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

2024-06-19

起跑线(精选12篇)

起跑线 篇1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一个说法深入人心,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原本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既经不起推敲,也很难通过实践检验,但很多家长都自觉不自觉相信并践行了。时过境迁,当我们听到,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先生说,“‘不要输在起跑线’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事的宣传和推广”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次教育忽悠。而比这更糟糕的是,教育忽悠,又岂止这“起跑线”一说。

如果说,“起跑线”是一个宏观忽悠的话,那么,教育中的微观忽悠就更多了。身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时,常常不得不将自己的教学模式再三更改。“自主合作”“高效课堂”等理念,层出不穷,不一而足,各领风骚三五月。每年,教育工作者都会创作出这样的一些口号并推而广之。文理分科、自主招生、校长推荐,都是打着减轻学生负担的旗号,却又让学生疲于奔命。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如此怨声载道不堪一击,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忽悠太多。

为什么教育忽悠此起彼伏呢?这还是因为某些坐而论道的专家。他们不考虑实情,更不了解实情,而是热衷于“拍拍脑袋,想想口号”。你重视这个模式,我强调那种模式。这些高高在上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模式与理念,让最有发言权的一线教师无所适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这么多的忽悠中,没有几条是一线的教师所提出的。

人生是长跑,如果是“自我锻炼”,那么,什么时候跑,从哪里开始出发,都可以是“我的地盘我做主”。非常残酷的是,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自我锻炼”并不常见,更多的情况下,选手一出场,就是直接参加关系到生存发展的“正式比赛”。面对这样的现实前提,“起跑线”越靠前,获得的优势自然也就越明显。同样是学校,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都已经能够普及电脑;而中西部偏僻山区的学校中,连一本正版的《新华字典》竟然还是奢侈品。当城市的孩子连家庭作业都已经网络化的时候,偏僻山区的孩子还在翻着一本盗版的字典查找字的读音。没有字典的孩子与没有字典的孩子相比,他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但是,没有字典的孩子与人手一台电脑的孩子相比,起点肯定不相同。如果我们再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孩子,别怕,你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那就是昧着良心在说话。家长有糊涂的,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糊涂的。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否认“起跑线”之说的专家们,他们绝对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到那些连一本正版的《新华字典》都找不到的学校接受教育。

还有许多不公平的“起跑线”横亘在学生面前,高考录取就是另外一个典型。同样是高中三年,甚至是同样一张试卷,在填报同样一所高校时,一些地方的学生就要付出比另一些地方的学生高几十分甚至是上百分的代价。许多学生,之所以永远地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就是因为输在录取分数这一道“起跑线”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每年高考,几乎都有人铤而走险地进行“高考移民”,虽然我们一直是对此严查严打。

我们并不是宣扬,所有拥有了电脑的学生就一定比连一本正版字典都没有的学生更有前途,更有创造力;我们也并不是鼓吹,所有考取大学的学生就一定比没有考取大学的学生更有前途,更有创造力;我们只是强调,后者要想取得与前者同等的成绩,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更多,多得超乎我们的想像。这就如同创业,一穷二白者确实也能够起家,但是,已经拥有“第一桶金”的,自然比白手起家者更容易抢得先机从而走在前面。商场如战场,失去先机者,往往也就意味着淘汰出局。事实上,我们在批评“起跑线是忽悠”的时候,还可以反思,即使这是忽悠,那么,它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想让自己孩子的起跑线提前再提前呢?很简单,就是为了抢得先机。因此,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教育教学公平,“起跑线”的忽悠也就不攻自破。

起跑线 篇2

起跑线上,有的同学会勇敢地向前,争取自己胜利的明天;有的同学犹豫不决,思考是走还是停留;有的同学甚至想也不敢想,因为在它看来初中就是一个施压器。在这条人生的跑道上,已经出发的同学是在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共进。为了能超过他们,我必须要比任何人都努力奋进地向前。

也许在这条充满智慧与知识的接力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每一条崎岖之路都是我们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也许人生中的绊脚石会把你撞的头破血流,也许困难的前面是一个万丈深渊,但是只要你敢去冒险,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困难中只要我们意志坚定就能消除障碍。苦难可以磨灭人的意志,但磨灭不了人的灵魂,因为通过苦难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我们更加成熟。从这场人生的较量开赛的时候,我就满载着我的梦在知识的灌输中汲取精华,用成绩和实力来打败对手。在我经受最大的考验时,我不幸跌倒,但为追求我的梦,我又站了起来,重新回到了赛场上,继续着我的梦。

在这通往胜利的路上,我饱含辛酸和痛苦,满载着梦想与拼搏・・・・・・那一张张金光闪闪的荣誉证书给了我无穷的动力,使我用坚韧战胜了挫折。

所以在今后的比赛中我会用进全力去争取胜利,用智慧去驱逐一个又一个的黑暗。

逆反起跑线 篇3

儿子进入了逆反期

儿子东东3岁了,他学会了自己洗脚,自己上床脱衣服睡觉,还学会了用筷子夹菜吃饭,能分辨出红、绿、黄、蓝等颜色……我为他的进步欢欣鼓舞。可问题也来了。

那天我在阳台上洗衣服,儿子东东在旁边站着看。我对他说:“东东,去你房间里玩吧。把那个积木拼起来。”

“不!”他说。我有些惊奇,他长到3岁,我还是第一次听见他说不。

“去吧!”

“不!”

