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精选12篇)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篇1
为了鉴定小麦新品种 (系) 的综合性状, 筛选适宜海安地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品种, 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1,2,3,4,5,6], 海安县农林牧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承接了南通市种子公司下达的小麦品比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参试小麦品种 (系) 分别是97085、扬辐麦4号、扬1-9151、宁08-37、宁08-24、扬07-129、镇05185、扬06G-138、扬麦11。试验地前茬为水稻, 地势平坦, 肥力中等, 地力均匀。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9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扬麦11为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四周设保护行, 等行距人工条播, 小区面积为13.33 m2。
1.3 试验实施
播种前确定基本苗数为300万根/hm2。试验于2009年10月30日播种, 基肥施氮磷钾复合肥 (25%) 750 kg/hm2, 苗肥及拔节孕穗肥施尿素150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11月6—7日出苗, 翌年4月19—25日抽穗, 6月5—12日成熟, 全生育期为218~225 d (表1) 。
2.2 产量
对照扬麦11产量为6 129.03 kg/hm2, 97085产量为7 224.31 kg/hm2, 比CK增产17.9%, 列第1位, 增产极显著;扬06G-138产量为7 104.28 kg/hm2, 比CK增产15.9%, 列第2位, 增产极显著;宁08-37产量为6 976.74 kg/hm2, 比CK增产13.8%, 列第3位, 增产极显著;扬1-9151产量为6 729.18 kg/hm2, 比CK增产9.8%, 列第4位, 增产显著;扬辐麦4号、扬07-129、宁08-24产量分别为6 526.63、6 354.09、6 354.09 kg/hm2, 比CK分别增产6.5%、3.7%、3.7%, 分列第5~6位, 增产不显著;镇05185产量为5 851.46 kg/hm2, 比CK减产4.5%, 减产不显著 (表2) 。
2.3 产量构成
小麦穗数较往年偏高, 扬麦11 (CK) 有效穗数为480.0万穗/hm2, 扬辐麦4号最高为547.5万穗/hm2, 97085最低, 为417.0万穗/hm2, 扬1-9151、宁08-37、镇05185、扬06G-138等处于一个水平线上, 宁08-24、扬07-129与CK相仿。CK千粒重为37.4 g, 宁08-24最高, 为46.2 g, 扬06G-138、宁08-37、扬07-129、镇05185等处于一个水平线上, 在43.1~44.7 g, 97085、扬1-9151、扬辐麦4号比CK略高 (表3) 。
2.4 抗逆性
扬07-129、镇05185、扬06G-138赤霉病发病较重, 宁08-37、CK发病较轻, 其他品种发病中等。各品种未见白粉病发病和倒伏。条锈病大发生, 除扬辐麦4号发生较轻, 扬07-129、镇05185发生中等外, 其他品种均较重发生。纹枯病仅扬辐麦4号轻度发生, 其他品种未见发病。宁08-37冻害严重, 扬辐麦4号、宁08-24、扬06G-138冻害中等, 其他品种抗冻性较强。
3 优良品种评述
3.1 97085
97085产量7 224.31 kg/hm2, 居第1位, 增产极显著。该品种株高较矮, 抗倒性强。穗长9.6 cm, 穗型较大, 穗层较齐, 每穗粒数44.3粒, 为所有参试品种最高, 千粒重为38.1g。有效穗数为417.0万穗/hm2, 成穗率一般。6月上旬成熟, 全生育期223 d。该品种熟相好, 抗性高, 建议继续参试。
3.2扬06G-138
扬06G-138产量为7 104.28 kg/hm2, 列第2位, 增产极显著, 该品种株高97 cm, 穗型较大, 穗长9.7 cm, 每穗粒数36.5粒, 千粒重43.4 g, 分蘖性强, 成穗率高, 有效穗数529.5万穗/hm2, 穗层较齐, 熟相较好。6月上旬成熟, 全生育期224d。该品种为2008年参试品种, 2009年仍然表现良好, 建议示范性推广。
3.3宁08-37
宁08-37产量为6 976.74 kg/hm2, 居第3位, 增产极显著, 该品种株高97 cm。穗型较大, 穗长11.0 cm, 为所有参试品种最高。每穗粒数40.1粒, 千粒重43.6 g, 分蘖性较强, 成穗率较高, 有效穗数511.5万穗/hm2, 穗层较齐, 熟相较好。6月上旬成熟, 全生育期223 d。该品种各项指标均处于参试品种上游, 产量也较高, 建议继续参试。
3.4 扬辐麦4号
扬辐麦4号产量为6 526.63 kg/hm2, 居第5位, 该品种株高92 cm, 株高较矮。穗型较小, 穗长8.6 cm, 每穗粒数34.9粒, 千粒重38.3 g, 分蘖性强, 成穗率高, 有效穗数547.5万穗/hm2, 为参试品种最高, 穗层整齐度一般。6月上旬成熟, 全生育期223 d。该品种各项指标一般, 建议观望。
摘要: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扬06G-138为2年参试品种, 综合性状表现良好, 建议示范性推广;97085、宁08-37各项指标均处于参试品种上游, 建议继续参试。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生育期,产量,抗逆性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陆桂清, 陈莉, 等.江苏沿江地区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世界, 2008 (12) :29-31.
[2]李志余, 陆秋生, 沈仁军, 等.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5) :68, 66.
[3]秦京宪, 宋晓雷.南乐县2008年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河南农业, 2008 (19) :34.
[4]贾金川, 徐士清, 孙妍, 等.优质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种业, 2003 (12) :35.
[5]杨萍, 秦焕荣, 李婷, 等.关中东部灌区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 2004 (1) :14-15, 68.
[6]林昌明, 于宝富, 唐进, 等.弱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05 (4) :41-43.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篇2
宛麦18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选育的弱春性早熟小麦新品种,~参加河南省区试,平均产量为6 492.0 kg/h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8.24%.该品种高抗纹枯病,中抗条锈病、叶锈病和叶枯病,中感白粉病,综合抗病性好,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及周边中高肥力地种植,目前,该品种在豫南及周边地区已累计推广16.67万hm2.
