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前处理

2024-07-05

译前处理(精选12篇)

译前处理 篇1

引言:

翻译是一个系统的创造工程。翻译在坚持“信达雅”的前提下, 更应注重对所译语言国民族心理及其世界观的把握。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看待和表达客观事物的方法。不同民族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客观事物的共同工具就是人类的语言。地域差异、风俗差异、看待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视点差异等形成了各个民族语言的特有定式和迥然各异的风格。也正是这些, 才使得语言变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才使得人们对语言的研究无尽无休、乐此不疲;才构成了翻译的难点。

从对比度角度看, 任何两种语言, 纵有千差万别, 但其基本的思维结构及词间关系大致相同, 只是表达方式各异而已。就汉俄两种语言而言, 汉语多通过词汇手段表达语义, 而俄语除通过词汇手段外, 还要通过语法手段释义, 进而形成了汉语主体 (主语) 意识与俄语主体意识的差别, 也构成了俄汉翻译中的困扰。受母语影响, 许多人在应用俄语的过程中, 经常有汉语主体意识先入为主之嫌, 忽略俄语语言的自身特点, 从而造成翻译的不准确、不地道。为便于了解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 更好的实现两种语言的合理对接, 本文尝试着探讨俄汉翻译中某些句法功能的置换现象。

1. 状语与主语转换

这里主要说的是由于汉语和俄语的语言差异, 以及中俄两个民族不同的世界观对两种语言的互译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置换主要表现在汉字没有任何词形变化, 不论句法功能如何置换, 文字表面都无任何形式变化。俄语词汇受语法支配有明显的形式变化, 这些变化就使得同一词汇意义的单词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 从而具有了不同的句法功能, 有时又增加了不同的修辞色彩。

2. 补语与定语转换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表现在文字显像上也就不同。汉语中, 要表述一个事实, 叙述一件事情, 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以主语为中心, 似乎离开了主语就不会说话、就无法进行语义表述了。在使用语言、发展言语的过程中, 大多强调“主观”。这与俄语有很大不同, 俄语在整个使用过程中, 多以事件为中心, 强调客观。行为主体根据实际表义需要使用各种不同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要十分留意, 负责就会造成译文的不正确或不地道。

汉语中的定语一般表述为“……的”, 具有明显的所属意义, 而俄语中的这种所属意义除使用第二格形式表示外, 更多表现为整体词与部分词之间的整分关系, 即由整体词做句中的直接或间接补语, 句法功能上相当于汉语的定语。这种表达方式是汉语中所没有的, 因此使用起来容易用物主代词或名词第二格来代替, 造成翻译上的错误或不准确。

3. 补语与主语转换

这种置换更显示出俄汉两种思维的迥然差别。从上述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 汉语中一般强调行为的主体意识, 语句都围绕着行为主体来展开。这些主体就成了汉语语句中的最主要成分之一――主语。俄语语言具有鲜明的哲学性, 一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语义一般都不使用以人为主语的人称句来表达, 因为这些行为的发生、状态的出现都不是行为主体本身所能左右得了的, 都不是以主体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从这一点看, 汉语的无形态变化一方面方便了使用, 另一方面又使其丧失了俄语的这种鲜明的结构语义特征, 从而为准确翻译造成了障碍。

4. 主语与定语转换

汉语中的定语, 俄语中用作主体, 在句子中作主语。在某些语言环境中, 俄语更注重行为或状态产生的主体性, 进而把在汉语中作次要句子成分的定语部分表述为俄语语句中的主要句子成分――主语, 这样更能明确部分与整体、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使翻译变得准确生动。

5. 主语与宾语转换

一些在汉语中做宾语的成分, 在俄语中却表达为主语, 这与俄语的表达习惯及俄罗斯人的世界观都不无关系。不能很好地掌握俄罗斯人缜密而独特的思维方式就会造成翻译上的不尽完美。

结语:

俄汉翻译当中的句法功能置换现象有很多, 明确句法功能置换是准确把握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关键之一, 缺乏了解就不能进行地道、准确的翻译。掌握两种语言的句法功能置换, 把握不同民族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切入点和不同表达方式, 可以更好地实现两种语言的互译, 进而实现翻译过程的更快、更准、更好。

参考文献

[1]赵陵生.汉、俄语对比的教学实践[3].“俄语语法教学与研究”.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92年5月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3]华劭.用于转换的词汇手段[j].外语学刊.1991年第三期

[4]张会森.俄汉语中的无主语句问题[j].外语学刊.2001年第三期

译前处理 篇2

1.新鲜空气和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help)

2.学好语言的关键之一是孰能生巧。(keys)

3.尽管他身体虚弱,他已决定坚守岗位。(despite)

4. 每天不论多忙多累,我—定拨些时间来进行阅读。(set)

5.他的演讲给观众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他们难以忘记。(impression)

1. 我们都很担心他的健康。(anxious)

2. 我怀疑他们是否能成功。(doubt)

3. 听到这个消息时,她忍不住哭了。(help)

4. 这道题这么复杂,我们要用很多时间才能解决。(so…that)

5. 那所大学由于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毕业生而受到赞誉。(compliment)

1. 没人能阻止你参加这次会议。(prevent)

2. 简被认为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舞蹈家之一。(consider)

3. 与B1食堂相比,A1食堂的菜味道更好。(compare)

4. 我们深晓,就自然资源而言,它是西欧最贫瘠的国家。(aware,terms)

5. 从图表我们能得出结论,世界人口正急剧增。(conclusion)

1. 中国人民每年都要热烈庆祝十月一日的国庆节。(celebrate)

2. 不言而喻,青年人的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It)

3.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即将来临的高考做准备。(spare)

4. 令他激动的是,他实现了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梦想。(realize)

5. 除日常工作外,他在周末还有一份临时工作,他的月收入加起来达一万元。(add up

to).

1. 事实上,水污染的危害远不止这点。

2. 这个问题不像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么复杂。

3. 如果你那时没有及时离开,我无法想象会发生什么情况。

4. 他们发现在下午6点前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

5. 由于我没有读过这本书,所以我无法对此作出评论。

1.她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工作。

2.村里的每个人都喜欢他,因为他对人很友好。

3.我们期待和你一起工作。

4.他一到上海就给我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5.你知道会议开始的确切时间吗?

1.他们工作出色,受到了表扬

2.我是从网上得知这个消息的。

3.你能告诉我去火车站怎么走吗?

4这是我看过的最有趣的一部电影。

1.我父亲在找工作,我母亲在医院照看外祖母。

2.今天早上他起床晚了,所以没有赶上火车。

3.你们昨天的会议得出什么结论了吗?

4.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一本英汉词典。

5.一直到12月下旬,他们才让我加入他们小组。

1.我已经去过动物园三次了。

2.每天朗读半小时英语很有必要,3.他的儿子喜欢上学,因为学校生活丰富多彩。

4.他打算买一套学校或医院附近的公寓。

5.你最好多带一些保暖的衣服,以防感冒。

6.毫无疑问,旅行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1.网球运动在上海越来越流行了。

2.我认为你们的建议和他们的一样有价值。

3.只喝一杯咖啡就会使我整晚睡不着。

4.为了纪念那些勇敢的消防战士,一部电影即将开拍。

5.过了三天她才想起把雨衣忘在语言实验室了。

6.尽管山高林密,医护人员还是迅速地赶到出事地点,实施援救。.她找到了一份作护士的工作。

2.我们应该竭尽所能是城市变得更美丽.3.宝宝的出生使这个大家庭充满了欢乐。

4.我们对他的不辞而别感到很惊讶。

5.当你难以和父母交流时会感到痛苦吗?

6.为追求时尚而付出高昂代价的人应该尽早改变这种生活方式。

1、这本杂志花了我20多元。

2、雨天我总是比平时起得晚。

3、看到奶奶有些睡意,他拉上窗帘并把电视的音量调低了。

4、乍一看,这块手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实际上它是一部手机。

汉语英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篇3

【关键词】《红楼梦》 归化 异化 文化因素

【Abstract】There a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se bring difficulties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 general,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ed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opposing views, the so-called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two wide-spread translation of Hongloumeng, namely Yang Hsien-yis version and Hawkes version, as examples, to discuss the deal with cultural factors during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Key words】Hongloumeng;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cultural factors

在信息全球化大语境的影响下,信息的传播和大众传媒的崛起使得翻译成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在国际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于是大量地把英语翻译成中文,现在随着英语的普及,很多人已经可以直接阅读英文文献了。而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国外的读者却知之甚少,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汉语翻译出去,尤其是没有把中国文化翻译出去。那么,接下来翻译的重点就应该从英译汉变成汉译英了,要把中国的文学经典著作和中国的文化精品,翻译成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英文,使它在世界上享有更广大的读者,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陈宏薇女士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语言是文化内涵的载体。只有在文化的视角下,才能探究翻译的真谛。众多学者、专家均强调要高度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那么如何处理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呢?一般来说, 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和归化。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一书中提到:“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前者定义为“异化法”;后者为“归化法”。异化法认为翻译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法则主张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借用韦努蒂的话:“异化翻译就是要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归化翻译则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特色。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流传较广的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例1:“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第九回)

杨译:“Good! So you are going to 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 ”

霍译: “Good! So you are going to pass the exam for the highest degree in order to climb up to exalted position!”

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后人用蟾宫指月宫。科举时代用攀折月宫桂花比喻应考得中。杨宪益的译法保留了原文文化特色和源语的生动形象,但是外国的读者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仅仅通过上下文很难理解作者意图。霍克斯采用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弃除中国典故的文化形象,将之意译为更容易让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两种翻译方法各有优劣,杨的译法保留了中国文化形象,但现代的中国人对“蟾宫折桂”这一成语都有些陌生,更何况是外国读者。霍译通俗易懂,但失去了中国特色,未免遗憾。作者认为,最好的翻译方法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翻译成杨的译法,然后以霍译作解释,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易于国外读者理解。

例2:“自古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第六十三回)

杨译: “No one, since time immemorial, has escaped Heavens far flung net”

霍译: “The mills of God slowly but surely”

杨译和霍译都传达了原文的寓意,但是中国文化中的“天”属于佛教和道教范畴,而“ God”则出自西方基督教。杨氏夫妇的译法符合中国文化,中国人习惯无能为力时求助老天,他们坚信老天是万能的,掌控着一切。霍克斯的译法能为西方读者带来亲切感,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他把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中国人变成了西方基督徒,不符合社会事实,也会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认为中国人也和他们一样信奉基督教。因此,杨氏夫妇的翻译在形象和内容的表达上都更完美,较霍克斯的翻译更胜一筹。

例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回)

杨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霍译:Man proposes, God dispose.

