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薄层论文

2024-06-02

CT薄层论文(精选7篇)

CT薄层论文 篇1

胃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之一, 严重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 并且易发生侵袭周围器官、组织, 肿瘤转移发生率较高[1]。临床上通常采用局部切除治疗胃癌。因此术前对胃癌病灶发生位置及病情分期的准确评价可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治疗效果, 主要应用螺旋CT、内窥镜、钡餐造影、B超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探查[2]。本次实验探讨在胃部建立气充盈环境, 应用薄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及病情评价, 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现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2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27例, 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及胃镜取样病理实验检查确诊为胃癌。其中男16例, 女11例, 年龄在32~78岁, 平均年龄为 (56.7±1.9) 岁, 病程为1~9个月, 平均病程时间为 (5.6±0.5) 个月。胃镜检查胃癌发生于胃窦19例, 胃底贲门部5例, 其他部位3例, 发生溃疡16例。病理实验结果显示胃癌T期9例 (T1期2例, T2期1例, T3期3例, T4期3例) , M期8例 (M0期3例, M1期5例) , N期10例 (N1期3例期3例期4例) 。

1.2 方法

首先建立胃部气充盈环境:患者口服10 ml无菌蒸馏水、产气粉约9 g, 并进行初次扫描, 如气充盈情况不满意, 加服充气粉。应用飞利浦MX16-SLICE螺旋CT, 管电压120 k V, 电流150 m A, 层厚2 mm, 螺距1 mm, 设备调校完毕保证机器正常运行。患者检查前8 h禁食, 5~10 min肌内注射山莨菪碱20 mg, 充分气充盈患者仰卧位, 一次屏气扫描完成上腹部, 高压注射器注射优维显100 ml, 注射速度3 ml/s, 三期增强扫描于注射后20~25 s动脉期, 60~65 s门脉期, 4~8 min延迟期。采集到的影像结果应用图像工作站软件进行多平面立体重建 (MPR) , 对薄层螺旋CT三期增强图像及重建后图像进行分析诊断, 对其病变部位及病情进行评价, 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以胃镜检查及病理实验结果作为金标准, 通过与薄层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分析薄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

1.3 评价标准

胃癌分期应用国际TMN分期法[3]:T期提示胃壁增厚程度, 胃壁增厚标准为厚度>10 mm, T1~T4胃壁厚度逐级增厚;M期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 M0为无淋巴结转移, M1期轻度转移, M2期中度及重度淋巴结转移;M期显示胃癌侵袭周围器官组织情况, M0期无侵袭, M1期侵袭周围器官组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IBM 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薄层螺旋CT对病灶位置定位情况比较

薄层螺旋CT对病灶位置定位情况比较, 两组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薄层螺旋CT对病情的评价情况

薄层螺旋CT对病情的评价情况, 两组数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螺旋CT扫描速度较快, 断层影像清晰、无重叠物干扰, 可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能够准确的对病变位置、病变情况进行准确评价, 同时应用软件进行多平面立体重建可直观的对病情进行描述, 有助于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临床上已广泛认可螺旋CT应用诊断胃癌[4,5]。由于胃部为囊性中空器官, 当胃部充盈时可使胃黏膜完全展开, 进行多平面重建时, 有助于螺旋CT对胃黏膜病变的描述, 防止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 而选择气充盈方法, 主要针对薄层螺旋CT, 能够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减少对患者损伤[6,7]。通过对所有患者的CT影像结果分析可知, 胃癌患者CT影像存在胃壁不规则增厚现象, 并且强化扫描门脉期效果较为显著, 并且胃黏膜存在不均匀软组织肿块, 影像显示腔内充盈缺损, 存在明显淋巴结肿大现象, 中晚期患者存在周围结构、器官侵袭现象[8]。在实验结果中, 薄层螺旋CT对胃癌病灶的定位准确率与胃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薄层螺旋CT对胃癌的分期结果与病理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胃部气充盈环境下应用薄层螺旋CT检查诊断结果与胃镜、病理实验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 可进行替代检查。综上所述, 胃部气充盈环境下应用薄层螺旋CT根据其影像学表现诊断胃癌, 诊断结果准确可靠, 检查时间缩短, 费用较低, 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较低,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胃部气充盈后行薄层螺旋CT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筛选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建立胃部气充盈后, 应用薄层螺旋CT进行胃部扫描, 根据其影像学结果进行诊断, 并对胃癌病灶发生部位及临床分期进行评价, 比较其与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 的差异性。结果 CT检查胃癌发生于胃窦19例, 胃底贲门部6例, 其他部位2例, 与胃镜检查比较, 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T对胃癌的TNM分期情况与病例检查结果比较, 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患者胃部气充盈后行薄层螺旋CT扫描检查, 可根据其CT影像学表现对胃癌诊断, 病灶部位定位准确, 可对胃癌进行准确分型, 并且无医源性损伤, 检查费用低,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气充盈,薄层螺旋CT,胃癌,诊断

参考文献

[1]白春宏.16层螺旋CT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应用.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9) :91-92.

