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方法

2024-07-26

规划方法(通用12篇)

规划方法 篇1

0 引言

网架规划是电网规划的重点, 科学、合理的网架一方面保证供电需求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做到资源索取最少 (如线路走廊、导线材料、运行损耗等) 。当前, 农村电网的规划多由专职人员按照规划导则及一定经验编制完成, 这种方法的明显不足是缺少数学模型的支撑, 随意性大, 对生产实际的指导意义不大。为了保证规划的辅助决策作用, 必须以计算机软件为工具, 采用数学方法对电网进行优化。

1 数学规划方法的分类

从原理上讲, 数学方法的规划主要分启发式和数学优化两个大类[1]。

1.1 启发式方法

通常是定义一个反映运行性能或投资需求的综合指标, 然后基于该指标对可行路径上的一些参数作灵敏度分析, 再结合一定原则选择要架设的线路;或校核每一种网络结构对该指标的满足程度, 当不能满足指标时, 根据一定原则修改网络结构, 再重新校核, 如此反复迭代, 直到得到满足指标的网络结构为止。启发式方法简单、直观、计算量小, 但不是严格的优化方法, 一般给出次优解而非最优解。

1.2 数学优化方法

就是将输电网络规划的问题归结为运筹学中的优化模型, 然后采用一定的算法求解, 获得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规划方案。数学优化的主要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混合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等。

考虑到网架规划就是在变电站布点确定后, 基于一定约束条件, 决策出应新建 (或改造) 哪些线路的问题, 显然这一过程的决策变量全为0-1变量, 因此笔者尝试用0-1整数规划方法来求解农网网架。

2 关于LINGO软件

目前, 0-1规划的求解方法主要有隐枚举法和分枝定界法两种。可以预见, 将0-1规划应用到农网中, 将会出现大量可能组合 (尤其变电站点数较多的情况下) , 为了避免计算“维数灾”的出现, 选择LIN-GO软件进行模型求解。

LINGO软件特点[2]: (1) 具有数学模型语言, 使模型容易维护和扩展。 (2) 求解后能产生解答报告, 对于需作方案灵敏度分析的电网规划来说非常有利。 (3) 拥有数据功能, 允许将模型的数据和相应的公式分离, 使调试模型变得容易。 (4) 拥有处理0-1变量的功能, 且对变量维数没有限制。

综上, 选用LINGO软件符合规划要求。

3 农网规划的原则

农村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要满足运行的可靠性、近远景发展的契合性以及供电的经济性等要求。针对当前农村的实际状况, 制定出以下规划原则:

3.1 可靠性

(1) 一般情况下, 110k V、35k V网络应满足“N-1”要求;经济欠发达或用电量较小的区域可建成放射式, 但应考虑扩建成环式电网的可能性。 (2) 采用放射式接线时, 每条高压配电线路上接入 (T接或π接) 的变电所数目不能超过3个。

3.2 灵活性

(1) 应能适应电力系统的近远景发展, 便于过渡。 (2) 能满足各种运行方式下的潮流变化。

3.3 经济性

规划方案要节约电网建设费和年运行费, 使年计算费用达到最小。

4 基于0-1规划的农网规划建模

4.1 规划水平年线路投资计算

为了方便问题的处理, 本部分建模基于以下几个假设: (1) 专家结合勘测情况给出可能的线路路径集合, 0-1规划模型则从集合中选出最科学的一种组合。 (2) 因本规划针对农网, 因此同一路径一般不超过两回线路。 (3) 如果同一路径有双回线路要新建, 那么线型应一致。 (4) 线路改造方式是换线不换杆。

(1) 新的路径上新增线路的投资等年值计算

一定电压等级线路的投资分两部分:一部分与导线截面有关, 另一部分与导线截面无关[3]。即:

式 (1) 中, S表示导线截面积;L表示线路长度;Z0、Z1为常数。

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投资等年值可表示为:

式 (2) 中, l表示线路的经济使用年限;r0表示电力工业投资回收率。

以新增35k V线路为例 (在新的路径上) , 其投资等年值和可表示为:

式 (3) 中, PF35表示可行的35k V线路路径集合;Z035表示35k V线路投资中与导线截面无关的系数;Z135表示35k V线路投资中与导线截面有关的系数;Li35表示第i条可行的35k V线路路径长度, i∈PF35;S135、S235分别代表《导则》规定的35k V线路所能选的导线截面。

需满足约束:

显然, 在新路径上新建的110k V线路的投资等年值和也可作类似表述。

(2) 原有线路路径的新增投资等年值计算

仍以35k V为例。在规划水平年, 原有35k V线路有三种可能情形:维持原状不变;换线改造;增加回路。分别用三类0-1标志参量来表示:

其中, 如果第m条原有35k V线路的导线截面已经为《导则》规定最大值, 则。

以上三式需满足约束:

根据式 (1) 、 (2) , 可写出原有35k V线路在规划期末的新增投资等年值计算式为:

式 (13) 中, OF35为原有35k V线路集合;为原有第m条35k V线路的长度, ;为原有第m条35k V线路的截面积, 。

显然, 在原有路径上的110k V线路的新增投资等年值和也可作类似表述。

4.2 规划水平年网损和运行费用计算

根据高压输电线路的特点, 采用直流潮流法来计算规划水平年的网损, 如下所示:

式 (14) 中, ρ为线路电阻率;τ为年最大负荷损耗小时数;U为线路额定电压;cosφ为功率因数;S为线路截面积;L为线路长度;P为线路传输功率;α为电价。

根据文献[4], 规划水平年的线路维护费用为:

式 (15) 中, μ为折旧率;I为线路投资。

4.3 总体建模

(1) 目标函数:水平年总费用最小

式 (16) 中, It为所有新建线路的投资等年值之和;Iw为所有新建线路的年电能损耗费;Iy为所有新建线路的年运行维护费;Dt为原有线路由于改造或增加回路而产生的新投资等年值之和;Dw为原有线路的年电能损耗费;Dy为规划期末原有线路的年运行维护费。

(2) 约束

B、B'为正常和“N-1”情况下的节点导纳矩阵虚部;θ、θ'为正常和“N-1”情况下的节点电压相角向量;Pl、Pl'为正常和“N-1”情况下的支路潮流向量;Bl、Bl'为正常和“N-1”情况下的各支路导纳虚部组成的矩阵;Φ、Φ'为正常和“N-1”情况下的支路两端相角差向量;为支路允许通过的最大容量。

5 算例分析

取文献[5]中18节点系统数据进行计算。限于篇幅, 仅将系统初始图展示, 如图一所示, 系统参数等不做列示。

网架计算分两个步骤: (1) 根据各节点发电出力、各节点负荷需求、已有线路等情况, 运用本文所建0-1模型, 在待选线路集合中选出最少线路组合, 以维持正常运行。 (2) 进行“N-1”检验, 得出还需增加的线路集合。最终的网架图如图二所示, 相关费用测算如表一所示。

6 结束语

本文在紧紧抓住电网规划本质的基础上, 建立了适合农网情况的0-1规划模型。该模型将所有可能区分为“0”状态或“1”状态, 并应用LINGO软件进行模型计算。算例表明, 文章建立的模型直观、有效, 值得推广。但本算例计算用时1分40秒, 迭代332857次, 若用于实时计算显得较为缓慢, 因此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做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吴思谋, 蔡秀雯, 王海亮.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方法与实践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4, 26 (06) :70-75.

[2]聂宏展, 郑鹏飞, 李帅, 等.考虑支路负载率均衡性的输电网规划[J].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4, 33 (03) :7-12.

[3]孔祥聪, 周步祥, 汝锐锐, 等.改进GAAA算法在多目标电网规划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4, 25 (06) :112-116.

[4]潘智俊, 张焰, 祝达康, 等.计及电网运行非均匀性的多目标输电网规划[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4, 34 (05) :53-58.

[5]羌丁建, 寿挺, 朱铁铭, 等.高压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 41 (21) :52-57.

