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端脑钠肽前体

2024-11-05

N端脑钠肽前体(精选7篇)

N端脑钠肽前体 篇1

当1988年日本学者Sudon从猪脑中提取出脑钠肽 (BNP) [1]后, 人们越来越关注这种神经内分泌因子在心血管临床上的研究。左心室功能不全时, 脑钠肽前体 (proBNP) 裂解为BNP和没有生物学活性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 。以前, 更多研究集中于成熟BNP的生物学功能上, 忽略了对无生物学活性的NT-proBNP的研究。下面就NT-proBNP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 的结构与产生

NT-proBNP是proBNP的裂解物, 因此NT-proBNP的产生和BNP的分泌密切相关。人类BNP基因片段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远程, 与其上游的ANP基因片段相连, BNP的信使核糖核酸 (mRNA) 由900~1000个核昔酸组成, 不同种属间稍有差异。它可表达由134个氨基酸组成的BNP前体原, 前体原脱去26个氨基酸的N端信号肽成为含108个氨基酸的BNP前体 (proBNP) , 在其分泌过程中或进人血液后裂解为BNP 32 (77~108, 含32个氨基酸的C端片段) 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 (1~76, NT-proBNP) 。

NT-porBNP的形成部位主要是心房和心室。BNP/NT-proBNP为很好的反应左室负荷过重的指标[2]。左室延展及室壁张力对NT- ProBNP的释放进行调节[3]。

2 NT-proBNP的检测

抽取静脉血置人预冷的含乙二胺四乙酸 (ethylenediaminete tra-aceticacid, EDTA) 试管中, 于4℃下离心, 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免疫夹心法检测样品浓度。该方法不需要提纯样本, 也不会与ANP, NT-proANP或BNP等物质产生交叉反应。以此方法检测, 在LVEF>50%的患者中, 85%的个体NT-proBNP的预测值低于357pmol/L。检测的血浆NT-proBNP浓度因不同的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故目前尚无统一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3 NT-proBNP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

NT-proBNP在多种病理状态下都会升高, 尤其在循环血量增加致室壁张力增高和NT-proBNP清除减少的情况下, 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硬化、腹水和糖尿病等[4]。NT - proBNP可准确反映梗死局部室壁张力的变化, 而张力又受梗死面积、左室形态改变、心肌机械应力等因素的影响[5], 故心肌缺血损伤越严重, 患者血NT-proBNP水平可能会越高。但迄今为止, 未见有文献报道NT-proBNP参与血压、血容量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能通过提高肾小球滤过率, 利钠利尿, 扩张血管, 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及血浆容量, 以维护心脏功能, 而BNP具有类似的生理作用。

3.1 NT-proBNP对心功能的评价价值

ESC推荐使用NT-proBNP /BNP检测, 同时结合心电图、X线胸透检查、超声心动和放射性核素显影等检查, 能提高根据NYHA标准判定心功能分级的准确性。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 如果以NT-proBNP 100 ng/L为诊断界值, 其诊断的灵敏度可由医生单纯根据经验诊断的49%升高到90%[6]。同时NT-proBNP也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 国外学者曾报道NT-proBNP对心衰的阴性预测值可达97%~99%[7], 即利用BNP阴性排除心衰。在临床上可利用这一点对于非心脏原因造成的呼吸困难等疾患进行鉴别。Hunt等[8]报道正常人血浆NT-proBNP平均水平和BNP相似, 高血压患者血浆NT-proBNP和BNP水平趋于比正常组更高, 但无显著性差异。NYHA I级、I级和III级患者与正常组相比, 血浆NT-proBNP (129±12pmol/L) 均比BNP (29±2pmol/L) 浓度升高约4倍。多因素分析表明LVEF、运动实验时间和肌醉清除率是血浆NT-proBNP浓度独立预测因子。在心脏功能受损伤时, 血浆NT-proBNP的比例和绝对值较正常水平的增加都超过BNP的增加幅度。提示和BNP相比, NT-proBNP是更敏感的发现早期心脏功能不全的标志物。

Talwar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有无左室肥厚不影响血浆NT-proBNP 的浓度, 当高血压患者出现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时, 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升高。这样即使是高血压患者, 血浆NT-proBNP也有助于诊断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3.2 NT-proBNP与房颤的发生发展

