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选择与提炼(共7篇)
课题的选择与提炼 篇1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博士论文选题不当, 造成不少博士研究生不能按时毕业等问题, 提出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和思路, 并且从提出问题、描述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结果等四个方面对如何做博士课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方法。笔者的实践结果表明, 该方法相比传统的方法有一定的优势, 对广大博士研究生做好博士论文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选题,博士课题研究,人才培养
当前工科博士研究生出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在国家规定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3年内, 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够按时毕业, 还有部分拖延到6年以上仍然不能够毕业。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有部分归根于学校严格要求在国内本学科相应的学报和外文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因为这些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比较高, 一旦创新性不够, 就不可能发表相应级别的文章。但是, 为什么博士研究生不能够按时在这些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呢? 这还是根源于博士生没有做出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没有相应的研究成果。此外, 即使选题得当, 选到了本学科比较前沿的课题, 但是如果研究课题的方法和思路不对, 同样也可能造成不能够按时毕业。
本文针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 以及如何做好科学研究课题, 谈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最后, 结合笔者自身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经历等, 谈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一、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原则
1. 博士论文选题应该具有创新性
如果一个实践对象已经被其他研究人员解决了, 那么它不再有研究价值。博士选题应该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而且采用的解决方法也应该有创新性, 如果仅仅是别人方法的重复, 而没有创新, 同样也是没有价值的, 也不会被本学科的顶级刊物所采用。
2. 博士论文选题应该以兴趣为导向
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但这是有条件的, 如果博士论文选题选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 那么估计他本人会很郁闷, 此时他是消极地对待博士课题, 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更别提什么能动地改造世界了。同时, 以兴趣为导向的博士选题策略合情合理, 也是顺乎人类本性的自然策略。各种实践表明, 该策略在大多数场合的实践结果优势明显, 有助于博士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 博士论文选题应该择重舍轻
在博士课题选择的时候择重舍轻, 选择课题当前前沿重点问题或主要问题, 抓住主要矛盾, 才能够出显著成果; 同时还要讲究策略, 即避开自己的短处, 发挥自己的优点, 做自己擅长做的课题。那么, 一个课题的重要性如何判断? 依据是什么呢? 这主要看该课题完成后, 对本学科或本研究领域有多大影响, 对该研究方向其他研究人员的影响力如何。如果要用量化指标的话, 那么科研成果发表后, 文章的引用率可做参考。
二、如何做博士课题的指导
1. 如何提出问题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来解决客观世界的各种矛盾和发展。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一般来说, 只有高瞻远瞩的人才能够提出非常出色的问题, 对于刚进入研究领域的新人是比较困难的。要提出一个出色的研究问题, 需要我们抽象提取遇到的各种工程应用问题中的共性。在提出问题的时候, 重点搞清楚问题的背景以及该问题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该问题是否值得我们去研究等。
2. 如何对问题进行描述
问题的描述通常来说, 指的是用数学语言或者数学理论来描述问题。这要求我们首先已经提出问题和搞清楚了问题的本质, 才谈得上问题的描述。在工程应用当中, 实际需求就是问题, 考虑用理论框架把问题表述出来就是问题描述, 其实也就是广义上的数学建模。这要求我们博士研究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 才能够对问题进行恰当的描述和建立数学模型。如果问题的描述工作不是自己做的, 那么务必把问题搞清楚, 否则会导致解决问题阶段出现困难。有的虽然自己做了问题描述工作, 但是如果描述得不准确或者不恰当, 同样有可能造成最终的实验结果不理想。有一种情况, 就是在某种数学描述下, 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这时就要考虑对原来的问题进行重新描述。
3. 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它告诉我们仅仅提出问题和描述问题还不行, 还得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我们前面提出的假设和理论。而在描述问题的时候也往往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因此前面的描述问题阶段相当关键。一般来说, 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先大量检索文献, 对该问题的已有方法和结果做到了如指掌后, 再融化各种方法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最后得到自己的解决方法。其实, 这种方法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好的方法, 但是要得到原创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它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如果能够做到一旦提出了问题后, 不去了解现在已有的方法, 就开始独自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独立思考得到自己的解决方法后, 再去搜索该方法是否已经有人曾经做过, 如果发生了冲突, 就重新去思考新的方法, 否则的话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进行试验设计和验证, 这样得到重大创新成果的几率就会大得多。
