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灌阳县

2025-02-01

广西灌阳县(通用6篇)

广西灌阳县 篇1

草地生物量代表草地第一性生产的水平, 是反应草地状况最直接的指标[1]。草地遥感科学是一现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与草地科学相联系, 从而应用于草业生产全过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2], 与传统的草地资源调查相比, 遥感监测覆盖范围广、更新速度快、精度高、耗费低, 能实时动态监测大面积草地资源状况[3]。

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全球草地资源承载力和动态监测方面开展较多的研究和探讨。1994年, Friedl等采用Landsat-TM影像和线性递减模型分析了草地生物量[4];1998年, Purevdor J T等人利用AVHRR遥感资料计算植被指数, 估测了蒙古国和日本研究区的草地资源覆盖率[5];2001年, 吴全等人基于3S技术构建中国西部草地分类地理数学模型和菜地资源信息系统[6];2003年, 李建龙等人采用3S技术和生态系统分析的方法开展了新疆阜康县草地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大面积估产研究[7]。2008年, 俞联平等人完成了甘肃省甘州区天然草原草地类型划分、植被指数提取、草地产草量估产模型构建及生产力评价的研究[8];2010年, 李昀等人采用TM卫星影像,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构建草地产草量估测模型, 估测了甘肃省景泰县的草地生物量[9];2016年, 张存厚等人采用CENTURY模型模拟了内蒙古草原1961-2010年间载畜量时空动态, 进行了载畜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10]。2012年广西草地监理中心和广西国土资源规划院合作开展灌阳县草地资源调查, 首次采用3S技术获取草地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11]。本次以灌阳县为试点, 根据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更新2012年灌阳县草地资源数据库, 开展灌阳县草地生物量遥感估测研究, 为广西草食动物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灌阳县地处广西东北部, 东邻湖南省江永县, 南接广西恭城县, 西交广西兴安县, 北毗广西全州县, 位于110°43'~111°21'E, 25°10'~25°46'N。灌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9℃, 最高气温39℃, 最低气温-5.8℃, 年平均降雨量1538.4毫米。县域内地势南高北低, 均为南北走向, 最高峰为天花板山, 海拔630.3m, 最低是灌江, 海拔240.0m。

2 数据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源

遥感数据源:ZY1和Rapid Eye遥感影像来源于广西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广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灌阳县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库来源于2012年灌阳县草地资源调查成果。

2.2 研究方法

草地生物量的遥感估算研究方法是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含有植物的光谱曲线特征遥感光谱信息, 建立与实测草地采样点的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数学模型, 结合2015年更新的草地资源数据库中草地资源的空间属性分布信息剔除非草地资源, 从而根据数据模型反演估算出不同组别的草地生物量, 完成草地载畜量的计算。

2.2.1 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指数 (Vegetation index, VI) 是利用各光谱波段间的线性或非线性组合而形成的反映绿色植被生长状况和分布的特征指数。在多种植被指数中, 由于绿色植被在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方面表现敏感, 所以常用来区域和全球的植被状态研究。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是近红外光波段与红光波段的反射率差值除以两者之和。

基于遥感影像的NDVI计算公式为:

其中:ρnir为红外光波段反射率, ρred为红光波段反射率。

灌阳县采用2012年的Quick Bird遥感影像 (0.5m分辨率) 。Quick Bird卫星于2001年10月由美国Digital Globe公司发射, 是提供亚米级分辨率的商业卫星之一, 其多光谱数据由近红外、红、绿、蓝四波段组成。在遥感软件ERDAS平台上, 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和投影变换, 通过转换工具对遥感影像进行归一化植被指数运算, 结果如图1所示。

2.2.2 建立草地估产模型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 根据野外调查中草地植被可采食部分鲜重的定位点实测数据, 结合样点对应的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得到一元回归方程:y=840.02x-114.19 (R2=0.8219, p<0.01) , 式中y为草地生物量, x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经验证样方草地产草量与相应点NDVI采样值的相关分析, NDVI与产草量之间存在正相关, 如图3所示。

2.2.3 草地生物量的估测

在Arc GIS10.1软件平台中, 通过Spatial Analyst模块中的Raster Calculator, 依据已建立的草地生物量估产模型空间反演草地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数据 (图2) 。根据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更新2012年灌阳县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库, 获得2015年灌阳县草地资源空间分布 (图4) , 剔除非草地的部分, 从而获得灌阳县草地生物量分布图 (图5) 。

根据2015年草地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属性, 叠加分析统计草地生物量估测值 (每个栅格单元) , 得出每个草地类别的草地可食鲜草重量, 如表1所示。

2.2.4 草地载畜量计算

草地载畜量是表示草地自然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反应天然草地的载畜量能力。草地载畜量是指在保持草地生产力的放牧条件下保证家畜正常发育的状态下, 一定的草地面积, 在一定的利用时间内, 所承载饲养家畜的头数和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635-2002) , 采用羊单位来衡量家畜的牧草消费, 即1只体重50kg并哺乳半岁以内单羔的日消耗1.8kg标准干草量。

草地载畜量计算公式为:

根据灌阳县遥感估测的产草量, 中亚热带热性草丛和灌草丛类的草地的利用率采用60%, 折合标准干草的折算系数采用0.85, 通过公式计算得到理论上的草地类载畜量为38706个羊单位。

3 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深入挖掘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和草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 采用3S技术提取遥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构建植被指数和草地生物量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从而迅速有效地测算草地生物量和载畜量, 实现精细畜牧业的开发和管理, 加快草食动物发展, 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进广西草食动物的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为《广西草食动物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提供科学的决策。

摘要:根据2012年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库成果, 结合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基于遥感卫星影像 (ZY1和Rapid Eye) 提取灌阳县的植被指数, 建立野外调查样本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估测灌阳县2015年草地可食鲜草量为49862.75吨, 测算灌阳县草地理论载畜量为38706个羊单位。灌阳县的草地生物量遥感估测研究, 有助于初步摸清畜牧业发展潜力,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进广西草食动物的产业化进程, 为广西草食动物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地资源调查,遥感估测,归一化植被指数,灌阳县

参考文献

[1]乌仁花尔.“3S”技术在草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9-14.