已有研究表明, 心房结构改变尤其心房纤维化, 是房颤发生和持续的重要病理基础。已有体外实验研究表明除了心肌细胞外, 心肌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同样亦可以分泌NT-proBNP。目前研究认为NT- proBNP是一个抗纤维化因子, NT- proBNP能直接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 在房颤患者中其可能通过影响心房组织成纤维细胞分泌而在心房间质纤维化中起调控作用。

关于房颤患者血清BNP或NT-proBNP水平升高的研究结果不同。Ohta等[9]发现在房颤合并心脏结构病变患者的BNP升高程度较单纯房颤患者的BNP升高程度更加明显。Silvet等[10]发现慢性房颤患者BNP中位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31pg/mL和49pg/mL) , 多变量分析发现慢性房颤、老年、左房内径的增大和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是BNP升高的预测因素。有学者在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房颤患者, 左房容积指数、左室重量指数、房颤的病程是BNP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但房颤患者NT-proBNP升高的机制和其来源尚不阐明,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

3.3 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评估作用

Talwar等通过随访检测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14~48h, 49~72h, 73~120h, 121~192h时和急性心肌梗死幸存者6周时的血浆NT- proBNP浓度, 在所有时间点上血浆NT-proBNP水平都升高, 前壁心梗比下壁心梗者的血浆NT-proBNP升高幅度更大。前壁心梗NT-proBNP浓度在14~48h和121~192h有两个峰, 一直持续到心梗后6周。在急性心肌梗死第73~120小时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是人院期间左室壁运动指数最好的独立预测指标, 第73~120小时的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和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11]。

Nilsson等随访42例透壁心梗患者1年, 其中12例患者的左室舒张容积指数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分别增加24%和22%, 另外12例患者分别减少19%和23%, 还有18例患者的这些左室指标没有显著性变化。随访期间发现血浆NT-proBNP基准水平的升高是左室舒张容积指数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12]。

4 展望

作为一项生化指标NT- proBNP的测定简单、可靠且重复性强, 但受到实验室的条件, 测定方法和研究方法的限制, 其确切阈值和临床广泛应用有待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确定。期望随着研究深人, 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可作为心血管临床上的重要补充, 成为一项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Sudoh T, Kangaw K, Minamino N, et al.An atriuretic peptide in porcine brain[J].Nature, 1988, 322 (6159) :78-81

[2]Hystad ME, Geiran OR, Attramadal H, et al.Regional cardiac express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hronic heart failure[J].Acta Physfol Scand, 2001, 171 (4) :395-403

[3]高伟, 王士雯, 赵玉生.脑钠肽前体N末端片段在心血管病研究应用中的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8 (32) :759-761

[4]Cowie MR, Mendez GF.BNP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Prog Cardiovasc Dis, 2002, 44 (4) :293-321

[5]Maisel A.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Cardiol Clin, 2001, 19 (4) :557-571

[6]Mc Cullgh PA, Nowak RM, Mc Cord J, et al.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clinical judgment I emergency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analysis from breathing not properly (BNP) Multinational study[J].Circulation, 2002, 106 (4) :419-422

[7]Nakamura M, Endo H, Nasu M, et al.Value of plasma B-tupe natriuretic peptide measurement for heart disease screening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J].Heart, 2002, 87 (2) :131-135

[8]Hunt PJ, Richards AM, Nicholls MG, et al.Immunoreactive amino 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a new marker of cardiac impairment[J].Clin Endocrinal, 1997, 47 (3) :287-296

[9]0htay, Shimada T, Yoshitomi H, et al.Drop in Plasma brain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after successful direct current cardiover-sion in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J].Can J Cardiol, 2001, 17 (3) :415-420

[10]Silvet H, Youn-Xu Y, Walleigh D, et al.Brain natriureticpeptide is elevated in out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1lation[J].Am J Cardiol, 2003, 92 (9) :1124-1127

[11]Talwar S, Squier IB, Downie PF, et al.Porfile of plasma N terminal proBNP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orrelat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J].Eur Heart J, 2000, 21 (5) :1514-1521

[12]Nilsson JC, Groenning BA, Nielsen G, et al.Left ventricularremodeling in the first year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N-terminalp or brain natriueritc peptide[J].Am Heart J, 2002, 143 (4) :696-702