[2]张长顺, 胡强恩, 莫洁, 等.CT平扫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中国临床医学, 2012, 19 (1) :83-84.

[3]马周鹏, 章顺壮, 龚超明, 等.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肿瘤学杂志, 2011, 17 (8) :614-617.

[4]赵志清, 罗帝林, 吴冬, 等.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与电子肠镜在诊断大肠癌中的对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8) :890-892.

[5]高涛.多层螺旋CT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6) :94-95.

[6]许彪, 陈刚, 韦璐, 等.多层CT仿真内镜和电子肠镜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对照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 (3) :210-213.

[7]苏妍卓, 孙立波, 舒振波, 等.64排增强CT对进展期胃癌根治程度的判断价值.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1) :25-28.

[8]候茂青, 李志坚, 侯志强, 等.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胃癌的术前诊断与分期.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1, 12 (1) :26-29.

CT薄层论文 篇2

关键词:肺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评价研究

1 引言

弥漫性肺疾病的影像表现呈多样化,目前多排螺旋CT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临床实践中是用高分辨CT(HRCT)扫描还是多排螺旋CT(MSCT)薄层重组来解决诊断问题,并没有统一认识。本文对此2种方法的病变检出率和图像质量作一比较。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同时做HRCT与MSCT薄层重组检查,有弥漫性肺疾病的患者51例,均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51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8例,其中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32岁,平均年龄67岁。包括肺间质纤维化20例,弥漫性肺气肿9例,支气管扩张6例,血行性肺转移瘤5例,癌性淋巴管炎4例,尘肺3例,粟粒性结核2例,结节病2例。

2.2 扫描方法

MSCT薄层重组检查:所有病例均采用GE 64排CT扫描机Lightspeed VCT行全肺螺旋扫描,准直1.25 mm×16,螺距0.984∶1,120 k V,130 m A,扫描原始数据标准及骨算法,0.625 mm层厚重组。在此基础上,所有患者均在主动脉弓、气管隆凸、气管分叉下3 cm、右膈上2 cm及怀疑合并其他病变等感兴趣区进行HRCT检查:HRCT采用准直0.625 mm×2,120 k V,250 m A,扫描原始数据骨算法,0.625 mm层厚重组,FOV为33 cm×33 cm,矩阵512×512。扫描前训练患者呼吸,扫描中患者屏气良好,获得的图像均无呼吸运动伪影。在肺窗:窗位-600 Hu,窗宽1 500 Hu进行观察。

3 结果

主要有3类影像学表现,包括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弥漫分布的网格及弥漫分布的囊状透亮区。

本组51例弥漫性肺疾病患者同时进行MSCT薄层重组检查及HRCT扫描,其中48例在MSCT薄层重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内改变,即双肺弥漫性或散在小结节影12例,表现为2~10 mm类圆形影,边缘清晰;肺内弥漫分布网格状改变22例,可显示小叶间隔线增厚;肺内弥漫分布囊状透亮区病变14例,可显示肺内弥漫分布囊腔。

51例患者HRCT图像可更为清晰地显示小结节影分布情况,主要以淋巴管周围分布结节及小叶中心分布结节,12例表现为结节位于小叶中心、胸膜下和小叶间隔内以及在小叶核附近或包绕小叶核,亦可见随机分布小结节。肺内弥漫分布网格状影像,多为小叶间隔及胸膜下线增厚,共24例,表现为散在、局灶的小叶间隔增厚,多位于肺野外围呈垂直胸膜面的短线状影,小叶间隔线增厚致部分肺组织呈蜂窝状改变。对于弥漫分布囊状透亮区,HRCT能够明确分辨小叶中央型及全小叶型病变,共15例。MSCT薄层重组检查及HRCT扫描在病变检出率上的比较见表1。

注:根据表1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得出χ2=1.373 7,P=0.241 2(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种检查方法对于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51例患者影像资料中,分别选取同一层面MSCT薄层重组与HRCT图像进行比较及评分,图像质量清晰为2分,图像质量一般为1分,图像质量不清晰,影响诊断者为0分。图像评分情况见表2。

注:MSCT图像优质率约为72.5%,HRCT图像优质率约为92.1%,根据表2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得出χ2=5.4643,P=0.019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种方法比较具有相关性,HRCT图像清晰度及细节分辨率优于MSCT薄层重组

