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美丽乡村规划(共8篇)
传统村落美丽乡村规划 篇1
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摘要】本文从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力求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通过例证让传统村落真正从美丽乡村的精彩出发,以保定大激店古村落文化村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调性提升到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等具体内容的阐述,力促我省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业在全省各项建设中得到新的引领,让老百姓在文化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让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法可循,有据的可查。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发布,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
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
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
四、大激店村的交通;
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
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
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
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
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
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
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
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
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2015(06)
[2]探析地域性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视觉形象提升中的应用与创新――以南阳市为例[J].蔡伟.艺术评鉴.2016(05)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2016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名称: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编号:201602130101。
传统村落美丽乡村规划 篇2
红光村位于青海省东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乡域西端,距西宁市123公里,东距循化县城18公里,西临黄河公伯峡水电站,北临黄河,黄河由西向东流经村域北边界,临河村域边界长约550米,南接南山,见图1。
红光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最具特色为红色文化和撒拉民族文化。红光村承载中国革命重要史迹,是全国唯一一个由西路红军创建的红色村。红光村是纯撒拉民族村落,特色民族文化包括撒拉民族餐饮、撒拉刺绣、手工艺制作等。此外,红光村还拥有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
规划区范围为红光村村域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05.59公顷。规划空间分为村域范围、村庄范围、红色旅游区范围三个层次。
2.发展规划核心内容
规划首先确立“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塑造永恒、摒弃过场;传承精神,演义文化;循序渐进、示范模式”的原则。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发展策略,逐步实现由“政府组织红色教育模式”向“旅游自然传播红色教育模式”的转型,根本落实“红军精神光照千秋”的终极目标。第三,确定“东西一体,南北分置;历史格局,红军路网;纪念轴线,一区多团;井田农业,乡村公园”的总体结构布局形态。第四,重点结合红色旅游调整村域功能布局,原址重建红军建庄廓、在既有红色教育基地基础上新建集中式培训基地,净化排洪沟两岸空间规划成为红军田劳动生产体验区。第五,注重空间布局的开放性和公共性。见图2。
3. 修建性详细规划核心内容
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为红色旅游区范围,规划布局五大功能区,注重各功能区的开放性和公共性。第一,红色教育基地布局于村庄东南,包括红军礼堂、培训综合体等红色教育设施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一个对外开放的集中式培训基地;第二,红色旅游商业区紧邻省道,规划布局沿街商业和大型停车场,保证其良好的开放性,其建筑设计以撒拉族民居为原型进行建筑形制的现代转译;第三,红色庄廓红军生活展示区位于西路红军建设原址,按照原貌重建,另将红军建庄廓区西南侧6个庄廓相互连通改造成为红军庄廓纪念馆;第四,滨河红军田劳动生产体验区结合现状排洪沟改造,规划设计西路红军致敬广场,与红军庄廓纪念馆轴线对应,形成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使其成为红色旅游区的核心;第五,红军建清真寺致敬观礼区由现有红军建清真寺、西路红军纪念馆、红军小学改建而来。见图3、图4。
4. 红军建庄廓现代转译实践
(1)将6个红军建庄廓进行现代转译,植入新功能,使其成为展示红军文化的红军庄廓纪念馆,庄廓内建筑转化为展示馆,院落空间转化为展示广场,见图5。
(2)设计打破院落相互独立特征,将中间庄廓完全打开形成广场,周围庄廓面向广场局部打开,通过流线相互连通,增加其开放性和公共性,见图5。
(3)在中央广场设计庄廓建筑实体展示,展示庄廓建筑的内部结构,同时设计红军建清真寺特色建筑展示,增加其观赏性和文化性,见图5。
(图片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弱势群体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
(图片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弱势群体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
5. 结语
红光村是一个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同时拥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撒拉民族文化资源以及自然山水资源。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引导传统村落跳出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将村落置于更为开放的环境中发展,探索引导传统村落乡村公园化转型即是其重要实践之一。公园是指作为自然观赏区和供公众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乡村公园自然应具备上述特性。项目在发展规划中植入乡村公园理念,结合红色旅游发展、撒拉民族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等,增加其观赏性、休闲性;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注重各功能区的开放性,增加其公共性;在建筑和场地设计中,增加庭院、小型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各层面规划引导和规划设计来实现乡村公园化转型。