规划方法 篇2

为了方便自己的记忆和运用,我们最好把重要的知识点列成一览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整理清楚,做到一目了然。把平时所需要背诵的内容使用卡片来进行记忆,在以后的复习时间可以随时地使用。

我们开始实质性的复习阶段时,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我们一定要理解透切,并消除疑点,成绩才会有所进步。

2、突破成绩不佳的科目

在复习阶段重点是做练习,以达到训练应用的能力。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复习方法,而这些学科的知识范围较宽,复习时做到把思路放开些,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去综合训练。

还有一个方法是和一位擅长这一科目的同学一起复习,这有利于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面对一门对自己来说比较薄弱的科目来说,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做到全力突破。

3、各科重点复习

我们要把课本的整个体系印在头脑上,这要求将课本的内容按顺序地去记在脑子里。记忆的过程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好是写在纸上并背下来。在解题的时候我们只要顺藤摸瓜,按逻辑地去答题,就不必那么费劲就记牢了。

规划方法 篇3

关键词:主配协调 规划评价指标 规划方法

0 引言

对于电站而言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是保障运行安全和经济以及可靠的保障。目前的各种研究还倾向于进行分别性的研究,比如单独研究主网结构、配电网规划等问题,但在针对主配网之间的协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研究也较为缺乏。目前在主配网的协调规划之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网架结构和电压的不同等级之间的容量不相配,最终引起供电能力不足、供电不平衡等问题,而110kV选址问题正好是症结所在。

1 变电站的属性分析

1.1 运行率

作为设备的常用参数,运行率T的定义是:

T=■×100%

在以上公式当中Smax表示的是实际最大负荷,SN表示的是额定的容量。运行率主要反映的是设备运行情况的裕度,具体说来就是针对同一设备,如果运行率越高,相应的表示设备接近满载的程度也越高,运行裕度就越小。

1.2 关联维数和关联度

变电站所带的配电变压器总数就是关联维数,可以用r表示:

r=■x■

上述式子当中xj表示的是变电站在第j条出线之上带配的变数,m则表示变电站出线的数量。针对110kV的变电站,r的取值通常在150-400。

关联维数的标幺值就是关联度,其中关联度可以用d表示:

di=■

在上述式子当中di表示的是变电站i的关联度,而ri则表示的是关联维数,rb表示的是基准值,基准值的取值依据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在选择取值之时应当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最终的取值应该要略大于该变电站关联维数的最大值。

关联度和关联维数表征了变电站对外部网络的拓扑结构关系,在协调主配问题之上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中关联度和故障影响范围关系密切,关联度越高当发生故障之时相应的受到影响的范围就越广,为了使得主配的供电能力有所提高,以及增加配电网受电能力的协调性,就必须增加变电站,或者进行供电范围的修改。

1.3 负重系数

负荷权重系数可以用k表示:

k=λT+(-1λ)d

上述式子当中λ表示权重因子。

负重系数可以同时体现变电站的负荷大小和供电范围。其中针对λ的取值要根据区域具体情况,以及不同的优化方式进行考虑。比如城市的商业中心,或者负荷密度较大的工业区,针对这种情况λ就取0.80,反之对于密度较小且负荷分散的地方,可以适当的增加关联度的影响,λ可以取值0.75或者更小。

负重系数当中所包含的运行率是对自身负载情况的描述,而关联度则是表示和外部联系的程度,所以使用这两者对变电站的属性进行表征是合适且全面的。

2 规划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协调因子

片区内各变电站之间的负重系数的标准差就是协调因子,在此可以用Cr表示,它是一个全局性的参数,运用数学可以进行如下表述:

Cr=■

在以上式子当中N表示的是变电站总数,ki表示的是i变电站的负重系数。

协调因子主要体现的是主配网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衔接性。从变电站的角度来看,如果协调因子越小相应的各变电站的出力分配就越平衡,各站之间运行的差异情况也就相对更小。减少了由于出力分配不均而导致的部分变电站超负荷运转,从而提高设备寿命和减少故障情况。从片区总体角度来看,协调因子越小,那么整个电网的总体效率就越高,运行协调均衡,提高供电参数水平。

2.2 协调评价模型

该模型主要从110kV变电站的选址模型出发,考虑了诸多影响变电站的因素,比如网损费用、最小建设成本等作为目标函数,又充分考虑了协调因子的影响。建立的数学模型为:

minZ=■fS■■+uS■+α■■■l■+β■■W■■l■+γC■s.t.■W■≤S■S■cosφl■≤R■

在模型当中Si表示i变电站的容量,f(Si)表示i的投资成本,u(Si)年运行费,n表示新建数量,N表示已有和新建的所有变电站的总量,r0是贴现率,ms是折旧年限,m1 是侧压侧线路的折旧年限,a表示的是单位长度所需的投资成本。lij 表示的是i变电站和j负荷点之间线路的长度,其中xi 和yi 则表示横坐标和纵坐标。Ji表示所有的供电负荷的集合,线路网损折算系数是β,Wj是在j这一点之上的有功负荷,γ是协调因子系数,e(Si)是负载率,cosφ表示功率因数,Ri表示i的供电半径限制,约束中i=1,2,……,N。

3 基于改进加权Steiner最小树的主配网协调规划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协调规划之时需要进行六个步骤的工作:第一,建模假定前提。即确定选址为110kV变电站进行;建设的目标是双电源以上的供电;10kV供电半径的最佳选择是2.5千米左右;对于供电线路的长度忽略其他因素不计,接近或者和电源及负荷的距离相等;单目标优化。第二,计算流程。规划策略是先进行目前已经在运行的变电站的负重系数计算,并且根据其平均值划分出优化选址范围,然后再利用改进加权Steiner最小树模型进行具体的选址。在计算当中还必须注意确认变电站的容量,划分供电范围,考虑协调因子。充分利用评价模型确认并进行调整,以保障结果收敛。

第三,确认选址范围。根据110kV及其半径与之相等的平均供电半径为三千米的单位圆作为选址范围。圆中所包含的变电站和负荷在不断变化,将当中平均负重系数最大的圆作为选址优化范围。第四,变电站的选址。通过将加权Steiner最小树进行了改进,最终确认的目标函数是:

minG=■

以上式子当中n0是现存的变电站的数量,a(xi,yi)表示现存的变电站的坐标位置,b(x0,y0)是将要新建的变电站的坐标位置。

第五,变电站容量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式子进行:

■+1-λ■≤k■

以上式子当中P■表示目前的负荷,△p表示预测将会增加的负荷,■S■是现有变电站的总容量,S0是新增加的变电站的容量,■是现存的变电站关联度的平均值。

第六,供电范围的划分。首先将新建的变电站作为中心画生长圆,在不断的将供电范围进行扩大的同时,更新相应的负重系数,保障达到平均值。然后,找出负重系数差异性最大的变电站,将这相邻的变电站进行调整,使得两者之间的负重系数趋近相同。在评价模型当中带入计算所得的协调因子,得出目标函数。最后将最终得出的结果和前一次的结果相互对比,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值同设定的阙值相比是小于关系,则迭代结束,反之重新计算并且调整。如图1所示,就是供电范围的划分图。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对主配网的协调规划还不够重视,研究也相对较少。网架结构和电压的不同等级之间的容量不相配,最终导致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所以在之后的工作当中还需要进一步注意主配网的协调规划。

参考文献:

[1]麻秀范.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规划与优化运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2]刘壮志.含微电网的智能配电网规划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3]钟建伟,黄泽林,王作君.清洁能源与配电网协调规划方法及发展策略研究[J].水电与新能源,2013,02:68-71.

