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蹲踞式起跑

2024-08-23

小学蹲踞式起跑(通用10篇)

小学蹲踞式起跑 篇1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短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蹲踞式起跑是短距离跑规定的起跑姿势, 它的优点是两只脚有稳固的支撑点, 可以利用身体的重力作用迅速启动。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用蹲踞式起跑, 让他们了解这项运动, 并掌握这些技术,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就必须研究改进蹲踞式起跑技术, 积累训练经验, 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

一、小学生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特征

1.蹲踞式的起跑技术动作比较复杂, 不能要求小学生用简单的几节教学课就学会或做得很好, 掌握这一动作技术, 一定要反复练习, 循序渐进地完成。因此, 在小学教学中, 应细心发现和了解他们具有的基础, 结合多种学生感兴趣的起跑方式, 慢慢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起跑意识。在训练过程中, 要把蹲踞式起跑与短距离的重复跑、加速跑等教学手段穿插结合进行, 这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度的练习就避免了只是练习枯燥的起跑技术。

2.小学生应逐渐熟悉和掌握起跑器的使用,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用起跑器后蹬所起的反作用力及对起跑的作用。

3.正确的蹲踞式起跑技术能充分发挥身体各方面的机能, 避免多余能量的消耗, 进而取得优秀的比赛成绩。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和分解动作技术相结合, 小学生刚刚接触蹲踞式起跑, 在教学中应以基本技术为主, 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例如:首先学习站立式的起跑, 一段时间以后再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

二、小学生蹲踞式起跑的正确姿势

小学生应培养正确的蹲踞式起跑姿势, 错误的技术定型对学生的发展后患无穷。正确的姿势具体如下:蹲踞式起跑过程中要配合三个口令做出相应的姿势, 即:“各就位”、“预备”、“跑”。

普通式的起跑器安装方法要掌握几个要点, 首先前起跑器距离起跑线约为一脚半, 后起跑器距离前起跑器也是一脚半, 两个起跑器的左右距离大约为15厘米, 前起跑器和地面所成的角度为45度, 后起跑器与地面所成的角度为75度。

“各就位”两脚依次踏在起跑器上, 两腿屈膝, 后膝跪地。两手用手指尖在起跑线后撑地, 虎口向前, 拇指相对, 体重落在两手两脚和后膝五个支点上。

“预备”:后膝离地, 臀部从容抬起, 略高于肩旁, 重心前移, 全神贯注地听起跑的信号。

枪响或“跑”:两手迅速推离地面, 两臂用力前后摆动, 两脚快速蹬离起跑器, 后腿积极前摆, 前腿髋、膝、踝充分蹬直跑出, 身体要有较大的前倾。

三、小学生教学时可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1.教师先做一个完整的动作示范, 这样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对蹲踞式起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带领学生做从手到脚的分解动作 (三个口令, “各就位”, “预备”, “跑”) 。

3.教师下口令, 学生听教师口令做完整动作,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4.两人一组, 一位同学喊口令, 另一位同学做动作, 帮助者一手放在练习者臀上部, 另一只手放在肩前, 帮助体会“预备”动作的抬臀与前移中心的空间感觉, 掌握时间, 互换角色。

5.用各种姿势跑, 进行快速反应练习。

6.集体做一次完整动作 (跑出三到五步) , 教师注意观察动作, 有问题及时纠正。

四、蹲踞式起跑教学中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 运用练习方法和手段时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第一, 起跑与起跑后的加速跑是比较困难的一部分, 二者存在紧密联系, 所以训练应该以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灵敏性和位移速度为目标;第二, 从器材和场地等实际情况出发, 练习必须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且尽量保证练习的次数。中学生蹲踞式起跑技术练习中, 常用的手段有:

1.俯卧撑 (用手指尖支撑地面)

主要作用:练习手臂支撑, 提高手指力量。

2.低支撑高抬腿

主要作用:提高抬腿能力, 发展腿部力量, 提高起跑前”预备”的能力。

3.原地腿支撑、抬臂、抬腿配合练习

主要作用: (1) 提高抬腿能力及摆臂; (2) 摆腿的配合技术和发展提高迈出第一步的能力。

4.蹲踞式跳沙坑

主要作用: (1) 发展腿部力量, 体会蹬离起跑器时的用力顺序; (2) 学习离开起跑器瞬间的技术和摆臂相配合的技术。

5.低支撑站立式起跑练习

主要作用: (1) 学习迈第一步技术和蹬离起跑器技术; (2) 学习起跑后3—5步跑的节奏。

6.蹲踞牵引跑

主要作用: (1) 发展起跑的爆发力; (2) 速度耐力。

五、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起跑是练习反应速度, 更是一种心理训练。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应采取形式多样的起跑, 一定不要像运动员一样枯燥地过于强调蹲踞式起跑的技术细节。

2.抓好“预备”动作的教学, 是掌握蹲踞式起跑的关键。

3.起跑后的加速跑两腿要充分后蹬, 随着跑动步长增大, 步频也逐渐加快, 上体逐渐抬起。

4.针对有些学生两腿蹬起跑器时无力的情况, 要强调平时多练习全蹲向上跳起, 也可以加大起跑时的阻力。

5.易犯错误:起跑时两臂同时后摆和上体过早抬起, 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注意力太过集中在蹬起跑器上, 忽视了对双臂的协调及仰头、挺胸造成的上体太早抬起。

纠正措施:一定注意起跑时腿和手臂的协调配合, 尤其是摆动腿的另一侧手臂要做加速前摆, 起步时要把头埋低, 摆臂腿伸配合好。

6.抢跑。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过于紧张、抱有侥幸心理, 重心过于前移, 造成身体不稳。解决的途径是进行思想教育, 要有一个放松的心态, 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更要消除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说明起跑的意义。

总而言之, 在对小学生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时, 要多总结, 善于总结经验。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要在实践中打造高质量课堂。

小学蹲踞式起跑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的活动意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中,体验成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蹲踞式起跑是田径运动各个项目的基础,是用于锻炼的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本次课的练习,发展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坚持锻炼的习惯。通过身体素质的练习,提高学生心肺功能,强健学生的体格。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发展学生反映能力、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使学生能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过渡期,有很好的模仿能力,同时学生具有好动和好奇的生理特点。与他人合作方面有一定基础,虽然体质还是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还是存在。但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好胜心强,敢于表现。本次课结合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加强提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跑的基础知识,掌握跑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蹲踞式起跑的身体姿势、起跑加速阶段的技术动作,同时能让学生的反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自尊和自信,体验跑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启动身体后能很快的达到最大速度,所以本次教学的难点是学生瞬间加速度的提高。

