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绝招之蹲踞式起跑

2024-10-23

教学绝招之蹲踞式起跑(共4篇)

教学绝招之蹲踞式起跑 篇1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短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蹲踞式起跑是短距离跑规定的起跑姿势, 它的优点是两只脚有稳固的支撑点, 可以利用身体的重力作用迅速启动。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用蹲踞式起跑, 让他们了解这项运动, 并掌握这些技术,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就必须研究改进蹲踞式起跑技术, 积累训练经验, 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

一、小学生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特征

1.蹲踞式的起跑技术动作比较复杂, 不能要求小学生用简单的几节教学课就学会或做得很好, 掌握这一动作技术, 一定要反复练习, 循序渐进地完成。因此, 在小学教学中, 应细心发现和了解他们具有的基础, 结合多种学生感兴趣的起跑方式, 慢慢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起跑意识。在训练过程中, 要把蹲踞式起跑与短距离的重复跑、加速跑等教学手段穿插结合进行, 这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度的练习就避免了只是练习枯燥的起跑技术。

2.小学生应逐渐熟悉和掌握起跑器的使用,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用起跑器后蹬所起的反作用力及对起跑的作用。

3.正确的蹲踞式起跑技术能充分发挥身体各方面的机能, 避免多余能量的消耗, 进而取得优秀的比赛成绩。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和分解动作技术相结合, 小学生刚刚接触蹲踞式起跑, 在教学中应以基本技术为主, 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例如:首先学习站立式的起跑, 一段时间以后再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

二、小学生蹲踞式起跑的正确姿势

小学生应培养正确的蹲踞式起跑姿势, 错误的技术定型对学生的发展后患无穷。正确的姿势具体如下:蹲踞式起跑过程中要配合三个口令做出相应的姿势, 即:“各就位”、“预备”、“跑”。

普通式的起跑器安装方法要掌握几个要点, 首先前起跑器距离起跑线约为一脚半, 后起跑器距离前起跑器也是一脚半, 两个起跑器的左右距离大约为15厘米, 前起跑器和地面所成的角度为45度, 后起跑器与地面所成的角度为75度。

“各就位”两脚依次踏在起跑器上, 两腿屈膝, 后膝跪地。两手用手指尖在起跑线后撑地, 虎口向前, 拇指相对, 体重落在两手两脚和后膝五个支点上。

“预备”:后膝离地, 臀部从容抬起, 略高于肩旁, 重心前移, 全神贯注地听起跑的信号。

枪响或“跑”:两手迅速推离地面, 两臂用力前后摆动, 两脚快速蹬离起跑器, 后腿积极前摆, 前腿髋、膝、踝充分蹬直跑出, 身体要有较大的前倾。

三、小学生教学时可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1.教师先做一个完整的动作示范, 这样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对蹲踞式起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带领学生做从手到脚的分解动作 (三个口令, “各就位”, “预备”, “跑”) 。

3.教师下口令, 学生听教师口令做完整动作,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4.两人一组, 一位同学喊口令, 另一位同学做动作, 帮助者一手放在练习者臀上部, 另一只手放在肩前, 帮助体会“预备”动作的抬臀与前移中心的空间感觉, 掌握时间, 互换角色。

5.用各种姿势跑, 进行快速反应练习。

6.集体做一次完整动作 (跑出三到五步) , 教师注意观察动作, 有问题及时纠正。

四、蹲踞式起跑教学中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 运用练习方法和手段时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第一, 起跑与起跑后的加速跑是比较困难的一部分, 二者存在紧密联系, 所以训练应该以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灵敏性和位移速度为目标;第二, 从器材和场地等实际情况出发, 练习必须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且尽量保证练习的次数。中学生蹲踞式起跑技术练习中, 常用的手段有:

1.俯卧撑 (用手指尖支撑地面)

