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高层的经典之作论文

2024-06-16

生态高层的经典之作论文(精选9篇)

生态高层的经典之作论文 篇1

摘要:本文将分析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在明确建筑生态型设计价值的基础上,了解具体的生态设计方案,探讨在实际生活中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层公共建筑,生态环保,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属于一种非历史性的建筑物,因此并没有其他建筑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无法印证文化传统积淀下所有历程。在高层公共建筑的外部,由于高度的影响,使得高楼之间彼此遮挡,同时玻璃幕墙的设计使空调在散热过程中受到阻碍,这就加剧了热岛效应,给当前的城市生活、交通出行、环境保护等造成了极大威胁。与此同时,在高层公共建筑的内部,多是采用了全封闭式的空调设备,由此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可见高层公共建筑在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时,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渐行渐远。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理念必须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同时应该注重提升管理和设计的水平,在开展高层公共建筑项目的过程中,运用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满足生态环保的需要。

1 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

雨水利用的设计方法,对雨水加以利用是在大众媒体的传播下,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应的雨水利用系统诞生在大众的视线范围内,只要是有雨水的地方就可以进行雨水利用,这个过程不会受到规模与技术的限制,同时投资较少,对环境也不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结合发达国家来说,规模较大的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较高,这在我国还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同时关于城市雨水资源的研究与利用起步比较晚。在城镇中,雨水基本上是作为废水被及时处理,同时雨水本身具有不易控制流量、难收集等特点,容易受到降雨时空的分布影响,使得用水保证率下降,水质经过收集之后也会发生改变。

1.1 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的构建

高层公共建筑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的构建,能够有效的减少城市暴雨的径流量,同时也能降低屋面径流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雨水流失量。另外,为了更好的确保高层公共建筑屋顶花园下水道通畅,可以适当的设置防水及排水措施,保证对雨水实现有效利用。

1.2 雨水积蓄利用系统的构建

高层公共建筑雨水积蓄利用系统的构建主要是以瓦质量面和水泥混凝土屋面为主要对象,通过合理选择最优质的屋顶材料,例如金属、黏土等,切忌不要使用含铅成分的材料。某些时候,高层公共建筑屋面积蓄利用也设计相应的渗透系统,这个系统会与储水池相连,当雨水量较多的时候,可以渗透大部分水源。

绿化遮阳的设计,遮阳是高层公共建筑中关键的一部分,主要是利用建筑手段,采用相应的材料及构造过程,和同照光线形成特定有利的角度,有效的遮挡通过玻璃进人到室内的光线,但是不减弱具体的采光条件。遮阳的主要目的就是隔断光线的直射。在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方案中,主要是运用绿化手段对墙面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室外植物等全面的绿化过程,可以充分考虑阳台的作用。

双层玻璃墙的设计,高层公共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双层玻璃墙是一种合理的设计方案。主要是针对传统玻璃墙耗能高、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严重等情况所产生的新型环保设计手段,通过双层的结构来满足围护需求,提供全面的自然通风及采光效果,美化室内环境的同时,增加了室内的舒适度,有效的降低了能耗,及时解决了使用性能与节能方面的问题。

2 高层公共建筑太阳能的生态设计方法

国家的建筑能耗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在当前的国家发展进程中,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太阳是获取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属于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方案中最为重要的手段。通常来说,每一栋高层建筑都会经受太阳的辐射,但是只有对使用的过程加以优化,并且进行良好的设计才能更好的满足当前生态化需求。

2.1 被动式设计方法

在需要采暖的地区,被动式的太阳能设计方案可以充分运用建筑自身的围护结构来实现蓄热性能,经过对集热构件和窗户集热、采光温室等进行集热,使得冬天白天的阳光能够充分积蓄到一起,然后在夜间将白天积蓄的所有能量进行采暖,充分释放出所有的热量。在空间应用上,专注于采暖的建筑物应该充分发挥温室效应的价值,合理运用玻璃房和日光浴室、阳光中庭等;合理科学的划分室内采暖空间,然后提升高层公共建筑的密闭功能,注意增加墙体保温层的厚度,尽可能减小北立面的开窗面积,强化门窗自身的保温性能。

2.2 主动式设计方法

主动式太阳能的设计方法就是利用太阳能来代替所有驱动冷暖空调设备的热源,通过一些特殊化装置来收集热辐射,然后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热能和电能形式。如果太阳能集热器放置的具体位置是在高层公共建筑的平屋面上,那么所对立的具体方向是南偏东,且南偏西小于三十度的正南建筑,这样太阳能集热器可朝向的南面位置或者是和建筑同方向设置。如果建筑朝向南偏东的建筑,太阳能集热器可以设置在南偏东的位置,如果存在着受限制的情况,太阳能集热器可以在偏西或者是偏东等地方设置。

2.3 光电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光电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太阳能组件把太阳能转化为具体的电能,当前国家已经开展了晶硅高效电池等系统的研制,同时也建立了成千瓦级独立及并网的光伏示范电站。这些设备的启动,极大地便利了建筑物的耗能型转化、可以把产生的电能独立的储存或者是并网应用,当产生的电量已经大于用户的实际需求时,可以将多余的电量输送至电网之中,相反也能为用户提供。这样的系统比较适合于在已有电网供电的用户使用中,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省蓄电池的设置,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出资与投资,对运行的维护费用也能极大减少,有助于消减因为使用空调设备在炎热的夏季进行取暖在白天产生高能耗的问题。

3 结语

高层公共建筑属于近现代全球化趋势的产物,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高层公共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站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考虑经济性与艺术性,同时更加关注生态环保。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应该注意和周围的环境及内部的环境生态性相互影响,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建筑物本身和环境生态相违背的问题,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原为人民服务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初衷。

参考文献

[1]郭烽仁.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方法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48-49.

[2]杨丽珍,张昕朗.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J].中国建材科技,2016,03:167-168.

[3]李楠.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分析[J].山西建筑,2015,33:198-199.

[4]顾振明.高层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42.

[5]黄克宇.高层建筑公共空间的生态设计研究[J].民营科技,2010,10:307.

[6]程明增.现代公共高层建筑共享空间的构建[J].山西建筑,2011,22:8-10.

[7]王颖.试论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及对形态的影响[J].门窗,2014,01:389.

生态高层的经典之作论文 篇2

吕东升等

2009年第1期 ——构建“鄂西圈”

2008年11月10日,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林业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了“解放思想、协调发展、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等领导、专家,在论坛上纷纷建言,纵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 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

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国社会依然需要解放思想,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北更需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提出这个命题,主要是基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具有三个重大创新:其一,找到了加快鄂西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鄂西与鄂东不同的区情,决定了两地不同的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切入点,推动鄂西科学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一条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其二,找到了湖北发展新的战略支撑点。省委、省政府在着力抓好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同时,一直在谋划如何使湖北的发展由“一点支撑”变成“多点支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跳出了过去非均衡发展的思维定势,使湖北发展战略覆盖了全省区域,有利于调动鄂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湖北发展新的支撑点,从而使“战略支点”更加稳固。其三,找到了落实“五个统筹”的结合点。旅游业是一种关联性极强的复合产业,兼具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与生活、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说,这种发展模式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开了先河。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统筹规划上,要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高起点、高标准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决不能走低水平、粗放型发展的老路;在整合资源上,要破除小农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上,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加大对旅游企业改造整合力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形成对内畅通、对外辐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武汉大学副校长黄进:

缩短鄂西与世界的距离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提出和构建,实质上是将鄂西圈内的8个市(州、区)从地理概念转变为实体上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念,使之与武汉城市圈彼此呼应,在全省形成两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构建经济共同体是立圈之基。8市(州、区)要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区域联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打破地区行政界限,消除区域市场分割,整合区域发展资源,调整产业分工与布局,形成特色产业与完整产业链。在此基础上,通过和衷共济、包容互助、协同协作、共建共享,克服目前各自为政、壁垒森严、资源分散、缺乏竞争力等发展障碍,实现区域治理制度的创新,建成一个资源整合一体化、经济分工合理化、产业发展差异化、市场发育同步化、城市建设层次化和利益分配规范化的一体化实体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并最终实现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共生、共建、共赢、共享。

推进产业创新是发展之本。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圈域,鄂西圈的产业发展必须改变“升级——替代”的传统思路,而采取“升级——优化”的产业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创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和与之相关的高科技产业。

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必由之路。要以旅游为切入点,对圈域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精心策划,统一包装,整体推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通过高端旅游品牌吸引国际游客,进而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国际影响力。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军: 加快规划编制和实施步伐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为我们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的初步思路。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为省级规划,包括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和4个专项规划,即交通发展规划、旅游资源整合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文化保护和发展规划;第二级为市级规划,包括8市(州、区)各自的发展规划;第三级为具体的项目建设规划。

规划的主体内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文化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区域产业协同与发展、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风险管理和控制等。同时,建立省级重大项目库,遴选2008年—2010年优先开发项目。规划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生态文化保护与永续利用相结合。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使“鄂西圈”成为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系统安全稳固、生态修复保育有效、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得益彰,民族民间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圈;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等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旅游圈;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有序、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富裕安康的科学发展圈。

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编制出一部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思维,符合湖北实际,彰显鄂西特色,可操作性较强的总体规划,做好对圈内8市(州、区)规划的指导,加强各地规划和省级总体规划的衔接。

省文化厅副厅长沈海宁:

把“珍珠”串成“项链”

从文化部门的角度讲,积极投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主要应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盘点资源。要对鄂西地区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盘点,在此基础上保护、修复、建设,充分挖掘内涵,有效加以利用,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把发展思路变为具体项目,把软实力变为硬实力。

做好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各类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现有的建设、利用力度明显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形象地讲,就像一颗颗珍珠零散分布,没有串连起来。靠什么一线穿珠,把它们变成名贵的“珍珠项链”?那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

整体联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下建立密切的协作发展机制,通过市场配置、优势产业来带动各种文化要素的整合。

做强特色。要通过各种集中展示,彰显丰富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百花齐放、蔚为大观的文化生态链,使游客在文化考察中领略不同风采,流连忘返。

打造品牌。要尽快启动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文化建设项目。积极开发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增强其争创名牌的能力。

强化保障。要完善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政策,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

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

发挥旅游业的引擎作用

旅游业的引擎地位,是由鄂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鄂西旅游资源富集,发展前景广阔。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外向型产业特征,对鄂西地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知名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进而更好地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的引擎作用如何发挥,取决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质量、效益、速度和水平。要认真编制发展规划,指导鄂西旅游业科学发展。建设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培植鄂西旅游业发展后劲。加强旅游产品系统集成,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旅游发展范式,提高鄂西旅游业的发展质量。破解重大发展难题,推进鄂西旅游业体制机制创新。

我们将以龙头景区为依托,整合圈内旅游资源,打造三大旅游板块(“一江两山” 板块、清江民俗生态旅游板块、荆楚三国文化旅游板块)、四大旅游品牌(自然景观品牌、历史文化品牌、民俗风情品牌、世纪工程品牌)、五条精品旅游线(三峡黄金旅游线、“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清江民俗生态精品旅游线、世界遗产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炎帝神农大洪山精品旅游线)、六大核心旅游区(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把鄂西打造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选择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企业集团、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农家乐”、旅游文化节目、旅游商品企业、旅游节庆、导游礼仪队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树立起旅游行业的标杆,使鄂西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就能高起点迈步、高标准运行、高层次推进,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省林业局局长祝金水:

强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景观资源为对象,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开展观光度假和多种专项旅游活动,使旅游者享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它与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有所不同,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即花钱享受自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生态环境问题。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占全省版图面积的70%,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我省森林风景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森林资源,90%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和64%的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可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高于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对保护森林资源,帮助林区和林农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社会经济地位显而易见,其所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它也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产业。目前应选择鄂西已经实施天然林保护的地区进行试点示范,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

发展鄂西生态旅游的前提,是要树立“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理念。把加强鄂西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来部署和安排,同时还要重视发展绿色产业。鄂西地区有发展木本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食用油料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食用油料林、中药材、森林食品等产业,增加鄂西地区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双赢”的发展目标。

十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吉祥:

精心打造“北大门”

我们决心抢抓机遇,努力将十堰建设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首先,强化交通先行的观念,加快构建便利快捷的大交通,使十堰真正成为连接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控制点,成为名副其实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北大门”。

第二,要强化经营资源的观念,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十堰旅游开发起步较早,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下一步,要按照经营资源的思路,加强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坚持以武当山为龙头,以“三区、三线”为载体,整合市域内旅游资源。

第三,要强化市场运营的观念,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投资者,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同时,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进一步拓宽客源渠道,拓展旅游大市场。紧紧抓住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契机,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港澳台资金,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办旅游,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要强化开放合作的观念,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路子。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8市(州、区)联席会议制度;做好与武汉城市圈对接,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促进“两圈”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 做好旅游产业整合文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以旅游产业整合为突破口,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空间布局、打造网络状产业链、实现持续性竞争为着力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先导,引导产业结构优化。通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各种产业的关联,并依据各种产业区域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自觉地进行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的调整,以解决圈内产业之间的低水平重构和无序竞争,形成合理的、层次分明的产业结构。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契机,构建和谐空间布局。将宜昌——襄樊——荆州打造成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将土家风情与绿色生态整合起来,做好文化与生态两大品牌,打造“民俗风情恩施州,绿色康体养生园”,形成民俗风情旅游产业集群;将荆州、荆门、随州、襄樊四地的楚文化、三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将十堰、武当山、神农架的道家文化、武术、水文化、生态、绿色有机结合,以突出道家养生,大众康体主题的系列产品,形成康体养生旅游产业集群;将已开发成熟的三峡大坝旅游区、宜昌城市旅游区打包,形成三峡风光旅游产业集群。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基点,打造网络状产业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产业整合,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关联性,其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所形成的网络状产业链体系。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手段,实现可持续性竞争与发展。一是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发展上,确立以旅游产业为先导产业,以资源整合为导向,以产业整合为主体,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重构资源消费模式;二是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发展上,确立以生态安全为前提,以生态容量为警戒线,以生态监测为保障,以生态补偿为手段,美化生态景观,强化生态体系培育,推进生态系统建设;三是在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社会文化发展上,确立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利益协调为切入点,以多元主体参与为纽带,以制度创新为支撑,挖掘文化本质内涵,助推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黎志: 向5A景区目标迈进

位于恩施州境内的利川市腾龙洞景区和恩施市大峡谷景区,是由香港驰生集团控股投资、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经营开发的两大景区,目前总投资已超过1亿元。

2002年,我们引进香港驰生集团先后考察了江西武功山、吉林长白山、贵州梵净山和恩施的旅游资源,最后作出了投资恩施旅游的决策。主要依据是恩施旅游资源禀赋高,区位优势明显,湖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若将资源、资金、智力有机结合起来,有可能做成全国大牌景区。

生态高层建筑的技术策略初探 篇3

近年来, 国外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建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生态建筑, 国内也在设计建设一批示范性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和气候建筑 ( 它们也被统称为生态建筑) 。

