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共12篇)
《等待》 篇1
曾几何时, 随着急功近利思想在教育界的蔓延和加剧, 很多教师在不经意间, 已经漠视了等待, 甚至根本忘记了等待。有的是拔苗助长, 有的是忍无可忍, 有的是暴跳如雷, 唯独缺少等待, 一种期盼的等待, 一种欣赏的等待。
当然, 教育的等待并非无所事事, 也并非守株待兔。教育的等待不是消极的无所谓, 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无声呼唤。等待的过程中, 我们要用鼓励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激励的话语消除学生心中的不安, 用自己真诚的期待, 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这样的等待才是一种智慧的等待, 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是漫长的过程,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孩子的心, 学会按照孩子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因为来自遗传、环境、家庭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 成长的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掩卷反思, 教育的确需要等待, 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等待。孩子一教就会, 一讲就动, 一点就通, 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天下的植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开花, 也不可能经过同样的时间便成熟, 时早时晚, 时长时短, 各有因缘。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 孩子的豁然开朗、顿悟清醒, 也许就在我们耐心等待的一刹那之后。再说, “孩子犯错, 就是上帝也会原谅”, 更何况是孩子眼中神圣的教师?我们怎么有理由不去耐心等待呢?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 而等待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是对学生成长的欣赏, 也是对自己工作的欣赏, 在等待中付出必然能在等待中收获。
学会等待就意味着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意味着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 不能心浮气躁, 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指望几次活动、几次关心、几次谈话就立竿见影。因为一种好品质的形成, 一种不良习惯的矫正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的过程。对于顽劣的孩子, 就更需要循循善诱, 做到不知者不愠。
一、宽容学生
案例:几年前, 有一次我收到两个男生交来的作业, 这两份作业的内容一模一样, 连错的地方和错的方式都完全相同, 显然他们不可能是独立完成的。可是两个学生都信誓旦旦地坚称他们没有抄袭, 其中一个被我们认为是品行优良的学生, 更是很认真地反复强调。最后, 我说:“如果我把这两份作业交给任何评审人员来判断, 我相信他们都会认为, 作业里相似的地方除非是奇迹出现, 否则不可能纯属巧合。可是你们都告诉我, 自己没有抄袭。我不相信你们会对我说谎, 所以我必须假设真的发生了特别的意外。”多年后, 那位好学生遇到我, 问:“老师, 你还记得当年我们的那份作业吗?”“当然记得!”我回答到。“哎, 老师, 我对你说了谎话。那份作业是抄袭来的, 可是您相信了我。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就一直忘不了那个谎话, 它让我难过痛心。”
事实上, 每个学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是可爱的。他们屡次三番地会闹出“小插曲”, 让教师原本就繁重的工作又增添了新的难题:欺负同学了, 违反纪律了, 恶作剧了;三令五申后还是故伎重演:又偷别人东西了, 又进网吧了, 又逃学了……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但细细想来, 没有一个孩子是真的不求上进的。由于自控能力差, 他们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失, 有时他们的某些举动往往是下意识的行为。如果教师动辄训斥、讽刺、挖苦, 学生往往会口服心不服, 敢怒不敢言, 甚至背地里消极抵抗, 暗中作乱。对于学生的毛病、缺点, 我们不要“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要想到:有的学生淘气, 或许是因为他的好奇;有的学生犯错, 或许是因为他的无知;有的学生顽皮, 或许是因为他的幼稚;有的学生捣乱, 或许是因为他对老师的逆反。
因此,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错, 我们就要利用一切可教育资源给学生一个台阶下, 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个认识、改正的机会。学生也就会从教师的宽容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和对他人格的尊重。从获得这个尊重开始, 学生就可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 内心进行斗争。这是一个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醒悟过程。
二、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远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智力那么狭窄,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项智能, 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等。只是这八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有人八项全能, 有人某一项或几项突出, 但其他方面缺乏。可大多数人都是某几项优异, 某几项稍差, 某几项更次之。因此,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 而是存在着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么聪明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应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
