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交通规划(精选8篇)
传统交通规划 篇1
金殿中学学习“传统文化”的规划
一、昆明市金殿中学的基本情况
昆明市金殿中学是市教育局主办,市公安局、团市委协办,云南省唯一一所实施工读教育的学校。校址:金殿青龙山。校园面积:16.39亩。在职教职员工49人,驻校公安干警4人。其中,党员28人。现有在校学生180人。
工读教育是针对具有人格缺陷、不良行为习性、轻微违法行为且尚构不成刑事处罚的、不适于普通学校教育的未成年人,通过特殊的办学方式进行教育转化和矫治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重要补充。从“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到“给孩子一次机会,还父母一个惊喜,报社会一份厚爱”的办学理念,再到“先成人,后成才,成人促才”的育人目标,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为主、智育为辅的办学定位。
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党和政府赋予教育工作者首要而神圣的职责。针对“问题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工读教育工作者使命更光荣、意义更深远、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且迫在眉睫。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我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实施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教育的目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举办了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的主题教育。旨在进一步充实德育内涵,提升师生道德修养,把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内化为促进学校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建设工读教育校园文化。
四、总体设想 1.教育活动主题:“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学习弟子规,争做好学生、好公民”
2、从增强传统文化情感做起,以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为核心,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顽强的意志、不绝的追求,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家长,逐步形成全员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3、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是云南省唯一的一所工读学校,工读教育是针对具有人格缺陷、不良行为习性、轻微违法行为且尚构不成刑事处罚的、不适于普通学校教育的未成年人,通过特殊的办学方式进行教育转化和矫治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重要补充。从“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到“给孩子一次机会,还父母一个惊喜,报社会一份厚爱”的办学理念,再到“先成人,后成才,成人促才”的育人目标,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为主、智育为辅的办学定位。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党和政府赋予教育工作者首要而神圣的职责。针对“问题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工读教育工作者使命更光荣、意义更深远、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且迫在眉睫。
四、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能急功近利。
五、目标
1.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全园教职工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我园形成良好的园风。
2.长远目标:
(1)教育教学中诵读经典文化,使幼儿在入小学前能够掌握100条成语,50余首古诗词,会背诵《弟子规》等;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
(3)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人文素养的名教师。(4)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外来人员能深刻感受到我园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六、创建的主要内容
1.围绕特色园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彰显我园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
2.使教师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讲究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3.创建人文性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
4.利用多种手段,围绕特色园创建开展系列配套活动,达到弘扬传统文化育人的目的。
七、落实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2月)
1.开展调查,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园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双十”禁令 》等,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带领教师出去参加有关学习,请老师到幼儿园为全体教师进行讲座。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方案。
(二)创建阶段(2010年2月~~2010年12月)
1.园文化建设: 2011年以前,在全园形成传统文化氛围。
2.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
具体做法:听讲座《家和万事兴》《幸福人生讲座》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红歌》思想内容上进的歌曲;全体教师练习瑜伽静心;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在教师和幼儿背诵《弟子规》。
3.学科渗透:2011年以前,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针对教育教学,具体细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并进行实验运作,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
4.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每年有计划地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三)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
总结经验,创建活动结束, 取其成功经验继续推广。
八、创建途径与方法
1.以教师管理政治学习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对教师考核实行“三满意测评”(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家长评价)制度等;
2.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幼儿园文化布置
3.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通过园本培训、外聘教师等途径培训教师。
4.通过《幼儿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九、保证措施
1.实施“一把手”工程,园长亲自抓落实,由工会具体抓教师管理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幼儿园在教师培训、器材、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特色园创建的顺利进行。
3.不断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
4.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及考评制度,保证创建活动有序进行。
5.做好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
十、组织机构
组长:郭彦村(园长)
副组长:滕素艳
董昭延
张亚荣
成员:董力荧、刘小菊、刘立新、陈淑萍、董磊
传统交通规划 篇2
传统村落代表着特定环境中和谐的人类聚居空间, 有着悠久的历史, 承载着璀璨的地域文化, 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古村落遗产的保护规划发展, 其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五方面。
1) 历史价值。传统村落是居住、生活、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 综合体现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乡土特色和独特生活方式, 是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特征的凝聚。对传统村落讲, 时间价值是最能衡定遗产稀缺性的指标。传统古村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残存下不少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真实地体现在传统村落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从村庄的住宅、古堡、寺庙等遗存现状, 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风貌,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察价值。
2) 艺术价值。许多古民居中的精致雕花、构架, 民族服饰以及传统的文化, 体现出一个古村落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村落集建筑构造、地域特色、传统民俗等于一体,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科学价值。一些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 有其藏传佛教积淀形成的宗教特色。同时, 村落格局的变化、民族信仰的传承, 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演变和地方文化提供了基础。古庙、寺院、祭坛等古堡遗址, 与民居有机结合, 分区明确, 体现出其特有的科学合理性。
4) 旅游价值。古村落是千百年来遗留下的宝贵文物, 它记载了一个时代, 一段历史。认识古村落的旅游价值, 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是保护发展古村落的重要途径。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优美的自然风景。话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许多古村落都建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里, 秉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秀丽的自然生态风景对游客是巨大的吸引, 发展古村落的观光旅游, 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能有效保护古村落的生态环境;b.体验乡土文化。古村落是乡土文化的发源地, 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多年的群聚式生活,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礼仪形式、传统民俗和独特思想。与城市里的现代化比起来, 显得神秘而独特。在安静祥和的古村落里, 人们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 体验有趣的农家生活, 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c.感受历史的变迁。古村落里有很多历史遗迹, 记录每个历史时期古人的生活方式。同时, 古建筑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及宅院高墙展现了古人的设计智慧, 通过研究他们对风水的了解和地理环境的考察, 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是很好的借鉴帮助。
5) 文化价值。文化传承的典型性是传统古村落所继承并有效发挥的传统文化特征, 是人们创造自然、认识自然并将对自然独特的理解方式运用到村落建设中, 并被完整的保留下来, 成为村落的典型特征。
2传统村落消逝的原因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 农村经济实现了逐年增长, 但是传统村落却在慢慢消逝。总结起来, 导致传统村落消逝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1) 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许多村落建设长期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 导致村庄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问题。2) 传统建筑与传统生活方式不被接受。随着经济发展, 广大农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小康生活, 对于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古建筑遭到破坏, 政府盲目拆迁, 建立楼房等新式建筑。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也渐渐被人遗弃。3) 城市化发展导致农村萧条。经济的发展, 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城里打工, 农村人口越来越少, 出现“空心村”现象。人力资源的缺失, 使农村经济更加贫困。一些宗祠都只是成为了旅游景点而失去了它往日的文化意义。这对传统村落的文脉延续, 是巨大的威胁。
3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原则
1)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规划保护包括村落肌理、空间布局结构、街巷道路尺度、绿化植被特征、文物与保护建筑等历史信息系统各要素的真实性;传统建筑的修复以及新建建筑的设计, 应建立在对本地传统建筑文化严谨调查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
2) 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原则。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牵涉面很广, 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贯彻综合性的原则。保护内容既要包括实体对象, 还要包括非实体对象, 如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氛围。将传统街巷与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保护;完整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村落景观风貌, 以及与历史典故相关的重要历史场所;整体延续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保持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自然环境背景。
