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音乐家(精选9篇)
盲人音乐家 篇1
音乐是听觉艺术, 但听觉不局限于音乐, 当人类的视觉感官丧失 (例如盲人) , 听觉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研究证明正常人获取外界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 约5%来自听觉;而对于丧失视觉的盲人, 听觉是他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现代研究表明, 行为代偿使盲人的听觉、触觉异常发达, 使他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音加工能力比正常人更占优势。这些优势正是丧失视觉的盲人认知世界的主要手段。例如关于天气的认识, 常人主要依赖于视觉对天气的观察;而盲人可以通过鼓、三弦等乐器音色的变化来获知天气情况, 或者自己推算季节气候 (会占课算卦的盲人) 。可以说他们对天气的认知依赖于历法记忆或听觉信息。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很早便出现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
一、听风
《国语·周语上》载:“先时五日, 瞽告有协风至, 王即斋宫, 百官御事, 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 及期, 郁人荐鬯, 犠人荐醴, 王祼鬯, 飨醴乃行, 百吏、庶民毕从。及籍, 后稷监之, 膳夫、农正陈籍礼, 太史赞王, 王敬从之。王耕一墢, 班三之, 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 太史监之;司徒省民, 太师监之, 毕, 宰夫陈飨, 膳宰监之。膳夫赞王, 王歆大牢, 班尝之, 庶人终食。是日也, 瞽帅音官以风土。廪于籍东南, 锺而藏之, 而时布之于农。稷则遍诫百姓, 纪农协功, 曰:‘阴阳分布, 震雷出滞。’土不备垦, 辟在司寇。”
这是虢文公建议周宣王循古法修籍田礼的一段话。前一句“瞽告有协风至”、“瞽帅音官以风土”指什么呢?按照史学家李纯一的解释:“在举行籍田礼和开始春耕的前五天, 知风声的瞽告知有协风来的时候, 国王进入斋宫……在举行籍田礼和开始春耕的当天, 瞽率领音官去省察土风, 听测风气土气是否易于耕种……”1。由此可见, 瞽人通过听觉感知协风, 从而判断适合耕种的“风”的到来。这种利用听觉感官判断气候与农事的认知是盲人的听觉认知;而非正常人的视觉认知。
另据《国语·郑语》载:“虞幕能听协风, 以成乐物生者也”。韦注:“协, 和也。言能听知和风, 因时顺气, 以成育万物, 使之乐生”。农时已到, 是否进行耕作要看协风是否来临。可见古人对耕作气候的认识是运用了历法和“听风”的双重手段来测定。“听风”无疑成为农事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胜任这项工作的多为先秦的盲人群体。
先秦社会的“风”对“乐”有着重要的影响。《吕氏春秋·古乐》:“为天之和, 正风乃行, 其音熙熙凄凄锵锵。帝颛臾好其音, 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帝颛臾好其音”, 难道是颛臾爱好音乐艺术吗?不是, 颛臾看中的是:“为天之和, 正风乃行”, 这种气候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是最好不过的, 因而“作乐效八风之音”, 希望通过这种音乐维持“为天之和, 正风乃行”的状态。可见颛臾眼中的音乐是密切联系“八风”的音声。无独有偶, 《左传·绍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风以作乐, 器以钟之, 舆以行之”;另据《国语·周语》载:“而铸之金, 磨之石, 系之丝木, 越之匏竹, 节之鼓而行之, 以遂八风”。由此可见“风”对乐的重要影响。而能够利用听觉感知协风的又是先秦的盲人群体——瞽。可见先秦“乐”的观念受到先秦盲人听觉认知的极大影响。毕竟上古时期听风与作乐的均离不开盲人群体。
二、制律
耕种是上古时期主要经济方式, 决定耕种的季节气候在古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人眼中, 适合耕种的气候是否到来可以通过感听协风或辨识音律鉴别出来, 因而律与风又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
先来看风与律的关联。《史记·律书》载:“律历, 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 天所以成熟万物也……不周风居西北, 主杀生……十月也, 律中应钟……广莫风居北方……十一月也, 律中黄钟……十二月, 律中大吕……条风居东北, 主出万物……正月也, 律中泰簇……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 明众物尽出也。二月也, 律中夹钟……三月也, 律中姑洗……清明风居东南维, 主风吹万物……四月也, 律中中吕……五月也, 律中蕤宾……景风居南方……凉风居西南维, 主地……六月也, 律中林钟……七月也, 律中夷则……八月也, 律中南吕……阊阖风居西方……九月也, 律中无射……钟律调自上古”。可见, 这里的风和乐律一一对应, 古人是将“风”与“律”联系起来进行认知的。
再看盲人与乐律的关系。《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度律均钟, 百官轨仪, 纪之以三, 平之以六, 成於十二, 天之道也。”韦昭注:“神瞽, 古乐正, 知天道者也, 死以为乐祖, 祭於瞽宗, 谓之神瞽”。可见神瞽的职位是乐正, 其职能包括了考订乐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度律均钟, 百官轨仪, 纪之以三, 平之以六, 成於十二, ”讲的就是先秦盲人乐官考订乐律。
