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的选择

2024-06-27

协议的选择(通用9篇)

协议的选择 篇1

由于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各国将目光转移到建设双(多)边自由贸易区,在亚洲,以东盟为轴心成立了5个“10+1”、1个“10+3”及区域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亚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而美国被排除在这一体系外。在此背景下,美国希望可以凭借TPP协议来制衡亚太地区,同时主导亚太自贸区(FTAAP)建设,重塑自己在亚太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2015年10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TPP协议正式签署,这也标志着“美国路径”的亚太自贸区建设初见雏形。在以东盟为主导的亚太自贸区建设蓝图中,中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TPP协议却企图绕开中国,通过高水平的协议标准来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本文在分析TPP协议对中美经济发展不同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中国需要从国内及国外两个层面,多管齐下地采取相应措施来消除TPP协议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TPP的发展历程与主要谈判议题

(一)TPP的主要发展历程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SEP),是一项旨在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经济自由化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2002年,在墨西哥举办的APEC领导人峰会上,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就相关的自由贸易协定举行会谈。随后,文莱于2005年4月正式加入到这一谈判中,并初步签订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这一协议的主要目标是在2006年1月前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90%的关税,并于2015年最终实现所有商品零关税。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其亚太地区的经济战略,于2009年11月正式加入TPSEP协议,并在原有协议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如金融服务和投资等。自此,TPSEP正式更名为TPP,并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7月,日本宣布正式加入TPP谈判,成为继新加坡、新西兰、智利、文莱、美国、澳大利亚、秘鲁、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加拿大之后的第12个成员国。2015年10月5日,这12个国家成功结束“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达成TPP贸易协定,并于2016年2月4日,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正式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如表1所示,这12个TPP成员国之间的差别非常显著。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论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还是进、出口货物贸易规模都要远超另外11个国家。2015年,美国的GDP总量约是邻国加拿大的11.42倍,墨西哥的15.47倍,人口总量则分别为加拿大和墨西哥的8.98倍和2.65倍。不仅如此,各成员国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制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别,既有来自亚洲、大洋洲的国家,也有来自美洲的国家;既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国家。[1]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已经与TPP成员国中的六国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而TPP协议的签订将会为美国带来更为广泛的贸易和投资机会。

(二)TPP协议的主要谈判议题

目前国内外研究对于协定章节的分类并无统一分类标准,本文为了理清TPP协议文本的主要脉络,参照东艳[2]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文本解读》[3]的分类方法,将TPP协议的30章内容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传统议题的深化,具体包括货物贸易及相关议题(第2-8章)、投资(第9章)、服务贸易(第10-14章)三大部分;第二类是深度一体化议题(第15、16、18-20章);第三类是横向新议题(第17、21-26章);第四类是其他制度性议题(第1、27-30章)。传统议题和其他制度性议题属于自由贸易协定的基本内容。从已经发行的TPP文本中可以看出,TPP协议不仅对传统的议题进行了深化,而且还将一些对经济发展作用重大的议题单独设立了章节,如对纺织服装实施零关税,在电信、金融、电子商务等服务领域实现全面市场准入。除此之外,TPP协议还对深度一体化议题中的劳工标准、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达成了更高层次的一致。横向新议题一直是TPP谈判中的难点,而且这些议题的达成已经突破了一般贸易规则的范畴,开始向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等民族国家的国内法律法规转移。这7个横向新议题集中体现了TPP协定的“高标准、高质量、高层次、面向21世纪”的特点,但是随着国内规则向区域规则甚至是全球规则的延展,可能会导致部分成员国失去国家经济管理的独立性。

总的来说,TPP协议文本体现了两大基本特点:一是推广美国国际经贸规则的基本理念,TPP文本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以美国版自由贸易协定为模板,在国际层面上延续了美国的法律法规,体现了美国企图通过TPP协议扩大本国贸易规则影响力及“重返亚太”的战略意图;二是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传统的产品生产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而是分布于世界各国(地区)以充分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证,同时,随着关税、投资门槛等的降低,全球价值链上的跨境交易成本得以进一步降低。

资料来源:由IMF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库整理而得。注:表中的人口及GDP均为2015年数据;总进出口额指的是货物的总进出口,由于部分国家数据的缺失,表中贸易额采用的是2014年的数据。

二、TPP协议与美国的战略意图

最初并不起眼的TPP协议能够进入美国的视野并不是偶然,而是美国面对蒸蒸日上的亚洲一体化进程做出的策略反应。对于美国来说,加入并主导TPP协议有着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的战略意图。

(一)经济层面:主导亚太

1. 增加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机会

亚太地区一直是美国对外贸易的重点区域,自21世纪以来,美国与APEC国家(地区)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约占美国每年进出口总额的60%,与TPP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比重虽有所下降,但是基本每年都保持在40%左右(见图1)。亚太市场对于美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地,在全球经济普遍陷入低迷的情况下,东亚地区仍然呈现积极的经济活力,因此美国迫切地需要亚太市场来帮助自己走出经济困境。[4]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也在波动上升。为了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和减轻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美国迫切希望成立一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自由贸易协定。此外,TPP协议还将之前基本没有出现过的中小企业等横向新议题纳入谈判范畴。这些新议题的推广将会为美国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广阔的贸易和投资机会,提高美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积极性,从而增强美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注:由于台湾数据的缺失,故APEC国家(地区)中没有包括台湾;此处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指的是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

2. 构建国际贸易新规则

虽然有的学者通过实证检验认为TPP协议并不能给美国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但是对于美国来说,牢牢掌握21世纪国际贸易新规则的主导权才是其最看中的。[5]美国希望凭借TPP协议将其所标榜的“高标准”推广至亚太乃至整个世界,并且要求未来所有要参加这一协定的国家都必须严格遵守此项协议。正如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柯克所说,TPP条款将成为今后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范本”。[6]如果美国的经贸规则能够顺利推广,那么美国将会牢牢掌握制定国际贸易新规则的主导权。

(二)政治层面:重返亚太

在亚州地区,东盟(ASEAN)是比较成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除此之外,以东盟为轴心,形成了“东盟+中国”、“东盟+韩国”、“东盟+日本”、“东盟+印度”、“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正在谈判的“东盟+中日韩”,即5个“10+1”和1个“10+3”。上述大部分合作机制已经发挥了应有作用,但是由于中日韩三个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10+3”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由东盟主导的亚洲一体化进程中,美国是被排除在外的。事实上,美国之前一直在强调全球多边贸易主义,对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关注并不多,直至1989年参加APEC,才开始逐渐重视区域一体化。美国并不希望另一个欧盟的出现,更不希望自己被排除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之外,因此美国选中了当时并不起眼的TPP协议,将其作为介入亚太地区的主要途径。当前,成立亚太自贸区(FTAAP)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以TPP为主的“跨太平洋轨道”;二是以“东盟+3”为主导的“亚洲路径”(见图2)。[7]尽管韩国还没有加入TPP协议,TPP13尚未形成,但是相较于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东盟+3”的停滞不前,TPP协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美国路径”的亚太自贸区建设已初具雏形。至此,美国“重返亚太”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资料来源:Perti(2012)。

三、TPP协议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TPP协议是美国“重返亚太”,避免被排除在亚洲一体化进程之外的战略选择,其试图通过签订高标准的贸易投资协议来增强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能力,同时抑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从中短期来看,中国加入TPP谈判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面对TPP协议的冲击,中国将不得不面临挑战。

(一)贸易、投资转移效应

从TPP文本中不难发现,大部分TPP成员国的零关税比重将达到80%以上,再加上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原产地规则等条款,这将会对非成员国的出口、投资产生一定的转移效应。一方面,中国对TPP成员国中的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的贸易依存度仍然比较高(见表2),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将会使得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彭支伟和张伯伟利用一般均衡模型(CGE)分析的结果表明,在TPP12的前提下,中国的GDP将下降0.14%,福利水平将下降40.58亿美元,进出口将分别下降0.32%和0.53%,进而将导致贸易条件恶化。[8]虽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已经与TPP成员国中的5国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再加上最终完全落实TPP协议的所有条款尚需时日,贸易和投资的转移效应在短期内可能并不明显,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选择加入TPP协议,再加上中国经济本身对国际贸易和外资的较高依赖性,那么贸易和投资转移的潜在负面影响将难以避免。另一方面,随着TPP投资条款的逐步落实,其成员国境内的投资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生产成本却在逐年增加,这无疑会加剧中国境内部分外资的流出,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成本更低的越南、文莱、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转移。特别地,由于经济体制的差别,国有经济仍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而TPP协议却史无前例地将国有企业和指定垄断作为单独议题纳入谈判范畴。从表面上看,这一条款针对的仅是其成员国的国有企业,但是实际上无论中国加入与否,这一有意或者无意的举动都会对中国国有企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巨大挑战。