本文研究源起于2010 年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办公楼设计,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组建, 成立于2009 年, 其主体建筑将作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办公场所和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实验基地, 是集科学研究、研发实验、综合服务以及新能源技术与产品应用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物。

武汉新能源项目占地面积约9 万m2, 整个办公楼高95 m, 地上17 层, 总建筑面积约75 000 m2。在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建筑设计方案中, 作为主创建筑师与荷兰荷隆美集团组成联合体, 与五家境外知名建筑设计公司竞标成功中标。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本人深切体会到了生态技术策略在当代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性, 根据设计经历和近期对文献阅读的结果, 本文致力于从技术问题入手对高层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1 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的意义

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短缺,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生态技术策略的引入将对高层建筑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筑师的目光从各种风格流派的表达当中更多转移到生态策略的设计上,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技术策略, 为设计者提供高效、便捷的设计方法, 使我们的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使建筑设计与生态技术有机结合, 将生态技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形成新的建筑美学。

2 生态技术与策略

2. 1 太阳能、风能和地源热泵的利用

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两大类型, 一是被动式太阳能利用, 即在建筑中不使用特殊的动力设备, 而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风等因素调节室内的环境。二是主动式太阳能利用, 从中又分为太阳热能应用系统和太阳能光电系统。

武汉新能源办公楼采用了上大下小的类似于马蹄莲花的建筑形态, 这样可以在夏季为整个主体建筑提供长时间的遮阳, 从而降低空调能耗。上大下小的形态可以在屋顶设置约3 000 m2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同时, 在主体建筑的屋顶上空设置了三组磁垂直轴风机, 用来风力发电, 每年的发电量可以满足大楼28%的用电量。结合太阳能光伏的发电量, 这两者结合可以满足主体建筑一年的用电要求。

武汉新能源办公楼以地面以下稳定的土壤地热为能源, 以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 能够循环使用。冬季热泵系统以大地中的热量为热源, 对建筑供热, 并使大地的温度降低, 蓄存冷量; 夏季热泵机组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 对建筑物降温, 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的作用, 利用深层土壤的恒定温度作为冷热源, 大大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在武汉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时, 测试得出其热泵系统比常规的空调节能37% , 节省运行成本30. 2% 左右。

2. 2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能够与地面绿化和墙体绿化一样调节微气候, 当太阳照射到屋顶时, 由于覆盖植被的存在, 建筑物得热大大减少。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实验室裙房屋顶采用屋顶绿化技术, 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屋顶的保温性能, 而且节约了空调用电量, 同时又是员工工作之余亲近自然的场所。同时屋顶绿化对防水和荷载的要求比普通屋面高, 需要在设计中作特别的处理。

2. 3 自然通风及采光

自然通风较之于其他相对昂贵、复杂的生态技术, 是一项比较成熟而廉价、朴素的技术措施, 在武汉新能源办公楼的设计中,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 自然通风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 达到人体热舒适度, 并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缩短全年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 节省能耗21% 。

合理的自然光利用方法是建筑无光环境和热环境整体质量的主要内容, 争取区分天然采光建筑的技术, 并在设计时综合考虑, 以创造一个统一、完整的天然采光系统, 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内部空间设置中庭, 自然采光可以从中庭顶部的天窗直接照射到室内, 中庭侧壁形成漫射光, 使得整个中庭犹如一个明亮的光庭, 光庭周边的走廊和各使用空间的照明度大大提高。

2. 4 外围护材料选择

通常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控制都是通过增加围护结构材料的热阻、降低传热系数来改善其热工性能。高层建筑往往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热损失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为了充足的采光需求和良好的景观视野, 形成良好的外立面形式, 在高层建筑中, 外窗和幕墙应占房间总耗热的30% 左右。

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外立面主要由玻璃和铝板幕墙构成, 办公楼层的外立面设计采用高绝缘隔热玻璃面板, 立面在人的视线高度使用一块高能透明阳光反射玻璃, 办公人员可以打开高透明的阳光反射玻璃来获得自然通风, 从而减少能耗, 增加空间的舒适度。

2. 5 遮阳系统

遮阳系统包括两种类型: 外遮阳和内遮阳。对于外遮阳来说, 百叶在窗户外侧, 把主要的太阳辐射热挡在了室外; 而对于内遮阳来说, 百叶虽然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 然而大部分的太阳辐射热已经进入室内, 所以, 在隔热性能方面, 常采用外遮阳的立面形式。

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实验室裙房的外立面采用了统一模数的外立面金属遮阳系统, 在与内层门窗对应的位置, 遮阳构件虽然阻挡了太阳直射光的照射, 降低了由于辐射而造成的建筑热量的吸收, 然而遮阳构件对太阳光线的反射作用产生的漫射光对建筑来说却是有利的, 为了在遮阳和日光控制之间取得平衡, 设计师设计出一种独特的遮阳形式, 体现了一种不断进化的形体美。

3 结语

生态技术策略包括太阳能风能、屋顶绿化、地源热泵、自然采光通风等技术策略, 应用于高层建筑设计之中, 通过改善窗户及玻璃幕墙热工性能、选择有效的遮阳系统等策略来实现生态化。

武汉新能源项目立足于生态设计的新能源利用, 融合先进的生态建筑技术, 并通过空间与形象的表达, 赋予建筑物丰富的生态信息, 项目目前已完成施工, 其主体建筑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奖。

摘要:结合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工程实例, 从太阳能、风能利用、屋顶绿化、自然通风采光、外围护材料选择等方面, 阐述了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的策略, 指出高层建筑生态设计有效实现了生态技术与建筑外形的结合,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关键词:高层建筑,生态设计,屋顶绿化,自然通风

参考文献

[1][美]尼克·贝克.建筑节能设计手册——气候与建筑[M].黄梁斌,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2][德]弗拉格.托马斯·赫尔佐格:建筑+技术[M].李保峰,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经典的生态肥宣传广告词 篇4

2. 用了康帝的都说棒,那还犹豫什么?

3. 康帝土壤调理剂,生根壮苗数第一。要想土壤不得病,需把康帝连年用。

4. 土地健康产量高,康帝肥料调理妙。

5. 康帝肥料,调理土壤,生根壮苗,苗齐苗壮,增产明显。

6. 土地健康用康帝,用了康帝奔小康。

7. 你说康帝哪家产,领先科技最优先。大姜要想创高产,新禾套餐必须选。

8. 种姜用康帝,产量没得比。

9. 要想庄稼长得好,康帝肥料少不了。

谈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思路 篇5

1 现代建筑生态设计的反思

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 是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望, 是对每况愈下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担忧, 由于本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大事件,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恶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环境破坏最大的要数建筑, 占用土地, 改变生态, 增加排放等等。

美国学者提出住宅设计要用生态学的观点, 采取生态设计的方案, 他们从宏观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使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减少对自然的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的发生, 用生态学的理论去指导建筑设计, 从而实现协调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的目的, 使现代建筑的格局适应自然规律的发展。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 对环境有正确的意识, 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 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创造适合公众需要的空间, 用简单适用技术针对当地的气候运用被动式的设计策略, 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

总之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理念, 是使用节能建筑材料, 强调集约式建筑, 设计方案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把建设过程的资源和不利因素降到最少,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环境[1]。

2 高层建筑生态控制策略

创建现代城市良好居住环境, 是所有城市人口的梦想和愿望, 而建筑设计师对此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在某种意义上说, 生态建筑设计就是从最直接有效的宏观控制方面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