例3和例2有异曲同工之处,杨译再现了中国的佛教和道教文化,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而霍译本则直接借用了英语谚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把源语里的佛教和道教变成了基督,虽然自然流畅易被译文读者接受,但对译文读者有一定的欺骗性,影响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且不能很好地体现文化的多样性,让读者误以为世界文化是一样的,忽略文化差异。

例4:“令郎真乃‘龙驹凤雏”。(第十四回)

杨译:“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霍译:“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在中西方文化中,“凤”都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是古代鸟图腾的融合与神化,被看作是鸟中之王,是仁、义、礼、德、信的化身,天下太平安宁的象征。在西方传说中,凤是一种“不死鸟”。此鸟每活500年,便集香木营巢,自焚化为灰烬,然后由灰中复生,轮回不已。西方文化便取凤凰长生不死的神性,成了复活、再生的代名词。而 “龙”的寓意在中西方文化中却大不相同。“龙”在中国是尊贵和皇权的象征,有吉祥之意。杨宪益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将“龙”直译为“dragon”,让西方读者了解最本真的中国传统文化。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为了避免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霍克斯去掉了“龙”的文化意象,保留了中西方具有相近文化意象的“凤”。实际上,两种译本均被读者所接受。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龙”在中国的象征意义已被西方读者广泛接受。

例5:清明涕送江边望. (第五回)

杨译:Through tears she watches the str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 The festival, usually on the fifth of April, when the Chinese visit their family graves.

霍译:In Spring through tears at rivers bank you gaze.

“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该节日是中国所独有的传统节日,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霍克斯将之简单地译作“Spring( 春天) ”丢弃了中国文化特色。杨宪益则直译为“the Clear and Bright Day”,然后添加脚注作出了解释。通过杨氏夫妇的译文,西方读者能够知晓中国这一传统节日,也能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例6: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陇望蜀”的……(第八十回)

杨译:Now Xue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 saucer “to covet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

霍译:Xue Pan was in some respects like the general of old in whom ‘conquest did but breed appetite for further conquest...

杨氏夫妇直译中国古代地名,同时在地名前加上了“the land of”和“the region of”,利于译文读者理解,并借译作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学典故,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传统与文化。而霍译则套用英语习语,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但却失去了中国文化特色。

从以上例子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杨氏夫妇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进西方。霍译多归化,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更接近译入语文化,方便读者理解和接受。作为译者,杨宪益夫妇的目的是传播中国的文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则是为了方便外国读者的理解,显然更多地考虑了译文读者。

笔者认为,翻译应该在保证译文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尽量保存原作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多传达一些源语的语言文化特色。结合归化与异化策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给更多的国外读者。做到既“求其易解”,又“保留原作丰姿”,以求得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将汉语中深邃的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

正如王宁等人所呼吁: “我们目前的任务应该是注重于把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介绍到国外去。”作为译者,在汉英翻译中应尽量采用异化策略,适当结合归化的翻译方法,像杨宪益夫妇那样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rs& 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M],England:The Penguin Group,1977.

[2]NIDA 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Huhehaot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1998.

[3]Venuti ·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utledge.1995.

[4]Yang Xianyi &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黄静芬.从归化异化看《红楼梦》两英译本对比[J].鸡西大学学报,2010(6).

[8]李卫丽.谦语的英译研究—以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6(9).

[9]马爱英.中英文化翻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马小红.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典故的处理[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

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误译处理 篇4

1.1商务英语的定义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合中, 商务活动的参与人为达到各自的商业目的, 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有选择地使用英语的词汇和语法, 运用语用策略 (尤以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主) , 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系统。

1.2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

国内外的研究者试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例如, 著名的语言学家Ellis和Johnson认为: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Pickett认为:商务英语是“中介性语言”, 位于特定商务技术语言和普通大众语言的“交界地带”, 是一种具有“工作性质”的语言。事实上, 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由于商务英语是在具体的、不同的商务场景中运用的, 因而具有许多其自身特有的语言特征。

1.2.1用词准确, 专业规范

大多数的商务活动都是发生在企业、公司、机构、集团、组织或国家之间, 其具体的业务涉及范围广, 影响面大。但由于不同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容易导致交易双方的误解, 因此, 要想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 商务英语用词就必须要保证语体正式、简洁、专业、规范且准确无误, 尤其是应避免使用词义丰富或容易产生歧义及误解的词。例如:In the event the Buyer does not furnish the Seller with shipping instructions on or before May 25, 2010, the Seller may at his option cancel this contract. (如果买方在2010年5月25日 (含5月25日) 未向卖方发出装运通知, 卖方便可自行决定取消本合同。) 句中的“in the event”是正式用语, 汉语含义为“如果”, 英语可解释为“in the case (of) or if”。因为“in the case (of) ”词义正式且单一稳定, 所以在商务英语中可以和“in the event”相替换。但是“if”词义较多, 译为“如果”、“是否”等多种意思, 容易产生异议, 且多用于口语, 所以在商务英语中就要避免使用词义丰富的“if”。

1.2.2权威严密, 简洁明快

尽管在许多英语文体中已经不再使用或是很少使用古体词, 但是为了体现其权威性、庄重性和严密性, 在商务英语的合同、文件和公文中常高频率地使用部分古体词。这些词主要来源于古英语和中古英语, 主要是由here-, there-和where-与一个或几个介词组成的复合副词。例如:Attached herewith is the list of our products for your perusal. (随信附上我公司产品列表请您详读。) 常见的类似词语还有hereafter (此后) 、thereby (因此) 、thereof (由此) 、whereas (鉴于) 、whereby (根据) 等。

此外, 由于缩略词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因此, 商务英语中常常使用缩略词, 在节省篇幅、时间和纸张, 减少误差的同时, 又提高了语言效率。总体来说, 在商务英语中, 缩略语的使用主要可分为3类: (1) 公司、集团和组织等名称; (2) 货币及度量衡; (3) 专业术语。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 ;yd.—yard (码) ;B/L—Bill of Lading (提货单) ;F.O.B—Free On Board (离岸价) 。

1.2.3社交套话, 文化差异

由于商务英语非常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 因此在商务英语的使用过程中, 为了达到简洁准确、言简意赅、传情达意的目的, 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商务套话。如:cash on delivery (货到付款) , Enclosed…, please find… (随函附寄……, 请查收) 等, 这种程式化的语言或行话形式和意义比较固定, 使用的语境也相对固定。在商务英语中, 有很多这样典型的例句, 如:Please quote us the lowest price (请报最低价) ;We arrange to open an L/C (我们安排开立信用证) 。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商务活动总是难免涉及到不同文化、语言或知识背景的人, 如果交易双方不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就很有可能产生歧义, 从而导致商务交往的误会、分歧或失误。比如部分从事IT行业的西方人认为星期五是“黑色星期五”, 如果把签订合同等重要日期安排在星期五, 往往会让他们觉得诚意不够, 或引发其不满情绪。在我国, 数字“4”常与“死亡、失败”相联系, 而数字“8”却常与“发财”相联系。一些不了解此事的美国商人, 印制了一批带有数字0到9的T恤, 结果却发现印有数字8的T恤销售情况异常火爆, 还偶尔断货, 但是印有数字4的T恤销售状况却一直不理想。

2误译的出现及其处理

2.1导致误译的原因

英译汉的过程中, 要求译者在忠实于英语的同时, 译文的表达也要通顺、贴切, 努力做到“信、达、雅”, 并力求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虽然商务英语翻译不同于文艺作品的翻译, 一般不讲求文采、韵味和修辞等, 但是,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 也离不开译者对商务英语及其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 以及在理解后用准确、地道的汉语加以表达。当译者对商务英语的原文理解有误时, 翻译文本便成为误译。根据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 导致其出现误译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2.1.1一词多义现象导致的误译

一词多义在英语中是一个很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商务英语中, 往往由于译者的商务知识匮乏、或是对相关专业知识不熟悉, 而导致其对“多义”的词语产生误译。例如:In the business insurance, average is of two kinds:General Average and Particular Average.误译:在商务保险中, 平均值有两种:一般平均值和特殊平均值。句中“average”并非是日常用语中的含义, 因而不可以简单地翻译成为“平均 (值) ”。在该句中, 应该译为“海损费用”。因此, 此句应该译为——在商务保险中, 海损有两种:一种是共同海损, 另一种是单独海损。

2.1.2语法理解错误导致的误译

In office, figures, lists and information are compiled which tell the managers or heads of the business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ir shops or factories.误译:在办公室里, 各种数据、表格和信息被编制出来;它们告诉经理或主管人员他们的商店或工厂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由于译者并未透彻理解原文中的定语从句所具有的目的状语的内涵, 所以产生了误译。因此, 这句话应该译为:在办公室里, 工作人员将各种数据、表格和信息加以汇编, 以便让经理或主管人员了解他们的商店或工厂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

2.1.3望文生义导致的误译

Traditionally, business simply meant exchange or trade for things wanted or needed.误译:传统上, 商务仅指人们所需要的或是必须的物品的交换或贸易。此句中“exchange or trade”和“wanted or needed”均为近义词叠用, 这是商务英语常见的一种措辞方式, 比如“profit or economic surplus”就是指“利润”这一个概念, 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说明。这种情况在商务合同中更为常见, 如null and void (无效) 、rights and interests (权益) 。因此, 此句应该译为:传统意义上的商务是指为了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物品而进行的交易活动。

2.1.4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

一般来说, 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主要缘于以下三个方面: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观念不同、颜色认知的文化差异、数字认知的文化差异等。如:中国制造的“金鸡牌”闹钟在国外有较高的声誉, 但其英文译为“Golden Cock”却在英美国家引起误解。因为, “Cock”除有“雄鸡”意义外, 在英美国家常喻指男人生殖器。又如:“blue (蓝色) ”在英语中有“忧郁”的含义。“Blue sky”在英语中的意思是“没有价值”, 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 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再如:浙江曾经有一种出口的内衣, 品牌为“紫罗兰”, 翻译成英语是“violet”,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 紫罗兰花表示漂亮和优雅。出口到英美国家一直都很畅销, 但是当出口德国后却发现销路一直不好。因为紫罗兰在德国文化中, 表示“同性恋或性变态者”。

2.2误译的处理方法

虽然, 在翻译过程中, 导致译者误译的因素有很多, 但只要找到误译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 便可纠正和避免误译的发生。避免误译的方法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商务英语的使用者应端正态度,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 加强对商务英语学习和探究;要有扎实的语法功底及熟悉英语表情达意的特点, 注意词汇的多义性和词义的外延, 理清句子结构, 切忌主观臆断, 生搬硬套;要知晓一定的商务背景知识, 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掌握翻译理论, 加强翻译实践。

当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务英语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商务英语语言特征的客观存在性就要求使用者在使用商务英语时必须遵循其语言的表达规律, 使其符合业内人士的语言习惯;同时也要求使用者不断加强学习, 扩大知识面, 积累各方面的资料, 在翻译时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做出适当的调整, 避免误译, 最终使商务英语的翻译渐入既忠实又通顺的佳境。

摘要:随着跨国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 商务英语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和学习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了解导致其误译的原因和纠正误译的处理方法, 对于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商务英语, 避免因语言翻译失误而给商务活动造成经济损失, 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特征,误译

参考文献

[1]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J].中国翻译, 2002 (1) .