3) 循环互动原则。为了使古村落保护具有持续的动力, 必须确保开发与利用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互动系统中。在利用中保护, 在保护中利用, 良性滚动, 从制度上保证循环互动的运行。有效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市场导向原则。总体来说, 村落的旅游开发是以旅游的供需关系和市场导向为核心, 必须面向市场, 研究市场, 拓展市场,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优势旅游资源, 通过策划、设计、加工、组合、包装成多元素、多功能的有卖点的旅游产品, 让传统村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的徽州民居, 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4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策略
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民间遗产, 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消逝, 这是人类文明的消逝, 也是社会无法弥补的损失。除了悠久古朴的传统建筑, 壮丽灿烂的文化景观, 传统村落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古村落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因此, 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策略, 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 传统建筑群是重点, 需要进行分类保护与更新。
传统建筑是古村落的核心, 是重点保护对象。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 根据村落现状, 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主要措施有:保护、改善、保留、整饬和拆除五种方式。
a.保护。主要针对重点保护的建筑, 比如庙宇、寺院、古堡等标志性建筑。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 重点修复等。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 不得改变原有面貌, 即使要进行相应修缮, 也必须尽可能保持文物原貌。做到“修旧如故”, 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b.改善。针对传统风貌建筑, 多是村民自行建造, 历史文化元素较少的建筑。这些建筑时间较旧, 符合人文需求, 但色彩、材料、形式上与传统风貌明显不协调。由于它们对村民很重要, 可以根据空间布局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动和修缮。有受到损坏的, 要尽量做到原样修复, 必须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 对原有建筑遗迹做深入的研究, 按照原有形式, 最大限度的接近历史原貌。c.保留。保护区内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新建建筑, 并且建筑质量佳。这类建筑需要采取保留措施。d.整饬。传统村落的建筑应该保持地方风格, 尽量保留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元。对于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 对现已建成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 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 要及时整饬。e.拆除。没有保留价值的, 建筑质量极差的, 以及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 必须拆除重建。
2) 发展旅游业, 同时注重开发保护相结合。
不可否认, 发展旅游业是进行村落保护、发展村落经济的有效途径。开发旅游资源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古村落的传统文化, 而且可以带动古村落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 旅游业也是一把双刃剑, 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过度开发会给传统村落的文化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人流的增加往往也会扰乱村落安静祥和的气氛。所以开发保护传统村落旅游资源时, 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必须尊重当地风俗, 保护环境杜绝污染, 尽可能保持古村落原始的淳朴风格。
3) 关注当地村民, 保护村民传统生活方式。
村民是古村落的核心主体, 是村落保护中该优先考虑的。如果只机械地保护传统村落, 完全不管居住在其中的村民, 就会导致人流外失、人口降低, 形成“空心村”现象, 这样只会使古村落慢慢走向毁灭与消亡。村民是重要的人力资源, 通过他们所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才是有价值、可实施的。
4)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a.建立法治保护,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只有相应法规政策的管制和约束, 坚持依法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 人们的保护意识才会慢慢建立起来;b.加强科学管理, 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c.加大宣传力度。应该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活动。教育部门更有必要将非物质文化中体现民间特色的精华部分适当编入有关教材, 开展教育活动。对村落文化必须发扬光大, 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外地人理解喜爱。皖南民居作为中国名村, 就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例子。培养村民保护意识, 不得对村庄随意开发改建和污染;d.完善档案记录。古村落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必须有详细的记载和介绍, 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面的记录,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完好无缺地保存流传下来;e.借鉴他人经验。学习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 再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建设符合该村落的保护制度。
5结语
传统交通规划 篇3
关键词:土地整理; 土地综合整治;景观生
2009年以来,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保护和补充耕地、满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各地普遍推广实施。然而多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而忽略了项目区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耕作层破坏、水土流失、农村景观格局破碎等一系列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综合整治”缘于“土地整理”,但相比土地整理来说,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 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最早源于欧洲,1886 年德国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土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1999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2000 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行业标准》,对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设计、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验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 年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了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土地综合整治由土地整理演变而来,是针对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由土地整理升华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农村土地管理的重大任务。2011年在《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一文中,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要推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国家已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万村土地整治”等示范工程作为推进各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力图破解土地管理中的一系列难题和障碍。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而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要比土地整理更为广泛,其包括了土地整理在内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目标不仅仅是补充耕地、提高土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包括提髙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整合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的施展空间与开展平台也更大,其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了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以往传统的土地整理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具有“五多”的特征。①多规划协调。就土地综合整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来看,其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产业集聚区规划等相衔接、相协调。②多目标设计。土地综合整治成果一方面应有利于完成地方耕地保护目标,弥补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另一方面则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政府和群众期望的多个目标。③多资金整合。土地综合整治既要聚合土地各类专项资金,同时又要引导其他涉农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利用有关指标转让所得的收益,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叠加效应”。④多部门联动。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建设、林业等部门要遵照分工,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⑤多项成果。主要是增加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富余土地可通过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城镇使用等,破解了地方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多个难题。
2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异同
一般来讲,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基本思路相同,主要包括:①分析区域的背景与规划开展的条件;②确立规划的目标与基本任务;③选择合理的土地整治模式與路径;④测算区域土地整治潜力;⑤划分土地整治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项目;⑥分析土地整治成本和综合效益;⑦针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制订实施保障措施与对策。
与土地整理规划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更强调综合性和效益性,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更多。土地整理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增加耕地面积这一主要目标进行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把田块合并、沟渠修好、道路修通,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综合整治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和补充耕地,而是要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个地块要素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与地方实际、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体现这些目标,所以其比土地整理规划需要更先进的规划理念、更多的基础资料、更丰富的内容、更先进的方法。
(2)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需要与更多的规划相协调。通常情况下,土地整理规划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和衔接各种规划。
3传统型规划与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比较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整理过程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规划方案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规划(以下称为“传统型规划”)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并将新增耕地率作为刚性指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对项目区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大量生态问题出现。因此,景观生态型规划取代传统型规划势在必行。景观生态型规划是在传承传统型规划的优点之上提出的,主要从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实现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它与传统型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目标、规划方法及规划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3.1规划理念
