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系专项规划论文(共6篇)
城市水系专项规划论文 篇1
0 引言
现阶段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 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棋盘山地区由于地形地势、供给需求等原因, 市政设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供水负荷暂时只能满足现状需求。本研究重新梳理棋盘山给水系统, 分析现状供水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规划区独特的丘陵地势, 在给水系统设计细节上予以详细计算, 确保全域范围内都能保证充足的水量和水压, 形成完善的方案和实施建议。
1 地区概况
1.1 区位介绍
棋盘山位于沈阳市东北部, 浑河北岸, 面积203平方公里, 其性质是以山林、湖泊自然景观和茂密的植被为特色, 兼有游览、度假、科教、文化娱乐多种功能的低山丘陵风景名胜区, 棋盘山属长白山系哈达岭余脉, 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 海拔高度在100-266m之间, 地形坡度10-30度不等, 平均坡度15度左右, 呈东北向西南走向。
1.2 城市规模及水资源状况
规划区范围为南抵浑河, 北接铁岭, 东邻抚顺, 西至沈阳市区, 规划面积203平方公里, 现状人口5万人。
区域境内水系丰富, 自然河流有浑河棋盘山段、旧站河、仁镜河、中马河、泗水河、蒲河、满堂河以及天然湖泊绣湖一座。
2 现状给水情况
2.1 水源
区域现状供水水源为区域外的沈阳八水厂 (地表水水源) 和区域内绣湖边的风景区水厂 (地下水水源) , 现状总计供水量约2.6万吨/日。
2.2 管网
现状输水管道沿马宋路、沈棋路敷设, 管径分别为DN600mm和DN450mm。
配水管网敷设长度约60公里, 供水管道管径DN200-DN600mm不等, 管网最小服务压力为0.16MPa。
2.3 现状供水分区
现状供水分为前陵堡给水分区、世园会给水分区、泗水给水分区和风景区给水分区。
2.4 现状存在问题
棋盘山地势地形复杂, 高低起伏较大, 用地分散, 开发项目成组团式分布, 受入住率因素影响, 新建项目用水暂时可以满足, 现状管道基本已经满负荷运行, 随着用户增多, 八水厂供水区域需水量为12万吨/日, 目前只能提供3万吨/日;风景区需水量为4万吨/日, 目前水厂可扩容到2万吨/日, 所以水量是整个棋盘山地区的首要问题。另一部分未开发区域, 例如集锡高速以南、浑河以北区域, 现状村屯较多, 住户居住零散, 供水均由自备井水源供给, 水质无法保障, 未来用地整体开发利用, 水源问题急需解决。棋盘山受整体地势影响, 用水高峰期, 供水管网末端供水压力不足, 影响用户使用。
3 规划范围及目标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5-2020年, 中期为2021-2025年, 远期为2026-2030年。规划编制范围为棋盘山全域范围, 总面积203平方公里, 建设用地面积69.49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36万。
规划目标为:至规划期末, 全域范围内市政用水普及率达95%, 建成完善的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系统, 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4 水量计算
4.1 用水量
根据区域发展规模, 采用城市人口综合用水量法 (如表1所示) 、单位建设用地指标法 (如表2所示) 对用水量进行预测, 计算得出该规划区平均用水量为18.46万吨/日, 其中15万吨/日水量由水厂供给, 其余3.46万吨/日由中水回用解决。
注:依据城市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计算.
注:依据单位建设用地指标法计算.
4.2 中水回用原则
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 在节水中求发展,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对于道路、绿地、广场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地方, 采用中水回用的方式予以解决, 规划中水回用率为20%。
5 规划方案
5.1 水源
结合区域水资源现状情况, 以及需水用户结构特征, 确定规划区至规划期末, 用水水源为浑河南岸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东水厂, 与现状八水厂、风景区水厂联合供水, 如图1所示。
5.2 规划设施
规划配水厂1座, 位于四环路东侧绿化带内, 占地2.4公顷, 规模10万吨/日;规划二级给水加压泵站1座, 占地0.18公顷, 规模4万吨/日;扩容风景区水厂, 远期规模2万吨/日。
5.3 规划管道
5.3.1 输水管道
规划输水管道1条, 起点为现状东水厂, 终点为规划配水厂, 线路总长4.5公里, 管径DN1200mm。
5.3.2 配水管道
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 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管网布置形式, 规划实施中, 优先完善枝状管道。配水管道布置要求: (1) 应考虑给水系统分期建设的可能, 并留有发展余地; (2) 管网布置必须保证供水安全可靠; (3) 管线遍布在整个供水区域内, 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 (4) 力求最短距离敷设管线, 降低管网造价和供水能量费用; (5) 根据道路竖向进行管网主、次管道布置。管径DN200-DN600mm。原则上红线宽度40米以上的道路, 采用双侧布管的原则, 并布设室外消火栓, 布置间距不大于120m, 配水管线布置如图2所示。
6 实施建议
6.1 老旧管网改造
近期要把改善城乡供水质量作为重点来抓, 改造现有供水管网, 例如世园路、世博东街老旧管网, 改建区内的不合理管段, 更新老化管道等。在不增加供水规模的前提下,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改善管网运行状况,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供水设施效益。
6.2 加设泵站
规划区内各地块对供水压力和水量要求不同, 可根据项目本身特点, 在地块内合适位置建设分级泵房, 以满足用户需要。
6.3 高位水池设施
由于棋盘山地区地形起伏较大、高差明显, 规划在供水管网中设置高位水池, 以调节供水流量、稳定水压并达到节能的目的。根据对区域水量的预测, 各供水区域内高位水池容量按区域供水总量的3%-6%控制。
7 效益分析
给水工程规划编制的完成将全面提速该区域的新型城镇建设, 兼顾经济、社会效益, 使水质、水压得到改善和提升, 持续加快民生工程建设, 提升城市竞争力。