(二)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产生影响

2002年,在第六次东盟—中国首脑会议上,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自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成立的第一个自贸区,自正式成立以来,双方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该自由贸易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在面对TPP协议的“高标准”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对于TPP协议,东盟诸国内部也出现了严重分化。东盟十国中的四国———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新加坡已经成为TPP成员国(其中文莱和新加坡还属于创始国),其余六国中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由于TPP谈判中的“高标准”而显得摇摆不定,但并不排除未来加入的可能性,剩下的三国则基本属于旁观国。由于现阶段中国加入TPP协议的可能性较低,但是一旦东盟七国都加入TPP协议,将会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由于东盟中的TPP成员国(包括潜在加入国)都希望可以通过该协议拉近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并借助“100%撤销关税”全面进入美国市场,同时扩大本国国内市场和推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这些东盟国家也想借此减轻对中国的依赖,以巩固自身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地位,同时弱化中国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9]这样一来,使得原本就比较松散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更加困难重重。

数据来源:根据IMF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库整理计算而得。

(三)丧失下一代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权

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分工模式,但是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却并不完全符合这种新型分工模式的要求。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不断深入调整,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并且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地位逐步增强。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始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国际贸易治理结构,希望通过改革旧的国际贸易治理规则以进一步扩大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然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治理结构改革中强调领导权问题,主张建立更加“公平、公正、自由”的国际贸易治理规则,而新兴经济体出于自身经济条件,更加强调合作与发展,主张建立符合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贸易治理规则。因此,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TPP、TISA(诸(多)边服务业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等高标准的贸易投资协议,来主导当前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构建,力求维护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TPP协议的签署正是为了引领21世纪贸易投资标准,它不仅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传统议题,也确定了新的横向议题和标准。因此,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缺席这些协议谈判的同时,也丧失了对下一代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权。

四、中国的应对之策

面对TPP协议可能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中国一方面不能自怨自艾,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积极应对。具体地,现阶段中国可以从对外和对内两个层面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对外政策:全面参与双(多)边自由贸易区建设

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交往,提高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而增强话语权和主导权。目前,中国已经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议等约束性合作机制(其中包括新西兰、新加坡、秘鲁、智利和澳大利亚5个TPP成员国),还有12个正在谈判或者研究的自贸区项目(见表3)。但是,中国已经签署的或者正在谈判及研究中的自由贸易区建设项目的合作对象大多是一些经济规模较小的发达经济体或者是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且以周边国家为主,甚至更多地是出于一种外交策略的需要。虽然这些自贸区建设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与签约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但是实际的经济效益却仍然十分有限。与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等相对比较成熟的自由贸易区相比较,亚洲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运用程度偏低,且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由贸易区。这说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还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中国必须立足于周边地区,并对原有的自由贸易区战略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体系,维护和发扬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大国地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握:

第一,继续深化与东盟的FTA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裙带相依,有着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和深厚的合作基础。目前,双方在进出口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深度与广度都在不断加强,但是面对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双方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亟待加强。首先,扩展双方的合作领域。除了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领域,双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旅游、环境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其次,提高双方自由贸易协议的运用程度。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项协议正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中,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条款,切实提高双方企业和人民的经济利益才是重中之重。最后,优化双方的产业结构。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存在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不仅如此,双方在部分产品的出口上还有着非常强的可替代性。因此,为了避免恶性竞争,造成双方利益受损,双方应该将自贸区建设与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资料来源: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http://fta.mofcom.gov.cn/)。

第二,加快进行中日韩FTA谈判。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相类似,中日韩自贸区也属于“异质”结构,即由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FTA,因此中日韩三国之间有着非常强的经济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根据中日韩联合研究报告的预测,中日韩自贸区成立之后,将会使中国、日本、韩国的GDP分别提高1.1%~2.9%、0.1%~0.5%和2.5%~3.1%。因此,通过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加强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有助于推动三国的经济增长。不难发现,在亚洲一体化进程当中,东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10+3”、“10+5”还是“RCEP”,都呈现出“小国”主导“大国”的区域合作模式,但是这种合作模式却并不持久。因此,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将不仅有助于促进亚洲一体化进程,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中日韩的“大国”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中日韩在东亚地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第三,重新启动WTO多哈回合谈判。由于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双(多)边自由贸易区得以蓬勃发展。虽然这类自贸区会给各成员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利益,但由此产生的“意大利面碗”效应也愈发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因此,建立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多边自由贸易区是符合所有国家共同利益的,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贸易壁垒,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贸易自由化。当前,多哈回合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非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农业国内支持这三个问题上,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早日重启。

(二)国内政策:加快实现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TPP协议对中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以及内部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一方面,如果越来越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加入TPP谈判,那么随之产生的贸易投资转移效应将会使中国蒙受巨大的利益损失;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加入TPP谈判,TPP协议中的高标准将会导致农业、服务业等领域遭受强烈的外部冲击。因此,中国需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国内经济改革,扩大市场开放度,并以积极的姿态去参与更高层次的一体化进程。

第一,加快改革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低廉的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取得了巨大的开放红利。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国外竞争的加剧,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相较于对外开放,国内改革的步伐则相对较慢,改革带来的红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工作中心都应该放在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上。现阶段,中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新科技革命及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东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努力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以达到淘汰落后产能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此外,中国还需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在实现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同时,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努力为国内外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需要适时处理好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问题,防止其成为未来中国参与更高层次区域一体化的体制障碍。

第二,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投资、出口与消费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基本上是靠贸易和投资驱动,消费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减轻TPP协议带来的贸易、投资转移效应,改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对净出口的高度依赖,中国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来拉动。首先,要深化劳动收入分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贫富差距是导致中国内需难以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中国需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趋向合理,即缩小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其次,要推动进出口之间的平衡。长期以来,中国都保持了巨大的对外贸易顺差,因此适量地扩大进口是中国实现贸易均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措施。现阶段,中国可以借助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契机,利用本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增加的影响力,突破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与此同时,加快引入高端消费品的竞争机制,实现本土、进口高端消费品共同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格局。[10]最后,要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扩大内需必须要有新的内容,中国需要重新认识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的一条重要途径。努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利用其发展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Williams B.,R.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Countries:Comparative Trade and Economic Analysis[J].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13,(1):1-37.

[2]东艳.全球贸易规则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机遇[J].国际经济评论,2014,(1):45-63.

[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文本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刘重力,杨宏.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东亚地区FTA战略的影响——基于TPP合作视角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2,(5):48-58.

[5]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1):5-34.

[6]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43-52.

[7]Petri P.,A,et al.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M].Washington: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

[8]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83-95.

[9]邹国勇,吴琳玲.TPP、RCEP背景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调整与应对[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3-61.

[10]冯雷.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多元平衡发展战略[J].全球化,2014,(6):57-62.

协议的选择 篇2

RIP路由协议的原始版本不能应用VLSM,因此不能分割地址空间以最大效率地应用有限的IP地址。RIP路由协议通过引入子网屏蔽与每一路由广播信息一起使用实现了这个功能。RIP路由协议还应该能防止数据包进入循环,或落入路由选择循环,这是由于多余连接影响网络的问题。RIP路由协议假定如果从网络的一个终端到另一个终端的路由跳超过15个,那么一定牵涉到了循环。因此当一个路径达到16跳,将被认为是达不到的。显然,这限制了RIP路由协议只能在网络上的使用。

RIP的最大问题涉及到具有多余路径的较大网络。如果网络没有多余的路径,RIP路由协议将很好地工作,它是被几乎每个支持路径选择的厂商实施的Internet标准。RIP协议适用于多数服务器操作系统,它的配置和障碍修复非常容易,

对于规模较大的网络,或具有多余路径的网络,应该考虑使用其它路由协议。

OSPF2

OSPF2是类似RIP路由协议的Internet标准,可以弥补RIP路由协议的缺点。1991年在RFC1247中它被第一次标准化;最新的版本是在RFC2328中。但是与RIP路由协议不同,OSPF是一套链路状态RIP路由协议,这意味着路由选择的变化基于网络中路由器物理连接的状态与速度,并且变化被立即广播到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

当一个OSPF路由器第一次被激活,它使用OSPF的“hello协议”来发现与它连接的邻节点,然后用LSA(链路状态广播信息)等和这些路由器交换链路状态信息。每个路由器都创建了由每个接口、对应邻节点和接口速度组成的数据库。每个路由器从邻接路由器收到的LSA被继续向各自的邻接路由器传递,直到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收到了所有其它路由器的LSA。

企业广域网路由协议选择 篇3

关键词:广域网;路由协议;选择

在广域网建设项目规划阶段,通常会遇到采用何种路由协议的问题,我们可通过综合分析各种路由协议的特点和各个网络的结构来确定,下面从概念、优缺点、适用网络等方面进行阐述。

1 路由和路由协议

1.1 路由与路由器

路由:将分组从网间网的一个地方转发到另一个地方的路径和过程。

路由器:用来互连计算机三层网络的边缘设备,工作在OSI七层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为不同的网络之间报文寻径并存储转发。

1.2 路由选择协议

路由选择协议:用于建立和维护路由表和按照达到数据包的目的地的最佳路径转发数据包的协议。比如:RIP、IGRP、OSPF等。路由选择协议使路由器可以了解没有直接连接的网络的状态和与其他的路由器通信,以了解它们所关心的网络。这种通信不断进行,这样当网络发生变化时,路由选择表中的信息可以随时更新。

可路由选择协议:可选择路由协议由最终节点使用,以将数据和网络层地址分配信息一起封装在数据包中,目的是它可以通过互连网络进行中继。AppleTalk、IP和IPX都是可选择路由协议。当一个协议不支持网络层地址时,那么它就不是一个已路由协议。