再看《国语·周语上》记载:“先时五日, 瞽告有协风至……瞽帅音官以风土”。韦昭注:风土, 以音律省土风, 风气和则土气养也。这实际反映出上古“省风察气”之术。学者张国安研究:‘省风’乃大师以耳辨听风声, 以判时节;而‘察气’则以律管察地气之发是否应时2。可见风、气之属均为判断气候时节的征兆, 省风察气乃修正历法的手段。因而, 律、历、风、气之属表面不同而实质相通。其中省风、辨律均赖耳听, 是一种听觉认知, 即通过听觉感官获得对历法等知识的认知, 这是一种不同于正常人视觉认知的盲人式认知方式。文献表明, 从事听风与制律、辨律工作的多为先秦的盲人群体。可见先秦“律、历、风、气、乐”等相联系的音乐思想, 受到来自盲人听觉认知的很大影响。
三、审音、辨吉凶
盲人视觉丧失而听觉发达, 强于审音。《周颂·有瞽》:“笺云:瞽, 矇也。以为乐官者, 目无所见, 于音声审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三》载:“师旷者, 或出于晋灵之世, 以主乐官, 妙辩音律……晋平公之时以阴阳之学显于当世, 熏目为瞽人, 以绝塞众虑, 专心于星算音律之中, 考钟吕以定四时, 无毫厘之差。”可见“秒辨音律”且本无视疾的师旷为了“专心于星算音律之中, 考钟吕以定四时”, 仍然要“熏目为瞽人”。这则材料一方面透露出师旷对瞽人听觉认知的高度认同;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瞽矇所审之音是同历律星算密切联系的“音”,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之音。不论此记载是否属实, 都透露出先秦古人对盲人听觉认知特别是强于审音 (历律星算之音) 的高度认同。
那么瞽矇审音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省风察气”测定季候之外还有辨吉凶的功用。古文献多有上古时代盲人吹律听音辨军旅吉凶的记载。《国语·周語下》:“吾非瞽史, 焉知天道?”韋昭注:“瞽、樂大師, 掌知音樂風氣, 執同律以聽軍政, 而詔吉兇”。《周易·师》载“初六:师出以律, 否臧凶”。《史记·律书》载:“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 故云‘望敌知吉凶, 闻声效胜负’, 百王不易之道也。武王伐纣, 吹律听声, 推孟春以至于季冬, 杀气相并, 而音尚宫”。可见瞽师吹律听声的目的在于辨别军旅吉凶。简言之通过音律这一听觉认知获得军旅吉凶的信息:这一方面反映出先秦的巫术思想,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盲人式的听觉认知方式。因为这里的“吹律听声”并非供人欣赏之乐, 而是盲人获取未知事件的方式, 这种方式以其绝对依赖于听觉器官而异于正常人的视觉认知方式。因而以吹律听声的方式预测吉凶本质是一种盲人式的听觉认知方式。
同样乐师也可以通过测知风的境况来判断气候, 判断是否有利于征战。《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 师旷曰:‘不害, 吾骤歌北风, 又歌南风, 南风不竞, 多死声, 楚必无功。’”杜预注:“歌者吹律以咏八风, 南风音微, 故曰不竞也。由此可见先秦社会的吹律听声、审音、辨吉凶看上去类似巫术, 实际反映了盲人利用听觉信息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反映了先秦古人对盲人听觉认知的高度开发。
综上所述, 我国上古时代对音律的认知是同风、气、农事、民生与军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也是从以上几者的联系中进行把握的。这种音乐思想深刻反映了盲人听觉认知方式对先秦音乐理论的重要影响。通晓历法并能听风作律的先秦盲人乐官依据听觉认知对风、律、历、乐的关系进行梳理与归纳, 总结出乐与律、历、风、气、农事、政治军事、民生之间的某种联系, 从而体现了先秦神权政治下盲人乐官对乐的一种特殊的解释与运用。简言之, 在先秦神权政治与农耕经济体系下, 盲人乐师以其对于律历音声的精通而被当时社会认可与推崇。他们借助听觉认知获得的信息, 尤其是关于律、历、风、乐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先秦的音乐思想、给先秦音乐思想以重要影响。
注释
11.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2.张国安.大师与律历——《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J].艺术百家, 2007 (06) .64.
盲人音乐家 篇2
高考志愿填报讲座你适合读啥专业?志愿填报讲座预约:上哪些大学容易在财经界当大咖讲座预约:高考志愿填报制度及规则数据查询高校分数线查询高校录取位次及专业分数线查询大学录取概率预测同分考生去向查询
以往各大音乐学院招收盲人考生属于个例,而就在日前,中国音乐学院表示,符合国家规定的盲人考生可通过网上报名参加专业考试,为盲人学子报考开辟了绿色通道。
其实在这背后,离不开一名盲人国家级二胡演奏员的努力,他就是王宜明。他是中国音乐学院在新世纪培养的第一位盲人国家级演奏员,也是继阿炳、甘柏林之后盲人二胡演奏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作为一名盲人,他深知盲人学生在艺考和学习中存在诸多难题。2014年7月毕业后,他开始从事为想要进入音乐专业院校的盲人学生解决包括教材、考试方式等技术难题的工作。
盲人和羊 篇3
年轻人很高兴, 牵着山羊跟在老人的身后。他们边走边聊, 老人问道:“这大清早, 你干什么去呀?”年轻人说:“我要到镇上卖羊。”老人继续问:“你这只羊是公羊还是母羊?养了几年了?”年轻人随口说:“是只母羊, 我已经养了三年了。”
他们越走雾气越大, 年轻人有点担心, 便问老人:“这是去镇上的路吗?”这时, 老人突然抓住年轻人的手, 大声说:“孩子, 这不是去镇上的路, 前面是警察局, 快进去自首吧。”“自首, 我犯了什么罪?”年轻人胆怯 (qiè) 地说。“这只羊是你偷的吧?跟警察交待偷羊的经过吧, 这样能得到从轻发落。”这时, 年轻人只好承认羊是刚从一户村民的羊圈里偷来的, 打算带到镇上卖掉。他不解地问老人:“你是盲人, 什么都看不见, 怎么知道羊是我偷的呢?”