项目情况:
项目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弱势群体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
项目名称:青海循化县红光村发展规划;青海循化县红光村红色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浅析传统乡村规划中的表达方式 篇3
关键词:乡村;景观;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生存需求,开始追求多元、丰富的宜居生活方式,对精神文化的不断追求促使新农村建设地不断进步与提升。 构建乡村价值体系,重树城乡价值定位,让农民生活更方便,让农村社区更和谐,创造出具有亲和感,宁静感的新农村景观,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其意义与价值所在。
一、乡村概念
乡村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劳动为主的人民聚集而成的聚落,其文化上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相同性等特征,同时在其他方面又具有人口密度小,生产方式低下,交通不便,卫生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相互关系密切等特点。
二、乡村现状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乡村也具有不同时代的特点,现阶段的乡村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足:一是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身体健康,环境污染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公益建筑缺乏,道路交通不便影响居民生活与农业生产,三是空心村的出现,土地浪费等现状。
二、乡村规划表达手法:
(一)探寻地域风俗文化。从广泛意义上讲,一切景观都与文化有关系,因为实际上所有的景观都与人发生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受到人们的活动影响。景观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人与自然相处态度变化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文化的发源、传播、升华以及消亡;在景观设计中,传统地域风俗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越来越深。传统乡村中的自然地理因素、地域特色、民族风情、饮食习惯、乡土建筑符号、节庆活动等等都是乡村规划中的重要元素。
乡村规划应为地方风俗提供物质基础,通过设计手法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挖掘,取其精华,将其转化为现代农村规划的源泉,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让新农村更像农村,对一个乡村的情况有整体的把握,才能看清乡村的发展方向,才能为乡村做一个符合地域特色的规划。
(二)构建“点、线、面”的景观体系。乡村聚落是乡村景观环境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点”、“线”、“面”的景观体系构架。
乡村民居庭院空间景观设计,作为乡村景观体系中的点,是中国传统空间体系的核心。“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聚落空间的构成元素,是在长期的聚落居民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自然气息的私密空间,具有生产生活、娱乐、交流等多种功能,所以庭院景观在整体景观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其进行空间处理时更应注重功能性。
可通过树木栽培改善院落气候,蔬菜栽培在美化庭院的同时满足生活甚至是经济需要,通過对设施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筒车、石碾等景观小品的设计,对乡村景观赋予人文色彩。
乡村景观规划中街道景观设计,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是一种“虽为人做、宛似天开“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地是环境规划的基础,在乡村街道景观中,利用街道与村民房屋过渡地带种植庄稼或者蔬菜,使得乡村街道景观更具有田园风光特色;在乡村道路设计上首先根据交通功能要求,利用乡村道路材质、形式、特色进行设计,满足乡村规划中线在整体生态结构中的作用。
乡村规划设计中,受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文明冲击、消费习惯、生活片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公共空间已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生活需要,由于受乡村居民对精神寄托、交流沟通、生产生活、自身提升等方面的影响,乡村居民需要适度规模、数量、功能的公共空间。因此在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需要根据村民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进行设计;考虑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及创新。乡村广场规划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应避免城市景观规划手法,结合乡村独特性,采用本地特色材料、传统符号、风土人情、庄稼构造完整的乡村生态体系。
(三)重视传统乡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建筑作为乡村聚落空间中的精神依附,是构成乡村景观系统的基本元素,同时也是乡村历史文化的反映,因此对传统乡土建筑的文化地位、文化价值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体现传统生活方式、文化风貌,建筑艺术的民居建筑进行保留,对缺乏现代功能的老建筑进行改造,使得老建筑焕发真正的活力。
(1)保护传统民居,增加文化底蕴。
通过加固、修缮、是传统民居实现其历史文化价值,使人身临其境,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见证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2)挖掘传统乡土建筑的空间特色,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相结合满足现代生活功能要求。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对比实现平衡;或维护原有建筑艺术结构,实现新建筑与旧建筑在建筑风貌和上的一致。