1.3 路由选择算法和度量值

路由选择算法就是路由选择协议用于决定达到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的计算方法。路由选择算法的主要目的有:准确性、低开销、快速收敛。度量值(Metric)是那些用于决定哪个路由是最优的值。根据所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不同的因素可以决定一个路由的度,包括中继数量、链路速度、延迟、可靠性和负载。

2 路由选择协议

2.1 动态路由选择协议

动态路由是用某种算法寻找网络中的最佳路径和维护这张路由表的过程。动态路由选择协议主要类型如下:距离矢量(Distance Vector)、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1) 距离矢量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也称为Bellman Ford协议,是路由器定期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它们的整个路由选择表,距离相邻路由器在从相邻路由器接收到的信息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路由选择信息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有一个严重的缺点,缓慢的收敛时间过程会造成路由回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主要有:RIP、IGRP。(IGRP为思科私有协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路由器生产商之间使用的第一个开放标准,是最广泛的路由协议,在所有IP路由平台上都可以得到。

RIP主要设计来利用同类技术与大小适度的网络一起工作,因此,通过速度变化不大的接线连接。RIP比较适用于简单的校园网和区域网,不适于复杂网络的情况。

RIP具有以下特点:不同厂商的路由器可以通过RIP互联;配置简单;适用于小型网络(小于15跳);RIPv1不支持VLSM;需消耗广域网带宽;需消耗CPU、内存资源。

(2)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的目的是映射互连网络的拓扑结构,它是一种比距离矢量更复杂的路由选择协议。每个链路状态路由器提供关于它邻居的拓扑结构的信息,这包括:路由器所连接的网段(链路)、那些链路的情况(状态)。

链路状态路由器并不会广播包含在它们的路由表内的所有信息,只发送已经改动的路由的信息,并向它们的邻居发送呼叫消息(LSA),邻居将LSA复制到它们的路由选择表中,并传递那个信息到网络的剩余部分(flooding)。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使用称为代价(cost)的方法,而不是RIP使用跳(hop),代价是自动或人工赋值的。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的主要优点:不可能形成路由回路、聚合非常快。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主要有:OSPF、ISIS。(ISIS为思科私有协议)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一种为IP网络开发的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由IETF开发并推荐使用。OSPF协议由三个子协议组成:Hello协议、交换协议和扩散协议。其中Hello协议负责检查链路是否可用,并完成指定路由器及备份指定路由器;交换协议完成“主”、“从”路由器的指定并交换各自的路由数据库信息;扩散协议完成各路由器中路由数据库的同步维护。

OSPF路由器互相发送直接相连的链路信息和它拥有的到其他路由器的链路信息并维护拓扑结构的数据库,从这个数据库里构造出最短路径树来计算出路由表。当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OSPF能迅速重新计算出路径,而只产生少量的路由协议流量。OSPF适用于规模庞大、环境复杂的网络。

OSPF具有以下优点:收敛速度快;没有跳数限制;支持服务类型选路;提供负载均衡和身份认证;支持大型异构网络的互联;OSPF支持VLSM和非族类路由查表,有利于网络地址的有效管理;OSPF使用AREA对网络进行分层,减少了协议对CPU处理时间和内存的需求。

2.2 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在路由器中设置的固定的路由表。除非网络管理员干预,否则静态路由不会发生变化。静态路由不能对网络的改变作出反映,一般用于网络规模不大、拓扑结构固定的网络中。静态路由的优点是简单、高效、可靠。在所有的路由中,静态路由优先级最高。当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发生冲突时,以静态路由为准。

3 路由协议的选择原则

针对小型网络,跳数在10跳以内,可选择RIP,实现简便,易于维护。针对大型网络,网络异构、环境复杂,可选择OSPF,实现网络拓扑自动发现、路径自动计算、链路负载均衡和链路备份等,提高网络故障的恢复效率,降低网络的管理着成本。针对关键节点、关键业务,需要保证带宽、通讯质量时可选择静态路由,指定使用的链路、跳转路径、网络带宽,并配置Qos确保通讯质量。

总之,在广域网规划阶段,一定要考虑到网络结构、环境位置、业务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使用RIP、OSPF、静态路由等路由协议,以达到我们较为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2]Radia Perlman.网络互连(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

[3]Michael Palmer,Robert Bruce Sinclair.局域网与广域网的设计与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

协议的选择 篇4

该论文讨论即时通信系统即时传输的技术选择, 分析了TCP、UDP协议的不同点。对于一些最常用的即时通信系统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提供博弈游戏功能的即时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

该论文主要完成如下内容:

1) 通过对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 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 提出了对即时通信系统传输数据性能的要求。

2) 通过对不同网络协议的分析, 确定不同协议的主要优缺点及使用范围

3) 结合以上两点, 提出一个在Internet下提供实时文字通信、简单博弈游戏、视频与语音通信、文件传输的即时通信系统实现方案。

1 网络分析

目前常用的网络主要是局域网和广域网。局域网一般限定在较小的区域内, 小于10km的范围, 通常采用有线的方式连接起来。广域网是将分步在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的。Internet就是我们日常最经常接触到的广域网。

局域网通常比广域网具有高得多的传输速率, 例如, LAN的传输速率为10Mb/s, FDDI的传输速率为100Mb/s。广域网的典型速率是从56kbps到155Mbps。

从传播延迟上来看局域网内往往是在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内联, 使用专门的传输介质进行联网, 延迟很低, 往往在几毫秒内。而广域网由于覆盖的空间广大, 连接的局域网众多, 传输介质不一, 传输延迟可以从几毫秒到几百毫秒。

2 业务分析

即时通信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即时通信系统就是一个能够完整的完成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的软件系统。自1998年面世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的迅速发展, 即时通信的功能日益丰富, 逐渐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电视、游戏和搜索等多种功能。

常用的即时通信软件如QQ, 微信, skype, MSN (即将整合到skype) 等都支持文字聊天, 语音对话, 视频会议, 文件发送等即时交流, 还可以查看联系人的联机状态。Skype提供了拨打手机, 固话的功能。而qq也提供了即时的在线游戏功能。

为了实现一个Internet下提供实时文字通信、简单博弈游戏、文件传输的即时通信系统。必须考虑到文字聊天, 语音对话, 视频对话, 文件传输, 在线游戏, 连接电话网络等功能。

1) 文字聊天功能业务分析

对于网络传输速率和延迟的要求并不高。一般的文字聊天几乎都是在两个用户单独聊天或者多个用户群聊天中发生的。至今中文打字最快的专业打字员, 每分钟能输入340个中文字符左右, 而英文的最高速度可达每分钟400个字母左右。以一个中文字符占4个字节 (UTF-8) , 一个英文字符占1个字节来计算。两个用户单独聊天, 如果使用中文每分钟最多需要传输2720字节, 而使用英文聊天则只需要传输800字节。如果是在一个百人群中进行文字聊天, 每分钟最多需要传输的字符也只有136k字节, 平均为2.27kb/s。由此可见文字聊天对网络传输中的带宽、时延要求并不高。

2) 博弈游戏功能业务分析

博弈游戏是对即时通信系统的一个特殊应用。在线的博弈游戏就是通信双方发送, 接收一些包含游戏信息的数据包。而博弈游戏的特性使得游戏节奏比较慢, 对于网络的时延要求不是很高, 因此从网络传输上, 与文字聊天信息的传输相差不大 (事实上, 早期的在线游戏都是通过文字聊天的方式实现的。) 。

3) 语音对话业务分析

语音对话是近年来对文字聊天功能的扩展, 语音对话是采用语音编码的方式将用户即时的语音信号进行编码转化成数字信号, 从而降低传输码率并进行数字传输, 传输后解析成语音信号播放, 从而达到用户即时聊天功能的过程。/*语音编码的基本方法可分为波形编码、参量编码 (音源编码) 和混合编码。波形编码的编码速率为64-16kb/s, 语音质量好。参量编码的编码速率低, 大约为2.4-1.2kb/s, 自然度低, 对环境噪声敏感。混合编码是将波形编码与参数编码相结合, 在2.4-1.2kb/s速率上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合成语音。*/目前使用最多的语音文件格式还是WMA格式 (通常码率64 Kbps) , 的语音文件, 以两个用户单独使用语音聊天计算, 需要保证至少128kb/s的速率, 而如果是在一个20人的群内进行聊天, 如果在服务器端不进行混音, 而到客户端混音的话则需要保证1280kb/s的速率, 如果在服务器端混音的话, 则仍只需要128kb/s的速率。一般来说语音对话功能对网络传输中的带宽、时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4) 视频对话功能业务分析

视频对话功能则是对语音对话的进一步扩充, 提供了用户直接面对面对话的功能。目前最主要的视频技术就是H.264/MPEG-4 AVC (H.264) 。H264与其它现有的视频编码标准相比, 在相同的带宽下能够提供更加优秀的图象质量, 和MPEG2和MPEG4 ASP等压缩技术相比, 在同等图像质量下, 采用H.264技术压缩后的数据量只有MPEG2的1/8, MPEG4的1/3, 提供了解决在不稳定网络环境下容易发生的丢包等错误的必要工具。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一般用于网络视频聊天时的分辨率为320×240甚至更低, 传输的帧数为每秒24帧, 此时视频传输速率将不到300kbps。使用H264技术, 可以将传输速率降低到100kbps不到。因此在视频对话中, 至少需要200kbps的带宽。在实现视频会议时, 可以适当的降低图形质量, 但是往往随着参与用户的增多, 对带宽的要求往往呈线性增长。

