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贸易

2024-08-27

机电贸易(精选8篇)

机电贸易 篇1

摘要:浙江机电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浙江出口的主力军, 但是由于起步晚, 技术力量薄弱, 该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本文运用PEST方法和SWOT方法对浙江机电产业外贸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 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浙江机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关键词:浙江,机电产业,外贸战略

一、浙江机电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经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发展迅速。而作为浙江工业经济和外贸出口支柱产业的机电产业, 为浙江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2001年开始, 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长期以来, 我国所受到的各国各种不平等待遇逐渐被取消, 由于频临大海, 港口便利, 浙江机电产品出口规模迅速增加, 2001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额为725904万美元, 加入WTO后的第三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额就翻了一翻, 达到1431975万美元, 到2008年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已经达到6804800万美元, 从加入世贸起八年里增加了9.37倍。2008年浙江出口产品中, 机电产品出口额排名第一, 占总出口值得44%。2008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总值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近一成。从2002年开始, 机电产业开始代替纺织服装产业, 成为浙江出口的中坚力量。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2009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由表1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

1.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表中数据显示, 2008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总额达到6804800万美元, 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年出口总值的9倍多。说明浙江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 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图1显示了2001年以来, 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历程。

2. 机电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比重上升迅速。

2002年机电产品在当年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32%, 2006年这一比重已经超过40%, 达到42%, 2008年机电产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44%, 照此趋势, 机电产品不久将会占据浙江出口市场半壁江山。

3. 私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迅速飙升, 机电产品出口市场已成为私企天下。

2002年, 浙江私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值为367536万美元, 占浙江当年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40%, 到2008年浙江私营企业的出口总值已达到6738201万美元, 占据当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99.2%的份额。这种情况与浙江经济的特色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 凭借个体私营经济的超强活力, 以纺织服装为先导产业的浙江经济迅速腾飞。到2001年, 民营经济已经积蓄了足够的资本, 正好伴随产业转型升级, 加上国际市场机电产品需求旺盛, 于是浙江的民营经济便凭借自身灵活优势, 迅速的进军机电产品出口市场, 并在短短七年内, 成为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

4. 进出口关系趋于合理。

2002年, 机电产品进口值为506430万美元, 占当年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52%, 2003年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56%, 大进大出, 说明浙江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只是国际品牌的加工厂而已, 并没有从事有技术含量的生产。浙江省委省政府和企业届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在党和政府以及企业各方努力下, 从2004年开始, 进口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便逐渐降低, 到2008年已经降为22%。这说明, 浙江出口的机电产品中, 原材料越来越多的开始从本省或本国采购, 延长了产业链条, 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从中获得的更多的利益。

二、浙江机电产业外贸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 虽然浙江的机电产业出口生产体系已经较为完善, 且在研发、加工制造等方面基础扎实, 但浙江的机电产品生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 并且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方面, 在存在短板, 所以, 当2008年起圈全球的金融危机肆虐时, 浙江机电产品的外贸出口会出现大幅的下降。具体而言, 浙江机电产品对外贸易存在如下问题:

1. 技术落后。

由于浙江经济发展起步晚,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力量, 但是, 浙江多生产的机电产品多是以小五金为进出, 生产工艺较为简单, 容易仿制, 与国外计算机辅助设计、成套机电产品相比, 浙江的机电产品明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人才缺乏。

浙江机电产品在生产上技术落后, 在国际销售上, 依赖贸易商, 处处受人制约, 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这种现象的产生, 是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 首先, 由于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多为小企业, 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多数企业老板以赚取短期利益为目标, 却放持久经营和国际化运作的能力和魄力, 由于企业领导者国际化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经验缺乏, 导致企业国际销售只能依靠贸易商。其次, 机电产品本身是一种新型的制造业, 这种产业是光学、机械学、计算机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品的生产需要有相当知识和技术, 需要将多学科技术融会贯通, 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教育培训, 相关的经验也需要长期的积累, 因此就导致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人才的匮乏。再次, 面对国外企业激烈的竞争压力时, 由于浙江机电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晚, 缺乏拥有丰富经验的国际化人才, 而且浙江机电生产企业资本积累不足, 不能为机电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所以导致我们的人才引进工作困难重重。

3. 产业集中度低, 抗风险能力差。

表1数据表明, 浙江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中, 有99%都是个体私营企业, 个体私营企业由于体制灵活, 规模较小, 在经营中有一定的优势。但是, 个体私营企业往往会被眼前利益所迷惑, 忽视自主创新, 热衷于仿冒, 以次充好。虽然这种企业并非多数, 但其行为必然会损害国际市场对浙江产品的印象。

另外, 虽然浙江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数目众多, 但是成规模的企业并不多见, 以2007年一季度出口数据为例, 当期出口值在1亿美元以上的仅有18家, 合计出口值占同期浙江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40%, 而出口值不足100万美元却多达800余家, 由此不难看出中小企业在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之大。由于小企业在资源控制、资金链、风险抵抗和国际销售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控制力, 所以当面临不确定因素时, 小企业往往会成为牺牲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浙江机电产品出口迅速下降, 众多企业倒闭, 就是因为机电产业的生产企业过度分散造成的。

4. 处于价值链低端, 利润微薄。

自加入WTO以来, 浙江的机电产品进口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降低, 这只能说明从采购方面来说, 浙江或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机电产品配件生产商出现, 并且配件生产商所提供的产品品质与国际水平越来越接近, 其中, 国外机电生产集群总体的向中国转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我们应该看到, 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 所生产的产品多半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或者是对已有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然后再出口, 我们所依靠的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因为处于价值链增值的最小环节, 所获得的是全球价值链上价值增值最少利润, 导致一旦国际市场有风吹草动, 浙江的小企业都会如临大敌。

5. 对政策依赖性过强。

当初发展机电产业, 是因为国家领导层面看到未来机电产业所蕴含的巨大利益, 所以国家通过大量的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进入机电产品的生产, 由于一开始就是在政府的怀抱中长大, 导致浙江的机电产品在成本控制、生产规模、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产局差距。因此, 以后要重视对机电产品的积极性的激励, 鼓励企业发展自力更生的能力, 减少国家对此类企业的保护和扶持。

三、浙江机电产业对外贸易的PEST分析

P E S T分析, 是指一般宏观分析, 包括政治和法律因素 (Political factors) 、经济因素 (Economical factors) 、社会和文化因素 (Social factors) 和技术因素 (Technological factors) 。PEST分析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判断某一企业或产业所处的宏观环节是否有利于该产业的发展。本文将运用PEST的分析范式对浙江省机电产业对外贸易的各方宏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政治和法律因素分析。