2.1 集约利用土地

土地是目前我国最紧缺的资源, 有效利用土地, 是房地产业最应重视的问题, 在高层建筑的功能布局中, 重点就要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空间, 同时要顾及在建筑功能布局时, 综合考虑工作、居住、交通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布局安排, 把人们能够就近入学、就近工作、就近享用各种服务设施, 作为设计过程的重要因素去进行策划, 实现减少能耗的节能社会的目的。

2.2 合适的密度

建设生态化城市人居环境, 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高层建筑的设计原则就是在满足人们适度舒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人口密度, 利用空间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高层设计的现代感和高科技感, 亦有助于城市中心的复兴, 提高城市中心的活力。在具体的设计中, 要考虑高层建筑的负面影响, 避免局部地区过分密集, 影响生态环境发展[2]。

3 高层建筑营运系统的生态性设计

对高层建筑而言, 营运过程中能耗最高的是建筑的HVAC系统, 这是能源消费大项, 第二位的就是人工照明系统;其他因素在建筑营运能耗中比例很小。所以设计师要选择的设计目标应该是尽可能的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这是减少高层建筑营运期间所需的能源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设计要根据项目所处环境找到适合的被动设计方案, 充分利用自然因素, 减少采用电子、机械手段, 而是采用通过建筑特殊的形态组织的手段, 达到低能耗的设计目标。

3.1 侧重建筑平面与体型系数的考虑

高层设计相对于一般的设计来说, 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设计师要要根据基址周边环境能量和当地气象特征来设计高层建筑的形状, 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的自然能量供应。尤其对于有采暖需求的地区, 优化的设计可以减少采暖能量的需求, 包括建筑朝向问题、体形系数问题。我们常说的建筑的体形系数是围值, 从建筑理论上来讲, 围值不仅仅是一个热工性能参数, 而且对空间的建构面积成线性正比,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 其外围的表面积与体积呈几何基数关系, 这意味着减少体型系数可以降低舒适空间的平均成本。通过控制体型系数, 可以实现节能、节材及提高功能运作效率, 高层建筑小的体型系数还常常与较高的功能运作效率相联系。一般可采取加大建筑进深;规整建筑体型;集中建筑体量的方法实现低能耗。

3.2 高层建筑采光的思考

在实施高层建筑生态设计时, 一个重要的生态因素就是优化日光的使用, 尽量避免和减少人工照明的耗能需求。优质的设计是大部分控制进入的直射阳光,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对视觉舒适度的潜在负面影响, 避免眩光, 让太阳光有效分布在建筑内, 从而减少建筑制冷的负担[3]。

3.3 尽量采用自然通风

建筑通风是设计最重要的因素, 基址环境一个重要的能源就是风。良好的通风环境, 可以为业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清新的居住环境。设计时采用规划建筑的平面形态和外墙以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大型项目可以利用混合模式系统的“烟囱效应”, 实现内部的更换空气的目的。优化后的自然通风设计可以降低成本和节约能量, 减少对机械通风和空调系统的需求, 清新了环境, 节约了能源, 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建筑环境。

3.4 被动制冷的设计因素

对于热带地区和夏季的制冷需求, 一般采用被动制冷技术, 使建筑室内温度能通过自然降低。实现被动制冷就要求最小化建筑的热量获得渠道, 设计时通过采取减少建筑外层太阳光热量的获得, 以及减少太阳光通过窗户的渗透的措施, 而实现自然通风带来的舒适感。设计师适当的采取一些措施, 将室内温度达到舒适的水平。通常建筑设计师从建筑的布局、朝向、窗户细部、遮阳装置、通风、隔热和外墙的热系数等几个方面予以考虑温度控制的问题。尤其项目所在地夏季炎热气候条件下, 机械制冷降温的措施要结合当地的建筑生物气候特点进行设计。利用建筑所在地各种自然散热口被动系统来降温。

高层建筑的生态技术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 在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两个因素基础上, 改造重组的新技术。从技术层次划分, 生态技术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等三种技术。目前我国的设计界以常规技术为主体进行设计, 充分考虑设计的经济性和技术性。平衡、协调好环保、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121~126.

[2]刘念雄, 秦佑国.建筑热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72~176.

高层建筑对社会生态的负面影响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社会生态,负面影响

高层建筑在人们心目中是现代化的标志, 它集中体现了现代化城市的建筑环境艺术, 满足了城市空间的发展弹性与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 使城市变得相对紧凑。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 近年来许多城市大规模建造高层建筑。不仅数以万计的二三十层的高楼大厦在神州大地拔地而起, 而且涌现了一大批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楼, 甚至“亚洲之最”“世界第一”也在酝酿兴建之中。有的小城市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建高楼,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迫不急待地赶这个时髦。建筑是人类为了主观需要, 通过改造自然环境形成的, 势必会对社会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建筑思潮, 摩天大楼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化理解的偏差, 高层建筑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

1 热能及光影方面的影响

1) 热能方面的影响。高层建筑一般无遮挡物, 白天日照时间长, 热量辐射多。高度不同和方位不同的房间室内温度相差较大, 导致空调负荷变化剧烈, 冷暖气调节困难, 耗电量大。装置高反射玻璃能反射掉30%左右辐射长波, 却把热量散发到了其邻近物上。破坏了当地固有的生态平衡, 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2) 光影方面的影响。能量专家诺尔斯指出:建筑设计师不但必须考虑阳光在每日从早到晚和一年到头的四季变化中照射方向的变化, 还要把阴影投在街面和开阔地带上的时间减掉[1]。高层建筑日照下的阴影较大, 会影响当地小气候并遮断视景, 使城市温湿度发生不应有的变化。久而久之, 势必破坏一个城市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由于玻璃抗震性能好, 重量轻, 集装饰、通风、采光于一体, 艺术风格表现力丰富等优点。高层建筑为了追求外观的优美, 通常采用玻璃幕墙。玻璃幕墙对阳光的高反射及对周围景物和人员的反映, 会形成光污染, 对该建筑外部人们视觉、行车、生活、休息、工作均会造成不良影响。

2 气候方面的影响

1) 对降水的影响。巍然耸立的高层建筑如同高大的山丘, 能导致城市气候发生变化, 出现“热岛效应”“逆温现象”。“热岛效应”使城市中心形成较弱的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与城市远郊的上空气流共同构成城市热岛环流。热岛环流能使城市所排出的煤烟在城市上空形成烟幕, 易于空中水汽凝结, 日落前后气温下降时往往出现降水, 形成城市雨岛, 改变了城市固有的自然降水规律, 扭曲了城市雨水循环的风云变幻现象, 破坏了城市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良好生态环境。

2) 对风速及风向的影响。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 周边的风速也会增大。由于风速、风向和周围气流的变化, 高层建筑各个面都受到一定的压力, 产生一定的运动, 出现缓慢的偏移和围绕偏移位置的振动。这种振动能对楼房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使楼内人员感到不适。风碰到高层建筑, 分别从它的上下左右穿过, 经过上面及左右两侧的风, 因气流的收缩而产生负压, 出现涡流。还有一部分风向下吹到地面, 再强行分向左右两侧穿过建筑物, 形成地面风流。高层建筑的地面风流, 会给附近的其他建筑、构筑物、植被、水域、道路及人员造成不良影响。高层建筑若夹道并列还会形成峡谷效应, 使风速比以往增大三、四倍。步行或骑车至此者, 不易马上适应环境的骤然变化, 感到非常难受。

3 声环境方面的影响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 风速加大, 风的呼啸声及触及到建筑物上的撞击声也随之增大。加之交通噪声、工程噪声、扩音器噪声和人们工作及生活噪声等城市噪声的影响, 在街道两边密集排列高层建筑的区域, 噪声往往被高耸的大楼阻挡而不易迅速消失。还在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及铝板等金属外装饰材料对声音的反射下形成回声, 延长了噪声的干扰时间, 使城市声环境受到不利影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人们终日处于“闹哄哄”的境地, 身心极易疲惫。