一般情况下, 即时通信系统都会提供给用户一定的文件发送功能, 文件发送需要尽快的完成, 应该是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带宽, 传输速率越快越好。

3 网络协议分析

即时通信系统为了在网络上传输, 必须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根据网络七层模型, 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主要是选择传输层协议TCP和UDP。

TC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简称。TCP是一种面向连接 (连接导向) 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 (Transport layer) 通信协议。由于TCP采用三次握手, 四次挥手, 超时重传等机制, 保证了传输的可靠性, 但同时也导致了TCP传输数据的效率相对而言并不高。而且在网络拥堵的情况下, TCP由于有滑动窗口机制, 就会降低自己的传输速率, 导致传输效率更低。

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简称, 中文名是用户数据包协议, 是OSI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 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它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 在网络质量令人不十分满意的环境下, 数据包丢失会比较严重。但是由于UDP的特性:它不属于连接型协议, 因而具有资源消耗小, 处理速度快的优点, 传输效率比TCP高。一般来说, 在使用UDP的情况下, 都需要在应用层实现验证, 超时重传等功能, 但是对比于TCP来说, 还是要快很多的。而且UDP在网络拥挤的情况下, 不会降低自己的传输速率, 虽然对网络造成了一定负担, 但是更容易抢占到带宽, 保证自身用户的通信。由于NAT技术的使用, 在网络中外网的计算机比较难以访问内网的计算机, 因此需要使用技术手段对NAT进行穿透。

作为一个即时通信系统, 需要实现文字聊天, 语音对话, 视频会议, 文件传输等功能, 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 不同的功能对于网络传输的要求是不同的。

文字聊天功能对于网络的带宽和延迟要求并不高, 但是必须保证绝对不丢失聊天信息。因此在协议的选择上应该尽量倾向于可靠地连接。

在线博弈游戏功能对于网络的要求与文字聊天功能近似, 在协议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倾向于可靠地连接。

语音聊天功能, 出于通话质量的要求, 需要至少128kbps的带宽, 同时还必须保证不丢包。在协议上应该兼顾可靠性与传输速率。

视频聊天功能除了要发送语音信息外, 还要发送视频信息。视频信息即使是使用了最新的压缩技术, 对于网络带宽的要求任然很高。同时视频信息也有它的特点, 就是对网络传输时发生的丢包现象不是很敏感, 即使发生了少量的丢包, 很快就会有新的视频信息发送到客户端, 刷新丢包的信息。因此视频聊天功能在协议的选择上应该以传输速率优先, 兼顾可靠性。

文件传输功能则是要求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 将文件完整的发送到另一方。一般来说文件总是会被拆分成几个数据包进行发送, 在接收端组成一个完整的文件。文件传输如果是选择可靠性较高的TCP协议的话, 传输速度必然比较慢。如果选择传输速度快的UDP协议, 则必须解决可靠性的问题。

4 即时通信系统中对于协议的选择

当前我国的网络基础建设情况还不尽如人意。相关报告指出, 国内超半数用户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因此在即时通信系统中, 如何有效的利用带宽就成了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

文字聊天功能与即时游戏功能对于网络速率的要求不高, 但是对于可靠性比较高, 因此应当使用TCP协议进行传输。使用TCP协议既能满足文字聊天的功能需求, 同时传输的可靠性由TCP协议负责, 便于设计。

语音聊天功能对于网络的传输速率和时延要求都比较高, 在带宽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采用TCP协议进行传输, 但是当网络比较拥堵的情况下, 应该转而使用UDP协议进行传输, 同时在应用层采取校验和超时重传的功能进行可靠性保证。一个比较好的设计应该是根据网络情况, 语音聊天系统自动的选择TCP协议或者是UDP协议。当TCP协议能够满足传输要求时, 使用TCP协议进行传输。当网络拥堵, TCP协议传输速率下降到不能保证语音质量的情况下, 则应该自动从使用TCP协议切换到UDP协议。

视频聊天功能由于对网络的传输速率要求比较高, 同时能够忍受一定的丢包, 因此UDP协议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从减少服务器载荷的角度来说, 也可以利用P2P技术来让聊天的对象之间直接进行视频信息的传输, 使用UDP协议更加容易实现对NAT的穿透。

文件传输功能对网络的传输速率要求很高, 应当尽可能的将所有带宽利用上, 在应用层添加数据包校验与重传功能后, UDP就是最好的选择。

5 结束语

以上协议的选择是符合当前国内的Internet网络现状和通信技术并能够提供比较好的即时通信功能的。笔者相信在不太远的将来, 随着国内网络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云技术的普及, 新的音频、视频协议的出现, 实时通信系统必将为网络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功能。

参考文献

[1]Gary R.Wright W.Richard Stevens.TCP/IP详解卷1:协议[M].范建华, 胥光辉, 张涛, 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Gary R.Wright W.Richard Stevens.[M].陆雪莹, 蒋慧, 等, 译.TCP/IP详解卷2:实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3]W.Richard Stevens.unix网络编程[M].施振川, 周利民, 孙宏晖, 等,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4]云亮.基于对等网的NAT穿透技术的研究和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协议的选择 篇5

关键词: 对赌协议,契约,法律

内容提要:近年兴起的 “对赌协议”是投资融资双方的契约安排,是双方权利义务分配的博弈。面对“亦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对赌协议,正确认识其合法性,在法律规制的制度建设中采取 “与其赌不如疏”的策略:在审慎签订对赌协议的前提下,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运用事前预防、事中事后救济等手段。积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使对 赌协议成为提升公司质量的一种新途径。

一、现实扫描:挡不住的脚步

(一)对赌协议的域外来风汹涌而至

“对赌协议”是国外投资尤其是私募股权投资中非常普遍的投资方式。“对赌协议”是舶来品,即估值调整协议。所谓对赌是指投资时投资者与管理层签订一个协 议: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如果管理层通过努力实现了利润或收入的某个目标则投资者将无偿转让一定的股份给管理层作为奖励。如果没有实现既定目标则管理层需向 投资者转让一定数量的股份。{1}“对赌协议”是一种金融契约,是投、融资双方针对未来标的价值可能出现的情形,作出的权利与义务的约定。从合同形式上看 是一种“零和”博弈,本质上是确保投资者获取最大化投资收益和控制管理层“道德风险”的最优激励机制。{2}以经济学的视角看对赌协议,它是一种投资工 具,目的是为了激励企业管理层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以法学视角看,它是投融资双方的一种契约安排,是双方权利义务分配时的博弈。

在我国私募股 权投资市场,近年出现了投资方与管理层之间涉及巨大金额的对赌协议案例。如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与蒙牛管理层的对赌,3i与小肥羊,凯雷与徐工机械,以 及摩根士丹利等与永乐电器的对赌。这些对赌协议大都发生在国外的私募股权投资者与国内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之间,往往涉及大量股权的转移。当时,据投行的 一项分析显示2008年可能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对赌协议,以管理层的失败为结局,更多的股权被迫转让等纠纷因此发生。{3}经历了2007年的投资热潮和 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很多创投机构和它们投资的企业面临实施对赌协议的窘境—大量业绩滑落的企业无法达成对赌业绩,陷入了稀释股份或现金补偿的困境。随着凯雷收购徐工、舍弗勒收购洛轴、克虏伯收购曲轴接连被叫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被上升到空前高度,研究对赌协议及其风险防范显得格外重要。对赌协议的 典型案例见表1。[1]

表1.对赌协议的典型案例

┌────┬─────┬──────────────────────────────┬────────┐

│被投资方│投资方

│对赌协议的主要内容

│结果

├────┼─────┼──────────────────────────────┼────────┤

│蒙牛乳业│摩根士丹 │(1)2003年至2006年蒙牛乳业业绩复合年增长率不得低50%,否

│蒙牛胜出,高管获│

│利、鼎辉投│则公司管理层将输给外方巨额(6000万一7000万股左右)上市公

│得了价值数十亿 │

│资、英联投│司股份。反之,外方将拿出一部分自己的股份奖励给蒙牛管理层。│元股票。

│资

│(2)如果蒙牛在协议约定的第一年没有实现年增长率50%,开曼公 │

│司及毛里求斯子公司(蒙牛的离岸公司)账面上剩余的大笔现金将 │

│由外方完全控制,外方将占有蒙牛股份60.4%的绝对控股权,可以 │

│随时更换蒙牛的管理层。反之,外方则允许蒙牛国内股东通过金牛 │

│和银牛(同为蒙牛的离岸公司)所持有的开曼公司的A类股以1拆

│10的比例无偿转换为B类股份。

├────┼─────┼──────────────────────────────┼────────┤

│永乐电器│摩根士丹 │(1)如果永乐2007年可延至2008年或2009年净利润高于7.5亿元

│永乐未能完成目 │

│利、鼎晖投│人民币外资股东将向永乐管理层转让4697.38万股永乐股份。

│标,导致控制权旁│

│资

│(2)如果净利润相等或低于6.75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东转 │落,最终被国美电│