4 讨论

肺部弥漫性病变是指累及双肺或一侧肺的全部或大部分,在胸片或CT上形成各种影像表现的肺部疾病的统称。肺部弥漫性病变病种繁多,而且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为相似,影像学表现也变化多端,给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极大困难,所以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根据弥漫性肺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基本可分5类:(1)弥漫性网格或结节影,常见于结节病、尘肺、粟粒性结核、血行性肺转移瘤等;(2)弥漫性线网状影,常见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石棉肺、放射性肺炎、结节病、癌性淋巴管炎等;(3)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多见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过敏性肺泡炎、肺水肿、肺泡蛋白沉积症、ARDS、肺出血等;(4)弥漫性肺实变,产生实变的肺部疾病常与上述磨玻璃密度疾病之间的诊断互相有重叠,在此不再赘述;(5)弥漫性囊状和密度减低病变,包括淋巴管肌瘤病、组织细胞病、各种类型的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特发性肺纤维化等[1]。

在扫描方式上,多层面螺旋CT全肺扫描采用的是一次屏气全肺容积数据采集,没有层面遗漏,避免细微病变的丢失,而且采用线性内插运算技术重建,同时避免了平均容积伪影的影响[2]。HRCT需要薄层扫描、高管电压、高空间分辨率重建算法,高空间分辨率重建算法增强病变边缘结构的对比度,提高了CT影像的空间分辨率;采用高管电压扫描,目的是提供必要的扫描剂量,降低图像噪声;薄层扫描以避免部分容积效应的干扰[3]。HRCT胸部扫描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在肺小叶水平上显示肺部的微细结构,比标准算法提高28%的空间分辨率,是当今活体肺部无创伤成像技术中最灵敏的工具[4]。HRCT应用于弥漫性肺疾病扫描,由于改变了扫描参数和采用高分辨率算法图像重建,减少数/模转换中原始数据的阶差,使图像锐利化,细节显示清晰,薄层扫描可降低部分容积效应,显著提高了肺内微细病变的显示率,可以区分小叶间隔线与非间隔线,小叶间隔内结节、细网格状状阴影以及辨别各种类型的肺气肿等常规螺旋CT无法观察到的细微征象[5]。其缺点是HRCT图像为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再选定感兴趣区进行扫描所获得,增加了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重症患者不能全程配合。

综上所述,多层面螺旋CT与HRCT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诊断各具优势,多排螺旋CT快速无间歇的容积数据采集节省了检查时间,减少了小病灶的遗漏和呼吸运动伪影,在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中能很好地发现病变、确定病变范围与部位。HRCT作为目前最能详细显示正常肺部解剖和病理改变细节的影像学手段,能清晰地显示肺内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因此不能完全被多排螺旋CT重组所替代。此二项检查相结合,则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对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蔡祖龙,高元桂.胸部CT与MRI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59-377.

[2]温涛,段磊,蔡敏,等.低剂量容积数据高分辨CT重组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4):360-362.

[3]Hansell D M.High-resolution CT of diffuse lung disease:value andlimitations[J].Radiol Clin North Am,2001,39:1 091-1 113.

[4]Screaton N J,Hioms M P,Muller N L.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chronic diffuse infiltrative lung disease on high-resolution computedtomography[J].Sem in Roentgenol,2002,37:17-24.

CT薄层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前颅窝多发性骨折病例125例, 经薄层三维重建显示筛板骨折65例, 其中男45例, 女20例, 年龄14~70岁, 平均年龄42岁, 其中车祸病人52例, 钝击伤病人13例, 主要临床症状及体症:眶周、鼻根区软组织青紫、肿胀60例, 皮肤裂伤16例, 复视10例, 视力下降7例, 眼球运动障碍4例。

1.2 扫描方法

使用西门子SOMATOMEMTION螺旋CT机, 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基线为听眶线,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筛板及眼眶区容积扫描, 层厚10mm, 再进行了1.5mm层厚的薄层二维重建, 范围、眶顶至硬腭, 将重建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了MPR及VRT显示, 经过骨窗及软组织窗观察筛板及周围结构组织, 并应用切割技术结合临床要求, 随意调整角度, 使图像显示最佳。

2 结果

单发48例, 双侧多生20例, 凹陷27例, 合并眶内及鼻内损伤25例。骨折类型:线形骨折36例, 单发凹陷骨折28例, 多发凹陷骨折14例, 粉碎性骨折10例。MPR及VRT显示, 凹陷成角26例, 分离10例, 粉碎9例。并发症:其中并发眶内损伤16例, 鼻内损伤36例, 合并眶内直肌损伤8例, 鼻窦内积血25例, 游离骨片致视神经管区狭窄2例, 脑脊液鼻漏1例。

