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优化方法

2024-09-25

传统优化方法(精选10篇)

传统优化方法 篇1

1 引言

多目标最优化是一门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是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在某种意义下多个数值目标的同时最优化问题[1],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改造自然的方案规划与设计过程在总体上都反映了“最大化效益,最小化成本”这一基本优化原则,在合作对策问题中如何求解最优策略以获得共赢目标,在非合作对策问题中如何使自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使对方的受益最小化,以及控制工程中的稳、准、快等时域指标与稳定域度、系统带宽等频域特性的综合问题等,实际上都是多目标的优化问题,因此多目标优化问题在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

多目标优化是最优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许多优化问题都可归结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多目标优化问题起源于许多实际复杂系统的设计、建模和规划。这些系统所在的领域包括工业制造、城市运输、资本预算、水库管理、能量分配、后勤补给、网络通信等等,可以说多目标优化问题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2 多目标优化模型

多目标优化问题(Muli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MOP),又称多准则优化问题(Multicriteria Optimization Problem),多性能优化问题(Multi-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Problem)或向量优化问题(Vector Optimization Problem)。

一般的多目标优化问题(MOP)由一组目标函数和相关的一些约束组成,可作如下数学描述:

其中X=(X1,X2,…,Xn)T是Rn空间的n维向量,称X所在的空间D为问题的决策空间,fi(X)(i=1,2,…,m)为问题子目标函数,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即不埚X∈Ω使(f1(X),f2(X),…,fm(X))在X处同时取最小值,m维向量(f1(X),f2(X),…,fm(X))所在的空间称为问题的目标空间,gi(X)≤0(i=1,2,…,p)为约束函数。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本质是在很多情况下,各个子目标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一个子目标的改善有可能引起另一个子目标性能的降低,也就是说,要使多个子目标同时达到最优是不可能的,而且只能在他们中间进行协调和折中处理,使各个子目标函数尽可能达到最优。法国经济学家V.Pareto(1848-1923)最早研究了经济学领域内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了Pareto解集。多目标优化问题的Pareto最优解仅仅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不坏”的解,并且通常一个多目标问题大多会具有很多个Pareto最优解。在实际应用问题中,必须根据对问题的了解程度和决策人员的个人偏好,从Pareto最优解集合中挑选一个或一些解作为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最优解。所以,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首要步骤和关键问题就是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所有最优解。

3 传统的优化方法

绝大多数传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是将多个目标通过某种技术转换为一个目标的优化问题,然后再借助数学规划工具来求解。常见的传统优化方法有:

(1)加权求和法(Weighted Sum Method)

这种方法由Zadeh首先提出,该方法就是将多目标优化中的各个目标函数加权(即乘以一个用户自定义的权值)然后求和,将其转换为单目标优化问题进行求解。

利用加权求和可以将多目标优化转化为以下形式:

通过选取不同的权重组合,可以获得不同的Pareto最优解。这也是最为简单有效的一种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经典方法,而且对与Pareto最优前端为凸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保证获得Pareto最优解。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权重的选取与各个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有很大关系。此外,在搜索空间非凸时,很难在Pareto最优前端的非凸部分上求得解。

(2)ε-约束法(ε-Constraint Method)

ε-约束法是由Marglin[2]和Haimes[3]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其原理是将某个目标函数作为优化目标,而约束其他目标函数的方法来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模型如下:

εi作为上界可在优化过程中取不同的值,以便搜索到多个Pareto最优解,记Xf为可行解集合。通过这种方式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换为单目标优化问题,然后通过一般的数学规划方法或者模拟退火等方法进行求解。

(3)最小-最大法(Min-Max Approach)

最小最大法起源于博弈论法,是为求解有冲突的目标函数而设计的。这种方法的线性模型由Jutler和Solich提出[4],后由Osyczka和Rao进一步发展[5],是通过最小化各个目标函数值与预设目标值之间的最大偏移量来寻求问题的最优解。

4 多目标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是受生物学进化学说和遗传学理论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类模拟自然生物进化过程与机制求解问题的自组织与自适应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借鉴生物界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随机的搜索算法,由Holland教授于1975年提出[6]。Goldberg总结了一种统一的最基本的遗传算法,称为基本遗传算法(Simple Genetic Algorithms,SGA)。只使用基本的遗传算子: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其遗传进化过程简单,容易理解,是其他遗传算法的雏形和基础。

常用的几种多目标遗传算法:

(1)并列选择法

Schaffer提出的“向量评估多目标遗传算法”是一种非Pareto方法。此方法先将种群中全部个体按子目标函数的数目均等分成若干个子种群,对各子群体分配一个子目标函数,各子目标函数在其相应的子群体中独立进行选择操作后,再组成一新的子种群,将所有生成的子种群合并成完整群体再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如此循环,最终求得问题的Pareto最优解。

(2)非劣分层遗传算法(NSGA)

Srinivas和Deb于1994年提出的非劣分层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也是一种基于Pareto最优概念的多目标演化算法。首先,找出当代种群中的非劣解并分配最高序号(如零级),赋给该层非劣解集与当前种群规模成比例的总体适应值。为了保持解的多样性,所有该层非劣解基于决策向量空间距离共享此总体适应值。此后,该层非劣解集将不予考虑。然后,开始下一层非劣解集的搜索,在该层得到的非劣解集称为第二层,分配排列序号(如一级),并赋给与该层种群规模(除去以上各层已被赋予适应度的非劣解)成比例的总体适应值,同样,必须在该层非劣解集中实行适应值共享。如此重复直到当前种群中最后一个个体被赋予适应度值。

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Deb等人于2002年又提出了一种非劣分层选择法2(NSGA-II)[7],这种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对种群中的个体按Pareto进行排序,按照序值从小到大选择个体,若某些个体具有相同的序值,则偏好于那些位于目标空间中稀疏区域的个体。

(3)基于目标加权法的遗传算法

其基本思想是给问题中的每一个目标向量一个权重,将多有目标分量乘上各自相应的权重系数后再加和,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目标函数,将其转化成一个单目标优化方法求解。

若以这个线性加权和作为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评价函数,则多目标优化问题可以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权重系数变化方法是在这个评价函数的基础上,对每个个体去不同的权重系数,就可以利用通常的遗传算法来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多个pareto最优解。

(4)多目标粒子群算法(MOPSO)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进化计算技术,由美国学者Eberhart和kennedy于1995年提出,但直到2002年它才被逐渐应用到多目标优化问题中。PSO初始化为一随机粒子种群,然后随着迭代演化逐步找到最优解。在每次迭代中,粒子通过跟踪两个“极值”来更新自己,一个是粒子本身所找到的个体极值p Best,另一个是该粒子所属邻居范围内所有粒子找出的全局极值q Best。MOPSO与求解单目标的PSO相比,唯一的区别就是不能直接确定全局极值q Best,按照pareto支配关系从该粒子的当前位置和历史最优位置中选取较优者作为当前个体极值,若无支配关系,则从两者中随机选取一个。