[2]倪士荣.商务英语中某些误译[J].中国科技翻译, 1998 (3) .

[3]卫娜.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技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

八上文言文译 篇5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满,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翻译: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见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射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览的人逗乐。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势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坐在石潭上,四周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境凄凉,寒气彻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太冷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题

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根据<<望岳>>回答下列问题.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

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答:“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愿望。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答: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答:像一把利剑把泰山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象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用字极富神韵。

5、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答:(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根据<<春望>>回答下列问题.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杂草丛生的特点。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两种看法.第一: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悲啼也禁不住魂悸心惊,这里用来表现诗人看到国家破败的景色心里感到悲伤和愁苦。

第二: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伤时感世的情感。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1、《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长征组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萧华词,由10个乐章组成。这两首歌词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巧渡金沙、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等历史画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草》选自《人民文学》,作者王愿坚,现代文学家。全文以“草”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草而发生中毒的险情,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知道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品尝毒草,并果断作出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表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高尚人格。

5、《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第二十四集,作者王朝柱,当代作家。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6、《诗人领袖》选自《诗刊》,原题为《诗人毛泽东》,作者任先青。

第二单元

1、《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2、《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始终眷恋着祖国》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4、《春望》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该诗表现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情。

5、《泊秦淮》选自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所作的流行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该诗表现诗人雨夜追忆往昔军旅生涯,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也饱含了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7、《过零丁洋》选自《文山集》,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将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定决心。

8、《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9、《革命诗二首》选自《革命烈士诗抄》。《把牢底坐穿》作者何敬平。《花》作者白深富。

第三单元

1、《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扬州人。其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本文记叙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2、《甜甜的泥土》作者黄飞,其体裁是一篇小小说。小小说的特点是:(1)立意新奇;(2)结构严谨;(3)结尾惊奇。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3、《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4、《我的母亲》选自《经历》,作者邹韬奋,名恩润,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本文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达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5、《父母的心》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译前处理 篇6

关键词:变译;《红高粱》;文化诠释;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67-02

翻译作为一项文化传递活动,如果将其放在语际范畴下,它始终交织着两种语言。作为译者,不仅要求能够互转语言输出形式,更能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一定程度操控和改写,即译者主体性发挥。文本作为真实的存在,注定了好的翻译无法脱离文本。正如《红高粱》英勇无比的抗日情节与荡气回肠的血泪写照,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特别的农耕与酒文化,在译文中需得以完美再现。然而,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始终无法低估,再现原文文化内涵亟需译者对原语个体解读能力,从而产生读者可接受的译语,合适的理论模式与翻译策略对于理想译文的出现无异于事半功倍。

一、变译理论

科学的翻译策略可分为全译与变译两大范畴[1]。作为翻译文化转向背景下兴起的变译研究为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提供了时下的指导作用,但变译从诞生为译界认同的术语到现今,其发起人黄忠廉先生对其定义进行了严格修正,最初变译定义“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以满足读者特定需求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2];之后变译被译界定义为“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3]。这两个定义都突出译者和读者,注重原文。随着变译研究深入,对变译的阐释分为简式和繁式,综合性更高。简式定义是:变译是译者用译语摄取原作内容以满足特定需求的翻译活动;繁式定义是:变译是人或/机器用乙语摄取甲语文化信息以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的智能活动和符际活动[4]。较前两个定义,这一定义考虑到了翻译环境,包括客观和主观背景,加入了智能信息模式和语符翻译的可能性,因此,适应性更强,更具科学性。

二、文化诠释

文化学派的兴起对于翻译中文化因素要求更高,作为一部家族抗日的经典,生命的讴歌,情感的宣扬,回忆的痛楚,驱敌的坚定,无不映衬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结。高粱是中国北方劳动人民主要农作物和生活保障,“红”则意味着高粱熟了,成熟丰收的季节遭遇可恶的日本侵略者,人、畜、物无一幸免,“红”更象征着为抗争而做出的流血牺牲,“红”的凸显和诠释是对原作文化的尊重,原文中“红”无处不在。

如原文中“一圈浅淡的红”“鲜红的太阳”“高粱更加鲜红”[5]译者分别译成“a pink halo”,“reddening sun”,“sorghum had turned deep scarlet”;对奶奶肤色的描绘:“皮肤赤红”“满脸的红润”[6]中的“红”分别译成“beet-red”“the rosiness of her face”,“红”之传译尽在译者把握之中,完整地保留了原文文化特色,用不同意味的英文变译原文意境,变译下多样化翻译成品得以呈现。

此外,原文中国特色环境描写词、文化特色词、俗语等翻译也充分得以诠释。原文中多处提及的“骡子”“野鸭子”“大石桥”均是特定场景下的事物,用来铺垫和谐农村。特色词“黄泉”(Yellow Springs)“上天报应”(heavenly retribution)用异化策略保留文化特色,尽显异国风情。俗语“飞蛾扑火”(a moth drawn to a fire)、“羊入虎口”(a lamb enter a tigers den)、“鸡走鸡道,狗走狗道”[7](Chickens can go their own way, dogs can go theirs.Well water and river water dont mix.)[8]均属直译,很好地将中国文化诠释,实现中华文化外倾。

三、英译策略

作为轰动全球的获奖作品,《红高粱》译者葛浩文在尽可能忠实原文基础上实现了对原文的改写。国内不少学者对其翻译思想进行了分析,如王淑玲坚持认为葛浩文的译文以忠实为主,同时又有一些变通[9]。卲璐认为,葛浩文的翻译是通过删减文化负载信息来降低源文本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受阻性,使用“伪忠实”译法突显中国文化和语言特质,从而传达源文本的异国风情[10]。诚然,无论是变通还是删减,都与变译之内涵不谋而合,且葛译之效果显著。本文主要就译文对原文的删减和拆分进行解读,聚合其翻译策略。

(一)删译法

黄忠廉提及的变译较其全译须实现在句群、段落甚至语篇为单位的层面上进行的增写、删减、切分、合并等[11]。《红高粱》语言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莫言质朴的语言如何转化成西方读者能够接受的英语,译者可谓是煞费苦心。

回忆父亲抓螃蟹的描写,原文“螃蟹纤巧的脚爪把细软的河泥印满花纹。父亲从河水中闻到了螃蟹特有的那种淡雅的腥气。我家抗日前种植的罂粟花用螃蟹喂过,花朵肥大,色彩斑斓,香气扑鼻”[12]。译文“The soft, spongy mud of the bank is covered with elaborate patterns of skittering claws. Father could smell the delicate, fishy odor wafting over from the river.”[13]原文最后一句话译文已经不见踪影。作为抗日家族英雄,罂粟花是一种毒品,种植罂粟的行为与抗日英雄是矛盾的,加之前面的文字已足以形容螃蟹,译者因此将此删去不译,为家族树立良好形象。

在描写奶奶坐在轿子里时外面天气及环境变化对奶奶心情的影响,原文“奶奶心中亢奋,无畏地注视着黑色的风掀起的绿色的浪潮,云声像推磨一样旋转过来,风向变幻不定,高粱四面摇晃,田野凌乱不堪”[14]。译文“With growing excitement, Grandma started fearlessly at the green waves raised by the black winds.”[15]译者有意识地删掉原文后面那些环境描写,因为在奶奶心情变化之前已经有环境描写铺垫了,此时的重心不再是环境,而是奶奶的心情,译者的删译不仅连贯了上下文,也使得译文更加简洁,主题突出。

再如父亲在焦急等待并准备突袭日军时看到日军汽车对其进行描写:“汽车飞快地驶近,增大,车头前那两只马蹄大的眼睛射出一道道白光,轰轰的马达声像急雨前的风雨,带着一种陌生的、压迫人心的激动。”[16]译文“The fast-approaching trucks were getting larger and larger, the eyes in front, as large as horse hooves, sweeping the area with their white rays. Their revving engines sounded like the wind before a downpour.”[17]这样的英文表达不仅将汽车的速度、形状、光亮清晰呈现,其比喻也十分到位,但原文中那种“陌生的、压迫人心的激动”被省略了,作为一种渲染性话语,对人物心理暗示作用显而易见,但翻译之后的语言重心已经完全置于汽车之上,再译觉有画蛇添足之嫌,译者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之需,选择性的删译不失为一种恰当的变译手段。

(二)分译法

译者在选择文字翻译时有意识地删减了部分文字,精简了语言,也流畅了文本。纵观《红高粱》,分译在译文中屡屡出现。原文的长段落较多,译者有意识地分译,抓重点和中心,方便读者阅读。

如“父亲高大雄伟漂亮”[18]被译成“Father was giant, Father was magnificent, Father was gorgeous”[19],分译之后语言更有气势,凸显了“我”心目中父亲的英雄形象,显化了主题思想。

除了句子,段落的分译更为多见。父亲趴在野外准备伏击日本鬼子时,想到罗汉大爷和其他乡亲、骡子和奶奶,原文中两长段[20]被分译成了5段英文[21],分译之后的每一小段都有其中心思想。

回想奶奶如何被迫嫁入单家时原文近一个版的中文描述[22],译文根据段落涉及的单家介绍、奶奶外表描述、裹脚的封建现实、奶奶被迫接走分为4小段英文[23],分译后的译文带有强烈的话题意义,不仅符合英语习惯表达,还能扫除读者的阅读障碍。

