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实验方法

2024-08-14

传统实验方法(通用7篇)

传统实验方法 篇1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 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在西藏已有百年的历史。1999年, 在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 该项目第一次被列为运动会的竞赛项目[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将这种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健身性和运动性的活动, 依照现代体育科学和保健医学的原理和要求, 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形成科学合理的健身和运动方法。押加运动是一项全身心性运动, 并不受场地设备的限制, 练习方法简单易学, 是快乐教育的好教材, 是休闲、娱乐与健身的好方法。该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对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为主的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收集、挖掘、整理民族与民间传统体育健身方法工作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09级国防体育专业的36名学生;其中男生24人、女生1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站、期刊网进行查询, 对关于“押加”运动方面的内容, 以及有关文献和民族地区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论文著作, 进行有效的检索、分析和利用。

1.2.2 实验法

用血压计、计时秒表、电子肺活量计和皮尺为测试用品;练习前将36名男、女生进行实验前、实验后分组比较。并做心肺功能和下肢爆发力指标测试。然后以“押加”运动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练习。第1组每周3次, 40 min/次;第2组每周2次, 45 min/次。1个月后和4个月后按同样方法进行第2次和第3次测试, 并记录测值 (数据略) 。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测实验前和实验1个月后, 实验前与实验后4个月的测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押加”运动的起源

在藏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押加”比赛, 又称双人拔河, 或大象拔河, 相传已有千年历史。据说格萨尔王在攻打达惹、罗宗国后返回途中, 发现上千头牦牛, 便采取拔河的方式对其进行分配。也有的人说大象拔河起源于印度, 后随佛教的传入而流行于藏区。藏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 早在公元七世纪初期, 具有雄才大略的赞普松赞干布, 就统一了整个西藏地区, 史称“吐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藏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 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运动, 主要有赛马、射箭、藏棋、摔跤、登山、游泳、抱石头等。这些传统体育运动在广大藏区广泛流行, 深受藏族群众的喜爱。由于藏族英雄史诗中的格萨尔王曾经在西藏的中北部活动, 从那个时代开始流行的“押加”比赛项目, 至今依然盛行于西藏北部及青、川、甘等省的藏区群众中[2]。

3 “押加”运动的基本内容

3.1 “押加”运动的形式

“押加”的活动形式有大象拔河、颈力比赛、腰力比赛和手力比赛等。在藏区押加比赛开展得很普遍, 一到节假日各地都举行押加比赛。平日农牧闲暇时, 在牧场上、在田间, 人们相互把两条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 以游戏的形式练习和比赛。由于押加的基本技术、比赛规则和场地设备比较简单, 因此是一项比较容易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此项运动不受年龄的限制, 甚至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 因此它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来参加这项运动[3]。

“押加”也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不仅组织各种规模的押加比赛, 甚至在课外活动、课间休息的时间也经常进行押加活动。由于押加可单人、双人或多人进行比赛, 不同参赛人数有不同的要求, 但都要求快速起动, 用腿、手、腰、颈及全身的力量将对方拉到本方一边。这些动作对于发展身体各器官机能, 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锻炼人们的力量、速度、灵活及耐力等身体素质, 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押加”运动比赛在平整硬质地面上进行。比赛场地为长方形, 宽2米, 长9米。 比赛时, 由两名运动员在比赛场地上, 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 (带子从两腿间通过) , 四肢着地并背向对方, 向自己的前进方向奋力爬进, 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本项比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在藏区押加比赛开展得很普通, 一到节假日各地都举行押加比赛。平日农牧闲暇时, 在牧场上、在田间, 人们互相把两条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 以游戏的形式联系和比赛。由于押加的基本技术、比赛规则和场地设备比较简单, 男女老少都可参与, 是一项比较容易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押加比赛只设男子项目, 按体重分级别参加比赛, 设有55公斤级、61公斤级、68公斤级、76公斤级、85公斤级、95公斤级以及95公斤级以上级等级别。

3.2 动作要领

押加已被列人民运会竞赛项目, 一般比赛有单人拔河两人对拉、双人拔河、三人拔河三种形式。以单人拔河为例。双方把打好结的绳环套在脖子上, 两人相背, 将赛绳经过胸腹部从裆下穿过, 然后趴下, 双手、两膝、脚前掌着地, 把赛绳拉直, 绳子中间标志物垂直于中界。听到预备口令后, 运动员两膝抬离地面10~20CM, 身体整体向前倾做好准备。当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 运动员用腿、腰、肩、颈及手臂的力量向前爬拉 (爬拉动作模拟大象行走。直至将绳上的垂直标志物拉过河界。两人或三人的技术相同, 但需互相配合, 才能完成得更好。

3.3 练习方法

练习开始: 双方赛手背对背站立, 把绳环套在双方腰部或腹部拉直, 赛绳的标记垂直于中界, 手放位置和脚的动作站位不限。当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 双方用下肢和腰部力拉拖, 将标记拉过河界即为获胜。此项活动面对面比赛时, 不能用手抓赛绳;背对背比赛时, 可以用手抓赛绳, 甚至还可以用手助拉, 不算犯规。