土地规划方法探析 篇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土地的重要体现, 是加强土地宏观管理的关键措施, 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土地利用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工作的基本任务, 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土地条件,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规定土地用途, 依据法律和规划维护和监督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合理有序进行, 实现土地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 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包括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等方面, 是一项长期、连续的任务, 规划实施管理是规划工作的重点和核心, 是实现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基本措施。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龙头”作用, 充分认识做好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保障土地利用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后, 要及时组织规划实施, 绝不能放松规划工作。要把规划实施管理放到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 纳入领导目标责任体系,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规划工作, 加强配合, 自觉遵守和积极维护经依法批准的规划。

2 树立新的规划理念

在规划理念上要建立理性发展理念。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理念上过分强调对农用地, 特别是耕地的保护, 以“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控制建设用地问题”、“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为目标, 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 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需求研究不多, 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 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协调社会关系, 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续。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 在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原则、规划目标、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时, 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在规划修编的操作过程中树立全局观念、弹性观念和动态观念。在确定规划的目标时, 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这一中心议题, 由经济发展的单目标模式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3 寻找切实可行的土地规划方法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 为便规划更具科学性, 除了要用新的规划理念外, 应当按照规划修编的要求, 尝试采用一些新的规划方法。

3.1 评价方法

规划实施评价: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 各地必须对上轮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做出是否进行规划修编的结论性的意见。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面临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和新的目标任务, 现行规划已显得不相适应:一是规划定位已不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二是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已不能满足城乡建设快速发展对用地的实际需求;三是指标布局安排不尽合理, 用地位置与规划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四是在规划实施期间, 乡镇体制改革, 行政区划变化, 城镇和村镇用地急需调整;五是相关部门的规划均已作了调整, 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协调和总量控制;六是国土资源部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上五年修编一次, 而现行规划已执行五年有余, 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逐步加以修改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按照我国2002年10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2 系统工程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着眼于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综合性的规划。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 是国家最主要、可调控的资源, 这一特点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是多目标的统筹协调过程。因此, 在规划过程中采用以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的系统优化方法就成为必然。运用不同的规划方法来解决, 如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模糊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参数规划和多目标规划等。按这样的思路, 规划的适用性会大大提高, 规划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该方法强调在规划编制中, 要全面考虑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 并由此形成各种战略方案, 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3.3 应用地理信息 (3S) 技术

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2]189号) 、《县 (市) 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试行) 》的要求, 本轮规划修编要在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作为修订规划成果的主要载体, 以提高规划管理水平。这是本轮规划修编最突出、最严格的技术要求, 对提升整体规划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4 公众参与

规划编制前要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 完善规划的公示制度。首先为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将规划付诸实施之前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 不仅要听取普通民众的意见, 还要听取有关利益团体的意见, 并根据当地的生态效果予以考虑, 然后在充分考虑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进行修正并进行表决。这样, 规划以法律形式获得通过后, 就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在实施中也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和监督。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如果需对规划进行较大的变更或修改, 仍需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 以确保规划始终如一地得到民众的支持。

在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初稿后, 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讨论磋商, 并做好协调工作。协调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谈判过程。即由参与决策的各个主体通过磋商或“讨价还价”, 最后在共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在这个协调的过程中, 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全局利益与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之间的结合点, 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应独自断然做出决策, 以免重复过去那种部门分管、多头决策、各自为政、矛盾百出, 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浪费破坏的错误。如果在协调过程中还有重大工程项目或用地规模问题存在意见分歧而暂时无法统一, 则提交同级人民政府进行研究和决策。

3.5 其它方法

在城镇人口预测等方面, 参考城市规划已经成熟的方法:历史趋势法、经济水平相关法、剩余劳动力法三种方法, 丰富和完善土地规划的预测方法。另外, 还可以将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和提倡的分权规划法用于乡镇规划的编制等等。

摘要:土地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关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关系着人类基本需求的供给保障,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而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 则是政府进行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土地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 关系到政府的土地利用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土地利用规划是否具有前瞻性, 关系到政府以后的土地利用管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 篇5

对现有业务初步分析,主要是对客户公司现在所在的行业进行。在分析过程中要着重分析以下四点,1、行业规模,行业规模代表行业的吸引力;2、行业规模增长率,行业规模增长率代表行业的活性;3、行业的产品结构,正可谓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夕阳的企业,企业选择好对的产品很重要,正如数码相机的出现让柯达倒下了,苹果触屏式智能手机的出现让诺基亚倒下了。4、行业的竞争结构,企业在行业能要明白竞争态势,强弱格局,懂得在复杂的商战中如何合纵连横。

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内部资源能力包括企业的资源、能力、管理。通过资源分析以明确企业在人、财、物、技术、市场、政府等方面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能力的分析通常基于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如一般的制造型企业的价值链为“研发、采购、生产、营销、销售、售后服务”这六个环节,我们需要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逐一地进行能力分析。管理分析就是对企业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管理的五要素进行分析。

对新业务单元进行分析,通过对市场机会搜索、市场调查和市场定位等分析,构建新业务单元。在新业务单元分析的过程中要和第二步一样,把新业务单元的行业规模、行业规模增长率、行业产品结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清楚。

通过上面四步的分析之后,我们要通过SWOT分析总结提炼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以把公司内部竞争力与外部环境分析结合起来。在SWOT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优势、劣势的分析是基于企业自身看外部,机会、威胁的分析是基于外部环境看企业。

对公司当前所处行业的国家产业政策下的区域政策,尤其针对于国有企业要分析企业所在地区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上级控股公司的对企业的战略定位。

充分考虑政府、股东、管理层、员工、合作伙伴、消费者等各层面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对公司现有的愿景、使命和战略进行审计。

对标杆企业发展开展战略研究,提炼行业关键成功因素,提出标杆企业对公司的借鉴意义。标杆企业的选取有管理标杆、运营标杆、财务标杆,标杆企业不一定是同行业企业。

确定公司新的使命和愿景,并拟定公司中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的框架。简言之企业的使命就是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的愿景就是企业未来的成长景象是什么样的。

预测各项业务的市场潜力,以及预判中长期发展变化可能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在预测的过程中要注意定量预测与定性预测相结合,定量预测方法通常采用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定性预测方法通常采用专家研讨法、德尔菲法。

评估各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以及预判中长期竞争趋势的变化。

通过GE矩阵,在确定各项业务的产业吸引力,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判断各类业务所采用的业务战略。其中产业的吸引力主要根据第二步、第四步的分析,从行业收入规模及增长率,行业利润规模及增长率两个维度进行判断,企业竞争力依据第三步的分析进行判断。

提炼并研判各类业务所在行业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对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提炼有比较法和市场分析法两种方式。比较法就是将本行业内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差距及造成差距的原因,差别之处就是关键成功因素。市场分析法就是运用细分市场的原则分析整个行业市场,找出关键性的市场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进行分析,据此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通过对行业竞争重要性与企业拥有程度两个维度,对发展新业务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差距分析。这就是笔者前面说的从“竞争论”的角度来讲,战略规划就是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相匹配的过程。我们常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企业也必须有自知之明,清晰的认识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差距到底在哪,并进行持之以恒的持续改进。

校园环境的合理规划方法 篇6

关键词:校园环境;合理规划

作为校园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建设,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好的校园规划,体现于不仅有外在的美感,还有内涵的深刻;不仅有历史的厚重,还有未来的希望;不仅有成熟的稳健,还有青春的活力;不仅有学术的严谨,也有创新的闪光。

以下就两个方面讨论如何实现校园环境的合理规劃:

一方面,它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集中地创造出山水风景、建筑厅堂,为学生的休闲、学习提供清静、幽雅的环境,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景物,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含蓄地表现出大学的文化精神来,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赋予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意境。在这方面,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一般来讲把握好校园环境规划中的生态性原则、延续性原则、人本化原则、人文性原则、景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就能实现校园环境的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 李金铎. 城市商业街的发展战略及规划布局构想[J]. 城市. 2006(01).

[2] 朱华,张永宁. 非物质的大学校园媒体空间[J]. 装饰. 2005(12).