2、教学重点:在蹲踞式起跑中要求学生能快速的移动身体,所以重心的移动和蹬地动作本次教学的重点。

六、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讲解示范法: 通过讲解动作要领,做到语言精炼、讲解适度,辅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示学 生积极思维,学练结合。教师完整示范,让学生在大脑中树立准确的动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示范,培育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更快的明白动作要领,学会练习方式。

2、练习法:

采用集体练习、分组练习、评比竞赛等多种方法组织练习。

3、指导、纠正错误法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

(二)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运用观察法、对比法和竞赛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区别,接着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从中悟出正确的动作原理、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本次课所要学习的主题。

2、通过慢跑和徒手操使学生达到热身效果,结合游戏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学习兴趣。

(二)学习与实践部分。

1、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对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技术有基本的了解,使学生能更准确的学习本次课的内容。

2、发展灵敏素质,提高反应能力,采用站立式起跑听突发信号的起动练习;比一比,谁的反应快。以及加速阶段的蹬地和摆臂动作的定型练习,加强学生对动作技术掌握。

3、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可围成圈向外起跑练习,距离20~40米,次数6~7次或由学生自定,在练习中进行互评互教。练习较大强度的加速跑40~60米,发展加速能力,体验速度感觉。通过学生自己在练习中发现的问题和教师的讲解和纠正帮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掌握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技术。

4、通过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三)结束与放松部分

1、整理队伍,进行小结。

2、散开集体放松,调整呼吸。

头部动作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影响 篇3

在少年儿童一级田径运动会中,常会遇到一些运动员在蹲踞式起跑时,由于头部动作过高或过低,致使起跑动作突然停顿失去身体重心前趴,影响了出发速度。因此,在少年儿童蹲踞式起跑教学训练时,教师除了抓关键的上下肢动作外,还必须注意正确的头部动作。本文试图通过头部动作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影响分析,找出蹲踞式起跑时正确的头部动作模式,供蹲踞式起跑教学训练时参考。

二、头部动作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影响分析

1、从解剖的结构上来看

由于头的重量及头在脊柱上所处的位置,头部动作对身体各部分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蹲踞式起跑中头部动作的屈伸程度不适(过高或过低),将直接影响着最初出发时的身体前倾角度。

2、从生理状态反射机制来看

头部位置的改变能反射性引起人体肌张力的变化,肌张力的变化又能引起相应部位的变形,随之人体重心并发生适应性变化。例如,在蹲踞式起跑时,由于头部突然或过早的抬起,就会反射性的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张力上升,致使出现动作停顿和上体过早抬起,造成部分抵消了上下肢蹬摆产生的力量,肩和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难以拉长,限制了肩和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使起跑速度大大降低。反之若过分低头则可以反射性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张力下降,而产生极大的前旋力,这样也难以使上下肢蹬摆而产生的力量,用于拉长肩和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和扩大肩和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其起跑速度同样也得不到发挥。

三、造成蹲踞式起跑时头部错误动作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起跑是短距离比赛项目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任何一名短跑运动员想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具有良好的起跑技术。因此在蹲踞式起跑教学训练中,除了观察上下肢动作外,还应该注意正确的头部动作。如发现问题应找出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纠正。在蹲踞式起跑时一般常见的头部错误动作的原因和纠正方法有:

1、对蹲踞式起跑时正确的头部动作要求不清楚。此时,反复利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强化。①“各就位”时,要求肘伸直、头向下、颈放松、下颔松弛、眼看前2.5米处。②“预备”时,要求低头松颈、肘伸直,眼看起跑线前1-1.5米处,臀部先向上后向前。③“鸣枪”时,要求左臂向前,右臂向后,左脚后蹬,后脑勺与脚跟成一条直线,应逐渐抬高视线与终点带平齐。

2、在运动员尚未完全掌握蹲踞式起跑基本技术时,就进行用起跑信号或集体练习,忽视头部正确动作,使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到速度和力量上。此时让运动员进一步了解和体会了正确的起跑动作后,方可听信号和几个人一起进行蹲踞式起跑练习,主要是为了使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的正确性和节奏上,以防片面地追求速度和力量。

3、起跑器安装不合适。此时提醒运动员使用起跑器时,应根据自己的身高、体型、训练程度、技术水平、素质情况来!择,要有利于预备姿势感到舒适和起跑后身体有一个合适的前倾角度,避免由于前起跑器与起跑线之间的距离过大或过小,引起头部错误动作,一般!用普通式。

4、上下肢力量差。此时上肢应多!用俯卧撑、杠铃卧推、哑铃屈伸等练习,下肢应多!用立定跳远、跳深、多级跳、杠铃下蹲等练习。

5、怕摔倒心理。此时让运动员养成在大倾斜角度下跑的习惯和教师用杆子按住运动员的背,使其保证一定的倾斜角,让运动员顺着杆子跑。

四、建立蹲踞式起跑时正确头部动作的模式

通过头部动作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影响分析,发现在蹲踞式起跑时头部动作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合理的,那正确的头部动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根据教学实践并参考有关资料认为,在最初出发时,运动员的身体应有一个正确的角度。从前起跑器通过腿、背躯干到头部可以画一条直线,背部平直,胸部略微挺出,微微下压收腹。因为,此时推动身体重心上升与水平线角小,身体重心移动所用的时间短、冲力大。这样能获得较快的步频,增加了水平速度。若头变上或变下而直线难以通过头部,就会造成停顿或前扒,直接影响出发的速度。

五、小结与建议

小学蹲踞式起跑 篇4

短跑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项目, 属于一种极限运动。短跑是发展速度素质最有效的手段, 是田径运动员的基础项目, 在其它运动项目训练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人体肌肉收缩速度、动作速度、身体位移速度最快的运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短跑的技术和训练逐步采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模型化分析、电子计算器仿真等手段进行研究, 使人们对短跑技术的认识特别是途中跑技术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而且各种学科知识如运动生化、运动解剖、运动生物力学、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知识相互交叉, 丰富了人们对短跑这一项目的知识, 然而作为短跑运动的“蹲踞式”起跑技术, 人们对其的研究分析却不多。

