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选择

2024-06-17

课题的选择(通用11篇)

课题的选择 篇1

摘要:语文研究性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 掌握规律, 获取知识, 调查了解社会, 深入研究, 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本文就谈一谈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需要在课题的选择上注意的技巧问题。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语文研究性学习, 需要广大教师摒弃陈旧的教学观,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把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的读, 大胆的想, 好奇地问, 自由的议, 欢快的演, 随意的写, 尽情地扮演“主人”这一角色。所以, 首先要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有创新意识。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选择课题, 选择那些值得研究又有条件研究的课题。它关系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方向、价值, 方法与效果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成败

第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

1、语文研究性课题来源于学习中的“问题”

“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 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 可以这样说:我们生活在“问题”之中。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关于“知识面的圆圈理论”所说的:知识越多, 问题越多, 所以, 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有没有对问题的敏感度。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问题, 产生解决它的强烈欲望, 形成了“问题意识”, 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 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无所不在, 无时不在。因此, 对现实事物观察与思考, 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基本途经, 是能否“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的关键。

2、语文研究性课题源于生活实践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开放式, 综合式的大语文。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表现语文学习方法的研究。课内的主要是文本, 课本, 名诗名著作等。可以研究一篇文章, 可以研究一本文学文化名著, 可以研究一个作家, 可以研究一种文学流派, 可以研究一种语言现象等。课外的主要是社会:可以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社会,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直接了解社会, 研究社会的种种现象。

3、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源于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 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设计方案, 一个广告创意, 提出一种见解, 教师有意识的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语文研究课题, 有利于保护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保护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真知呢?

(1)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智力活动的润滑剂, 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和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从僵化走向灵活, 离开依赖走向自主。事实证明, 要使学生积极地采用研究性学习, 善于采用研究性学习必须要营造一种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情境。这种情境要体现自主开发性、时空开放性、活动多样性、交流多向性、探索深入性。具体可用问题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等。同时, 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结合教材内容调动学生的一切情感力量,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

(2) 传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要让学生摆脱依赖, 学会研究, 必须传授给他们相应的方法和技能, 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方法技能的核心是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历经知识的发生的过程, 发展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一般做法是先用问题设疑或提出学习目标, 然后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揣摩、归纳、类比、猜测、想象、推理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等探究活动, 同时, 大胆进行思索……在此基础上再启发他们进行思维撞击, 对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激活知识储存, 驾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达到在自行研究中获取真知的目的

(3) 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

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点在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有利于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 有利于传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有利于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情境。注意开放性、民主性、重视教与学双方的沟通、融合与交流, 不能让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要把单项静听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多项的立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大胆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 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 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 形成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同教师自由交流的风气。

(4) 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对于研究性学习, 我们应有正确的评价机制, 否则, 即使培养起来的一点热情也会逐渐消失。习惯上, 人们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好坏, 往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要改革传统评价机制,

(下转第89页) (上接第87页)

对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大力表扬, 哪怕是敢于采用但成绩一般的同学也对他进行鼓励性评价。平时练习少用客观性题目, 多用主观性题目。

第二、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

1、实际需要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像专家那样, 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 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 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中学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 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

2、可行性原则。并不是所有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 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 主要是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 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利益实际, 符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 涉及因素多, 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 而适宜选择开口小, 周期短, 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

第三, 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应多样化且有深度

1、查阅资料法语文研究性学习, 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 从而找出分析研究的问题, 明确要研究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从哪开始研究、前人留下的、可以借鉴的等。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 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 确定搜寻的方向;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状况, 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文献。一般来说, 学生起步阶段, 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 查阅文献, 这就是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查阅资料, 有时要给学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 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

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 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的目的, 让学生有“专业意识”和“学术意识”。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法还很多, 如社会调查专题采访等。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它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探索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实施过程中, 将于改变教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 让学生自主参与, 师生平等对话,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它顺应时代的要求, 有益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课题的选择 篇2

教育调查研究的课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验证过去的或别人证明了的理论 真理是具体的事物在具体情境下的真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谬误。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过去的教育理论在过去是真理;现在可能就不适合时代需要了,因此,要经过调查研究去验证,或许又能够发现新的规律。比如,过去的研究者认为,儿童性特征成熟的年龄是女12岁,男13岁。而现在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性成熟年龄比以前提前了一年,这一结论对学校性教育和尽早预防性犯罪提供了参考。有的理论本身是正确的`,但它还有一个适应范围的问题,还有不够全面的地方,通过验证,可以确定它能否适应某些具体情况,它有哪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

那么,对已有理论的验证性调查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去选择和确立课题:一是重新验证原有理论的正确性;二是确定理论的适应范围;三是对原有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2.对已有的教育理论进行否定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用来指导实践,当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产生错误时,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不能调和,我们不得不怀疑其理论的正确性,为了否定某一理论或部分地否定这一理论,就要通过调查研究来达到这个目的。人的认识发展是有过程的,在认识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干扰和制约,认识有时又不能与实践同步发展,这样势必会产生理离实际的毛病。比如在学制问题上,清政府制定了“癸卯学制”,民国初年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后来又照搬英美“六三三学制”,建国后又照搬过前苏联的十年制,在毛泽东“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口号下,又实行过“五二二学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逐渐恢复了“六三三学制”,这里就经历了一个反复否定与验证的过程。

3.对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我们长期从事教育实践工作,工作中会有许多现象使我们有所感悟,这种感悟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所凭借的根据还不足,缺乏可靠的实证材料,这时,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进行,使之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样做,既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丰富教育理论宝库,又可以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中有大量的课题值得我们去调查研究,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掘具有价值的课题,并努力刻苦去钻研,一定能产生出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调查结论。