N端脑钠肽前体 篇2

1 心力衰竭的病理学研究

早期研究中,大部分学者提出,心力衰竭水钠潴留是因为非正常的肾血流导致,进而影响了心血管组织处于正常功能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分析,得出心力衰竭与心输出量减小、外周血管收缩异常等因素有关系,即“血流动力学模式”、“心肾模式”。心肾模式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更高。血流动力学模式作为利尿药物使用的指导依据,可以从病理学上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容量进行控制,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而在血流动力学模式中,对正性肌力药、静脉扩张药等使用给予了理论指导,评估其对于提高心输出量的影响作用。上述两种模式,均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心力衰竭的进一步扩散,对患者生命健康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进入20世纪以后,国外学者对心力衰竭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β受体阻断药等,对心力衰竭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心脏收缩异常情况下,可很好地抑制心力衰竭恶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心力衰竭被看作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钠尿肽等生物学活性分子研究中的表达结果,即“神经激素模式”,对临床病理学研究起到了借鉴性作用。

2 脑钠肽和N端脑钠肽前体的生物学特征

心脏分泌的肽类激素中,脑钠肽、N端脑钠肽是主要构成,脑钠肽对心力衰竭病理学分析有借鉴性意义,是调节病理状态的重要隐私,有助于提高临床心力衰竭的诊断率,辅助临床开展预后评估工作。随着心内科疾病研究的深入开展,当前,N端脑钠肽前提这心理衰竭无症状中明显提高,血清浓度明显高于脑钠肽,能够作为临床快速诊断、检测的参考标准,已经被作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参考因子。为了更好地探索心力衰竭发病机理,选择N端脑钠肽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钠尿肽结构中,脑钠肽是主要构成之一,与其它家族成员的结构十分相似。“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N端脑钠肽前体作用机理下,对患者实施多方面的治疗,主要包括:1控制感染。参考痰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抗生素是临床控制感染的有效方式,也是最为直接的抗感染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具体病况,提前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方法,才能实现感染症状的有效处理。当前,常用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类等,要结合患者具体病况选用药物,严格控制剂量与次数,以免产生依赖性。3控制心力衰竭。对于肺心病患者来说,其除了控制感染症状意外,还要对患者呼吸功能进行综合条件,避免突发性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异常症状,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康复状态。肺心病诱发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之后,可及时进行呼吸功能检查,观察N端脑钠肽前体指标变化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早在1988年,日本学者已经从猪脑中分离、纯化,作为病理学研究的一个参考。经过一段时间,确定了心室是脑钠肽合成及分泌的主要部位,这是有一定机制研究作为参考的。例如,脑钠肽能够形成134个氨基酸组成的前脑钠肽原(pre Pro BNP),然后被蛋白酶在N端切掉1条26个氨基酸的片段,最终构成了有108个氨基酸的脑钠肽前体(Pro BNP)。从构成上来说,脑钠肽前体并非存储在分泌颗粒中,其是被蛋白水解酶裂解成无生物活性的脑钠肽,这种脑钠肽由N端脑钠肽前体与具备生物活性的32个氨基酸构成,N端脑钠肽前体是由76个氨基酸构成。对比脑钠肽和N端脑钠肽前体,两者存在着诸多差异性,其中,N端脑钠肽前体的分子质量更大,不存在清楚受体,可利用肾脏排泄的方式清楚,半衰周期较长,因此,N端脑钠肽前体血清浓度明显高于脑钠肽。相比与脑钠肽,N端脑钠肽前体更加能够说明心脏功能的具体状态,对心力衰竭诊断价值更高。

3 N端脑钠肽前体的作用机理

3.1 诊断作用

心力衰竭常由多种因素引发并发症,对患者身体组织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阻碍了心脏组织结构功能的稳定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主要病症之一,其具有发病突然、病症复杂等特点,患者持续发热、高烧等,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等。按照心血管分级标准,心力衰竭可分为急性心衰(AHF)、慢性心衰(CHF)等2类。

3.2 N治疗作用

对于中国来说,在药物选用过程中缺乏推广力度,一些国外先进的药物尚未得到普及,脑钠肽在国内临床的普及化程度,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是未来国内药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考虑到患者对心力衰竭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治疗期间容易出现异常心理,降低了患者参与护理的依从性,进而限制了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对于现有护理模式来说,心理护理是相对缺乏的工作,护士要懂得从心理角度开展护理方案,避免不良心理对患者病情恢复造成的不利影响。

