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蹲踞式起跑的教学

2024-07-24

短跑蹲踞式起跑的教学(共8篇)

短跑蹲踞式起跑的教学 篇1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短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蹲踞式起跑是短距离跑规定的起跑姿势, 它的优点是两只脚有稳固的支撑点, 可以利用身体的重力作用迅速启动。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用蹲踞式起跑, 让他们了解这项运动, 并掌握这些技术,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就必须研究改进蹲踞式起跑技术, 积累训练经验, 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

一、小学生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特征

1.蹲踞式的起跑技术动作比较复杂, 不能要求小学生用简单的几节教学课就学会或做得很好, 掌握这一动作技术, 一定要反复练习, 循序渐进地完成。因此, 在小学教学中, 应细心发现和了解他们具有的基础, 结合多种学生感兴趣的起跑方式, 慢慢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起跑意识。在训练过程中, 要把蹲踞式起跑与短距离的重复跑、加速跑等教学手段穿插结合进行, 这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度的练习就避免了只是练习枯燥的起跑技术。

2.小学生应逐渐熟悉和掌握起跑器的使用,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用起跑器后蹬所起的反作用力及对起跑的作用。

3.正确的蹲踞式起跑技术能充分发挥身体各方面的机能, 避免多余能量的消耗, 进而取得优秀的比赛成绩。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和分解动作技术相结合, 小学生刚刚接触蹲踞式起跑, 在教学中应以基本技术为主, 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例如:首先学习站立式的起跑, 一段时间以后再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

二、小学生蹲踞式起跑的正确姿势

小学生应培养正确的蹲踞式起跑姿势, 错误的技术定型对学生的发展后患无穷。正确的姿势具体如下:蹲踞式起跑过程中要配合三个口令做出相应的姿势, 即:“各就位”、“预备”、“跑”。

普通式的起跑器安装方法要掌握几个要点, 首先前起跑器距离起跑线约为一脚半, 后起跑器距离前起跑器也是一脚半, 两个起跑器的左右距离大约为15厘米, 前起跑器和地面所成的角度为45度, 后起跑器与地面所成的角度为75度。

“各就位”两脚依次踏在起跑器上, 两腿屈膝, 后膝跪地。两手用手指尖在起跑线后撑地, 虎口向前, 拇指相对, 体重落在两手两脚和后膝五个支点上。

“预备”:后膝离地, 臀部从容抬起, 略高于肩旁, 重心前移, 全神贯注地听起跑的信号。

枪响或“跑”:两手迅速推离地面, 两臂用力前后摆动, 两脚快速蹬离起跑器, 后腿积极前摆, 前腿髋、膝、踝充分蹬直跑出, 身体要有较大的前倾。

三、小学生教学时可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1.教师先做一个完整的动作示范, 这样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对蹲踞式起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带领学生做从手到脚的分解动作 (三个口令, “各就位”, “预备”, “跑”) 。

3.教师下口令, 学生听教师口令做完整动作,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4.两人一组, 一位同学喊口令, 另一位同学做动作, 帮助者一手放在练习者臀上部, 另一只手放在肩前, 帮助体会“预备”动作的抬臀与前移中心的空间感觉, 掌握时间, 互换角色。

5.用各种姿势跑, 进行快速反应练习。

6.集体做一次完整动作 (跑出三到五步) , 教师注意观察动作, 有问题及时纠正。

四、蹲踞式起跑教学中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 运用练习方法和手段时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第一, 起跑与起跑后的加速跑是比较困难的一部分, 二者存在紧密联系, 所以训练应该以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灵敏性和位移速度为目标;第二, 从器材和场地等实际情况出发, 练习必须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且尽量保证练习的次数。中学生蹲踞式起跑技术练习中, 常用的手段有:

1.俯卧撑 (用手指尖支撑地面)

主要作用:练习手臂支撑, 提高手指力量。

2.低支撑高抬腿

主要作用:提高抬腿能力, 发展腿部力量, 提高起跑前”预备”的能力。

3.原地腿支撑、抬臂、抬腿配合练习

主要作用: (1) 提高抬腿能力及摆臂; (2) 摆腿的配合技术和发展提高迈出第一步的能力。

4.蹲踞式跳沙坑

主要作用: (1) 发展腿部力量, 体会蹬离起跑器时的用力顺序; (2) 学习离开起跑器瞬间的技术和摆臂相配合的技术。

5.低支撑站立式起跑练习

主要作用: (1) 学习迈第一步技术和蹬离起跑器技术; (2) 学习起跑后3—5步跑的节奏。

6.蹲踞牵引跑

主要作用: (1) 发展起跑的爆发力; (2) 速度耐力。

五、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起跑是练习反应速度, 更是一种心理训练。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应采取形式多样的起跑, 一定不要像运动员一样枯燥地过于强调蹲踞式起跑的技术细节。