就自然生态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再调整和再优化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变了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整治缺乏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和重视,势必将对区域内土壤、水、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应立足于改善而不是改变。而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对自然环境的恢复与调整, 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技术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征途上的工程手段,按理不应随意改变其自然生态,更不应该凭借现代机械之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因此,我们理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始终。
传统型规划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规划时只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不利影响,结果使得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单一和脆弱,影响系统中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的稳定和平衡,是不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新型的景观生态型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特定的问题,引入新的景观元素完善景观结构、功能,在具体的工程上进行生态设计,在以生态系统为基质的景觀中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斑块、廊道的高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降低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目标
在理论上,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一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保障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三是通过实施废弃地整治、零散地归并、节水工程建设等系列工程,促进区域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四是通过土地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目标;五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地区经济,维护乡村特色景观和文化以及土地利用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在上述六个目标中,传统型规划更加侧重于第一、第二个,尤其是第一个。我国土地整治起初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弥补因建设所导致的耕地减少,将其作为获得耕地增量的主要措施。现实中许多地方开展的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来获取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因此,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也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耕地、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很少考虑土地整治的其他目标。而景观生态型规划则更加突出第四、六个目标,注重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价值。新型景观生态型规划追求的是实现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规划方法
传统型规划编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然后进行各种数据的预测。
目前有关景观生态型规划方法主要有:McHarg的方法、E.P.Odum的分析模型、德国的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型、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规划模型、捷克的LANDEP模型、荷兰的通用生态学模型、美国的大城市景观规划模型、澳大利亚的南海岸研究模型等等。
从具体的技术路线看,景观生态型规划与传统型规划一样,都包括项目区的现状分析、具体规划布局和单项工程的设计三个主要环节。而存在不同的是:
(1)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现状分析,除了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常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外,还应包括景观资源的现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项目区典型的地貌遗产、乡土植被群落、稀缺物种栖息地和独特水文关系等自然特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风水林、自然村落布局以及典型土地利用功能组合模式等人文元素、结构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对乡村空间景色具有支配作用的特殊场所予以关注,如独特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别致的农田地块结构、孤植的老树等,用以指导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
(2)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布局等四大工程规划布局之前,还应先进行项目区景观整体意象规划、景观分区和关键地段识别等工作,并将其作为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的指导依据,使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上更具备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
(3)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的单项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生态性,将各类工程设施的景观生态功能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土地整治与项目区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3.4 规划效果
由于传统型规划片面地追求增加和补充耕地,过分强调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虽然其实施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积、改善部分耕地质量,但是也造成:
一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传统型规划指导下,往往缺乏对项目区景观、物种、生态方面的综合考虑,而广泛采用高品位、高规格的工程建设措施,不但难以获取预期的生态效益,反而破坏了项目区生物生境,影响系统内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难以实现长远的综合效益。如在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大面积平整农地、硬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挖低丘、筑坑塘等以提高土地垦殖率,这些都会导致项目区原生、次生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而不利于项目区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景观千篇一律。传统型规划往往专注于项目区农地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农民安置点俨然城市小区,高层、多层兵营式分布,文化、体量和色彩嚴重不协调。
景观生态型规划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型规划损害生态环境与景观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其以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重视项目区景观特征的研究,注重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通过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合理调整、景观单元的生态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项目区居民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其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和作为旅游观光资源美学效益的提高,符合人与自然的长远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1-16.
[2] 张勇,汪应宏,陈发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5-69.
[3] 李志明.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平台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J].资源导刊,2009 (08):13-15.
[4] 陈勇,曾向阳.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56-60.
[5]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36-140.
[6] 王军.土地整治: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平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J].中国土地,2012 (12):10-11.
传统交通规划 篇4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探讨了在武陵山片区进行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意义,针对湖南省龙山县洗车河镇民居保护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提出了对该镇进行保护的原则及规划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其它类似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提供参考模式。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规划;武陵山片区;洗车河镇
【Abstract】Combi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has carried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emergence question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in Xichehe town,Longshan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thus proposed to the specific protect methods for the town planning principle,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similar model for other areas.【Key words】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planning; Wuling Mountain area; Xichehe town
0 引言
在所有建筑类型中,最能反映地域文明的当属民居建筑,它们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也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传统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个时代建筑文化的缩影。由于自然地理文化各异,各地的民居建筑文化也不尽相同。传统民居展现了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被誉为地域文化的“立体展板”。
但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正向着城镇转移,农村的生产力大为下降,传统民居因为缺乏日常的维护和常规的修缮,出现了多处传统民居建筑资源加速损坏的现象。同时,因为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镇转移,建筑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了继承者,乡俗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怎样将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保留下来,怎样做好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规划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开展,广大农村的民居改造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加紧传统民居保护与规划的研究在新民居的建设过程中是必要而紧迫的。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保护的意义
国家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数以万计的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为传承千百年的古村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充分说明了保护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武陵山片区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沉淀。该片区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拥有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其中尤以是土家族和苗族的建筑较为出彩,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的独特建筑类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武陵山片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省龙山县的洗车河就属于武陵山片区的土家族核心地区之一,境内较好地保存了传统土家族民居建筑形式。洗车河民居概况
随着龙山县里耶历史文化名镇的兴起,文化旅游业将是洗车河镇今后长远产业发展方向。古镇的旅游资源主要为三河六岸富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吊脚楼、凉亭桥、石板街、古色古香的明清院落及流域境内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原生态文化。洗车河镇相继修建了古石板街、大小10余个下河码头等具有民俗风情的旅游景点,全面实施了特色民居保护与改造工程。2012年洗车河镇获得“湖南最具魅力乡镇”殊荣。