[2]孙家柄.遥感原理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白春华.遥感和GIS在草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新巴尔虎右旗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7.

[4]Friedl-MA, Michaelson-J et al.Estimating Grassland Biomass and Leaf Area Index Using Ground and Satellite Data[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 1994, 15 (7) :1401-1420.

[5]Purevdor J T, Tateisah I R, Ishiyama T, Honda Y.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nt Vegetation Cover and Vegetation Ind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8, 19 (18) :3519-3535.

[6]吴全, 杨邦杰, 张松岭, 等.基于3S技术的中国西部草地资源信息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 2001 (5) :142-145.

[7]李建龙, 蒋平, 赵德华, 等.3S技术在草地产量生态成因分析与农业资源估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草地, 2003 (5) :15-23.

[8]俞联平, 程文定, 陈兴荣, 等.基于“3S”技术的甘肃省甘州区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6) :9-15.

[9]李昀, 俞联平, 陈兴荣, 等.基于3S技术的景泰县草地资源现状评价[J].草业科学, 2010 (4) :64-68.

[10]张存厚, 赵杏花, 张丽萍, 等.基于CENTURY模型的内蒙古草地载畜量时空动态模拟[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11) :197-202.

[11]唐积超, 陈兴乾, 黄兰珍, 等.基于3S技术进行草地资源调查试点工作情况初报[J].广西畜牧兽医, 2014 (6) :290-292.

广西灌阳县 篇2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的4 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温馨提示:请在答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1、世界观是指()

A、人们对世界的各种认识的总和 B、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

C、人们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下列关于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B、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哲学含义的不同回答 B、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能否被认识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要碰到并且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当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

①认为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是客观存在的 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③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④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6、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7、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和哲学的两大阵营分别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的哲学含义是()A、哲学对经济、政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哲学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D、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9、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①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

②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对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③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④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揭示的两大主题分别是()

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做到实事求是,;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实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静止 C、变化 D、运动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14、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的地点安全着陆,从哲学上看表明了()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成功 C、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D、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5、小张在日记里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说明()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正确的意识对个人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D、价值观是在个人主观选择基础上形成的

16、电脑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命中目标,因此有人说,电脑也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否认了()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④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7、有人听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然后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18、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天气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这说明()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B、事物是变化发展 C、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1、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22、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绝大多数人收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改革“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表明()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C、新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 D、没有力量能够阻止改革的步伐

23、“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幅对联告诫人们()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充分重视内因

2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矛盾 B、量变 C、质变 D、运动

25、医生让一位病人多吃水果,可病人拒吃苹果、香蕉、橘子,并且喊道:“我要吃水果。”这位病人的错误在于()

A、承认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 B、夸大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C、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转化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26、“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D、抓主要矛盾

27、下列选项中,体现辩证的否定观的是()

A、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是就是,非就非,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28、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的变化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的发展是由杰出人物的意志决定的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决定作用 30、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

A、实践观点 B、群众观点 C、矛盾观点 D、发展观点

31、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①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 ③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 ④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2、在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33、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言行都是正确的 C、个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起作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4、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李商隐死后,崔任曾作《器李商隐》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怀未曾开。”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 B、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良好的外界条件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D、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35、“只有在突破自我关切的瓶颈,进而关切全人类的福祉时,人生才算真正开始。”马丁.路德.金的这句话表明()

A、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B、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放弃个人利益 C、高尚的人生是忽视个人小我而成全他人的人生 D、奉献人类社会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共30分。温馨提示:请在答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36、简答题(简要回答题目提出的问题。6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

37、分析说明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层次清楚,表达简练。12分)

材料一:2008年就像是一个分水岭,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常常听到对“鸟巢一代”青年譬如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热衷于游戏,沉迷于网络,什么“月光族”、“啃老族”等等的质疑声,人们担心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能否传承到“鸟巢一代”手中。2008年1月以来,我国接连发生了南方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藏独”分子干扰奥运火炬正常传递等重大事件。面对考验,海内外广大“80后”、“90后”焕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用自己的果敢睿智、顽强坚毅谱写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青春乐章。

材料二:30年的改革造就了今天的中国,造就了中华民族全新的存在,也造就了今天“鸟巢一代”。他们从一出生就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变迁,“鸟巢一代”必然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这就需要“鸟巢一代”要不断地增长个人能力,将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并具有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另外,专家建议,积极向上的“鸟巢一代”,要勇于锻炼自己承受苦难和挫折的能力

(1)材料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哪些道理?(6分)

(2)结合材料,简述“鸟巢一代”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6分)

38、综合探究(要求紧扣题意,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正确,层次清晰,表达简练。12分)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广西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是总体来看还不平衡,大中城市、较大城镇好一些,小乡镇,尤其是农村差一些;城市中心区、主要旅游景区、交通主干线好一些,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差一些。在一些村屯周围、池塘水沟、田头岸边,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被随意倾倒,人民群众的家园、水源、田园日益受到污染和侵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说,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以“美丽广西”为主题,以“清洁乡村”为切入点,把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在广西具体化,使广西秀丽的山水风光与整洁的卫生环境相匹配,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广西以更加洁净、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自信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请按下列要求完成这一活动的策划:

(1)拟定本次宣传活动的主题。(2分)

(2)围绕主题设计三种宣传形式。(3分)

(3)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5分)

(4)你能为“清洁乡村”做些什么?(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C

3、C

4、D

5、C

6、D

7、B

8、B

9、A

10、C

11、D

12、A

13、A

14、D

15、B

16、C

17、A

18、B

19、D 20、A

21、C

22、B

23、C

24、A

25、D

26、D

27、B

28、A

29、B 30、A

31、B

32、A

33、A

34、C

35、D

二、非选择题

36、(1)量变和质变。(2分)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 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分)

37.(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在2008年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考验中,人们获得了对“鸟巢一代”的全新认识。(2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008年“鸟巢一代”的表现,证明了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可以传承到“鸟巢一代”手中。(2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对“鸟巢一代”的认识,是历经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实现的。(2分)

(2)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鸟巢一代是在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因此必须肩负历史使命,奉献青春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

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鸟巢一代”就是凭着果敢睿智、顽强坚毅才谱写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青春乐章。(2分)

③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时代在变迁,这就需要“鸟巢一代”要不断地增长个人能力,将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并具有国际化的开阔视野。(2分)

