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标准论文

2024-09-11

学费标准论文(通用5篇)

学费标准论文 篇1

1 问题的重述

请你们根据中国国情, 收集诸如国家生均拨款、培养费用、家庭收入等相关数据, 并据此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 就几类学校或专业的学费标准进行实例分析, 得出明确、有说服力的结论。

2 问题的分析

就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标准进行定量和实例分析。调查显示:影响各院校学费的主要因素是:院校所在地、院校种类 (综合、医学等) 、院校级别 (本、专科) 。从而分析时, 又由于我国对高等教育数据统计不完善, 所以我们以省为基本单位先对高校学费定量分析。在定量和实例分析合理性时, 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状况,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由财政拨款、捐集资收入、事业收入 (包括学费) 、基建拨款、其它组成。其中主要由政府 (财政拨款) 和个人 (学费) 两大主体共同分担; (2) 人均学费与家庭最大承受能力的差距; (3) 人均培养费用随时间的变化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再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合理性评价, 在模型的改进中构造一个满意度函数。对A省利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将来几年学费的发展趋势。

3 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讨论, 得知现行的学费标准对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比较大, 我们利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将来几年学费的发展趋势, 以便为制定出更好的改革学费标准提供建议。

3.1 模型的建立

设:xi (0) = (xi (0) (1) , xi (0) (2) , …, xi (0) (n) ) 各阶段的样本数据xi (1) = (xi (1) (1) , xi (1) (2) , …, xi (1) (n) ) 为xi的一次累加序列;其中xi (1) (k) =

则可建立灰色预测GM (1, N) 模型:

其中d (k) 为xi的灰倒数d (k) =x0 (1) (k) -x0 (1) (k-1) =x0 (0) (k) ;

z0 (1) 为x0 (1) 的均值数列z0 (1) (k) =

a为发展系统, b为灰作用量, z0 (1) 为白化背景, 经简化可得方程:

将x0 (0) (2) , …, x0 (0) (n) 带入方程可得

在最小二乘法意义下可求解此线性方程得u= (BTB) -1BTY

由GM (1, 1) 灰微分方程

(1) 所对应的白化微分方程:

3.2 具体实例 (A省)

单位:元

单位:元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数学建模的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邓聚龙.灰色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

高等教育学费标准探讨模型 篇2

首先, 就中国现阶段而言,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到GDP总产值的4%,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 国家投入资金较低, 为保证高校办学质量, 则大量的学费的负担就分担到了单个家庭的身上。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 中国物价不断飙升, 国内财政支出同时也在不断的增加, 则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其GDP总量比例也不可能过高。

其次, 就高校而言, 其属性为非营利性机构。高校用以维持日常的运作需要的费用 (水、电、管理人员工资等) , 对于科研的经费投入, 教师的福利, 奖助学金, 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新的软、硬件的配备等等的投入仅仅来源于国家拨款、社会团体赞助及学费收入。则在国家投入有限, 企业赞助有限的情况下, 维持学校运营的大量的费就分摊到每一个学生头上。

第三, 就家庭而言, 由于家庭收入、物价指数等因素的限制, 家庭对于教育性消费所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言,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 高等教育学费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尤其对于农村人口而言, 用以维持一个大学生的所有开支将是其13年的年家庭纯收入。

1 学费标准制定的分类划分

对于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学校的学费标准是不一样的, 故而在制定学费标准时应进行分类讨论, 具体分类方法如下:

首先, 考虑到位于不同地区的学校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学费的影响, 因此应按地区的划分来对高校的学费进行讨论。

第二, 由于全国高等院校共分为:教育部直属本科、地方直属本科、高职高专、民办高校等几个级别, 不同级别的学校培养费用不一样, 因此学费的标准也应该不一样。

第三, 对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专业, 因为其培养目标及不同专业间所需要的软硬件也有差别, 如文史和理工类与艺术类有差别, 一些热门专业或特殊专业如软件工程与普通专业间也有差别, 所以在讨论学费时, 还应该按专业的不同分类来进行讨论。

2 学费标准的模型

由于影响高校学费的因素很多, 根据所选取的影响学费标准的主要因素, 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保证高校的正常支出、在大部分普通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适当且能否满足人们心理预期费用、国家拨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合适;考虑到高校经费不足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我们将高校正常营运作为最基本的准则, 另外考虑国家投入资金数额和家庭承受能力间的关系, 制定适当权值使得根据不同前提所得到的学费达到一平衡。

考虑到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指标, 在制定学费标准时应保证高校的经费充足以保证培养质量, 因此可以将高校的生均纯收入在各方面均衡时尽量达到最大作为目标函数, 即:

其中, Z为高校的生均纯收入, C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量, P为学费, P其他为企业、社会团体捐赠费用及其他收入, T为高校生均支出费用。

考虑在国家投入成本固定的情况下的学费制定原则如下所述。

首先, 国家对高校拨款数目受到当年的GDP总额, 及其拨款指数的限制。在拨款指数固定的情况下, 已知全国GDP指数 (地区生产总额) 的情况下就可以得到高校得到的国家拨款。由此, 可以得到, 在国家投入资金一定的前提下, 所需个人投入学费的最低值如下所述。

其中, C1表示在国家对高校拨款受限的情况下的国家生均拨款;P1表示在保证高校正常运营情况下的高校学费;α表示国家对高校拨款额度占全年GDP总额的比率。

同时, 考虑居民达到心理满足时的高校学费费用额时, 同时会有一相应的国家拨款额度。人们希望对高教投入比例应该小于等于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比。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

其中, P2表示达到居民心里满足程度下所愿意支付的学费;C2表示在保证高效不亏本运行的情况下相应的国家拨款额度;PE表示折现后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当年的人均收入;PC表示折现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效应 (即当年平均人均社会总产值) ;v表示高校毕业生个人效应与社会平局效益比例参系数 (受就业率、学校声誉、专业等因素影响) ;vPE表示个人效用; (5) 式表明, 就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言, 国家对高校的拨款总额应小于当年GDP总值的2.5%。

最后, 考虑取权值, 使得两者费用间达到一稳定态, 使得最终的学费标准占到居民收入总额中的比例可接受 (通过比较其与恩格尔指数间的大小确定) 。由此得到:

其中, t表示两种学费标准P1、P2间的权系数;β表示居民学费收入占居民人均收入百分比;ξ为当年的恩格尔系数;η为β占ξ的系数, 其值可表示居民对高校学费承担压力。

根据模型建立中的分类划分方法, 可以分别计算出按地区划分、按学校类别划分、按专业划分时各个划分方法的收费标准, 因此根据收集到的不同地区的教育经费统计和不同学校类别的教育经费统计, 代入所建立的模型中进行计算求解可以得到学费标准。

3 结语

本文以高等教育的学费问题为背景根据中国国情,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立高等教育学费标准模型。本模型不仅能对往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求解分析, 还能结合经济学预测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对学费的标准进行制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务司,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7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教育部财务司,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6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1997-2008) [EB/OL].http://www.madio.cn/mcm/thread-16809-1-1.html.

学费标准论文 篇3

四川传媒学院简要介绍:

四川传媒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入选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差创新应用示范基地”试点院校、四川“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为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学院前身是成立于的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四川传媒学院。

学院建有两个本地校区、一个异地校区,总占地面积2397.95亩,建筑面积82.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02亿元,纸质图书203.08万册;有17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45个,39个专科专业,涉及6个学科门类。

学费标准论文 篇4

关键词:学费定价,生均成本,高等教育,社会平均成本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免费到少量收费, 再到较高收费的制度改革。理论上, 对非义务教育的收费已普遍认同, 但是, 学费定价是否有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标准, 过高的学费是否影响教育公平, 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质疑。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学费管理办法规定, “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这说明生均成本在学费定价中的关键作用。尽管我国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生均成本的计量理论与方法, 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但从生均成本计量的初衷和目的———确定学费定价标准来看, 似乎仍难以满足要求。

一、实际生均成本:学费定价的制度陷阱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制度以生均成本为基础, 为追求一个科学合理的生均成本, 就成为学费定价理论和制度的目标。因此, 近年来, 有关生均成本计量的研究成果的基本方法还是建立在实际生均成本基础上的, 即以高校实际资源占用和消耗为基础, 以现有财务会计信息为计量依据, 主要采用会计统计方法, 对高校一定时期的实际成本的计量。这种生均成本对学费定价理论与制度带来了严峻挑战。

1.理论困境:

决定产品价值的是个别成本还是社会平均成本。理论上, 人们基本认同了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性, 学费即为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的成本补偿。但成本补偿的应该是哪一部分“成本”, 成本应该包括一些什么内容, 成本应该如何计算, 成本补偿理论并没有做出回答。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寻求逻辑答案:决定产品价值的不是个别成本 (实际成本) , 而应该是社会平均成本。以实际生均成本为学费定价依据显然有悖这一基本经济理论。

2.技术困难:

实际生均成本难以准确计量。单一的成本法在学费定价实践上还并不成熟, 实际生均成本的准确计量还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和现实困难,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成本计量范围难以确定。现代大学承担着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 大学的办学层次、方式和模式复杂, 加上历史和社会原因, 我国的高校还承担了很多政府与社会职能 (如保安、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学生后勤等等) 。根据成本分担的受益性原则, 就需要对大学实际发生的各种财务支出进行科学、经济而有效地甄别、剥离和分摊。如科研成本、后勤服务成本等, 应该如何计入教育成本, 学术界争论很大, 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

(2) 财务会计制度的不适应性。财务会计制度上, 事业单位、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收付实现制, 不能满足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核算只记录当期教育经费所有的开支, 支出不按照受益期进行分摊, 这样就无法准确得到与当期收益相配比的当期成本数据, 不能真实地反映教育成本。

(3) 难以解决分专业的成本计量问题。现实中, 单科性大学很少, 大部分都是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 学校内学科专业众多、相互渗透。但由于教育成本特性, 学科专业之间的共同性费用 (间接费用) 很难分割, 即使人为强行分割, 也难以保证各个专业成本计量结果的真实性。

3.目标差异:

实际生均成本计量的意义是成本管理而不是收费。教育实际成本核算的主体应是高等学校, 而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的核心意义与直接目的在于反映教育资源的真实耗费, 分析教育资源耗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利加强资源耗费过程的监督与控制。而教育成本是否与学费挂钩, 不是成本核算与计量本身的目的, 而是成本信息的运用问题。

4.逻辑后果:

成本与学费的互动式上升。按实际成本进行学费定价, 意味着成本越高, 学费越高, 学费越高学校收入越多, 反推着成本越高———两者恶性互动, 最终的结果是学费水平的轮番上涨。根据美国教育经济学家霍华德·鲍恩 (H.R.Bowen) 的高等学校成本最大化理论, 以实际成本作为收费标准的依据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成本病”的发生, 即高校不仅不努力降低成本, 相反为了收入最大化还会不断提高成本, 因为提高成本就可以提高学费标准。汉斯曼 (Hansmann) 也认为, 大学不同于企业, 没有来自资源使用效率的压力, 在理想主义的目标激励下, 不考虑资源使用的效率, 其管理者不是在追求成本最小化, 而是预算最大化。如果以实际成本为学费定价基础, 无异于使大学的这种成本取向制度化。

因此, 实际生均成本不能说明成本支出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必要性, 更不能作为制定学费标准的依据。以会计核算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实际生均成本只能作为学校内部管理和政府对高校成本效益考核的依据, 而不能成为学费定价的基础。

二、标准生均成本:学费定价的制度要求

成本补偿机制下, 生均成本确实是学费定价的重要因素, 既然实际生均成本不能作为学费定价的依据, 必然要探讨新的生均成本计量模式———标准生均成本。标准生均成本是以培养一个合乎一定教学质量要求的学生为计量标准, 运用统计、会计等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测算而计量出来的, 平均用于一个学生的必要耗费的货币表现, 它反映的是教育的社会平均劳动水平。

(一) 标准生均成本与实际生均成本的差异

1. 计量基础与标准不同。

实际生均成本按学校实际财务支出为基础取值;而标准生均成本按科学的统一的标准或地区平均水平为取值基础。如, 人员经费的计算, 实际成本按学校财务实际支出数计算, 而标准成本则按科学的师生比 (如, 按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1:18计算) 以及国家规定的教师薪酬标准计算;又如,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 实际生均成本以学校实际占有固定资产计算, 而标准生均成本则以国家标准的办学条件与资产占用为依据计算。

2. 计量主体不同。实际生均成本由学校组织成本核算, 而标准生均成本由政府或第三方组织 (如, 社会中介机构) 测算。

3. 成本性质不同。

实际生均成本属于“个别成本”的性质。标准生均成本是某一个地区或一类院校按国家或地区的培养标准并采用会计、统计以及其他方法测算出来的成本, 类似于“社会平均成本”的性质, 反映了社会平均消耗水平, 可以成为学费定价的依据。

(二) 标准生均成本作为学费标准的科学性

与实际生均成本相比, 以标准生均成本作为学费标准和财政拨款定额的确定依据更为科学, 这主要表现在:

1. 成本内容上的科学性。

标准成本的内容科学、必要, 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必要支出, 也只包括在保证合格质量基础上的合理支出, 剔除了浪费、闲置和非毕业生等实际发生但却不合理的支出;同时, “必要支出”也蕴含着高校培养一名合格大学生的“应该支出”, 保证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投入。因为, 实际成本并非越低越好, 其中有低投入运作的可能性, 最终损害的是教育成本分担者的利益。标准生均成本保证了教育的必要投入和应该达到的教育质量, 可以很好地克服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保证社会公共利益。