二、教育调查课题的选择要注意的问题

1.课题的选择要与时俱进,符合现实需要

我们的研究成果可能有价值,但如果不能用来指导现在的实践工作,那它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因此,要选择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课题来进行。

2.课题的选择要考虑实现条件

课题的选择 篇3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精心选题;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和自我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选题阶段、实践阶段和交流评价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交互推进的。在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学生确定什么样的研究课题对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研究成效的好坏,甚至关系到此项探究性学习课题的成败。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将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效。精心选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是首要环节。选准选好课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才能有所见识,参与才能生成探究欲望,激发探究热情,才能使学生对课题的研究萌发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一、选题要突出地域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定要凸显地域特点。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农村学校就要选择适合农村发展的一些课题。所以选题要依据本地生产活动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例如,我们开展的《走进滑石王国》,就充分利用了本镇滑石开采业发达的客观条件。本镇的滑石开采有十几家之多,是我国的滑石三大产地之一,由于学生在平时已有足够的直观体验,通过调查会对本镇的滑石采矿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开采工艺,

以及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贡献等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实践,具有地方特色的选题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

经验。

二、选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把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有利于减少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科教学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知识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科教学挖掘了生活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影响着学科教学向生活化、活动化方向发展。例如,“我认识我自己”就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活动中发现了我自己是独一无二,生命的差异让世界变得更丰富多彩,你是个独立的个体。你的价值在于你自己,而不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融入集体生活。在活动中才能发现自己的特长,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活动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选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综合实践活动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真正自主的,只有自主,才能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创新。选题源于学生生活,是指学生经历过的、有一定感知意识的,只是在脑中有印象的,而不是全面的了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例如,《零花钱的调查》,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住校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零用钱。通过调查活动让低年级学生知道怎样来合理地使用自己的零用钱。明白哪些零用钱是必须花的,哪些可以不花或少花,哪些钱花了还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导他们知道父母挣钱很辛苦,从小就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选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能够让人坚持不懈、勇往直前。选择合适的主题,就能培养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中,兴趣能够起到巨大的内驱作用,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记忆力增强,能够积极地探求知识,获得成功。我在教学中举过这么个例子,能用纸盒把水烧开吗?很多学生持怀疑态度。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不会燃烧?”“当然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肯定会。”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燃烧起来。学生说:“这有些稀奇,纸盒湿掉了,就不会烧起来。”教师问:“为什么纸盒湿掉了,就不会燃烧呢?”此时,学生已有些着急,急切地等待教师讲解。这时已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这时来讲授新课内容,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大提高。

五、选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它比一般的文化课的单科学习更重要,因为它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的进步,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它注重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都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主题的选择上要有一定深度、广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综合能力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潘友军.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初探[J].吉林教育,2010(12).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和实施 篇4

1.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开展课题研究

化学学科是一门与社会, 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的学科, 化学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变革都会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也经常强调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即把生活同化学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一改化学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 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的距离,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在化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 我们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可以从社会生活着手, 指导学生以现实生活的角度开展研究性学习,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教师在讲到自然界的元素时, 就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些类似于“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的问题, 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宝贵课题资源[1].

2. 联系前沿科技开展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的是深化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因此, 在选题的时候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 而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前沿科技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这些前沿性的科技不但在课题深度上满足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 这些前沿科技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高中阶段开展一些类似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眼光和思维的培养. 例如, 在讲完了教材上“胶体”的内容以后, 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纳米技术”的资料, 研究一下什么是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材料具有哪些特征? 纳米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 通过对纳米科技这样一个前沿话题的研究, 不仅可以有效深化课本上的内容, 同时也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前沿科学视野.

3. 以化学实验为对象开展课题研究

毫无疑问,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在化学学习中, 实验既是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进行研究探索的重要手段.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实验手段是最为直观有效的研究方法. 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化学实验为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了降低实验研究的难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教材上已有的实验, 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验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些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来达到目的. 例如, 在课堂上讲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 可以以此实验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究竟多少浓度的硫酸才能与铜发生反应”等课题; 又比如, 在学习了“氨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以后, 教师可以提出“用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的效果最好”这样一个研究课题, 让学生运用手边的工具设计出其他的氨气制取方式, 然后进行研究对比分析. 除了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拓展研究, 课堂上一些常规实验发生的异常现象、失败的实验等也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有效实施策略

1. 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 而在化学学习中, 这种差异性表现的往往更加明显. 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 对课题的把握和实施能力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个时候, 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水平等, 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课题辅导[2].

2. 实施有效的分组

在研究性学习中, 要想有效的实施课题任务, 研究学习前的分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更加依赖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鉴于单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限, 以分组的方式开展研究学习最为恰当. 然而, 看似简单的分组其中也包含了大学问, 如果分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课题的实施. 因此, 实施研究课题之前,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 例如, 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就可以让他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多承担一些实验操作类的任务, 有的学生比较擅长观察分析,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过程等. 这样合理分工、各尽其才, 既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原有能力优势, 还能有效提高整个研究学习小组的综合能力.

3. 教师要扮演好恰当的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的角色把握是一个难点部分, 如果教师管得过多, 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 如果教师管得过少,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又难以顺利实施[3]. 因此, 作为教师,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关心, 并以启发为手段给学生提供信息、补充材料、建议方法等, 在研究活动结束以后, 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 以进一步巩固研究学习的成果.

摘要:在高中化学学科中,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一种颇受关注的新的学习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 如何恰当的进行课题选择,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题实施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高中化学学科实际, 简单阐述了一些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和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吴胜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3 (12) .