④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鸟巢一代”必须传承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38.(1)①主题:“清洁乡村•让家乡山青水绿”“美丽广西•中学生在行动”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板报、班会、传单等宣传方式。(3分)

(3)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针对小乡镇,尤其是农村环境面貌差而进行的。(3分)

②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广大群众树立环保意识、爱护公共卫生,有利于建成美丽广西。(2分)

广西灌阳县 篇3

【关键词】 桐油果;中毒

【中图分类号】R155.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52-01

急性桐油果中毒事件常有发生[1~4],通过分析2004~2011年以来发生于宾阳县辖区内7起桐油果中毒事件,了解宾阳县桐油果中毒的特征与引发原因,为预防和控制桐油果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4~2011年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调查资料。

1.2 病例诊断标准

有误食桐油果的历史,进食0.5~4.0h出现胸闷、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者。

1.3 统计分析

将所有相关资料采用Excel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事件发生情况

2004~2011年宾阳县共发生桐油果中毒事件7起,发病规模5~15例/起,中毒59人,无死亡,罹患率25.43%(59/232)。其中2004年2起,中毒11人,罹患率100.00%;2005年1起,中毒7人,罹患率100.00%;2007年1起,中毒15人,罹患率10.20%;2008年1起,中毒10人,罹患率100.00%;2011年2起,中毒16人,罹患率28.07%。

2.2 事件发生特征

事件发生于农村小学的有5起(占71.43%),中毒48人(占81.36%)。发生于野外的有2起(占28.57%),中毒11人(18.64%);以本地居民为主的事件有6起(占85.71%),中毒54人(占91.53%)。以外来民工为主的事件有1起(占14.29%),中毒5人(占8.47%);每年的9~12月是中毒发生的时间;中毒者年龄在5~44岁之间, 其中5~13岁最多,共54例(占91.53%);中毒者职业:幼托儿童6例(占10.17%)、学生48例(占81.36%)、民工5例(占8.47%);中毒者性别:男性43例,女性16例,男.女罹患率分别为32.58%、16.00%,经检验罹患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8.24,P〈0.001)。

2.3 中毒原因

7起事件中,将桐油果误认为板粟进食的有6起(占85.71%),中毒54人(占91.53%),中毒者主要为幼托儿童及小学生。误认为核桃的有1起(占14.29%),中毒5人(占8.47%),中毒者主要为外来民工;桐油果来源于亲自采摘为主的有5起(占71.43%),中毒39人(占66.10%)。于路边捡拾为主的有2起(28.57%),中毒20人(占33.90%)。

2.4 中毒临床特点

59例患者进食桐油果量在8~50g之间,最短潜伏期30 min,最长潜伏期4h,潜伏期中位数为50min;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19例(占32.20%)、恶心59例(占100.00%)、呕吐59例(占100.00%)、腹痛55例(占93.22%)、腹泻35例(占59.32%),个别伴有口干、胸闷、乏力等。

2.5 事件发现及报告情况

事件发生至被发现间隔时间为10~20min,发生至就诊时间间隔为40min~2h,发生至报告到病预防控制中心时间间隔为1.5~3h。首次发现及报告者:教师5起、家长1起、进食者1起,报告者首次报告的单位全部为当地医疗卫生单位。

3 讨论

分析结果表明,宾阳县桐油果中毒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事件主要发生于农村小学;中毒者主要为5~13岁幼托儿童与学生;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每年的9~12月是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桐油果成熟的时间一致;中毒的原因全部因误服引起。

桐油果含有桐酸、油酸、饱和脂肪酸、亚麻油及植物纤维等物质,误食后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征象,因食入量和个体差异的不同征象轻重不一[5],严重者可引起心、肝、肾损害[3]。中毒事件发生后,根据中毒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呕吐物中的残渣、呕吐物中的桐油味,结合吃剩下的桐油果辨认以及对桐油果来源的追溯,中毒很容易被识别。7起桐油果中毒事件中6起于事件发生后10~20 min被老师、家长识别,所有患者于中毒后40min ~2h内得到治疗,因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救治及時,59例中毒患者者无1例重症病例出现,无1例死亡。

桐油果外形似核桃,果核似板粟,易误食而引起食物中毒。针对宾阳县桐油是中毒的特点及原因,建议采取的防控措施如下:教育、宣传等部门应加强对学生、幼托儿童、外来民工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特别是在桐油果成熟的季节,要强化宣传,教育他们不可私自采摘野果进食;学校或村屯周围有油桐树的学校老师、村干部以及家长应于油桐树下设立警示牌,告诫学生、儿童以及外来民工油桐果有毒,不可食用;加强对桐油果加工单位的监管,要求加工单位在运输桐油果时应严格包装,避免果实抛落路房。凉晒果实时有专人看护,避免行人误食;继续加强食物中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食物中毒事件的识别能力及自我救治能力,避免重症病例出现及中毒死亡病例发生。

参考文献

[1] 徐里强.关于一起因桐油果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457.

[2] 钟金群,钟国京,杨焯林. 一起误食桐油果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6,22(3):199.

[3] 刘俊杰. 部队野外驻训四起急性桐油果中毒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2):251-256.

[4] 华 丹,潘小梅,贺程琳子. 19例桐油果中毒儿童集体中毒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3):164-165.

[5] 赵燕,向亚辉、易秀英.71例桐油中毒病理 [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37.