7.1 经济效益
(1) 降低运行成本。水量、水压得到保障, 避免了泵站轻载运行, 电费及管理费用等成本将大大降低, 事半功倍, 效果显著。 (2) 节省政府补贴费用。用户用水得到满足后, 水价能及时得到保证, 水务部门运营费用将有所保障, 盈亏平衡, 从而减少了政府财政补贴支出。 (3) 技术成本节约。与原有供水方式相比, 设置高位水池, 初期投资费用增加, 但供水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工程, 通过高位水池, 可有效降低水泵的势能消耗, 长远运行费用有所降低, 远期效益显著。
7.2 社会效益
(1) 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配水厂调水来补充地下水水厂供给量, 可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 从而减小地质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环境影响。 (2) 推动城市发展。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 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市政供给保障, 对远期地块开发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完善的配套设施, 将推对城市健康发展, 加强棋盘山与其他片区之间市政系统的有机结合, 实现资源共享、区域协调发展。
8 结语
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 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发展的支撑, 给水工程是一项长期发展的民生工程, 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 供水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乎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给水系统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规划结合棋盘山自身特点、生活现状、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 制定了有利于推进棋盘山实现城镇化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为相近城市及地区给水工程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和借鉴。但棋盘山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漫漫长路上, 面对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市政从业人员要明确今后市政建设的发展方向, 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 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以此来满足城镇生态、绿色、低碳等要求。本文结合沈阳市棋盘山地区的规划实践, 探索给水专项规划的编制, 本研究确定供水水源、供水设施、供水管网系统, 通过设施科学统一布局来缓解水资源紧缺, 提高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 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丘陵地带,给水规划,水资源,良好支撑,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
[4]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棋盘山用地规划 (2015-2030年) .
[5]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棋盘山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015-2030年) .
[6]刘兴昌.市政工程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城市水系专项规划论文 篇2
摘 要:城市水系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本文总结了滨州市各县区城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提出了城市生态水系建设的重要性及今后工作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城市生态水系 规划 建设
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又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居民精神的依托。滨州市将城市水体的保护和生态景观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使城市建设从开始就将城市水系的规划和保护纳入正轨;根据水与城市和谐相处的治水新思路,进一步完善河网、水系、水源和池塘湖泊工程,扩大城区水面积和水体体积,充分发挥水体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城市生态水系理念
城市生态水系集排涝、供水、水质保护、亲水景观、水生态于一体,以实现人水和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配置、水生态修复与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水量、水质、水生态并重,防洪、排涝、供水、河道治理、环境改善统筹兼顾,融合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的城市水利综合性基础设施。
2.滨州市各县区城市水系规划
2.1滨州城区构建“四环五海”、黄河水都
滨州城区建设和配套完善“四环五海”、“五纵七横”、“七十二湖”生态水系,打造“黄河水都”品牌。
四环河规划以不打乱现有水系为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设导控建筑物,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市区内外灌溉排涝为目的,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环城水系“景观、蓄水、排涝、灌溉和治碱”的综合功能。滨城区四环河已初步建成,现状主要是南环河和北环河局部河段不畅通,规划对其进行系统治理,实现四环河全线通航,配套相应的跨河桥梁、穿涵等交叉建筑物。五海工程,即东、西、南、北、中五海,具有沉沙蓄水、市区生态景观和供水及观光功能。同时规划建设“七十二湖”工程 ,全面营造“人在湖畔住,夜闻波涛声”的人水和谐的居住环境;共同构建生态园林型美好家园。