3.3 预后作用

心力衰竭同时伴有炎症,以及局部性的胸痛、胸闷等病况,若不及时治疗处理,胸痛范围会更大,对患者病症治疗形成不利影响。病理学分析,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缺乏、体力不支、呼吸功能等问题,持续10d左右,这些都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表现。Tsutamoto等对85名患有CHF的患者(EF<45%)随访两年,比较BNP与ANP、c GMP等在CHF的预后评估方面的作用,发现血浆BNP在估计慢性CHF患者的病死率上优于ANP及c GMP,而且所提供的预后信息不依赖于其他如PCWP和LVEF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血浆BNP异常升高之后,患者很容易出现突发性死亡,与死亡率高低有直接性关联。因而,任何一类疾病的患者,均可利用血浆BNP测量的方式,较为准确地预测死亡率高低,为临床预后工作给予指导。

4 结论

总之,脑钠肽、N端脑钠肽是主要构成,脑钠肽对心力衰竭病理学分析有借鉴性意义,是调节病理状态的重要隐私,有助于提高临床心力衰竭的诊断率,辅助临床开展预后评估工作。N端脑钠肽用于心力衰竭的生物学及药学研究,可从病理学上掌握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变情况,对诊断、预后、治疗等均有导向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艳霞,李娟,李树民.N端脑钠肽前体与心血管疾病[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01).

[2]屈克学,杨曙光.脑钠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04).

[3]马贵洲,徐荣和,余丹青,蔡志雄.B型脑利钠肽及N端脑利钠肽前体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05).

[4]蔡秦,金玉华,方宁远.脑钠肽和N端脑钠肽前体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中的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0).

N端脑钠肽前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病例选择:连续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ICM患者130例, 其中男82例, 44~82岁, 平均 (61±9.3) 岁;女48例, 年龄48~85岁, 平均 (63±8.7) 岁。②入选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协会 (WHO/ISCF) [5]所制定的ICM诊断标准。依据纽约心脏协会 (NYHA) 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 患者心功能均为II~IV级,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均≤40%。③排除标准:a.扩张型心肌病、瓣膜病、室壁瘤、心腔内异常通道及乳头肌功能不全所致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b.严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重症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的患者。④分组标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 每组人数为65例。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常规对照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酌情应用洋地黄制剂, 硝酸酯类等。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 (立普妥, 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407) 口服, 10 mg, 每晚睡前1次, 服药时间为6个月。

1.2.2 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测定

采用美国GE Voluson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2~4MHz。由专人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时测定所有ICM患者心脏左室收缩功能主要指标。

1.2.3 标本采集与检测

全部ICM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取外周静脉血, 采用Elecsys201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电化学发光法和夹心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NT-pro BNP含量, 试剂由德国罗氏诊断有限公司提供, 由专人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 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使用ANOVN,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主要指标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LVESV、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P<0.01) , 而CO、LVEF、LVFS、PER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0.01) 。两治疗组3、6个月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上述指标改善最明显 (P<0.01) 。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常规对照组比较:bP<0.05, cP<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 BNP水平的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血浆NT-pro 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 。两治疗组3、6个月后血浆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中, 以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下降最明显。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常规对照组比较:bP<0.01

