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规划方法

2024-07-05

传统规划方法(共7篇)

传统规划方法 篇1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体系中,书院式教育可谓典型的高等教育形式,最早的书院以五代战乱时士子择名山秀水而避世、建舍、讲学的私学形式为开端,如“岳麓书院”、“万松书院”、“南溪书院”等。近代以来,受西方科学人文思潮洗涤,我国先后涌现出一批西方现代化的教育学府,教学方式与功能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校园空间格局也随之演变。改革开放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更多地受到关注,其中不乏优秀的建筑及规划设计师的尝试,如杭州中央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校区建设。因此,大学校园规划方法在价值导向上在延续西方功能理性的布局之上重新回归对于传统人文价值的珍视以及地域文脉的传承。本文将通过中西方高等学府校园空间的研究与比较,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新时代下校园规划的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

1 中西方校园空间的比较研究

1.1 中国传统书院空间分析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雏形的书院形态通过封闭与半封闭的院落组织形式,来承载具有学、教、生活等功能。十分重视学习的环境和谐统一。书院择胜而建,不仅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条件,以其因地制宜、因山就势成为地方风景中的文化景致,而且书院的空间形态也体现出中国儒家文化“礼乐相成”的价值观,其建筑群也以院落或天井有序组合、高低错落,发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园林式书院。

以我国著名的岳麓书院为例,书院采取半封闭式的院落轴线式布局,四院五进,两侧各设斋社,书院整体布局依山势上扬而逐步抬高,书院东侧俸有祠庙,以纪念先贤,书院主体则中正对称,院落求静,以静修钻研经史子集为学习要务。岳麓书院的布局总体反映了我国封建时期的礼教思想,书院的规模、面宽、高度都受到严格的控制。不仅岳麓书院如此,西安的关中书院、杭州的万松书院都显现出类似的布局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过的书院以轴线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组织为主,但在建筑和环境营造手法上都体现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一方面来自于各个地方建筑营造方式的不同(材料、技术),另一方面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民族传统(建筑符号、色彩)。从而形成我国特色式的合院式布局。

1.2 西方近现代大学校园空间研究

西方近现代大学空间则总体呈现两种类型,一则以轴线、形式感较为明显的“规整布局式”校园,一则与城镇、社区相融合的“有机布局式”,其中规整布局式较为著名的校园空间规划案例当属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校园空间平面仍然呈现传统的欧洲宫殿式的几何构图特征,大型的草坪、强烈的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都体现出典型的空间规划痕迹,而另一方面以注明的牛津大学为例,当校园与城镇,社区空间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高度融合之后,高校的独立的空间结构已经消解在城镇的空间结构之中,总体呈现出有机的空间布局形式,而我国也有少许相似的案例,著名的潇湘学府湖南大学已经将校园与城市融为一体,校园建筑沿城市道路布局,城市道路穿越整个校区,整个校园没有整体性的围墙与外界形成阻隔,成为我国少有的极具特色的大学校园。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的空间模式往往与其管理模式与校园发展历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规整布局式”校园往往采取整体开发的建设模式,进而形成封闭式的校园管理模式。而有机布局模式的校园常常是经过很漫长的时间逐步形成,从而形成开放式的校园管理模式。

1.3 小结———当代大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校园开发建设大多兴起于90年代大学扩招之后,校园的空间及管理模式也往往更趋向于封闭式的整体式的校园空间。当然这并不意味这后者并无可取之处,相反,在提倡大学的交流、开放精神的时代当下,有机式街区与城市与当地市民的共融这是我们所提倡的。2016年初,国家住建部提出了要逐步打开封闭社区,建设小尺度开放街区的号召。开放式的大学校园应当是未来的主要发展热点。

2 地域特色高校的实践探索———以右江民族医学院规划为例

2.1 项目概况———具有极强地域特色的医学高校

右江民族医学院是广西省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医学院校,具有56年的办学历史,是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和中越两国边境地区唯一的本科医学院校和医学高等教育中心、临床医疗与科学研究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一所民族医学院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右江民族医学院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型医科大学,经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并获自治区教育厅同意,决定在百东新区建设右江民族医学院百东校区。

2.2 传承历史、合理布局,建设“书院组群、疏密有致”的空间结构

高等学校的校园环境从广义上讲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前者包括校园和校舍建筑、道路、绿化以及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家具、运动设施等物质条件所构成的环境;后者则是人们在校园内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所遵循的各种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由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人文因素所构成的人文环境[1]。

在高等学校规划实施以及后期的反馈评测机制中,如何认定一个校园的空间规划是成功的规划,在研究中我们认为作为中国传统高等教育雏形的书院形态与西方国家早期的大学类似,均通过封闭与半封闭,具有学、研、息一体化的四合院院落空间来承载集中统一的校园生活。当代中国高校校园理应保持对中国传统校园文化的追溯与探索,在新建设的校园中考虑融入中国传统园林式书院的思想,并以书院理念为出发点,组织校园的建筑和景观。

规划从“书院”布局理念出发,首先将预留发展区设置于东部狭长地块;其次将图书馆、公共教学等公共资源设置于中部,保证最合理的服务半径;然后在公共资源区东南北分别布置二级学院、学生宿舍和体育运动功能,分别形成东南北三大书院,从而将“教学、生活、运动”三大功能加以有机整合。

2.3 凸显医学特征,建设“文化传承、特色鲜明”的特色校园文化

规划传承“百色起义”的革命光荣历史文化,秉承“大医精诚”的校训和“医术精湛、人文精通、服务精心”的内涵,谨记“救死扶伤、服务健康、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医学职业精神,赋予“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激励师生员工努力成为精于医术、诚于人品,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把做人与做事完美结合的人间大医。

以建设“具有特色的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大学”为目标,建构地域性文化体系、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医科院校特色文化体系,打造个性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的大学校园。新校区强调“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本土化”的理念,以广西百色地方多元建筑文化传统和校园山水环境的特点为基础,创造根植于本土地域文化的整体建筑风貌与独具魅力的形象气质。在满足校园建筑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技术和本地材料,力求真实表达多彩广西百色的地域文化,同时构建充满浓郁文化氛围和地域特征的经典校园形象。使一些列空间关系具有可读性或可意向性[2]