案例:我班有个学生叫小伟, 学习不认真, 上课经常捣乱, 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 考试几乎就没有及格过。该学生懒惰成性, 还经常惹是生非, 不是打张三就是骂李四, 因此同学关系十分糟糕, 在大多数人看来, 他真是差极了。一次劳技课上, 教学内容是组装插座, 我意外地发现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 可以说是班级之最。我立刻在班上把他好好地表扬了一番, 然后请他在讲台上作示范。一节课下来, 同学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以后, 他在学习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课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 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上例中的小伟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变化, 是因为老师发现了他身上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并给他肯定的评价, 使他获得成就感, 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一般来说, 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些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人性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 当我们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 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 唤醒他内在的潜能, 鼓舞他们向着成功之路大步前进。
世界上许多著名人物如牛顿、拿破仑、爱因斯坦等在中小学阶段都被认为是平庸之辈, 甚至是不堪造就之才, 后来却成了影响世界进程的重要人物。这些都说明学生可塑性强, 教师不能一碗凉水看到底, 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相信他们都有智能最佳点, 在承认个性教育的前提下,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 实行成功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 要学会欣赏每个学生的长处, 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 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只要真诚地帮助他们, 奇迹就一定会发生。
三、完善自我
如果说宽容是一种美德, 那么等待就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修为就是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综合素养的提高的过程, 更是教师心灵不断完善和内功修炼的过程。我们时常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 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 那是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真正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读《论语》时我们会发现, 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 他通常是言语缓和的, 因循诱导的。这样的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是孔子的态度, 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更是教师应具备的气质。所以, 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 从容不迫、气定神闲。
教师的修为, 又需要“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 需要坚持。在等待中, 在坚持时需要静心, 需要心平气和。教师的修为, 更需要历经煎熬, 才能品出生命之味, 散发出独特的芬芳。要真正“守得住寂寞, 耐得住清贫”, 要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孤独地上下而求索。随着岁月的流逝, 某些人生的标准与追求愈加坚定, 而某些曾经的迷惑与羁绊逐渐舍弃, 真正的轻装前进。经历了心灵求索中的这份煎熬后将会得到另一番感受, 豁然开朗的感受, 那时的人生将达到另一个境界, 一个全新、通透的境界, 成功一定也就在不远的地方。所以说, 与其说是给学生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更不如说是给自己完善自我的机会和天地。
等待是需要耐心的, 是远离功利的。等待是一种教育修养, 是一份神圣的誓言。只有大气的教师, 只有靠心去滋养教育的教师, 才会从含着露珠的嫩芽中嗅到硕果的清香, 才会从孩子的稚拙中发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的影子。
等待是一次历练, 是一次成长, 它会让教师心神更加专注, 生命更加顽强, 使命更加神圣。等待是一种渴望, 渴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但我们决不是消极的等待, 而是以生命成长为己任, 创设机会与条件, 让每个生命能得到更美地发展。等待是一种爱抚, 一种无形的爱, 是对生命的爱抚。在等待中, 教师的责任得以升华, 爱心得以扩张, 当爱心像绿草布满原野时, 花儿便会到处盛开。等待除了需要教师能够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灵、有一双关注的眼睛之外, 还特别需要教师能够拥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花开的声音”, 只有等待的耳朵才能听到。
参考文献
[1]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叶上雄.素质教育的重点: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 .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任者春.内外互动德育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5]刘湘民.选好思想工作突破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96 (6) .
