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等待时间论文

2025-02-01

术前等待时间论文(共4篇)

术前等待时间论文 篇1

研究[1,2]表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的发生与术前延迟时间较长有关。但是,对于该风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延迟而改变的还不清楚。为此,本研究探讨不同的术前延迟时间对急性阑尾炎临床经过的影响,从而对临床上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收集

收集从1998年1月~2007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连续收治的2 107位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而接受了阑尾切除术的患者。以下的数据被记录分析:性别;年龄;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入院时间;手术开始时间;入院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情况;术中发现;病理结果;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抗生素治疗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1.2 相关定义

阑尾炎的分型以术中发现及病理检查结果为准,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及穿孔性阑尾炎。参照以往的研究[1],把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定义为早期阑尾炎(early inflamed appendicitis);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定义为晚期阑尾炎(advanced appendicitis)。把从症状发作到入院的时间过程定义为入院前延迟时间;从入院到手术开始的过程定义为入院后延迟时间;从症状发作到手术开始的时间定义为术前总延迟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t检验用于定量资料的分析,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χ2检验用于定性资料的分析;Cochran-Mantel-Haenszel卡方、线性回归用于趋势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总的诊断正确率为85.67%。在确诊的1 80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女性705例,占39.1%;男性1 100例,占60.9%。1 217例(67.4%)证实为早期阑尾炎,588例(32.6%)证实为晚期阑尾炎。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为92岁,中位数年龄为29.0(20.0,44.0)岁。

本组资料中,死亡2例,占急性阑尾炎患者的1.1‰,占晚期阑尾炎的3.4‰。1例术中证实为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化脓性腹膜炎伴右髂部腹壁组织坏疽感染,术后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另1例术中见阑尾坏疽穿孔,术后因大面积脑梗塞及肺部感染死亡。

同期,有302例患者(14.3%)的病理结果证实为正常阑尾,其中有54例(2.6%)术中发现为其他疾病,包括妇科疾病28例,急性憩室炎(或穿孔)7例,肠系膜淋巴结炎5例,结肠癌2例,急性胆囊炎、输尿管结石等其他疾病12例。

2.2 术前延迟时间对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的影响

早期阑尾炎患者术前总延迟中位数时间与入院前延迟中位数时间分别为21.0(14.0,30.0)h和17.0(10.0,26.0)h;晚期阑尾炎患者的两种时间分别为36.0(25.0,54.0)h和32.0(20.0,50.0)h。术前总延迟时间和入院前延迟时间对阑尾病理结果均有显著影响(χ2值分别为23.19和22.96,P<0.0001)。入院后延迟时间,早期阑尾炎患者为3.0(2.0,4.5)h,晚期阑尾炎患者为3.0(2.5,5.0)h,两者的差异无显著性(χ2=0.826,P=0.363)。在早期阑尾炎患者中,有61.4%的患者在症状开始后24 h内得到手术,有82.3%的患者36 h内得到手术,只有17.7%的患者术前延迟时间超过36 h。在晚期阑尾炎组中,只有23.5%的患者24 h内得到手术,有50.2%的患者术前延迟时间超过36 h。

随着术前延迟时间的增加,晚期阑尾炎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χ2=295.74,P<0.0001);与<12 h组相比,各组发生晚期阑尾炎的风险(OR)不断增加(表1)。把术前延迟时间分为入院前延迟时间和入院后延迟时间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随着入院前延迟时间的增加,晚期阑尾炎的发生率不断增加(χ2=306.54,P<0.0001),而入院后延迟时间的增加对阑尾炎的病理结果差异无显著性(χ2=5.98,P=0.201)。

2.3 术前延迟时间对术后事件的影响

晚期阑尾炎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时间及抗生素治疗时间均明显长于早期阑尾炎(表2)。晚期阑尾炎患者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是早期阑尾炎患者的1.4倍(P<0.0001),术后发热时间是后者的1.6倍(P<0.0001),抗生素治疗时间为后者的1.4倍(P<0.000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早期阑尾炎的5.7倍(P<0.0001)。当按术前延迟时间进行分组后分析发现,随着术前延迟时间的增加,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时间及抗生素治疗时间呈上升趋势(表3)。