(5)微遗传算法(Micro-Genetic Algorithm,Micro-GA)

Micro-GA是由Coello和Toscano Pulido于2001年提出的,是一种包含小的种群和重新初始化过程的遗传算法GA,其过程如下:首先,产生随机的种群,并注入种群内存,种群内存分为可替代和不可替代两部分。不可替代部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提供算法所需要的多样性;可替代部分则随算法的运行而变化。在每一轮运行开始,Micro-GA的种群从种群内存的两部分选择个体,包含随机生成的个体(不可替代部分)和进化个体(可替代部分);Micro-GA使用传统的遗传操作;其后,从最终的种群选择两个非劣向量,与外部种群中的向量比较,若与外部种群的向量比较,任何一个都保持非劣,则将其注入外部种群,并从外部种群中删除所有被它支配的个体。

5 传统方法和遗传算法比较

尽管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还不尽完善,但遗传算法已经很广泛的应用于多目标问题的求解上,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相比其他算法,遗传算法具有适应性和通用性、隐并行性、扩展性这三个独特的特点。但是它还是不能很好的解释遗传算法的早熟问题和欺骗问题,缺少完整的收敛性证明等。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参数设置比较困难,解决约束优化问题还缺乏有效的手段,易早熟,而且计算量相对于传统方法要大的多,即使是使用遗传算法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目前的多目标进化算法能有效的求解的目标数一般不超过4个。

与遗传算法相比较,传统算法在处理多目标优 化问题上,也具有其特有的优势。相对遗传算法来 说,传统算法的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设计简单、 容易理解,方便建立数学模型,并且传统方法有充分的理论支持。因此虽然遗传算法在解决多目标 优化问题上取得了很多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传 统方法不及遗传算法有效,会被多目标遗传算法 取代。相反,传统算法在解决一些问题上仍然具有 很大的优势,比如计算速度快,易实现。所以我们 在求解多目标问题中,如果能结合遗传算法和传 统方法间的优点,效果将会越来越好。

6 结束语

在工程实践中和科学领域中存在着很多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在单目标优化问题中,最优解就是一个且已经具有了明确的概念,但对于多目标优化问题,不同于单目标优化,多目标优化处理的是一些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目标,其解集也不是单一的一个解,而是一组最优解的集合。传统的数学规划原理在多目标优化的实际应用中虽然不太适用,但其也有自己的优点,而且就对于现在的多目标遗传算法也并不是很完善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更多高效算法,结合两者的优点,使处理多目标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

摘要:多目标优化是最优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论述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时介绍了常用的几种传统优化方法和常用的几种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改进后的遗传算法与传统优化方法求解效果进行了比较,认为要进一步研究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更多高效算法,若能结合两者的优点,处理多目标问题的效果将越来越好。

关键词:多目标优化,传统优化方法,遗传算法

参考文献

[1]林锉云,董家礼.多目标优化的方法与理论[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Marglin S.Public Investment Criteria.MIT Press,Cambridge[M].Massachusetts:1967.

[3]Y.Haimes.Integrated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J].control and Dynamic System:Advances in Theory andApplication,1973,10:435-518.

[4]Osyczka A.Multicriterion optimization in engineering withFORTRAN programs[J].Ellis Horwood LIMITED.1984.

[5]Tseng C H and Lu T W.Mini-max multi-objectiveoptimization in structural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1990,30:1213-1228.

[6]Holland J H.Adaptation in naturation in naturalandartificial systems[J].The Uniuversityof Michigan Press,1975(1):21-24.

[7]Deb K,Pratap A,Agarwal S,Meyarivan T.A fast and elitist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NSGA-II[J].0IEEETrans.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2002,6(2):182-197.

打破传统模式 优化语文教学 篇2

一、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們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

1.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初二的课文《背影》,在课堂上插入与语文相匹配的电视散文,这样不由得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2.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我记得在一次听课的时候,有位初二的教师在上《爱莲说》的课文时,在黑板上边讲课文边涂涂画画,一节课下来,他的板书就形成了一朵漂亮的莲花。

二、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语文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其形象性,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时都必须将课文内容转化为思维中的映像,从而准确而又具创造性的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生活启迪。多媒体计算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出《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勃勃生机。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既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又要具备灵活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学习中陶冶性情、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多媒体课件在视、听方面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区别于传统教学就在于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便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形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强美的对象,丰富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美的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但是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时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慎重选择、灵活运用。

四、创新作业延续课堂教学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和拓展。曾经有专家对于作业的解释是这样的“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平凡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批评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我认为这个解释很有道理,语文作业的布置可以多样化,例如给课文画插图、尝试诗词的创作、创作童话,寓言、作家作品比较研究、甚至摄影等等。

1.作业的设计灵活性和针对性

照顾各类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高低。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和完成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自己就会主动完成作业,教师不会再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而苦恼。

2.作业的完成过程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

作业类型多样,完成方法各异,或动手画,或东脑子写,或查阅摘抄各种资料,或深入田间地头调查,这就是语文作业“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真实写照。作业不再是学生挥之不去的负担,而是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好机会,相当于一份美差。以后,学生也会想方设法丰富作业的类型。

传统优化方法 篇3

当今严峻的能源形势已引发全球各国的密切关注,在全力寻求新型能源形式和转化技术同时,更需全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当前建筑能耗的比例逐年递增,已突破25% ,其中楼宇建筑中空调的能耗约占60% 以上,夏季高峰负荷时,空调用能达城市负荷的1 /3。空调系统的能效优化是整个楼宇节能降耗乃至整个城市的能源优化利用都至关重要[1 - 2]。

楼宇建筑中的中央空调通常都按照最大冷负荷设计,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空调系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部分负荷状态。特别是传统水冷式中央空调,空调系统持续运行在低负荷工作状态,热效率远远低于额定容量下的运行效率,过度冗余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3]。中央空调系统主机耗能约占50% ,冷冻冷却水泵耗能约占30% ,节能优化空间较大[4]。因此有必要针对主机系统的能效优化进行研究,通过优化中央空调主机系统的运行模式、搜寻机组最优运行工况,在实现能量供需匹配自动调节的同时,大幅度地降低中央空调系统能耗。

本文针对公共楼宇中的传统水冷式中央空调的主机系统开展能效优化方法研究,首先研究了中央空调主机系统的能效优化方法,分析了其能效评价指标并建立其能效优化控制模型,接着重点研究了其能效优化控制实现过程,最后通过实证案例分析了能效优化提升效果。

1 中央空调主机系统能效优化方法研究

1. 1 能效优化评测指标

参照美国采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 ASHRAE) 的制冷机能效评价制,用于中央空调制冷系统实时评测的能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 1) 空调主机的能效比