“那你去搬个小座位来,坐在旁边看。”我再次命令他。

“不去!”他拒绝的语气似乎更强烈了。

东东最终没有按照我要求的去做。我有些怅惘,东东变了。

幼儿园的教师告诉我,他在学校也有比较严重的问题。

按照老师的建议,我读了有关幼儿教育心理方面的书,开始对“第一逆反心理期”有了深入了解。两三岁的孩子,开始反驳大人的话,抗拒大人的指令,这是他开始形成自我意识的表现,他要用这种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存在。所以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不是坏事,这是他自我意识形成的必经阶段。关键是要引导好,让孩子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确实,我的儿子东东在以前说话时总是说“宝宝饿了”、“东东要玩具”……当他终于改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自己时,他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了,但逆反心理也就随之而来了。当我要求他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或他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时,他就会出现对抗情绪与抗拒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中,这种对抗现象称为“幼儿抗拒症”,这个时期称为人生中的“第一个逆反心理期”。

这段时间我要做的,是引导他健康地度过逆反心理期,最终形成健康的心理。

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就是在这段时间能与东东和谐相处。我和丈夫统一了意见,在东东面前要言行一致,对他的抗拒的话语和行动,不厉声训斥,更不采用打骂的方法,而是淡化处理。比如他不听话,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就说“东东不听话,妈妈不理你了”,或“东东不乖,爸爸不跟你玩了”……

3岁多的孩子已经懂些事了,这种淡化处理的办法,不会激起他的愤怒和更强烈的抗拒,又能让他意识到他的错误,他很快就会平静下来。

两软招两硬招,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对东东的抗拒心理和行为淡化处理,我们做到了与他和谐相处。但这只是最基本的,要让他的心理健康成长,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技巧。根据引导、教育东东的情况,我总结出了让孩子健康度过“第一个逆反心理期”的“两软招两硬招”。

软招一:让孩子多做事,对孩子多鼓励。

三四岁的孩子好动、精力充沛,除非是睡觉,一般闲不住。既然如此,我就引导他多做些力所能及的“正事”。

“东东,地上有些碎纸,你能把它扫干净吗?”

“东东,一个人吃饭要两支筷子,你能不能帮爸爸妈妈分一下筷子?”

只要不是用强硬的口气,孩子即使处在心理逆反期,大多也乐意做这些事情。这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动手操作能力。只要他去做,就要给他肯定与鼓励,使他感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在此以后,他也会更乐于多做事。即使他做得一塌糊涂,也不要责怪他,而是要肯定他愿意去做、勇于探索的事实。

软招二:不强迫他学习,保护他的好奇心。

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机械地教孩子识字、数数,对孩子的智力并没有益处。培养孩子的创造兴趣,使孩子能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这样,父母也更容易发现孩子的真正天赋所在。

东东刚学会说话的时候,我曾试着给他唱童谣,希望培养他的语言能力。谁知他对此根本不感兴趣。相反,他对遥控器、电话、电脑等极感兴趣,于是我就引导他使用遥控器、电脑等。结果,他4岁时就能接电话并简单转达对方的意思,5岁时能按指令在电脑上打出数字和英文字母,6岁的时候他就能在键盘上盲打了。这可能才是他的天赋所在吧。

硬招一:强调纪律性,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与孩子和谐相处,不代表对他百依百顺。在一些基本习惯上,强调纪律,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自律性。

比如,吃饭时,我总是对东东说:“东东,吃饭时间到了,该吃饭了!”而不会去征求他的意见:“你想现在吃午饭吗?”

硬招二:给孩子一些挫折感,不要百分百地满足他。

与孩子和谐相处,也不意味着让他事事顺利。给孩子一些挫折感,可以让他尽早地接触为人处世的规则,有利于他正确地认识世界。

经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东东5岁的时候,度过了他的“第一逆反心理期”,他成了幼儿园里“聪明的大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有责任感,有探索精神,自制力强,乐观,是班上唯一能盲打英文字母和一些简单英文单词的学生

不输在起跑线 篇4

——[英·作家]布尔沃.利顿 (Bulwer Lytton)

高三时的你, 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箭, 一支正朝靶心飞驰的箭, 而大学正是你的靶心。经历过无数个白天黑夜书山题海的奋战, 高三终于已经成为过去时;而毕业后选择深造或工作, 似乎还遥遥无期。作为大一新生, 你现在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吗?

我们来看一组真实的数据:

1970年, 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天之骄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 没有目标;60%的人, 目标模糊;10%的人, 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 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1995年, 即25年后, 哈佛大学再次对这一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 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 现在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 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 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 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 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 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 但都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 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 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 过得很不如意, 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如果你现在不为未来的发展作好规划, 那么你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考研也需要就业规划

是否选择读研究生, 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和规划。如果你的职业理想是当一名统计分析师, 那么硕士研究生学历就是必须跨越的门槛;如果你的专业是物理学, 而你也希望今后能够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 那么少说也要攻读到博士学历, 你积累的学识和研究经历才能够让你走到科学的最前沿……如果现在毫无准备, 到了大三、大四时心想:“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求职, 我害怕经受求职的挫折, 更害怕社会的复杂, 不如逃避这种对未来的规划和选择, 继续做我擅长的、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事情 (读书) ”;那么, 你是否考虑过, 读完研最终还是要面对就业, 逃避很可能让你在时间、精力上付出巨大代价, 还错失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如果你现在就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定下目标, 那么, 当你走到“留学、读研Or就业”的三岔路口时, 会比别人多出几分自信和从容。

你适合做什么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 只有全面的了解自己, 比如性格、兴趣、能力、气质等等, 并了解不同工作的性质、环境、条件要求, 才能够“人职匹配”。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把人格按职业需求分为六大类型:现实型 (Realistic) , 研究型 (Investigative) , 艺术型 (Artistic) , 社会型 (Social) , 企业型 (Enterprice) , 事务型 (Conventional) 。霍兰德的实验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信的理论, 它或许会帮助你明确你的职业兴趣所在。