(3)注重景观场所精神的塑造,体现乡村文化精神。传统乡土建筑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场所精神,给现代文明带来特殊的人文感受和精神体验,因此传统民居从风俗文化价值出发,注重乡村景观元素的利用,以本土农作物为主,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田园风光,在城市化进程下大放异彩。
(四)利用可持续性乡村景观规划技术可持续性。从字面上讲,意味着持续的能力。运用人与环境的关系时意味着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的持续能力。
首先,作为物种延续,必须满足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努力了解世界,并了解哪些是对它有益的,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合作并受其限制,只有懂得在限制中生活,才能达到可持续性。
总之,持续性乡村节能建筑的设计要服务于本地生态系统,考虑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并使其对任何发展的影响最小化,以最小的破坏和浪费来实现未来的扩建计划,尽可能多的以最便利的方式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运用自然的空气调节技术使村民居住环境舒适,确保村民不会被环境孤立。最终实现乡村建筑的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张建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
[2].《农道-新农村之路没有捷径可走的》,(孙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
传统村落美丽乡村规划 篇4
最近做了几个村庄规划,对于刚刚扎入这个行业的小兵还是摸不着北的。想谈谈自己的走的弯路,和自己的小小体会。
第一次和同事一起去村庄里现场调研,按照同事的说法先去拍照,重点是现状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村庄的主要道路。感觉拍照如此so easy,这里拍一拍那里拍一拍,自己感觉好良好,忙的不亦乐乎。后来想想其实不然:
一、可以拍的少,但要知道你拍的意义,确保能用到。例如公服是为了绘制现状公服这张图。拍道路是对村庄的道路系统有所了解。拍摄建筑立面则是了解村庄的建筑质量、建筑形式等等。进而总结出村庄的建筑风貌和那些建筑是要拆除的。(拍摄时要有透视的效果而且需要全面,为后来建筑整治的P图提供可靠素材)
我们继续走着,手里拿着地形图标注着建筑的质量,走完一路对于要规划的村庄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村镇的领导交流中了解了他们关于村庄的想法。(可惜第一次不会聊,错过了去调研的这回好机会)之后也有点自己的想法和政府部门沟通。要确他们清楚我们是在为了让村庄更加好,为他们谋福利,而不仅仅是上头的命令,需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的积极性。接下来谈点干货。
二、做村庄我们总工说的很好不外乎抓住两点:公服的配建;村庄人口。对于我当时还是不会,理解不了总工的提点)
具体就是按照当地省市村庄建设标准和美丽乡村标准进行配建。切记注意一点:规划新建建筑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为了确保这一点请自行将村庄规划图置入到最新的镇或村庄土规图中核实。
对于人口的数据则一般需要统计最近5年的中心村人口数据和整个村域人口的数据。关于人口增长率则需要参照镇总体规划的要求。还要确保未来规划的人均建设用地符合镇总规的指标要求。
现实中会遇到这种状况,在村庄布点规划中这个村子不是中心村,但是当地部门却申报成中心村,这就需要当地的镇政府出示文件批复,为我们以后的规划提供依据,规避责任。
—规划编制重点
基础资料篇
1、地形图有时不完整需要自行对照谷歌图尽量吻合补充完整。
2、收集的上位规划的资料需要有最新的镇总体规划、布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是一般的内容有时可能会包括村庄的专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
3、村庄现状情况包括村庄道路现状如宽度、长度路面材料、公交点、公共停车场地。村域供电设施(供电多少伏、位置、路灯数量)
供水现状(自来水来自哪供水能力现状供水管径或地下水)排水现状(排水处理途径是管道还是道路边沟)污水现状同上
村庄现状电信(电信交接箱的位置、接线的走向)
现状环卫(公厕、和垃圾桶或垃圾中转站的位置和数量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
村庄的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调查表(这方面就需要保护文物的紫线图需要从文保局获取、也需要做村庄旅游线路图)
4、学校、医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建。(地点、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规划设想这个就是需要和当地领导沟通)
5、村域产业方面的资料(企业名称、位置、主要产品、职工来源)镇的XX综合考核自查报告、镇、乡经济社会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十三五展望、政府工作报告等可以获取村域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而能了解村庄人口的迁移。
6、村民意愿调查问卷(调研一般30-50份,一般一张纸便于甲方填写问卷)这个需要进行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村民的主要需求以便正式开展规划方案内容。
根据以上内容需要得出结论:村庄的类型(旧村整治型、、提升拓展型、新建型)
规划篇图纸
1、区位分析图
2、村域现状图
3、村庄布点图
4、村域产业布局图
5、土地利用现状图
6、高程和坡度分析图
7、建筑功能分析图
8、建筑层数分析图
9、建筑质量分析图
10、建筑风貌分析图11、12、13、14、15、图)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图 建筑整治模式分析图 现状道路交通分析图
远期规划总平面(远期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安排)
近期规划总平面(近期建设规划具体落实建设项目,规划的分析图以近期作为底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17、功能结构分析图
18、道路交通分析图
19、道路竖向工程规划图 20、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21、给水工程规划图
22、雨水工程规划图
23、污水工程规划图
24、电力工程规划图
25、电信工程规划图
26、亮化工程规划图
27、环卫工程规划图
28、综合防灾规划图
29、近期建设分期图
备注:其他图纸(旅游线路规划图、上位规划分析图可以在汇报PPT中展示)
整治篇
1、屋顶整治技术导则
2、墙体整治导则
3、大门整治导则
4、窗户整治导则
5、主要道路两侧建筑整治导则
6、建筑附属物整治导则(厢房、厕所、禽舍、临时窝棚)
7、新建建筑导则
8、新建建筑户型参考图
9、环境整治导则(晾晒、杂物堆放、房前屋后绿化、垃圾收集点、沟塘等)
10、道路整治导则(县道、乡道、巷道)
11、重要节点提升整治(健身活动场地、村部、或旅游型的村庄主要景点提升改造)
规划说明篇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二、规划依据
2、三、规划指导思路及原则
3、四、规划期限
4、五、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状概况
5、一、区位分析
6、二、村庄概况
7、三、现状土地利用
8、四、现状问题总结
第三章
相关规划解读