3.4 场地与器材

3.4.1 场地

比赛场地为长方形, 长8m、宽2m, 界线比赛场地有明显的界线, 长边是边线, 短边是端线。线宽均为6cm, 界线外至少3m以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中线和决胜线在两条边线的中点, 画一条与端线平行的边线为中线 (又叫中界) 。在中线的左右1 m处, 各画一条与中线平行的线为决胜线 (又叫河界) 。

3.4.2 器材

由长6m的带子, 两头有圈的彩色绸缎制成, 绸缎带中间有一坠条, 作为判定胜负的标志。可用规格为20cmX15cmX2cm的海绵用软布包裹后固定在绸缎带上, 用于保护脖颈。绸缎带两头绳圈的周长为50-70cm, 也可根据参赛者的不同特点, 用活扣来随意调整带子两头的圈。在游戏活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绳带, 但必须有保护脖颈的措施。

3.5 科学原理

“押加”运动为一种力量角逐。是以力拔带有肢体、脊柱、头等的运动, 对头、脊柱、四肢骨有较强的刺激性, 同时受到一定的应力作用, 这种刺激加速了骨的生长发育, 使骨密质增厚, 钙盐沉着增加, 骨后端的骨小梁排列更加整齐, 适合应力作用的方向, 从而使整个骨变得粗壮坚固。增强骨的抗折、抗弯、抗扭转的能力。押加还可以增强关节囊与韧带的韧性和厚度, 使关节更稳固灵活, 还可使关节软骨增厚, 可缓冲更大的压力和冲力, 使其适应能力增强。经常参加“押加”运动, 对斜颈、习惯性脊柱侧弯、颈、胸、腰、骸椎骨质增生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4 结果与分析

4.1 心率和血压练习前后统计数据检验分析

如表1, 经过1个月练习, A、B两组安静心率变化不明显 (p>0.05) 。而4个月后, 两组心率降低较明显 (P<0.05) ;血压的3次测试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这可能与血压值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有关。

4.2 肺活量、立定跳远统计数据检验分析

如表2, 从肺活量、立定跳远统计数据检验分析, 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 肺活量有较大变化 (p<0. 05) ;两组立定跳远练习前后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并且练习前与1个月后、4个月后的差异均为显著 (p<0. 05) .从统计数据分析, 经过1个月练习后, 下肢力量提高较快, 而后成绩提高减缓, 这可能是实验前后均为同龄学生, 负荷较恒定的缘故。

4.3 伤害事故的预防

1. 禁忌范围心血管疾病, 脊椎错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妇女月经期。

2. 注意事项增加肌力时, 采用憋气法应合理。

即憋气前吸气不深, 微起声门, 让呼吸肌收缩压迫胸腔, 使肺泡气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 并作“晦”声呼气。用力方向向前, 并避免绕垂直轴旋转。

5 结论

经研究证明, 在高校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 适宜安排“押加”运动练习, 可以使下肢力量增强, 肺活量增大, 长期坚持参与此项活动可以使学生心肺机能得到改善。押加也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不仅组织各种规模的押加比赛, 甚至在课外活动、课间休息的时间也经常进行押加活动。由于押加可单人、双人或多人进行比赛, 不同参赛人数有不同的要求, 但都要求快速起动, 用腿、手、腰、颈及全身的力量将对方拉到本方一边。这些动作对于发展身体各器官机能, 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锻炼人们的力量、速度、灵活及耐力等身体素质, 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摘要:“押加”运动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该运动对头、颈、脊椎、腰背及四肢都有一定的健身意义;对心肺功能有较强促进作用。是进行快乐体育以及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好教材, 是娱乐与健身的好方法。积极推广该运动对发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押加”运动,健身法,健身,内容

参考文献

[1]押加[EB/OL].http://www.seac.gov.cn/gjmw/zt/2007-11-01/1193854493983409.htm.

[2]押加[EB/OL/.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SportKnowl-edge/DL/DL-20031210154149.

[3]押加[EB/OL].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 l/1100006664.htm l.

[4]朱钦.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5]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

传统实验方法 篇2

目前, 森林环境课开设实验多数是较为经典的实验, 而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较为机械地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方法步骤来完成实验。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些与指导书上不同现象或实验条件稍有改变, 就束手无策, 给实验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本人通过自己多年在实验室工作的体会和探索, 再根据本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仪器设备, 对森林环境课中常开的几个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 取得较好的效果, 既提高了实验、实训教学效果, 又节省了教学经费。同时, 通过给学生讲解改进实验方法的原理,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土壤碱解氮含量测定实验方法的改进