4 灾害隐患方面的影响

1) 火灾方面。高层建筑比其他建筑潜伏着更多的火灾危险性, 纵横交错的各种管道, 垂直的楼梯间、电梯井以及封堵不严的管道井等, 火灾时易形成烟囱效应。烟气沿竖向井道上升的速度有时甚至可达8 m/s。这种体型的建筑一旦着火极易向上蔓延扩大, 外立面则更难阻止火势向上蔓延, 这是最致命而又无法弥补的缺陷。一旦发生火灾, 扑救极其困难。2) 地震影响。地震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历史上美国旧金山大地震、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等都发生过严重火灾, 地震火灾的损失与伤亡甚至超过地震直接损失的二、三倍。高层建筑因地震造成电源中断、控制设备失灵、消防水箱与水管震裂、煤 (天然) 气管道破裂、楼梯及电梯损坏而又发生了火灾, 如何灭火与救人, 至今尚无良策。

5 经济效益方面的影响

建造高层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稀缺的土地资源, 降低经济成本。但从高层建筑发展100多年的历程来看, 总体而言, 高层建筑其实并不经济。高层建筑虽有节约土地的经济性一面, 但它带来的另一面是不经济。如:能耗大、设施费用大、拥挤、上下困难、生活工作成本高等等。中国的摩天大楼———上海金茂大厦, 高420.5 m, 总投资50亿元。运营管理经费比建造投资费用还要多, 金茂大厦仅日常的管理维护费用每天就需100多万元人民币。

6 对人们心理方面的影响

6.1 孤独感

高层建筑的居住方式, 使昔日人际之间的直接交往, 更多的变为电梯、楼道的擦肩而过、匆匆点头招呼,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冷漠。高楼林立的高层建筑群中容积率过大, 抬头不见蓝天, 极目不见自然。钢铁、混凝土、玻璃, 冰冷而坚硬, 缺乏人情味和生命气息。使人产生空间的压迫感, 心理上的压抑感, 诱发抑郁症的概率大大增强。许多高层建筑都是高档写字楼, 高度集中又相对封闭。在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下, 很多人不同程度的受到心理污染, 表现为孤僻、自私、情绪反复、易有挫败感的同时又往往外化为狂傲不羁, 患有“白领综合症”。

6.2“恐电梯”症

1) 恐等电梯。在高层建筑中, 等电梯是人们产生紧张情绪的一个经常性因素。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 或有要事且时间极其紧迫的情形下, 等电梯者心里的紧张感通常十分明显的挂在脸上。此时, 焦躁的心态往往表现为各种异样的行为, 如:不安的摆弄双手、不耐烦的看表、无聊的玩手机、反复按电梯按钮、来回踱步或者自言自语。在电梯厅中, 几乎每个等电梯者的双目都紧张地扫视着电梯门楣上的楼层显示牌, 随时准备着冲进首先到达的电梯。

2) 恐电梯内的氛围。根据人类美学家爱德华·黑尔 (Edward Hell) 在人与人之间空间范围的分类“人的行为受到限制, 环境条件干扰了人在某些场所的活动, 阻碍了心中所期望的目标, 或缩小了人的自由度, 就会产生拥挤感[2]”。电梯内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拥挤感, 此时, 人的心里会笼上一层无以名状的烦躁。在电梯内乘客被迫从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 (45 cm~120 cm) 降到亲密距离 (10 cm~45 cm) 。而后者通常只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或其他亲密伴侣之间的相处距离。当陌生人如此“亲密无间”时, 就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感受。

3) 恐电梯出故障。任何一个在高层建筑居住或工作过的人, 都知道电梯因故停止运转是一件极不愉快的事, 爬那高高的楼梯犹如登天一般辛苦。人们对电梯产生紧张情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常见, 但又不可避免会出现的问题, 那就是被困在电梯里无法出来。任何一个受到过这种惊吓的人, 心理都会留下一道长长的阴影, 久久难以忘怀那场令人恐怖的经历。分析高层建筑对社会生态的负面影响, 旨在提醒人们, 在城市建设中要时刻牢记:良好的社会生态是人类生存发展之本。在人口膨胀的时代, 土地危机预示着高层建筑的建设在短期内难以停止。所以在规划、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时应充分考虑其负面影响。以人为本, 和谐生态, 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议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观 篇7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高层建筑在各地已屡见不鲜, 其数量愈发增加, 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 并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建筑占用的土地资源, 然而, 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贯彻生态建筑观理念, 已成为改善建筑生态的必由之路, 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建筑领域的具体践行。

为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及聚集性, 解决大城市商业中心地带土地资源紧张及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 高层建筑已出现在我国每个城市中, 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新标志。设计成果优秀的高层建筑不但占地面积较小, 而且能腾出大量空间用于绿化, 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要看到, 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要耗费较多的原材料和资源, 在运营阶段又要消耗较多的能源并释放废弃物, 基于此, 生态建筑的新概念应运而生。生态建筑突出环保和节能的基本理念, 注重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以内的能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本文结合生态建筑观的内涵和目标, 初步探讨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 生态建筑观的设计目标

高层建筑建造和运营时的能源消耗与废弃物污染值得关注, 因此, 从设计刚开始时就要使高层建筑符合生态原则。除建筑采用的建材要环保外, 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主要指切实利用资源与环境所创造的条件, 把生态学理念渗透到建筑设计之中, 并采取一定的建筑技术手段, 打造合乎生态环境规律的建筑形态, 进而形成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健康朝气的居住或办公的建筑模式。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 将生态建筑学的理念和目标贯穿其中, 有利于降低有毒有害物质与废弃物的排放, 同时降低能源资源的大量耗费, 通过生态技术的大力推广, 将建筑设计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置, 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和环境污染, 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纵观高层建筑的“生命周期”, 从设计决策的提出→设计方案确定→建造过程→使用→拆除, 可以说就像生物体一样从诞生、成长、成熟再到衰亡的过程。高层建筑的设计也在朝着“自我调节”的目标前进, 即逐步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净化的整体性能。尤其应科学设计建筑的温湿度、通风条件和采光等, 不断地降低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 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多做贡献,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新动能。

2 生态建筑观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2. 1 突出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节能的一致性

在开展高层建筑总体设计及形态设计时, 首先要认真考察收集项目场地周围的生态环境及资源要素的状况, 充分理解其优点和不足, 在不对周围环境造成环评不合格的情况下, 充分吸取生态环境中的要素和资源, 例如, 对高层建筑的采光要尽量多方案比选, 以便使建筑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照, 尽可能摆脱对电灯照明的过度依赖。又如, 通过优化高层建筑的空间格局与朝向, 以增加建筑的通风面积, 避免高温炎热时节对空调的过度依赖。另外, 高层建筑还可借助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降低能耗的目的。

比如, 英国建筑师福斯特在设计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时就充分利用了物理学上的烟囱效应, 其平面布置采用弧线围成三角形, 并在其间围合出三角形中庭, 形成类似一个大烟囱的气流通道, 可以让办公空间利用温差及大气压差自然通风, 达到节能的效果, 该楼的自然通风量可达60% 。同时三角形平面又能最大限度地多方向接纳分配阳光, 创造良好的视野分配角度, 还可以减少对相邻建筑的遮挡。该大厦建成后被冠以“生态之塔”“带有空中花园能量搅拌器”的美称。

