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国际贸易发展(共7篇)
东营市国际贸易发展 篇1
一、东营市国际贸易现状
1、进出口呈总体增长
2014年1-2月份, 东营市有271家民营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 比去年同期增加38家, 占全部进出口企业的80.4%, 其中进出口额过千万美元企业26家, 同比增加6家。下图是2014年1、2月份东营市各县的进出口情况表1:
2、东营市的出口市场
美国、俄罗斯、英国、尼日利亚、墨西哥成为我市橡胶轮胎出口主要市场, 出口市场遍及170个国家和地区, 美国、俄罗斯、英国、尼日利亚、墨西哥居行业出口前五位。亚洲、南美洲和欧洲成为我市石油装备出口主要区域, 出口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南美洲和欧洲, 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居行业出口前五位, 成为东营市石油装备主要出口市场。
3、东营市的进口市场
2014年1-2月份东营市的市废纸和纸浆进口下降13.8%。进口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和拉丁美洲, 以美国、加拿大、巴西和智利为主, 合计进口0.4亿美元, 占行业进口的95.2%, 其中对美国进口0.22亿美元, 占52.4%, 成为我市最大的废纸进口市场。进口企业是山东华泰纸业、东营华泰纸业、山东斯道拉恩索。
二、优化贸易环境, 促进东营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1、东营市贸易环境分析
贸易环境已经成为评判国家或者城市是否具有发展国际贸易前景的重要因素。因此, 东营市应不断优化贸易环境, 进一步推动东营市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国际贸易专项, 搭建国际贸易平台等手段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进一步推动东营市的国际贸易发展, 促进国际贸易中心的建立。东营市政府对发展国际贸易的支持。东营市按照省商务厅要求, 利用三年时间, 在全省开展“优化招商环境, 拓展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空间”活动。河口区迅速行动, 抽调精干力量, 拿出活动方案, 有序分步进行, 活动突出四项工作, 一是抓好在谈在建项目建设, 牵住“牛鼻子”;二是大力开展“外资企业大走访”活动。三是简化审批流程, 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完善服务指南、悬挂流程图、网上公示等方式, 将外资企业审批转报等服务事项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四是扎实开展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加强外商投资事中、事后监管。
2、为了加快东营市的国际贸易建设, 优化贸易环境。
东营市副局长在2014年1月30日召开了利用外资工作调度会。各县区商务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招商局等单位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出为完成全年利用外资工作目标必须早部署、早行动, 同时要注重调整我市利用外资结构, 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 努力提高我市利用外资总量。促进东营市的国际贸易发展,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贸易的发展, 通过国际贸易发挥东营市的资源优势, 合理的配置资源, 促进东营市国际贸易发展。
3、加强贸易环境建设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国际贸易环境建设提供了便利, 为了进一步优化东营市的贸易环境应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国际贸易的信息服务, 不断提高信息设施的投入, 并且降低网络服务的收费, 并且应根据国际上的法律法规进行法制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国际商贸、中介服务以及服务外包、进出口等的法律法规建设。比如说大陆新修改的《公司法》自2014.03.01起实施, 使得注册成立公司的门槛大幅降低。在大陆的台商普遍认为, 新法将有助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为东营市的国际贸易环境提供了法律支持, 使得东营市的国
4、可以通过商品交易会际贸易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为了提高东营市的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对本市的产品进行更好的宣传进而提供更多更好的出口机会, 东营市参加了第24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际贸易。组织山东大海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帝纱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参展, 展出了家居用品、纺织面料、玻璃装饰品三大类200多种产品, 为东营市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东营市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国际贸易, 并积极促进东应收的进出口商会
机构、行业协会等参与到国际贸易建设活动中。并且要求这些中介机构在东营市的国际贸易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不断提高这些中介机构在大宗商品出口国之间的交流沟通, 逐步提高东营市在进行大宗商品出口过程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按照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惯例, 建立和国际规范一致的外贸政策, 来加快东营市内外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大力支持东营市的企业进行国际贸易, 并且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为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零号的环境, 打破垄断结构,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 尽量东营市的销售平台, 引进先进的技术, 并鼓励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 以及橡胶轮胎等的出口。
结束语: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建设, 东营市不断优化贸易环境, 积极参加各种商品展会, 并根据国际贸易惯例来进行贸易政策的改进。近几年来, 东营市的进出口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增长速度加快, 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建设。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东营市的国际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 并对如何加快东营市的国家贸易发展速度提出了建议。如有不足之处, 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毕玉江.我国商品进出口对汇率和国民收入的敏感性分析——基于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的实证检验[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03:19-26.