3 讨论

3.1 筛板骨折的解剖学特点及毗邻关系

筛骨位于鼻腔的上部、两眶之间, 部分嵌于额骨的筛切迹中, 右额状面上呈“巾”典型, 大致分3部: (1) 筛板是多孔水平板, 构成鼻腔顶, 向上垂直伸出骨板称鸡冠; (2) 垂直板参与骨性鼻中隔构成, 筛骨的气化由筛骨垂直板发展形成骨性鼻中隔气化; (3) 筛骨迷路位于筛骨垂直板的两侧, 其内侧有上下、下向上走行的薄骨片, 即上鼻甲和中鼻甲, 后方与蝶骨小翼相邻构成前颅窝的一部分, 筛窦是筛骨迷路内蜂窝状小房的总称, 眼眶内侧壁由筛骨上颌骨额窦、泪骨及蝶骨体构成, 其中大部分由筛骨组成, 其骨菲薄如纸, 受力后易裂开。

3.2 筛板骨折的CT表现及并发症

线形骨折的直接征象为纸板样骨质中断, 但无明显移位, 凹陷性骨折征象为骨质中断、塌陷、成角, 爆裂性骨折征象为筛板及筛窦骨质粉碎、分离、错位, 见多发游离碎骨片, 线形及轻度凹陷性骨折往往合并症较少, 重度凹陷性及爆裂性骨折往往合并并发症较多, 常见于鼻窦内积血、积气、眶内直肌损伤, 眶内血肿及眼球运动障碍、视力障碍, 若损伤脑膜, 可致脑脊液鼻漏。

3.3 骨折的部位、类型及并发症的关系

本组并发症46例, 占70%, 其中单发48例, 并发症占26%, 多发20例, 并发症占46%, 多发性骨折远比单发骨折合并并发症高, 单发线形骨折15例, 并发症2例, 占13%, 错位明陷性骨折16例, 并发症6例, 占35%, 粉碎性骨折14例, 并发症14例, 占87%, 因此骨折类型与并发症密切相关, 骨折数越多, 程度越高, 并发症越多, 尤其以错位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明显。

3.4 16层螺旋CT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技术优势

16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骨质显示清晰及检查速度快的优势, 普通平扫后可行1.5mm的二维薄层重建, 细微骨折亦能清晰显示, 并利用强大的后处理技术, 进行多平面、任意角度的重建, 弥补了X线及常规CT的不足, 能从不同角度及方位显示骨折的直接及间接现象, 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筛板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125例前颅窝多发性骨折患者进行了筛板区16层螺旋CT的二维薄层重建, 并进行MPR、VPT等多层面显示。结果显示筛板骨折65例, 其中典型骨折55例, 不典型骨折10例, 漏诊病例6例。结论16层螺旋CT薄层重建能大大提高骨折的检出率, 以重建层厚为1.5mm的二维重建能明显提高筛板骨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使骨折更易检出, 而三维重建技术包括MPR、VRT等能更清晰的观察到骨折的移位情况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关键词:筛板骨折,薄层及三维重建,16层螺旋CT

参考文献

[1]张玉忠, 张雪林.筛骨解剖变异的CT评价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3 (31) :126.

[2]王正奎, 苟万明, 郭玉华.眼眶爆裂骨折的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4, 2 (3) :20~27.

CT薄层论文 篇4

关键词:薄层CT增强扫描,膀胱癌,术前分期

螺旋CT的应用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空间与密度分辨力, 临床分期准确性较高, 可针对不同患者, 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分析薄层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术患者采取薄层CT增强扫描, 现报道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膀胱癌术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45例, 女15例, 年龄35~78岁, 平均年龄为 (52.35±2.45) 岁。病理结果, 移行上皮癌48例、鳞癌6例、色素基底细胞癌4例、腺癌2例。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采取Pro SpeedⅡ螺旋CT机, 扫描前10 h口服2.0%泛影葡胺1200 m L, 在患者膀胱出现膨胀感时进行扫描, 指导其取仰卧位, 进行多角度盆腔平扫, 确保显示膀胱后壁三维影像, 获取动脉期及静脉期影像后, 收集扫描结果。

1.2.2 膀胱癌CT诊断方法

根据螺旋CT所见做出膀胱癌术前临床TNM分期诊断, 以手术后病理TNM分期结果为金标准, 根据螺旋CT扫描的影像图, 结合癌症患者术前TNM分期, 将TNM病理诊断分期作为标准, 对比两种分期结果, 分析相应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等。

2 结果

2.1 对比术前螺旋CT扫描分期与病理分期

CT分期的T1期、T2a期、T2b期、T3期、T4期分别为10例、18例、15例、9例、8例。病理分期:p T1期、p T2a期、p T2b期、T3期、p T4期分别为14例、16例、13例、12例、5例, 见表1。