(三)改译法

原文里,作者常常将现实和回忆交织,回忆过程中又时空混搭,看似有意识流倾向,中文阅读习惯尚能适应,但转译成英语后,如果还是时空交织,很有可能让读者费解,译者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认真梳理前后逻辑关系,达成流畅自然的译文。

作品中第一章第四节父亲和其他队员等待鬼子出现时回忆去年那天场景,罗汉大爷被鬼子抓走,奶奶用酒洗了满脸的血,并命令父亲喝了沾满血的酒,之后奶奶彻夜未眠徘徊院子,父亲扯奶奶手进屋之后听到枪声响了。接着话锋一转到了所趴处去年夏天的环境描写,再承接枪声响了之后的叙述[24],译文将枪声响后的描述提前至环境描写之前,和前文听到枪声前后形成过渡流畅的语言。

第一章第五节奶奶出嫁的描写中第三段文字“自从奶奶被单廷秀看中后……奶奶止不住泪流满颊”被改译到第一段之后,承接第一段最后一句“单廷秀那天撅着粪筐到我外曾祖父村里转圈,从众多的花朵中,一眼看中了我奶奶。三个月后,一乘花轿就把我奶奶抬走了”[25]。第二段文字和第三段剩下的内容融合,从整体上叙述奶奶坐花轿情景,如此译文一气呵成,信息明朗,逻辑鲜明。

无论是删译、分译还是改译,终其目标是译者要呈现出流畅合理的文字,是为中心人物、中心思想服务的,同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读懂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民俗与抗日战争的豪气和霸气。

经典小说的外译已经成了一种中国文化输出方式,葛浩文的翻译以读者为导向,其目的就是在介绍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同时,追求行文通顺易懂[26]。删译、分译与改译都是为产生读者喜欢的译文。通过变译,葛浩文的翻译既基本实现了形式上的对等,也保持了功能上的等值。尽管有些学者对葛译评价为“翻译是一种背叛”,可以说,即便背叛,其背后的动因都是为流畅自然的译文。变译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智慧,当其用在合适场景下定会为翻译美学效果实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4〕〔11〕黄忠廉,方梦之,李亚舒.应用翻译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91-92.

〔2〕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78.

〔3〕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56.

〔5〕〔6〕〔7〕〔12〕〔14〕〔16〕〔18〕〔20〕〔22〕〔24〕〔25〕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7-163.

〔8〕〔13〕〔15〕〔17〕〔19〕〔21〕〔23〕Howard Goldblatt. Red Sorghum[M].Published by Arrow Books,2003.

〔9〕王淑玲.从文学翻译变通的角度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的英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2):129.

〔10〕邵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J].中国翻译,2013,(3):66.

〔26〕余世洋,尹富林.基于语料库的《红高粱家族》中民俗文化译介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5,(1):88.

浅谈对联英译中文化空白词的处理 篇7

一、文化移植

所谓移植, 是将某一事物从它所在的位置植入另一位置。文化移植就是将原语信息, 不加转化而直接译入目的语。比如鲁迅名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Fierce-browed and with the presence of mind,

I defy a thousand pointing fingers;

Head-bowed, just like a willing ox,

I’m a good servant of people.

——黄中习译

“千夫”即众人, “千夫指”意思是众人所指责的人, 当时指反动派。上联的意思是对待敌人、反动派要怒目而视, 无论面对多么凶恶的敌人都不能屈服。“孺子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喻称, 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鲁迅当时用“孺子”指代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此句表达出了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甘愿作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译者将“千夫指”直译为“a thousand pointing fingers”, 单看这个词, 目的语读者未必能理解, 联系前面动词“defy”, 便可猜出一二, 对理解整联的影响不大。“孺子牛”译为“a willing of ox”, 本人认为不是很确切。这就涉及到“牛”的文化喻义。中国古代农民用牛耕地, 牛是他们最好的帮手。因此, 牛经常被人民用来比喻踏实肯干不求回报的人。如鲁迅名言“吃进去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奶”就指牛的精神。而西方早期是用马耕地, 因此我们说“牛”的精神若用英语词汇来表示的话, 可译为“a willing horse”, 当然“I’m a good servant of people”这句解释可谓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也可以用加注的方法, 对含有中国文化信息的部分进行补充解释, 以便被译入语读者接受。这种译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直接而完整的将原语文化信息传输到目的语中, 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包含的文化信息, 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但此方法若用在篇章翻译中, 容易影响文章阅读的流畅性。导致读者不得不经常打断正常的阅读, 去看注释。而且文化移植在对联中的应用, 恐怕只限于书面的对联。若像行业联或祝福联等需要贴在门柱上的对联, 此方法就不适用了。

文化移植的方法简单而直接地译出原文, 完整地传达了中国的独特文化。虽然有时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 但只要坚持这种译法, 相信中国文化必定会尽早地融入到西方文化之中, 从而实现翻译为文化传播服务之目的。

二、文化借入

“借”顾名思义, 就是借用文化空白词的原始意义进行翻译。如果是“借”的话, 必然是从主人那里借。就是说译文所借用的原语文化只能是原语自身独有的东西, 其它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因此, 在译语文化中很难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词汇, 所以经常使用音译的方法。如人民币英译过去就是“Renminbi”, 缩写为“RMB”;中国功夫英译为“kung fu”;磕头英译为“kowtow”或“kotow”。这类词汇也叫外来语。对联中常出现的, 如人名地名、特殊文化词语都可以采用文化借入的方法。如《西游记》第十六回有一联: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The monks of the Guanyin Monastery plot to take the treasure;

The monster of the Black Wind Mountain steals the cassock.

——W.J.F.Jenner译

“观音”是从梵文佛经中意译过来的汉语名称, 即观世音菩萨。唐朝时为避开唐太宗李世民中的“世”字, 简称为“观音”。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首位, 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 拥有信徒最多, 影响最大。译者将其音译为“Guanyin”, 有助于西方人民了解东方佛教文化, 实现了文化传输的目的。下联中的“黑风山”本是黑熊精的地盘, 是孙悟空降熊妖的地方。译文将其译为“Black Wind Mountain”, 是借译的手法, 即按照原词语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这种借译法很常用, 如超市 (supermarket) 、热线 (hot line) , 便于理解和记忆。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 就可能把相关词也借过来。”因此, 我们可以从借词中窥见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并通过词语借用方式来发掘沉积在一个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深层内蕴。在汉籍英译时, 尽可能地将更多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词语借译到英语中, 使我们的文化广为流传、发扬光大。

三、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就是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选择他们所熟知的、容易读懂的词语进行翻译替换。这就需要译者在读懂原文的前提下, 还要了解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例如《红楼梦》第十三回结尾联:

金紫万千谁治国,

裙钗一二可齐家。

Not one in ten thousand officials can rule the state;

Yet how splendidly a fair lady can run a household.

——杨宪益译

意思是那些做大官的万万千千多得很, 哪一个是能治理好国家的呢?言外之意在讽刺官员的无能;女子一两个人就能把家治理好, 其中“一二”具体指的是王熙凤和探春, 旨在褒扬她们的能干。“金紫”, 金鱼带和紫衣, 指代达官贵人。“裙钗”指裙子和头钗, 代指女子。这些指代意义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将“金紫”译为“officials”, “裙钗”则用“how splendidly a fair lady”来表示, 简单明了, 使译入语读者一看便能知晓其意。

文化替代的优势在于:它是在了解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理解能力的前提下发生的, 所以译文简单易懂, 读起来像他们本土的文章。缺点在于: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原语文化丢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综上, 各种方法均有优劣。对于译者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仔细分析对联自身所包含的语言及文化特点, 从而译出既符合原语言文化特点, 又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译文。

摘要:对联这种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国特有的, 语言和文化上完全体现中国的古今文化。因此, 在对联英译过程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对联中的某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一种语言文化中特有的词汇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不存在, 就是文化空白现象。对联中文化空白词在翻译时该如何处理?大致有三种常用的方法:文化移植、文化借入、文化替代。本文举例分析了文化空白词的种处理方法, 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逐一说明。

关键词:对联英译,文化移植,文化借入,文化替代

参考文献

[1]Luo Guanzhong.Three Kingdoms[M].trans.by Robert Mos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1.

[2]Wu Cheng’en Journey to the West (Ⅰ—Ⅲ) [M].trans.by W.J.F.Jenne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0.

[3]Tsao Hsueh-chin and Kao Ngo.A Dream of Red Mansions (Vol.Ⅰ—Ⅲ) [M].trans.by Yang Hsienyi&Gladys Yang.Pek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译前处理 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大繁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观光,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外国游客来华主要是浏览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因此,旅游景观的翻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和对我国古老文化的传播。但旅游景观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本文从翻译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并归纳出当前旅游景观英译普遍采用的方法,并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对旅游景观英译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旅游景观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1.1 旅游景观的分类及旅游景观名称的特点

旅游景观是一个国家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和载体,集中反映了该国家绚丽多彩、令人神往的风貌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带动该国地区发展最有效的重要领域。旅游景观按其形成原因或其属性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两大类。自然景点主要包括地文景点(名山、洞穴、岛屿等)、水域风光(河流、湖泊、瀑布、泉等)和生物景点(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人文景点主要包括历史古迹、建筑、主题公园、购物中心和娱乐设施等。

汉语景点名称,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主要是偏正词组,即:专有名称+种类名称。专有名称是对景点的称呼,种类名称是判断、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专有名称和种类名称有单音词和双音词。在英译时,专有名称多数采用音译法(汉语拼音法),少部分采用对译;种类名称主要采用直译或对译。

1.2 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普遍采用的方法

旅游景点英译是一种重要的对外宣传翻译,应采取交际翻译方法。在表达方式、格式措辞方面应尽可能符合译入语的习惯,注重游客的理解和反应。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普遍采用“专有名称+种类名称”的形式。专名为双音节或多音节时采用“专名+种名”,如:龙华寺Longhua Pagoda,少林寺Shaolin Monastery等。专名为单音节时采用“专名+种名+种名”,如:太湖Taihu Lake,华山Huashan Mountain等。专名虽为双音节但种类名称已同专名连写构成固定专名时采用“专名+种名(音译)+种名”,如:武夷山自然保护区Wuyishan Nature Reserve,清源山风景区Qingyuanshan Scenic Spots等。