下表也为你列出就业量TOP100中的十大高薪职业, 供你参考。但始终要提醒你的是, 薪资并非择业的第一考量哦!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总是低于求职时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月收入;说明大学毕业生在选择Offer时, 更注重的个人发展空间、企业文化等其他非物质方面。

你需要做哪些准备

了解职业

仅仅了解与自己性格相匹配的职业范围并不能帮你锁定具体职业目标。其实, 判断一个职业是否真的为心中所爱, 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必须建立在对职业环境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要看清职业, 有很多种渠道, 如通过网络或亲友与该职业的从业者交流, 又如通过实习来亲身体会, 再如借助专业信息加深对职业的认识。你需要了解的职业信息主要包括:对从业者的职业要求 (工作任务, 工作要求的性格、智体能力、技能、知识结构和任职资格, 工作方式和环境) , 从业者追求的工作满足 (工作兴趣、价值观、企业氛围) ……

了解职业的真实内容与环境, 有助于你判断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该职业、从工作中得到成长和满足, 也有利于你现在明确学习的重点, 制订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

了解职场

了解职场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习。并且, 据麦可思研究发现, 2008届大学毕业生有实习, 特别是有与专业相关的实习, 能有效提高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薪资。

在找实习的过程中, 大一、大二时可以不必追求专业对口、职业定位;要着重端正服务态度, 明确在实习中第一位的是职场文化。实习期间待遇、配套条件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个人成长。大三、大四时, 要着重去找与心仪职业相关的实习。当然, 如果实在找不到理想的实习职位, 一个非相关的实习也比没有好——非专业实习也可以培养职场文化。但这并不是说实习越多越好, 实习的前提是不影响正常的学习。

在选择实习企业类型上, 民企是最好的选择。大外企、国企有品牌, 但职工的个人能力得不到全面锻炼高;而民企则是没有品牌只有努力, 一个人什么都要做, 这样的实习效果会更好。

打造就业能力

根据麦可思三年的跟踪调查, 中国大学生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普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最低水平。如2008届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中, 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满足度较低。

为此, 你在校期间必须一方面学好专业课程, 一方面为就业增加砝码, 如参加社团、讲座、竞赛、选修课、培训班, 在课堂之外充电, 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其他重要的基本工作技能。如果所希望从事的职业需要从业资格证书, 可以在校期间尽量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如果你的专业与理想职业不对口

如果你发现自己进入的专业与职业兴趣并不相符, 先不要苦恼, 还有补救的办法——

转专业。各大学通常允许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一定时段内重新选择专业。你可以咨询你的老师或在学校网站上查询本校的相关政策。大一时加倍努力学习, 相信你一定可以进入理想的专业。

辅修。现在很多大学都设置了辅修专业, 通常学生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可选择部分专业作为辅修专业。

非对口就业。全国2008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平均对口率为71%, 高职高专为61%。这就是说, 有三成左右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的是非本专业工作。对于文科类毕业生更是如此;像本科的法学专业对口率为47%, 哲学为32%。并且, 麦可思研究还发现, 尽管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毕业生们在求职时花费通常会稍高, 但其所取得的报酬和工作能力满意度与专业对口者不相上下;甚至像教育、历史类专业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获得的薪资回报更为丰厚。事实上, 一些职业往往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专业性的。

起跑线作文 篇5

2013级04班

高文静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第一声哭喊时,这是新的起点;当我们踏上高中的列车,开始三年的奋斗旅程时,这也是新的起点。

这是子夜,翌日的时针与分针已经重合,我独自站在阳台上,看着时针一刻不停的挪着它的脚步,感受夜带给我的一种内心的摇曳和凄凉。我想到了中考的失败,想起过去的三年,发现镜中我那张失意的脸庞。

初中时,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强者,十几岁的心可以承受一切压力,原本以为能够面临一切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处理一切琐事,然而,我错了——我么又能处理好那“一切”,我彻底地失败了——从我貌似坚强的眼睛中汩汩流出的是脆弱和迷茫。

高中,我在迷茫中找到一个新的起点,人生翻开新的一页,我用昨天的伤痛为今天加油,用下一站的喝彩为今天鼓掌,将伤痛放在快乐的背后,或许结果并不闪亮,但我坚信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会留下闪光!

在人的一生当中,有无数个起点,在这些起点上,有无数个起跑线,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踏上起跑线的时候,我么就应当想到,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一路上,我们必须付出努力,在马拉松比赛中,最后的胜利者永远不是在最开始跑在最前面的那个,就像是官二代富二代一样,我们没有什么资本在最开始打败他们,我们所能做的,是在慢慢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走下去,才能成为成功者!

站在高一这一条起跑线上,我知道,在入学成绩上,我不是优秀者,因此,在高中三年这一场马拉松的开始,在全山东每年几十万的对手中,我不是一个优秀者,甚至,我很落后,但是我想,即使我输在开始,我也会拼尽全力去跑,从起跑线开始,我就必须要去付出应该付出的努力。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大地,这对一天来说,是新的起点。春天,农民伯伯播种粮食,对农民伯伯来说,这是一年的起点。面对苦涩艰辛的高中生活,我说,我准备好了,五一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

加油!致自己。

起跑线

2013级04班

张琳

人生的起跑线,腾飞希望;希望的起跑线,充满辉煌;辉煌的起跑线,指引我们走向高中,高中的起跑线,点燃希望,传递梦想!