( 1) 为什么要在了解现有的方法之前就独自思考自己的解决办法呢?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在思考问题时受到现有方法的束缚, 让自己处在一个开放的全新思考角度。如果要成为原创型的科研人员, 这种方法是必经之路, 因为它是检验科研成果原创度的重要指标。随着科研人员自己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应该逐渐减少阅读本领域内的研究文献, 反而应该更多阅读其他不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 从中得到解决方法和新思路。
( 2)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还应该遵循解决方法大道至简的原则。这也是有所依据的, 原因就在于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复杂客观事实的最简单的解释。科研人员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出与自己试验结果高度一致的最简产品。为什么追求最简产品呢?因为越简单的东西, 其适用的范围越广, 越具有普遍性, 其影响力也就越大, 对人类的贡献也就越大。众所周知, 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那么它们与大道至简的原则有什么关系, 冲突与否呢? 其实, 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应该仅仅是追求广泛适用性即最简性的手段而已。所以,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应该尽量优先选择最简易的方法。
( 3) 当遇到一个问题很难得到通解的时候, 我们应该考虑采用特殊条件求得其解。这个方法也称为条件化方法, 它利用增加假设条件, 把原来的大问题变成一个更小的问题。假设条件越多或者越强, 问题就变得越小, 解决的难度当然就变得更小。该方法的本质就是将一个很难的问题化解成若干个难度较小的子问题。如果把该方法用到极致, 那就是采用极端条件来求解, 此时往往很容易得到问题的求解方法。而对于非极端条件的中间情况, 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此时, 仍然可以采取条件化和特殊化的方法, 把问题分成若干类, 分别找到各类统一和明确的数学描述, 然后再求解。对于大家广泛使用的基于模型的解决方法, 它本质上是将背景知识高度浓缩的一种简约化方法。
4. 如何对结果进行评估
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 我们要对该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估, 因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评估方法通常是与本研究领域前沿当前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比较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公正, 最好是能够采用国际标准的Benchmark来对比各种方法的结果。对结果的判断分析, 既要阐述自己方法的优点, 又不能够故意隐瞒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公正和公平。这也给业内科研人员一个研究方向的指导, 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三、笔者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做研究的思路
首先, 结合笔者研究方向谈谈选题。笔者的专业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在博士论文课题选择期间, 导师给出了几个方向供选择: 太赫兹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电子罗盘误差模型理论与技术研究和集成电路测试理论与技术。由于导师目前所在实验室承担企业和军工院所的项目较多, 目前硕士研究生大多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而博士研究生做此类课题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很难做出有创新理论的结果, 发表于本学科国内顶级刊物很困难。“发展是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说明任何研究课题都不是无中生有的, 都是建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的。虽然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积累结束了, 但是产生新方法和新思路的进程仍然不应该终止。
笔者所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①国防科工委跨行业基金项目“神经网络在MCM测试生成中的应用研究”[编号: 00J17.1.5DZ0503], 该课题在互连测试领域首先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解决高密度微尺寸MCM的互联测试生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蚂蚁算法的MCM测试生成研究”[编号: 60266001], 该课题主要研究蚂蚁算法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中的应用, 并结合其他算法进行研究, 为解决大规模集成电路、MCM的测试难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量子算法的SOC测试规划研究”[编号: 60766001], 该课题主要研究了量子进化算法在系统级SOC测试规划中的应用, 建立了基于量子进化的测试规划模型, 解决了SOC测试规划问题。
笔者根据课题组前期的成果积累, 在博士论文课题选题方面考虑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做深入研究, 选择“集成电路测试新理论在SOC中的应用”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课题方向。在大量阅读本学科前沿文献后, 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问题; 然后对提出的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的最优化理论进行数学描述; 在解决问题阶段, 利用进化计算的方法做可测性优化设计; 在结果评估阶段, 采用国际标准电路与传统的方法进行结果比较。目前, 所做成果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总之, 在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博士人才培养能否做到好与快,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论文课题的选择与做课题的方法。实践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 有一定的优势, 对博士研究生选题和做好博士论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川佩, 胡红波.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的SOC测试调度优化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 2011, 32 (1) :113—119.