区域规划的方法 篇7

1 系统法

系统法又称系统分析法。它的理论基础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彼此相关的多种要素组成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另一系统, 它相对于原来的系统而言是子系统;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和结构, 而且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事物的各组成要素都有一定的属性, 执行着特定的功能。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 区域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区域系统是由相互有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完整综合体。区域组成要素, 如土地、水域、植被、人口、工业、农业、城镇、中心村、各种基础设施、建筑物、构筑物、生态工程等等, 都是区域系统中的一个要素, 一个子系统。

系统法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方法可供利用。

1.1 系统问题的形成。

即确定被研究系统的性质、边界, 设计好价值系统并将之综合。在区域规划中相当于确定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 通过综合处理, 建立模型, 反复验证, 以作出判断, 并提出抉择方案。

1.3 系统评价。

即分析设计方案 (包括书面报告、图件等) 提出后, 或者分析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 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 对规划设计方案作出综合评价。

在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中常常同时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演绎法。它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 属于理性分析方法。它一般是从普通的概念、原理、原则出发, 结合地区实际, 进行逻辑程序推理, 然后得出结论。

二是归纳法。它是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属于实验性或试验性分析方法。它一般是从大量的调查入手, 从大量的实证材料出发, 通过整理综合, 认识事物的性质, 再联系同类事物, 进而进行归纳推理, 从而得出有关此类问题的结论。

运用系统法来进行区域规划, 必须把区域规划的对象即规划区域看成为一个整体。一方面, 这个整体是由许多要素、许多部门、许多地块相互联系的整体或叫完整的综合体;另一方面, 这个规划区域又是与外界有密切关联的更高序列区域体系中可分解为序列较低的体系中的一个分子。其次, 规划区域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各个地块都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第三, 规划区域的面貌、状态是区域要素相互作用和受外界输入因素影响的结果。

由此亦可以看出系统法的几个主要特征:a.整体性;b.联系性;c.分解协调性;d.动态性, 即注意把系统活动的结果再来调整系统活动, 把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途径再返回输入, 从而对系统施加影响。所以, 规划过程就是一种不断反馈的循环过程。

2 传统综合方法

传统综合方法是与系统分析相反的逆向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将系统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形成整体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一直在系统思想的统帅下完成综合过程, 故亦可称为系统综合方法。这种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创造性。它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 把各个要素按照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新联系, 形成整体优化的新结构, 创造出更符合总体目标要求的新系统。

总体说来, 区域规划的综合平衡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规划应尽可能使需求和供给在品种、数量及质量上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种具体的建设项目的用地关系。要使各种物质要素各得其所, 有机联系, 密切配合, 在空间上相互协调。

三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要在讲求效益、公平、安全等原则的基础上, 在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建设进度和程序上合理安排, 使地区之间相互协作, 共同发展。

区域规划中需要规划平衡的内容很多:在经济方面, 有生产与市场的平衡, 资金平衡, 劳动力平衡, 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平衡, 物资平衡, 交通、电力等供需平衡;在社会方面, 有城乡人口平衡, 教育、医疗、体育、娱乐设施的平衡, 粮食、肉类、蔬菜、水果及住宅等供需平衡;在生态系统方面, 有林木采伐与营造的平衡, 污染物排放与治理的平衡等等。

综合平衡法的工作步骤一般是:a.确定综合平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b.预测发展需求, 包括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的预测, 确定各项目的需求量:c.综合平衡。通过供需双方的比较, 反复调整, 最后确定规划方案。

3 比较法

比较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也是地理学认识区域特征和规划学进行方案论证、择优方案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在规划工作中被广泛地运用。比如:

第一, 认识区域特征, 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 要通过规划区域与全国甚至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比较, 通过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的对比, 才能认识区域的优势, 明确其发展方向。

第二, 发展目标与具体指标的制定。区域规划目标和具体指标经常是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类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才加以确定的。

第三, 重点开发地区和经济建设项目布局地点的选定。它们都是以区域的宏观研究为指导, 以区域内各地方微观研究为基础, 根据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地区关系, 选择多个方案加以比较的结果。

比较法的工作步骤, 一般是:a.选择比较对象。比较的对象应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具有可比性。必须注意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客观条件的差异, 切忌生搬硬套。b.确定比较标准。针对比较对象, 明确比较内容, 确定比较标准, 才能使比较的结论有据可依。比较标准一般应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进行综合。c.分析评价。即目标和方案的优选。规划工作中通常要对所选的方案或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作纵向的比较并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4 数学模拟法

在区域规划中采用数学模拟法是非常必要的。在规划研究中引入数学模拟法, 可以使规划建立在更加理论化、科学化的基础上, 提高规划成果的质量和实用价值。

建立模型是数学模拟法的关键。按照功能和应用范畴大致分类, 区域规划模型可分为如下几类:

4.1 区域结构功能分析模型。

着重对区域组成要素的作用、功能进行结构分析, 以分析区域发展变化的内因, 并组建未来合理的结构, 如投入产出模型、判别分析模型、网络模型等。

4.2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

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预测未来, 或者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变化的相互关系进行预测总体的变化。这类模型如时间序列模型、回归预测模型等。

4.3 决策分析模型。

经过详尽的预测分析, 虽然能够为规划提供决策方案, 但预测的结果不一定符合区域发展的目标。另外, 预测不等于决策。决策过程是拟定方案和对方案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所以, 决策与评价是不可分割的, 并且是交错进行。这类的模型又可分为两类:

a.单目标决策分析模型, 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模型, 求极值的模型等。

村镇路网布局规划方法 篇8

村镇道路是我国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分布广、数量大, 对基层的交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村镇道路的发展, 不但对于广大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的村镇道路技术等级明显偏低, 目前, 以三级和四级公路为主, 许多地区的村镇道路甚至没有等级, 或在等级之外, 路网等级规划混乱。随着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交通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 交通条件亟待改善, 而现有的道路设施网络直接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村镇道路网络布局规划是村镇道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村镇路网规划的核心内容, 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村镇规划的成果, 对我国现阶段大力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二、村镇路网布局的主要形式及其适用性

(一) 方格网式

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平原或微丘地区的路网规划 (见图1) 。其优点是布局整齐, 便于城镇布置和方向识别, 有利于机动灵活地组织交通。但角线方向交通的非直线系数较大, 为消除不利因素,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对角线, 加强在该方向上的节点连接。

(二) 环形放射式

环形放射式路网的优点是适用于平原或微丘地区的公路网规划, 有利于规划区域中心的对外联系 (见图2) 。但规划区域的中心之外的其它经济点之间的连接不便, 交通的非直线系数较大, 同时也容易对规划区域的中心造成较大的交通压力, 因而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环线设置。

(三) 自由式

自由式干道网以结合城市地形为主, 路线弯曲呈无规则的几何图形 (见图3) 。许多山区与丘陵地带起伏较大, 常沿山麓或河岸布置该类型路网。该类型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 节约道路工程费用, 但非直线系数也较大, 容易造成建筑用地分散。

(四) 混合式

混合式路网为上述三种干道网的混合, 恰当结合以上形式既可发挥他们的优点, 又可避免他们的缺点, 是一种最为合理的形式 (见图4、图5) 。

三、村镇路网布局方法

(一) 布局原则

村镇路网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尽量利用现有道路的线位, 以使建设成本最小化, 符合既有村镇节点的布局, 以及河湖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与限制。

2.村镇路网技术等级的配置以各种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的需求规模为准, 在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束下, 实现高低等级网络的有机搭配。

3.村镇路网布局实现全范围的重构与整合。

4.村镇路网布局的重心由节点向网络优化转移, 从技术指标提高和网络结构优化两方面完善村镇路网的结构。

5.改变原有连接方法, 有效连接现有干道公路网, 使干道公路网与村镇道路网的衔接更为顺畅和高效。

6. 村镇路网格局与周边街区相融合, 体现远期一体化的功能需求。

(二) 影响因素

对村镇路网的合理布局进行系统分析, 布局应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 村镇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

2. 自然条件与地貌特征。村镇路网的格局必然要服从于自然条件的约束, 符合自然环境的特点。

3. 村镇体系及其土地开发的空间特征。村镇路网的结构必然要与村镇体系相一致。

4. 与干线公路网的衔接。村镇路网整体是干线公路网的增补线和联络线, 其规划必须遵循干线公路网络的发展部署、空间布局与等级配置方案, 除了在空间层次要考虑与干线公路的接驳点和接驳模式外, 要在功能层面考虑与干线公路的合理分工与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村镇路网的职能。