——题记

2013年9月1日,当太阳冲破地平线,放射出万丈光芒时,我踏入了济南三职专综合高中部的大门,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希望开始的地方。

春去秋来,四季交替,回首过去,曾经的我们年少轻狂,曾经的我们懵懂无知,但那早已成为我们记忆的卡片,储存在大脑最深处。我们不必将自己封锁在往日中考失败的阴影中无法自拔,也不必恋恋不舍得抓着过去不放。因为,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共同张望,共同努力,未来就在我们前面。

收拾好心情,用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勾践曾臣服于吴王夫差,但最终称霸天下;音乐才子贝多芬,在追梦的路上,双耳失聪,但却留下了许多美妙的钢琴曲;雄鹰,必须用自己的喙敲打岩石,使喙脱落,再用新张出的喙将爪子一根根拔出来,五个月后,羽毛长出来,雄鹰又可以像以前一样傲击长空,或许雄鹰曾试图放弃,但是却坚持了下来;虎豹,也许曾失败过,但却固执的永不言败,在实现梦想的路上继续前行。

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给我们高中三年的奋斗时光也是相等的,我们没有理由为:开始:而沾沾自喜,因为我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谁能坚持到最后,谁才能笑到最后,所以,我首先要先制定一个目标。目标就好似一个方向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其次,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要科学的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时间。懂得支配时间的人,往往能事半功倍;而虚度时间的人,往往只能事倍功半,我们还应多读书,以增加自己的阅读面。仙鹤,掠过长空,发出一声长鸣,那是他飞翔的象征;凤凰涅槃,掉落一片羽毛,那是他飞翔的象征;蛟龙,游过天空,惊起一阵风雨,这是他飞翔的象征。而我们,在新的起跑线上,努力学习,展翅翱翔,而梦想,则是我们插上的双翼,引领我们翱翔,梦想,便是我——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凤凰涅槃的标志。

赢在起跑线 篇6

今年,高校自主选拔命题大致包括四种形式是:多数院校单独命题;部分院校笔试联合命题,如北大等十一校联考、北科大等五校笔试统一命题;部分院校笔试委托专业机构命题,如清华等七所高校实行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即“AAA测试”)委托专业机构命题;个别院校只面试,不笔试,如北工大,其面试分为普通面试(面试A)和附加面试(面试B)两类。

下面我们就简单了来介绍一下这四种形式的特色和对考试所带来的影响。

单独命题各具特色

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单独命制本校自主选拔试题的形式,这种方式便于高校选出自己需要的人才。

因为全国考卷未必能完全体现每个高校的教育精神,它还要照顾全国的情况。实行自主命题,考生负担有望减轻。有些高校教育明显好于其他地方,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单独命题,可以不考那些毫无实际意义的难题、怪题、偏题,单独命题,这对考生是个福音。大家不必盲目参加辅导,而要之前扎扎实实的上好学校课程。

虽然今年教育部已经把高考命题权交给了各个高校,但由于时间较紧,围绕各高校教育对高考的内容进行改革还需有一个过程。

实行自主选拔单独命题,将有利于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力度,从而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和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考生在考试前,锁定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考试准备,切记茫无目的有病乱投医。在自主选拔考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只有对该高校历年真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做到考前加强训练才能事半功倍。同学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找到命题的基本规律。

联合命题面试笔试分头进行

实行合作自主选拔的联盟高校则会采取联合命题、委托专业机构命题的方式。比如,2012年自主选拔高校中有四个自主选拔“联盟”,其中“北京高校系”和“北大系”两个联盟采取联合命题的形式。“清华系”和“卓越联盟”则采取委托专业机构命题的形式。

“北京高校系”的五所高校采取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同一时间进行笔试。“北大系”11所高校采取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高校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的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方便,减少了奔波之苦,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机会。但这种方式对高校来说,也会出现由于选才标准不同,众口难调的情况。

高校自招联盟在生源筛选上更容易发掘考生的全面素质、知识涵养以及专业特长和兴趣,是当前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

联盟命题给考生带来的挑战就是竞争的日益激烈,回顾几大联盟,其命题的统一性仍然体现出高考统一性的特点,这种垄断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这就决定了考生要具有超常的考试能力。但是,对于自主选拔的考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在尽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是否具有此项能力。从而理性的参加自主考试,集中力量参加高考。

委托专业机构命题难捉摸

“清华系”七所高校则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卓越联盟”9所高校的笔试命题也由第三方命题机构完成。在命题之前,联盟内的9校专家向命题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题目一定不要出现死记硬背的内容;考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在考题中有所展现,和高考题目形成区别。”委托专业机构命题,除了有联合命题的优缺点外,还增强了联考的客观公正性和社会公信力。

联考已将命题环节的各高校特色减弱,如今高校又放弃阅卷权,会不会使程序及答案标准化,只通过分数评价学生,而忽视对学生个性思维的考查?相关专家表示,过去在传统的高考应试教育模式下,强调单一型、标准化的答案,把学生限制死了,很多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选拔考试的考查重点应该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高中教学向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运用知识的潜能方向转变,这样才能保证自主选拔考试不变味。

今年各校自主选拔笔试普遍“瘦身”,如“清华联盟”的“AAA测试”重点考查考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考试科目包括“数学与逻辑”、“物理探究”和“阅读与表达”,其中“数学与逻辑”必考,而“物理探究”和“阅读与表达”,考生依自己学科特长和发展志向选考1门即可。“北大联盟”联考笔试减至2门,文科考语文、数学,理科考数学、物理。“卓越联盟”学科基础测试笔试分两类,“学科基础测试一”考数学和物理知识,“学科基础测试二”考数学和语文知识。