注:aP<0.01

2.3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与LVESV、LVEDd、LVESd呈正相关 (P<0.01) , 与CO、LVEF、LVFS、PER呈负相关性 (P<0.01)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诊疗技术快速发展, ICM已经上升为我国慢性心功能衰竭的首位原因[2]。而Kwon等[6]研究发现, ICM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高或瘢痕形成明显, 左室收缩功能失常, 易发生心力衰竭。最近研究发现[7,8], 阿托伐他汀有助于改善ICM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本研究亦表明, 阿托伐他汀组在治疗3、6个月后, ICM患者的左室ESV、EDd、Es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 , 而CO、EF、FS、PER则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P<0.01) ;其中, 上述指标在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改善最明显 (P<0.01) , 提示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显著抑制ICM患者左心室扩张, 有效防止心室肥大, 明显改善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 这与Stypmann等[9]报道基本一致。可能的发生机制是:①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白介素-6 (IL-6)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和血管细胞黏分子-1 (VCAM-1) , 防止促炎反应的发生, 进而抑制心肌肥厚和心肌细胞凋亡, 改善左心室重塑, 减缓心肌收缩功能下降进程[8,10,11]。②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NAD (P) H氧化酶亚基的表达及上调过氧化氢酶的表达而抗氧化, 从而使血管紧张素II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活性氧簇产物生成受到抑制,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使外周血管紧张度降低, 血管收缩功能增强, 心室功能改善[12]。③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血清LDL-C的途径及阻止PL1rac异戊二烯化的途径, 降低内皮细胞O2-的生成, 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 从而增强心肌抗氧化作用, 导致心肌细胞增殖、分化减缓[13]。④阿托伐他汀增加心肌组织中PPARγ蛋白表达, 抑制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 改善左室重构, 恢复心功能[14]。

NT-pro BNP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 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 因其半衰期较长, 心衰时升高幅度较大而有利于临床应用[3,15]。本研究显示, 两组ICM患者在治疗3、6个月后血浆NT-pro BNP水平均明显下降 (P<0.01) , 尤其以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下降最明显 (P<0.01) 。分析可能的原因:①血浆NT-pro BNP水平很少受其他神经内分泌激素 (如血管升压素、儿茶酚胺类物质等) 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降低NT-pro BNP可能与其减轻室壁张力有关[9]。②阿托伐他汀抑制机体肾交感神经活性, 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灵敏性, 从而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15]。

本资料显示, NT-pro BNP水平与LVESV、LVEDd、LVESd呈正相关 (P<0.01) , 而与CO、LVEF、LVFS、PER呈负相关性 (P<0.01) , 提示NT-pro BNP越高, 左室ESV、EDd、ESd明显升高, 而CO、LVEF、LVFS、PER则显著下降, ICM患者心衰程度越严重, 这与Taléns-Visconti等[16]报道相似。本文亦显示, ICM患者在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 心功能有所改善, 但血浆NT-pro BNP水平已明显下降, 提示血浆NT-pro BNP的改变可能早于心脏结构的变化, 血浆NT-pro BNP较心脏超声指标更早反映心功能状态的恢复情况, 这可能可以作为治疗ICM患者的灵敏观察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 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有助于ICM患者逆转心肌间质纤维化, 抑制心室扩张, 延缓心室重构, 改善心功能;并有效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此外, 早期加强对ICM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的监测, 可及时监测患者的心功能变化, 早期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摘要: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 (ICM) 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 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ICM患者130例, 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 (65例) 和常规对照组 (65例) 。两组患者入选后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先后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 、心排出量 (CO)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 、峰值排空率 (PER) 和NT-proBNP水平。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LVESV、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P<0.01) , 而CO、LVEF、LVFS、PER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治疗组3、6个月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上述指标改善最明显 (P<0.01) 。②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在治疗3、6个月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 ;而两治疗组3、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中, 以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下降最明显。③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SV、LVEDd、LVESd呈正相关 (P<0.01) , 与CO、LVEF、LVFS、PER呈负相关性 (P<0.01) 。结论 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ICM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并有效抑制血浆NT-proBNP水平。ICM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改变可能早于心脏结构的变化, 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治疗ICM患者的一个灵敏观察指标。

N端脑钠肽前体 篇4

1检测原理

以一株高特异性、高敏感性NT-proBNP单克隆抗体和另一株NT-proBNP多克隆抗体, 其中单克隆抗体为标记抗体, 多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 结合链亲和素——生物系放大系统, 应用免疫金标层析技术, 检测人血中NT-proBNP的含量。

NT-proBNP是BNP激素原 (proBNP) 分裂后无活性的N端片段, 主要在心肌细胞受新容量负荷和压力负荷增高时由左心室分泌, NT-proBNP可用于评价心脏收缩功能不全以及舒张功能不全和心管壁阶段运动协调性, 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价值[1];应用于早期发现心力衰竭患者, 并进行危险分层, 监测心力衰竭药物的疗效评估, 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区分心力衰竭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风险评估指标。