1887年美国田径教练玛尼菲从袋鼠后腿弯屈然后向前跳跃的姿势的到启发, 发明了“蹲踞式”起跑技术.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美国运动员布克采用“蹲踞式”起跑以12秒成绩获得100公尺冠军, 又以54秒2的成绩获得400公尺冠军。从此“蹲踞式”起跑技术开始在全世界推广。[7]

短跑技术发展史上另一个发展的里程碑是, 1929年美国选手G˙辛普逊首先使用了可调节的起跑器, 他以9秒4跑完100码.因为当时不准使用起跑器, 只准在地上挖起跑穴, 他的成绩没有被承认为世界纪录, “蹲踞式”起跑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直到1938年起跑器才取得合法地位。

“蹲踞式”起跑技术是短跑运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运动成绩增加运动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短跑项目技术的发展和规划的变化, 起跑的快慢对短跑成绩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为起跑瞬间的快慢, 不仅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影响, 同时也对各阶段技术发挥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到整个短跑的比赛成绩.[1]就拿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的110米栏决赛来说, 尽管美国选手特拉梅尔在复赛中跑出比刘翔好的成绩, 但在决赛中, 由于刘翔在起跑中夺得先机, 使得美国运动员在追赶刘翔过程中造成节奏破坏踢倒了第六栏, 而刘翔有了这百分之几秒优势最后顺利夺冠。因此, 如何提高短距离跑项目中“蹲踞式”起跑的速度, 是我们每位从事体育工作的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应不断探究的问题。

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蹲踞式”起跑的速度?这就得从影响“蹲踞式”起跑的各因素来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常备的专门编制的“文献目录索引”来查找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1.2 分析法

综合分析收集的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类资料。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从“蹲踞式”起跑的反应时间、反应类型分析

反应时间是从一个刺激信号开始到对此刺激作出反应的时间。一般来说, 起跑反应时间有两个部分组成:起跑前反应时间和起跑反应时间。起跑前反应时间是从刺激信号开始到肌肉开始活动这段时间, 这是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刺激信息的时间。起跑反应时间是从肌肉开始活动到运动发生这一段时间。一个是神经反应时间, 一个是肌肉反应时间, 神经反应时间加快传递运动信息, 肌肉作为效应器在快速传递信息过程下迅速反应做出运动决定。对于提高“蹲踞式”起跑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人体反应的类型有三种:即主动反应、被动反应和应激反应。在“蹲踞式”起跑中, 运动员的反应主要是主动反应和被动反应。主动反应能使感觉神经高度兴奋, 有效加快其神经的传导速度。被动反应则是在接受刺激后, 感觉神经才开始兴奋。例如:运动员在听到枪声后, 产生反应推离地面起跑。[2]因而在起跑的教学与训练中, 首先得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动作技术本身的主动反应上, 其次是把注意力放在“捕捉”发令枪声音上的被动反应。这是因为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比集中在信号上的反应速度要快10%以上。原由是注意力的指向性和肌肉紧张度有关, 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 完成该动作有关的肌群紧张度会升高, 从而会加快动作的完成速度和质量。

2.2 从“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来分析

“蹲踞式”起跑技术作为田径短跑项目中的一个专门技术, 它必须符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体打破静止, 实现零加速的最大值, 减少能量损失等为基本条件。在动作形式上应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肌肉在特定姿态下的收缩特征。[3]因而应在起跑技术的熟练性和起跑技术的正确、合理性二个方面分析。

2.2.1 加强“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

神经生理学专家和动作学习的研究学者, 在他们关于动作技能发展即时性理论中认为, 在动作序列突变, 以及达到动作学习基本成分的力量与方向需要转换的各个阶段时, 动作的反馈对速度的控制极为重要。由于短跑的动作技术是相对固定的, 起跑的方向也被统一要求必需符合田径规则规定, 因而起跑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4]因为熟练的应答动作能反馈给大脑相对稳定的良性刺激, 这样能有效降低神经的粘滞性, 加速神经脉冲信号的传递, 从而加速了动作的反应时间。[2]另外, 熟练的应答动作能有效提高各技术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 使得人体各部位发力的连续性得到加强, 从而有效提高动作速度。此外熟练的动作技术也可使运动员把注意力从动作技术上转移到“捕捉”发令枪响的信号上。

因此, 在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与训练中, 应让运动员在掌握正确起跑动作的同时, 进行大量反复的重复练习, 使之达到动作自动化的程度, 也是提高“蹲踞式”起跑速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2.2.2 提高“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合理性

“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性是指符合人体各肢体肌肉的用力特点 (骨骼关节所处位置、角度, 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姿态) 和运动形式 (路线、幅度、方向等) 上的要求, 表现为规则要求下动作技术的相对统一。合理性是指肢体间的用力形式, 用力方向、大小、时机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和高度协同, 表现为动作的整体性和效益性。因此正确、合理的起跑技术, 不仅表现为规则条件下的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特征, 更应形成个性鲜明的适合运动员自己的技术风格。这是充分挖掘和提高“蹲踞式”起跑速度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3 从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分析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根据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 可分为最大力量, 爆发力量与力量耐力。[4]在短跑项目中, 力量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是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重要因素也是短跑运动员必备的主要运动素质之一, 是掌握和运用技术, 战术的基础。从力学公式F=ma中可得知, 力量等于人体质量 (m) 与加速度 (a) 的乘积, 力量是引起人体加速度的原因, 力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则人体运动速度也就越快。[5]故在人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体加速度, 对力量的要求更偏重于相对力量。相对力量越是大, 肌肉越容易在运动中克服内、外阻力产生快速的收缩速度。

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 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增强运动员肌肉力量, 能有效提高“蹲踞式”起跑的动作速度。

2.3.1 要有效提高下肢蹬力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蹲踞式”起跑是在特定身体姿态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从技术上讲, 好的起跑效果要求两腿蹬力要强, 特别是后腿。后腿的蹬离动作是“打破”人体静止姿态的起始点, 并开始推动人体重心快速向前移动。[5]故在教学与训练中加强后腿肌肉的收缩力量, 对提高蹬离动作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2.3.2 要注意加强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

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强调, 起跑时两臂的推动力量和离地后的摆动力量对起跑的影响。提高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量, 对推动和促进上体的抬起, 使上体较快达到适当高度和位置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它一方面可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另一方面可对下肢蹬离起跑器时力量和速度的发挥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因此, 在对运动员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 必须注意身体各部位力量的均衡发展。不能有所偏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蹲踞式”起跑受反应速度影响, 主要是影响自身兴奋性的主动反应和接受刺激后的被动反应。

(2) “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合理性对起跑速度有重要的影响。

(3) 运动员的个人力量素质对“蹲踞式”起跑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下肢力量, 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

3.2 建议

(1) 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着重加强“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 以及提高“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性、合理性的练习。

(2) 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增强运动员肌肉力量, 特别是下肢蹬力, 上肢的推动力及摆动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生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人体生理学》教材编写组.人体生理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3]邓树勋, 等, 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吴剑正.小周期提高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初探[C]//湖南体育论文集:2002业余教练教练员论文.