“七十二湖”是滨州市结合自身低洼盐碱地多、池塘多,同时城市建设又需要大量填土的具体实际情况,而规划建设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原则上每建成一个小区,都布设大于2公顷的水面,它既美化了城市,又改善了城市小气候。“七十二湖”的名称按照滨州市位置划分四个区域,分别以动植物名称进行命名,四环以内渤海五路以东部分,以水中游的`动物命名,渤海五路至渤海十八路部分,以地上跑的动物命名,渤海十八路以西部分,以天上飞的动物命名,四环以外的湖以植物名称命名。
2.2惠民县规划建设“一河”、“三海”生态水系
规划对护城河进行开发治理,建设瓮城海、大王营海、塘坊街海等“三海”,将护城河建设成惠民城区集蓄水、防洪除涝、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体系,与“三海”工程共同构建惠民县城区的水系工程。有效缓解惠民县城缺水日趋严重的状况,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美化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2.3阳信县“田”字形水网与东、西两湖共同构建特色的生态水系
根据阳信县城区主干水系的现状构成,结合地形,对现有水系进行连通整合,将幸福河拓宽改造建成管理现代化、工程标准化、节水生态型的“鲁北大运河”,成为贯穿城区南北的景观性河流。在城区西侧开挖梨园河,沿大济路东侧开挖大济河。对现状纸王沟进行疏通整治,与幸福河、梨园河连通,京泰路南侧开挖东西向水渠,连通幸福河与大济河、纸王沟共同构成京泰河。利用现有河道开通信恒河,围绕城区中心形成水环。结合开发区建设开辟启德河、建业河。形成有白杨河、京泰河、沟盘河、梨乡河、幸福河、大济河构成“田”字形水网主干系统。
对滨温路现有湖塘洼地进行扩展,形成西湖,在幸福水库北侧工业一路南侧开挖东湖,在鲁北大街东侧工业二路北侧开挖北湖。与“田”字水网共同构建特色的生态水系。
2.4无棣县城区水系规划
无棣县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进一步开发治理青波河、幸福河,通过生态整治配套,两岸绿化美化和景点小品的建设,将两河建设成管理现代化、工程标准化的生态型水利风景带。同时结合平原水库建设,将月湖、明湖、镜湖建设成城区的生态湖区,构成完善的城区水系。 2.5沾化县新城区建设“九龙水系”,老城区环城水系及水体造景
新城区建设“九龙水系” ,包括:“一网两环九节点”――横纵水网+内外水环+九个水面。一网:四横三纵的人工水道与纵向的徒骇河相连接,形成水体的网状分布,构架均衡的新城水体网络;两环:整个城市水系依靠四横四纵的带状格局,形成内外两环的水体景观,保证水体基本的流动性和对各个地块的渗透作用。内环:串联城市行政、绿化中心和沿河高档住区。外环:把西城的其他用地串接起来,和徒骇河相通;九水面:分别在科研教育区,冬枣园区,行政办公区,生态湖公园,海滨浴场,体育公园,两大居住区共设置九个开敞水面,一个咸水湖、八个淡水湖,形成九个湖面。
老城区规划建设环城水系,从而彻底改善老城区生态环境,优化老城区城市环境。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相结合,创造宜人的亲水空间和富有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徒骇河、冬枣主题公园、生态湖――以自然水景为主,少量建设人工河岸,提升生态价值,创造休闲度假气氛。为了保持城区河道的清洁,规划徒骇河城区段进行改造,城区段徒骇河规划基本维持徒骇河两岸的自然状态,使水面富有乡村田园的空间感,保护自然泊岸景观;局部修整岸线形态,清淤扩岸,创造自然朴实,可参与性强的亲水休闲空间。保护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证水体和气体自然交换;同时尽力控制上游水体污染。
2.6博兴县城市水系
目前是以胜利河纵向贯穿城区,北连三号支沟,南接支脉河,北关沟、丰收沟等小型河道横向联系,形成了县城区的水系网,规划通过生态治理将城区水系建设成集蓄水、防洪除涝、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体系,打造生态示范性水利风景区。
2.7邹平县城区河道及水系规划
黛溪河、新月河贯穿邹平县城区,通过黛溪河流域及新月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同时扩建,整合流域内的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建成黛溪河、黛溪湖、新月河风景区。完善城区供水、排水规划,构建以黛溪河、新月河、黛溪湖为主体的生态景观性水体体系。
3.结论
滨州市的环城生态水系充分保持了河道的自然生态,初步实现了生态水系的“水通、水清、水美”,但城市生态水系建设的每一项工程的具体实施都需要辛苦的工作。城区水系建设既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多、直接产出少、涉及面广的公益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能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并重的综合性工程。
搞好城市水系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城市建设与发展要以城市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为基础,依托城区水系开展城市规划,做到城市建筑、道路、休闲娱乐设施与水系相匹配;坚持应急救助功能的原则,城区水系要确保城市安全和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2)建设城区水系,一定要规划科学、规划先行,规划要尊重水系形成的自然规律,切忌将城市河道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专门指挥机构,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实行责任问责制和严格奖罚制;让公众参与管理。
(3)应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历史性、协调性、安全性和综合性,来保障城市水系安全,改善城市生态,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水系建设完成后的加强后期管理更加重要。采用市场化操作,专业队伍承包管理维护是个有效办法。改进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也是促进城市水系管理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金凤,刘永.城市水系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2.