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洗礼,洗车河镇仍然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但因经济、社会等原因,种种破坏传统民居的的行为依然存在。传统民居因其使用功能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其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正在慢慢消失,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居室的通风、采光要求不断提升,对厨房、餐厅卫生间的面积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传统民居的原始布局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导致许多村民私改房屋的结构,改门、加窗,改变房屋的外形“传统民居布局中建筑间距小,通风采光较差,街巷狭窄,现代车辆无法通行,导致交通,消防不便。传统村落没有考虑配套建设公共绿地,古村中心的环境质量一般较差”。洗车河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
洗车镇有较多的传统民居,但是大部分建筑年代比较久远,又是砖木结构,经过历史风化,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早就已经不堪重负,随时都可能被摧毁,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安全。传统民居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保护任务非常艰巨。主要问题如下:
3.1 民居保护缺乏专业指导
村镇规划是我国规划的薄弱环节,缺乏专业的规划指导。由于大多数专业规划师和建筑师生活在大中城市中,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此类人才。而政府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这些问题,故建设中常出现房屋间距过窄,建筑过密等缺陷。洗车河镇普遍存在类似问题。此外,由于大部分居民没有学习专业建筑知识,艺术审美能力有限,新民居的建筑风格几乎没有考虑到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
3.2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以前,洗车河镇的家庭传统是以长辈为核心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庭,族长制已经不复存在,现代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方式,与老一辈有了很大的不同。年轻人结婚后多希望独门独户的生活,村里新建住宅越来越多出现,也证实了大家庭正向小家庭转变。
3.3 外来文化入侵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整个世界在慢慢缩小,人们间的交往距离在缩短。在广大农村,人们也不再只关心田间地头的生活,生活圈子在逐渐扩大,电视、电脑、互联网……正在向乡村普及。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欧式别墅、高楼大厦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采取质疑的态度,错误地认为将传统与落后相等同,认为新文化应该取代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农村有很多人去沿海城市打工,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建筑工人,学习到了很多新式建筑的建设方法。回到家乡之后,他们就迫不及待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或重新倒修,周围的居民也跟着模仿。这样一幢幢带有异域风情的楼房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3.4 传统建筑技术没落
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会对一个时代的建筑产生重大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提上了日程,木材的价格越来越高,这些原因导致传统木建筑退出了历史舞台。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占领了民居建筑的市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划分居住空间,直接采用砖砌墙,建造过程大大简化了,而传统建筑技术却逐渐消亡和没落。洗车河镇民居保护与规划
4.1 保护原则
4.1.1 真实完整的反映历史原则
对洗车河镇民居的保护,不能因为保护的目的,要求居民迁出,这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应该做到既保护传统建筑资源,又能提高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传统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群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居住,是以宗族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居住形式。其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周边环境都时刻反应着其本质属性。同时通过居民的耕种劳作、节日庆典等反映村落生活气息,反映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其保护规划应该首先保护周边环境及构成要素的外部特征。
4.1.2 公众参与的原则
传统民居的保护光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日常维护是不科学的,应充分的调节动村民的积极性,让居民参与进来,居民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知情权。
4.1.3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民居的保护要顺利进行就得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其生活水平,适当的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时还可以把财政收入反哺古民居保护,做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4.2 保护措施
4.2.1 对洗车镇的建筑文化进行普查
对于洗车河镇传统民居的保护,必须做好排查摸底,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清晰明了的指导洗车河镇的保护工作,首先必须对该区域的传统建筑进行建筑质量、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的分类整理:
1)建筑质量分类
根据洗车河镇的主体建筑、结构、细部、特色及质量优劣情况,以建筑单位为统计对象,将洗车河镇现存建筑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传统建筑主体结构完整、结构牢固,墙体、窗户、屋顶等细部节点保存优良,无明显的损坏(基本在本建筑内部找不到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二级:传统建筑主体结构比较完整,结构还算牢固(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风格特色,但细部的建筑节点有所破坏)。
三级:建筑的外形部分被破坏,结构被重新改造,改造部分的选材与原有的建筑不相符合,门窗、雕花等细部建筑特色丢失。
四级:建筑结构破坏严重,被当地居民随意更改,建筑细节丢失,只保留零星的细部。
2)建筑风貌分类
建筑风貌评价,即是对现有建筑的外在能形式反映该镇民居历史特色程度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古镇民居的改造提供确切的资料,根据调查的不同情况,酌情考虑修缮的级别。根据调查,洗车河镇的古建筑风貌可分为三级:一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优良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二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良好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但局部损坏,日后需对其局部进行修缮;三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基本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日后修缮力度较大。
3)民俗文化分类
民俗文化分类指对洗车河镇现有的和曾经有过的民俗文化进行分类,反映该地域特色。
一级:洗车河镇现存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是其历史风貌的反映。
二级:洗车河镇现有的风俗习惯,但部分民俗其他地区也有。
三级:曾经在洗车河镇存在过,但现在已经消失了,可通过资料进行复原的的民俗。
4.2.2 深入开展古民居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当地政府要耐心全面的给村民讲解国家出台的《物权法》及《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村民明白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别的民居在保护和开发的经验后,让村民明白保护洗车河镇传统民居的重要意义。
4.2.3 灵活解决土地置换、民居产权的问题
根据洗车河镇的实际情况,解决民居保护与提高居住质量的矛盾,建设新区、保护区,灵活处理宅基地的问题。对住在民居内的村民放宽申请条件,政策性的引导他们住到新区去。同时可将老区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修缮,进行产业开发,适当的开发旅游业等产业,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当前,对洗车河镇民居保护的重中之重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资金,提高维修效率。否则,部分古建筑就将从此消失无踪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广泛参与,群智群力,共同寻找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4.3 规划方法
通过对洗车河镇的资源分析,把古民居保护范围分为三个级别,即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和外围区。
核心保护区是由洗车河镇的居住聚居地组成,其建筑风格独特、地方民族风情浓郁、是传统民居文化特色的物质载体。对于聚居地进行严格规划和保护。对现有建筑单体,分别采用保留、改善、整伤、改造等措施,做到修故如故,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及风貌,对影响古寨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
风貌控制区是指以村落主要空间观赏点和视线背景为限,以视线可及周边群山山脊线为界,于规划核心区外围划定村落风貌控制区,控制村落外部空间环境。洗车河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周围群山自然风光朴实,田园风光浓郁。规划将周边一定范围的山体及林地划为风貌控制区,制定相应保护措施,严禁对现有植物乱砍滥伐及对山体大的填挖,以保证视野通畅,严格控制对风貌有不良影响和破坏的建设项目。
外围区是洗车河镇现有的地域面积除去核心保护区和风貌控制区的地域。结语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渐严重。许多历史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时,拆毁古民居,新建千篇一律的新式建筑,使古民居风貌荡然无存。应合理发展特色村寨,统筹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在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指导下,找到一条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洗车河镇的传统民居保护和规划可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模式,但不能完全套用,应针对地方特点,寻找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保护规划,以保持其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传统交通规划 篇5
【摘要】本文从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力求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通过例证让传统村落真正从美丽乡村的精彩出发,以保定大激店古村落文化村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调性提升到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等具体内容的阐述,力促我省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业在全省各项建设中得到新的引领,让老百姓在文化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让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法可循,有据的可查。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发布,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
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
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
四、大激店村的交通;
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
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
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
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
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
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
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
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
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2015(06)
[2]探析地域性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视觉形象提升中的应用与创新――以南阳市为例[J].蔡伟.艺术评鉴.2016(05)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篇6
学
院: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班
级: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黄家帅
110900915
微电子系 09电子二班
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去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渗进了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根植在自古至今的万物中。他们用其坚韧的存在,证明着文化特有的价值,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刻画、浸染。其起源有着各种各样的美丽神话传说,其丰富的文化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和文化动力。基于这些功能和时代意义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题来作为我的论文题目。在接下来的篇幅里面,我将细致详细的讨论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和各种习俗。
关键字: 文化
传统节日
神话传说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
交通在不断的便利,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然而现代人对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的了解却越来越淡。接下来,让我们重温一下传统节日所蕴含着的优秀文化吧!