[2]毕玉江.汇率、国民收入与商品进出口——基于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的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 2005, 04:43-48.
[3]本刊讯.2013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J].对外经贸实务, 2013, 12:2.
东营市国际贸易发展 篇2
海冰灾害是我国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我国渤海因为平均盐度较低且水深较浅,有利于海冰的生成和发展,另外,渤海表层水温深受陆地气候的影响,冬季冷空气的频繁入侵使海水容易大量散失热量而结冰。在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根据资料统计,严重的和比较严重的海冰灾害大致每5年发生一次,而局部海区出现海冰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给水产养殖、渔业生产、交通运输、油气开采、生态环境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1]。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北邻渤海湾,南邻莱州湾,全市海岸线长413 km,15 m等深线内浅海面积4 800 km2,滩涂面积1 200 km2,冬季沿岸每年总冰期在70 d左右,严重冰期约为30 d,浮冰外缘线37 km左右。海冰经常会对该市渔港、码头、浅海滩涂养殖和海上基础设施造成重大的影响。随着该地区海水养殖业的经济规模逐渐扩大,海冰对生产活动的影响更加显著。在冰情严重期,海上交通运输、油气开发以及渔业活动将被迫中断,海上设施和港工设施也将遭到破坏,甚至造成船毁人亡等重大事件[2]。研究和分析海冰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以及为应对灾害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但是限于历史观测资料的缺乏,目前还没有对东营市海域海冰情况的系统研究。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自2009年以来对该市海域开展了连续的海冰监测工作,得到了一系列可靠的观测数据,因此,本研究在近5年观测的基础上对东营市海域中海冰形成、发展以及海冰灾害的防范措施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
2 东营海冰时间分布特征
根据2007年至今的观测资料(表1),东营海域的初冰日平均发生在12月中旬初,最早可发生在12月上旬中(2008—2009年),最晚发生在12下旬末(2007—2008年)。严重冰日平均发生在1月中旬中,最早可发生在1月上旬初(2009—2010年,2012—2013年),最晚发生在1月下旬中(2007—2008年)。融冰日平均发生在2月上旬末,最早可发生在1月中旬中(2006—2007年),最晚可发生在2月中旬初(2011—2012年、2012—2013年)。终冰日平均发生在2月下旬中,最早可发生在2月下旬初(2007—2008年、2008—2009年),最晚可发生在2月下旬末(2010—2011年、2011—2012年、2012—2013年)。过去5年最高冰级发生在2009—2010冬季,到达4.0级,最弱冰级发生在2011—2012年冬季,仅达到2.5级。
自2006—2007年冬季至2012—2013年冬季,平均总冰期为每年70 d左右,最长总冰期为83 d,发生在2012—2013年冬季,最短总冰期为每年48 d左右,发生在2006—2007年冬季(图1)。平均初冰期为每年28 d左右,最长初冰期为41 d,发生在2011—2012年冬季,最短初冰期发生在2009—2010年冬季。平均严重冰期为每年24 d,最长严重冰期为41 d,发生在2012—2013年冬季,最短严重冰期为8 d,发生在2006—2007年冬季。平均终冰期为每年18 d左右,最长终冰期为12 d,发生在2007—2008年冬季,最短终冰期为21 d,发生在2009—2010年和2010—2011年冬季。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6—2007年冬季以来,严重冰期的天数总冰期的天数都有着显著的上升趋势,严重冰期是海冰情况最严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极易发生海冰灾害,严重冰期天数的增多意味着在最近几年海冰灾害的潜在威胁在逐年上升。初冰期、终冰期在过去几年并没有显著的线性趋势,总冰期天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严重冰期的增加引起,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与当前全球变暖的停滞有关[3]。严重冰期较短的年份,其融冰日发生也较早,严重冰期较长的年份,其严重冰日发生较早。
3 东营海冰空间分布特征
东营海域海岸线根据地形划分主要包括3个部分:西侧海域(飞雁滩至黄骅港段)、中部海域(桩西至黄河口段)以及南侧海域(黄河口以南至广利港段)。西侧海域属于渤海湾的南部,中部海域是黄河入海口,南侧海域属于莱州湾北部,3部分海域因为地理形态、水文、气象条件的不同,海冰的发展情况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根据过去几年较为详细的监测资料(表2),3个海区在各年份严重冰期内浮冰最大外缘线、冰型、冰厚以及固定冰宽度在各年度冬季都有各自的特征。从浮冰最大外缘线来看,西侧、南侧海域浮冰最大外缘线明显大于中部海区。其中南侧海域浮冰最大外缘线的年际变化更为明显,冰情较为严重的2009—2010年冬季以及2012—2013年冬季南侧海域浮冰最大外缘线明显大于其他年份。从冰型来看,西侧海域冰型以灰白冰、灰冰、尼罗冰为主;中部海域的冰型以尼罗冰、莲叶冰为主;南侧海域以灰冰、尼罗冰为主。从冰厚来看,冰厚最大值在西侧海域,其次是南侧海域,冰厚度最小的是中部海区。固定冰宽度的最大值仍然位于西侧海域通常能达到2 000~3 000 m,中部海域和南侧海域相近,固定冰宽度约为西侧海域的1/2。
同一冰期中这种海冰的分布不均有大致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气象因素,渤海冬季盛行偏北风,有利于初生冰晶在西岸、南岸沿岸聚集,海冰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就会加快,尤其是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域地形特殊,在偏北风的作用下极易聚集大量的浮冰。二是水文因素,中部海区为黄河的入海口,海区内淡水的注入,使得海水温度、盐度发生变化,对海冰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西侧海域:飞雁滩至黄骅港;中部海域:桩西至黄河口;南侧海域:黄河口以南至广利港.
