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2025-01-25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精选4篇)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篇1

法国 (原籍保加利亚) 结构主义评论家茨维坦·托德罗夫曾提出超自然的小说可以分为三类:“奇异小说 (这类小说对一些超自然的现象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怪诞小说 (此类小说对一些超自然现象可以给出解释) 和荒诞小说 (这类小说中叙述者对超自然现象可以给出自然的解释, 也可以给出超自然的解释) 。”[1]从这个意义上说, 纳博科夫的这篇《博物馆之旅》就是一个奇异小说的典型例子。小说中, 主人公受朋友所托寻找家族遗失的画像, 在其出差至巴黎期间, 阴差阳错因躲雨来到一家博物馆中, 第一次进馆便成功找到了这幅画, 随即主人公设法同馆长沟通如何才能得到这幅画, 在随着那位神秘馆长第二次进馆的过程中, 也就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他同馆长走散, 在经历了各种离奇的经历后终于推开一扇门, 离开了博物馆, 然而独自待在街上失魂落魄的他猛然发现, 他已经置身于同时代的另一个国家, 小说的最后, 主人公几经辗转回到了国外。这个故事是由第一人称叙述, 按照托德洛夫的小说分类方法, 小说中, 主人公离奇的乾坤挪移现象根本无从解释, 究竟他是怎样来到了俄国的街头, 读者同样困惑着。“读者的犹疑是幻想作品的第一个条件”, “幻想作品不仅意味着要有在读者和故事主人公心里引起犹疑的离奇事件, 而且意味着一种阅读方式。”[1]作者纳博科夫为了使其小说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用他丰富的语言塑造了一座时空迷宫, 同时还描述了空间, 尤其是主人公精神空间的转换, 和现实与幻想的世界, 通过这些描写技巧, 使小说, 能够随着主人公愈加频繁地辗转于博物馆各个展厅之间的慌乱的步伐而达到高潮, 让小说中的“我”在这个具有哥特色彩的博物馆里一步一步地迷失自我, 至于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已然迷失, 结局如何, 作者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判定, 而是选择让读者保持这份犹疑感。

首先, 纳博科夫的时空迷宫是如何塑造而成的呢?这座用语言构架的迷宫又有何功用呢?关于迷宫, 整篇小说中贯穿着两条线索, 一条是时间, 另一条是路线。小说主人公两次进入博物馆, 第二次进入时, 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这次离馆时, 他发现身处于另一个国家的街道上, 是否可以理解为, 在他第二次入馆的过程中, 无意中进入了时空迷宫, 但是, 究竟是何时他步入了迷宫, 又在何时离开?