[5]黎强, 黄慧宁.短跑力量练习[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6]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蹲踞式起跑教案 篇5

本课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为依据,以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宗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体验团结的好处和竞争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蹲踞式起跑是快速跑的一种起跑姿势,能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从而快速的进入疾跑和加速跑状态。是小学高年级快速跑教学所采用的起跑方式。通过教学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三个信号的动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学生掌握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学过蹲踞式起跑。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蹲踞式起跑的作用,对三个信号的动作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动作不够规范。他们普遍上肢力量偏差,教学主要放在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并能把起跑和起跑后的快速跑结合起来,发展奔跑的能力。

四、相应对策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次课,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我把“各环节技术动作正确,反应速度快”作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各技术环节连贯衔接紧密”为教学难点,突破重难点时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反复练习体会来完成。并用竹竿、信号旗,起跑器等辅助教具加以强化。

五、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使90%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蹲踞式起跑的技术要领,知道两脚之间的位置摆放及离起跑线距离的设定,80%以上的学生能做

出臀高于肩、重心前移,肩超过起跑线的动作;发展学生快速起跑的能力。通过游戏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运用自我探究及小组合作和教学比赛的良好氛围,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蹲踞式起跑的的动作方法。

3、社会适应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同伴能默契配合,共同提高,发展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

六、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各环节技术动作正确,反应速度快

2、难点:各技术环节连贯衔接紧密

七、教学过程分析

我将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一)开始部分:课堂常规队列练习二四列互变、裂队合队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常规意识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二)准备部分:关节活动、辅助性的准备活动。设计意图: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预防运动损伤以适应基本部分的需要

(三)基本部分:蹲踞式起跑动作的学习过程我是从五方面来设计的:复习旧知明确动作、自主学习掌握动作、辅助教具解决重点、小组合作突破难点、教学比赛巩固提高。

1、蹲踞式起跑

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同学们!谁来说说蹲踞式起跑适用于那些田径项目,具体作用是什么?(设计意图:自然引入到本课的学习内容,明确蹲踞式起跑的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明确方法:

a、通过找学生进行动作的讲解示范,得出蹲踞式起跑三个信号的正确动作。

b、教师进行法令学生练习。

c、学生自己发令三人一组进行练习,并互相纠正技术动作。

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用自己的身体进行练习从而进一步明确蹲踞式起跑的正确技术动作。

3)辅助教具突破重点:

a、大部分同学的起跑还是不错来的,只是反应不过快,现在我们听竹竿落地的声音迅速跑出

b、教师在喊跑的同时放下竹竿,反应慢的同学会被竹竿砸到。

(设计意图:通过竹竿教具的使用,增加学生的练习趣味性,从而解决快速反应的教学重点。)

(4)小组合作强化动作突破难点:

a、同学们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蹲踞式起跑的动作。但有些学生的动作还不够连贯。现在我们两个人一组来模仿起跑器进行练习。你们在练习的是时候可以边练习边对同学的动作进行评价。

b、各组动作好的同学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把你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5)教学比赛巩固提高:展示的同学的动作好不好呀,现在我们就按照他们的动作进行30米比赛好吗?跑到终点的同学要从跑道两侧返回。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技术,并检验自己学习状况,同时发展学生奔跑能力。

2、游戏:赶猪

方法:略。

设计意图:通过赶猪比赛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结束部分放松:回家设计意图身心放松尽快恢复到安静水平,培养养成运动会放松的习惯。

八、教学评价:

1.教师的纠正式评价和鼓励式评价相结合

评价方式:巡视指导时随时给学生的动作给予纠正和鼓励

2、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评价方式: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对自己的动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九、教学特点:

1.课堂还给学生。本课运用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进行多元评价面向全体。从学生的态度表现及学习状况合作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关注。

提高蹲踞式起跑速度的方法与手段 篇6

蹲踞式起跑是短跑项目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短距离跑是在无氧中进行的, 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 起跑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起跑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疾跑, 起跑技术更不能忽视。短跑技术的发展以及“零抢跑”规则的变化, 不只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影响, 而且也对各阶段技术的发挥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到整个短跑的比赛成绩。为此, 本文就蹲踞式起跑速度作一简单阐述, 仅供同仁参考。

一、蹲踞式起跑的方式

蹲踞式起跑的方式有普通式、接近式和拉长式。因为普通式起跑易于容易掌握, 所以说在训练中, 通常采用普通式起跑。通过工作训练的总结, 现针对普通式起跑进行阐述。

普通式要求前起跑器抵制板距离起跑线一脚半, 后起跑器抵制板距离起跑线三脚。两起跑器中轴距离为10~15厘米左右。普通式在预备时, 前腿、大腿、小腿之间的角度为90°, 后腿角度为130°左右, 前腿的小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为45°。实践证明, 普通式起跑使运动员更有效的发力, 提高了起跑速度, 起跑效果较好。

二、蹲踞式起跑的环节

蹲踞式起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各就位, 预备, 鸣枪。

(一) 各就位

听到“各就位”口令后, 做2~3次深呼吸, 然后轻快地走或慢跑至近起跑器, 俯身双臂支撑地面, 双脚依次压紧抵制板, 双手收回到起跑线后, 呈单腿跪撑姿势, 双脚抵紧起跑器。低头自然放松。四指并拢与大拇指呈“八”字形支撑, 两手之间的间距与肩同宽。

(二) 预备

听到口令, 臀部平稳抬高时, 用口缓慢而均匀地吸一口气, 吸气力量适中, 当臀部位置固定后, 前腿、大腿、小腿之间的角度为90°, 后腿角度为130°左右, 前腿的小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为45°, 两臂与地面垂直或两肩略超起跑线, 两脚压紧抵制板, 屏住呼吸, 使胸廓的肋骨不再活动, 盆骨得到固定, 附属于胸廓和骨盆上的肌肉就有了牢固的支撑点, 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张力的增强, 来保证身体相对稳定支撑和良好发力结构。