2心力衰竭的诊断和实验室评估

探讨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对心力衰竭诊断和心功能评估的作用。2500例健康人测定统计分分析显示, NT-proBNP正常参考值上限取第95百分位点为185pg/ml, 取第97.5百分位点为300pg/ml, 由于NT-proBNP在不同年龄段有显著差异, 故对样本分组进行参考值的报告, 见表1。临床判定值:参考罗氏 (Roche) 判定标准, 见表2。

阴性预测值>97%, 能判断呼吸困难患者是否患有心力衰竭。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的量化诊断:

3讨论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肌梗死存活者的增加,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将逐年上升。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 只有50%的心力衰竭患者生存期超过4年, 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扩张性心肌病, 50%的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疾病, 75%有高血压。

心力衰竭是一种主观感受, 心力衰竭 (HF) 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 (或) 充盈功能低下。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快速准确评价心功能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无力导致运动耐量下降, 以及液体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心力衰竭一方面表现为前向射血减少, 导致组织、器官缺血和缺氧, 另一方面后向淤血导致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水肿, 与此同时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 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 (SNS) 。肾素—血管紧张醛固酮系统 (RAAS) 和细胞因子激活, 代偿心脏功能下降和心脏射血不足, 同时由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 心房利钠肽 (ANP) 和B型利钠肽 (BNP) 的分泌增加, 对外周阻力和容量负荷起一定的调节作用[2]。

proBNP是心房和心室合成的, 并且在第76位精氨酸切开后产生了无活性的NT-proBNP和含有32个氨基酸的C末端的有活性的BNP。脑钠肽是一种神经多肽类激素, 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 具有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 可反映心室功能。病理状态下, 如心室负荷及室壁张力增加时, 引起心室尤其是左心室BNP大量分泌, BNP、NT-proBNP在心力衰竭诊断、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心力衰竭疗效评价及HF患者预后评估方面日益受到关注。

正常人体内存在少量NT-proBNP, 主要维持心脏组织微循环稳定, 调节心肌间质纤维合成与降解的动态平衡, 参与调节体循环血压及水盐平衡。NT-proBNP检测可为早期发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提供一个客观依据, 从而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心力衰竭的早期干预治疗, 随着病情好转, 部分受损心肌细胞功能有所恢复, 释放的NT-proBNP随之减少, 血浆NT-proBNP浓度下降, 因此NT-proBNP亦可用于疗效的判断。

放免和ELISA法检测钠尿肽已经发展并广泛做为标志物用于临床, 特别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效果监测[3]。在心功能受损时, NT-proBNP增高的比例及绝对值均超过BNP, 因此作为早期心功能损害的标志, NT-proBNP可能更为敏感。NT-proBNP可以用于以下的诊断目的:提示左心室功能不全的预后;心源或非心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血清和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还可用于评价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疗效以及心肌重塑的评估。脑利钠肽是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无损伤性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王贵亮, 崔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型脑利钠肽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 (10) :1007.

[2]乔薇, 张小平, 钱端, 等.B型脑利钠肽在心力衰竭诊断和心功能评估中的临床价值[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7, 21 (3) :141-143.

N端脑钠肽前体 篇5

关键词:N端脑利钠肽前体,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常规检查,可行性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 出现血供突然减少甚至中断, 造成持久并且严重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肌急性坏死, 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心脏性疾病[1]。研究证实, 诸多血清学特征性改变, 可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2]。我们对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展开了N端脑利钠肽前体、CK-MB以及c Tn T水平检测并对比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 定义为试验组并将其按照心功能级别分成4组, 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试验组男46例, 女34例, 年龄34~78岁, 平均 (62.1±11.2) 岁;对照组男11例, 女9例, 年龄33~78岁, 平均 (61.9±10.4) 岁。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诊断标准, 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在试验组患者入院当日及对照组体检当日, 采集静脉血标本, 展开N端脑利钠肽前体、CK-MB以及c Tn T水平检测。所有检测均在标本采集后2 h内完成,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端脑利钠肽前体检测结果

试验组的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为 (2987.3±102.6) pg/ml对照组的 (103.9±32.5) pg/ml (P<0.05) 。

2.2 试验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相关性

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与CK-MB及c Tn T水平明显正相关 (P<0.05) , 见表1。