小说中, 有这样一处描述:“从画廊的上方我们看见, 一群撑着伞的灰白头发的人……”这里的“我们”意味着, 此时, 主人公还和Godard先生在一起, 接着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这个大厅, 很快主人公“想要停止这一切”然而馆长“已经消失了。”小说中没有详细叙述馆长的离开, 但是自此之后, 他再未在小说中出现过。“有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公“试图从一堆火车站模型中寻找回去的路。”然而从这里开始, 他再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路, 虽然纳博科夫没有写出一个详细的迷宫入口, 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推测, 自从馆长消失后, 他便开始迷路了。“我继续向前, 立刻一种令人兴奋的真实感最终代替了一切……”下一秒, 他已经站在了真实的人行道上, 所以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之间, 最终他回到了现实世界。从进入迷宫到最终离开, 主人公历经波折, 百转千回, 纳博科夫对这个过程做了详尽地叙述, 充分发挥想象, 竭尽所能为迷宫设计了一条复杂却又清晰明了的路线。主人公在跟着馆长入馆时, 他们一起“走进了第一个大厅”, 遇到了管理员和一些其他的游客, 接着Gordard先生“推搡着向前……走进第二个大厅”至此, 小说中一共只出现两个大厅。当主人公第一次来到博物馆时, 他“进入了主厅”, “除了这个厅外, 还有一个大厅, 显然是最后一个了。”然而, 当他第二次来到这里时, 陡然间多出“一个出口”, 主人公“之前并没有注意到”, 这个出口位于大厅的尽头, 于是他们走过去, 穿过门发现他们“置身于另一个大厅之中”。随后他们“进入了古雕像展区”。正是从这里, 主人公第一次感觉到了迷茫, “我有一会迷了路……, 接着“Godard先生快速走进隔壁的房间”, 从主人公对这个房间的描述可以判断此时他们还在一起, 而正是在这个房间中, 他第二次感到了迷茫, “奇怪了, 这种无限延伸的地方给了我一种压抑和不确定感”, “我迫不及待地要离开这里”所以他们俩“转移到了另一个房间”。在这之后, 馆长便消失了, 主人公也没有找到回去的路。突然间, “所有的东西都改变了, 在我面前延伸出了一条长长的走廊, 一个急转弯之后, 我发现自己置身于数千个乐器之中……”“接着我陷入了黑暗之中, 跌入一个未知之地, 刹那间, 我看到一道红光, 然后我走出去来到了一个平台上……”刹那间, 在平台外面“还有一个宽阔的阳台”, 终于, 小说进行到这里, 主人公感到了无法言表的恐怖, 这一个又一个接连出现的奇怪房间, 无不烘托了小说的诡异氛围。终于他“跑进了一个房间”, 继续向前, 最终逃离了博物馆的恐怖迷宫。纳博科夫通过如此细致的描述, 用言语构架了一个包含着十七个转折点的迷宫!如此多的迂回转折可见这个迷宫是多么的复杂和令人迷惑。作者塑造这些离奇的地点, 主人公在孤立无援地情况下辗转近二十个诡异的房间, 一步一步地迷失了自我。

其次, 小说中, 空间的转换也在无形中增添了一份奇异的色彩。笔者认为, 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主人公第一次博物馆之旅;主人公第二次博物馆之旅和博物馆之旅的结束。在第一部分中, 主人公完全处在时空迷宫之外, 在第二次博物馆之旅的过程中, 他逐渐踏入了迷宫。最后一部分里, 他终于逃离了迷宫。在这个过程中, 整个小说中的空间也悄悄地发生了转变。

其一, 显而易见地, 小说中的物理空间明显变换了。第一次进馆之前, 可以看到主人公在法国街头散步, 此时, 他在自己认识的一条街上寻找着文具店, 随后, 由于下雨, 他偶然间来到了博物馆的门口, 由此可见, 当时并非晚上, 应当是白天某个时候。然而, 在小说的最后, 当他终于离开博物馆来到大街上, 注意到了俄语店标, 他思索着俄语语法, 猛然间发现来到了苏联俄国, 很显然, 那是一个夜晚, 并且在下着雪, “在Moyka或是Fontanka Canal, 又或许是在Obvodny…”, 就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究竟身处何地。那么, 这样的物理空间的变换是否影响了主人公?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他已经完全丧失了方向感, 他认为他“必须做点什么, 或者应当去哪里, 跑……”但他自己也不确定应该跑往何方。