政治因素主要是政治局面的稳定, 经济社会秩序良好, 企业的生产不会受到动乱的影响;而法律因素主要是国内外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一些政治因素对企业的行为有直接影响, 而法律法规会间接的影响企业的活动。政治法律因素的特点是:不可测性、直接性、不可逆转性。

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水平大幅迅速提升, 而且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确的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问题。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明显, 使得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最大限度内被较少, 现在和将来我国的社会局面都是向好的。

其次, 机电产业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产业, 国家层面希望加快机电产业的发展, 提高机电产业的发展水平。由于我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较强, 国家意志转换为现实的能力也较强。因此在大政方针上, 国际还是会支持机电产业的发展的。

再次,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以私营经济为支撑的浙江机电产业必能有大的作为。

2. 经济因素分析。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 浙江的经济基础已经相当稳固, 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机电产业在多年的发展下, 进步快速, 但问题繁多。国家九部委与2009年联合制定了机电产业新的促进政策, 新制定的机电产业政策将重点放在产品的出口上, 具体特征表现在:一方面, 注重整个产业的发展, 包括:当机电产品技术改造贷款时, 由国家负担一部分的利息, 如果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需要资金支持时, 国家会提供相应的扶持。另一方面, 重视对机电产品上游企业有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企业的扶持。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 商务部采取六大措施扭转机电产品出口下降趋势。一是调整和完善政策, 努力保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增长;二是加快出口基地建设, 推动出口结构调整;三是优化进R结构, 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进口;四是继续调整加工贸易政策, 稳定出口增长, 推动转型升级;五是做好出口管制, 扩大高技术贸易, 维护国家安全;六是深化产业联系机制建设, 强化对企业的服务。

3. 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国际市场主要消费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较大幅度提升, 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的变革, 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就是这场变革的基础。这就为汽车、手机、飞机、摄像机等机电产品的销售奠定了基础, 从而, 机电产品的销售也会有这个社会的保障。

4. 技术因素分析。

由于发展起步晚, 导致浙江机电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依然落后, 但这也同时说明浙江的机电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会有更大的作为。伴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一步步紧密, 浙江的机电产业必然会在国内技术革新的大环境中分的一杯羹。

上世纪末以来, 从发达国际开始, 整个社会对开始了对环境的关注, 这就使得生产企业不得不将注意力保持在环保、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增长上, 具有后发优势的浙江, 应当抓住这个国际潮流, 创造创新, 开发出环境和社会友好型产品。

四、基于SWOT分析的浙江机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SWOT分析是将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 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同时考虑并列表加以对照的一种分析方法。SWOT分析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清晰的把握全局, 分析自己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把握环境所提供的机会, 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威胁, 通过SWOT分析, 企业可以明确自己在某一个市场上的处境, 通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选择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最好战略。SWOT分析的四个要素包括:优势 (Strengths) 指能给企业带来的重要竞争优势的积极因素或独特能力。劣势 (Weaknesses) 是限制企业发展且有待改正的消极方面。机会 (Opportunities) 是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有利于企业的时机。威胁 (Threats) 是随着企业外部环境改变而产生的不利于企业的时机。虽然SWOT分析通常会以某个企业为对象, 但是作为一种战略分析方法, 其分析对象并不局限于企业层面, 因此本文将其应用于浙江机电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1. 浙江机电产业发展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 浙江机电产品生产厂商已经积累的大量的生产经验和专业的市场经验。在加工制造环节, 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这就保证了浙江机电产品生产商在机电产品加工制造方面强劲的竞争力。

2. 浙江机电产业发展劣势。

一方面, 由于发展起步晚, 缺乏专业知识, 使得浙江的机电产品生产商只能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或者仅限于简单的产品组装。技术的缺乏使得浙江生产商难以为市场提供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另一方面, 由于浙江机电产品生产商多数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 为了获得短期高额利润, 他们往往不惜以次充好、冒充他人品牌。这样便造成消费者对浙江机电产品整个行业的不良印象。

3. 浙江机电产业发展的机会。

一方面, 国际新兴市场的出现为浙江机电产品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巴西和印度都是机电产品的需求大国。以汽车产品出口为例, 2008年, 中国汽车产量突破950万辆, 前十一个月, 全国出口汽车及零部件288.7亿美元, 增长24%, 而同期机电产品出口增幅为13.6%。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国际大力鼓励汽车的出口, 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 加强与汽车生厂商的合作。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与一些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 浙江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进一步清楚。近年来中国与新西兰、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等过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和多变贸易协定, 这些国家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 极大地有利于浙江企业的国际化。

4. 浙江机电产业面临的威胁。

一方面, 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巴西、印度、马来西亚等) , 国际机电产品生产必然会向这些国家转移。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以来, 欧美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 纷纷采取措施, 或明或暗的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生产企业。如阿根廷、美国、俄罗斯先后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发动机等产品做出反倾销或者反补贴裁定;欧盟则通过效能法规, 要求灯具制造过程中应融入生态化设计理念。

五、浙江机电产业外贸发展战略选择

所谓战略, 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谋划, 战略具有全局性、宏观性和长远性。浙江机电产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 就需要从战略谋划。具体策略如下:

1. 加快技术革新, 增强竞争力。

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向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根据客户需求, 提供合适的技术产品, 避免成为国外厂商的“加工厂”。重点在于提高软件产品的研发合应用能力, 软件和机电产品硬件之间的协调配套。研发具有前瞻性的技术, 避免步人后尘, 所谓“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研发具有前瞻性的超人技术, 保持自由技术在同业中的领先地位。重视计算机技术与机电设备的融合, 开发出与自动化设备相配套的仪器仪表等配套设备。

2. 瞄准高价值, 向价值链高层迈进。

当前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商多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产品设计、研发和品牌以及销售渠道方面, 浙江的生产企业则罕有涉足。为了改变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受制于人的现状, 浙江企业应当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爬升。另外, 如果企业有能力开创全新的价值链条, 从源头控制该价值链, 控制价值增值最高的环节, 将永远不会受制于人。

3. 实施人才战略, 助力长久发展。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销售和管理人才, 对于浙江机电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为了拥有一支富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需要加大培养投入, 政府和行业协会出头到国外招聘富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以及营销人才。对于培养出的人才还要通过各方努力留住。

4. 加强贸易规则学习, 克服技术壁垒。

首先, 是要充分学习世贸组织所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只有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规则, 在面对国外市场违法的壁垒和限制时, 方可拿出国际法为自己辩护, 维护合法权益。其次, 就是要从政府到企业层面都要重视研发, 提高技术研发投入, 增强浙江机电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 从而增强应对国际市场贸易壁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志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机电产业的影响及对[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1.