│让4697.38万股。

│器并购。

│(3)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永乐管理层向外资股东转让股份最 │

│多9394.76万股。

├────┼─────┼──────────────────────────────┼────────┤

│中国动向│摩根士丹 │(1)2006年和2008年,中国动向的净利润达不到2240万美元及

│中国动向胜出。│

│利

│4970万美元的目标,动向方面将以1美元的象征性代价转让动向股

│份给大摩,最高比例不得超过IPO前动向总股本的20%,│

│(2)如果动向2008年净利润超过559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将向动向 │

│管理层转让1%的股权。

├────┼─────┼──────────────────────────────┼────────┤

│太子奶 │英联、摩根│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就可降低注

│太子奶未能完成 │

│士丹利、高│资方股权;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

│目标,李途纯失去│

│盛

│控股权。

└────┴─────┴──────────────────────────────┴────────┘

(二)较为常见的运作模式—离岸公司

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对赌协议,为规避风险,对赌协议普遍采用离岸公司的方式设立。离岸公司与离岸法域相关。为鼓励贸易、增进投资,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 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开曼群岛等以法律方式开辟出一些特别宽松的经济区域,允许非本国人士或法人在这些经济区域内成立公司,并在其领土之 外的地区经营运作。这些区域被国际投资界称为离岸法域。离岸公司指的就是非当地投资者在离岸法域内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离岸公司的法律特征 有:(1)离岸公司必须在特定的离岸法域成立,这是离岸公司的地域因素;(2)离岸公司注册资本来源于离岸法域之外的投资者的投资,或者说离岸公司的投资 者或设立人具有非当地性;(3)离岸公司成立的法律依据必须是离岸法域专门的离岸公司法规范,这是离岸公司的法律因素。比如,在维尔京,其为《维尔京国际 商务公司法》,在开曼,其为《开曼群岛公司法》第七章下的豁免公司规范;(4)离岸公司不得在离岸法域内经营,或者说离岸公司是排除其在本土经营的公司。这是离岸公司的运营因素。{4}

中国国内法的法律框架下,法人国籍的确定采用注册登记主义。具有中国国籍的公司是依据中国法律成立的公司。而 外国法人则以其注册登记地国为国籍国。对赌协议的双方设立离岸公司后,离岸公司的注册和设立地是离岸法域,因而,其据以设立和运作的准据法是离岸法域的离 岸公司法,据以运作的基础性法律制度是离岸法域法律制度。设立离岸公司的目的是避税和境外融资,同时规避了对赌协议的实施风险,使投融资双方享有相对自由 的适用法律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本国法律。离岸法域多属于英美法系,英美法系是比较适合私募股权投资有效运行的。例如英美法系中筹资灵活的授权资 本制度、可转换优先股等法律制度。此外,离岸法域与英、美等国法律体系的同一性,也便于离岸公司在香港、美国等资本市场IPO上市,当融资企业业绩不达 标、创业失败时,私募股权资本能以并购等方式退出。

二、对赌协议的法律属性及合法性分析:“载舟式”的应然状态

(一)对赌协议是一种射幸合同

对赌协议是一种射幸合同。《法国民法典》 第1104条第2款将射幸合同定义为:“在契约等价是指各方当事人依据某种不确定的事件,均有获得利益或损失之可能时,此种契约为射幸契约。”美国《合同 法重述》第291条则规定:“本重述中的‘射幸允诺’是指以偶然事件的发生或由当事人假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为条件的允诺。”{5}射幸合同,是指合同的法 律效果在缔约时不能确定的合同,保险合同、押赌合同、有奖或有奖销售合同均属此类。{6}从射幸合同的要求可以看出,射幸合同至少要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 当事人主体在订立合同时对特定行为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第二,当事人均具有获得利益或者损失的可能。{7}对于对赌协议而言,第一,投资方和融资方在签订 对赌协议时,约定的事实能否成就是不确定的事项,符合射幸合同的最基本特征;第二,投资方和融资方均具有获得利益或者损失的可能性。如果约定条件成就,投 资方获取高回报,融资方达成融资需求和绩效提高,双方都受益;如果约定条件未成就,融资方将丧失股权或者进行现金赔偿,投资方将投资受损。由此,可以推断 出对赌协议就是一种射幸合同。

为了防止投机,各国都对射幸合同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性规范以及某些禁止性规范。如果射幸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等强制性、禁止性规定,或者射幸合同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将产生无效的后果。例如,多数国家都将赌博视为违法行为。

(二)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分析

对于对赌协议的合法性,我国法律上没有做出规定。表面上看来,不论融资方的业绩情况如何,投资方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或补偿,而融资方风险很高。因此有人 对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产生质疑。作为一种射幸合同的对赌协议,在中国的语境下其合法性存在与否呢?笔者认为是合法的。择其要分析如下:考量作为一种射幸合 同的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可以依据法理、民法、合同法从主体是否适格、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内容是否适法以及是否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是否违背了公序良俗等方 面进行。争议的焦点是对赌协议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是否体现了等价有偿原则。{7}

1.对赌协议的主体。对赌协议的主体包括投资方和融资 方。投资方通常是海外金融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例如摩根史丹利、高盛、英联、鼎晖、新加坡PVP基金等。较之于战略投资者,私募基金不会过多参 与融资方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主要关注投资回报,获取理想的投资回报后一般会全身而退,寻找新的投资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资本收购国内企业案 例的不断发生,战略投资者也日渐成为对赌协议的主体。融资方一般是国内具有较好成长性的民营企业的管理层,也是大股东之一,如蒙牛、永乐、雨润、太子奶、李宁体育用品等。在凯雷收购徐工、舍弗勒收购洛轴、克虏伯收购曲轴的个别案例中,也呈现出国有企业签订对赌协议的情况。但是在我国,仍然主要以民营企业为 对赌协议的融资方。这些民企突出的特点是民营企业的大股东多数兼任经营者,大股东既是企业的创业者,也是企业的实际操纵者。融资方具备大股东和经营者的双 重身份,这其实也是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敢于投资的原因,投资方看重的是融资企业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对赌协议的主体是适格的。

2.对赌协议 的对象。一般以股权、期权认购权、投资额等作为对赌对象(即赌注)。如果达到事先约定的对赌标准,投资者无偿或以较低的价格转让一定股权给管理层,或者投 资方追加投资,或者管理层获得一定的期权认购权等;如果没有达到对赌标准,则管理层转让一定股权给投资者,或者管理层溢价收回投资方所持股票,或者投资方 增加在董事会的席位等。{8}

3.对赌协议的内容。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历史较长,对赌协议作为一种常见的财务安排,对企业经营绩效有重要影 响的业务指标或业务指标的组合,都可以成为对赌协议的关键条款,成为对融资企业的评判标准。因而,国外对赌协议通常涉及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赎回补偿、企业行为、股票发行和管理层去向等对赌条款,具体选择何种条款,由投资方和融资方协商确定。但在我国对赌协议通常采用财务绩效条款。对赌协议主要包括:(1)财务绩效。我国通常将财务绩效作为单一指标,一般以税后利润为标杆,以股权、股价作筹码。此外,在新技术领域,如网络公司投资方面,兼或采取活跃客 户增长数量等非财务指标的对赌条款;(2)企业上市。如果企业在某约定时间上市成功,则投资人给予管理层股权奖励;如果企业在某约定时间不能成功上市,则 投资人需要增加相应股权或有权将企业出售;(3)赎回补偿。约定某种情况下企业无法回购投资人股份,则投资人有权提高累计股息或再委派若干董事等;(4)其他事项。

这种以融资为目的的合同内容是否符合等价有偿的原则呢?首先,投资方的目的和付出是为博取高回报。不论是协助企业改制重组,还是推 进公司治理,抑或对管理层的激励等,投资方均需付出成本。其次,风险分担。对赌协议表面上看来,不论融资方的业绩如何,投资方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或赔偿,但实际上,双方都面临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再次,合同双方的真实利益是一致的。融资方目的是为了企业发展融资;投资方的目的在通常情况下,不是取得企业的 控制权、而是获得高额回报。融资方和投资方的最终利益是一致的。由此,对赌协议符合等价有偿原则,投资方和融资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

三、法律规制建议:与其“堵”不如“疏”

对赌协议的投资方不仅限于国外私募投资机构,也包括国内私募投资机构。近年来,民间私募股权基金非常活跃,大量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公司已经或即将在深沪交易所上市。{9}以下的建议是在国内法的视角下阐述的。针对对赌协议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工具,怎样防范其风险呢?