理论上讲所有景点的名称都可以采用上述方法来翻译。但有些景点长期以来已有固定译法,应坚持使用。如: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旅游景点: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故宫the Imperial Palace等。少数民族地区景点,专名多采用音译法,但不是拼音法,语音翻译直接从少族民族语言中获得,如:纳木错湖Nam Co Lake,布达拉宫Potala Palace等。种类名称是同一汉字,但表达不同含义,已有固定译法,不能互换。如:云龙山Yunlong Hill,峨眉山Mount Emei等。种类名称不是同一汉字,但表达不同含义,已有固定译法,不能互换。如:嘉陵江Jia Ling River,汉水Hanshui River等。

2 旅游景点翻译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以上,笔者对现有旅游翻译书籍和各地旅游景点介绍中出现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纳。但我们也注意到在一些旅游景点的英译处理上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景点的翻译缺乏准确性、规范性、文化性。

关于准确性。近年来,我国各地旅游业发展较快,新景点开发较多,旅游景点的宣传手册增加不少。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同一景点在不同地点、不同宣传手册中出现不同译法。如:全国最大的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对雨花台博物馆的翻译在导游图、景区功能分布图和景点指示牌上出现了不同的翻译:Rain Flower Stone Museum;Yuhua Pebbles Museum;The Museum of Yuhua, Stones;Rain Flower Pebbles Museum。再如:四川旅游胜地峨眉山的“报国寺”也有三种不同译法:Baoguosi;Baoguo Monstery;Baoguosi Monstery。另外,景点英译的拼写错误较多,一些用词欠妥。出现这些错误暴露出旅游主管部门在文化对外宣传上缺乏统一认识、统一指导和统一管理。

关于规范性。目前,各地旅游景点的英译手册随处可见,五花八门,却很难找到一本由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编写发行的各地旅游景点译名手册。我国地域辽阔,景点众多,统一译名虽有难度,但不应该回避。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景点英译缺乏规范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尽快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为了切实提高景点英译的质量,有关部门可以聘请在中国的外国专家或教师参与编校。

关于文化性。人文景点英译的文化性较差。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景点仍一味采用照搬原文、勉强对译,把汉语拼音强加在专名之上,使外国游客感到难懂或根本不知所云。如:苏州的“寒山寺”译成“Cold Hill Temple”,使游客误认为这座寺庙与寒冷有关或在一座寒山上;“香山”译成“Fragrance Hill”,让游客误认为这是一座“香的山”或是“有香味的山”。鉴于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从人文景点的划分中不难看出,各国人文景点的形成各异,文化色彩较浓。因此,在翻译时不应一味死译、对译,而应遵循突出景点的文化内涵并尽可能兼顾发音,便于记忆的原则。当然这要求翻译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还需要了解更多景点背后的文化知识。在具体处理时,人文景点名称中的专有名称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取自于人名或地名,这时采用汉语拼音就是较理想的方法:如苏州的“寒山寺”把它译成“Han Shan Monastery”较为理想,因为“寒山寺”在唐代曾住过一位叫“寒山”的高僧而得名;二是取自于景点的外形,如:“香山”原称香炉山(因山上有形同香炉状的两块大石而得名),后来简化称为香山,把它译成“Fragrance Hill”似欠妥,可否译成“Censer Shape Hill”;三是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如:苏州的“拙政园”,不要简单译成“Zhuozheng Garden”,“拙政园”是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后在元大宏寺遗址所建造的别墅,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一句为园名,它讽刺地反映了御史在1503年失去权利的悲哀———除了这座园林外,别的什么也不能“摄政”了。将它译为“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可以使游客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能回味当时的历史。总之,汉语景点的英译既要注意译名的可记性,又要注意它的准确性和文化性,二者应相辅相成,视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翻译汉语旅游景观时,不管采用上述哪种方法,应把对中国的文化传播放在首位。中国的景点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它有着一份浓浓的文化感情,要让外国游客充分领会汉语旅游景观的文化魅力。尽量把握两个原则:第一,告诉外国游客它叫什么;第二,告诉外国游客它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量吸引国外游客来华旅游的同时,大力弘扬我国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何志范.景点导游与旅游文化知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连文.旅游翻译二十讲[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3]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译前处理 篇9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是物化了的文化, 同时也是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陶瓷器物名称犹如作品的名片, 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作品本身的重要特征。随着陶瓷文化旅游的勃兴,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如何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陶瓷及其蕴含的厚重文化完美地介绍给他们, 陶瓷器物名称的翻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陶瓷器物名称的构成及翻译原则

陶瓷器物名称主要由通名与属性名两部分构成。通名, 即通用名称, 指不同类型 (主要以造型分类) 的器物, 例如: 琢器类———瓶、罐、尊等; 圆器类———盘、碗、碟等。属性名是名称中重要组成成分, 通常表明器物特点, 具体包括釉彩、纹饰、器形、产地、年代等信息。[1]

陶瓷器物名称的信息性非常强, 其目的在于以最精炼的语言向游客传递作品的各种信息, 使他们感知和理解其中承载的丰富文化, 从而更好地欣赏陶瓷展品。例如: 清康熙洒蓝釉描金花鸟纹花觚, 标明了其制作年代 (清朝康熙) 、釉彩 (洒蓝) 、纹饰 (花鸟纹) 、器形 (花觚) , 甚至纹饰的技法 (描金) 也囊括在内。由于汉英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陶瓷器物名称的翻译不可对原文亦步亦趋, 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文字对等, 而应在考虑信息的排列顺序、英译后的曲折变化、词义变迁、词义空缺、以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面, 根据外国游客的特殊需求和目的, 采取灵活的翻译变通手段。在这一点上, 变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三、变译理论观照下陶瓷器物名称英译

(一) 变译理论简介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教授21世纪初在大量变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创性翻译理论, 是对变译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性的总结。所谓变译, 是相对于全译而言的, 二者构成一对全新的翻译范畴。所谓“全译”, 指整段整句地将全文没有遗漏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主要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所谓“变译”, 常指笔译中因内容的调整或浓缩与否而有不同的形式[2], 常用于科技文献和旅游文本等实用文体的翻译。具体而言, 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 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3]。变译研究的意义在于多快好省、有的放矢地吸收国外信息: 多———单位信息量大; 快———传播速度高; 好———信息最有效; 省———省文本篇幅, 省译者和读者的时间。有的放矢是指以最充分最直接地满足特定读者需求为目的。变译理论对陶瓷器物名称英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二) 陶瓷器物名称的变译策略

1. 改译

改译, 是指对原文有所改变的翻译, 包括对原文语言结构和风格的改变, 旨在更好地适应译文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习惯。

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汉语是意合语言 ( parataxis) , 词汇表意, 句法结构松散; 而英语是形合语言 (hypotaxis) , 形态表意, 句法结构严谨。[4]汉语陶瓷器物名称属性名与通名各组成部分是并列关系, 按照“年代 +产地 +釉彩 +形状 +纹饰 +通名”的关系排列, 词与词之间不用连接词, 主要靠语意组合。但是在翻译时, 为了适应英语形合语言的句法结构, 应将原语各组成部分加以调整, 将“釉彩 +形状+ 通名”最醒目信息放在句首, 通名之后用with结构连接纹饰工艺, 再将年代与产地信息单独分离换行, 避免译名过长, 达到有效传达信息的目的。此外, 汉语里名词无论所表示的数目有多少, 词汇均无数的变化, 但是英语名词有曲折形变化, 即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因此, 在翻译陶瓷器物名称时, 对名词的单数和复数要仔细核对, 以避免信息传达的失误。

例1①明②景德镇窑③青花釉里红④龙云纹 ⑤双耳⑥瓶

建议译文: ①Ming Dynasty (1368 -1644) ② From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③ Blue and - White Underglaze - Red ④ with Dragons andClouds ⑤ Double - Eared ⑥ Vase

例2清光绪粉彩花鸟纹蒜头瓶

建议译文: Famille Rose Garlic -headed Vasewith Flowers and Birds, Qing Dynasty, Guangxu Reign ( 1875 - 1908 )

2. 减译

减译, 是指对原文信息有所删减的翻译。汉语陶瓷器物名称言简意赅, 在翻译成英语时, 也应力求简洁, 这样就可以减轻外国读者的阅读负担。陶瓷釉色中的复合色如“矾红”, 对普通中文读者来说尚难具体感知和确定, 在翻译时, 为了扫除“矾”给外国游客带来的阅读障碍, 可将“矾”略去不译而只译出主要颜色“red”。又如陶瓷纹饰, 外国游客在欣赏瓷器时可凭眼睛观察到, 在翻译时, “纹”可省去不译, 只译出具体的图案即可。

例3清宣统矾红描金云龙纹盘

建议译文: Red Plate with Clouds and Dragon inGold Tracery, Qing Dynasty, Xuantong Reign ( 1909 1912 )

例4元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

建议译文: Blue -and -White Lidded OctagonalVase with Wave and Dragon, Yuan Dynasty ( 1271 1368 )

3. 增译

增译, 是指对原文信息有所增加的翻译, 目的在于使外国读者更充分地了解陶瓷作品背后隐含的文化信息。一般来说, 陶瓷器物名称翻译中需要增译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 词义变迁需转换

在中国几千年的陶瓷发展长河中, 一些器物在初期具有很强的日常实用功能, 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用品, 这种器物名称词义的变迁在陶瓷器物名称翻译中需特别加以注意。例如, “觚”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 在商代和西周甚为流行,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不再用作酒器, 而发展成为体现主人财富以及品味的盛花的装饰用品。因此, 早期的青铜器觚可译作Gu, wine container, 而晚期的失去酒器功能后的瓷器觚, 应译作Gu -shaped vase。

例5清顺治五彩花卉图觚

建议译文: Ploychrome Gu -shaped Vase withFlowers, Qing Dynasty, Shunzhi Reign ( 1638 - 1661 )

(2) 词义空缺需阐明

陶瓷器物纹饰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古代瓷器的装饰花纹, 不仅题材丰富, 技法巧妙, 且“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寓意。[1]但是, 这些纹饰是中国所特有的, 在英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物。由于汉英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时就容易出现词义空缺。例如, “蝠”与“福”谐音, “鹿”与“禄”谐音, 因而这两种动物经常被用作陶瓷装饰题材, 用以表现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又如, 陶瓷纹饰与中国宗教的关系也难分难解。陶瓷器物上有一种纹饰叫“八吉祥”, 又称佛教八宝, 是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 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在翻译时, 不能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将陶瓷器物名称译出, 而应该对“蝠”、“福”、“八吉祥”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含义加以阐明, 以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缺省, 使外国游客更好地欣赏中国陶瓷器物。