2.4 利用山水景观,建设“依山就势,水绿共生”的绿色山水环境

校园建筑群的组群式布局遵循“跟着水走、围着山走、顺应地形、融入自然”的原则,也造就了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疏密有致的布局特征,绿地开放空间结合山体、水系编织成绿色网络,成为建筑组群间的有机隔离,促成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融合与和谐共存。

规划尊重校园的山水格局,充分利用现状山水自然环境,依托水系构建南北贯通的核心景观带,营造水绿共生的园林式景观。校园建筑布局强调因地制宜,尽量契合山地地形的起伏变化,使建筑群落融入自然。校园绿地系统注重园林式、原生态的环境营造,强调自然生态物种的多样性,考虑植物配置的地方性与季节互补性,形成良性和有机循环的校园生态系统。

3 结语

至此,本文结合校园规划的实际案例认为,地域高校规划应当遵循的以下几个原则:(1)人文。秉承地域及传统特色,是高校发展的基石;(2)科学。坚持现代科学的发展模式以及功能布局,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理念;(3)绿色。低碳绿色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高校未来的发展的重要方向;(4)开放。倡导开放和创新,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高校规划实践中,随着规划理念的日益完善以及规划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将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发展之路。对此,我们协同各个领域的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刚.我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5∶16.

[2]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华夏出版社,2001,4∶59-61.

传统规划方法 篇2

关键词:茶阳,骑楼建筑,保护

一、茶阳概况

茶阳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 位于粤东著名客都梅州的东部。明清时期, 茶阳因地处汀江尾韩江头, 是古驿道与古码头的交点, 下同潮汕, 上溯石市, 成为闽粤两省三县十三个乡镇的商品贸易集散地。茶阳老街位于茶阳镇的西北部, 汀江、璋溪河和小靖河交汇处, 作为茶阳码头边上的商贸区, 清末时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街井、集市和驿站。1931年, 茶阳拓宽街道, 老街两边店铺建成“骑楼式”建筑。20世纪以后,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粤东许多骑楼老街逐渐被破坏, 茶阳老街因地处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目前, 老街全长一千多米, 店铺700多间, 因规模大、密集度高、保存完好, 享誉为粤东最大骑楼建筑群。

茶阳骑楼街现状风貌

二、茶阳骑楼特色与问题

茶阳骑楼街主要是清末民初时期遗留下来的, 建筑中西合璧的韵味十足。大片的小青瓦坡屋顶、连续的古典柱廊、精致的板棂窗、凸出的半圆形阳台以及门楼外壁的装饰等, 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及地域烙印, 是梅州客家历史文脉的活载体,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茶阳骑楼建筑在外观上吸收了西洋风格, 但其平面布局仍采用传统的“竹筒屋”, 进深大, 面宽小, 多为小型店铺与住宅的结合, 呈“下店上居”或“前店后居”的功能布局。每一栋骑楼首层临马路1-2米进深范围架空, 留作人行通道, 人行道的内侧是店铺, 建筑二楼以上作为住宅和办公用房。

骑楼沿街立面分为三段式:下段为骑楼列柱, 中段为楼层, 上段为檐口或山花。丰富多彩的立面装饰是茶阳骑楼最具特色和魅力的部分, 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栏杆等, 有融合了西方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 也有岭南特色的佳果与吉祥纹饰, 展现了茶阳骑楼建筑特有的美学价值。

然而, 随着公路的发展及上游永定棉花滩水库的截流, 茶阳老街已萧条下来, 骑楼建筑也逐渐衰败, 难以满足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 周边新建高层建筑对骑楼老街空间的不断挤占, 导致茶阳骑楼街区急需进行整体保护。

三、建筑GIS价值评价

茶阳骑楼数量众多, 建设年代跨度较大, 在建筑风貌、功能类型、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 规划采用G1S空间技术, 综合考虑建筑风貌、建筑年代、建筑层数、建筑结构等要素, 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茶阳老街建筑的价值进行科学评判, 以更科学地指导骑楼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规划通过分析年代、质量、层数、风貌、结构、功能等因子对建筑价值的影响程度, 为各单因子赋予不同权重;针对各单因子内部分类, 赋予不同分值, 建立建筑价值评估体系。根据建筑价值评估体系, 运用GIS进行加权加和运算, 对建筑进行综合价值评定, 并划分为价值高、价值较高、价值一般和价值低四类建筑。具体详见下图:

四、建筑分级保护措施

以建筑价值评价为基础, 进行分级保护, 并采用不同的改造措施, 以利于在保护骑楼整体风貌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确保一批建筑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较高的骑楼群得到应有的重视。

维护:对于历史文化价值高、风貌典型、保存完好的传统骑楼建筑, 清除加建部分, 按照原有特征、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修复, 修旧如旧, 以存其真。在保护风貌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置入新的产业功能, 改善建筑内部设施和环境, 实现传统建筑的功能复兴。

修缮:对于局部改变但仍然保留原有风貌特征的传统建筑采取修缮的方法。主要保护、修缮建筑的特征部分, 并对其改变了的部分进行更新、恢复, 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改造, 配备卫生设施, 改善使用条件。

整治:对于在建筑材料、色彩、形式等方面与老街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 通过降低层数、加坡屋顶、改变建筑外墙装饰材料与色彩、更换建筑构件等方式进行改造, 以保证老街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五、结语

茶阳骑楼街记载了茶阳古镇的历史足迹, 反映了昔日闽粤两省三县客家人南下出洋, 外出谋生, 衣锦还乡的历史岁月, 集中体现了粤东山地历史形态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是粤东滨江地区客家历史城镇的典型代表。如何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把文化根源留住, 激活骑楼活力、改善骑楼街区的整体环境, 是粤东传统骑楼建筑群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赵勇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中共茶阳镇委员会、茶阳镇人民政府编.古镇茶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3]李颖, 刘云亚.广州市骑楼建筑的保护与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1) .

[4]余倩雯, 王霖, 汪成刚.新形势下广州骑楼街保护规划探索——以中山六路骑楼街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专辑第30卷.