( 2) 冷冻水泵的能效比

( 3) 冷却泵的能效比

( 4) 制冷系统的能效比

式中Q为空调主机制冷量或制热量,Pchill为空调主机机组功率,Pchp为冷冻水泵功率,Qc式中为冷却水泵交换的总热量,Pcp为冷却泵的电功率,其中Q及Qc通过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的流量和进回水温差计算获得。

1. 2 能效优化控制模型

本文所构建的模型考虑影响主机系统能耗的主要运行参数,将末端人为、环境、及建筑物本体等因素统一反应为冷负荷需求变化。优化目标:

各组成部分的功率模型:

式中i表示第i台主机或水泵,Cp为水的定压比热( 4. 2* 103J /( kg·k) ) ,ρ 为水的密度,G为冷冻/却水流量,T1为冷冻水出水温度,T2为冷冻水回水温度,T3为冷却水出水温度,T4为冷却水回水温度,H为冷冻/却水泵扬程,η 为冷冻/却水泵工作点效率,g为冷冻/ 却水泵流量扬程系数。

此外,空调主机冷冻水的回水温度是由主机冷冻水出水温度、流量及末端的负荷交换需求决定,冷却水的回水温度由冷却水的出水温度、流量及冷却塔热负荷交换能力决定,因此可以表示为:

空调主机系统能效优化的寻优控制量为T1,T3,Gchp,Gcp。

受主机制冷能力及压缩机运行条件的限值,约束条件包含:

1. 3 能效优化方法

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中央空调的能效优化展开了优化算法研究[5 - 8],通过对优化算例的分析,神经网络模型比传统的二次模型更具灵活性,但因其不能微分而使用受限,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适者生存”的高度并行、随机和自适应的全局优化的概率搜索算法,因此本文选取遗传优化算法:

( 1) 依据2. 2 节中的公式( 5) ~ ( 10) 进行遗传群体编码构建;

( 2) 初始化种群,目标值的适应度调整,控制量的初始化范围选取,一般结合额定值及运行经验值;

( 3) 运行参数的设置,来源于空调系统的固定值参数及实时运行参数;

( 4) 种群评价,遗传群体的自适应度函数构建,依据公式( 11) 的约束条件引入惩罚项,进行变异、劣质个体的筛除,保证下代遗传的优良性。

( 5) 目标值判别,结束种群优化、输出最优控制量。

1. 4 能效优化控制过程

本文提出中央空调主机系统的能效优化控制过程是一个动态在线实时优化过程,主要涵盖设备用能分析与监测、能效动态优化计算、控制策略生成与执行几大部分,具体如图1 及图2 所示。空调主机系统多数时间处于用能分析与监测状态,实时监测设备能效及异常用能状况,如图1 所示。空调系统在刚启动时,冷负荷需求远大于系统的制冷量供应,系统多处于额定容量运行状态,此时空调系统处于高效运行状态,随着空调工作时间的延长冷负荷需求的降低,空调系统能效指标下降,开始启动能效优化控制过程,如图2 所示。

2 中央空调主机系统能效优化案例

苏州某大楼总建筑面积约8 万平方米,包含餐饮、住宿、娱乐多服务类型,24 时营业。空调主机系统包括4 台主机( 2 台400k W离心式冷水机组、2 台255. 9 k W螺杆式冷水机组) ,8 台冷冻水泵( 55 k W泵6 台、22 k W泵2 台) ,4 台冷却水泵( 55 k W泵3台、30 k W泵1 台) 。

针对该空调系统的能效优化试点时间为2013 年7 - 9 月。根据空调的天气敏感性及以往空调运行经验,将天气分为高温天气、正常天气及凉爽天气,表1 为试点期间各项控制策略的执行情况统计。

如表1 所示,主机能耗占比大,优化空间也最大; 更换或关闭小主机,可提升主机运行效率降低能耗,据监测数据分析主机负荷80% 的时候,能效比最高,低于60% 时,机组性能急速下降; 在不影响用户舒适度情况降低主机出水温度可显著降低电功率; 更换或关闭水泵,也可提升水泵运行效率降低能耗; 水泵的流量对能耗的影响非常显著,据监测数据分析当水泵流量减少25% 时,能耗降低约45% ; 同时降低流量可提高主机的出回水温差,提高主机系统能效。

图3 为三类天气状况下的平均降负荷情况统计,其中各条基线为依靠往年同类型天气空调运维数据推测得到,能效优化曲线为依据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得到。表2 为综合节能量统计,按以往运行习惯预测空调的总耗电量约为850 000 k Wh,空调电量削减量约为79 000 k Wh,降低能耗9. 3% 左右; 对各个时段的节能量进行评估,平均降能区间在8% ~ 10% 之间。

图3各类天气的空调负荷平均优化情况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楼宇中央空调主机系统进行能效优化研究以达到削峰降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的目的。文中提出了基于实测数据的能效在线实时监测和动态优化控制相结合的优化方法,构建了主机系统及分设备的能效评价指标及中央空调主机系统的能效优化控制模型,并详细分析了能效优化的操作全过程。以苏州某楼宇的空调系统实证为例,分析了试点期间的优化控制策略、负荷平均优化情况、综合节能量等,试点期间该系统平均降能8% ~ 10% ,综合降能9. 3% 。

摘要:公共楼宇中央空调耗能高、季节性强、可调潜力大,是目前用户侧能源管理与能效提升的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传统水冷式中央空调的主机系统,重点研究了中央空调主机系统的能效优化方法,提出了基于实测数据能效在线实时监测和动态优化控制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分析了主机系统及分设备的能效评价指标,并建立了中央空调主机系统的能效优化控制模型,且详细构建了能效动态优化控制全过程;最后通过苏州商业楼宇的实证案例,分析了试点期间各类天气下的平均削负荷情况及综合节能量,据估综合节能量可降耗约8%~10%。

传统优化方法 篇4

一、学生视角,校本研究

如果说学校没有开展传统节日教育,那不是事实。在多数学校,传统节日不仅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活动,很多时候甚至还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那么,对于这种声势浩大的教育行动,学生为何不“买账”呢?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活动都是由学校教师一手策划并组织实施的,学生在其中充其量只是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完成任务成了学生参加活动的最大动因。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的教育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新课程改革强调,德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也就是说,活动只有在学生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目标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为此,学校大队部在设计传统节日教育方案时,先与大队委、中队委和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在充分讨论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由于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非常喜欢参加这些节日活动。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荡涤心灵,净化灵魂,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与此同时,学校结合探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围绕“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知多少”话题,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节日进行探究,深入了解其由来、习俗,设计与此相关的活动。如由学生自主策划开展的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技能,更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接受了教育。学校把这些素材融合到综合实践课程中,结合学校的特色,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这样,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更有利于增强传统节日教育的

计划性和实效性,学生在有计划、整体性的系列活动中,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更为深刻。