例6清雍正粉彩蝠鹿纹盘

建议译文: Famille -rose Plate with Bats (Sharingthe same pronunci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 Fu forhappiness) and Deer ( Sharing the same pronunciationwith Chinese character Lu for salary ) , Qing Dynasty, Yongzheng Reign ( 1723 - 1735 )

例7清雍正青花八吉祥纹盘

建议译文: Blue -and -White Plate with EightAuspicious Buddhist Images, Qing Dynasty, Yongzh eng Reign ( 1723 - 1735 )

(3) 文化负载词需补充

文化负载词是指蕴含社会文化含义的词汇, 为某一特定文化所具有, 相对于另一文化来说比较陌生, 在翻译实践中, 要对这类词汇补充相关的文化信息, 使外国读者能领略陶瓷器物背后蕴藏的厚重中华文化。例如, “佑陶灵祠”是指为了纪念窑神 ( 又称风火仙师) 童宾而修建的祠堂。传说他为了反抗太监潘相的残酷统治, 纵身跃入窑中, 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瓷器的烧造成功, 挽救了众多窑工的性命。在翻译这一负载独特神话的文化词时, 应该在有限的空间里对童宾的身份做一补充。又如, 陶瓷纹饰经常借用一些历史故事作为题材, 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萧何追韩信”这一汉代历史故事出现在陶瓷纹饰上, 不为一般外国读者所熟悉, 这时就应该加上相应注释对萧何和韩信的身份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例8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佑陶灵祠”扁

建议译文: Blue -and -White Hanging Boardwith Chinese Characters“You Tao Ling Ci” ( Memorial Hall of Kiln God, Tong Bin) and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 Qing Dynasty, YongzhengReign ( 1723 - 1735 )

例9金三彩萧何追韩信纹枕

建议译文: Tricolored Porcelain Pillow with XiaoHe Chasing and Persuading the Stay of Han Xin ( XiaoHe, the Prime Minister, and Han Xin, a most significant member of the brain trust of Liu Bang, the firstemperor of Han Dynasty) , Jin Dynasty ( 1115 - 1234 )

四、结语

陶瓷器物是物化的文化, 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本信息, 陶瓷器物名称概括了作品本身的主要特征, 是其门楣和眼睛。在当今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陶瓷器物名称的翻译应遵循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采取改译、减译和增译的变通手段, 以使中华陶瓷瑰宝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杨红英, 马海滢.博物馆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 2012, (3) .

[2]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译前处理 篇10

近几年,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业飞速发展,赣州赣县客家文化城、定南县九曲度假村、瑞金市叶坪红色旅游景区等3家景区晋升为国家4A及旅游景区。赣南苏区是革命老区红色的故土,外国游客对红色特色旅游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因此红色旅游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以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红色旅游对外宣传的主要途径是英译外宣资料,然而笔者在参观这些景区的时候,发现旅游景区的英译外宣资料翻译质量并不高,翻译失误时有出现。本文主要以瑞金市的红色旅游英译资料为例,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英译资料中常见的翻译失误。

一、原文中对译文受众无用的信息,在译文中没有删除或简化

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略译文的功能或者是译文的受众,从而导致他们对与特定文化有关信息的不恰当处理,或者是没能够调整好文本中明晰信息和暗含信息之间的关系;还有的时候是不了解目标语文化和认知思维角度不同所造成的交际失误。比如说原文中的某些信息在译文情景中并没有任何交际价值或诱导功能,而译者却把它翻译出来了,这样不但会占用大量的文本空间,同时也有可能会损害译文的信息功能。如:

例1:中央苏区时期,党和红军与红都人民在如火如荼的岁月里,在浴血奋战中演绎出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军民情、父子情、夫妻情、兄弟情和官兵情,形成了以“开拓创新、坚定信念、无私无畏、廉洁奉公、执政为民”为核心内容的红都精神。

译文:During the period of Central Soviet Area, our Party and Red Army with people in the Red Capital together cultivated loves between soldiers and villager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between brothers, and between officials and soldiers. All these loves paved the way to Red Capital Spirit with the principles of“Persisting in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Insisting on the Faith of Communism,Keeping Selflessness and Fearlessness,Preserving Integrity and Probity, Serving and Delicating to People” as its core.

——红都瑞金旅游指南

译文几乎一字不差地把原文翻译了过来,似乎很好的传递了原文的信息,特别是“开拓创新、坚定信念、无私无畏、廉洁奉公、执政为民”这一句,它本身就是很典型的四字句,其实质内容意义相近,比较重复。像这种口号式的句子在我国带有政治色彩的文章里经常出现,意思几乎类似,最好采取简化的原则,把他的中心意思翻译出来即可,而不必逐句翻译,给外国游客造成重复繁琐的嫌疑。

例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红都人民真诚欢迎您的到来。

译文:“It delights to be visited by friends from far away”. Welcome to the Red Capital Ruijin!

原文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体现中国人好客的一句俗语,它所提供的信息和下一句一样,都表示欢迎游客的到来,把他完全翻译下来意义不大。Welcome to the Red Capital Ruijin! 不但完整地传达了所有信息,而且简单明了。

二、随意删除或简化原文中有价值的信息

由于一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缺乏目的意识,从而容易忽视译文的功能或译文读者所要获取的实用信息,导致功能性翻译失误。比如说原文中直叙或暗含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历史内容,而译者却随意地删除或简化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译文的预期功能,没能达到对外宣传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如:

例3:Political director Wang Jiaxiang, deputy director Gu Zuolin, vice director He Chang, Yang Shangkun and Yuan Guoping, the secretary generals Xiao Xiangrong and Deng Xiaoping,the secretaries Zhang Ruxin and Luo Rongheng and the political director Liu Bojian used to live and work here.

——红都瑞金旅游指南

上例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即邓小平旧居的情况。文中涉及很多人名以及他们的头衔,以此说明这栋白屋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但是,译文中,“组织部长李弼庭”、“动员部长”、“红军学校”这几处信息都被删减了。仔细分析,这些是不应该简化或删除的,因为这些信息对译文受众来说具有同样的交际价值,省略了这些有用的信息必将损害译文的预期信息功能和诱导功能。

三、简单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一般来说直译可以较好地保留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但直译的前提条件是通过这种方法生成的译文不能损害译文的可接受性,否则就属于翻译失误。直译虽然简单明了,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外国游客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故不加考虑地对原文进行直译,很容易让外国游客产生误解。在笔者所考察的景点中有很多这样的错误例子。如将“当心坠崖”直译为“Caution cliff”,生硬地将“当心”和“坠崖”对应翻译为“Caution”和“cliff”,这完全不符合英文表达方式,让外籍游客看后甚是费解。情况更为糟糕的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景点的指示牌由于是直译过来的,导致严重的指示性错误。如:“一楼男卫生间二楼女卫生间”直译为“The first floor male toilet the second floor female toilet”。这样的翻译让人啼笑皆非,不但没有给外国游客指示的作用,还严重损害了旅游景点的形象。还有一些公示语直译之后也使之交际功能大打折扣。如:“小心滑到”本来是想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却被翻译成“Don’t Fall Down”, 这种命令的语气让对方丝毫没有感受到景区的人性化关怀。

四、翻译过程中忽略了中外文化差异

翻译意味着两种文化的比较,翻译必定会涉及到文化和文化的差异性。翻译过程中忽略两种文化差异性的结果即为文化失误,文化失误是指译文中与译语文化规范和惯例相冲突的地方。王佐良先生(1989:34)曾经说过“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周折加以解说,甚至有些东西就是无法言传的。因此文化性翻译失误是一种具体层次上的功能性翻译失误,译者应该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如:

例4:红军广场为天安门广场提供了建设模型,中央矗立着“红军烈士纪念塔”,塔座周围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人的题词;塔前草坪上谱写着: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

——红都瑞金旅游指南

译文:Red Army Square, after which Tian’anmen Square was modeled,is noted for “the Red Army Marty Monumental Tower” in its center. Around the tower, there inscribed epigraghs by our past national leaders such as Mao Zedong,Zhou Enlai, Zhu De, Zhang Wentian and Wang Jiaxiang, and so on. On the lawn in front of the tower, there bears such words as “Move Ahead, Tracing the bloody Footprints of Our Predecessors”

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反复提倡外宣工作要“内外有别”,强调中外读者的思维差别、心理差别,不能按我们自己的习惯向他们宣传。上例中把题词按字面意思翻译为“the bloody footprints”,这符合中国文化规范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为国内的读者所接收,而且有助于加强文本的诱导功能。但外国游客看到“bloody footprints” 并不能产生相同的文化感受,他们认为这不但不能鼓舞国民斗志,激励爱国热情,反而觉得这种行为有点血腥,看后难免要毛骨悚然。我们不妨把“bloody”一词删除,译文就更容易被外籍游客接受了。

五、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造成的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用词不当、中式英语、译名不统一等错误

这类错误是旅游外宣资料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些错误。由于译者的粗心大意或审核不严格,导致某些译文漏洞百出,按照汉语字面意思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不规范的译文,有些甚至直接用汉语拼音“套译”,严重地破坏了赣南苏区红色旅游景区的光辉形象。

例5 : 叶坪红色旅游区内有:“一苏大”旧址、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

译文:There many sights in Yeping: the site of the first National Soviet Congress, the site of the Central Soviet Government…