在接受了阑尾切除术的2 107位患者中,共有266位(占12.6%)患者出现297例并发症。在经手术证实的1 805例急性阑尾炎中,共有237位患者出现了总共26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1%,占所有并发症的89.9%。晚期阑尾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阑尾炎患者(P<0.0001),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早期阑尾炎患者(表4)。随着术前延迟时间的增加,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不断增加(P<0.0001)(附图)。

注:1)为各组与<12 h组相比;2)为各组与<12 h组相比

注:1)晚期与早期比较,t值分别为-13.94,-22.59,-13.25,P<0.0001;2)晚期与早期比较,χ2=112.76,P<0.0001

注:1)r=0.986,P<0.0001;2)r=0.915,P=0.01;3)r=0.990,P<0.0001

注:1)晚期与早期比较,χ2值分别为:200.21,112.27,68.29,P<0.0001;2)晚期与早期比较,P=0.01

注:与<12 h组相比,随着术前延迟时间的增加,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不断增加。Cochran-Mantel-Haenszel卡方,χ2=60.16,P<0.0001)。

3 讨论

人们对阑尾炎各种可能的病因进行了探讨。目前,最被认可的学说[2]是:阑尾炎始发于梗阻,如粪石引起梗阻或病毒感染引起淋巴结反应,导致阑尾腔内压力增高,继而导致黏膜缺血和细菌入侵,随后阑尾的血流和淋巴回流受阻,最终出现阑尾坏疽或穿孔。从阑尾腔梗阻到阑尾坏疽、穿孔存在着一个时间演变过程。实际上,这也为长期以来外科教学中主张的及早行阑尾切除术,以降低阑尾穿孔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了基础[3]。

本研究资料表明,急性阑尾炎的病理严重程度表现为时间相关性(time-related)。晚期阑尾炎的术前延迟时间显著长于早期阑尾炎。在早期阑尾炎患者中,有61.4%的患者在症状开始后24 h得到手术,只有17.7%患者术前延迟时间超过36 h。在晚期阑尾炎组,只有23.5%患者24 h得到手术,而有50.2%患者术前延迟时间超过36 h。BICKELL等[4]认为,术前延迟时间超过36 h患者,阑尾穿孔率明显增加。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与延迟时间小于12 h相比,随着术前延迟时间的延长,发生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的风险不断增加。术前延迟时间12~24 h发生晚期阑尾炎的风险是小于12 h的1.77倍;当术前延迟时间超过48 h,该风险上升到15倍以上。

把术前延迟时间分为入院前延迟和入院后延迟进行分析发现,入院前延迟是影响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的主要因素,而入院后延迟对其影响无显著性。ELDAR等[5]回顾分析了486例阑尾炎手术患者,得出了入院前延迟影响阑尾炎病理分型的结论。MAROJU等[1]回顾分析了114例因疑诊急性阑尾炎而接受了阑尾切除术的患者,结果表明,主要是入院前延迟影响阑尾炎病理的级别。

入院后延迟对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无显著性影响,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病人住院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手术。本研究约69.1%急性阑尾炎病人在入院后4 h手术,约91.3%病人在入院后8 h手术,只有3.4%急性阑尾炎患者在入院12 h手术。与入院前延迟相比,入院后延迟只占总延迟中的很小一部分(本资料平均住院前延迟时间:平均住院后延迟时间为5.1∶1),因此对病理结果影响不大。另一个可能原因是,与早期阑尾炎相比,晚期阑尾炎入院后会更加得到重视,因此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手术。尽管这种结果未在本研究中出现,但在国外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4]。此外,笔者认为,大多数穿孔、坏疽性阑尾炎患者很可能在入院之前就已经发生穿孔或坏疽。国外学者[4,5,6]也认为,阑尾穿孔是一个住院前事件,只有极少数的穿孔发生在入院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有7位病人尽管症状出现后6 h即得到手术,但仍然出现穿孔或坏疽;有15位患者尽管术前时间超过了72 h却仍未出现坏疽或穿孔。对此,TEMPLE等[7]分析,在部分人群中,急性阑尾炎的演变发展过程可能被年龄、细菌毒力等时间以外的因素所影响。ANDERSSON等[8]则认为,穿孔性阑尾炎和非穿孔性阑尾炎可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两者在病因学及临床上可能存在区别。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VELANOVICH等的研究表明[9],手术探查时已经发生阑尾穿孔的患者,39%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而如果阑尾未发生穿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8%。既往的这方面研究,并没有直接分析术前延迟时间与术后结果的关系,也没有详细分析随着延迟时间的逐步变化而引起的临床经过的改变。本研究通过对延迟时间进行分组分析发现,术前延迟时间与术后事件呈正相关。随着术前延迟时间的延长,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呈逐步延长趋势;当延迟时间大于24 h后,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亦逐渐增加。本研究的结果提示,这些术后事件反映了阑尾炎的感染程度(包括阑尾本身感染、腹腔感染和全身感染情况),延迟手术对阑尾炎的感染程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程度逐渐加重,导致术后临床经过发生改变。