总体来看,高校笔试命题无论何种形式,出题范围都很宽泛,且十分灵活,大致可分为学科知识类、逻辑类、时事类和生活类等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面、思维缜密性和灵活性、记忆力、兴趣的广泛度等。往届考生反映,自主选拔笔试比高考试题难度更大,需要有扎实的学科功底和灵活的解题思路。因此,对于参加自主选拔的考生来说,即使最终没有获得高校的资格认定,考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拓展。

只考面试

半结构化面试+专业面试

说完了笔试,我们再来说说面试部分,一般来说,面试部分都是由高校自主命题,更突出高校自己的特色。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所看重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高校会综合考察考生某几个方面的能力。

大学考试只面试不笔试的高校,例如中国海洋大学,内容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社会知识、当前热点问题与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面试采取回答既定题目和回答现场提问的方式,着重考察考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社会责任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及特殊才能等。

部分高校自主选拔面试为“学科基础测试”和“能力测试”,“学科基础测试”考数学或语文、化学,具体各校考哪个科目,跟招生专业有关。

虽然不考查笔试,但是,在面试仍然考查的十分全面。特别是在专业素质方面,把笔试改为面试的形式更能直观的感受到考生的应变能力。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即使笔试成绩非常优异的高中生,也要进行必要的口头表达训练,而且要训练出在短时间内理解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这种训练必不可少。没有这种应变能力和大量的信息资料的准备很难应付如此之专业的面试考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抓住考官的神经。

真正的“起跑线”在家庭教育 篇7

不同的人对“起跑线”的理解不同。有的家长认为, “起跑线”是幼儿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 特长班、补课是“起跑线”。别的孩子在补课, 自己的孩子不补课, 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作为学校, 也常常在喊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而学校对“起跑线”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有的认为是奥数, 有的认为是特长。那么真正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呢?

真正的“起跑线”, 不在幼儿园, 不在小学、中学, 而在家庭。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

作为父母, 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 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

毫无疑问, 父母的行为、观念等, 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影响着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比如, 如果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 父母总是让座, 那么这个行为就会影响到孩子, 再遇到类似情况, 孩子也会让座。反之, 孩子则会效仿父母的做法, 导致爱心缺失。这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体现。

一个孩子, 在长大成人离开家庭之前, 在家庭里的时间是学校的近两倍, 而且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的环境里。因此, 如果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缺失, 将导致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如果要论“输”与“赢”, 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关键。这也是为什么说家庭教育是真正的“起跑线”的原因。

然而, 在现实中, 由于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导致孩子道德失范、缺乏爱心和责任的现象相当多。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 把孩子送到学校, 教育孩子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与家庭无关。还有的家庭, 对孩子只是简单地关心学习成绩, 而对孩子的心理困惑、遇到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与同学之间遭遇的人际关系紧张等, 则视而不见, 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表现。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 往往难以沟通, 内心冷漠, 缺乏应有的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具有特殊性, 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作为改善育人环境的重要阵地, 家庭教育现代化作为整体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和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 如果没有家长素养的提高, 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现代化相配套, 所谓优质教育、教育现代化, 都是不完整的, 是存在巨大缺陷的。

我认为, 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教养态度, 培养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 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 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通过对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引领与指导, 使家长对子女由单纯的情感支配向理智的爱升华,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单纯关心知识学习向重视教育孩子做人转变、由简单家长式向平等民主转变, 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合力, 实现优势互补,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大教育”格局。那个时候, 我们才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真正的“起跑线”在家庭教育 篇8

●真正的“起跑线”, 不在幼儿园, 不在小学、中学, 而在家庭。

●把各方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

近年来, 有一个观点大家耳熟能详, 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被很多家长奉为真理, 也被不少培训机构拿来忽悠。笔者赞同一种看法:择校风的推高、奥数热的泛滥、学校承载的期待, 莫不与“起跑线”论有很大关系。现在, 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 搞清楚真正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不同的人对“起跑线”的理解不同。有的家长认为, “起跑线”是幼儿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 特长班、补课是“起跑线”。别的孩子在补课, 自己的孩子不补课, 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作为学校, 也常常在喊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而学校对“起跑线”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有的认为是奥数, 有的认为是特长。那么真正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呢?

真正的“起跑线”, 不在幼儿园, 不在小学、中学, 而在家庭。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

作为父母, 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 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毫无疑问, 父母的行为、观念等, 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影响着孩子的态度和方法。如, 如果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 父母总是让座, 那么这个行为就会影响到孩子, 再遇到类似情况, 孩子也会让座。反之, 孩子也会效仿父母的做法, 导致爱心缺失。这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体现。

一个孩子, 在长大成人离开家庭之前, 在家庭里的时间是学校的近两倍, 而且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的环境里。因此, 如果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缺失, 将导致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如果要论“输”与“赢”, 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关键。这也是为什么说家庭教育是真正的“起跑线”的原因。

然而, 在现实中, 由于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导致孩子道德失范、缺乏爱心和责任的现象相当多。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 把孩子送到学校, 教育孩子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与家庭无关。还有的家庭, 对孩子只是简单地关心学习成绩, 而对孩子的心理困惑、遇到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与同学之间遭遇的人际关系紧张等, 则视而不见, 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表现。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 往往难以沟通, 内心冷漠, 缺乏应有的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具有特殊性, 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作为改善育人环境的重要阵地, 家庭教育现代化作为整体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和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 如果没有家长素养的提高, 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现代化相配套, 所谓优质教育、教育现代化, 都是不完整的, 是存在巨大缺陷的。