作 者:李金良 侯明翠 刘冬云 高群英 作者单位:李金良,侯明翠(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南阳,473000)
刘冬云,高群英(河南省邓州市种子公司,河南邓州,474150)
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篇3
关键词:油菜;品比;产量
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54-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桐梓县官仓镇红旗村响水组赵文林责任地。当地海拔980m,年平均气温16.5℃,该区域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土壤为壤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土壤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能好。
1.2 供试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为:德油4号;德新油18号(CK);綿油12号;绵油14号;绵油11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设计5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区组包含5个小区(即5个处理),共15个小区。每小区面积50m2(长10m×宽5m),小区间走道宽50cm,区组间距50cm,以便田间作业和排灌。油菜采用育苗移栽,移栽规格:行距50cm×窝距24cm。
1.4 田间管理
试验于2009年9月15日将5个油菜品种全部育苗,出苗后苗床管理一致,移栽时严格按照“三精三一”移栽法移栽,于10月5日进行单株移栽。移栽前试验地翻犁欠细除杂草。施腐熟有机肥22500kg/hm2,加钙镁磷肥375kg/hm2和钾肥150kg/hm2作基肥。10月20日追施提苗肥150kg/hm2。11月25日进行追肥,施尿素225kg/hm2,中耕除草。2010年1月施苔肥150kg/hm2,同时进行壅耕培土防倒伏,2月3日进行一次叶面肥喷施。全生育期防蚜虫2次,粘虫1次。油菜完全成熟时全部收割,并测产验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油菜品种产量比较分析
不同油菜品种产量试验结果列于表1。从表1可见:5个优质油菜新品种单产均在2100kg/hm2以上,德油4号、绵油11号、绵油14号、德新油18号单产分别达2769、2644.5、2382、2263.5kg/hm2。其中,德油4号和绵油11号分别比CK德新油18号亩增产33.7kg和25.4kg,增产33.7%和25.4%,增产明显。绵油14号较CK德新油18号亩增产7.9kg,增产5.2%,增产不明显。绵油12号较CK德新油18号亩减产4.3kg,减产2.9%,减产不明显。说明通过田间油菜品比试验,5个优质油菜新品种在该区域产量表现都好,单产均达2100kg/hm2以上,其中以德油系列的德油4号和绵油系列的绵油11号表现最好,适合该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
2.2 不同油菜品种经济性状比较分析
不同油菜品种经济性状试验结果列于表2。从表2可见:德油系列的德油4号和绵油系列的绵油11号株高在5个品种中居中,但分枝部位低,第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均最多,有利于产量的提高。绵油14号和CK德新油18号的分枝部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表现居中。绵油12号的分枝部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表现最差,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说明德油系列的德油4号和绵油系列的绵油11号无论是产量还是经济性状在5个系列中表现最好,适合在该区域内大面积推广种植。
3 小结与讨论
绵油系列和德油系列的5个油菜品种的田间品比试验结果表明,2个系列的油菜品种在该区域内种植均能获得好的产量。其中,德油系列的德油4号和绵油系列的绵油1号无论是产量还是经济形状在5个品种中均表现最好,单产可分别达2769kg/hm2和2644.5kg/hm2,其经济性状表现最好;绵油14号和德新油18号单产分别达2382kg/hm2和2263.5kg/hm2,农艺性状表现居中,绵油12号单产达2199kg/hm2,其经济性状表现最差。
但从整个试验来看,2个系列的5个油菜品种在该区域内总体表现还是较好的,均适合在该区域种植。其中,德油系列的德油4号和绵油系列的绵油11号表现最好,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 禹玉德,章文金.优质油菜新组合品比试验简报[J].耕作与栽培.
[2] 葛建贵,李燕,陈发宏,等.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02.
[3] 吴金水.优质油菜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5):723-724.
[4] 陶然,尹德柱,郑智慧,等.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6(01X):78-79.
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篇4
关键词:小麦,品种比较,产量,农艺性状,生育期,抗性
六安市裕安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万hm2左右, 总产9.75万t左右, 主推品种不明, 单产低而不稳。2013年秋引进部分小麦新品种, 以筛选适合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参加此次试验选用的品种共8个, 分别为浩麦1号、花培5号、镇麦168、宁麦518、白农092、扬辐麦5号、丰庆518、扬麦158。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扬麦158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3.33 m2, 重复间预留走道40 cm, 称种到行, 按270.0万株/hm2基本苗计算播种量。
1.3 试验过程
试验地设在城南镇关王庙村某农户责任田, 前茬中籼稻, 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基肥施用45%小麦专用肥 (15-15-15) 375 kg/hm2。10月29日播种, 播后芽前用丁草胺3.0kg/hm2对水750.0 kg/hm2喷施, 封闭除草。12月10日中耕培土1次。2月15日追施尿素75 kg/hm2, 2月17日用阔莠克0.9 kg/hm2对水750 kg/hm2喷施, 防治小麦阔叶杂草。3月上旬清沟1次。4月15日用80%多菌灵粉剂3.0 kg/hm2对水750 kg/hm2喷施, 预防小麦赤霉病[1,2,3]。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参试品种产量变幅为4 703.7~5 401.4 kg/hm2, 经新复极差测验, 品种间产量存在差异。有4个品种比CK增产, 增幅为5.07%~7.46%, 浩麦1号增幅最大, 花培5号产量最低, 比CK减产6.42%。浩麦1号、扬辐麦5号、镇麦168、宁麦518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白农092、丰庆518、花培5号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浩麦1号、扬辐麦5号、镇麦168、宁麦518、扬麦158的产量与白农092、丰庆518、花培5号之间产量差异极显著 (表1) 。
2.2 主要农艺性状
有效穗数:花培5号最多为528.0万穗/hm2;白农092最少, 为457.5万穗/hm2;其余品种为460.5万~504.0万穗/hm2。穗粒数:宁麦518最多, 为36.5粒;花培5号最少, 为25.6粒;其余品种为31.3~36.2粒。千粒重:扬麦158 (CK) 最重, 为40.6 g, 花培5号最轻, 为36.7 g;其余品种为38.4~40.5 g。株高:参试品种株高的变幅为80.9~86.4 cm, 其中, 白农092较矮, 为80.9 cm, 扬辐麦5号、扬麦158较高, 分别为86.0、86.4 cm (表1) 。
2.3 生育期
参试品种生育期受年度间气候影响, 较正常年份普遍缩短了3~5 d, 丰庆518、白农092表现迟熟, 其余表现中熟或中熟偏早熟 (表2) 。
2.4 综合抗性
2013—2014年度参试品种未发生倒伏;小麦生长未发生明显冻害;小麦病虫害属轻发年份, 发病率轻, 严重度低[4,5,6]。但品种间赤霉病、纹枯病发生存在一定差异, 浩麦1号、扬辐麦5号、镇麦168、宁麦518、扬麦158 (CK) 赤霉病表现轻发或零星发生;白农092、丰庆518、花培5号表现中等发生。
3 品种简介
(1) 浩麦1号。产量5 401.4 kg/hm2, 有效穗数490.5万穗/hm2, 穗粒数36.2粒, 千粒重40.5 g, 株高85.7 cm, 穗型长方型, 长芒, 红皮, 全生育期197 d, 属中熟偏早类型, 综合抗性好, 田间生长整齐, 熟相好。
(2) 扬辐麦5号。产量5 363.8 kg/hm2, 有效穗数487.5万穗/hm2, 穗粒数35.3粒, 千粒重40.5 g, 株高86.0 cm, 穗型长方型, 长芒, 红皮, 全生育期198 d, 属中熟偏早类型, 综合抗性好, 田间生长整齐, 熟相好。
(3) 镇麦168。产量5 296.36 kg/hm2, 有效穗数为504.0万穗/hm2, 穗粒数35.1粒, 千粒重40.4 g, 株高85.5 cm, 穗型纺锤型, 长芒, 红皮, 全生育期198 d, 属中熟偏早类型, 综合抗性好, 田间生长整齐, 熟相好。
(4) 宁麦518。产量5 281.3 kg/hm2, 有效穗数477.0万穗/hm2, 穗粒数36.5粒, 千粒重39.4 g, 株高84.8 cm, 穗型纺锤型, 长芒, 黄皮, 全生育期197 d, 属中熟偏早类型, 综合抗性好, 田间生长整齐, 熟相好。
4 结论
2013—2014年度通过部分新品种对比试验, 综合比较品种间产量、生育期、抗性等农艺性状, 建议浩麦1号、扬辐麦5号、镇麦168、宁麦518、扬麦158在六安市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扩大示范种植, 逐步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彬, 张文忠.2012—2013年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6) :75-76.