[2]刘祥斌, 牟志华.浅析当前我国国内机电市场趋势[J].学术论丛, 2009, 18.

[3]鄢光旭, 熊国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08, 2.

机电贸易 篇2

我公司是注册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航天科颐技术有限公司,因项目研发,需要采购国外型号为HAR5/60的电机驱动器40套。6月初,通过互联网咨询到注册于青岛的青岛森科机电贸易有限公司代理该驱动器产品,双方通过多次电话商谈,最后敲定驱动器单价为2300元,40套总价为92000元。

6月8日,我公司与青岛森科机电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产品订购合同,合同约定首付款比例为30%,即27600元,交货日期为合同签订后15日内。对方承诺预付款到帐后,开始向国外订货。6月13日,对方将其相关营业证件复印件传真到我公司后,我公司通过农行转账将首付款打入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并电话通知对方订货。

时至今日,对方迟迟未发货到我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交货期限,已拖延货期达20余天,且我方通过对方所留电话(座机和手机)均无法与任何联系人取得联系。7月25日,我公司通过北京市海淀区工商局及山东省工商局查询,均未查到有关该公司的任何记录,据此,我公司怀疑该公司涉嫌经济合同诈骗,且对我公司的项目研发及交付周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提请国家有关部门对该公司进行彻查并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附:产品订购合同、农行转账支付记录及青岛森科机电贸易有限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的传真件。

北京航天科颐技术有限公司

机电贸易 篇3

近年来,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迅速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重要基地。从国内来看,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早已超过半数,并呈递增趋势;从国际上看,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已超过德国,位列世界第一。因此,保持机电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我国对外贸易保持增长,保持份额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的支撑力量。

但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日益加深,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在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式已由关税逐渐向新的贸易保护方式如技术贸易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反倾销等转移。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全年出口直接损失505.42亿美元,在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影响产业排行榜中,机电产业位列榜首。

关于国际贸易环境,学者之前的研究主要有:杨秀平、刘合光等(2009)从理论上分析认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从长远来看是乐观的,但是短期内形势比较严峻。严复雷(2006)提出面对愈来愈多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必须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贸体制存在的结果性问题。刘苗(2010)认为从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现状看,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亟需拓展比较优势,并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由于国际贸易参与主体多样、涉及面广,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相当多的文献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次,并没有实际的根据证明。本文以贸易引力模型为依据,以机电贸易为立足点,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试图进一步探究我国贸易受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政策与建议。

2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说明

2.1 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既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指导,最早由Tinbergen(1962)和plyhonen(1963)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该模型认为:两个国家或地区间的双边贸易量与这两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和两地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

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且为减少模型中变量的异方差性,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并添加随机误差项而得到如今常用的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公式:。式中Tij指i国与j国(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量;Gi和Gi分别表示i,j两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通常以GDP表示;PGi和PGj为各国的人均GDP;Dij表示i国家或地区到j国家或地区的距离,一般以两国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的距离来衡量。式中c为常数项,d为随机误差项,系数c(1),c(2),和c(3)为Tij对GiGj和Dij的弹性。

由于本文的因变量为中国对国(或地区)的出口量,而非双边贸易量,所以本文在对上述模型有所修改的基础上,添加贸易变量后构建的机电产品出口引力模型为:。模型中,新加的解释变量的含义、数据来源以及解释和对因变量的理论预测影响及说明如表1所示。

2.2 样本国家的选取

综合考虑对华贸易情况、国家发展水平、国家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香港等24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通过对该24个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横截面数据进行贸易引力模型回归分析,其结果将反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对其出口的影响。

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构建的机电产品贸易引力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tata11.1进行OLS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从统计结果可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尚可,但变量SAj的t统计值过小,不能通过严格的t检验。既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国是否加入SA8000对中国对该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剔除变量sa,对模型进行再次回归分析。得到统计结果如下: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剩下的5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VIF检验结果如下图。

从统计结果上看,VIF检验结果均小于1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R-squared=0.9963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变量的符号和预测吻合,各变量的显著性检验也很成功。因此,以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为解释变量的的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机电产品出口情况。

从统计结果的实际意义上看,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这5个变量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显著,这说明这5个因素是目前影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进口国GDP的系数最大,说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影响最大,这符合事实情况,中国机电产品最大出口国如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都很好,GDP值很大。其次,由结果可看出空间距离对出口额的影响最小,这也符合实际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运输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全球运输网络的建立,空间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已越来越小。同时,进口国是否加入SA8000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随着中国劳工保障的提高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中国已达到了相关标准,并且随着中国机电科技的发展,SA8000对中国机电产业的制约效应已大幅度降低。最后,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都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产生了阻碍效应,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效应大于反倾销,但两者相对于GDP的影响程度小,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弹性系数为0.245175,该数值表示,针对我国机电产品的tbt通报量每增加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将减少0.245175%,反倾销同理。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空间距离,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与本文研究命题相关的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和SA8000中,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表现出了明显的负效应,从系数上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而SA8000的影响不显著。

针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低。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且这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机电产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早已置身于众矢之的。因此,在外贸出口发展方向上保持一定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下大力气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为此,国家应在政策性金融扶持方面,加大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提高机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 完善检验体制,建立标准体系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各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控制进口纷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这对我国在新世纪里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构成现实的影响。因此,我国应依据相关的技术性法规,借鉴国外经验,使国内机电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认证制度、认可制度、检验制度,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尽快制定出台健全、完善出口机电产品技术标准、质检、包装等方面的法律,并提高原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本国机电产品提供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权威技术标准的法律依据。

4.3 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具有专业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涉及面广,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素养。教育部应该从实际考虑,在部分大学的相关专业开设贸易标准化方面的课程,提高在校学生对此方面的素质,同时鼓励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帮助从业者的知识更新换代,加强国际交流,注重贸易人才的后续培养,注重相关的实践,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操作水平。机电企业更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吸收,保证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相关不必要的成本浪费,熟悉国际单证标准,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苗.论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贸易发展的优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0,(10):184-185.

[2]严复雷.新国际贸易环境下外贸体制改革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3):59-62.

[3]杨秀平,刘合光.我国农产品面对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动态势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18-19.