(三) 道路网布局规划方法

单节点规划与网络规划是村镇路网布局规划的基本思路。通过对最为基础的节点进行基础规划, 进而根据整个区域内的各种规划目标与规划需求进行构筑, 通过网络连接从而完成整个网络的布局与规划。

单节点规划就是设计村镇路网中的节点。其基本原理是将节点划分为镇、村庄两个层次。镇节点包括了镇一级的中心以及重要的旅游、商业以及物流集散等重要点。村庄级节点指区域内的行政村及其它的相关网点。其对于村镇路网的布局、整体村镇道路网络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其社会经济指标相对容易取得, 因此采取定量的方法进行规划, 通过构筑指标体系, 建立决策模型, 对布局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乡道路网作为联接各镇与村庄级节点以及村庄级节点之间的道路的第二层次, 一般不建立数学模型, 而采取分析网络结构、遵守规划原则、实现规划目标、确定规划方案后进行直接连接。

道路网络规划阶段是在单节点规划的基础上, 在节点与网络之间添加一系列的在不同层次上的空间与中间连接点。对原有村镇路网进行增加、完善以及改扩建, 满足规划目标的要求。

村镇路网布局规划就是村镇道路的布局优化, 即在干线公路网的基础上, 按照运输集散点的分布情况拟定主要路线方向, 优化出连接各节点的村镇路网, 从而划分各条村镇路的功能和主次。村镇路网布局的方法一般采用直接连线法、节点重要度法、目标控制下的网络优化法等。

1. 直接连线法

直接连线法是由熟悉规划区域情况的规划者, 在分析确定规划区域内村镇路网结点的基础上, 以现有路网为基础, 以预测得到的路网发展总规模为条件, 考虑村镇路网规划在线路布局上应强化其通达性而勾画出路网布局的方案, 通过进一步完善路网布局, 最终形成公路网布局规划方案。

2. 节点重要度法

节点重要度法从对规划区域内节点分析出发, 通过节点重要度、路线重要度和路网重要度的计算, 完成由点到线、由线及网的布局过程。该方法首先是确定公路网的节点, 计算各节点的重要度。节点重要度是定量描述区域内各节点之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指标;其次, 根据路线连接节点的重要度, 计算路线的重要度。再次, 根据重要度最大原则, 确定路网重要度最大树。该路网重要度最大树是规划路网的骨架, 是一树状结构的路网, 而不是网状路网, 它仅表示保证区域内各节点之间的连通。在确定路网重要度最大树的基础上, 以单位里程的路线重要度最大为优化目标, 并以预测的未来路网发展为约束条件, 加边展开, 逐次优化, 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各条路线的布局与走向, 使路网由树状向网状扩展完善。

3. 网络优化法

(1) 网络布局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 充分利用已有网络;

(2) 村镇网络布局应满足区域交通出行的现实与潜在的需要为目的;

(3) 网络布局不但要保证路网的连通功能, 也要为村镇道路的发展留有余地;

(4) 网络优化设计的路网密度相对均衡、高效;

(5) 应充分考虑与外部交通连接的匹配。

(2) 网络布局优化设计

网络优化法是以某区域在指定的规划期应达到的村镇路网的规模作为控制条件, 进行网络整体设计的方法, 其目标是取得村镇路网的技术参数和空间结构最优化。该方法与直连线法有着本质区别, 主要在于:该方法是一种由定量指标控制的方法, 是一种整体设计的方法, 具有明确的设计方向, 是针对整个网络进行设计。

(3) 村镇路网合理发展规模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村镇路网应有确定的发展规模。不同阶段内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点分布状况及交通发展各不相同, 但又有联系, 因此需根据不同阶段进行阶段规模预测。村镇路网的基本功能是连通功能, 一定发展阶段的发展规模可以从区域路网的连通性出发。网络布局优化设计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

路网布局需根据布局基本原则进行网路局部优化设计初步方案, 通过对网络指标参数的优化, 如网络的迂回率及可达性等指标进行调整, 从而进行网络布局的整体优化设计。

四、总结

本文从村镇路网特点出发, 根据我国村镇路网发展的实际情况, 描述了路网在进行村镇路网规划时遵循的原则、基本原理以及方法。对我国现阶段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涛.公路网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

[2]李旭宏.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

关于国土规划方法探究 篇9

规划就是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长远的发展计划, 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和基本性问题的思考, 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 有助于行动目标的实现和有计划的按即定的规程执行工作。国土规划是众多规划中的一种, 顾名思义就是对国土资源的一种规划, 它规划的对象是国土, 我国是个国土资源丰富的国家, 国家占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占地面积较小, 故对于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应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就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地球环境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来说, 国土资源规划工作是国家发展规划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如何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国土资源, 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这是国土资源管理局工作的每名员工都需要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国土资源是一项重要的物质资源, 也是我们要开展与研究的重点, 文章对于国土资源规划方法做简单研究, 希望与同行业学者共同交流。

1 关于国土规划的思考

1.1 国土规划的地位

我国是个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 占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名。在众多的规划工作中, 国土资源规划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因此, 国土规划工作在国家发展建设规划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 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土规划工作的重要地位的形成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是由于我国国土资源丰富, 国土面积大, 因此对于其规划建设自然就变得很重要。其次, 国土资源即是一种物质资源, 更是一种基础资源, 其此, 出于国土面积大这种原因的考虑, 国土规划在规划工作中也是占据着领导地位的。

1.2 国土规划的目标

下面从两个方面简述国土规划的目标, 这两方面分别是理论目标和现实目标, 具体如下。

(1) 理论目标:国土规划的理论目标, 就是从理论方面达到的目标, 对我国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来说, 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国土规划体系, 这个体系的内容要尽量全面, 至少要包括国土资源规划要达到的长远目标, 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其他相关方需要给予的支持等, 还要包括规划区域的周边环境, 区域的交通状况、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地区的地质特征等等。

(2) 现实目标:除了理论目标的达成, 国土资源规划现实目标的达到还是最重要的, 不能实现现实目标, 那规划就成了空谈, 对于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国土规划的现实目标也是包括多方面的, 有管理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等。国土规划的管理目标就是在管理方面要达到的目标, 这里不仅指管理好国土资源方面, 还包括借助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好其他规划内容, 国土规划是众多规划项目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也是最基础的服务与保障内容。国土规划的经济目标就是要立足于经济方面, 现在我国已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 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因此对于经济方面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就不用太操心了。国土规划的社会目标就是要立足于社会, 就是想办法让社会关注国土资源规划工作, 扩大国土规划的社会影响力, 使人们更重视国土资源, 能够做到人人做责、充分参与国土规划工作中来。

1.3 国土规划的任务

国土规划是我国众多规划建设中的一项基本规划内容, 也是最基本的规划方法, 此规划工作的进行, 利于其他规划工作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规划提供基础资源。就国土规划工作来说, 除了要实现规划目标, 规划工作本身还有其自己的任务需要完成, 即通过国土资源的评估、整合等工作, 合理利用国土资源, 使其价值最大化, 同时也为其他规划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国土规划任务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 国土规划应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为经济发展服务, 努力实现经济目标。其次, 国土资源规划过程中, 要同时考虑环境、交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 以更好的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国土规划工作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国土规划任务内容是与时俱进的。

2 关于国土规划方法的研究

2.1 国土规划的思路

任何方法的选择与建立都要以有清晰的思路为前提, 国土规划方法也不例外。下面, 我们就对国土规划的思路进行探讨与研究。首先, 国土规划要想开展必须立足于国土本身, 了解国土的详情, 我国的国土资源丰富, 而且由于我国占地面积大, 山地、平原、盆地等各种地质特征都有, 因此, 在进行国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不同的地区特征,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展规划工作, 这是进行国土规划最基本的要求, 不能违背;其次, 国土规划工作要以经济发展建设为中心, 不能违背经济建设的要求, 以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保障和服务平台;最后, 国土规划不应该停留在平面的层次上, 而应注重空间的层次, 这样的规划过程才更全面, 更具有现实意义。