[2]孙艳华, 何景新, 崔晓东, 等.河南省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种业, 2014 (4) :46-47.
[3]曲良梅, 牛封山.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农技服务, 2014 (3) :68, 70.
[4]夏燕, 唐映军, 余娟.优质小麦新品种 (系) 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5) :86-87.
[5]张建成, 张汇娟, 赵春芝, 等.小麦新品种优化施肥试验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 (6) :136-138.
贵州地区大蒜品种比较试验 篇5
贵州地区大蒜品种比较试验
贵州三都县种植大蒜具有悠久的`历史,群众过去都是种植本地紫皮蒜,该品种抽薹晚,成薹率低,后期因春季温暖易受病虫侵害,且群众无提纯复壮观念,故而出现品种严重退化,抽薹率降低,蒜头变小.为此,我县特引进四川大蒜二水早、成蒜早2号、成蒜早3号、温江蒜等品种与本地紫皮蒜进行同田对比试验,以选择适宜我县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予以更换,使农民获得更高效益.
作 者:唐贞澜 作者单位: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农业局果蔬站,558100刊 名:长江蔬菜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年,卷(期):“”(9)分类号:S6关键词:
高山大白芸豆品种比较试验 篇6
1.村料和方法
1.1 参试品种及来源(表1)
表1
试号试验品种品种来源
1选Ⅰ通甸乡
2选Ⅱ通甸乡
3丽引白芸豆1号玉龙县产业办
4本地黑腰芸豆(通甸)通甸乡通甸村
5昭通芸豆通甸乡农科站
6A1兰评产业办
7C1兰评产业办
8D1兰评产业办
本试验以本地芸豆作为对照品种。
1.2 试验地情况
本试验设地通甸村甸头第四村民小组杨文远的承包田里,田块肥力中等,避风向阳,为砂质壤土,缓坡地,冬闲田,亩施有机肥(厩肥)1000公斤作底肥,栽时亩施20公斤普钙作底肥,底肥都采用沟施方式。
1.3 试验设计
该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东西向设重复,南北向设处理。八个处理,三次重复共计四个小区,小区面积为4.0×2.0米(0.012亩),重复间、四周走道宽25cm,处理间走道20cm。以本地品种作为对照品种,四周保护行均为本地芸豆。各小区采用东西向顺坡条载,单垄单行塘种,行距1.0m,塘距40cm,塘播2-4粒,保苗2株,亩栽1667塘。
1.4 播种及田间管理:
1.4.1 播种
于2008年5月29日适时播种。
1.4.2 田间管理
2008年6月26日第一次中耕除草,并结合追施尿素2公斤(6.95kg/亩);6月28日插豆杆;7月20日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7月20日进行叶面追肥);8月2日打尖一次。
2.试验结果
2.1 生育情况(表2)
由表1可见选Ⅰ、选Ⅱ,丽引白芸豆1号的结英数和面粒重均较高。选Ⅰ的单株实粒数也较高,结英數也较高。
2.2 品质分析(表3)
由表3可见选Ⅰ、选Ⅱ、昭通芸豆品质较好,商品率高,其次是丽引白芸豆1号和本地芸豆,而A1C1D1三个品种虽然粒大,但皱皮、畸形豆多,形状不规则,商品率低,没有多少推广价值。
2.3 产量结果表(表4)
是由表4可以看出,品种间的产量差异,选Ⅰ、选Ⅱ、丽引白芸豆1号,昭通芸豆四个品种都比对照品种本地芸豆增产,尤其先Ⅰ的产量与对照品种产量明显增产。
方差分析结果,区组间F值达到差异著水平,是由地力差异所致;而品种间下值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采用2SD法作多重比较如下:
用误差自由度查七表得P5%=2.145P1%=2.977。
通过多重比较可以看出,品种①(选Ⅰ)与品种②③④⑤(CK),⑥⑦⑧增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品种②③④比品种⑧增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品种⑤比品种⑧增产,但未达到极显著水平。品种②③④⑤⑥⑦之间产量虽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以认为,参式品种中,品种①对我乡的自然条件较为适宜,丰产性高,优势明显,可作为推广良种或区试材料加以培育,而品种②③④与对照品种⑤相接近,作为新品种推广,意义不大,故还需作进一步的观察。
3.初步结论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篇7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嵩县闫庄镇下湾嵩县农业科学试验站试验田内,位于洛栾公路与南车路交汇处,交通便利,远离村庄,周围无障碍物。前茬作物为玉米。地势较平坦,地力均匀,黏壤土质,中上等肥力,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5 g/kg、13.0 mg/kg、171.0 mg/kg,具备井水灌溉条件[1,2,3,4,5,6]。
1.2 试验材料
参加试验的小麦品种均通过国家和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小麦新品种,共38个,其名称分别是新麦29、偃高21、漯麦18、先麦12、兰考198、偃展4110、洛麦24、洛麦26、洛麦28、洛麦29、周麦18、周麦27、周麦28、周麦30、周麦32、周麦22、中育9307、豫麦158、许可168、豫教5号、俊达104、郑麦379、开麦21、良星66、秋乐2122、百农207、冠麦1号、温麦28、豫农416、焦麦266、平安8号、中育9302、中麦895、西农979、存麦8号、存麦5号、新麦30、山农20。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8个处理,即一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偃展4110作对照(CK)。不设重复,采取顺序排列,小区面积57 m2(19 m×3 m)。试验地四周留走道1 m,走道外设保护区[1,2,7,8,9,10]。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田间观察调查记载物候期、抗逆性及生长情况等[1,2,3,4,5];岀苗后定点调查记载群体结构;成熟后抽样进行室内考种,调查记载有关经济性状[1,2,3,4,5,6,7,8]。各项调查记载项目均按国家小麦区域试验记载标准进行。6月10日人工收割,分区实打实收。晒干后称取小区产量,折合单位面积产量[1,9]。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各参试品种生育期为226~231 d。生育期比偃展4110(CK)长的品种有30个,分别是新麦29、漯麦18、洛麦24、洛麦26、洛麦28、洛麦29、周麦18、周麦27、周麦28、周麦30、周麦32、周麦22、豫麦158、许可168、豫教5号、俊达104、郑麦379、开麦21、良星66、秋乐2122、百农207、冠麦1号、温麦28、豫农416、焦麦266、平安8号、存麦8号、存麦5号、新麦30、山农20,晚熟1~3 d;比对照早熟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中麦895、西农979、先麦12,早熟1~2 d;其余品种生育期同偃展4110(CK)。
2.2 群体结构
各参试品种苗期群体基本苗为270.00万~283.95万株/hm2,最少的是中育9307;最多的是洛麦24。各参试品种最高群体总茎蘖数最大值为1 327.65万~1 816.35万株/hm2,最多的是山农20,最少的是先麦12。各参试品种穗数在564.90万~663.30万穗/hm2,最多的是周麦30,成穂数663.30万穗/hm2,最少的是冠麦1号,成穂数564.90万穗/hm2。
各参试品种穗粒数在30.1~36.2粒,兰考198穗粒数最多,为36.2粒,洛麦28穗粒数最少,为30.1粒。
各参试品种千粒重在41.91~49.10 g,千粒重最高的是洛麦28、新麦29,同为49.10 g,最低的是良星66,为41.91 g。
2.3 产量
参加试验的38个小麦品种产量水平为6 826.05~8 117.25 kg/hm2,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百农207的产量最高,为8 117.25 kg/hm2,豫麦158的产量最低,仅6 826.05 kg/hm2。
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的有百农207、周麦27、周麦22、周麦28、中育9302、兰考198、周麦30、良星66、洛麦26、新麦30、郑麦379、新麦29。
产量在7 000 kg/hm2以上的有豫教5号、洛麦29、存麦5号、豫农416、漯麦18、冠麦1号、俊达104、中麦895、秋乐2122、温麦28、中育9307、偃高21、周麦18、山农20、洛麦24、周麦32、平安8号、存麦8号、偃展4110(CK)、洛麦28、许可168、开麦21。
产量在7 000 kg/hm2以下的有先麦12、西农979、焦麦66、豫麦158。
3 品种评价
3.1 百农207
