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训练队(共12篇)
高考训练队 篇1
高考体育训练队进入高三以后的训练工作最主要的是冬训阶段。由于体育专业考生所测试的项目比较多,对考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全面,要想让考生考出好的成绩,就必须加强他们的身体综合素质练习,而这一提高主要是靠冬训阶段来完成。这个阶段时间较长,运动量最大,运动强度高,也是加强各项运动基础素质和专项素质的关键时期。下面是笔者多年从事高考体育专业考生冬训的一些工作经验,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冬训的思想工作
冬训是一个比较艰难而痛苦的时期,由于天气的寒冷和风雪的阻挠,很多学生都会产生消极心理。所以,我们要结合冬训的特点和高考体育专业考生训练的特点,认真做好考生的思想工作,加强考生的自信心教育,坚定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纪律约束,认真贯彻体育专业高考政策,从细处做起,针对项目特点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训练结束的放松工作,指导调节考生的饮食问题。
二、冬训目标的设置
通过冬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训练,使得全体考生身体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大部分考生专项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能够支持开春以后的比赛前期训练强度。在某些生理指标上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技术动作和专门性练习动作能够熟练掌握,体能明显增高,专项技术基本掌握,达到冬训结束后的强化练习要求。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满足训练要求。
三、冬训的训练原则
高考体育训练队的冬训所要遵循的原则是在平时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更加适应体育专业考生的训练。首先是要依据高考体育专业考生的训练特点、训练目的、训练任务和训练意义来研究。其次要通过训练如何快速提高考生成绩为主要突破口来规定。
(一)基本素质训练与专项素质训练相结合原则
由于大多数体育院校培养的体育后备人才都要求“一专多能”,体育专业考试项目也规定了几项代表性素质和一个专项。所以体育专业考生要在基本身体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专项素质练习,而冬训又是提高基本素质和专项素质的最佳阶段。因此,在体育专业考生冬训期间既要加强基本素质练习,也要加强专项素质练习,二者要合理安排,互相促进。这样可以使考生身体、技术全面发展,提高训练效果,取得最好成绩。例如,在冬训期间,我们常常要对考生进行身体素质的综合练习,对于体操考生来说我们还要合理安排他们的腰腹肌、上肢力量和柔韧训练,还要加强悬垂、摆动、跳跃和支撑等能力。对于球类考生还要适当注重熟悉球性,练习弹跳和快速移动能力等。
(二)系统训练和周期安排原则
整个冬训是一个大周期训练过程,要有一个系统性的安排,应制订周密的阶段性训练计划,按照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规律制定周训练计划,适当地安排每天的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各阶段计划要紧密结合,层层衔接。让体育专业考生经过冬训为随后的比赛期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适宜负荷和循序渐进原则
由于高考体育训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老师们要根据体育专业考生的身体条件、运动水平和心理承担能力来适当地安排运动负荷,尤其在冬训时期,一定要把握好考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逐步加长训练时间和加大动作练习次数的基础上,自然地、适当地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强度,即让运动负荷从一个经过加大到适应,再加大到再适应的过程。负荷的增加要缓和,不要突击增加强度,以防天气的寒冷使考生造成局部肌肉、韧带和肌腱的拉伤。比如,在冬训期间体育专业考生的力量训练中,我们要根据体育考生的个人局部力量分成几个不同的组别,指定适当的重量进行训练(一般考生冬训全蹲重量是80~100公斤,半蹲90~120公斤,推举一般20~60公斤等),对考生的力量弱点也要制定一定负荷进行提高(体操专项的考生对单杠的引体向上要在身体上绑沙袋练习,每天在数量上逐步提高),要细到每个肌肉部位的力量训练次数、重量和组数(全蹲一般5~8次,半蹲一般15~30次,推举在20~30次)。要符合力量训练要求进行指导性练习,从小肌群到大肌群,从小重量到大重量再到小重量的练习过程。
(四)个体提高与区别对待原则
冬训期间要给每个同学制订个人训练计划,要求在冬训结束后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对男女生训练尽量分开进行或调整标准练习,对同一运动水平的考生尽量放在同组进行,为了相互比较和共同促进,对能力相差远的考生一定要分层次训练,分别制定动作标准、时间要求和次数限制等,这些都是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的关键。而冬训又是一个很好的补差时期,要针对性地对某些差生或某些差项进行提高训练(比如对有些差生要多抽时间进行指导、纠正动作和定期检查;对有些考生的差项要每天在训练前或训练结束后增加该项提高练习,重点加强该项目的专项素质和技术指导)。让每一个考生在冬训中要有明显的收获。
(五)充分准备与适时恢复原则
冬训由于气候条件的原因,大多数考生的机体都处在“休眠”状态,所以在训练前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让身体各关节、肌肉和内脏器官都很好地调动起来,才可防止进入训练时运动挫伤和拉伤,训练结束后也要做好放松练习和积极的营养补给。为了更好地让机体恢复,确保下次训练正常进行,我们在训练中必须遵循适时恢复原则。首先,在训练之前要做小运动量的热身活动,这也有利于激活肌体参与运动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训练、再恢复的有效过程。其次,在运动过程中要做适当的放松活动,比如在长距离的间歇跑中,在间歇期要做一些肌肉按摩,让其里面堆积的乳酸很快地释放,确保下面的训练正常进行。还有在长时间的静力练习中,要在适当的时间做些肌肉放松练习,要不会引起肌肉痉挛或僵硬,导致动作的标准性受影响。在训练过程中为了避免身体某部位产生过度疲劳,也要采用各种积极的与自然放松动作进行短暂的运动恢复,控制好运动负荷的节奏。另外,在训练结束后要在恢复上做很大文章,要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在不同的方面进行彻底的放松。比如在音乐的伴奏下舞蹈做一些放松操,既可以愉悦身心,也可以放松肢体;按摩、针灸和拔火罐等可以消除肌肉疲劳有利内脏器官的恢复;必要时可以运用中药调理,饮食上可以适量用牛肉、奶粉和鸡蛋等提高营养。
四、冬训计划的制订
对于冬训计划的制订要与平时的训练计划有明显区别,要有针对性,要注重体能训练。首先要对冬训做个阶段性训练计划,然后做好周训练计划,最后要细到每堂训练课计划。下表列出的是我校体育专业考生冬训周训练计划。
五、冬训效果的评价
冬训结束后必须做好科学的阶段性评价,在每次训练完成后也要做训练评价,从中了解训练效果,及时反馈改正,从而获得一个适应指导不同对象进行训练的训练体系。要抓住体育专业考生的特点和训练的特性来进行各特殊指标的评价,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一)考虑全面性,从其发展特点进行评价
体育专业考生考试项目多而全面,评价时要针对测试项目的分值比例来总体评价,由于冬训期间进行测试,对有些项目影响较大,但对个别项目影响不大。所以在对四项素质的训练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时,只从成绩上判断学生的好差、教练员的水平和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优劣是不科学的。要考虑其个性发展特点,身体综合素质发展特点和个别项目训练的特点进行全面评价。
(二)考虑特殊性,从其生理指标进行评价
由于体育专业考生的特殊性,我们在评价时要考虑他训练的时间长短,身材和体形等,看其发展的潜力有多大;身体的肌肉和骨骼发育状况,构成成分和对冬训的适应程度;以及脉搏和肺活量的变化情况等。还要考虑冬训的特殊性,冬训是一个成绩储备的训练时期,不是一个成绩表露的时期。冬天的天气是很不利于成绩的发挥,也不利于某些指标测试表露的时期。所以,不能以某一次测试成绩,或某项生理指标直接去判断训练效果的好坏。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适应能力等来评价。
(三)考虑针对性,从其训练方法进行评价
对于体育专业考生冬训要有针对性,对他们的薄弱环节和冬训易提高素质方面采用科学的手段和合理的方法进行训练。对其训练效果的评价也要针对某个环节是否有所改进和某项素质有所提高来完成。所以对冬训的评价可以从某个动作的质量和某项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价,成绩评价时要参考经验,对照往年学生在同期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对性的评价。
(四)考虑规则性,从其测试过程进行评价
冬训测试时应尽量放宽规则,降低动作技术要求。比如,跳远踏板犯规,推铅球踩上起掷弧线犯规等。冬天由于穿着较厚,跳跃时抬不起腿,跑步时步幅较小等。这样可以考虑到考生的心理因素,尽量鼓励学生,避免测出不良的成绩打击考生的训练积极性。所以在冬训时应注重身体综合素质训练,放宽心智能力要求等。
高考训练队 篇2
19夏天,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组委会允许商贩在会场外摆摊设点,哈姆威便来到了会场外出售他的甜脆薄饼。可他的薄饼生意实在糟糕,而和他相临的一位卖冰淇淋的小贩生意却很好,一会儿就卖出了许多冰淇淋。但由于吃冰淇淋的人太多,盛装冰淇淋的小碟子不够使用,有很多顾客要等别人吃完退了碟子之后才能一享口福。心胸宽广的哈姆威见状,灵机一动,把自己的薄饼卷起来,成为一个圆锥形,就可以装冰淇淋了。顾客们目睹这种情况,都纷纷用薄饼卷成的小筒子装冰淇淋,并觉得这样吃起来更具有一番风味。就这样,哈姆威的薄饼和相临小贩的冰淇淋都热销起来。这种薄饼装冰淇淋受到了出人意料的欢迎,而且被评为“世界博览会的真正明星”,这也就是现在大家喜欢吃的蛋卷冰淇淋的雏形。
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智慧也有短处?是的。就像树长大了容易折断和船大了不易调头一样。
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中飞行时,笔会写不出字来,因为在失重状态下,笔芯里的液体是不流动的,于是美国航天科学家开始着手研究一种能写出字来的笔。然而,这个难题竟然被俄罗斯科研人员轻易地解开了,其实很简单,改成铅笔就行了!如果美国科学家在研究时,请小学生上阵,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其实,这不是笑话,这只是智慧的短处。知道并纠正智慧的短处,或许会处处阳光灿烂。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最近,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四十倍。
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 在被 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 (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如果处于人生的黑夜,也别忘了给自己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的光,看似微弱,但它拯救的,却是整个人生啊!
请以“给自己一缕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想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修造房子,用墙挡住里我们的恐惧,同时也挡住了整个世界;于是我们开门凿窗,向世界重新发出我们的召唤。然而我们终于忍受不了那无边的开阔,便又在房屋四周筑起了围墙。
我们感觉到了闭塞,往往只是想拥有一个院子,可我们却大叫大嚷,自以为渴求着旷野。
高考分类综合训练一 篇3
单项填空
1. Everyone must ___ their notebooks on the desk while taking an English exam.
A. put awayB. put down
C. put offD. put up
2. After five days’ climbing in the mountain, they reached ___ they thought was the place they’d been dreaming of.
A. thatB. where
C. whichD. what
3. It is usually warm here in April, but it ___ be rather cold sometimes.
A. mustB. can
C. shouldD. would
4. Many people believe we are heading for environmental disaster ___ we basically change the way we live.
A. butB. although
C. unlessD. once
5. I felt greatly honored ___ to give them a speech.
A. to welcomeB. welcoming
C. to be welcomedD. welcomed
6. — Who is the girl over there?
— An exchange student ___ a visit to our school.
A. paysB. to be paid
C. paidD. paying
7. I’ve come to the point ___ I can’t stand her arguing any longer.
A. whyB. which
C. thatD. where
8. — What’s that noise?
— Oh, I forgot to tell you. The new machine ___ .
A. was testedB. will be tested
C. is being testedD. has been tested
9. I try to understand ___ that prevents so many Chinese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A. why is itB. what is it
C. why it isD. what it is
10. — I’ve decided to attend the English speech, but I’m afraid I won’t be the best.
— ___ . You never know until you try.
A. Forget itB. Go for it
C. Good luckD. Never mind
完形填空
Flood damage cleanup is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for me. I have seen a number of news reports on television showing houses that have been 11 by natural flooding and how the different
12 there are coping and starting their flood damage cleanup. I have always felt 13 for the families that have become victims of flooding; however, I couldn’t imagine what they were 14
because I have never 15 flooding or flood damage cleanup at first hand until two years back.
My 16 experience happened when I woke up early one morning because of the 17 of water. As I started to get out of bed to turn on the light, I felt cold muddy water at my 18 . I then realized that the power was 19 . This probably happened due to the heavy 20 and strong wind that were brought by a hurricane during the 21 .
As the rains stopped, I decided to do my flood damage cleanup 22 . Because I had just moved in the house and had only 23 a few belongings, the amount of damage was 24 . It involved only washing shoes and bags 25 soap and water.
It was a good thing that most of my things were 26 inside plastic buckets and most of the furniture that I bought was made of 27 and plastic. This made my flood damage cleanup a lot easier. My cleanup work only 28 the removal of mud from the apartment floors. It was also a good thing that the 29 had hardwood floors. Had the apartment been covered with carpet, I would have had to 30 a lot having the carpet cleaned if not replaced with a new one.
11. A. drownedB. washedC. affectedD. removed
12. A. citizensB. householdersC. ownersD. residents
13. A. sorryB. responsibleC. excitedD. glad
14. A. feelingB. doingC. speakingD. thinking
15. A. believedB. experiencedC. likedD. seen
16. A. cleanupB. floodingC. earthquakeD. landslide
17. A. smellB. moveC. speedD. sound
18. A. headB. neckC. feetD. breast
19. A. outB. inC. onD. down
20. A. rainB. snowC. frostD. fog
21. A. morningB. afternoonC.eveningD. night
22. A. happilyB. graduallyC. quicklyD. frequently
23. A. unfoldedB. unpackedC. uncoveredD. unloaded
24. A. greatB. bigC. smallD. tiny
25. A. withB. byC. throughD. in
26. A. thrownB. hiddenC. displayedD. stored
27. A. woodB. metalC. paperD. leather
28. A. undertookB. beganC. involvedD. engaged
29. A. bedroomB. kitchenC. buildingD. apartment
30. A. spendB. costC. payD. take
(二)
单项填空
1. Jeff has made ___ a rule to set aside some time on weekends for playing with his kids.
A. whatB. this
C. thatD. it
2. He hadn’t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exercise before he ___ ill.
A. fellB. had fallen
C. fallsD. was falling
3. Professor Sun, many students want to see you now. ___ they wait outside or back in their classrooms?
A. DoB. Will
C. WouldD. Shall
4. My friend Jack was the first person I knew ___ an iPhone 6.
A. usingB. to use
C. usedD. having used
5. Ted came for the weekend wearing only a T-shirt and shorts, ___ is a stupid thing to do in such weather.
A. thatB. what
C. whereD. which
6. The reason for his absence yesterday was ___ he did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o.
A. thisB. that
C. whatD. because
7. ___ with his five senses,man explores the universe around him and calls the adventure Science.
A. EquippedB. Having equipped
C. Being equippedD. To equip
8. So hard ___ in the past few months that h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nglish.
A. he workedB. did he work
C. he has workedD. has he worked
9. ___ you’ve got two film tickets, you may as well invite Mary to go with you tonight.
A. Now thatB. While
C. AlthoughD. As soon as
10. — I will drive to the station to buy a ticket to Chengdu for next Friday.
— ___ ? In fact,you can book online.
A. Why botherB. How come
C. What forD. So what
完形填空
The night was dark, though sometimes the moving clouds allowed a star or two to be seen in the sky. The poor men held onto any bit of wood they could find. They 11 to the Marie (圣母玛丽亚) for help, but it was far beyond the 12 of the human voice.
At one o’clock in the morning, the 13 was getting colder, and a 14 wind had begun to blow. Suddenly 15 were seen in the distance: another ship! The shouts of the swimmers were heard on board, and willing hands pulled them out of the water.
The 16 of the ship that had so 17 arrived on the scene in time to save their lives was Ellen. What had brought it to the exact spot through the 18 and the pathless sea?
Its captain had known 19 about the wreck (沉船) and had indeed attempted to sail away from it. But let him speak for himself.
“I was forced by the wind,” he said, “to 20 my course. Just as I did it, a small 21 flew across the ship once or twice and then 22 at my face. I took no 23 of this until exactly the same thing happened a 24 time, which caused me to think it rather 25 . While I was thus 26 it, the same bird for the third time made its appearance and flew 27 in the same way as before. I was then 28 to change my course back to the original (原来的) one.”