(一)审慎签订对赌协议,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对赌协议的高风险性是有目共睹的,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上都可以使用对赌协议。企业可以优先选择风险较低的方式筹集资金。即使选择了对 赌协议,也需要对投资机构,投资条款,协议内容等做认真分析,推敲对方的风险规避条款。因为,企业签订对赌协议一般以未来的盈利能力作为约定标准,以股权 转让为目的,所以,企业管理层必须非常了解本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合理科学判断双方的预期有没有赖以存在的基础。正如一位业界人士所言“当事人在引入对赌协 议时,需要有效估计企业真实的增长潜力,并充分了解博弈对手的经营管理能力。”最终做出适合企业实际和需要的理性决策。

(二)事前防范

1.融资方在签订对赌协议时注意保障控制权。控制权作为对赌协议的核心条款之一,是投资方和融资方博弈的焦点。一旦被投资人未能达到约定的业绩目标,投 资机构所获得的割让股份一方面是弥补了其投资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为取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提供便利。之所以如此,国际机构投资者希望在退出机制的选择上有 更大的主动权,从而实现其退出时投资回报的最大化。{10}例如,闹得沸沸扬扬的“太子奶”被投行“逼宫”,创办者李途纯痛失控股权。

投资方作为投资机构其目的是高额的投资回报,多数无意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而,签订对赌协议时,融资方应努力对控制权设定保障条款,以保证融资方对公司最低限度的控股地位。如规定:无论换股比例如何调整,外资机构的股权比例都不能超过公司股本的一定比例。

2.设定对投资方的限定性条款。国际机构投资者常用的退出手段是IPO和协议转让。投资方认为融资企业业绩及相关指标的不良状态可能导致IPO无望时,很可能将融资企业出售给原企业的竞争对手或原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例如:在摩根士丹利和永乐对赌案例中,摩根士丹利尽管可以在永乐IPO后套现获利,可是出 于对永乐发展前景不乐观的看法,摩根士丹利利用市场手段催生了国美对永乐的并购。摩根士丹利采用双向操作策略:一方面在禁售期前调低对永乐的评级,并在市 场作出反应前配售永乐股票,另一方面增持国美股份,无形提高国美换股收购永乐的价格,使其在并购溢价和对赌协议中均能获取收益。据此,针对国外投资方的套 现策略应做出限定性安排,并防止投资方将在对赌协议中获取的股份转让给融资企业的竞争对手。可以约定诸如“投资方不得向融资企业的竞争对手转让股份”的条 款,并可以约定对此违约的罚则。当然,如果融资企业的话语权不足以做出如上约定时,也可以约定国外投资方在抛售融资企业的股份时,融资企业具有优先购买 权。此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融资企业一旦对赌失败,控制权落入其竞争对手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接盘人手中。这也是融资企业在对赌协议中自保的法律举措。

(三)事中一事后的救济

1.适用《公司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相关规定。新公司法赋予中小股东对公司高管人员直接诉讼的权利。《公司法》第153条 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法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例如,对赌协议签订后,为了实现对赌协议 的业绩目标,管理层的决策引发企业外部非理性扩张的趋向可能显著提高,这很有可能破坏公司内部治理,在公司管理决策和利润分配等方面侵犯小股东利益。再例 如,对于存在现金补偿的对赌协议,企业IPO完成后募集的资金如果被控股股东用来偿还PE(私募股权投资),必然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可以依据《公司法》第153条的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可以限制对赌协议的危害。

2.行使合同法中的撤销权、变更权。我国《合同法》第54条 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 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 得撤销。因此,根据合同法的一般原理,如果有证据证明“对赌协议”的内容显失公平或合同一方受欺诈或胁迫签署该协议,受到损害的一方可请求法院撤销该协 议。投资、融资双方都可以妥善运用合同法的规定保护自己。

(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与国外投资机构的博弈中,中方甘冒血本无归、折戟沉沙的风险,折射出我国还需要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当下,特别是中小型、成长期的民营企业融资存在一定难度,当这些企业亟待资金发展壮大而 又借贷无门时,可能会选择与实力雄厚的国外私募机构签订对赌协议,其中不乏国外投资机构对我国有潜力的企业恶意收购的现象。而我国公司法对股份发行、股份 转让以及股份回购等股权运作的规定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成熟做法之间的差异,是对赌协议运作选择设立离岸公司的原因之一。我国境内企业上市,无论是在国内证 券市场上市,还是在海外上市都费时费力,交易成本较高。可喜的是创业板的推出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达不到登陆创业板的条件,仍然需要 融资的便利通道。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就是一个提供不同的市场机制,满足不同市场主体投融资需求的立体多元的市场。我们有理由并且期待:离岸公 司不是实施对赌协议的主要平台,随着中国法律的不断完善,在境内合理地实施对赌协议。对赌协议将成为投资人的保护伞,提升公司质量的一种新途径。伴随着多 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为更多国内急需资金发展壮大的企业提供融资、股权交易的平台。

注释:

[1]本表部分数据参见:罗青军:《对赌协议:内涵、风险收益及其决策模式》,《证券保险》2009第6期,第37-38页。【参考文献】

协议的选择 篇6

路由器根据路由表转发数据分组, 路由表的各项路由信息取决于路由协议, 其核心是路由选择算法, 路由选择算法计算路径的方法一般利用评价因子、权重及算法思想的差异来划分。下面介绍较常用的动态路由协议--路由信息协议RIP的配置及其应用。

1工作原理

RIPv1是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优点是简单, 要求网络中的所有路由器都要维护从自身到其余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 RIPv1协议按如下方法定义“距离”:路由器到直连的网络的距离定义“1”;路由器到非直接的网络的距离是所经过的路由器数“+1”。“+1”是因到目的网络后就直接交付, 而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已定义为1;每经过一个路由器, 距离就“+1”。RIPv1认为“好的”路由是它通过的路由器的数目最少, 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包括15个路由器, “距离”为16时相当于不可达, 只适用于小型因特网。RIPv1协议没有负载平衡的特性, 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同时适用多条路由。RIPv1选择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 即使存在另一条高速具有较多的路由的路由器。

2改进的RIPv2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路径的基本评价因子采用跳数作为衡量标准, RIPv1协议的收敛过程较快, 虽然算法实现和配置都较为简单, 但是路由更新采用与相邻路由器定期进行路由信息交换的机制, 易形成路由环路;也不支持VLSM。因此对其改进得到RIPv2。

虽然RIPv2本身没多少改变, 但改进了性能 (路由评价因子仍是跳数及最大跳数15) :

提供前缀路由, 在路由更新中发送子网掩码信息, 支持在同一AS中使用VLSM;更新信息中提供了认证机制, 路由信息的可信性与安全性均增强了。RIPv2向下兼容RIPv1。

3应用举例

建立路由表:路由器刚开始工作时, 只知到直连网络的距离;此后, 每一路由器只和数目有限的相邻路由器交换并更新路由信息。经若干次更新后, 全部路由器都会知道到达本AS中任一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应用举例:已知路由器A有表1所示的路由表。

现在收到相邻路由器X发来的路由更新信息, 见表2所示。

试求出更新后路由器A的路由表。

解答:如同路由器一样, 不需要知道该网络的拓扑。

先把表2的距离都加1, 并把下一跳路由器都改为X, 得下表3:

把表3的每一行和表1进行比较:

第1行的Net1在表1中没有, 把这一行添加到表1中;

第2行Net2在表1有且下一跳地址也是X, 距离增大, 要更新;

第3行Net3在表1中没有, 把这一行添加到表1;

第4行Net6在表1中有, 但下一跳路由器不同, 比较距离, 新的路由器的距离2, 小于原来表中的8, 要更新;

第5行Net8在表1中有, 但下一跳路由器不同, 比较距离, 新的路由器的距离是4, 原来表中的是4, 不更新;

第6行Net9在表1中有, 不同下一跳路由器, 于是比较距离, 新路由器的距离6, 大于原表中的距离, 不更新;

因此, 得出更新后的A的路由表如表4所示:

结论

RIPv2是RIPv1的改进版本, 它保留了RIP的大部分特点, 增加了支持VLSM和CIDR的功能, 在其路由更新信息中会发送子网掩码信息, 其应用性更强。

摘要:路由表是根据路由选择协议来获得表中的各项路由信息的, 而路由选择协议的核心是路由选择算法。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RIP) 及应用。

关键词:路由选择,网关协议,距离向量

参考文献

[1]李太君、林元乖等.《计算机网络》 (第1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2]林元乖编著.《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3]李莉, 李然, 鲍嘉伟.RIP路由协议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信科技.2015 (01) :7-11.

[4]张樱子.RIP协议在GPON OLT上的实现[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2.

协议的选择 篇7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由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多跳方式构成的自组织网络, 相对于Adhoc网络, 传感器节点能量、通信和计算能力有限。因此, 选择合适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协议, 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利用率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

针对无线传感网络路由问题, 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当前主要有平面和分簇两种路由协议, 其中低能量自适应分簇LEACH协议是一种经典、成熟的分簇路由协议, 以循环方式随机选择簇首, 将整个网络的能量负载平均分配到每个传感器节点中, 从而达到降低网络能源消耗, 以提高网络生存时间[2,3]。经典LEACH协议存在簇首选举不合理、节点能耗不均匀等不足, 导致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短。为此, 针对经典的LEACH协议的不足, 一些学者提出一些改进的LEACH协议。如卢建刚等对LEACH簇首选择与路由通信方式进行了改进, 更加均衡了整个网络能耗, 网络生命时间得以延长[4]。刘智珺等对LEACH的簇路由中引入多跳通信思想, 集成了多跳、单跳混合的数据传输模式, 网络生命周期得到了显著延长, 但没有考虑最短路径多跳通信[5]。赵鹏飞利用Djikstra算法实现簇首与基站的多跳通信, 降低了网络传输能耗, 解决了LEACH大范围通信时簇首过早死亡的缺陷[6]。陈彬兵等引入剩余能量与网络平均能量, 并通过Voronoi图单元进行簇首选择, 但是没有考虑当所有的节点当前能量低于平均能量时, 信息传输不出去的情况[7]。