[2] 王学军.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思考,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
[3] 滨州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城市水系专项规划论文 篇3
1. 水系连续性的界定
许多城市的水系, 原本是一个连续体。它们为城市整体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蓝本;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 为多种乡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生态廊道;同时, 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连续的休闲空间和环境认知空间。本文所探讨的城市生态水系规划中的“增强水系连续性”, 不仅是使水可以通过, 而且是通过对水系生态结构中的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三者统筹考虑、统一控制, 消减人为阻隔和自然淤塞, 实现水体、滨河生态廊道、岸线的整体通畅。在规划中,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水系的连续性进行界定: (1) 整体性。生态水系规划中的整体性是指水体、岸线和滨水区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生态水系规划应使三者共同发挥生态效应。 (2) 连通性。生态水系的连通性可概括地分为“纵向连通”和“横向连通”两个方面:“纵向”是指保证水体、绿带和生态廊道的畅通;而“横向”是说要保证河道、岸线及滨水区断面上的连通性, 尽可能减少人为的阻隔。 (3) 生态性。生态水系规划的根本目标是保护水系生态环境, 提升河道生态效益, 改善城市滨河景观, 供给市民游憩之所。在规划中应恢复河流生态格局, 满足净化水体、涵养水体、恢复植被等环境需求, 促进生物间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 恢复稳定的食物链及生物多样性。
2. 水系“不通”的表象及原因
根据上文对水系连续性的界定, 城市水系“不通”的表象被分为两类。一是水体阻塞;二是生态廊道及亲水岸线受阻。
2.1 水体受阻的表象及原因
河道水体受阻是使河道因种种原因而断流。通过对卫星图片上找出的受阻之处进行分析, 总结出如下三点原因: (1) 水系内水量较少, 水源缺乏, 上游来水不足。汛期雨量充沛时, 尚不能有效拦蓄, 河网水系呈干涸或半干涸状态。 (2) 部分河段没有连通, 部分河段被建筑侵占, 水系没有构成完整生态系统。 (3) 河道狭窄, 河床淤积情况严重, 有的河段碎砖瓦砾等垃圾任意倾倒现象严重0趞�, 加上河中有机物沉积, 致使河床逐年淤积, 影响河水流动@髶�。
2.2 生态廊道及亲水岸线阻塞的原因:
(1) 部分河流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但没有被很好地利用, 大面积的滨水区域成为空置地或者被私自占用。 (2) 部分河段堤岸采取完全硬化的做法, 滨水空间不连续, 缺乏完整的步行系统, 缺少沿河绿化, 亲水性不强。 (3) 现状河道两侧城市用地大多与河道景观关系不协调, 没有形成和谐的呼应关系。
3. 维护和强化整体水系连续性的规划策略
3.1 完善整体水系布局结构
水系结构就是河道、污水处理厂、雨污水管道、排水提升泵站等要素的组织架构。对各要素的合理部署, 是使之高效运转的前提。在规划中, 商丘水系统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污水处理厂犹如生命体的“绿心”, 对污水进行处理;滨河湿地犹如生命体的“绿肾”, 能净化污水和雨水;各条带状河流就如同“主动脉”, 是水系统的骨架, 联系绿心和绿肾;循环中水管道就如同“次动脉”, 而污水管网、雨水管网、排水提升泵站等构成生命体的“静脉系统”。
(1) “环”—城市水系外环
城市水系外环由古宋河、包河、田落沟、东沙河、中水河、忠明和下段以及古城湖水系构成, 保证各水系的连通。水系外环上设置水闸, 洪水期通过包河、东沙河与古宋河泄洪, 古城湖调蓄。外环内部的水系都可取消防洪功能, 作为城市景观水系, 最大程度满足市民亲水的需求。
(2) “片”—城市水系循环片区
依托城市水系外环和市区5个污水处理厂, 规划12个水系循环片区 (其中4个为河流自净片区) 。每个水系循环片区由污水处理厂、中水管道、河流、生态湿地及排水提升泵站组成。通过污水厂的处理和河流及生态湿地的自然净化, 使得水质达到规划标准并保证足够的生态水量。
(3) “心”—绿心和绿肾
在水系循环片区中, 污水处理厂起到“绿心”的作用, 通过污水厂的处理, 将污水处理为中水, 并通过中水管道将部分水量返回到河流及湿地中进一步净化;滨河人工湿地起到“绿肾”的作用, 通过人工湿地自身的净化功能, 将中水和收集的雨水净化。通过绿心和绿肾的双重净化, 保证商丘生态水系统中的水质和水量。
(4) “脉”—城市主干水系
城市主干水系是城市生态水系统的“主动脉”。包括古宋河、包河、东沙河、周商永运河、康林河、忠民河、万堤河、蔡河和中水河。这些城市主干水系联接绿心和绿肾, 是生态水系统的骨架。
3.2 水系三线控制
水体总体布局须将水系及其滨水功能区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为保证水域不受侵占, 生态廊道免遭阻塞, 必须对水体、岸线及滨水区建设范围实行统一控制。规划中通过水域控制线、滨水绿化控制线、滨水建筑控制线三个层次进行控制。
(1) 水域控制线:受保护水域的范围应包括城市水系的所有现状水体和规划新建的水体, 并通过划定水域控制线进行控制。划定水域控制线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堤防的水体, 宜以堤顶临水一侧边线为基准线划定; (2) 无堤防的水体, 宜按防洪、排涝设计标准所对应的洪 (高) 水位划定; (3) 对水位变化较大而形成较宽涨落带的水体, 可按多年平均洪 (高) 水位划定; (4) 规划的新建水体, 其水域控制线应按规划的水域范围线划定。
水域控制线区域内不得占用、填埋, 必须保持水体的完整性, 保证水体连通, 维护现状的湿地和漫滩。
(2) 滨水绿化控制线:滨水绿化控制线为水体周边绿化用地范围线, 按照不同滨水功能区保护和利用的需要规定, 并符合如下规定: (1) 饮用水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陆域和水生态保护范围的陆域应纳入滨水绿化控制区范围; (2) 有提防的滨水绿化控制线应为堤顶背水一侧堤角或其防护林带边线; (3) 无堤防的江河、湖泊, 其滨水绿化控制线与水域控制线之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 (4) 沟渠的滨水绿化控制线与水域控制线的距离宜大于4m; (5) 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滨水绿化控制线应按现有滨水空间格局因地制宜进行控制; (6) 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的绿化应有足够的公共性和连续性, 并宜结合滨水绿化控制线布置滨水道路。
(3) 滨水建筑控制线:滨水建筑控制线应根据水体功能、水域面积、滨水区地形条件及功能等因素确定。滨水建筑控制线与滨水绿化控制线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 并明确该区域城市滨水景观的控制要求, 符合如下规定: (1) 滨水建筑控制线一般不宜突破城市主干道;滨河路或滨湖路作为城市主干道的, 其滨水建筑控制线范围为该主干道离河一侧一个街区; (2) 滨水建筑控制线距滨水绿化控制线的距离不小于一个街区, 但不宜超过500m; (3) 沟渠两侧是否控制滨水建筑控制线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滨水绿化控制线之间的距离小于40m的可不控制滨水建筑控制线。
3.3 水系的供水水源保证