急性阑尾炎的术前延迟包括医患双方的因素:一是患者本身因观念或知识缺乏等原因而延迟了就诊;另一个原因是医生的延迟,即检查时间过长或处置方案不当而导致的延迟。2000年香港的一项研究[10]把阑尾炎术前延迟分为患者所致、急诊室医生所致及手术医生所致3个时间段,得出结论:患者延迟和急诊室医生延迟与阑尾病理分型和术后并发症显著相关,而手术医生的延迟对其无影响。但是在国内,大多数病人出现腹痛症状后,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或对手术的心里恐惧,往往多采用观察或保守治疗,直到症状严重、难以忍受才到医院就诊,而且越是症状严重、病程长,手术医生越会抓紧时间尽快手术。因此,患者因素应该是导致术前延迟的主要原因,因而加大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是必须的。

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延迟时间越长,发生阑尾坏疽、穿孔的风险越大,面临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时间及抗生素治疗时间越长,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越高。相对于入院后延迟,入院前延迟是影响急性阑尾炎临床经过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晚期阑尾炎的发生率应着眼于入院前的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延迟时间对急性阑尾炎临床经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7年12月,该院连续收治的2 107例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而接受了阑尾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将患者按术前延迟时间的不同分为<12 h、12~24 h、24~36 h、36~48 h、48~72 h和>72 h 6个组,分析不同的术前延迟时间与急性阑尾炎病理结果、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抗生素治疗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总的诊断准确率为85.7%。术前延迟时间(主要是入院前延迟时间)对急性阑尾炎病理结果有显著影响(P<0.0001),而入院后延迟时间对其影响无显著性。随着术前延迟时间的增加,发生晚期阑尾炎的风险逐渐上升(P<0.0001)。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抗生素治疗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术前延迟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延迟手术是不安全的。降低晚期阑尾炎发生率应着眼于入院前的处理。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延迟,临床经过

参考文献

[1]MAROJU NK,SMILE SR,SISTLA SC,et al.Delay in surgery for acuteappendicitis[J].ANZ J,2004,74:773-776.

[2]DITILLO MF,DZIURA JD,RABINOVICI R.Is it safe to delay appen-dectomy in adults with acute appendicitis[J].Ann Surg,2006,244:656-660.

[3]BAIGRIE RJ,DEHN TC,FOWLER SM,et al.Analysis of 8,651 ap-pendectomies in england and wales during 1992[J].Br J Surg,1995,82:82-93.

[4]BICKELL NA,AUFSES AH JR,ROJAS M,et al.How time affects therisk of rupture in appendicitis[J].J Am Coll Surg,2006,202:401-406.

[5]ELDAR S,NASH E,SABO E.Delay of surgery in acute appendicitis[J].Am J Surg,1997,173:194-198.

[6]WHITE JJ,SANTILLANA M,HALLER JA.Intensive in-hospital ob-servation:a safe way to decrease unnecessary appendectomy[J].AmSurg,1975,41:793-798.

[7]TEMPLE CL,HUCHCROFT SA,TEMPLE WJ.The natural history ofappendicitis in adults:a prospective study[J].Ann Surg,1995,221:278-281.

[8]ANDERSSON R,HUGANDER A,THULIN A,et al.Indications foroperation in suspected appendicitis and incidence of perforation[J].BMJ,1994,308:107-110.

[9]VELANOVICH V,SATAVA R.Balancing the normal appendectomyrate with the perforated appendicitis rate: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as-surance[J].Am Surg,1992,58:264-269.