[2]李晓榕.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科研四要素[EB/OL].http://bl 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 d=687793&do=bl og&i d=625009, 2012-10-22.
课题的选择与提炼 篇2
在进行乙酸丁酯萃取时可引起乳化, 使溶媒相与水相难以分层, 因此预过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絮凝剂的使用主要在于增大发酵液中悬浮粒子的体积, 提高液固分离速度和滤液质量。我们选择了不同型号的絮凝剂作原料, 以现青霉素发酵液预处理工艺为指导进行试验设计, 从中找出最佳试验结果。
1 试验原料
1.1 生产发酵液
1.2 絮凝剂SNF-4550, 絮凝剂SNF-4850, 絮凝剂SNF-4690, 絮凝剂AD-C110。
2 试验步骤
2.1 配制絮凝剂 (见表1)
在1、2、3、4分别配制成2‰和3‰浓度后, 其配制溶液粘度大, 成胶状。
2.2 预处理操作步骤及数据
取20ml配制絮凝剂加在1000ml发酵液中, 搅拌10min, 再静止10min, 然后抽滤, 抽滤结束用2倍的水稀释;同时用发酵液作对照, 真空为0.1MPa。其数据见表2、3、4:
从表2、3、4中可以看出四种絮凝剂的能力是2>3>1>4。
根据以上的数据, 我们把2号和3号于生产的絮凝剂进行比较。其试验过程同上, 数据如下表 (见表5) 。
3 结论
从表5数据看, 透光度2>3, 对效价的影响3>2, 这样综合分析后, 总的效果是2>3。我们建议采取SNF-4850絮凝剂作为青霉素发酵液预处理, 从而保证下一步提炼单元操作质量。
参考文献
读后感感点的寻找与提炼 篇3
一.引导———寻找感点 , 引述材料
读后感的重点在“感”, 即感悟、感想, 而这“感”来自学生, 不同的学生在读同一篇文章后, 所获得的感悟或感想是不尽相同的。“感”不会凭空而生, 而是依托于具体的材料, 且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材料。教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作品中去寻找最能打动自己的那些材料, 这只是写读后感的第一步。
如《秋天的怀念》教学后, 教师引导学生找文章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一些句子, 结果有的学生找到了如下句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 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红红的, 看着我。”当教师问及学生为何会选择这一句时, 学生只是说自己有和作者相同的感受。如此极好, 为何学生会对这句话感受深刻呢?我们联系文章来看, 作者当时“双腿瘫痪”, 心情糟糕极了, 对于这一点从文章中“我”的行动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中可以看出。而母亲此时也是万般心痛, 可又不愿将自己的痛苦在已经残废了的儿子面前表现出来, 所以只是“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进来”。在学生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如意的时候, 而在此时正想自己静静, 不想别人来打扰, 母亲是理解儿子的痛楚的, 也是关心儿子的, 所以她才把泪水留在眼睛里。引导学生找到了这一感点, 然后再结合生活中的事件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不仅可更好理解文章内涵, 也可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评论———分析材料, 提炼感点
评论即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一番评析。在评论过程中可就事论事地做出分析, 也可通过语言文字这一现象而渗透到其内涵中进行挖掘, 也可对文章中的寓意、人物做出自己的点评。但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哪种评论, 评论不是目的, 目的是要亮出自己的感点, 即在评论的基础上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以《背影》的读后感 写作为例, 这篇文章的感点较多, 如父亲的形象、父子车站离别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过程等。而在选择感点时,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来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如有的学生选择了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来作为读后感的感点, 其中涉及到的语言描写有:“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进去吧, 里边没人。”围绕这些句子, 首先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评论。如“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为何父亲会说“他们去不好”?本来已经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去车站了, 而且那时“我”已经二十岁了, 已经是成人了, 不仅如此, 文章中还交代得很清楚, 北京“我”已来往过两三次。父亲这样说和这样做是不是多此一举呢?不然, 都说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父亲之所以会觉得他们去不好, 更多原因还是父亲放心不下, 一句简单的话语包含了多少的关心、体贴和不舍啊!同样如“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一句中, 父亲不辞辛劳为“我”买了橘子后扑扑身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才说出这样的话语, 在这其中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体贴, 是一个父亲在对儿子做完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以后的坦然。在评论的基础上, 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悟, 由文及己,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升华, 这样才能更好提升读后感的内涵。