2.2 国土规划的方法

2.2.1 凭借国土资源为基础, 做好系统规划

国土规划的出现, 表现出人们对于大自然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 在开发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 人们能够更友好的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和交流, 更主动地对国土进行规划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变迁, 国土规划的内涵将在不断不变和丰富。丰富的国土资源是我国赖以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 因而, 国土规划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规划手段。在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可想而知, 国土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规划手段, 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城市开发等工作中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 国土规划是一种基本规划, 是其他各种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企业规划、社区规划、资源规划等, 都离不开国土规划。因而, 对于我国的国土规划来说, 以我国的国土资源为基础, 做好系统的国土规划工作是一种根本的国土规划方法。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特征, 因此, 应该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的特征, 进行不同的土地规划。

2.2.2 完善国土规划理论, 建设国土规划体系

国土规划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即是理论目标, 理论目标重视的就是国土规划体系的建设, 在进行国土规划工作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积累经验, 同时, 充分考虑我国的国土实际国情, 以进一步完善国土规划理论, 建设系统的国土规划方法。国土规划工作中,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很必要的, 但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国外的做法, 还是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兼顾我国我环境、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众多因素, 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土规划体系, 这样建设的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为其他规划工作提供基础支持。国土规划是一种基础的规划手段, 建设系统的国土规划体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周边交通因素等等, 国土规划体系也包括多个方面, 例如, 政府部门规定、地方层次组织和部门的设立、法规制度的建设等等。对于我国国土资源来说, 完善规划建设体系是促进国土规划改革的一项很必要的措施。

3 结束语

国土规划是我国经济建设众多规划项目中最基础的规划建设, 文章, 笔者就国土规划的地位、目标、方法进行研究, 提出了建设国土规划的方法, 并指出国土规划工作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

参考文献

主干航路网络规划方法 篇10

对于航路网络规划的重视应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末期, 欧洲航空导航规划组织开始提出ARN干线航路网络规划计划, 到2004年, 设计了覆盖欧洲的航路主干网络[1]; 2001年, 美国联邦航空局启动了国家空域重组计划 ( NAR) [2]。1993年澳大利亚民航当局制定了十四条“航路建设原则”, 由于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航行规划和实施小组将该原则作为建设航路的指导原则。此后, 澳大利亚在塔斯曼海空域实施了基于RNP-4和RNP-10的区域导航航路[3]。各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航路网络的研究。1973年, Siddiquee提出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代替人工航路网布局对航路网络进行优化设计[4]。Mehadhebi于2000年第一次提出对航路网络设计进行重新设计与优化的方法, 并使用该方法重新设计了法国航路[5]。Duong等利用多阶段动态网络流规划方法来解决航线路径选择和飞行高度层配置问题[6]。Riviere针对无扇区空管运行的情况, 提出通过移动网格节点位置来设计网络的方法[7,8]。国内关于航路网络的设计与建模的成果相对较少。胡明华等于1999 ~ 2001年开始对机场终端区进行研究, 建立航路枢纽的容量评估模型, 用网络流理论和仿真的方法对终端区的容量进行了分析[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周进提出基于双层规划的航路网络规划方法, 针对符合实际情形的离散航路网络建立了离散航路网络双层规划模型[10]。中国民航大学的戴福青, 台亚明利用复杂网络理论进行分析, 得到地区支线网络的规划方法[11]。

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针对民航运输的特点, 通过建立城市民航运输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和旅客出行阻抗函数对引力模型进行改进, 应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构建我国主干航路网络并进行优化和调整, 用一种全新的方法从全局规划的角度对我国主干航路网进行重新设计, 以期为我国航路网络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1引力场模型分析

1. 1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场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于1916年发表的用几何语言描述的引力理论, 其结果可以概括如下: 时空是一个四维非欧几里得连续区, 时空的弯曲 ( 或翘曲) 是本地物质或能量分布的结果。该区域的物质密度越大, 时空弯曲的就越厉害。在广义相对论中, 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 ( 曲率) , 而这种曲率与处于时空中的质量直接相关系, 引力不再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的传统的力。

根据广义相对论, 时空中的质量没有负的, 所以引力总是吸力。因此曲率总是正的, 导致时空向后弯曲像球面一样。若质量是负的那么时空就会像马鞍形一样有负的曲率。引力造成的空间扭曲如图1所示。

1. 2民航引力场模型的定性分析

借鉴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场理论, 结合民航特征提出民航引力场模型。该模型中的城市即各个节点, 类似于广义相对论中的质量, 以它的民航运输综合实力来表示, 这些都认为是正的质量, 具备增长特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正质量也在不断增加; 不同于广义相对论中质量只有正的, 在民航引力场空间中还要考虑负质量, 负质量认为是对民航运输形成阻抗的因素, 如较高的单位运行成本、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等, 负质量越大, 产生的负曲率越小。

民航引力场空间中的每个节点同时向所在网络的其他所有节点发射粒子 ( 可以认为是相连城市开通航路的潜力) , 综合实力越大的两个城市之间粒子运动的加速度越大, 城市对之间存在阻抗力, 阻抗力大小与城市间运行成本和其他运输方式竞争力大小有关[11]。

如图2民航引力场所示, 假设引力场内有A、B、 C三个机场, 每个机场向引力场内其他机场发射粒子, 粒子的加速度与机场所在城市发展情况有关, 加速度大小关系为: aAB> aAC> aBC。

机场A到B、C的粒子加速度远大于B、C之间的粒子加速度, 所以A发出的粒子能轻易到达B、C; 而B、C之间的粒子运动时同时也受到A造成的负曲率的影响。假设A、C之间距离较远, 其他运输方式不便捷, 则A、C之间负曲率产生的加速度bAC较大, 使C向B发出的粒子运动轨迹向A弯曲, 如图1细曲线所示, 表现在航路网络中即为B、C之间不建立直达航路, 通过A中转, 如图1中黑粗线所示。

1. 3引力场模型的改进

引力模型是以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20世纪60年代Tinbergen和Poyhonen对其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延伸, 提出了一个简便的经济学模型, 来分析两个经济体间的贸易流量, 该模型的形式为

式 ( 1) 中, Mi和Mj为两个经济体的经济规模, 一般用GDP来表示, Dij为空间距离, K为常数 ( 也称为引力系数, 在研究城市间相互作用或人口迁移问题时通常取1) 。该模型在以后很多学者的实证分析中得到了成功的印证, 其应用也扩展到空间布局、旅游、人口迁移等研究领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民航运输的特点, 对引力模型中的质量和距离进行改进, 以此分析航路网络中各节点间的相互联系强度, 改进后的民航引力模型为

式 ( 2) 中, Mi和Mj表示城市的民航发展综合实力指数; f ( dij, tij) 为两节点之间开通航路的阻抗函数, 其中dij为两节点之间的距离, tij为飞行时间; K取经验值为1。

2城市民航运输综合实力指数

2. 1城市民航运输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民航综合实力受到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情况的影响, 本文根据民航运输自身的特点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12], 对影响民航综合实力的因素进行分析, 选取了涵盖于社会经济, 城市航运能力和城市开放程度三个方面共12个指标建立民航发展综合实力指标评价体系。

( 1) 社会经济指标: 反映城市社会、经济的整体和平均水平及该城市的收入消费情况, 城市的民航运输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这些指标包括: 城市GDP、人均GDP、人口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2) 城市航运能力指标: 城市节点的航运能力对航路网结构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该方面包括机场旅客吞吐量、起降架次和通航城市数三个指标。

( 3) 城市开放程度指标: 城市开放程度可反映该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程度, 进而决定了民航客货运的需求。指标包括旅游总收入, 铁路客运量, 公路客运量和进出口总额。

