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护理论文

2024-06-17

标准化护理论文(精选12篇)

标准化护理论文 篇1

护理事业发展到今天,护理模式发生改变,护理服装也随之变换。改变意味着创新,创新意味着发展。如今,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品质期待值的提升,医疗护理服务对象对医院的环境和医务人员的着装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长期以来,护理服装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企业无标准可依,有些护理服装粗制滥造,2月15日,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 1110-2016《护理服装》开始实施,结束了护理服装没有专用标准的历史,为规范市场,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重点就护理服装做一些粗浅探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标准。

护理服装的变迁

我国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医生和护士单从工作服上是很难区分的:衣服的帽子都为“柱形帽”,扣住发际及头发,衣服则是基本相同的小翻领、六粒扣的棉质白大褂。工作中,不合体的工作服不仅使人在行动中邋邋遢遢,而且在给病人做治疗检查时,极易被药液、血等有色液态物污染。导致病人在接受护士的治疗护理时,常常皱着眉,尽量避免碰到工作服,这样的尴尬在临床上十分多见,间接影响了病人对医院信誉和护士形象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数量上基本满足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进入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们的就医不仅仅是能治好病,还希望在就医过程中获得美的心理需求。所以,许多医院新建和改造了急诊住院大楼,绿化医院环境,提供先进的诊疗设施,被动的后勤服务逐渐趋于主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护士服就显得太不协调了。

一批卫生服装企业抓住了这一重要商机,在广泛征集医院一线员工的意见后,设计开发出300多款适合我国国情的医院用装,其中护士服约占50%的比例。首先,护士帽与医生帽有了明显区别:圆角或方角的“燕式帽”轻盈玲珑,衬托得护士们愈发清秀。衣服的面料改为涤棉质地,洗涤整烫后穿着柔软又挺括。款式更是大大地丰富了,除传统的对称一件式,还有民族特色的偏襟式,充满现代气息的上下套装裙式。至于颜色,更是突破了白色一统天下的格局:粉红色意味着温柔可亲,适合于妇儿科和导医护士;天蓝色代表纯洁冷静,适合于内外科护士;果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复苏,适合于急诊科及手术室护士。还值得一提的是,衣服都配有调节式腰带和高矮胖瘦体形的多种型号。这些设计,都基本符合大众的穿着习惯及审美情趣。

护理服装的特点和分类

护理服装是护士职业的象征,随着护士职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比如最初时期,护士由修女担任,因此护士的制服就与修女服相似。慢慢地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以白色制服为主,并且有粉色制服、绿色制服。无论是白色制服、粉色制服还是绿色制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颜色很浅。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护士需要给病人一种纯洁、干净的感觉,这也是医院的主色调。如果是颜色深重的制服,即便沾染了灰尘,也很难被发现,也就难以得到病人和家属的信赖;第二,病人需要安静休养,保持情绪稳定。颜色艳丽的服饰,会刺激人的视觉,造成情绪激动。正如红色环境容易导致人们吵架一样;第三,浅色服装会产生平易近人的印象。如果护士穿着艳丽,个性过于凸显,不利于病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利于与病人交流,甚至产生隔阂。

因此,护士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保持服饰颜色的清浅,维持平易近人的印象,使人们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护士服要注重清洁、整齐、方便清洗。

护士服作为直接接触病人的一种服装,自然种类是非常多的。一般来讲,产科和儿科的护士服一般是粉红色的,因为这是一种柔和的、象征着温暖、和谐的颜色,要让孩子出生后第一眼就看到这么美丽的颜色。儿科住院的孩子一般都对白色充满了恐惧,粉红色带来的视觉效果就好得多,可以减轻孩子住院时的恐惧心理。

手术室、ICU病房一般都是绿色的,也是一种暖色调的衣服,可以减轻危重病人的恐惧心理,同时也代表了生命力的强盛不衰。

白色是纯洁的象征,一般病房里都是穿着白色的护士服。

护理服装的设计原则

护士们需要经常和病人以及病人的家属等交流,并且护理这个职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职业,它不允许人们以它开玩笑。护士与病人的健康紧密相关,所以,在护士服设计这件严肃而庄重的事情上,设计者应考虑周全,谨慎小心。既要符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的品位,又要使护士穿戴起来看着优雅别致。护士服的设计选择白色,并且佩戴帽子,这种搭配可以使人看起来严肃庄重而又不失温柔和谐之美。相反,如果护士服设计的过于随意,穿起来感觉怪怪的,并且滑稽可笑,会使人们心生轻视。因此,护士服的设计要特别讲求得体、干净、整洁,又不失美丽与大方的气质。这样会使人看起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护士服的设计一定要能衬托出职业特点,包括一个职业医护人员的医德素质及内涵气质,都将通过服装设计的手段表现出来,所以服装设计一定要美观实用,并且包含有行业文化与行业要求,甚至对经济、社会、穿者的心理产生密切的联系,这往往是服装设计中必须达到的审美标准,包含的范围通常都比较广泛。

护士服的标准是简洁大方,易做易洗,既能体现护士们严肃庄重的职业风度,又能表现出救死扶伤和温柔善良的气质,让人心生敬意。

护理服装标准化的意义

护理服装是养老院、医院等场所护理人员穿着的服装。护士服向来是白衣天使美丽的装束,不同年代文化背景下,护士服饰变化,折射着护理事业的发展,演绎着护理文化的文明与进步,也体现着护理事业的传承、责任与创新。

首先,护士是一个非常严肃、庄重、神圣的职业。它代表纯洁善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形象。护士服也是一种服务的象征,代表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为病患者带来福音,使病患看到希望,与病魔抗衡,护士服给人们一种相信的力量,相信“可以克敌制胜”,护士服就好比是白衣天使的降临,带给病人希望。

其次,护士服还表现出医生这个职业救死扶伤的重要地位和让人敬佩的高尚品德。也象征着纯洁的心灵,使人励志投身医学,做一个美丽而善良的白衣天使。

另外,护士服的款式和颜色在历史的变化中也有着一定的改善。由原来简简单单的白色转变为现在的粉红色、绿色和白色,面对不同的病人,有着不同的服务,更加便于工作的开展。

既然护士服的由来和设计理念都代表着许多意义,大家更应该认识到护理服装标准化的意义,表示出对医学的崇慰心情。医院在采购护士服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质量,应采购专业的护士服。

加强标准宣贯和质量监管

工作服属于职业服装,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其工作服也有它的特殊性。根据卫生部《医院职业服装管理规定》,医院职业服装必须达到“三统一”,即式样统一、面料统一和颜色统一。医院职业服装要充分体现医院职业的特点,做到严肃、庄重、挺括、美观、大方、合体。在《医院职业服装管理规定》及《医院职业服装暂行统一标准》这一总的原则之下,各省、市、地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定若干种不同的服装制作样式,同时还可添加相关的职务标志。

可喜的是,我省地方标准DB14/T 1110-2016《护理服装》已于2月15日实施,实施后,有关部门要按照标准加强对护理服装的监督抽查,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也应主动学习标准,做到了解标准、理解标准,会用标准解决质量问题。真正实现护理服装标准化。

标准化护理论文 篇2

2018年3月片区业务学习

科室

_____

姓名

_____ 得分_____

一.简答题(10分/题)

1.什么是护理分级?

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

2.什么是Bartherl指数?

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测量,个体得分取决于对一系列独立行为的测量,总分范围在O~100。

二、填空题(2分/空)

1.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个体_____(照顾)自己的_____(行为能力)。

2.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适应生存环境)_____而每天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活动。

3.护理分级通过________(患者病情)和/或______(自理能力)来确定。

4.我院规定(≤6)_____岁者不需要进行护理分级评估。

5.护理分级新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关键就在于:依托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治过程、凭借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利用有效的评估工具,通过评估对不同的患者提供有助于疾病治疗、缓解、康复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__________(护理服务)。

6.护理分级间接的反映了患者所需照护的_____(难度)_____与(强度),所以管理者在保障患者安全诊疗的情况下,如何依此来调配护理人力包括护士的数量、专业技能、应急能力及身体素质等,这也是管理者进行__________(护理人力配置)、合理结构调配、完善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7.护理分级于(2013年11月14日)__________国家卫计委发布。8.自理能力是通过对住院患者_____(进食)、_____(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个项目进行评定,将各项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根据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__________(重度依赖)、(中度依赖)__________、(轻度依赖)__________和(无需依赖)__________四个等级。

9.正确认识护理分级标准在临床的实际意义。结合本医疗机构的实际状况逐步建立、完善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在正确认识患者疾病的基础上,_____(客观)、综合、_____(动态)评估患者整体情况,为不同疾病护理需求的患者提供及时、正确、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真正提高护理______(内涵),体现护理学科的专业性、科学性。三.简答题

实施分级护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它遵循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准则。

2.它不仅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护理级别的综合依据,同样是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相应护理服务的规范实施护理的依据。

3.该标准与卫生部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不代替,但它是在卫生行政和法律法规规定下的技术支撑的行业规定。4.他不仅能客观界定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自理能力和对护理的不同要求,同时也是反映护理工作的风险、责任、技能、与工作量多少的依据。

5.它不仅对临床护理以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护理工作进行轻、重、缓、急分类,做好合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重要依据。

6.根据患者病情分成1—4级和每项护理操作所需时间,经科学测算得出每班所需护士数。护士长根据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能力和患者的需求分配分管护士,有效保证了分级护理质量的落实。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篇3

【关键词】课程标准;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55-03

【作者简介】陈玉华,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226007)护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

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为规范课程管理和评价,适应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牵头组织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等核心课程的课标,现就“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介绍如下。

一、课标特色解读

(一)突出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仅要传授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在该课标中,无论是设计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实施建议,任何一个环节无不渗透了这个理念。这是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岗位的要求。