老人笑着说:“我养了几十年的羊, 根据它们不同的叫声, 可以判断是公羊还是母羊, 多大岁数。你牵的明明是只公羊, 你却说是母羊。明明才一岁多一点, 你却说养了三年。还有羊被主人牵着和被陌生人牵着叫声完全不同。根据这些, 我判断这羊肯定不是你自己的!”老人又语重心长地说:“别看我眼睛看不见, 心里却亮堂着呢。而你虽然有双明亮的眼睛, 却走错了路。”
国际盲人节关爱盲人祝福语 篇4
1、今天是国际盲人节,希望我们人人可以伸出温暖的双手,奉献自己的爱心,让我们关怀盲人,帮助盲人!祝愿他们天天快乐,生活幸福。
2、感受温暖,需要冬天里的一堆篝火。关爱盲人,需要每个人的一份善良。国际盲人节到了,愿你张开黑色的眼睛,为黑暗中的朋友寻找光明。
3、电视诚可贵,上网价更高,若为双眼故,两者皆可少。国际盲人节告诉你:为了能更长期持久的看电视和上网,请你自觉保护双眼健康。
4、杜绝占用盲道停放机动、非机动车等现象,保障盲人朋友的出行安全。国际盲人节,关注盲人,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5、喝茶水,眼神柔情似水,吃菠菜,眼睛暗含秋波,看绿树,良好视力永驻,国际盲人节,保护眼睛,关爱盲人,祝朋友眼好心情就好,看嘛嘛美!
6、问道于盲,会迷失方向;人生漫长,要把眼擦亮。把沿途美景欣赏,把快乐存进心房,自由去飞翔,哪怕有点轻狂。国际盲人节,愿你眼明心亮,把幸福安享。
7、生命依旧是五光十色的,不管你看不看得见。生活仍然是七彩缤纷的,不管你摸不摸得着。请用心去感受生命,请用情去领悟生活。国际盲人节,祝幸福尽享,人生快乐。
8、奉献爱心,扫清障碍,让盲人脚下的路走得更顺利。伸出双手,提供援助,让盲人心中的梦飞得更高远。国际盲人节,祝盲人朋友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9、北极熊 不要怕,你的世界不会是一片暗淡,因为有我们,我们愿意做你的眼睛,帮你传达世界的色彩,跟你分享生活的美好。国际盲人节,祝你快乐永远。
10、世界上最近最远的距离是海角天涯,世界上最深最浅的东西是人的感情,世界上最明最暗的东西是人的眼睛。黑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有颗最求光明的心。国际盲人节,希望每个盲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11、国际盲人节小知识,每天都做眼睛保健操,隔时段看电视,玩电脑游戏要适度,写字读书灯光要适宜,距离要保持,祝你眼睛明亮视力好,生活富贵健康!
12、多吃水果常休息,眨眨眼睛吸口气,眼球运动不要忘,间歇运动少不了,调整电脑的距离,隐形眼睛要少戴,保持习惯最重要!10月15日盲人节,关爱盲人,关爱自己的眼睛。
13、眼盲,会看不清路;心盲,会迈不开步。国际盲人节,愿用友情为你点一盏心灯,伴你闯一回迷雾,让精彩人生不盲目,让快乐好运陪你度。
14、赤橙黄绿青蓝紫,或许暗淡,花红柳绿脂粉家,或许无光,但我们的爱心,像坚持的宝塔,为你守护真情,给你们生活的光明,国际盲人节,愿你们开心面对人生,点亮心里光明。
15、在国际盲人节来临之际,愿你“盲”里偷闲休息一会,“盲”的不可开交闭目一会,“盲”的悠然自得高兴一会,“盲”的忘记自己悠闲一会。
16、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看不见这缤纷的世界,不知道天是蓝的雪是白的草是绿的,可他们依然感受的到天空的辽阔,雪夜的清净,绿草的芬芳,国际盲人节,愿他们一切都好。
17、眼睛的.光明留给世界,心灵的光明留给生活,点亮生活的色彩,去精彩拼搏,用看不透阳光的眼睛为我们的生活谱写阳光,国际盲人节,愿盲人也疯狂,创造属于自己的非凡力量。
18、双脚,承载在我们躯体稳步前行;双手,创造着我们生活的滴滴点点;而双眼,则让我们活的明明白白、真真切切。10月15日国际盲人日,让我们呵护我们的双眼,明白的生活,执著的前行!