“I had not gone far 29 I heard strange noises; and when I tried to 30 where they came from, I found I was in the middle of people who had been shipwrecked. I immediately did my best to save them.”
11. A. wroteB. calledC. wentD. drove
12. A. distanceB. influenceC. reachD. use
13. A. waterB. placeC. groundD. air
14. A. warmB. briefC. suddenD. strong
15. A. peopleB. lightsC. shipsD. houses
16. A. nameB. ownerC. captainD. person
17. A. slowlyB. earlyC. immediatelyD. fortunately
18. A. dangerB. waveC. darknessD. way
19. A. everythingB. nothingC. somethingD. anything
20. A. continueB. turnC. changeD. sail
21. A. beeB. flyC. planeD. bird
22. A. flewB. stoppedC. stayedD. booked
23. A. holdB. careC. noticeD. count
24. A. firstB. secondC. thirdD. fourth
25. A. interestingB. funnyC. commonD. unusual
26. A. searchingB. expectingC. consideringD. studying
27. A. awayB. backC. upD. down
28. A. decidedB. toldC. persuadedD. invited
29. A. whenB. whileC. asD. after
30. A. listen toB. stick toC. make sureD. look out
(三)
单项填空
1. — Can I come this evening or tomorrow morning?
— ___ is OK. I’m free today and tomorrow.
A. BothB. None
C. EitherD. Neither
2. ___ makes his shop different is that it offers more personal services.
A. WhatB. Who
C. WhateverD. Whoever
3. Only after Mary read her composition for the second time ___ the spelling mistake.
A. did she noticeB. she noticed
C. does she noticeD. she has noticed
4. They arrived at a farmhouse, in front of ___ sat a small boy.
A. whomB. where
C. whichD. that
5. ___ several times, the young scientist still kept on making his experiments.
A. FailedB. Having failed
C. To failedD. Failing
6. — May I park my car here?
— No, you ___ . No car is allowed to park here.
A. may notB. needn’t
C. mustn’tD. daren’t
7. She searched the top of the hill and stopped ___ on a big rock by the side of the path.
A. restB. to rest
C. restingD. to have rested
8. ___ we gave him something to eat, he would save it up for his little sister.
A. WhateverB. However
C. WheneverD. Whichever
9. The reporter said that the UFO ___ from east to west when he saw it.
A. traveledB. was traveling
C. had been travelingD. was to travel
10. — Better get down to your work, Jack.
— ___ .
A. It’s my pleasureB. Not to mention it
C. Mind your own businessD. You’re welcome
完形填空
There was a boy in India who was sent by his parents to a boarding school. Before being sent away this boy was the 11
student in his class, who was at the top in every 12 .
浅谈高考训练队的运动恢复 篇4
高考体育考试是对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检验对学生的要求不仅高而且全面所以高考体育考生的训练相对强度更大耗能更多精神负担更重很容易导致疲劳, 因此要特别注重训练的恢复。疲劳是训练中机体发生生理、心理上的变化而导致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消除疲劳要注重训练和训练后的休息、放松和营养的补充, 另外心理精神上的放松也不容忽视。运动恢复是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课题, 近些年相关的文章层出不穷, 笔者阅读大量文章并根据自己多年的高考训练经验总结一些不是很成熟的运动恢复的方法, 敬请同行们批评指证。
1. 运动疲劳恢复的理论依据
运动疲劳分为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身体疲劳是因为运动使机体的能源物质和能量被消耗肌肉和内脏器官原有的工作稳定状态被破坏而产生疲劳。恢复疲劳的实质是恢复机体的原有的平稳状态使失去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恢复到运动前状态或者超过原有状态。运动恢复不只是运动后的而是在运动过程中就开始进行, 运动中的恢复是消耗和分解量超过和合成的量。心理疲劳一方面受身体疲劳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进行单调的运动造成了心理上的变化。一般高考运动队都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训练上, 运动恢复往往草草了事。实践证明运动成绩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运动恢复的水平, 所以运动训练应该重视运动恢复。
2. 运动恢复
2.1 训练中的恢复
2.1.1 训练尽可能安排在每天的同一时间。
训练内容安排合理规律, 训练要循序渐进、区别对待。教练要固定, 训练方法科学但不要经常变化。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对教练对训练方法更加适应, 有利于神经系统的能量节省;
2.1.2 适当变换训练环境和训练方法以避免学生神经系统疲劳的过度积累;
2.1.3 注意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水平, 提高心肺功能以促
进学生的机体快速恢复提高学生的机体恢复能力, 训练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其力所能及的训练负荷, 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机体抗疲劳能力;
2.1.4 安排组与组、次与次之间的间歇时间、间歇期采取各种手段安排积极性休息活动如:
走、慢跑、韧带拉伸展、肌肉放松按摩、呼吸调整等以推迟疲劳的出现;
2.1.5 及时补水, 不能在训练后大量饮水, 特别是冷的水或饮料, 以免过量饮水加重肾的负担影响健康。
正确的方法是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少量多饮。最好饮用淡盐的白开水或豆浆等;
2.1.6 训练时鼓励学生要有拼搏进取精神但要控制争强好胜、意志坚强的运动员超强度完成大运动量训练;
培养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放松能力, 引导学生运动时采用正确的呼吸方式和节奏, 学会自我调整。
3. 训练后的恢复
多数运动队运动后只是简单的放松了事, 放松是很重要的过程, 放松的好对运动成绩的提高非常有意义。运动后不注重放松, 久之肌肉僵硬、肌纤维弹性下降, 导致运动时肌肉粘滞, 动作不协调, 严重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所以, 加强训练后的放松过程十分重要;
3.1 放松:
运动后要有最少十分钟以上的放松时间, 学生要学会自我放松和相互放松, 包括:走、慢跑、放松操、自我或相互的抖动、敲打、揉捏、提拉、按压、脚踩等。放松时最好配合音乐,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放松效果会更好;
3.2 水浴:
运动后最好淋浴, 水温高温在40度左右, 低温在15度左右。正确的水浴方式有助于恢复疲劳, 如:15度的水淋浴5分钟;40度左右的水淋浴5分钟, 循环2次;或者42度的水温淋浴时间为10~15分钟, 勿超过20分钟, 每天不要超过2次, 以免加重疲劳;
3.3 心理调整:
高考体育加试项目多, 平时练习时间长特别是中长距离项目的练习很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的疲劳, 训练后通过借助心理作用可以减少心理抑制状态, 有助于帮助身体恢复。比如, 训练后讲些笑话让大家心情放松一下, 同学之间的成绩提高幅度对比刺激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对成绩提高幅度大学生的奖励,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等;
3.4 合理饮食搭配:
高中生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体内代谢旺盛, 大运动量的训练时, 消耗身体大量能量, 因此训练后必须补充足够的营养。一般家长和学生认为, 大鱼大肉才是最有营养的, 训练后多吃点肉类有助于机体疲劳恢复, 但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运动时乳酸大量堆积导致的身体肌肉酸痛, 所以要多吃一些咸性的食物来综合酸性的体质。而一般肉类食物都是酸性的, 本来身体酸性就较强, 多食酸性食物让身体的酸性物质会越来越多反倒加重身体疲劳, 使机体无法得到及时恢复造成下一次的训练效果很差。所以, 运动后多吃一些咸性食物, 比如:运动时或运动后少量多饮一些淡盐和淡糖的白开水, 多食各种蔬菜水果、鱼蛋、豆制品、两只脚的禽类等有利于疲劳的恢复;
3.5 药物恢复:
运动使得人体新陈代谢加快, 造成体内的某些微量元素的流失, 比如:钙、镁、钾、钠等微量元素, 所以要及时补充才会让身体得到最基本的平衡。运动后除多吃含有维生素族的食物外, 补充一些保健的维生素类和微量元素也是有助于恢复疲劳的有效手段。此外, 中药黄芪、刺五加、人参、三七等都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和补气筋的作用对促进疲劳的消除有一定效果。结合学生的身体状况, 配合某种中药的调理也是有助于疲劳的恢复的。
4. 结论
如果在长时间总使用一种特定的恢复技术, 其恢复值只会逐渐下降。为了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恢复状态, 教练员应该使用各种不同的恢复方法。在训练后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对学生补充营养甚至中药的调理。指导学生个人的和相互之间的如何恢复疲劳的方法。指导学生家长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对学生在家里如何运动恢复。有效的疲劳恢复手段是超量恢复的关键环节之一, 有了超量恢复才能提高运动成绩。
摘要:通过对运动产生疲劳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 采用合理的恢复方法为高考训练队员健康发展和提高成绩提供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高考训练队,运动恢复
参考文献
[1]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高考命题作文训练 篇5
命题作文就是以一个词、短语或句子为题目写作。作为考试的题目,对作文内容是暗示更是限定,有的是限定文章的环境背景,有的是限定文章的内容范围,有的是限定文章的主要意旨。命题作文审题最关键的是准确理解词语中每一个词素的意思。在实际操作中,同学们往往停留于作为题目的词句的“大概”意思,不认真“咀嚼”每一个词素的意思,导致作文立意偏差或错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偏题”或“跑题”。
例如,作文题目是“雨后”,笔者的同学中就有不少人只看到“雨”字不注意“后”字,写成了雨中抢险的故事,并且在故事的结尾还来了一句“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真是唯恐老师看不到自己跑题啊……再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尝试”,“尝试”其实就是“试尝”,试着尝一尝,也就是一试身手、挑战自我的意思。当年也有相当多的考生只看到题目中的“尝”字而不注意“试”字,写自己“尝”到了什么滋味,内容五花八门:诸如尝到了被嫉妒、被打击、被冤枉的滋味,尝到生重病而无人照料的滋味,有的甚至写父母离异自己尝够了单亲子女的滋味——只要稍稍留意一下题目,就知道自己文章的内容多么可笑:为了让自己“尝试”一下单亲子女的滋味,不惜让自己的父母也“尝试”着“假离婚”,你就不怕弄假成真么?还有,2017年高考作文话题“诚信”中的“信”,是“信用”而非“相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就是不食言、说话算话、一诺千金,而笔者的一位女弟子,平时是那种洋洋洒洒文采斐然的角儿,高考时却不注意“咀嚼”词语,把“诚信”理解成“信任”,作文题目是“信任无价”,主要材料是:在印度某地,一位猎人出门前把孩子留在家里,让自己的看家狗守护小主人。打猎回来发现孩子不见了,而狗却满嘴鲜血地嚼着什么……他以为是狗把孩子咬死吃了,就“砰”地一枪把狗打死。这时孩子从床底下爬出来大哭,说:“爸爸你怎么把狗打死了?刚才一条大蟒蛇来要咬我,是狗把蟒蛇咬死吃掉的…… ”猎人伤心悔恨不已,含泪把狗埋了,还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这里埋葬的是我忠实可信的朋友”……这个血淋淋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用它来说明“信任无价”自然很好,可是用到“诚信”这个考题中,反而“强化”了自己的“跑题”。
所以,命题作文一定要先对题目“咬文嚼字”,每个字都不放过,然后全面理解词语的整体意思,这样便可准确立意。
训练例题
请以“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这是笔者命制的“实战”题。区区一字,写“跑”者多半。先看看那些题目:“真的好想你”,“真的好悔恨”,“真的好孤独”,“真的对不起”……这就同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乱改题目,命题就是一个“真”字,是不可更改的;二是把“真”的词性理解偏了。“真”有两个词性,一是形容词,真实,与“假”相反;二是副词,的确。作为题目的“真”,显然是形容词真实、不虚假,而不是副词“的确”——哪有拿“的确”做文章的!
1.审题立意
“真”的意思是真实,不虚假。凡是用“真”的这个意义组成的词语,都可以作为文章的话题,如形容词真实、真诚、真挚、真纯,名词真心、真情、真性、真相、真知、真理……审清了题意,就可以确立文章的主旨——批假,扬真。
2.展开思路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切忌平铺直叙。要认真构想,展开思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构思”。“构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思构”,思考文章的结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怎么展开,怎么结尾。
本题的“真”字,就是文章的“焦点”,从这个焦点“放射”出一束束光,就可以“照亮”全篇。
试看以下这些“光束”(以破折号标志段落):
(1)我与“真”字不解缘
——三岁时,妈妈教我念“真”字,“真-”“真-”“妈,‘真’字真好听!”
——五岁时,爸爸教我写“真”字,“爸,‘真’字真难写!”
——十五岁时,爷爷教我做“真人”,“爷爷,‘真人’真难做!”
(2)“真”字三部曲
——少年,天真
——成年,求真
——老年,归真
以上是按时间纵向展开,好似“鱼贯式”,只要设计好了,写起来比较流畅。
(3)人间自有真情在
——好的哥驱车穿街过巷,寻找失主
——老医师抢救危重病人,过劳晕厥
——温总理抱起水灾孤儿,老泪纵横
这是按空间横向展开,好比“雁行式”,这种展开式关键在于选点,只要点选得好,“两点一线”,“三点成面”,以个体彰显整体就容易做到。
(4)假之危害
——假货泛滥,败坏市风
——学术造假,败坏学风
——虚报政绩,败坏党风
——假作真时真亦假→信任危机→失信→失和
——打假,求真!