9、一、《XX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年)》解读
10、二、《XX总体规划(2011-2030年)》解读
11、三、《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解读
第四章
村域规划
12、一、规划层次
13、二、村庄布点规划
14、三、村域人口预测
15、四、村域产业发展规划
16、五、道路交通规划
17、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七、保留自然村整治规划
第五章
中心村建设规划
19、一、规划发展目标及策略 20、二、空间结构
21、三、土地利用规划
22、四、基本配套设施规划
23、五、分期时序
24、六、道路系统规划
25、七、景观绿化规划
26、八、市政设施规划
27、九、建筑整治
28、十、环境整治
第六章
中心村重点整治规划
29、一、重点整治内容 30、二、投资估算
第七章
整治规划实施建议
附件:
1、基础资料调查
2、美丽乡村相关情况意见
3、征求意见会议签到表
4、村民意见调查问卷
5、村民征求意见签到表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篇5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范围
三、规划期限
四、规划依据
五、规划指导思想
六、规划原则
七、规划目标
第二章 发展条件分析
一、村庄概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资源条件
二、现状分析:人口、经济、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特色资源、建筑风貌
三、存在问题
四、案例借鉴
第三章 总体规划
一、发展规模
二、总体布局
三、规划结构
四、道路系统
五、景观系统
六、公共服务系统
第四章 整治规划
一、建筑专项整治
二、街道景观整治
三、重要节点整治
四、环境设施整治
第五章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目标
三、产业发展重点
四、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
一、道路工程规划
二、给水工程规划
三、排水工程规划
四、电力工程规划
五、通信工程规划
六、环卫工程规划
第七章 村庄综合防灾规划
一、抗震规划
二、防洪规划
三、消防规划
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九章 村庄建设投资估算
传统村落美丽乡村规划 篇6
游新样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是乡村,美丽乡村的突破口是乡村旅游。蓬莱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是驰名中外的“人间仙境、休闲天堂、美酒之乡”。蓬莱市委、市政府邀请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旅游报等单位专家,审议通过了由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片区规划》。
传统村落美丽乡村规划 篇7
关键词:龟山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0 引言
目前,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已联合公布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共计2555个。其中, 2014年11月17日公布了第三批, 淮安市洪泽老子山龟山村位列其中, 成为淮安市目前唯一的中国传统村落。龟山村地处淮河入洪泽湖口, 位置独特, 自然环境优美, 周边水资源丰富, 是一个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滨水绿岛。村落大致保留了历史格局和肌理, 留存着丰富的历史遗存, 传统民居颇有地方特色, 且保护相对完好,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1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总体目标
龟山村作为一个亟待保护与发展的传统村落,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发展与今后保护和开发的总体目标, 从而为以后的强力保护和创新开发确定明确的方向和着力点。
1.1 综合要素的资源构建
打破单一资源视角来审视传统村落的现状, 转而以具有增殖性、辐射性和带动性的资本视角形成传统村落的资源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 传统村落实际上具有综合要素资源基础的发展能力, 必须将村庄形态、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原住居民、传统风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说、语言口音等都纳入资源考量, 形成以传统村落地方“文化资本”为内核的全要素资源基础。
1.2 功能空间的板块划分
依据龟山村自身的村庄空间脉络肌理, 结合龟山村未来发展的产品策划需要, 在审慎考虑已有建筑、文化资源等留存情况的基础之上, 确立龟山村未来保护与开发的功能空间板块分区, 形成科学合理的村庄空间布局, 并为每一个空间板块确定相应的发展主题与功能定位, 确保整个龟山村的未来发展, 同时兼顾历史文化强保护与创新产业运作开发的双重需求, 从而可以更好的支撑、推动整个龟山村的健康发展。
1.3 细分定位的主题确立
为龟山村确立具有唯一性的定位主题, 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作为龟山村定位的两大核心要素, 明确提出“千年龟山里, 淮水第一村”的整体定位, 并围绕这个整体定位, 出具一系列相应细分定位, 从而可以再竞争激烈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之中形成自己的独有竞争力和主题定位。
1.4 大数据式的情况摸底
作为淮安市目前唯一的传统村落, 任何针对龟山村的保护与开发都必须将现状的详尽梳理和有效掌握作为前提基础, 因此, 针对龟山必须形成针对空间、建筑、居民、文化、遗产等多重现状要素的大数据掌握, 以三大专项数据库结合信息化网站管理系统为载体, 共同形成大数据式的龟山现状情况摸底。
1.5 创意项目的产品设计
形成覆盖全空间的龟山产品体系, 真正将保护与开发的理念与措施落实到执行环节。因此, 要立足龟山本身的历史、现状、文化、要素, 以唯一性、文创性、功能性、民本性、性价比性等为核心考虑要素, 为龟山村落打造数量庞大、等级有序、特点突出、落点明确的项目产品库, 进行针对策划。
1.6 强力保护的继承模式
形成对龟山村特定要素 (包括人、建筑、文物遗迹、民俗等) 形成特定的强保护村落保护思维, 通过特定要素的梳理、保护等级的分区、保护办法的解释、重点项目的策划四大核心步骤, 形成对龟山村传统村落的强力保护和明确落地, 真正将村落保护的工作落实到空间上, 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保护思维。
1.7 跨界产业的经营策略
依托龟山村本身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资源和已有优势, 将历史文化作为核心要素, 成为支撑龟山村一二三产联动的核心要素的动力, 尤其要强调三产跨界联动对于整个龟山村发展的重要性, 以“农旅联动、文旅联动、工旅联动”为三大核心着力点, 在传统村落的主题要素贯穿之下, 形成龟山村的村落产业发展创新策略。
1.8 惠民发展的导向创新