(三) 鸣枪

听到“跑的”信号后, 两腿用力蹬离起跑器, 两手迅速推离地面, 快速前后摆臂。蹬离起跑器后, 不要立即抬头, 随着跑速的增加, 上体渐渐抬起。低头起跑, 有利于发挥下肢快速频率, 尽快过渡到途中跑。在整个过程中, 头的位置及其动作要与上体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 充分发挥头的舵手作用。

三、训练反应速度练习方法

(一) 追球练习

方法:一人抛地滚球, 另一人快速追赶练习。

(二) 原地双脚跳练习

方法:分组进行原地双脚跳练习, 听到口令后, 变加速跑。

(三) 碎步跑

方法:分组进行原地碎步跑练习, 听到口令后, 变加速跑。

(四) 小步跑

方法:分组进行原地小步跑练习, 听到口令后, 变加速跑。

(五) 变向跑

方法:分组进行向前跑, 听到口令后, 迅速反向往回跑。

四、提高步频的训练方法手段

提高青少年步频的敏感期在11~13岁, 此阶段的重点是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 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换能力, 并提高肌肉快速收缩能力与肌肉的放松能力, 训练手段有:

1.10~15秒碎步跑变加速跑30~50米。

2.原地快速小步跑变加速跑30次+30~50米加速跑。

3.原地半高抬腿跑变加速跑30次+30~50米加速跑。

4.下坡跑, 15度左右坡度30~50米加速跑。

5.快速后蹬跑, 快速30~50米加速跑。

五、提供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原地快速摆臂练习, 50~60次。

2.快速高抬腿跑, 持续时间5~10秒。

3.快速小步跑, 半高抬腿跑, 距离30~40米。

4.快速跨步跑, 距离50米 (计时、记步) 。

5.30米计时跑加30米行进间计时跑。

6.60米计时跑加60米行进间计时跑。

六、发展力量的练习方法

短跑的力量训练, 要根据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进行安排训练。力量训练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举重训练、负重训练、抗阻力训练、跳跃训练。

(一) 举重训练

1.挺举30kg~80kg一至两次。然后加重量2~5kg一至两次。

2.快挺20kg~30kg, 6~8组, 每组30次。

3.卧推30kg~60kg, 6~8组, 每组6~8次。

(二) 负重训练

1.快速深蹲40kg~60kg, 6~8组, 每组6~8次。

2.半蹲60kg~130kg, 6~8组, 每组6~8次。

3.负重弓箭步跳20kg~40kg, 6~8组, 每组20~30次。

4.负重双脚跳20kg~30kg, 6~8组, 每组20~30次。

(三) 抗阻力训练

1.牵拉高抬腿跑30米~60米, 8~10组。

2.皮条摆腿30~60次, 8~10组。

3.皮条摆臂30~60次, 8~10组。

4.拖杠铃片跑10kg~15kg, 30~50米, 8~10组。

(四) 跳跃训练

1.单脚跳30~50米, 8~10组。

2.跨步条30~50米, 8~10组。

3.五级蛙跳, 8~10组。

4.立定三级跳, 10~12组。

5.立定五级跳, 10~12组。

总之, 正确的蹲踞式起跑技术是符合人体各肢体肌肉的用力特点 (骨骼关节所在位置、角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姿势) 和运动形式上 (路线、幅度、方向等) 的要求表现, 在规则要求下, 动作技术的相对统一及合理性是肢体间的用力形式, 用力方向、大小、时机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和高度协同, 的表现。

从运动学角度分析, 蹲踞式起跑是在特定身体姿态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从技术上讲, 好的起跑效果要求蹬力要强, 特别是后腿。后腿的蹬离动作是“打破”人体静止姿态的起始点, 并开始推动人体重心急速向前移动。故在训练中加强后腿肌肉的收缩力量能对提高蹬离动作速度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现在短跑技术的发展强调, 对起跑时两臂的推动力量以及离地后的摆动力量的要求至关重要, 所以说, 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对起跑的影响同等重要, 提高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量, 对推动和促进身体重心的位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蹲踞式起跑 篇7

一、年龄特征分析

在训练中由于都是13~17岁的运动员,而他们的训练年限都很短或初练,如果按照两手迅速推离地面,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1)手臂的摆动与腿部不能及时配合起来。

(2)推力过大,使身体抬高过早,和延迟启动加速时间。

(3)不能有效地发挥人的能力(即极限本能运动能力),达不到自己的最好成绩。

而如果两臂迅速屈肘,一手(后置腿的异侧手)前摆,一手(后置腿的同侧手)后推,这样造成身体在瞬间失去平衡,加上手臂的迅速后摆,那么后置腿必须前抬、扒地、蹬伸,从而相对提高了启动时间,且有效地利用了身体重心,和身体蹬与摆结合的机动原理,使人本身的潜力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二、从生物力学角度和生理角度分析

由于两手的一抽一摆,身体失去平衡,如果想克服失去平衡的身体不向前倒,由于人体与生俱来的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迅速地挪动后腿来克服它,这就形成了非条件反射。而经过长期系统反复的训练,随刺激次数的增多,使条件刺激的皮质兴奋灶与非条件刺激的皮质兴奋灶之间,多次结合强化而建立暂时的联系,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因此起跑的能力逐步稳定,而又随着刺激的逐渐加强(即两手的抽离的速度加快,身体的前倾角的逐渐加大),而受到的是神经的抑制进入保持阶段,人的本能潜力达到了极限,起动也就到了最后程度,而动作逐步地进入适应性即稳定阶段。

(1)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在进行理论探讨时,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迅速屈臂使上体突然失去支撑,必会造成身体前仆,而同时下肢又积极蹬地,这不是会令运动员要么加大步幅以防跌倒,要么费很大的力来抗拒身体前翻的力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各部位做的代偿性反应完全可以使起跑顺利完成。而且前仆导致的身体不平衡,会反射性引起两腿更加积极的蹬地和摆动,使下肢迅速前移,以维持身体平衡,这样无形中会使蹬地频率有所增加,此时只要运动员能控制一下上体(实际上这样容易做到)就可使重心迅速前移,进而提高起跑效果。由此可见,屈臂后的暂时失衡不仅未对身体运动造成威胁,反而通过促使腿部积极运作提高了频率。另外,“预备”后起跑前阶段运动员的头是抬起的,由于状态反射可使背部肌群紧张程度增加,这可以有效地阻止身体前翻。