2.抓好“预备”动作的教学, 是掌握蹲踞式起跑的关键。

3.起跑后的加速跑两腿要充分后蹬, 随着跑动步长增大, 步频也逐渐加快, 上体逐渐抬起。

4.针对有些学生两腿蹬起跑器时无力的情况, 要强调平时多练习全蹲向上跳起, 也可以加大起跑时的阻力。

5.易犯错误:起跑时两臂同时后摆和上体过早抬起, 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注意力太过集中在蹬起跑器上, 忽视了对双臂的协调及仰头、挺胸造成的上体太早抬起。

纠正措施:一定注意起跑时腿和手臂的协调配合, 尤其是摆动腿的另一侧手臂要做加速前摆, 起步时要把头埋低, 摆臂腿伸配合好。

6.抢跑。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过于紧张、抱有侥幸心理, 重心过于前移, 造成身体不稳。解决的途径是进行思想教育, 要有一个放松的心态, 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更要消除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说明起跑的意义。

总而言之, 在对小学生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时, 要多总结, 善于总结经验。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要在实践中打造高质量课堂。

短跑蹲踞式起跑的教学 篇2

蹲踞式起跑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起跑方式,学生学会简单的动作不要太多的时间,但要真正能够做到快速起跑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蹲踞式起跑教学课上,先通过各种不同姿势的起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得出蹲踞式起跑能做到出发最快,这样就让同学们在游戏中了解蹲踞式起跑,同时也拉近了同学们与蹲踞式起跑运动的起跑距离。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观看老师的示范动作,在脑海中产生一个动作表象;然后分小组先在教师预先布置好的场地上有序进行尝试练习,要求相互观察、相互纠正。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建议多评价,探讨存在的问题,帮助对方解决问题、改正动作;提倡多鼓励或用合适的方法激励暂时没掌握的同学。这样情感熏陶与体育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体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教学中,我能紧贴教学对象,突出学生这一主体;紧贴所教内容,把提高学生的技能作为目标;紧贴教学环境,把营造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作为手段,从而达到了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相互提高,大家始终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过程,但与新课标的高标准相比较,本节课还从在诸多差距:

一是对课的设计还不够完美,预设的还是不够多,每个环节掌握的时间不够好,主要是自己讲的多,组织练习少,学生活动强度达不到要求。纠正问题多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还不够,如在做蹲距式起跑练习时,可让学生自己体会,然后讨论讲评,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是对个别学生参与练习不积极的问题,不能及时激发鼓励。三是对教材的挖掘不够,蹲踞式起跑还应包括起跑后的加速跑一技术环节。这样才能更好的练习短跑的起跑技术,虽然设计了辅助教法,但练习的还是不够量,需加强练习。

短跑蹲踞式起跑的教学 篇3

短跑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项目, 属于一种极限运动。短跑是发展速度素质最有效的手段, 是田径运动员的基础项目, 在其它运动项目训练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人体肌肉收缩速度、动作速度、身体位移速度最快的运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短跑的技术和训练逐步采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模型化分析、电子计算器仿真等手段进行研究, 使人们对短跑技术的认识特别是途中跑技术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而且各种学科知识如运动生化、运动解剖、运动生物力学、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知识相互交叉, 丰富了人们对短跑这一项目的知识, 然而作为短跑运动的“蹲踞式”起跑技术, 人们对其的研究分析却不多。

1887年美国田径教练玛尼菲从袋鼠后腿弯屈然后向前跳跃的姿势的到启发, 发明了“蹲踞式”起跑技术.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美国运动员布克采用“蹲踞式”起跑以12秒成绩获得100公尺冠军, 又以54秒2的成绩获得400公尺冠军。从此“蹲踞式”起跑技术开始在全世界推广。[7]

短跑技术发展史上另一个发展的里程碑是, 1929年美国选手G˙辛普逊首先使用了可调节的起跑器, 他以9秒4跑完100码.因为当时不准使用起跑器, 只准在地上挖起跑穴, 他的成绩没有被承认为世界纪录, “蹲踞式”起跑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直到1938年起跑器才取得合法地位。