传统规划方法 篇3

关键词:永兴古镇,空间特色,保护规划

一、永兴古镇概况

永兴镇是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东部,湄潭河上游,东与凤冈县相邻,南与县城湄江镇及天城乡相接,西与鱼泉镇及洗马乡相连,北靠复兴镇(图1)。

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实行“屯田制”而渐兴村落。古称马桑坪,居于遵义至思南、铜仁入湘鄂的咽喉要道,明万历二年(1574年)七月二十二日开市更名为永兴场。从明代中叶以来,随着江西、四川、湖南、广东、等外省的商人涌入,永兴的商业空前繁荣,“万商幅凑,百货云集,黔省一大市镇也”,一直是周围数县生漆、桐油等重要大宗土特产的集散地,黔北四大商业重镇之一,素有“一打鼓(金沙)、二永兴(湄潭)、三鸭溪(遵义)、四茅台(仁怀)”之称誉。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师生西迁来到遵义湄潭永兴镇。永兴古镇中,浙大永兴分校教授楼、欧阳曙宅(浙大文艺活动旧址)和李氏古宅(浙大学生住所)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印江行客栈、安家院子、李家大院等均属于浙江大学旧址,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记录了浙大西迁的历史和中国人不屈奋斗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二、古镇传统空间特色

2.1特色鲜明的街巷格局

“印江的染匠,永兴的巷”这是很久以前流传在湄潭、务川、思南、印江一带的俗语。永兴古镇的巷多,以永兴街为依托,呈柳叶状分布的“一街八巷”构成其典型的街巷空间特色(图2)。

街巷作为景观组织的手段同民居、店铺共同构成了整体空间环境。网状的街巷纵横交错,这些形状各异的不规则街巷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机形态。以街巷形式所构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

永兴的巷“宽窄兼备,深短随宜”。巷宽者能驰车,窄者不足1m。巷深则500m,短则100m。院里有巷,巷里有院。巷院相连,院巷相通。不管是哪条主巷,都有小巷,巷内两边都有四合院相连。

由于山地用地紧张,除主街因地形许可尽量取平直,其它巷子大都呈现迂回委曲,使街景逐渐展开,建筑依次出现,产生一种不断变化的视觉艺术效果。

2.2气派典雅的深宅大院

古镇内现存合院建筑主要有李氏古宅,欧阳曙宅、李家院子、安家院子等(图3),这些建筑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规模宏大,基本都轴线对称,主次分明,院落精细幽深,室内装饰华丽,厅堂的梁、枋木雕优美,门楼砖雕工艺精湛,保留着大量精美的窗花,气派典雅,既有北京四合院的风范,又有苏州园林的意蕴。院子间有封火山墙、石门,展现了艺术与功能的高度融合。

2.3型制朴实的临街铺屋

相对于合院建筑来说,古镇内更大量留存的是型制朴实的临街铺屋(图4)。其中有的独户单开间,面阔约4m,进深依地形不等,通常沿纵向延伸呈长条形,一般以木结构一进为主。也有的两开间或者三开间,一般为两层,一层大都是可拆卸的排式板门,比较开敞,方便经商;二层为居住空间或者作为储物空间,相对封闭。这些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临街铺屋沿街巷密集联排,平铺式展开,形成了有序的群体空间。

三、现存问题归纳

3.1传统古镇风貌损毁严重

古镇大部分传统建筑的保存现状令人堪忧,出现了很多诸如人为破坏、自然损毁、随意加建、拆建的问题,使得许多建筑的构件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建筑已成为危房,甚至有部分传统建筑已被拆除。

另一方面,古镇近年新修的一些多层新楼占据了街巷沿线的有利位置,这些瓷砖贴面配以铝合金窗的方盒子建筑,就象“铁桶”一般将遗存的传统建筑围合起来,致使漫步于街巷已难见丝毫传统古镇风貌(图5)。

3.2原有空间形态肌理破碎

由于传统建筑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使用者为了扩充生活空间、配套使用功能,在传统建筑的宅前屋后以及庭院内部,使用简陋的建筑材料任意加建;而新建筑缺乏对历史文脉的考虑,在建筑尺度、体量高度、布局方式等方面疏于控制,导致新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由于这两方面的作用力,古镇原有的空间形态与传统肌理被无情地肢解了。

3.3安全隐患日益趋于严重

由于古镇主街成为326国道的一段,穿越式交通以及噪音和空气污染,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此外,古镇目前环卫设施不健全,消防设施不健全,强弱电线、给水管布置凌乱,排水不畅易于淤塞。

而在建筑防灾方面,现状房屋密集,尤其是木结构建筑间距较近,街道狭窄,加之原有封火山墙的缺损和搭建建筑的影响,使得火灾隐患较大。

上述种种,表明古镇危机四伏,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四、古镇保护规划研究

4.1区分保护层次

根据永兴古镇自然环境条件、历史遗迹的保存价值、城镇发展现状格局和总体规划的要求,将古镇保护区划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图6)。

在核心保护区内,为了保存古镇生活的原真性,保护古镇传统格局和文化遗存及环境,对街巷空间和重点建筑进行保护与维修,不随意拆建。对核心保护区内已经夹杂的新修建筑,视其具体情况,或予拆除或按照传统建筑的格调,对外观进行改造。对核心保护区内确需复原的建筑,其形式、色彩、风格应严格与传统建筑相统一。

7木炭巷修复设计

在建设控制区内,为保护古镇风貌的完整统一性,要求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如确需新建,其建筑立面应尽量采用传统建筑符号,形体应与传统建筑协调,避免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和铝板等现代材料,建筑色彩以灰、白、暗红、栗色为主。同时对与古镇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已有新建筑(尤其是临街巷者)进行外观上的风貌整治。

在风貌协调区内,为了保护和延续传统街巷格局及建筑特色,应尽量注意建筑的风格造型要与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相协调。

4.2突出保护重点

对应以上划分的3个保护层次,从有效保护、利于发展的角度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将保护对象主要限定在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范围内,并突出“一个街区、八条巷子、三个国保、若干合院”的保护重点,实现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全覆盖。

一个街区,即古镇历史街区;

八条巷子,即龙泉堡巷、新街巷、龙井湾巷、叶子烟巷、新西街巷、木炭巷(图7)、周家巷子和艾家巷子;

三个国保,即浙大永兴分校教授楼、欧阳曙宅(浙大文艺活动旧址)(图8)和李氏古宅(浙大学生住所);