2.2 螺旋CT扫描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

p T4期敏感性、p T3期特异性均高达100%, p T2b期准确性和特异性明显较高, 但敏感性略低, p T2a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相对较低, 见表2。

2.3 病灶及病理结果

本组60例膀胱癌术患者, 发现76个癌灶, 病灶位于后壁37个、侧壁20个、三角区10个、前壁8个、膀胱颈1个。病理结果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平扫CT值20~51 Hu, 增强后CT值47~82 Hu。

3 讨论

相关文献表明[2], 膀胱癌T3~T4期的高危患者, 其5年生存率仅为30%, 因此, 需要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指导, 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才能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如黏膜交界面轮廓光滑、出现损伤痕迹, 可判断为癌瘤凝结性侵染浅肌层[4]。病变组织侵染肌层的外围组织的50%, 并出现毛细血管内收, 可判断为侵犯深部肌层纤维组织 (T2b期) [5]。当癌组织瘤体不断扩散, 空间以及辨识度低于癌扩散原发病理期时, 可判断为肿瘤强化和加深期 (T3期) [3,4]。

综上所述, 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应用薄层CT增强扫描, 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 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充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军, 寻正为, 哈若水, 等.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仿真内镜成像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0, 31 (12) :839-843.

[2]文红, 明松林, 张璇.CT薄层增强扫描对膀胱癌术前分期的价值[D].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27 (2) :97-99.

[3]张见超.多层螺旋CT检查对膀胱癌的术前分期价值[D].青岛大学, 2011.

[4]易建玮, 吴荣兴, 康强, 等.薄层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6 (3) :1496-1497.

CT薄层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分组

本文包括两组资料,A组(高分辨率薄层CT平扫三维重建组)70例,男性4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42岁,因腰部或腹部疼痛通过B超、尿常规等检查被疑为输尿管结石,急诊行薄层CT平扫三维重建;B组(静脉肾盂造影组)65例,男性35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40岁,通过B超、尿常规检查诊断为肾绞痛,待疼痛缓解、明确总肾功能后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两组病例都通过输尿管镜检查明确有无泌尿系结石。

1.2 检查方法

A组(高分辨率薄层CT平扫三维重建组):采用16排螺旋CT予以薄层平扫及三位重建,层厚5mm,重建间隔1mm。病人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检查前勿需空腹及口服泛影葡胺等对比剂,检查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后选取冠状面曲面进行肾、输尿管、膀胱重建。B组(静脉肾盂造影组):待疼痛缓解、查明肾功能及无IVU检查禁忌症后检查前晚予以番泻叶导泻进行肠道准备,采用碘海醇或碘佛醇作为造影剂,予以腹部加压,予以5min、8min、15min、30min摄片,未显影者行60min、2h摄片。

2 结果

采用高分辨率薄层CT平扫三维重建组发现,70例肾绞痛中,发现输尿管结石68例,其中上段7例,中段20例,下段41例,经输尿管镜证实为输尿管结石者65例,其中证实为上段7例,中段19例,下段39例,高分辨率薄层CT平扫三维重建组对结石性肾绞痛诊断的敏感性97.1%,特异性95.6%;静脉肾盂造影组发现,65例肾绞痛者发现输尿管结石40例,其中上段5例,中段15例,下段20例,经输尿管镜证实为输尿管结石者39例,其中证实为上段5例、中段15例,下段19例,静脉肾盂造影对结石性肾绞痛诊断的敏感性61.5%,特异性97.5%。

3 讨论

肾绞痛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急诊,输尿管结石是引起肾绞痛最常见的原因。临床上诊断输尿管结石主要是依靠肾绞痛典型病史、肉眼或镜下血尿、B超或者尿路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发现结石而确诊。但由于肾绞痛时常伴有腹部胀气,而且以输尿管中下段小结石多见,B超和尿路平片在诊断输尿管结石时敏感性较低,尿路平片不能发现阴性结石,B超有时只能发现输尿管扩张、患肾集合系分离,短期内行静脉肾盂造影,因肾动脉收缩,患肾和输尿管常不显影。利用螺旋CT薄层平扫三维重建,可以清楚地显示肾、输尿管结石及肾盏、肾盂和输尿管,能够直观地观察尿路及结石与脊柱椎体、骨盆的位置关系。由于重建间距为(2~3)mm,亦不会遗漏(2~3)mm的小结石。