广西灌阳县 篇4

1 水车乡集镇区的基本情况

水车乡现状城镇建设规模较小,总人口为5304人,建成区面积约53.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73.1m2,镇区目前有县道和灌江穿越。集镇建设主要集中在县道两侧,沿县道和乡道发展,并沿灌江两岸分成两个组团。灌江东岸现状主要布局了乡政府、集贸市场、商业金融、中小学、客运点等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灌江西岸主要布局了计生所、寄宿小学及居住等用地(见图1)。

2 基于小城镇用地发展方向的发展用地的选择

本次规划除了通过水车乡镇区用地评定外,还通过分析水车乡建成环境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出水车乡的用地发展方向,从而综合得出水车乡的发展用地。

2.1 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基本原则

小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选择以“区位适中、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用地开阔、环境良好”基本原则。选择水车乡的发展方向,基于水车乡经济发展和镇区对未来空间发展之上,还应该综合考虑以下三点:近期发展和长远规划的结合;小城镇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相结合;考虑小城镇建设与过境交通的互动关系。

2.2 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基本方法

根据发展方向选择的基本原则,结合水车乡的建设现状,规划选取对水车乡发展用地具有共性且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同时需考虑各因子基础资料的完备程度,选取有据可查,数据齐全的做评价因子,并且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在评价区内分布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性。本次分析选择“生态环境和建造环境”两个因素作为重点调查和分析对象,分别分析两个因素得出相应的用地发展方向,最后将结果进行耦合,得出最适宜水车乡发展的方向。

“生态环境因素”包括河流山体、地形地貌,高程及坡度等。

“建成环境因素”包括重要的公共建筑、质量较好的民宅建筑、过境交通、高压线等。

生态环境因素和建成环境因素共同限制着城镇发展方向的选择。基于生态景观因素,对镇区及周边的地质地貌,高程坡度等自然环境进行评定,得出适宜城镇发展的用地。建成环境因素则为人为因素,如市场贸易、过境交通、行政办公、企业工业、科教文卫等重要的公共设施。

2.3 水车乡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

2.3.1 水车乡城乡用地评定

本次规划依据《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2—2009)》对镇区及周边的用地进行评定,主要以自然环境及工程技术两方面对用地进行评定,再依据评定结果对水车乡的用地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依据《城乡用地评定标准》,即根据水车乡镇区发展的要求,对可能作为发展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工程技术上的可能性与经济性进行综合质量评定,以确定用地的建设适宜程度为合理选择城乡发展用地提供依据。本次评定按照综合评定,依据用地的建设适宜度将水车乡镇区用地分为不可建设用地、不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及适宜建设用地。

评定用地范围内的山体划分为:不可建设用地;河流及两岸为不宜建设用地;在镇区规划范围内西北处水库和山体间为可建设用地;其他的用地划分为适宜建设用地(见图2)。

2.3.2 水车乡建设现状对镇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规划将水车乡的建设现状影响因素划分为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通过现状分析,将影响水车乡集镇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见图3)。

(1)动力因素

主要涉及过境交通、行政办公、贸易市场、企业、工业、科教文卫等公共设施。

目前,过境交通在水车乡集镇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是首位的,集镇应依托县道这一线性动力因素发展;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对城镇发展方向的选择具有引导作用。目前,灌江西部新建的计生站办公楼、卫生院和派出所已经成为水车乡集镇建设的风向标;而乡镇府的搬迁、客运站及集贸市场的建设可有效带动周边用地的开发;工业的集中布局能促进集镇的发展,既有利于工程设施的共享,又能带动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

(2)制约因素

主要涉及高压走廊、山体河流和基本农田。地理环境作为城镇空间的基底,对城镇用地布局的影响是首位的,它从外部环境限定甚至决定城镇空间形态特征,与城镇空间形态的关系是底、图关系,地形为底,城镇建设为图,是一种耦合和镶嵌的关系。水车乡集镇发展用地整体上平坦,其中山体、河流是影响城镇用地布局的制约因素;镇区中部现存的农田由于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使其成为制约水车乡空间发展的因素之一;镇区西侧密集的的高压线也是集镇用地布局的的影响因素。为使制约因素对集镇发展的限制力变弱,甚至使其转化为有利因素,可利用高压线下空的用地可安排道路用地,以充分利用土地。利用山体、河流的景观价值,在其周边有流出开敞空间作为休闲、观光用地,打造水车乡的特色。

(3)水车乡用地发展方向

综合上述用地评定及各影响因素的分析,综合考虑自然和建成因素,结合集镇发展现状,充分依托过境交通发展城镇,水车乡未来的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西及东北两个方向(见图4)。

2.4 水车乡的发展用地

灌江以西由于县道南侧地势不平且有山体包围,远景发展用地欠充足,县道东南侧用地充足、平坦,现状已建有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及居住建筑,为镇区的发展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了条件;灌江以东,南部由于地势高差较大且有灌江支流穿过,远期和远景发展用地不足,北部地势平坦,且现状已有少数工业聚集,为镇区发展工业提供了条件。由于镇区现状空间分为江西组团和江东组团,呈跳跃式布局。而镇区东北部已有小规模的石材加工业聚集,因此,规划将镇区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向江西发展以带动江西的发展,工业则向镇区东北部聚集发展。

3 基于小城镇三大用地(居住、工业、公共设施)适宜度评价的发展用地的选择

3.1 用地适宜度评价体系

用地适宜度是指由土地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质、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土地对特定、持续的用途的固有适宜程度。用地适宜度分析指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寻求最佳可行的用地布局方案,对土地各种利用方式情况下的适宜度大小进行评议。它引导人们按土地内在的适宜方向进行开发,对保证适当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综合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根据水车乡的城镇性质、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开发情况等,将建设区范围内不适合作为城市建设的用地,如山体、河流等生态敏感地带计入禁止建设区,以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由于影响小城镇布局的的主要为居住、工业、公共设施这三大类的用地,这三类用地的合理布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小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因此规划秉承建设生态城镇的思想将城镇的主要三大功能用地,即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分别进行用地适宜度分析。最后,通过耦合、综合权衡得出水车乡的发展用地。

3.2 因子的选取

3.2.1 因子选取原则

在进行水车乡用地适宜度分析时,采用了单功能多因子分析法。即先假设选定的区域全部用作某种功能(如居住用地),然后针对这一功能选取相关的影响因子进行逐一评价,最后综合所有的因子评价结果,将该区域划分为四个等级,即:最适宜区、次适宜区、弱适宜区、不适宜区。再结合水车乡的实际情况,将建设范围内的用地分为最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禁止建设区。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用地适宜度评价结果,针对性强,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对生态城镇的产业和土地利用布局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在选取评价因子时,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代表性、针对性原则。

3.2.2 评价因子的选取

规划主要对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进行适宜度进行评价,因此评价因子的选取主要以能反映和影响这三大用地适宜度的因子进行评价。本次规划所选评价因子如下。