春节[1] 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从腊月24开始,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到了除夕之夜,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大年三十,亲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然后辞旧岁迎新春互相勉励,祝贺来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春节的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我们的祖先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的时候便用他们劳动所得物去祭拜神灵和祖先,感谢神灵的庇佑并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有关春节的由来,有如下几个:1,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叫做“年日”,每逢这一天2[2],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以她特有的文化内涵一直是我们国家最重视的一个节日。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节日,很多国外的人也加入到了春节的庆典之中。春节,已经成为我们对外宣传传统文化乃至中国的重要名片。
清明节 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我们传统的节日,又称“踏青节”、“清明节”、“植枝节”。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有关清明节的传说主要是历史人物介子推的事迹。[3]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至于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端午节 是汉族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吃粽子来表示庆祝。端午节有很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解粽节等。据统计端午节的别称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别名之最。端午节在有很多精彩的活动: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吃粽子端午节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3、佩戴香囊 端 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由于篇幅所限及我本身水平有限,仅列举以上三个节日!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作用
一、对经济的影响
传统节日的设立不仅仅寄托着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一种渴求。人们利用节日进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能忽视的是,在现代传统节日无论在过节的形式上,还是表现的内容上都是不经济的,带来很大的无谓损失。以中秋节为例。中秋节里离不开相互赠送月饼,这样就会带来月饼消费过剩。我们知道,月饼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准确地说它是中秋节里衍生的特殊礼品,它与日常消费的面食制品有别,再加上受到保质期的限制,其有效的消费时间也就在过节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集中消费也仅仅在中秋节里的两三天里。所以,每年中秋节过后,月饼的价格不仅会一落千丈,往往到最后无论价格多低,也无人问津。[4]
二、对海峡两岸祖国统一的影响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对于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强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华人的凝聚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掘利用传统文化的各种积极价值,并创造性的发挥,可以巩固扩大统一战线基础。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拥有共同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春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共同拥有这些文化传统, 共同受到这些节日的哺育、熏染和精神陶冶。传统节日对海峡两岸祖国统一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传统节日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和谐社会的建立,除了物质层面的公平、公正,政令畅通、上下同心以外,精神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要。精神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人民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现实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依赖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手段,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的氛围。传统节日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千年历史,经过不断的淘炼,传统节日中累积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大节都蕴含着和谐、团圆的主题精神,这种“和为贵”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汉民族受到热烈的欢迎,还超越了地区,超越了社会阶层,成为覆盖全国的节日,甚至影响到东亚,乃至西方的国家。“民俗文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层文化和地方知识,而是全社会的公民素质、民族意识、价值观念、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多元文化选择和大学教育的构成元素,是先进的人文文化”[12] 节日文化是人们最能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阶层物质、精神、伦理与审美的共同需要, 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谭春虹 《中华文化常识》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年5月 【2】http:// 【3】乔继堂《细说中国节》2005年
传统交通规划 篇7
关键词:龟山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0 引言
目前,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已联合公布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共计2555个。其中, 2014年11月17日公布了第三批, 淮安市洪泽老子山龟山村位列其中, 成为淮安市目前唯一的中国传统村落。龟山村地处淮河入洪泽湖口, 位置独特, 自然环境优美, 周边水资源丰富, 是一个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滨水绿岛。村落大致保留了历史格局和肌理, 留存着丰富的历史遗存, 传统民居颇有地方特色, 且保护相对完好,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1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总体目标
龟山村作为一个亟待保护与发展的传统村落,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发展与今后保护和开发的总体目标, 从而为以后的强力保护和创新开发确定明确的方向和着力点。
1.1 综合要素的资源构建
打破单一资源视角来审视传统村落的现状, 转而以具有增殖性、辐射性和带动性的资本视角形成传统村落的资源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 传统村落实际上具有综合要素资源基础的发展能力, 必须将村庄形态、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原住居民、传统风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说、语言口音等都纳入资源考量, 形成以传统村落地方“文化资本”为内核的全要素资源基础。