2. 2 采用生态表皮设计

恰当的建筑表皮设计是高层建筑展现外形美观和实现环保功能的重要手段。重要建筑物的表皮实际上指的是可使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外部围护结构, 具体包含屋面、底层楼板、外墙及其他附属配件等。设计时除注重表皮对建筑的装饰作用外, 还要做好“表皮”的支撑工作, 例如, 要将自然光照、风、烟雾、人的身体所能感触到的最佳舒适度和天然光热等诸多要素考虑在内, 不断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安逸的居家环境, 还要注意避免对建筑周围其他建筑的不利影响, 比如采用玻璃幕墙时要注意防止光污染及热岛效应。

分析发现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的建筑表皮覆盖系统有两层, 包括一层隔热玻璃和一层简单的由外皮构成的双层表皮以及其间的多孔通风层。这样的双层表皮保护建筑内部的气流可以避免外部不良天气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外面新鲜空气通过外皮上的连续槽进入通风层, 办公室内的控制板使自然通风系统得到控制, 这样产生的缓冲气流再次进入建筑主体, 消减外部风的不稳定性, 使内部空间获得柔和的自然风。此外, 该大厦还有精心设计的热控系统以减少直射阳光的影响以及空调的需求, 同时也就减少了能量的消耗。由于对表皮通风及热交换进行了合理的模拟分析, 整个大厦几乎全年都可以使用自然通风。独特的双层表皮设计既节省能源, 又使建筑内空气展现动态平衡。

2. 3 突出建筑物结构的生态化

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是人类实现基本生活的必备自然基础。高层建筑是人类世界的智慧结晶, 凸显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 建筑设计更要同生态环境协同推进, 不断为创设一个近乎完美的环境系统做充分的准备。这就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全面考虑高层建筑所在城市的气候、植被覆盖、水文特点和土壤特征等要素, 善于打造一个与周边外部环境相和谐、相协调的结构样式, 推动人类的杰作———高层建筑同大自然的永续共存。

比如江苏省无锡节能环保大厦 ( 150 m) 因地制宜地利用河水资源, 项目建设场地300 m处有梁溪河, 针对这个有利条件, 设计了河水、雨水、中水复合式利用系统, 不仅解决了冷热源问题, 并且大大提高了用水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以附近梁溪河河水为冷热源设计了高效水源热泵系统、在A座屋顶架设风力发电机组。

2. 4 体现高层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生态化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 要对建筑空间的整合编制详尽的生态设计规划方案, 例如, 对建筑结构空间实施功能化分区, 依照分区的差异因地制宜, 试图满足每个分区对景观、天然光照和温度的要求。对每个分区采用截然不同的设计模式, 以建筑的舒适度为基础, 力求合乎高层建筑的实用性和生态性。在对建筑内平面空间进行设计时, 要尽可能地增加南北朝向的布置。又如, 在设计内部交通通道时, 除要考虑结构的匀称分布和成本低廉外, 更要将环境的舒适度和热工效应考虑在内。在建筑内空间逐步走向生态性的进程中, 楼梯、电梯房等发挥辅助性作用的空间要合乎通风较佳和光照好的要求。

2. 5 充分彰显舒适化的设计理念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 我国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开来。进入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全社会对高层建筑的要求已从以往的“数量”转变为“质量”。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提高迅速, 使人们享受舒适安心的居家环境的愿望愈发浓烈, 因此, 对建筑结构和功能的舒适性要求与日俱增。目前, 我国的高层建筑设计所选用的一些原材料往往对人体有害甚至有毒, 给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此, 设计时要选用对人体生理健康无毒害的原材料, 尤其要限制或避免使用有挥发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严控电波及不良气体的辐射, 自动调节建筑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千方百计做好房间空气的新旧转换, 保障有效的房间采光度, 为晾晒衣物和除潮提供有利条件, 充分做好科学的桌面照度, 以防建筑物之间的对视。另外, 在选用建筑原材料时更要注重其隔音效果, 避免高分贝的噪声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休息环境。

3 结语

生态建筑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建筑设计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它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依据相应的规律交融到一起, 运用生态学原理、标准和模式, 对人类的高层建筑进行设计, 最终形成一个以建筑物为主体的人为生态系统。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内涵和理念引入到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中, 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一次大的尝试, 对于新时期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和积极影响。面对世界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 国家必须大力倡导降低能耗、物耗, 减少建筑废弃物的过度排放量, 对生态建筑学的借鉴和应用, 不失为高层建筑设计的明智选择。我国正面临深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 高层建筑尽管成为大势所趋, 但对其负面争议一直不断, 负面焦点主要集中到“环保”和“节能”方面。将生态建筑学渗透到高层建筑设计中, 可有效地推动建筑结构的生态性、建筑原材料的节能化和建筑体系的环保化, 尽可能地降低建筑体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维持自然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随着节能环保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突破, 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领域必将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波.解析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13 (6) :70-71.

[2]曹怡, 顾明娅.浅谈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建筑, 2013, 9 (6) :19.

[3]马春旺.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8:24.

生态高层的经典之作论文 篇8

作为承担高层建筑外部围护界面的物质系统, 自高层建筑产生以来, 高层建筑的表皮就始终是高层建筑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基本问题之一。除了建筑的体量外, 它是人们最先感受到的东西, 并和体量共同形成人们可直观感知的建筑外部形象, 除此以外它为人们提供庇护, 围合空间, 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近代建筑表皮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在高层建筑上——历史上有关建筑表皮的理念, 多以表皮—结构或表皮—功能等西方思维所惯用的二元对立结构方式表达出来, 而建筑表皮在二元结构中长期处于从属的地位。但是, 当历史进入后工业信息时代后, 建筑表皮受到电子信息社会的推崇而走向历史舞台的前沿, 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层建筑的表皮越来越成为高层建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建筑元素。

1当代高层建筑表皮的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 渐醒于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表皮, 逐渐褪去了历史主义的色彩, 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 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中生态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

1.1 背景:可持续发展, SARS

关于可持续发展:一般的高层建筑都投资高昂、能耗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 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 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节约能源、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同样是每一个设计师不可逃避的责任, 因此, 高层建筑的节能意义重大。

SARS的影响:从高层建筑的设计上来说, 一直以来中央空调和封闭空间都有绝对充分的存在依据。中央空调的广泛应用主要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 虽然初期投资大, 但运营成本较之单体空调要低得多。中央空调在运转中需要一定量的新鲜空气补充, 通常设计上的新风量占30%, 这部分新风是满足室内卫生条件、补充排风以及正压渗透风的必需风量, 而其余的70%是不经净化直接重新利用的旧空气。也就是说, 在封闭式高层建筑内的空气流通, 并不需要依靠窗户, 而是藏在墙壁和屋顶的通风管道。

既然楼宇本身的通风并不打算依靠窗户, 那么窗户似乎就变得可有可无。现在高层写字楼的窗户都很少, 而且大多只能开启一个很小的角度。在设计时减少窗户的数量还有一个原因是, 高层建筑开窗后所面临的风压对建筑的材料和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在低成本运作的前提下,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少开窗甚至不开窗。

在非典之前, “建筑病综合症”虽然在业界已经被广泛讨论, 在公众媒体上也时有报道, 但更多地被人们归为现代都市的又一种亚健康状态, 因为不关乎生死, 所以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典的横行, 则暴露出了大部分高层建筑的弱点——那些打不开的玻璃窗是个严重的问题, 这些窗户从来都打不开, 只是在这时变得性命攸关。