土壤碱解氮含量测定是森林环境、园林植物环境实验课中常开设的实验项目。土壤碱解氮也称土壤有效性氮, 它包括无机的铵态氮、硝态氮和土壤有机氮中比较容易被分解的氨基酸、酰胺, 易水解的蛋白质氮等。因此, 土壤碱解氮测定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土壤氮素的供应状况。对了解土壤肥力状况指导合理施肥有重要意义。其测定原理是用1.0mol/LNaOH在康维皿外室水解土壤样品, 使有效氮碱解转化为NH3, NH3扩散后为内室H3BO3所吸收。H3BO3吸收液中的NH3再用0.01mol/L标准盐酸用半微量滴定管滴定, 根据滴定终点时所消耗的标准盐酸量计算出碱解氮的含量。测定过程中应先在洁净的外室加入土样和FeSO4·7HO2粉末, 内室加2%H3BO3溶液2ml和定氮混合指示剂1滴, 此时内室溶液应为紫红色, 如果溶液马上变成蓝色, 则说明康维皿内室中有残留的碱液, 使滴加的定氮混合指示剂的溶液变成蓝色。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这一现象, 就认为整个实验失败, 而且要倒掉全部土样, 重新清洗康维皿, 并将康维皿在60℃条件下的干燥箱内烘0.5h左右, 还需重新称取土样, 加FeSO4·7HO2粉末, 充分将二者混匀。这样既浪费药品、试剂, 又耽误时间, 在规定时间内很难完成任务。针对这种情况, 经过多次实验, 并仔细研究了实验方法原理, 发现内室之所以变蓝是因为内室或多或少的存留有部分碱液, 不需要将康维皿中的土样、试剂、药品全部倒掉, 再重新清洗。只要将内室中的碱液去除即可。因此, 我用滤纸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 指导他们将滤纸对折两次, 尖部剪下一小块, 然后展开中间形成一小圆洞, 小洞正对内室平铺在康维皿上, 用吸管将变蓝的废液吸掉, 再用洗瓶将内室洗2~3次, 用滤纸吸干擦净, 再重新加H3BO3和定氮混合指示剂。采用这种方法可免去以前整个实验重新做的繁琐程序, 节省时间并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使学生能按计划完成实验。

2 土壤速效磷、钾测定实验方法的改进

土壤速效磷也称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磷含量是指能为当季作物吸收的磷量。它是判断土壤磷素供应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土壤速效钾包括土壤溶液中的钾和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钾, 以交换钾为主。土壤速效钾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是当季土壤钾素供应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 测定土壤中速效磷、钾的含量, 可以反映土壤磷素、钾素的供应状况。对判断土壤肥力, 指导合理施用磷、钾肥有重要意义。

土壤速效磷、钾的测定, 我们应用722型分光光度计进行土壤比色分析。过去按照指导书上一般习惯用绘制法, 先根据标准系列溶液的测定结果, 在方格坐标纸上以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收值为纵坐标, 绘制出标准曲线 (工作曲线) , 然后, 根据待测液的吸收值, 通过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液中某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 由于是凭视觉和手式绘制曲线, 精度较差;尤其是当各种标准溶液的坐标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误差更大。为了把分析结果的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 将绘制法改进,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方程。

回归分析是一种处理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数理统计方法。在比色分析中, 溶液中某成分的浓度决定了吸收值读数的高低, 故溶液的浓度为自变量 (x) 、吸收值为因变量 (y) 。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常用直线回归方程来表示:y=a+bx。

为了防止出现差错而又简便易行, 在建立回归方程以前, 可粗放地作一散点图。当发现散点图中各点偏离直线的程度较大时, 应仔细找出原因, 并重新测定。

建立回归方程后, 就可以将待测液的吸收值 (y) 代入回归方程中, 求出待测液的浓度 (x) 。这种方法, 可以把分析结果的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 精度较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数理统计计算的能力。

本实验室引进了T6新世纪分光光度计后, 可代替手工绘制法和回归分析方程。T6在单机操作的模式下, 主机只具有光度测量功能, 如果想实现其他测量模式, 需要在仪器的扩展口处插入相应功能的功能扩展卡。进入定量测量功能扩展→工作曲线法。在完成系列标准溶液浓度的测定后, 系统会自动建立工作曲线及方程式。放入待测液进入测量, 系统直接显示出待测液的吸光值, 代入方程就可求出待测液的浓度。使用T6既省去了手工绘制工作曲线带来的精度较差, 又省去了用回归方程计算繁琐的问题。此方法操作更加方便便捷。

传统的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还应用这些方法, 多数的传统的实验科学严谨、设计合理, 但有些传统实验方法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实验设备、条件的限制, 在实验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仪器设备的更新, 以及实验环境、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有些传统的实验就不能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 有必要进行改进。以上实验方法改进是我在多年实验教学中的粗浅认识和尝试。以便能更好地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乐苏.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加热条件的改进[J].生态科学, 2006, 10 (5) .

[2]刘莉丽, 杨秀平, 等.几个传统土壤学实验方法的改进[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5) .

[3]胡祖锟.土壤肥料学实验实习指导[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4.