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提炼 篇4
一、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中国有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 首先必须要拥有丰富的写作材料, 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著名文学大师郭沫若对积累与写作的关系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他说:“蚕吃桑而吐丝, 蜂采花而酿蜜, 牛吃草而出奶, 树吸脂而产漆”。没有原材料的积累而去盲目写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作文时“材”源匮乏, 无从下笔。为了完成写作任务, 瞎编乱造, 缺乏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农村学生怎样才能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呢?
1、观察田园风光之美。
对农村学生来说, 农村的风景优美, 乡土气息浓厚, 他们有碧空沃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有春之绿、夏之花、秋之果、冬之雪。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 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写作素材。教师要利用这种优势,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使他们“见景生情”、“触景生情”。把这种情景引进学校作文教学中,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了解丰富人文风情。
广大的农村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文化悠久, 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孕育出了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了解感受当地人文风情, 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而且可以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1) 感受乡情。农村朴素的劳动人民憨厚、淳朴、真诚, 相比城市里的市民, 农村人更注重相互交往和互助, 小到为别人看孩子、调解纠纷、帮抢农活, 大到架桥修路、集资办厂、外出创业,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搜集素材, 鼓励学生将这些素材引入习作中。
(2) 了解乡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教师可以利用重大的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风俗, 探究民俗的来历、演变, 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如一位学生把我们农村过除夕贴对联时的风俗写得活泼有趣。
贴对联, 妈妈贴我指挥。妈妈经过我的指挥把春联贴得正正的。接着妈妈把一个“福”字倒贴在门上, 我一看急了, 冲着妈妈喊着:“妈妈, ‘福’字倒了!”。妈妈高兴地说:“福到了!福到了!这不, 要过新年吗?福就到了。哦!”原来是这样, 我恍然大悟。
(3) 体验生活。农村的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写一些家里养的猪、喂的鸡, 可以写一些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性, 可以写一些农田里人们劳动的场景。这是他们写作基本的素材来源, 也是农村学生所拥有的独特文化底蕴。假如写一只鸡的话,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鸡的大小、羽毛的颜色、鸡吃食的样子、鸡打架的架势、鸡下蛋的情景, 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 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去观察, 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如果每天让学生把经历的事, 说一说、议一议, 久而久之, 学生就知道了那些事是有价值的, 哪些事是没有价值的。写作就是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 而不是写那些“虚构”、“虚无缥缈”的生活。让学生知道, 说真话、写真事、叙真情就是生活中的真正作文。
(4) 体察乡变。随着社会飞速发展, 农村的面貌、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观察、访问、实地查看等, 了解和感受这些变化,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习作开拓广阔的空间。
(5) 品味语言。农村的语言很质朴, 也很丰富。如在农村广为流传的谚语、惯用语、甚至还有一些专门术语。学生若能在写作时吸收语言的精华, 必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 “人误地一时, 地误人一季”, “头伏萝卜二伏菜”等, 还有很多形容人性格特征的一些惯用语, 如“炮筒子”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狗腿子”是指坏人的帮凶;“敲边鼓”是指从旁帮腔作势的人。
3、感受生活的乐趣。
农村孩子的生活较之城里的孩子, 多了几分自由和快乐, 天地更加广阔, 生活更加惬意。农村学生春天可以到野外放风筝、挖野菜, 夏天可以到河里去捉螃蟹、逮小鱼, 秋天可以到田野里捉蜻蜓、摘野果, 冬天可以打雪仗、到山林里逮兔子, 真是其乐无穷。例如写《钓鱼》为题的文章, 农村的男孩子大都有钓鱼的经历, 教师如能适当引导, 学生就能写出不错的作文。如“钓鱼前, 你和谁钓鱼?”“你做了哪些工作?”“到了河边你做什么?别人在干什么?”“你下钓之前要做什么?下钓后出现了什么现象?”“钓鱼时你心里怎样想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 他们在脑海中就会想象出钓鱼的情景, 在写作时就会感到言之有物。只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感受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瞬间, 学生就会从这些有趣的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二、学生作文素材的提炼