19、看不到光明,请不要失去多生活的光明,摸不清方向,请明白自己的方向,弄懂自己的人生,清晰自己的心灵,国际盲人节,愿盲人也能更强。
20、你的眼中饱揽世界,他们不能;你的生活充满阳光,他们感受不到,你发一条祝福信息,他们看不到,国际盲人节,请用行动给予他们关爱、关心、关怀。
21、他们的世界,不曾有光明来过,但依旧五彩斑斓;他们的心中,不曾有阳光进驻,却依旧春意盎然;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祝福所有的盲人,快乐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22、默默祝福,点亮光明,真诚问候,送去真情,悉心爱护,照亮人生,同欢同福,开朗生活,国际盲人节,开心点亮他们光明,爱心装忙他们的心灵,用我们的付出给他们的世界一片真情。
23、国际盲人节提醒你:对待盲人要拥有慈眉善眼,对待名利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待坏人要心明眼亮,对待帅哥要经常抛抛眉眼,愿你天天眉开眼笑。
24、左转转,右转转,上看看,下看看,时常活动眼球,放松眼部肌肉,涩了滴闪亮,累了闭上眼,国际盲人节,关爱盲人,爱护眼睛,祝你双眼有神明亮!
25、快乐需要开眉笑眼,赏识需要别具慧眼,回击需要以眼还眼,认真需要有板有眼,就连吃惊无奈还得大眼瞪小眼。你说,眼睛能不重要吗?国际盲人节,爱护我们的双眼,让心灵的窗口明亮如初。
26、满足不同类盲人的需求,不要盲干。提供更多种脱盲的协助,不必盲动。扫除盲人们眼中的阴霾,不再盲目。关爱全天下盲人的生活,不留盲区。国际盲人节,关爱盲人,献出你的爱。
27、看不到七彩阳光,但能感应到暖的热量。看不到莺飞草长,却能感知鸟语花香。坚强的意志,可以把心灯点亮,照出人生璀璨的方向。10月15国际盲人节,给盲人一点阳光,让他们温暖如春!
28、送你一双慧眼,看穿红尘纷纷扰扰;送你一双情眼,看破世间人情冷暖;送你一双媚眼,颠倒天下芸芸众生;送你一个心眼,轻松避过险滩急弯。国际盲人节,愿你瞪大眼,开天眼,拥有幸福之眼。
29、用真诚去沟通无光的世界,用心灵去慰藉眼前的迷茫,用关怀去温暖灰色的地带,用爱心去照亮生命的旅途。国际盲人节,关注盲人,让爱心筑起阳光之桥,铺设到盲人朋友的心坎里,就会让盲人朋友们时刻感受到幸福和温暖!
30、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还是不适合我这乡下人,真想找个老婆过日子,但是明眼人嫌咱是二五眼,根本就不会眉宇传情,降低要求,找个盲女总可以吧,可惜人家一撇嘴,哼,除了明眼人我是终身不嫁。国际盲人节,让我们手牵手,为盲人祈福。
31、街上盲道条条畅,漂亮拐杖免费赠,公交专设盲人座,钱币特有盲点区,社会处处多关心,国家点滴全照顾,我们能做什么事?遇到盲人伸手臂,搀扶一下他安全,美好心灵人夸赞。国际盲人日,让我们快乐帮助身边弱势群体。
盲人开车不是梦 篇5
盲人也可以驾驶汽车?似乎难以让人置信,不过,美国研究人员正努力将这个“天方夜谭”变成现实。美国盲人联合会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计划明年向世人展示一款改装汽车,这款汽车将使用一种名为“非视觉界面”的技术,帮助盲人操控汽车。盲人驾驶车辆的“非视觉界面”包括两个界面:一是“驾驶柄”,在关节处装有一副振动电机的手套,告知驾车者何时何处转弯。另一界面是“空气影像”,是半张纸大小的一块板,上面有许多气孔。这一装置释放压缩空气,形成一张汽车四周物体分布图,告知驾车者旁边车道或前方是否有其他车辆或物体等。不过,盲人驾驶车辆能否成为现实,还有待时间检验。
《推拿》,盲人的诗 篇6
娄烨无疑是六代的一分子。《苏州河》的迷离,《颐和园》的激烈,《春风沉醉的夜晚》的混乱,《浮城谜事》的癫狂,都是他独特的电影标签。在我心中,《推拿》依然是标准的以存在主义为内核思想的电影,人与人之间难以互相理解,他人即地狱的思想痕迹随处可见。经过岁月打磨,娄烨从那个主动的“六代”变成了被动的“六代”,从自己酝酿剧本变成挖掘好的小说来改编。当然,这并不影响娄烨的自我发挥,他用自己的方式给这部电影深深印上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近两年国际电影界反映残疾人群体的电影有几部非常出名,比如说2014年戛纳电影节上震惊四座的《聋哑部落》;同是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颇为青睐的《盲视》。追溯到更早,还有拉斯·冯·提尔的经典之作《黑暗中的舞者》。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使用了独特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残疾人的视点。譬如《聋哑部落》,全片无一句台词,只用手语表现聋哑人之间的交流(演员全为非职业,聋哑人),加之不亚于健全人社会的戏剧冲突和压抑气氛的表现,震撼人心程度可想而知。《盲视》则用超现实的镜头与现实拼接,最大限度地扩大了银幕所能承载的信息量,以此来展现女盲人的内心世界。《黑暗中的舞者》则用大量扛拍的晃动镜头、不同颜色的滤镜、时而歌唱以及女主角戴不戴眼镜来表现女主情感的变迁。这种方式,即把观众带入与残疾人相同的视角进行电影的表达,我称之为“浸入式”手法。
当然,电影是用来看的,不能只呈现音效。娄烨尽了最大可能弱化观众(健全人)与盲人之间的代沟,使每个人能够在观片时深深感受剧中人物的痛苦。比如说开头,由旁白引入,这个女声平淡无奇没有丝毫感情,仿佛就是单纯承担叙事任务的。但这个旁白与其他电影中的不同,它同时在提醒人们,这是一部有关盲人的电影,是为了这个群体而拍的,旁白更像是盲人影院里的剧情讲解员。还有一点,电影营造了看与被看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人物在银幕上可以和观众以及其他人物进行交流,偶尔有些情况是人物打破了银幕的阻隔直接和观众对视,比如《筋疲力尽》里的米歇尔在开车过程中对着观众说话,比如《四百下》最后安托万在结束了长跑之后迷惘地看向镜头,和观众分享他年轻的困惑。但这部电影不同,所有的人没有视线的交流,他们出现在银幕上只能被观众注视,而没有能力与观众或其他人物交流。本片的高超之处在于,这个预期被完全打破,观众非但不能以健全人的高人一等自居,反而在剧情的逐渐深入中发现自己在很多地方还不如一个盲人。他们会发现这些早已被命运抛弃的人们在生活中迸发出顽强惊人的生命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活法。