[2]沈颖.浅谈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J].福建教学研究, 2003 (5) .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作业 篇5

当前一线教师在选择课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很多。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是整个教育科研活动的起点和难点,决定了教育科研活动的方向、价值和可行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科研工作的成败。许多中小学教师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时存在不知道选择什么、不知道从何选择、不知道怎样选择、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等问题。要正确选题,中小学教师应当理解教育科研课题的内涵、把握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掌握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标准以及明确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目的。

一、不知道选择什么课题

一提到教育科研选题,许多中小学教师就感到茫然:不知道选择什么。究其原因,一是对教育科研课题的内涵认识不清,不知道教育科研课题是什么,因而不知道选择什么;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必要条件,发现不了问题,因而不知道选择什么。

教育科研课题是什么,在揭示其内涵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教育科研的对象是什么。笔者曾把教育科研的对象界定为,研究者所意识到的无现成答案的真问题。[1]教育科研课题是从教育科研对象中选择出来的,因此,教育科研课题可以界定为研究者从自己所意识到的无现成答案的诸多真问题里,确定的具体明确、新颖独特、切实可行、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教育问题。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教育科研课题实质上就是教育问题,但并不是任何教育问题都能成为教育科研课题。

二、不知道从何选择课题

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部分中小学教师知道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就是选择可研究的问题,也具备发现问题的基本条件,但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儿,到哪里去选择教育问题。这主要是没有把握住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或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途径所致。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无论是从知识背景,还是从所从事工作的特点来说,从教育实践中选题,从事实践研究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1.实践选题靠近中小学教师个人的知识背景。作为中小学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开展科研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背景接近,因而很容易发现问题;而从教育理论文献中选题往往远离中小学教师的知识背景,从而失去必要的知识基础。2.实践选题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及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进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很容易返回到实践中,直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率。因此,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就是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中小学教师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立足点。

三、不知道怎样选择课题

当研究者处于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是选择可研究的问题。而研究实践表明,许多中小学教师面对众多的教育问题,却不知道怎样选择可研究的问题。结果,在中小学教师所选择的教育科研课题中,要么过大或过小,要么没有普遍意义,要么没有可行性,甚至相似的课题也不少。

在教育科研中,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实质上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对可供挑选的课题进行评价、比较,最后作出抉择的过程。明确选择的标准是能否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

四、不知道为什么选择课题

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许多中小学教师知道到哪里选题,也知道怎样选题,但是真正把课题选择出来之后,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目的性不明确。

科学研究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待课题选出来之后,中小学教师应对所选课题进行评审,想一想、问一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选择这个课题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改善有什么意义?选题目的越明确,研究方向就越清晰,研究的突破口才越容易把握。如果中小学教师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还不够明确,则表明中小学教师对该课题的认识还处于含混、朦胧状态。对于目的、意义不明确的课题,要慎重对待,最好先放一放,要防止盲目选题,误入歧途。

从整个中小学教育科研来讲,“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目的应该来自中小学教育的客观需要,也就是应从中小学教育实际出发,去解决中小学教育的理论或实践问题,促进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但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所进行的研究不同于教育专家进行的研究,关注自己身边时刻发生的教育现象、关注学生生命的变化和发

展,研究“自己”,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引导学生走向完满的生活、完满的人生,这是中小学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进行教育研究的根本特点,也是中小学教师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高职教师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篇6

【关键词】教师选择 课题途径

研究课题是指在教育科学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得到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选择研究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的,选择的课题必须反映教学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有研究价值,具有一定普遍意义且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就成了课题研究的关键。

一、 选择研究课题的原则

选择研究课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注意采用一些选题策略,这有助于科学而合理地确定研究课题,有助于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 价值性原则

选题有无研究价值,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选择的课题有无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方向性。研究方向要正确,选题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的认识规律,符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科学的需要,要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二是针对性。选择的课题要切合实际情况,针对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提出问题,针对性强的课题要有满足事业需求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三是普遍性。选择的课题要考虑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客观的规律性和推广的普遍性,普遍性愈强,课题的社会价值就愈大。

(二)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主要指课题必须是可以研究,能发挥教师优势并具有一定实施条件的课题。这些条件包括:一是自身条件。只要具有良好文化素养、专业素质、教学技能的教师,一般来说都具备了研究课题的条件,即使是难以独当一面或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也可以参加课题组,循序渐进,同课题组的其他成员一起研究。二是时间保证。除了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读书学习,收集、整理资料信息,开展调查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时间保证。三是良好的研究环境。主要指学校和有关部门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相应的图书资料,以及必须的经费、设备、人才等,这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三) 创新性原则

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创新,如研究的问题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或者是对某一问题提出新的认识、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有水平的老师可以在研究方法或技术上进行创新。总之,研究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独创性。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二是再创性。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分解和改造后产生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中,或在某方面有所创新;三是自创性。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未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并不要求对社会有什么创新价值。

(四) 优势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课题时,要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学生的机会多,深入钻研教材的时间多,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多。教师选择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课题,在工作实践中实施研究,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二、 选择研究课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 在教学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找课题

这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往往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中的热点,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我院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研究与对策”课题,就是源于我院学生人数增加,班级容量大,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际训练的机会较少,课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却过多,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英语教学检测机制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脱钩,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已经滞后,不能适应学生的水平和基础。

(二) 在教育教学的困惑与疑难中找课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一个最大改变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手段等的改变,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碰到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当我们发现工作中有必须解决的难题,或者遇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时,往往会有一种尽快“破解”的强烈愿望,如果对“难题”与“困惑”分解,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就是一个好的选题。例如:

1. 教学的预设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如何科学处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三维评价(即: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的体验与价值观的教育)如何实现?这些问题均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之中认真研究,才能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实际成效。

2. 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对立。例如,新的课程教学观特别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挑战精神的培养,但我们在布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时,学生却完不成或跟不上课堂教学,实现不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种追求新的突破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使教师产生一种挫败感。因此,常规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有效配合,如何同步和谐发展,就非常值得去探索。

3. 教育教学中的“两难”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会经常碰到“两难”的情境。例如,顾及到单个学生的特长个性发展却忽略了学生集体发展;在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发展时,规范性、一致性的要求被削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引导地位却得不到正确的体现等。

4. 面对新课程改革,怎样协调家长以及社会对学校追求的教育改革目标的理解与认同;怎样实现家校教育合力的一致。

(三) 从教育实践的成败经验中找课题

努力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借鉴和吸取别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从经验中找出研究课题,探讨其中的规律,或设计教育实验,检验某种理论与提高教育效果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例如,某外语教师研究其他老师教学成功的原因,提炼出一套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成功教育”的理论。发现经验,总结经验,筛选经验,是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四) 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找课题

在教师观摩别人的研究课,听讲座,学习各种资料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某种启发,很想按照新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实验一下,从这种角度也可以产生课题。教学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之间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一直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与教学,体会教育理念与教学实际的碰撞,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教育的智慧和总结实践的经验。所以,只有带着敏锐的问题研究意识,深入现场,领会教育与教学观念之间的冲突,研究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摸索出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线教师在实践现场发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撰写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积累相关的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经验,形成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独立见解和认识;此外,还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或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阻碍教师前进的绊脚石,而是迈向成功的台阶。

(五) 在阅读和与同伴交流中找课题

行动研究者强调,每一位教师应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与同伴的交流研讨中疏理问题,然后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同时,教师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要十分注意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在阅读中要注意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

(六)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理论及政策问题中寻找课题

教育改革和发展呼唤教育科学研究。研究当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整个教育科研的主旋律。相关人员要研究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探讨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目前,有许多重大课题需研究解决,例如,“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在当前教学界就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研究型课程的任务,就是做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而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满堂灌”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是缺乏研究意识的;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不太可能达成的。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就非常值得研究。

三、 选题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题目过大、选题过难、选题过于陈旧、选题过于模糊和课题表述不明确等问题。为了使课题研究顺畅有序,选题时应注意:一是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难易结合,先部分后整体;二是要讲究科学,选题要来自实践,不回避问题,有事实和理论依据;三是要讲究创新,要与时俱进,赋予课题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总之,高职高专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忌人云亦云。这不仅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而且是一个殚精竭虑的思维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导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同事之间的合作不可或缺,家人和朋友的建议对课题的选择也大有裨益。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选题,务必掌握一个前提:与教育教学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高职高专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程前.如何选择研究课题[J].考试周刊,2008(39)

[2]董奇.如何提出研究假设[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1)

[3]王军.关于研究课题[J].教育科研探索,2002(1)

[4]王守旭.关于标准化研究课题的选择[J].新疆质量与标准化,1996(6)

【作者简介】叶发锦(1971- ),女,广西合浦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

博士人才培养中的课题选择与研究 篇7

关键词:选题,博士课题研究,人才培养

当前工科博士研究生出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在国家规定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3年内, 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够按时毕业, 还有部分拖延到6年以上仍然不能够毕业。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有部分归根于学校严格要求在国内本学科相应的学报和外文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因为这些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比较高, 一旦创新性不够, 就不可能发表相应级别的文章。但是, 为什么博士研究生不能够按时在这些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呢? 这还是根源于博士生没有做出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没有相应的研究成果。此外, 即使选题得当, 选到了本学科比较前沿的课题, 但是如果研究课题的方法和思路不对, 同样也可能造成不能够按时毕业。

本文针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 以及如何做好科学研究课题, 谈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最后, 结合笔者自身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经历等, 谈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一、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原则

1. 博士论文选题应该具有创新性

如果一个实践对象已经被其他研究人员解决了, 那么它不再有研究价值。博士选题应该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而且采用的解决方法也应该有创新性, 如果仅仅是别人方法的重复, 而没有创新, 同样也是没有价值的, 也不会被本学科的顶级刊物所采用。

2. 博士论文选题应该以兴趣为导向

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但这是有条件的, 如果博士论文选题选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 那么估计他本人会很郁闷, 此时他是消极地对待博士课题, 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更别提什么能动地改造世界了。同时, 以兴趣为导向的博士选题策略合情合理, 也是顺乎人类本性的自然策略。各种实践表明, 该策略在大多数场合的实践结果优势明显, 有助于博士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 博士论文选题应该择重舍轻

在博士课题选择的时候择重舍轻, 选择课题当前前沿重点问题或主要问题, 抓住主要矛盾, 才能够出显著成果; 同时还要讲究策略, 即避开自己的短处, 发挥自己的优点, 做自己擅长做的课题。那么, 一个课题的重要性如何判断? 依据是什么呢? 这主要看该课题完成后, 对本学科或本研究领域有多大影响, 对该研究方向其他研究人员的影响力如何。如果要用量化指标的话, 那么科研成果发表后, 文章的引用率可做参考。

二、如何做博士课题的指导

1. 如何提出问题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来解决客观世界的各种矛盾和发展。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一般来说, 只有高瞻远瞩的人才能够提出非常出色的问题, 对于刚进入研究领域的新人是比较困难的。要提出一个出色的研究问题, 需要我们抽象提取遇到的各种工程应用问题中的共性。在提出问题的时候, 重点搞清楚问题的背景以及该问题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该问题是否值得我们去研究等。