这是按时间、逻辑纵横交错地展开,好比“网络式”,构思、写作的难度都比较大,但若组织得好,文章会很出色。
高考前色彩训练分析 篇6
对于我们艺术班的学生来说,难考也要考,而且要考得好。只有在美术高考中脱颖而出,才能在最后的高考中取得优势。在这里,专业教师的考前训练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临近高考,首先要创造一个严肃活泼、张弛有度的氛围。“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这句话是应对困难的法宝。道理都懂,做起来有时却是适得其反。很多的学校从高三开学就设立高考倒计时,时刻提醒着学生,学生一踏进教室就被一张强大的心理网紧紧地笼罩,如临大敌,结果学生在紧张和疲惫中参加高考,一个字——“累”,效果适得其反。其实每个考生都是重视高考的,再人为地制造紧张的气氛,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重视高考更应该研究战术,拿出具体的对策,有条不紊地带领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内容,色彩是考试必考的科目,所占的比例是举足轻重的。色彩的成绩关系到美术高考的成败,因此作为专业老师来说,色彩的教学,特别是考前的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里就把考前色彩训练中的一点心得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要有的放矢,明确色彩考试的目的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色彩的考试要求,在考前是绝对有必要的,它能指导我们训练的方向,使我们不走弯路。考前的训练相对于平时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由于考生数量的增多和其他一些原因,如今色彩高考的形式从写生转变为默写,内容从常见的水果罐子扩展到其他的静物。但万变不离其宗,色彩考查侧重的仍然是检查学生对色调的把握和对色彩关系的处理能力,并在这一基础上挖掘出一些比较有艺术特色和潜力的学生。
进行过美术专业训练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色彩的学习相对于素描来讲,似乎更容易上手,对色彩敏感的学生会在刚上手的时候占优势。色彩似乎是感性的东西,但这种优势到后期就不一定能长期保持,原因是色感可以经过训练提高,而对画面的掌控能力仍然是个理性的过程,它需要作画者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思考。色调训练必须得贯穿于整个色彩的教学过程,并且在考前分析的时候不断地提醒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确定色调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平时教学不注意,临时抱佛脚,反而会使学生没有方向。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考前辅导的热门图书,很多学子在很早就展开考前模式的训练,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除了能帮助获取考分之外几乎挫伤了有关艺术的所有内容。应该认识到这些书籍虽然有利于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的普及,但也深深地局限着国民艺术素养的提高和拓宽。而作为高考标准的测量,在得当的方式下,取得相应的水准,事实上完全不需要消耗你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平时的辅导教学中,我不会鼓励学生过多地观赏这类书,也基本上不主张临摹,因为其中有许多作品就是他们同等程度的水准,不过是手熟而已,而主张他们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经常了解国际国内和艺术有关的信息,包括音乐、文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时代精神,这看似和画画没有关系,但潜移默化中却对学生的绘画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这种效应不会立即出现。考前辅导书仅供用做训练中的辅导和参考以及对高考专业景况的了解与把握。对其间个别优秀的作品,只需学生将其与自己的作业多做一些比较,体会其间的差距,取长补短,就会在对比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他人的长处。
二、注意教学的方法
图书的参考只是学习的一个外部因素,色彩训练提高应该归结于我们对色彩知识的把握和实践的运用。色彩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从开始到考前都有讲究。许多书籍里的色彩理论知识是我们熟知的,但具体运用时往往却无从下手,顾此失彼。我多次画画就是画关系而不是画物体。一副画的好坏不在于画面上画了什么,而是表达了什么,这一点到哪我们都不能忘,过分地关注考什么东西,只会让我们疲于奔命,永远被高考牵着鼻子走。
明确了高考的目的,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具体的色彩训练,把所有的思想放在色彩上来,忘掉高考,进入色彩的美妙世界里。
1.作画的习惯
我在平时的训练中提倡用笔概括,这样可以增强物体的形体感受与画面生动鲜活的氛围,矫正一些初学者和性格比较拘谨的学生循规蹈矩的小气。绘画中一个习惯的更改往往会出乎意料地解决我们学习中其他的毛病,可以一通百通。有时经过几番调和之后的色彩画面却出现了熟和灰,这有可能是由于作画时过多的调和造成的。色彩的奇妙在于同量的颜色会因为不同的调色方法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可以挑染,或直接的色彩叠加,不可一成不变。调色的习惯改变了,过熟过灰的毛病就没了,粉气的弊病也就荡然无存了,有时候就这样“一了百了”。
2.观察的习惯
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意思。作为色彩训练具体的操作,我以一些简单的例子阐述,例如,我们要表现一个红色或绿色的物体,首先要明白它当然不会是纯粹的红和绿的原色存在。我们准备调配它从明到暗的色彩时,除了简单地加水以减弱其固有色外,还必须加入其他的颜色,以减少原色的纯度,这才是色彩最大的秘密。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把所表现的物体主色转化成它的同类色来表现物体的转折形体,这样,红就有多种红色种类可供选择,使色彩能够在画面中趋于微妙和稳定;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冷暖补色对比关系的运用,推理其补色与对比色或者鄉邻色及同类色,从中选择最适合画面和自己个性的色彩来表现物体的形体、空间、量感,每一个物体都呈现着它的补色、对比色和同类色的存在,掌握了这一规律可以提高使用色彩的能力;也可以用物体间的区别来表现,如台布和另一台布的区分,与静物的区分,静物之间的区分,这时一定要注意,冷暖、补色对比不能简单的概念化,任何物体都必须是调和之后才不至于出现生硬的简单表现。
3.表现的方法
这里涉及诸多的技法。针对大多数准备应考的学生提几点建议:
(1)最重要的是色调统一,画面有一定的色彩倾向,或是暖调子、亮调子或是黄调子等。
(2)在色调统一的前提下,特别要注意对比的运用,因为有了主次分析之后的作品就符合人们审美的心理需求,高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我们在处理暗部和亮部时,暗部的色彩用色一般是透明轻薄,亮部则厚重浓郁,这样暗部才能退后透气不沉闷,而亮部鲜亮饱满。用笔上也要注意对比的运用,如前面的物体、主要的物体可适当干一点、具体一点,后面的、次要的物体薄一点、概括一点。用色上要注意鲜灰的对比,对亮部或精彩情节的色彩时,可作适度的冷暖或纯度的夸张,会有别样的效果。
(3)注意线的运用,线条有很强的表现力。不同的线能传达不同的丰富情感。当你对形体不太满意时,物体的轮廓可以适当以线条勾画,勾线时要注意轻重缓急,且有色彩倾向,不可太黑,当做物体的重色或物体对比的点缀色来用。
另外,所有这些都是些规律,色彩的奇妙就在于你对这些规律把握后的运用与综合,我们每个人迥异的性格都会传达出与众不同的神采。作为美术专业升学的高考标准,在求学阶段所奠定的审美趣味将影响我们的一生,以不变应万变,将高考的过程最大化的浓缩,因为高考毕竟太浅显了。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郭小平,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07.
[3]苑立中.美术特长生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2-10.
[4]姚全兴.审美教育的历程[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07.
高考作文复习“八训练” 篇7
1. 训练审题:准确全面, 立意新颖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特别是材料作文, 如果审题不清, 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 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
在指导学生审题时, 应告诫他们: (1) 不能匆匆“扫描”考题, 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 强迫自己定下心来, 把命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 (2) 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 (3) 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 它就很可能是关键词。 (4) 关键词不止一个, 要尽可能都找出来。先用铅笔把找出来的关键词一一圈出, 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 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忘四;然后一一落实被圈出来的关键词, 即把它们的要求全部体现到作文中去。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把握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 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5) 细读命题中的“[注意]”和材料中的最后一句。另外, 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 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 需要“由物及人”, 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 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 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在教学中, 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找些新材料, 让学生分析, 训练立意。
例如, 有一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 他却把“诚信”抛掉了。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 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不用心看话题材料, 不了解命题的限制何在, 匆匆下笔为文, 就难免会拿不准。
2. 训练选材:选材精当, 灵活运用
高考作文素材的选择要真实、准确、典型、新颖。第一, 要选用自己熟悉的材料, 这样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表达的情感就真切动人。第二, 选用真实的材料。高考作文提倡自然写真, 反对矫揉造作;提倡关注现实, 反对堆砌掌故;提倡真情为文, 反对虚情假意。选用真实的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三, 选用典型的材料。材料典型, 有代表性, 可以起到以少胜多, 以一当十的作用。如果写记叙文, 材料典型, 就可以感染读者, 打动人心;如果写议论文, 材料典型, 就可以增加说理的力度。第四, 选用新颖的材料。材料新鲜活泼, 充满时代气息, 读起来就感到亲切。材料新颖, 也能给阅卷教师带来快感, 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 感到耳目一新。如感动中国人物中2011年的刘伟, 是当代青年学生, 特别是我们贫困地区学生励志的榜样。可让学生熟悉他们的事迹, 然后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运用, 如在“责任”“强者”“苦难也是一笔财富”“勇敢地面对”“与其认命不如拼命”“自强自立”“学会生活”“善待他人”“人生”“命运”“厄境”“挑战”“价值”“信念”等, 可灵活运用在不同的话题中。
3. 训练提纲:梳理思路, 条理清晰
考场作文因时间紧, 学生不打草稿是普遍现象, 常常是“写写停停, 停停写写”, 究其原因, 主要是写作思路不清所致。在动笔前, 必须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 精心“剪裁”准备的素材, 梳理写作思路, 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过渡照应等作通盘考虑。我们不强求打草稿, 但必须打腹稿, 做到胸有成竹。而训练写提纲就是帮助学生强化打腹稿的意识, 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高考作文时, 可把提纲写在草稿上, 快速提取材料 (名言、诗句、典例、社会现象等) , 确定详略、顺序, 灵活运用。
4. 训练拟题:拟题靓丽, 醒目传神
在学生平时的作文中, 常见到学生的错误拟题: (1) 把话题当标题, 毫无个性。 (2) 题目缺少新意, 更无创造性。 (3) 题目不精练, 显得冗长呆板。 (4) 横空出世, 与内容毫无联系。 (5) 大而无当, 放之四海而皆准。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艺术形式, 应精雕细琢, 标新立异, 让标题靓丽起来, 闪亮评卷老师的眼睛。
拟题应遵循准确贴切、简洁醒目和新颖别致的原则, 或单刀直入, 亮明观点;或妙用修辞, 生动形象;或巧借诗文, 意境深邃;或引入时尚, 新鲜活泼;或借用公式, 耳目一新;或妙用标点, 耐人寻味。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需要自拟题目, 题目一般由两三个词语组成, 尽可能包含话题和材料中的关键词, 尽量要小, 在此基础上追求生动形象和新颖, 努力做到“题不惊人誓不休”。在教学中多搜集一些历年高考作文中的精美标题供学生鉴赏, 如“都是贪婪惹的祸”“感情是帆, 认知是船”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看到好的标题把它记下来, 学会模仿或变换, 作文时就不会为拟题而犯愁了。
5. 训练开头:快速切题, 清新别致
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 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 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开头: (1) 务必亮出观点。 (2) 入题要快, 第一段以3行左右为宜。 (3) 仿句式开头要慎重。 (4) 熟练掌握三四种开头方式, 根据需要选用。主旨句最好放在显眼的位置。 (5) 忌在第一节大量复述或引录“命题中的材料”, 或出现错别字、病句, 也忌讳开头像白开水, 平淡无味。要学会多种点题方法。多用排比、对比等整齐的句式。如2001年满分作文《千年的呼唤》的开头:“它曾是千年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 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身恪守的行为规范, 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 简单得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 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 无影无踪, 它就是———诚信。” (话题作文:诚信) 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开头的气势。
6. 训练结构:精心设计, 提高文级
段落体现文章的节奏, 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体现文脉。好文章必有精巧的段落, 段落划分要清晰, 每段说清一层意思。要敢于写独句段, 形成内容上的跳跃;分论点可独句成段;末尾段不可太长, 一锤定音, 点到为止。
用作点题的话语可以设计五六处分别出现在段首、中间和文末, 所谓“一步三回头”, 以便步步勾联, 彼此照应, 浑然一体, 构成最优化组合。这样的点题设计既能使话题得以逐渐强化、升值, 又可以让主旨不断呈现、深化, 从而成就佳作。
7. 训练结尾:呼应开头, 升华中心
写一个精彩的结尾会给整篇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作文结尾应遵循三个原则:内容上卒章显志, 形式上结构圆合, 语言上摄人魂魄。写好结尾, 要有强烈的中心意识, 时刻不忘为表现中心服务。特别是作文的主体部分, 如果“偏题”了, 应该在结尾予以补救, 再现重要词句, 强化扣题之感。
训练学生写好文章的结尾, 非常有必要。如广东高考佳作《最伟大的艺术家》的结尾:“其实, 每一个母亲都是伟大的艺术家;使儿女成长, 便是她们在雕琢心中的天使。”这个结尾, 把母亲比成艺术家, 将母亲培养孩子的过程, 比成雕琢天使的过程, 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伟大, 这样的认识既切合题意, 又不同凡响。
结尾有法, 但无定法。如果出现跑题或偏题, 这种情况又没时间推倒重来时, 补救办法就是在行文中用与命题意义一致或相近的词语不断出现予以补正, 从而将其强行“扭”过来, 想办法收拢, 这样往往能尽量淡化跑题、偏题之嫌, 强化扣题之感。
8. 训练书写:清爽美观, 提升分值
作文卷面整洁是学生语文功底的直接体现, 同时也让阅卷老师心神俱静, 享受文章里蕴含的整齐、匀称、美观的文字, 品读字里行间蕴藏的力度、平和、隽秀、豁达的个性。
书写清爽美观靠的是平时训练养成的。我收集了历届书写美观、高分作文的试卷供学生欣赏、学习, 课堂上不时也一展自己的“书法”, 跟学生共同交流, 使他们养成一种字迹要清晰、笔画要匀称、字体要适中的良好书写习惯。做到书写优美, 卷面清爽, 打造作文的第一个亮点。
高考训练队 篇8
学校体育课余运动训练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水平等有其特殊的作用。其中作为课余体育活动一部分的高考体育训练,为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普及,丰富课余体育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课余运动训练中要时刻把握“速度训练”是关键,“力量训练”是基础这一主线。力量训练原则是力量训练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力量训练实践普遍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每个教练员在安排力量训练内容、选择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时必须认识并遵循这些原则,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训练效果,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一、超负荷原则
是指在力量训练过程中,负荷逐渐增大,超过过去的负荷,才能发展力量。
此原则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肌肉和肌肉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的阻力练习时,可使肌肉最大地收缩,从而刺激肌肉产生相应的生理适应。二是在负重训练的过程中,肌肉由于超负荷变成了低负荷,这时,再使用原来的负荷进行练习,就不能使力量继续增加了,因此应根据运动员力量素质水平的提高,调整训练计划,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尤其是针对以加强绝对力量和爆发力为主的力量训练课,大重量的负荷要占主导地位。为此,必须定期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监督,以便在安排时做到心中有数。运用此原则在增加负荷时,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增加负荷重量;二是增加练习手段的重复次数,由于机体对刺激的适应是缓慢的负荷的增加(重量×次数)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负荷重量的安排,起点要低于成年人,重量的增加要考虑身体发育的程度,并且总负荷量的增加,要优先增加重复次数。
二、专门性原则
即发展力量素质应符合专项需要的要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肌肉力量发展的针对性:即力量练习中应含有直接用来完成专项运动的肌肉或肌群。还要有意识地发展相关的薄弱肌群力量。
②运动形式的一致性:即负重抗阻力训练要表现出专项技术的特性,也就是尽可能地模拟专项技术的实际运动样式。如,负重高抬大腿,大腿尽可能地抬高;手持哑铃要求前后摆臂。再如,同样进行杠铃练习,对投掷运动员来说,以抓举、挺举比较合适,跳跃运动员以负杠铃蹲起为宜。
③发力特点的相似性:运动技术掌握过程也就是建立运动性动力定型的过程,而运动动力定型的形成至少部分地可归因于所从事专项要求的一种专门力量一速度关系。因此在力量训练中,所采用的手段不仅在结构上与专项一致,而且还要采用适宜的练习速度和节拍。优秀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和练习节拍是其运动性动力定型的重要成分,因此,应当用接近比赛时的动作节拍来进行练习,不仅最大限度地发展专项力量素质,而且能帮助改进技术。
三、负荷强度的目的性原则
根据一般力量的外部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最大力量(或称绝对力量)、速度力量(或称为爆发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类型,通常负荷手段及强度的选用取决于力量训练课的类型和目的。
发展动力型最大力量必须采用次极限或极限负荷强度(85%~100%)进行练习,力量素质提高的效果才显著。因为重量越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就越强越快,中枢神经系统做应答性反应传出的冲动也就越强越快,从而能同时动员起更多的运动单位,使更多肌肉同时得到锻炼,还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协调能力(一块肌肉内部的所有运动单位尽可能达到有目的的同步活动并尽可能同时达到最大力量);但由于负荷重量大,所重复的次数少,能量消耗少,且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故对循环呼吸机能影响不大,增大肌肉也不明显。
发展速度力量爆发力,单用40%~60%的负荷强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提高速度很困难。实践中,往往采用一种综合力量训练办法,所采用的负荷手段大致分三类:一类采用大力量负荷(85%以上)来提高绝对力量,这在水平比较高、有一定接受能力的运动员训练中比重较大。二类采用中、小负荷快速练习的方法来提高动作速度,此类手段对于低水平或处于初级训练阶段的运动员训练比较好,因为它有利于提高肌肉的质量,如降低肌肉内脂肪含量,提高肌肉蛋白的含量,丰富肌肉内毛细血管网等等。对于较高水平运动员在大重量练习之后,采用此手段,能克服大力量练习时的速度不足,并防止肌肉僵硬。三类是采用比赛的动作、实际的负荷(与器械重量相当或采用器械本身)来练习,这有利于在大重量负荷之后将获得的力量能迅速地向专项转移。生理学的研究认为,慢速的练习对红肌影响较大,并使白肌、中间型肌具有红肌的特点。所以在负荷较小时,控制好练习速度,对发展力量耐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常,发展力量耐力,采用的负荷低于最大力量的50%,对于初级运动员,这个负荷还要小,练习时不注意速度,单要求次数或坚持时间。这样,负荷不大,运动神经细胞就不易疲劳,工作的持续时间就可以延长,肌肉活动的次数多,就可以使肌肉代谢过程加强。更有效地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含量,如线粒体蛋白与肌红蛋白含量,从而提高肌肉的有氧氧化能力。尤其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运动员,他们进行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肌肉的结构,因此,小负荷的多次重复训练应占相当的比重。
四、安排练习的顺序原则
从整体来看,重量的安排应遵循由轻到重的顺序。在安排力量训练时,应考虑如何首先提高绝对力量,然后才能考虑怎样把获得的绝对力量转移到专项上去。通常,在大负荷力量练习之后,接着安排一些中小负荷的快速练习,如:各种跳跃练习、专项练习,这样既有利于机体恢复,又能促进所获得的力量向专项转移。在开始做大重量的练习之前,也可以适当安排几次略轻的重量作适应性练习,使其起到准备活动的作用,但不要引起机体疲劳。在从事各种不同的重量练习之后,要有合理的间歇时间。当采用极限用力的5 0%以上重量作负荷时,重复练习之间的休息间歇通常为2~3分钟以上,极限用力需10~15分钟,在进行同等重量的多次练习时,可把多次练习分组进行,延长组间休息时间。针对各肌群,在负重抗阻力训练中,练习的安排必须是大肌群的练习在前,小肌群的练习在后,因为小肌群比大肌群较容易疲劳。为了保证大肌群的超负荷,故大肌群必须在先于小肌群疲劳之前练习。