二、活动润泽,形式多元

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只有选择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活动,教育才能取得成效。为此,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查一查。学生利用图书资料、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来历、传奇故事、习俗等方面的资料,从而对传统节日形成初步的认识。如对“年”的认识,学生通过查资料,知道了“年”指的是什么,了解了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等知识。

问一问。学生通过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了解他们小时候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在长辈的讲述中,孩子知道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文化习俗。

诵一诵。在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创作了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意境高远,具有巨大的育人价值。学生通过查找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在读一读的过程中,充分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学校还结合语文课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了赛诗会活动,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品一品。我国的传统节日常常会与一些特定的食品相伴。吃好东西当然是学生所喜欢的,他们在品尝民俗传统食品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食品背后的故事,从而受到教育。如清明节,学校让每位学生品尝青团(当地过清明节时特有的一种食品)。学生在品尝的过程中,知道了青团为什么要做成绿色的,是怎么做成的,为什么要吃青团……小小的食品带出了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品尝中追问,在追问中更深入地了解了民族文化。

做一做。在不同的节日里,组织学生尝试制作一份民俗食品或者参加一项民俗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正月十五,五年级的学生动手包起了元宵。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的很顺利地包好了圆溜溜的元宵,有的却双手沾满了糯米粉,一个都没捏成。于是,会的教不会的,大家都包好了元宵。当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元宵回家和父母一起享用时,家长是幸福的,孩子们也在活动中了解了元宵节特有的文化习俗。

另外,学校还根据具体节日的特点,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创设浓郁的节日氛围,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锻炼,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三、环境育人,文化熏陶

良好的环境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巨大教育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郁校园氛围。

学校以“透视民族文化,尽揽民俗风情”为主题,构筑了民俗文化墙;以“民族魂”为主题,在校园长廊中图文并茂地展示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结合传统节日教育制作了节日展版,并由此辐射到班级,学生纷纷动手,创作了黑板报、手抄报、电子报等。这样,在师生齐心协力之下,校园中充盈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激发出持久的探索民族文化的热情。

四、家校结合,社区渗透

由于学生过民族传统节日多是在家里和社区,所以传统节日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整合家庭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区活动中受到教育。

首先,学校在节前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如:春节,开展“做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重阳节,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活动;中秋节,开展“我爱我家”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活动结束后,学校还及时请家长填写反馈表,做好总结工作。

其次,鼓励家长主动为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以开阔学生视野,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师的发动下,有的家长特意为孩子买来了唐装;有的家长把家里过中秋节的场面用数码相机拍下来,让学生带到班里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快乐……这些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第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重阳节来临之际,学校组织学生到社区为老人表演舞蹈,给老人送上“重阳糕”;辞旧迎新之际,组织学生来到社区高龄老人家里,给老人拜早年。系列活动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实到了行动上。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课本以及其它书籍无法替代的。因此,重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探索,适时开展主题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更能充实学生的人文内涵。

(作者单位:南京市双闸中心小学)

传统高校档案信息共享的优化策略 篇5

一、创设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

对于各所高校来说, 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成为连接本校的其他部门以及社会档案机构之间的桥梁。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不仅包括档案借阅、档案查询、档案存储以及档案收集的功能, 还与现阶段国家档案事业在整个建设与发展阶段中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它也具有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方便群众等优点。建立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主要包括服务层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等3个方面。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将各大高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有价值的资料、各项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成果以及高校所有的人才档案等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并储存, 同时对各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不断地处理优化。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要不断关注市场的实际需求, 以此为基础为在校师生、公众个人以及有关的社会机构提供高校档案的借阅与查询等服务。

二、建立高校档案用户反馈系统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反馈是指各大高校通过档案信息的相关服务管理系统对所输出的高校档案信息进行确认, 个人或社会机构利用后, 把所得到的利用结果信息反馈给高校档案管理部门, 再由这些部门把原始的信息与用户反馈所得的利用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找到这二者间存在的差异, 从而不断对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功能与业务进行调整与优化, 从而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中形成循环信息链。对于各所高校来说, 创立高校档案用户反馈系统在多方面都能获得相应的效果。如, 高校可通过社会机构的反馈对本校毕业生的质量进行分析与研究, 根据结果判断本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是否相符;本校根据教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对不同学员的专业设定是否需要调整。同时, 高校还可以根据外部机构的反馈对本校的科研档案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从而评价本校在各种科研活动中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与最初的成本资金投入是否成正比, 或是科研结果是否取得了预想中的社会效益, 高校可通过对实际获得的成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对比, 找到二者间的差异, 从而对自身的科研活动进行相应的控制与调整。

三、各高校间可联合建立档案信息集成系统

目前, 高校档案信息集成系统是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工作, 然而由于缺乏成熟的技术经验, 各大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一集成系统主要由3方面的资源构成:一是数据集成, 二是服务集成, 三是系统集成。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构建是整个集成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关注的重点, 它可以促进不同的高校间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 同时也是连接不同高校间档案信息管理部门的中心枢纽。对高校各种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服务与集成管理是一个能够实现高效管理、满足用户要求以及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价值得到发挥的优化整合过程, 它可以实现使各所高校相关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集中到整个系统中, 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快速发展建设与高校中有关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规划紧密联系到一起。

四、强化高校档案信息共享顶层设计

各大高校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工程, 由于这一工程涉及到众多高校, 并且各大高校之间都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性。由于高校对其他高校不具有有效的行政管理权,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 对各所高校之间的管理、领导、计划以及协调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面对这一情况, 需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或是上一级的政府管理部门来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进行统一协调, 可以使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 利用顶层设计, 将建设工作逐步向下推行。如果在工作中使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 极易导致各高校间的重复建设以及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只有在工作中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全局规划, 才能使整个工作结构合理、网络优化。在实行顶层设计以及总体规划的过程中, 不但要强化各高校领导者自身的档案管理意识, 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政府中的领导层能够具有一定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梁宏伟.对传统高校档案信息共享的优化研究[J].兰台世界, 2014.05

[2] .何秀清.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 2013.06

[3] .秦书凰.王琨.练聪颖.刘瑜.张京平.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探析[J].机电兵船档案, 2010.03

[4] .盛群.高校档案信息共享之路[J].兰台世界, 2009.06

加快推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的对策 篇6

(一) 政府应转变战略, 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在过渡时期, 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仍需政府的行政推动和引导。实践证明, 仅靠群众零星地、分散地调整往往形不成规模特色, 也难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政府职能必须准确定位, 即政府应从管制变成服务, 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充分的营销服务。政府应从当地实际出发, 围绕农业结构的调整, 帮助农民以市场为中心淘汰低劣产品, 推广优质产品。拉动产业链条, 实现多层次增值, 并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上, 从财政、资金、流通、土地使用权转移等方面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的强力支持和保护。