2.3 不同心功能级别患者N端脑利钠肽前体检测结果

不同心功能级别患者的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现为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增加, 水平逐渐升高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研究证实, BNP前体为心室肌细胞合成、分泌所得, 在分泌释放的过程中, 会分解成由不具有活性的76个氨基酸所组成的N端脑利钠肽前体, 还有由具有活性的32个氨基酸所组成的BNP。临床研究与实践还发现, 早期对BNP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价值的研究比较多, 临床价值受到普遍认识。近几年,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 人们对其诊疗工作的重视, 使得血清学检测在其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有研究显示, 早期对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进行检测, 可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3]。

本研究中, 试验组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升高;并且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与CK-MB以及c Tn T水平明显正相关;不同心功能级别患者的N端脑利钠肽前体检测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表现为, 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增加, 检测水平逐渐升高。这一结果与文献[4]的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 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魏秀春, 王颜华, 颜延卿.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J].中国基层医药, 2015, 22 (17) :159-163.

[2]刘海涛, 栾波.血清c Tn T和NT-pro BN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 2015, 13 (20) :68-69.

[3]吴焱贤, 黄裕立, 陈玉映, 等.血浆NT-pro BNP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3) :2135-2137.

N端脑钠肽前体 篇6

1 B型脑利钠肽及N端脑利钠肽前体

B型脑利钠肽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p36.2, 其两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B型脑利钠肽基因转录后, 会生成pre-pro BNP, 并迅速裂解成为pro BNP, 并在随后裂解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B型脑利钠肽和无生物学活性的N端脑利钠肽前体[3]。

B型脑利钠肽是天然神经激素, 其在人体中的分泌几乎只由心室肌细胞于心室压力超负荷和心室容量扩张时分泌。B型脑利钠肽的半衰期是23 min, 而N端脑利钠肽前体则可达到60~120 min。促进尿钠排泄、舒张血管以及利尿是B型脑利钠肽主要生物学活性, N端脑利钠肽前体虽然没有活性, 但其稳定性更高, 半衰期更长, 因此与B型脑利钠肽比较, 其更具有检验分析的优势。受体清除、多个器官被动清除以及中性肽链内切酶降解是B型脑利钠肽主要清除方式, 而个器官被动清除则是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主要清除方式。此外, 肾脏对于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清除是等效的。

2 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左室功能障碍患者中, 其B型脑利钠肽水平是升高的, 其还与NYHA心功能分级预后有关。相关研究显示, 在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中, 左室舒张末室壁压力与血浆B型脑利钠肽水平关系十分密切 (其值为0.887) , 故其能够成为舒张功能恶化的良好指标。

近年来, 许多系统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了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1) 早期前瞻性大规模临床研究, 共收入患者1 596例, 参与中心有7例。最终被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462例, 其中170例患者为舒张性心力衰竭, 占总数36.6%;292例患者为收缩性心力衰竭, 占总数的63.4%。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型脑利钠肽平均水平为413 pg/ml, 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则达到了821 pg/ml, 两者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的34 pg/ml。在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无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鉴定时, 如将B型脑利钠肽分界值设定为100 pg/ml, 其敏感性达86%, 阴性预测价值达96%, 准确性可高达75%。 (2) 对于有症状的舒张功能不全的鉴定方面, 经由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左右心导管检查方法和组织多普勒对69位有症状而LVEF大于50%的单纯性舒张功能不全患者以及51例左室功能完全正常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并测定出其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值。结果显示, 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在所有的检测中具有高达94%的阴性预测价值, 此外其与左心室充盈压也密切相关。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能可靠的对有症状的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鉴定。 (3) 对于无症状的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方面, 对50例患者病因对照进行研究 (其中排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 , 其结果显示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B型脑利钠肽水平和舒张功能正常的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B型脑利钠肽对于舒张功能不全鉴定准确性的ROC曲线面积高达0.969。在对无症状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诊断时, B型脑利钠肽分界值定为37 pg/ml, 敏感性可高达80%以上, 特别是阳性和特异性的预测价值甚至达到100%, 阴性预测价值达23%, 准确性也高达88%。因此血浆B型脑利钠肽值是诊断无症状舒张功能不全的可靠快标。 (4) 对于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断意义, 虽存有许多争议, 但多数研究还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心力衰竭时, 血浆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会升高。当患者收缩功能均为正常时, 超声多普勒对是否舒张功能存有障碍测定困难, 血浆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对其快速诊断十分有效。

3 结束语

虽然当下对于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仍然存有许多的争议, 但笔者相信随着研究的越发深入, 在不久的将来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一定会成为诊断书张新心力衰竭的可靠的早期诊断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Bursi F, Weston SA, Redfield MM, et a.l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in the community[J].JAMA, 2006, 296 (18) :2209-2216.