若干合院,即印江行客栈、安家院子、李家院子、陈家院子(浙大学生楼)等。

4.3确立保护目标

第一,再现传统街巷格局。街巷空间是构成古镇传统肌理的重要元素,也是永兴古镇的精华所在。为保护古镇整体风貌与格局,首先对“一街八巷”进行保护修复,包括控制街巷形态、沿街巷的建筑高度、连续界面等。同时为了协调古镇整体风貌,对街巷沿线的招牌、商业广告、交通标志、地面铺装及其它设施按所处区位进行相应控制,并结合对古镇步行网络的完善,使古镇的传统街巷格局得以再现。

第二,缝补传统空间肌理。主要采取整体维护、重点维修、谨慎复原的处理方式,充分尊重历史原貌,忠实保留原有的合院建筑特征,拆除周围及内部随意加建的建筑物,复原被拆毁的历史建筑部分,完整地再现传统建筑原来的平面与空间格局。对已损坏的构件、构架、装饰等尽可能参考历史资料,进行复原维修。

第三,恢复古镇建筑风貌。根据优先保护、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整体保护突出重点与特色的原则,保护古镇的原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对现状建筑依据其质量、风貌、经济价值以及规划的现实可行性,分别采取保护修缮、立面保护、更新改造、清理拆除等保护与整治更新模式,恢复古镇传统建筑风貌。

第四,改善古镇人居环境。在充分保护传统风貌的同时,改善古镇内的基础配套设施,例如:停车场、旅馆、餐饮、公厕、垃圾站等,提供优良的居住环境,通过对一些建筑功能的合理调整,将一些传统民居开辟为休闲娱乐、餐饮、工艺作坊、客栈等,恢复和体现古镇的商业文化氛围。同时通过设置一些广场空地、绿地和步行道等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提高街区的社会活力,改善古镇人居环境。

五、结语

古镇保护不同于单体建筑保护,它更注重古镇整体形态风貌格局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对于永兴古镇,我们侧重从古镇传统空间特色的探索出发,试图从中挖掘潜在的规律,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缝补古镇传统肌理、再现街巷空间特色、恢复古镇建筑风貌、改善古镇人居环境的目标。通过对历史遗产的传承,作为有效引导古镇未来发展的新支点,并力图在发展中使古镇历史文化内涵得以更好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徐小东,徐宁.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空间特色与保护研究[J].新建筑,2005.7.

[4]湄潭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湄潭县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传统规划方法 篇4

1.1 村落区位及自然状况

园子沟村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旅游办事区境内, 地处阴山南麓和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位于内蒙古中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

当地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5℃;全年极端最低气温-34.3℃, 极端最高气温39.3℃。

1.2 村落面积、各功能区域位置

园子沟村全村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新村面积:25.5万平方米;旧村面积:11.4万平方米;老村遗址面积:3.9万平方米;河川道面积:9.2万平方米。

1.3 村落历史沿革

凉城县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早在6000多年前, 古人类便在此繁衍生息, 留下了华夏祖先傍海而居的足迹, 老虎山、王墓山、园子沟等环岱海遗址。数千年来, 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 英贤辈出, 俊采星驰。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良将李牧, 保国戍边;飞将李广, 拒敌阴山;鲜卑拓拔, 开北魏基业;木兰从军, 展巾帼英姿;康熙巡边, 始有马刨神泉;达赖受封, 积淀宗教文化。

1.4 调研发现的问题

(1) 现状道路不成系统, 村内道路路面狭窄、路况较差, 行车不便, 交通拥挤, 存在很多的死胡同。

(2) 生活污水及垃圾无集中的处理地点。

(3) 村庄景观环境较差, 无集中绿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跟不上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建设, 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4) 公共设施不完善, 村庄至今还未通自来水, 缺乏医疗保障设施。

(5) 基础设施建设差, 没有可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开阔场所, 文体设施不齐全, 给园子沟村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2. 园子沟生土村落改造规划的原则

2.1 前瞻性原则

充分预想和把握未来园子沟村发展演变的方向和特征, 考虑将来园子沟村生活和生产环境的整合和改善, 做到减少重复, 有效投资, 超前发展的可操作性, 使所规划农村顺利进入人、自然与社会三者和谐地、高效地、完善地福利化社会体系之中。

2.2 协调性原则

园子沟村的布局考虑到老村和新村的功能分布与建设基础, 以及邻近村地域的发展环境, 同时充分利用优良的区位优势, 形成整体协调互动的发展关系。

2.3 高效性原则

分析研究园子沟老村与新村以及周边地区基本功能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 形成合理的功能及用地布局, 使之各得其所, 并提高整个村子的营运效能。

2.4 操作性原则

充分考虑区域性水系、道路及村内现有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 使得规划与主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协调一致, 并符合本区域现状和需要的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提高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2.5 生态性原则

规划的景观绿地布局充分考虑总体规划对绿化用地的位置与整治要求, 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为营造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新型田园式旅游乡村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2.6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

规划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 力求去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文化内涵和鲜明个性的园子沟村的目标下, 注重开发建设的投资效益。分析园子沟村发展的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和劣势等, 在深刻把握其的社会经济动态演变特征的基础上, 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预测村庄发展规模, 制定分阶段规划实施目标。

2.7 适应性原则

注重对各类用地的规模配套及其相互关系并留有适当余地, 以提高规划的应变性, 为进一步规划调整与优化留出相应的空间。

3. 园子沟生土村落改造规划的可能性目标

依据园子沟村的历史沿革以及生土技术与乡土艺术的特点, 本次再生规划设计有以下的可能性:

3.1 现代生土村落示范区

现代生土村落示范区是本案规划设计的核心区域。是以低碳环保为理念, 以传承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聚落特点为思想, 以适应现代人审美和生活方式的需求为指导, 整合应用建筑、太阳能技术、节水节能、垃圾处理、生态农业等众多技术, 打造一座具有一定文化高度和一定科技含量的现代生态生土建筑群落。

3.2 当代中国乡土艺术创作展示区规划

以生土建筑为载体, 展示当代中国乡土艺术为特色, 吸引艺术家在此进行艺术创作展示, 重塑并增添当地的人文气息。规划对于老村的部分用地进行恢复性的改造重建, 作为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基地, 结合作品展示区与商业区, 带动当地的参观旅游和经济发展。