4 东营海冰防范措施
通过前文对过去几年东营海域海冰情况的分析,随着近年海冰情况的加重,东营受到海冰灾害影响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西侧和南侧海域,更容易受到海冰灾害的影响。该海域从东营海域海冰的冰级来看,正常年份下海冰并不会对海上石油平台以及岸基设施造成严重的损害,但是对小吨位渔船、海水养殖业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以2009年为例,海冰灾害致使辖区内1 107艘渔船(总计吨位20 572 t)无法出海生产;7个渔港码头全部遭受海冰封冻,影响渔船进出港天数24 d;全市共有7.95万hm2水产养殖水面遭受海冰影响,水中缺氧及因结冰造成的盐度的改变间接对鱼类及底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水产养殖业在海冰灾害总损失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针对东营海区的实际情况,在海冰灾害来临之前,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措施。
(1)加强海冰冰情的监测和预报。要综合运用沿岸现场监测、卫星遥感监测、航空监测、船舶监测和海洋站常规冰监测等方式,对监测海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海冰监测,加强重点港口、航道、石油平台、水产养殖区等海冰敏感区域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加强灾害天气预警制度。进一步提升针对重点目标的海冰精细化预报和服务,提高海冰预警报产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报,避免和减少海洋灾害损失。
(2)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确保通信联络畅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利用短信平台等手段,及时向海上作业人员和渔民传递低温寒潮等气候气象预报信息,做好防冰、防火、防雪等预防工作。
(3)排查安全隐患。组织人员深入渔村、渔船集中停泊点、渔业生产单位和渔港码头,开展渔业安全整治排查行动。对渔业生产单位、渔船、渔港码头、船舶集中停靠点进行拉网式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检查和巡逻,进行重点检查和督导,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加强海冰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海冰灾害防御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艰巨工作,公众教育与宣传是有效预防和减轻海冰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协调行动。要不断通过宣传媒体等各种方式,加强海冰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整个社会的海冰灾害风险防范意识。
(5)做好海冰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切实加强动态监控,防止海冰次生灾害对渔业、养殖业造成进一步的损害,重点对海冰灾害对渔业生产的损失情况、次生影响情况、春季渔业生产安排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准确评价海冰灾害对渔业养殖生产的影响程度,帮助渔民及相关企业恢复灾后生产。
5 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过去几年东营海冰观测资料的分析,对东营海冰发展的时空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东营海域的初冰日平均发生在12月中旬初,严重冰日平均发生在1月中旬中,融冰日平均发生在2月上旬末,终冰日平均发生在2月下旬中。
年均总冰期在70 d左右,其中初冰期28 d左右,严重冰期约24 d,终冰期18 d左右。总冰期和严重冰期在过去几年不仅有年际变化而且有显著的上升趋势。
东营海域海冰的空间分布在各个海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西侧、南侧海冰冰情明显重于中部海区,其中以西侧海区冰情最重。南侧海区海冰冰情的年际变化较其他两个区域更为明显。
针对东营市海域的具体情况,在防范海冰灾害方面应该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海冰冰情的监测和预报,提高检测和预报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②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③排查渔业生产企业和渔船码头的安全隐患;④加强海冰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⑤在海冰灾害结束后,应当做好海冰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帮助渔民及相关企业恢复灾后生产。
参考文献
[1]陆钦年.我国渤海海域的海冰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1993,2(4).