1.2 功能空间的板块划分
依据龟山村自身的村庄空间脉络肌理, 结合龟山村未来发展的产品策划需要, 在审慎考虑已有建筑、文化资源等留存情况的基础之上, 确立龟山村未来保护与开发的功能空间板块分区, 形成科学合理的村庄空间布局, 并为每一个空间板块确定相应的发展主题与功能定位, 确保整个龟山村的未来发展, 同时兼顾历史文化强保护与创新产业运作开发的双重需求, 从而可以更好的支撑、推动整个龟山村的健康发展。
1.3 细分定位的主题确立
为龟山村确立具有唯一性的定位主题, 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作为龟山村定位的两大核心要素, 明确提出“千年龟山里, 淮水第一村”的整体定位, 并围绕这个整体定位, 出具一系列相应细分定位, 从而可以再竞争激烈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之中形成自己的独有竞争力和主题定位。
1.4 大数据式的情况摸底
作为淮安市目前唯一的传统村落, 任何针对龟山村的保护与开发都必须将现状的详尽梳理和有效掌握作为前提基础, 因此, 针对龟山必须形成针对空间、建筑、居民、文化、遗产等多重现状要素的大数据掌握, 以三大专项数据库结合信息化网站管理系统为载体, 共同形成大数据式的龟山现状情况摸底。
1.5 创意项目的产品设计
形成覆盖全空间的龟山产品体系, 真正将保护与开发的理念与措施落实到执行环节。因此, 要立足龟山本身的历史、现状、文化、要素, 以唯一性、文创性、功能性、民本性、性价比性等为核心考虑要素, 为龟山村落打造数量庞大、等级有序、特点突出、落点明确的项目产品库, 进行针对策划。
1.6 强力保护的继承模式
形成对龟山村特定要素 (包括人、建筑、文物遗迹、民俗等) 形成特定的强保护村落保护思维, 通过特定要素的梳理、保护等级的分区、保护办法的解释、重点项目的策划四大核心步骤, 形成对龟山村传统村落的强力保护和明确落地, 真正将村落保护的工作落实到空间上, 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保护思维。
1.7 跨界产业的经营策略
依托龟山村本身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资源和已有优势, 将历史文化作为核心要素, 成为支撑龟山村一二三产联动的核心要素的动力, 尤其要强调三产跨界联动对于整个龟山村发展的重要性, 以“农旅联动、文旅联动、工旅联动”为三大核心着力点, 在传统村落的主题要素贯穿之下, 形成龟山村的村落产业发展创新策略。
1.8 惠民发展的导向创新
牢固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做到原住民、原建筑、原文化、原习俗、原生活的完整保留, 除了在保护阶段强调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相应习惯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 在发展的过程必须将“富民福民”的民本经济发展导向放在首位, 着力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就业水平, 提升龟山居民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1.9 区域辐射的带动效应
龟山村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提升自身村落的发展水平与人民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龟山村作为淮安唯一的传统村落, 必然性的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极核, 在功能上、产业上、路径上、模式上都具备辐射带动老子山镇、洪泽县乃至淮安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成为整个苏北区域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上的重要样板。
1.1 0 探索路径的发展示范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在国际上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式, 但在国内, 由于自身情况的特殊性, 目前的传统村落多半还停留在保护与开发相互分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一体化运作就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 通过规划、建设、运营、宣传、服务等各个流程的联动思考, 形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龟山模式”。
2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功能区划
根据龟山村传统村落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及生产与生活设施分布现状, 龟山村功能区划的可以分成核心文化区、乡村生活区、特色商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休闲区和滨湖美食区六大片区。
2.1 核心文化区
该片区三面临河, 拥有两个小岛, 现有淮渎庙遗址、御码头、石工墙、支祁井、古银杏等文化资源, 区域内现有39户民居, 历史文化价值和资源密度较高。片区内以“传承历史、创意未来”为主题, 主要承担龟山历史文化的展示体验功能。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相连接, 注重历史文化的创意表达和产品设计的多层次体验, 以旅游体验带动文化传达。
2.2 乡村生活区
该片区位于龟山村的东南部分, 目前是村民的居住集中区。片区内房屋密度较高, 一条大路穿过中间, 地势平坦, 东侧靠近水塘, 无文物古迹。考虑到保护原住民的居住环境, 这一部分为“控制建设区”, 基本保留村落的原始肌理和民居格局, 依然作为村民的集中安置区域, 同时赋予更多村落文化的产品, 成为龟山活态保护区。少部分民居将会拆除或改建, 为旅游开发所用。这个片区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古村落的文化, 使游客体验到古村落的生产和生活。
2.3 特色商业区
该片区是一块狭长的区域, 位于龟山村的中间部位, 地势西高东低, 起伏不大。这里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 房屋较少, 便于做商业开发。西侧靠着山脉, 东侧临近水域。片区的西南部分有一片竹林。特殊商业区的设计目的在于直观地展示龟山村当地特色的食品、物品, 满足游客购买纪念品、餐饮的需求。整个商业片区建筑的设计上与周围建筑与环境相协调, 展现出繁荣的景象。
2.4 综合服务区
该片区位于龟山村的村口位置, 只有三户人家和一个即将拆掉的船厂, 空地较多, 地势平稳。有一条与外界直接相连的主要道路, 交通方便。这里的环境是进入龟山村的第一印象。综合服务片区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龟山村的入口处, 作为景区的入口, 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功能, 是从外界到龟山村正式景区的一个过渡。同时, 综合服务片区能给游客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 是游客的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
2.5 生态休闲区
该片区临淮河, 拥有龟山和五个湖泊, 生态环境较好。占地面积较大, 区域内无任何建筑, 没有开发基础, 可用空间较多。片区内以“慢行慢活、慢禅慢悟”为主题, 围绕慢生活和龟山佛教两大元素, 主要承担乡村生态旅游功能。拒绝大面积建筑, 实现绿化全覆盖。
2.6 滨湖美食区
该片区位于核心文化区和生态休闲区之间, 西临淮河, 片区内有两湖两岛, 生态环境较好。现无任何建筑, 没有开发基础。作为配套服务区, 主要承担龟山村内各类餐饮功能, 以及满足来自核心文化区和生态休闲区的游憩需求, 注重满足多层次的就餐体验和消费需求。
3 结语
传统交通规划 篇8
在净现值法基础上,利用动态规划实现跨期优化,解决了非传统油气项目合同经济评价中的原油价格、自然递减率等外生参数的选择,实现了资金等约束条件下的内生变量——每年钻井数的优化,不仅得到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策略(最优开发方案),基于此基础上的净现值计算结果也实现了对非传统海外油气项目的评估。
[关键词] 油气项目;评估;现金流;跨期最优化;动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3-0005-(05)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表现出了旺盛需求,“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6.2%。2007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46亿吨,同比增长7.3%,达历史高位。2007年中国净进口原油15 928万吨,同比增长14.7%,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1]。根据“立足国内资源、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在保证供给和经济可承受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的能源政策,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拓国外油气资源,中国对外合作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拥有勘探开发项目40多个。因此,进行海外油气项目评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非传统的海外油气项目简介