(二) 抓好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批发市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农民安排生产将主要依据市场农产品价格信号, 但农民很难从市场获得准确信息, 并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生产。这就要求政府及其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准确的能够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 努力打通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渠道。要立足实际, 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外贸、财政、金融等部门发布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并组织重点产区的县、乡和龙头企业相互交流、互通信息。同时, 加大力度, 建立健全城乡集贸市场、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 努力形成以城乡集贸市场为依托, 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 功能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做到以销定产, 以销促产。只有这样才能把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另外, 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提高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依法监管能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 以质量安全的理念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以绿色生态的理念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大力培育大型农业企业,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代组织形式, 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的联结, 可以促进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的发展, 形成各种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 使分散经营的农户提高组织化程度, 与市场进行有效联接, 通过交易的联合形成新的规模经济, 使农户经营地位得以提高。

目前, 政府应从政策上大力培育大型农业企业, 鼓励形成跨地区乃至全国性行业协会。政府要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 把对龙头企业的信贷、税收、进出口和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对各种所有制、各种类型的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只要有市场、有效益, 能够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都要一视同仁给予扶持。要发挥农业部门技术力量强以及与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 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另一方面, 也要学会如何与这些大型公司和行业协会打交道, 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互动。农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建经济实力强、科技力量强、能够网络千家万户闯市场、便于发展商品市场的龙头企业。

三、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一) 用工业理念谋划和管理农业,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要坚持把农村工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借鉴现代化工业组织形式, 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 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借鉴工业融资方式, 开展农业资本运营,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借鉴工业质量标准理念,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借鉴工业市场营销理念,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推进农产品营销。

(二) 用现代工业手段, 改造传统农业,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要大力发展农用工业, 为农业提供技术先进、质量优良、符合农艺要求的各类农业机械, 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优质高效的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开通科技改造农业的渠道, 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 努力拓宽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采用工程、生物、农艺等技术措施,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性能。

(三) 促进工业与农业的产业对接, 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要调整工业布局, 促进城市第二产业向县域转移, 把适合在农村发展的工业放到农村去,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各县区要加快改革, 积极创造条件, 主动迎接城市产业转移。城市工业要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优势, 积极支持在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增效。

(四) 积极引导各种生产要素流向农村, 搞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通过财政补贴, 以奖代补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把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作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 按照“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三直接”服务模式, 组建科技服务队, 成立科技服务专家组, 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搞好农民科技大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工程”, 每个县、乡、村都要树立符合本地产业特点的、有代表性的科技示范户, 制定标准, 挂牌认定, 大力扶持要研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要采取多种途径培训农民, 做到每户都有一名“明白人”, 推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各种人才到农村服务和创业, 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摘要:传统农业优化升级的过程, 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过程, 最终目标是转变为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与现代化。现阶段, 应对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 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 实现工农结合、城乡互融, 形成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经营体制与运作机制, 全面推动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

传统优化方法 篇7

近些年来,信息隐藏技术作为一个安全领域的新兴课题已经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2,3]。LSB(最低有效位)是信息隐藏技术中最常见的算法,它利用人的视觉系统对图像的微小改动不敏感和图像的最低几个位平面反映的类噪声特性实现隐藏[4]。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LSB隐藏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出现了许多LSB的改进算法。袁占亭[5]等人基于几何变换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图像置乱技术的亚仿射变换,并利用矩阵编码思想改进L S B的嵌入方式;李桂芸[6]等人在传统混沌图像置乱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图像向量索引奇偶性的信息隐藏算法;刘红翼[7]等人研究了异或运算的性质,实现了对嵌入的字节秩序修改一位就可在该字节中同时嵌入两位秘密信息。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遗传算法自适应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LSB图像隐藏的优化算法,同样最多只需修改一位,但与之相比进一步提高了秘密信息的嵌入量,增强了隐蔽性,并能无损还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对LSB图像隐藏算法的优化

传统的LSB图像隐藏是对最低位嵌入信息,隐藏量小[8,9]。现以遗传算法[10]模型对LSB图像隐藏优化。实现如下:

(1)参数确定

种群规模为图像像素点总数m×n,参数变化范围为8(8个位平面),由于第0、1、2和3位平面的改变对图像的影响小,最大迭代次数在这里取4。

(2)初始化

在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LSB图像隐藏时,由于在最初始时还未嵌入秘密信息,所以初始化时为原始图像的总数m×n的像素点。

(3)适应度函数

种群适应度函数用来评价整个种群个体优劣的尺度,决定了种群个体是否被淘汰。LSB图像隐藏的核心思想是将秘密信息与待嵌入位信息进行比较以实现秘密信息的嵌入。因此,种群适应度函数可表示为:

式中,bit[i]代表图像载体元素的第0到第4位值,s为秘密信息。

(4)选择操作

在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LSB图像隐藏中,对于每一个像素点,在bit[i],i从0到4进行遍历选择,若种群适应度函数值为0,则图像信息保持不变,选择该图像元素位值,并将下一个待嵌入的秘密信息与该元素的下一位位值比较,循环上述操作;若种群适应度函数值为1,则进入下面的交叉操作。

(5)交叉操作

为了增大种群的多样性,执行交叉操作,进而组合各种群个体的适应度信息。设完成种群交叉操作的两个体为X1和X2,则交叉后的个体为:

式(2)中:交叉概率满足r∈[0,1]。两父代X1和X2就是式(1)中所提到的图像位信息bit[i]和X2秘密信息s。但是由于算法中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所以此处的r只能取值0或1。且当r取值为1时,就是前面所述的选择操作。当r取值为0时,实质就是将图像该位信息替换为秘密信息s。

(6)变异操作

结合LSB图像隐藏,由于在参数确定时选择的最大迭代次数为4。即当r取值为0时,若已经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则直接进入变异操作,即换下一个像素值点循环操作。即针对公式(2),当r取值为0时,有下列公式(3):

针对基于LSB图像隐藏来说,自适应遗传算法中有几点必须注意,就是只要进行交叉操作之后必然进入变异操作,原因是为了满足最多只修改一位的需求;如果选择操作完成之后,就将该像素点的较高一位与秘密信息进行比较;若选择操作是像素点最高位时完成的,则在选择的同时进入变异操作。

为了简述上述遗传算法自适应的思想,对嵌入的不同条件,将其整个遗传过程总结为表1。

本文提出的基于遗传算法的LSB图像隐藏方法简单,运算量小,嵌入量大。最多可以达到在一个像素点中隐藏4bit秘密信息,但仍满足最多只修改一位的需求,由于并未对像素点位值信息作出改变,所以不会对整体图像造成影响。