《等待》 篇2
等待一个人,在这个夏天。
坐在公车站,将一本拿错的练习放在腿上,双手轻轻握住边缘,不等车,等人。正值中午,毒辣的太阳高挂晴空,炙热的阳光将阴凉都烤成了温的,远处的树影也在热浪中起起伏伏。深呼吸,满心满眼都是夏天特有的热情火辣。慢慢伸出藏于粉色布裙下的小腿,慵懒地伸直,两只手轻抚着练习册的边缘,想着待会儿该如何道歉呢?会不会紧张的说不出话呢?算了,不想了不想了!悄悄在心里告诫自己。脸上传来的热意使我匆忙低下头去,耳边的碎发遮住了大概红透了的脸,“嘭嘭”的心跳声有力清晰。
过了一会儿,觉得脸上的热褪去了些,才慢慢的抬起头,仔细地将碎发夹在耳后,将裙摆拉平,推测着他来的方向,不时地张望。就像一个狡黠的孩子,觊觎着桌上糖罐里的甜蜜。情不自禁地哼起小曲,轻轻地,暗喜的。
过了许久,他还未来。我有些不安,多次掏出手机,将那烂熟于心的号码打出,却又删除。本来就是我的失误,又有什么好催的呢?不过,他该不会忘了吧。我懊恼地垂下头,既是担心他忘了,又是恨自己没有早些确认一下。汗不知不觉划过脸颊,手心的汗将书的边缘捂得有些卷了。我忙松开手,在布裙上擦了又擦,将那本练习册努力压平,可惜仍是卷的,而且反倒有些皱了。这下好了。靠着广告栏,看着路上似乎越来越少的车和已经不知道开过多少次的28路,呼吸着和着车呼啸而过带起的尘土的灼热空气,沮丧一点点在心里弥漫。
终于,在我即将放弃时,他来了。
他从后面轻拍了下我的肩,惊得我立即从座位上跳起,看着他不好意思的挠头,解释迟了的原因。注意到他有些急促的喘息,是跑来的吧,我暗暗在心中猜测着。之前的阴霾一扫而空,低着头偶尔瞥一眼面前的这位少年,脸似乎又是一热,连忙将练习册塞到他手里,在匆匆的一句“没事”之后跳上来得正及时的公交车。
《等待》 篇3
当代法国浪漫小说家塞巴斯廷·贾毕索(SebastienJaprisot)被誉为"女性的代言人",他的长篇杰作《未婚妻的漫长等待》中文版去年由台湾翻译、印行,深获好评。作者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德间一场殊死战斗为背景,摆脱历史是非功过框架,以他所擅长的缜密推理技巧与细腻心理描绘,勾勒出大时代里一个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五个被判死刑的法国士兵为主轴他们都是平凡百姓,原有一段快乐的生活经历。大战爆发,人人不由自主卷了进去。他们很快发现战争的残酷,更加思念恋故乡与亲人,"别无选择"地自残一手,借口伤残退役回家。但事与愿违,时值战事吃紧,军心涣散,如此行径必须禁绝,五人皆遭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被押送法德肉搏战前线,推入两国对峙之地,让敌军将他们射杀,以达杀鸡吓猴目的。
不人道的处决真相被层层掩盖。但五名士兵临刑前获准给挚爱的亲人写信道别,其中绰号"矢车菊"的士兵有个未婚妻玛蒂德,她以无比坚韧的意志,发誓破解未婚夫生死迷雾。前后经历10年,冲破重重障碍,最终命运把她背负到真相的大门口,结局却完全在意料之外。
战后世界不存在完美
玛蒂德从小两脚瘫痪,10岁结识长她3岁的"矢车菊",1916年,"矢车菊"被征上前线,两人定下婚约,但"矢车菊"再也没有回来。玛蒂德固执地根据未婚夫最后遗言,探查所谓"阵亡"真相,不辞劳苦遍寻其他四位士兵亲属和所有相关人物,宛如拼图般,一块一块细心拼凑真相。
小说不着重战争场面的壮烈,却处处刻画战争的荒谬本质和生命的脆弱,反战意识强烈。"矢车菊"被推入敌军阵地时,精神已失常,他全心全意地在雪地上堆起雪人;德军抛来烟斗让他插在雪人嘴上作装饰,法军丢来草帽让戴在雪人头上。剑拔弩张的两军对垒中央,判了死刑的疯子默默堆着雪人,场面极其荒谬,而这正凸显了整个战争的本质。大家被驱使着前去杀戮,将军胸前别上金质勋章,而人间增添无数孤儿寡妇,与断尽肝肠的白发人。
小说结尾,玛蒂德终于来到极具象征意味的"世界尽头",那里盛开着梵高画笔下金黄色的向日葵,见到了五名士兵中幸存的"那个人",真相大白,却也永远无法揭发。在他指引下,玛蒂德终于见到了她的最爱---一个灵魂已被谋杀的躯壳。她的爱并没有改变,但所有人的命运已彻底改变了,从生命的原点重新开始,在命运两端耐心地等待。因为"生命还长着呢"!