牢固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做到原住民、原建筑、原文化、原习俗、原生活的完整保留, 除了在保护阶段强调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相应习惯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 在发展的过程必须将“富民福民”的民本经济发展导向放在首位, 着力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就业水平, 提升龟山居民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1.9 区域辐射的带动效应
龟山村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提升自身村落的发展水平与人民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龟山村作为淮安唯一的传统村落, 必然性的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极核, 在功能上、产业上、路径上、模式上都具备辐射带动老子山镇、洪泽县乃至淮安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成为整个苏北区域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上的重要样板。
1.1 0 探索路径的发展示范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在国际上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式, 但在国内, 由于自身情况的特殊性, 目前的传统村落多半还停留在保护与开发相互分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一体化运作就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 通过规划、建设、运营、宣传、服务等各个流程的联动思考, 形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龟山模式”。
2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功能区划
根据龟山村传统村落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及生产与生活设施分布现状, 龟山村功能区划的可以分成核心文化区、乡村生活区、特色商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休闲区和滨湖美食区六大片区。
2.1 核心文化区
该片区三面临河, 拥有两个小岛, 现有淮渎庙遗址、御码头、石工墙、支祁井、古银杏等文化资源, 区域内现有39户民居, 历史文化价值和资源密度较高。片区内以“传承历史、创意未来”为主题, 主要承担龟山历史文化的展示体验功能。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相连接, 注重历史文化的创意表达和产品设计的多层次体验, 以旅游体验带动文化传达。
2.2 乡村生活区
该片区位于龟山村的东南部分, 目前是村民的居住集中区。片区内房屋密度较高, 一条大路穿过中间, 地势平坦, 东侧靠近水塘, 无文物古迹。考虑到保护原住民的居住环境, 这一部分为“控制建设区”, 基本保留村落的原始肌理和民居格局, 依然作为村民的集中安置区域, 同时赋予更多村落文化的产品, 成为龟山活态保护区。少部分民居将会拆除或改建, 为旅游开发所用。这个片区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古村落的文化, 使游客体验到古村落的生产和生活。
2.3 特色商业区
该片区是一块狭长的区域, 位于龟山村的中间部位, 地势西高东低, 起伏不大。这里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 房屋较少, 便于做商业开发。西侧靠着山脉, 东侧临近水域。片区的西南部分有一片竹林。特殊商业区的设计目的在于直观地展示龟山村当地特色的食品、物品, 满足游客购买纪念品、餐饮的需求。整个商业片区建筑的设计上与周围建筑与环境相协调, 展现出繁荣的景象。
2.4 综合服务区
该片区位于龟山村的村口位置, 只有三户人家和一个即将拆掉的船厂, 空地较多, 地势平稳。有一条与外界直接相连的主要道路, 交通方便。这里的环境是进入龟山村的第一印象。综合服务片区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龟山村的入口处, 作为景区的入口, 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功能, 是从外界到龟山村正式景区的一个过渡。同时, 综合服务片区能给游客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 是游客的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
2.5 生态休闲区
该片区临淮河, 拥有龟山和五个湖泊, 生态环境较好。占地面积较大, 区域内无任何建筑, 没有开发基础, 可用空间较多。片区内以“慢行慢活、慢禅慢悟”为主题, 围绕慢生活和龟山佛教两大元素, 主要承担乡村生态旅游功能。拒绝大面积建筑, 实现绿化全覆盖。
2.6 滨湖美食区
该片区位于核心文化区和生态休闲区之间, 西临淮河, 片区内有两湖两岛, 生态环境较好。现无任何建筑, 没有开发基础。作为配套服务区, 主要承担龟山村内各类餐饮功能, 以及满足来自核心文化区和生态休闲区的游憩需求, 注重满足多层次的就餐体验和消费需求。
3 结语
乡村旅游与村落卫生研究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村落卫生;个人卫生;文明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103-06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乌托邦式的乡村,把美景勾勒得令人神往。而另一方面“华式房屋光线与通风均不合法,暑热熏蒸,蚊蝇群集,最易致病……复喜食恶劣之瓜果,生冷之蔬菜,不煮之饮料,晚间席地而卧,露腹睡眠,锅灶与吃饭器具肮脏”[1]。对比之下不难发现,陶渊明和RogaskiRuth对我国乡村环境的描述存在着云泥之别。事实上,根据普遍的调查与农村生活经验,就我国目前的大部分中西部农村而言,RogaskiRuth所言无虚。无论古代还是当下农村,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的建设与完善都不尽如人意。只不过在传统时代,农村有强大的自净能力,居民有不同于现代的卫生观念和实践,以至于这些问题并未凸显出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的日益丰富,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垃圾围路、围河、污水随意排放的尴尬局面。此外,在工农产品“剪刀差”中受损的农村再次成为了城镇垃圾“反哺”的接受者,生活垃圾、工业建筑垃圾、医疗废弃物被转送乡下,造成二次污染。全国不少农村地区卫生状况极度令人堪忧,个人卫生也急需改善。
相形之下,那些发展旅游的乡村则在这些方面表现不俗。他们基本建立了类似城市的现代卫生体系,包括公厕系统、下水道网络、自来水管网,而个人卫生方面则也更加讲究。这种现代的卫生体系与乡村旅游需要传统生态有机融合,给予游客一种惬意的感受。本文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6处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地点调研,以1087份有效回收的问卷和143例个案访谈所获得的资料为素材,对以此六地为代表的旅游村落的公共卫生设施与私人卫生观念、行为的生成进行研究,力求揭示出旅游村落的巨大变化以及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
一、村落卫生的概念界定