“蹲踞式”起跑技术是短跑运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运动成绩增加运动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短跑项目技术的发展和规划的变化, 起跑的快慢对短跑成绩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为起跑瞬间的快慢, 不仅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影响, 同时也对各阶段技术发挥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到整个短跑的比赛成绩.[1]就拿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的110米栏决赛来说, 尽管美国选手特拉梅尔在复赛中跑出比刘翔好的成绩, 但在决赛中, 由于刘翔在起跑中夺得先机, 使得美国运动员在追赶刘翔过程中造成节奏破坏踢倒了第六栏, 而刘翔有了这百分之几秒优势最后顺利夺冠。因此, 如何提高短距离跑项目中“蹲踞式”起跑的速度, 是我们每位从事体育工作的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应不断探究的问题。

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蹲踞式”起跑的速度?这就得从影响“蹲踞式”起跑的各因素来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常备的专门编制的“文献目录索引”来查找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1.2 分析法

综合分析收集的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类资料。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从“蹲踞式”起跑的反应时间、反应类型分析

反应时间是从一个刺激信号开始到对此刺激作出反应的时间。一般来说, 起跑反应时间有两个部分组成:起跑前反应时间和起跑反应时间。起跑前反应时间是从刺激信号开始到肌肉开始活动这段时间, 这是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刺激信息的时间。起跑反应时间是从肌肉开始活动到运动发生这一段时间。一个是神经反应时间, 一个是肌肉反应时间, 神经反应时间加快传递运动信息, 肌肉作为效应器在快速传递信息过程下迅速反应做出运动决定。对于提高“蹲踞式”起跑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人体反应的类型有三种:即主动反应、被动反应和应激反应。在“蹲踞式”起跑中, 运动员的反应主要是主动反应和被动反应。主动反应能使感觉神经高度兴奋, 有效加快其神经的传导速度。被动反应则是在接受刺激后, 感觉神经才开始兴奋。例如:运动员在听到枪声后, 产生反应推离地面起跑。[2]因而在起跑的教学与训练中, 首先得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动作技术本身的主动反应上, 其次是把注意力放在“捕捉”发令枪声音上的被动反应。这是因为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比集中在信号上的反应速度要快10%以上。原由是注意力的指向性和肌肉紧张度有关, 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 完成该动作有关的肌群紧张度会升高, 从而会加快动作的完成速度和质量。

2.2 从“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来分析

“蹲踞式”起跑技术作为田径短跑项目中的一个专门技术, 它必须符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体打破静止, 实现零加速的最大值, 减少能量损失等为基本条件。在动作形式上应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肌肉在特定姿态下的收缩特征。[3]因而应在起跑技术的熟练性和起跑技术的正确、合理性二个方面分析。

2.2.1 加强“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

神经生理学专家和动作学习的研究学者, 在他们关于动作技能发展即时性理论中认为, 在动作序列突变, 以及达到动作学习基本成分的力量与方向需要转换的各个阶段时, 动作的反馈对速度的控制极为重要。由于短跑的动作技术是相对固定的, 起跑的方向也被统一要求必需符合田径规则规定, 因而起跑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4]因为熟练的应答动作能反馈给大脑相对稳定的良性刺激, 这样能有效降低神经的粘滞性, 加速神经脉冲信号的传递, 从而加速了动作的反应时间。[2]另外, 熟练的应答动作能有效提高各技术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 使得人体各部位发力的连续性得到加强, 从而有效提高动作速度。此外熟练的动作技术也可使运动员把注意力从动作技术上转移到“捕捉”发令枪响的信号上。

因此, 在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与训练中, 应让运动员在掌握正确起跑动作的同时, 进行大量反复的重复练习, 使之达到动作自动化的程度, 也是提高“蹲踞式”起跑速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2.2.2 提高“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合理性

“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性是指符合人体各肢体肌肉的用力特点 (骨骼关节所处位置、角度, 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姿态) 和运动形式 (路线、幅度、方向等) 上的要求, 表现为规则要求下动作技术的相对统一。合理性是指肢体间的用力形式, 用力方向、大小、时机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和高度协同, 表现为动作的整体性和效益性。因此正确、合理的起跑技术, 不仅表现为规则条件下的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特征, 更应形成个性鲜明的适合运动员自己的技术风格。这是充分挖掘和提高“蹲踞式”起跑速度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3 从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分析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根据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 可分为最大力量, 爆发力量与力量耐力。[4]在短跑项目中, 力量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是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重要因素也是短跑运动员必备的主要运动素质之一, 是掌握和运用技术, 战术的基础。从力学公式F=ma中可得知, 力量等于人体质量 (m) 与加速度 (a) 的乘积, 力量是引起人体加速度的原因, 力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则人体运动速度也就越快。[5]故在人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体加速度, 对力量的要求更偏重于相对力量。相对力量越是大, 肌肉越容易在运动中克服内、外阻力产生快速的收缩速度。

