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翻译方法

2024-10-07

传统翻译方法(共3篇)

传统翻译方法 篇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文学逐渐兴起, 网络翻译也层出不穷, 这对传统文学翻译产生了冲击。网络文学翻译相较于传统文学翻译有一些新特征, 例如:更即时、更多互动、受众更广、更便捷等。 相对于传统文学翻译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网络文学翻译有更多可塑空间, 当然网络文学翻译误译、漏译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传统文学翻译

传统文学翻译是以纸张为媒介, 译者把自己的译文逐字逐句誊写在纸上, 由出版社编辑出版, 最后印刷上市的 (张英洁, 2013:7) 。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完全脱离网络, 不借用电子词典或翻译机器, 不使用计算机录入文本, 这也是最早的一种翻译方法。

二、网络文学翻译

网络文化是当代影响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契机, 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 网络也给文学的发展创造了平台, 网络文学随之产生。外国文化的流行让翻译外国畅销文学作品成为翻译爱好者一种文学时尚。网络文学翻译就是指翻译行为的网络化, 包括把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上传到网络上或者直接在网络上利用翻译工具进行文学翻译。这种网络化的文学翻译给文学翻译提供了更大众的平台, 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 以及译者、读者的角色等。 (郭振星, 2013)

三、网络文学翻译的新特征

(一) 即时性

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 网络文学翻译具有即时性。外国文学畅销作品很快能呈现在网上, 与之相应的中文版也会在网上随之推出, 翻译者可能是翻译专家, 也可能是民间翻译团队或个人。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性特点, 使读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学作品的故事内容, 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当然, 和传统文学翻译的严格措辞、编辑、校对相比, 网络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 互动性

在传统文学翻译中, 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 把原版作品翻译给读者, 与读者没有互动, 不同读者对翻译作品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互联网给译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了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翻译中, 没有绝对的权威, 翻译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 翻译可以是个体行为, 也可以是集体行为, 如众多译者在网络上翻译接力。读者可以评价译者的翻译, 提出建议或批评, 这有利于译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翻译, 提高翻译质量。读者与读者之间也可以交流阅读心得,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剖析人物性格。互动给译者与读者营造了一个轻松交流的氛围, 使文学作品变得更生动。

(三) 便捷性

阅读传统翻译作品需要通过纸质书籍, 而阅读网络翻译作品显得更加便捷和快捷。网络化的生活让很多人都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 上网阅读的人数越来越多, 读纸质书籍的人越来越少, 网络文学逐渐兴起, 网络文学翻译成为了文学翻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文学翻译的便捷性还体现在修改方便。译者通过鼠标操作就可以增删译稿, 对译文进行反复修改, 通过互联网交流, 逐渐完善译文。传统文学翻译的修改就显得不那么便捷, 但传统纸质翻译更便于收藏、保存更久。

( 四) 快餐化

网络文学作品通常篇幅比传统文学作品精短, 选材更自由, 翻译更多为意译。翻译者大多是网络文学的爱好者, 在翻译过程中报着娱乐心态, 而非盈利目的, 更多的使用网络用语等轻松诙谐的语言, 有时缺乏传统翻译的严谨态度, 有时会出现错译、漏译现象。这更像一种快餐文化。

(五) 读者角色多样化

(1) 读者兼文学翻译的批评者

读者阅读传统文学翻译作品只能自我吸收, 而阅读网络翻译作品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评论, 他们兼翻译作品的批评者。有的评论一针见血、成熟客观, 有的评论显得主观偏激, 不管批评是否到位, 文学批评在网络平台下更加大众化。

(2) 读者兼文学翻译的译者

读者们在批评网络译文的同时也争相传播自己的译文, 做起了翻译作品的译者。网络民间译者声势浩大, 力量不可低估。集体竞译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 推动了翻译市场的发展。专业的翻译有时甚至会参考民间翻译,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就是民间译者率先译出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采用的。 (张艳琴, 2007:17-18)

四、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探讨

网络翻译的质量受到一些传统译者的质疑, 如:利用机器翻译会降低翻译质量, 多人合译使翻译风格无法统一, 网络翻译缺乏科学的态度等等。笔者认为, 译文质量与选择的翻译工具、翻译方式没有必然联系, 而与译者有关。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大多是翻译大家, 五四时期, 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著名作家, 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人, 他们首先是文学家, 其次才是文学翻译家。而网络文学翻译由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脱离, 译者水平的参差不齐, 才造成了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鱼龙混杂。但值得一提的是, 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不一定都是优秀作品, 网络文学翻译作品也不一定质量不高。传统文学翻译经过了出版社的严格校对、编辑、包装来保障质量, 同样网络文学翻译也可以通过读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来保证质量。

对于网络翻译质量的探讨又引出一个新课题即文学翻译是否需要专业化。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翻译, 文学本来就是语言创造的艺术, “文学翻译是要用另一种语言工具,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品读原著一样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动和美的感受” (刘建林, 2009) 。文学翻译并不要求译者的精确翻译, 而是需要译者的再创作。过于精准的翻译, 不一定能达到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也不一定满足读者的需要。