(二)满足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笔者在临床调研反馈中了解到,PDA扫描、HIS系统、电子病历等设备在二级以上医院已广泛使用,但调查以往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均没有提到这部分内容,课堂上教师即使讲到也是一带而过,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临床需要,此次课标制定增加了这部分内容。“标准预防”这部分内容一般放在护理入门中,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我们查看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发现,护理入门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也没有设置与其相关的选修课程。而这部分内容是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便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对学生形成职业安全意识很重要,因此增加了这两项内容。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就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课程设计时贯穿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力求做到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一是重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生学习经验及临床实践,加强过程性、情境性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三是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获取新知、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是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四)进行情境教学,教学与临床“零距离”

课程设计时重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真实或模拟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的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注意通过校企合作、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给学生创设情境平台,在仿真环境、临床环境中开展情境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帮助护生在校期间及早进行岗位体验,打破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实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课标解析

(一)课标开发依据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是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主要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同时参考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制而成。同时,四年制中等职业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的格式是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关于课程标准的编制要求确定,包括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写说明。

(二)课程性质

“基础护理技术”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学习医学基础和护理入门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按照规范的护理程序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治疗需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为后续临床护理课程学习、取得国家执业护士资格及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基础护理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首先,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围绕基础护理工作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确定课程目标。其次,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需求,结合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及护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最后,根据护理岗位要求确定教学模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认识医院—懂得生活护理—实施各项治疗—观察抢救记录”的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为路径,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在传授护理学基本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实施出入院、卧位与安全、清洁卫生、饮食与排泄、药物治疗等日常护理,正确、规范地为患者实施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重视医院环境对患者健康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创设适宜患者的环境;能对危重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实施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时,具有基本的医学伦理和法律知识,具有规范的护理操作习惯、评判性思维和执业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负责、严谨求实的职业操守和慎独修养;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共17个模块、54个单元,教学时数为181学时,安排在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循序渐进安排的这17个模块,是学生走上临床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54个单元中,每个教学单元包含3~5个教学内容,由易到难,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教学内容根据临床反馈增加了PDA扫描、HIS系统、电子病历、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等内容。对每项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意见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采取用行为动词陈述的方法(行为动词有陈述、解释、区别、汇总、学会、应用等)。利用行为动词从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个维度,从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行为动词明确自己的学习要求。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生成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提出。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做中学、做中教”。二要突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围绕临床护理工作内容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化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三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互补融合,以讲授法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和原理,以实物演示、参观学习、设计案例、角色扮演、虚拟仿真实训、操作练习等方法启发学生开展讨论、教学探究。结合实物图片、操作视频、三维动画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四要在进行操作示范时强调和重视护理操作原则的应用,基于案例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无菌原则、查对制度、节力原则、护患沟通融入规范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五要将各项护理技术的操作规范、患者安全、患者隐私保护、人文关怀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活动中,体验并内化护士职业的责任、情感,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评价建议从评价基本理念、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实施过程及结果几个方面提出,从多元智能学生观出发,做到多元、多面、多层,全方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议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其次要合理选择口试、笔试、在线答题、模拟操作、技能展示、技能竞赛和综合实训等评价方式,积极发挥教师、学生、临床护理专家等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作用。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形成与发展的评价,将护理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目标元素渗透到知识和技能考核过程中。最后,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课程资源从人、物、环境及生成性几个方面考虑,以便使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定期参加临床护理实践和专业培训,熟知临床基础护理标准,为教学实施和教学创新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并按照《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配齐教学设备,利用临床实训基地,为学生参观、见习、实习提供场所。同时以临床工作中的生成性资源为蓝本,开发微电影、教学录像等电子辅助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化护理论文 篇4

1.1 对象

将我校2011—2013学年中职护生 (2010级护理1、2、3和4班) 随机分为两组。2、3班为实验班, 共109名护生, 其中男生9名, 女生100名;1、4班为对照班, 共120名, 其中男生12名, 女生108名。两班年龄、性别、基础文化程度和已学课程成绩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均>0.05) 。

1.2 方法

1.2.1 选择和培训合格的标准化病人

标准化病人, 俗称“病人模特” (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由SP扮演病人, 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病例, 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体征, 供护生评估病人、护理技能操作训练, 培养护生分析病例、健康宣教能力, 沟通能力, 人文关怀能力, 从而提高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1]。

(1) SP的选择:筛选教师和护生各4名, 教师SP每人有8~10个案例和所涉及情景的表演任务, 并负责训练与考核评估。学生SP每人有3~5个案例和所涉及情景的表演任务, 并负责考核评估[2]。

教师和学生SP走进临床与医院相应病区, 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通过讨论编写及修订病例, 汇总的60个个案病例涉及基础护理的全部内容及应急情景。SP扮演病人, 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病例, 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体征, 供护生进行评估病人、护理技能操作训练。SP除模拟病人外, 还要设置一些障碍, 如病人恐惧、愤怒、不合作、拒绝治疗等, 以锻炼学生分析、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设置意外情景, 考查护生面对意外情景时的应对与沟通协调能力。如心肌梗死病人与邻床吵架时心肌梗死突然发作;肝硬化病人突发呕血;胸外术后带胸腔闭式引流管者自行翻身后管道滑脱, 病人惊恐;化疗病人静脉输注化疗药过程中发生穿刺局部外渗红肿, 病人大吵大闹;输液过程中发生寒颤、高热、皮疹等输液反应;高龄病人腹部大手术后害怕切口痛拒绝翻身、拍背;术后第一天出现多名家属同时陪伴时的管理;静脉穿刺两针不成功, 语言又不恰当导致病人发怒, 存在暴力倾向;分发口服药时病人质疑而拒绝服药等情景[3]。

(2) SP的培训。SP具体培训步骤如下:①SP工作基本原则培训, 包括守时、表演忠实于案例、反馈适当、保持中立。②训练SP掌握护理问诊及体检的临床技能和评价技能, 按照护理专业的要求及工作特点, 要求SP熟悉健康评估的一般程序, 明确每一个环节工作内容。③个案培训:以疾病为单位, 进行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培训, 并训练SP掌握模拟病人的技能和训练SP掌握护理操作的技能与评价技能[4]。学生SP培训期为两个月。具体过程如下:首先进行理论学习, 介绍SP的定义、特点、发展、职责和意义、培训要求等;然后进入临床观察与学习, 深入临床一线, 观察临床各类病人并与之沟通, 了解病人内心感受与心理变化;最后是演示练习, 依照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和模拟护理病例, SP扮演模拟病例中的相应病人 (模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情绪变化、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声音等) , 且每次演示的表现相对稳定, 以便提供逼真且恒定的临床场景。

1.2.2实验班教学方法

在教学前两周,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结合护理操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临床实际病例, 先挑选两个模拟病例 (两个模拟病例中病人病情相似且涉及统一基础护理学操作技术) 并预先提供给护生, 让其围绕病例进行预习, 熟练掌握实验教学所涉及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程。实验课上, 首先由SP扮演模拟病例1中的病人角色, 教师演示对该病人的护理操作。然后扮演模拟病例2中的病人角色, 教师选取1名护生完成模拟病例的相关护理, 其他护生观摩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护生在类临床环境中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 操作全过程都伴随着针对病人病情及文化背景的人文沟通, 体现着人文关怀[5]。

1.2.3 研究过程

实验班采用SP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将实验班分为8个小组, 每组1名SP。先进行单向操作训练, 考核过关后参加综合测试。

1.2.4 评分标准

(1) 重点临床处置能力 (包括护理决策能力、应急事件反应及处理能力) ; (2) 沟通交流能力 (包括态度、交流技巧、获取病人健康资料的能力、获取病人及其家属支持的能力) ; (3) 健康教育能力 (包括语言组织能力、教学内容组织能力、教育方法设计能力) 。

1.2.5 考核方法

先进行单项考核。课程结束1周后, 两班进行统一操作考核。考核前教师将考场设置在模拟病房, 并预先设计两个模拟病例 (两个病例两组均未接触过) , 各涉及1项主要护理操作项目。考试时护生随机抽取1个模拟病例, 并完成该病例中涉及的护理操作。考核结束后由教师和SP同时评分, 取其平均值作为单项考核成绩。然后进行综合考核, 考核时, 护生先阅读病例, 然后确定该病人需要的护理措施。在所需的护理措施中随机抽取3项作为考核内容。教师、临床护理教师、SP共同评分, 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

2 结果

2.1 两班临床综合能力和技能成绩比较 (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班相比P<0.01

经t检验, 可知实验班临床综合能力和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2.2 两班爱伤意识和应急事件反应及处理能力比较 (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班相比P<0.01

经t检验, 可知实验班爱伤意识和对应急事件的反应及处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

2.3 实验班对使用SP考核的评价 (见表3)

2.4 临床护理教师对两班的评价 (见表4、表5)

3 讨论与分析

3.1 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沟通技巧和爱伤观念

在实验教学中, SP会根据病例要求, 模拟相应症状、体征, 随着操作的进行, 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可以清楚观察护生的操作是否合格, 有利于护生及时改进护理技能。在扮演病人的过程中, 护生能进入病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病人的痛苦, 从而培养其爱伤观念。

3.2 有利于培养护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应用SP进行操作训练和考核时, SP可模拟病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突发现象, 以考核护生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SP可以在静脉输液操作中, 模拟穿刺失败后拒绝再次穿刺或其他突发现象, 让护生进行应对和处理。

3.3 强化护生核对意识, 减少差错事故

传统教学中, 核对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如在进行核对时, 只是象征性地看看床头卡, 然后自问自答。但是对SP, 核对床号、姓名时, 一问一答, 清楚明了, SP也可以根据要求故意答错病人的名字, 以考核护生的核对意识, 从而减少临床差错事故的发生[6]。

3.4 应用SP的优势与局限

SP可模拟真实病人, 且不受教学时间、地点的限制, 能重复使用, 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稳定的病例来源, 能部分解决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SP参与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通过与SP的互动, 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有助于其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在模拟临床情境中, 学生能真正体验护士身份, 树立自信心。