机电贸易 篇4

自1979 年中美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中美双方的贸易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尤其在2001 年中国加入WTO后,双方之间的贸易规模快速扩大,到2008 年,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美双方的贸易中,机电产业贸易一直是中美双方最主要的产业贸易项目,占据着较大比例且一直呈增长势态。机电产业在中国出口贸易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拉动出口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不断上升,2004 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3 234 亿美元,位居世界机电贸易出口第四位,2006年上升至第三位,自2009 起,中国连续保持了五年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的地位。自2008 年开始,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在我国总贸易额中所占比例超过50%,此后一直保持增长趋势,2014 年这一比例达到56.9%,2015 年上半年达到57.5%,机电产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项目。

就机电产业本身而言,它是指机械产品、电工产品、电子产品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等及这些产品的零部件等,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产品在进口国的价格和产品本身所蕴含的科技水平,而价格决定因素中汇率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汇率主要通过影响机电产品在出口国当地市场的标价来影响机电产品的出口额。而对于中低端的机电产品,劳动力占据了较大的生产要素比例,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大量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使得中国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一直占据较大比例,而美国在科技水平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及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机电产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美双方在劳动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互补使得双方在机电产业贸易中一直保持优良的发展势态,双方互补性明显大于竞争性。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口美国机电产品贸易额越来越大,美国越来越重视机电产业贸易。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由于成本较低,出口至美国市场价格也就相应较低,这使得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机电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在美国市场上“挤出”美国本土生产的机电产品,而美国出口至中国的机电产品,由于其较高的价格,在中国市场上的需求远远低于美国市场对来自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需求,美国机电产品在中国市场并不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近几年中国国内机电产品质量和科技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

为了扭转中国贸易顺差的地位,保护本国的机电产业,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技术贸易壁垒,即加大了对中国机电产品的进口检验标准,这种检验标准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等,这些标准的设置灵活多变,难以定位,因此,技术贸易壁垒被认为是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应对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出口美国的机电产品甚至其他产品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中国加入WTO之后,按照WTO的要求,承诺在若干年之内取消对所有商品进口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并逐步降低各种产品的关税,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加之中国机电产业结构本身的不合理,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以劳动附加值大而科技含量低的中低端机电产品为主的情况,这明显不利于中国机电产业的长期发展。调整中国机电产业进出口结构迫在眉睫。

二、人民币贬值与中美机电产业贸易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中国采取人民币主动贬值的策略,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不断扩大货币供给量。2015 年10 月,央行向三大政策性银行提供抵押贷款共705.37 亿元,利率为2.85%,期末抵押贷款余额共计10 294.37 亿元,此举相当于是定向降准,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人民币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的扩大,导致人民币进一步贬值。就人民币贬值对国内普通居民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并不很明显,带来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变动也不大,但是这一变化趋势必定会给中美双边贸易带来重大影响。

从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的众多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国的汇率水平对于该国进出口贸易额来说意义重大。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一国货币贬值相对地表现出他国货币较本币的升值。当人民币汇率较低时,中国进口商品就表现出更高的价格,出口商品表现为相对较低的价格,这会使外国消费者增加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中国居民减少对外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减少其进口贸易额,导致国际贸易收支失衡。

人民币贬值带来国内生产成本的增加,出口价格较之前会提升,但短期内提升的幅度不及人民币贬值的幅度,因此,出口的商品在国外市场就表现出相对较低的价格,这就会直接导致国外市场需求量的扩大,带来出口贸易的发展。而相对应的,人民币贬值导致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消费者会选择国内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来代替进口的产品,这就会导致进口贸易的减少,带来国际贸易顺差。

人民币贬值对中美双方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下面我们重点从中方视角来讨论人民币贬值对中美机电产业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机电产品的出口,拉动出口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

人民币贬值即单位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将会折合成更少的外币,也就是说外国购买者将会以一个更低的价格获得该商品,较外国本土价格未变的同类产品,中国出口的产品将更具有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中美机电产业贸易受人民币贬值的影响也是如此。

海关信息网数据显示,2014 年美国对中国出口1 240.2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6%,其中机电产品对中国出口额为245.0 亿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为4 666.6 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9%,其中机电产品为2 323.4 亿美元。就机电产品贸易项目,中美双方贸易中,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2015 年1-6 月,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9 972.6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出口额为6 159.62亿美元,同期增长3.2%,较上年同期上升4.9 个百分点,占出口贸易总额的57.5%,而进口额为3 813.0 亿美元,下降4.8%。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占美国市场的26.2%,同期上涨0.5 个百分点,对美国机电产品进口下降1.9%。

人民币贬值导致中国出口至美国市场的机电产品较之前相对较低的价格,会扩大美国市场对进口机电产品的需求,刺激中国机电产业的出口量,进一步地带动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三驾“马车”中出口的拉动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国内机电产业的发展

上述人民币贬值会带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导致人民币购买力下降,美国出口至中国市场的机电产品折合成更多人民币,会降低中国国内对机电产品的进口需求,当产生机电产品购买需求时,消费者会更加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国内产品。这种消费选择的转变有利于国内机电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多的机电产品出口至美国市场,中国机电产品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的竞争,还有来自于美国市场同类产业的竞争压力,这会迫使出口产业部门更加积极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经营管理,进而提高中国机电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中国机电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中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优化资源配置

人民币贬值带来的中国出口至美国机电产品的增加,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机电产业的能力,吸收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据测算,我国每增加出口工业品1 亿美元,就可以创造1.2 万个就业机会。2013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160 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其中出口至美国机电产品额为2 100 亿美元,2014 年这一数据达到2 323.4 亿美元,增加了2 23.4 亿美元,为中国提供了近268.08 万个就业岗位。

同时国内机电产业的发展,带来投资方向的转变,更多的资金流入机电产业,有利于中国投资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促进国内机电产业的发展,增加机电产品出口额,优化国内经济结构。

(二)消极影响

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大的竞争

人民币贬值导致国内生产成本的增加,而我国机电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生产成本的提升加上国内本身就存在的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状况,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生产机电产品的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下降,不利于国内机电产业的持续投资。人民币贬值导致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机电产品数量明显下降,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机电产业的发展,必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如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今年以来,人民币的表现在新兴货币市场中非常坚挺,而与中国机电产业存在竞争关系的日本和韩国,其货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贬值。以上人民币贬值带来的结果将会使中国的机电产业出口面临更大的竞争。