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 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增强运动员肌肉力量, 能有效提高“蹲踞式”起跑的动作速度。

2.3.1 要有效提高下肢蹬力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蹲踞式”起跑是在特定身体姿态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从技术上讲, 好的起跑效果要求两腿蹬力要强, 特别是后腿。后腿的蹬离动作是“打破”人体静止姿态的起始点, 并开始推动人体重心快速向前移动。[5]故在教学与训练中加强后腿肌肉的收缩力量, 对提高蹬离动作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2.3.2 要注意加强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

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强调, 起跑时两臂的推动力量和离地后的摆动力量对起跑的影响。提高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量, 对推动和促进上体的抬起, 使上体较快达到适当高度和位置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它一方面可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另一方面可对下肢蹬离起跑器时力量和速度的发挥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因此, 在对运动员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 必须注意身体各部位力量的均衡发展。不能有所偏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蹲踞式”起跑受反应速度影响, 主要是影响自身兴奋性的主动反应和接受刺激后的被动反应。

(2) “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合理性对起跑速度有重要的影响。

(3) 运动员的个人力量素质对“蹲踞式”起跑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下肢力量, 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

3.2 建议

(1) 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着重加强“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 以及提高“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性、合理性的练习。

(2) 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增强运动员肌肉力量, 特别是下肢蹬力, 上肢的推动力及摆动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生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人体生理学》教材编写组.人体生理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3]邓树勋, 等, 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吴剑正.小周期提高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初探[C]//湖南体育论文集:2002业余教练教练员论文.

[5]黎强, 黄慧宁.短跑力量练习[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6]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蹲踞式起跑 》教学反思 篇4

详细步骤如下:

第一步,以“刘翔跨栏比赛时的起跑姿势”为例,利用学生模仿体育明星的好奇心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主题。

第二步,讲解蹲踞式起跑的完整口令与动作要点,并根据口令将技术动作分为三个环节,使学生了解学习步骤,明确学习目标。

①“ 各就位”——听到口令后以起跑线为界,确定左右脚的位置,下蹲时右膝和左脚尖大致平行,右脚掌注意蹬地;双手分开比肩稍宽,双手不压线;做好起跑的预备姿势。

②“ 预备”——听到口令后,双肩稍前移,抬臀、右膝微屈,做好起跑的准备。

③ “跑”——听到口令后,右脚掌用力蹬地,左臂快速上摆,带动身体向前跃出后快速向前跑。

第三步,通过提问:蹲踞式起跑的完整口令是什么?每个口令对照的技术动作是什么?你能否根据口令完成正确的技术?……。加深学生的技术印象,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

这样的教学步骤能够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建立清晰的技术表象,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有条不紊地掌握技术的各个环节,最后在思考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各个独立的技术动作进行“组装”,掌握完整的动作技术。这种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蹲踞式起跑速度的方法与手段 篇5

蹲踞式起跑是短跑项目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短距离跑是在无氧中进行的, 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 起跑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起跑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疾跑, 起跑技术更不能忽视。短跑技术的发展以及“零抢跑”规则的变化, 不只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影响, 而且也对各阶段技术的发挥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到整个短跑的比赛成绩。为此, 本文就蹲踞式起跑速度作一简单阐述, 仅供同仁参考。

一、蹲踞式起跑的方式

蹲踞式起跑的方式有普通式、接近式和拉长式。因为普通式起跑易于容易掌握, 所以说在训练中, 通常采用普通式起跑。通过工作训练的总结, 现针对普通式起跑进行阐述。

普通式要求前起跑器抵制板距离起跑线一脚半, 后起跑器抵制板距离起跑线三脚。两起跑器中轴距离为10~15厘米左右。普通式在预备时, 前腿、大腿、小腿之间的角度为90°, 后腿角度为130°左右, 前腿的小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为45°。实践证明, 普通式起跑使运动员更有效的发力, 提高了起跑速度, 起跑效果较好。

二、蹲踞式起跑的环节

蹲踞式起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各就位, 预备, 鸣枪。

(一) 各就位

听到“各就位”口令后, 做2~3次深呼吸, 然后轻快地走或慢跑至近起跑器, 俯身双臂支撑地面, 双脚依次压紧抵制板, 双手收回到起跑线后, 呈单腿跪撑姿势, 双脚抵紧起跑器。低头自然放松。四指并拢与大拇指呈“八”字形支撑, 两手之间的间距与肩同宽。