不同项目,力量练习在小周期中安排的时机不同也会有差异。对速度力量性项目来说,力量练习最好安排在小周期的第一天,对力量耐力项目来说,力量练习一般安排在小周期的最后。
五、均衡发展原则
不同的运动专项对身体各部位有不同的力量比例要求,在进行力量训练计划的设计时,应包括全部大肌群的练习,按比例地均衡地发展肌肉系统。如果不按本专项所需的比例来发展肌肉力量,则某一部位力量过大,力量增长会不起作用,因为,除去其他因素(技术、耐力、协调等),单从力量素质来衡量,专项成绩是平衡于力量最差部位的。
事实上,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存在肌肉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影响了自己的专项成绩。如果短跑运动员和跳远运动员只对股四头肌进行增强训练,而很少对股后屈肌群和肩带肌群进行练习,这些发展薄弱的肌群在练习与比赛中不但容易损伤,而且往往影响专项成绩。其它项目对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力量比例如上肢与下肢、前部与后部、大肌肉群与小肌肉群、主动肌与被动肌、伸肌与屈肌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如举重对运动员的胸肌与背部肌群、上肢与下肢肌肉力量有比例要求,这个比例是多少,需要教练员通过细致的分析找出,再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使运动员肌肉具有强大力量的同时,也有个合理的发展,达到各肌肉群力量适合于专项要求的动力平衡。为了达到平衡,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手段,提高薄弱肌群的负荷强度来提高力量的绝对值;另一方面,如果薄弱肌群力量未赶上来之前,暂时不发展已增强的肌肉群。
肌肉均衡发展原则对专门性训练原则是个重要的补充。专门性训练,含有人们应当训练所要增强的特定的肌群的意思,所获得的力量为专门性力量。但过度的专门性训练,是造成肌肉损伤的原因之一。所以,使用获得的综合的全面的方法成比例地发展肌肉力量,不仅有益提高专项成绩,而且可以预防损伤。因此,不管专门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都应包含全部大肌肉群的练习,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训练,全面的力量训练是贯彻全面身体训练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考英语写作训练与指导 篇9
一、注重积累词汇
词汇是写作的必需材料, 如果学生拿起一篇英语文章有80%的词不认识, 那么怎么能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呢? 如果要写一个句子, 10个词有8个词拼写不出或拼写错误, 那么怎么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呢? 可见, 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及交际能力的高低, 关键还要看他掌握词汇量的多少。 大纲明确指出, 学生应“能拼写所学单词”、“知道其基本词义, 能听懂, 在口、笔头练习中能运用”。 为达到大纲要求, 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我在多年教学中都坚持每周用一课时让学生默写本单元的重点单词,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单词的词义、词性及用法。 对这些单词的默写正确率要要求达到96%, 默写错了的要立即订正, 直到完全默写正确为止。 这就使得学生在长时期坚持不懈的默写中积累了大量词汇。 此外, 对高、初中学过的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 反复记忆, 直到熟记于心。 还要注意形容词、副词不规则变化, 特殊形式的名词复数, 年、月、日、星期等, 进行专项默写, 为学生高考书面表达打下坚实的拼写基础, 从而使学生在书面表达中避免因单词拼写错误或不会拼写而失分的情况。
二、注重基本句型结构
英语属于结构语言, 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语等, 这些都是不可变的, 要想在写作中运用、用好它们, 必须加强基本句型的基本训练。 首先, 加强五种基本句型结构教学。 几乎所有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 反之, 任何一个复合句, 我们都能够缩句为五种简单句的其中一个句型。 训练学生“写”就要抓住五种基本句型的训练, 让他们把这五种基本句型记牢, 不断运用。 五种基本句型是:
(1) S+V; (2) S+V+O; (3) S+V+O+O; (4) S+V+P; (5) S+V+O+C。
如写“我的家庭”时, 指导学生写出一些简单句。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要求学生写出含有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或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等形式简单的句子, 并慢慢向复合句过渡。 对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 让他们在高考的写作中, 尽量使用简单句。
三、注重限时训练
限时模拟写作训练, 增强考生临场应变能力。 近年来, 高考试题包容量大, 知识点覆盖面广, 这就要求学生在做题时既要注意答题的准确度, 又必须注意答题速度。 高考书面表达从时间分配上看, 最多只能用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 学生必须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书面表达, 并且意思连贯, 无严重语法错误。 在平时的写作训中, 必须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 练习当场发题, 限时交卷, 促使学生瞬间接受信息, 快速理解信息, 迅速表达信息, 提高实际应用和应试能力。 这一步是关键, 也是难关。 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白高考书面表达题既不是汉译英, 又不是作文, 不可任意发挥, 要求将所规定的材料内容经整理后, 展开思维, 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准确地表达意思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牢牢记住以下口诀:“先读提示, 弄清要点与格式;时态语态要当心, 前后呼应要一致;句子结构和搭配, 语言习惯莫违背;文章写好细检查, 点滴小错别忽视。 ”学生在明确目的并掌握要领后, 要严格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训练的初级阶段, 每次时间可放宽一点, 随着学生写作能力增强, 时间相应缩短, 逐步做到30分钟内完成任务, 不能养成拖拉的坏习惯。
四、注重模式训练
高中起始阶段的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的写作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我按照教师用书上说明的写作步骤, 即 (1) 构思 (讨论题目) ; (2) 写提纲 (理顺思想的逻辑关系) ; (3) 起草 (打草稿) ; (4) 校订 (检查错误, 重新安排内容) ; (5) 修改 (定稿) , 对学生进行写作模式的训练。 这样看起来比较麻烦, 但避免了反复, 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另外, 书写和文体格式要规范, 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 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同时对各种文体特点、格式要讲清楚, 使学生熟悉规范的书面表达形式, 用正确的标准评析和规范自己的书面表达。
五、注重范文的作用
加强高考满分书面表达或范文的背诵和仿写, 强化语感, 提高学生审题和把握写作内容的完整性能力。 最好以高考英语真题为写作训练素材—对比高考范文—背诵范文—模仿写作的形式展开, 增强写作训练效果的同时提高语感, 实现语言的流利和自然美。
高考美术专业训练之感悟 篇10
一、强化管理, 注重实效
在管理上, 依据艺术考生的特点, 主张在人性化原则下进行强化管理, 在鼓励和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此来保证和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否则便是盲目的。在不少学生的思想里, 学美术的就是行为很懒散或随意的, 所以首先要纠正学生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 给他们一个准确的定位。美术考生不是艺术家, 只是一些将要走美术这条路的人, 是一些对美术还是很未知的学生, 而真正的艺术家是“要具备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 广博的知识, 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以及敏锐的感知能力, 更要有精湛的艺术专业技能”, 而不是流于形式与外表。其次, 课堂上要有好的纪律;没有好的课堂纪律, 是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
二、认真备课, 提高业务水平
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准备, 就不要开始”。做什么事都要有备而来, 而教师必须在自身的业务上多研究多下工夫,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能够示范, 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绘画的过程和画面效果。示范是首要的也是必需的, 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我们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 往往忽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 常常是师傅徒弟式的传授美术技能的方式。具体表现在美术课上, 总是先把步骤和方法一一教给学生, 学生认真地听, 然后再认真地操作。遇到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还要手把手地教。这样的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 也提不出问题, 更不会民主地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美术专业训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制订计划
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的教学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本学期要进行哪些教学内容。然后再制定本学期阶段计划, 确定每一个阶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以及为这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 (示范、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
四、定期模考, 及时总结
美术有其特殊性, 也有与其他学科共同的东西, 那就是教学一段时期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考试。根据阶段测试了解阶段教学效果, 检查阶段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给学生分出几个等级:完全实现教学目标的, 基本实现的, 稍差的或相差较远的。有了这些依据, 在后面的教学中才有针对性, 才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同时, 这样的测试也有助于发现老师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 以便及时修正。
五、阶段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
阶段教学法。如暑假这一阶段, 通过之前高二这一年的训练, 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了解素描头像及半身人像的结构与明暗规律, 但仍比较弱, 所以通过前期头像大量的临摹之后进行写生, 并请来形体轮廓分明的老人做模特写生, 以便学生加强对头部五官结构与整体的关系理解。而半身人像则进行中、长、短期作业训练。短期作业重在抓形体、比例、结构训练, 而中、长期则体现让学生深入理解, 挖掘半身像的深刻的素描调子的内涵。这样中、长、短期相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而到了暑假中后期又针对学生训练情况进行了一次大的阶段调整。首先是素描方面从最基础的问题入手, 即从一个苹果的素描关系为例, 重新解释素描五调子的内涵, 并与头像、半身人像相联系对照, 找出共同的关系, 即虚实关系、体积关系、对形体边缘轮廓的理解、整体关系、取舍问题。在水粉方面, 针对前期以塑造形体、空间为主而转入丰富的画面颜色的练习, 重点突出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冷暖色调, 以及笔触的重要性, 从而使画面有形有色。
分层教学法。所谓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分批地分开教学。对专业突出的学生可先放一放, 让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分配较少的老师指导即可, 而把大部分师资集中在差或较差的学生这一组, 重点突破, 攻克难点, 多给这些学生讲解、示范与指导, 即所谓的提优补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吧。这样使差生能较快地赶上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
美术训练进入最后阶段的学习, 将按原有计划稳步地进行, 并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 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教学模式上, 更注重基础与应试相结合, 以提升学生基础能力为主, 结合每年美术高考趋势进行实战演练, 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从而在专业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
如何抓好高考体育生训练 篇11
一、根据实际要求进行选材
科学的选材是成功的一半,要针对高考的实际要求进行选材。一是选一些文化课成绩符合要求,身体素质较好且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入队,这样既能保证成绩过线的同时,又能保证文化课成绩达到高校录取的要求。二是选一些能够吃苦、意志坚定的学生入队,这样才能使训练任务顺利完成,保证训练课的质量和实效。三要选一些遵守纪律、思想品德端正的学生,使训练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四要选心理素质较好、身体素质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五要选到好材,就必须深入到课堂及训练实践中去,仔细观察,全面了解普及训练,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高考体育训练中来。
二、注意重点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重视力量素质训练
高中阶段是人生过程中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体机能状态以及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神经兴奋性高、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疲劳、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决定了高中学生不宜从事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过大的专门性体育训练。
心肺功能是机体的“发动机”,入队前两个月主要以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作为主要目的,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训练的量和强度要从小到大,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主要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和有氧、无氧乳酸混合供能能力。否则易造成过度疲劳,不但影响生长发育,还会给他们带来身心不适,影响学习,从而失去对高考体育训练的兴趣,失去拼搏進取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在训练时应时刻注意学生的最高心率不要超过180次/分钟。一般情况保持心率130次/分左右,并保持3—6分钟锻炼效果最佳。而在训练中应注意合理安排心率在140—150次/分的训练,适当安排心率150次/分以上的训练,以保证训练效果,
力量素质是决定各项成绩的重要因素,没有力量成绩就不会有大的提高,而协调能力是决定力量发挥能动效应的关键,所以要安排力量素质与协调性练习交叉进行、共同发展。根据学生训练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重量的杠铃蹲起、负重跳跃、负重加速跑、上坡跑,加强腿部及腰腹力量,运用华尔兹步、十字往返跑、追逐跑和各种游戏来改善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训练方法应注意多样化、兴趣化或带竞争性的比赛法。内容上多以基本技术动作和基本战术为主,使学生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动
三、明确目标,逐步提高
在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提高训练质量,必须目标明确,且对整个训练过程有科学合理的计划,使学生逐步提高。训练计划是否科学合理,从学生在各个训练阶段的成绩对比中就能体现出来(如下表)。
2010年学生在各阶段测试的平均成绩表:
起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100米(秒)13.9613.5212.8512.3012.11
铅球(米)8.549.289.9610.7410.98
指导学生的训练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
训练时间为第一学期第一周至第八周。训练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学生的自练、自控能力。训练安排以技术为主,运动负荷与运动量为中上。
第二阶段:加强阶段
训练时间为第一学期第九周至第十六周。训练的目的是继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技术水平,运动负荷与运动量逐渐增大。
第三阶段:强化阶段
训练时间为第一学期第十七周至第二学期体育考试两周前。训练的目的是强化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保证较大负荷和较高运动量,以求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第四阶段:考前阶段
训练时间为第二学期体育考试前两周。此阶段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的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运动负荷与运动量为中下。
另外,在寒假期间要科学安排学生的训练计划,目的是提高技术质量,并保持较大负荷和较高运动量,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
作和正规的运动方法,为以后的专项训练打好基础。在注意运动量和运动负荷不能过大的同时,还应注意运动量与运动负荷不能过小,以免起不到运动训练的效果,失去高考体育训练的意义。
四、注意强调训练后的放松练习和饮食营养、加快恢复
体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放松是通往冠军之路的捷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放松在体育训练中的重要性,要做到“心静体松”,不单是生理上的放松,应该是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统一的放松,只有好的恢复才有成绩的提高,教练员一定要把放松性练习放在重要位置,主要做好:
(一)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没有放松练习就没有成绩的提高,让学生认识到放松性练习的重要性。
(二)认真安排训练内容,切实能够达到放松的实效。
(三)教师要做好监督作用,每次训练课结束要及时,全面地恢复,并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放松练习动作。如两人一组的按摩练习,互相倒立、互背、放松跑.洗热水澡.听音乐等。饮食营养也是影响学生体力恢复的重要因素,要多安排一些高能量的食物,保证机体的量供应,如鸡蛋、肉类和一些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
总之,应当把高考体育专业训练的目标建立在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可塑的人才上,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体育专业后备人才而尽心尽职,把高考体育工作引入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建立高考体育训练良性运行模式,使高考体育专业训练的工作目标推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2006高考体育专业备考指导:如何抓好考前训练【J】
2、许德俊 对完善高考体育训练过程的几点认识 【J】
高考热点分类突破及训练(二) 篇12
【命题分析】电场的性质包括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对力的性质的考查多以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电场力的计算、库仑定律的应用等形式出现;电场能的性质包括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等知识, 多考查定性判断;对电势的考查常伴随着电场线、等势面等知识;对电势差和电势能的考查一般与电场力做功知识相结合.本热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难度中等或中等偏下.
【真题展示】
(2015年海南卷第7题) 如图1 所示, 两电荷量分别为Q (Q>0) 和-Q的点电荷对称地放置在x轴上原点O的两侧, a点位于x轴上O点与点电荷Q之间, b位于y轴O点上方.取无穷远处的电势为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点的电势为零, 电场强度也为零
B.正的试探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零, 所受电场力方向向右
C.将正的试探电荷从O点移到a点, 必须克服电场力做功
D.将同一正的试探电荷先后从O、b点移到a点, 后者电势能的变化较大
解析:本题考查两等量异种电荷在两电荷的连线上以及两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的不同点的电场强度、电势的比较, 正的试探电荷在两点间移动时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变化的问题.由等量异种电荷形成的电场在其连线上电场强度的方向由正电荷指向负电荷, 在其连线的中垂线上电场强度的方向垂直于中垂线指向负电荷.在中垂线上移动电荷时, 电场力的方向总与移动方向垂直, 电场力不做功, 故中垂线是等势线, 又中垂线延伸到无穷远处, 由于规定无穷远处的电势为零, 故中垂线上各点的电势均为零, 则b点的电势为零, 但是电场强度不为零, 选项A错误.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 因O点的电势为零, 则O点左侧的电势均大于零, O点右侧的电势均小于零, 正的试探电荷在正电势处电势能为正值, 正的试探电荷受到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强度的方向相同, 选项B正确.正的试探电荷从O点移到a点时, 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向右, 与移动方向相反, 电场力做负功, 即克服电场力做功, 选项C正确.O点和b点的电势相等, 所以先后从O、b点移到a点, 电场力做功相等, 电势能变化相同, 选项D错误.