(2)从生理学角度分析。

可看出“迅速屈臂”比“两手迅速推离地面”更能缩短起跑时间。肌肉在收缩前必须先被拉长才能有效地收缩。当大脑接听到信号(枪声或口令“跑”)并把“推离地面”的信号传给手臂上的效应器后,手臂的肌肉虽极想“迅速推离地面”,二者可以通过迅速把时间间隔缩短,但毕竟不能减少为零,手未离开地面,我们很难想象腿会有积极的动作。另外,由于推力使上体有所抬升,相对来说身体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状态,这也无助于刺激腿部肌群做更积极的活动。若起跑时采用“迅速屈肘”的方式,则效果会好很多。收到信号后,手臂在躯体压力下完全可以顺势屈起,这样做不仅减少了一个动作,缩短时间,而且可以顺畅地进入摆臂阶段,可谓一举两得,突然屈肘造成的身体短暂失衡也可反射性地加强腿部动作,从而加强起跑效果。

三、队起跑技术分析

起跑后的第一步的步长相对较小,而当两手抽离地面时,身体的极度失重,这就要求大腿和小腿肌肉短而有力的收缩、伸张,从而决定了第一步的步长不会因为过大,而限制起跑速度。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13~17岁运动员的教学训练中,起到了极大的方便作用,也相对地对起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总是起到缓解作用。

李祖健同志研究提出:将后起跑器抵足板的后角从传统的75~80°减小为60~65°。这一改进使前后起跑器抵足板的角度差距缩小,由原来“预备”时体重大部分落在两手和两腿上,转变为身体重量大部分落在两腿上。由于“预备”时的后腿膝角适当地增大,在无支撑的情况下,膝关节在130°以上时参与活动的屈膝肌群增强,可有效地提高后蹬的力量和速度。好的起跑效果必然是起动快和两腿蹬起有力。后起跑器角度的适当减小,不但起动快,而且有效地解决了蹲踞式起跑无力现象。

传统起跑器的安装及起跑技术,容易出现抢跑现象,产生原因除有侥幸取胜的猜枪声起动外,主要因素是由“预备”姿势时,身体重心的过分前倾,致使手臂及手指负担过重,不能控制动作造成的。我们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当出现抢跑现象时,首先是后足离开抵足板,假如说后足不离开抵足板,就意味着可减少或杜绝出现抢跑现象。那么,在后起跑器抵足板的后角由传统的75~80°减少为60~65°,“预备”姿势大部分体重落在两腿上的同时,我们除加强对两脚贴紧起跑器抵足板的要求,还特别强调了后足心要压紧抵足板,也有效地控制了后脚的稳定性,对预防抢跑是行之有效的,基本上能杜绝抢跑现象。

四、结论

小学蹲踞式起跑 篇8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在小学阶段,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必须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但由于此时的小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认知水平较低,对运动技术动作的理解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以笔者所在区体育学科带头人卢老师上的《蹲踞式起跑》的实践课为例,课上卢老师创新的教法和手段以及学生的技能达成度等给现场观摩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用学生每人都有的小小身份牌,玩出了蹲踞式起跑的大智慧。

二、案例描述

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南京市江宁区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教学研讨活动现场,由区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蹲踞式起跑》课开始了。

观摩课在室外的200m田径场中央进行,执教教师采用了半圆式的学生站位方法,目的是让所有学生能够看得清教师的示范,学生练习时也能做到收放自如,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展开有效教学。

在学生做完慢跑中的游戏活动和徒手操之后,执教教师直奔本课主题——蹲踞式起跑动作的技术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开始了分组学练,“各就位,预备,跑”的口令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或2人一组,或4人一组一个接一个地做出蹲踞式起跑动作并加速向前跑出3~5m。

“嘟嘟”,随着教师集合的哨声响起,学生们迅速聚拢到圆心中央。教师大声地说:“请同学们每人拿出自己的身份牌,按照老师的要求跟着老师做动作”。这时笔者与在场的许多教师顿时感到不解,一个小小的身份牌拿出来能做什么呀?是不是搞错了呢?正在大家疑惑不解时,只见学生把身份牌套在脖子上,又开始了“各就位,预备,跑”的起跑练习,这次观摩教师明显感觉学生的动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观摩教师为了弄清其中缘由,都纷纷起身来到了学生练习的地方,只见学生的身份牌上粘贴上了一张动作分解图(见图1)。

学生们觉得动作做得不好时,拿出来看看,模仿一下。但更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学生在做“预备”动作时的停顿和观察。那么,学生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正在疑惑之际,卢老师健步前来指导笔者附近这组的学生,只听到卢老师说:“预备”动作时,身体重心要前移,要把脖子上悬挂的身份牌移过前面的起跑线(见图2)。

蹬地、摆臂、抬上体起跑瞬间时要用胸部撞击身份牌,体会加速的感觉(见图3)。

“哦!”原来是这样,真是绝妙的金点子呀!”观摩教师们异口同声地说。

三、案例剖析

1.小小挂图的巧用。执教教师采用小小的身份牌,并把动作分解图粘贴在身份牌上面,人手一份,悬挂于脖子上,这种做法省时、省力、高效,易于让学生适时观察正确动作,并快速地进行正误对比,避免了制作大挂图后集中全体学生读图时过多浪费时间的麻烦,惠及了全体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2.挂图悬挂的妙用。身份牌上的动作分解图悬挂在脖子上,除了读图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和控制了“预备”动作时,身体重心前移的幅度。孩子们重心前移时,脖子上悬挂的身份牌自然而然地移过(或身份牌的垂影正好在线上)前面的起跑线(黄色胶带),起跑时两腿的起跑角度就基本达到了技术动作的要求。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巧妙地解决了起跑后加速跑的提速问题。身份牌在“预备”动作时,它基本垂直于地面,与练习者躯干约成90°左右,练习时只要教师告诉学生抬上体用自己的胸部快速地撞击身份牌就基本达到了抬上体向前加速的目的。

四、案例反思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体育教学研究的永恒追求。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精在创法。蹲踞式起跑教学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枯燥,学生难以理解,较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执教教师采用小小的身份牌进行教法创新,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蹲踞式起跑这一教材是死的,但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活的,它体现了教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只为了教教材;要善于从研究的视角出发,研究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并不断地加以改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一物多用、一物巧用、一用到底的教学思路,彰显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有效、有趣的教学原则。本课让学生用悬挂在脖子上的身份牌读图进行模仿学习,然后用悬垂的身份牌进行控制双腿蹬起角度,最后再用悬垂的身份牌刺激学生瞬间加速,这种一物多用,一物巧用,一用到底的教学思路,教学效果显著,目标达成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小学蹲踞式起跑 篇9