我认为, 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教养态度, 培养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 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 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通过对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引领与指导, 使家长对子女由单纯的情感支配向理智的爱升华,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单纯关心知识学习向重视教育孩子做人转变、由简单家长式向平等民主转变, 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合力, 实现优势互补,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大教育”格局。那个时候, 我们才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篇9

三岁入幼儿园, 三年学前教育, 是孩子学习生活中相对比较快乐的三年, 这三年的要求是“玩中学”的三年, 甚至是以玩为主, 以学为副。可偏偏有的幼儿园在教一些不该教的, 而家长和学校又认为是有用且必教的内容, 这一点与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具有最为鲜明的区别。基础教育阶段是很少见到教材以外的内容, 甚至教材中有, 考纲中没有的内容也基本处于被忽略状态, 在做非常功利的“减法”;但学前教育呢?在不断地给孩子们做加法, 这种加法的起因, 许多时候是家长的需要, 因为许多家长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让孩子学得越早、越多, 肯定就会越好。殊不知, 学习过程犹如马拉松比赛, 如果一开始就使出浑身的劲, 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学习需要兴趣这种信念来支撑, 兴趣就是学习的持久动力。有几个孩子能以百米比赛那样的速度跑完终身的学习?有谁见过教练让长跑运动员要如百米比赛那样进行比赛?

蒙塔古说:“儿童仰看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蚂蚁, 都是学习。”可从孩子认识“蚂蚁”起, 能有几回见到真正的蚂蚁?我们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经验学习”了, 这对后天的成长有许多不利。现在有种普遍的认识:“家长和学生是学校的上帝”, 甚至认为是“衣食父母”, 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对家长如“上帝”一样尊重, 像商场对“顾客”一样服务, 可教育是服务行为吗?能完全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吗?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不尊重规律却尊重家长, 是出自好心的坏主意, 感觉有点“气虚”。不得不说, 有时教育为了附和家长的意愿而迷失了方向。

不得不感叹传统教育的魅力。如果把传统教育方式比作中医, 那么异样的现代教育方式就是西医, 中医是那么的缓效, 西医是那么立竿见影, 当国人被西医的神效惊叹时, 自然地把几千年的中医给扔到了角落里。在没有西医时, 中医是病人唯一的救星, 当西医侵入时, 中医已经没有多少生机。当然这里不是讨论中医和西医谁更有效、更科学。但不可否认, 在古人眼里, 传统教育是烙在基因里的, 虽然“头悬粱椎刺股”, 也不见得有现代学生接受“现代教育”那么苦, 正如喝中药, 不管有多少苦, 也没有动手术那么痛, 虽然西药包在糖丸里, 可是苦是苦到本质上的, 逃过了味觉, 逃不过对各大器官粘膜的刺激和伤害。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讨厌传统教育?很大的原因是对它批判多了, 吸收少了。还有现代人习惯快节奏的生活, 也失去了对“慢节拍生活”的耐心, 许多家长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之间成为精英中的精英, 实在等不及孩子点点滴滴地成长。学校出于功利, 迎合家长不可言传的心愿, 少年大学生不就是一个见证吗?可以说少年大学生, 是知识财富的“暴发户”, 总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吧?可是少年大学生同时也得了“暴发户”的先天发育不良症, 输就输在了过程中, 没有过程就犹如没有量变的质变, 成长是需要时间来推动的, 人为地抢劫时间, 也是一种潜犯罪。

当今教育为什么会走成这个样子?“外国的教育特别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当我们忽然发现世上真有一把万能锁, 那就是教育时, 对教育空前的重视也就出现了。但重视不等于重压, 更不是“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看看当今的教育不是压就是奖, 教育的过程简单成一种商品的卖买, 这样的过程会给学生带来快乐吗?功利的学习和被迫的学习, 都不是兴趣在运作, 而是外力变相的强迫。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特别是对于生活条件不理想的家庭来说。所以家长和社会甚至是学校, 都把教育当作了一种投资, 拼命向学生身上扔钱, 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家长和老师似乎得了共同的毛病, 那就是对孩子的期待总是一个渐失的过程, 父母开始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教师认为自己能教育好学生, 可是只要有几回挫折下来, 就息气了, 真是“一鼓作气, 二鼓漏气, 三鼓息气”, 以后全都变成了向孩子“出气”, 还有几个孩子会在“出气筒”中自由地呼吸呢?家长和教师有时对孩子就是“股票”投资, 赚钱了就大喜, 输了钱就埋怨, 这一点跟中国股民的心态真是类同。国人投资股票是很少会去考虑企业的实效的, 反正大家一起炒, 炒到多高也不怕。未受教育的孩子如“原始股”, 谁会愿意输在“原始股”上?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盲目, 缺乏理性分析, 同时还有人指指点点, 总会用惊人的结论来吓唬人。

教育不怕输在起跑线上, 怕就怕输在过程中和结果里。在孱弱的生命里, 那沉重的起跑线, 压跨了多少孱弱的生命。素质教育在儿童面前成为了“数质教育”, 无数种素质构成的教育, 来到这个世界的天数, 都超不过儿童学习的素质数, 孱弱的生命里还来不及量变, 就让其质变, 那就是精神的早产儿, 看上去什么都懂, 其实什么也不懂, 这是谁的过错?不用谁来承认, 其实谁都知道。我们的儿童在起跑线上失去了什么?童真!可以这么说, 我们教育儿童的起跑线如汞, 看上去流淌着, 其实它是沉重的, 它的密度足够让人窒息。

刍议“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篇10

教育家爱默生曾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大自然能给孩子求知欲、想象力, 如果家长要实施“零岁工程”, 那么也应遵从儿童的认知天性、思维特点、兴趣取向, 引导并不断满足其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 让小生命自由、快乐、顺从本性地生长, 最终才能达到“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的效果。