剥去一切外壳,我们会发现盲人的生活可能比健全人简单许多,他们的世界不是“看脸的世界”,他们的爱情不需要外观。也许只是一丝气息,就能成为两个人相爱的理由。还记得小孔第一次出现在小马面前吗?小马正在接水,但听到了,不如说嗅到了“嫂子”小孔的气息,他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动,去追寻“嫂子”的方向。他不知道小孔的长相,只知道她身上的气息使自己着迷,只知道他喜欢的人是“嫂子”。但这种无根基的爱情往往如丘比特盲着放箭的结果一般悲惨,小孔的未来属于王大夫,她没有理由背叛他。小马的未来注定是和小蛮一起,像所有前方没有灯光照亮的情侣一样,“喜欢故事”,但“反正故事都是假的”,他们会一起在城市荒僻的角落努力挣扎。都红的未来或许会是像女强人一般,成为自己的推拿店老板,或许会平淡地度过一生,这些都是变数,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她离开沙宗琪是因为小马离开了,她的生活没有了寄托。沙老板最终病发并以养病终老的根本原因,也是都红离开了沙宗琪。沙宗琪最终像《红楼梦》所说那样“树倒猢狲散”,成了一具留在那个时代的记忆空壳。它在岁月的流沙里具象成为了一种符号,拆散了一些人,也成全了一些人。这里的盲人们没有争斗,争斗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人,大家相互作用,维护着世纪末的短暂和平。它是这一群盲人最后的心灵栖息地,能够踏踏实实靠自己劳动挣钱过本分日子的最后一站。沙宗琪的消失意味着一切都土崩瓦解,人们越发物欲,可能连盲人也不会安守这样的准则,更不要说健全人的世界。
我想着重谈两场戏。一场是王大夫回家还债;另一场是从小马复明到复盲整个过程的戏份,其中包括都红的手受伤。
王大夫在还债路上心理有极微妙的变化。一开始拿出腰包绑在身上让人以为他要悉数替弟弟把债务还清,但在路上被出租车司机歧视,以及沥沥细雨让他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如果还这样憋屈的活下去,受健全人压迫的状态永远不会结束。这压迫的来自他的弟弟、讨债人、他身边的健全人、甚至他的父母。在他刚进家门时,阴暗的色调,压抑的声音都让人有不好的预感,这一切随着他一巴掌打在弟弟脸上而结束。镜头语言的转换意味着王大夫压抑的生活就此结束,接下来他勇敢地以死相逼也让我们看透人间冷暖:在门外的弟弟无动于衷,屋内的父母夺刀极其虚假,丝毫不让人感觉像是救自己的孩子。债主最后的放弃倒不是说怕王大夫真的抹脖子,而是同情这个受着家人默默歧视的可怜盲人。整场戏十分流畅,加之旁白更凸显了戏剧张力。
再说小马复明那场戏。娄烨自己在采访中说小马是不是真的复明并不重要,这里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开悟的体验。我也感觉这一段更像是小马的一段梦。最终都红的手被挤成骨折,小马从床上惊醒,他去开灯,发现自己依然看不见。但都红的手确实受了伤,这也使得这一段更加扑朔迷离,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和前因后果。小马因想保护小蛮而挨打,之后产生自己复明的幻觉,我理解为:他想清楚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继续待在这里,只会让小蛮受苦,自己也永没有出头之日,以盲人的能力无法保护小蛮。这是小马内心的世界:渴望睁开眼看一看早已和他互相抛弃的命运,又害怕看清现实后,与他想象相差甚远的残酷。他的开悟使得潜意识里都红放松了对事物的戒备,在停电的黑暗中,健全人反而没有盲人看得清楚,都红反而被健全人所伤。都红的美貌是她的负担,盲人是不需要外貌的,但由于她太美,反而会招致种种麻烦,比如沙老板虚荣的纠缠,比如随时都虎视眈眈的客人。随着小马的离去,都红也默默地离开了沙宗琪,这是无奈下的唯一选择。她与沙老板跳最后一支舞,互相看不见,被人群冲散,就这样转身离去,这是最好的告别。
娄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平等的盲人世界,我们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看着盲人们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但银幕中的他们又有什么感想呢?他们是否愿意把自己最私密的方面展现给我们看呢?这个命题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去了解盲人的生活,平等地看待身边的残疾人,感同身受地去帮助他们,理解一群早已对生活不报什么美好希望的人们如何顽强地生存下来,这便是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所在吧。
摘要:对于盲人来说,看得见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看不见的东西才真的存在。
“仿生眼”让盲人“看”得见 篇7
据悉, 该丛书荟萃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所发表的十万多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840多篇最具开创意义、最具影响力的经典科学文献。双语对照的形式不仅可以使读者领略文章的原貌, 也更加便于中国读者阅读不同专业领域的文献, 扩大受众群体, 促进不同文化、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
该丛书所选文章涵盖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基础学科和众多交叉学科, 收录的科学文献大部分是原创的科研论文。从狭义相对论的提出到量子理论的日趋成熟;从同位素的发现到纳米管的诞生;从进化论之争到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丛书再现了100多年来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艰辛跋涉、不断探索的历史足迹。
该丛书由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担任总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 5 1岁的英国盲人皮特·兰在英国曼彻斯特皇家眼科医院接受了移植手术, 医生们给他安装了一只“仿生眼”, 在失明了近30年后, 他可以阅读简单的文字了。