一、器材:从难以真正感受到逐渐感知

在以往的蹲踞式起跑教学中, 无论体育教师怎样去讲解、示范或者引导, 学生很难体会到在快速用力蹬地、快速起动的一刹那、自己用力蹬地的力量怎样?这看起来是运动技能方面的目标, 其实, 任何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有了体验和感悟学生才会有正确的运动认知, 才能学会相应的运动技能。面对学生无法感知这样的学习目标 (这是一种内隐的学习目标, 是藏在运动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 而不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叙述的学习目标) , 并且要达成这样的学习目标, 体育教师就必须认真思考、有效设计, 选择对策。经过多方面的实践考证和教学感悟, 笔者将学校木工间废弃的“小木块”进行简单加工和改造为类似于起跑器的“梯形立方体” (如图1所示, 高度、宽度和长度小于成人竞技比赛标准的起跑器的尺寸, 可以根据学生高矮和脚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梯形立方体“起跑器”, 还可以涂上不同颜色) 。有了这样的器材并合理运用, 学生就可以感觉到以前难以感受的蹬地力量, 无形之中就将这种隐性的蹬地力量变成“显性”。

具体的运用方法:两人一组, 一人 (起跑者) 蹬紧梯形立方体前面一端做蹲踞式起跑动作, 另一人 (辅助者) 用力踩紧梯形立方体后面一端 (见图2) 。这样, 一方面可以将常态下可移动的梯形立方体变成“可以固定的起跑器”, 辅助者通过起跑者快速蹬离梯形立方体时产生的力量来想象自己起跑时用力蹬地的力量;另一方面, 如果起跑者没有用力蹬离梯形立方体, 那么辅助者就不能体会到梯形立方体向后移动的感觉, 当他将自己的感受告诉起跑者, 起跑者就会明确如何改进起跑蹬地的动作, 直到两人都有梯形立方体向后移动的感觉。当起跑者的蹬离力量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大时, 后面的辅助者踩紧梯形立方体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 能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本体感觉。此时, 两个人的合作充分体现了在蹲踞式起跑练习中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扮演好各自角色的作用,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有效衔接起来, 并落到实处。随着这种合作练习形式的不断增多, 达成水平三“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目标, 就会变成容易操作的显性目标。

二、对话:从引导观察交流到正确评价

对于用力蹬地、快速起动、身体逐渐抬高等需要体验的目标, 笔者一方面引导后面踩紧梯形立方体的学生认真观察前面同伴起跑的动作 (主要观察身体抬起的情况, 不能立刻抬起来, 而是逐渐抬起来) , 另一个方面激发观察者说出感受 (包括梯形立方体是否有向后移动等方面的感觉) , 与起跑的同伴及时交流, 使彼此有着相应的体验和感受。

1. 评价是否达成身体逐渐抬高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 在学生利用“起跑器”进行蹲踞式起跑动作学练活动前, 教师先讲解和示范。但笔者并没有讲解, 而让学生带着“蹲踞式起跑的一刹那动作要不要快”与“老师的身体是迅速抬起还是逐渐抬起”两个问题去认真观看 (问题导引学生如何观察) 教师两次示范蹲踞式起跑的动作, 然后说出观察的结果或感受, 从而总结出“起动要快速、身体逐渐抬起”的教学重点。这样, 学生在后续练习中, 辅助者就会观察前排起跑者的身体是否逐渐抬起, 并及时告知对方, 让起跑者改进动作。显然, 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为水平三“正确认识和对待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的差异”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帮助 (这节课主要侧重于正确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 。随着类似的教学思路在不同的体育课中更多的出现, 达成水平三“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和对待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的差异”就显得比较容易。

2. 评价是否达成用力蹬地、快速起动的目标

在学生利用梯形立方体“起跑器”第二次完成蹲踞式起跑动作后, 教师问:“大家能否感受到梯形立方体向后移动的感觉吗?”部分学生回答能, 教师说:“不能的请举手”, 并立即补充“请举手同学的同伴下一次起动时一定要用力蹬离梯形立方体, 让他们体验到梯形立方体的向后移动。同时, 请已经能感觉到梯形立方体向后移动的同学, 感受一下踩着的梯形立方体向后移动的力量是否变大了。”以此类推, 通过多次练习和基于这样的对话进行评价, 教师与学生在语言交流中对学生是否用力蹬地、快速起动的目标有了一个显性的评价标准和结果。

3. 正确地评价自我以及他人

在“比一比、评一评”环节中, 在学生已经建立“是否迅速抬高上体和梯形立方体是否移动”来正确评价对方的基础上, 对同伴的起动速度、跑步速度、蹬地力量与自己、他人进行比较, 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表达的过程, 就是让学生身体和心理得到短暂休息和恢复的过程 (体育活动中进行积极性休息) , 也是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的过程, 更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进行有效教育的过程。通过一些类似的积极性休息, 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将能够认识到积极性休息方式的重要性, 最终为水平三“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参考。

教师引导学生“比一比”的内容是:比一比你的蹬离力量能否超过同伴, 比一比你的蹬地力量能否超过你先前的力量, 前面一排起跑者谁最先起动蹬离梯形立方体, 谁最先到达终点 (约15米) , 谁最先起动并且最先到达终点, 比一比你是否比刚才跑得更快了,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的内容是“你说一说同伴跑出去的动作像什么”。此时, 有的回答像离弦的箭、有的回答像波涛等 (这个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无形之中凸显出蹲踞式起跑一定要达成“快”的意识、行为和目标) ;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为同伴加油, 给予跑得快的学生以针对性的赞扬, 对跑得慢的学生予以鼓励或帮助。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将什么是“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的学习目标体现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运动场景中。随着类似教学设计的增多, 学生在体育课上会表现出胜不骄、败不馁, 尊重同伴, 尊重对手, 不歧视并能帮助比自己运动技能水平差的同伴等学习状态。类似课的更多出现, 必然会为达成水平三“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的学习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尊重相对弱者”提供可能。此外,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个别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多次比赛都是最后一个冲过终点, 这时他们正处于挫折的心境中, 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消极、不气馁等 (这就隐藏着水平三“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的目标) 。