[10]CHUNG CH,NG CP,LAI KK.Delays by patients,emergency physi-cians,and surge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appendicitis:retro-spective study[J].HKMJ,2000,6:254-259.

术前等待时间论文 篇2

但社会中逐渐出现一种种族,他们外出拼搏,却在喜庆的红色覆盖每一个角落时,不与父母联系。有的人甚至多年“失联”。因此,他们有了一个专属名词“恐归族”。他们愿意独自在孤独的城市中拼搏,却不愿意与自己的父母团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则新闻也许能引发人的思考。一名男子去合肥拼搏闯荡,却多年不与其亲人联系,其父亲被迫向民警求助。父子相见后抱头痛哭。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恐归族”?那位男子为什么多年不联系家人,玩起了失联?这个实例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人们的自尊心逐渐加强,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肩膀上的压力越来越重。害怕赚不到钱,害怕同学朋友比自己过得好,怕别人奚落的眼光……这样的种种形成了人们狭窄的成功观。他们一天到晚都想着怎样才赚到更多的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为什么不学会给自己减压呢?放慢自己的脚步,坐下喝一杯清茶,听听使人放松的音乐。学会在紧张的生活中放松自己的心情。不必刻意地追求金钱,财富。粗茶淡饭,父母健康开心也算是一种成功。可以出去拼搏,但在努力奋斗的同时,也要隔三差五给父母通个电话,问候。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分一秒,不要到以后才去后悔。又有多少的爱可以等待挥霍。

金钱,权利,又怎么比得上亲情的珍贵。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术前等待时间论文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 年7 月-2013 年12 月, 入住本院普外科有完整病历资料且无糖尿病史的择期手术患者 (非胃肠道) 120 例, 其中, 胆道疾病39 例、腹股沟斜疝41 例、脾切除13 例、慢性阑尾炎17 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0 例。排除胃肠道梗阻、糖尿病史、肥胖、胃食道反流征及裂孔疝、孕妇等。

1.2 方法

1.2.1 分组

按手术的单、双月将12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一个整月执行同一个禁食方案, 避免同一病房内不同病人执行不同的禁食方案, 增加其心理负担, 甚至干扰禁食方案的执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所患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2 禁食禁饮时间

实验组患者在术前8h禁食固体食物, 术前6h可进食少量清淡饮食 (如牛奶等) , 术前2h口服糖水200-300ml (含蔗糖20g~30g) , 然后禁液体饮食。对照组执行传统禁食方案, 即在术前12h禁固体饮食, 术前4h禁任何液体饮食。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前30min口渴、饥饿、焦虑、疲乏无力等不适情况, 观察术中有无误吸及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肺炎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 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长时间禁食禁饮的危害和不良反应

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术前禁食禁饮是预防术中反流及误吸的重要措施。但如果禁食禁饮时间过长, 则会适得其反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6]。禁食禁饮时间过长导致外周循环不良, 尤其是老人或婴幼儿, 易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甚至失败;随着禁食禁饮时间的延长, 患者口渴、饥饿等不适会随之增加。个别患者因饥渴难耐而自行进食, 最后不得不延期或改期手术;婴幼儿患者因饥渴而哭闹不休, 家长烦躁, 易增加医患矛盾;加重原有的慢性疾病, 如消化道溃疡、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出现虚汗、面色苍白、心慌、发抖、血压下降等症状, 影响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加重应激反应, 如烦躁、头痛、焦虑等;长时间禁食禁饮, 加之等待手术的心情特别, 患者有度日如年之感, 无疑会增加医患矛盾, 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下降。

从表1 中可以看出, 对照组禁食禁饮时间过长, 患者口渴、饥饿、焦虑与疲乏无力远远超过实验组 (P<0.01) , 差异有显著意义。且在禁食状态下, 患者血容量偏低或不足, 在此状态下进行有创手术, 容易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或障碍。病人往往焦虑、恐惧,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降低免疫反应, 这对手术麻醉、术后恢复都是不利因素。手术前长时间禁食会诱发糖代谢问题[7]。术前长时间禁食、禁饮容易引起术后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症, 这对原本患有高血糖病的病人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且长时间禁食还导致患者对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的吸收减少, 所以过久禁食可能会使手术患者失去最佳胃环境, 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恶心、体温过低、疲乏等不良反应, 影响生命体征稳定, 不利于手术的进行。