平均产量为8 117.25 kg/hm2,居参试品种首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深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迟。株高68.7 cm,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平均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603.0万穗/hm2、35.5粒、48.63 g。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中后期耐高温能力较好[1,2,3,4,5],成熟落黄好。感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中抗条锈病。叶色浓绿,分蘖力中等[1,6]。建议在嵩县中等以上水肥地推广种植。
3.2 周麦27
平均产量为8 072.8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2位。属半冬性多穗型偏早熟品种。株高67.8 cm,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中等,有效穗数627.45万穗/hm2,穗粒数34.7粒,千粒重34.7 g。株型偏松散,旗叶上冲,茎秆弹性好,灌浆速度快,熟相一般,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感纹枯病、赤霉病、叶绣病。建议在嵩县中等以上水肥地推广种植。
3.3 周麦22
平均产量为7 884.9 kg/hm2,居参试品种第3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成穗率中等。株高67.8 cm,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旗叶短小上举,植株蜡质厚,株行间透光较好[1],长相清秀,灌浆较快。穗长方型,穗大均匀,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有效穗数583.65万穗/hm2,穗粒数35.1粒,千粒重44.0 g。苗期长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快,抽穗迟。耐后期高温,耐旱性较好,熟相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高抗条锈病,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秆锈病、赤霉病。建议在嵩县中等以上水肥地推广种植。
3.4 周麦28
平均产量为7 813.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4位,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窄长,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中等,早春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较快,抽穗迟,抗倒春寒能力中等,耐后期高温,熟相中等。株高67.0 cm,株型松紧适中,抗倒性好。穗层较整齐,穗下节间长,叶片上冲,茎叶蜡质重。穗近长方形,穗长码稀,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有效穗数602.55万穗/hm2,穗粒数35.0粒,千粒重45.99 g,感纹枯病、赤霉病,抗叶绣病。建议在嵩县扩大示范种植。
3.5 中育9302
平均产量为7 812.1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5位,属半冬性早熟品种,株高73.3 cm,有效穗数594.15万穗/hm2,穗粒数33.9粒,千粒重46.1 g,分蘖成穗率中等,起身拔节较慢,产量三要素协调,抗冬春低温能力好,抗倒伏,熟相好,穗层整齐,中抗赤霉病,感叶绣病、纹枯病,感蚜虫。建议在嵩县示范种植。
3.6 兰考198
平均产量为7 740.9 kg/hm2,居参试品种第6位,属弱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种,株高62.9 cm,有效穗数571.65万穗/hm2,穗粒数36.2粒,千粒重44.1 g,幼苗半直立,苗期叶色浓绿,长势壮,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大穗大粒,熟相好,早春有轻微冻害。轻感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建议在嵩县中晚茬地块推广种植。
3.7 周麦30
平均产量为7 716.6 kg/hm2,居参试品种第7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株高77.6 cm,有效穗数663.3万穗/hm2,穗粒数32.7粒,千粒重45.01 g,幼苗半匍匐,叶色绿,苗势壮,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旗叶上举,穗层整齐,熟相好,冬春抗寒能力好,感叶锈病、赤霉病。建议在嵩县示范种植。
3.8 良星66
平均产量为7 670.1 kg/hm2,居参试品种第8位。属半冬性多穂型中晚熟品种,株高77.6cm,有效穗数642.15万穗/hm2,穗粒数35.7粒,千粒重41.9 g,幼苗半匍匐,叶色绿,苗势壮,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旗叶上举,穗层整齐,熟相好,冬春抗寒能力好,感叶绣病、赤霉病。建议在嵩县示范种植。
3.9 洛麦26
平均产量为7 635.7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9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株高68.5 cm,有效穗数601.2万穗/hm2,穗粒数30.6粒,千粒重45.93 g,幼苗叶色浅绿,长势壮,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穗层整齐,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强,籽粒角质,饱满度好,感纹枯病。建议在嵩县中等以上水肥地示范种植。
3.1 0 新麦30
平均产量为7 607.2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10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株高76.0 cm,有效穗数662.5万穗/hm2,穗粒数34.8粒,千粒重42.8 g,幼苗半直立,苗期叶短宽,冬春抗寒性好,感赤霉病、纹枯病。
3.1 1 郑麦379
平均产量为7 592.7 kg/hm2,居参试品种第11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株高81.3 cm,有效穗数608.7万穗/hm2,穗粒数31.1粒,千粒重46.50 g,苗期叶片窄长,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春季拔节晚,熟相中等,株型较松散,旗叶长,上冲,中感纹枯病、赤霉病。
3.1 2 新麦29
平均产量为7 592.7 kg/hm2,居参试品种第12位。属弱春性多穗型中熟品种,株高74.3 cm,有效穗数627.0万穗/hm2,穗粒数33.6粒,千粒重49.10 g,幼苗直立,叶色偏黄、分蘖力强,成穗中等,拔节起身早,抽穗偏晚,大穗短芒,籽粒均匀,熟相好,感纹枯病、赤霉病。
4 结论
综上所述,2015—2016年嵩县小麦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周麦27、百农207、周麦22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1,4],适宜在嵩县大面积推广种植。中育9302、周麦28、兰考198、周麦30、良星66、洛麦26、新麦30、郑麦379、新麦29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在试验中产量突出,建议在继续试验的同时[1,2,3,4,5],扩大示范推广种植面积。
摘要:进行2015—2016年河南省嵩县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周麦27、百农207、周麦22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嵩县大面积推广种植。中育9302、周麦28、兰考198、周麦30、良星66、洛麦26、新麦30、郑麦379、新麦29等小麦新品种,在试验中产量突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建议在继续试验的同时,扩大示范推广种植面积。
关键词:小麦,品种试验,河南嵩县,2015—2016年
参考文献
[1]刘战国.2013—2014年嵩县水地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3):58-59.
[2]马芳芳,马义勇,董广同.嵩县小麦新品种试验结果与分析[J].种业导刊,2013(3):15-17.