学生积累了素材, 还远远不够。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和提炼, 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操作。
1、记好“流水账”。
作文写作最忌讳“流水账”, 但作文素材却又依赖于“流水账”。“流水账”就是让学生把一天中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整理一下,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用一段话记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 事情记得越多越好。可以记一天里自己做的或看到的有意义或有意思的事, 可以写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 可以描写看到的一个场面, 可以写一个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可以记录一个自然现象, 当然也可以是“一段精彩语句、一个奇思妙想、一处迷人景致”。这样记“流水账”其实也是一项最基本的作文行为。从技术上讲它的难度并不大, 因此容易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长期这样记“流水账”可以逐步养成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能促进学生自觉地去观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 并觉得他们都是有意义的, 都是可以写下来的。
2、建好“明细账”。
一个星期下来, 学生的“流水账”肯定记了不少事。这时, 就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把这些“流水账”理一理, 挑两三件自己认为最有意义或最感兴趣的事, 做一些回忆与联想, 添上“事情经过”、“人物言行”、“天气情况”、“个人感受”、“事物变化”等元素, 把这些素材记得明白些、详细些, 形成一个“明细账”。应该说这时候的选、加工、处理、提炼素材的过程中, 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 品味出了作文素材的“真味”,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快乐与平易, 使他们认识到作文就存在生活中, 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
3、入好“分类账”。
一个月下来, 学生大多数都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作文素材, 为了存取方便, 还必须要搞好“分类账”。初中生作文大致可以分为写人、记事、状物、写景、说明、见解等几个类型。写人篇可记载父母、亲友、老师、同学等;写景篇可记载自然风光、人文建筑等;状物篇可记载为趣事、喜事、难事、伤心事、教训事、体验事等。总之分类的原则是“学生自主、查找便利”。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选材、鉴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作文的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
浅谈古典园林的提炼与转换 篇5
现代的园林设计当然应该是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气息,生搬硬套地把古典园林引入园林设计中并不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传统园林所体现的民族性,仍能为现代人们所接受。由于它具有一种内在的民族心理规定性,使“积淀在体现这些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且更为重要的是:古典园林在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合理性,切合了现代生态园林的设计理念。当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出现不和谐时,可从分析古典园林中人与环境相适应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入手,来探讨现代城市人性化空间的创造。
1 中国古典园林中独特的艺术手法
1.1 山水画谱写的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的精髓,追溯思想源头,不得不提中国的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就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指并非刻板地抄袭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其精华”[6]。而在用色上,则以墨为主,而墨色则在用笔之中又能分出“焦、浓、深、淡、浅”五色,宣纸上的无墨色处,也能作为一种色调处理。中国的造园大多出自文人、画家之手,所以以画入园就成了他们的造园目标,山水画就是设计的蓝本。
1.2 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
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园林的灵魂,它贯穿于中国园林创作的整个始末。深入古典园林,最先让我们体会到这点的是它的自然美。比较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称的法则,整齐划一,讲究均衡对称,明确的轴线引导,几何图形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圆规矩。而中国园林设计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中国人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因此只有接近自然,观察学习和模仿自然万物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中国人探索自然美的办法是通过对自然仔细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冥想而找寻其必然性。
1.3 内发心源,外表意境