通过病例、考核方法的标准化, 保证SP表演及反馈的一致, 使得考核更加客观、公正, 考核内容更加全面。但由于SP仅能表现部分症状或体征, 难以表现许多阳性体征, 且可能过于配合, 又多是典型病例, 不能完全体现临床疾病的多样性及病人临床表现的复杂性, 因此, 应用SP不能完全代替临床见习。同时SP培训的经费问题也限制了其应用与推广。

3.5 教师SP和学生SP的优缺点

(1) 具有丰富医学、护理知识和临床教学经验的教师完全可以胜任SP的工作。他们熟悉疾病和病人的表现, 一般不需专门培训, 且能够稳定地参与教学工作, 保证了SP队伍的稳定性。根据对学生的考核, 教师SP可以直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便于改进教学方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在面对教师SP时心理紧张, 不能顺利进入角色。同时, 教师担任SP也使其教学任务有所加重, 并且1位教师SP要配合多位学生完成训练, 容易产生疲劳感,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 学生SP一般由已学习过一定医学知识的学生担任, 其优势在于具有一定医学知识, 易于培训和管理, 能够保持SP队伍的相对稳定。而且学生敢于对学生SP的指导及训练提出质疑, 能够将更多的问题反馈给教师, 这也是教师SP不能做到的。大多数学生SP认为SP经历有利于学习, 在扮演病人的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缺点是学生SP易使用医学术语产生暗示, 在考核时容易引起护生对于考核公平性的担忧。此外, 1名学生SP一般只能参与1~2年的教学工作, 毕业或进入临床实习后需要培训新的SP。

3.6 SP不能取代临床实践

SP仅有主观模仿而没有客观体征, 其表演的也只是一些典型的病人, 病种较单一, 护生从中获得的实际经验有限, 因此不能替代临床实践教学。此外, SP在扮演病例角色中的有效评估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璐姣.标准化病人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0, 17 (11A) :18-20.

[2]杨丽, 李静静, 房兆.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2) :242, 280.

[3]许乐, 肖春秀, 郭谊楠, 等.标准化病人临床情景模拟教学对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 2011, 8 (6) :252-254.

[4]张莉芳, 蔡益民.标准化病人在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6) :270-271.

[5]庄淑梅.标准化病人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0 (22) :1978-1980.

护理缺陷评价标准 篇5

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出现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根据护理缺陷对患者形成负面影响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1.轻度:虽然存在护理缺陷,但对患者未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或仅增加患者轻微痛苦,但未遗留不良后果者。

2.中度:护理缺陷增加患者痛苦,浪费国家财产,或遗漏治疗、重要护理措施和护理记录,存在潜在的医疗安全或医疗纠纷隐患,但未造成严重后果者。

3.重度:存在护理缺陷并且造成患者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者。

非护理缺陷的范畴

1、由于病情或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者。

2、发生难以避免的并发症者。

3、患者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与护理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者。

4、病情所需的药物,在无配伍禁忌,剂量正常的使用过程中仍发生副作用者。

5、在做好准备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检查治疗时,发生意外情况者。

6、疑难重症和罕见病例虽经会诊但限于医疗水平和设备条件难以诊治而发生栓塞、过敏、心跳骤停,内脏自发破裂等情况又无法抢救而猝死者。

7、因其他不可抗拒及难以防范的因素,而造成不良后果者,如患者在有陪护的情况下自杀、坠床、跌倒、烫伤等。

护理缺陷包括:护理管理、语言及行为规范、用药、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及效果、护理

文书书写等方面 的缺陷。护理缺陷的种类及分度判定标准如下:

(一)护理管理缺陷

包括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力,监控不严,职责不明,业务培训不到位,对病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或未采取措施,护理人员配置及派班不合理等,均属护理管理缺陷。

1、因护理人员派班不合理而造成工作未到位,发生护理缺陷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为重度缺陷,造成一定影响为中度缺陷,无不良后果者为轻度缺陷。

2、护理监管不严,无执业注册护士或实习期护士单独从事技术护理操作或书写护理记录,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存在安全隐患,医疗纠纷隐患为中度缺陷。

3、病房环境设施未及时检修,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护理缺陷,增加患者痛苦为中度缺陷,无明显影响为轻度缺陷(非护理能做到的不属此范围)。

(二)临床科室护理缺陷

1、语言及行为规范方面的缺陷

(1)对急、危重患者的治疗和抢救推诿拖延,导致重大医疗纠纷或构成医疗事故者为重度缺陷。

(2)擅离职守、工作失职造成不良后果者为重度缺陷。

(3)护理人员由于语言和行为不符合护理人员行为道德规范,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无不良后果者为轻度缺陷;造成一定影响和后果者为中度缺陷;影响较大者为重度缺陷。(4)未按要求完成工作职责,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造成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无不良后果者为轻度缺陷。

2、用药方面的缺陷

(1)口服药发放的缺陷包括错发、漏发、早发或迟发,发药后对病人交待不清,解释不详致多服、漏服、错服、误服。影响较大者为重度缺陷;有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漏给药物及时发现弥补者为轻度缺陷。

(2)错给、漏给一般药物,如维生素等,超过一日量为中度缺陷,一日量以内为轻度缺陷。(3)错给、漏给毒、麻、限、剧类药品和抗生素、激素、化疗药、胰岛素、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等抢救治疗药物,影响较大者为重度缺陷;有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漏给药物及时发现弥补者为轻度缺陷。

(4).应做过敏试验的药物,未做过敏试验用药,后果严重者为重度缺陷;未造成不良后果者为中度缺陷;做了皮试未看结果又重做为中度缺陷;已做皮试而结果记录不及时为轻度缺陷。

(5)因违反操作规程而致注射时断针,经手术取出,发生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造成患者痛苦者为中度缺陷。

(6)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漏,造成局部组织坏死为重度缺陷;及时处理,未造成坏死,范围直径>5cm为中度缺陷,范围直径≤5cm为轻度缺陷。(发泡性化疗药物导致的局部皮肤过敏不属此列)。

(7)错发治疗饮食,加剧病情为重度缺陷,对治疗有一定影响为中度缺陷,错发、漏发一般饮食为轻度缺陷。

(8)未按医嘱和病情控制输液速度或输入含霉菌、异物等液体使患者病情加重、增加患者痛苦和费用者为重度缺陷;及时发现,处理影响较小者,为中度缺陷,及时发现未造成影响者为轻度缺陷。

(9)使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违反配伍禁忌原则,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及时发现处理,影响较小者为中度缺陷,及时发现,未造成影响者为轻度缺陷。

3、病情观察方面的缺陷

(1)观察病情不细,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影响患者抢救和治疗,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造成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未及时发现患者死亡,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2)主观臆断,擅自给药或盲目执行医嘱,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造成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3)不认真观察产程,未经消毒分娩于厕所、地上或造成会阴三度撕裂、损伤重要器官,导致功能障碍甚至产妇婴儿死亡者为重度缺陷;造成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

(4)产后或术后阴道放置纱布未及时取出或异物遗留阴道内发生感染者为重度缺陷,有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

(5)未挂尸体鉴别卡,致抬错尸体者为重度缺陷。

4、护理措施及效果方面的缺陷

(1)抢救准备工作失误,延误抢救或未及时执行医嘱,影响抢救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有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未造成不良后果者轻度缺陷。

(2)违反操作规程或交接班不严导致输血错误,后果严重者为重度缺陷;有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

(3)因护理不当,造成严重烧伤、烫伤、跌伤、窒息等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有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

(4)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造成严重感染或院内交叉感染者为重度缺陷;有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由于药物吸收不良,致使发生无菌性脓肿不属此范围)。(5)因护理不当发生Ⅲ期压疮为重度缺陷;发生Ⅱ期压疮为中度缺陷;Ⅰ期压疮为轻度缺陷。

(6)因热敷导致患者烫伤深Ⅱ°或面积在1%以上者为重度缺陷;浅Ⅱ°或面积在1%以内者为中度缺陷,Ⅰ°度为轻度缺陷。

(7)危重患者、老年人、小儿等因护理不周发生坠床,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有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无明显影响者为轻度缺陷。

(8)未按操作规程,患者量体温时损伤口表误呑水银或肛表断裂损伤肛门,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有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无明显影响者为轻度缺陷。

(9)昏迷躁动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工具,未开医嘱或未征求患者家属同意使用约束工具为中度缺陷,护理不当发生组织损伤为重度护理缺陷。

(10).错做、漏做重要治疗和护理措施,耽误患者治疗和抢救,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有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

(11)错做、漏做一般治疗和护理措施,造成一定影响者为中度缺陷;无明显影响为轻度缺陷。

(12)特殊检查及术前准备工作未做好而延误检查和手术者为中度缺陷;及时发现弥补者为轻度缺陷。

(13)留取血液标本和特殊标本不符合要求或错留标本、未及时送检,影响结果和患者治疗者为中度缺陷;无明显影响或及时纠正者为轻度缺陷。

5、护理文书书写方面的缺陷,详见《护理文书质量评定标准》。

(三)手术室护理缺陷 轻度护理缺陷:

1、手术包内器械不全,或器械用物不符合要求,但未造成影响者。

2、护送患者回病室未交班,遗漏病历或患者用物于手术室,或将手术室用物遗落于病房者。

3、未按要求进行术前术后访视病人者(除病人不在除外)。

4、各项记录不全或未及时完成但无影响者。

5、未按规定进行各项消毒灭菌工作,但经及时补救未造成影响者。

6、术后终末料理不符合要求者。中度护理缺陷:

1、手术标本丢失或未及时送检影响诊断或增加病人痛苦者。

2、手术包内少备或错备用物,或用物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手术者。

3、术前准备不充分,致使手术停顿时间达30分钟以上者;为寻找敷料、器械,致延误关腹、关胸、关颅时间达20分钟以上者,但未造成严重后果者(体外找到为护士缺陷,体内找到为医师缺陷)。