[2]Aurigemma GP.Diastolic heart failure a common and lethal condition by any name[J].N Engl JMed, 2006, 355 (3) :308-310.

N端脑钠肽前体 篇7

关键词:收缩性心力衰竭,N末端-脑钠肽前体

目前心力衰竭已成全球化的公众卫生问题[1],有研究显示[2]美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超过600万人,且每年新发病例超过50万人。另有研究显示[3]我国心力衰竭的总体发病率较高,在0.9%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各种疾病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损伤,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功能的障碍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当心脏收缩功能受损时,会出现心排血量的下降并伴有阻性充血的临床表现即为收缩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SHF)。以往人们习惯于检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指标来对SHF的诊断和预后进行评估,近年来随着对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诊断慢性心功能不全及判断预后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本文笔者通过比较我院SHF患者和门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NT-pro BNP的含量,发现NT-pro BNP值在评价SHF时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制定的SHF的诊断标准[5],并将合并有心包疾病、心瓣膜疾病、3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急性脑卒中、严重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甲亢、甲减、Cushing综合征)和肿瘤等作为排除标准,选取我院确诊为SHF患者70例纳入实验,其中,男50例,女20例;年龄57~74岁,平均(66.7±5.3)岁。另选取我院门诊经检查明确排除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56~77岁,平均(60.2±6.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NYHA心功能分级法对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分级,并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同时采用NT-pro BNP试剂盒,运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血清NT-pro BNP浓度(NT-pro BNP试剂由瑞士Roche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Kruskul-Wallis H检验,参数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SHF组与对照组血清NT-pro BNP水平比较

SHF组血清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SHF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级别的关系

见表2。

注:PⅡ表示心功能Ⅲ、Ⅳ级与心功能Ⅱ级时NT-proBNP比较所得到的P值,PⅢ、PⅣ与PⅡ表示相同

2.3 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NT-pro B NP水平、LVEF、LVEDd的相关性

研究显示SHF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组患者的NT-pro BNP水平、LVEF、LVEDd值见表3。患者间的NT-pro BNP值、LVEF及LVE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NT-pro 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797,P<0.000 1),与LVEF呈负相关(r=-0.438,P<0.000 1),与LVEDd呈正相关(r=0.437,P<0.000 1)。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包括收缩性心力衰竭(SHF)和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其中SHF相对较多,预后比DHF差。近年来研究发现,B型尿钠肽(BNP)和ProBNP与心脏受损程度密切相关[6],临床上已将其广泛运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7]。研究发现NT-proBNP的半衰期约比BNP的长15倍,且NT-pro BNP较BNP稳定性更好,因此,笔者认为NT-proBNP浓度可作为诊断SHF的一个独立因素。本研究显示: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间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血清水平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SHF组患者血清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NT-proBNP浓度;心功能Ⅱ、Ⅲ和Ⅳ级SHF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分别为(1 395.2±247.1)、(2 663.7±697.5)、(6 348.5±1 201.1)ng/L,血清NT-pro BNP水平随NYHA心功能级别增加而升高。同时,本研究还显示,血清NT-pro 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提示血清NT-pro BNP水平的升高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能从不同方面较好地反映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因此,笔者认为,血清NT-pro BNP浓度的测定对SHF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与Ⅱ级比较,▲P<0.05,▲▲P<0.01;与Ⅲ级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Zittermann A,Schleithoff SS,Koerfer R.Markers of bone metabolism in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Clin Chim Acta,2006,366:27-36.

[2]郭静萱,李海燕.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11-13.

[3]金兰.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11-13.

[4]王兰兰,蔡蓓,刘兴斌,等.N末端脑型钠尿肽定量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1):35-38.

[5]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opean Heart Jounral,2005,26(22):2473-2474.

[6]Sata Y,Krum H.The future of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J].Circ J,2010,74(5):809-817.

上一篇:发展异同下一篇:学生网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