对海外油气项目而言,在国际石油合作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租让、对抗和合作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在三个阶段演变的过程中,国际石油合作合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际石油合作合同逐步体现了公平合理、双方平等、双赢互利的原则,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几种相对固定的模式与惯例,如租让制合同(License Agreement)、产量分成合同(Product Share Contract)、风险服务合同、纯服务合同、联合经营(Join Venture)[2]等。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属于上述五种类型的石油合同。采用这些合同形式的主要是那些原来没有对外开放、全部上游业务都由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经营的国家。这类合同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将一个油田(或其中一部分)交给外国石油公司进行生产(如阿根廷、阿尔及利亚、中亚国家);(2)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由外国石油公司来开发那些由东道国国家石油公司发现,但尚未开发的油田(如印度、土库曼斯坦);(3)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由外国石油公司对那些已经开发,但又已停产的油田进行重新开发生产(如委内瑞拉、缅甸);(4)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由外国石油公司在投产油田进行提高采收率作业(如印度尼西亚、缅甸、阿尔及利亚、罗马尼亚)。尽管这几种合同可能沿用前述五种合同的基本框架,但是它们涉及的作业领域都是已探明或正在开发的油田的开发和生产,而不涉及石油勘探。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与上述五种类型的合同是有明显区别的,故称之为非传统的油气项目合同,并且这类合同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遍。
二、油气项目评估方法评述
随着资产评估学的发展,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得到了极大丰富。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基于投资者增加推迟投资选择从而增加管理柔性,以求使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经济效果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许多理论研究者与业界人士作了大量工作,亦有不少成果问世[3-5]。这种发现蕴含于管理柔性中的价值的方法,实质是实物期权决策法。至于实物期权决策法对油气项目评估的实践意义,更多的结论是“由于问题过于复杂,目前尚未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模型”[6],实物期权方法虽凸显出净现值方法的某些局限性,但是仍不足以动摇净现值方法的基础地位。
本文在年现金流计算净现值基础上的跨期最优化,利用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D.P.)计算结果实现对多阶段决策问题——非传统海外油气项目的评估。
三、多阶段决策问题与D.P.
对多阶段决策问题,当用x(k)表示决策系统的状态时,描述决策系统内在规律的状态方程记为:
x(k+1)=f(x(k),u(k))[JY](1)
决策问题的目标函数记为:
JN=∑[DD(]N-1[]k=0[DD)]L(x(k),u(k))[JY](2)
其中,式(1)、(2)中的u(k)为决策变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月
第25卷 第3期 张向东,等:基于优化决策的非传统海外油气项目评价的动态规划模型研究
多阶段决策问题就是求一个决策序列u(0),u(1),…,u(N-1),使得目标函数JN最大(或最小)。
假设系统给定的初始状态为x(0)=x0,在目标函数中逐次应用状态方程,可得到N步决策的目标函数值:
JN=L(x(0),u(0))+L(x(1),u(1))+…+L(x(N-1),u(N-1)) =
L(x(0),u(0))+L(f(x(0),u(0)),u(1))+…[JY](3)
经逐次代入可得到:
JN=JN(x(0),u(0),u(1),…,u(N-1))[JY](4)
如果用某种方法求出了使JN最大/最小的最优策略u*(0),u*(1),…,u*(N-1),则式(4)为:
J*N (x(0))=JN(x(0),u*(0),u*(1),…,u*(N-1))[JY](5)
式(5)表明,多阶段决策的最优策略只依赖于系统的初始状态x(0)。
(一)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性原理
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性原理可表述为:如果u*(0),u*(1),…,u*(N-1)是最优策略序列,那么它的一部分u*(1),u*(2),…,u*(N-1)也是一个最优策略序列。其反证法的证明是无须赘述的[7]156-192;[8]1-27。
(二)多阶段决策问题的D.P.技术与Bellman 方程
假设u*(0)已给出,那么求u*(1),u*(2),…,u*(N-1)的问题就构成一个初始条件为x(1)=f(x(0),u*(0))的N-1阶段决策问题,这一问题的目标函数最大值记作J*N-1 (x(1)),则有:
J*N (x(0))=max[DD(X]u(0),u(1),…,u(N-1)[DD)][JB({]∑[DD(]N-1[]k=0[DD)]L(x(k),u(k))[JB)}]=
max[DD(X]u(0),u(1),…,u(N-1)[DD)][JB<2{]L(x(0),u(0))+
∑[DD(]N-1[]k=1[DD)]L(x(k),u(k))[JB>2}]=max[DD(X]u(0)[DD)][JB<2{]L(x(0),u(0))+
max[DD(X]u(1),u(2),…,u(N-1)[DD)][JB<2{]∑[DD(]N-1[]k=1[DD)]L(x(k),u(k))[JB>2}][JB>2}]=
max[DD(X]u(0)[DD)]{L(x(0),u(0))+J*N-1 (x(1))}[JY](6)
方程J*N (x(0))=max[DD(X]u(0)[DD)]{L(x(0),u(0))+J*N-1 (x(1))}称为Bellman 方程或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它给出了N阶段决策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与它的子问题(一个N-1阶段决策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之间的递推关系,即递归关系,故Bellman 方程也称递归方程。与式(6)同理可得一般的多阶段决策问题的递归方程形式:
J*N-i (x(i))=max[DD(X]u(i)[DD)]{L(x(i),u(i))+J*N-i-1 (x(i+1))}[JY](7)
于是,通过Bellman 方程可以把一个多阶段的决策问题化为若干个子问题,而在决策的每一阶段,只需对一个变量进行优化。
当一个多阶段的决策问题从最后一步开始递归求解,即逆序(顺序法同理)递归求解时,有如下步骤。
逐次应用Bellman方程,就可以由后向前逐次求出所有决策变量,整个过程就把原来N阶段的决策问题化成一系列对单变量求最大/最小值的问题[7]156-192;[8]1-27。最优
性原理保证这种分步最优化的过程得到的结果与同时确定最优控制的结果相同[9]。
四、基于优化决策的海外非传统油气项目评估的D.P.模型
(一)总体概念模型设计
海外非传统合同油气项目的经营涉及多阶段决策问题,因此,不仅其开发方案可用D.P.进行优化,而且用D.P.跨期优化的开发方案的结果,也完全可用来进行项目自身的评估。
项目评估中,现金流计算是最基本的,为此,在项目寿命期内需要逐年计算表1中条款(但也有项目并不包括这么多项)。
表1 海外非传统石油合同中的现金流核算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无负债应税利润[]税后净营业收入
对项目寿命期内的第k年而言,其现金流取决于该年生产井数、单井年产量、油价及费用支出等。但是,更需注意的是第k年的生产井数既有第k年新井,也有已往老井,新井、老井不仅年产量不同、产量递减率不同,而且新井还有钻井费用及其伴随新井投产发生的地面建设成本的问题。当取x(k)表示累计至k年末油井数,u(k)表示k年新投产井数,非传统合同的油气项目(多阶段决策与跨期最优化问题)的最优控制模型可概念性地表示为:
(二)基于优化决策的油气项目评估的D.P.模型的具体设计
1.原油价格
主营业务收入取决于当期原油产量及其价格,由于原油价格预测长期以来一直是令预测者大跌眼镜之事,但不违实际,一定时间内的原油价格变化区间还是可以确定的。如利用随机函数产生的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原油价格在60~100美元/桶间的价格序列如表2所示。
aVer-dij是平均自然递减率,dIjiani是i年自然递减率,(20-i+1)/20为i年递减率的作用权数。
3.状态变量与决策变量
当采用D.P.的顺序解法时,取累计至k年末的总井数为状态变量x(k);取当年投产井数为决策变量u(k),则有状态方程:
x(k-1)=x(k)-u(k) k=1,2,…,n。[JY](14)
4.可达状态集合与允许决策集合
由状态变量的选取可知,可达状态是k年末的投产井数,而由所有可达状态构成的可达状态集合,当阶段枚举时,其应为:
x(k)∈{0,1,2,…,SN}[JY](15)
其中,SN为海外油气项目设计总井数。
决策变量——每年新投产井数,考虑其与状态变量(累计至k年末的总井数)的关系以及资金限制,如某个案中规定每年可用于钻井的资金为2 000万美元,在平均井深1 500米、钻井成本500美元/米及单井投产费用16.1万美元、单井地面建设费24.9万美元的条件下,每年可能的新投产井数的全部取值,即允许决策集合是:
0≤u(k)≤min{x(k),limit}[JY](16)
其中,Limit为钻井工程可用资金总额所决定的钻井数,如在个案中:
Limit=20 000×103[JB>1/](500×1 500+161×103+249×103) [JY](17)
5.目标函数
在以上状态变量及决策变量的选取下,阶段目标函数值L(x(k),u(k))是k年的现金流,故其涉及k年原油价格、累计至k年末总井数、k年新钻井数、自然递减率、财务贴现率等,但考虑系统内部联系,其仅是状态变量及决策变量的函数。
在每年现金流的计算中,阶段目标函数值分两部分计算:
k年新投产井产生的现金流(cash-flow-1)=(k年新投产井数×单井年产量×原油价格)
-(税金及其附加+钻井费用+投产及地面建设费用+操作成本) [JY](18)
累计至k-1年末拥有的油井产生的现金流(cash-flow-2)=(累计至k-1年末拥有井数×单井年产量×综合递减率×原油价格)
-(税金及其附加+操作成本) [JY](19)
为实现各年现金流的可加性,将k年的现金流利用折现率折算成现值,从而实现递推(可加性)计算。
L(x(k),u(k))={(cash-flow-1+cash-flow-
2)[JB>1/](1+frate)k}
k=1,2,…,n [JY](20)
6.D.P.(递归)方程
综合式(3)、(4)、(5),把连续函数基础上的一阶条件式(11)转化为离散基础上的枚举(完全看透),则非传统合同的油气项目现金流与净现值跨期最优化计算的递归方程为:
由于D.P.计算结果,即应用式(21)递归计算结果是海外非传统合同油气项目跨期最优化后的最大净现值,故可据其进行项目评估。
五、算例
有一个储量足够经营20年,规划钻110口油井且每年钻井资金限制为2 000万美元,综合税金及附加费为销售收入的17%,现金操作成本为5.35美元/桶,平均井深1 500米,钻井成本为500美元/米,单井投产及地面建设费为41万美元,单井初始日产量17吨,油井产量递减率如表3的海外项目,在14%贴现率下,原油价格采用表2数字,应用D.P.,第1、2年的递归计算如表4,该项目跨期最优化的全部净现值为212 254.05×103美元。
六、结论
D.P.是经济系统跨期优化的简单有效算法;
对涉及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海外非传统合同油气项目,应用D.P.结果评估,其核算过程逻辑合理,技术可操作性强,结果更为可信;
D.P.作为一种算法,其不仅适用于复杂系统的跨期优化,且计算结果是全局最优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8-02-28).http//:www.xinhua.org/.
[2] 葛家理.现代石油战略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5-17.
[3] 吴秋南.评估石油储量价值的期权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14-17.
[4] 张永峰.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实物期权特性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1):19-23.
[5] 郭秋麟,等.油气勘探目标经济评价与决策系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8-11.
[6] 罗东坤.石油开发项目实物期权评价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8):34-38.
[7] 王翼,王歆明.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Ian King. A Simple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Programming in Macroeconomic Models[J].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uckland New Zealand, 2002,4.
[9]Wayne L. Winston, Operations research (Third editio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90-542.
[责任编辑:张岩林]
Optimization Decision-Based DP Model Study of Nontraditional Foreign Oil & Gas Project Evaluation
ZHANG Xiang-dong1, ZHANG Chuan-ping2
(1.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Yellow River Drilling Cop. Dongying, Shandong 257060;
2.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Shandong 25706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international oil & gas cooperation, there has appeared a kind of contract known as nontraditional oil & gas project contract, which concerns developing oil & gas fields or reservoirs proven rather than oil & gas exploration activities. With the asset evaluation evolvement, real option that is based on adding investor's option and management flexibilit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oil & gas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nd practiced hotly. But nontraditional oil & gas project real option evaluation model that may be exercised is not set forth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objective problems. Although the real option method reveals some weakness of net present value method, it can't replace N.P.V. In this paper, multiple period optimization of nontraditional oil & gas project is studied based on N.P.V. with dynamic programming. How to select the exogenous parameters as oil price, oil output natural step-down, endogenetic variable are solved.Further result that is the nontraditional oil & gas project economic evaluation is obtained likewise.
【传统交通规划】推荐阅读:
传统规划方法07-05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10-14
湖北传统村落保护规划08-14
传统村落美丽乡村规划11-04
传统企业电子商务战略规划06-27
传统街道07-15
传统刺绣07-17
传统科技07-19
传统物流07-20
传统小说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