传统实验方法 篇3

1 传统药物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前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高校开始面临实验基础设施落后、小型且使用频繁的实验仪器因长久使用导致陈旧和破损、大型仪器数量不足或者根本不具备某些大型仪器等问题,导致学生能自己动手的机会少,没有或者很少机会能够使用到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气-质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大型仪器。实际操作机会的减少,首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次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在就业中去尽快适应和继续深造的需求。除此之外,学生主观原因也有待解决,如由于自身的惰性,在实验课前缺乏预习,不求甚解的按步骤操作。由于学时的限制(一般设置32学时,有的甚至只有16学时),导致教学内容非常有限,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提高很不利。在实验完成后的报告总结上,学生对于数据不能正确分析和讨论,简单凭主观判断擅自修改和抄袭数据现象也比较常见,这些行为都不能培养出他们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受时间、空间、内容、手段等种种因素的限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结合人们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有必要对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

2 优化教学内容,抓基础训练,增加综合设计实验内容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发展现状,精心选择。在考虑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必须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和药学分析的发展现状,在知识技能深度和广度上进行适当修改。首先,对于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需与理论课衔接,对涵盖了本学科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教学内容,给予保留。如保留常用的分析方法和规范化操作技术,可以训练学生基本的技能技术和职业素养。

第二是开展综合设计实验,此类实验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通过该教学实践,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

根据专业发展大趋势,减少化学分析实验,增加仪器分析实验的比例。如实验异烟肼片的含量测定,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药品异烟肼去查阅文献,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消化并分类整理,在实验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结合实验室具备的条件确定分析方法,制定出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大多给出滴定和紫外分光这两种方案,分析这两种方案各自的利弊,再行选择。

3 虚拟实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积极作用

虚拟实验技术是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发展产生的一项新的实验技术,它起源于20世纪末,是教育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一种创新[2]。虚拟实验系统可以克服实验设备陈旧老化以及设施不足等问题,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动手机会,达到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使得教学模式走向多元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虚拟实验具备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及时更新,新技术及应用可以很快的囊括进虚拟实验,而现实的仪器设备等采购会受到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故虚拟实验可以及时实现实验及教学内容的先进化、系统化,从而可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虚拟实验应用于预习: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实验时,由于没有经验和操作技能,可能会因为紧张出现操作失误、损坏实验仪器等现象,如酸碱滴定分析,可能会忽略滴定管的润洗、管尖排气、读数忘读凹月面、滴定手法姿势错误等操作细节,对测定结果带来影响。此时可在预习阶段加入虚拟实验,让学生在屏幕上直接观看实验流程和细节,并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操作。通过此步骤,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看到直观的结果。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实际操作,可做到熟门熟路,对可能出现的易失误步骤有预期,对一些实验细节和注意事项也会特别小心,实验操作会更顺利,实验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利用虚拟实验的直观真实性能大大提升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并保证实验效果和教学目的。

虚拟实验应用于演示:生硬的仪器构造以及商品化的仪器装置,在真实实验过程中,并不能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实验过程。虚拟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看到生动的流程动图,变得直观易懂。如高兴液相色谱对药物的分离分析测定实验过程,演示实验采用动画,可将仪器操作步骤和样品在仪器中的流向形象而且生动的展现出来,包括样品的制备、手动或者自动进样、样品在色谱柱中如何逐渐分离、样品的检测和数据输出的整个过程,均可直观呈现,最后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用于模拟实验:由于一些大型贵重仪器的拥有数量少或者说不具备,会导致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机会少,如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气相色谱、气-质联用、核磁共振等类仪器,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利用虚拟实验,学生可以实现一人一机独立操作,实验效果生动逼真,在实验过程中也可记录数据、现象,完成报告,进行数据分析。

4 建立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

由于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所需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数量的限制和实验课时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多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得不到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需要建立一些开放实验室平台对学生开放[3]。

开放实验室的实验内容一般不受上课时间和培养计划学时限制,导师根据实验室条件和项目制定出实验题目或一些科研探索性课题,指导学生独立或者组建小组配合完成文献查阅、整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等整个过程,并写出详细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小论文。锻炼学生在此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检验分析、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打下基础,同时也使他们熟练掌握了一些大型仪器的使用。所以开放性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科研意识[4]。

5 建立科学合理化考核制度

考试考核是一种有效的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不但可评价教师教学过程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可将此作为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依据,传统的实验课成绩评价以实验报告为主,课堂实验过程观察为辅[5]。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种评价方式会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完善报告上,而不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验过程的问题解决上。针对此不足,对实验考核进行了改革,采取平时成绩(实验预习报告10分,实验过程操作规范20分,实验报告20分)与期末考试成绩(50分)相结合的做法。期末考试成绩由最后一次实验决定,过程为给出待选实验题目多项,由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题目,学生独自完成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实验流程、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进行打分[6]。

6 结语

在药物分析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本文提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通过适当地改变实验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抓基础训练,增加综合设计实验内容,建立开放实验室,建立科学合理化的考核制度,通过实践和对比改革前后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对药物分析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对实验的理解更加深入,动手能力加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虚拟实验教学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不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更新缓慢的局限,也达到了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兼容。虚拟实验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应用于实验教学,也必将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发挥其巨大的优势。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在比较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药物分析实验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时俱进的科学思维方式,本文针对传统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改变实验模式、引入虚拟实验、建设开放实验室、优化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报告和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虚拟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

[2]叶步伟,马德俊.虚拟实验技术及其在远程教育当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6):79-82.