针对LEACH协议能耗大、生命周期短等不足, 提出一种簇首选择改进的LEACH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 (M-LEACH) 。首先引入加权因子, 综合考虑节点剩余能量、网络平均剩余能量、上一轮节点消耗的能量选择簇首, 然后考虑接收信息、簇首以及传输ADV的能耗选择簇首数量, 最后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LEACH协议以及其它改进的LEACH协议, M-LEACH降低了传感器网络的能耗, 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

1 LEACH协议

LEACH基本思想为:采用循环方式随机等概率选择无线传感器的簇首, 将网络能量消耗均匀分配到各传感器节点, 降低网络的能耗, 以提高网络的生命周期[8]。

1.1 簇的形成过程

每一个传感器节点生成一个[0, 1]的随机数, 如果某个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字小于T (n) 则成为当前轮簇簇首, T (n) 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n为节点总数;P为节点当选为簇头的概率;r为节点随机生成的0到1之间的数字;G等于在当前轮的前1/p轮中没有当选为簇头的节点[9,10]。

1.2 数据信息传输过程

节点根据概率决定自己成为本轮的簇头后, 在网络中广播一条公告消息, 通知其他节点自己已经成为本轮的一个簇头。其他节点选择一个信号强度最大的作为自己的簇头, 然后接着各非簇头节点向自己决定加入的簇头节点发出请求。在稳定阶段, 簇内使用TDMA方式进行通信, 节点在不属于自己的时间片内可以使收发装置进入低功耗模式以节能。

1.3 节点能量消耗模型

传感器发送kbit数据通过距离d时的能耗为ETx:

式中, 送数据信息的能耗;为两种信道模型下功率放大所需能量;Eelec是发射电路的耗损能量[11]。

接受k比特信号所消耗的总能量为Erx:

2 改进的LEACH路由协议 (M-LEACH)

2.1 LEACH存在的不足

LEACH将能耗分摊到整个网络的传感器节点上, 可以降低网络的能耗, 提高网络性能,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为:

(1) 在经典的LEACH协议中簇头的选择是通过阈值判定来选取的, 没兼顾其具体的地理位置, 造成簇头节点无法均摊到网络体系中, 不能形成最优。

(2) LEACH协议每一个节点被选作簇首的概率均等, 忽略了不同传感器节点间的能量差异。如果低能量的节点被选作为簇首, 那么其会很快死亡, 导致簇间正常通信无法进行, 影响整个网络的鲁棒性。

(3) LEACH协议信息输送距离较远, 且信息融合不多, 导致了高能耗。这样, 如果簇首距离基站越远, 那么能耗相应更快, 网络生命周期缩短以及覆盖面积变小。

2.2 LEACH协议的具体改进

(1) 选择最优簇首

根据式 (1) 可知, LEACH协议选择簇首时没有考虑每个节点的剩余能量ER、网络平均剩余能量Eave、节点与网络在前一轮中所消耗的平均能量情况 (Eave_cons、ECon) 等因素, 无法确保能耗均布在整个传感器网络。为此, 本文引入加权因子β, 综合考虑ER、ECon、Eave、Eave_cons对簇首择取方式进行优化, 以获得更优的簇首。基站节点向整个网络播消息过程, 节点与基站间的距离di可以由接收强度来测量, 并将di传输给基站节点, 那么距离因子λ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dmax、dmin与dave为节点与基站距离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均值。

引入λ、β、ER、ECon、Eave、Eave_cons, 那么T (n) 计算公式变为:

式中, β为加权因子;ER为节点剩余能量;ECon为节点在前一轮的能耗, Eave为网络平均剩余的能量, Eave_cons为网络上一轮平均消耗的能量;λ为距离因子。

(2) 簇首数量的优化

根据式 (2) 、式 (3) 可知, LEACH协议的总能耗同时与数据容量、通信距离密切相关, 由于εmp远远小于Eelec, 那么发送数据容量的能耗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可将能耗与距离的关系视为正比例关系, 确定簇首数量时, 希望每次通信的总能耗达到最低, 且该能耗能够均布在整个网络。设定一个A×A的覆盖区域, 且分布N个节点在该领域内, 共有n个簇首在这些节点中, 则任何一个簇都有1个簇首和N/n-1个非簇首。则簇首一次收发k比特的数据能耗ECH可表示为:

式中, k为一次发送的数据容量;EDA为簇首进行数据融合与压缩的能耗, dsink为簇首与基站的距离。

每个节点在一次数据传输中的能耗EQ为:

式中, dx为非簇首与簇首之间的距离。

综合考虑数据信息传输与接收所需要的能量、簇首的能耗以及传输ADV的能耗综合考虑, 可以得到总能耗ETotal:

综合式 (7) -式 (9) 可以得到:

式中, dadv为簇首的最大覆盖距离。

根据节能目的, 令dE/dk=0, 得到簇首最优数量为:

3 仿真实验

3.1 仿真环境

为了测试M-LEACH协议的有效性, 采用P4 530 3.0 GHz, 2G RAM、Windows XP操作系统环境下, 采用VC++实现仿真实验。设置无线传感网络覆盖区域是500 m×500 m, 100个传感器节点随机分布于其中, 见图1所示。为了M-LEACH协议的有效性, 采用LEACH协议以及文献[12]中的改进LEACH协议进行对比实验, 参数见表1所示。

3.2 结果与分析

(1) P值的确定

在M-LEACH协议中, 不同的簇首选择概率P值, 网络性能就相应不同, 图2为存活节点数量与P之间的变化曲线。从图2可以知道, P=0.05时, 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存活节点较多, 在网络运行700轮之后, 存活节点数量逐渐减小, 且当网络工作1350后, 存活节点为0, 网络无法工作;而当P等其他值时, 较早地呈现存活节点个数下降, 过早出现节点全部瘫痪状态, 因此仿真实验的P=0.05。

(2) 网络总能耗比较

不同LEACH协议的网络能耗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知右, 随着轮数不断增加, 所有LEACH协议的网络总能耗逐渐的增加;但是对于LEACH协议, M-LEACH协议的能耗增长速度更加缓慢, 节能效果非常明显。在750轮左右, M-LEACH的能耗为14.5 J, 传统LEACH协议的能耗18.5 J, 能耗大约降低了20%。同时, 对于文献[12]改进的LEACH协议, M-LEACH协议的能耗相对更小, 网络能耗更加均衡, 从而达到了节能效果。

(3) 网络生存时间比较

不同LEACH协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时间对比结果如图4所示。对图4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结论:

(1) LEACH协议在500轮时, 出现节点死亡现象, 当工作轮数达到1150轮时, 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全部死忙, 网络失效。

(2) 文献[12]改进的LEACH协议在600轮时, 出现节点死亡现象, 当工作轮数达到1280轮时, 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全部死忙, 网络失效。

(3) M-LEACH协议在750轮时, 才开始节点死亡现象, 远远大于对比协议, 同时当工作轮数达到1550轮时, 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全部死亡, 网络失效, 网络生存时间大幅度延长。这主是由于M-LEACH协议首先对簇首地理位置进行考虑, 选择性能最优节点作为簇首, 同时考虑了ER、ECon、Eave、Eave_cons和簇首最大覆盖距离, 保证簇首均匀分布于满整个传感器网络, 降低了网络的能耗, 延长了网络的生存时间。

4 结语

针对LEACH协议簇首选择过程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一种簇首改进的LEACH的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 并通过仿真实验与其它协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相对对比协议, M-LEACH协议减少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耗, 使网络能量负载更均衡, 提高了节点的生存率, 显著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

摘要:针对LEACH (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 协议能耗大、网络生命周期短等不足, 提出一种簇首选择改进的LEACH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 (M-LEACH) 。首先在综合考虑节点剩余能量、网络平均剩余能量、上一轮节点消耗的能量基础上, 引入加权因子选择簇首。然后根据接收信息、簇首以及传输ADV的能耗确定簇首的数量, 使簇首在网络中分布均匀。最后采用仿真实验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相对于LEACH协议以及其他改进的LEACH协议, M-LEACH降低了传感器网络的能耗, 使整个网络能量更加均衡, 延长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最优簇首,加权因子

参考文献

[1]孙利民, 李建中.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Kim K T, Lee B J, Choi J H, et al.An energy efficient routing protocol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 1:132-139.

[3]Shi S, Liu X N, Gu X M.An energy efficiency optimized LEACH-C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International ICST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n China, 2012, 10:487-492.

[4]卢建刚, 乐红兵.基于节点相对密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成簇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 2011, 24 (4) :588-592.

[5]刘智珺, 李腊元, 杨少华.基于能耗均衡的LEACH-DC协议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2, 33 (11) :1337-1341.

[6]赵鹏飞, 金心宇.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新型集中式能量有效型路由协议[J].传感技术学报, 2006, 19 (1) :30-49.

[7]陈彬兵, 施叶玲.基于区域簇首选择的WSN路由协议[J].计算机工程, 2011, 12 (1) :96-98.

[8]牛伟伟, 高铁杠.LEACH-C协议中模拟退火算法的改进[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 32 (6) :1869-1872.

[9]张招亮, 陈海明, 黄庭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抗无线局域网干扰的信道分配机制[J].计算机学报, 2012, 35 (3) , 504-517.