译文中第一句话there和many之间少了are,错误虽小,却反映了译文工作者及景区相关部门的工作态度和语言能力,影响景区形象。另外一例如在红都瑞金旅游指南这本册子里“红军烈士纪念塔”被翻译为“the Red Army Marty Monumental Tower”,这里的“martyr”后没有加复数后缀“-s”,我们知道纪念塔纪念的不是某一位烈士,而是纪念当时在那里牺牲的所有烈士,应该采用复数形式更准确。同样是上面这句译文,很明显“marty”这个重要的单词词尾遗漏了一个字母“r”,正确的拼写应该是“martyr”。还有一些是由于印刷导致的错误,如:九曲桥zigzagb ridge,很明显正确的拼写应该是“zigzag bridge”。旅游景区的译文中中式英语也频频出现,多数为用汉语拼音代替译文,如:瑞金农家乐一家餐馆“香仔酒家”译为Xiang Zai Jiu Jia,另一家“城南鱼庄”则译为“Cheng Nan Yu Zhuang”,这些招牌完全失去了交际功能及诱导功能,外国游客看了肯定不知道这些地方是吃饭的地方。如果把译文改为“Xiang Zai Restaurant”和“Fish Restaurant in South of the City”,这样的译文既提供了足够准确的信息,又起了诱导作用。还有就是由于不同组织和机构提供的译文往往是由不同的译者翻译的,导致地名译文不统一。如:“八一起义”就有1)Bayi Uprising, 2)the August 1st Uprising,3)the August 1st Bayi Uprising, 4)the August 1st, 1927, Bayi Uprising。井冈山有1)Jinggang Mountain, 2)Mt.Jinggang, 3)Jinggang Hill, 4)Jinggangshan Mountain等四种译文,这样的外宣资料给外国游客造成混乱,使得他们把同一个景点当作不同的景点,从而未能实现预期的宣传功能。

结语

通过对以上红色旅游景区外宣资料中的误译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质量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有些失误并不是由于译者的语言能力问题,而是译者跨文化意识较弱或者是相关工作人员态度不够严谨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景点宣传资料的翻译研究少之又少,相关的研究也只是把它等同于其他的旅游翻译。然而中国红色旅游正逐渐成为海外游客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像红都瑞金这样远近闻名的红色故土更是受到不少外国游客的崇敬,因此关于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已刻不容缓。

摘要:中国的红色旅游正在成为海外游客关注的热点,但是红色旅游英译外宣资料的质量却不容乐观,翻译失误频频出现,可以说有些资料漏洞百出。本文以红都瑞金的旅游资料为例,分别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英译资料中常见的失误,希望能够引起译者和相关人员的重视,从而共同改善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英译外宣资料的质量。

“译”态万方 篇11

鉴于英汉被动语态的差异,译者在进行英译汉时不宜将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全部译成汉语的被动语态,而应依照汉语表达习惯酌情进行调整,巧妙处理。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作品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被称为“世上最美的童话”,而文学大师巴金的中译本《快乐王子集》与原作可谓交相辉映、珠联璧合。本文即以王尔德的原作和巴金的译文为例来探讨如何在英译汉时巧妙地处理被动语态。

译成汉语的被动语态

如果英语中的被动语态重点强调被动的动作,译者可以尝试将其译为汉语的被动语态,以突出被动的动作。汉语中表被动含义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常用的显性被动词(“被”“叫”“给”“让”“受”“遭受”“蒙”“蒙受”等)和半隐性被动词(“为……所”“是……的”“予以”“加以”等)。译者在翻译时切勿将英语的被动句一味翻译成汉语的“被”字句,而是要根据汉语表达习惯选择恰当的表被动的词汇。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

例1:Of course; I knew I was discussing some interesting subject when I was so rudely interrupted.

译文:不错,我知道我正在讨论一个有趣味的题目就让人很无礼地打岔了。

分析:原文用“was + interrupted”来表达被动的含义。从作者的口气上不难看出,原文着重强调了interrupt这一鲁莽的行为,因此译者可尝试在汉语中还原原文的被动语态,以达到同样的强调效果。巴金在处理这句译文时,将“was + interrupted”译为“让……打岔了”,突出了这一动作。

例2:My nerves are certainly very much shattered, and I require rest.

译文:我的神经的确受了很大的损害,我需要休息。

分析:原文用“are + shattered”来表示“神经被损害”的动作,巴金在处理这一被动语态时,没有将其译为“我的神经的确被损害很大”这样有点蹩脚的汉语,而是选了“受了”这一表示被动的词汇,使译文非常顺畅。

例3:I am sure that he has not often got such a chance of improving his mind. However, I don’t care a bit. Genius like mine is sure to be appreciated some day.

译文:我相信他并不常有这种进修的机会。不过我倒一点儿也不在乎。像我这样的天才总有一天会给人赏识的。

分析:从原文最后一句话的口气中,我们不难读出作者对be appreciated这一动作的强调,译者巴金选择了“给……赏识”的形式来突出这一动作,读来很自然。而“给”相较于“被”字来说,语气上也更为轻盈些。

由上可知,汉语中拥有多种表被动语态的词汇,译者要学会灵活选择,不要只注重还原语态,而忽略了汉语的地道和流畅。

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

如果英语的被动语态并非强调被动动作,或者难以将英语被动语态译为地道的汉语被动语态时,译者可尝试将英语的被动语态译为汉语的主动语态,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具体来说,译者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遵循原文语序,采用原主语,省略被动词

当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并非强调被动动作,且汉语译文省略被动词依然通顺时,译者可考虑省略被动词,将英语中的主语用作汉语的主语,按原语序将英语的被动句直接译为汉语的主动句。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例句。

例4:My feet are fastened to this pedestal and I cannot move.

译文:我的脚钉牢在这个像座上面,我不能够移动。

分析:原文中用are fastened表达了my feet的状态,并没有刻意强调动作本身,且汉语中不用被动词依然通顺,因此译者无需将其译为汉语的被动句。巴金在处理这句话时,将原文中的主语my feet依然译作汉语的主语,省略了被动词“被”,用主动形式表达了被动的意义。

例5:“Have you mended the hole in the roof yet, little Hans?” cried the Miller in a cheery voice. “It is quite mended,” answered little Hans, coming down the ladder.

译文:磨面师快乐地叫起来:“小汉斯,你把屋顶上的洞补好了吗?”小汉斯从梯子上爬下来,答道:“完全补好了。”

分析:原文中的被动语态is mended并没有强调动作本身,而是表明了the hole in the roof的状态,所以译者将原文译为汉语的主动句,省略了被动词,使译文读来十分顺畅、自然。

例6:Why, the words are spelt differently and mean quite different things.

译文:你看,这两个词儿念起来声音差得很远,意思也完全不同。

分析:原文使用被动语态are spelt,译文如果同样使用被动语态,将之译为“……被念起来……”,读起来就非常别扭,表意不清。译者巴金直接选用原文的主语the words作为汉语的主语,省略了被动词,用主动语态表达了被动意义。

例7:So he crept downstairs and opened the front door quite softly, and went out into the garden. But when the children saw him they were so frightened that they all ran away, and the garden became Winter again.

译文:他轻轻地走下楼,静悄悄地打开前门,走进院子里去。但是孩子们看见他,非常害怕,他们立刻逃走了,花园里又现出冬天的景象。

分析:原文中以被动语态were frightened的形式表达了主语they (即the children)的感受,并无强调动作之意,因此译者在译文中直接采用主动语态的形式,译为“(孩子们)害怕”,没有添加任何表被动的词语。

2.调整原文语序,将原文中的主语译作汉语的宾语

有时,在将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译为汉语的主动语态时,按照上文所述的方法(按原语序进行翻译)行不通,汉语读来不够地道,这时我们就要尝试在汉语中调整语序,将英语中的主语译作汉语的宾语。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句。

例8:Pale poppies were broidered on the silk coverlet of the bed, as though they had fallen from the tired hands of sleep.

译文:绸子床单上绣着浅色的罂粟花,它们像是从睡着的倦手里掉下来的。

分析:原文中被动句的主语为pale poppies,如果译文中仍采用这一主语,将整句话译为“浅色的罂粟花绣在绸子床单上”,则读来有些拗口,不太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在处理这句话时调整了语序,将原文的主语译为汉语的宾语,将原文的状语on the silk coverlet of the bed译为汉语的主语,使译文十分流畅。

例9:Plague was written upon her forehead, and a crowd of lean vultures wheeled round her. She covered the valley with her wings, and no man was left alive.

译文:她额上写着“瘟疫”二字,一群瘦老鹰在她周围盘旋。她的翅膀罩住了整个山谷,所有的人全死了。

分析:原文的句子结构与例8十分相似。翻译这句话时,原文中的主语plague没有充当译文的主语,而是作了宾语;原文中的状语upon her forehead充当译文的主语。译者通过调整语序将原文的被动句译为汉语的主动句,既忠于原文意思,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3.原文中无施动者,汉语酌情补充施动者,将其用

作主语

英语中有不少被动句不指出施动者,或者将施动者隐含于上下文中,此时译者可根据需要补充施动者或找出原文中隐含的施动者,将其用作译文中的主语。我们来体会下面的例句。

例10:“I am waited for in Egypt,” said the Swallow. “My friends are flying up and down the Nile and talking to the large lotus-flowers.”

译文:“朋友们在埃及等我,”燕子说,“他们正在尼罗河上飞来飞去,同大朵的莲花谈话。”

分析:原文被动句中并未指出施动者,但通过分析下文不难发现其隐含的施动者为my friends。译者将my friends译作汉语的主语“朋友们”,并将原文中的主语I译作汉语中的宾语“我”,从而将原文的被动句译为汉语的主动句,使译文流畅、自然。

例11:He had given orders that the artificers were to toil night and day to carry them out, and that the whole world was to be searched for jewels that would be worthy of their work.

译文:他还下过命令要工匠们不分昼夜地赶工,照图样做出来,并且要人到处去搜求那些配得上他们的手艺的珠宝,就是找遍全世界他也不在乎。

分析:原文中的被动句“the whole world was to be searched for jewels”并未指出施动者,但这里的施动者很显然是指代“人”,因此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了这一隐含信息,并将其作为译文的主语,而原文被动句中的主语the whole world被译为汉语的宾语。

4.将英语中一些固定句型译为表被动意义的主动句

英语中有一类以it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句中包含被动语态结构。在将这类句子译成汉语时,一般都将其译为主动句。这类句子有时可译为无主句,有时需要为其添加不定主语(例如“有人”“大家”“人们”“我们”等)。这类句子主要包括如下形式:

It is said that … (据说……)

It is reported that … (据报道……)

It is hoped that … (希望……)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 (必须承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 (由此可见……)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 (大家认为……)

It is asserted that … (有人主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句。

例12:Still,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she has some beautiful notes in her voice.