“零岁工程”的口号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试问, 这个“起跑线”在哪里?是学前还是小学?是初中还是高中?在“起跑线”没有一个定论的情况下, 被许多商业化机构作为广告大肆滥用, 从而成为敦促“只许成功, 不许失败”的最响亮口号, 于是, 我国大部分家长的幸福指数开始随着孩子成绩的变化而变化。曾有一个案例, 一位初二的女学生, 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名, 一次因感冒没发挥好, 考了个班级第七名, 为此, 她父亲竟伤心落泪……家长的“心”如此脆弱, 孩子的身上又能承载着多少的重量呢?只要他们出了一点差错, 那“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成了他们精神上挥之不去的梦魇。然而,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究竟是指“什么”不要输?好像什么都不能输, 画画写字不能输, 吹拉弹唱不能输, 特别是文化课考试分数不能输。可想而之, 一次都不能输那是很难的。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输了怎么办?家长往往都会很“给力”, 采取再“鞭”策的办法。除了学校的课业, 家长会把“第二课堂”排得满满的, 做父母的虽有些不忍, 但只能义无反顾。这种“逼上梁山”式的教育, 过度刺激, 肯定适得其反, 重任在肩的孩子, 慢慢地, 自我认可度降低, 出现逆反心理, 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情况下, 部分家长可能由于“包办”的失败而变得非常无奈, 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 一个危险因子又以另一种方式诞生。

在一些人看来, 农村的孩子在“起跑线”上一定是输定了。事实上, 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都各有优劣, 总体来看, 农村的孩子成长并不亚于城市的孩子, 有时甚至优于城市的孩子, 他们自小没有条件接受这样那样的辅导, 但他们的心智并没有低人一等, 反而农村的生活给了他们更多的人生财富。“野”孩子的生命力极强, 风吹雨打从不怕, 给点阳光就灿烂。大家可能都有这个经验, 长跑最终获得第一的未必是“起跑”第一的, “后来居上”也是生活的常态, 家长们又何必为孩子在起跑线上的“失利”而黯然神伤呢?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那什么才是真正不能输的?输什么都可以, 只是不能输“人”。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 育人, 是引导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塑造完美的自我, 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

人的成长和成功是一个过程, 它有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能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孩子, 不可谓没有赢在起跑线了, 但也未见这种模式诞生出多少杰出人才。只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我国教育的现状:中小学生辛辛苦苦, 到了大学就懒懒散散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曾谈到, 评价一个国家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尺”之一, 是看这个国家的小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愉快, 大学生是否学得紧张勤奋。以此“标尺”观察我国的教育, 却恰恰相反。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冷眼相看“起跑线” 篇11

如果说,“起跑线”是一个宏观忽悠的话,那么,教育中的微观忽悠就更多了。身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时,常常不得不将自己的教学模式再三更改。“自主合作”“高效课堂”等理念,层出不穷,不一而足,各领风骚三五月。每年,教育工作者都会创作出这样的一些口号并推而广之。文理分科、自主招生、校长推荐,都是打着减轻学生负担的旗号,却又让学生疲于奔命。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如此怨声载道不堪一击,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忽悠太多。

为什么教育忽悠此起彼伏呢?这还是因为某些坐而论道的专家。他们不考虑实情,更不了解实情,而是热衷于“拍拍脑袋,想想口号”。你重视这个模式,我强调那种模式。这些高高在上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模式与理念,让最有发言权的一线教师无所适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这么多的忽悠中,没有几条是一线的教师所提出。

人生是长跑,如果是“自我锻炼”,那么,什么时候跑,从哪里开始出发,都可以是“我的地盘我做主”。非常残酷的是,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自我锻炼”并不常见,更多的情况下,选手一出场,就是直接参加关系到生存发展的“正式比赛”。面对这样的现实前提,“起跑线”越靠前,获得的优势自然也就越明显。同样是学校,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都已经能够普及电脑;而中西部偏僻山区的学校中,连一木正版的《新华字典》竟然还是奢侈品。当城市的孩子连家庭作业都已经网络化的时候,偏僻山区的孩子还在翻着一木盗版的字典查找字的读音。没有字典的孩子与没有字典的孩子相比,他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但是,没有字典的孩子与人手一台电脑的孩子相比,起点肯定不相同。如果我们再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孩子,别怕,你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那就是昧着良心在说话。家长有糊涂的,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糊涂的。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否认“起跑线”之说的专家们,他们绝对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到那些连一木正版的《新华字典》都找不到的学校接受教育。

还有许多不公平的“起跑线”横亘在学生面前,高考录取就是另外一个典型。同样是高中三年,甚至是同样一张试卷,在填报同样一所高校时,一些地方的学生就要付出比另一些地方的学生高几十分甚至是上百分的代价。许多学生,之所以永远地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就是因为输在录取分数这一道“起跑线”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每年高考,几乎都有人铤而走险地进行“高考移民”,虽然我们一直是对此严查严打。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篇12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 “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 “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 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 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 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 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 致使起个大早, 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 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 只有区区十几年, 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 起跑领先了, 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 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 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 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 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 孩子没有生活经验, 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 不但没有共鸣感, 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 不是看分数, 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 说明教育成功了, 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 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 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 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 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 可能泪如泉涌, 百感交集。

二十多年前, 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 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 几乎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 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 后劲不足, 最终败北, 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 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 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 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