[3]康艳萍.开放式教学法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广东化工,2008,35(182):99-100.

[4]刘月英,王英锋,李中峰,等.浅谈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4):87-91.

[5]张蔚,孙业桓,李俊,等.医学院校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安徽医药,2009,13(1):114-115.

传统实验方法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虚拟仪器,虚拟实验,传统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其中实验手段和测量方法的发展尤为迅速。传统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不断朝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因此现代实验教学非常有必要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

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电子类专业, 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电子类专业学生必须通过足够数量和良好质量的实验, 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电子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增大,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此外由于电子仪器设备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特性, 实验设备容易过时、陈旧、老化等, 导致很多高校实验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因此, 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电子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中, 随着各种EDA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电子设计自动化) 软件的发展, 以虚拟元件和仪器为基础的虚拟实验应运而生, 为更好地完成电子类实验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虚拟实验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技术模拟实际实验, 通过仿真得到实验结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1]。电子类专业的虚拟实验就是结合电子类实验课程的特点, 通过计算机软件构造模拟实验的环境, 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设计电路, 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通过虚拟实验,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电子类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还可以学会仿真设计与模拟调试, 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提供了极好的实践平台。因此, 把电子类专业实验与计算机模拟仿真结合起来形成的虚拟实验, 无疑是电子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1 传统实验和虚拟实验的比较

1.1 实验开设成本比较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设备、新仪器、新元件层出不穷。为了能够提高电子类专业建设的水平, 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电子类实验室建设。由于实验室建设经费和实验室场地的限制, 每个实验室购买的仪器设备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 同时每套实验设备所能开出的实验项目也是一定的。以我校的高频电路实验室为例, 在实验室建设至今投入了40多万元, 由于与高频电路相关的仪器设备比较昂贵, 只能配备25套基本实验设备, 可以开设13个基本实验项目。如果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需要另外投入大量资金购买频率特性测试仪、高频Q表等仪器仪表。因此, 传统实验的开设成本比较高, 要达到实验教学要求开出保质保量的实验, 但又没法投入足够的资金, 这是许多高校都不得不面临的矛盾。

采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虚拟实验后, 上述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近年来, 学校购进了一批高性能的计算机, 学生购买计算机的比例也在增加, 为虚拟实验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利用各种计算机仿真和设计软件及虚拟实验平台, 不仅可完成电路分析基础、低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路等基础课程的实验, 还为学生进行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 这些计算机还可以在其他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时使用, 因此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降低了实验室建设的成本, 同时也降低了实验开设的成本。

1.2 实验开设内容比较

传统实验一般采用“实验箱+测试设备”的实验方式, 由于实验箱的布局和线路已经固定, 所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只能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而且大多数是一些基本的验证性实验。这些验证性实验, 仅仅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 学生只需要在元件固定好的实验板上接导线和测数据, 同时每个实验都限定在两节课的实验课时内完成;这样的传统实验方法对学生的束缚较大, 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以满足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2]。面对这些问题, 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改革, 扩展传统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的内容, 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但对传统实验来讲, 要想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一般都要另外购买和实验箱配套的配件或者实验板。

虚拟实验除了能完成全部的验证性实验外, 也能完成各种设计性实验, 重要的是不需要增加购买任何其他仪器设备。利用虚拟实验, 学生除了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外, 还可以完成自己从各种渠道找到的实验项目, 甚至可以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和设计。

1.3 实验教学手段比较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按照“学生预习—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模式进行的。第一阶段:学生课前预习阶段, 由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由于学生事先并没有接触实验电路板, 因此学生所谓的理解只能靠自己的想象;第二阶段:教师课堂讲解阶段, 由于受到实验课时间的限制, 教师主要讲解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同时由于实验室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出现, 转移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降低了教师讲解的效果。第三阶段, 学生实际操作阶段, 在教师对实验注意事项讲解完后, 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当出现的实验现象与预习阶段自己想象的不一致时, 很多学生可能会手忙脚乱。尤其是当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实验故障时, 大部分学生更不知所措, 只能让教师帮忙解决问题, 所以就有了部分教师反映的“上实验课比上理论课更累”的说法。

虚拟实验的采用,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上述问题。学生课前预习时可以在理解实验指导书中的原理和实验步骤的基础上, 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虚拟仿真实验。而在实验课堂讲解阶段, 由于学生进行过虚拟实验, 对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心中有数, 因此对教师的讲解分析能够理解更加透彻。

从更高层次来看, 虚拟实验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 可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通过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结合, 使实验教学更生动形象, 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同时, 虚拟实验技术的发展, 使将来实现网络教学、远程实验成为可能[3]。