主要作用:练习手臂支撑, 提高手指力量。

2.低支撑高抬腿

主要作用:提高抬腿能力, 发展腿部力量, 提高起跑前”预备”的能力。

3.原地腿支撑、抬臂、抬腿配合练习

主要作用: (1) 提高抬腿能力及摆臂; (2) 摆腿的配合技术和发展提高迈出第一步的能力。

4.蹲踞式跳沙坑

主要作用: (1) 发展腿部力量, 体会蹬离起跑器时的用力顺序; (2) 学习离开起跑器瞬间的技术和摆臂相配合的技术。

5.低支撑站立式起跑练习

主要作用: (1) 学习迈第一步技术和蹬离起跑器技术; (2) 学习起跑后3—5步跑的节奏。

6.蹲踞牵引跑

主要作用: (1) 发展起跑的爆发力; (2) 速度耐力。

五、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起跑是练习反应速度, 更是一种心理训练。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应采取形式多样的起跑, 一定不要像运动员一样枯燥地过于强调蹲踞式起跑的技术细节。

2.抓好“预备”动作的教学, 是掌握蹲踞式起跑的关键。

3.起跑后的加速跑两腿要充分后蹬, 随着跑动步长增大, 步频也逐渐加快, 上体逐渐抬起。

4.针对有些学生两腿蹬起跑器时无力的情况, 要强调平时多练习全蹲向上跳起, 也可以加大起跑时的阻力。

5.易犯错误:起跑时两臂同时后摆和上体过早抬起, 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注意力太过集中在蹬起跑器上, 忽视了对双臂的协调及仰头、挺胸造成的上体太早抬起。

纠正措施:一定注意起跑时腿和手臂的协调配合, 尤其是摆动腿的另一侧手臂要做加速前摆, 起步时要把头埋低, 摆臂腿伸配合好。

6.抢跑。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过于紧张、抱有侥幸心理, 重心过于前移, 造成身体不稳。解决的途径是进行思想教育, 要有一个放松的心态, 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更要消除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说明起跑的意义。

总而言之, 在对小学生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时, 要多总结, 善于总结经验。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要在实践中打造高质量课堂。

教学绝招之蹲踞式起跑 篇2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有显著的特征: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但因心理发展不均衡,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容易转移。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唤起学生的情趣,丰富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时时产生新鲜感,寓乐于教学中。

二、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本课障碍跑的设计中,教师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前,通过简单的讲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创作”思路,给学生以创作“原型”,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根据各自对教师指导的不同理解,以及器材的利用程度不同,创编出不同的障碍。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并不是“放羊”,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是必要的。本课中,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尽量使整个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充满着活力。

四、最后的游戏,我安排了名叫《穿越森林》的接力跑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起跑与障碍跑的关系。

总之,本节课是能够达到我预想的目标的。

教学建议:

1、可以多增加运动明星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用具体的形象的图片来辅助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2、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是好的,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学绝招之蹲踞式起跑 篇3

短跑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项目, 属于一种极限运动。短跑是发展速度素质最有效的手段, 是田径运动员的基础项目, 在其它运动项目训练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人体肌肉收缩速度、动作速度、身体位移速度最快的运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短跑的技术和训练逐步采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模型化分析、电子计算器仿真等手段进行研究, 使人们对短跑技术的认识特别是途中跑技术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而且各种学科知识如运动生化、运动解剖、运动生物力学、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知识相互交叉, 丰富了人们对短跑这一项目的知识, 然而作为短跑运动的“蹲踞式”起跑技术, 人们对其的研究分析却不多。

1887年美国田径教练玛尼菲从袋鼠后腿弯屈然后向前跳跃的姿势的到启发, 发明了“蹲踞式”起跑技术.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美国运动员布克采用“蹲踞式”起跑以12秒成绩获得100公尺冠军, 又以54秒2的成绩获得400公尺冠军。从此“蹲踞式”起跑技术开始在全世界推广。[7]

短跑技术发展史上另一个发展的里程碑是, 1929年美国选手G˙辛普逊首先使用了可调节的起跑器, 他以9秒4跑完100码.因为当时不准使用起跑器, 只准在地上挖起跑穴, 他的成绩没有被承认为世界纪录, “蹲踞式”起跑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直到1938年起跑器才取得合法地位。