(二) 预备

听到口令, 臀部平稳抬高时, 用口缓慢而均匀地吸一口气, 吸气力量适中, 当臀部位置固定后, 前腿、大腿、小腿之间的角度为90°, 后腿角度为130°左右, 前腿的小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为45°, 两臂与地面垂直或两肩略超起跑线, 两脚压紧抵制板, 屏住呼吸, 使胸廓的肋骨不再活动, 盆骨得到固定, 附属于胸廓和骨盆上的肌肉就有了牢固的支撑点, 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张力的增强, 来保证身体相对稳定支撑和良好发力结构。

(三) 鸣枪

听到“跑的”信号后, 两腿用力蹬离起跑器, 两手迅速推离地面, 快速前后摆臂。蹬离起跑器后, 不要立即抬头, 随着跑速的增加, 上体渐渐抬起。低头起跑, 有利于发挥下肢快速频率, 尽快过渡到途中跑。在整个过程中, 头的位置及其动作要与上体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 充分发挥头的舵手作用。

三、训练反应速度练习方法

(一) 追球练习

方法:一人抛地滚球, 另一人快速追赶练习。

(二) 原地双脚跳练习

方法:分组进行原地双脚跳练习, 听到口令后, 变加速跑。

(三) 碎步跑

方法:分组进行原地碎步跑练习, 听到口令后, 变加速跑。

(四) 小步跑

方法:分组进行原地小步跑练习, 听到口令后, 变加速跑。

(五) 变向跑

方法:分组进行向前跑, 听到口令后, 迅速反向往回跑。

四、提高步频的训练方法手段

提高青少年步频的敏感期在11~13岁, 此阶段的重点是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 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换能力, 并提高肌肉快速收缩能力与肌肉的放松能力, 训练手段有:

1.10~15秒碎步跑变加速跑30~50米。

2.原地快速小步跑变加速跑30次+30~50米加速跑。

3.原地半高抬腿跑变加速跑30次+30~50米加速跑。

4.下坡跑, 15度左右坡度30~50米加速跑。

5.快速后蹬跑, 快速30~50米加速跑。

五、提供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原地快速摆臂练习, 50~60次。

2.快速高抬腿跑, 持续时间5~10秒。

3.快速小步跑, 半高抬腿跑, 距离30~40米。

4.快速跨步跑, 距离50米 (计时、记步) 。

5.30米计时跑加30米行进间计时跑。

6.60米计时跑加60米行进间计时跑。

六、发展力量的练习方法

短跑的力量训练, 要根据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进行安排训练。力量训练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举重训练、负重训练、抗阻力训练、跳跃训练。

(一) 举重训练

1.挺举30kg~80kg一至两次。然后加重量2~5kg一至两次。

2.快挺20kg~30kg, 6~8组, 每组30次。

3.卧推30kg~60kg, 6~8组, 每组6~8次。

(二) 负重训练

1.快速深蹲40kg~60kg, 6~8组, 每组6~8次。

2.半蹲60kg~130kg, 6~8组, 每组6~8次。

3.负重弓箭步跳20kg~40kg, 6~8组, 每组20~30次。

4.负重双脚跳20kg~30kg, 6~8组, 每组20~30次。

(三) 抗阻力训练

1.牵拉高抬腿跑30米~60米, 8~10组。

2.皮条摆腿30~60次, 8~10组。

3.皮条摆臂30~60次, 8~10组。

4.拖杠铃片跑10kg~15kg, 30~50米, 8~10组。

(四) 跳跃训练

1.单脚跳30~50米, 8~10组。

2.跨步条30~50米, 8~10组。

3.五级蛙跳, 8~10组。

4.立定三级跳, 10~12组。

5.立定五级跳, 10~12组。

总之, 正确的蹲踞式起跑技术是符合人体各肢体肌肉的用力特点 (骨骼关节所在位置、角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姿势) 和运动形式上 (路线、幅度、方向等) 的要求表现, 在规则要求下, 动作技术的相对统一及合理性是肢体间的用力形式, 用力方向、大小、时机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和高度协同, 的表现。