4、手术时体位不当或采取措施不得力,造成轻度压伤或功能障碍,短期内能恢复者为中度护理缺陷。

5、接错手术病人或摆错手术体位,在消毒皮肤以前发现者为中度护理缺陷。

6、贵重仪器,手术器械使用与保管不善,造成损坏,影响手术者。重度护理缺陷:

1、接错患者或在接送途中病人摔伤,后果严重者为重度缺陷。

2、术前、术中、术后手术台上用物清点和登记不全,手术中途反复查找而影响手术进行并增加病人痛苦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

3、手术时使用电器(如电刀)未加检查,而致病人发生神经损害,皮肤烫伤等,影响功能者为重度缺陷。(如电器功能良好,由于手术者使用不当则为医生缺陷)

其他同临床科室。

(四)供应室护理缺陷

1、高压蒸汽灭菌后用物其指示卡不符合标准者。

2、各种无菌包内少备、错备用物或用物不合要求者。

3、无菌物品不合要求,及各种管道、注射器内有异物。

4、供应物品准备不齐或灭菌过期者。

5、错将未消毒物发给使用者,或包内内容物与标签不符者。

6、供应室误将未灭菌处理或灭菌处理不合格的器材发出;发错器材包或包内少放、错放主要用物影响抢救者。

7、消毒包写错消毒日期者。

8、消毒物品到期,未再次消毒,弄虚作假者。

9、未按操作规程进行,致使消毒包内用物不合要求者。

10、消毒灭菌器检测不严或未遵守操作规程,造成消毒灭菌物品不合格者。

11、消毒灭菌器出现故障未及时报维修,影响物品灭菌者。其他同临床科室。

以上情况增加病人痛苦,造成严重后果者为重度缺陷,如影响诊疗操作者为中度护理缺陷,无影响或及时发现予以补救者为轻度护理缺陷。

(五)婴儿室护理缺陷 轻度护理缺陷

1、婴儿抱错喂奶一次。

2、婴儿未及时安放标记(如床头牌、胸牌、手圈等)。

3、写错婴儿性别或母亲姓名及时发现未造成影响者。中度护理缺陷

1、未认真观察婴儿情况,致使发生变化贻误抢救者。

2、出院时抱错婴儿,经医务人员及时发现采取措施予以补救者为中度缺陷。重度缺陷

婴儿室由于查对不严,抱错婴儿,致婴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或引起医疗纠纷为重度缺陷。

其他同临床科室。

附4:护理文书书写评价标准

护理文书包括入院评估单、入院告知书、三测单、长期医嘱单、长期医嘱执行单、临时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根据缺陷的多少与缺陷的程度分为五级:

Ⅰ级(优):0-5个轻度缺陷。

Ⅱ级(良):1个中度缺陷,或6-9个轻度缺陷。Ⅲ级(合格):2个中度缺陷,或10-15个轻度缺陷。Ⅳ级(不合格):3个中度缺陷。

Ⅴ级(劣级):1个重度缺陷,或1个单项否决。

(一)入院评估单缺陷

1、中度缺陷:(1)24h内未完成;

(2)有过敏史者未详细填写过敏的药物或食物名称;

(3)记录内容填写与护理记录明显不一致,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如: 1)皮肤有破损或压疮为记录或与护理记录单的记录不相符; 2)入院时发热、休克、高血压等记录与护理记录单不符; 3)其他情况填写与病人实际情况不符等。

2、轻度缺陷:

所列项目填漏一处,如:

1)有既往病史者漏填或未写明所患疾病的医疗诊断; 2)生活习惯有特殊嗜好者未注明; 3)使用安眠药物时漏写药名、剂量。

(二)入院告知书缺陷

1、中度缺陷: 缺被告知人签名。

2、轻度缺陷: 缺告知人签名。

(三)三测单缺陷

1、中度缺陷:

(1)测单上的各项记录内容与护理记录单同一时间段的记录不一致,如:

1)出入水量记录不一致;

2)大、小便记录与护理记录单不一致;

3)医疗、护理记录单上有脉搏短绌记录,三测单上无记录; 4)辅助呼吸时,未用“A”表示。

(2)有药物过敏未用红笔在三测单的底栏依次填写过敏药物名称;

(3)三测单相应时间栏内填写“外出”“拒测”,护理记录单上未记录原因;(4)体温和脉搏重叠时标志错误。

2、轻度缺陷:

(1)楣栏、日期、病期、页码未用蓝笔、阿拉伯数字,填写错误或遗漏。遇新年份或月份未按要求填写;

(2)入院、出院、转科、分娩、死亡等未用汉字在40℃以上用红笔顶格填写具体的小时和分钟;

(3)病期或术后病期错填、漏填一处;(4)三测标记未连线一处;(5)大、小便记录漏记一处;

(6)漏填24小时出入水量或尿量一处;(7)漏填每周一次血压、体重等;

(8)三测的点、圆、叉和线粗细不均匀,太大、太小或有涂改不美观。

(四)长期医嘱单(以下缺陷既与医生开医嘱有关,又与护士核对医嘱有关)

1、中度缺陷:(1)医嘱剂量、用法、配伍错误;

(2)患者临床死亡的时间与三测单、病志、护理记录单上不一致;(3)病人出院或死亡后长期医嘱未停。

2、轻度缺陷:

医嘱取消未用红笔写“取消”并在右下角签名。

(五)长期医嘱执行单

1、重度缺陷:

(1)皮试(+)的药物仍有执行签名;(2)医嘱取消或作废后仍有执行。

2、中度缺陷:

(1)执行者无核对着签名;(2)执行者签名漏一处;

(3)因故未执行的医嘱,在备注栏中未说明原因,执行时间栏内未写“未执行”及签名;

(4)抗生素的皮试结果一处未标注;

(5)手工抄写的长期医嘱抄写人和核对人在本条医嘱的“备注”栏上下两格未签名一处;

(6)手工停止的医嘱未在备注栏中写“停止”,及停止时间与签名;(7)医嘱处理不正确,长期医嘱执行单内出现临时医嘱;(8)医嘱内容涂改;

(9)执行单上的时间与实际执行时间不一致。

3、轻度缺陷:(1)签名字迹潦草;

(2)粘贴单楣栏填写不完整,粘贴不整齐、不规范,页面不整洁;(3)医嘱未分页打印一处;

(4)配药者和执行者是同一人时,“配药”栏缺签名一处。

(六)临时医嘱单

1、重度缺陷:

(1)医嘱取消或作废后仍有执行;(2)输了血无合血单;(3)皮试无结果标识;

(4)皮试(+)的药物仍有执行签名;

(5)需皮试的药物静滴和皮试是同一执行时间或间隔时间少于15分钟。(6)两种皮试药物在同一时间做皮试

2、中度缺陷:

(1)缺执行时间和签名一处,执行时间和医嘱不相符;(2)临时医嘱代签字;(3)输血无两人签名一处;

(4)已输血的合血单上无两人签名;(5)“ST”医嘱15分钟内未执行;(6)皮试未注明药物名称;(7)皮试结果无签名;

(8)因故未执行的医嘱未在执行时间栏内用红笔标明“未执行”,未用蓝笔签名,护理单上未记录原因;

(9)“SOS”医嘱在12小时内未使用,没有用红笔在执行时间栏内写明“未执行”并签名,在护理单上未记录原因;(10)长期医嘱记录在临时医嘱单上。

3、轻度缺陷:(1)签名字迹潦草;

(2)皮试结果阳性未用红笔表示;(3)取消医嘱未用红笔,格式不正确。

(七)护理记录单

1、重度缺陷:

(1)护理记录单缺页;

(2)抢救记录未按规定内容书写,如: 1)抢救结束6小时内无记录;

2)危重患者抢救记录欠客观,不真实,与医生记录不一致。(3)未按医嘱或护理常规观察病情,如: 1)缺生命体征记录一次;

2)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无血压观察记录;

2、中度缺陷:

(1)病危病人未每班记录一次,病重病人未2天记录一次,一般病人未每周记录1~2次;

(2)病情动态变化未按日期顺序记录(转科时科与科之间的记录未按时间顺序记录);(3)入院当天、手术当班、特殊检查治疗、病危、病重、出院、由他科转出、转入(含本科的监护室)在护理记录单上无记录;

(4)用强效缓痛剂后未记录;

(5)临时备用医嘱未执行的在护理记录单上未写明原因;(6)在护理记录单上未记录药物过敏发生时间和症状;

(7)入院时皮肤有破损、压疮等异常情况,在护理记录单上未记录或记录不详;(8)病人外出或拒测三测时,在护理记录单上未记录;(9)未正确使用医学术语;

(10)总出入水量计数错误或出入水量记录与三测单不一致;

(11)因故停止或更换液体时未在记录入量的栏内注明丢弃量,未记录原因;(12)引流物未记录性状及量。

3、轻度缺陷:

(1)楣栏漏填,页码不正确;

(2)日期书写不规范,时间未使用24小时制;(3)“重”“危”在病情栏内无记录;

(4)新开或停止观察病情变化的医嘱未记录;(5)同一时间内记录完毕,未按要求签全名;(6)瞳孔观察标记不规范;

(7)卧位方式缺记录或持续长时间同一卧位;(8)总结出入水量的时间与真实时间不符;(9)总出量未记录在出量栏中最后一空格内;(10)总出入量数字下未用红笔画“=”。

(八)手术护理记录单

1、中度缺陷:

(1)无敷料清点记录,无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接班护士签名;(2)灭菌效果监测指示卡或内植物标识未粘贴;(3)各项记录与病人真实情况不符。

2、轻度缺陷:

其它项目漏项一处。

(九)其他

1、重度缺陷:

(1)涂改、损毁、添加记录内容。(2)未按要求观察病情,如:

1)高热的病人在三测单与护理记录单上均缺常规体温观察记录; 2)新入院病人三测单和护理记录单上均无三测、血压、体重记录; 3)住院病人三测单和护理记录单上均无每周一次血压、体重记录; 4)三测单和护理记录单上均未按要求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尿量等。

2、中度缺陷(1)医疗、护理记录不一致;