3.3 生态农业示范区

以生土村落为中心, 其周围近300亩的退耕还林地将作为生态农业示范区, 来此居住旅游的艺术家和游客们可以充分的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在保持现有绿化面积的同时, 我们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之间的闲置土地进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 并将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系统对行灌溉。整个区域也会按照现代景观设计的观念、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绿化设计, 恢复当地废弃村落原有的风水格局, 创造出一个与原自然村落相匹配的自然生态环境。

3.4 旧村保护示范区

旧村保护示范区是指生土村落周边的自然村落, 目前还留有一定数量的土坯民居。我们将保持村落原有景观格局, 利用现代生土技术整修原有村落中废弃院落, 恢复整个村落原有的风貌。

4. 园子沟生土村落改造规划目标

园子沟村旧村总体改造规划设计, 将园子沟村建设成为一座具有示范性质的现代生土新农村模式, 同时将其作为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业基地, 以展现我国当代乡土艺术为特色。设计要求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兼顾生态和经济性。以修缮恢复旧村机理为基本目标, 改造当地基础设施, 营造优美景观环境, 提升生活品质, 在此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边关少数民族地域文化, 将其物质化、外在化, 生动形象的体现出当地的人文特色, 将其打造成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一座注目的, 以新型现代生土建筑为载体, 以当代乡土艺术为依托, 以生态旅游为目的新农村体系, 吸引周边各大城市旅游者观光游览, 从而迅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当地系黄土土质, 旧村建筑多为土质窑洞, 在改造过程中, 以这次的实际规划设计作为此次课题的研究基础, 探讨如何创新性的使用生土建筑, 继承发扬当地的地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一项研究课题。

本次改造规划的发展模式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3—5年之内, 先以老村发展为主, 新村为老村提供其日后逐步发展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老村开发应注重品质与人文情怀, 建设具有示范性的新型生土建筑群落和乡土艺术展示区, 展现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大力开发保护当地生态景观, 营造一个物质生活惬意舒适, 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新农村生活体系。

第二步, 在未来的5—10年内, 老区发展相对成熟, 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投资逐步带动新村发展, 而后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 预期目标

(1) 在旅游产业方面探索新思路、新模式, 打造岱海新农村建设典范, 为岱海乡村旅游产业探索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在新型生土建筑与乡土艺术文化示范村的带动下, 使岱海周边地区逐渐形成文化旅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业带, 拉动地方旅游经济;

(2) 美化旅游区坡地山区自然环境, 进一步提升岱海生态环境;

(3) 改善当地居住条件, 把现代规划概念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结合, 形成具有当地民居特色, 满足当代人生活模式的现代生土建筑群;

(4) 在此搭建以展现我国乡土艺术为主题的创作研究平台, 吸引中国当代的众位艺术家在此居住, 体验原生态农村, 激发其对于乡土艺术的创作灵感。再以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作品为纽带, 激发大众对于反应农村原生态的乡土艺术的关注;

(5) 增加当地就业, 引导村民进行有机农业种植, 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增加农民收入; (6) 总结生土建筑的建设经验, 在技术方面形成一定标准, 作好生土村落示范作用, 力争在区域内新农村建设中的广泛推广。

6. 改造规划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

《内蒙古自治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

《凉城县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摘要:本文基于对园子沟村传统生土村落的调研, 提出适应该村落的改造原则, 研究能使村落能重新焕发生机的改造方法。

传统规划方法 篇5

一、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原则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在传统村落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些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建筑未得到有效保护,濒临倒塌;村落中严重缺乏便民的娱乐健身设施,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市政环卫设施,造成生活垃圾对水体以及自然环境的污染;在大规模的旧村改造中,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被拆除,而且村民在新居落成之后,未对旧宅进行处理或利用,过多的旧宅造成了“空心村”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的利用率低。另外,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村落的山体、植被等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的旅游开发定位,造成景区的旅游吸引力不足以及接待能力差等问题。

为了实现旅游开发与保护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协调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当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出村落风貌的整治规划,重点整治具有独特性的自然、人文景观。其次,针对历史建筑的自身特色,对建筑风貌进行划分,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赋予不同的建筑以不同的文化解读,促进建筑风貌整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再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旅游开发中以发展地方特色、带动地方复兴为目标,对传统村落风貌整治的主题进行拓展与创新,积极为游客营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传统村落生活。总之,在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风貌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中村民对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意识,使村落的历史资源以及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存,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利用。同时,应立足于本地资源,对村落中遗留的历史建筑、特色街道以及自然景观进行大胆创新,积极营造“活”的文化氛围,以充分满足游客的情感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在因地制宜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思维,才能在开发、整治与保护传统村落风貌之间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

二、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风貌整治规划的有效措施

1. 村落风貌整治的方向定位

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的手段与方法,找准传统村落风貌整治的方向定位,实行科学、有效地开发,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村落的旅游价值。由于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所在,所以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当以村落的原始风貌为基础,确定村落风貌规划和整治的目标。以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为例,高迁古村落的风貌具有典型的河谷山地特征,群山环抱、山体连绵、村内溪水穿流而过,山水兼容、风景秀丽,形成了高迁古村落的一大特色。并且高迁古村落的街巷众多,构造独特,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原始建筑,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高迁古村落的建筑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结构上看,高迁古村落的建筑结构基本上以两层为主,穿斗式木质机构;从墙面上看,主要是人字型的厚檐强和硬山墙;从屋顶上看,基本上以悬山顶和硬山顶为主,屋顶的侧面有披檐,而且披檐的变化和重复能够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韵味感。从色彩上看,高迁古村落建筑主要是由白墙、深红色门窗、灰瓦构成,所以实现了由深到浅再到深的颜色变化,形成丰富的立面,给人一种朴素、清新、淡雅的感觉;从材料上看,建筑的屋顶由青瓦覆盖,墙体主要有土、木、砖、石等材料构成,而建筑内部主要选用的是木材;从装饰上看,主要表现在屋檐、出挑以及窗户等部位,大量使用木雕进行装饰,体现了传统江南的建筑特色。因此,通过对高迁古村落的分析,将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风貌特征定位为传统的江南风情,在绿水、青山的环绕下,古镇、幽巷、居民、历史建筑成为了传统村落旅游的一大特色,体现着人文性、生态性、历史性以及原始性,进而明确了村落风貌整治和规划的目标。