从运动学角度分析, 蹲踞式起跑是在特定身体姿态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从技术上讲, 好的起跑效果要求蹬力要强, 特别是后腿。后腿的蹬离动作是“打破”人体静止姿态的起始点, 并开始推动人体重心急速向前移动。故在训练中加强后腿肌肉的收缩力量能对提高蹬离动作速度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现在短跑技术的发展强调, 对起跑时两臂的推动力量以及离地后的摆动力量的要求至关重要, 所以说, 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对起跑的影响同等重要, 提高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量, 对推动和促进身体重心的位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短跑蹲踞式起跑的教学 篇6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在小学阶段,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必须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但由于此时的小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认知水平较低,对运动技术动作的理解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以笔者所在区体育学科带头人卢老师上的《蹲踞式起跑》的实践课为例,课上卢老师创新的教法和手段以及学生的技能达成度等给现场观摩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用学生每人都有的小小身份牌,玩出了蹲踞式起跑的大智慧。

二、案例描述

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南京市江宁区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教学研讨活动现场,由区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蹲踞式起跑》课开始了。

观摩课在室外的200m田径场中央进行,执教教师采用了半圆式的学生站位方法,目的是让所有学生能够看得清教师的示范,学生练习时也能做到收放自如,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展开有效教学。

在学生做完慢跑中的游戏活动和徒手操之后,执教教师直奔本课主题——蹲踞式起跑动作的技术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开始了分组学练,“各就位,预备,跑”的口令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或2人一组,或4人一组一个接一个地做出蹲踞式起跑动作并加速向前跑出3~5m。

“嘟嘟”,随着教师集合的哨声响起,学生们迅速聚拢到圆心中央。教师大声地说:“请同学们每人拿出自己的身份牌,按照老师的要求跟着老师做动作”。这时笔者与在场的许多教师顿时感到不解,一个小小的身份牌拿出来能做什么呀?是不是搞错了呢?正在大家疑惑不解时,只见学生把身份牌套在脖子上,又开始了“各就位,预备,跑”的起跑练习,这次观摩教师明显感觉学生的动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观摩教师为了弄清其中缘由,都纷纷起身来到了学生练习的地方,只见学生的身份牌上粘贴上了一张动作分解图(见图1)。

学生们觉得动作做得不好时,拿出来看看,模仿一下。但更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学生在做“预备”动作时的停顿和观察。那么,学生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正在疑惑之际,卢老师健步前来指导笔者附近这组的学生,只听到卢老师说:“预备”动作时,身体重心要前移,要把脖子上悬挂的身份牌移过前面的起跑线(见图2)。

蹬地、摆臂、抬上体起跑瞬间时要用胸部撞击身份牌,体会加速的感觉(见图3)。

“哦!”原来是这样,真是绝妙的金点子呀!”观摩教师们异口同声地说。

三、案例剖析

1.小小挂图的巧用。执教教师采用小小的身份牌,并把动作分解图粘贴在身份牌上面,人手一份,悬挂于脖子上,这种做法省时、省力、高效,易于让学生适时观察正确动作,并快速地进行正误对比,避免了制作大挂图后集中全体学生读图时过多浪费时间的麻烦,惠及了全体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2.挂图悬挂的妙用。身份牌上的动作分解图悬挂在脖子上,除了读图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和控制了“预备”动作时,身体重心前移的幅度。孩子们重心前移时,脖子上悬挂的身份牌自然而然地移过(或身份牌的垂影正好在线上)前面的起跑线(黄色胶带),起跑时两腿的起跑角度就基本达到了技术动作的要求。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巧妙地解决了起跑后加速跑的提速问题。身份牌在“预备”动作时,它基本垂直于地面,与练习者躯干约成90°左右,练习时只要教师告诉学生抬上体用自己的胸部快速地撞击身份牌就基本达到了抬上体向前加速的目的。

四、案例反思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体育教学研究的永恒追求。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精在创法。蹲踞式起跑教学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枯燥,学生难以理解,较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执教教师采用小小的身份牌进行教法创新,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蹲踞式起跑这一教材是死的,但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活的,它体现了教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只为了教教材;要善于从研究的视角出发,研究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并不断地加以改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一物多用、一物巧用、一用到底的教学思路,彰显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有效、有趣的教学原则。本课让学生用悬挂在脖子上的身份牌读图进行模仿学习,然后用悬垂的身份牌进行控制双腿蹬起角度,最后再用悬垂的身份牌刺激学生瞬间加速,这种一物多用,一物巧用,一用到底的教学思路,教学效果显著,目标达成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短跑蹲踞式起跑的教学 篇7

一、年龄特征分析

在训练中由于都是13~17岁的运动员,而他们的训练年限都很短或初练,如果按照两手迅速推离地面,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1)手臂的摆动与腿部不能及时配合起来。