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所示。

本文选取的12个指标数据均来自民航局和各省市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统计数据或由其整理而来, 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 指标值略) 。

2. 2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主成分分析 ( PCA) 属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之一, 利用降维的思想, 通过几个指标的线性组合, 将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既能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的特征, 又能避免大量的重复工作。

本文运用SPSS18. 0统计软件对上述12个指标进行处理, 并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出以下主成分,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因子, 并根据处理结果确定综合得分表达式。有关处理结果如表1 ~ 表3所示。

3民航运输阻抗函数构建

民航运输阻抗函数描述了在某城市对之间开通航路进行民航运输的阻抗效用。对于城市间民肮运输路的阻抗效用, 旅行费用和旅行时间两个因素起主要作用, 其中旅行费用主要与飞行距离有关, 而飞行时间也可以通过旅客时间价值转化成费用成本。因此, 建立的阻抗函数为

式 ( 3) 中cij为单位里程费用, 根据民航总局公布的 《2011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运输收入水平的统计, 2011年国内航线 ( 不含港澳台航线) 客公里收入水平位0. 70元/ ( 客·km) , 因此, 本文将单位里程费用定为0. 70元/km。dij为两城市节点之间的距离, 本文通过各城市市中心或接近市中心的位置的经纬度计算球面距离得到城市对间的直线距离, 经纬度数据来自谷歌地球。vij为城市对间旅客时间价值, 指由于旅客旅行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效益增值量和由于旅行时间的非生产性消耗造成的效益损失量的货币表现。关于旅客时间价值计算的模型有很多, 这里不再赘述, 直接利用结果即平均旅客时间价值与人均GDP数值差不多。如: 北京与上海两城市间旅游的旅客时间价值取北京市和上海市每小时人均GDP的平均值。tij为飞行时间。通航的城市对之间的tij取直达航班的最短飞行时间, 未开通航班的城市对之间的tij用城市对直线距离dij除以民航飞机平均时速600 km/h得到。aij为除成本和时间之外的其他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 受两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而取值有所不同。近年来, 高铁的迅速发展对民航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近很多专家学者对高速铁路和民航业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13], 本文直接利用研究结果: 5 h交通圈内的城市, 高速铁路对民航的竞争力较强, 此时的aij取为由于铁路竞争力的存在而增加的阻抗力, 主要通过旅行时间和旅行距离体现, 具体计算方法如公式 ( 4) 所示。

式 ( 4) 中Tij为城市对间高铁行驶时间; D为高铁行驶5 h通过的距离, 高铁的平均时速取260 km/h; vij和vij和cij分别为城市对旅客时间价值和单位里程费用。5 h交通圈外的城市, 高铁对民航的竞争力相对较差, 此时的aij定为0。计算得到的城市对阻抗矩阵略。

4航路网络体系的构建

4. 1初步设计

根据以上计算得到的城市质量和城市对阻抗值, 代入公式 ( 2) , 最终得到城市对引力矩阵, 各城市选取与之引力大小排名前三的城市建立连线。由此构建的航路网如图4所示。

为了保证地区间的飞行需求, 选取各地区中总引力最大的城市作为其地区中心, 构建主干网络。 即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大连、乌鲁木齐分别作为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东北、新疆地区的中心, 各地区中心两两相连, 地区内的其他城市与地区中心相连, 形成的网络体系如图5所示。

4. 2航路网络优化和调整

从图5中可以发现, 初步设计的航路网局限于城市对式, 交叉节点过多, 且航路重叠和航路间隔过小, 增加了航路网络的危险性及管制员的工作负荷, 无法满足实际空域需求, 因此应对其进行优化和调整。

由于我国现有覆盖该27城市的航路网的非直线系数约为1. 12, 故选取非直线系数小于该值的路线作为城市i至城市j的备选方案, 最优方案通过比较各路线的叠加引力和直航引力大小来选取, 引力最大的路线即为最优方案, 如式 ( 5) ~ 式 ( 7) 所示。

式中Iij为上文所计算的城市i与j的直航引力; I'ij为最优方案的引力; Iijn为各备选方案的叠加引力, 通过将各航段的引力相加得到; dij为城市对直线距离; dijn为各备选方案的折线距离。经过优化后的航路网络规划方案如图6所示。

优化后再进行适当调整: 与乌鲁木齐和呼伦贝尔相连的各航线流量都不大, 且部分航路跨越国境线, 故设置中间节点T1, 将与乌鲁木齐相连的各航路合并至该点后再分别连接至各节点, 同样在呼伦贝尔至其他城市航路上设置T2; 上海、合肥、武汉, 上海、南昌、长沙和北京、太原、西安几乎共线, 造成航路重叠和拥挤, 设置合肥—武汉航路, 去掉上海— 武汉, 同样设置南昌—长沙航路, 去掉上海—长沙, 设置太原—西安航路, 去掉北京—西安。经过优化和调整的最终航路网络规划方案如图7所示。

4. 3航路网络技术性能对比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相关文件的规定[14], 对提出的航路网络规划方案和现行航路网的性能进行对比, 结果如表4所示。长度、航路利用率、网络连接度较现行网络有明显的改善, 其他指标也相应地有所优化。这一结果说明基于引力模型的航路网络规划方法现实可行。

通过以上的航路网络性能对比图表可以发现,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航路网络规划方案总体技术性能明显优于现行网络。其中网络安全性、网络总

5结论

本文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构建了我国主干航路网, 并通过优化模型对网络进行优化; 最后通过一系列技术性能指标对规划方案和现行网络进行对比, 证明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主干航路网络规划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本文选取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且密度适中的27个城市构建了主干航路网络, 而对于处于支线地位的其他城市节点的作用未予考虑; 同时在构建航路网络时, 由于数据有限还未考虑禁区、危险区和限制区的约束, 因此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全国民航可用空域的利用率和运行效能, 针对民航运输的特点, 通过建立城市民航运输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阻抗函数对引力模型进行改进。应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构建我国主干航路网络系统, 并根据我国的城市地理分布对航路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最后通过与现行网络的性能指标对比, 证明利用改进引力模型构建和优化的航路网方案的网络安全性、网络总长度、航路利用率、网络连接度等指标都明显优于现行网络。

浅析桥梁检修规划的方法与步骤 篇11

关键词:桥梁检修规划

桥梁检查的目的是用检查获得的信息更新先验的桥梁抗力退化模型和桥梁荷载模型,桥梁检查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的桥梁修理规划相比于依据后验信息的桥梁修理规划的费用损失。桥梁检修规划包括桥梁修理规划和桥梁检查规划两部分。桥梁修理规划首先根据桥梁系统可靠度,在满足桥梁时变可靠度不低于目标可靠度的条件下,制定各种可行的修理策略,然后根据各种修理策略的费用,从中选择最优的策略。桥梁修理保证在桥梁设计使用期间内桥梁的可靠度不低于规定的限值,修理决策依据桥梁承载力退化模型和荷载模型;桥梁检查是为了进一步获得桥梁承载力和荷载的信息,从而使得修理决策依据的信息越来越充分。将预后验决策方法应用于桥梁的检修规划,确立了一种桥梁检修的规划方法。

一、桥梁检修规划的理论基础

如果描述桥梁承载力退化、桥梁荷载、修理费用的随机变量或者随机过程的分布都是已知的,桥梁的可靠度退化过程可以得到完全的概率描述,那么只需在上面的约束条件下对桥梁的修理进行优化既可。然而事实上这些信息不可能是完备的,例如对于新建成的桥梁这些信息只能从其他已建桥梁统计得来(作为先验信息),而各种随机变量的分布在桥梁与桥梁之间的变异非常大,这就需要对所要研究的桥梁本身进行检查获得承载力和荷载的相关信息,应用贝叶斯概率将检查得到的信息与先验信息综合起来,从而使得桥梁修理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越来越充分。在每个决策点上都有两种选择:或者依据现有的信息做出终端决策,以对桥梁的修理进行规划,或者对桥梁进行检查,以进一步获取桥梁修理规划所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取决于桥梁检查的成本和效益。桥梁检查的效益是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修理划相对于依据后验信息做出的修理规划的损失,但是在决定是否对桥梁进行检查时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未知的(称为预后验信息),所以在预后验决策分析框架下信息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相对于依据预后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的期望损失。