城市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使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而消耗的水资源总量, 包括河湖沟渠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城市绿化用水量。商丘市属于资源型及水质型缺水地区, 不能一味依靠扩大地下水开采规模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规划提出依靠节水、污水再生利用、雨洪调蓄、雨水下渗, 以及境内地表水及跨地区调水等系列措施保证生态环境用水。除境内地表水外, 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雨水和适当调用的境外地表水作为水系环境的用水水源, 并遵循雨水→污水再生利用水→境内地表水→境外地表水的先后使用顺序。
4. 结语
城市水系专项规划论文 篇4
水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1],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基本要素,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水,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据统计[2],2009年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缺水严重的有110座,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m3。不仅北方和沿海的部分城市,就连部分内地城市也面临着水危机。预计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6%,城镇人口较2009年将增加近两亿,城市供水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灾害加剧及水环境污染恶化的状况在短期内仍然得不到明显的改善且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会越来越突出。城市水系统工程规划是为了达到最优的综合效益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优化配置[3]。城市水系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使城市水环境得以维护,为城市设计、发展起到指导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城市水环境的健康循环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本文先分析了目前城市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其根本原因;并认为从城市健康水循环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来构建新的城市水系统可有效的解决目前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新的城市水系统规划需要研究的内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2 城市用水预测和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与经济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根据相关数据预计到2030年,南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达到4 700亿m3,总供求缺口大约为2 700亿m3;北方水资源需求量约为4 300亿m3,供求缺口达到2 300亿m3。此外我国水资源存在分布不均的特点,例如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占有量仅有7.5%,而人口却占到总人口的34.7%。由此可见,未来我国水资源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而同时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将更加大。
2.2 目前城市用水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城市水资源预测能够作为水资源规划的基本依据,所以要求尽量做到精确。然而,在实际预测中往往由于预测方法本身存在系统误差,而且在预测用水量时也有不确定因素和预测者的主观因素,最终导致了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例如我国的刘昌明院士和美国的布朗先生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全国城镇生活用水量相差很大,其中相差最小的工业用水量,布朗先生的预测值要高出42%,相差最大的生活用水量竟然高出194%。由此可见,不同的预测方法预测城市需水量相差非常大,这给城市水系统规划带来重大影响。
2.3 城市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流域及流域水质安全规划观念欠缺。
当前规划往往仅考虑局部地区(通常以某一城市或某一规划区域为单位)的规划,只单纯考虑单一规划区域的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没有考虑规划区域水资源在整个流域水资源所处的位置。例如上游城市的排污口就可能处于下游城市的水源地上方,这势必会对下游的水质产生影响。因此,单单考虑局部规划而不从整个流域进行规划是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临的突发事件会增多,只有建立备用水源才能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但目前在我国很少有城市建有备用水源或者开展备用水源规划的工作,同时备用水源很难从本城市水系统来解决,只有从流域大尺度才能解决。
2)欠缺对时间尺度的考虑。
目前大部分规划只是重点考虑规划的最终状态,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发展,也缺乏从城市的近期规划动态和远景规划上考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规划的延续性、适应性较差,从而导致其难以满足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3)对城市水系统各子系统欠缺综合管理。
我国对城市各类用水水质的要求不够明确,对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城市循环用水和水资源的再生利用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并且我国没有针对城市各子系统水质监测方面的规划,大多数城市的水质监测技术不完善,并且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与水质监测监管机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突发性污染的水质快速检验、快速应对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距。
4)缺少城市综合节水规划。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只有40个节水型城市。大多数城市没有认识到“节水就等于削减污染和节能,节水就是增加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很少有城市编制城市节水综合规划,或者节水规划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落实到实处。