[2]江崇波,江帆.渤海海冰灾害监测预警及防灾减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2).
东营市国际贸易发展 篇3
东营市橡胶轮胎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橡胶管生产, 起步于20世纪世纪90年代中期, 主要以斜交胎生产为主, 2002年以来实现跨越发展, 产业链更加完备、规模膨胀更加迅速、竞争力优势更加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显著, 一跃成为全市工业的第二大主导产业, 并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子午胎生产基地、全国轮胎出口基地、山东省外贸转型升级 (轮胎) 专业型示范基地。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子午胎总产能达到1.5亿条, 其中全钢子午胎3155万条、半钢子午胎11800万条、工程胎30万条, 全钢子午胎产能占到全国的25%左右;二是, 骨干企业实力雄厚。全市规模以上橡胶轮胎制造企业44家, 资产总额达663.5亿元, 从业人员4.5万人, 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31户, 过50亿元企业8户;三是, 轮胎总量大幅提升。全年生产轮胎外胎8266.9万条, 同比增长36.2%, 总量占全国的8.26%。
1.2 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显现
全市橡胶轮胎产业已形成以子午胎为主, 拥有轮胎模具、轮胎胶囊、硫化机、炭黑、钢丝帘线、帘子布、橡胶助剂、胎圈钢丝、天然胶种植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全市形成了对轿车轮胎、轻型载重汽车轮胎、载重汽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工业车辆轮胎、摩托车轮胎等品种的全覆盖, 规格从巨型轮胎、大型轮胎到中小型轮胎一应俱全。
1.3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 技术创新载体更加完善。目前, 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 行业技术中心1家, 国家认定实验室1家。轮胎企业技术装备74%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其中6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 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金宇轮胎公司研究应用的制造执行系统技术、永泰集团半热熔方法生产的F1赛车专用胎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三是, 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四是, 产业支撑平台建设日趋完善。广饶县总投资7000万元建成了山东省橡胶轮胎及原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车轮刹车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4 市场影响力显著提高
一是, 品牌建设取得显著突破。在境外申请注册商标10余个, 中国驰名商标6个, 省著名商标16个, 省级名牌产品19个;二是, 合作共赢进展顺利。轮胎企业通过控股、合作生产、加工配套等形式,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生产销售, 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 国际市场深入对接。2012年橡胶轮胎出口30.85亿美元, 同比增长15.5%, 占全市出口额的61.9%。
2 存在问题
虽然轮胎产业发展较快, 但也存在着以下主要矛盾和问题:
2.1 产业总量快速增长与产品高度同质
一是, 产品结构雷同。全市16家生产子午胎的企业除兴源集团、金宇轮胎拥有工程子午胎和巨胎、永泰集团拥有赛车胎生产外, 其他多为普通半钢子午胎和全钢子午胎, 从规格到型号都有一定的雷同性;二是, 市场定位雷同, 多数轮胎企业的产品定位为中低档产品, 在市场上出现了“兄弟自相残杀”竞争的局面。
2.2 品牌多而产品认知度低
虽然东营市的轮胎产品知名品牌达30多个, 但这些品牌在国内国际上认知度低, 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销售, 市场份额不足5%。由于品牌认知度低、市场推广相对较弱、配套市场没形成规模等影响, 导致轮胎企业利润水平较低。
2.3 企业扩张快而生产成本高
轮胎企业在新上项目时, 对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市场供求情况研究不透, 急功近利、跟风投资、盲目扩张, 特别是2009年受经济危机爆发后橡胶轮胎产业逆势上扬影响, 轮胎产业投资达到最高点。据统计, 近三年橡胶轮胎产业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7个, 总投资达486.8亿元, 规模的扩张直接推动了企业成本的上升。轮胎企业工人工资普遍上涨了8%-10%, 同时峰谷分时电价的实施, 对于连续生产的轮胎企业来说更是加重了生产成本。
2.4 技术创新需求高而科技投入低
一方面, 国家对轮胎行业技术要求标准提高。另一方面, 企业对高新技术需求迫切。目前, 国外的跨国大公司, 采用更理智的投资方式, 应用更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效率提高了70%, 生产成本却降低了60%。而东营市轮胎产业技术人才匮乏、科技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对绿色轮胎生产技术、工艺研究不足, 技术创新需求迫切。
3 发展对策
3.1 加快轮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针对东营市中小轮胎企业数量多, 产能很难控制的特点, 下一步要以项目审批和土地供应为抓手, 鼓励企业新上高端、高质的轮胎项目, 不再增上中低档次、产品雷同的项目, 引导企业走差异化、高端化的路子。企业要根据国内轮胎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特点, 提高绿色设计水平, 开发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安全、节能、环保的高性能子午线轮胎, 大力发展宽断面、扁平化的乘用子午线轮胎以及无内胎载重子午线轮胎, 丰富产品种类, 推动轮胎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 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 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构建和完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加快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配套化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3.2 提升品牌宣传力度和认知度
一是, 加强对企业创品牌的指导和服务。组织开展品牌培训活动, 提高企业品牌培育意识和商标注册、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 不断提高本市轮胎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二是, 开展“品牌提升年”活动, 指导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三是, 政府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进行信息交流、贸易洽谈、市场开拓。
3.3 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是, 强化创新载体建设。依托广饶子午胎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推进广饶县轮胎与汽车配件实验场建设, 提高新产品的开发、检验、检测能力。鼓励企业加快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设。建议对新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的企业, 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新设立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从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 加大科技攻关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科技专项, 开展科技攻关, 加速成果转化。