3.2 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术前禁食是为了避免麻醉期间胃内容物返流及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产生返流及误吸的主要因素是饱胃及胃排空延迟。传统观念认为胃液容量大于0.4ml/kg, p H值小于2.5 即有误吸的危险。但发现临床上很多患者胃液容量大于0.4ml/kg, p H值小于2.5, 误吸发生率却相当低[8]。在健康人进饮清流汁后胃内液体量平均为10~30ml, 很少超过120ml。事实上, 普通人进饮流汁后10min胃内容物就迅速排空, 至1h胃内容物量已不足10%, 固体食物排空相对缓慢。可见在临手术前并不存在胃排空迟缓现象。有研究证明, 术前禁固体食物10h以上, 且术前2~3h口服150ml液体的患者, 手术时其胃液容量反而较传统组减少[8]。随着麻醉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 临床上Mendelson综合征已极少发生[1]。健康成人进行择期性手术前2h进饮清流汁, 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并不比延长禁食期者增加[9]。与本结果相似。从表2 中可以看出, 在实验组的禁食与禁饮时间缩短的情况下, 并未增加发生呕吐、吸入性肺炎的危险。

传统的术前禁食、禁饮原则未区别液体和固体食物, 实际上液体和固体的胃排空过程及时间均不同。胃排空透明液体非常迅速, 而固体和含油脂食物的胃排空仅在转变成液态形式之后才从胃排空, 排空需要的时间不定, 据估计将近50%的固体食物摄取后2h仍在胃中。因此, 在禁饮食时间上应有所区别。在正常情况下, 清流质可以加速胃的排空, 长时间禁饮并不能改善胃内环境, 反而会加重应激反应和烦渴等症状。不但不能减弱胃液酸度, 相反还能导致返流增加、胃液p H下降。Wong等[10]研究认为, 术前2h饮水300ml不影响胃排空, 饮水300ml比50ml时胃的排空更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提出的新的禁食、禁饮原则就是建立在胃排空固体食物与液体食物的过程和时间不同的基础上的。新指南实施以来,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安全性[8]。本研究中, 实验组术前2h口服含糖饮料, 在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呕吐和误吸, 说明适当的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是安全可行的。

3.3 新禁食方案较传统禁食方案更合理

从表1 可见, 传统禁食方法长时间的禁食禁饮导致病人出现明显的口渴、饥饿、焦虑和疲乏无力。病人长时间在禁食状态下接受有创手术, 更容易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或障碍, 发生虚脱甚至休克。同时, 传统禁食方案则进一步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 不利于对手术的耐受。因此, 较长时间的禁食禁饮对准备接受手术的病人不是一种合理的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术前口渴、饥饿、焦虑及疲乏无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未增加患者术中术后呕吐及误吸的风险, 说明术前2h饮用糖水能增加患者舒适感, 改善患者的自我感觉。因此, 术前缩短禁食禁饮时间, 有利于降低患者不适反应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促进术后康复。

摘要:目的:研究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20例择期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前禁食6h、禁水2h, 对照组术前禁食12h、禁水4h。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口渴、饥饿、焦虑、疲乏无力等不适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两组患者发生术中误吸、术后恶心呕吐肺炎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择期手术患者在术前8h禁食固体食物, 术前6h可进食少量清淡饮食 (如牛奶等) , 术前2h口服糖水200300ml, 安全可行, 可降低不适反应。

关键词:择期手术,术前,禁食禁饮

参考文献

[1]刘辉, 王丽姿.术前禁食的现状及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4) :308-310.

[2]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2.

[3]Crenshaw JT, Winslow EH.Actual versus instructed fastingtimes and associated discomforts in women having scheduled ce2sarean birth[J].J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2006, 35 (2) :257-264.

[4]Green SM, Roback M G, Miner J R, et al.Fasting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procedural sedation and analgesia:a consensus-based clinical practice advisory[J].Ann Emerg Med, 2007, 49 (4) :454-461.

[5]明芳, 方晓平, 余燕子, 等.腹部择期手术术前新禁食方案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0) :869-873.