三、游戏:从悦动体育体验到坚强意志

“蹲踞式起跑”这节课积极贯彻技术动作游戏化的教学构想, 努力尝试“悦动体育”的教学主张。注重将传统游戏进行改编, 植入蹲踞式起跑技术要素, 使蹲踞式起跑学习与游戏活动融为一体, 变枯燥的起跑学习为生动而有趣的游戏活动。主要有“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拓展与变化, 快速模仿“剪刀”的游戏, 快速取木游戏, 蚂蚁运物游戏, 抛木笑接木停游戏等。

1. 准备活动体现“悦动”, 课课练体现“意志”

在课的准备部分用手和脚的“石头、剪刀、布”游戏在人体不同部位的拓展与变化, 提高了准备活动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练兴趣, 即使动作难度和运动负荷都有点大, 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到游戏的学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游戏活动和比赛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就隐藏着水平三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的学习目标) 。

学生在俯身状的快速起动和起动后加速跑的多次练习中, 运动负荷基本达到一个“极点”, 接着在课课练部分运用“蚂蚁运物”游戏 (采用仰身状, 将梯形立方体“起跑器”放在腹部, 采用手脚并用小屁股不着地的方式爬行) 。比赛开始时, 学生兴趣浓厚, 参与热情非常高, 但是到了第2次、第3次或更多次时, 部分学生感觉困难, 似乎有点力不从心。但是这个游戏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许多学生又不愿意放弃, 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 学生能够克服高强度游戏和比赛中的“极点”反应, 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克服困难的信心。笔者认为如果在各类单元教学中, 都设计类似游戏活动形式的课课练, 就能够达成水平三“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学习目标。

2. 教材处理环环相扣, 教学设计自然流畅

在辅助练习中, 当“石头、剪刀、布”游戏需要手撑地俯身用“脚”做时, 学生在玩乐的无形之中自然迁移到“蹲踞式起跑”动作的学习和练习中, 将较为枯燥和有难度的蹲踞式起跑动作学习变得有趣、易学。在蹲踞式起跑的技能组织教学中, 通过示范引导——口诀指导——分组学练——游戏暗示——游戏体验, 使教材处理得环环相扣, 由易到难, 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教学组织都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并且前面一个教学环节总是为后面一个教学环节奠定基础、埋下伏笔。如, 灵活运用传统游戏“钻山洞”, 给予学生心理小暗示, 将学生容易出现起跑时迅速抬高上体的错误动作压制在“萌芽状态”中 (如图3所示, 四人一组, 两人在靠近起跑者的前面达成“山洞”, 起跑者起跑后在“山洞”这一暗示的提示下不会出现迅速抬高上体的错误动作。实际操作中, 根据情况可以抬高或者降低“山洞”的高度, 可以增加或者减少搭“山洞”学生与起跑者之间的距离)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学生的学练、教师的教学都在自然而然中进行着。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保持足够的兴趣;只有这样, 学生在面对有难度、有强度、有广度的学练活动才能表现得镇定从容, 积极地克服困难, 勇于表现自己;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本文以一节体育实践课为例, 对其中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从实际操作和效用的角度探寻达成体验性目标的途径与策略, 这仅仅是一个视角, 并不是说这一节课能达成水平三阶段的所有学习目标。其实,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达成《课标》中的某一水平段的大部分学习目标, 一个单元也无法达到。然而,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又一个教学思路、教学环节, 一节又一节体育课和一个又一个教学单元, 才组成了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和两个学年的体育教学;有了这样的体育教学才能达成水平目标;只有达成了每一个水平目标, 才能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分目标和总目标。

参考文献

[1]邱伟.基于课标的“体验性目标”表述策略与技巧[J].中国学校体育, 201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初中蹲踞式跳远的教学技巧 篇10

一、起跳

在完整技术中, 起跳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由助跑产生的水平速度通过起跳使身体向前上方腾起, 顺利完成空中动作。因此在教学中, 首先得学习起跳动作。学习之前带领学生确定好起跳腿和摆动腿, 为下面的练习做铺垫。

辅助练习1:每两人面对面站立, 练习者以起跳腿的同侧臂搭对方相对应的手臂 (例如练习者右脚是起跳腿, 那么右手就搭对方右臂, 错开站立) 。练习者起跳腿在前, 摆动腿在后, 摆动腿屈膝向前上方摆, 大腿至水平时突然制动, 停留3~5秒, 上体正直。辅助练习2:站立, 姿势同上, 练习者起跳腿在后, 摆动腿在前, 摆动腿用力蹬地使人体向前, 起跳腿抬腿带髋积极下压, 全脚掌滚动至前脚掌且充分蹬伸, 同时摆动腿屈膝上抬, 至水平保持上体正直静止3~5秒。

二、助跑、起跳接腾空步

简单助跑, 当最后一步起跳腿着地整个脚掌滚动至前脚掌快速蹬伸, 摆动腿与两臂作协调摆动, 离地后, 上体正直, 眼视前方, 起跳腿在后伸直, 摆动腿屈膝高抬、小腿自然下垂, 落地以摆动腿先着地跑到缓冲。

练习1:教师简单讲解示范后, 学生自由练习这一动作, 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展示。练习2:沙坑边放置助跳板, 距助跳板一定距离拉一橡皮筋。其作用提醒学生注意积极助跑、快速攻板及腾空。

三、腾空与落地

腾空步后, 起跳腿向前上方提举, 整个身体呈蹲踞团身姿势。落地前注意向前伸小腿, 屈膝缓冲安全着地。练习时由教师讲解示范, 具体操作采用辅助练习完成。

辅助练习1:由一节跳箱开始, 跳箱前一定间距放叠起的小海绵垫, 紧接着是较长的大海绵垫。练习时给学生心理上安全感。辅助练习2:练习一段时间后, 将小海绵撤去, 改为橡皮筋。

四、完整技术练习

有条件的话, 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将学生集中在一起观看蹲踞式跳远的过程, 使学生建立运动表象。这样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采用一些标志物或辅助物, 尽快使学生技术走向成熟并过渡到全程练习。

五、力量练习

1. 基本练习

对照跳远的所需要求进行力量练习, 我采用小海绵垫来完成, 具体做法:将小海绵垫叉开支起在地, 间隔一定距离放置。练习时学生采用连续双臂齐摆双腿腾跃过海绵垫, 待熟练之后, 根据学生能力重新分组, 能力强的组可在最前端再放置一至二只卧摆的栏架, 实现超越。

2. 提高练习

上一篇:传统建筑资源下一篇:资源三号卫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