2试验结果与算法性能分析

2.1试验结果

编写实现上述嵌入算法和提取算法的代码。取256级灰度图像Lenna(256×256)为载体图像,将采集的由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幅度为0~3V,频率为200Hz的正弦波信号经采样率为20k Hz的A/D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字信息作为秘密信息,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分别是原始图像、自适应隐藏图像、隐藏1位图像和隐藏2位图像,对比这4幅图,图片差异不明显,这说明自适应隐藏和隐藏1位或2位都达到了很好的隐藏效果。表2分别是待嵌入的二进制信息和自适应隐藏提取之后的信息,从表中可以看出,两者保持很好的一致性,说明秘密信息可以被准确完整地提取出来。试验充分验证了基于LSB图像隐藏优化算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2.2算法性能分析

图像隐藏技术的评价指标主要有隐藏容量、不可见性和鲁棒性等。下面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隐藏容量:提出的自适应图像隐藏算法从理论上分析可以达到在一个像素点中最多隐藏4bit秘密信息的隐藏容量。自适应隐藏图像、隐藏1位图像和隐藏2位图像三种嵌入算法的隐藏容量的试验结果比较如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提出的优化算法在隐藏容量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2)不可见性:由图1可以看出,隐藏1位和自适应隐藏之后的结果与原始图像从主观视觉上看差别不大。为评价提出算法的不可见性,将均方根误差(RMSE)和峰值信噪比(PSNR)作为客观标准评价。原始图像C和隐藏后图像S的均方根误差和峰值信噪比计算公式如公式(4)和公式(5):

其中,M和N表示图像的长和宽。RMSE越小说明两幅图越相似。PSNR越大,则图像S的保真度越好,两幅图像越相似。三种算法的RMSE和PSNR的计算结果比较如表3。

由表3中的结果比较之后可以得出,由于隐藏容量的提高,PSNR有轻微的降低。由于要求最多值只修改一位,所以均方根误差RMSE较隐藏2位小一些。故本文提出的LSB优化算法具有较好的不可见性。

(3)抗统计分析特性:LSB图像隐藏是对比像素点的最低有效信息和带嵌入的秘密信息。为了秘密信息更安全地传输,在嵌入之前均会进行加密处理,导致0和1出现的概率近似为1/2。传统的LSB是以秘密信息完全取代载体图像的最低位平面,这与原图像的统计特性相差甚远。优化的LSB由于嵌入位置的随机性,不会出现上述0和1个数相近的情况,所以对载体图像的统计特性影响不大。抗统计分析特性的提高也是鲁棒性提高的一种体现。

图像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其数据量大的特点,压缩是最常见的,因此,LSB的鲁棒性也应该体现在抗压缩上,在LSB优化算法的同时,结合最常用的压缩算法JPEG进行分析,发现在压缩前后的块差异,根据这一特征,选取在压缩中变化较小的分块,利用优化的LSB来隐藏信息,这将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

3结束语

针对传统LSB图像隐藏算法中只选取最低位导致的隐藏信息量不够大以及易破坏的问题,以遗传算法为模型对LSB图像隐藏算法优化。通过对比载体图像和嵌入信息位,满足对载体图像最多只需修改一位的需求基础上,自适应地实现更多秘密信息的嵌入。本文实现了基于LSB图像隐藏优化算法的隐藏与提取,并与隐藏1位,隐藏2位之后的图像作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自适应图像隐藏算法明显地提高了嵌入量,最多可以达到在一个像素点中隐藏4位秘密信息。由于算法中嵌入位的确定有较好的随机性,嵌入的秘密信息也较为分散,不可见性和鲁棒性都有一定的提高。且具有方法简单、运算量小、均方根误差小等优点。这在大容量隐藏信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摘要:信息隐藏技术是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只选最低位的LSB算法会导致隐藏信息量不够大的缺点,提出了优化的LSB算法。该方法在传统的LSB图像隐藏算法的基础上,结合遗传算法,实现秘密信息的自适应嵌入。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这种优化算法不仅具有算法简单、隐蔽性好的特点,还具有隐藏信息容量大、均方根误差小等优点。

关键词:信息安全,信息隐藏技术LSB,遗传算法

参考文献

[1]王君,田玉敏,李春霞.一种改进的图像自适应信息隐藏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05:145-147.

[2]叶天语.基于图像LSB的秘密信息隐藏技术[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11:32-35.

[3]周熠,吴桂华.数字图像水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04:387-389.

[4]靳战鹏,沈绪榜.基于位平面的LSB图像隐藏算法分析及改进[J].计算机应用,2005,11:2541-2543.

[5]袁占亭,张秋余,刘洪国,等.一种改进的LSB数字图像隐藏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01:372-374.

[6]李桂芸,邓桂英,赵逢禹.一种基于LSB图像信息隐藏的改进算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04:156-160.

[7]刘红翼,王继军,韦月琼,等.一种基于LSB的数字图像信息隐藏算法[J].计算机科学,2008,01:100-102.

[8]魏佳圆,周诠.一种基于LSB的图像信息隐藏算法[J].现代电子技术,2013,17:75-77.

[9]邹娟,贾世杰.基于LSB图像隐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05:114-116.

传统优化方法 篇8

如今在北京三环附近上班的人们逐渐发现:曾经因为拥挤异常被戏谑为“三环霸主”的300路公交车, 现在即使是早晚高峰期乘坐, 也再没有挤成“人肉照片”的痛苦。据统计数字显示, 300路在2007年时的日均客流超过30万, 但2015年已经降至不到10万。

尽管从整体看, 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改革取得很大成绩, 但从“挤爆”到“变空”的300路公交车, 折射的是公交分担率下降的尴尬现实。实际上, 从全国范围来看, 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有专家分析称, 公交分担率的下降和交通出行方式的多样化有关, 诸如网约车、电动车、摩托车等分走一部分公交客流, 尤其是大城市公交客流向网约车的趋势愈加明显。不仅如此, 由于难以适应激增的乘客出行需求, 公交分担率的下降, 反过来刺激了私家小汽车的快速发展, 而这成为直接造成大多城市拥堵的基础性原因之一。

对政府部门而言, 公交出行经济快捷环保, 直接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出行利益, 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对一座城市而言,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提速, 只有着力发展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的公交系统, 才能够治理交通拥堵的全球性难题。

困惑:需求增大为何公交客流不升反降?