[6]徐海英, 沈伟.择期手术患者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 :109-111.

[7]郑琼, 胡丽君.术前禁食、禁饮现状及其对病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 3 (4) :44-46.

[8]田昕玉, 郑瑾.择期手术病人术前禁食禁饮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2, 10 (1) :167-168.

[9]蒋俊梅.缩短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 :206-207.

术前等待时间论文 篇4

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 对频谱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传统的频谱分配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频谱分配方式主要是以固定分配方式为主, 即频谱固定分配给授权用户使用, 其他用户无权进入该频谱段。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服务质量 (QoS) , 但由于使用某频段的授权用户在不同的位置不同时间段对频谱的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 这样, 在授权用户不使用该频段的时候, 其他用户又不能进入该频段, 造成了频谱资源的浪费, 导致了频谱的利用率偏低。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采用认知无线电技术]1[。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用户分为授权用户 (也叫主用户, Primary User, PU) , 非授权用户 (也叫次用户, Secondary User, SU) , PU可以在任何时间无限制地进入它的授权信道, SU则通过不断对频谱的监测发现频谱空穴, 然后把所发现的频谱空穴放入频谱池共享。

本文主要是讨论频谱池的资源在SU之间的分配问题。现在关于认知无线电网络的频谱分配问题已经有了不少的文献, 文献[2,3]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论着色理论的频谱接入算法——CSGC (Color Sensitive Graph Coloring) 算法, 在避免用户间干扰的前提上能获得最大化的带宽效益, 并分析了该算法中频谱利用率和公平性的问题。文献[4]提出了一种并行频谱分配算法, 有效地降低了频谱分配的时间开销。文献[5]在重新定义了频谱利用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标签着色-删除算法 (以下简称删除算法) , 在新的定义下频谱利用率比CSGC算法了有较大的提高。但这些算法都没有考虑到用户的等待时间问题, 也就是每一轮的分配只和本轮的参数有关, 不考虑之前的因素。这样, 在频谱资源比较紧张的时候就会导致部分用户, 特别是弱势用户 (该用户使用同样频谱的时候带来的系统效益较小) 的等待时间过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等待时间的频谱分配改进算法, 既考虑到了系统效益, 又能在频谱资源比较紧张的时候有效地避免用户特别是弱势用户出现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 使系统效益和用户的等待时间得到很好的平衡。

2 频谱分配数学模型

本文的频谱分配数学模型[2]由可用频谱矩阵、效益矩阵、干扰矩阵和分配矩阵, 以及本算法所特有的用户等待时间矩阵来描述的。假设分配时间相对于环境变化时间是很短的, 各矩阵在每轮分配中保持不变。各矩阵具体定义如下:

(1) 可用频谱矩阵。用L={l n, m|ln, m∈0{1, }N×M来表示可用矩阵。其中N为用户标号 (下标从0到N-1) , M为频谱标号 (下标从0到M-1) 。当ln, m=1是表示频带m对于用户n是可用的, 反之, 当ln, m=0表示频带m对于用户n是不可用的。

(2) 效益矩阵。用B={nb, m}N×M表示效益矩阵。bn, m表示用户n使用信道m带来的效益。把可用频谱矩阵L和效益矩阵B结合, 将得到可用的效益矩阵LB={l n.m.bn, m}N×M。

(3) 干扰矩阵。用C={c n, k, m|ln, k, m∈0{1, }N×N×M来表示用户间的干扰矩阵。cn, k, m=1表示用户n与用户k同时使用信道m的话将会导致干扰, 当n=k时, cn, k, m=ln, m。

(4) 用户等待时间矩阵。这是本算法独有的矩阵。由于相邻两轮分配的时间间隔是一样的, 并假设用户的发射请求未得到满足前会在每轮分配时都提出发射申请, 所以我们可以用用户发射请求被满足时的总申请次数或经过的等待次数来表示用户等待时间。则用户等待时间矩阵可以表示为G={g n|gn∈N}N×1, gn称为用户n的等级系数。初始化时, G为全零矩阵, 当用户n提出发射请求时gn=1, 每当用户的发射请求未满足时, gn递增1;当用户的发射请求得到满足时, gn变为0。也称为用户级别矩阵。