中国园林这种通过自然美抒发意境美,通过意境美反衬自然美的特色,是国外园林难以达到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写照。它饱含着文人、画家、诗人、造园工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是从发现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中创造出来的。
1.4 场所有限,空间无限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在空间的处理上堪称一绝。虽然许多私家园林面积不大,但由于巧妙的空间设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曲径通幽,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穷的意境。在造园细节方面,运用了漏窗、景门、曲廊等手法达到相互流通,以虚实明暗作对比,使各空间组合,有开有合,相互穿插渗透,增加层次,使园景丰富多彩[5]。
1.5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特点就是自然,同时中国的文化也赋予了各种植物特定的文化内涵,所以,植物就像是一个载体,通过它,具体地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自然的形式美和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也正是它,是中西方对园林审美差异最直接的体现。
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自然成画,高大乔木,树冠伸展英姿雄浑,托出楼台,掩映亭阁,景藏景露,美景含而不露或露而不显,虚实掩映。且季节交替搭配,四季有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2 现代园林设计审美意识的分析
现代中国园林设计,受西方的设计理论影响颇深,涌现出许多公园、广场、绿地很重视形式的、色彩、构图的美。对于西方的设计理论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现代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为园林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安装和装饰等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表达手段。
现代建筑除了四个立面,还有楼顶平台和底层院落,都会暴露给高层的居民和过往的路人,不能忽视了这些环境因素,城市的美好印象往往在于它们的美化协调,重视整体布局,体现环境意识,是今天都市人的文明指示。阳光、蓝天、绿色是灰色城市的生命象征,居住在高楼胡同中的人群越来越多地懂得珍惜绿色家园的精神意义[1]。
现代家居环境设计日益关注的是经济和舒适,把绿色引进来,将园林设计的重点放在内外空间的打通、联络、隔断、渗透、转换、过渡之上,提供灵活的处理手法,日益个性化,利用阳台和屋顶花园,胡同屋檐下的窗前小院,用绿化和布景的方式再造一个中介空间。从喧嚣的都市大街步入自己美好的家居,非常需要这样一个过渡空间,而好的园林设计,利用一簇花架,一条卵石小径,几片残墙石壁,很轻松地使内外流动和谐,平静忙碌紧张的心情,更可以调节温度、湿度,净化空气,这是“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从人类发展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从依赖自然、利用自然、破坏自然到保护自然这样一个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就是通过对自然仔细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冥想而找寻其必然性接近自然,观察学习和模仿自然万物,也就是说,要看到主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自然法则的统一性并置身其中找到“感觉的归属”[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古代中国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从园林建设情况来看,逐步进入生态园林阶段。我们所关注的生态不仅仅有环境,还包括人文生态、经济生态等等。
3 学会转换与提炼才是继承和发展的方向
3.1 吃透古典园林的精髓
所谓吃透古典园林的精髓,就是要好好学习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寻找创作的合理性和优美之处。
如中国古典园林以小见大的空间处理手法就体现了合理性。还有,中国意境的表现手法比较奇特,那就是运用了景观命题和楹联诗词。许多园林在造园之初就要有很好的立意,使景观意境、主旨特色明确。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景题和楹联,可以提高游兴,加深人们的印象,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3.2 寻找契合点,取长补短
现代园林吸收了很多西方环境设计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要结合古典园林也并非容易,毕竟这是出自两个不同的文化源流。如果生搬硬套,很容易搞得十分牵强附会,结果设计出的作品中不中西不西,让人品不出味道,但是我们可以取长补短[3]。现代生活带来的精神紧张可以用自然生态的园林形式给予缓解。
3.3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生态的、节约的、环保的。现代园林设计提炼和转换古典园林的优秀元素首先要做到转化和提炼地方传统特色的园林特色。如在风格上,北方传统建筑的厚重大方,江南秀丽端庄,岭南的畅朗轻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而在具体的细节方面,各地的历史造就了各地的千姿百态的艺术特色,比如庙观、民居、店铺和廊舍等地方建筑,我们借鉴其造型、色彩、装饰和空间布局手法进行园林创作将有利于园林建筑地方特色的表现,还有地方的工艺和园林材料,这些都是需要珍惜和传承的。
摘要:结合多年的艺术实践与经验,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审美意识的相通之处,并指出只有吃透古典园林的精髓,才能真正地融入现代园林的设计中,才是有生命力的设计。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艺术手法,提炼,转换
参考文献
[1]李永春.从中国古典园林到现代都市庭园设计[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3(10):95-96.