1.2 发展

建筑师运用了很多办法来对高层建筑的表皮进行生态上的改进, 其中“双层皮”幕墙的出现尤为引人注目, 双层结构幕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以降低人工照明能源并提供自然通风, 但在提供良好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同时却又带来了采暖和制冷能耗高的隐患。从这个角度讲, 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和节能之间存在着矛盾, 而“双层皮”幕墙系统恰好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双层皮”幕墙的优点有很多, 比如通过第二层“皮”可以有效地降低进入室内的噪声值。在冬天通过对“双层皮”之间空气的预热有效地降低建筑表皮的热损失。因为外“皮”的存在, 降低了建筑内“皮”上的风压, 因而使得高层建筑中部分窗户自由开启通风成为可能, 从而大大降低高层建筑中机械通风所需的能耗。并且双层结构幕墙也因双层玻璃的构造特点自然的在外形上取得了一种丰富、精致、虚无、通透的独特视觉效果。

1.3 实例

1) 皮亚诺设计的波茨坦广场上的戴比斯公司总部大楼 (见图3) 。根据建筑的高度和朝向, 建筑师使用了两种立面, 建筑师称之为“不透气”与“通透”的立面。前者是赤陶饰面防雨的墙体, 并采用了传统的可开启的窗户, 后者是可调节的玻璃百叶幕墙。研究表明, 使用双层通风表皮可以让塔楼顶部的房间在一年中有40%的时间可以自然通风, 而在塔楼下部的房间这一比例可以达到55%, 如果使用者加以充分利用, 可以减少40%用来供暖和制冷的能源。同时这样的处理也获得了质感和色彩对比强烈、丰富和富有韵律感的立面造型。

2) 皮亚诺设计的波茨坦广场B1办公区 (见图4) 。这里双层玻璃每层各为独立的通气单元, 层间的可调节的玻璃百叶和玻璃外挂刻意留下的缝隙允许外部空气进入 (见图5, 图6) 。

3) T·赫尔佐格设计的汉诺威德国博览会股份公司AG行政大楼 (见图7) 。这是一座双层玻璃幕墙的办公楼, 后部砖墙外表面能够很好的遮风避雨, 夏天, 太阳辐射产生的热量被强大的气流保留在内外玻璃中间, 特别构造的双层结构能够控制通风和采光, 四周的走廊是一条通风道, 通过“可控襟翼”向办公室提供外面的新鲜空气 (见图8) 。各个楼层的落地窗最大限度的利用阳光, 个人可以通过百叶窗调节室内的明暗, 同时, 建筑外表面还能平衡强风给建筑带来的冲力。

4) 波特·里希特·特赫阿里设计的汉堡伯尔肯资产管理公司办公楼, 设计以“房中房”的理念为基础, 双层玻璃之间的空隙在这里被放大, 取得了空间的意义, 建筑的形象也因此变得虚幻起来 (见图9~图12) 。

2结语

在新的时代, 经过历史的沉浮, 高层建筑的表皮取得了新的历史地位, 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并越来越成为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要素。从生态的角度出发, 更是为高层建筑表皮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 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3]姚学用, 刘玲.生态建筑设计的初步探讨[J].山西建筑, 2007, 33 (11) :52-53.

[4]H.M.纳尔特.德国新建筑[M].杨宇宁, 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2.

高层住宅区生态景观建设思考 篇9

关键词:高层住宅区,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0 引言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更新, 以及人类对居住条件要求的挑剔, 生态景观设计成为了现在住宅区规划和设计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高层住宅建筑在解决城市用地矛盾的背景下产生, 在城市房地产行业中越来越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与传统的低层或多层住宅建筑相比较, 高层住宅区的景观建设因为其建筑和空间的巨大差异性, 其景观设计就会有其自身的结合点和设计方法[1]。生态、宜居的室外景观怎样同高层居住空间合理的结合,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高层住宅区景观特点分析

1.1 城市生态住宅区发展现状

城市住宅区生态研究在欧美国家及我国也已经有了一定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在国外, 关于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研究, 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 都已经有了设计的现实案例[2]。如英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 其健全的雨水收集设施、高覆盖的太阳能发电设施, 这些大众应用显示了西方住宅区的生态建设的积极而显著的效果。

以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 城市住宅区的生态建设属于快速起步并发展的时期, 其建设比例显著提高,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及地区。国内建立了一些生态住宅区, 甚至是生态城市, 如中新天津生态城、苏州西部生态城等。但在普遍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其生态景观的理解出现了一些误区和形式主义, 认为居住空间内设计有草坪或水池等就是生态景观;废弃物处理方式比较传统, 管理方法比较粗放, 比如固体垃圾大都选择集中填埋, 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管理多见形式;生活污水不经过内部处理利用直接排放到城市污水管网。虽然这些现象还很多见, 但随着城市的改造更新与新城扩建,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将城市住宅区发展成为一个从外在设计到内在运作生态一体化的人类社区。

1.2 高层住宅区出现的景观问题

1.2.1 容积率偏高

居住地块的容积率 (Floor Area Ratio/FAR) 反映了该块土地有限范围内的建筑开发强度, 其数值的高低与本身的建筑类型和周边环境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代表了一种相对概念。由于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口越来越多, 导致居住场所供应短缺或房价上涨, 从而使得居住建筑不得不向上发展, 即提高土地容积率来解决现有状况[3]。但是容积率不是越高越好, 居住场所对其的合理区间有自身的控制范围, 有关研究表明, 最理想的高层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土地容积率是控制在2.5~3.5之间, 并且现在国家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容积率都应该控制在3.5以内。而目前我国高层住宅区的容积率普遍都高于3.5 (见表1) , 巨大的开发量带来了住宅区的环境品质下降、交通拥挤、空间压力等一系列问题。

1.2.2 建筑外观雷同

目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 人口进城不断增多, 城市地价不断攀高, 国内的高层住宅区处在大量建设的阶段, 用来解决现阶段城市内人口多而土地资源少导致的住房相对供应紧张局面。从而住宅建筑大量喷涌, 用速度技术来解决数量问题, 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早期, 外观不是人们关注的主要对象, 甚至建筑图纸重复利用, 外观造型更是粗略对待, 以至于高层住宅建筑外观、造型及色彩单一雷同。导致了建筑空间的识别性降低, 进而影响了生活其中人们的生活归属感与认同感。

1.2.3 光照问题

光照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须组成部分, 而高层住宅区建筑因其高大体量对户外阳光产生遮挡, 成为其住宅区内影响环境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层居住场所内, 建筑高度通常达到80 m~90 m, 太阳光在建筑外部环境中导致巨大的阴影面积, 甚至会对周围居民建筑造成日照影响, 并对植物生长和居民日常户外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其面积大小与建筑体量成正比。例如休闲散步的老人、打闹嬉戏的儿童、久坐床前的病人等都对阳光有迫切的需要。没有阳光的空间场所, 特别是在冬日, 人们不愿长久停留。因此, 住宅区, 特别是高层住宅区, 其外部空间要想充满生命活力和吸引力, 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日照的充足。

1.2.4 风环境影响

在我国高层住宅区的快速发展的时候, 空间内的风环境影响也越来越突出[4]。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出现, 引起了明显的再生风环境和二次风环境, 并危害城市环境。在当今城市建设中, 近低风的形成产生一方面受建筑本身的造型、大小和建筑布局 (像建筑开口、回廊通道等) 的影响, 一方面受周边建筑景观的相对位置、造型和周边地形的影响。伴随建筑高度的增加、布局的紧密, 贴近地面的大气对建筑周边的环境有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另外, 假如因高层建筑的阻碍而导致空气不能流动, 常常会造成通风效果差、空气浑浊、空间不能有效散热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也会间接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作用。