3 城市水系统规划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造成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不断恶化,城市水系统规划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城市水系统组成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使城市水系统工程规划在观念、规划方法论等方面存在偏差,难以有效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城市水环境健康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 城市水系统的组成
城市水系统工程规划的重点是优化配置水资源使其得到合理利用,发挥最优的综合效益。传统的城市水系统由以下子系统构成:水源、供水、用水和排水系统,并且每个子系统又是由若干个要素构成。要素、子系统、系统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城市水系统规划较为复杂,具体涉及到流域水资源、水文、工程、气象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规划时不仅要从时间尺度进行预测,而且也要考虑空间尺度的变化。实际规划中往往难以兼顾,往往是对水源、取水、用水、排水(雨水及污水)等子系统各分开规划、各自为政,忽视了水循环的本质及节水的重要作用,是一种分散式的城市水系统规划和能源/资源“消耗”型规划及管理方式,这样不利于城市水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不利于城市水环境的健康循环及良性发展。近年来,国际上正积极倡导“未来城市”发展模式,随着国内城市健康水循环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等新概念的提出,并由此发展了水及相关资源可持续利用之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理论[5]。因此,新城市水系统不再是由几个独立的子系统组成,而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的子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因此在新的城市水系统下,更加能够体现流域水安全、“开源、节流、治污并重”等城市健康水循环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等理念和战略方针,在城市水系统规划时能够将流域水安全、水资源、给水、污水、雨水、再生水源、生态用水、城市景观、土地利用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城市水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2 城市水系统规划研究的重要性
以城市健康水循环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等理念对城市水系统进行规划能够有效的实施“开源、节流、治污并重”的战略方针,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原因如下:1)城市健康水循环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等理念对城市水系统进行规划可协调解决城市不同部门之间的水量供需矛盾问题,从流域水安全的角度来保证城市供水水源安全,从而城市流域水源互为备用;2)可合理解决城市水系统之间的水质、水量矛盾和时空关系,从而进行城市水环境及水源保护以及城市用水、节水、污水再生利用等工作;3)有利于整个城市水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调配以及综合节水规划的实施,达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需求[4]。
4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综合合理地利用城市水资源,保护好流域内的水环境,规划时要考虑整体性,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持可持续性,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城市水污染控制”两个重大问题[6]。
4.1 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编制规划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调查并收集整个城市水环境基础资料;
2)按照国家标准,合理确定城市水环境规划目标及适当的城市水质标准;
3)结合当地的实际,从城市综合节水角度科学选定城市用水定额。
遵循城市健康水循环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水系统规划主要内容有:
1)根据城市用水规划及水量平衡估算出城市各种水系统的需水量和排水量,根据城市用水特点制定出城市用水水质标准。2)城市水环境规划系统方案的制定。3)规划方案效益分析。4)规划的评价及校正体系。5)规划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4.2 城市水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不同部门之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2)如何运用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法等全方面预测城市需水量,从而提高城市需水量的准确性;3)怎样实现城市水的综合效益问题;4)城市各子系统之间的水量、水质监管问题;5)城市水系统规划中规模与风险分析问题;6)城市水系统规划中重点分析动态控制与静态设计。
5 结语
城市水系统规划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城市水系统规划将各子系统分开规划,各自为政,忽视了各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及节水的重要性,是一种分散式的和能源/资源“消耗”型规划,不能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利于城市水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城市健康水循环和水资源持续利用概念下的城市水系统规划能够体现流域水安全、“开源、节流、治污并重”等战略方针,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城市水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体现了水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使水危机得到缓解并消除。
摘要:列出了目前城市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城市健康水循环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来构建新的城市水系统,可有效地协调城市流域的用水问题;同时针对新城市水系统规划需要研究的内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城市水安全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城市水系统,城市健康水循环,水资源持续利用,水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
[1]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5-33.
[2]建设部综合财务司编.《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9.
[3]邵益生.城市水系统控制与规划原理[J].城市规划,2004,4(2):63-67.
[4]孙增峰,姜立晖,吴学峰.城市水系统规划有关问题探讨[J].建设科技,2011(7):69-70.
[5]郝晓地,邢会娟,仇付国.提高“未来的城市”可持续性的水与资源综合管理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2):9-14.