近年来, 有关传统公交优化升级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就认为, “规划很多, 建设很少”是我国城市公交规划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者, 他表示, 公交规划是所有规划里专业性较强、参与度最高的, 如果在前期规划里没有行业人士对布局提出专业要求, 那么, 公交规划的初衷将很难实现。

同时, 他还以重庆为例, 指出近几年地面公交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是地面公交吸引力下降。2015年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60.8%, 总体相比2014年略增0.1%;轨道分担率近五年来逐年提升, 由1.1%增长到12.4%, 年均增长2.3个百分比;地面公交分担率持续下降, 由2010年的62.5%下降至2015年的48.4%, 年均下降2.8个百分比。

第二是公交难以优先。早晚高峰时段重庆市大部分主干道公交的平均行程车速低于15km/h, 地面公交的运营车速仅为小汽车的69%, 运行效率明显低于小汽车。

第三是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 “列车化”现象严重。

第四是公交设施建设滞后。比如首末站的建设, 规划时总用地可以保证, 但是到施工时却难以实施, 这也是规划和建设脱节的主要表现。公交设施是保证后期顺利运营的基础, 设施的缺乏会导致后期运营的很多问题。

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俞雪雷则表示,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也面临着同样问题:伴随城市轨道铺设得越来越密, 随之而来的客流也大幅度提升, 对比之下, 地面公交的吸引率却下降。

“一方面整个公交的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公交与轨交‘两网融合’的换层衔接仍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公交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停靠场的综合开发等都做得不到位。”俞雪雷说。

求索:从规划到落地到底有多远?

在傅彦看来, 正面引导人们公交出行, 关键在于提升公交出行的体验感, 让公交变得更加“友好”。

“友好公交来源于友好的前期规划设计与后期管理, 是一体化的友好, 或者可称之为‘整个公交出行链的友好’。”傅彦解释道。他认为, 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公交出行链的友好, 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共同参与规划, 避免规划的不切实际。传统模式是项目规划后再建设, 然后交给管理方管理和运营, 这种垂直化模式容易导致过程中的空白点与脱节, 因此, 在规划阶段就应有相关管理部门对规划布局提出要求, 进行专业规划。

二是要明确专业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区别。主管部门编制专业规划, 规划部门编制专项规划。

三是专项规划应纳入控规, 否则只是“一张想象中的图”。一方面, 公交停靠站规划应结合道路红线规划落地;另一方面, 公交“最后一公里”交通设施规划需通过道路红线规划中次支路网连通规划得以落实。

俞雪雷对此表示, 现在上海城市公交建设有两大趋势:一是从原来的规模建设转到品质提升。二是以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需求为大背景, 把上海的公共交通发展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基于此趋势, 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公交发展战略:建立多层次、多模式的公交体系。主要分为大运量、中运量和常规公交、客车公交、辅助公交等运行模式, 并结合公交专用道建设, 优化公交线网, 提高公交运营效率;结合轨道交通站点, 加强公交线网与轨道交通的衔接配套。

有了发展战略, 如何落地便成为关键。俞雪雷介绍说, 当前上海的城市公交建设主要包括:第一, 提升公交引导城市发展的能力, 即注重公交走廊以及走廊两侧复合用地的开发;第二, 继续建设和完善轨道交通网络, 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 形成一网多模式 (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 ;第三, 重点发展市区中运量公交, 这主要是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 以及形成郊区新城里的骨干交通;第四, 将构建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三级线网结构;第五, 加强公交站点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和管理。

“只有公共交通品质好, 选乘集约化出行的市民就会增多, 道路才得以更畅通;反之, 私家车大量开上马路, 拥堵加剧。从国际经验看, 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 为公共交通提供道路优先使用权, 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是促进城市集约化出行、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的必由之路。”俞雪雷表示。

启发:公交出行的互联网化机会在哪儿?

新常态下, 常规公交已无法满足大尺度的城市空间需求, 需要对常规公交重新定位, 来满足未来发展要求。总体来看, 除了加强公共交通的基础性地位之外, 常规公交只有进行转型升级,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常规公交的改造提供了支持和机会。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 不少传统公交企业面对不同需求, 积极谋求转型。一方面, 传统公交企业推出“互联网+公交”模式, 有利于做大市场, 乘客获得更优质的乘车体验;另一方面, 基于大数据分析, 更智慧化的公共交通管理与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交通服务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移动互联网时代, 城市公共交通的互联网化机会在哪儿?滴滴巴士事业部总经理李锦飞认为, 由于人们对按需出行、经济出行、舒适出行的巨大需求仍然难以得到满足, 因此公共交通未来仍拥有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他还列出一组数据说明:

第一, 从曾做过的市场调研显示, 当下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率为63%, 使用率达到57%。其中, 对实时公交的认知率为40%, 使用率达到19%。“移动互联网发展到现在, 电商渗透率这么高, 出行的频率难道比购物还低吗?对比之下, 可见跟日常出行密切相关的实时公交, 仍然有大量的提升空间。”李锦飞分析。

第二, 在拥堵造成的损失上, 以北京市为例, 大约占GDP的2%, 其中大部分是以私家车为主的社会小汽车所造成的拥堵成本。

第三, 将国内城市每辆公交车每天运载的平均乘客数, 与国外公交建设成功的城市做一对比, 差距大概为50%。李锦飞表示,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当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基数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时, 理应有相同效率的运营水准, 因此可知我国的公交建设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2016年7月, 交通运输部印发《城市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其中提到建设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公交系统, 全面提升城市公交服务水平。怎样结合?李锦飞认为, 从公交行业这端看, 在智能信息采集、智能调度设计和建立上都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终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从互联网行业这端看, 本身积累的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影响力、渗透率, 以及成熟的O2O模型、挖掘分析能力等, 将与公交建设的发展方向形成交汇点, “这个交汇点就是以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公交系统”。

李锦飞强调, 互联网企业之所以可以快速爆发增长, 是由于其产品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带着“符合用户需求”的标签, 也正因如此, 才使得产品的推广可以快速触达每个用户。而公交出行互联网化的最终目的, 是要形成互联网思维, 即用户思维。

基于海量的用户群体, 公共交通已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滴滴出行也在2015年推出定制巴士, 李锦飞表示:“去年我们推出定制巴士, 是希望在把公交线路、把微型公交线路群运营好后, 建立背后的知识模型和我们所需要的技术。出行是一个多层次系统, 品类和品类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 这个品类如果做的不够好, 用户很快迁移到另外的品类, 对公交来讲也是一样, 如果我们想让公交客流量上升, 那么就要推出能够让更多用户主动选择坐公交出行的产品,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的比如定制公交、实时公交、线路规划等产品, 它最终带动的是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的快速融合, 从而提升用户的出行体验, 而这样做的终极价值是节约社会资源。”

有人说, 公共交通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多以增量建设实现速度的飞跃, 却在事后欠下大量积压的效率债, 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最终由全体居民共同承担恶果。如今, 在《纲要》的指引下, 很多城市开始通过扩大城市公交广度和深度, 提升出行便利性;通过加快构建城市公交快速通勤系统, 提升出行快捷性;通过优化运力配置和换乘环境, 提升出行舒适性;通过完善多元化公交服务网络, 满足公众出行多样性需求……无论变革的力度如何, 总是迈出了让人欣慰的步伐, 至于未来成效如何, 我们拭目以待。

Windows.视窗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傅彦认为, 正面引导人们公交出行, 关键在于提升公交出行的体验感, 让公交变得更加“友好”。友好的公交来源于友好的前期规划设计与后期管理, 是一体化的友好, 或者可称之为“整个公交出行链的友好”。