传统观点认为,静脉尿路造影为诊断泌尿系结石的金标准,通过对65例肾绞痛患者在其疼痛缓解后采用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结果发现输尿管结石40例,诊断结石的敏感性为61.5%,40例输尿管结石通过输尿管镜被证实者39例,特异性95%。而采用16排螺旋CT薄层平扫三维重建诊断70例肾绞痛,发现输尿管结石者68例,诊断结石性肾绞痛的敏感性达97.1%,68例输尿管结石最终通过输尿管镜确诊者65例,特异性为95.6%。Rengifo Abbad D[1]采用螺旋CT和超声诊断124例肾绞痛,螺旋CT发现结石的概率为59.7%,而超声发现结石的概率仅为22.8%,认为螺旋CT平扫能代替超声诊断肾绞痛。Wang JH[2]等通过前瞻性研究82例被怀疑为结石导致的肾绞痛患者,CT平扫诊断结石的敏感性98.5%,而IVU仅为59.1%,认为CT平扫基本能取代IVU来诊断结石所致的肾绞痛。

我们认为,静脉尿路造影对结石性肾绞痛的敏感性较低的原因主要有(1)静脉尿路造影主要通过输尿管梗阻导致肾积水来发现结石,很多小结石为阴性结石,只是导致输尿管通而不畅,而肾脏积水不重或无积水,因而无法发现[3];(2)有些膀胱壁内段结石仅导致输尿管全程显影而难以发现结石;(3)因造影前需疼痛缓解,进行肠道准备,行血生化检查了解总肾功能,部分患者在此期间结石自行排出;(4)部分患肾分泌功能差无法显影,不能明确结石是否位于输尿管走形区[4]。相对静脉肾盂造影而言,CT薄层平扫三维重建具有如下优点(1)可以急诊进行,勿需等肾绞痛缓解,为疼痛的下一步治疗可提供参考依据[5];(2)可以不使用造影剂,无需碘过敏实验,对甲亢患者及碘过敏者亦适用[6];(3)不受肾功能影响,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患者均可行此检查[7~10];(4)检查前无需进行肠道准备,亦无需饮用泛影葡胺等对比剂;(5)进行三维重建后能立体现实整个尿路情况,为下一步的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临床表现为肾绞痛,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并经冠状面曲面输尿管重建,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明诊断结石性肾绞痛,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Rengifo Abbad D,Rodríguez Caravaca G,Barreales Tolosa L,et al.Diagnosticvalidity of helical CT compared to ultrasonography in renal-ureteral colic[J].ArchEsp Urol,2010;63(2):139~144

[2] Wang JH,Shen SH,Huang SS,et al.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unenhanced spiralcomputed tomography and intravenous ur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acute renalcolic[J].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2008;71(1):30~36

[3] Chowdhury FU,Kotwal S,Raghunathan G,et al.Unenhanced multidetector CT(CT KUB)in the initial imaging of suspected acute renal colic:evaluating a newservice[J].Clinical Radiology,2007;62(10):970~977

[4] Sarmiento FM,Sarmiento AJ,Bardoneschi E,et al.Scintigraphic demonstrationof urine extravasation secondary to acute ureteral obstruction:a case report and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acute ureteral obstruction[J].The Scientific WorldJournal,2006;6:2495~2504

[5] Dhar M,Denstedt JD.Imaging in diagnosis,treatment,and follow-up of stonepatients,advanc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Advances in chronic kidneydisease,2009;16(1):39~47

[6] Ben Nakhi A,Gupta R,Al-Hunayan A,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terobservervariation of un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intravenous urography in thediagnosis of acute flank pain,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ternational journalof the Kuwait University[J].Health Science Centre,2010;19(2):118~121

[7] Lauritsen J,Andersen JR,Nordling J,et al.Un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in acute renal colic reduces cost outside radiology department[J].Actaradiologica,2008;49(10):1182~1186

[8]闫小彬,孙鹏,孙倩倩.CT扫描与静脉肾盂造影检查诊断肾结核的Meta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2;5:78~80

[9]刘刚,娄晓宇,孙红艳.静脉肾盂造影联合逆行肾盂造影诊断肾盂输尿管移行处狭窄120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30:93~94

CT薄层论文 篇6

关键词:颞骨CT薄层扫描,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内耳畸形

1 资料和方法

内耳发育畸形是引起先天性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内耳发育畸形在重度或极重度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中占44.5%, 而内耳畸形又多由遗传因素引起[1]。内耳结构复杂、细微, 且无法直观观察, 内耳畸形种类繁多, 临床诊断及分型较困难。颞骨CT薄层扫描能精确显示中耳及内耳解剖形态, 确定畸形部位, 有助于对内耳发育畸形进行临床分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语训及申报人工耳蜗植入项目的200例患儿, 其中男93例, 女106例, 年龄1~9岁, 平均年龄5岁, 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正常, 自幼无听力, 存在语言障碍。

1.2 听力学检测

对200例患儿全部进行了行为侧听或纯音侧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畸形产物耳声发射 (DPOAE) 检测, 确诊均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1.3 颞骨高分辨率薄层扫描检查 (HRCT)