2.加剧中美双方的贸易摩擦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双方的贸易合作也越来越多,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中国开展国际贸易需要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人民币贬值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中美双方的贸易摩擦。人民币贬值导致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口减少、出口增加,为中国带来更大贸易顺差,这显然是美方所不能接受的。中方机电产品以价格优势占据美国不少的市场分量,给美国机电产业带来压力,进而带来就业等社会问题,美国为此采取的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会增加对中国的机电产业出口压力。中国也会采取其他措施来降低贸易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会加剧中美双方的贸易摩擦,甚至会伤害中美的友好合作关系。2015 年9 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访美,美国就人民币持续贬值指责中国货币当局操作人民币汇率市场,导致双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中国对外界的质疑作出回应,称“中国并非有意贬值以刺激出口,低汇率只是副产品,而非目标”,新华社文章中指出,人民币贬值是实体经济增幅放缓的反应,稳定的汇率需要稳定的经济,而中国的经济仍需时间来稳定,人民币贬值是经济增速放缓和人民币汇率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过程叠加的结果,是经济发展顺其自然的结果。双方就人民币贬值意见的不统一为中美机电产业贸易带来了更大的贸易摩擦。

三、结语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贬值对于中方机电产业进出口贸易有着重大影响,而对美国机电产品向中国进出口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二者受到的影响方向大致相反。人民币贬值对中美机电产业贸易的影响有利有弊,而当贬值幅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时,显然对中美机电产业贸易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因此,货币当局在必要时刻应采取适当措施来控制货币贬值的幅度。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以全世界都难以置信的速度在发展、在崛起,而近几年中国发展速度开始放慢,2015 年更是将发展速度降至7%左右,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必经的阶段,放缓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减少,意味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意味着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人民币贬值正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向更强、更富有的国家迈进这一过渡时期存在的现象,带来的不仅仅是贸易数字上的变化,数字背后具有更大的经济意义。从长期来看,人民币贬值的状态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目前它对中美机电产业贸易的影响是不可能一直存在的,长期的友好往来、互利互惠才是中美双方贸易合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乔平平.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

机电贸易 篇5

关键词:RCEP,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互补性

引言

机电产品一直占领中国进出口货物的主要市场, 截至2015年,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已高达8326.9亿美元, 进口额达到5185.4亿美元, 出口与进口差额日益增大, 出口市场前景广阔而进口数量较少。中国与RCEP各成员国之间机电产品贸易研究意义重大,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机电产品的发展。

本文从机电产品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四类机电产品做逐一分析, 利用中国与各成员国在这四类机电产品的进出口额及双边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我国在每一类机电产品中的竞争优势、劣势, 以及未来与各成员国之间机电产品贸易往来的发展建议。

一、机电产品及双边贸易竞争力指数介绍

(一) 机电产品的分类研究

机电产品在STIC分类中属于第7类, 海关编码第84章-90章将机电产品细分为七大类。机电产品包括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仪器仪表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等。本文从机电产品中筛选海关编码第84章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 、85章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87章 (车辆及其零件、附件, 铁道及电车道车辆除外) 、90章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 机电产品, 分别研究中国与RCEP成员国之间进出口贸易情况以及我国在这四类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及劣势。

(二) 双边贸易竞争力指数含义及范围

即TC (Trade Competitiveness) 指数, 常用来测度一国对另一国在某类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它用来表示一国对另一国在某类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类产品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可反映出该国对另一国在该类产品方面的竞争力与相互竞争程度, 公式如下:

式中, Xi表示一国对另一国关于i类产品的出口额, Mi表示一国对另一国关于i类产品的进口额。该指标在-1与—1范围内波动。该指数接近于0时, 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 即两国双边进出口额相差不大, 在i类产品上有相互竞争趋势;该指数等于-1时表示该类产品只进口不出口, 该指数越接近于-1则说明竞争力越薄弱;当该指数等于1时表示该类产品只出口不进口, 越接近于1则说明竞争力越大。具体数值表示为, 该指数大于0.8时, 表示该国在i类产品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该指数小于-0.8时, 表示该国在i类产品上不具有竞争优势。以上两种情况均表示一国与另一国在该类产品的双边贸易中处于互补状态。该指数的值介于正负0.3之间时, 说明两国在i类产品上的进出口额差距较小, 存在较大竞争。

二、中国与RCEP成员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及双边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一) 84类机电产品分析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omtrade数据库及作者整理

2011-2012年, 在84类机电产品中, 我国与日本的进出口总额最大, 2011年达到近70亿美元, 但2012年下降8亿美元左右。而与东盟的进出口额自2012年开始猛增到59.65亿美元, 2013年虽然有所下降, 但已超过日本3亿美元, 位居第一, 此后连续三年超过日本稳居成员国首位。韩国位居第三, 五年来一直保持25亿美元左右的总额, 波动较小。中国对印度进出口额连续五年呈现下降趋势, 但总额稳定在10亿美元左右, 对澳大利亚进出口额波动不明显, 基本稳定在7亿美元左右, 对新西兰进出口呈现小幅增长。

数据来源:UNcomtrade数据库及作者整理

对于84类机电产品, 我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值, 进口大于出口, 处于逆差状态。对日本、韩国、东盟的竞争指数值都介于±0.3之间, 说明我国与这些国家进出口额差距较小, 存在较大竞争。而与日本在2012年时指数值接近0, 说明我国与日本双边进出口额大致相等, 在该类产品上有相互竞争趋势。我国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指数均大于0.8, 说明我国在该类产品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并与这三国在双边贸易中处于产业间互补状态, 且指数接近于1, 说明出口远大于进口。

(二) 85类机电产品分析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omtrade数据库及作者整理

2011年-2015年, 在85类产品中, 我国与东盟之间进出口贸易总额最大, 2012年突破100亿美元, 15年飞速增长到130.01亿美元。这源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持续增加, 从2011年的32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58亿美元, 使得总量也随之增加。韩国和日本在2011年基本持平, 都是78亿美元左右, 但2012年开始, 中韩在该类产品进出口额猛增到95亿美元, 2013年达到111.11亿, 2015年突破120亿, 有赶超东盟趋势, 而日本2015年又下降到了72.58亿, 位居第三。中国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仍是出口远大于进口, 对印度的出口在10亿美元左右, 表明印度在此类产品方面需求较大。

数据来源:UNcomtrade数据库及作者整理

在85类产品中, 我国与东盟、韩国、日本进出口处于逆差, 与东盟、韩国指数值介于±0.3之间, 进出口额差距不大, 存在较大竞争, 与日本在2011年和12年指数接近-0.3, 存在较大竞争, 但2013年-2015年指数接近于0, 说明进出口额大致相等, 存在相互竞争趋势。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指数我国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指数均大于0.8, 我国在该类产品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并与这三国在双边贸易中处于产业间互补状态, 指数接近于1, 说明出口仍远大于进口。

(三) 87类机电产品分析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omtrade数据库及作者整理