环境质量:反映土地、大气、水体污染程度。

工程设施:指地块内的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工程设施建设情况及建设的难易程度。

绿化景观:依据自然因素(生物多样性)和人文因素(视频、视觉质量)评价。

主导风向:对工业区的布局可以从上风向、垂直风向、下风向几个方面来考虑。

集聚条件:指政府政策、集聚效应、生产协作能力等,对工业区的布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交通条件:反映地块交通便利程度,通过单元地块内路网密度、公交站点数量等评判。

土地开发度:评价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土地开发程度与人口密度的比值用。

人口密度:地块内常住人口密度(人/公顷)。

环境敏感性:生态敏感性高低与开发强度相反,即敏感性高保护力度高,开发强度低。

3.3 用地适宜度模型

3.3.1 居住用地适宜性评定

水车乡作为一般的小城镇,其规划与建设必然以居住用地为主。因此根据镇区的现状建设情况,本次评定主要选取了六个评价因子参与居住用地适宜度分析(见表1)。

将以上六个因子加权叠加,得出综合评价值E最大为7.0,最小为1.0,即E值在1.0~7.0间变化,取6.5、3.0、2.5为综合评价值分级界限,将评价值划分为四个等级,建立生活居住区用地适宜度模型,其中:6.5≤E≤7.0为最适宜区,即最多只允许有一个因素最低评价值为3;3.0≤E<6.5为次适宜区,即各因素评价值不应低于3;2.5≤E<3.0为弱适宜区,即最多只允许有两个因素最低评价值为1;1.0≤E<2.5为不适宜区,除以上条件外的其他评价值。

通过评价得出适宜度分区,适宜建设区主要分布在灌江两侧现状居住建筑群周边,高程较高的山丘及生态敏感性高的滨水地带为不适宜建设区(见图5)。

3.3.2 工业用地适宜性评定

工业仓储用地的选择与布置决定了整个集镇的土地利用结构,而且工业仓储用地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园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工业仓储选址的因素很多,本此评定重点选取了以下六个因子参与用地适宜度分析(见表2)。

工业用地适宜性评定因子分级标准及权重将六个因子加权叠加,得出综合评价值E最大为7.0,最小为1.0。即E值在1.0~7.0间变化,取6.2、3.0、2.6为综合评价值分级界限,将评价值划分为四个等级,建立工业仓储用地适宜度模型,其中:6.2≤E≤7.0为最适宜区,即最多只允许有一个因素最低评价值为3;3.0≤E<6.2为次适宜区,即各因素评价值不应低于3。2.6≤E<3.0为弱适宜区,即最多只允许有两个因素最低评价值为1;1.0≤E<2.6为不适宜区,除以上条件外的其他评价值。

通过评价得出得出适宜度分区,评价范围内灌江两侧的山体及滨水地带为不适宜建设区,南面及西面高程较低的山体为弱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主要分布在灌江以东靠近不适宜建设区的山林用地及灌江以西地势教平坦的用地(见图6)。

3.3.3 公共设施用地适宜性评定

水车乡集镇需要为镇区及镇域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以确保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正常进行。本次评定主要选取了七个因子参与公共服务用地适宜度分析(见表3)。

将以上七个因子加权叠加,得出综合评价值E最大为8.0,最小为1.0。即E值在1.0~8.0间变化,取7.3、3.0、2.6为综合评价值分级界限,将评价值划分为四个等级,建立公共设施用地适宜度模型,其中:7.3≤E≤8.0为最适宜区,即最多只允许有一个因素最低评价值为3;3.0≤E<7.3为次适宜区,即各因素评价值不应低于3;2.6≤E<3.0为弱适宜区,即最多只允许有两个因素最低评价值为1;1.0≤E<2.6为不适宜区,除以上条件外的其他评价值。

通过评价得出得出适宜度分区,评价范围内灌江两侧的山体及滨水地带为不适宜建设区,南面及西面高程较低的山体以及镇区南面交通不便利的用地为弱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主要分布在镇区现状已建用地周边及县道两旁的(见图7)。

3.4 发展用地选择

规划根据三大用地的适宜度评价结果进行叠加耦合,最终得出三大用地的适宜度评价(见图8)。

综合水车乡生活居住、工业仓储和公共服务用地适宜度分析,可以看出镇区内适宜生活居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优美的中部区域。另外由于靠近老镇区附近的部分用地较好的工程设施配置,也可考虑发展部分生活居住用地。适宜发展工业仓储用地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对外交通便利的东北部区域。适宜发展公共服务业区域和生活居住用地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部区域,因此在用地布局时,可考虑生活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混合布置,但同时也要兼顾工业仓储用地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要。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选择结果,通过综合权衡,规划水车乡向东北发展工业用地,向西发展文体教育及居住用地,向北向东发展居住用地,在镇区中心发展商业行政办公用地。

4 结语

本研究结合实例探索出一条既有理性分析又有感性分析的小城镇发展用地选择的方法,即组合小城镇的用地发展方向和小城镇三大用地(居住、工业、公共设施)的适宜度评价结果,综合选择小城镇的发展用地。通过该方法能较为准确的选择小城镇的发展用地,为小城镇的总体用地布局提供依据,使小城镇的总体布局更为合理,实施性更强。

参考文献

[1]邓春凤.过境交通与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关系探讨——以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11):71-73.

[2]詹庆明,陈静沂,张磊.基于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景观格局分析的城镇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以临沂市莒南县为例.规划师·论丛,2010:78-83.

[3]邓春凤.中心城区空间管制方法研究.城市问题,2010(10):34-38.