“蹲踞式”起跑技术是短跑运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运动成绩增加运动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短跑项目技术的发展和规划的变化, 起跑的快慢对短跑成绩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为起跑瞬间的快慢, 不仅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影响, 同时也对各阶段技术发挥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到整个短跑的比赛成绩.[1]就拿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的110米栏决赛来说, 尽管美国选手特拉梅尔在复赛中跑出比刘翔好的成绩, 但在决赛中, 由于刘翔在起跑中夺得先机, 使得美国运动员在追赶刘翔过程中造成节奏破坏踢倒了第六栏, 而刘翔有了这百分之几秒优势最后顺利夺冠。因此, 如何提高短距离跑项目中“蹲踞式”起跑的速度, 是我们每位从事体育工作的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应不断探究的问题。

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蹲踞式”起跑的速度?这就得从影响“蹲踞式”起跑的各因素来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常备的专门编制的“文献目录索引”来查找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1.2 分析法

综合分析收集的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类资料。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从“蹲踞式”起跑的反应时间、反应类型分析

反应时间是从一个刺激信号开始到对此刺激作出反应的时间。一般来说, 起跑反应时间有两个部分组成:起跑前反应时间和起跑反应时间。起跑前反应时间是从刺激信号开始到肌肉开始活动这段时间, 这是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刺激信息的时间。起跑反应时间是从肌肉开始活动到运动发生这一段时间。一个是神经反应时间, 一个是肌肉反应时间, 神经反应时间加快传递运动信息, 肌肉作为效应器在快速传递信息过程下迅速反应做出运动决定。对于提高“蹲踞式”起跑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人体反应的类型有三种:即主动反应、被动反应和应激反应。在“蹲踞式”起跑中, 运动员的反应主要是主动反应和被动反应。主动反应能使感觉神经高度兴奋, 有效加快其神经的传导速度。被动反应则是在接受刺激后, 感觉神经才开始兴奋。例如:运动员在听到枪声后, 产生反应推离地面起跑。[2]因而在起跑的教学与训练中, 首先得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动作技术本身的主动反应上, 其次是把注意力放在“捕捉”发令枪声音上的被动反应。这是因为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比集中在信号上的反应速度要快10%以上。原由是注意力的指向性和肌肉紧张度有关, 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 完成该动作有关的肌群紧张度会升高, 从而会加快动作的完成速度和质量。

2.2 从“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来分析

“蹲踞式”起跑技术作为田径短跑项目中的一个专门技术, 它必须符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体打破静止, 实现零加速的最大值, 减少能量损失等为基本条件。在动作形式上应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肌肉在特定姿态下的收缩特征。[3]因而应在起跑技术的熟练性和起跑技术的正确、合理性二个方面分析。

2.2.1 加强“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

神经生理学专家和动作学习的研究学者, 在他们关于动作技能发展即时性理论中认为, 在动作序列突变, 以及达到动作学习基本成分的力量与方向需要转换的各个阶段时, 动作的反馈对速度的控制极为重要。由于短跑的动作技术是相对固定的, 起跑的方向也被统一要求必需符合田径规则规定, 因而起跑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4]因为熟练的应答动作能反馈给大脑相对稳定的良性刺激, 这样能有效降低神经的粘滞性, 加速神经脉冲信号的传递, 从而加速了动作的反应时间。[2]另外, 熟练的应答动作能有效提高各技术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 使得人体各部位发力的连续性得到加强, 从而有效提高动作速度。此外熟练的动作技术也可使运动员把注意力从动作技术上转移到“捕捉”发令枪响的信号上。

因此, 在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与训练中, 应让运动员在掌握正确起跑动作的同时, 进行大量反复的重复练习, 使之达到动作自动化的程度, 也是提高“蹲踞式”起跑速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2.2.2 提高“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合理性