作为近代概念的公共卫生,其立足点在于国家卫生行政,即国家权力逐步介入公共卫生领域,成为担当公共卫生事务、服务公众健康的主导力量。然而,实行国家卫生行政并不等于公共卫生事业不再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相反,社会力量的作用恰好能够弥补公共卫生行政的不足。有研究者即指出,“进入民国以后,随着国家卫生‘制度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家在救疗防治疫病方面的作用明显加强。但民间社会力量无论在临事性应对还是日常救疗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2]。公共卫生是环境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通常指居民區生活居住、工作、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往往分类为大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土壤卫生、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等方面。环境卫生水平是衡量一个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好坏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及外来游客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的相辅相成是村落卫生得以良性发展的根本前提。个人卫生指的是为了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而要在用脑、用眼、起居、运动、环境、心理、性、营养和饮食等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个概念指向两个层次,即个人卫生的行为与指导这种行为的观念。在本次调查过程中,笔者将个人卫生操作化为“衣服换洗”“洗头理发”“刷牙洗脸”“饭前便后洗手”“洗澡频率与方式”“随地吐痰”等具体指标。无论公共卫生还是个人卫生,都将对社会人的行为与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而人们把自己周围人的行为往是否有利于干净整洁、是否有利于健康方面评判的过程及其形成的话语,便是“卫生化”过程的具体呈现,这与米德(G.HMead)所提出的“概化的他人”的意识建构呈相反的路径。
现代意义上公私卫生观念和行为的生成是很晚近的事情,与传统社会那些观念和行为相比较,这是个断裂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乡村地区的公私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卫生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并不全然属于现代化的强制植入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村民理性的自发,并且这种改变有一种基于“面子”和利益心态逐步内化的过程。以乡村旅游为例,这种新事物的勃兴成为了引致自发变迁的重要因素,此类变迁带有明显的文明化过程,而公共卫生设施的建造、文明行为和观念的形成则是在卫生化话语的影照下进行的。
二、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社区卫生治理
(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与变迁略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东部地区由于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在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率先取得了丰硕成果;交通资源、人才均无优势的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和制约。不过,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旅游,尤其是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正在逐渐突破发展的瓶颈。“传统文化”“原生态”这些原本的发展劣势,正成为他们前进中的优势资源,“后发效应”是颇为明显的。值得关注的是,旅游开发在当地引发了诸如经济、文化、人际关系、利益格局、环境卫生等领域的全方位影响。
随着旅游业发展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一方面,社区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并在增强当地居民文化自豪感以及打破封闭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推进旅游地现代文明的发展上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也无可避免地引起这种传统文化的丧失、贬低与扭曲等负面效应。这是因为,乡村旅游业的勃兴改变了社区原有的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开始转型并面临新的发展契机,第三产业异军突起,这一变化通过旅游区文化氛围的渲染影响,旅游区居民的思想观念变化进一步反映在社区的总体外观上。但与此同时,旅游使传统农业时代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逐渐失衡,由此引发了居民、政府与旅游开发企业之间复杂的群体性利益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旅游过程中各主体的利益分配、政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村民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等,都是旅游开发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方面。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和深入,它会对农村社区的文化、人际关系和社区环境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如此庞杂而纷繁的变迁形态显然是无法在本文中详尽论述的,笔者只以“管中窥豹”的方式,考察乡村旅游所引发的乡村卫生体系的演进并探究其中的机制。
nlc202309021138
(二)社区卫生治理
除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卫生设施建设,政府在社区卫生的治理上也采取了多项举措。如果说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只是从客观上、物质保障上对居民卫生习惯进行引导,那这些治理方式则是政府有意推动旨在训诫居民观念直至行为方式朝着卫生化的理念迈进。
1.评与检。检查、评比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进行管理的得力武器,在村庄发展旅游过程中对村民家庭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打分评比也自然成为政府强制推进或柔性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的不二法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6个调查地中至少偏坡和西江在卫生治理上动作较大,自然其收效也较明显。