2. 村落建筑风貌的整治

旅游开发中在对传统村落的建筑进行整治和规划时,应当以村落当地的建筑为基础,整治和规划的内容应当与村落建筑相协调,以确保村落的原始性特征。例如,在对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建筑整治中应当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对历史建筑的整治。由于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历史建筑目前主要是供村民居住,然而在日常的居住过程中建筑很容易遭到破坏,所以在旅游开发时应当采用不断进行更新保护的措施。首先,对于历史建筑的外部,主要是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固和局部修缮,并且要强化对建筑的立面进行修缮,进而保障建筑的原始性。其次,对于历史建筑的内部,应当在保留原有建筑设施的基础上,对室内空间和内部设施从新进行改造。如灵活划分建筑内部的空间、增加室内的卫生设施等。此外,对于一些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的建筑,应当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在对其进行合理的整治后,可以当做旅馆或者是餐馆向游人开放。或者是聘请一些当地手工艺人或者是文化名人到此居住,以便向游客展示或者销售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作品和手工艺品等。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建筑用做展馆使用,以便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二是对一般建筑的整治。对一些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一般建筑进行局部或者全面加以改造,如更换建筑材料,从新装修立面门窗,或者是对屋顶、墙体加以全面改造。三是对现代建筑的整治。可以从新塑造立面、更换门窗、修缮或调整建筑式样等,并根据当地的建筑特色对村落内的商业店铺进行全面装修,从而使村落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

3. 村落道路风貌的整治

在对村落进行旅游开发中,由于道路是体现传统村落格局的重要场地,所以在整治的过程中,应当尽量突显出道路的作用。以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为例,由于建国路是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主要生活性街道,紧邻河流、风景秀丽,而且是展示村落风貌的重要场所,所以可以在保留原有道路空间的基础上,从景观、建筑、界面三个方面对道路进行修缮、整治。首先,加强对道路建筑立面的整治,但是对于一些具有传统特点的外墙、门窗、屋檐等应当予以保留或者是进行复古修缮。其次,由于建国路是体现村落风貌的主要场所,所以在整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村落内的材料,进而体现出传统村落特色。与此同时对于其他建筑间的道路,可以比照现有道路,在道路中铺设鹅卵石、或者是村落内的青石等,给人一种幽静、淡雅的感觉。最后,可以运用一些地方的树木、花草、竹子等装饰道路,这样不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而且对于一些传统风貌较差的地方,还可以起到有效的遮挡作用,进而更好地协调村落内的风貌。

4. 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整治

高迁村的整体景观风貌主要由山体、水体以及古树组成,因此,在对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整治中,应着重整治水道、保护山体植被与古树。虽然传统村落的水体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水系网络,对维护景区水体生态环境以及构建地区性的生态绿化框架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开发与整治中应结合村落的内外水系,在对其进行梳理、完善的基础上,将水源引入街巷,以丰富水系的活动空间,从而建立完备的生态绿化体系。而对于营造村落自然景观的古树以及山体植被,应不断完善其生态保育功能的同时,增强村民对其进行保护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以维护景区的生态平衡。

此外,为了充分体现古村落的特色风貌,需要对村落中的景观节点进行重点整治。在此,笔者重点选取仙居县高迁村的镇区中心片区以及景区中的游客服务中心片区来阐述构建特色空间景观的具体措施。首先,对于村落的中心片区,应该完整保存其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入水源,补给河道,使村落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风貌特征;积极将中心片区沿街的居民建筑改造成商业建筑,然后借用水道隔开与主街道的距离,以实现丰富街面景观,提升商业街人气的目的;针对片区东侧稍宽的街道,可以将位于入口的两栋古色古香的建筑进行完整保存,利用石块组合成台阶或堆积成假山,通过引入水源,营造山水相间的特色景观;借助片区中部的地理优势,可以建造一个街心公园,内设一些古色的亭子与蜿蜒的长廊,以方便居民或游客休息、交流。高迁村的北部是游客的入口处,作为该村落的门户形象,对这一片区进行整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保持慎重的态度。在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满足该片区的不同功能需求,如旅客集散与休闲观光的功能。在具体整治中,应借助该村的传统建筑景观以及山水特色景观,沿着高迁村的游客服务中心铺展开来,并通过不断完善大型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充足的空间景观,从而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总之,通过对景区节点进行重点整治,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村落所具备的各类景区元素,而且能够丰富景区的使用功能,强化游客的行知体验,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取得重大发展。

虽然旅游开发对村落风貌造成了影响,但是在整治村落风貌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对濒危建筑进行了修缮以及通过新建商铺改造街道景观等措施,都是迫不得已而进行的建设性破坏。总之,通过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风貌的整治措施进行分析,能够为开发商提供一些有益启示,使之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与资源,以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对传统村落进行科学、适度的开发,以此避免对其造成破坏性建设。

传统规划方法 篇6

龙舟,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身于汩罗江,人们不舍得这位伟大的贤臣,就纷纷划船追赶,于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出现龙舟竞赛。虽然这项运动起初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流传,如今龙舟运动已经成为老百姓锻炼身体的重要运动,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桥梁。

2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一些民族传统运动已经开始走向市场,例如:民间的舞龙、划龙舟等,尤其是龙舟运动更是老百姓比较熟悉的传统运动。但是我国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和推广比较晚,所以目前大部分传统体育都未完全达到成熟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总的来说还处在初级萌芽的阶段。另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协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区域的不协调。很多传统体育运动仅仅在某个区域比较流行,在其他地方就不怎么受欢迎。例如:龙舟竞赛, 相对再来说在南方沿海地方会比较流行,但是在中国的一些区域不太追逐这个习俗。在发展方面,目前的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附在旅游业,而且也是随着这几年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才被重视。因此,总的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3规划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途径

3 . 1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相关理论和规定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比较缓慢,遇到较多的困难,主要是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和制度。现在的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的理论,仍然是以其他体育产业理论作为指导,照搬现代体育产业的制度和规定,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自身的特点。所以,在规划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其独立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发挥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市场体系的完善化。在发展道路上,政府的职能角色要从办教育转为管教育,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产业的自由化及商业化。作为体育主管部门,利用其的调控手段,通过积极的干预保证民族体育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 . 2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设施的建设