3.4 引导和鼓励轮胎企业推进两化融合
一是, 大力支持轮胎产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以轮胎产业为试点, 支持企业与国内实力雄厚的电子商务企业合作, 建立集推广、交易、物流、支付等服务于一体的B2B、B2C轮胎行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扩大轮胎产业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将东营市建设成为重要的轮胎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为轮胎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二是, 引导信息技术公司与轮胎企业进行对接、合作, 开发适合轮胎企业的资源管理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等, 为轮胎企业搞好服务;推动轮胎企业两化融合项目建设, 提升轮胎产业的信息化水平。
3.5 加强轮胎行业协会建设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行业经营, 维护行业秩序, 监测行业运行, 强化行业服务, 开展行业交流,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推动行业协会与国外同业协会、产业界建立对话磋商和信息交流机制, 加强沟通、建立互信、增进合作, 化解贸易摩擦, 为全市轮胎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营市橡胶轮胎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探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东营市国际贸易发展 篇4
1 东营市畜牧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本市畜牧服务业围绕奶牛、肉羊、肉牛、生猪、肉禽生产, 规范畜牧投入品营销网点的建设运营, 加强动物诊疗、配种改良站点建设, 在产、加、运、销等各个环节, 逐步发展各类畜牧服务业行业中介、协会及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机构, 发挥其在产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出口价格等方面的作用,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加农民收入, 继而推动畜牧业的全面发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畜牧投入品营销网点及动物诊疗机构。以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畜牧机械销售为主的畜牧投入品营销网点, 从技术、信息、疫病防治等服务入手, 推进畜牧投入品的销售, 做到了以服务促销售, 营销者与养殖户能够各得其所, 实现共同发展, 共同致富;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各类服务组织是带动畜牧业发展的主流。围绕华誉肉鸡集团、光聚肉鸭、凯银集团等龙头企业, 成立的稻庄肉鸡合作社、光聚肉鸭协会、大王奶牛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 把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与龙头企业连接起来, 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散户市场信息闭塞、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严重问题, 有效地提高了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 实现了家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畜牧业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各类养殖协会有效解决了畜牧养殖中的技术、信息等问题。如东营区的龙居肉鸭养殖协会、利津的北宋肉鸡、肉鸭发展协会等, 按照自愿、自立、互助的原则将农户组织起来, 在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 为养殖户提供禽苗、饲料、技术、信息等各项服务, 提高了养殖业的技术含量, 减少了养殖风险;四是各类畜牧专业市场有效推动了产品的交易。如利津的盐窝畜产品大市场、广饶的陈官畜牧专业市场、东营区牛庄牛羊专业交易市场等, 以当地的畜牧资源为基础, 以销售、流通为重点, 促进畜禽及其产品交易, 产品贸易额有了大幅提高, 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是家畜人工授精配种改良网点。以家畜良种推广为目的, 利用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 对当地的黄牛、奶牛、羊及生猪进行品种改良。
2 存在问题
本市的畜牧服务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形成了初步的模式, 但尚未成为一个完整的行业体系, 除了畜牧投入品营销网点、家畜人工授精站点发展、运营较规范以外, 还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合作社、协会、中介机构等运作不规范, 各类专业市场管理较为松散, 信息咨询服务落后等。
3 发展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以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畜牧业为中心, 强化畜牧行政执法管理职能, 打造畜牧服务业品牌, 确保质量安全。
具体工作目标:建设畜牧服务业四大体系。一是畜牧投入品营销网点;二是畜牧科技信息服务中心, 包括人工授精配种改良站点、动物诊疗机构 (主要是宠物诊所) 、畜牧协会、中介、培训、信息咨询等机构;三是畜牧专业市场进行规范化建设。四是畜牧文化, 结合生态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在黄河农场规划建设全市宠物专业园区, 策划、举办赛马、赛羊等活动, 发扬壮大畜牧文化建设。
3.1 大力发展为畜牧生产配套的现代服务业
(1) 大力开展良种服务。良种是畜牧业的最基础和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要加快生猪、肉禽、奶牛、肉牛等种质资源的引进、繁育、开发创新与推广步伐, 规范建设家畜人工授精站点建设, 做强做大良种产业, 切实落实好奶牛、生猪等良种补贴政策。 (2) 努力搞活畜牧投入品连锁经营。借鉴利津县畜牧投入品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的经验, 鼓励和积极引导以直营连锁、特许 (加盟) 连锁、自由连锁等形式, 实行以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价格和统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畜牧投入品连锁经营, 并加强政策性扶持;加强市场监管, 打击违法经营活动。 (3) 切实做强畜牧业物流。在巩固和运转好现有畜牧流通企业的基础上, 以加快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为重点, 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畜牧专业市场, 积极发展畜产品连锁配送、专营直销等现代物流, 大力构建产地与销地、专业与综合、批发与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38页) 零售、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新型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探索建立畜产品物流园区;鼓励发展畜牧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鼓励和支持畜牧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畜产品超市或专卖店, 对新办从事畜产品流通的组织、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减免, 不断提高农民营销能力和参与流通领域利润分配的份额, 逐步构建适应消费增长需求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畜产品流通体系。 (4) 认真做好技术服务。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 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 在以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和扶持经营性服务。积极鼓励具有资质的企业、个人通过合法途径, 开办畜禽医院等各种服务性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协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及与之相关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业务可实行税收减免。