[2]刘霄峰.古典园林的启迪——析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建筑设计之影响[J].中国园林,2004(8):5-7.
[3]倪苏宁.苏州古典园林与现代环境设计[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22(3):61-62.
[4]陈学筠.江南古园林构成要素提炼与转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0-11.
[5]钱海燕.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及其继承与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4):398-400.
[6]王栋.从造园到现代景观设计[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14-15.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技巧 篇6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语文研究性学习, 需要广大教师摒弃陈旧的教学观,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把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的读, 大胆的想, 好奇地问, 自由的议, 欢快的演, 随意的写, 尽情地扮演“主人”这一角色。所以, 首先要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有创新意识。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选择课题, 选择那些值得研究又有条件研究的课题。它关系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方向、价值, 方法与效果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成败
第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
1、语文研究性课题来源于学习中的“问题”
“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 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 可以这样说:我们生活在“问题”之中。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关于“知识面的圆圈理论”所说的:知识越多, 问题越多, 所以, 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有没有对问题的敏感度。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问题, 产生解决它的强烈欲望, 形成了“问题意识”, 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 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无所不在, 无时不在。因此, 对现实事物观察与思考, 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基本途经, 是能否“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的关键。
2、语文研究性课题源于生活实践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开放式, 综合式的大语文。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表现语文学习方法的研究。课内的主要是文本, 课本, 名诗名著作等。可以研究一篇文章, 可以研究一本文学文化名著, 可以研究一个作家, 可以研究一种文学流派, 可以研究一种语言现象等。课外的主要是社会:可以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社会,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直接了解社会, 研究社会的种种现象。
3、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源于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 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设计方案, 一个广告创意, 提出一种见解, 教师有意识的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语文研究课题, 有利于保护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保护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真知呢?
(1)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智力活动的润滑剂, 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和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从僵化走向灵活, 离开依赖走向自主。事实证明, 要使学生积极地采用研究性学习, 善于采用研究性学习必须要营造一种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情境。这种情境要体现自主开发性、时空开放性、活动多样性、交流多向性、探索深入性。具体可用问题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等。同时, 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结合教材内容调动学生的一切情感力量,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
(2) 传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要让学生摆脱依赖, 学会研究, 必须传授给他们相应的方法和技能, 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方法技能的核心是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历经知识的发生的过程, 发展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一般做法是先用问题设疑或提出学习目标, 然后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揣摩、归纳、类比、猜测、想象、推理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等探究活动, 同时, 大胆进行思索……在此基础上再启发他们进行思维撞击, 对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激活知识储存, 驾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达到在自行研究中获取真知的目的
(3) 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
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点在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有利于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 有利于传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有利于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情境。注意开放性、民主性、重视教与学双方的沟通、融合与交流, 不能让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要把单项静听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多项的立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大胆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 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 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 形成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同教师自由交流的风气。
(4) 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对于研究性学习, 我们应有正确的评价机制, 否则, 即使培养起来的一点热情也会逐渐消失。习惯上, 人们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好坏, 往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要改革传统评价机制,
(下转第89页) (上接第87页)
对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大力表扬, 哪怕是敢于采用但成绩一般的同学也对他进行鼓励性评价。平时练习少用客观性题目, 多用主观性题目。
第二、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
1、实际需要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像专家那样, 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 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 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中学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 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
2、可行性原则。并不是所有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 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 主要是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 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利益实际, 符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 涉及因素多, 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 而适宜选择开口小, 周期短, 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
第三, 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应多样化且有深度
1、查阅资料法语文研究性学习, 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 从而找出分析研究的问题, 明确要研究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从哪开始研究、前人留下的、可以借鉴的等。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 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 确定搜寻的方向;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状况, 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文献。一般来说, 学生起步阶段, 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 查阅文献, 这就是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查阅资料, 有时要给学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 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
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 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的目的, 让学生有“专业意识”和“学术意识”。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法还很多, 如社会调查专题采访等。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和实施 篇7
1.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开展课题研究
化学学科是一门与社会, 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的学科, 化学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变革都会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也经常强调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即把生活同化学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一改化学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 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的距离,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在化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 我们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可以从社会生活着手, 指导学生以现实生活的角度开展研究性学习,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教师在讲到自然界的元素时, 就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些类似于“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的问题, 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宝贵课题资源[1].