偏坡村的“村民形象評议”活动在周围小有名气并且较为规范,所谓的“评议理事会”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制定了详细的评比标准。陈会长向我们介绍了该评比的主要内容,“关于村民形象评议,每家派一个代表作为被评分户代表,评分由理事会负责,评分以前是每季度一次,现在改为每年一次。评议是有很多项目的,比如,你关不关心国家大事,计划生育实行的怎么样,科技推广、种植养殖、发财致富、卫生状况等,总共有11项。对于分数高的被评分户有扶植政策倾斜的奖励,分数前三名过年过节有奖品发放,分数较低的没有惩罚”。尽管评比项目有11项之多,但是“卫生不好(对分数)影响比较大,如果分数不高就在卫生环境上重视一下,把屋门前打算干净一点”。① ①调查访谈汇总:陈会长,偏坡,2011年7月15日。
偏坡村的村民形象评议是个综合的评检活动,不过大多数村民因其他项目基本一致(比如计划生育)或者其他项目无法进行有效测量,便主观认为卫生状况的好差是评议中最重要、占比重最大的指标。正因为卫生环境在评比中的重要性,引发不少村民对评议的意见较大:“也存在跟他们关系好就分高,他们家没我家卫生搞得好,却比我家分高”。② ②调查访谈汇总:罗大姐,偏坡,2011年7月15日。这种不满源自村民把综合性的评比单一卫生化,这种单一化有别于评比的初衷,但是却能强化村民在卫生上的重视,因为在村民看来卫生搞不好对分数影响较大,尽管事实上并不如此。
如果说偏坡村是综合性的评比,那西江村则是单项竞赛。笔者在西江调查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挂牌有35种之多,其中和卫生相关的评比就有9种,譬如卫生清洁户(西江村委会)、文明卫生户(西江村委会)、整脏治乱示范户(雷山县文明办)等等。在这9种挂牌中,和村民相关度较高的正是列举出的3项。通过访谈,我们得知这些评比是由“村里妇联、村民代表搞的,村民代表是由那些办事公平得到大家信任的人,每月定期走家串户检查,谁家卫生搞得不好,他们就提醒你。有政府宣传过卫生清洁,有时候会不定期抽查,太脏就会扣掉文物保护费”。③ ③调查访谈汇总:宋大哥,西江,2011年7月18日。
西江与偏坡的不同不仅在于项目上综合与单项之别,还在于偏坡对前三名获奖者予以实物奖励;而在西江,对于那些单项评比做得较好的家庭则挂牌奖励,有的家庭墙壁上甚至“卫生清洁户”“文明卫生户”“整脏治乱示范户”一应俱全,这种荣誉感自然会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卫生。
2.大扫除。在西江村,大扫除运动已经扩展到了整个西江大街。“我们这里会定期举行大扫除。都是打扫河边(白水河),还有大门口......有时候是早上,有时候是下午,抽出来两节课的时间去打扫卫生”。④ ④调查访谈汇总:宋老师,西江,2011年7月18日。政府的卫生治理已经不仅局限于村民农户家里,还通过学生力量在西江大街上白水河边开展大清扫活动,为西江发展旅游营造良好环境卫生面貌。
偏坡的岩上村也为了发展旅游开展过村民的大清扫运动。“我们岩上村民4家一班,每周六清扫一次从岩上到下边偏坡的路面,并且谁家要是办酒席,大家也组织起来搞卫生”,⑤ ⑤调查访谈汇总:陈老师,偏坡,2011年7月15日。只是这个运动因为没有实现其利益诉求而中止。
3.对口支援。正如西方的文明行为从宫廷传向民间一样,现代城市文明代表了文明和卫生的先进状态,而农村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向城市学习。这种学习在调查的旅游村庄中表现较为明显,只不过这种学习也是需要中介来推动的。在偏坡村,由贵阳市乌当区政府牵线,“请(市里和区里)大酒店的厨师对口服务,每家农家乐都有对口的大酒店,以保证食品卫生和安全”。⑥ ⑥调查访谈汇总:陈老师,偏坡,2011年7月15日。市、区大酒店里的厨师会定期到偏坡为对口服务的“农家乐”进行服务和卫生方面的指导,农家乐的厨师们也表示在这一对口服务中受益匪浅,学习了高端的炒菜技术并且注重食品卫生安全。当然,指导之后仍会有评比,笔者调查中住宿的“农家乐”就有颁发的食品卫生安全等级的证照。
4.对家禽和牲畜的管理。在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下,饲养鸡鸭和猪是获得肉蛋的主要途径也是增收的重要副业,牛马则是粮食种植的重要生产工具和运输工具,狗则是看家护院的忠实仆从。但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逐渐开始对这些家禽和牲畜散养状态下随处排泄产生反感,认为是极其不卫生的行为。尤其是旅游业在这六个地点的发展,政府和民众对待这些家禽和牲畜发生了态度转变。
在村民看来,鸡鸭是天生喜欢散养的,并且也只有散养的时候才能更好的生长,圈养对于他们是禁锢。西江村就有人这样看待:“但是鸡和鸭就不行了,他们天性就喜欢到处走动,你圈起来反而不利于它们长肉。”① ①调查访谈汇总:杨大姐,西江,2011年7月18日。也还有村民表示:“并没有倡导圈养,还是喜欢散养,粪便有保洁员打扫。”② ②调查访谈汇总:花大嫂,偏坡,2011年7月15日。可见村民尽管认识到了鸡鸭粪便是个问题,但是相信有保洁员的清扫,鸡鸭粪不是问题,反而能通过养殖从游客那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花大嫂还表示:“有些游客就是来我们这里买养的土鸡,他们觉得好吃。”有时候经济追求可能是没有放弃散养鸡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相比较以前,现在养鸡鸭的村民已经逐渐减少,并且不少人开始在隐蔽的地方圈养这些鸡鸭,毕竟他们也会厌恶散养的鸡鸭到处拉的粪便。“我们家以前就在住的地方养,现在搞旅游之后就把鸡鸭挪到偏远的地方圈起来,因为要搞好环境,弄好卫生,不然游客来看到脏兮兮的会觉得环境卫生意识不好”。③ ③调查访谈汇总:罗老太,偏坡,2011年7月15日。罗老太的话代表了不少开有“农家乐”的村民的看法,他们顾及到旅游的发展以及要给游客一个干净卫生的印象,已经逐渐自觉地改变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
nlc202309021138
与鸡鸭的小巧相比较,猪和牛就显得庞大和笨重。如果散养猪和牛,则会产生较大堆的粪便。因此,政府在对待这些大型家畜上则表现出不同态度,即号召圈养:“我们这里也开会不让放养猪,大家也知道猪吃饱之后运动长不快,也就自觉地不再放养而是圈起来。”④ ④调查访谈汇总:董大哥,西江,2011年7月18日。有意思的是政府是通过知识的灌输改变村民的养殖方式,是一种不错的管理方式,比口号式的宣传或者强制禁养要有作用。牛除了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外,也是他们苗族人重要的娱乐活动——斗牛的主角,但是相比较以前却也有了大量的减少。“(旅游)开发以前,大多数人家都喂养牲口,养牛呀什么的。路的两侧都是粪便,(卫生)很差的。(旅游)开发后大家基本都不用牲口了,环境也好多了。我的小女儿到现在都没见过真正的牛。我们村上寨还有人养牛作耕种用”。⑤ ⑤调查访谈汇总:班大哥,镇山,2011年7月14日。
最后,對于狗的态度,政府也开展了宣传动员让大家圈养,以免随处大小便或者咬伤游客。不少“农家乐”的从业者也正考虑把随时都可能致人伤害的散养狗圈起来。相比较偏坡的做法,肇兴则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打压措施,已经多次发出了“关于开展肇兴侗寨规范养犬清理整治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养狗户必须在限期内把散养的狗圈起来,期限之后政府将组织公安、城管、民兵组织对街道上仍然散养的狗进行灭杀。据村民讲,这样的灭杀进行过多次,以前被杀死的狗由政府处理,现在允许村民把死狗领走。这一措施虽然残忍并有“一刀切”的弊端,当然也有效地打击了那些散养并可能随时对人身和环境造成破坏的恶犬。其目的无非是因为开展旅游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便获得较多的收益。
三、公私卫生生成逻辑的再解释:基于文明化过程的视角
(一)政府强制下的诱致性变迁
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名著《文明的进程》中提出:出于本能,人们会在社会中竞争,而它的副产品便是社会的有机分化,随着功能分工的日益复杂化,相互依存的链条也会越来越长。这种行动链条需要一种可靠的、可调节、可监控的行为加以配合,否则就会运转不灵[3]。对本能和情绪的控制,高水平的社会分化与相互依存所需要的长远眼光的发展,或者说“合理化”行为的发展,埃氏称之为“文明的进程”。结合本文所研究的主题,埃氏的理论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视角。