(2)医学术语错误不通顺,使用主观判断一处。

3、轻度缺陷:

(1)未正确使用公历年、北京时间、二十四小时制;

标准化护理论文 篇6

【关键词】标准化护理流程;压疮;护理质量;满意度

神经外科是医院压疮发生的高危区域,因此压疮的防治护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压疮护理防治中,由于护理方法不统一,措施不一致,虽有监控但成效甚微。我科护理人员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优化了防治压疮的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制定了标准化的压疮护理流程,按制定的标准化压疮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明显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入选条件为2012年1~12月份使用Braden评分量表评估分值≤16分的患者200例,其中自发性脑出血52例,外伤颅脑损伤148例,男性患者152例,女性患者48例,在我科平均卧床时间25天,其中入院时患者已发生Ⅰ度压疮10例,Ⅱ度压疮5例。

1.2方法

1.2.1入院时的预防

压疮高风险患者集中收治,神经外科危急诊多,危重患者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在离护士站近的病房备已铺气垫床的床位8~10张。危重患者、虽不是危重患者,但Braden评分≤16分的患者入院后可直接入住铺好气垫的病床上,避免过多搬动患者,及早进行压疮的防护,入院后做好卫生处置,清洁皮肤,换上病人服,无禁忌症患者行Q1h-Q2h翻身,不允许翻身患者每隔30分钟至1小时压低受压处气垫床,有效缓解受压处皮肤所受压力,对于院外压疮要及时报告护士长、护理部。

1.2.2住院期间的预防与治疗

①预防 责任护士对所管存在压疮风险的患者要动态进行Braden评分,对Braden评份≤16分的患者要报告护士长,并填写难免性压疮报告表报告护理部,护理上除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勤宣教(向患者、家属宣教压疮发生的原因,预防压疮的必要性及方法,争取病人家属参与到压疮预防计划中来,保证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外,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对过于肥胖或消瘦、皮肤薄或水肿、病情不允许翻身患者受压处皮肤(主要为尾骶部,臀裂处左右臀部)使用透明减压敷贴(圣纳公司生产),待自然脱落后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对伴有大便失禁或腹泻患者及时清洁臀部皮肤,使用柔软的纸巾或棉布轻粘,动作轻柔,避免擦、抹动作,清洁后立即外涂马应龙痔疮膏,或炸过的菜籽油、芝麻油,保护皮肤,避免破损;皮肤干燥也是产生压疮的重要危险因素,賽肤润(法国优格制药公司生产)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脂质保护膜,覆盖、隔离保护皮肤并限制表皮水份的流失,防止皮肤干燥。因此,皮肤干燥或风险区域皮肤表面可使用赛肤润,按下喷雾按钮,在使用皮肤部位喷1~2滴,用指尖轻柔按摩一分钟促进吸收,每日3~4次。护士长每天查看危重病人、新病人、Braden评分≤16分的病人,检查压疮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效果,及时予指导。

②治疗 压疮一般分为Ⅰ.Ⅱ.Ⅲ.Ⅳ期,护理工作在去除诱因、营养支持、“八勤”的基础上,Ⅰ期压疮: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等待其干燥,将减压透明贴贴在发红的部位,粘贴不牢固时予以更换;或使用赛肤润喷雾在使用皮肤部位喷1-2滴,用指尖轻柔按摩一分钟,每日3-4次。Ⅱ期压疮:对于直径<5mm的小水疮的处理方法同Ⅰ期压疮使用透明减压贴,>5mm的大水疮表面碘伏消毒后,用2.5ml注射器在水疱边缘将疱内液体抽出,用棉签将水疱内的液体挤压干净后处理同Ⅰ期压疮使用透明减压贴。若是水疱出现破裂或真皮层受到损坏时用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待干,用生理盐水对伤口以及周围皮肤进行清洗,用浸过生理盐水的抗菌医用敷料(南京金地普慧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覆盖伤口,再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固定。根据伤口渗液情况换药,渗液多时每天换药,渗液少时隔天更换至创面干燥,伤口敷料污染随时更换,伤口愈合后抗菌医用敷料自行脱落。无条件者消毒、清洗后可用新鲜鸡蛋内膜覆盖,脱落后及时予更换至创面愈合。Ⅲ期压疮: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棉球对伤口进行清洁,最好伤口所有渗血用无菌纱布轻压止血擦干,用浸过生理盐水的抗菌医用敷料覆盖伤口,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固定,换药次数同上。Ⅳ期压疮:申请烧伤科医生加入,按烧伤科医生意见处理。

1.2.3出院后的预防

对存在压疮风险的患者,拟出院时建议家属准备好大而薄的水垫铺在患者床上(有条件者可准备气垫床或羊毛垫),检查患者及家属对压疮相关知识(如压疮危险因素,翻身间隔时间、技巧,营养支持、皮肤清洁而不干燥的重要性等)的掌握情况,反复宣教,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配合。必要时可发放赛肤润、透明减压敷贴等压疮防护品,一周内责任护士电话回访时询问患者皮肤情况,予以指导。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以及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最终未发生一例院内压疮,已发生的院外压疮通过积极治疗处理,除二例放弃治疗出院外,均全愈。

3 讨论

在临床上压疮的发生率作为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护理工作较为棘手的问题。在患者开始住院时,即按标准化压疮护理工作流程做好压疮的防治护理,规范护理行为,让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减少了压疮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陪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莉,刘春年.赛肤润预防褥疮38例[J].医药导报,2006,25(9):925.

[2] 马再华.透明敷贴在神经外科预防压疮中的应用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73-174.

[3] 孙祥丽.重症监护患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20-321.

[4] 赵艳菊.压疮的预防护理.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6(4):82.

[5] 梁爱华,阎泽雨,吴姗.临床护理路径在预防难免性压疮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6):117-118.

标准化护理论文 篇7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护理,实践教学

近年来, 医学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学校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且随着病人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 请临床病人频繁参与教学活动不太现实。而护理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 护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基于此, 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 SP) 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重要、棘手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

SP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 能以复制方式准确表现与真实病人相似情形的健康人, 其能同时发挥模拟病人、评估者和指导者等多重功能, 具有一致性、反复使用性和良好依从性等特点[1,2,3]。SP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中[4,5], 近年来, 国内一些院校也陆续引入SP, 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各类专业的教学与考核中。我科尝试将SP应用于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2月来我科实习的86名护生,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3人, 男生4人, 女生39人, 年龄 (20.19±4.91) 岁;对照组43人, 男生3人, 女生40人, 年龄 (20.63±4.64) 岁。两组护生年龄、性别、学历以及入科考试成绩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在护生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的原则下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法, 即带教教师根据实习大纲要求选择合适的病人, 依据病情讲解存在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同时请病人协助示教相关操作技术;学生根据临床情况, 在病人合作的基础上进行问诊, 学习相应技能。实验组则引入SP教学法, 即带教教师用病人示教, 学生则进入设置的SP情景中练习。具体步骤如下。 (1) SP的培训。选择我科临床经验丰富、沟通表达能力强且自愿参加课题研究的4名护士, 培训考核合格后录用为SP。每次使用SP前将培训及应用材料和评价标准交给SP练习掌握。在学生训练过程中, 要求SP扮演的病人真实可信, 保持同样的状态, 并有良好的依从性。 (2) SP教学。将实验组护生分为4个小组, 每个小组配备1名SP辅助练习。小组护生对SP进行评估解释, 并进行相关技能操作, SP模拟相应疾病的病人, 并根据学生的问诊、解释和操作进行表演。在练习过程中, SP可对护生满足病人要求及解决问题方面提出反馈意见。

1.3 评价方法

1.3.1 理论考试

结束实习前一周内, 两组护生统一进行出科理论考试。

1.3.2 临床案例考核

结束实习前一周内, 两组护生统一进行临床案例考核。要求护生从题库随机抽取一个模拟案例, 根据模拟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做出相应决策, 并完成相关操作。由两名未参加培训的临床教师现场评分, 评分项目包括操作技术、心理素质以及沟通能力。

1.3.3 教学满意度调查

在实习结束后, 向两组护生发放调查问卷, 以了解两组护生对各自带教方法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述,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护生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成绩、心理素质成绩以及沟通能力成绩。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护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2 结果 (见表1~2)

表1~2显示, 实验组护生的操作技能成绩、心理素质成绩以及沟通能力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 且对SP教学法的满意率更高 (P<0.05) 。两组护生的理论成绩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SP教学法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对SP教学法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SP教学法更有助于护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与此同时, 护生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也得到相应提升, 护生对此教学方法持肯定态度。

SP作为经过专门训练的模拟病人, 能表现出真实病人的各种阳性症状, 可以此来加深护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此外, 在护生实际操作过程中, SP熟知操作项目评分标准, 因此能作为指导者和评价者对护生的操作及时指导、评价和反馈, 有利于护生准确掌握知识[6,7]。在此过程中, SP还可以通过向护生提出各种与疾病、操作等有关的问题和要求来促使护生完成对理论知识点的再回顾和实际应用[6], 并通过描述自己的各种感受或者“制造麻烦”等方式锻炼护生的沟通技能、心理素质等。而SP生动形象的展示和能交流、互动的特点也使护生易于产生学习兴趣而乐于接受SP教学法。

3.2 SP的实用性

传统的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以塑料模拟人及护生相互练习为主[7], 前者较为机械、死板[8,9], 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临床情景, 但真实度较低, 护生不够重视, 且护生相互练习时手法是否正确难以掌控[7]。此外, 临床典型病例的缺乏以及病人不愿意配合等也给相应的教学活动造成困难。而SP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 因此可应用于护理专业各门课程的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但鉴于招募普通人充当SP和规范化培训目前对医学院校来说较困难, 因此采用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教师或者是临床护理人员充当SP更为实际。但由于某些侵入性的操作无法在SP身上进行,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4 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 SP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帮助护生提高操作技能, 而且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SP的应用是否有助于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实现当前高等护理教育培养智能型、应用型、创造型护理人才的目标提供教育教学改革参考。

参考文献

[1]Barrows H S.An overview of the uses of standardized patients for teaching and evaluating clinical skills[J].AAMC Acad Med, 1993, 68 (6) :443-451.