其二, 在物理空间改变的同时, 精神空间也在变化。小说的一开始, 有这样一段话:“……他在讲述一个,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关心的故事, 一方面是因为我懒得管别人的闲事儿, 但主要是因为我对他所描述的那些奇异的事情都表示怀疑。”在接下来的一段中, 他又在心里默默地做了一个决定, 那就是他准备告诉朋友他生病了, 或是改变了行程, 他并没有打算帮朋友的忙。纳博科夫最初设定主人公为一个有一些冷漠, 看重自己超越一切的人, 对于朋友的那些麻烦事, 他甚少理会, 同时他几乎不相信那些别人口中的奇闻逸闻, 甚至对一些古老的东西都怀有偏见。这样的一个人是否会有一些孤僻呢?小说中的线索正说明了他是一个喜欢独处, 反感被打扰的人。第一次进馆时, 管理员一直静悄悄地跟着他, 与他之间保留着礼貌的距离, 主人公一直很欣赏这一点, 认为这是相当“礼貌”的, 接着, 管理员只是向他靠近了一小步, 他很快便觉得不舒服, “我感到在肩头有一阵酸涩的气息”。当他确定他要的画就在馆里, 当即决定与馆长见面商谈购画的事情, 管理员多有劝阻但是都不能影响他的决定, 在他看来, 事不宜迟, 可见他虽然孤独往来, 行事却很利落, 在同馆长的交易中, 甚至主动提出来与馆长签署合约, 仿佛笃定自己会赢得赌局一般。小说的开始部分, 作者详细刻画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他冷漠, 特立独行, 并且非常的自信。然而, 在接下来的第二次进馆过程中, 他却一再地质疑自己, 一步一步失去冷静。上文中讲到, 他发现有一个之前没有留意的出口, 此时他只是觉得自己未小心注意而已。在跟随馆长前行的过程中, 他开始感到奇怪, 无尽延伸的博物馆和五颜六色的混杂物开始给主人公带来“一种压抑的, 不确定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新来的游客不断的来往, 又或许是我已经失去耐心, 一心只想离开这个不断延伸的博物馆。”这里的两个“或许”透露出主人公内心的疑虑和困惑, “我开始感到隐隐的不安。”主人公开始怀疑自己, 开始感觉到不确定, 逐渐失去了一直以来的安全感。他渴望着能换个环境, 安静自由地和馆长交涉购画的事情。可是随后, 馆长消失了, 留下他一个人辗转于各地, “时不时地, 会出现一些石阶, 表面长满了青苔, 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恐怖感觉……现在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此时主人公已经陷入了恐惧之中, 但他却无法描述到底是在害怕或者逃避什么, 小说进行到这里, 纳博科夫展示给我们的已经不是那个沉着, 自信和冷静的男主人公了, 他的精神空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小说的最后, 他甚至还失去了归属感, 失去了方向, 彻底沦为一个孤独的迷茫的, 异世陌生人。“绝望地保护着我脆弱的非法的生活……”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副词, 利用细节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将主人公的性格, 精神层次的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 纳博科夫仅仅用语言描绘的奇异博物馆甚至比电影中, 可以直接观赏到了更为华丽更为生动, 他赋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在阅读小说的同时, 心情也一步一步地跟着主人公的脚步而跌宕起伏。

纳博科夫费尽心思, 目的是给读者营造一种奇异的效果, 《博物馆之旅》就是一个纳博科夫精心布下的叙事迷宫。读者之所以会陷入其中, 是因为纳博科夫在小说布下了迷雾, 小说中, 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交替出现, 令人目不暇接。

首先, 小说中, 作者创造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主人公形象。纳博科夫故意塑造这种人物形象让其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 小说中的“我”身份不明, 但是看完小说的结局, 主人公流落俄国街头, 读者不免会联系作者纳博科夫本人的经历, 猜想是否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 而这点在文中无从考究, 读者不免感到, 文本和现实世界一样模糊不清, 无法辨别。它一方面是“叙事”故事, 一方面又描写诸多不切实际的场景告诉读者这是虚构的, “两方面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导致读者看不到小说的虚构基础反而最后受到小说的控制而陷入其中, 从而体会到虚构艺术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2]虚虚实实, 给读者带来研究窥探的快感。

再看小说的情节设置, 一开始, 小说设置了真实的背景, 随着人物“馆长”的出现, 虚幻的世界逐步介入。那么两个世界之间的交集, 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那座神秘的时空迷宫, 它联系着真实和虚幻的世界, 将主人公传送于两个世界之间。小说中的博物馆, 包含很多个看似独立的房间, 这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博物馆无异, 然而, 在主人公进入了虚幻的世界后, 这些独立的房间似乎又以某种诡异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小说中主人公并没有进入所有的房间, 但是他不可抑制地听到来自其他地方的声音。“……从另外一扇门传来一阵掌声, 但是当我推开门, 里面并没有剧院……”整个博物馆似乎像宇宙空间一样地延伸, 并且蕴含着某种神秘的蛊惑人心的力量。