采用GE Prospeed FI螺旋CT对患儿进行轴位薄层扫描, 扫描范围为乳突下缘至颞骨岩部上缘。扫描参数:120 kv, 150 m A, 扫描时间2.0 s, 扫描层厚1 mm, 层距1 mm, 标准骨算法重建, 窗位4 000, 窗宽700。影像观察与结果分析:通过对耳蜗形态、蜗管、蜗轴、蜗底及转数, 前庭、半规管、总脚的形态宽度及大小, 前庭导水管及内听道的宽度进行观察分析, 分为Michel畸形, Mondini畸形, 前庭及半规管畸形,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2 结果

听力学检测200例患儿中139例为极重度听力损失, 49例为重度听力损失, 12例为中度听力损失。颞骨CT薄层扫描检查发现, 内耳发育正常111例, 内耳畸形89例, 畸形率占45%。参考白人驹等[2]对耳蜗畸形进行的诊断分型, 可分为耳蜗畸形30例 (15%) , 前庭半规管畸形6例 (占3%) ;内听道畸形2例 (1%) ,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51例 (26%) 。

(1) 耳蜗畸形分为: (1) Michel畸形:耳蜗和前庭结构完全缺如, HRCT表现为内耳迷路完全是致密骨质, 耳蜗和前庭完全缺如, 可伴内听道未发育, 是内耳发育畸形中最严重的一种 (见图1、图2) ; (2) Mondini畸形:耳蜗和前庭直径正常, 但耳蜗转数不够, 仅存1.5周, 可伴有大前庭、半规管畸形, 前庭导水管扩大, 是最常见的内耳畸形 (见图3) 。 (2) 前庭、半规管畸形:前庭畸形常与其他畸形同时发生, 最常见的是外半规管全部或部分与前庭融合。半规管畸形包括半规管缺如、半规管发育不良和扩大, 其中以外半规管畸形最常见 (见图4) 。 (3) 内听道畸形:包括内听道缺如、内听道闭锁、内听道狭窄或扩大, CT显示内听道直径<2 mm为内听道狭窄 (见图5) 。 (4)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表现为前庭导水管外口与总脚之间中点的内径≥1.5 mm (见图6) 。

3 讨论

内耳发育畸形多由遗传因素引起, 而内耳发育畸形也是引起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重度或极重度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中发病率很高。由于内耳位于颞骨岩部, 体积小, 位置深, 结构复杂精细且内耳畸形种类繁多, 仅靠临床耳科检查无法对其做出临床诊断及分型, 必须结合形态学检查。而普通X线检查较难显示内耳的结构和病变, 颞骨CT薄层扫描能精确显示中耳、内耳的详细解剖形态, 确定病变部位及周围结构, 并且可以对内耳发育畸形进行详细的临床分型, 是对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除听力学检查之外的必要补充。CT为颞骨先天性畸形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形态学资料, 且90%以上的病例的横轴位切面像即能提供所需的全部信息。因此, 应将颞骨CT薄层扫描作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技术[3]的不断成熟、普及, 人工耳蜗植入将成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获得听力的最主要手段。因此, CT检查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必不可少, 其重点在于检出手术禁忌证, 如急慢性中耳炎、内耳道狭窄、内耳骨迷路的严重畸形以及耳蜗的纤维化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耳蜗骨化、Mondini畸形已不再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绝对禁忌证, 只须提前准备特殊的植入电极即可手术。如今, 人工耳蜗植入术仍是治疗严重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手段, 患儿前庭导水管易并发术中脑脊液漏, 即“井喷”现象, 增加了术后脑脊液鼻漏及中耳炎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了解乳突的气化情况及面神经情况方面, HRCT也具一定有优势, 尽管乳突状况不影响人工耳蜗植入的选择, 但对于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仍有一定的提示, 若乳突气化好, 手术则容易进行, 若乳突硬化, 耳蜗电极插入则较困难。

总之, 颞骨薄层CT扫描能精确显示中耳、内耳的详细解剖形态, 确定病变部位及周围结构, 是对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除听力学检查之外的必要补充。为耳科医生对疾病的处理, 如手术、人工耳蜗的植入、佩带助听器等提供形态学依据。尤其为内耳发育畸形所引起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进一步的治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实施提供详细的影像学资料, 为手术提供充分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悦凡, 任鲁风, 宋文芹, 等.中国人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患者Cx26基因的突变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 37 (5) :348~351.