(5) 无干扰分配矩阵。用A={a n, m|an, m∈0{1, }N×M表示满足无干扰的分配矩阵。如果an, m=1表示信道分配给用户n。明显地, 无干扰分配矩阵必须满足:

a n, m.ak, m=0, 当

这样认知无线电网络的频谱分配问题就抽象成为一个图G= (U, EC, LB) 的着色问题。其中U是图G的顶点集, 表示无线电网络中共享频谱的次用户, LB表示顶点可选频谱的集合和权重, EC是边集, 由干扰矩阵决定, 当且仅当cn, k, m=1时, 两个不同的顶点 (用户) u, v∈U之间有一条颜色为m (对应频带m) 的边。这样, 满足 (1) 式的无干扰分配的条件可以描述为:当两个不同的顶点存在着m色边的时候, 两个顶点不能同时着m色。

3 基于用户等待时间的频谱分配改进算法

3.1 频谱利用率的定义

文献[2]、[3]都是用频谱利用率作为系统的效益的, 并把频谱利用率定义为:

如文献[5]分析, 这样定义的频谱利用率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因为现实的终端用户大多都是一个频率的通信接口, 无法享用多个频率信道的好处。在这样的定义下, 如果最大化频谱利用率, 将会驱使一个用户被分配到多个信道 (频段) 。如果一个用户只使用其中的一个信道, 其他的信道将作为其备用信道, 这样必然会导致贫困用户的出现。所以文献[5]把频谱利用率重新定义为:

在如 (3) 式的定义下, 最大化频谱利用率的话, 每个用户只会分配到一个信道, 这样, 在频谱资源比较紧张的时候能避免一个强势用户分配到多个信道导致浪费的问题, 提高了信道利用率。但文献[5]提出的删除算法仍然没解决频谱紧张的时候部分用户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

本文的频谱利用率采用式 (3) 的定义。

3.2 基于用户等待时间的频谱分配改进算法

CSGC算法和删除标签算法都只考虑到了用户的带宽效益, 并未考虑到在频谱资源比较紧张的时候用户的等待时间, 这样必然会导致部分用户特别是弱势用户的等待时间过场的问题。

3.2.1 分配目标

本算法的分配目标是平衡系统效益和用户等待时间的矛盾问题, 既要使用户的等待时间不至于很长, 又考虑到系统的效益。即如果用户的等待时间不同, 优先分配给等待时间长的用户, 如果用户的等待时间一样, 优先分配给系统效益大的用户。

3.2.2 基于用户等待时间的频谱分配改进算法

本算法将结合用户等待时间进行频谱分配。其基本思想是在频谱资源比较紧张的时候, 部分用户要等待一段时间才可以使用信道, 分配时考虑用户的等待时间, 对等待时间较长的, 优先分配。而对于等待时间一样的, 再采用经典频谱分配的某个准则 (如CMSB, CollaborativeMax-Sum-Bandwidth, 协作最大化带宽准则;NMSB, Non-collaborative-Max-Sum-Bandwidth, 非协作最大化带宽准则等) 计算标签值后再进行分配, 标签值大的优先分配。在CMSB准则下, 标签值, 其中nD, m表示与该次用户干扰的其他次用户数, 也叫邻居数;在NMSB准则下, 标签值。当一个用户n已分配到一个信道时, 退出本轮分配, 并把n的等级系数gn置0;当用户n没分配到信道时, n的等级系数递增1。这样, 用户随着等待时间变化, 能自适应地调整其优先级, 保证每个用户在不是很长的等待时间内就能分配到信道。

本算法考虑到了用户的等待时间, 避免用户出现很长的等待时间, 体现公平性。在等待时间相同的时候, 考虑到了系统效益。如果在频谱资源不紧张的时候, 即每个用户都不用等待就能使用频谱时, 用户等级矩阵一直为全0矩阵, 本算法就和删除算法一样了。

算法步骤如下:

(1) 搜寻图的用户级别矩阵, 找出级别最高的那些顶点 (用户名单) 。

(2) 选择某分配准则 (如CMSB或者NMSB) , 对本级别顶点计算标签值, 然后根据该准则分配颜色 (频谱) 。

(3) 更新顶点 (用户) 表单和颜色 (频谱) 表单, 若该级别顶点已全部分配完或该级别顶点已无可用颜色, 则进入下一级别分配, 否则返回 (1) 。该级别中分配到信道的用户级别数值置0, 否则递增1。

