当一部分人没去过或很少去科普画廊或宣传栏、图书阅览室、科技示范点或科普活动站等场所。这些科普设施是城镇劳动人口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普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

3.参与公共科技事务程度

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科学素质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的较高要求。从对公民参与公共科技事务的程度进行了调查,我国半数以上城镇劳动人口关注公共科技事务,对于公共科技事务的参与程度还不高。关注并参与公共科技事务程度较高的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水平也较高。

4.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国半数以上城镇劳动人口对与自身干系密切的科学新发现、文化与教育、公共安全、医学新进展、农业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等新闻话题感兴趣,浓厚的兴趣也会促使公民去了解这些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对各类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程度高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也较高。

5.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长期以来,城镇劳动人口一直积极支持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崇尚科学技术职业,对科技创新充满期待,信任政府和权威部门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相信科学技术会使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适,并支持科学家的工作,认为科学家要参与科学传播,让公民了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良好的态度是人们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前提。

二、企业科普活动的情况对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影响

纲要里明确指出了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企业科普活动对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我国大多数城镇劳动人口来都在企业单位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企业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主体。面对庞大的职工队伍进行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城镇劳动人口乃至整个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应积极领导和组织科普工作,通过科普画廊、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现代科技发展状况,工业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环境和生态意识、责任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创新,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发挥企业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企业科普活动的情况对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企业科普活动所普及的科学知识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基本科学知识以外,还有与各行各业和人们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如以职工群众为对象进行医学、保健、计划生育、体育、生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工人为对象进行工业科学知识的普及;以科技人员为进行继续再教育知识更新的普及等;以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类科普是提高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对城镇劳动人口的整体科学素质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2.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

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支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把当代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提高职工的整体职业技能,是企业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为企业科技进步服务的重要内容。当代科技发展日趋千里,“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光靠正规学院教育是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及科技进步的需要。

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开发智力资源,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科普工作既具有宣传职能,又具有教育职能,与教育系统相辅相成,可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人才是最宝贵的。在企业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更是培养造就人才不可缺少的手段。

3.有利于宣传、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在这里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它包括了对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统称。科学精神所倡导的是实践第一,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等。科学方法则是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科学抽象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等。企业科普工作普及科学精神就是进行科学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普及,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认识水平,更新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

三、结语

企业科普的形式具有双重性,企业员工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也是科普的主体。换言之,企业是科普的宣传主体,也是科普的宣传对象。据调查,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展过科普活动,企业科普活动在我国企业中有比较高的接受程度。许多企业认为:企业科普既要做好员工的科普,也要做好消费者的社会科普工作。许多企业认为企业经营活动与企业科普应该应有效结合,多数企业对自身承担的科普社会责任和开展科普对企业自身发展有利具有理性的认识。

由于缺少必要的人员、设施和经费,以及难以选择适合企业情况的科普形式与内容等原因,总体上讲,目前企业职工参与科普活动的程度还较低。在一些没有开展过科普活动的企业中,不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原因有:科普不容易与企业工作相结合、科普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和政府对企业科普没有硬性要求。

为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科普活动,应当提高企业开展科普对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利益一致的意识;开拓更多企业参与科普的结合点,促进企业增加科普投入,改善科普设施;政府应当加大投资,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广泛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科普。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2006

劳动素质 篇12

一、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入世对云县农业发展挑战的需要

作为一个农业县, 入世既给云县农业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 而更多的是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2006年, 云县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仅有45.6%, 而发达国家已达到60———70%。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关键取决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按WTO规则的“绿箱”政策,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应向科技培训等方面转移。所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 既是我县农业应对入世的迫切需要, 也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头戏, 还是谋求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二) 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 三者中农民问题首当其冲。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虽多。但关键是我县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调查显示:农民收入水平与其文化程度, 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全县文盲、半文盲有96%在农村, 农村劳动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 半文盲占40.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 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6%, 系统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 其农民科技素质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落点在“村”, 重点在“农民”, 为的是农民, 靠的是农民, 农民的科技文化, 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 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农函大“实际、实用、实效”把培训办办到家门口、田间地头, 解决了农民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适应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 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渠道。

(三) 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来, 我县农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就对农民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扩展, 要求农民加快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 增强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对农民素质的要求提高。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需要加大转岗培训,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 适应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培养新

型现代化农村劳动者的需要,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2003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会再次强调“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

二、整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资源, 以

农函大为龙头的农村科技培训工作,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教育和培训农民, 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政府的职责, 是科技工作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 整合农村农用技术培训资源, 建立以农函大为龙头的农村科技工作教育体系