[10]李志宇, 史浩山.一种负载均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自适应分簇算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9, 27 (6) :822-826.

[11]周玉, 景博, 杨洲.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路由协议的改进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 47 (1) :325-327.

协议的选择 篇8

一、我国批准《公约》的可行性

1. 我国积极参与《公约》的起草, 《公约》体现了我国的基本立场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自1996年成立特委会负责《公约》的起草以来, 中国积极参与历次会议, 极力维护我国的权益。在1997~1998年召开的3次特委会上, 我国代表作了《知识产权的有效性应排除在公约的适用范围之外》《关于国家主权豁免问题》《司法和解书应在<公约>适用范围》等发言。我国的主张在《公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2. 我国相关立法与《公约》的规定差异较小

《公约》是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在统一国际民商事诉讼方面的最新成果, 它充分考虑到了不同法系的差异和各国迫切需要统一国际民事诉讼法的现实, 较为充分地考虑了各国的利益和需求, 是一个折中而有实质意义的版本。虽然我国相关法律与《公约》相比较为概括、模糊, 但是就《公约》本身而言, 在适用内容上与我国的法律冲突很少, 在法学理论上也无根本对立。因此, 批准《公约》并不会产生我国国内法与《公约》根本对立的情况, 反而会促进我国相关立法不断完善并与世界接轨。

3.《公约》的声明制度可解除我国批准《公约》的后顾之忧

《公约》第21条第1款规定:“如果一国有重大利益而不适用本公约的特殊事项, 该缔约国可以声明对该事项将不适用本公约。”鉴于我国的发展现状、立法现状, 我国的相关法律与《公约》的规定相比还有一些差异, 但是《公约》的声明制度为我国批准《公约》解除了后顾之忧。比如, 在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下, 将知识产权事项纳入《公约》适用范围对我国不利, 我国即可通过声明制度, 将知识产权事项全部排除在《公约》适用范围之外, 从而对我国的知识产权领域进行保护。

4.《公约》专门规定了非统一法制国家的适用问题

由于香港、澳门以及台湾问题的存在,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所谓的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状况。加之在我国宪法中也没有关于民商事统一立法的规定, 所以在统一区际私法方面我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而《公约》在第4章中专门规定了非统一法制国家适用《公约》的问题。其中第28条第1款规定:“如果一国具有两个或多个不同法律体系的领土单位适用本公约处理的有关事项, 可以在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盟时, 声明本公约的适用应扩展到其所有领土单位或仅适用其中的一个或数个, 并可随时提交另一声明而修改该声明。”

基于我国目前的区际私法现状, 中央政府可以在征得其他特别行政区的意见后做出相应的声明, 而且如果任何特别行政区期望立即批准《公约》而成为《公约》的当事方, 无论我国内地是否已经做好批准《公约》的准备, 中央政府都可以作出声明批准《公约》, 从而使《公约》适用于该特别行政区。

二、我国批准《公约》的必要性

1. 互惠原则并不能有效解决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现实困难

对于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各国适用互惠原则的情况由来已久, 这一原则可以追溯至国际礼让说。从外国有关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法学理论来看, 国际礼让说主张各国应在互惠的基础上互相承认与执行对方的判决, 从而达到“相互获益”的目的。在我国相关立法中已体现出了对互惠原则的肯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规定, 外国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 可以按照互惠原则, 请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

虽然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国内立法中肯定了互惠原则, 但是与条约互惠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条约互惠中, 互惠具有明确性, 互惠的形式与内容也比较稳定。而国内立法中的互惠原则往往是模糊的, 法官在运用时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而且过多地依赖他国的法律规定及对特定问题的态度。这些因素都使得在利用互惠原则处理国际民商事案件时, 对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变得难以预测。在某些情况下, 国内立法的互惠原则不但不能促进对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而且有可能成为巨大的阻碍。因此, 为了消除这种潜在的阻碍, 如果各国能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明确的、稳定的和强有力的国际机制, 将提高国家间在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方面的互信程度, 并进一步促进判决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因此, 我国只有加入《公约》才能更好地促进与加入《公约》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 保证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我国现有双边条约无法替代《公约》的作用

截至2011年, 我国已经与36个国家签订了民事、商事双边司法协助条约。这些国家分布于世界各地, 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可以说, 在民商事领域, 我国在双边司法协助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我国已经缔结了30多项民商事领域双边司法协助条约的情况下, 是否还有必要批准《公约》呢?从缔结的双边条约的数量看, 我国已与36个国家签订了民商事双边司法协助条约。但是, 与我国签署民商事双边司法协助条约的36个国家大部分是我国的邻国, 或者是与我国有良好政治关系的国家, 如朝鲜、老挝、俄罗斯等国。虽然这36个国家也包括法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 但是与我国有着最密切民商事交往, 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迫切需要与对方加强司法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与我国并没有签订相关的司法协助条约。因此, 仅依靠现有的双边司法协助条约的调整而不加入有关的国际公约, 在民商事领域的管辖权与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方面必然会留下空白。

与此同时, 美国和欧盟2009年已分别签署了《公约》。这两大经济体对《公约》的积极态度也体现出《公约》在国际民商事领域促进判决自由流动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 希望用我国现有的双边司法协助条约来代替《公约》是不切实际的。我国若想在涉外民商事领域与更多的国家开展更多的合作, 批准《公约》势在必行。

三、结语

从前文分析来看, 在国际民商事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 结合我国现行立法等实际情况, 我国批准《公约》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因此, 对于批准《公约》的问题, 应从我国整体利益出发, 既不能冒进也不能保守, 应在不断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 选择好的时机批准《公约》。

参考文献

[1]徐宏, 郭晓梅.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关于民商事管辖权和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特委会会议情况[C].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协议的选择 篇9

网络系统中主要有两种网络入侵破坏形式,分别是信息泄漏和黑客攻击。这两种破坏形式都会使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系统完全瘫痪,使重要的文件和信息数据发生泄漏或丢失,并且还会发生通过线路进行非法窃听等严重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网络安全网络技术、密码技术、通信技术、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在计算机的网络系统中,必须对系统以及硬、软件进行严密的保护,防止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受恶意的破坏。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中的认证系统还不够完善,使恶意侵犯者更加肆意猖獗。

1 Openstack概述

1.1 Openstack框架

Openstack是现阶段较流行的Iaa S方案,具有较高的扩展性,可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云部署措施。截止目前,该项目版本发行已经11 个,功能也日渐完善。研究表明,因为该项目具有多种功能,所以其中含有的开源平台以及组件也很多。此外,其中的各个组件都可进行独立部署,其中包括以下六个组件。一是界面。也就是常说的Horizon。该组件可为网络用户、网络管理人员提供一些进行管理以及访问活动的界面。二是计算管理。也就是常说的Nova。该组件是控制器,是由于很多个子服务结合而成的,建立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可对VM设备进行资源的管理。三是网络管理。即通常所说的Neutron。该组件可对无线网络中的全部资源进行管理以及划分,进而为网络中的全部租户提供一个虚拟环境。四是镜像管理。即通常所说的Glance。该组件主要功能在于保存VM设备的快照以及镜像,其中包括Swift以及简单文件这两种镜像机制。五是对象存储。即通常所说的Swift。该组件可为网络用户提供大文件、持久的对象存储,普遍用于静态数据信息的保存过程中。

1.2 Keystone身份认证机制

Keystone允许用户以及租户在其中注册,用户完成验证后可给予令牌,相关术语详见表1。其中。用户指的是通某个数字符号来表示openstack平台中某个人、服务等;租户可将一些项目、组织、账户等情况映射出来,主要由操作人员决定的;证书指的是用户进行身份认证过程中需要用到数据信息,比如登录密码、用户名、API密钥等。在身份验证过程中,为了安全起见,禁用临时身份验证令牌机制,编辑/etc/keystone/keystone-paste.ini配置文件,删除[pipeline:public_api],[pipeline:admin_api],和[pipeline:api_v3]内容。

2 身份认证协议选择方法

本文选取EAP-TTLS为例,探究满足用户需求的协议。使用的资源包括(1)STA端。本次研究选取联想台式计算机一台,参数如下:2.26GHz的CPU,8G内存,Linux Fedora 16 的系统。(2)AS端。选取联想台式计算机一台,参数如下:3.2GHz的CPU,8G内存,Ubuntu 12.00 的系统。(3)AP。选取联想台式计算机一台,参数如下:3.2GHz的CPU,8G内存,Linux Fedora16 的系统。具体步骤为:首先,对消耗的能量进行精确计算,其中包括ED、ER、ET等指标;其次,对认证需要的时间进行计算,求出均值。最后分析实验结果。本次实验结果表明,EAP-TTLS可为无线网络中的用户身份进行保护,并且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是建议在共享密钥的基础上,并非是服务证书。

3 结语

本文综合考虑无线网络的情况,全面考虑网络用户需要的安全性、偏好等情况,提出身份认证协议选取的具体方法,基于openstack平台进行验证,目的在于强化行业交流,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蔡龙飞,赵慧民,方艳梅.一种公钥密码体制下指纹识别与数字水印的身份认证协议[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张博,南淑萍,孟利军.一种改进的应对异步攻击的RFID身份认证协议[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上一篇:五彩缤纷下一篇:现代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