实名推荐制给高考改革带来什么

北大首次试点“实名推荐制”, 全国39所中学校长获得推荐资质。这则消息迅速引起社会热议, 不少人提出质疑:凭什么是这39所中学?如何保障推荐过程公正透明?北大出炉“中学名校排行榜”是否加剧教育不公?针对上述质疑, 北大招办给记者提供了书面回应。这份材料说, 改革政策的初衷, 在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框架下, 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使中学和学生能够逐步转为主动培养素质, 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

北大招办表示, 近年来一直稳步推进自主招生制度改革, 旨在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践中, 通过采取自主招生、保送生、特长生等措施, 选拔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实名推荐制”也是自主招生的方式之一。

对于入选中学数量, 北大招办回应表示, 由于是首次试点, 试点的省份和中学数量很有限, 很多优秀的中学没有获得参与的机会, 但仍然可以继续通过自主招生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在具体操作环节上, 北大采取了系列措施保证这项政策顺利实施, 包括“严格的中学准入制度”和“充分的阳光公示制度”。中学须在本校内对推荐学生的信息及推荐理由进行公示;北京大学在北大招生网上对获得资质的中学、校长及推荐学生、推荐理由进行公示。

北大招办表示, 试行方案明确了违规惩罚措施。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 如存在弄虚作假等情形, 一经发现立即取消中学及校长的推荐资质;获推荐的学生, 如存在弄虚作假等情形, 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学生的资格。

一、仍以分数论英雄, 推荐名单为何难见“怪才”?

随着推荐学生的名单陆续公布, 新的争议接踵而至。除了江苏无锡天一中学少年班年仅14岁的洪欣格以“写作水平突出”引人注目外, 获得推荐的学生基本上仍然以分数论英雄, 难见偏才或怪才脱颖而出。这是否偏离了改革初衷?“校长实名推荐”究竟该推荐什么样的人才?

去年11月17日, 南京师大附中率先公布了推荐学生名单, 推荐该校高三 (1) 班的匡超。南京师大附中副校长周俊说:“推荐匡超上北大是最没有争议的, 他三年前进校的成绩是全校第一, 现在还是全校第一。”随后武汉二中推荐了理科女生宋轶凡。据其班主任刘友平说, 这个来自农村的女生学科成绩均衡, 总分基本上都是年级第一名。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推荐的3名学生, 每次大考成绩都在年级前5名, 有的多次考取第一名。有老师猜测, 明年湖北省文理科高考状元有可能从这几名学生中产生。

“即使不用推荐和降低30分录取, 他们也能考上北大, 推荐这些人等于浪费名额!”推荐名单公布后, 社会舆论再次发出质疑。湖南、河南、陕西、吉林和重庆等地中学推荐的学生, 无不是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 汽车就会早衰,

该急速行进时, 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 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 不能满负荷运转, 要适度磨合。如此, 孩子到了成年, 才能快马加鞭, 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想

●伍晓阳, 李江涛, 凌军辉

各自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

面对浪费名额的质疑, 南京师大附中学生匡超并不认同。他对记者说:“我觉得, 中学校长举荐学生到北大是输送优秀人才, 而不是对文化考试成绩尚且不够的人进行助学加分。”南京师大附中副校长周俊表示, 推荐试点的第一年以稳为主, 而且偏才怪才的选拔也需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舆论的关注和压力下, 推荐一个‘怪才’需要非凡的勇气。”南京一所不愿具名的名校校长表示, “什么是怪才?单科成绩优秀, 学科竞赛获奖, 还是创新能力突出?似乎很难具体界定。一旦所谓的怪才获得推荐, 肯定将面临公正性质疑, 背后是不是有黑幕?是不是怪才谁说了算?”获得推荐资格的北京某重点中学校长此前曾表示, 要推就应该推荐“怪才”, 没有就宁可不推荐。但记者电话联系这位校长时, 他坦言学校承受了很大压力, 随着其他中学推荐学生名单陆续公布, 他有可能对推荐学生的思路作出调整。

“究竟选拔全才还是偏才, 应该把选择权交给中学校长, 社会不应给他们造成太大压力。”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张红霞说。但她担心的事已经发生, 有位中学校长被问到为何不选偏才时, 无奈地表示:“非不能也, 实不敢也。”

二、“校长实名推荐”离“素质高考”有多远?

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近年来备受非议。如何探索多元化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 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和教育改革的追求。北大自主招生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 给高校招生改革带来了什么?北大招办表示,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政策的推出, 将是对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补充, 这项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但从现实看, 这项改革实际又落入“分数大比拼”的应试陷阱。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招办负责人表示, 北大招生改革的意义已大打折扣, “实名推荐制”实际上变成了提前“掐尖”, 在激烈的高考生源竞争中“抢跑”。“校长实名推荐制度要想取得成功, 一定要有相应的诚信体系、监督制度和选拔程序等作为配套。”来自教育界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刘林认为, 在当前的国情下, 北大的招生改革不值得推广。如果清华等其他一流大学纷纷效仿, 公布一批各自认可的“名校排行榜”, 必然助长“择校风”, 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 实名推荐制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扬生认为, 但是从实践来看, 在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招生人数有限的情况下, 推行这样的改革“形式重于内容”。而且即使有着阳光公示制度, 也难以防止权力寻租的现象。

“作为一项高考招生改革的尝试, 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谷力表示, 实名推荐制在许多国家实行,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运行良好的保障。“一项改革措施, 不可能只有益处没有弊端, 关键是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它, 以严格的要求执行它,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谷力说。

(来源:新华网)

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 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 知识的本质是科学, 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 想象力独占鳌头, 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 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 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 一

旦共存, 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 让其晚接触知识, 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 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 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上一篇:作品分析与演奏体会下一篇:手段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