(2)推力过大,使身体抬高过早,和延迟启动加速时间。

(3)不能有效地发挥人的能力(即极限本能运动能力),达不到自己的最好成绩。

而如果两臂迅速屈肘,一手(后置腿的异侧手)前摆,一手(后置腿的同侧手)后推,这样造成身体在瞬间失去平衡,加上手臂的迅速后摆,那么后置腿必须前抬、扒地、蹬伸,从而相对提高了启动时间,且有效地利用了身体重心,和身体蹬与摆结合的机动原理,使人本身的潜力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二、从生物力学角度和生理角度分析

由于两手的一抽一摆,身体失去平衡,如果想克服失去平衡的身体不向前倒,由于人体与生俱来的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迅速地挪动后腿来克服它,这就形成了非条件反射。而经过长期系统反复的训练,随刺激次数的增多,使条件刺激的皮质兴奋灶与非条件刺激的皮质兴奋灶之间,多次结合强化而建立暂时的联系,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因此起跑的能力逐步稳定,而又随着刺激的逐渐加强(即两手的抽离的速度加快,身体的前倾角的逐渐加大),而受到的是神经的抑制进入保持阶段,人的本能潜力达到了极限,起动也就到了最后程度,而动作逐步地进入适应性即稳定阶段。

(1)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在进行理论探讨时,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迅速屈臂使上体突然失去支撑,必会造成身体前仆,而同时下肢又积极蹬地,这不是会令运动员要么加大步幅以防跌倒,要么费很大的力来抗拒身体前翻的力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各部位做的代偿性反应完全可以使起跑顺利完成。而且前仆导致的身体不平衡,会反射性引起两腿更加积极的蹬地和摆动,使下肢迅速前移,以维持身体平衡,这样无形中会使蹬地频率有所增加,此时只要运动员能控制一下上体(实际上这样容易做到)就可使重心迅速前移,进而提高起跑效果。由此可见,屈臂后的暂时失衡不仅未对身体运动造成威胁,反而通过促使腿部积极运作提高了频率。另外,“预备”后起跑前阶段运动员的头是抬起的,由于状态反射可使背部肌群紧张程度增加,这可以有效地阻止身体前翻。

(2)从生理学角度分析。

可看出“迅速屈臂”比“两手迅速推离地面”更能缩短起跑时间。肌肉在收缩前必须先被拉长才能有效地收缩。当大脑接听到信号(枪声或口令“跑”)并把“推离地面”的信号传给手臂上的效应器后,手臂的肌肉虽极想“迅速推离地面”,二者可以通过迅速把时间间隔缩短,但毕竟不能减少为零,手未离开地面,我们很难想象腿会有积极的动作。另外,由于推力使上体有所抬升,相对来说身体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状态,这也无助于刺激腿部肌群做更积极的活动。若起跑时采用“迅速屈肘”的方式,则效果会好很多。收到信号后,手臂在躯体压力下完全可以顺势屈起,这样做不仅减少了一个动作,缩短时间,而且可以顺畅地进入摆臂阶段,可谓一举两得,突然屈肘造成的身体短暂失衡也可反射性地加强腿部动作,从而加强起跑效果。

三、队起跑技术分析

起跑后的第一步的步长相对较小,而当两手抽离地面时,身体的极度失重,这就要求大腿和小腿肌肉短而有力的收缩、伸张,从而决定了第一步的步长不会因为过大,而限制起跑速度。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13~17岁运动员的教学训练中,起到了极大的方便作用,也相对地对起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总是起到缓解作用。

李祖健同志研究提出:将后起跑器抵足板的后角从传统的75~80°减小为60~65°。这一改进使前后起跑器抵足板的角度差距缩小,由原来“预备”时体重大部分落在两手和两腿上,转变为身体重量大部分落在两腿上。由于“预备”时的后腿膝角适当地增大,在无支撑的情况下,膝关节在130°以上时参与活动的屈膝肌群增强,可有效地提高后蹬的力量和速度。好的起跑效果必然是起动快和两腿蹬起有力。后起跑器角度的适当减小,不但起动快,而且有效地解决了蹲踞式起跑无力现象。

传统起跑器的安装及起跑技术,容易出现抢跑现象,产生原因除有侥幸取胜的猜枪声起动外,主要因素是由“预备”姿势时,身体重心的过分前倾,致使手臂及手指负担过重,不能控制动作造成的。我们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当出现抢跑现象时,首先是后足离开抵足板,假如说后足不离开抵足板,就意味着可减少或杜绝出现抢跑现象。那么,在后起跑器抵足板的后角由传统的75~80°减少为60~65°,“预备”姿势大部分体重落在两腿上的同时,我们除加强对两脚贴紧起跑器抵足板的要求,还特别强调了后足心要压紧抵足板,也有效地控制了后脚的稳定性,对预防抢跑是行之有效的,基本上能杜绝抢跑现象。