87类产品中, 我国与日本的进出口总额最大, 2011年到2015年基本在20亿美元左右, 中国对日本进口额在15亿美元左右, 是出口的四倍, 存在一定的进口依赖性。中国对东盟和韩国的进出口额相差不大, 只在2015年时对韩国有所下降, 而东盟持续上升至9.54亿美元, 对韩国的进口额约是出口额的四倍左右, 而对东盟的进出口基本持平。中国对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出口基本处于逐年上涨趋势, 澳大利亚在2015年的总额达到将近1亿美元。

对于87类产品, 中国与日本、韩国处于逆差状态, 其他国家为顺差, 中国与东盟、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指数值均大于等于0.8, 说明我国与在该类产品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并与其处于互补状态。我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指数值在2014年和2015年接近于1, 进口量基本为0, 竞争优势最大。我国与日本、韩国指数值在-0.5左右, 具有较大竞争力。

数据来源:UNcomtrade数据库及作者整理

(四) 90类机电产品分析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omtrade数据库及作者整理

对于90类产品, 中国对韩国的进出口总额最大, 但有逐年下降趋势, 从2011年29.47亿美元降到2015年的25.32亿美元, 这源于进口额从2011年的25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21亿美元。对日本的进出口处于平稳状态, 基本在20亿美元左右, 但与韩国一样是逐年下降。而对东盟虽然进出口量不多, 但五年来一直呈现上涨趋势, 2012年突破10亿美元, 2015年增长到了12.62亿美元。对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UNcomtrade数据库及作者整理

对于90类产品, 中国对韩国、日本处于逆差状态, 对东盟的指数值基本在±0.3之间, 进出口额差距不大, 存在较大竞争, 2015年接近于0, 进出口大体持平, 相互竞争增大。与澳大利亚的竞争指数值在2011年和2012年时接近0.3, 竞争较大, 但2013年开始指数值增大, 竞争减小, 2015年又减小到0.45, 竞争有小幅波动。对日本、新西兰指数值在±0.5左右, 存在大大竞争, 对印度指数值接近0.8, 说明我国在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 并与印度处于产业间互补状态。

三、中国与RCEP成员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发展建议

(一) 进行技术革新, 扩大出口需求

由于我国对日本、韩国机电产品进口需求较大, 应大力发展出口市场, 向两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积极研发创新, 使产品不断升级, 追求产品差异化, 吸引日韩消费者购买欲望, 扩大日韩对我国机电产品的需求, 缓解逆差。

(二) 增大强势产品出口和弱势产品进口

中国与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三国在机电产品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因此, 我国可通过出口本国较强势的机电产品, 进口本国较弱势而这三国较强势的机电产品来扩大机电产品进出口额, 并获得共同利益。

(三) 加强自贸区建设, 减少贸易摩擦

截至目前, 中国已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韩国等成员国分别签订了自贸区协定, 为中国与各成员国之间的货物贸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我国应加快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谈判, 加大力度开放双方市场, 降低机电产品进出口关税, 减少贸易壁垒及摩擦。

(四) 发挥出口竞争优势, 促进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

我国应发挥强势类机电产品竞争优势, 增大出口额, 同时制定多样化产品销售策略, 吸引各成员国对我国机电产品的直接投资。此外, 对于弱势机电产品成员国, 鼓励跨国公司到成员国所在地进行直接投资, 扩大进口额, 增加双边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赵成真, 兰天.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3) .

[2]李季.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6) .

[3]蒋毅一, 史圆圆.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格月刊, 2014 (3) .

[4]蒋毅一, 史圆圆.基于CMS模型的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分析[J].江苏商论, 2014 (1) .

[5]吴明宇.日本对华机电FDI与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关系[J].求索, 2012 (4) .

机电贸易 篇6

1 机电产品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1.1 经济危机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形势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自2001年开始, 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已经实现了连续七年的快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在2007年,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7012亿美元, 在全国出口总额中占比为57.6%, 出口净增1520.3亿美元, 拉动贸易出口增长15.7个百分点, 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0%, 仅次于德国和美国, 居世界第三。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这类产品上, 这两种产品出口占据了整个机电产品出口总量的70%以上, 电器及电子产品2000年达最高值43.74%;其次是金属制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等, 所占比重偏低。尽管高新技术的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提高, 但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占主要地位。

1.2 经济危机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形势

尽管2008年正值次贷危机, 但当年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形势依然良好。海关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值8229.3亿美元, 增长17.3%, 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7.6%。经历国家这几年的宏观调控,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2011年,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达10855.9亿美元, 占全商品出口总额的57.2%, 同比增长16.3%;机电产品进口7532.9亿美元, 占全商品进口额的43.2%, 同比增长14.1%;机电产品顺差3323亿美元, 同比增长21.6%。因此, 从上述的数据中可以分析出, 占我国出口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出口与经济危机前相比较增幅减缓, 但总额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1.3 经济危机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总体上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而且国外设置的贸易壁垒限制也与日俱增。目前我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些国家或地区采用不同类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例如, 美国的行业规定制度, 欧盟绿色贸易壁垒, 日本的双重标准。这类技术性贸易壁垒, 逐步减轻我国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增加运营成本等, 进而削弱其竞争力, 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当然除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外, 还有目前较为广泛的关税、配额、补贴等等多种形式。因此, 从宏观上来看,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形势严峻, 不容乐观。

2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争端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界定

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简称TBT) , 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的基本安全, 包括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 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 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区域市场产生影响。

2.2 主要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争端

实施技术壁垒限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数据显示, 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中, 近一半的企业受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 三分之一的企业受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 四分之一的企业受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 还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企业受世界上其他相关国家或地区的限制。因此, 我们必须抓住当前问题中的核心部分, 着重对欧盟、美国、日本这三个主要地区进行详细分析。

(1) 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欧盟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主要是绿色壁垒。这几年来, 欧盟绿色壁垒呈现出越来越严格的趋势, 成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据统计, 欧盟此前的双环保指令的实施, 将会对我国近三分之二的机电出口产品造成重要影响。由于加入WTO时间较短, 我国大部分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对绿色壁垒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知之甚少。对绿色机电产品的研发、生产还不够重视。此外, 国际上的绿色壁垒层出不穷, 仅欧盟就有近十万个技术标准。这使得国内许多机电企业不知所措, 并未真正弄明白这些举措的涵义。相当一部分企业之所以会遭遇技术壁垒, 是由于对进口国技术标准不够了解, 因此, 很多企业在做出决策时思路不够清晰, 缺乏对问题准确、快捷的认识与反应。