[3]刘春生.克山县大豆品种栽培技术试验示范[J].农业科技通讯,2009(6):85-87.
[4]宋继娟,柳金来,周柏明,等.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6,31(4):11-13.
[5]夏献锋,李卓民,张平治.安徽省小麦品种应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55-57.
[6]曹廷杰,赵虹,王西成.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0(9):13-16.
[7]王西成,赵虹,曹廷杰,等.2012-2013年度河南省气候特点及小麦品种利用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9):29-32.
[8]韩媛芬,李明毅,张爱玲,等.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及示范[J].陕西农业科学,2011(6):79-82.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篇8
关键词:小麦,品比试验,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小麦是温泉县主要作物之一, 温泉县因被誉为博州小粮库而著名。温泉县属于大陆性中温带半干旱气候, 气温东高西低, 降水量西多东少, 日照东多西少, 全年盛行西风[1,2]。山地沟谷地势较高, 气候特点为四季不分明, 冬季漫长不严寒, 夏季短促不炎热, 春季升温快不稳定, 多降温天气, 秋季降温迅速。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 冬暖夏凉特点明显。平原农牧区地势较低而平坦, 夏热、冬冷、春暖、秋凉, 四季气温分配较西部均匀。温泉县全年可能达到最大日照时数4 444.6 h[3,4]。由于地形、云雾等的影响, 实际可能日照时数为2 710~2 870 h。温泉县平均初霜日为10月6日, 平均终霜日为5月9日。2011年博州农技推广中心小麦项目组为了筛选适宜博州地区推广的优质高产高效春小麦品种, 引进了3种新品种在温泉县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该文试图分析这几个小麦品种的田间农艺性状, 为探寻适宜现阶段在温泉县栽培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提供依据, 以促进博州小麦的生产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博州温泉县安格里格乡克尔雅和得村滴灌小麦地进行, 试验地前茬为滴灌春小麦, 秋翻冬灌地, 质地为壤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15.03 g/kg、碱解氮86 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钾198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新春20号、新春26号、新春29号、新春14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作为一个处理, 以博州地区主推春麦品种新春14号作为对照 (CK) 。采用24行条播机播种, 一个播幅宽3.6 m, 4个小畦, 畦宽0.9 m, 面积为630m2。每个试验品种1个播幅, 试验品种之间为1个播幅的新春14号。试验共6个播幅, 品种从东到西依次为新春29号、新春14号、新春26号、新春14号、新春20号、新春14号。
1.4 田间管理
试验地于4月19日播种, 施磷酸二铵180 kg/hm2、复合肥 (15-15-15) 270 kg/hm2作底肥。播种量为480 kg/hm2, 行距15 cm, 毛灌距60 cm。滴灌带设置为“一灌四行”。分别于5月19日、6月1日、6月14日、6月28日随水每次滴施尿素75 kg/hm2, 7月15日浇灌最后一水。全生育期共滴水5次, 滴肥4次, 滴水量为4 050 m3/hm2, 滴肥量为尿素300 kg/hm2。
1.5 项目统计
在各个小麦品种 (系) 将成熟收割前的几天 (即8月8日) 每个小区取0.67 m2的3个点进行考种和测产, 对每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
从表1可以看出, 各品种小麦株高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新春29号株高变幅为70.0~91.0 cm, 新春26号株高变幅为70.0~100.0 cm, 新春20号株高变幅为60.0~102.0 cm, 新春14号株高变幅为58.0~98.0 cm。在田间试验中, 变异系数的大小能反应株高的整齐度, 变异系数小, 表明小麦在田间生长较整齐[5]。从表2可以看出, 新春29号的变异系数相对最小, 在田间生长也较为整齐, 新春20号与对照品种新春14号变异系数都较大, 其中新春20号最大, 在田间生长表现参差不齐, 其他品种变异系数都小于对照品种新春14号。
(cm)
2.2 穗长
从表3可以看出, 小麦穗长各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同一品种不同样品也有差异。其中, 新春26号穗长变幅最小, 为4.5~9.0 cm;新春14号穗长变幅最大, 为4.0~9.4 cm。变异系数的大小能反应小麦穗长整齐度[6], 从表4可以看出, 穗长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新春29号, 其穗长较整齐, 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对照新春14号, 其穗长不整齐, 其他3个新品种穗长的变异系数都小于新春14号。
(cm)
2.3 穗粒数
从表5可以看出, 各品种小麦穗粒数变化幅度均较大, 新春29号、新春26号、新春20号、新春14号的穗粒数变幅分别为16~42、18~46、12~46、18~54粒。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表6可以看出, 新春29号和新春20号穗粒数比较相似, 但是新春20号的标准差大, 新春26号和对照新春14号穗粒数相似, 但是新春26号的标准差比对照小, 从变异系数来看, 新春29号的穗粒数的整齐度最高, 新春20号的最低, 新春26号的整齐度好于对照新春14号。
(粒)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新春20号的表现比对照新春14号要差, 新春29号的农艺性状整齐度均较高, 说明该品种的纯度和田间表现优于其他品种, 其次为新春26号。因此, 可以初步认定新春29号和新春26号好于对照新春14号。当然要筛选出比较适合在温泉县栽培的品种, 还要参考千粒重、穗粒重等这些在该地区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农艺性状, 也要考虑耕作栽培技术措施的规范性和适宜推广性, 以选取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作为现阶段在温泉县推广的品种。
参考文献
[1]徐黎黎.东方小麦农艺性状和种子贮藏蛋白研究[J].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6.
[2]王晓蓉.栽培二粒小麦农艺性状及贮藏蛋白分析[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7.
[3]侯永翠, 蒲至恩, 尚海英, 等.斯卑尔脱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 :315-321.
[4]刘广田, 张树榛, 侯广云, 等.普通小麦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性状相关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 (s2) :53-57.