二、桥梁修理规划

如果描述桥梁承载力退化、桥梁荷载的随机变量或者随机过程的分布都是已知的,桥梁的可靠度退化过程可以得到完全的概率描述,那么只需对桥梁的修理进行优化既可。然而现实中不可能如此,这时如果对桥梁进行检查,会获取更多的的信息,以作出更好的修理规划。但如果检查得不偿失,则应当依据现有的信息做出终端决策。

三、桥梁检查规划方法与步骤

3.1 预后验决策方法

决策的目的是在‘行动’空间中选择某些行动,以使被选择的行动带来的预期效益最大(或者损失最小)。在每一个决策点上都有两种选择:依据现有的信息做出终端决策,或者进一步获取决策需要的信息。如何選择取决于进一步获得信息的成本和效益。获取信息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相对于依据后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的损失,但是在决定是否进一步获取信息时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称为预后验信息)是未知的,所以在预后验分析的框架下获取信息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相对于依据预后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的期望损失。

假设,A={a1,a2Lan}为行动集合;E为事物的状态,为随机变量,取值于状态集合E={e},先验概率密度函数为f`(e);U(ai,e)为当事物的状态为e时行动ai的效益函数。则基于状态E的先验概率分布,行动ai的期望效益EU(Expected Utility)为EUai`=òeEU(ai,e)f(e)de

最优的行动是aopt=ajEUaj=max(EUai)}又假设,Y为检查变量(通过Y可以间接获得状态E的信息),值域为Y,Y相对于状态E 的条件概率分布为fY|E(y│e)

则E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为

从而,用后验概率分布计算上面得到的最优行动aj的期望效益为

而在E的后验概率分布下最优的行动是

于是,检查的效益(也就是信息的效益)VI(Value ofInspection)为

是检查结果变量Y的具体值y的函数。Y的先验概率密度函数为

假定,检查的费用(或者成本)为CI,则当EVI>CI时,检查是合理的,反之当EVI

3.2 预后验分析应用于桥梁检查规划

桥梁检查的效益为按先验承载力退化模型的修理规划相比于按后验承载力退化模型的修理规划的损失。按先验承载力退化模型第一次修理时间为T2,按后验承载力退化模型2,第一次修理时间为T1,如果在T2修理则桥梁可靠度已经低于规定的限值,带来失效损失;按后验承载力退化模型1,第一次修理时间为T3,由于折现,同样大小的费用在T2比T3价值要高,如果按先验承载力退化模型在时间T2对桥梁修理,则还产生修理费用的时间损失,这两种损失就是检查的效益。

本文给出了桥梁检修规划的预后验分析方法,检修规划大致分以下几步:第一步,按先验的承载力退化模型对桥梁的修理进行规划;第二步,应用预后验分析方法确定桥梁检查的必要性,如果检查能产生经济效益,则确定第一次检查的时间并进行检查;第三步,当第一次检查完成(未来的某时间)用检查获得的信息更新承载力退化模型,再用前两预后验决策分析用于优化混凝土桥梁检修规划 217步的方法,重新确定第一次修理时间,并确定下一次的检查时间。桥梁检修规划是个动态的规划过程。

参考文献:

[1]Yanev B S.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systems appliedto bridge,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Large Projects[M].Vincentsen& Jensen(eds), Balkema, Rotterdam,1998.1-11.

[2]张宇贻,秦权.基于可靠度的混凝土桥梁构件最优检查维修规划[J].清华大学学报,2001,41(12):68-71.

[3]Benjamin J R, C Cornell C A. Probability,Statistics,Decision for Civil Engineers [M].McGraw-Hill BookCompany,1970.

规划方法 篇12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融合

工业化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小觑的, 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便产生了城市生态化这一新概念。城市规划开始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进行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原则和方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的简单理解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住宅形式的体现, 他是通过社会, 经济效益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共存而体现的。生态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和人的和谐以及自然系统的和谐。实现自然系统的和谐是基础,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状态是追求, 而人际和谐是生态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根本目标。生态城市, 换句话说, 可以自然的自给自足, 也能满足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要求, 从而达到“人和”的目的。

生态城市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研究, 城市生态是指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 达到一定的水平。从生态经济学看, 生态城市, 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模式, 通常为“集约内涵式”,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自然保护价值, 而且对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也很有利。以建立生态产业系统的生态城市的方法, 将逐步改变物质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像太阳能, 风能, 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以主要能源方式体现, 然后把不可再生资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一个城市的科学和技术, 法律, 道德和制度等系统均需要生态化才会成为生态城市。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的生态价值观, 让人们自觉树立生态意识, 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 平等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可以知道,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最初在1972提出的,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生态城市是一个展示社会的蓬勃发展, 生态保护成果和经济稳健发展, 自然和技术充分融合, 城市环境整洁, 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的地方。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还需要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方针, 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然需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部门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及阶段实施效果评价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2.2 以人为本, 综合利益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人类的生存和长期发展计划提供协助, 从短期来看是使人性亲和获得和大自然的亲近感;从长期来看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将逐步将脱离了自然的人从新拉回到自然环境, 保证人类长期生存。综合效益是指: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协调好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确保和谐共存的局面长期存在。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采取有效措施, 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 严格界定绿色的土地面积, 科学安置绿化布局, 加强城市绿化带建设, 乔、灌、花、草的形成点、线、面结合, 建设环相连接的绿色空间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用适合气候的树木品种。城市绿化将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 降低绿色空间维护的成本。惩罚那些各种破坏城市绿色空间的行为, 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 尽快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区有机更新。重点放在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大, 人口密度太高, 公共设施短缺, 交通拥堵, 环境问题, 坚决关闭或迁移城市污染严重的项目, 坚决拆除违法建筑。大力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 改变城市居民家用燃料结构, 减少和控制城市空气污染。以低污染, 低能耗为目标, 通过对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促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人都是直接相关的, 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密切合作, 相互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建设和改善物质条件, 更要将文化精神, 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均衡发展。

3.3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地方。任何设计的问题, 设计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哪里?性质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改变?我们经常为桃花源式村庄布局的美丽房子感到惊讶,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设计师的功劳, 需要的是长期居于此的当地居民, 在理解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创意设计而成。城市的形成是“逐水草而居“规则的结果。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才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4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4.1 制度的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鼓励资源重复利用, 节约能源过程中, 不仅依靠政府的参与,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也参与到其中。因此, 政府应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的保障, 对一些进行资源回收再造的企业应适当的激励, 同时, 在一些化学公司发生无序排放污染物的现象要严厉惩罚他们, 力争建立绿色环保城市建设体制, 从而为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好制度保障。

4.2 资金的保障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工作, 同时可以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如水污染防治, 水土保持等国家专项资金和城市生态建设结合进行, 一起作用于环境保护, 进行财务统筹安排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4.3 科技人才的保障

人才和科学技术是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科学技术的提高才可以带来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态城市的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会遇到很多如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再利用问题, 节水系统, 废物回收利用, 清洁用品开发等问题都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关注。因此, 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潜在因素,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应当牢记的生产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依靠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4.4 思想意识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为人们所熟知, 逐渐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 并投射于城市发展中。在对城市生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我们的思想转变, 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行为的转变。因此, 转变以往单纯的物质主义向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思路上引导, 将片面的追求现代化向环保和现代化并存互利共生的思路上引导, 我们必须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 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引导公民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5 结束语

城市生态建设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项目, 人与自然是其发展的核心, 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巨大的创造力,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维持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健康运行的相辅相生, 在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斌, 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7) .

[2]张艳新.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6) .

[3]杨希.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探讨[J].城市建筑, 2013 (16) .

上一篇:环节落实下一篇:CSAMT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