3.2 加快发展新兴的现代畜牧服务业
东营市国际贸易发展 篇5
近年来, 东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林业建设扶持力度,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意见》、《林业产业市级龙头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多个鼓励林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或办法, 逐步把林业产业发展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市各级大胆创新林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以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构建林业龙头企业集群, 完善中介组织服务网络, 实现林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1) 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线,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的“五位一体”林业产业化扶持模式。一是扶持造林绿化及生态林场等重点项目建设。东营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55亿元, 大力发展以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为主要内容的“三网绿化”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林场, 带动了全市生态造林和种苗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 大力扶持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 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林下种养逐步形成规模, 极大提高了林地的综合经营效益, 促进了广大林农增收致富。二是扶持林果产业基地建设。
(2) 创新林业产业市场化扶持机制, 增加林业产业发展活力。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林业产业园区倾斜, 打造产业化聚集区。2012年以来, 东营市级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产业园区建设倾斜, 通过产业园区发展带动全市林业产业发展, 打造林业产业聚集区, 力求重点突破, 以重点带动全局。
2 存在的问题
(1) 从林业产业发展层次角度看, 林业产业基础依然薄弱, 林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依然偏低。目前, 东营市林产品加工总体水平较低, 除华泰集团、正和木业、黄河口家具、凤凰制药等企业外, 其余大多数工厂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资源消耗大, 高新技术企业少, 产品附加值低, 林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不高。从产业数据统计结果看, 东营市林业第三产业虽然比去年同期有较大提高, 但总量小, 其所占比例依然较低。据统计, 东营市2012年林业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为14%, 而2012年东营市国民经济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为25.7%。
(2) 从财政投入角度看, 财政投入力度仍不够大, 政策扶持范围仍偏小。目前东营市各级财政支持林业产业主要采取两种扶持方式, 一种是林业企业贷款贴息方式, 一种是以奖代补或者补助方式, 扶持方式较为单一。林业企业贷款贴息, 贴息额度仅为3%, 难以充分发挥财政引导带动林业企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奖代补形式或者补助形式资金数额偏少, 往往一个企业自筹资金投入上千万元或者数千万元, 各级财政仅补助几十万元。
(3) 从社会资金投入角度看, 林业产业融资难, 融资规模小。据统计, 东营市各类金融机构对林业龙头企业发放各类贷款逾10亿元。从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看, 主要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占70%以上, 小额贷款公司放贷占5%左右, 其它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放贷。目前, 地方性银行、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和担保机构尚未对全市合作组织发放贷款或进行风险投资。林业企业融资难, 融资规模小问题十分突出。
(4) 从林业产业现状分析, 林业产业发展层次仍然偏低。一是林业资源总量偏少, 结构不尽合理, 林业龙头企业原料供应不足。二是林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发展后劲不足。加工企业与林农没有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龙头企业的拉动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工企业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林基地,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三是林业企业规模较小, 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四是林业产业发展缺乏综合性扶持政策。林业产业是弱质产业, 投资周期长, 回报率低。目前, 国家专门针对林业产业发展的税收、土地、融资等方面扶持政策尚未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多是参照农业产业发展出台的, 由于林业产业自身发展的特点, 造成政策落实上难以完全到位, 融资难度大, 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3 几点建议
(1) 加大林业投入力度, 扩大扶持范围。一是逐步扩大财政对林业产业的扶持范围。在加大对种苗花卉、林果产业、林下经济、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产业财政扶持力度的基础上, 逐步对植桑养蚕业桑园建设、蚕种购买等环节进行扶持, 对速生丰产林营造、抚育等环节进行补助。二是建立林业中小企业、合作组织联保机制, 提高获取金融机构贷款的能力, 多方吸引社会投入。
(2) 实施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以《东营市委、市政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依据, 突出抓好林业产业发展的三个重点。即突出抓好特色富民产业, 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及种苗花卉等经济项目, 形成一批高效林果、种苗生产基地;突出抓好优势主导产业, 积极扶持林业产业优势项目建设, 全面提升人造板、木浆造纸、非木质林产品加工等加工业;突出抓好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业, 培育一批新型生态旅游景区, 推进森林旅游产品深度开发。
(3) 培育林业产品品牌, 提高林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一是激励争创优势林产品品牌。对在东营市境内依法注册登记, 并被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认定的林产品及其企业, 政府给予奖励;二是组织好林产品品牌评选。开展林产品品牌评比活动, 全力打造东营林业名牌产品, 提升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三是扶持林产品品牌发展。通过参加各种林产品交易会、林博会等大型展会, 积极宣传推介东营市的林产品品牌, 发挥品牌的拉动、示范作用。
东营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思考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黄蓝战略,问题与优势,系统工程