1.4 实验教学效果比较

在传统实验中, 由于实验室管理上的局限性, 除了传统实验上课时间以外, 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机会较少, 即使是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室, 对一些贵重仪器的使用和特殊实验项目的开展也会有一定限制。因此, 有些想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生, 却苦于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更有一些学生, 由于对仪器仪表和实验装置不熟悉, 实验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和实验准备, 在实验过程中因错误操作而问题不断, 这样不仅担心不能按时完成实验, 而且更担心损坏实验设备, 因此造成心理紧张, 对实验课产生畏难情绪, 实验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甚至出现部分学生逃避实验课程的现象。

采用虚拟实验能显著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由于虚拟实验不会受到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在预习时通过模拟操作对实验步骤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此外, 在实验过程中每当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 学生可将自己的操作模拟到计算机上, 并借助虚拟实验系统的分析功能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 这样使得学生排除故障的能力大为提高[4]。另一方面, 学生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大为缩短, 实验结果的准确率显著提高。例如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的时序逻辑电路设计这一实验, 以前完成该实验一般需要3个课时, 现在学生在2个课时内可全部完成, 这样节省了实验课时, 提高了实验效率, 为进一步增加实验内容打下了基础。

1.5 实验室维护管理比较

对传统实验来说,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造成的仪器设备和元器件损坏, 是实验室维护管理上必须面对的问题。仪器设备如果操作不当, 容易造成损坏, 因而实验设备维护费用高。例如, 在我校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的维护管理中, 常出现仪器设备的旋钮松动遗失、输入输出导线破损断裂、显示屏幕弄脏刮花等现象。特别是一些电阻、电容元件和数字集成芯片, 由于一些学生新接触这些电子元器件, 对它们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好, 很容易造成元器件引脚的弯曲、断裂等。

通过虚拟实验可以显著地降低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元器件的损坏率。学生由于在实验课前通过虚拟实验进行了预习, 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有了初步体会, 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具有针对性, 因此各种仪器设备和元器件的损坏率大大降低[5], 从而减轻了实验室管理员的维护工作量, 节约了实验室的维护费用。特别是有些虚拟实验系统针对实验设备的错误操作而设置了报警功能, 可以对诸如示波器输入过压、电子线路短路、电源正负极接反等一些可能会造成实验设备损坏的危险操作进行警告。

2 结束语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实验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但引入虚拟实验并不是说可以抛弃传统实验, 传统实验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 必须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将虚拟实验和传统实验相结合, 实现二者相辅相成, 优势互补。

通过在我校电子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证明,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相结合, 降低了实验开设成本, 拓展了实验开设内容, 丰富了实验教学手段, 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节约了实验室维护管理费用,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实验教学改革开辟了广阔而崭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洪.基于X3D的虚拟化学实验室研究与设计[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6.

[2]龙在云, 张晓林.模拟电子电路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2 (6) :61-64.

[3]朱文忠.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 2007.

[4]李松湘.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

传统实验方法 篇5

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才能开拓学生的实验思维、实验方法, 又能很好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了这样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展示与传统实验进行整合, 对传统实验进行补充完善, 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下面以乙醛教学中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为例, 进行该方法的介绍。

很多教师在做乙醛的银镜反应实验时, 往往在药品的浓度与用量以及试管是否干净这样的一些细节上容易出现疏忽而导致实验不成功。在教材和教参中, 对该实验的操作条件只有粗略的描述, 因此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镜面发暗、不光亮、甚至不能产生银镜等。本人针对影响银镜反应的因素对该实验进行改进, 让银镜反应实验能更轻松地完成。具体做法如下: (1) 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查找资料或上网查阅相关的实验原理、方法, 越多越好; (2) 对每一种改进实验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 分析每个方案的优劣; (3) 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案进行实验, 其余的方案则进行多媒体展示。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掌握实验技巧, 从而拓展学生的实验思路, 达到虽然没有亲手做实验也和亲手做了实验一样的效果, 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实验教学过程如下。

实验目的:

与课本的银镜反应做对比, 找出更好的实验方案。

实验教学方法:

开放型多媒体展示实验与传统实验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 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总结出多种原理和改进方法。

学生查到的方案有以下四种。其中, 方法一至方法三所用的实验试剂为:2%硝酸银溶液、2%氨水、5%氢氧化钠、甲溶液 (40%乙醛∶乙醇=1∶1) 。

方法一:

在1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硝酸银溶液, 滴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 再逐滴加入氨水, 边滴边振荡至刚好澄清为止, 得银氨溶液。向银氨溶液加1滴甲溶液, 不断振荡, 溶液慢慢变黑, 再加1至2滴甲溶液不断振荡, 逐渐出现光亮的银镜。

讨论: (1) 试管要洁净 (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 否则只会得到黑色疏松的银沉淀, 没有银镜产生或产生的银镜不光亮。 (2) 加碱可使乙醛与银氨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 但如果滴加的氢氧化钠过量, 反应速率太快, 产生的银镜会发黑。