2. 如何对问题进行描述

问题的描述通常来说, 指的是用数学语言或者数学理论来描述问题。这要求我们首先已经提出问题和搞清楚了问题的本质, 才谈得上问题的描述。在工程应用当中, 实际需求就是问题, 考虑用理论框架把问题表述出来就是问题描述, 其实也就是广义上的数学建模。这要求我们博士研究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 才能够对问题进行恰当的描述和建立数学模型。如果问题的描述工作不是自己做的, 那么务必把问题搞清楚, 否则会导致解决问题阶段出现困难。有的虽然自己做了问题描述工作, 但是如果描述得不准确或者不恰当, 同样有可能造成最终的实验结果不理想。有一种情况, 就是在某种数学描述下, 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这时就要考虑对原来的问题进行重新描述。

3. 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它告诉我们仅仅提出问题和描述问题还不行, 还得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我们前面提出的假设和理论。而在描述问题的时候也往往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因此前面的描述问题阶段相当关键。一般来说, 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先大量检索文献, 对该问题的已有方法和结果做到了如指掌后, 再融化各种方法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最后得到自己的解决方法。其实, 这种方法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好的方法, 但是要得到原创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它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如果能够做到一旦提出了问题后, 不去了解现在已有的方法, 就开始独自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独立思考得到自己的解决方法后, 再去搜索该方法是否已经有人曾经做过, 如果发生了冲突, 就重新去思考新的方法, 否则的话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进行试验设计和验证, 这样得到重大创新成果的几率就会大得多。

( 1) 为什么要在了解现有的方法之前就独自思考自己的解决办法呢?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在思考问题时受到现有方法的束缚, 让自己处在一个开放的全新思考角度。如果要成为原创型的科研人员, 这种方法是必经之路, 因为它是检验科研成果原创度的重要指标。随着科研人员自己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应该逐渐减少阅读本领域内的研究文献, 反而应该更多阅读其他不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 从中得到解决方法和新思路。

( 2)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还应该遵循解决方法大道至简的原则。这也是有所依据的, 原因就在于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复杂客观事实的最简单的解释。科研人员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出与自己试验结果高度一致的最简产品。为什么追求最简产品呢?因为越简单的东西, 其适用的范围越广, 越具有普遍性, 其影响力也就越大, 对人类的贡献也就越大。众所周知, 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那么它们与大道至简的原则有什么关系, 冲突与否呢? 其实, 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应该仅仅是追求广泛适用性即最简性的手段而已。所以,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应该尽量优先选择最简易的方法。

( 3) 当遇到一个问题很难得到通解的时候, 我们应该考虑采用特殊条件求得其解。这个方法也称为条件化方法, 它利用增加假设条件, 把原来的大问题变成一个更小的问题。假设条件越多或者越强, 问题就变得越小, 解决的难度当然就变得更小。该方法的本质就是将一个很难的问题化解成若干个难度较小的子问题。如果把该方法用到极致, 那就是采用极端条件来求解, 此时往往很容易得到问题的求解方法。而对于非极端条件的中间情况, 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此时, 仍然可以采取条件化和特殊化的方法, 把问题分成若干类, 分别找到各类统一和明确的数学描述, 然后再求解。对于大家广泛使用的基于模型的解决方法, 它本质上是将背景知识高度浓缩的一种简约化方法。

4. 如何对结果进行评估

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 我们要对该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估, 因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评估方法通常是与本研究领域前沿当前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比较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公正, 最好是能够采用国际标准的Benchmark来对比各种方法的结果。对结果的判断分析, 既要阐述自己方法的优点, 又不能够故意隐瞒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公正和公平。这也给业内科研人员一个研究方向的指导, 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三、笔者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做研究的思路

首先, 结合笔者研究方向谈谈选题。笔者的专业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在博士论文课题选择期间, 导师给出了几个方向供选择: 太赫兹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电子罗盘误差模型理论与技术研究和集成电路测试理论与技术。由于导师目前所在实验室承担企业和军工院所的项目较多, 目前硕士研究生大多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而博士研究生做此类课题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很难做出有创新理论的结果, 发表于本学科国内顶级刊物很困难。“发展是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说明任何研究课题都不是无中生有的, 都是建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的。虽然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积累结束了, 但是产生新方法和新思路的进程仍然不应该终止。

笔者所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①国防科工委跨行业基金项目“神经网络在MCM测试生成中的应用研究”[编号: 00J17.1.5DZ0503], 该课题在互连测试领域首先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解决高密度微尺寸MCM的互联测试生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蚂蚁算法的MCM测试生成研究”[编号: 60266001], 该课题主要研究蚂蚁算法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中的应用, 并结合其他算法进行研究, 为解决大规模集成电路、MCM的测试难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量子算法的SOC测试规划研究”[编号: 60766001], 该课题主要研究了量子进化算法在系统级SOC测试规划中的应用, 建立了基于量子进化的测试规划模型, 解决了SOC测试规划问题。

笔者根据课题组前期的成果积累, 在博士论文课题选题方面考虑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做深入研究, 选择“集成电路测试新理论在SOC中的应用”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课题方向。在大量阅读本学科前沿文献后, 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问题; 然后对提出的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的最优化理论进行数学描述; 在解决问题阶段, 利用进化计算的方法做可测性优化设计; 在结果评估阶段, 采用国际标准电路与传统的方法进行结果比较。目前, 所做成果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总之, 在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博士人才培养能否做到好与快,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论文课题的选择与做课题的方法。实践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 有一定的优势, 对博士研究生选题和做好博士论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川佩, 胡红波.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的SOC测试调度优化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 2011, 32 (1) :113—119.