2. 联系前沿科技开展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的是深化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因此, 在选题的时候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 而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前沿科技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这些前沿性的科技不但在课题深度上满足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 这些前沿科技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高中阶段开展一些类似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眼光和思维的培养. 例如, 在讲完了教材上“胶体”的内容以后, 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纳米技术”的资料, 研究一下什么是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材料具有哪些特征? 纳米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 通过对纳米科技这样一个前沿话题的研究, 不仅可以有效深化课本上的内容, 同时也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前沿科学视野.
3. 以化学实验为对象开展课题研究
毫无疑问,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在化学学习中, 实验既是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进行研究探索的重要手段.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实验手段是最为直观有效的研究方法. 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化学实验为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了降低实验研究的难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教材上已有的实验, 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验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些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来达到目的. 例如, 在课堂上讲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 可以以此实验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究竟多少浓度的硫酸才能与铜发生反应”等课题; 又比如, 在学习了“氨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以后, 教师可以提出“用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的效果最好”这样一个研究课题, 让学生运用手边的工具设计出其他的氨气制取方式, 然后进行研究对比分析. 除了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拓展研究, 课堂上一些常规实验发生的异常现象、失败的实验等也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有效实施策略
1. 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 而在化学学习中, 这种差异性表现的往往更加明显. 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 对课题的把握和实施能力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个时候, 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水平等, 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课题辅导[2].
2. 实施有效的分组
在研究性学习中, 要想有效的实施课题任务, 研究学习前的分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更加依赖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鉴于单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限, 以分组的方式开展研究学习最为恰当. 然而, 看似简单的分组其中也包含了大学问, 如果分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课题的实施. 因此, 实施研究课题之前,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 例如, 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就可以让他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多承担一些实验操作类的任务, 有的学生比较擅长观察分析,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过程等. 这样合理分工、各尽其才, 既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原有能力优势, 还能有效提高整个研究学习小组的综合能力.
3. 教师要扮演好恰当的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的角色把握是一个难点部分, 如果教师管得过多, 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 如果教师管得过少,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又难以顺利实施[3]. 因此, 作为教师,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关心, 并以启发为手段给学生提供信息、补充材料、建议方法等, 在研究活动结束以后, 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 以进一步巩固研究学习的成果.
摘要:在高中化学学科中,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一种颇受关注的新的学习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 如何恰当的进行课题选择,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题实施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高中化学学科实际, 简单阐述了一些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和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吴胜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3 (12) .
[2]沈颖.浅谈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J].福建教学研究, 2003 (5) .
【课题的选择与提炼】推荐阅读:
课题选择与实施09-30
课题的选择06-17
教育课题的选择06-12
技术课题选择11-29
选择实训教学课题06-03
课题的选题与立项10-05
课题研究的态度与重心06-19
课题研究的困惑与思考12-12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7-25
水泵的选择与配套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