[2]Distlehorst L H, Dawson E, Robbs R S, et al.Problem-based learning outcomes:the glass half-full[J].Acad Med, 2005, 80 (3) :294-299.

[3]Gorter S, Rethans J, Scherpbier A, et al.Developing casespecific checklists for standardized patient based assessments in internal medicin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cad Med, 2000, 75 (11) :1130-1137.

[4]Kassebaum D G, Eaglen R H.Shortcomings in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apos;clinical skills and behaviors in medical school[J].Acad Med, 1999, 74 (7) :842-849.

[5]Parish S J, Weber C M, Steiner-Grossman P, et al.Teaching clinical skills through videotape review:a randomized trial of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reviews[J].Teach Learn Med, 2006, 18 (2) :92-98.

[6]尹海鹰, 徐志芳, 韦雪丹, 等.标准化病人在护生健康评估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 2013, 35 (3) :368-369, 372.

[7]赵艳琼, 宋志红.学生标准化病人在本科护生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4 (4) :201-202.

[8]桑美丽, 刘晓英, 徐梅.应用PBL法构建新的护理技能教学模式[J].家庭护士, 2008, 6 (9) :2332-2334.

标准护理单元设计解析 篇8

医疗行为是带有很强社会性以及地域性的公共社会行为。地域的差异, 经济基础的差异, 文化程度的差异, 都会直接体现为医疗环境和手段的差异, 与之相对应的医疗建筑也会产生相应的差异。我国目前公共医疗服务环境极不平衡, 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还很薄弱, 人均享有的医疗服务资源还很缺乏。尤其是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变快, 个人健康状况越来越难做到以预防为主, 同时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也从客观上增加了城市医疗资源的负荷。

伴随着生活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 城市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医保措施的逐步完善使得就医人群的数量越来越多, 主观上对医疗服务规模有了更大的需求。而医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为了更好的满足治疗服务需求, 功能越来越庞杂, 综合性越来越强, 客观上也造成医疗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扩建、新建医院成为整个社会的需要。

1 项目概况

成都军区总医院新建住院综合楼107 406.94 m2。其中地上:76 974.81 m2, 地下:30 432.13 m2, 基底面积:5 934.06 m2。建筑层数:地下3层, 地上19层。建筑高度:85.450 m。4层~19层为住院部, 根据医院总体规划, 设置有神经内外科、呼吸内科、胸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儿科、骨科、肾内科、泌尿外科、烧伤整形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等学科。

2 设计要点

2.1 标准病房

标准层采用医患分区的平面设计。大部分病房设计在南侧, 包含三人间、双人间、单人间、无障碍病房, 兼顾各阶层患者群体。所有病房均能够自然采光通风, 每间病房都配有卫生间。根据北方特点, 卫生间设在走廊侧。床头距地1.35 m设置水平医疗带, 安装三气及呼叫系统。房间内设有衣帽柜。

2.2 医护工作区

医护区布置在北侧, 内设有专门的医护电梯, 服务医护人员。男女值班室、住院总值班室、男女更衣间, 主任办、专家办、资料室等一应俱全。为了方便医患沟通, 还专门设计了洽谈室, 保证了患者的隐私和整个病区的就医环境。

2.3 护士站

护士站位于病区的中心部位, 依次展开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洽谈室等功能。充分考虑到护士巡视每间病房的时间和距离。

3 设计理念

1) 功能合理, 流线明晰, 便捷科学。在平面功能设计中, 我们充分考虑了相关功能的联系性。分析了住院部与医技部、ICU、手术部的关联。在满足医疗行为需求的同时, 注重人性化设计, 切实做到了各种流线各行其道, 互不交叉。

标准层采用医患分区的平面设计。对垂直交通的功能进行梳理。主交通核的十部医梯设计为患者梯和手术专梯, 医护区单独设置医护专梯, 可兼作药品运输, 食梯负责与食堂的联系, 污梯作为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的出口。各个流线有序高效, 互不影响。

2) 学科设置联系紧密, 设施齐全, 满足医疗需求。新建住院楼建筑面积达到了110 886.34 m2, 病床数1 308张, 势必将大大缓解现阶段医疗服务供应紧张的矛盾。但是新建床位数已经超过了医院现有规模, 既要用好原有资源, 还要使得新建资源能够为医院的发展提高创造物质基础, 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设计工作的难度。

经过与院方多次讨论研究, 在保证医院正常运营的前提下, 结合各学科发展需要, 选取了一部分学科进驻新建住院综合楼。进驻的同时, 完成学科硬件的升级换代。

4层~19层为住院部, 根据医院总体规划, 设置有神经内外科、呼吸内科、胸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儿科、骨科、肾内科、泌尿外科、烧伤整形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等学科。我们遵循外科临近手术层布置, 交叉学科临近布置, 神经内科尽量低层布置, 得到了院方领导和各学科的一致认可。

为了便于不同学科开展专向治疗工作, 我们根据各学科需求, 在相关科室的护理单元中开辟了ICU, NICU, 药浴等特殊治疗用房, 丰富了治疗手段。同时我们结合医院经济杠杆, 合理适度的控制主力学科的规模, 保证如儿科等弱势学科的学术地位, 平衡发展, 保证了综合医院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的需要。

3) 护理单元布局经济实用,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建住院综合楼功能以住院为主, 住院病区标准层的布置, 我们兼顾患者的就医条件和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单层建筑面积3 700余平方米, 分成两个标准病区, 每个标准病区46床。这个床位数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综合医院的标准护理单元来说算较少的, 但是这是综合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患者住院环境以及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后最平衡的一个指标。从设计上杜绝了可能出现的无休止的扩张而导致的服务能力变差, 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 同时对学科的发展做了适度的预留。

为了适应医学技术的发展, 医疗设备和治疗手段更新对建筑可变性的需要, 新建住院综合楼除部分科室的个别需求, 我们采用了标准化设计, 平面布局、各病区规模、病床数、医护区面积基本相当, 符合经济适用的建设理念, 为医院可持续发展预留了足够的施展空间。

通过标准化设计, 客观上遏制了部分学科盲目扩大化, 保护了部分学科被动萎缩。将发展技术和服务水平放在首位, 将综合治疗能力作为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方向, 将本院特色与市场需要相结合。最终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达到医患的双赢。

4) 人性化、数字化、智能化。

a.人性化。人性化设计体现在三个方面:建设理念、服务病患、关爱医护。建设理念必须人性化, 在标准单元的设计中, 首先对垂直交通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流线需要设置病床梯、手术专梯、污梯、餐梯、医护专用梯, 将每一种流线拆开。从住院综合楼入口到各间病房, 均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并设置了无障碍病房, 在必要的位置设有各种导向性标示, 将人性化的理念细化到护理单元中需要的点位。

服务病患必须人性化。每个病房都设有自己的卫生间, 都能自然采光。餐车可通过食梯直达各个病区并配有配餐间及加热设施, 既保证了病房内的休息环境, 也方便患者、医护人员就餐, 同时也方便了送餐的后勤人员。每个病区还设有污洗间和晾衣阳台。病区外部有供家属休息的家属等候区。为了方便住院患者的常规检查, 减少与门诊患者的就医冲突, 我们在大楼中部创造性的设计了综合检查治疗区, 给予了医患双方的工作、治疗极大的便利。

医护人员也需要关爱, 往往技术水平越强的医院, 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越大, 工作环境越差。加之现阶段由于各方面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 医患之间互不信任, 主观上增加了医疗工作的难度, 影响了治疗效果。我们在护理单元实施医患分区, 分流,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提高治疗工作的效率。在考虑到各学科开展工作和自身完善的前提下, 保证一定比例的医护办公面积, 在每个病区设计男女值班室和住院总值班室, 通过完善后勤服务体系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b.数字化。创建数字化信息库。门诊患者从入院挂号开始, 个人信息就将记录在医院的数据库中, 医生的诊断、病历、检查、用药每一步都有据可查。进一步完善了住院治疗体系。

住院患者通过各种信息的存储, 丰富了原有的以病案室为中心的医疗信息存储体系,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失误率。

数字化新型设备的投入, 一方面提高了医生诊断的准确率, 另外在一些学科通过数字化模型, 可以直接指导医生治疗。

c.智能化。我们与国内知名的智能化专业团队合作, 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 设计了专门的信息机房, 控制新建住院综合楼的各种信息交互和医用照明。

在住院综合楼我们与专业厂家配合, 预留了轨道物流系统, 该系统可通过智能化控制, 将药品、标本等送达住院楼各个需要的点位。我们认为轨道物流传输模式替代人力运输药品物品的模式将是未来医院的发展方向, 将大大优化医院有限的人力资源, 提升医院的服务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

4 结语

改善就医、从医环境,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 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 既有利于患者康复, 也有利于医院稳定。建立新时期的和谐医院, 就是对患者关怀、对医者尊重、对社会负责。

汉代名医郭玉曾说:“医之为言意也, 腠里至微, 随气用巧, 针石之间, 葶芒即乖。”

现代综合医院护理单元作为患者和医护人员长期生活共存的重要空间, 必须对每一个群体给予应有的尊严与必要的保护。作为设计的核心就是对涉及到的行为和流线进行有效的梳理和组织, 满足不同人群心理的需求, 才能保证医疗行为顺利高效的运转。