[5]程剑平, 严俊, 王莹, 等.野生二粒小麦物候期与主要农艺性状特征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08 (5) :1216-1220.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淇水湾办事处刘寨村。土质黏壤, 地势平坦, 排灌方便, 地力均匀一致, 地力水平较高, 常年小麦产量9 000 kg/hm2左右。参试小麦品种有周麦27、中育9298、百农418、洛麦28、存麦11、兰考198、百农矮抗58, 共7个品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其中以百农矮抗58作对照 (CK) 。采用随机排列[4,5,6], 2次重复, 小区面积66.7 m2 (16.675 m×4.000 m) , 行距20 cm, 每小区20行, 南北行向, 重复间走道宽1 m, 试验地四周设保护区。
1.3 试验实施
试验田前茬为夏玉米, 产量10 500 kg/hm2, 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2015年10月7日耕地, 10月10日播种。小麦耕地播种前施三元复合肥 (30-20-10) 450 kg/hm2、尿素150 kg/hm2。各品种均按150 kg/hm2播种, 10月18日出苗, 出苗均匀整齐。12月15日浇越冬水。年后共浇水2次, 2016年4月5日浇拔节后水并随水追尿素150 kg/hm2, 5月10日浇灌浆水。4月30日和5月9日喷洒40%氧乐果1 500 m L/hm2各1次, 防治虫害。2016年6月12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由表1可知, 参试品种成穗数在609.0万~708.0万穗/hm2之间, 从高到低依次为存麦11、百农418、中育9298、洛麦28、周麦27、百农矮抗58 (CK) 、兰考198。由表2可知, 参试品种穗粒数在36.6~40.2粒之间, 从高到低依次为兰考198、中育9298、存麦11、百农418、周麦27、洛麦28、百农矮抗58 (CK) 。参试品种千粒重在43.2~49.5 g之间, 从高到低依次为百农418、存麦11、周麦27、洛麦28、兰考198、百农矮抗58、中育9298。
2.2 各品种产量比较
由表2可知, 参试品种产量在8 575.71~10 209.90 kg/hm2之间, 百农矮抗58 (CK) 平均产量为9 070.46 kg/hm2, 居第6位, 较CK增产的品种有百农418、周麦27、存麦11、中育9298、洛麦28, 分别增产12.56%、9.92%、7.44%、6.45%、3.47%, 只有兰考198较CK减产5.45%。
2.3 各品种抗倒性比较
本年度只有中育9298和洛麦28倒伏, 倒伏级别均为3级, 倒伏面积分别为38%和29%。
3 品种简评
3.1 百农418
本年度产量10 209.90 kg/hm2, 比对照品种百农矮抗58增产12.56%。属半冬性中熟品种, 冬季抗寒性较好, 分蘖力强, 成穗数较多;春季起身早, 两极分化快, 抽穗较早;株型较紧凑, 茎秆弹性好, 抗倒伏能力强;籽粒角质, 黑胚率偏高。产量构成三要素:成穗数706.5万穗/hm2, 穗粒数38.7粒, 千粒重49.5 g。该品种适合鹤壁区域高水肥地种植, 可作为主导品种推广。
3.2 周麦27
本年度产量9 970.01 kg/hm2, 比对照品种百农矮抗58增产9.92%。属半冬性中中熟品种。苗期长势壮, 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抗倒春寒能力强, 株高适中, 茎秆弹性好, 较抗倒伏;穗层整齐, 灌浆快, 落黄一般, 综合抗病性一般。产量构成三要素:成穗数678万穗/hm2, 穗粒数38.6粒, 千粒重48.1 g。该品种适合鹤壁区域高水肥地种植, 可作为主导品种推广。
3.3 存麦11
本年度产量9 745.13 kg/hm2, 比对照品种百农矮抗58增产7.44%。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 冬季抗寒性较好, 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晚, 但两极分化快, 抗倒春寒能力一般;茎秆弹性好, 抗倒性较好;籽粒半角质, 后期耐高温, 熟相好。产量构成三要素:成穗数708万穗/hm2, 穗粒数39.1粒, 千粒重48.8 g。该品种适合鹤壁区域高水肥地种植, 但生产上利用时应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3.4 中育9398
本年度产量9 655.17 kg/hm2, 比对照品种百农矮抗58增产6.45%。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 幼苗半直立, 冬季抗寒性一般, 穗层整齐;春季发育较快, 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型偏紧凑, 旗叶宽短, 有干尖, 抗倒伏性一般;长方型穗, 结实性好, 穗粒数较多;抗条锈病, 赤霉病和纹枯病偏重;成熟偏晚, 落黄早, 熟相一般。产量构成三要素:成穗数700.5万穗/hm2, 穗粒数39.7粒, 千粒重43.2 g。可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生产利用时应注意预防倒伏。
3.5 洛麦28
本年度产量9 385.31 kg/hm2, 比对照品种百农矮抗58增产3.47%。属半冬性中熟品种, 幼苗长势较强, 冬季抗寒性较好, 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早, 两极分化快, 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型松散, 穗层整齐, 茎秆弹性一般, 抗倒性稍差;后期耐高温, 熟相好;中感纹枯病, 高感赤霉病。产量构成三要素:成穗数693万穗/hm2, 穗粒数37.6粒, 千粒重46.4 g。可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生产利用时应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 同时要预防倒伏。
3.6 兰考198
本年度产量8 575.71 kg/hm2, 比对照品种百农矮抗58减产5.45%。弱春性中大穗中晚熟品种。冬季抗寒性较弱, 分蘖成穗少, 抗病能力一般。产量构成三要素:成穗数609万穗/hm2, 穗粒数40.2粒, 千粒重46.2 g。该品种产量较低, 不适合在鹤壁区域种植。
3.7 百农矮抗58
本年度产量9 070.46 kg/hm2, 居第6位。该品种生产上推广多年, 由于其冬季抗寒性好, 矮秆抗倒, 成穗率高, 成穗多, 穗层整齐, 成熟落黄较好, 丰产稳产性好, 深受农民欢迎。目前该品种对白粉病、叶锈病的抗性已基本丧失, 且赤霉病较重, 应逐渐淘汰。
摘要:为探索适合河南省鹤壁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 特开展了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百农418、周麦27、存麦11产量较高, 可作为主导品种推广;中育9298、洛麦28可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生育期,产量,河南鹤壁,2015—2016年
参考文献
[1]刘长青, 贾朝阳, 李向东, 等.焦作市2010—2011年度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总结[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12) :62-64.
[2]马义勇, 王建强, 孙灵姣, 等.2012—2013年度小麦新品种试验结果与分析[J].种业导刊, 201 (8) :13-15.
[3]陈世红, 薛书钦, 刘小勐.镇平县2012—2013年度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世界, 2013 (10) :26-27.
[4]赵伟.2015年濮阳市华龙区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5) :55-56.