1.2.5 场所领域感削弱

在高层住宅区景观设计时, 在保证通风顺畅、日照充足的情况下, 高层建筑不可能和低层或多层建筑类型一样非常容易地分隔空间, 或者利用建筑群体围合空间, 常常导致外部空间景观松散分布, 使得高层住宅区形成大面积的功能不明确的开放空间, 空间缺乏认同感, 即空间的领域感大大削弱。即使出现高层建筑空间的积极围合, 也不能产生具有亲切的人体尺度。高层住宅区室内外环境的交换过渡空间仅仅靠狭窄的电梯通道, 虽然为所有人使用, 但公共性与私密性模糊混杂, 很难产生归宿感。

1.2.6 传统文化缺失

高层住宅区景观在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特点, 这是受到自身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而形成。现在越来越浮躁的房地产商业炒作, 在环境景观设计上以西方景观为推崇, 打造异域风情品牌, 忽略本土传统景观文化, 形成了许多住宅区环境混乱无章的居住景观, 与当地城市的乡土景观无法统一, 产生了不土不洋的生活空间场所, 让人啼笑。这些照搬的景观最终无法融入地方文化, 被淘汰被遗弃, 造成了资源和经济的浪费。

1.2.7 绿化意识局限

在居住环境建设的时候, 一些高层住宅区机械地、片面地提高绿地面积, 仅仅认为是住宅区建设的一个任务指标, 是生态景观建设的唯一衡量标准, 认为高质量的高层建筑环境、良好的高层建筑生态环境、高效的高层居住生态效益仅仅需要提高绿地率就能做到[5]。其中经常见到的设计就是抛开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不管, 毫无变化地采用大草坪上栽植景观效果明显的观赏乔木。完全没有理解植物绿化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的真正含义, 绿化面积的大小、绿化率的多少不能真正代表生态效益, 起真正决定作用的是绿化空间结构的层次、绿地种类的选择和绿化材料的挑选。

2 高层住宅区生态景观设计对策

2.1 生态景观设计总体布局

高层住宅区其主要的功能跟一般低层、多层住宅区一样, 是为了提供人类居住、交往等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 所以高层住宅区的总体规划布局第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为人们的生活、交往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空间。全面的生态思想不是只要求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 而是还要求创造人与人和谐生活的景观环境[6]。所以, 高层住宅区的生态景观不仅仅注重和满足居住的基本功能, 是要求存在一个多功能混合的“生态居住区”。构成的要素包括工作、教育、商业、娱乐、绿化等, 甚至还要考虑农业, 通过一个复杂的综合, 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用途的生态的综合居住区。一方面, 自然条件与人文传统的结合, 即高层住宅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建筑位置的摆放要在分析和整理其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土壤等) 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和具体结合, 营造优美的居住景观和宜人的邻里交往空间;另一方面, 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的结合, 即通过建筑群体、公共空间等基本结构单元的生态系统结构的交错和重叠, 即使一个空间相对较小的范围, 也能为小区居民提供多样性的户外活动空间, 营造出具备多样性的健康的人居环境。

2.2 生态景观设计基本手法

2.2.1 营造生态性的绿化景观

现代城市内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不仅需要提高城市绿色空间的所占比例和人均绿地面积, 而且要形成为现代人类服务并能被人们接受的有机循环的生态系统环境, 具体表现为依据人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而仿造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而建成的人居环境, 它不仅仅简单的认为是“绿色空间”, 其外部生活空间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住宅区的绿地空间是整个生态性空间的核心部分, 在景观设计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绿化的层次从单一平面到综合立体发展以最终形成多层次、集中化的绿地生态系统。高层住宅区将其屋顶空间建设成为屋顶花园或者绿地, 可以改变原来单一效果的地面绿地景观, 增加屋顶绿化就能够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绿化, 构架丰富的生态体系。高层的绿地空间的使用会比一般的地面绿化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2) 衡量绿地多少的规模指标评价 (人均绿地面积) 对住宅区的绿化指标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但绿地多方面的适应能力也很值得注意, 就是要求绿地要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性的不同需求来营造出不完全相同的绿化生活环境。

3) 绿化景观的艺术内涵和意境表达也受到了高层住宅区居民的重视。人们在享受绿化景观的时候, 不仅要在视觉上、嗅觉上等生理上产生美的感受, 而且还希望在欣赏景观的时候能得到内心的熏陶和文化的慰藉。

2.2.2 营造生态性的亲和景观

亲和景观是指能够亲切融入并使人们容易接受的人居环境, 这种生态景观也一直受到现代城市居民的关注。为了鼓励小区内人们的活动交往, 避免高层住宅区日益冷漠的居民交往和人际关系, 高层住宅区生态景观环境要重视此类问题, 尽可能地发挥其景观的优越性来改善这一矛盾。例如在小区人员密集活动的地方, 除了设置老人和儿童的专属活动空间外, 还可以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设置文化活动中心及公共景观, 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优美的交往活动空间和观赏环境;在小区公共服务建筑底层的主要出入口或居住建筑的底层进出门口等人流交叉口的附近设置开敞空间或半开敞空间, 为居民提供可以停留休息的空间景观, 也为大家交流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场所。

2.2.3 营造生态性的核心景观

高层住宅区内的人口密度高、功能复杂以及用地紧张, 其核心景观功能也最为复杂, 需要满足绿化、交往、聚会、停车活动的多类型功能。因此, 高层住宅区的生态景观中核心景观的建设极为重要, 它是服务于整个高层住宅区, 特别是公共空间景观部分, 用来整体把握和控制高层住宅区生态景观的规划格局。而其对核心景观的地理位置不是固定布置, 并非都是地块的中心位置, 而是根据住宅区的人口密度而合理设计, 以便为周边各个位置方向的居民服务。核心景观位置还要考虑周边环境, 多紧邻开放空间, 这种的组合形式能够极大的丰富空间景观功能, 带来最完善的景观效果。

2.2.4 营造生态性的认知景观

人类对景观空间的认知与成像是大脑视觉系统中一项复杂的工作。高层住宅区内的生态景观如果能够得到人们的视觉认可, 形成特殊的认知景观, 不仅可以营造特色的生态景观, 而且有利于创造居民居住空间的归属感。高层住宅区内的建筑形体大、设计多样, 所以该类型住宅区可以形成景观变化丰富、建筑高低起伏的天际线。通过建筑层数的变化和景观的灵活布局, 营造出景观的焦点, 形成不同层次的多重认知景观。例如, 当高层住宅区的建筑采取高层、多层混合布局的方式时, 如果将高层建筑放置在地块入口或边缘, 建筑景观可以起到标志与分割效果, 形成连续街道景观的同时也阻隔外界的不良影响, 起到降低噪声、分割空间等效果。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向前推进, 许多城市的居民生活环境, 特别是大型城市, 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关于指导住宅区景观设计的思想, 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经脱离了绿地、广场和小品三种形式组合的传统住宅区建设模式, 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体系, 使住宅区景观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突破:从机械的景观设计要素组合和配比向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设计思想转变, 从只重视住宅区绿地指标向强调住宅区整体环境的生态效益转变, 从设计只注重单一功能性向全方面服务人与自然的需求转变。研究高层住宅区未来景观的发展趋势, 其景观的设计肯定会越来越注重生态效益, 所以高层住宅区景观设计应该转换为生态景观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J].城市规划, 2001 (11) :33-38.

[2]吴冬蕾.国内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 2006.

[3]姜梦菲.高密度住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与健康环境营造[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4]叶子君.建筑风环境和高层住宅与小区风环境设计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 2005.

[5]朱小芳.从生态景观的角度看城市立体绿化的新形式[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 2010.

上一篇:可持续生计文献综述下一篇:无线寻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