数控车床实训教学课题的选择研究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数控车床,实训教学,课题选择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数控车床领域也不例外。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 数控车床的实训教学正逐渐得到广泛的重视, 一大批数控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然而, 在实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严重影响了数控车床实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作为数控教学中的核心环节, 数控车床的实训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实训教学中课题的选择来提高数控车床实训教学的质量, 实现数控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控车床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 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新发展。但是, 按照目前培养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标准和要求, 我国中职教育中的数控实训教学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影响了数控实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数控实训教学中存在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才的需求和生源素质之间的矛盾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普高热持续升温, 导致很多中职院校的生源综合素质逐年下降。这些中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 很难在接受中职教育的2.5-3 年间熟练掌握专业的数控技术, 更难以成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能性人才。

2.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之间的矛盾

学好数控技术不仅要学生掌握语文、数学、立体几何等基本的文化知识, 还要学习包括机械制造工艺、数控编程、技术测量等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种基本的职业素质。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性人员花费的时间、物力、财力都比较多。然而大多数中职生受到个人基础的制约, 学校基本条件的影响, 导致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也不能满足社会对数控人才的技术要求。

3.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训教学的矛盾

中职生大多处于思想多变的时期, 心态上难免会出现浮躁, 导致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影响了实训教学的效率。加上学校不重视对实训教学课题的选择, 造成教师难以引导学生展开实训课堂活动。

以上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数控车床实训教学的效率, 也无法实现对实训教学课题的合理选择。

二、数控车床实训教学课题的选择需要遵循的原则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数控实训教学的课题选择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明确培养的目标”。在课题的选择上, 必须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 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和目标。确立了目标, 学生才能够清楚所学的课程、所必须掌握的技能。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 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只有明确了目标, 在课题的选择上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 实训教学也才能够科学地进行。

2.保证教学内容合理

中职学生处在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 通过数控车床的实训教学不但可以加快形成学生的专业认知体系, 还能够保证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要达到这一效果, 在实训教学的课题选择上必须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比如, 目前社会上的数控车床种类比较多, 导致数控系统以及操作面板也都各不相同。为此, 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数控车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了解数控车床的基本结构、技术参数、控制面板、操作系统等基本的性能。此外, 在课题选择上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控专业技术能力。在最初的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数控车床零件, 在学生充分了解之后, 逐步增加教学的难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重视实践操作能力

在课题的选择上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 重视实践教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数控领域的专业实践性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数控车床专业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训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实训教学中, 技术理论的学习只是整个数控车床学习的第一步。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后, 第二步的实践操作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为此, 在课题的选择上必须要做到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掌握实际动手操作的专业技巧, 实现数控车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统一, 完成教学的任务,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数控人才。

三、数控车床实训教学中的课题选择

1.选择艺术性较高的课题

可以选择加工艺术品, 通过这个包含艺术性的实训课题来实现数控车床的实训教学。在学生们看到这一课题的时候, 便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展开充分的想象, 不但提升了每一个同学的实训积极性, 还吻合了所选课题的基本要求。以加工酒杯为例, 由于整个加工过程比较复杂, 就需要多个工种的配合才能完成。为此, 在安排工艺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问题, 全面思考工艺流程。在内外轮廓的设计上, 可以通过多道工序进行加工, 尤其是外轮廓, 数控车床在加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花瓶表面的光滑。这种带有艺术性的课题不但满足了学生的艺术追求, 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选择趣味性较浓的课题

数控车床的实训教学重视学员的操作能力, 逐步提升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课程开始的阶段, 学生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会认真学习一段时间。随着了解的加深, 学生的机床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学习的兴趣也就逐渐下降了。熟练的动手能力离不开大量的操作练习, 学生一旦缺乏兴趣, 很容易出现练习减少的问题。为此, 在进行课题的选择中必须要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题。比如, 在加工火箭这一课题里面,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对课题进行合理的选择。大纲要求学生能熟练加工螺纹配合件, 借加工火箭这一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切身体会到数据车床理论知识在加工火箭过程中的应用。通过选取这种兴趣性极强的课题, 来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提升数控车床实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选择实训性较强的课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指导每一位学生操作机床进行零件的加工,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控专业技术能力。为此, 就需要在实训课题的选择上做出改革与调整,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加工奖杯的配合件这一课题为例,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奖杯的图片, 来设计符合自己审美观点的奖杯。这就需要学生充分考虑到图纸的设计、手动编程、零件检测等每一道工序的施工步骤,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来吸收彼此的优点, 改善工艺流程, 完成奖杯的加工。这一课题的选择, 锻炼了每一个学生的绘图能力、编程能力等实际操作的能力, 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实践实现对数控技术的熟练掌握, 提升了专业技术能力。实训性较强的课题适应了社会对数控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 要想提升中职学生的数控专业技能, 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数控技术人员的需求, 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 在实训课题的选择上严格遵循有关原则, 选取艺术性、兴趣性、实践性强的课题来培养学生在数控领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数控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贾长和.中职学校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 (6)

[2]王军.浅谈数控车床实习教学课题的选择[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3 (1)