四、结论

短跑蹲踞式起跑的教学 篇8

一、蹲踞式起跑瞬间抬直上体的原因分析

1.我们平时的起跑动作教学一般是蹲踞式里的“普通式”和“拉长式”两种,而蹲踞式起跑的过程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动作,问题就出在前两个动作上,因一个人的双腿力量有主次之分,同学们在做“各就位”起跑的动作一般是将有力腿置前,两手平均距离撑地,位于身体两侧,起跑时,两脚用力蹲离起跑器,后腿迅速向前摆出,同时前腿充分蹲直,将身体送出。但由于两腿力量不均,用力也不均,身体侧偏,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必须突然站直、停顿一下,再做加速跑。

2.上肢力量薄弱,腿部力量不足,爆发力差。蹲离起跑器时,两腿蹲不起来,骨盆和肩部不能向前上方挺出,从而不能使躯干形成较大的前倾姿势,或难以在躯干前倾姿势下保持平衡,被迫过早抬起躯干,站直、停顿一下再做加速跑。

3.“预备”姿势时,骨盆后缩,眼睛不是注视前大约50厘米处,而是抬头看前几十米甚至终点线。使起跑时蹲地角度增大,发令之后不得不站直、停顿一下再做加速跑。

4.不习惯在躯干前倾很大的姿势下做加速跑,怕摔跤。

5.两个起跑器距离起跑线太近。

二、解决蹲踞式起跑瞬间抬直上体的对策

1.开始时,也就是在做“各就位”动作时,教师就要注意学生的姿势,为了避免身体偏差这个问题。把有力腿的同侧手尽量移近前腿,使身体重心略向有力腿处的支撑上移动,造成身体与起跑方向的正方向略有偏差。这样,起跑时有力腿的蹲伸,造成的偏差就可以克服,因本身自己有偏差,瞬间启动就不需要维持这方面的平衡,跑出后不会出现停顿动作。

2.加强腿部力量练习的同时发展上肢力量,方法有许多。腿部力量的训练方法:一般采用大量的跳跃,特别是单脚跳,其一是缩小两腿之间力量的主次,又不易疲劳,恢复又快,力量持续的时间又长,这样容易维持身体平衡。另要多做“预备”姿势的静态练习。

3.“预备”姿势时,帮助学生将后缩骨盆适当前移,若有困难可适当拉长前起跑器至起跑线的距离,让学生的眼睛注视起跑线前50厘米处,最好是在有一定坡度上做起跑动作,同时用较长的橡皮带在身后加阻力做起跑。因是在下坡上做起跑动作,学生有一种感觉,自己本身就处在一个向下的趋势之中,再向前倾的话,起跑之后肯定会摔倒。但教师要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身上有一根橡皮带捆着,身体不会失去平衡,可以大胆地向前倾,起跑时无须站直,不会摔倒。在身后拉橡皮带的同伴要及时跟着跑,但阻力不要过大。或者采用推肩起跑。

4.为了保持动作的连惯性,用标枪做斜杆,让学生在斜杆下做起跑,因前上方一根斜杆,在起跑时不能碰杆,迫使前倾时做加速,不能站直、停顿。但斜杆的前端不要压得太低,以免产生低头躲着杆跑的错误。

5.分段做警示标志。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标志。一般在15~20米处设立抬直上体的标志物,在前10~15米,设置每一步的落点(可用石灰做标志点),第一步为三脚半至四脚长,第二步为四脚至四脚半,以后每步增长半个脚掌,直到七脚半至八脚长接近途中跑步长。而且步点开始要左右25~30厘米,后逐渐缩短距离直至两步点在一条直线上。

6.强化“分小腿”技术和“手臂左右摆”技术。在起跑的前几步,一定要有意识强调两小腿要分开,使前脚掌着地点左右相距25~30厘米,同时要求两手臂有意识强调左右摆臂,后逐渐过渡到前后摆臂。注意两臂左右摆臂要与两前脚掌左右着地同步(即两手臂逐渐过渡到前后摆臂,两前脚掌逐渐过渡到落点在一条直线上)。

7.适当拉长两起跑器至起跑线的距离。

上一篇:怎样写话题作文下一篇: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