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培训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 要从实际出发, 从整合现有农业培训资源的高度, 建立健全各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运用不同的培训手段。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门类生产水平的技术需要, 开展分工明确、限期按量、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管理严密、高效运作的培训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施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 以农函大为龙头, 各行业、各职业的专项实用技术兼顾的培训, 带动相应的文化基础教育。并将信息与网络技术知识逐步推介, 培养新一代知识型农民, 达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真正目的。

(二) 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过程中, 要紧扣发展这一重点

农函大实用技术培训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互相交流、共同发展、树立样板、典型引导、龙头引导、基地带动”的方针,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 有重点、有示范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

1、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 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行业协会来开展。

以“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协会+基地联农户”的形式, 调动各培训部门技术力量, 与龙头或协会形成服务型的有机结合体, 分析预测龙头企业或协会掌握的产品信息和市场需求, 对农民进行专业性实用科技培训, 形成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实现生产带动培训, 培训服务生产, 围绕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或协会, 用订单等形式提供相应服务;与千家万户形成较为稳定的利益同体, 如云南省推广的元谋龙头企业或农技协, 在培训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通过围绕产业展开培训, 带动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依托项目建设, 展开培训。

把农函培训提高工作与国列、省列、市列等项目挂钩, 将培训作为项目考核的一项硬指标。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和项目需要展开不同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如开展的扶贫工作, 从而对项目的实施和当地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围绕农村发展实际, 展开梯次培训。

建立梯次培训制度。针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对农函大教师、农业技术人员、乡村农技术人员及农村劳动力进行逐级梯次培训。保证农函大教师、农业技术人员、农技人员更新知识结构, 掌握先进实用技术措施, 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梯次传递、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4、围绕农业生产实际, 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科技培训

根据农业生产实际, 对农民开展“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的提高性教育, 强化良种良法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不断发挥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内在潜力。

5、根据特色产品开发, 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 针对各个环节开展培调。

如对加工及包装技术和市场营销、农村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发展等展开培训,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挖掘农业的内部潜力的发挥, 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 相关政策配套, 做到学以致用

围绕发展实际, 建立健全培训投入、产业扶持和相关激励机制等政策措施, 确保学以致用, 收到实际效果。

1、政府应作投入的主体。

把农民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 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 为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2、紧扣发展这一主题, 对学以致用

和产业化发展基地建设等最终结果给予必要的扶持与激励, 使农民在发展中成为最终受益者, 不断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3、强化基层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培训管理体制。

保证实用技术培训经费的投入, 在抓好梯次培训为基层服务工作提供必须的继续教育培训, 加快新兴科技知识的传递与转化, 并建立相应的培训成果激励机制与有效的考核措施, 对在农村劳动者素质培训工作中做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给予必要的奖励, 不断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达到稳定队伍, 凝聚人心, 推动工作的目的。

三、相关的保障措施

(一) 强化政府行为,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领导

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 促进农科教的有效结合, 积极探索多部门协作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强化政府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协调机制, 进一步加强领导, 建立由政府统一负责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领导小组, 由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牵头, 明确责任。各有关部门共同参预的培训领导机制, 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 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的良好环境。

(二) 加大资金投入, 保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体制, 把农民科技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实行各级财政拿一点, 各类农业基地建设、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经费列一点的办法, 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问题。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对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经费, 要做到确保足额到位, 专款专用, 发挥最大效益。

(三) 不断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水平与质量, 确保收到实际效果

农民科技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中, 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 因地制宜, 讲求针对性, 注重带动性, 突出实际效果。充分应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 努力扩大农户科技素质教育培训覆盖面。积极开展有益的农民科技培训教学探讨, 不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切实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水平和质量。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绩效年度考核纳入科技目标管理, 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真正实效。

(四) 加强基层培训队伍建设, 确保农函大培训的数量和质量

首先县乡科技人员, 是培训农村劳动力的直接传授者, 至少每年每人都参加一次3天以上的培训, 使他们不断吸纳新知识。其次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对农村培训做出贡献的人, 同搞科研的一样受到尊重和重奖, 从而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质量。再次是在农村有效实施户户都有明白人工程。发动县乡两级科技人员, 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 参预农村劳动者素质培训, 加大培训面和知识更新速度, 做到农村家家户户每年有人参加培训。用3—5年的时间, 使每户有1—3名劳动者掌握1—3项实用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 形成户户有能人, 家家有技术, 产品适需畅销。从而真正起到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 实现发挥农业生产潜力, 促进农村二次创业, 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伟大目标圆满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岚清。《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1、李岚清。《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2]、2006年临沧市云县《统计工作总结》2、2006年临沧市云县《统计工作总结》

上一篇:椎体神经元下一篇:说课教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