2. 理论上的科学性。

标准生均成本实质上相当于社会平均成本, 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 解决了实际成本 (个别成本) 决定产品价值 (价格) 的悖论。同时, 它又包含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高等学校办学投入的量化要求, 是高等学校可以而且应该达到的成本, 克服了高校自身效益低下等不合理因素对成本的影响, 更真实地反映应该发生的生均成本。

3. 成本对学费定价要求的满足性。

学费定价依据的成本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成本的真实、科学、合理, 反映教育的必要耗费, 如上分析, 标准生均成本基本可以满足这点要求;二是成本能够反映学费定价在地区、学校、专业之间的差异, 体现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地区物价水平等差异, 标准成本在模型设计上, 恰恰体现了这些差异。

根据标准生均成本模型设计与本文计算结果, 标准生均成本并不是全国或一个地区一个“标准”, 实际上考虑了很多差异因素, 如, 学校性质、专业学科结构、所在地区的物价水平、土地价格、房屋价格、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等。

4. 成本———学费机制的科学性。

运用标准生均成本机制进行学费定价, 可以迫使高校降低实际培养成本, 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学费标准和政府拨款以标准生均培养成本为标准来制定, 而非各高校自身的个别成本, 高校只有降低自身的办学成本, 才能获得较好的办学效益, 在市场中立足。此外, 运用标准生均成本机制, 便于评估教学质量和考核各高校的经费使用状况, 也有利于财政拨款和收费管理部门的决策。

(三) 标准生均成本在学费定价中的可靠性

对实际生均成本的批判, 意味着必须寻求其他的更为科学的成本形式。现在研究分析“标准成本”作为学费定价的可行性问题。

1. 成本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标准成本计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高校财务与统计报告;二是国家颁布的高校办学条件的基本标准。这些数据基本不受个别学校的财务信息的影响或影响不大, 解决了实际成本依赖于个别高校财务信息以及信息的可靠性问题。

2. 成本计量主体的可靠性。

标准生均成本由价格管理或专门机构测算, 不由学校自己核算, 成本的可靠性、真实性大大增强。

三、学费定价目的下的生均成本计量改革设想

标准生均成本代表了国家规定的大学办学的平均水平和地方的平均工资标准、物价水平, 是政府和受教育者可以接受和认可的成本水平, 应成为学费定价的数量基础。因此, 应尽快促进标准生均成本机制的建立, 并充分发挥标准生均成本机制在大学学费定价中的作用。

1.设计科学权威的标准生均成本计量模型。政府应尽快建立标准生均成本计量模型, 明确界定标准生均成本的计量内容、范围和计算方法。首先, 标准成本核算的内容要统一。学校的哪些开支能够纳入教育成本核算, 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其次, 要研究高校办学条件合格的基本数量指标, 如不同专业的生师比、教师年平均工资水平、生均房屋建筑面积、生均标准公用经费等, 应系统分析和研究, 形成一套涉及学生培养各个方面的数量指标体系, 作为标准生均成本测算的参数。严格地讲, 标准生均成本不应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而应是一个受多个参数影响的成本模型, 这些参数包括不同地区的工资标准、价格指数、学科专业类型、学校类型等。科学权威的生均成本模型是制定学费标准和政府对高校拨款的基本依据。

2.选择标准生均成本的计量基础:高等学校设置条件与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以高校设置条件与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标准生均成本计量基础的理论与政策依据是:首先, 它是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标准。其次, 它反映了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要求, 也是国家承认的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合格本科生的最低要求, 所以, 我们在测算标准生均成本时应依据这一要求。第三, 教育部以此条件与指标为依据对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进行评估, 高校也以此要求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基本设施建设, 故采用高校设置条件与本科教学评估标准作为标准生均成本测算的依据, 也便于各学校之间标准生均成本的对比。

3.社会中介机构测定和公布生均成本信息。生均标准成本是基于高校实际办学水平的平均成本, 包含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办学投入的量化要求, 具有内涵丰富、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的特点, 因此, 高等学校生均标准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制定, 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尤其需要组织机构上的保证。为了使其计算公布的生均标准成本具有公信力, 增大教育成本管理的社会透明度, 标准生均成本应由相对稳定的、诚信度较高的社会中介机构来搜集、分析各高校实际的生均教育成本, 研究教育部门对办学投入的量化要求, 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科类的生均标准成本, 定期向社会公布。