答案:BC
【应试技巧】
1.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相同;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电场力做正功, 电荷的电势能减少, 并且减少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所做的功;电场力做负功, 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并且增加的电势能等于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
2.正电荷在电势高处电势能大, 负电荷在电势低处电势能大.
3.电势为零的点, 电场强度不一定为零;电场强度为零的点, 电势不一定为零.
【规律拓展】判断电势高低常用的方法
1.用电场线判断: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2.用电势和电势能的关系判断:对正电荷, 电势能越大的地方电势越高, 电势能越小的地方, 电势越低;对负电荷则完全相反.
3.用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的特点判断: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 离它越近的地方电势越高;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则相反.
热点十、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命题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形式.直线运动考查两种情景, 一是在匀强电场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是在非匀强电场中的变加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主要考查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常与磁场组成复合场进行综合考查, 有时也与交变电流综合考查, 题型一般为计算题, 难度较大,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真题展示】
(2015 年四川理综卷第10 题) 如图2 所示, 粗糙、绝缘的直轨道OB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B端与桌面边缘对齐, A是轨道上一点, 过A点并垂直于轨道的竖直面右侧有大小E=1.5×106N/C, 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带负电的小物体P电荷量是2.0×10-6C, 质量m=0.25kg, 与轨道间动摩擦因数μ=0.4, P从O点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 经过0.55s到达A点, 到达B点时速度是5m/s, 到达空间D点时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 且tanα=1.2.P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受到水平向右的某外力F作用, F大小与P的速率v的关系如下表所示.P视为质点, 电荷量保持不变, 忽略空气阻力, 取g=10m/s2, 求:
(1) 小物体P从开始运动至速率为2m/s所用的时间;
(2) 小物体P从A运动至D的过程, 电场力做的功.
解析:本题属于单物体的多运动过程问题.小物体先做两段直线运动, 再做类平抛运动.题目设置的情景复杂在物体受到的水平拉力与速度大小有关, 即在不同的速度范围内, 水平拉力的大小是不同的.
(1) 物体P刚开始运动阶段, 即0≤v≤2m/s时, 所受水平外力f=2N, 摩擦力f=μmg=1N, 可见, F1>f, 物体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为a1, 经时间t1速度为v1=2m/s, 由F1-f=ma1, v1=a1t1, 解得, 可见, 小物体P从开始运动至速率为2m/s所用的时间为t1=0.5s, 且小物体还没有进入电场区域.
(2) 当物体P在速率2m/s<v<5m/s时, 所受水平外力F2=6N, 设以加速度a2再加速t2=0.05s至A点速度为v2, 由F2-f=ma2, v2=v1+a2t2=3m/s.
物体P从A点运动至B点的过程中, 所受水平外力为F2=6N不变, 设加速度为a3, 位移为x1, 则F2-f-qE=ma3, 且vB2-v22=2a3x1, 解得x1=1m.
当物体P到达B点时, 水平外力为F3=qE=3N, 因此, 离开桌面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设运动至D点时, 其水平向右运动位移为x2, 时间为t3, 则在水平方向上有x2=v2t3, 且, 联立解得所以电场力做的功为:W =-qE (x1+x2) =-9.25J.
答案: (1) t1=0.5s (2) W =-9.25J
【应试技巧】
1.小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分四个阶段:
①在0<t<0.5s时, 以加速度4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速度增加到2m/s, 受到的水平拉力开始由原来的2N变为6N;
②在0.5s<t<0.55s时, 受到的水平拉力为6N, 以加速度20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0.55s时到达A点, 速度增加到3m/s;
③到达A点后, 开始受到水平向左的电场力作用, 以加速度8m/s2匀加速直线运动, 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5m/s, AB之间的距离为1m;
④从B到D的过程, 水平方向受到的水平拉力与电场力恰好相等, 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方向的速度在增大, 直到速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切值增大到1.2为止.
2.对于单物体多过程运动问题, 分析清楚物体运动的各个阶段中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关键.本题中速度大小影响受到的水平外力, 与常见的受到恒定的水平力不同, 使题目变得复杂.这更需要同学们做细致的分析, 一个小阶段一个小阶段的分析, 且后一个阶段的开始是前一个阶段结束, 速度是联系两个阶段的纽带.
【规律拓展】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常用分析方法
1.用动力学观点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运用动力学观点处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要重视对带电粒子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
解题时先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 求出带电粒子受到的合外力, 根据F合=ma得出加速度, 再运用运动学公式可求出位移、速度、时间等物理量.
2.运用功能观点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分析带电物体在某阶段受到的外力, 以及外力做功情况, 利用动能定理列式求解.
热点十一、电路
【命题分析】电路是高考必考知识点, 作为物理学的分支, 电路是经典物理学的重要内容, 常以交叉性知识出现, 综合性较强, 其中电路的动态分析、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路的故障分析是常考类型.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难度中等.
【真题展示】
(2015年北京理综卷第19题) 如图3所示, 其中电流表A的量程为0.6A, 表盘均匀划分为30个小格, 每小格表示0.02A;R1的阻值等于电流表内阻的;R2的阻值等于电流表内阻的2倍, 若用电流表A的表盘刻度表示流过接线柱1的电流值, 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将接线柱1、2接入电路时, 每一小格表示0.04A
B.将接线柱1、2接入电路时, 每一小格表示0.02A
C.将接线柱1、3接入电路时, 每一小格表示0.06A
D.将接线柱1、3接入电路时, 每一小格表示0.01A
解析:当接线柱1、2接入电路时, 电流表A与R1并联, 电流表A满偏时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0.6A, 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则此时流过R1的电流为1.2A, 故将接线柱1、2接入电路时, 流过接线柱1的电流值最大值为1.2A+0.6A=1.8A, 则电流表A的表盘刻度的最大值为1.8A, 每一小格表示0.06A, 选项A、B均错误;
当接线柱1、3接入电路时, 电流表A与R1并联后与R2串联, 流过接线柱1的电流值最大值仍为1.8A, 则电流表A的表盘刻度的最大值仍为1.8A, 每一小格表示0.06A, 选项C正确、D错误.
答案:C
【应试技巧】
1.本题的解题思路是已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6A (流经电流表的最大电流是0.6A) , 根据电流表与电阻的连接关系, 求出流过接线柱1的电流值, 这个流过接线柱1的电流值即是电流表的满偏刻度, 而满偏刻度用30 个小格表示, 最后求出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2.接线柱1、2接入电路或接线柱1、3接入电路时, 电路的连接方式制约了流过接线柱1的电流值, 因此明确两种接法的电路结构是解题的关键.当接线柱1、2接入电路时, 电流表A与R1并联;当接线柱1、3接入电路时, 电流表A与R1并联后与R2串联.
3.与电流表并联的电阻具有分流作用, 与电流表串联的电阻具有分压作用, 将接线柱1、3接入电路时, 起分流作用的只是电阻R1, 电阻R2对流过接线柱1 的电流值没有影响.当然, 若是讨论1、2或1、3两接线柱之间的电压时, 电阻R1的接入影响流过电阻R2的电流, 从而会影响电阻R2两端的电压, 影响两接线柱之间的总电压.
【规律拓展】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大量程的电流表
热点十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命题分析】磁场的叠加、安培定则、安培力、安培力的应用是高中物理磁场部分重要的知识点, 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高考命题常以新情景来考查本部分知识点, 而且经常与其他知识综合命题.单独考查的题型一般为选择题, 综合其他知识考查的一般为计算题, 难度中等.
【真题展示】
(2015年江苏卷第4题) 如图4 所示, 用天平测量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下列各选项所示的载流线圈匝数相同, 边长MN相等, 将它们分别挂在天平的右臂下方, 线圈中通有大小相同的电流, 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若磁场发生微小变化, 天平最容易失去平衡的是 ( )
解析:电流垂直磁场放置在磁场里要受到安培力, 安培力的大小由公式F=BIL求解, 其中L是指受安培力作用的导体的有效长度.对N匝线圈, F=NBIL, 由题意知, 线圈的有效长度越长, 导体受到的安培力越大, 天平越易失去平衡.由图知, 选项A中的线圈的有效长度最大, 当磁场发生微小变化时, 天平最容易失去平衡, 因此选项A正确.
答案:A
【应试技巧】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的几个要点
1.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
2.公式F=BIL的适用条件:
(1) 三者两两垂直;
(2) L是有效长度, 即垂直磁感应强度方向的直线长度.弯曲导线的有效长度L等于两端点所连直线的长度 (如图5中虚线所示) , 相应的电流方向沿L由始端流向末端.
【规律拓展】安培力的分析与求解规律
1.任意形状的闭合线圈, 其有效长度为零, 所以闭合线圈通电后在匀强磁场中, 受到安培力的矢量和为零.
2.磁场对磁铁一定有力的作用, 而对电流不一定有力的作用.当电流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平行时, 通电导线不受安培力.
3.点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与电场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而电流元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确定的平面垂直.
热点十三、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命题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经常与其他知识综合出题,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画轨迹图, 结合几何关系, 确定圆周运动的半径、圆心和运动时间.题型既有选择题, 又有计算题, 多为中等难度或中等偏上.
【真题展示】
(2015年浙江理综卷第25题) 使用回旋加速器的实验需要把离子束从加速器中引出, 离子束引出的方法有磁屏蔽通道法和静电偏转法等.质量为m, 速度为v的离子在回旋加速器内旋转, 旋转轨道是半径为r的圆, 圆心在O点, 轨道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中, 磁感应强度为B.
为引出离子束, 使用磁屏蔽通道法设计引出器.引出器原理如图6所示, 一对圆弧形金属板组成弧形引出通道, 通道的圆心位于O′点 (O′点图中未画出) .引出离子时, 令引出通道内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降低, 从而使离子从P点进入通道, 沿通道中心线从Q点射出.已知OQ长度为L, OQ与OP的夹角为θ.
(1) 求离子的电荷量q并判断其正负;
(2) 离子从P点进入, Q点射出, 通道内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应降为B′, 求B′;
(3) 换用静电偏转法引出离子束, 维持通道内的原有磁感应强度B不变, 在内外金属板间加直流电压, 两板间产生径向电场, 忽略边缘效应.为使离子仍从P点进入, Q点射出, 求通道内引出轨迹处电场强度E的方向和大小.
解析: (1) 离子在进入引出通道前, 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由, 解得, 由左手定则判定离子带正电.
(2) 离子进入引出轨道后, 仍做匀速圆周运动.用磁屏蔽通道法引出离子时, 由于通道内的磁感应强度降低, 使离子在通道内受到的洛伦兹力减小, 离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增大.画出离子在半径为r的圆周轨道与半径为R的引出轨道图示如图7 所示, 因为离子在P点处由半径为r的圆弧进入到半径为R的圆弧, 故P点是两个圆的切点.引出轨道圆弧对应的圆心O′点应在PO连线的延长线上.
已知O′Q=R, OQ=L, O′O=R-r, 由几何关系解得
(3) 用静电偏转法引出离子束时, 由于离子仍从P点进入, Q点射出, 暗指离子仍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 R>r, 故离子受到的向心力比在进入引出通道前要小, 因此离子受到的电场力应沿半径向外, 则电场强度方向沿半径向外.由
答案: (1) 带正电
(3) 沿半径向外
【应试技巧】
1.题目设置的情景是离子先做匀速圆周运动, 离子进入引出通道后, 仍做匀速圆周运动.仔细读题, 题目说“引出通道是一段圆弧, 圆弧的圆心在O′点, 离子从P点进入通道, 沿通道中心线从Q点射出”, 通道中心线是一段圆弧, 因此离子在通道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2.P点是两段圆弧的连接点, 离子在P点的速度的方向是唯一的, 过P点的洛伦兹力的方向是唯一的, 这样过P点的两段圆弧的圆心应在同一条直线上, 即O′应在PO连线的延长线上.
【规律拓展】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解题三步法
1.画轨迹:即确定圆心, 用几何方法求半径并画出轨迹.
2.找联系:轨道半径与磁感应强度、运动速度相联系;速度偏向角与回旋角相等, 并等于弦切角的2倍.
3.用规律:即牛顿第二定律的规律和圆周运动的规律.
热点十四、带电粒子在组合场或叠加场中的运动
【命题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后在磁场中的偏转,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的叠加场中的运动, 用电场和磁场来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是电学的重要题型,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常常以压轴题出现, 分值高、难度大、区分度大.
【真题展示】
(2015年江苏卷第15题) 一台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如图8所示, 电荷量均为+q、质量不同的离子飘入电压为U0的加速电场, 其初速度几乎为零.这些离子经过加速后通过狭缝O沿着与磁场垂直的方向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 最后打在底片上.已知放置底片的区域MN=L, 且OM=L.某次测量发现MN中左侧2/3区域MQ损坏, 检测不到离子, 但右侧1/3区域QN仍能正常检测到离子.在适当调节加速电压后, 原本打在MQ的离子即可在QN检测到.
(1) 求原本打在MN中点P的离子质量m;
(2) 为使原本打在P的离子能打在QN区域, 求加速电压U的调节范围;
(3) 为了在QN区域将原本打在MQ区域的所有离子检测完整, 求需要调节U的最少次数. (取lg 2=0.301, lg 3=0.477, lg 5=0.699)
解析: (1) 离子在电场中加速过程有, 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过程有, 原本打在MN中点P的离子的半径为
(2) 加速电压为U0时打在P点的离子, 在新的加速电压U加速时, 在磁场中的轨道半径r, 则有.若离子打在Q点时, ;若离子打在N点时, r=L, 则, 则电压的调节范围是
(3) 由可知, r与存在正比例关系.
第1次调节电压到U1, 使原本打在Q点的离子打在N点, 则, 此时原本半径为r1的打在Q1点的离子打在Q点, 则
第2次调节电压到U2, 使原本打在Q1点的离子打在N点, 则, 此时原本半径为r2的打在Q2点的离子打在Q点, 则
同理, 第n次调节电压, 有, 要检测完整, 有, 解得, 即最少调节电压的次数为3次.
答案: (3) 3次
【应试技巧】
1.本题属于组合场问题, 正离子先经过加速电场加速获得一定的速度, 再以这个速度垂直进入偏转磁场, 在偏转磁场中做半个圆周运动打在底片上.
2.由于不同离子带电荷量均相同、质量不等, 这样不同离子经过相同的加速电压加速后, 会获得不同的速度, 不同速度的离子进入相同的偏转磁场后, 偏转半径会不同.
3.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运动的特点.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 如果初速度与电场线平行, 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初速度与电场线垂直, 则做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后, 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规律拓展】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特点
1.若粒子所受合外力为零, 粒子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若粒子所受合外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粒子做变速直线运动.
3.若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充当向心力, 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4.若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断变化时, 粒子做变加速运动.
热点十五、电磁感应与楞次定律
【命题分析】电磁感应与楞次定律为电磁感应中的基本考点, 同时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电磁感应中常涉及B-t图象、Φ-t图象、E-t图象、I-t图象、F-t图象和v-t图象, 还涉及E-x图象、I-x图象等, 这类问题既要用到电磁感应的知识, 又要结合数学知识求解, 对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该热点考查形式通常为选择题, 重在考查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度中等.
【真题展示】
(2015年山东理综卷第19题) 如图9甲所示, R0为定值电阻, 两金属圆环固定在同一绝缘平面内.左端连接在一周期为T0的正弦交流电源上, 经二极管整流后, 通过R0的电流i始终向左, 其大小按图乙所示规律变化.规定内圆环a端电势高于b端时, a、b间的电压uab为正, 下列uab-t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
解析:在0~0.25T0时间内, 通过大圆环的电流为顺时针逐渐增加, 由楞次定律可判断内环内a端电势高于b端, 即uab为正, 又因电流产生磁场, 电流的变化率逐渐减小, 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逐渐减小, 由, 故内环的电动势逐渐减小;同理在2.5T0~0.5T0时间内, 通过大圆环的电流为顺时针逐渐减小, 由楞次定律可判断内环内a端电势低于b端, 即uab为负, 又因电流产生磁场, 电流的变化率逐渐增大, 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逐渐增大, 由, 故内环的电动势逐渐增大;0.5T0~0.75T0时间内的情况与0~0.25T0时间内的情况完全一致;0.75T0~T0时间内的情况与2.5T0~0.5T0时间内的情况完全一致, 对比四个选项可知, 只有选项C正确.