优点:容易控制, 实验操作便捷易行。

方法二: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硝酸银溶液, 逐滴加入氨水, 边滴边振荡至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滴入甲溶液2~3滴, 充分振荡, 再滴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 不断地快速振荡, 直至出现光亮的银镜为止。

讨论:溶液混合后, 振荡要充分 (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二) 。加入最后一种溶液时, 振荡要快, 否则会出现黑斑或产生的银镜不均匀。

优点:不需加热, 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方法三: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硝酸银溶液, 逐滴加入氨水, 边滴边振荡至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滴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沉淀, 重新滴加氨水至沉淀刚好溶解, 再加2~3滴甲溶液, 不断振荡, 直至产生光亮的银镜为止。

银镜反应的方程式为:

讨论: (1) 加碱可使乙醛与银氨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 但如果滴加的氢氧化钠过量, 反应速率太快, 产生的银镜会发黑。 (2) 氨水的浓度不宜过大, 否则容易过量, 致使实验失败。氨水的浓度以2%为宜。

优点:无需在每次实验时携带暖瓶及水浴装置, 不需加热。

方法四:

(1) 仪器和药品:铁架台、酒精灯、试管、火柴、玻璃管;2%AgNO3溶液、2%氨水、乙醛、蒸馏水。

(2) 实验装置:

A-具支试管, 盛少量水, 加热时产生水蒸气, 通过蒸汽浴加热试管B。C-试管, 作用为在B内液体量不变的情况下, 显著升高液面, 以观察明显高度的银镜。试管C中玻璃管的作用是为了方便试管C的插入和取出。

(3) 实验步骤

(1) 在试管B中加入少量2%AgNO3溶液, 逐滴加入2%氨水, 直至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消失为止, 得到银氨溶液。 (2) 向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乙醛, 将试管C插入试管B中。 (3) 在具支试管A中加入约2mL水, 再将试管B、C组成的套管装置插入试管A, 用胶塞塞紧。如右图装置给试管A加热, 在蒸气浴的情况下, 试管B、C壁上很快出现光亮的银镜。

优点:该实验在1-2分钟即可完成, 节省实验时间;在药品用量相同的情况下, 能看到更为明显的实验现象。

在教学中, 我们让学生按某一方法进行实验, 其余的方法则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并分析实验流程。若按照传统教学, 学生只能按照某一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式。而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 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形成开放式的实验思维, 找出更多的实验方法, 达到创新、发散实验思维的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实验探究思维就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传统实验方法 篇6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学习物理离不开实验, 通过实验的教学与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课堂演示实验不同于其它任何实验, 它是教师进行表演操作的实验, 给学生以生动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在此基础上, 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的加工过程,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之一, 是中学物理中不可缺少的实验。但是有些传统演示实验的效果因条件的限制, 直观性受影响, 只是个别学生能看到, 或参与实验活动, 这样会大大降低演示实验的作用。利用传感器与它的结合, 可以改变直观性, 使所有学生能清楚看到实验现象, 有利于教学。

2 对传感器的简单介绍

传感器将物理量信号转化成电信号, 再把电信号传递到数据采集器装置和计算机平台。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直接显示以数学方式展现的图表和图象, 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数学的图象和图表呈现。是传统实验方法的发展和数据处理的科学化, 呈现的是真实的实验, 数据处理上更严谨, 规范。

3 传统演示实验与传感器整合的典型课例分析

3.1 在电磁感应中选取案例是《楞次定律》的课后习题教学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用楞次定律解题学生觉得困难, 为了使学生对电次感应现象不在觉得抽象, 采用传统实验与传感器接合, 突破这难点。该题和图同时是选修3-2第31页的第2题, 题目是若条形磁铁下无闭合线圈, 磁铁会振动较长的时间才停下来, 若条形磁铁下有闭合线圈, 磁铁振动会较快的停下来, 要求解释此现象。

在《楞次定律》一节中的一个理解楞次定律电流方向的判定和能量转化的实验出现。我们用实验加以解决, 将图1按照图2组装, 可以得出图3的图象。从图中清楚的显示出随时间的延长, 线圈中感应电流在衰减, 并对感应电流的方向有了明确的认识。图4还可以进一步应用到这一章的“涡流”一节, 使学生对“电磁阻尼”的理解困难迎刃而解。

本实验在课堂中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气氛好, 学生觉得好奇。学生并从实验开始就认真盯着大屏幕逐渐显示出的图象, 当磁铁停止振动后都很认真的读着数据, 积极讨论图象的物理意义, 对楞次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电流传感器在本节课的应用可以捕捉到瞬间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3.2 在热学中选取课例是《功和内能》

图4展示的是用热传感器反映气体内能变化的实验。实验的主要器材是一根被改制的自行车内胎, 即用紧箍和一段玻璃管与车胎组成密闭容器, 将温度传感器伸入到玻璃管中, 以便学生能够观察到传感器。通过计数机的采集到的数据, 在屏幕上制成对应的图像, 可以非常明显反应出做功与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关系。当用热的毛巾包住玻璃管部分, 由于热量的传递, 管内温度升高通过气体传给传感器, 图线反映了这一过程, 而过程短, 反映迅速。拿去后的降温过程。车胎放气过程即对外界做功显出的温度变化, 放气过程结束, 温度向室温恢复。当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明显反映了对气体做功引起物体内能增大, 温度升高。这样不易感知的温度变化通过图线带给学生直接的感受。