任何的体育项目,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育设施。在我国,目前制约着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最大的因素也是体育设施问题。因此只有将这个问题解决了,民族体育产业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快。划龙舟,不仅需要“龙舟”“击鼓”“服装”等工具,还需要有比较适合的江河作为龙舟比赛的场地。因此,政府改善龙舟比赛的江河,增加适合比赛的场地。例如:广州政府就加大了对珠江河的改造,增加了龙舟比赛的河流段。

作为政府,要发挥自身的职能,盘活民族传统体育场地的存量资产,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开展经营多样化的民族体育场地。这样,不但可以为老百姓提供了运动的体育场地,同时也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政府要加大各方面的支持。例如,对于一些经营龙舟业务的公司,税收方面给予优惠。而那些需要土地建厂的民族传统体育企业,土地的租金方面给以更多的优惠。那一些准备创业的公司,在贷款上面给以更多的支持。在龙舟企业工作的员工,在待遇和福利上给以更多的保障。

3 . 3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媒体宣传和报道

新闻媒体的宣传和报道,是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签和名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媒介的选择性比较多。首先,可以电视、报纸、网络上面进行新闻报道,例如:某地方要开展龙舟比赛,可以邀请当地电视台、报纸等记者过来做现场的报道,将本地的龙舟比赛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进一步去深化传统体育项目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同时,还可以通过公关活动去宣传龙舟活动。 例如:广州购书中心六月份与龙舟协会合作举办龙舟文化作品的展示,在购书中心的展厅里面,有龙舟模型、龙舟文化介绍图以及其他相关的工具,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龙舟的历史,也为龙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推广作用。龙舟协会,不仅可以在端午节组织划龙舟比赛,还可以在平时的时间举办。例如:可以针对大学生举办“青年划龙舟比赛”,这样可以向年轻一代宣传龙舟体育运动的文化及精髓,还可以为龙舟产业的发展进行人才的储备。

3 . 4加强民族体育项目的自身改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实现产业化,就要加强对体育项目自身的改造,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和世界的发展。例如:现在老百姓的价值越来越趋向实用、高效、简洁,因此我们就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民族体育的设备和器材设备进行改造和创新,增强民族体育的时代感。如今国家一直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因此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要遵循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绿色节能的理念。比如:龙舟的制作, 在保证龙舟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尤其是在龙舟的表面设计上,尽量节约材料,同时没有污染,甚至是龙舟的运动员服装也尽量选择绿色环保,在材料使用上避免铺张浪费、污染环境。作为划龙舟比赛的江河段,尽量选择那些非居民用水的江流,避免对老百姓的生活用水造成污染,在规划江河的时候,避开那些有丰富的渔产资源的水段,避免龙舟比赛的时候影响影响野生水产动物的生长。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整个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国外的欢迎和喜爱,但是也有一些其他国家老百姓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太了解。因此,为了能让其他国家老百姓对民族体育项目深入了解,在继承民族体育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和创造,增加民族体育项目的创新点,例如:在龙舟的设计上,除了中国的传统元素之外,还可以渗入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这样有着中西文化的结合,能够受到更多外国老百姓的喜欢。在民族体育商业开发上,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少数民的生活习俗。在保留传统优秀的文化习俗的时候,要将那些落后、不科学的内容进行抛弃,在保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商业的包装,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3 . 5利用民族节日及旅游促进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

经济的高速发展,给老百姓带来最大的效益,就是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提升了,闲暇时间变的更多了,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节日出行旅游。因此,将传统节日和节假日旅游,能够产生比较大的效益,比较多的民族传统节日成为旅游宣传的招牌。在民族传统节日期间,会有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子。例如:蒙古族的摔跤、汉族的舞狮、赛龙舟。在南方的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吸引了许多的游客。就拿广州端午节前后,赛龙舟现场人山人海,有不少是外地甚至国外来旅游,龙舟的租用收益很高。这几年,龙舟的相关产品都卖的比较火热,在节假日旅游更是十分畅销。总的来说,就是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户外,参观旅游。于是民俗传统节日与假日旅游紧密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些民俗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当地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金字招牌,或者一些融入当地五一、十一黄金周等假日旅游的庆典节目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我国西部各民族传统风俗节日众多,其时间与地点相对比较固定,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空间形式。其间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空间的沃土上才能突显各民族特色,保持相对的原生态。“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节庆活动非常丰富,非常典型的、高度体现各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有土家族摆手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认识到保护遗产本身的文化空间的重要性, 在保护遗产本身的同时,还要保护其生存与传承的文化空间。因此,在保护中要把传统体育文化与其存在的环境和背景联系起来, 不然会动摇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基。”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有待开发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体育这个领域中,同时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带来有利的影响。 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扩大开放,促进横向联合,不仅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4结语

传统规划方法 篇7

关键词:校园规划,古书院,中国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和谐共生

0引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文化是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作为读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场所,有责任将我国的文化精粹以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继承发扬下去。现代高校校园秉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在规划设计中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重视对古书院建筑群的研究、分析、提取,并将古书院建筑的设计元素运用于校园规划的各个方面以构成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从而达成中国传统书院建筑“重视自然景观以陶冶性情、重视人文景观以启发思想”的理想意境。

1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基本概况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国家科学城——四川省绵阳市,校园总占地4 088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9万余人。

1.1 天人合一思想

在中国,“天人合一”历来被视为思想理论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合一”,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书院建设的根本思想在于求得“静心”“悦性”“深源”“妙用”的天人合一境界,通过营造自然环境的“清幽之胜”和人文环境的“名闲之迹”来获得“修身养性”“超世脱俗”的育人环境——“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

西南科大新校区背靠龙山,面临涪江,坐西朝东,视野开阔。新校区规划中,以西侧龙山为背景,向东延伸依次布置中心湖、九州湖两个校园主要水域,取自北侧龙须堰的潺潺细水流经学生公寓、食堂、图书馆、教学楼等,贯穿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并在一些节点位置汇成池塘,形成视觉小中心。有山有水、山水相济的“天人合一”大环境由此产生。这样一个山水环绕、绿树浓荫的校园环境营造出远离喧嚣、远离功利的氛围,为大学校园所要求的静心学习、潜修学术、追求真理的人文环境奠定了基础(如图1~图3所示)。