答案:C
【应试技巧】
1.本题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是内部非封闭圆环, 推断内部非封闭圆环两端的电势的高低以及圆环两端电势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其次明确内部非封闭圆环的磁场是由外部大圆环的电流产生的, 而外部大圆环的电流又是由交变电流通过四个二极管整流后产生的, 整流后的电流为大小可变化的直流电.
3.内部非封闭圆环两端电势的高低是把非封闭圆环看成电源, 依据电源内部的电流是由低电势流向高电势判定的.
4.内部非封闭圆环的磁通量变化是由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引起的, 而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又是由大圆环的电流变化引起的.
【规律拓展】分析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图象问题的三大要点
1.注意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 以及各物理量的单位, 定性或定量地表示出所研究问题的函数关系.
2.注意在图象中E、I、B等物理量的方向是通过正负值来反映, 故确定大小变化的同时, 还应确定方向的情况.
3.由Φ-t图象、B-t图象等分析电磁感应的具体过程, 求解时要注意分清“图象段”, 依照规律逐段进行分析, 同时还要用好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
热点十六、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
【命题分析】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是高考试题中的高频考点, 通常与动力学、电路、图象、能量等相结合, 所考知识点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知识.考查类型主要有滑轨模型、线框穿过有界匀强磁场的模型、线框处于均匀变化磁场中的模型等, 命题形式既有选择题又有计算题, 综合性较强, 试题难度较大.
【真题展示】
(2015年四川卷第11题) 如图10所示, 金属导轨MNC和PQD, MN与PQ平行且间距为L, 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α, N、Q连线与MN垂直, M、P间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光滑直导轨NC和QD在同一水平面内, 与NQ的夹角都为锐角θ.均匀金属棒ab和ef质量均为m, 长均为L, ab棒初始位置在水平导轨上与NQ重合;ef棒垂直放在倾斜导轨上, 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μ较小) , 由导轨上的小立柱1和2阻挡而静止.空间有方向竖直的匀强磁场 (图中未画出) .两金属棒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不计所有导轨和ab棒的电阻, ef棒的阻值为R, 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忽略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 重力加速度为g.
(1) 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给ab棒一个垂直于NQ、水平向右的速度v1, 在水平导轨上沿运动方向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 ef棒始终静止, 求此过程ef棒上产生的热量;
(2) 在 (1) 问过程中, ab棒滑行距离为d, 求通过ab棒某横截面的电量;
(3) 若ab棒以垂直于NQ的速度v2在水平导轨上向右匀速运动, 并在NQ位置时取走小立柱1和2, 且运动过程中ef棒始终静止.求此状态下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及此磁场下ab棒运动的最大距离.
解析: (1) 由于ab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回路中产出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流经电阻R和ef棒时电流做功产生焦耳热, 由能的转化与守恒得, 且QR=Qef, 则ef棒上产生的热量为
(2) 设在ab棒滑行距离为d时所用时间为t, 其示意图如图11所示.
该过程中回路变化的面积为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 在该过程中, 回路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为, 流经ab棒平均电流为, 流经ab棒某横截面的电量为
联立解得
(3) 当ab棒滑行x距离时, 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为
e=B (L-2xcotθ) v2
流经ef棒的电流为, ef棒所受安培力为
F=iLB
联立解得, 由此式可知, 当x=0且B取最大值, 即B=Bm时, F有最大值Fm.由于ab棒受到的安培力一定水平向左, 则ef棒受的安培力一定水平向右, 此时ef棒受力示意图如图12所示.
因ef棒受力平衡, 则在沿导轨方向上有Fmcosα=mgsinα+fm;在垂直于导轨方向上有FN=mgcosα+Fmsinα, 且fm=μFN.
联立解得
显然, 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均满足题意.
再由可见, 当B=Bm时, F随x的增大而减小, 即当F最小为Fmin时, x有最大值为xm, 此时ef棒受力示意图如图13所示.
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可知, 在沿导轨方向上有
在垂直于导轨方向上有
联立解得
答案:、方向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应试技巧】
1.本题题目文字比较长, 首先要认真读题, 结合题图, 理解题目介绍的情景.整个装置处在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 ab棒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是电源, 且此电源没有内阻;ef棒和电阻R是外电路, 此两者是并联关系.
2.第一问和第二问给出的初始条件是ab棒以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1开始向右运动, ab棒运动产生感应电流, ab棒受到安培力作用动能减小直至为零, 同时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电荷量通过ab棒.
3.第三问给出的条件是ab棒以速度v2在水平导轨上向右匀速运动, ef棒不再受小立柱的阻挡保持静止状态.探求ef棒静止时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 要写出ef棒受到的安培力的表达式, 再由平衡条件, 求出Bm.
求解ab棒运动的最大距离时, 磁感应强度 (最大) 是一个定值.由于连入闭合电路的有效切割长度变短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减小, 流经ef棒的电流减小, ef棒受到的安培力减小, ef棒受到的安培力 (水平向右) 出现最小值时对应ab棒运动的最大距离.
【规律拓展】解决电磁感应中的力学问题的方法:
1.选择研究对象, 即正确选择要分析哪一根导体棒或几根导体棒组成的系统.
2.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3.求回路中的电流的大小.
4.分析其受力情况.
5.分析研究对象所受各力的做功情况和合外力做功情况, 选定所要应用的物理规律.
6.运用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热点十七、交变电流
【命题分析】交变电流的描述、理想变压器的变压变流与匝数的关系以及远距离输电电路上的损耗问题是常考的知识点.本部分命题的特点是“立足基础、联系实际、突出能力”, 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物理建模能力.从近几年考题来看,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试题难度不大.
【真题展示】
(2015年安徽理综卷第16 题) 如图14 所示电路中, 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 a、b接在电压有效值不变的交流电源两端, R0为定值电阻, R为滑动变阻器.现将变阻器的滑片从一个位置滑动到另一位置, 观察到电流表A1的示数增大了0.2A, 电流表A2的示数增大了0.8A,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压表V1示数增大
B.电压表V2、V3示数均增大
C.该变压器起升压作用
D.变阻器滑片是沿c→d的方向滑动
解析:本题属于交流电路的动态分析问题.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 a、b接在电压有效值不变的交流电源两端, 则变压器的输入电压U1不变, 又由于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变, 故根据变压器原理, 输出电压U2保持不变, 即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均不变, 选项A、B均错误;由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即n1I1=n2I2, 电流变化时, n1ΔI1=n2ΔI2, 故, 此变压器应是降压变压器, 选项C错误;由于A2示数增大说明回路电阻变小, 所以滑动变阻器电阻R应减小, 即变阻器滑片是沿c→d的方向滑动, 选项D正确.
答案:D
【应试技巧】
1.此题一反常规题目的描述, 即变阻器的划片向某一个方向滑动, 知道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增大 (或减小) , 再推知由副线圈构成的电路的总阻值的变化情况, 进而再分析电压表或电流表的示数怎样变化等, 而是介绍了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滑动, 引起两个电流表的示数的增加, 这样已知条件不那样显而易见了, 增加了题目的新颖性, 使题目的信息增加了神秘色彩, 也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2.但是, 题目又明确说出“现将变阻器的滑片从一个位置滑动到另一位置, 观察到电流表A1的示数增大了0.2A, 电流表A2的示数增大了0.8A”, 故指出了两电流表示数是增大的, 进而可推知滑动变阻器阻值是减小的.
【规律拓展】变压器动态问题的制约思路:1.电压制约:当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一定时, 输出电压U2由输入电压U1决定, 即, 可描述为“原制约副”.
2.电流制约:当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一定, 且输入电压U1确定时, 原线圈中的电流I1由副线圈中的输出电流I2决定, 即, 可简述为“副制约原”.
3.负载制约:①变压器副线圈中的功率P2由用户负载决定, P2=P负1+P负2+…;②变压器副线圈中的电流I2由用户负载及电压U2确定.
配套练习
热点九、电场的性质
1.某电场的部分电场线如图15 所示, A、B是一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轨迹 (图中虚线) 上的两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粒子一定是从B点向A点运动
B.粒子在A点的加速度大于它在B点的加速度
C.粒子在A点的动能小于它在B点的动能
D.电场中A点的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
2.一带负电的粒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沿x轴正向运动, 其电势能Ep随位移x变化的关系如图16 所示, 其中0~x2段是对称的曲线, x2~x3段是直线,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x1处电场强度为零
B.x1、x2、x3处电势φ1、φ2、φ3的关系为φ1>φ2>φ3
C.粒子在x1~x2段做匀变速运动, x2~x3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D.x2~x3段是匀强电场
3.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固定有一点电荷, A、B是该点电荷电场中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 带负电的小球沿该电场线从A点运动到B点, 其动能随位置变化关系如图17所示.设A、B两点的电势分别为φA和φB, 小球在A、B两点的电势能分别为EpA和EpB, 则关于点电荷的位置及电势、小球电势能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点电荷带负电在A点左侧, φA<φB, EpA>EpB
B.点电荷带正电在A点左侧, φA>φB, EpA<EpB
C.点电荷带正电在B点右侧, φA<φB, EpA>EpB
D.点电荷带负电在B点右侧, φA>φB, EpA<EpB
4.如图18 所示, 一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圆环, 带有正电荷.其轴线与x轴重合, 环心位于坐标原点O处, M、N为x轴上的两点,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环心O处电场强度为零
B.沿x轴正方向从O点到无穷远处电场强度越来越小
C.沿x轴正方向由M点到N点电势越来越高
D.将一正试探电荷由M点移到N点, 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5.如图19 所示, 在xOy坐标系中, x轴上关于y轴对称的A、C两点固定等量异种点电荷+Q、-Q, B、D两点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ABCD为平行四边形, 边BC、AD分别与y轴交于E、F,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E、F两点电势相等
B.B、D两点电场强度相同
C.试探电荷+q从B点移到D点, 电势能增加
D.试探电荷+q从B点移到E点和从F点移到D点, 电场力对+q做功相同
热点十、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1.如图20所示, 两板间距为d的平行板电容器与一电源连接, 开关S闭合, 电容器两板间有一质量为m, 带电荷量为q的微粒静止不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微粒带的是正电
B.电源电压的大小等于
C.断开开关S, 微粒将向下做加速运动
D.保持开关S闭合, 把电容器两极板距离增大, 微粒将向下做加速运动
2.如图21 所示, 用绝缘细线拴一带负电小球, 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匀强电场方向竖直向下, 则 ( )
A.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a时, 线的张力一定最小
B.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b时, 小球的速度一定最大
C.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a时, 小球的电势能最小
D.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
3.如图22所示, BC是半径为R的圆弧形的光滑且绝缘的轨道, 位于竖直平面内, 其下端与水平绝缘轨道平滑连接, 整个轨道处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 电场强度为E.今有一质量为m、带正电荷量为q的小滑块 (体积很小可视为质点) , 从C点由静止释放, 滑到水平轨道上的A点时速度减为零.若已知滑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
(1) 滑块通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
(2) 水平轨道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
4.如图23所示, 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与某一电源相连, 它的极板长L=0.4m, 两板间距离d=4×10-3m, 有一束由相同带电微粒组成的粒子流, 以相同的速度v0从两板中央平行极板射入, 开关S闭合前, 两极板不带电, 由于重力作用微粒能落到下极板的正中央, 已知微粒质量为m=4×10-5kg, 带电荷量q=+1×10-8C. (g=10m/s2) 求:
(1) 微粒入射速度v0为多少?
(2) 为使微粒能从平行板电容器的右边射出电场, 电容器的上极板应与电源的正极还是负极相连?所加的电压U应取什么范围?
5.如图24 所示, 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有一绝缘的光滑轨道, 一个带负电的小球从斜轨上的A点由静止释放, 沿轨道滑下, 已知小球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E, 斜轨道的倾角为α, 圆轨道半径为R, 小球的重力大于受的电场力.
(1) 求小球沿轨道滑下的加速度的大小;
(2) 若使小球通过圆轨道顶端的B点, 求A点距水平地面的高度h1, 至少为多大;
(3) 若小球从斜轨道h2=5R处由静止释放.假设其能通过B点, 求在此过程中小球机械能的改变量.
热点十一、电路
1.有四盏灯按如图25所示连接在电路中, L1和L2都标有 “220V, 100W”字样, L3和L4都标有“220V, 40W”字样, 把电路接通后, 最暗的是 ( )
A.L1B.L2
C.L3D.L4
2.如图26所示, 电路两端的电压U保持不变, 电阻R1、R2、R3消耗的电功率一样大, 则电阻之比R1∶R2∶R3是 ( )
A.1∶1∶1 B.4∶1∶1
C.1∶4∶4 D.1∶2∶2
3.在如图27 所示电路中, 当S闭合时, 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灯变亮、B灯变亮、C灯变亮
B.A灯变亮、B灯变亮、C灯变暗
C.A灯变亮、B灯变暗、C灯变暗
D.A灯变亮、B灯变暗、C灯变亮
4.如图28所示, 甲、乙两个电路都是由一个灵敏电流表G和一个变阻器R组成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表是电流表, R增大时量程增大
B.甲表是电流表, R增大时量程减小
C.乙表是电压表, R增大时量程增大
D.乙表是电压表, R增大时量程减小
5.某同学准备用一种金属丝制作一只电阻温度计.他先通过实验描绘出一段金属丝的U-I曲线, 如图29甲所示, 再将该金属丝与某一定值电阻R0串联接在电路中, 用电压表 (电压表的内阻远大于金属丝的电阻) 与金属丝并联, 并在电压表的表盘上标注温度值, 制成电阻温度计, 如图29 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从图甲可知, 该金属丝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图乙中电压表的指针偏转角越大, 温度值越小
C.选用不同阻值的R0可以改变温度计的量程, R0越大, 量程越大
D.温度越高, 电源消耗的功率越大
热点十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如图30 为 “电流天平”, 可用于测定磁感应强度.在天平的右端挂有一矩形线圈, 设其匝数为N, 底边cd长L, 放在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待测匀强磁场中, 且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当线圈中通入如图方向的电流I时, 调节砝码使天平平衡.若保持电流大小不变, 使电流方向反向, 则要在天平右盘加质量为m的砝码, 才能使天平再次平衡, 则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为 ( )
2.如图31所示, 长为2l的直导线折成边长相等, 夹角为60°的V形, 并置于与其所在平面相垂直的匀强磁场中, 磁感应强度为B, 当在该导线中通以电流强度为I的电流时, 该V形通电导线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 ( )
A.0 B.0.5BIl
C.BIl D.2BIl
3.如图32 所示, MN、PQ为水平放置的平行导轨, 通电导体棒ab垂直放置在导轨上, 已知导体棒质量m=1kg, 长l=2.0m, 通过的电流I=5.0A, 方向如图所示, 导体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若使导体棒水平向右匀速运3动, 要求轨道内所加与导体棒ab垂直的匀强磁场最小, 则磁场的方向与轨道平面的夹角是 (g=10m/s2) ( )
A.30°B.45°
C.60°D.90°
4.如图33所示, PQ和MN为水平、平行放置的金属导轨, 相距1m, 导体棒ab跨放在导轨上, 棒的质量为m=0.2kg, 棒的中点用细绳经滑轮与物体相连, 物体的质量M=0.3kg, 导体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2T, 方向竖直向下, g=10m/s2, 为了使物体匀速上升, 应在棒中通入多大的电流?方向如何?