最后, 小说的结局同样游走在虚实之间。在多数的奇异小说中, 当主人公返回“现实”世界后, 读者总会看到一些这样那样的“虚幻”世界的证据。纳博科夫为小说的结局设置了一个融合着虚幻感觉的真实世界, 在“博物馆之旅”的结局, 我们难以确定虚实, 小说的最后, 主人公“回到了国外”, 这里的“国外”究竟是哪里, 也许他已经回到了法国, 又或许他仍旧生活在迷宫中, 我们无从得知。

结论:

在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中, 他对自己的语言要求极为严格, “用最佳的词汇尽可能表达所想表达的东西, 文字要有韵味儿, 让人产生联想。”[3]在他的小说里, 语言成为了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总之, 在纳博科夫看来,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所谓“现实”的或者是“虚幻”的人物, 而是他利用语言结构, 创造出来的结果“我的小说构思是固定在我的想象中的, 每个人物按照我为他想象的过程行事。”[3]在“博物馆之旅”中, 纳博科夫充分发挥想象, 创造出了复杂的迷宫般的叙事文本。在《文学讲稿》中, 纳博科夫很明确地指出:“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大骗子。”[4]小说中, 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 增加了小说真实度的同时, 也迷惑了读者, 使得作者用语言创造出的烟雾更加令人迷乱。对于他来说, 语言结构只是这种骗术的一种形式。纳博科夫还认为“大作家总归是大魔法师”, [4]即伟大作家的任务不仅仅是欺骗, 还要像伟大的魔术师一样, 让读者知道自己在被骗。在小说的最后, 主人公不可思议地穿越到了俄国, 读者在大呼“这怎么可能”的同时, 又不经疑惑“难道是真的?”就像托德洛夫所言, 读者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却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 跟随着主人公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旅程。

参考文献

[1]托多洛夫.霍华德 (R.Howard) 英译.《论幻想作品》 (The Fantastic) [M].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5, 332.

[2]王琼.《真作假时假亦真——纳博科夫的‘虚构时空观’及其在<洛丽塔>中的叙事体现》

[3]纳博科夫.《固执己见》[M].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174

[4]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25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篇2

猕猴桃属于一个大家族,无论是我们常吃的猕猴桃还是奇异果,都是中华猕猴桃这个分支的品种。猕猴桃其实就是被带到海外溜达了一圈,回国以后就改了名,叫做奇异果。

猕猴桃“出国”

在中国,野生猕猴桃属植物有52种之多,大多数的果实都可以吃,而且味道酸甜可口。

其中果实最大的中华猕猴桃是野生猕猴桃的翘楚,也是我们现在所吃到的猕猴桃的原始种。野生猕猴桃好吃却没有得到国人的青睐,直到它遇上了一个外国女人。

19,一位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来到中国,在湖北她吃到了这种野果,并把种子带回新西兰。后来新西兰培育出了黄色果肉的品种,改名叫做“奇异果”。正是这一举动让原本野生的猕猴桃成为了风靡全球的`水果。

其实,我们本土的猕猴桃也有很多好吃的品种,有的vc含量比进口的都高!所以别再说奇异果比猕猴桃有营养了,奇异果只是出过国而已,它的本质还是猕猴桃!

猕猴桃需要催熟

有些水果必须在生硬状态摘下来卖,否则软烂无法运输。那些因为受到碰撞而局部变软的果实,往往都是一小块变软有酒味甚至腐烂,剩下的部分还很硬而酸涩。

市面上大部分猕猴桃就是这样,买回家后,需要催熟。所以我们在挑选猕猴桃的时候一定要挑选通体坚硬、没有碰伤的猕猴桃。

猕猴桃买回家之后,取适当的量,和有香气的熟水果(苹果香蕉芒果都可以)一起放进密封塑料袋中,室温下闷2~5天。

奇异果和猕猴桃是一种水果吗?等 篇3

Q奇异果和猕猴桃是一种水果吗?