城市水系专项规划论文 篇5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水资源的储存量和供给水平, 是决定未来城市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 也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性资源。另一方面, 人口集聚、城市拓展、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人类活动也对水体、水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水体污染、水资源枯竭、自然界水循环异常导致降水的时空分布突变等。城市通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防洪工程与雨洪工程等措施, 来减轻人类对水资源的干预、减缓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实现人类社会与水资源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当前生态化原则是指导我们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总则。即人类活动的生态足迹应尽可能小,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理念便是近年来生态化原则在城市水务系统中的一项具体应用。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 控制径流污染, 减少污染排放, 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本文以城市水系统未来发展趋势要求和生态化的理念分析城市规划中的水系统规划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并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从生态水系统的特点出发探究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应对策略。
2 城市生态水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剖析
2.1 城市水系统的构成与规划主要内容
城市水系统是在一定地域内以城市水源为主体, 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为过程, 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且随时空而变化的动态过程[1]。城市水系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水的循环[2]。城市水系统的组成包括:供水, 污水, 雨水, 洪水等子系统。相应地, 在城市的水系统规划中, 主要包括供水规划、排水规划、雨水规划与雨洪规划。
1) 供水规划的主要内容为评估用水需求、选择水源、进行供水管网规划布局。其中用水需求是根据人均需水量的标准进行估算,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其需求量并不相同。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均需水量有增大的趋势。以居住区为例, 需水量的构成主要为:饮用水、洗漱洗涤用水、厕所用水、绿化灌溉用水、景观游憩用水等。
2) 排水规划的主要内容为预测污水量、规划布局排水管网、选址污水处理厂 (站) 与选择处理工艺。预测排水量是排水规划的重要前提, 一般依据给水量的规模进行估算。以居住区为例, 排水量的主要构成为:厨余污水、厕所污水、洗漱洗涤污水等。
3) 雨水规划与雨洪规划的主要内容为预测最大降雨下的雨水规模、规划布局雨水管网与雨洪设施。特定时间内将雨洪快速排出规划区内使得地面滞水不足以致灾是雨水规划与雨洪规划的核心原则。
2.2 城市水系统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结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城市水系统规划大致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 未来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均需水量稳步增长与水源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尤其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需水量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对饮用水水质提升的需求, 洗澡洗漱用水、厕所用水、绿化景观用水、观赏用水等需水量增加的需求。然而随着各大城市地下水资源日益枯竭、河流湖泊水量水质下降、人类活动对水资源质量的破坏和数量的极大利用, 未来水资源预期将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瓶颈。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与自然界水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2) 气候变化影响下降水强度增加与城市化进程加速叠合效应导致雨水量增大与市政排水设施能力不足的矛盾。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产生的极端气象事件, 例如暴雨、台风、风暴潮等灾害, 对沿海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降水强度、时间频率、空间范围超出历史统计水平, 且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降雨汇流时间缩短、径流系数增大, 雨水内涝的洪峰值增大、达到洪峰的时间缩短、洪水持续时间变长。这将会对按照传统历史统计资料的设计标准建设的市政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3 城市生态化水系统规划的对策建议
3.1 城市生态化水系统规划的对策措施
对应上文城市水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水系统规划的主要对策有如下四个方面 (见图1) 。
1) 分质供水, 提高饮用水质量。
未来高品质生活, 对饮用水的水量这一要求并没有明显变化, 主要体现在水的质量上。采用“优质水, 优质用”的原则进行分质供水。未来高品质的生活对饮用水的水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供水系统规划中, 在到达用户的管网末端应设置高度净化设施 (高水准膜处理+杀菌) , 以此提高供水的水质。而经过简单处理的水作为生活的厕所、清洁等用水。
2) 调整市政用水 (灌溉、绿化、洗涤等) 的供给方式。
未来高品质生活对水量的增加, 主要表现在绿化、洗涤、景观、游憩等方面。而这些需求对水的品质要求不高, 可以通过中水回用系统来达到。
3) 分散式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采用分散式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 就近收集、生态化处理生活污水, 并将处理过的中水进行回用, 进入市政用水的供给系统中。
4) 雨水回收与中水回用系统。
通过雨洪设施, 将屋面、墙面、阳台、广场等雨水截留、储备, 进行雨水回收, 达到高峰降雨量时100%回收。通过中水回用系统进入市政用水供水系统中。道路雨水由于污染, 可直接进入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中再进行中水回用。
3.2 城市生态化水系统规划的实施案例分析
下面以某规划区的生态化水系统规划为例, 探索适应大城市未来发展需求的水系统规划的对策措施。
1) 中水回用系统。
案例拟建立综合的生活小区中水系统。针对生活小区中人们生活或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冷却水, 其水源一般包括盥洗排水、沐浴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和厕所排水等, 经过集流、水处理、输配水等技术方法再生处理为中水, 作浇洒街道、绿化水景、洗车、空调冷却、消防等方面用水。
按照居住区供水规模与居民用水构成, 洗涤洗浴用水一般占总用水量60%, 且可全部作为中水的水源。中水的水量可根据中水水源的给水量的90%作为计算水量的标准, 约有原供水规模的54%可作为中水进行回用, 如图2所示。
2)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100%安装屋顶雨水收集系统, 提高收集雨水总量。雨水收集后进入中水回用系统, 如图3所示。通过降雨强度公式计算地区年降雨量值统计, 屋顶雨水收集规模换算到每天的雨水中水回用量约为原供水规模的38%。市政道路、广场设计可通过下渗路面考虑雨水的排放和收集, 为下游和地下水补充提供一定水源 (如图4所示) 。如此, 居住区内的雨水实现了循环再利用, 且并不向居住区以外的其他区域排放雨洪, 实现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同时, 由于雨水收集系统与存储回用系统对雨洪的收纳蓄滞, 结合周边外围的河流、市政雨水管网, 规划地区具有足够的冗余, 能够抵御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超常规降雨的影响。
3) 污水收集处理零排放。
居住区内部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使得生活污水实现了全面深度处理和中水再利用, 且再利用的主体为市政服务用水, 并不产生新的污水。因此, 居住区内部实现了污水的循环利用, 并不向市政污水管道排放污水, 真正实现了居住区污水的零排放。
由以上计算分析可知, 通过污水、雨水的回用, 中水规模占市政日供水规模的92%, 可以完全满足市政道路、绿化景观、水体游赏、消防用水等日益增长的需求。
4 结语
本文研究我国大城市水系统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从未来高品质生活对城市水系统的需求与全球气候变化给城市水系统带来的挑战两个方面探究城市水系统规划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生态化的理念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1) 分质供水, 提高饮用水质量;2) 调整市政用水的供给方式;3) 分散式污水收集处理系统;4) 雨水回收与中水回用系统, 提出城市水系统的规划应对策略。从某规划区的案例可以看出, 通过生态化的水系统规划设计, 可以实现供水不增量、污水少排放、雨水循环用, 很好地应对未来的发展需求与问题挑战。
参考文献
[1]宋兰合.城市水系统规划概述[J].城市规划通讯, 2005 (12) :13-14.