1.2礼乐相成思想

礼乐相成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中心思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中者,尊者也”。古代城市、建筑,均以中轴对称为最佳布局形式。通过轴线层次序列,以区别尊卑、上下、主次、内外,达到序—敬的目的;又通过不同特点的庭院空间的交叉组合,又达到和—亲的要求。书院建筑正是这一思想的典范,受到礼乐思想的影响追求“和中有序、序中有和、和序相互渗透、协调统一”的总体形象、意境。

现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礼乐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抛开这种思想深层次的政治根源,就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将“序”运用于校园规划,可以说,是一种对大环境序列上的追求,以创造视觉景观效果、形成简洁明了的校园功能层次,表现校园建筑群的庄重性。

西南科大新校区规划以一条若隐若现的东西向主轴线串联起一系列视觉节点,联系各大功能分区。在这一条大轴线的展开过程中,各种空间的虚实变化、相互渗透则营造出一系列“亲”人的小环境:从礼仪入口进入校园内,展现在眼前的是开阔的校前区广场与实验办公楼群组团,通过广场前方的大台阶登上联系两个实验楼群组团的平台,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比起尺度虽大但仍有建筑围合的校前广场,这里视点高,视线开阔,前后空间产生了强烈的开合对比效果,体现了古典园林“欲扬先抑”的造景理念。两个组团内部相对封闭的庭院空间,通过建筑物本身的形体变化如:片墙、室外楼梯、露台等以及走廊、小路、植物、雕塑进行空间分割,虚实结合,各具情趣。继续前行,是整个校园的核心节点———中心大雕塑和教学楼群,它以“太极”为平面原型,结合成扇形分布、以弧形连廊联系的教学楼群,其间点缀以水面、绿化、铺地,行走路线上避免直线型道路,由此生成了视线上的“有所遮挡、遮而不蔽,若隐若现”,有步移景异之感官效果,亦会对轴线深处内容有所期待。穿过教学楼群,眼前是开阔的中心湖区,水面轮廓自由,点缀亭、池、廊、桥,草木繁茂,蜿蜒小路穿插其中,“虽为人作,宛若天开”。穿过中心湖区是文艺学院教学楼及其附属广场。它位于龙山山腰上,亦呈扇形布置,与教学楼群遥相呼应,与山体相互依偎,掩映于绿树花草之中,形态舒展。整个轴线发展有开有合,有静有动,顺应地势,开阔而不空洞,紧凑而不急促,清晰的反映出校园的结构层次,形成了庄重的轴线效果。其中小环境的出现则体现出人与建筑、环境的“亲、和”关系。

1.3育人环境的经营建设

“山川虽奇,得人文而显”,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结合,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古书院建筑群中,对育人环境的建设经营,是其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突出特征。典雅的情调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其情景交融思想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古书院会通过修建专祠纪念学派宗师、地方名人,命名题额,配以寓意深刻的装饰、花草来达到环境营造的目的。“寓意于物,虽征物足以为乐”,校园建筑应不崇尚怪奇伟丽而重寓意。在西南科大新校区中,合理借鉴了古书院在环境建设方面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条件与当代设计趋势,营造出一个既富有传统特色又充满现代感的当代校园文化环境。整个校园不设围墙,以一种开放姿态面向社会大众,结合安全考虑仅设以护校河及隔离绿化带。

值得一提的是礼仪入口的设计:在架于护校河之上的金水桥之后,是刻着“西南科技大学”的校名石立于水池之中,这个水池的精神作用类似于古书院前的泮池,目的在于增加校园的庄严感,烘托校园所包含的淘洗心中杂念、跨越蒙昧鸿沟、走进智慧大门的象征意义;两旁是结合门卫室设计的以建校历史为主题的大型石雕墙,呈八字形向外展开,体现高校校园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

校园内通过竖碑立石、匾联语录、学院雕塑、景观小品等显示学校的学规箴言、教化内容、修身之道、悟学之本、为学之方。

此外,对植物的运用也是精心考究的,儒家因“君子比德”而寄情于花草树木,古代文人好用梅兰竹菊、松柏莲荷自比,以表达其高尚情操,西南科大校园中有莲池、荷花池,在各个绿化区域中也适当的配以以上植物,从而增加了校园的人文气息和精神内涵。

这一系列的细心经营,就在于创造一种“如入芝兰之室”,潜移默化的境界,给人以深刻的文化熏陶。

1.4建筑单体

中国文人历来崇尚朴实自然之美,正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之争美”,反映出“善美同意”的思想。古书院建筑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建筑体量简洁统一,富有高差变化,讲究材质、色彩、空间虚实对比,较少使用雕刻彩绘,表现出朴实庄重、典雅大方的自然格调。

在西南科大的建筑单体设计上也正是以这一点作为中心思想来展开的,学校的建筑以人的使用尺度为基本出发点,避免盲目追求建筑的宏伟壮观而偏离校园本身的文化追求,整体上造型简洁,色彩素雅,通过细部的变化处理来达到建筑的精美化。

西汉杨雄的哲学命题“圆则杌棿,方为吝啬”,就是说: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在建筑平面形式上,方形与圆形的组合,也是在延续这样一种思想。方形是学校建筑这种功能性公共建筑的常用形态,然而在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圆形的引入,采用圆形与方形的穿插、自然衔接,丰富了建筑的平面形式。这种建筑平面形式的运用,将建筑与周边环境更好的融合,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整个环境之中。

2结语

高校规划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养成教育上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处在校园环境中的师生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感知,主要来源于校园物质环境(认识空间的直接经验)以及精神环境(认识空间的间接经验)。高校的人员构成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精神环境基础,而通过具象手段———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促成物质环境对使用者的感官刺激。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具有一定精神环境基础的高校校园通过建设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物质环境使身处其中的使用者身心洗礼、修身养性、感知文化,而使用者受到环境影响后又以精神环境的组成部分反作用于校园物质环境。如此,使用者和校园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

[2]陈金陵,肖萍.书院对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的借鉴[J].新建筑,2006(10):8.

[3]万书元.中国书院建筑的语义结构和纪念性特征[J].华中建筑,2006(18):11.

[4]唐旭东.人文空间、山水园林环境——西南科技大学新区规划[J].华中建筑,2005(4):61-62.

[5]曹坤梓.当代高校校园规划初探[J].四川建筑,2004(8):17-18.

上一篇:译前处理下一篇:注浆加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