“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性是指符合人体各肢体肌肉的用力特点 (骨骼关节所处位置、角度, 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姿态) 和运动形式 (路线、幅度、方向等) 上的要求, 表现为规则要求下动作技术的相对统一。合理性是指肢体间的用力形式, 用力方向、大小、时机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和高度协同, 表现为动作的整体性和效益性。因此正确、合理的起跑技术, 不仅表现为规则条件下的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特征, 更应形成个性鲜明的适合运动员自己的技术风格。这是充分挖掘和提高“蹲踞式”起跑速度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3 从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分析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根据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 可分为最大力量, 爆发力量与力量耐力。[4]在短跑项目中, 力量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是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重要因素也是短跑运动员必备的主要运动素质之一, 是掌握和运用技术, 战术的基础。从力学公式F=ma中可得知, 力量等于人体质量 (m) 与加速度 (a) 的乘积, 力量是引起人体加速度的原因, 力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则人体运动速度也就越快。[5]故在人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体加速度, 对力量的要求更偏重于相对力量。相对力量越是大, 肌肉越容易在运动中克服内、外阻力产生快速的收缩速度。

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 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增强运动员肌肉力量, 能有效提高“蹲踞式”起跑的动作速度。

2.3.1 要有效提高下肢蹬力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蹲踞式”起跑是在特定身体姿态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从技术上讲, 好的起跑效果要求两腿蹬力要强, 特别是后腿。后腿的蹬离动作是“打破”人体静止姿态的起始点, 并开始推动人体重心快速向前移动。[5]故在教学与训练中加强后腿肌肉的收缩力量, 对提高蹬离动作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2.3.2 要注意加强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

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强调, 起跑时两臂的推动力量和离地后的摆动力量对起跑的影响。提高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量, 对推动和促进上体的抬起, 使上体较快达到适当高度和位置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它一方面可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另一方面可对下肢蹬离起跑器时力量和速度的发挥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因此, 在对运动员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 必须注意身体各部位力量的均衡发展。不能有所偏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蹲踞式”起跑受反应速度影响, 主要是影响自身兴奋性的主动反应和接受刺激后的被动反应。

(2) “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合理性对起跑速度有重要的影响。

(3) 运动员的个人力量素质对“蹲踞式”起跑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下肢力量, 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

3.2 建议

(1) 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着重加强“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 以及提高“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性、合理性的练习。

(2) 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增强运动员肌肉力量, 特别是下肢蹬力, 上肢的推动力及摆动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生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人体生理学》教材编写组.人体生理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3]邓树勋, 等, 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吴剑正.小周期提高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初探[C]//湖南体育论文集:2002业余教练教练员论文.

[5]黎强, 黄慧宁.短跑力量练习[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6]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蹲踞式起跑 》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起跑。结果,大部分学生起跑动作很慢。只有个别学生的爆发力好一点,跑的相对来讲快一点,但也只是在那猜口令。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的动作不熟练而造成的;二是不会做专门的动作练习;然后我便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加以练习,先是两人一组相发令练习,接着三四个人一组,一人发令,其他人一起起跑,比一比看谁的起动速度快。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并让动作标准的学生到前面给同学做示范。最后我采用了蹲踞式起跑三十米练习。我发现通过小组练习使同学很快的掌握了起动腿和起动线的距离。并且起动速度也相应的有了提高。

在游戏部分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小推车游戏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好多同学由于上肢力量的缺乏,走到一半就支撑不住了,但是他们在全组同学的鼓励下,还是咬牙坚持住了。

总之,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蹲踞式起跑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基本掌握动作方法,但由于蹲踞式起跑是个技术性较难的动作,在以后还需加强练习,尤其是起动后重心提的太高还有待于改进。

在本节课中发现注重学生三基的培养很重要。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注重学生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而且更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是直接关系到动作质量的好坏,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至关重,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也不容忽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一下几点:

1、教师的语言应接近学生的年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扎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组织纪律,加强课堂的组织。

上一篇:授课效果下一篇:农机售后服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