指导教师有效选择小课题三法 篇9

卖票法

为让教师及时搭乘“校本科研”这趟列车, 培训是最好的“火车票”。我们不苛求人人都会从培训中得到“乘车的票”, 但求有人能买到票上车。作为学校科研管理的领导者, 服务教师开展好真实有效的培训是搞好课题研究最好的动力。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能够一边工作一边把经历过的事提炼出文字 (随笔、案例、心得体会等并进而上升为教育经验总结与论文) , 也是一条步入科研的路。为此, 我校尝试了卖“引导教师做即时性研究再进入专题性研究”这张票:把“?”带身边———即时搜集, 让教师有问题意识;把笔用起来———即时积累, 让教师丰富研究素材;把事放大看———即时总结, 让教师学会提炼课题或是工作经验。对于一个需长期去研究才能得出结论或指导我们工作的经验与存在的困惑, 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从教师需要之处选择实用的培训, 如, 怎样写案例、反思、随笔, 怎样写小课题方案等。或者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只要教师喜欢思考, 初步有了研究意识, 我想都离有效选择小课题也就不远了。另外, 作为管理者也需要学会等待, 对于部分“买票上车后不会看沿途的风景只有旅途劳累”的教师, 请给他们一些时间, 因为接受总需要一个过程。

买票法

旅客总是清楚了所要到达目的地之后, 查看或询问列车时刻表才会有选择地进行买票。同样道理, 教师只有清楚了校本科研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 他才能主动去申请小课题研究。以前学校总是大会上强调哪些教师应参与科研, 哪些教师自愿参与。到近年来学校规定了参加课题研究自愿, 把此项工作纳入了学校考核细则中。尽管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参加, 但毕竟有人参加啊。把列车时刻表———学校科研领导小组负责人带领各教研组长静下心来归纳在工作中尚需解决的问题整理成小课题张贴出去, 任由教师选用或在此基础上受到启发自行申报课题或是直接加入不同级别的课题组。归纳出来的小课题, 如:课后作业布置的研究、班干总轮换方式的研究、有效设计学生评价表的研究等等。只要是教师认为有可抓手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动买票旅游一番的必将越来越多。

检票法

检票员把票剪了个小口, 这才是它生效的标志。同样学校领导如能给教师所选的小课题把关, 是对教师工作最大的负责。小课题研究要想有效, 唯有为教师个人或小组的课题把关。我校以学年组或村校为单位填写各团队每人的课题名, 待科研室批阅后给出相关意见修改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小课题名, 方可进行课题立项与研究。后来, 为了节约时间, 我们采用了电话或是邮箱、QQ群等方式与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沟通。沟通的时候不免要碰到三类人:一类是帮他起课题名的;二类是查找可借鉴的课题卷宗的;三类是请他人帮忙完善成课题名的。这里说说一类与三类的人吧。第一类帮起课题名的同时, 你必须了解他处从事的岗位, 需要引导老师一同找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哪些困惑整理成课题。第三类的需要把一些课题名缩小或是放大。如,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缩小后为“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规范班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研究”“规范学生学习用品摆放的研究”这是把大课题缩小的例子。再如:“让学生及时完成假期作业的研究”把问题放大为“小学生课业完成效果的调查研究”等, 这是把问题放大的课题。

课题的选择 篇10

一、同中求异

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多个年头, 但是课程设置与新版教材的使用在一定区域 (如省域) 内基本上还是处于大一统局面, 课程设置目标与新版教材内容更多地贴近城市而远离农村。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 使得区域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 到了农村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教学题材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 甚至大多数农村孩子都未曾见识过。无奈之下, 许多农村教师通过重组、整合、替换等方式, 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我校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课文《自选商场》时, 联系农村“赶集”这一素材, 先让学生说说赶集购物的感受, 再了解城市居民的购物行为, 使学生明白城市的“自选商场”和农村的“赶集”一样都是常见的生活景象, 教学效果较为理想。通过调查分析, 就可以确定《运用农村乡土资源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再设计的研究》, 这样的课题真正考虑到了学生的所需, 着眼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 充分利用了农村现有的教学资源,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另辟蹊径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 教师的专业素养已是一个关键因素。校本教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式, 已经被基层学校和教师所关注和认可。但作为最基层的农村完全小学, 因学校规模较小、教师编制紧张、办公经费困难等因素, 在本校内组建的教研组很难形成研究的浓郁氛围, 农村“完小”校本教研难以有效地展开和落实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说传统的校本教研模式成为了农村“完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以天台县三合镇为例, 中心小学下辖4所农村“完小”, 共有专任教师50余名。统计表明, 各校骨干教师队伍出现断层, 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 传统的校本教研模式难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影响着区域 (乡镇) 教育的均衡发展。基于农村学校的实际状况, 为解决现实困境, 可以《区域协作推进农村“完小”校本教研的研究》为载体, 通过联合镇里的4所“完小”成立区域学校校本教研共同体, 打破各校“一校为本”、单兵作战的传统格局, 实现资源共享, 达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 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灵活运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隔代带养或亲戚代管, 使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农村乃至当前社会的一个难点问题。要想破解难题, 创新家校联系方式, 提升教育合力势在必行。然而现实中的家校联系实效性却不容乐观, 以我校为例, 家校联系方式不少, 但问题很多:老一辈“重养轻教”思想严重, 习惯于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虽然每学期都有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 但由于老一辈父母思想上未进行根本性转变, 沟通效果自然不理想;家长在外流动性较强, 电话家访时常无人接听或联系不上;等等。通过摸底发现, 学生家长的年龄一般在三四十岁之间, 网络使用率较高。据此, 我们以《农村留守儿童QQ联系站的实践探索》为平台, 让家长通过QQ实时交流、留言咨询、消息发布、跟帖互动、语音聊天、视频见面等, 与教师、子女展开互动, 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状态, 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来, 并一起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规律。这种家校联系方式, 既传承了原有联系方式的便捷性, 又弥补了因家长长期外出务工所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 并使老一辈父母亲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进而与学校一起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四、由此及彼