[5]吴岩松.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 (7) :43-45.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北里商村南, 该试验田土质中壤, 地势平坦, 地力一致, 排灌方便, 交通便利。常年小麦产量8 250 kg/hm2左右, 属中上等肥力。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包括中育9302、周麦28、洛麦26、百农207、秋乐2122、郑麦3596、周麦18、中麦875、中育9307、郑麦0943、新麦23、濮2056。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品种,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周麦18作为对照 (CK) 。采用随机排列法, 1次重复。各品种种植面积99.99 m2 (33.33 m×3.00 m) , 各品种均种植12行, 南北行向, 播期播量等管理一律与大田保持一致[1,2,3]。
1.4 试验方法
该试验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 于2014年10月12日底施史丹利复合肥 (15-15-15) 600 kg/hm2+尿素225 kg/hm2。随后统一机耕, 耕深25 cm, 为了确保整地质量, 次日旋耕2遍, 耙地4遍, 提高了整地质量;于10月14日统一用精播耧播种, 播量135 kg/hm2。10月21日出苗, 实现了苗全、苗匀。年后返青期中耕除草1次。春季浇水2次、追肥1次;第1次浇水于3月15日进行, 并随水追史丹利复合肥 (30-5-5) 450kg/hm2;第2次浇水于4月20日进行。防治病虫害2次:分别于5月3日和5月13日各喷洒吡虫啉、氯氰菊酯1次。于6月10日分区收获, 实收实打, 并对各品种分别计产[4,5,6]。
1.5 气候条件对各品种的影响
就整个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而言, 可以说有利有弊, 利弊并存, 但总体而言, 利大于弊。首先是有利方面:一是由于小麦播种前 (9月) 降水量较大 (144.5 mm) , 底墒充足, 从而为小麦的适期播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冬前气温较高 (10—11月较历年同期高1.4~2.0℃) , 有利于小麦多分蘖多成穗和实现冬前壮苗。三是越冬期间气温较高, 属于暖冬年份, 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据调查, 试验期间小麦冬季冻害在近年来较轻。四是由于春季气温偏高, 光照充足, 对加快小麦的生长发育较为有利。五是由于小麦孕穗期间降水量较大 (61.3 mm) , 对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和保花增粒较为有利。但也有不利方面:一是在小麦扬花期间降水量较大 (48.1 mm) , 从而造成许多品种小麦赤霉病 (中等发生) 。二是由于受小麦后期 (5月中旬至6月上旬) 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 致使部分品种发生了高温逼熟、过早停止灌浆的现象和叶锈病, 从而造成小麦各品种的千粒重降低。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产量大于CK的品种为中育9302、周麦28、洛麦26、百农207、秋乐2122、郑麦3596, 低于CK的品种为中麦875、中育9307、郑麦0943、新麦23、濮2056。
3 品种评述
3.1 中育9302
产量居本试验第1位。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品种。幼苗半匍匐, 苗势较强, 冬季较抗冻害, 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中等。中期两极分化利落, 蜡质层中等, 穗层较整齐, 旗叶中等偏大, 上冲。中秆偏高, 株型半紧凑。穗长方形, 白壳白粒, 籽粒较饱满, 半角质。该品种优点:较抗白粉病和叶锈病, 熟相较好, 较抗倒伏, 穗多穗大, 千粒重较高, 产量突出。缺点:中感赤霉病。由于该品种综合性状较好, 高产稳产。建议大田大力推广种植。
3.2 周麦28
产量排列第2位。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品种。幼苗半匍匐, 苗势较旺, 冬季较抗冻害。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中等偏高。蜡质层明显, 穗层较整齐, 旗叶大小中等, 上举。中低秆, 株型半紧凑。穗纺锤形, 白壳白粒, 籽粒较饱满, 半角质。该品种优点:较抗白粉病和叶锈病, 秆较矮, 较抗倒伏, 后期叶片保绿时间较长, 穗数较多, 千粒重中等偏高, 产量较高。缺点:中感赤霉病。由于该品种综合性状较好, 产量较突出。建议大田推广种植。
3.3 洛麦26
产量居本试验第3位。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品种。幼苗半匍匐, 苗势中等, 冬季较抗冻害, 分蘖力强, 成穗率中等偏高。中期两极分化利落, 蜡质层中等, 穗层较整齐, 旗叶较长且宽大, 下披形, 中低秆, 株型偏松散。穗纺锤形, 白壳白粒, 籽粒饱满, 半角质。该品种优点:中抗白粉病、赤霉病, 穗数较多, 结实性较好, 千粒重较高, 产量高。缺点:中感叶锈病, 抗倒性一般。由于该品种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综合抗病性较好。建议大田推广种植。
3.4 百农207
产量居本试验第4位。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品种。幼苗半匍匐, 苗势较旺, 冬季抗冻害中等, 分蘖力一般, 成穗率中等偏高。中期两极分化利落, 蜡质层较明显, 穗层较整齐, 旗叶较宽大, 上举。中高秆, 株型半紧凑, 穗长方形, 白壳白粒, 籽粒饱满, 半角质。该品种优点:综合抗病性较好, 秆粗较抗倒伏, 穗粒数较多, 千粒重中等, 产量较高。缺点:株型偏高大, 熟相一般。由于该品种综合抗病性较好。建议大田搭配种植。
3.5 秋乐2122
产量居本试验第5位。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早熟多穗型品种。幼苗半匍匐, 苗势较强, 冬季较抗冻害, 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中等偏低。中期两极分化利落, 蜡质层明显, 穗层基本整齐, 旗叶稍长稍宽大, 下披形。中高秆, 株型半紧凑。穗长方形, 白壳白粒, 籽粒饱满, 半角质。该品种优点:较抗白粉病, 中抗倒伏, 成熟落黄好, 小穗排列较密, 千粒重中等偏高, 产量较高。缺点:中感叶锈病和赤霉病。由于该品种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建议大田搭配种植。
3.6 郑麦3596
产量居本试验第6位。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早熟多穗型品种。幼苗半匍匐, 苗势较强, 冬季较抗冻害, 分蘖力强, 成穗率中等偏低。中期长势较旺, 蜡质层较明显, 穗层基本整齐, 旗叶稍长稍宽大, 下披形, 中高秆, 株型半紧凑。穗纺锤形, 白壳白粒, 籽粒饱满, 角质。该品种优点:中抗赤霉病, 成熟落黄好, 较抗倒伏, 穗数较多, 千粒重较高, 产量较高。缺点:中感白粉病和叶锈病。由于该品种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建议大田搭配种植。
3.7 其他品种
产量位次低于对照周麦18的品种有中麦875、中育9307、郑麦0943、新麦23、濮2056等5个品种。由于这些品种在试验中产量表现不够突出或偏低, 故不再详述。
参考文献
[1]邢松, 房春兴.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4) :16-17.
[2]张奋勇.2007—2008年来安县小麦新品种示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133.
[3]李晓红, 康聪丽.2012-2013年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报告[J].现代农村科技, 2013 (21) :60-61.
[4]周宝红, 张福生, 郭静.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对比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19) :6193-6194.
[5]侯鹏亚, 侯鹏飞.周至县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总结[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4) :140-141.