参考文献

标准化护理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选取2013年1月~12月6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1月~12月6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实用内科学》制定的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1],并均经脑脊液、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证实。(2)均经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同意加入调查研究。排除标准:(1)既往有急性或慢性肾脏疾病病史,有高血病史。(2)脑膜炎类型属于病毒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膜炎型脑囊虫病。对照组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5~36(25.2±5.53)岁;其中入院时昏迷15例(24.2%),40例(64.5%)患者伴有持续性头痛、发热和呕吐等临床症状,24例(38.7%)患者症状较轻,自诉不明原因头痛、呕吐等不适;置管类型:尿管40根、胃管10根、脑室引流管8根、气管切开6例;置管时间18~45(24.8±5.32)d。观察组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4~37(24.9±5.48)岁;其中入院时昏迷16例(25.8%),42例(67.7%)患者伴有持续性头痛、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25例(40.3%)患者症状较轻,自诉不明原因头痛、呕吐等不适;置管类型:尿管41根、胃管10根、脑室引流管7根、气管切开5例;置管时间19~46(26.2±5.16)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置管种类等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均给予患者采取对症处理,一般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强化期时间为3~4个月,巩固期1~1.5年;激素治疗用于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伴局部神经体征和蛛网膜下腔阻塞的重症患者,疗程为3~4w并逐渐减量,2~3w内停药;采用20%甘露醇对颅内压高的患者进行脱水治疗;对于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早期有椎管阻塞及肝功能异常者,进行鞘内药物注射治疗,每隔2~3d异常,临床症状消失后每周2次,症状体征消失后1~2w1次,直至脑脊液监测正常以及侧脑室引流治疗等方案。对照组患者采取TBM常规护理,即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和病情观察,指导其注意休息,遵循各管道护理要求进行护理,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护理期间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其缓解负性情绪。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保证其机体营养平衡,对意识清楚的患者劝导其戒烟、酒。建立Braden评分表,对分值<1分者进行压疮防护措施,翻身时避免拖、拉、扯等,对骨突出予保护膜覆盖,并定时按摩受压处促进血液循环[2]。同时,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2.1 标准化用药指导

帮助患者制定正确的服药计划,按时发放药物,并督促患者将药物服用后在离开。特殊情况导致药物漏服者应尽量补上,但不能将双倍剂量或1日药量一次服用而影响血药浓度,应根据药物半衰期服用。同时应严格落实对药物副作用的观察,特别是幼儿或伴有后遗症的患者,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第8对脑神经损害,应经常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耳鸣并注意观察智力障碍的患者与外界接触的灵敏度,以判断其听力。

1.2.2 脑膜刺激期护理

患者易出现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头痛及高热惊厥等症状。此时期护理人员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者穿单位干洁,并遵医嘱正确使用脱水剂,严格控制摄水量,控制在每日1500~2000ml内,防止和纠正脑水肿。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包括脑疝、呼吸衰竭、尿路感染、消化道溃疡及褥疮五大类,每例患者可同时出现多种并发症。(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3]:治愈:患者实验室检查各项目正常,不存在任何不良症状,临床指针消失;好转: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体征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变化或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化护理干预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化护理干预后,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比较无差异性(P>0.05)。见表2。

3 讨论

3.1 标准化护理干预制定原则

TBM标准化护理干预是根据近年来TBM医疗方面的发展、医院整体护理质量评估指标、广东省护理操作规范,结合患者病情、治疗及护理等多方面因素,反复实践、总结、分析制定出的护理方案。

3.2 标准化护理干预可降低TBM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关研究报道TBM发病后第5d开始进行抗痨治疗,死亡率为6.2%;第10d开始治疗,死亡率为29.2;发病后半个月开始治疗,死亡率高达52.7%;第20d后才开始治疗,死亡率达100%。加之TBM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易出现误诊误治情况,对患者的预后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3.3 问题与展望

标准化护理干预是以整体护理为指导,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为目的的全程护理模式。本研究实施过程中,对新入院患者进行系统性评估,注重运用护理程序思维实施护理,而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规范化护理计划,使患者的病情变化得到及时观察和处理,间接也使医患间关系更为融洽,使患者成为了最终受益者。开展标准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虽有所降低,但仍有1例褥疮的发生。经系统分析后,总结是由于患者年龄较高、体型消瘦,且处于昏迷期,为患者进行压疮护理后效果不显著,最终仍导致压疮发生。

摘要: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标准化护理干预;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的62例结核性脑膜炎住院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及治疗效果。采用标准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住院期间,采用标准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了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利于患者病情康复,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标准化护理干预,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谢素霞.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护理对Braden评分法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5):196-197.

[2]马秀杰.协同护理对结核性脑膜炎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9):82-83.

标准化护理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病人, 男45例, 女35例;年龄27岁~92岁, 平均70.3岁;脑梗死34例, 休克7例, 重症颅脑外伤14例, 重症肺部疾病9例, 严重心脏疾病4例, 肝性脑病3例, 晚期肿瘤5例, 脊柱骨折3例, 重症肌无力1例;同时合并大小便失禁20例, 单纯大便失禁42例, 单纯小便失禁14例, 肥胖、汗液等原因引起4例;轻度IAD 17例, 中度IAD 35例, 重度IAD 22例, 真菌感染6例。将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按常规经验处理的4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 将2012年11月—2013年12月伤口组会诊运用IAD标准化护理流程处理的40例病人设为观察组。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疾病种类、IAD分级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轻度:皮肤干燥、完整没有水疱, 但是出现边界不清的粉色或者是发红区域, 触诊皮温升高, 病人主诉有疼痛或者刺痛;中度:受损皮肤发亮发红, 局部出现破溃, 并有渗液或者渗血, 病人主诉疼痛明显;重度:受损皮肤发红、裸露而且有渗液、渗血, 皮肤颜色深暗的病人皮肤可能会呈现黄色或白色;真菌感染:受损皮肤出现红疹红斑并且伴有散在的小红点, 病人有可能主诉有瘙痒感[3]。

1.3 方法

1.3.1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软纸巾擦拭大小便等污染物后用温水毛巾擦洗干净会阴部及肛周皮肤, 加强翻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如会阴部或肛周皮肤有破溃者外加抗真菌或抗感染软膏治疗。观察组运用IAD标准化护理流程处理, 由我院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负责, 造口组成员协助, 在院部及护理部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2013年在全院护士中针对有关的IAD知识进行了3期培训。根据国内外文献及有关规范制订了IAD干预工具、上报流程、处理规范等。伤口造口组每季度对全院各科室进行检查流程的执行情况, 并及时予以指导。

发生IAD立即请伤口组会诊, 根据IAD干预工具评估失禁病人皮肤, 确定皮炎的分级, 根据分级情况采用适宜的护理措施, 对所有IAD病人均用一次性湿纸巾擦拭, 规范擦拭方法, 不用力来回擦拭, 注意擦净皮肤褶皱处。因为3M无痛保护膜能在皮肤表面喷洒后形成无色透明膜, 具有防水、防摩擦作用, 氧气能渗透至膜下, 可有效保护皮肤[4], 所以在此后使用3M无痛保护膜喷在发红皮肤处, 视皮炎的严重情况喷1次~3次;对中度、重度IAD病人, 在实施以上措施基础上, 皮肤破损处用生理盐水擦拭干净, 然后在皮肤破损处涂抹造口粉, 最后再喷无酒精配方的皮肤保护膜, 视病人失禁及皮肤状况, 一般每天执行1次~3次[5]。如果病情许可定时翻身减压。对真菌感染病人用一次性湿纸巾擦拭干净后涂抗真菌感染的软膏, 然后喷3M无痛保护膜进行保护。

出现IAD规定每班床边交接, 每隔3d进行1次评估, 中度及以上的皮炎均需伤口组进行会诊, 如3d内无明显好转的, 也需伤口组进行会诊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对重度病人每周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负责跟踪愈合情况。

1.3.2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皮肤完全恢复正常, 皮疹完全消退;好转:皮肤红肿红斑明显改善, 皮疹有所消退;维持现状:临床症状没有改善[6]。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目前, 老年及神经科病人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较高, 容易发生IAD, 没有规范的评估、护理流程等, 给护士带来了很多的工作量及很大的困难, 也给病人造成痛苦及增加经济负担。

护士对IAD的认知严重缺乏, 张芹玉等[6]对IAD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中显示, 临床护士在校所学的有关于IAD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再加上临床培训不够, 使现在临床上各个层次的护士均对IAD的知识掌握不够, 甚至不能正确区分IAD和压疮, 不能很好地为IAD的病人提供正确、有效的护理, 因此我院之前针对IAD的病人护理效果一般。之前针对IAD的处理, 因为认知不足及没有规范的评估工具及规范的护理流程, 凭经验处理, 会阴部及肛周皮肤发生IAD时, 我院护士不能按照IAD的分级予以正确的处理, 在病人失禁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时无法避免病人皮肤不再被大小便刺激, 而且未规范擦拭的方式及要求, 有的甚至在擦拭过程中造成了皮肤进一步损伤, 或者皮肤皱褶处未擦拭干净, 引起IAD进一步加重。而且针对皮肤破损的病人, 抗感染及抗真菌软膏交替使用, 针对性不强, 因此效果不如观察组明显及有效。

我院自从2012年年底在护理部大力支持推广下, 对全院护士进行有关IAD知识的培训, 并根据国内外的文献、优秀论文、有关书籍等, 选择IncontinenceAssoceated Dermatits Intervention Tool (IAD-IT) 表作为我院的IAD的干预工具, 建立标准的IAD的具体护理流程, 采用标准化护理流程, 发生IAD后每个不同级别应该采取的适宜的护理措施及产品, 伤口组的会诊、跟踪制度, 并在全院推进, 注重IAD的护理三部曲, 即清洗、滋润、保护, 对症处理,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治疗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证明采用标准化护理流程处理IAD疗效明显。

总之, 目前临床上在伤口造口专科小组的带领下, 院内制订相对比较规范的标准化护理流程, 每个科室均有书面规范作为参考, 并积极培训院内护士, 能让护士更快地掌握正确的IAD的识别和评估, 规范的上报系统, 并在专科护士的指导下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Gray M, Bliss DZ.Doughty DB, et al.Incontinence-associated dermatitis:A consensus[J].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 2007, 34 (1) :45-54;55-56.

[2]Bliss D, Savik K, Harms S, 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perineal dermatitis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J].Nursing Res, 2006, 55 (4) :243-251.