问:奇异果和猕猴桃是一种水果吗?

天津 顾朝阳

答:奇异果和猕猴桃是同一种水果,但产地不同。

猕猴桃原产我国,人工栽培史已有一千余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但一直没有受到重视。1906年,到中国旅游的女校长伊莎贝尔把猕猴桃的种子带回了新西兰,经过园艺专家改良后命名为“奇异果”,随后即风靡世界。

现在市场上的猕猴桃和奇异果除了价格区别之外,肉质口感也略有区别。进口奇异果表皮毛硬,大小均匀,表皮黄中泛青,国产猕猴桃表皮的毛则比较软,且不太均匀。奇异果需硬时吃味道才好,而猕猴桃则必须熟透了才好吃。

Q多宝鱼是什么鱼?

问:多宝鱼是河鱼还是海鱼,有什么营养价值?

湖南 李捷

答:多宝鱼是海鱼,学名大菱鲆鱼,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引进养殖,现在我们餐桌上的多宝鱼多为养殖品种。因为骨刺少、肉质鲜嫩、口感清香。古罗马人早就把多宝鱼当作了美味,称它为“海中雉鸡”,在欧洲,它是制作鱼排和鱼片的上好原料,在我国,多宝鱼的烹调方法主要是清蒸或清炖。 多宝鱼营养丰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钙和铁等,其裙边部位还含有丰富的胶质,有养颜美容、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但是,因为由于多宝鱼本身抗病能力较差,不法养殖者往往大量使用违禁药物,用以预防和治疗鱼病,导致多宝鱼药物残留超标,以至于在市场上一度被“封杀”。不过,经过科学养殖的多宝鱼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Q如何处理干猴头菇?

问:我在市场上买的猴头菇是干制品,吃之前应该怎么处理呢?

热心读者

答:新鲜猴头菇可以直接烹调,但因为不易贮存,仅见于产地。市场上的猴头菇多为干制品,食用时须先涨发,俗称水发猴头。与普通的干制菌菇相比,猴头菇的泡发比较复杂,一般来讲,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泡发。

将猴头菇用清水洗净放入盆内,加入沸水上笼蒸几个小时,直至手捏猴头菇无硬疙瘩时即可。

将猴头菇洗净放入清水锅中,用小火慢慢煮焖几个小时,直至发透即可。

将猴头菇洗净放入沸水锅中,加入适量食用碱,用小火慢慢焖煮,直至将猴头菇发透,之后用清水先漂洗后冲洗,直至去净碱味。

将猴头菇洗净放入清水锅中,用小火焖煮2~3小时,然后加入高汤或食用油,继续煮至猴头菇发透,当然也可以将猴头菇加高汤入笼蒸制。

需要注意的是,泡发时在将猴头菇洗净后,最好先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会,再加沸水入笼蒸制或入锅焖煮,这样效果更好。

Q螺旋藻是藻类吗?

问:螺旋藻是藻类吗?有什么营养价值?

辽宁 郭志芬

答:螺旋藻是一种多细胞丝状固氮蓝绿藻,属于蓝藻门中的螺旋藻属,至今已经约有35亿年的历史了,由于其植物呈螺旋形,因此被称为“螺旋藻”。

螺旋藻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方面的医疗保健作用,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可。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确认螺旋藻是理想的蛋白质,并将螺旋藻誉为21世纪人类蛋白质的来源。螺旋藻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7.9%,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脂肪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B12是现在已知的所有生物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它还含有铁、锌、钙、镁、钾、钠、硒等微量元素,而对人体有害的铅、汞、砷含量极低,适于长期服用;由于其细胞壁结构的特殊性,容易被人体吸收消化,消化率达86%。

Q怎样服用螺旋藻?

问:螺旋藻适合什么人吃,怎样服用呢?