(4) 下一级别分配, 重复 (1) 到 (3) 的步骤。

(5) 当最低级别分配完毕, 本轮分配结束。

具体算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

4 仿真结果分析

下面将本文算法、CSGC算法和删除算法分别在CMSB准则下进行比较, 比较频谱分配对用户等待时间的满足情况。

为简便起见, 假设每个用户如果在某轮分配到频谱, 到下一轮分配时候刚好结束使用, 该用户重新回到申请队列。为了看出不同算法在频谱资源比较紧张的时候对普通用户和弱势用户等待时间的影响, 我们让两种用户分别成功申请1 000次, 并计算每成功申请一次需要等待的次数的概率分布。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在CMSB准则下, 并采用 (3) 式来计算系统吞吐量 (频谱利用率) , 让某个弱势用户和一般用户成功申请1 000次, 每成功申请一次需要等待次数的概率分布如图2, 图3所示:

如图2所示, 而在删除算法中, 弱势用户的等待次数在4次内的只有80%, 而且出现长达20次等待次数, 不过概率比较小, 弱势用户等待次数大于6次的有10%左右的机会出现;在CSGC算法中, 等待次数在4次内的概率不到70%, 大于6次的概率大于20%。本算法中的弱势用户等待次数最多只有4次, 而集中在2次内的概率达到了97%左右。很明显, 本文所提算法对用户等待时间有明显的改善, 弱势用户不会出现很长的时间。

图3中, 删除算法中的一般用户一次就申请成功 (对应等待次数0次) 的概率比本算法大, 但是一般用户仍有可能出现长时间的等待, 甚至可能出现长达10次的等待次数。CSGC算法的一般用户的等待时间比删除算法的一般用户的等待时间更长。而在本算法中, 一般用户的等待时间最多只有3次, 而且2次内的概率就已经接近100%。所以对于一般用户而言, 本算法对用户的等待时间也有改善。

总的来说, 本算法对用户的等待时间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能通过用户的等待时间自适应地改变用户的优先级, 使用户不会陷入长时间的等待, 用户有趋于均衡的机会使用频谱, 提高了系统的公平性。

下面比较3种算法的系统吞吐量, 让系统运行1 000次, 并 (3) 式定义下计算吞吐量的概率分布, 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 本算法比CSGC算法的吞吐量要大, 比删除算法的吞吐量要小。本算法在牺牲了部分带宽效益的同时获得了满足用户等待时间的性能提高。

5 结束语

认知无线电的频谱池是给次用户实行资源共享的, 每个次用户都有权使用频谱。如果一个次用户使用频谱的等待时间过长, 甚至把一个次用户排除在系统外, 这明显造成了不公平。本算法第一次把用户的等待时间引入基于图论的频谱分配的数学模型中, 把等待时间和CMSB准则结合一起, 自适应地调整用户的优先级别, 使用户在频谱紧张的时候不会陷入长时间的等待, 用户有趋于均衡的机会使用频谱, 保证了系统的公平性。仿真结果分析证明了本文结论。

造成了不公平。本算法第一次把用户的等待时间引入基于图论的频谱分配的数学模型中, 把等待时间和CMSB准则结合一起, 自适应地调整用户的优先级别, 使用户在频谱紧张的时候不会陷入长时间的等待, 用户有趋于均衡的机会使用频谱, 保证了系统的公平性。仿真结果分析证明了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1]Joseph MitolaⅢand Maguire G Q.Cognitive Radio:Making software radios more personal,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1999, 6 (4) :13-18

[2]Zheng H and Peng C.Collaboration and fairness in opportunistic access.In Proc.40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 , Seoul Korea, 2005, 5:3132-3136

[3]Peng C, Zheng H, Zhao B Y.Utilization and fairness in spectrum assignment for opportunistic spectrum access[J].ACM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MONET) , 2006, 11 (4) :555-576.

[4]廖楚林, 陈劼, 唐友喜等.认知无线电中的并行频谱分配算法.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7, 29 (7) :1608-1611

上一篇:脱硫烟气下一篇:高考训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