(2) 美国的技术性壁垒——行业规定。美国作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经济体和头号技术大国, 其技术壁垒体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某一产品是否可以在美国流通, 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其质量权威机构颁发的“通行证”。这使得我国的产品竞争力被严重地削弱了。一些TBT虽然不会对产品市场的进入直接设置限定, 但是为了满足对产品的严格要求, 从而进行大量的设备、人力的投入以及支付昂贵的检测费用, 会大幅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美国的法律规定, 没有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产品, 不得进入市场销售。因此, 我国产品为了进入美国市场, 需要取得该国或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 如国际通用的的ISO9000认证、美国的UL、FCC认证的上述标志。要取得这些认证标志, 一般都是通过外国机构认证, 而外国认证机构的费用昂贵, 直接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 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日本的技术性壁垒——双重标准。日本依靠技术性贸易壁垒, 曾一度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民族工业。但国际化标准一直在日本得不到有力的推广和实施。日本的技术法规多依据自身需要来设定, 因此有多处与国际标准大相径庭。在对待机电产品进口这一问题上, 日本TBT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强制性的安全认证要求;国际标准要求等。这些技术标准非常严格, 以家电产品为例, 凡是不能达到日本JIS标准但达到国际标准的家电产品, 日本政府有权对其进一步检测甚至可以拒绝其进入日本市场。

当然,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国家为针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如韩国。但这些国家在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总额中所占比重很少, 只有8%, 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较小, 因此在本文中就不展开论述。

3 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3.1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从微观上来看, 主要集中在产品本身的缺陷, 如产品本身技术含量较低、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系列较窄;从宏观上看, 受全球的经济形势, 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贸易壁垒本身性质的影响。

3.1.1 微观原因:从我国机电产品自身角度来考察

(1) 我国机电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缺乏支柱性产品。我国机电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高新技术含量较低, 主要依靠成本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由于长久以来的国际分工, 以贴牌为主的生产模式使得我国机电行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销售渠道、产品开发受制于人,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2) 我国机电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 国内观念缺失。由于我国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 导致约70%至80%的技术标准低于国外先进标准。目前在产品质量管理标准比较混乱, 有地方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彼此之间界定不清晰, 有些地方还自相矛盾, 这使得很多机电产品的出口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这导致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甚至对欧盟、美国等区域性标准一无所知。

(3) 我国机电产品系列较窄, 出口风险偏高。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品中, 电器及电子产品的出口占到40%以上, 机械设备占30%以上。一旦受到有关这些方面的严格的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检验认证体系等新的限制影响或者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方向发生转变, 那么必然会导致机电产品出口的衰退, 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1.2 宏观原因:从全球经济形势, 国家间政治关系角度考察

(1) 全球性的经济疲软, 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 使中国机电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机电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世界市场上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 给生产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的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这也使得中国成为贸易摩擦的“众矢之的”。特别是在次贷危机过后, 这些国家为了保护其国内的市场, 纷纷采取隐蔽性、针对性强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

(2) 国际关系忽冷忽热, 政策浮动较大。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已经遍布全球, 东道国政治环境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在开拓国际市场和持续发展上具有极大的影响。目前, 经济危机过后, 全球政治格局呈多极化趋势,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政策变动幅度不断加剧, 诸多政治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了出口贸易面临的政治风险。而政治风险往往又是突发的, 无一定规律可循, 且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政治性风险又各有特点, 对外贸易政治风险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3.2 突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对策

从长远来看, 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有助于推进我国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但在短期, 会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击。因此, 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如何使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获得一个稳定的转型期, 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同样, 对策仍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制定。

3.2.1 微观层面:针对我国机电产品自身缺陷

(1) 培养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之所以会遭遇技术性壁垒, 主要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弱质性, 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异。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 受到发达国家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也就越少。技术创新能力既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此, 要想突破这一壁垒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增强创新能力, 提高产品的自身质量和科技含量。为此, 我国机电产品的制造企业应设立技术研发中心, 增加技术研发投入,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 增加出口机电产品的科技含量, 合理合法地规避进口国的法规和技术标准。

(2) 完善我国技术标准认证体系, 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 我国对出口的机电产品实施的技术标准应当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 与国际标准保持同步。因此, 商务部门应尽快完善现有的技术标准体系, 力争赶上国际通用准则, 并且大力推动开展技术型贸易壁垒研究, 加强对国际通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的研究,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对出口机电产品的标志认证环节, 与国际相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争取使我国的认证标志与发达国家的保持一致, 以减少我国机电产品进入他国市场的阻力。

(3) 丰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方式, 增加出口产品种类。当前我国机电产品行业出口的主要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产品系列较窄。由于我国缺乏对生产环节的有效管理和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手段与措施, 结果导致了投资过热。因此, 我国的出口企业应该在产品的质量、花色、款式、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根据当时的市场需要, 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增加出口产品的种类, 从而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2 宏观层面:针对国际政治关系及技术性贸易壁垒自身性质

(1) 合理利用WTO规则, 减轻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根据WTO的相关规则, 各成员应该享受非歧视待遇和国民待遇。因此, 我国有权利用WTO/TBT相关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坚决抵制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我国企业和政府应仔细深入研究TBT协议的相关内容, 充分利用其中自身有利的优惠政策。这些规定的充分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合法权益, 为我国机电产品成功跨越技术性壁垒指明了方向。

(2) 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提高自身防范意识。企业要想有效地处理和应对这样的突发性风险, 应提前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预警机制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可能会发生的危机, 从而进行一定的预判, 同时提前选择最佳应对策略, 做好应急准备。而快速反应机制则可以让企业能迅速有效地对危机事件采取紧急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 起到缓冲器的作用。例如:为避免未来某阶段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 企业应注意东道国的相关外贸政策, 尽可能与其发展方向相匹配, 从而减少摩擦。

参考文献

[1]杨波.技术性贸易壁垒成因:博弈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10) .

[2]王志明, 袁建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 2003 (7) .

[3]张海东.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产业安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4]吴玲琍.WTO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M].上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5]石楠.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江苏:苏州大学, 2010.