辽宁 郭志芬

答:研究表明,螺旋藻可以提高人体内铁的生物有效性,纠正贫血;清除体内毒素;抑制细菌生长,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有效地纠正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减轻皮肤黄褐斑、痤疮、老年斑,使皮肤保持弹性、光泽和红润;促进头发生长,并能防止毛囊角化:可调节脂肪代谢,健身减肥;能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螺旋藻适合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妇女和儿童服用。能减轻妇女经前综合征,延缓衰老。另外,螺旋藻属碱性食品,对保持人体血液正常呈弱碱性、消除疲劳有特效。对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爆发力,促进运动员机能有明显的效果。螺旋藻也是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乙肝等慢性疾病患者较好的保健食品。

螺旋藻制品有多种形式,螺旋藻粉可与果、蔬酱混合食用,片剂和胶囊则服用更为方便。中老年、糖尿病、胃肠疾病、美容和健康减肥者应在饭前半小时或一个小时空腹服用螺旋藻;青春期以前、肿瘤、贫血、大手术、体质极差及瘦弱者宜在饭后服用。螺旋藻的常规保健剂量为每天不低于3克,因为其蛋白质含量较高,最好分次服用。需要注意的是,加热会破坏螺旋藻中的营养成分,因此服用时要尽可能少加热。

Q为什么米饭放进冰箱后会干得很快?

问:为什么米饭放进冰箱后会干得很快,味道也不好了呢?

安徽 高玉梅

答: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它是由于众多葡萄糖小分子通过氢链连结而成的大分子。不能被淀粉酶分解,所以生大米是很难为人体消化系统吸收利用的。而大米加水加热后,淀粉分子因受热吸水膨胀,部分氢链断裂而变得黏稠,这种变化称为“糊化”或“熟化”。熟了的粥或饭即可被人体吸收了。可是,米饭一经放置2小时以上,本已断裂的淀粉分子会重新形成比原来更加牢固、范围大得多的氢键网络。这种变化便是淀粉的“老化”或“回生”。剩米饭放置的时间愈久,老化愈烈,风味愈差,消化吸收率和营养价值愈低,再煮也不会糊化了。

影响淀粉“老化”的重要原因,除了时间便是温度,在2℃~5℃时,老化最快,而电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为1℃~6℃,所以经其冷藏后的米饭不但乏味,还会变得干硬粗糙,不易消化,营养价值也大打折扣,更会给胃肠消化功能较差者带来麻烦。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篇4

关键词: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美学,想象力,色彩

让·皮埃尔·热内是当代法国的一个重要导演,在他的作品里充满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无论是充满疯狂、怪诞、黑色幽默的《黑店狂想曲》,惊悚、科幻的《童梦惊魂夜》,还是充满温情、浪漫主义色彩的《天使爱美丽》,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深深打上了热内的标记。热内的最新作品《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既秉承了热内一贯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现实主义的浪漫题材,却也和之前的作品有一些区别。它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奇幻而不荒诞,浪漫却不矫情,将热内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奇幻的想象力

T.S.Spivet是一个只有10岁的科学天才,在他的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异卵双胞胎弟弟和一个姐姐。ts一家在大分水岭以北的农场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ts的异卵双胞胎弟弟雷顿在一次玩枪时不幸中弹身亡,使事发当时与其在一起的ts有强烈的负罪感。所以当史密斯学院打电话告诉他获奖的事,并邀请他去做演讲时,他决定独自踏上去华盛顿的旅途。

本片秉承了让·皮埃尔·热内一贯的电影风格。导演预先考虑整部影片,选择能够赋予影片以特点和力量的哲学概念,塑造画面并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他选择和创造能加强这些可见画面的元素,并运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元素——文学、画面、光影、音乐和戏剧,利用每一种元素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作品[1]。让·皮埃尔·热内的电影风格深受法国新浪潮时期“作者论”的影响。在法国新浪潮时期,特吕弗等人提出,不是所有的导演都能成为“作者”,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如今的法国电影导演深受“作者论”的影响。让·皮埃尔·热内这位被评论界称为不被“好莱坞化”的电影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电影人。热内的电影所具有的那种浓厚的欧洲古典美学气息是扎根于法国特殊的文化氛围中的。从第一部电影《黑店狂想曲》开始,导演就把他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富有深意的黑色幽默以别具一格的手法表现出来[2]。在《少年斯派维的奇幻旅行》中,一个10岁的孩子可以一个人乘货运火车横穿美国去华盛顿,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异的事情。热内电影中的整个故事环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环境,而是被虚构过的,也可以说是被热内幻想出来的一种环境,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一切荒诞和夸张的故事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符合常理的事物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二、童话的色彩