广西灌阳县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根据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类型、取水方式和供水人口随机设置监测点,2007—2009年分别设置了27个、38个和47个水质监测点进行动态监测,其中包含利用国债资金投资建设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以下简称“国债项目”,反之则简称“非国债项目”)。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统一制订的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监测县的取水方式、水源类型及覆盖人口。

1.2.2 水样采集、保存和检测方法。

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丰水期(7月或8月)、枯水期(3月或11月)按照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监测点进行水样的采集、保存和检测,集中式供水在管网末梢水龙头采样,分散式供水则在居民家中储水器中采样;检测指标包括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 H值、总硬度、铁、锰、砷、氟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耗氧量、氨氮、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

1.2.3 评价方法。

按照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其中1项指标不合格即判定该水样不合格。

1.3 统计学方法

2007年数据统一采用“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双录入,2008—2009年的数据则采用直报系统“农村水专业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录入。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的汇总。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取水方式覆盖人口情况

2007年共调查了50 742人,其中,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31 069人,占61.23%;分散式供水覆盖人口19 673人,占38.77%。2008年共调查60 881人,其中,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39 780人,占65.34%;分散式供水覆盖人口21101人,占34.66%。2009年共调查69 400人,其中,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49 130人,占70.79%;分散式供水覆盖人口20 270人,占29.21%。2007—2009年宾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式、分散式不同取水方式及其覆盖人口比例见表1、表2。

2.2 不同水源类型覆盖人口情况

2007—2009年宾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覆盖人口情况见表3。宾阳县农村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的人口比例(82.87%)高于地表水(17.13%)。

2.3 水样合格情况

2.3.1 水样总体合格情况。

2007—2009年丰、枯水期宾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在42.59%~52.50%之间,高于广西2008年24.59%的平均合格率水平。由表4可见2007年和2009年丰水期水质合格率均低于同年枯水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07年χ2=85.355 P<0.01,2009年χ2=14.089 P<0.01),而2008年丰、枯水期水质合格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 P>0.05),可能与不同年份的气候不同有关。

2.3.2 不同取水方式水质合格情况。

由表5、表6可见,2007—2009年间,宾阳县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0 6,P>0.05),与广西有关报道结果不一致[1];2007—2009年宾阳县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9 4,P>0.05),与有关报道结果相同[1];2009年宾阳县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高于20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0 0,P<0.01)。

2.3.3 不同指标合格情况。

2.3.3. 1 集中式供水不同指标合格情况。

由表7可见,宾阳县2007—2009年农村集中式供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以及毒理学指标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39,P>0.05)与有关报道结果相同[1]。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宾阳县农村集中式供水的微生物指标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2 9,P>0.05),与有关报道[1]结果不同;而微生物指标合格率(75.72%)低于感官和一般化学指标(99.82%)、毒理学指标(99.8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12.943,P<0.01),说明宾阳农村饮用水主要被微生物污染。2.3.3.2分散式供水不同指标合格情况。由表8可见,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宾阳县农村分散式供水感官和一般化学指标以及毒理学指标间合格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0154,P>0.05),与有关报道结果相同[1];2007—2009年间宾阳县农村分散式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44 1,P>0.05),与有关报道结果不同[1];微生物指标合格率(70.22%)低于感官和一般化学指标(99.39%)、毒理学指标(99.6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65.215,P<0.01),说明宾阳农村饮用水主要被微生物污染。

2.3.3. 3 微生物指标合格情况。

由表9可见,2007—2009年宾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合格率水平在38.89%~56.67%之间,总大肠菌群指标合格率(52.19%)低于菌落总数指标合格率(9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89,P<0.01);其中,集中式供水总大肠菌群合格率(49.28%)低于细菌总数(9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75,P<0.01);分散式供水总大肠菌群(55.15%)合格率低于细菌总数(8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38,P<0.01),说明宾阳县农村饮用水主要被总大肠菌群污染。2.3.4不同取水方式水质合格情况。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宾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取水方式水质合格情况见表10、表11。以完全处理水的合格率最高,达80.00%,高于2007—2008年广西农村生活饮用水完全处理水水质合格率40.00%左右[1]。2.3.5不同投次类型供水工程水质合格情况。表12显示,2007年国债项目和非国债项目水质合格率分别为83.33%和41.67%2008年分别为75.00%和55.56%,2009年分别为65.00%和54.00%,分析结果表明,国债项目合格率(71.74%)高于非国债项目(4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6,P<0.01)。

*与菌落总数比较P<0.01;**与集中式菌落总数比较P<0.01;***与分散式菌落总数比较P<0.01。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宾阳县农村主要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覆盖人口比例高达82.87%;2007—2009年度农村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比例分别为72.21%、70.89%和70.79%,高于广西2008年的平均水平(35.72%)[1];3年的水质合格率分别为42.59%、51.00%和52.50%,其中,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分别为50.00%、55.56%和53.70%,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分别为37.50%、45.65%和51.52%,同样高于广西2008年24.59%的合格率水平[1],接近全国2006年的平均合格率水平(55.64%)[2],饮水卫生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善。

值得欣慰的是,宾阳县近年建成使用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合格率水平较高,达71.74%,高于非国债项目(4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6,P<0.01),合格率水平同样高于广西相关报道[3],提示,虽然与广西城市饮水合格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4,5],但可看出近年宾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对不同检测指标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感官与一般化学指标和毒理学指标合格率水平均分别达到99.00%以上,说明宾阳县农村供水水质化学性风险处于较低水平。而微生物指标合格率水平较低,尤其以总大肠菌群指标合格率水平最低,宾阳县2007—2009年农村生活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合格率水平在38.89%~56.67%之间,且无论是集中式供水,还是分散式供水,总大肠菌群指标合格率均低于菌落总数指标合格率(P<0.01),说明总大肠菌群污染可能是宾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宾阳县农村供水水质存在较大生物性饮水安全风险,与以往广西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调查结果一致[1,6,7]。

摘要:目的 了解广西宾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7—2009年度分别随机设立27个、3个和47个水质监测点,现场调查取水方式、水源类型及覆盖人口,同时进行水样的采集、检验和评价。结果 2007—200年宾阳县农村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比例分别为72.21%、70.89%和70.79%,高于广西2008年的平均水平(35.72%);宾阳县农村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的人口比例(82.87%)高于地表水(17.13%)。2007—2009年度的水质合格率分别为42.59%、51.00%和52.50%,高于广西2008年24.59%的平均合格率水平,其中,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分别为50.00%、55.56%和53.70%,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分别为37.50%、45.65%和51.52%。除2008年以外,2007年和2009年丰水期水质合格率水平均低于同年枯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质不同指标检测结果为:感官与一般化学指标和毒理学指标合格率分别达到99.00%以上,而微生物指标合格率水平较低,尤其以总大肠菌群指标合格率水平最低,合格率水平在38.89%~56.67%之间,无论是集中式供水还是分散式供水,总大肠菌群指标合格率均低于菌落总数指标合格率(P<0.01)。结论 总大肠菌群污染可能是宾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饮用水,农村,水质监测

参考文献

[1]钟格梅,唐振柱,刘展华,等.2007—2008年广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4):325-327.