村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上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改造和建立的。从常理而言,强制的政策推行往往收效不彰,而出乎意料的是,村民们大多进行了有效的配合。如何理解村民这种心甘情愿去配合看似极不合理的强制现象,笔者认为利益的驱使是一种基础因素。譬如,偏坡和镇山的外墙包木板、包石板,是政府承担了几乎全部的费用,只不过要事先进行申报,按批次进行。因此,村民无不争先恐后地申报,以获得房屋装修的补助。“在这次旅发大会中,我们这里的群众受益最大,民居改造投入最多的一户达五六万”,① ①调查访谈汇总:小周,偏坡,2011年7月15日。而对传统建筑类型的保持则以西江村最具有代表性。
西江是根据村民房屋的破旧程度进行分红。“这是按照房子的历史年限评级的,年限越高,评级高了,分得钱也多”,② ②调查访谈汇总:小宋,西江,2011年7月18日一旦具体到个人的利益,其行为对保持原生态样貌甚至整个村庄的旅游发展便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换言之,村民们已经从村庄房屋的原生态保持中获益并认可了这种强制,至于那些非强制性的政府现代卫生体系的建设(如埋在地下的电缆,群众家里厕所、厨房、猪牛圈的改善,都不约而同地指向生态、低碳、标准化的原则)更是使群众趋之若鹜,并成为他们进一步获取经济收益的基础。如果说制度变迁有“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分,那么旅游村庄的现代卫生体系的建立,则属于政府强制的诱致性变迁。这也是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理论所要说明的(利益的)③ ③埃利亚斯并没有说是因为利益关联或者依赖,而本文则强调的是因为利益上的依赖。变化的只是依赖机制,本质问题并未变化。依赖和关联促成村民和村庄朝着现代文明迈进,并且是自觉地迈进。
(二)卫生化话语与监视、身体内化强制
与公共卫生体系的规划相比,少数民族的卫生观念内化过程远非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本节中,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说明个人卫生是如何实现文明化的,即由外而内、由强制监督而内化的文明再造。
首先,是自感主动改变——人们往往都有一种这样的心理机制,即会根据自己身处的环境而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村庄没有公共层面的卫生设施时,个人可能会在卫生层面疏于讲究。但是在面对很有现代感的卫生设施后,人们自然会在个人的行为上给予注意,生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要求,这种强烈的意识是影响个人卫生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说因为有了环境卫生,个人就减少了不卫生、不文明的行为,而是因为这些设施强化了他们原本就已经着手改变并且一直在转变着的卫生行为和观点。
其次,是卫生教育话语的监督。家长们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注意保持整个村落的环境卫生,因为他们是旅游村落,只有保持好个人卫生并且不给公共卫生添脏、制乱,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让更多的游客到自己家里来消费。笔者认为,这种个人卫生改变的一个强大的动力机制正是利益依赖,因为游客和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的增强,即游客会因为家庭卫生和村民的个人卫生而选择是否到你家消费,这种人际关联的增强使得一种为利益而改变卫生秩序有了强大的动力和维持的可能。
最后一点,更为关键的,也是个人卫生行为和观念发生改变并得以朝“文明化”方向进步的内在机制,即内化。文化在塑造人的身体上具有强大的力量,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说过一句名言:“身体是被文化塑造的,如同经历不同文化的洗礼就有不同的思想一样”。以瘦为美的文化中万千少女“节衣缩食”;当主流文化认可双眼皮、瓜子脸的相貌时,整容业便蓬勃迸发。文化既然能在物理身体上进行形塑,那么在情感身体上则更易执行。一个正常的人要能在情感上对自己进行控制,知道在什么场合表现相应的情感,懂得羞耻、难堪。这也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方面的基础。乡村开放旅游之后,不少外地游客进入乡村,在本地人的想象中,这些游客都是高素质、讲卫生、懂礼貌的城市人。他们面对这些外来人的时候也同样会在情感上进行调整,即表达合理、举止得体。因为开放的村落、来往的人群,利益关联的人际关系需要他们在卫生行为上进行适合外界需要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正是以“陌生的眼睛的注释”③为监督强化的,本地人总想象着自己的行为举止被外界看在眼里并形成评价。他们在意这种评价,所以他们把这种想象的监督落实到自己的行动改变上,或者更学术化一些,人际关系的全部改组直接影响到人的仪表的改变,表现为行为与感觉表达的文明化。久而久之,他们的行为和感觉已经深深地内化成一种文明化所需要和关照的东西。
四、结论
少数民族利用自己民族传统习俗、建筑结构样式、特产等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为原本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成为少数民族继打工之后新的增收来源,有效地改变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更主要的是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和个人卫生观念、行为也因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研究在对贵阳市和黔东南州6个少数民族旅游村落的调查、观察和研究,对现代卫生体系和观念在这些地区的建立进行了阐释,得出这样一些基本结论。
一是现代卫生体系的建立,是建基于政府的强制规划和村民利益的契合上,即政府在现代卫生设施的建设上虽然具有某种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是村民们心甘情愿甚至是争先恐后接受的,原因在于这种现代卫生体系的建立,村民既获得了较为舒适便捷的生活设施,更重要的是成为他们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收入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现代卫生体系的建立是政府强制的诱致性变迁,当然最终是以村落的文明化为朝向和客观显现。
二是村民的卫生观念和行为也因为村落的开放,新的人际依赖和利益依赖随之形成,使得个人的卫生行为和观念有了某种监督和强制,而这种强制随着旅游的扩大正内化为自觉的情感和行动。所以无论是现代卫生体系还是村民个人的卫生观念和行为都是因为旅游的开发,发生了新的人际关联和利益依赖,使得卫生朝着文明化的方向客观推进和主观前行。
参考文献:
[1]罗芙云.大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诺贝特·埃里亚斯.文明的进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吴平]
【传统村落美丽乡村规划】推荐阅读: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10-14
湖北传统村落保护规划08-14
传统村落文化10-13
传统村落保护08-03
传统村落调查表10-22
陕西地方标准陕西传统村落保护规范07-01
村落价值07-01
村落文化08-13
村落发展08-29
吉安古村落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