不同大白菜品种种植比较试验 篇11
关键词:大白菜;品种;比较;春季
中图分类号:S6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034-03
近年来,随着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南方地区春作大白菜露地生产,因其生产周期短、成熟于蔬菜淡季、商品售价高而倍受菜农青睐,但是由于南方春季气候多变,播种期短,容易造成春季大白菜生产产量低,病虫害多,商品性差等情况。为选择南方地区春作大白菜露地生产的优良品种,对春作大白菜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比几个春作大白菜品种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和抗病性等指标,为南方地区春作大白菜露地生产的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参试的5个大白菜品种分别为:“白蓝”(日本不二种苗株式会社);早熟5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春夏王(农友种业公司);京春白(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中白60(中国农业科学院)。
1.2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2011年3月至5月在南宁市蔬菜研究所蔬菜基地进行,试验期间日平均气温介于14.5~19.0℃之间,降雨量较往年偏少。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1年3月2日播种,种子点播于60穴营养盘中,每穴点3粒种子,然后覆盖一层薄营养土,最后用水淋透,放置于温室大棚内育苗,2011年3月22日移栽定植于露地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长8m,宽1m(畦面宽60cm,沟宽40cm),每个小区面积8m2,行株距40cm×45cm,每小区双行定植34株,栽培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期间调查植株的生物学指标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收获期一次性采收,统计各小区的产量。
在采收测产前,先对各小区随机选取的20株各大白菜品种进行了抗病性调查,分别按照病情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及发病率。依据公式:
病情指数=[∑(病级数×该病级调查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100
发病率=发病植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2、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物学性状对比
由表1可知,春夏王和京春白的株型比较大,展开度分别为54.9cm和55.7cm,京春白的株高最高,达到39.6cm,中白60的株型最小,株高和展开度分别为28.5cm和48.5cm,“白蓝”和早熟5号株型中等;“白蓝”的外叶数最少,为7.0片,京春白的外叶数最多,达10.0片;春夏王、京春白和白蓝的外叶颜色均为深绿色,早熟5号的外叶颜色为浅绿色;白蓝和中白60的内叶颜色为黄绿色,春夏王和京春白的内叶颜色为浅绿色,早熟5号的内叶颜色为淡黄色。
由表2可知,春夏王的叶球最长,球形指数达1.89,京春白的平均叶球重最大,达到1.67kg,春夏王最小,仅有1.31kg,“白蓝”和早熟5号的平均叶球重居中;早熟5号、京春白和中白60的叶球形状都为卵圆形,“白蓝”和春夏王的叶球形状为炮弹型;5个参试大白菜品种中,“白蓝”、京春白的叶球抱合方式为合抱,其余的都为叠抱,且早熟5号和春夏王的叶球紧实度相对其他3个品种稍差。
2.2 各品种的产量比较
由表3可知,净菜率最高的是“白蓝”,达到86.8%,最低的是春夏王,为77.2%;平均单株重量最高的是京春白,达2.06kg,最低的是中白60,为1.61kg;折667m2净菜产量最高的是京春白,达到4167.08kg,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品种,其次为“白蓝”,早熟5号和中白60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最低的是春夏王,仅有3063.20kg;各参试大白菜品种的生育期最短的是早熟5号,生育期为52d,白蓝生育期55d,中白60生育期60d,京春白的生育期最长,达70d。
2.3 各品种的抗病性比较
由表4可知,试验期间除春夏王、京春白少量植株发生霜霉病外,其余参试品种均无霜霉病发生。白蓝试验小区无病毒病发生,早熟5号和中白60的病毒病发病率很低,病毒病发病率最高的是春夏王,发病率达15.70%,其次是京春白,但它们的病情指数都较低,也达到高抗水平;软腐病发病率最低的是白蓝,仅有3.59%染病,春夏王的软腐病发病率最高,达到13.25%,早熟5号的软腐病发病率也较高,达10.60%。
综上所述,5个参试大白菜品种中,白蓝的综合抗病性最好,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其次是中白60;春夏王的综合抗病性最差,早熟5号和京春白居中。
3、小结与讨论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冬小麦品种为长6359、陇鉴386、长6878、宁麦5号、陇鉴301、陇原061。供试肥料为尿素 (含N 46%) 、过磷酸钙 (含P2O5 12%~16%) 。
1.2 试验区概况
试验设在农业部甘肃镇原黄土旱塬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站 (35°30'N, 107°29'E) , 属完全依靠自然降雨的西北半湿润偏旱区, 海拔1254m, 年均降水量540mm, 降雨季节短而集中, 主要分布在7、8、9三个月, 年平均温度8.3℃, 年辐射量554.3~565.2kJ/cm2。≥0℃积温3435℃, 持续253d;≥10℃积温2722℃, 持续153d;无霜期165d, 干燥度1.17。土壤为黑垆土, 质地为粘壤土。0~20cm耕层土壤含有机质0.7%、速效氮9.8mg/L、速效磷7.3mg/L、速效钾75.6 mg/L、pH值8.3左右, 土壤容重1.35g/cm3, 田间最大持水量21.8%。前茬作物为小麦。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10m2 (5m×2m) , 重复3次, 每小区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方法种植, 每小区覆宽120cm、厚0.008mm地膜, 每2条地膜带为1个小区。铺膜时, 膜面要求平整, 使地膜紧贴地面, 同时在膜上覆一层薄土, 覆土厚度以1cm左右为宜, 播种时间为9月28日, 播种采用人工单行同膜同一方向播种, 播种深度一般为3~5cm, 每穴8~12粒, 每条地膜种7行[2]。株距10cm, 行距17cm, 基本苗25万/亩。磷肥 (P2O57kg/亩) 、氮肥 (N12kg/亩) 播前一次施入, 田间管理同大田。播种前和收获后分别用用土钻法测定每个小区2m土层 (每20cm为一层次) 的土壤含水率。小麦生育时期降水量通过MM950自动气象站记录仪获得。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计算每个小区作物耗水量 (ET) , 并计算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WUE) 。成熟后全区收获计产, 取10株植株样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膜覆土穴播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1可知, 生育时期较长的品种为长6359, 生育期达到276d, 其次为陇鉴386, 生育期275d。长6878与陇鉴301生育期相同, 为274d;陇原061与宁麦5号较陇鉴301早熟1d。
2.2 全膜覆土穴播对不同冬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 地膜覆土穴播栽培有效地改善了冬小麦的农艺形状, 在株高、穗长、单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和千粒重等性状上均较同露地小麦明显提高, 为高产奠定了基础[3,4]。由表2知, 宁麦5号株高最高, 为103.12cm, 其次为陇鉴301, 株高为102.50cm, 相对较低的品种为陇鉴386, 株高96.09cm;陇原061, 株高92.03cm;长6878, 株高84.63cm;长6359株高最低, 为80.07cm。穗长在6.71~8.59cm之间, 最长为陇鉴386, 穗长8.59cm, 最短的为陇原061, 穗长6.71cm。小穗数较高的品种有陇鉴386, 陇鉴301, 宁麦5号, 分别为14.40、14.47、14.40个/穗。穗粒数最高的是陇鉴301, 平均达到32.40粒/穗, 最低为宁麦5号, 穗粒数平均为27.87粒/穗。千粒重最高为长6359, 达到42.81g, 最低为宁麦5号, 千粒重为32.11g。
2.3 全膜覆土穴播对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通过覆膜能够增加作物根系集中分布区的土壤水分, 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提高对作物的水分保证率和水分利用率[5]。由表3可以看出, 长6359与其他品种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 产量为377.98kg/亩, 水分利用效率为1.33kg/亩·mm, 其次为长6878, 产量为350.38kg/亩, 水分利用效率为1.16kg/亩·mm。陇鉴386与陇原061、陇鉴301品种间产量差异在1%水平上不显著, 但显著高于陇鉴301 (p<0.05) 。产量最低的品种为宁麦5号, 为290.66kg/亩, 极显著低于其他品种 (p<0.01) , 水分利用效率为0.96kg/亩·mm。这是由于在灌浆中后期降水过多, 加之该品种株高较高, 发生倒伏现象严重, 从而影响籽粒灌浆进程, 导致产量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下各品种表现差异较大, 初步认为长6359、陇原061及陇鉴386等株高适中, 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适宜在陇东旱塬区推广种植, 由于试验年度小麦灌浆中后期雨水较充足, 造成宁麦5号发生倒伏, 造成减产, 但由于该品种在露地播种产量较高, 所以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下其生产潜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福, 李城德, 刘广才, 等.甘肃发展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重要意义[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 23:3-4.
[2]单秀章.陇东旱地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要点[J].甘肃农业科技, 2011 (2) :48-49.
[3]何春雨, 周祥椿, 张礼军, 等.全膜免耕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J].小麦研究, 2010, 31 (2) :1-10.
[4]邹倪洁.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试验[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 (9) :10-11.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推荐阅读:
优质小麦品种引种试验07-15
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06-11
南阳市~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09-24
小麦主推品种07-27
优质小麦品种08-18
超级小麦新品种01-20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10-18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01-20
油菜品种比较试验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