[2]张荣,李洪兴,武先锋,等.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1):3-5.

[3]唐振柱,钟格梅,刘展华,等.2008年广西农村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10):897-900.

[4]陈莉,钟格梅,吕炜,等.2002年广西城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及水质调查结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3):348-349.

[5]钟格梅,陈莉,李裕利,等.南宁市城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2004,10(4):207-209.

[6]钟格梅,唐振柱,黄江平,等.2006年广西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2):132-135.

广西灌阳县 篇6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广西宾阳县炮龙节为个案进行研究。访谈法和田野考察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了充分掌握第一手研究材料,笔者于2008年农历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一元宵节期间,在广西宾阳芦圩镇驻扎6天,全面铺开田野考察工作。期间,笔者努力对芦圩镇各式人物进行访谈,如舞炮龙老艺人、政府官员、乡镇干部、宾阳舞炮龙协会民间组织、部分群众等,并把多种访谈材料统筹综合起来;于2008年4—5月、“十一”期间,就个别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电话回访,并对研究结果与分析进行了及时修改,以求得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2 结果与分析

炮龙节的演变过程为:龙文化的延伸一舞龙文化出现—舞炮龙的兴起一炮龙节的产生一炮龙节的盛行。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人们从蛇想到龙,就联想到它的回环逶迤,而随着古代各大氏族的文化融汇,人们赋予了龙腾云驾雾变化多端的形象,龙逐渐成为华夏各民族美的象征,力的体现,反映在民俗文化中,就构成了独特的美的结构,成为民众生活中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的象征。战国时代的荀子在《劝学》中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唐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司马迁所著《史记·封禅书》则日:“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髻,龙髻拔堕,堕黄帝之弓。”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能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充满力量,形态伟美,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龙不仅可以为民祈旱求雨,扶人升天,也可以赐福人间,使人吉祥如意,幸福美好,永享天祚。

舞龙,是指中国民族体育大龙舞,龙灯舞或耍龙灯[1]。在中国灿烂的舞龙文化中,记载着火龙、草龙、布龙、纸龙、段龙、筐龙、灯龙、人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醉龙、奇巧龙、滚地龙、大头龙、夜光龙、火焰龙等形式[2]。舞炮龙是广西宾阳县芦圩镇群众特有的一种舞龙形式。据文献资料记载(2007宾阳舞炮龙研讨会程豪光《龙母考源》):“宾阳龙文化源于鲁豫,而鲁豫文化是由龙崇拜发展到‘耍龙灯’、舞龙,舞炮龙这也是宾阳龙文化生根发展的历程。”宾阳舞炮龙始于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文史记载南宋狄青之说)。而宾阳舞炮龙节这一民俗则始于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炮龙节是因宾阳县芦圩镇贸易繁荣,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宾阳县志》记载:“芦圩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至清初,芦圩已成为广西8大名古镇之一。相传,芦圩在沿街建铺时,即于今中兴街建了一座老庙,供圩民祈福、求财求子,保富贵平安。过年元宵,老庙甚是热闹,每每舞龙、舞狮、唱戏为庆。公元1625年,卢圩卢氏三兄弟决定将宾州新街的舞炮龙移植到芦圩来,并定每年元宵节为‘炮龙节’。该年元宵节,龙于老庙开光后,因该年生意特别兴隆,放的礼炮极多,卢氏三兄弟有意将燃着的炮仗抛至舞龙者肩上,引得人们惊喜欢笑。而那肩挂炮仗的舞者,则为灼痛而腾跳,又为大运到而哈哈大笑,引来周围人捧腹大笑,场面愈为热烈、欢快……于是,当晚头会首立即召开理事会,会上大众一致认为:芦圩兴隆,商贾财丰,当隆重相庆,而宾州民间舞的禾稿龙(草扎龙)则太粗,城内的彩龙则欠热烈,而今晚移植新舞炮龙,舞者舞,观者观,又可自由投去鞭炮,如此边舞边放鞭炮相贺:炮竹声声除旧,炮龙报喜更新,实属一箭双雕。以后,宾州每年正月十一舞炮龙便成风成俗,‘舞炮龙节’应运而生。”

2.1 计划经济前(1949年以前)的炮龙节处于家族式传统闲散阶段

清末至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宾阳为城乡地区,政府机关、乡绅、商人比较集中,社会结构复杂,以手工业商品经济为主,经济活动都是以地主、保长等中上阶层的活动为主,传统的家族式文化浓厚。宾阳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均为群众自发组织,而且多在年节进行,活动方式比较单调。民俗节庆活动主要有:舞炮龙、游彩架、抢花炮、彩灯、武术队表演等。根据访谈情况,当时只有卢氏家族制作的一条白须青龙在老街(中兴街)进行炮龙节活动。炮龙节所舞的龙比一般常见的舞龙要长,短的有7节,长的有9节不等,身长30~40米,由民间艺人专门制作,表现出很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制作时龙头和龙尾用竹篾轧制,再用砂纸等装裱,涂上鲜艳的色彩,龙身则用绳索连接竹篾编成的节筒,外面缝盖一层黄布装配而成。这一时期的炮龙节以家族(宗祠)组长负责管理,家族成员参与为主。由德高望重的人舞龙头,要求身体好,技术好。这样安排既提高了本家族的声望,也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其他龙脚则在家族内进行选拔。此项活动既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有选拔人才、凝聚人才的作用;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大众求子、求财心切,迷信思想比较严重。炮龙节活动经费主要由家族人员以乐捐的方式募集,实行家族组长负责制,族内人员分工制管理。总之,计划经济前的炮龙节形式单一,规模小;活动主体为大富人家,迷信思想比较严重,求子求财心切,还处于家族式传统闲散阶段。