五、结语

网络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这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所要求的译语表达与源语表达最大程度实现对等, 也不再拘束于源语文化需植入译作之中的专业化要求。当代网络文学作品题材丰富、现实感强、风格多样、消费节奏快, 这些特征相对传统文学作品来说, 对译者的领悟能力、翻译能力和文化素养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对于原作的取与舍, 对于源语文化的传递与回避, 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植入与放弃, 都是需要译者的再创作。网络文学翻译这种翻译形式不会降低文学翻译的质量, 它可以作为传统文学翻译的补充, 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 同时给传统文学翻译提供借鉴。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快速传播的特点满足了读者一睹为快的愿望, 读者可以给译者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帮助提高作品的翻译质量。网络文学翻译和传统文学翻译需要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这样文学翻译质量才会提高, 文学翻译才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洁.论互联网文学翻译对译介学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郭振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网络文学翻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3.

[3]张艳琴.网络时代文学翻译读者角色的多重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06) .

[4]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12-03 (006) .

传统翻译方法 篇2

中国园林是把人造的山水、植物、建筑等与自然地貌有机结合的环境艺术,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宝。其建造原则是“妙极自然,宛自天开”。游赏中国古典园林,能充分领略“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的园林意境。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 precious treasure of our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It is a kind of environment art, which systematically combines artificial mountains and rivers, plants and buildings with the natural landscape.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a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rtificial as it is, the garden must look ingenious and natural.” When you go sightseeing in a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you should be able to appreciate its artistic concept which “makes use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to create the real fun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for viewers.” Of the world’s three major garden systems,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hailed as one of the origins of the world’s garden due to its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t connotations.

传统翻译方法 篇3

论文关键词:传统翻译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论文摘要:网络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课题,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但应注意传统翻译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利弊,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关注、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它的普及推动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可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计算机的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

一、网络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由Henri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源于人本主义,并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教学理念,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也是目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Cotterall&Crabe()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我国对此也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不仅使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样,为学习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提倡网络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主动接受和探究学习;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在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过程当中的互动: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构建个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网络自主学习与翻译教学

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带来的革新是全面的,它的应用对实践创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用网络教育促进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是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标。

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完全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网络自主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扩大课程资源范围与资源共享,同时带来学生方式的革命:网络自主学习有利于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习者运用各种资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和方法。

早在本世纪初,学者们就呼吁翻译教学要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实现翻译教育的信息化,以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人们对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辅助技术、语料库等在翻译教学的应用做了有益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翻译课程中广泛采用成为翻译课程的发展趋势之一。翻译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电脑与网络已成为现代译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手段。网络信息资源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这种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网络已成为译者不可或缺的.帮手。

然而我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学与教方式变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翻译教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要改变目前翻译教学的落后现状,就应在这一方面进行大力研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发展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有效指导翻译自主学习,即通过网络及网络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充分利用与有效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三、传统翻译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利弊

(一)传统翻译课堂教学利弊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之所以仍有许多学生愿意花钱去上新东方学校而不是在家里自主学习,之所以还有学生去参加英语培训班学习,就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情感因素的影响,Kmshen认为各种情感因素,如缺乏动机,自尊心不强、焦虑等会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教师可以鼓励缺乏自信的学生并使其进步,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注意交易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并将授课与育人相结合等等,这些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和人性化因素是机器所不具备的。 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翻译理论与技巧知识,给学生构建翻译体系的宏观构架,让学生了解翻译体系的脉络与相关实践知识,师生之间可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中能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一定问题,但课堂课程的教授难以因材施教,学生实践、运用机会少,纯理论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翻译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少,实践机会少等诸多不利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将成为提高翻译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研究成为翻译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应翻译学科发展的实际,顺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顺应学生对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的现实需求,在翻译教学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能支撑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网络辅助翻译课程集成了大量的翻译教学资源和设计了较丰富的翻译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自主开展翻译学习,实现因材施教。网络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记忆功能,避免重复的翻译工作,并通过网络的平行文本进行比照,弥补了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不足的缺陷,降低了汉译英的难度,消除了学生惯有的为难情绪,增加译文的地道性;还可利用网络信息,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在传统的翻译练习模式下,很多学生是为老师作翻译,不认真阅读原文、译文粗制滥造,马虎了事:在网络学习下的翻译练习,练习译文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扩大了读者群,学生潜意识中有把练习做得更好的冲动,因此,质量意识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但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处在虚拟的世界中,学生易出现焦躁、迷茫与失落等情绪,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持之以恒地参加网上学习交流活动,在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帮助和指导,缺乏人际交流,学习者难以进行错误分析,也不利于教书育人。

网络自主学习的培养在中国传统说教式教学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主流环境中,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网络学习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途径,但同时又没了依靠。少了竞争,这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是一个考验,同时也对翻译教师提出了考验。

结语

上一篇:增进兴趣论文下一篇:分子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