该移植手术使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来向控制视力的神经系统发送无线信号, 大脑接着对这些拍摄到的图片进行解码, 从而使得失明者能够“看”见。还有其他31人也接受了该移植手术。
医生也被手术结果所震惊。兰表示, 整套设备可以使他看到物体的大致轮廓, 这些轮廓呈点状。现在, 他可以看见卡车, 尽管这些卡车看起来像棉花。这套设备让他在户外的活动更加自如、更加独立。
研究人员表示, 尽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改善病人的视力, 但是, 目前的研究结果对于失明者和科学研究都非常重要。
药。这类药物可刺激骨髓制造更多红血球, 于1991年首次获准用于癌症病人, 以减少他们化疗时的输血量。
但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发现, 服用药物的患者患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风险显著高于未服药患者, 且服药量越大, 患病风险越高, 最高可达未服药者的两倍。
领导这项研究的唐·赫什曼说, 1991年至2002年, 美国国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的使用量增加了10倍, 几乎半数接受化疗的晚期癌症病人都在使用这类药物。但研究再次表明, 这类药物可能弊大于利。
阅读教学切忌盲人摸象 篇8
所谓盲视, 这里指课堂上, 教师眼里有学生, 心里没有学生, 即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不让学生读懂文本;不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估计不到学生解读时的障碍;忽略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究其原因,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一是没有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时间, 赶着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二是在解读文本时, 教师本身没有考虑到学生解读障碍, 甚至连自己解读时遇到的问题, 都是照搬参考书解决的;三是怀疑学生的能力, 搬用专家的意见方便。这样, 学生没读懂, 又哪来的感受、理解、体验, 更谈何运用。课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这里实施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实践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教师越俎代庖的做法又如何培养学生“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呢?深圳唐建新老师曾将阅读教学概括为三个阶段, 即“读得进, 悟得出, 记得住”, 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当然, 这里“读”的主体、“悟”的主体、“记”的主体、获益的主体, 都应该是学生。“学生就是一眼泉, 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 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 使泉水喷涌而出, 永不停息”。因此,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 把阅读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 才算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本。
所谓盲文, 这里指的是, 师生手中都有文本, 上课时却常常游离文本。
课堂上, 很多教师存在以下问题:把文本精品肢解, 大多只讲一下背景, 分析一下词句, 理一下段落, 归纳一下主旨, 品品写作特点, 把语文课上成写作课;或者上成了有关领域的学术课、知识课、信息课;或者仅把文本当作思维的触发点, 大搞创新、发散思维;或者片面强调人文性, 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性质。以上做法, 无论偏向工具性, 或者偏向人文性, 听说读写能力难免都会落空, 创新恐怕也只是纸上谈兵。只有立足文本,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感受体验, 品味挖掘, 才能把握文本深刻的内涵, 体会其艺术魅力。
勿庸置疑, 课本所选的文章, 大多是名家名篇,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需要读者用心灵去感受, 用灵魂去拥抱, 而我们的阅读教学, 正要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 帮助学生, 利用名家成熟典范的言语成果和言语经验, 来改善学生的言语行为。倘若脱离文本去谈感受、去谈领悟、去谈运用, 这和空中建阁又有何异?立足文本, 深层解读, 可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尝试从抓文本的物象、细节、文眼、主旨句、文化韵味、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 从这些方面都能拖出一连串值得探究的问题, 深究下去, 文章深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就会浮出水面, 为解读另辟蹊径。这样, 阅读才算抓住了立足点。
所谓盲从, 这里指的是没有自己的看法, 盲从教条, 盲从权威, 盲从学生。