2.2 计划经济阶段(1950—1978年)的炮龙节处于闲置休眠阶段

1949年12月,宾阳解放后进入人民公社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权第一次全面深入城乡,明令取缔一切乡绅阶层和宗法制度,对城乡控制尤为严格。这时,以家族式为主体的宗法系统开始瓦解,逐渐消逝,国家权利扎根到生产队中。大跃进时期,在“一切为了体育大跃进”的口号影响下,青壮年们要进行“白天千军万马,晚上灯笼火把”等突击式的锻炼。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因“破四旧”而被禁止。总之,计划经济阶段时期,群众是集体出工、集体休息、集体娱乐,一切都是以政治为主,保家卫国氛围浓厚。此时的计划经济文化,就以集体、生产队、人民公社为主,只要队长一发话大家就立即开展活动。由于大众心理需求受到外部因素打压,这时候家族式的炮龙节大部分活动被禁止。所以,此时的炮龙节活动,就在生产队里被闲置休眠了。

2.3 1978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的炮龙节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对城乡意识形态的控制减弱、城镇居民重新恢复原有的生活节奏,炮龙节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宾阳县炮龙节在群众自发组织下得到恢复。尤其是在1985年以后,在政治方面,宾阳县乡镇的政策越来越宽松;在经济方面,主要以个体经济和企业经济为主;在文化方面,家族文化得以复苏扩大。人们在炮龙节进行舞炮龙活动的目的更为明确,心理需求价值取逐渐转变到求乐、求健康、求平安、求人丁兴旺、求财。这时在炮龙节活动中炮龙的数量逐渐发展到7~8条,1993年的28条,2007年的101条,2008年的130条。活动内容逐渐丰富,时间也由原来的1天增加4天。由原来单纯的舞炮龙发展到游彩架、彩灯、民族歌舞表演等多种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组织形式由民间自发组织发展到政府介入一起举办。这时的炮龙节组织地点由原来的1条街道,扩展到宾阳县的大街小巷。炮龙节活动范围的扩大可谓喜人,与政府的支持,人们的愿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大众的精神需求,也体现了炮龙节的日趋成熟。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政府意识到炮龙节的发展必须得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才行得通。近年来,政府对炮龙节活动加大投入力度,使得炮龙节在广西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知名度。目前,该地区已经向打造炮龙节品牌旅游方面发展,为适应旅游与谋求商业赞助的需要,政府正力求把炮龙节打造成为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这一时期的炮龙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由民间自发组织发展到政府介入一起举办,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健身娱乐功能逐渐增强,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优势彰显。

3 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今后发展的启示

3.1 应发挥区位优势,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强炮龙文化活动的记录和保存

(1)利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发展契机和广西区位优势,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广西宾阳炮龙节。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优越,热带自然风光奇特,文化风俗独特。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发展,中国—东盟旅游区也在逐渐地成熟壮大。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南宁,每年将会吸引大量大企业家来南宁考察投资,开展商品展销、经贸洽谈等,同时吸引大量外资,使大量资金、信息技术汇集广西,进而让广西真正成为中国和东盟十国交往的重要门户,两地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平台,为实行走出去战略提供一大契机。对此,可利用广西每年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歌舞晚会,以及已经落户南宁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机会,推出炮龙文化活动,如邀请广西宾阳舞炮龙的艺人搭台表演,让八方宾客观赏东方狂欢节,举办舞炮龙制作技术技能大比拼交流会,突出“新、奇、特”的炮龙旅游产品,以炮龙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地域性来吸引外商的投资,促进广西炮龙文化的发展,为广西炮龙节品牌开辟新路。

(2)加强炮龙文化活动的记录和保存。对炮龙的艺术、技艺进行系统、完整的记录,对现存的炮龙文化事项给予最大限度的记录和保存。近年来,广西炮龙之乡比较重视炮龙文化,但是炮龙活动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过去,宾阳县每条街区都会有数10个内行的舞炮龙艺人.而目居民群众几乎个个爱好,人人参与炮龙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此方面的技艺虽还有艺人传承.但为数不多,喜好参与动手的人更少,群众致力于传承、保护、开发炮龙文化的热情不高,炮龙技艺后继乏人,传承工作步履维艰。因此,应尽快开发广西炮龙之乡炮龙文化普查,想方设法征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各样的炮龙文化产品和用品、历史藏品文物等,派专人对炮龙的艺术和技艺进行系统、完整的记录,建立博物馆、陈列室,展示炮龙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3.2 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间社团组织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为炮龙节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和营造良好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炮龙节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尤其是餐饮、宾馆接待能力的严重不足,使炮龙节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是把炮龙节打造成为旅游品牌,为炮龙节提供强大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快旧城改造,打通丁字路,配套完善路灯、路牌、公话、公厕等基础设施。二是加大投入,在宾阳县积极地城开展美化、亮化工程。三是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宾馆,努力提高餐旅接待能力,促进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

(2)加强民间社团组织建设,推动炮龙节文化活动内向和外向协同发展。炮龙节文化活动过程中的扎炮龙、开光仪式、舞炮龙、吹八音等一系列环节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这些原生态的东西,正是引起游客浓厚兴趣、最吸引人的地方。面对舞炮龙队伍青黄不接、炸龙技艺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当务之急是组织引导民间艺人成立炮龙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挖掘炮龙文化,宣传和传承跑龙文化,传授扎龙、舞龙技艺,使这一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后继有人,继续焕发迷人的光彩。

3.3 应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推动炮龙文化产业化和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炮龙节节庆文化活动变迁沿革的历史启示我们,舞炮龙作为炮龙节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不可丢弃,而且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应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充分展示宾阳文化的魅力,在现在的舞炮龙、游彩架、踩高跷、仙马舞、板鞋舞、踩凤舞、麒麟舞等表演的基础上,要赋予炮龙节活动新的内涵,有所创新。特别是要挖掘整理和培育濒于失传的八音艺术和丝炫戏,进一步丰富文化表演项目和内容。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凸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炮龙文化产业化发展。同时,结合城镇“213”工程.修建跑龙文化广场,整改“三街一江”等一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以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带动城镇建设,以及商业、文化、经济社会、观光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 结语

广西宾阳县炮龙节历经时代变迁,经历3个阶段的历时沿革,逐渐发展成熟,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健身娱乐功能逐渐增强,地方民族特色逐渐突出,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优势日趋明显。因此,应发挥区位优势,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强炮龙文化的记录与保护,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炮龙文化组织社团建设,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推动炮龙文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韶军.中国舞龙运动的起源与发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经济下一篇:SAP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