城市水系专项规划论文 篇6
关键词:新乡工业园区,城市水系,景观规划
1 项目简介
1.1 规划地点及范围
项目位于新乡工业园区, 结合区内原有河道水系, 整体考虑, 规划水系占地约2000亩, 总蓄水量850万方, 主湖面位于区内纬八路以北, 济东高速以南, S307以东, 经九路以西区域, 主湖面占地约1300亩, 总体规划分期实施。
1.2 自身自然资源分析
(1) 水:利用黄河水资源, 基地将开挖处拟定为2000亩左右的水源, 来突出水系的生态与防护功能。
(2) 山:新乡背靠太行、南临黄河, 灿烂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环境为新乡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全市拥有各类自然景观数百处, 使新乡成为中国旅游度假的绝佳去处。
(3) 土地使用状况:在土地利用上呈现典型的未完全开发状态, 主要以非城市建设用地为主, 集中为林地, 耕地与水塘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呈现零星分布的状态。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基地的东侧与南侧。
2 规划设计原则
功能性原则, 利用原有河道引水及中水排量达到引黄调蓄的功能;生态性原则, 利用黄河水资源, 突出水系的城市生态与防护功能, “出于人工、形同自然”;景观性原则, 创造优美的原生态整体景观;人文性原则, 挖掘历史, 展示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和生活特色景观;人本性原则, 水系景观的公益性、参与性和滞留性。
3 项目研究
3.1 政府意愿分析
新乡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定位应该是:激荡蓝色梦想的国际新城、支撑经济腾飞的生态工业产业基地、彰显独特山水资源的豫北明珠城市。打造依山傍水, 与自然和谐共生, 具有国际水准的环湖城市, 构筑与水对话, 与山体呼应, 与人文共融, 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
3.2 项目定位
功能布局:高密度开发、多元功能;交通组织:滨江连续空间与垂直到达交通;空间形态:标志性建筑与天际轮廓、多样化的亲水景观与活动场所;景观体系:多样化的亲水景观、多层次的活动场所。
3.3 规划内容
(1) 蓄水湖引水及退水规划, 包括沿河岸线景观和生态自净方案设计, 营造更自然的生态的亲水岸线; (2) 滨湖水域景观方案设计, 其中包括分区及各岸线景观方案; (3) 水系周边土地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分析; (4) 规划范围标志性工程及景观方案设计; (5) 对重要地段提出规划控制性指导意见。
4 规划结构
整个项目的规划结构总体来说是“轴线发展, 一心两翼, 组团递进”。
“轴线发展”:以平原路为东西向功能轴, 经三路与经六路之间的北部延长段为南北发展轴。两条轴线拉开整体功能框架, 为基地留下足够的内部发展空间, 集约利用土地空间。
“一心”:以新建设的2000亩湖面为中心构筑核心城区, 承担行政、商业、文化、旅游、居住、体育等职能, 体现高品质城市形象, 辐射其他功能组团。
“两翼”:以核心结合水系、引黄渠、沙湖和排河引出东西两翼。形成绵延的城市绿地, 为整个区块内居住社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组团递进”:以水系、绿地等自然因素作为划分组团依据, 形成若干独立而又有机联系的发展组团, 并赋予性格各异的文化内涵。
5 总体设计
5.1 设计目标
区域内的植栽设计以当地总体生态系统为框架, 以概念方案构思为原则, 突出现代空间特征;整个广场植栽应体现休闲、大气的主体定位, 同时营造丰富的季相变化, 突出文化的内涵;选择乡土树种, 凸显地域特色。
5.2 绿化种植概念
植物是具有生命力且不断变化的景观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内的空间特征和外观特征都将随着植物的成长而变化。通过植栽的设计可以为整个区域带来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形象与特征, 丰富区域内的景观元素。
5.3 绿化种植导则
(1) 优先选用本土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 注意季相性变化的丰富性; (2) 合理确定常绿和落叶植物的种植比例, 常绿与落叶乔木的种植搭配应体现各季节不同的景观特色; (3) 合理配置花卉类植被, 提高景观的丰富性与观赏性; (4) 丰富水生植物和水岸植物, 促进水的自净能力, 加强水土保持力, 丰富岸线景观。
6 局部植物种植设计
6.1 树阵广场区
控制导则: (1) 以规则整齐的树阵景观来衬托广场的庄严大气; (2) 选用枝繁叶茂、冠大荫浓、姿态舒展、形态一致的高大乔木; (3) 抗病虫害, 环境适应性高而少维护管理的树种; (4) 强调线感及苗木规格的均一性; (5) 乔木分枝点高度不小于2.5m。
植栽设计思路:种植方式上以单一品种的规则排列形成序列感, 通过树体本身的线条感与广场的整体风格相匹配, 并且参与组织清晰的空间结构。在心理上给游人强烈的空间震撼效果, 同时满足夏天的遮荫功能。
7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