Windows.视窗

传统优化方法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有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32-02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通过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命名原则、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反应机理等,让学生通过抽象思维、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和应用性的训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成为创新型、复合型及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化学人才,是每个从事有机教学的教师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思维启迪上有其突出的优势而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彩的、富有情趣的讲授以及人格魅力吸引、感染学生,通过师生间教学互动使之情绪相互感染,充分启发调动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传统教学的长处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有必要对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化整合进行初步探讨。

一、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要素,运用计算机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方式的人机交互作用,呈现多媒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过程[1]。将多媒体手段融入到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利弊。

(一)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从平面式教学向立体式教学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分子结构。在应用板书讲解立体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板书这种平面的形式来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无法有效充分展示立体形式的构造,存在展示方法上的局限性。以2-氯-2-溴戊烷为例,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Chemsketch软件可以轻松地制作出3D立体结构,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分子结构。

2.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模拟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对化学反应的动态模拟,实现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过程的形象展示,这样一种动态模拟的形象展示,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我们可以将重点性质的实验内容制作成比较接近实验现象的Flash 动画,并且结合理论教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性质适时播放,用直观的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化合物的性质,特别是有关有机物鉴定的内容。例如,银镜反应、碘仿反应、烯烃、炔烃使溴水退色、卤代烃的鉴别等,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使得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大为丰富。传统教学模式使用的教学辅助材料通常是黑板、书本、粉笔等教辅工具,手段相对有限。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地运用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并对这些多媒体信息要素利用计算机进行有效整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对开放。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教学模式下以传统教学辅助材料所表达的教学内容相对有限;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运用Internet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将这些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二)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会限制教学过程中师生间

的有效交流。多媒体教学运用计算机对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其本质上是利用固定化的程序对课前制作程序的现场演示。因此,在演示过程,教师容易受制于先前固定化的教学内容,无法临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造成部分教师完全照读课件,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忽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会造成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易懂、信息量大等优势,但是如果教师过分重视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容易造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华而不实,这一点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是尤其应当注意的。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教师不仅掌握多媒体教学所要求的计算技术,还应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对于学生而言,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充分消化、吸收接踵而来的快速、大量的教学内容及知识信息, 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体系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2]。

首先,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形式相对简单,有利于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用准确、生动和流畅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所讲授的内容,还可以启发学生,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其次,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因为传统的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对相关章节重点、难点的把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3]。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的过程,而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应充当消极、被动的角色,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形象直观地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空间结构。教师仅仅依靠黑板、书本、有限的简单教具和粉笔等传统教学辅助工具,无法形象直观地展示复杂多样的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空间结构。虽然也可以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来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但是因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复杂,导致制作困难,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模型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受到一定限制。第二, 传统教学模式下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更新受到限制。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机化学的发展速度更是如此。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熟识和研习多数是依靠参考书和论文,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对学术前沿信息的摄取不足,使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知识陈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化整合

从前面的论述可知,有机化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扬长避短?笔者认为,最切实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两种教学模式优化整合的关键。在现代教学中,应当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化整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实现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的动态模拟,运用Internet手段及时扩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以便因材施教。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但以教师为主导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践行教书育人的宗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是消极被动的“主体”,而应是“学”的主体。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有机化学分子的立体空间结构,加深对有机化学物质结构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有机化学的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整合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其语言、语速、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童保红,胡晓武,李育林.多媒体教学实用教程[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4:1.

[2]王锐,李华,曲若梅.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J].科级咨询导报,2007,(8).

[3]林怀艺.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互补问题探讨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9).

传统优化方法 篇10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 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 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它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 点燃创造之火, 启迪灵感, 增强原创力。二是忽视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有喜怒哀乐, 有奋发进取, 有百折不挠……在诵读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不断的丰富。三是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写山水、人情之美, 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可以把过去文人描写山水、人情美的过程, 转化为感知山水、人情美的心理过程, 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因此, 在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发现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文化修为, 启发其对过去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把握, 在俗语典故、古诗谚语、漫画名言中, 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激发探究之心, 培养责任心、爱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另外, 我们还要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开发多媒体课件, 编辑多媒体教学模块, 逐步构建校本网络专题课程, 使其具有多媒体的交互性、图文、音频、影像、动画、虚拟等功能, 充分发掘政治课堂中文化资源的博大精深。经过我的初步研究和体会, 我觉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的思想尤其有价值, 我尝试着运用到日常政治教学中。

一、树立课堂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整个教学过程就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 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使其人格得到尊重, 潜能得到开发, 个性得到发展, 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将有助于从整体上克服应试教育机制下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造成的种种束缚, 也有助于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战略上得到认真贯彻和有效实施。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核心”“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新理念。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应是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情感交融的和谐氛围, 才能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才能达到亲其身而信其道的效果, 以保障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 政治教师要走下讲台, 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 以满腔的热情去爱戴学生, 以发展的观点欣赏学生,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 以合理而科学的举措去帮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知识学习与情感、价值提升的帮助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改革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手段, 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存在学业评价目的不明或错位, 评价内容侧重于认知领域的评价, 评价方法单调, 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 思想政治学业评价应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 采用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方法, 突出过程性评价。政治成绩的考核评价, 就其内容看主要分为平时和期末两大部分。平时成绩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课前五分钟的时政演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报告以及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写一篇政治小论文或体会等。要求人人参与, 不合格者退回重做, 直至合格才记入成绩。特别要指出的是, 政治成绩的考核还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行为实践, 因为人的很多“德性”, 不是从学校学的, 不是从课本学的, 而是在活动中, 在家庭中养成的。而一项特殊品质的养成需要在一系列典型环境下进行的典型行为。在行为评价时, 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类。他人评价又可分为伙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两类, 以确保评价的正确性和公正性。笔者认为, 以上评价中, 自我评价起主导作用, 教师应充分地信任学生, 只有当自我评价是积极的, 学生才可能有自觉行为。

三、课堂教学中应提倡“自由和开放式的追问风气”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务长米凯莱·马林科维奇博士曾经说过, 亚洲的大学需要花上20年才能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学, 因为亚洲一些国家, 如中国, 至今仍缺乏“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阳光。政治课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容忍学生的“异端”, 让他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让他们敢于质问、探索、不唯书;提倡学生“心口如一”, 让他们能在演讲中, 在小论文 (或体会) 中无拘无束地倾吐思想感情……

在今后的政治教育教学中, 我们要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不断挖掘其中的精华, 不断加强人文教育, 不断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来增强说服力, 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有的、系统的精神成果。它凝结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观念, 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因, 是我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 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优化,平等和谐,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祥浩, 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5) .

[2]贺斌.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 2007 (2) .

[3]丰晓丽.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 (12) .

[4]周家洪.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特点[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

上一篇:煤炭配送运输论文下一篇:植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