机电贸易 篇7

2009年至2013年, 进口旧机电产品备案的金额达367.97亿美元。同期实施装运前检验的金额为148.57亿美元, 装运前检验一次检验不合格金额达120.38亿美元 (占比81.03%) , 较好地起到了将质量安全风险挡在国门之外的作用。

进口旧机电产品备案是在产品进口前采取的一项管理措施, 是一种事前审批。取消备案行政审批并不意味着淡化对进口旧机电质量安全管理, 更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保障进口旧机电产品的质量安全,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 加强对进口旧机电产品的检验监管, 总局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及第五十一条第三款涉及进口旧机电产品备案条文的修改;发布了《质检总局关于调整进口旧机电产品检验监管的公告》。公告明确告知行政相对人, 取消进口旧机电产品备案行政审批, 明确进口旧机电产品的检验监管由装运前检验环节开始, 具体包括装运前检验、口岸查验、目的地检验及监管三个环节。

同时为方便收用货单位进口旧机电产品, 减少收用货单位因对进口旧机电产品管理政策、流程不熟悉而造成的困难, 组织开发、启用了“进口旧机电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http://jjd.aqsiq.gov.cn:6889) 进行在线咨询。

机电贸易 篇8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 简称TBT) 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限制措施或技术法规, 这些技术措施或法规主观或客观地成为外国商品进入的障碍。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第一, 合法性。WTO/TBT协议中规定各成员国在适当程度内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及保护生态环境, 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此协议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合理性。第二, 隐蔽性。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直接限制进口商品数量和金额, 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较高的技术标准, 使得贸易壁垒具有隐蔽性。第三, 争议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的出发点是实现自身的合理需求, 这决定了每个国家技术标准或法规具有差异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评判标准不一致, 对标准的协调会引起争议性。第四, 复杂性。各成员国根据自己需要设置种类繁多的法规、标准, 并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及国际形势及时调整, 让各国难以防范, 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1.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机电产品作为中国第一大的出口商品, 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2010年,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5 937.4亿美元, 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53.6%;2011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8 388.8亿美元, 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50.5%。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电产品贸易国, 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 第二大机电产品进口国。

2.中国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机电行业是中国第一出口产业, 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总体上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所面临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与日俱增。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 在中国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行业中, 机电仪器自2006年以来始终排列首位, 2010年, 机电仪器占当年中国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损失总额的29.7%。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具有积极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第一, 促使政府完善法律法规, 重视保护环境, 重视科技发展;第二, 促使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三, 有利于消费者合理选购产品。

与此同时, 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多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具有消极的影响:第一, 成为进入国外市场的限制因素;第二, 成本上升, 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第三, 增加贸易纠纷, 恶化贸易条件。

三、中国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渐淡去, 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产品, 纷纷转向采用更为隐蔽、更具有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手段, 技术性贸易壁垒由此深受发达国家的青睐, 产生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双边或多变贸易摩擦, 中国机电产品作为中国出口第一大产品, 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尤为明显, 原因主要有:

1. 外在原因。

第一, 日趋严格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中国机电产品遭遇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制定的严格、苛刻的技术贸易标准。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数量巨大, 但是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低, 产品低端, 不能满足发达国家高标准的技术条件, 导致中国机电产品常常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第二, 国际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不合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 在全球生产一体化的国际产业链中, 把环境成本转嫁给中国。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凭借自身技术优势, 限制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出口。这种由于国际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进一步加剧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生。第三, WTO规则和TBT协议不健全, 争端解决机制落后。WTO规则对于规范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协议中有例外和特殊规定。这往往被一些国家利用, 为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合理的借口。

2.内在原因。第一, 相关法律的缺失及标准体系的落后。首先, 中国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管理部门, 致使标准的制定处于混乱状态。其次, 中国各种规章条例、办法规定没有系统规定为法律, 企业未能严格执行。最后, 由于中国国内技术标准和法规较少, 涵盖商品种类不齐全, 不能形成体系。第二, 机电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大头仍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廉价劳动力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出口优势。中国机电产品缺乏核心技术,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利于中国机电产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第三, 机电企业环保意识差。中国大多数机电出口企业都采取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没有充分关注其对环境的影响。这种由于缺乏环保意识, 使得中国机电产品频频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 机电企业标准意识差, 企业信息闭塞。中国机电企业对标准重视程度不高, 不能使机电产品的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机电企业忽视市场信息资源的收集, 对目标市场相关产品的标准要求了解不足, 由于缺乏有效信息传递渠道, 致使机电产品频频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四、中国机电产品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目前中国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势更为严峻, 机电行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的作用, 构建“三位一体”的应对战略联盟, 才能有效跨越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 政府方面

1.完善中国的技术法规体系。当前中国的技术法规体系与国际通行技术法规差距较大, 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WTO有关规则不断完善中国技术法规体系。对现有的法规进行完善、修订, 使其具有法律强制性。

2.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双边谈判, 参与国际标准化制定活动, 使中国的标准提案得到更多的采纳, 达成削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协议, 以减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阻碍。

3.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 构建综合信息平台。构建全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综合信息平台, 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建立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咨询、评议、预警综合系统, 建立机电产品生产及进出口数据的通报交流制度, 实现信息共享与互动。

4.引导企业创新,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税收优惠和金融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政策引导方式, 带动企业创新,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 行业协会方面

1.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行业协会应了解市场变动情况、行业政策动向等相关信息。做好中国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即使通报, 在中国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时, 应积极配合, 帮助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2. 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和法规体系。

机电行业协会应行业标准, 使其与国际标准接轨, 发挥其优势, 从而规范中国机电行业的发展, 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标准水平。

3. 推动企业认证工作开展。

中国行业协会应积极推动机电企业及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的通行证, 同时争取取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和认证差距, 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 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出口秩序。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时暴露出出口秩序混乱、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的弊端。为了避免机电行业利益的损失, 行业协会要积极承担其规范出口秩序的作用。

(三) 企业方面

1.积极了解TBT动态, 强化标准意识。企业要对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持高度警惕, 通过与行业协会交流, 了解WTO规则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企业必须增强标准意识, 加强标准化工作, 使企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

2.树立全程认证观念, 提前做好认证检验工作。中国机电企业应将认证理念贯彻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专业认证, 企业要提前了解目标市场的标准和认证要求, 严格实施目标国家认证标准, 跨越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重视人才培养, 改善企业管理。一方面, 机电企业应培养应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 企业要建立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建立科学考核、奖励制度,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通过人才培养, 提高员工素质, 改善企业管理, 提升企业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

4. 培育创新能力, 实施多元化战略。

一方面, 机电企业应加大高科技含量机电产品的研发力度,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 机电企业应开展市场多元化战略, 避免由于市场结构集中带来的出口风险。

5. 增强环保意识, 积极生产绿色机电产品。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 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主流, 然而, 中国机电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因此企业要增强环保意识, 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促进机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大伟.技术性贸易壁垒 (TBT) 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 2008.

[2]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2) .

[3]陈永文.中国企业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2005:6.

[4]孙敬水.试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 (6) .

上一篇:数字色彩与设计下一篇:一次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