5.如图34所示, 两平行金属导轨间的距离L=0.40m, 金属导轨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夹角θ=37°, 在导轨所在平面内, 分布着磁感应强度B=0.50T、方向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金属导轨的一端接有电动势E=4.5V、内阻r=0.50Ω的直流电源.现把一个质量m=0.040kg的导体棒ab放在金属导轨上, 导体棒恰好静止.导体棒与金属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 导体棒与金属导轨接触的两点间的电阻R0=2.5Ω, 金属导轨电阻不计, g取10m/s2.已知sin 37°=0.60, cos37°=0.80, 求:
(1) 通过导体棒的电流I;
(2) 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F安的大小;
(3) 导体棒受到的摩擦力Ff.
热点十三、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1.如图35 所示, 在xOy坐标系的Ⅰ、Ⅳ象限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在x轴上A点 (L, 0) 同时以相同速率v沿不同方向发出a、b两个相同带电粒子 (粒子重力不计) , 其中a沿平行y轴正方向发射, 经磁场偏转后, 均先后到达y轴上的B点, 则两个粒子到达B点的时间差为 ( )
2.如图36所示, abcd为一正方形边界的匀强磁场区域, 其中e点、f点分别是ad边和cd边的中点.现有某一粒子从a点沿对角线ac以速度v0射入匀强磁场, 恰好从e点射出磁场, (不计粒子所受重力) 求:
(1) 粒子的电性;
(2) 欲使该粒子能从d点射出磁场, 它沿ac方向的射入速度应为多大?
(3) 欲使该粒子从点f射出磁场, 它的射入速度又应变为多少? (仍沿ac方向射入)
3.如图37 所示, 直线MN上方为磁感应强度为B的足够大的匀强磁场.一质子 (质量为m、电荷量为e) 以v的速度从点O与MN成30°角的方向射入磁场, 求:
(1) 质子从磁场中射出时距O点多远;
(2) 质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多少.
4.如图38 所示, 等腰直角三角形OPQ, 直角边OP、OQ长度均为L, 在直角三角形内 (包括边界) 有一垂直于三角形所在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在PQ边下方放置一带电粒子发射装置, 它沿垂直PQ边发射出一束具有相同质量、电荷量和速度v的带正电粒子, 已知带电粒子的比荷为, 求:
(1)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
(2) 粒子能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
(3) 粒子从OQ边射出的区域长度.
5.如图39所示, 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上下边界平行、宽度为d.在磁场上方与磁场边界平行的两金属板组成加速电场, 金属板中心的两个小孔O1、O2连线与磁场边界垂直.加速电场的电压由图示电路提供.离子源S产生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离子, 从O1处无初速进入加速电场, 经加速后从磁场上边界的P点进入磁场.若离子进入加速电场时开关是闭合的, 则离子被加速后从磁场的上边界上Q点射出磁场, 且PQ=2d;若离子进入加速电场时开关是断开的, 则离子被加速后从M点 (未画出) 射出磁场.已知电源的电动势为E, 内阻与外电阻阻值相等, 不计离子重力.求:
(1)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2) 离子从P点运动M点所用的时间t.
热点十四、带电粒子在组合场或叠加场中的运动
1.如图40 所示, 在足够大的空间范围内, 同时存在着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电场强度为E, 磁感应强度为B.足够长的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 斜面倾角为45°.有一带电的小球P静止于斜面顶端A处, 且恰好对斜面无压力.若将小球P以初速度v0水平向右抛出 (P视为质点) , 一段时间后, 小球落在斜面上的C点.已知小球的运动轨迹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 小球P落到斜面时速度方向与斜面的夹角θ 及由A到C所需的时间t;
(2) 小球P抛出到落回斜面的位移x的大小.
2.如图41 所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第一象限内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坐标平面向内的有界圆形匀强磁场区域 (图中未画出) ;在第二象限内存在沿x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一粒子源固定在x轴上的A点, A点坐标为 (-L, 0) .粒子源沿y轴正方向释放出速度大小为v的电子, 电子恰好能通过y轴上的C点, C点坐标为 (0, 2L) , 电子经过磁场偏转后恰好垂直通过第一象限内与x轴正方向成15°的射线ON (已知电子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不考虑粒子的重力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求:
(1) 第二象限内电场强度E的大小;
(2) 电子离开电场时的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θ;
(3) 圆形磁场的最小半径Rmin.
3.如图42 所示, 在xOy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R与y轴相切于O点的圆, 圆上一点P的坐标为 (R, R) , 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圆相切于P点.除该圆形区域外, xOy平面内均存在相互垂直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现从P点向y≥R一侧沿xOy的各个不同方向发射带正电的微粒, 微粒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速度大小相同, 在电场和磁场区域做匀速圆周运动, 均能平行于沿x轴的正方向进入圆形区域.重力加速度为g, 圆形区域的边界在电场磁场中.
(1) 求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
(2) 求带电微粒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
(3) 若某微粒从O点进入圆形区域, 从M点 (图中未标出) 离开圆形区域, OM与x轴成θ角, 求该微粒从P点到M点运动的时间.
4.如图43 所示, 在直角坐标系xOy的原点O处有一放射源S, 放射源S在xOy平面内均匀发射速度大小相等的带正电的粒子, 位于y轴的右侧垂直于x轴有一长度为L的很薄的荧光屏MN, 荧光屏正反两侧均涂有荧光粉, MN与x轴交于O′点, O′点恰好是MN的中点.已知三角形MNO为正三角形, 放射源S射出的粒子质量为m, 带电荷量为q, 速度大小为v, 不计粒子的重力.
(1) 若只在y轴右侧加一平行于x轴的匀强电场, 要使y轴右侧射出的所有粒子都能打到荧光屏MN上, 试求电场强度的最小值Emin及此条件下打到荧光屏M点的粒子的动能;
(2) 若在xOy平面内只存在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要使粒子能打到荧光屏MN的反面O′点, 试求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Bmax;
(3) 若在xOy平面内只加一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与 (2) 题中所求Bmax相同, 试求粒子打在荧光屏MN的正面O′点所需的时间t1和打在荧光屏MN的反面O′点所需的时间t2之比.
5.边长为3L的正方形区域分成相等的三部分, 左右两侧为匀强磁场, 中间区域为匀强电场, 如图44所示.左侧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右侧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中间区域电场方向与正方形区域的上下边界平行.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从平行金属板的正极板开始由静止被加速, 加速电压为U, 加速后粒子从a点进入左侧磁场, 又从距正方形上下边界等间距的b点沿与电场平行的方向进入电场, 不计粒子重力, 求:
(1) 粒子经过平行金属板加速后的速度大小;
(2) 粒子在左侧磁场区域内运动时的半径及运动时间;
(3) 电场强度E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时粒子能从右侧磁场的上边缘cd间离开?
热点十五、电磁感应与楞次定律
1.如图45所示, 金属导轨M、N处于同一平面内, 导轨M的水平部分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金属棒ab与导轨始终接触良好并且能够水平向左 (或右) 运动.若导轨M、N的圆形部分由于磁场力而相互吸引, 那么棒ab的运动可能是 ( )
A.向右加速运动
B.向右减速运动
C.向左加速运动
D.向左减速运动
2.如图46 所示, 线圈M和线圈N绕在同一铁芯上, M与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相连, P为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 开关S处于闭合状态, N与电阻R相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P向右移动, 通过R的电流为b到a
B.当P向右移动, 通过R的电流为a到b
C.断开S的瞬间, 通过R的电流为b到a
D.断开S的瞬间, 通过R的电流为a到b
3.如图47所示, 通电螺线管置于闭合金属环a的轴线上, 当螺线管中电流I减小时 ( )
A.环有缩小的趋势以阻碍原磁通量的减小
B.环有扩大的趋势以阻碍原磁通量的减小
C.环有缩小的趋势以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大
D.环有扩大的趋势以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大
4.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abcd, bc边右侧有一等腰直角三角形匀强磁场区域efg, 三角形腰长为l, 磁感应强度竖直向下, a、b、e、f在同一直线上, 其俯视图如图48所示, 线框从图示位置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以速度v向右匀速穿过磁场区域, 若以逆时针方向为电流的正方向, 以水平向右的拉力为正值, 时间单位为, 则线框中感应电流i-t和F-t图象正确的是 ( )
5.如图49所示, 边长为2L、电阻为R的正方形导线框abcd, 在纸面内以速度v水平向右匀速穿过一宽为L、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 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刚开始时线框的ab边刚好与磁场的左边界重合, 规定水平向右为ab边受到安培力的正方向.下列哪个图象能正确反映ab边受到的安培力随运动距离x变化的规律 ( )
热点十六、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
1.如图50所示, 倾角为θ的平行金属导轨宽度L, 电阻不计, 底端接有阻值为R的定值电阻, 处在与导轨平面垂直向上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有一质量为m, 长也为L的导体棒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 导体棒的电阻为r, 它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现让导体棒从导轨底部以平行斜面的速度v0向上滑行, 上滑的最大距离为s, 滑回底端的速度为v,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运动导体棒视为电源, 其最大输出功率为
B.导体棒从开始到滑到最大高度的过程所用时间为
C.导体棒从开始到回到底端产生的焦耳热为
D.导体棒上滑和下滑过程中, 电阻R产生的焦耳热相等
2.如图51 所示, 两根光滑金属杆相距为L, 用一段金属杆cd固连形成一个电阻可以忽略的U形框架, 框架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θ, 处于一个范围足够大且与框架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中, 一根质量为m、电阻为R的金属棒ab垂直于平行金属杆搁置, 用力F拉动棒ab沿斜面从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上滑, 经过一段时间, 撤去拉力F, 金属杆ab开始减速上滑至最高点, 则金属棒在 ( )
A.匀加速上升时, 拉力F是恒力
B.减速上升时, 金属棒的加速度逐渐增大
C.减速上升过程中, 安培力对金属棒所做的功等于棒机械能的增量
D.匀加速上升过程中, 拉力、重力和安培力做功之和等于棒动能的增量
3.如图52 所示, 固定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根平行长直金属导轨的间距为d, 其右端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 整个装置处在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一质量为m (质量分布均匀) 的导体杆ab垂直于导轨放置, 且与两导轨保持良好接触, 杆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杆在水平向左、垂直于杆的恒力F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导轨运动距离l时, 速度恰好达到最大 (运动过程中杆始终与导轨保持垂直) .设杆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 导轨电阻不计,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此过程中 ( )
A.杆的速度最大值为
B.流过电阻R的电荷量为
C.恒力F做的功与摩擦力做的功之和等于杆动能的变化量
D.恒力F做的功与安培力做的功之和大于杆动能的变化量
4.如图53 所示, 一矩形金属框架与水平面成角 θ = 37°, 宽L =0.4m, 上、下两端各有一个电阻R0=2Ω, 框架的其他部分电阻不计, 框架足够长, 垂直于金属框架平面的方向有一向上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B=1.0T.ab为金属杆, 与框架良好接触, 其质量m=0.1kg, 电阻r=1.0Ω, 杆与框架的动摩擦因数μ=0.5.杆由静止开始下滑, 在速度达到最大的过程中, 上端电阻R0产生的热量Q0=0.5J (取g=10m/s2, sin 37°=0.6, cos 37°=0.8) .求:
(1) 流过R0的最大电流;
(2) 从开始到速度最大的过程中ab杆沿斜面下滑的距离;
(3) 在时间1s内通过ab杆某横截面的最大电荷量.
5.如图54 所示, MN、PQ两条平行的光滑金属轨道与水平面成θ=30°角固定, 轨距L=1m, 质量为m的金属杆ab水平放置在轨道上, 其阻值忽略不计.空间存在匀强磁场, 磁场方向垂直于轨道平面向上, 磁感应强度B=0.5T, P、M间接有阻值为R1的定值电阻, Q、N间接电阻箱R.现从静止释放ab, 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 测得最大速度为vm, 得到图线如图55 所示.若轨道足够长且电阻不计, 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 金属杆的质量m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1;
(2) 当变阻箱R取4Ω, 且金属杆ab运动的加速度为时, 金属杆ab运动的速度.
热点十七、交变电流
1.如图56 所示, 有一矩形线圈的面积为S, 匝数为N, 电阻不计, 绕OO′轴在水平方向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以角速度ω做匀速转动, 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 矩形线圈通过滑环接一理想变压器, 滑动触头P上下移动时可改变输出电压, 副线圈接有可调电阻R,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矩形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为e=NBSωcosωt
B.矩形线圈从图示位置经过时间时, 通过电流表的电荷量为0
C.当P不动、R增大时, 电压表读数也增大
D.当P向上移动、R不变时, 电流表读数减小
2.如图57所示, 矩形线圈面积为0.1m2, 匝数为100, 绕OO′轴在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中以角速度ω=5πrad/s匀速转动.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1、n2, 两电表均为理想电表, 电阻R=50Ω, 其他电阻不计,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在t=0.1s时,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
B.n1∶n2=1∶5时, 变压器输入功率为50W
C.P向上移动时, 电压表示数变大
D.P向上移动时, 电流表示数变小
3.如图58甲所示为一个小型电风扇的电路简图, 其中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之比n1∶n2=10∶1, 接线柱a、b接上一个正弦交变电源, 电压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58乙所示, 输出端接有额定电压均为12V的灯泡和风扇电动机, 电动机线圈电阻r=2Ω, 接通电源后, 灯泡正常发光, 风扇正常工作, 则 ( )
A.电阻R两端的电压是10V
B.通过风扇电动机的电流是6A
C.通过灯泡的交流电频率是100Hz
D.风扇突然卡住的瞬间, 灯泡变暗
4.如图59所示, 匝数为50匝的矩形闭合导线框ABCD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的水平匀强磁场中, 线框面积S=0.5m2, 线框电阻不计.线框绕垂直于磁场的轴OO′以角速度ω=100rad/s匀速转动, 并与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相连, 副线圈接入一只“220V, 60W”的灯泡, 且灯泡正常发光, 熔断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图示位置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
B.线框中产生电动势的有效值为
C.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25∶22
D.允许变压器输出的最大功率为1000W
5.如图60所示, 为发电厂向远处用户的输电电路示意图, 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均为理想变压器, 发电厂的输出电压和输电线的电阻均不变.若输送功率增大,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增大
B.降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增大
C.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增大
D.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占总功率的比例增大
配套练习参考答案
热点九、电场的性质
1.答案:B
解析:粒子初速度未知, 无法判断粒子运动方向, 选项A错误;电场线密集处场强大, 由图看出A点场强较大, 粒子加速度较大, 选项B正确;假设粒子从A点向B点运动, 从运动轨迹偏转方向可知电场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成钝角, 电场力做负功, 电势能增大, 动能减小, 同理若粒子从B点向A点运动也可得到同样结论, 故选项C错误;由电场线分布可画出等势线, 沿着电场线等势面的电势逐渐降低, B点电势较高, 选项D错误.
2.答案:ABD
解析:由Ep=qφ和, 得到, 由于x1处切线斜率为零, 则x1处电场强度为零, 选项A正确;根据Ep=qφ, 因粒子带负电, 知电势能越大处, 粒子所在处的电势越低, 故φ1>φ2>φ3, 选项B正确;x2~x3段图线切线的斜率不断增大, 电场强度增大, 粒子受到的电场力增大, 做非匀变速运动, x2~x3段斜率不变, 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粒子所受电场力不变,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3.答案:C
解析:小球由A到B, 由图知其动能增大, 电场力做正功, 电势能减小, 故EpA>EpB;又因小球受力与电场反向, 知电场方向由B指向A, 顺着电场线电势逐渐降低可得φA<φB;由动能定理qEΔx=ΔEk, 知, 从图中看Ek-x图象斜率逐渐增大, 故有EB>EA, 由点电荷电场分布特征知点电荷在B点的右侧, 且为正电荷, 选项C正确.
4.答案:A
解析:根据场强的叠加可知, O点的场强为零, 故选项A正确;O点的场强为零, 无穷远处的场强为零, O点到无穷远间的场强不为零, 故x轴正方向从O点到无穷远处电场强度先增大, 后减小, 选项B错误;电场线方向由M指向N,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 选项C错误;将一正试探电荷由M点移动到N点, 电场力做正功, 电势能减小, 选项D错误.