4.改革刚性的成本学费定价机制, 设计多因素作用下的学费定价制度体系。用标准生均成本替代实际生均成本, 成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重要依据, 有利于体现高等教育讲究效率与公平的要求。但是, 由于学费定价问题的复杂性及学费定价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单纯以生均成本为基础, 难以担当此任。 (1) 标准生均成本计量仍存在不足。如, 由于教育的不确定性, 标准生均成本存在是否“标准”问题, 因为教育质量本身是没有量化标准的。再说, 标准成本也不一定是完全的“必要消耗”, 高校具有资源占用最大化需求, 有些与学生培养无关的成本或是无必要的开支也被计入其中, 高校行政管理的低效率也被忽视, 影响着生均成本的标准性。 (2) 标准生均成本不是学费定价的唯一依据。生均标准成本只是学费定价的数量基础, 是制定学费标准的参考。此外, 学费的形成还受到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率的高低、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居民的承受能力、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学费政策、社会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费定价制度设计不能单纯依靠成本法, 必须考虑其他非成本因素。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经营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1999 (03) .

[2]王善迈.论高等教育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 (06) .

[3]闵维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决策依据[J].科学决策, 1997 (06) .

[4]伍海泉.市场扭曲与高等教育学费定价[J].教育与经济, 2007 (04) .

学费标准论文 篇5

目前, 高等教育正在进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轨道, 但由于治理结构并未改善, 高校贷款风波、高度行政化弊端、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 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起的调查于2007年9月-11月间10大城市、7个小城镇和8个农村地区采集5000余个样本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状况、教育改革的进展、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政策落实情况三项指标满意分值位列前三名。而高校的学费标准、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排在倒数后两位。由此可见, 高校学费标准的家庭满意度不高。

二、调研意义

现在很多大学生家庭都承担着高昂的学费, 日益高涨的高校学费给各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对于贫困地区的家庭而言, 学费负担要更加沉重, 以至于许多家庭子女因无法支付学费而终止大学生涯。所以, 对于不同发达等级城市中不同类别的高校收费标准定制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三、调研结果

1. 不同城市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的满意度

从图1可以看出, 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学费的满意程度构成比例不尽相同, 发达城市对学费满意度明显高于欠发达城市, 北京市对学费满意及比较满意的家庭占总数的32%, 而西宁市对学费满意及比较满意的家庭仅占20%, 这可能是因为欠发达城市居民消费水平较低,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少, 很多家庭难以负担高昂的学费。同时可以看出, 大多数家庭对学费都呈一般及不太满意的态度, 对学费非常满意的家庭占少数, 说明目前高校学费略高, 无论是发达城市、中等发达城市还是欠发达城市的家庭都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着教育支出的压力。

2. 家庭认为的制定大学学费最应该考虑的三个因素

由上图可以看出, 当地物价水平、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学校类别为居民家庭认为的制定学费最需要考虑的三大因素, 其次还应考虑专业类别和就业率的问题, 而学校软硬件水平和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水平这两个因素对学费的影响不大。

四、结论及建议

1. 通过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目前, 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个人和家庭, 当面临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时, 不能仅仅把提高学费作为解决的措施, 国家应考虑鼓励和呼吁民营企业通过成立企业基金或者企业家基金的方式向教育部门提供资助。其次不能忽视个人对高校的捐赠, 虽然个人对高校的捐赠只占高校经费来源很少的一部分, 但其作用不可忽视。另外, 高校本身应结合自身特点多方面筹措教育资金, 广开引资渠道, 对大限度的吸纳社会资金。

2. 多元化制定学费收费标准

为使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享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在制定高等教育学费时要考虑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根据不同地区的居民支付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学费标准。由于生均培养成本在不同地区, 不同学科, 不同专业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在制定学费收费标准时应避免“一刀切”做法, 要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地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 是重点院校还是非重点院校, 是理工类学科还是财经类学科, 是热门专业还是传统专业等因素, 多元化的制定学费的收费标准。同时, 要特别关注低收入阶层, 采取不同的学费缴纳方式, 比如对于家庭贫困较为贫困的家庭, 采取一学年学费分两次或三次缴纳, 以此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提高学生家庭对学费制定标准以及收费方式的满意度。

3. 健全高校助学体系

完善高校助学体系对缓解高等教育学费对家庭带来的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 政府应通过财政拨款或制定鼓励投资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来力保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的子女能够接受到公平的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助学体系主要包括奖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 这些政策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有效运行, 对高校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健全制度学费标准的听证制度

上一篇:和谐指数下一篇:构建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