一、低碳经济发展是东营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的概念出自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该报告提出要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谢进、张坤民、潘家华、邵伟等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尽管各位专家对低碳经济的表述不尽一致, 但是其核心就是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 利用清洁能源, 保护生态,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这正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所在。
二、东营市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拥有的优势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其建市历史较短, 迄今为止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1、东营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1) “黄蓝战略”背景。十七大提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从规划来看, 蓝色经济区要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在此框架中, 两极之一就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三带之一即为东营城东海域;三组团之一即为东营-滨州组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山东省和国家纳入战略开发的重要规划项目,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东营市是中央和山东省的战略规划中的重点, 此时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独一无二的良机。
(2) 优越的资源条件。黄河三角洲地区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卤水和地热资源。一是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胜利油田目前已探明和开采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截至2002年底, 胜利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2.9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82.39亿m3, 其中约85%集中在该区域。二是生物资源。黄河新淤积的沿海地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的河口湿地, 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植物物种多样性达到393种 (含变种) , 其中野生大豆等是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天然柳林在国际上同类湿地中非常少见。三是其他资源。全区卤水资源丰富, 储存量总计约7.4×109m3, 并含有大量的钾、溴、镁等多种元素;既有低温类型的温水 (20~50℃) , 又有高低温类型的温水 (50~80℃) ;还有岩盐、石膏等地下矿产。
2、东营市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 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东营市是服务于胜利油田而建的, 建市之初的各种发展规划都是围绕着服务油田生产的, 发展到今天, 交通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港口建设规模较小、功能较弱、配套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内联外接的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等。
(2) 产业结构不合理。东营市的建设长期依赖于胜利油田的开发, 以油气开采与石油加工、油田化工为主导产业。根据《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可知, 东营市第一产业占3.4%, 第二产业占76.5%, 第三产业占19.8%。随着石油资源的逐年递减,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城市的转型是东营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自然生态脆弱。东营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被誉为是我国最年轻的土地, 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独特的资源禀赋。但由于成陆时间较短,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淡水资源相对贫乏, 近海地区生态保护及堤防修复压力较大。
三、东营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思考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各地应充分认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从自身特点出发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1、加大政府投入, 保障低碳经济发展
(1) 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制定稳定有利的政策, 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面临的选择。因此, 地方政府应该将低碳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具体行动中, 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地方发展的总体规划, 使低碳经济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地方政府应根据中长期规划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 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具体可采取一些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加大节能减排的公共支出。比如:有研究表明, 大气中的PM2.5主要是由汽车尾气导致的, 而我国私家车的拥有量近几年飞速增加, 不仅增加了空气中的PM2.5, 也带了诸如道路拥挤、汽车占用人的空间等问题。随着资源税的改革, 燃油价格或早或晚都会上涨。作为政府, 应当抓住时机, 鼓励市民乘用公共交通工具, 并加大公共交通的支出, 增加公共交通班次、路线, 给公共交通部门增加补贴, 降低公共交通的费用, 让更多的人选择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引进和培养低碳经济人才。现代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发展低碳经济, 需要一批既有低碳经济意识又有能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东营市建市时间较晚, 又是一个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 自然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下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低碳经济人才。
2、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树立全民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碳的排放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人们树立理性的消费理念, 自觉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这需要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让低碳经济深入人心。在低碳经济的教育宣传上, 应该正视老百姓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在现阶段, 大多数老百姓都有了环保意识, 但是对环保与自身生存空间的依存度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 许多对低碳经济发展有认识的人也只停留在概念上, 具体在生活中该如何做还不清楚, 这就要求宣传教育要跟上。低碳经济发展教育要进学校, 从娃娃抓起;低碳经济教育要进社区, 从每个市民做起。同时, 宣传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意识教育上, 应该给老百姓一些可操作的指导, 甚至一些鼓励措施让老百姓知道低碳经济就在每一天的举手投足之间。