在创作电影时 , 创作者都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历史积淀下来的各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 营造风格各异的视觉效果并体现主题基调。热内为了营造理想的视觉效果和展现独特的个人风格 , 也将传统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加入了电影画面造型元素的行列。热内追求传统油画风格中的和谐美 , 所以他的电影在色彩的使用上非常典型。比如《天使爱美丽》中有许多镜头画面的主色调是红色和绿色。导演用两种对比强烈的色彩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影调,一个超于现实存在的世界。在色彩的使用上,《少年斯派维的奇幻旅行》同样使用了油画般浓郁的色彩,为电影营造了童话般的视觉效果。片头对美国西部风光的展现,如梦如画,热内用大量的暖色调构筑了一个属于孩子眼中的童话世界。在这样的色彩中,人们感到的是温馨、舒适和一种远离尘世的愉悦。不仅如此,电影的色彩会根据环境的特点和主人公的情绪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在蒙大拿山谷里的色调和ts在旅途中看到的城市的色调就截然不同,相比较而言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更加绚丽,对于城市的色彩刻画则相对偏冷色,凸显都市现代之美。无论如何,热内的色彩都给人一种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美感,脱离传统,摆脱现实,塑造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超现实童话世界,在视觉上和传统现实电影区别开来,带有热内强烈的个人风格。

总之 , 在创作电影时 , 热内融合了多种传统油画艺术表现形式,使画面视觉效果既有现实主义的自然朴实和浪漫主义的抒情诗意,也有超现实主义的如梦如幻和个人风格的诙谐幽默。

三、细节的烘托

热内善于利用超现实的细节去刻画人物性格,比如在《天使爱美丽》中,年幼的艾米丽为了报复整蛊自己的邻居,坐在屋顶上,一手拿着收音机一手拿着邻居家天线的插头。当收音机的球赛播放到关键点时,艾米丽就拔下电线的插头让电视失去信号,让正在关注球赛的邻居抓狂。还有艾米丽喜欢伸开五指把手插入装满谷物的米袋中,把这当成一种乐趣等等,这些细节都可以体现出艾米丽纯真、爱搞怪、孤僻的性格。在《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中,热内同样发挥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发散的思维方式,捕捉到了一些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却极为美好和富有诗意的浪漫细节,然后用专业的拍摄手法和细腻的表达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从而使我们对这部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为之感动,感叹着生活原来是如此美好。在《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中,为了展现ts这个天才少年,热内用了很多细节去描写ts,比如ts可以记住附近每天三次经过的火车的时间;ts可以清楚地说出自己家的精确坐标。热内也喜欢用细节来构造故事情节,比如ts一家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农场里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牛仔,适合生活在牧场,他的母亲是一个研究昆虫的博士,在农场里生活同样如鱼得水;ts和弟弟一个遗传了母亲的智慧,一个遗传了父亲的体魄。这种小概率事件在热内的电影里变得理所应当。在ts前往华盛顿的旅途中,遇到了爱给每一个搭车人拍照的卡车司机,在火车上遇到一个老水手,他看起来比ts更加具有童真,相信童话,无忧无虑;热狗车上热情的女售货员,以及油罐车上的大叔,还有那个追逐着ts的胖胖的警察等,这些人的性格都既夸张又合理地存在着。热内用细节烘托出这些怪诞的人物,把夸张的美学元素植入人物设定中,使ts的世界变得梦幻、可爱,让人感觉忍俊不禁又充满温情。

上一篇:微信订阅号下一篇: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