课堂教学讲究功在课前, 成于过程。可我们有些教师, 在备课时, 自身都没有参透文本, 教参搬来就用, 教案搬来就用。在实教过程中, 对学生的回答, 不管合不合理, 一味的肯定、鼓励, 课堂开放得没有原则。究其原因, 一方面教师没有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害怕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实, 文本的解读是多向的, 专家的解读只代表一种意见, 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合理的解读。再说, 学生也很喜欢有独特见解的教师, 更希望听到老师对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人云亦云的课是很难出彩的。苏涵教授在《我的语文观———语文教改当下的思考》一文中说道:“一位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不盲从权威, 不轻信教条, 不追逐流俗, 博览群书以增学养, 深入思考以成己见, 沉潜人生以达经验, 独辟蹊径以立风范。”像这样, 精心地设计每一节课, 认真对待教学中的每个环节, 透析拿来的每个观点, 修正学生偏薄的理解, 这才称得上一个称职的教师。教师也只有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才能不断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构筑的智慧乐园, 只有师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展现, 才能给学生以熏陶, 养成学生良好的独立的人格, 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因此,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 内化专家的见解, 形成独特的看法, 和学生的理解碰撞, 产生智慧的火花, 这样, 高屋建瓴, 才能占领解读的制高点。
盲人大学生为何“假就业” 篇9
无奈“假就业”
顾敏在家呆了一年多了。她是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在班上成绩还过得去, 按道理, 在上海找一份工作应该不成问题。不过, 顾敏不是普通大学毕业生, 她大大的眼睛里, 一双眸子漫无目的地游动———她是一位盲人姑娘。
2008年毕业前后, 顾敏也曾四处寻找工作。先是参加了5月份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招聘会, 母亲陪着转了一圈, 发现招收盲人的单位屈指可数, 她们只投出了几份简历, 然后石沉大海。即使这种针对残疾人的招聘会上, 盲人也是最受冷落的群体, 比肢残、智障的机会都要少很多。顾敏还请大学老师向一些单位写过推荐信, 也没有任何反馈。
顾敏自己上网, 通过“智联招聘”之类的求职网站投送简历, 但招聘单位只要看看她简历上“视力障碍”的说明, 她的简历大概就被第一拨筛了出去。半年时间过去, 顾敏的自信心被一点一点地磨损掉。
本来, 她认为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应该不是不可能, 但现在看来, 这些期望都要变成幻想了。2009年9月, 顾敏终于与一家服饰企业签了“挂靠”合同, 和她的很多同学一样, 过起了拿960元工资而不用上班的日子。在顾敏看来, 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妥协。
国家出于对残疾人的照顾, 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职工人数的比例, 接纳残疾人就业, 如果没有安排残疾人就业, 就必须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了不用缴纳这笔钱, 很多单位愿意让残疾人“挂靠”, 但不提供真正的岗位。很多残疾人, 就是通过这样的“假就业”, 得到生活保障。按照规定, 如果解决一名盲人就业, 就算作这家单位解决了两个残疾人岗位。一位盲人大学生跟记者说, 这叫“一个顶俩”。
“挂靠”单位的方式, 解决了很多盲人的经济困难, 但像顾敏这样的盲人大学毕业生, 并不希望“假就业”。之前残联帮助顾敏联系了三四次“挂靠”的机会, 都被她拒绝了, 直到毕业半年以后, 实在对找工作失去信心, 顾敏才签下“挂靠”合同。“如果还是‘挂靠’, 我大学就不用读了。”如今顾敏还是有些不甘心, 但又找不到其他的办法。“如果是我能力问题不能胜任工作, 我可以接受, 但现在我连试一试的机会都没有。”
据记者采访粗略统计, 除了像顾敏这样“挂靠”单位“假就业”, 还有5人做了“助残员”。“助残员”是社区里的一种福利性质的岗位, 让低视力的残疾人在社区中做一些照顾其他残疾人的工作。这种工作对学历没有任何要求, 所以在盲人大学毕业生们看来, 做“助残员”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这样, 在26名盲人大学毕业生中, “假就业”和做助残员占了近一半, 还有一些失业在家, 真正找到与大学学历基本匹配工作的, 仅占不到三分之一。
盲人能干什么?
26名毕业生中, 就业情况最好的是第一届大学毕业生。3名毕业生中一名在街道做心理咨询工作, 一名在一家地段医院里办内部报纸, 还有一名成为了上海市盲童学校的英语老师。
任铮浩坐在盲童学校的教师办公室里, 正在电脑上“看”一篇英文文章, 旁边的QQ闪得不亦乐乎。一位老师进来借用复印机, 任铮浩在旋转椅上转了四分之一圈, 右手一指:“用吧用吧, 在这里。”他现在每周16节课的工作量, 除了上课, 还做一些文字处理的工作, 是盲童学校里唯一的盲人教师。
作为第一届盲人大学毕业生, 任铮浩曾经很有些知名度, 上过电视。他告诉记者, 第一届盲人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好, 与当时媒体的宣传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大家重视, 有很多单位愿意给他们一个尝试的机会。
任铮浩说, 盲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最重要的原因是, 普通人根本就不知道盲人能干什么。当初有几家单位聘用他, 但任铮浩还是选择回到盲童学校。任铮浩说, 去别的单位, 怕的就是“假就业”。
全盲是最严重的一种残疾, 但随着电脑的普及, 通过读屏软件, 盲人获取信息的问题, 在技术上已经得到了解决。任铮浩用拼音输入法打字, 真正的“盲打”, 看起来速度不会比记者自己的打字速度慢。
至于生活上, 任铮浩现在每天自己乘公交车上班。另一位盲人大学毕业生孙奕颖告诉记者, 如果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她的方法是:“先在网上查公交线路, 然后坐公交过去, 到了站下来再问问人。”
任铮浩认为, 如果说盲人需要特殊照顾, 这个照顾就是给他们一个参与的机会, 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岗位, 然后他们就可以跟普通人一起平等竞争。