农村各地区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为广大农村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县地处浙江东部农村, 山林资源丰富, 催生了红火的竹木珠制作加工业。我校音乐组教师以竹木珠文化为依托, 开展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珠文化”的实践研究》, 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乡土文化是民间文化的精髓, 既然竹木珠文化与音乐学科教学可以“联姻”, 或许也能迁移到其他学科教学。学校美术组教师通过系统地检索相关文献及阅读分析, 发现当前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珠文化”的研究极少有人涉足, 作为本土特色的“珠文化”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最后, 美术组教师确定了《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珠文化”的实践研究》, 以本土“珠文化”资源为基础, 提炼其中的美术成分, 如珠玩具、珠工艺品、珠日用品等。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方面去发掘其中的美术课程资源, 拓展整理成为能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有特色的教学案例。这样的选题既富有地方特色, 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五、扬长避短

近年来, 社会对优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的关注不断提高, 高质量的教育成为人们渴求和向往的重要社会资源。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这一趋势对教育结构、学校设置和资源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农村小学和城镇小学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致使农村小学的生源逐年萎缩。农村“小班小校”已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但农村孩子同样也需要好的教育, 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 只有立足于现实:小班化教学就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最大优势所在, 也是农村小学特有的且非常可贵的“天然资源”。以天台县三合镇为例, 中心校下辖4所“完小”, 在校学生均在260名左右, 班级学生在30名左右。基于此提出了《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努力创新农村小学教学模式, 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尊重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受到更多的关注, 快乐健康地成长。又如, 仙居县某小学的社团活动具有浓郁的农村特色, 在继承传统的体育、艺术、文学、科技、社会服务的基础上, 还在学校的农科技实践基地上开设了编织、刺绣、种植、饲养、环保等特色社团。该学校还给每个社团指定专门的辅导教师, 社团辅导教师是学校根据本校每位教师的特长进行合理安排的, 并邀请了10多名退休教师、民间老艺人以及部分有特长的家长等组成, 充分发挥了社会各界的助学力量。为此, 学校把社团活动作为拓宽农村学生综合作业的有效载体,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综合作业的研究》课题已被立项为浙江省2011年度规划课题。

六、因势利导

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农村学校,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失, 农村孩子普遍自律性较弱, 学生养成教育经常出现“进一退二”的反复现象。如农村孩子的卫生习惯就比城市孩子明显要差, 一到课间校园内都是学生趴在地上“玩卡”的身影,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一味地只堵不疏, “圈养教育”必将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学生喜欢玩卡、集卡是天性, 我们能否可以因势利导, 将之与养成教育进行对接。为此, 学校德育处参照上海世博会“世博文明卡”, 以学生玩耍的卡片和“世博文明卡”为原型制作了校园“文明卡”, 并开展了《农村小学德育“文明卡”的实施研究》, 小小卡片成为了学生养成教育的支点, 引导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研究不但充满了新意, 而且切实可行。

七、对症下药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教育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致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停滞状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教师专业阅读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农村教师培训资源匮乏, 学习机会有限, 专业引领缺位, “阅读”无疑是农村学校发挥自身力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然而农村教师的专业阅读却大面积空白, 教师阅读缺乏主动性, 存在阅读面狭窄、阅读方式单一、阅读资源匮乏、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后不善于积累等问题。我校青年教师阅读状况问卷结果显示, 71.2%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 而63%的教师每年读书量不足4本, 个别教师甚至一年没读一本书。究其原因, 教师的专业阅读缺乏规划与引领。为此, 学校从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的角度,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 最终确定了《农村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成长的实践研究———以三合小学为例》的课题。结合具体工作实践, 从学校管理、教师共同成长和个体发展三个维度, 对教师阅读成长的内容和方式、阅读实施的策略以及阅读成长的基本策略和阶段策略等展开研究。这样的选题针对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 有的放矢, 操作性强, 以研究的方式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课题的选择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标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学科特点共同发展

近年来,由于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推进,我在教学中也逐渐渗透了一些新课程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英语研究性学习,我在每个学期都会设计一个教学板块进行尝试。几年下来,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体味过失败的苦涩,总体来说,进步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较随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和实施——包括研究进程基本上是由我决定的。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活动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并且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尤其是教师的压力,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的动机、兴趣的支撑。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再有技巧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此,我在近期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基于新课程理念,以课题的选择为契机,逐步将我的学生引入了研究性学习那新奇、愉快,充满创造力的空间,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1、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因而,初中英语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

2、选题也要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退出课题的选择,不介入,不参与。初中学生毕竟还比较小,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学习方法的研究,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完全独立的选题也易产生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3、选题必须有利于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将学生个性特长同小组协作有效结合起来,或研读文本、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贴近生活,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英语实践能力。

4、选题要建立在英语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同生活紧密相接的,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立足课堂、开拓思维,“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研究内容的丰富,使得有些活动脱离了英语本身的学科特点,记得我在教学中,曾结合“节日”,曾指导过一次研究型学习活动——“我身边的节日”,学生们基本上从我国传统节日——包括一些富于我们兰州地域色彩的民俗节日人手,搜集了好多资料,做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可时候反思一下,好想在学生英语学科的素养的培养方面没起到多大作用。由此看来,一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题目虽然与学生很贴近,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如何将其同英语学科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更要关注的问题。

5、选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非部分人或少数人的特权。受教育的机会及成功的机会均等是教育平等观念的基本体现。实施英语研究性学习也必须体现教育平等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具有探究的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英语研究性学习题目的指导选择、运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唯此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平等观念,才能真正体现出英语学科强烈的人文特质。

上一篇:产量关系下一篇: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