3、优化产业结构, 转换经济增长点
(1)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东营市作为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同时, 风能发电项目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建设项目也纳入发展规划, 是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东营市是一个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 长期以来, 地区发展对石油产业的依赖度较高, 造成了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 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是发展低碳经济非常不利的因素。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耗竭, 东营市必须考虑城市转型的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问题, 东营市要逐渐摆脱对石油资源、石油产业的依赖, 发展新兴产业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既是东营市城市转型的需要, 也是东营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发展生态海洋产业。《山东半岛蓝色规划》中提出黄河三角洲要发展高效生态海洋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渔业, 加快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生态环保产业。因此, 发展生态海洋产业不仅是东营市低碳经济的需要, 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规划。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 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黄河口对虾、中华毛蟹等都是东营市独特的水产品。另外, 东营市有着发展现代海上运输的优势, 东营港的开发是列入“黄蓝战略”的重要发展规划项目, 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 发展生态海洋产业, 是东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海洋生态产业的发展, 必将促进东营市低碳经济的良好循环。
(3)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东营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在东营市的发展虽然历史不长, 但是依靠东营市政府的大力扶持, 以软件产业园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引起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被列入东营市重点发展的规划, 为东营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流保障。依托胜利油田发展起来的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东营市乃至全国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基础。作为高新技术产业, 石油装备产业能为东营市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应该是东营市重点扶持发展的领域。
(4) 生态观光农业。东营市地处入海口, 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 动植物物种丰富, 有着珍惜的野生大豆等国家保护性物种, 冬枣等特色产品已经是家喻户晓, 黄河口桃花节等旅游观光项目也已经吸引了许多人。东营市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些优势资源, 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比如, 走进生态园, 我们只能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步行等, 相信在人们日益崇尚自然的今天, 在黄河入海口这个独一无二的地区, 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必将推动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进:发展低碳电力是减少碳排放、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N].人民日报, 2008-07-07.
[2]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3]韩恩泽: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10.
[4]潘家华: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及其地区差异[J].环境政治与国际关系, 2003 (6) .
[5]邵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 2009 (2) .
[6]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
[7]王新、李晓萌:国外低碳社会建设经验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 2010 (34) .
[8]Chiesa V.Organizing for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s:a Managerial Perspective[J].R&DM anagement, 1998 (3) .
[9]何庆成、徐军祥、张波等:黄河三角洲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东营市国际贸易发展 篇7
2012年12月9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与东营市人民政府在山东省东营市共同签署了推进东营市安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王浩水司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杨占科专员、山东省安监局罗新军副局长、中国安科院吴宗之院长等出席签约仪式。安科院副院长魏利军和东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豪志代表双方签约。
通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重点从实施东营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全面服务和保障东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推动东营市安全生产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加强沟通合作, 共同研究解决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 合力推进东营市安全发展, 实现安全与质量、效益、速度相统一, 力争把东营建设成为“安全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
【东营市国际贸易发展】推荐阅读:
东营市工业发展现状12-03
山东省东营市10-04
东营市中考满分作文-礼物07-27
东营市教师编考试真题08-11
东营市中考满分作文-百善孝为先05-17
东营经济08-19
东营地区08-20
东营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使用管理办法09-12
黄河口(东营)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