能上普通大学, 是盲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第一步, 这一步, 也是任铮浩和同学们一起争取的结果。
1998年以前, 上海市盲童学校没有开设普通高中班, 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如果继续学业, 就会到中专班去学推拿按摩。任铮浩初三的时候, 与同学一起参加了一个英语函授课程, 这个课程中有一个环节是与美国的盲人学生通信交流。“我们问, 你们现在做什么呢?有的人回答在上高中, 有的人说正在读大学。”任铮浩说, 在那之前, 他们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盲人也能读高中、读大学。
在同学们的要求下, 盲童学校开设了普通高中班, 学制4年, 一共5名学生。那时, 上海没有高校招收盲人学生的先例, 也没有任何人向任铮浩们承诺, 到毕业时有学校会招收他们。任铮浩说, 那个时候的想法就是读了再说, 反正坚决不学推拿按摩, 他坚信盲人也应该有其他的出路。
读到2002年3月, 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们都开始模拟考试了, 盲童学校的毕业生还没有得到任何招生的消息。5名同学决定“死马当活马医”, 向时任副市长的周慕尧写了一封信, 恳请高校招收盲人学生。没有想到, 几天以后, 市政府给了他们一份回信, 要他们放心学习。与此同时, 一场前所未有的高考立即开始准备起来。“上大学就是为了得到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经过自己的争取, 第一届盲人大学生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尽管后面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 但任铮浩还是在课堂上鼓励盲校学生, 尽可能上大学。
梦想照进现实之前
找一份跟普通人差不多的工作, 是盲人大学生们最大的梦想, 但现在看来, 梦想的阳光还没能照进现实。在盲人大学生面前, 还有很多难以逾越的门槛。
相对于全盲人, 低视力大学毕业生们, 生活和工作能力都要更强, 想象中, 他们的就业情况应该好一些, 但事实并非如此。2007年毕业的盲人大学生一共6人, 全部为低视力残疾人, 其中3人当了助残员, 1人“挂靠”, 2人有工作, 分别是化工企业职员和中学计算机管理人员。
姚捷就是“挂靠”的那一个。与记者见面时, 姚捷一身粉红休闲服, 戴着大墨镜, 白皮肤, 金色的头发, 远远看还以为是外国人。不过, 正是这样特殊的外表, 给她的就业带来巨大的障碍。
姚捷低视力的原因是白化病, 这是一种基因疾病。姚捷曾在一家外企做行政助理。一开始, 工作很顺利, 同事们也很喜欢热情开朗的她。后来换了一位上司, 新上司要姚捷去筹建公司图书馆, 并承诺筹建结束后再回到原来的岗位。但筹建完成后, 上司再不提调回的事, 姚捷认为上司是歧视她的外貌, 才让她做一份不需要与太多人打交道的工作, 最后她选择了离开。
离职以后, 姚捷参加了一次公务员考试, 笔试通过, 面试的时候被刷了下来。经历太多失望以后, 姚捷接受了“挂靠”。在接受采访时, 姚捷掏出一份自己的简历送给记者, 她还是没有放弃希望。
在盲人大学毕业生们看来, 要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运气”特别重要。姚捷的丈夫, 同是上师大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低视力大学生, 现在在一所中学做计算机管理工作。姚捷告诉记者, 丈夫的工作全靠“运气”———他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信访, 被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看到, 并帮助他找到了现在的这份工作。
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看起来还没有达到平等看待盲人的程度, 这是一个现实, 盲人大学生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接纳盲人就职, 需要比普通人多付出一些成本, 所以, 用人单位是否足够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也是盲人就业环境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今年刚刚毕业的盲人大学生陈晓斌在国庆之前得到一份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用机会, 在经过两次岗位上的磨合以后, 这家保险公司表示, 为了便于陈晓斌使用读屏软件, 公司允许他使用一种与公司内部系统不同的软件工作, 虽然陈晓斌现在工作的速度很慢, 但公司还是希望他能在试用期间逐步熟练起来。遗憾的是, 像这家公司一样愿意牺牲效率, 提供岗位给盲人学生的机构, 国内还不多。
另一个门槛, 是各种就职资格证书的考试。任铮浩告诉记者, 上海市盲童学校过去一直有盲人教师, 但从1980年代几位老盲人教师退休以后, 再也没有新的盲人教师。“以前没有教师资格考试什么的, 现在当老师必须要有资格证书, 但盲人又没办法参加这个考试。”任铮浩说, 他自己考的时候, 请了3位老师帮他读考卷。但接下来, 如果要评职称, 计算机考试、英语职称考试, 都无法参加, 他还不知道到时候怎么办。
梦想照进现实之前, 盲人大学毕业生们不得不适应现实的棱角。孙奕颖双眼什么也看不见, 但她看得清现实和理想的距离。
孙奕颖今年从上师大法律系毕业, 通过残联介绍, 进入IBM公司的保健室, 做按摩保健员。任铮浩觉得, “按摩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 不算工作。”但孙奕颖的看法很现实:“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不过, 她并不是仅仅满足于解决生存的需要。孙奕颖说, 她的兴趣是心理咨询, 目前正在读函授的心理学课程, 将来考个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以便转到公司里心理咨询的岗位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