译文:不过还得承认她的声音里也有些美丽的调子。

分析:原文为it作形式主语的固定句型,译者将其中的被动语态译为汉语的主动语态,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译前处理 篇12

研究缘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西安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西安美食走出国门, 来华的外国游客也对其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规范西安美食的英文译名, 有助于外国友人品鉴西安美食, 提升西安城市形象, 促进西安文化向世界输出。

1. 美食品名英译学术研究的现状

截至2014年7月1日, 中国知网收录相关研究文献共计276篇, 其中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或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的文献共20篇。根据研究角度与意义评价, 此20篇文献大致可分为三类:语言研究、功能研究、文化研究。其中侧重研究语言转换规则和翻译策略类的文献17篇。

综上所述, 现有的研究从不同视角探讨美食翻译问题, 总结概括了一些规律和特征。但总体上, 国内学界对此类翻译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目光集中投射在双语的文字转换和翻译方法的选择等微观操作层面, 多属经验之谈。对其身后承载的文化意蕴, 汉英语言的内在机制、汉英民族深层的文化属性、心理偏好、审美意向的研究止于表象。

2.美食品名的英译现状

品名是美食的“身份证”, 记载着菜肴色、香、味、形、主料、配料、调料、盛器、炊具、烹饪方法、加工过程、原产地、典故、寓意等主要信息, 是食客了解菜肴, 餐馆饭店招徕顾客的主要手段, 在宣传菜品、传播饮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译名如同点睛之笔, 与美食相得益彰, 给食客留下无尽回味。

受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支持, 笔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语料来源为:美国纽约市、犹他州普罗沃市、俄亥俄州鲍林格林市等地中餐馆菜谱, 西安本地餐馆菜谱, 陕西省商务厅印发的《经典陕菜、名小吃的中英文对照菜单服务手册》, 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编辑出版的《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国内外出版的汉英双语中餐菜谱, 国家旅游局、陕西省旅游局、西安市旅游局官网, 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 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官网及其宣传册和出版物。

通过对文本语料的对比分析, 表1列出国内外西安特色美食的英译名。

根据菜肴的色、香、味、形、主料、配料、调料、盛器、炊具、烹饪方法、加工过程、原产地、典故、寓意等, 并区分笔译、口译、市井菜单、筵席菜谱等不同场合, 表1中西安特色美食的译名策略大致可分为音译、直译、意译、直译+意译、音义兼译/音译+注译等, 如表2所示 (正体加粗:国内译名;斜体:英语国家译名) 。

国内外译名研究的理论

1.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译名研究

菜名翻译属于“译名”研究的范畴。《春秋谷梁传·桓公二年》记载, 子曰:“名从主人, 物从中国”[2]5。孔子此处虽然讲的是撰写史书时记载实物名称的方法, 但也为译名处理作出了原则指示。从, 即“顺从、依从”, 此话是说“事物的专名应该尊重原主人的名称来命名”[3]。《春秋左传》记载“春, 王正月戊申, 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三月, 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 以成宋乱。夏四月, 取郜大鼎于宋。戊申, 纳于大庙”。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宋殇公和大司马孔父嘉, 迎立在郑国当人质的公子冯为宋庄公。宋庄公新立, 贿赂临近鲁国、齐国、陈国、郑国, 以稳根基。并特意把郜大鼎送与鲁国。鲁桓公将其安置在鲁国太庙。

这里的“郜大鼎”便是孔子“名从主人, 物从中国”译名原则的具体表现。郜国为宋国所灭, 其宗庙重器大鼎迁入宋国。大鼎原属郜国, 遵从“名从主人”的命名原则称之为“郜”大鼎, 而非“宋”大鼎。“鼎”, 初为烹煮祭祀的炊具和盛器, 后上升为象征王权的礼器。中原地区称之为“鼎”, “物从中国”的命名原则要求此种器物的命名要以中原地区的说法为基准。在“郜大鼎”这个专有名词中, “郜”是专名, 用以指称某物的特殊性, 以便区别于同类事物;“大鼎”是范畴名, 用来说明类属。“名从主人”要求专名翻译应依从原始名称, 本质上相当于“零翻译”, “避免了因一名多译或辗转翻译可能造成的混淆, 是专名翻译的最佳策略”[3]。“物从中国”主张范畴名以中原地区的说法为准绳。“两者结合, 构成了最早的专有名词翻译的完整原则”[3], 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译论源于佛经翻译。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是中国古代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其中“饰文”和“贵本”的文质之争便是后世直译、意译交锋之发源滥觞。

清末民初, 民族危亡时刻, 先行者们力主西学东渐以救亡图存, 引入大量哲学思想、政治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报刊。中西思想文化碰撞交流之时, 译名问题更为凸显, 成为“译事之中坚”[2]174。

章士钊曾就国外新的学术词汇的正确译名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910年11月他以笔名“民质”在梁启超主编的《国风报》上发表了重要译论《论翻译名义》, 讨论意译、音译之得失。他提出:“翻译西方重要新术语, 必须准确涵括其全部意义, 如果意译做不到, 宁取音译。”[2]1761951年2月, 周作人在《翻译通报》上发表《名从主人的音译》, 秉承26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名从主人”的原则, 提出“凡人名地名, 尽可能地依照它国的读法, 忠实地用汉文对译出来”[2]396。不过, 他又补充道“这是标准办法, 但自然也有些例外”[2]396。

2.西方译学的文化转向

归化和异化的争辩, 反映在文化层面上是母语中心主义和译语中心主义的交锋, 本质上是翻译和权力的关系问题。20世纪70年代, 西方翻译的文化学派开始跳出翻译的语言学层面, 把目光从研究双语的文字转换移向研究制约翻译的语境等诸多因素上, 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翻译研究全面的文化转向 (Cultural Turn) 。

文化学派的核心研究范式是“系统——操控”, 其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 文化学派的成立。1976年卢汶会议标志着翻译文化学派的成立, 宣告翻译研究的全新变化。以色列学者佐哈 (Even-Zohar) 提出的文学翻译的多元系统理论 (Polysystem) , 成为文化派整个研究范式的学理基础。佐哈指出当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时, 译者多倾向打破本国传统进行充分翻译, 异化明显;反之, 翻译文学处于边缘地位时, 译者多倾向模仿文学系统中已存在的模式, 归化明显[4]。在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 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 翻译行为成为重要的创新力量, 为文学形式库增添新的内容: (1) 某种文学系统还未成型, 处于“幼嫩”时期、形成之中; (2) 在相互关系的各国文学中, 文学处于“边缘”或“弱势”地位, 或两者兼而有之; (3) 文学处于转折点、危急关头或文学真空的情况下。[5]

第二, 鼎盛时期。此阶段, 勒菲弗尔 (Lefevere) 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 对制约翻译的意识形态因素进行了更加透彻的分析, 提出了改写理论 (Rewriting) 。强调“意识形态 (ideology) ”“赞助人 (patronage) ”“诗学 (poetics) ”三因素对翻译的操纵, 并倡导翻译研究应该放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背景中, 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的各个层面。

第三, 翻译的文化转向。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合编论文集《翻译、历史、文化》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中指出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 (Cultural Turn) 的发展趋势。翻译研究摆脱文学研究或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从属地位, “开始考虑语境、历史和传统等更为广泛的问题”[6]。翻译和其他各种“改写”一样, 创造出“他者”文本新形象, 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相遇绝非偶然。两者关注的焦点都是“权力”和“文本生产”, 权力的争锋与制衡操控着文本生产的过程。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标志翻译研究走出了形式主义, 考虑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语境。翻译既是一种话语建构, 又是一种心理建构。翻译的文化政治策略在改变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显示出的强大力量。

西安特色美食英译的原则策略

1. 音译

中国传统译论中“名从主人, 物从中国”的专名翻译原则为译名音译法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中国国力的全面上升和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长, 则为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入侵”英语提供了现实动力。1600年前, 仅有typhoon (台风) 、li (里) 、litchi (荔枝) 等6个中国制造的词汇被收入牛津;17世纪增加了31个, 18世纪增加了44个, 19世纪增加了31个, 20世纪截至90年代初, 增加了152个。而自1994年以来, 英语新词中, “‘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 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西方看中国的目光也在转变, “以前是漠不关心, 现在是不可忽视……观察的焦点也由宏观的国家意识形态深入到微观的百姓市井家常, 由务实的财经政治动向转向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品位”。英译具有西安特色的传统美食, 本着推广汉语及西安饮食文化的原则, 宜采用音译。如:Pao Mo (泡馍) 、Rou Jia Mo (肉夹馍) 、Liang Pi (凉皮) 等。

2. 音译+注译

英语民族“天人各一”的原初心态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壮大孕育滋养了英语民族的理性思维。反应在饮食文化上, 便是汉民族极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形”, 而英语民族崇尚营养摄取。在菜品命名上, 英语民族偏好对菜肴内容平实、直观的描述。因此, 对无法“顾名思义”的中菜菜名, 宜使用音译, 并后缀注释。其中, 注译应顺应英语民族的语言习惯, 偏重对食材 (包括主料、配料、汤汁) 和烹制方法的介绍, 完成菜品信息的有效传递。如镜糕Jinggao (Steamed Glutinous Rice) 。

3. 音译+变译

鉴于菜谱的有限空间和口头交际的简明直白, 译名应遵循就简原则。比如被誉为“长安首味”的葫芦鸡, 制作工艺繁琐、色泽金红、香醇酥嫩、状如葫芦。这道菜中文名的着眼点在于形状和主料。这些信息如果不加取舍全部译成英语, 冗长的译名便成为交际障碍。宜采用变译, 舍去形状, 补充原产地、口感, 处理为Hu Lu Ji (Xi’an Crispy Chicken) 。

4. 直译

按照“名从主人, 物从中国”的译名原则, 专名翻译应依从原语称谓, 范畴名则遵循译语称谓。因此, 能在译语中找到对应词汇的范畴名宜采用直译。如Persimmon cakes (柿饼) 、Jiaozi Banquet (饺子宴) 。

结语

呼吁西安市政府组织制订西安特色美食英译标准, 提升城市对外交流服务水平。第一, 统一译名。第二, 规范译法, 建立该类文本的翻译模式, 丰富其理论体系。在多种文化并存共生的当今世界, 更好平衡汉英民族的利益, 促进汉英民族的交流、理解、互信, 促进更多领域的西安文化走向世界。注重发展译者能力, 培养译者素养。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中国百姓与食物的故事[EB/OL][2012-05-27].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5/27/c_112044286.htm.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5.

[3]赵巍.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意识形态”——从“名从主人, 物从中国”谈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03) :69-89.

[4]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y[M].London:Routledge, 1993:117.

[5]Even-Zohar, I.Polysystem Studies[J].Poetics Today.1990 (1) :47.

上一篇:有效价格下一篇:传统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