[2]白人驹, 马大庆, 张雪林, 等.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CT薄层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月我科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24例, 其中男17例, 女7例, 年龄35~86岁。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6例, 胆总管癌8例。临床表现皮肤、巩膜黄染, 上腹部疼痛, 多数有纳差、尿黄及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

1.2 扫描方法

检查前常规禁食8 h, 检查前30 min口服清水800~1000m L, 扫描前再口服300~500 m L清水, 以进一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128 i CT螺旋CT扫描仪检查, 先平扫, 再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注入100 m L碘海醇 (350mg I/m L) 进行三期增强扫描, 注射速度3 m L/s, 管电压120k V, 管电流150 m A/s, 层厚1 mm, 螺距1。扫描范围:肝顶至胰腺钩突。扫描时间:动脉期为25~30 s, 门脉期55~60s, 延迟期为3 min。

1.3 后处理方法

将0.69 mm薄层横断面原始图像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后处理方法有多平米面重组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曲面重建 (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 、最小密度投影 (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NIP) 。重建层厚2 mm, 重建间隔2 mm, 以平扫和增强的横断面图像为基准, 辅以各种相关后处理图像, 对肝外胆管走行、形态、密度及病灶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2 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16例, 其中发生于左肝管5例, 右肝管3例, 肝总管8例。16例肝内胆管均呈软藤样扩张。胆管内伴有结石者5例, 肝门区淋巴结肿大者3例, 肝转移2例, 腹水3例。CT所见:平扫时肝门区可见软组织密度影, 边界不清, 增强检查动脉期肿块强化不明显, 延迟期肿块强化明显者3例, 轻中度强化者3例。

胆总管癌8例, 均见肝内胆管明显扩张, 6例伴随胆囊扩张, 3例胆囊内可见结石伴胆囊炎改变。8例均显示为扩张的胆总管截断或变形, 5例腔内见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3例显示为管壁不规则增厚, 4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 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

3 讨论

肝外胆管癌根据其发生位置可分为肝门型、胆总管型, 以肝门型多见[2]。依据大体形态分为结节型、浸润型及乳头型, 以浸润型多见, 占肝外胆管癌的60%左右[3], 易形成局限性胆管狭窄, 无肿块形成, 此时应注意胆管壁的形态, 若见管壁僵硬, 轻度不规则, 同时伴有肝内胆管和 (或) 左、右肝管的扩张, 应高度警惕胆管癌的可能性[4]。

MPR是根据多幅薄层轴位图像进行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斜面的重建, MPR图像具有和横断位图像同等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可直接显示肿瘤的形态、密度及侵及的胆管范围, 可以显示病变的细节, 并可显示周围组织的情况, 但需要逐层观察各幅图像, 不利于在一幅图像上显示扩张胆管和病变的全貌, 为了全面显示胆系及其病变, 可运用CPR后处理功能。CPR是让三维体元数据分别绕X、Y、Z轴旋转任意角度, 再移动三个平面截取或用斜面截取, 以任何层厚、层数、角度自由重组成新的图像, 方法简单, 时间短, 可在3D图像上, 也可直接在螺旋CT的原始横断面上进行重建, 它延伸了二维成像的概念, 可用于显示因弯曲度过大而在二维成像中无法显示的整体结构。通常选择静脉期行扩张胆管曲面重组成像, 在MPR冠状位图像上沿胆管长轴中心逐层选点, 同时不断调整冠状位图像以显示不同节段胆管长轴, 将多幅感兴趣的肝内胆管、肝门区胆管、胆总管通过路径的选择, 进行全貌显示即得到CPR图, 然后对胆管正中轴线进行修正, 得到满意的图像, 这样在一幅二维曲面图像上变换不同角度, 调节窗宽窗位, 能够清晰地显示扩张的胆管管壁和管腔情况, 使病变显示更加清楚,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更薄, 可以做三期增强扫描, 图像可进行MPR、CPR、MINIP等后处理, 薄层增强扫描与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的完美结合, 使胆管癌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得以更加全面的显示, 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肝外胆管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24例, 均接受128层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 MPR和CPR图像均成功得到, 部分病例进行MINIP后处理。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16例, 胆总管癌8例, 病灶多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 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结合轴位图像, 全部肿瘤位置及范围得到直观显示并准确诊断。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MPR、CPR、MINIP等后处理技术使胆管癌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得以更加全面的显示, 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外胆管癌,CT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Patel T.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primary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n the United States[J].Hepatolo gy, 2001, 33 (6) :1353-1357.

[2]Wallner BK, Schumacher KA, Weidenmaier W, et al.Dilated biliarytract:evaluation with MR cholangiography with a T2-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fast sequence[J].Radiology, 1991, 181 (3) :805-808.

[3]Lim JH.Cholangiocarcinoma: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growth pattern and imaging findings[J].AJR, 2003, 181:819-827.

上一篇:设备安全运行下一篇:大型数据对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