[3]BlackJ.MASD Part 2:Incontinence-Associated dermatitis and Intertriginous Dermatitis[J].Journal of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ing, 2011, 38 (4) :359-370.

[4]杨益群, 李惠令, 邱美华, 等.3M无痛保护膜对放疗后皮肤保护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1) :989-990.

[5]钱惠玉, 徐文亚, 翁亚娟.3M伤口保护膜联合造口护肤粉在治疗失禁性皮炎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12, 11 (8) :34.

标准化护理论文 篇11

【关键词】医院评审;门诊护理;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68-02

2011年12月24日卫生部下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山西省根据卫生部要求,本着“标准只升不降、内容只增不减”的原则,在2012年2月制定了《山西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我院在2012年8月在山西省率先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并获得好的成绩。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和重要组成部分,门诊护理工作的优劣、服务态度的好坏、护理技术的高低,不仅反映门诊护理管理水平,还会影响整个医院的声誉。在2012年中我院门诊护理工作通过对照新的评审标准找差距、注重落实标准、持续改进等措施促进了门诊护理质量的提高,并获得了评审专家的肯定。现具体内容如下。

1、对照标准组织学习,提高门诊护理人员对标准的认识

1.1 新的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具有细、全、重视管理及医疗护理安全等特点,对其内涵均要反复学习,领会精神,从思想上认识标准,理解标准,掌握标准,才能更好的做好各项工作。门诊部护士长通过参加培训、查找资料等将标准中涉及门诊部分进行逐条梳理,并对照标准评估目前的护理工作,制定迎接评审工作计划。

1.2 组织门诊护理人员学习,解读标准要求,并制订具体工作措施,要求人人掌握标准,落实标准,参与到等级医院评审中来。

2、对照标准,完善门诊护理工作

2.1 努力优化就诊流程,改善就诊环境

2.1.1 工作时间前移。为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及针对外地患者逐日增多的现象,门诊部经过广泛调研,在上午工作时间前移30分钟的基础上将下午工作之间前移1小时,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

2.1.2 设立了院长代表接待处。在门诊二楼大厅开展院长代表接待工作,监督门诊日常工作,并解决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1.3 为缩短门诊患者辅助检查等待时间,对门诊与住院患者实行错时错峰检查制。

2.1.4 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门诊二楼大厅及四楼超声室门口为患者提供开水及一次性水杯,为患者准备轮椅、平车等开设方便门诊;门诊二楼大厅设电子触摸屏为患者提供医师信息、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查询服务;LED显示屏滚动播出医师出诊信息;各候诊区域播出数字电视,为患者提供方便、温馨的就诊环境。

2.1.5 坚持全年无假日门诊制,方便患者就医。

2.2 努力提升门诊服务品质

2.2.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为患者提供精细化服务,让患者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从门诊护理人员仪表、仪态抓起,倡导微笑服务、主动服务,提升医院服务形象。打造分诊、导诊、化验结果查询、咨询服务、投诉接待一站式门诊服务。

2.2.2 将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与考核挂钩,努力实现工作中“零投诉”。

2.2.3 积极开展检验结果查询服务,为就诊患者提供电话查询与化验单邮寄服务,更好地方便患者。

2.3 积极开展并推进预约诊疗服务

2.3.1 完善预约诊疗工作制度,使流程更科学规范,同时加强对预约诊疗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患者预约诊疗比例。

2.3.2 在电话预约、网络预约的基础上开展了现场预约诊疗、复诊预约诊疗服务,便捷了预约程序。

2.3.3 利用下乡扶贫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与基层医院建立预约转诊服务机制,促进了预约诊疗工作。

2.4 完善各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加强学习

2.4.1 修订与完善了各种应急预案,如门诊诊疗过程中突发急救事件应急预案与工作流程,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门诊高峰时段医务人员调配应急预案等。

2.4.2 组织门诊护理人员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其快速反应能力。

2.4.3 演练结束或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均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针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整改措施,促进全员提高。

2.5 延伸门诊功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

2.5.1 为满足门诊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门诊部全年在分诊台及各诊室发放各种疾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2.5.2 在门诊大厅设置活动版面并定期更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如“控煙教育”、“艾滋病知识宣传”等。

2.5.3 每月定期进行健康讲座活动,将群众需求的健康知识、常见病的预防、康复知识等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受到广大门诊患者的好评与欢迎。

2.5.4 与临床科室大力配合在门诊大厅开展义诊咨询服务,如“世界卒中日”、“世界肿瘤日”义诊活动,提升了服务品质。

3、针对问题,积极开展自查工作

3.1 新的评审标准运用质量管理PDCA的原理,体现持续改进。因此,我院在积极完善工作的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自查工作,如科室自查、职能科室检查、医院评审领导组模拟检查等,对照标准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病人的实际感受来评价门诊的整体服务品质。

3.2 门诊护士长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科学分析原因,制定具体改进措施,并限期追踪改进效果。通过自查工作,促进了门诊护理质量的提高,并将“持续改进提高”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4、成效

标准化护理论文 篇12

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标准护理计划可分为6个问题:

1 知识缺乏

1.1 相关因素新确诊的疾病, 信息来源受限, 缺乏学习动力, 文化程度低。

1.2 护理目标病人能够描述糖尿病的症状及一般治疗方案;能合理控制饮食;能适当运动;能自我监测血糖、尿糖。

1.3 护理措施

提供一个安静、没有干扰的学习环境;向病人及家属讲述糖尿病的概念、治疗及愈后;饮食疗法是所有类型糖尿病的重要基础疗法, 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饮食疗法的目的和必要性, 教会病人及家属根据标准体重、热量标准来计算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并教会病人怎样分配三餐食物及合理安排膳食结构, 以使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尿糖在食前、就寝时阴性, 指导和评价在家的饮食, 做好饮食记录等;对于临床上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要向其说明注射胰岛素的目的、必要性、种类、注射量、时间、部位及副作用等, 遇到自己注射胰岛素困难的患者, 要对其进行指导, 并学会根据尿糖水平计算和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对用基础疗法不能充分控制的患者, 治疗时还应予以口服药以降低血糖, 但应用不当则可发生低血糖。应指导患者正确的服药, 向患者说明药的种类、特征、作用、副作用、服药方法以及防止忘记服药的措施等;运动疗法能提高肌肉利用糖的能力, 以降低血糖, 减少胰岛素的需要。要让患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 确定运动强度, 确保运动安全, 记录每天的生活行动;控制体重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一环, 要指导患者维持或接近标准体重及计算标准体重的方法;介绍尿糖试纸的使用方法, 教会病人怎样监测血糖、尿糖, 怎样留四次四段尿等;指导病人怎样预防和紧急处理低血糖,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 可食用方糖或饴糖;要重视足部的护理, 指导患者每天洗脚、按摩, 保持足部良好的血液循环, 每天观察两下肢有无冷感、麻木感出现, 预防发生糖尿病足。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2.1 相关因素体内胰岛素不足, 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 脂肪、蛋白质分解加速, 不适当地控制饮食。

2.2 主要表现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20%以下;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

2.3 护理目标能摄入足够的营养素;营养状态有所恢复, 体重增加, 直至恢复理想体重。

2.4 护理措施

与营养师一起根据病人的理想体重及工作性质, 参照原来的生活习惯等因素, 计算出每日所需总热量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所占比例, 并按要求提供食物, 鼓励病人按时按量进餐;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在进食前不做引起疼痛和不适的治疗、护理和检查;如果发生低血糖应立即采取措施, 并通知医生。

3 急性并发症———感染

3.1 相关因素

机体防御机制减弱, 高血糖有利于某些细菌生长, 末梢血液循环不良。

3.2 主要表现

呼吸系统感染如合并肺炎等;皮肤感染如足癣、甲癣、体癣等;败血症;口腔系统感染如牙周炎。

3.3 护理目标能复述正确的预防感染措施;无感染发生。

3.4 护理措施

指导病人合理控制饮食及适当体育锻炼;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指导病人皮肤保健;定期房间空气消毒, 并用84消毒水擦拭室内用物及地面;经常用中性肥皂和温开水洗澡;指导病人足部保健, 尽早向医生报告足部的问题, 每次就诊时请医生检查病人的足部;指导病人牙保健, 保持口腔卫生, 按时刷牙, 定期检查牙齿;嘱病人戒烟、禁酒。

4 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4.1 相关因素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感染;应激情况如创伤、手术等。

4.2 主要表现

有疲乏、极度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出现酮体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深大, 有烂苹果味, 嗜睡、头痛、意识模糊, 以至昏迷。

4.3 护理目标

病人能复述出酮症酸中毒的的症状、体征及诱因;不发生酮症酸中毒。

4.4 护理措施

安慰体贴病人, 以消除紧张因素, 保持思想乐观、情绪稳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病人尿糖、尿酮的水平, 观察病人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有无烂苹果气味, 出现异常情况, 应立即通知医生, 遵医嘱给予处理;准确及时地记录24h出入水量;指导病人合理控制饮食, 避免饮食不当等诱发酮症酸中毒。

5 慢性并发症

5.1 相关因素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有其他慢性疾病。

5.2 护理目标病人能描述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表现;病人能认识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出现。

5.3 护理措施

当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视力障碍、四肢感觉障碍、小腿和足部溃疡等慢性并发症时, 应立即就医, 作缓解痛苦护理, 强调控制血糖是防止并发症恶化的重要措施, 进行并发症诊疗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教育。

6 焦虑

6.1 相关因素健康状况改变和角色的转换;环境和日常生活发生改变;终身疾病的困扰。

6.2 主要表现失眠、疲劳、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尿频、坐立不安;忧郁、恐惧、易怒、丧失信心;健忘, 思想不能集中, 不愿面对现实。

6.3 护理目标能描述焦虑的症状;能描述减轻焦虑程度的方法;焦虑感减轻或消失。

6.4 护理措施

上一篇:全面小康总攻坚下一篇:幼儿园小班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