4 对传统演示实验与传感器的整合的思考

4.1 教师更新观念, 充分运用传感器在传统物理实验中辅助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上。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仪器的落后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 很多物理实验只能做定性分析, 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虽然推理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但教学中大量使用不仅会让老师的动手能力下降, 学生更看不到真实的实验, 难以真正理解物理的学习实质。而利用传感器演示实验使学生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

4.2 精心设计实验, 提高教师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使实验教学真正有效

传感器只是一个传递信号的仪器, 图像也只是一个图片, 但教师要设计实验、引领学生认识图象, 挖掘图象的含义, 这就为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用热传感器反映气体内能变化的实验仪器, 最初是传感器公司提供给我们的。但当授课教师通过《内能的改变热量》一节展示出来的时候, 教师们的惊奇和赞叹表露无疑。课后上交的评课记录上老师们都很深刻的写下了对数字化实验的认识, 许多教师更写出了愿意多参加并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提高自己实验和分析能力的愿望。

4.3 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使实验教学更有效

对物理概念的建立, 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感性认识为基础, 引入传感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引入传感器可以开发课本资源, 可以改进原来做不出的实验。传感器的引入更强化了用数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让物理实验具有更高的真实性。而应用传感器, 使学生学习到另一种感知事物的方式, 那就是真实的数据同样会令人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总之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在于不能被语言和绘图所代替, 其真实感可通过学生的各种感觉器直接感知,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这就要求演示实验有较大的可见度, 让全班同学看得清楚、印象深刻。但由于有些演示实验对实验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有些演示实验自身有缺陷, 导致个别演示实验成功率不高, 现象不明显。那么教师在上课之前, 多动脑筋充分利用传感器的优点为传统演示实验带来好的效果。

摘要: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地位与作用是非常重要, 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在教学中也因自身缺点,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背景下, 数字化实验室进入课堂, 以传感器和计算机为基础, 结合传统的实验仪器, 将实验数据采集之后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数据图表和图象展示现象、揭示规律, 使课堂实验教学有了新的效果。

关键词:传统演示实验,传感器,整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宪魁, 等.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2]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传统实验方法 篇7

诚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给教学活动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发展空间。通过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把抽象呆板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创设出愉悦轻松的情境氛围,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土办法”设计的实验也有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优势。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时设计的试验非常巧妙。他用的材料是一条橡皮筋和勾码,师生互动。产生的效果是:橡皮筋上所挂勾码越多,橡皮筋伸长就越长。结论是:橡皮筋所受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进一步引出弹簧的特征,讲清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这种用“土办法”自己设计出来的教具虽然简单,但它既能说明大道理,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直观性,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就是现代化教学技术不能做到的。

又如讲“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Flash课件。讲课时使用多媒体,操纵鼠标,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包括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引起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加上清晰的画面让学生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一目了然,课堂的效果极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很透彻。然而学生的一个提问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问我:“老师,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真的是这些因素吗?屏幕上每一个变量的改变引起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如此同步,是不是您设计的程序呢?真实的情况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让我体会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不是教师做不到,就怕教师想不到。后来我又用废旧灯丝、铜丝、镍铬合金丝、酒精灯、电流表等为学生重新演示了一遍,学生才彻底信服了。因此,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照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曾经听过两位老师讲的同一节课———《阿基米德原理》。第一位老师讲解时首先应用了传统的讲法。他精心设计了试验,使用了“溢水杯、弹簧测力计、小桶、清水、盐水”等。他首先为学生进行了演示试验,接着学生进行分组试验,师生在实验中得出了结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学生对浮力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液体能产生浮力有了确信无疑的感觉。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出: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浮力的作用,那么气体是不是也有浮力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气体也有浮力。但学生对结论还是推测,正确与否还不敢肯定。这时他就应用了多媒体,使用了音频和视频放映了我国气象部门研制的巨大的气象探空气球的发射过程。课堂上声像合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习的知识面,从而巩固了气体也有浮力的知识点。这节课既有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又有学生动脑分析的过程,非常成功。另一位老师讲解时完全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他操纵鼠标,声像俱全,学生齐声配合,从公式的推导到习题的演练,全部在屏幕上展示。幻灯片一张又一张。给人的感觉是教师成了课堂的“领导者”、会议的“主持人”,学生变成了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机器”。一节课下来,我观察了一下学生的笔记本,发现上面一片空白。我想学生笔记本上一片空白并不怕,如果学生的头脑里也是“一片空白”,那就太可怕了。这种讲课方式的改革实际上是将传统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讲课让我体会到:传统的教学工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起来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用最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氧化塘处理工艺下一篇:组织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