5.答案:ABD
解析:等量异种电荷连线的中垂线是一条等势线, φE=φF, 选项A正确;在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 任何两个关于中点O斜对称的两点 (OB=OD) 的场强均等大同向, 选项B正确;WBD=qUBD, q>0, UBD>0, 则WBD>0, 电势能减小, 选项C错误;线BE与FD关于O点斜对称, 故UBE=UFD, 选项D正确.
热点十、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1.答案:ABD
解析:由题意可知, 电场竖直向上, 带电微粒受到重力、电场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电场力竖直向上, 微粒带正电, 选项A正确;电场强度大小为, 选项B正确;断开开关, 微粒受力不变仍处于平衡状态, 故选项C错误;保持开关闭合, 增大板间距离, 电场力减小, 微粒向下加速运动, 选项D正确.
2.答案:CD
解析:若qE=mg, 小球将做匀速圆周运动, 球在各处对细线的拉力一样大;若qE<mg, 球在a处速度最小, 对细线的拉力最小;若qE>mg, 球在a处速度最大, 对细线的拉力最大, 故选项A、B错误;a点电势最高, 负电荷在电势最高处电势能最小, 故选项C正确;小球在运动过程中除重力外, 还有电场力做功, 机械能不守恒, 选项D正确.
解析: (1) 小滑块从C到B的过程中, 只有重力和电场力对它做功, 设滑块通过B点时的速度为vB, 根据动能定理有
(2) 小滑块在AB轨道上运动过程中, 所受摩擦力为f=μmg.
小滑块从C经B到A的过程中, 重力做正功, 电场力和摩擦力做负功.设小滑块在水平轨道上运动的距离 (即A、B两点间的距离) 为L, 则根据动能定理有mgR-qE (R+L) -μmgL=0, 解得
4.答案: (1) 10m/s (2) 与负极相连120V<U<200V
解析: (1) 由, 可解得
(2) 电容器的上极板应接电源的负极.
当所加的电压为U1时, 微粒恰好从下极板的右边缘射出, 即
当所加的电压为U2时, 微粒恰好从上极板的右边缘射出, 即
所以120V<U<200V.
5.答案: (3) 机械能减少3qER
解析: (1)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2) 球恰能过B点有
由动能定理, 从A点到B点过程, 则有
(3) 因电场力做负功, 导致机械能减少, 电势能增加, 则增加量
ΔE=qE (h2-2R) =qE (5R-2R) =3qER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机械能减少, 且减少量为3qER.
热点十一、电路
1.答案:C
解析:由题目给出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可以判断出R1=R2<R3=R4, 即.由串联电路功率的分配知P4>P1> (P2+P3) , 而P2与P3的大小可由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知P2>P3, 所以四盏灯消耗的实际功率大小关系为P4>P1>P2>P3, 故最暗的灯是L3, 选项C正确.
2.答案:C
解析: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U2=U3, 因为P1=P2=P3, 故R2=R3, 又I1=I2+I3, 故I1=2I2=2I3, 根据P=I2R和P1=P2=P3得R1∶R2∶R3=1∶4∶4, 选项C正确.
3.答案:D
解析:滑片P向下移动,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减小, 外电路总电阻减小, 根据知, 电路电流增大, A灯两端电压UA增大而变亮;根据U=E-Ir, 路端电压变小, U=UA+UB, 所以UB减小, B灯电流IB减小, B灯变暗;干路电流I=IB+IC, 因为I增大, IB减小, 所以IC增大, C灯应变亮, 故只有选项D正确.
4.答案:BC
解析:由电表的改装原理可知, 电流表应是G与R并联, 改装后加在G两端的最大电压Ug=IgRg不变, 所以并联电阻R越大, I=Ig+IR越小, 即量程越小, 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对于电压表应是G与R串联, 改装后量程U=IgRg+IgR, 可知R越大, 量程越大, 选项C正确、选项D错误.
5.答案:C
解析:从图甲可知, 图象割线的斜率表示电阻的大小, 故该金属丝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选项A错误;图乙中电压表的指针偏转角越大, 说明Rx的阻值大, 即温度高, 选项B错误;若R0越大, 电压表要偏转同样的角度, 需Rx的阻值更大, 即温度更高, 量程越大, 选项C正确;温度越高, Rx的阻值越大, 电路电流越小, 所以电源消耗的功率P=EI越小, 故选项D错误.
热点十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答案:A
解析:线圈通入顺时针电流I时, 安培力F=NBIL, 方向由左手定则知竖直向下, 由天平平衡知m2g=m1g+F;线圈通入逆时针电流I时, 安培力大小不变, 方向竖直向上, m2g=m1g+mg-F;联立可得2F=mg, 解得, 选项A正确.
2.答案:C
解析:V形导线通入电流I时每条边受到的安培力大小均为BIl, 方向分别垂直于导线斜向上, 再由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得其合力F=BIl, 选项C正确.
3.答案:C
解析:对导体棒进行受力分析, 如图61所示, 要使导体棒匀速直线运动, 则安培力需为动力, 则设磁场方向与轨道平面成θ角向左斜向上, 由左手定则可知安培力方向与磁场垂直斜向右上方, 如图所示, 则BIlsinθ=μFN, FN+BIlcosθ=mg, 联立可得, 故θ=60°时, 磁感应强度最小.
4.答案:2A电流方向由a指向b
解析:对导体棒ab受力分析, 由平衡条件得, 竖直方向
FN=mg
水平方向
联立解得I=2A.
由左手定则知电流方向由a指向b.
5.答案: (1) 1.5A, 方向由b指向a (2) 0.30N (3) 0.06N, 方向沿导轨平面向下
解析: (1)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方向由b指向a.
(2) 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F安= BIL=0.30N.
(3) 导体棒受力情况如图62所示, 将重力沿平行于导轨平面方向分解, 有
F1=mgsin 37°=0.24N
F1<F安, 导体棒静止, 根据平衡条件得
mgsin 37°+Ff=F安
解得Ff=0.06N, 方向沿导轨平面向下.
热点十三、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1.答案:D
解析:a、b两粒子的轨迹如图63 所示, 据几何关系得, 解得r=2L, 则∠BO1A=60°, 同理∠AO2B=60°, 两粒子到达B点的时间差为, 故选项D正确.
2.答案: (1) 负电 (2) 2v0 (3) 5v0
解析: (1) 据左手定则可判知该粒子带负电.
(2) 设正方形边界的边长为L, 粒子的电量为-q, 质量为m, 粒子的轨迹如图64所示, 以r0、r1依次表示粒子从e点、d点射出时的偏转半径, 则
(3) 以r2、v2表示粒子从f点射出时的偏转半径和射入速度大小, 则, 解得v2=5v0.
3.答案:
解析: (1) 由左手定则可判断出质子应落在OM之间, 圆心角为300°, 根据
则质子出射点距O点的距离等于质子的运动半径, 为
(2) 质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应为
4.答案:
解析:设粒子运动半径为r, 由
(2) 粒子运动轨迹如图65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 粒子在磁场中最大能做半圆弧运动, 所以粒子能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
(3) 如图66 所示, 当粒子水平打到OQ边的B点时, 该位置最高.由图可知, , ∠Q=45°, 所以, 即粒子从OQ边射出的区域长度为
5.答案:
解析: (1) 开关闭合时, 有
由动能定理得
(2) 开关断开时, 离子轨迹如图所示, 有U2=E.
由动能定理得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设∠MOP=α, 由几何关系得
离子从P点运动M点所用的时间为
热点十四、带电粒子在组合场或叠加场中的运动
1.答案: (1) 45°
解析: (1) 小球P静止时不受洛伦兹力作用, 仅受自身重力和电场力作用, 对斜面无压力, 则mg=qE.
小球P获得水平初速度后由于重力和电场力平衡, 将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由对称性可得小球P落到斜面时其速度方向与斜面的夹角为45°, 如图68所示.圆周运动转过的圆心角为90°, 小球P由A到C所需的时间
(2) 由, 小球P抛出到落回斜面的位移x的大小为
2.答案: (1) (2) 45° (3)
解析: (1) 从A到C的过程中, 电子做类平抛运动, , 2L=vt.
联立解得
(2) 设电子到达C点的速度大小为vC, 方向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为θ, 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θ=45°.
(3) 电子的运动轨迹图如图69 所示, 电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电子在磁场中偏转120°后垂直于ON射出, 则磁场最小半径为
解析: (1)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可得mg=qE, 解得
(2) 选取任意带电微粒做圆周运动, 设半径为r, 平行x轴正方向进入圆形区域, 如图70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SP、NQ均垂直于x轴, 且NQ、NP和SQ、SP分别为两圆的半径, 因此, 故四边形SPNQ为菱形, 可得r=R.
带电微粒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3) 微粒在电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设微粒做圆周运动时间为t1, 由于微粒沿x轴进入圆形区域, 故两圆心与两圆交点的连线组成正方形, 如图71 所示, 圆周运动对应的圆心角为
微粒在圆形区域内做平抛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2, OM与x轴成θ 角, 设速度方向与x轴方向夹角为α, 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tanα=2tanθ, 其中
微粒从P点到M点运动的总时间为
解析: (1) 所加电场的电场强度的最小值Emin对应沿着y轴正方向射出的带电粒子正好打在荧光屏的端点M这一临界状态.
对该临界态的粒子有
设打到荧光屏M点的粒子的动能为Ek, 由动能定理有
解得
(2) 由题意, 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Bmax对应来自S的粒子恰好经过荧光屏下端点N后打到O′这一临界状态, 如图72所示 (圆心在C1) .从图中的几何关系得, 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满足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有
联立解得
(3) 打在荧光屏正面O′点的粒子的圆弧轨迹如图72所示 (圆心在C2) ,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规律有
联立解得t1∶t2=1∶2.
解析: (1) 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有
(2) 如图73所示, 粒子进入磁场B1后,
设粒子在磁场B1中转过的角度为α, 由解得α=60°, 且周期
粒子在磁场B1中运动的时间为
(3) 如图73所示, 粒子在磁场B2中运动, 在上边缘cd间离开的速度分别为vn与vm, 与之相对应的半径分别为Rn与Rm.由分析知
由牛顿第二定律
粒子在电场中
同理
所以电场强度的范围为
热点十五、电磁感应与楞次定律
1.答案:BD
解析:若导轨M、N的圆形部分由于磁场力而相互吸引, 两线圈为同向电流, 根据楞次定律可知, 穿过线圈N的磁通量变小, 即电流在变小, 故运动速度在减小.
2.答案:AD
解析:当P向右移动时, 线圈M中的电流增大, 线圈M产生的磁场增强, 线圈N中的磁通量增大, 则由楞次定律可得线圈N中感应电流方向由b流向a, 故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断开S的瞬间, 线圈M中的电流减小, 导致穿过线圈N的磁通量变小, 则由楞次定律可得线圈N中感应电流方向由a流向b, 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3.答案:A
解析:当螺线管中通过的电流逐渐变小时, 电流产生的磁场逐渐变弱, 故穿过金属环a的磁通量变小, 根据楞次定律可知, 为阻碍原磁通量变小, 金属环a有收缩的趋势, 故选项A正确, 选项B、C、D错误.
4.答案:BD
解析:设角gef为θ, 在t在时间内, bc边切割磁感线并产生感应电动势, 有效长度l=vttanθ, 感应电动势E=Blv=Bv2ttanθ∝t, 所以, 根据右手定则可判断出, 感应电流沿逆时针方向, 感应电流取正值, 这段时间内的i-t图象是经过原点的斜率为正值的倾斜直线;当t在时间内, ad边从c点开始向右匀速切割磁感线并产生感应电动势, 其大小为, 感应电流大小, 同理可判断, 电流取负值, 所以这段时间内的i-t图象是经过 (1, 0) 、斜率为负值的倾斜直线, 选项A错误、B正确;根据F=Bil可知, 当t在时间内, , 根据左手定则可知, 方向水平向左, 当t在时间内, , 同理, 方向水平向左, 所以选项C错误、D正确.
5.答案:C
解析:当线框的ab边进入磁场, 运动L的过程中, ab边产生感应电动势E=2BLv, 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流, ab边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 由楞次定律知, ab边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向左, 用负值表示.当ab边运动L~2L过程中, 线框中无电流, ab边不受安培力;当ab边运动2L~3L过程中, 线框中有电流, 但ab边不在磁场中, 不受安培力, 故选项C正确.
热点十六、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
1.答案:A
解析:导体棒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 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 选项A正确;导体棒运动中受到的安培力是变力, 导体棒不做匀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不是, 所以运动时间不是, 选项B错误;导体棒从开始到回到底端的过程中, 整个电路产生的焦耳热, 则导体棒产生的热量为选项C错误;由于导体棒机械能的不断减少, 所以下滑和上滑经过同一位置时, 上滑速度大, 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大, 上滑过程安培力的平均值大, 而两个过程的位移相等, 故上滑过程导体棒克服安培力做功较多, 产生的焦耳热较多, 选项D错误.
2.答案:CD
解析:金属棒匀加速上升时, F-mgsinθ-F安=ma, 而, 所以拉力F随金属棒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选项A错误;在金属棒减速上升过程中, 由于安培力沿斜面向下, 速度减小, 加速度减小, 选项B错误;减速上升过程中, 除重力以外只有安培力做功, 安培力做功等于金属棒机械能的增量, 选项C正确;匀加速上升过程中, 由动能定理可知, 拉力、重力和安培力做功之和等于棒动能的增量, 选项D正确.
3.答案:BD
解析:当v最大时有F=Ff+F安, 即, 选项A错误;通过电阻R的电量, 选项B正确;由动能定理有, 选项C错误;由于, 故WF+W安>ΔEk, 选项D正确.
4.答案: (1) 0.25A (2) 11.56m (3) 0.5C
解析: (1) 当金属杆ab受力平衡时, ab中有最大电流Im, 此时流过R0的电流I0最大.由BImL +μmgcosθ = mgsinθ, 则
流过R0的最大电流为
此时杆的速度为
由动能定理得
杆下滑的距离为
(3) 当ab杆匀速运动时, ab杆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 1s内通过ab杆的电荷量最大, 即
5.答案: (1) 0.1kg 1Ω (2) 0.8m/s
解析: (1) 总电阻为
当达到最大速度时金属棒受力平衡, 即
整理得
根据图象代入两组数据, 可得m=0.1kg, R1=1Ω.
(2) 金属杆ab运动的加速度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代入数据, 得到v′=0.8m/s.
热点十七、交变电流
1.答案:A
解析:矩形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为正弦式交变电流, 图示时刻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 最大值为Em=NBSω, 则其瞬时值表达式为e=NBSωcosωt, 选项A正确;矩形线圈从图示位置经过时间, 刚好为周期, 磁通量的变化量不为0, 通过电流表的电荷量不为0, 选项B错误;矩形线圈的电阻不计, 故电压表的示数为交流电压的有效值, 恒定不变, 选项C错误;当P向上移动、R不变时, 原线圈的电压不变, 副线圈的电压增大, 输出功率变大, 故原线圈中的电流增大, 选项D错误.
2.答案:BD
解析:由题意可知, , 故由图示位置经过0.1s时, 线圈与磁场平行, 磁通量为零, 选项A错误;由可知, 若n1∶n2=1∶5, 则U2=50V, 变压器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等于, 选项B正确;当P向上移动时, n2变小, U2变小, 输出功率和输入功率变小, 故电流表示数也变小, 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3.答案:AD
解析:变压器输入电压220V, 输出电压22V, 灯泡正常发光, 风扇正常工作, 电阻R两端的电压是22V-12V=10V, 选项A正确;风扇正常工作时是非纯电阻电路, 通过风扇电动机的电流一定小于6A, 通过灯泡的交流电频率是50Hz, 选项B、C错误;风扇突然卡住的瞬间, 电风扇中电流增大, 电阻R中的电流增大, 电阻R两端的电压增大, 灯泡两端的电压减小, 灯泡变暗, 选项D正确.
4.答案:C
解析:在图示位置线框和磁感线垂直, 磁通量最大, 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零, 选项A错误;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其有效值, 选项B错误;灯泡能正常发光, 则电压U2=220V, 由可知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25∶22, 选项C正确;熔断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A, 即I1=10A, P1=U1I1=250×10W=2500W, 因此变压器允许输出的最大功率为2500W, 故D错误.
5.答案: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