向荒谬而残酷的年代告别
《等待》 篇4
无论是汽车站还是火车站, 当车辆缓缓驶进站台时, 等候的人们便开始骚动, 在车门弹开的一霎那, 终于失去坚持等待的耐心, 集体蜂拥而上。
其实, 只要有等待的习惯, 只需几秒, 便能改变拥挤的局面, 排队等候上车岂不更轻松?
镜头之二:
在医院, 如果没有专人管理在外候诊, 所有的病人全都一股脑儿钻进就诊室, 所有的眼睛都齐刷刷地徘徊在病人与医生之间, 心里则企盼着医生快快结束为别人的就诊。
其实, 只要有等待的习惯, 只需几步, 退到门外候诊, 便能改变病人欲言又止, 甚至隐瞒病情的局面, 就医氛围岂不更轻松?
镜头之三:
在银行, 无论是人工柜台前还是自动柜员机前, 一米线清晰地画在地上, 然而就是有人连这短短的一米距离都无法等待, 大摇大摆地跨过这条带给别人安全感的线条, 躲在取款人的身后, 张望着他的一举一动。
其实, 只要有等待的习惯, 只需一米, 退到线外, 就能改变取款人如同防贼一般防着身后人的局面, 心情岂不更轻松些?
我们将镜头拉到幼儿园, 只要细细观察, 孩子之间因不会等待造成的不和谐随处可见:上课回答问题时, 有些孩子等不及老师请, 坐在位置上随意叫嚷着答案, 造成课堂纪律混乱;上楼做早操时, 有些孩子等不及前面的小朋友先上楼, 抢道逆向行走, 造成楼梯拥堵……其实, 学会等待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因为等待是一种内涵, 等待是一种美德, 等待更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学会了等待, 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具耐性和韧性;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学会了等待, 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具秩序感;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学会了等待, 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具尊重和谦让的品格。
那么, 如何让幼儿学会等待呢?
一、培养幼儿的等待意识,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里的小皇帝, 小公主,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耐心, 有什么事情需要他们配合等待一下, 往往嘴巴翘得老高, 很不乐意, 很不情愿。但不管是在小家中, 还是在学校里, 或是在社会大集团中, 都会有等待的情况, 孩子一定有等待的时候, 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具体的规则, 让有首先明白什么时候需要等待。例如生活活动中, 喝茶、携手、解小便等环境额都需要排队等候。学习活动中, 回答问题、分发书本、到柜子里拿学习工具等环节都需要有序等待, 才能维持良好的秩序。
二、善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结合德育, 初步培养幼儿的等待意识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可丰富了, 早上有区角活动、早操、点心;上午有集体教学活动和游戏;中午有午餐、午睡;下午还有点心、集体活动和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几乎每一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区角活动时我们随机进行分享、谦让、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的教育, 集体活动时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品德培养, 午餐、午睡时我们进行尊重同伴、互帮互助等品德培养……而幼儿等待意识恰恰就发生在这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的一日生活中, 恰恰就蕴含在这每时每刻都在强调的品德教育中。
比如, 每天的中餐, 从我实习的第一天开始, 就看到我们的带教老师不管你分到饭多长时间了, 不管你面前的菜多么的诱人, 总是让小朋友们执着地等到大家都分到饭菜了, 齐声说“谢谢老师, 大家请用”后才可以用餐。似乎已经成为大家默认的规则。工作后, 我把它作为光荣传统沿用至今, 觉得它蕴含着感恩老师与尊重同伴的品德教育, 可在不知不觉间, 我在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 培养了幼儿的等待意识。小班第一学期时, 就有很多家长高兴地向我反映:“我们孩子现在可懂事了, 以前吃饭只顾自己, 现在一定要等到大家都坐下来了, 教大家说‘谢谢妈妈, 大家请用’后才能吃饭。”虽然家长把它作为一件趣事来谈, 但是, 在懂事背后, 孩子最大的改变是有了初步的等待意识。
又如, 美术课之前的准备环节, 每个孩子的作画工具都存放在自己的小柜子里, 可是这么多小柜子都设在同一面墙上, 如果大家一起取工具, 一定会非常拥挤, 于是我制定一个规则, 要求取放东西时男孩子让女孩子, 大孩子让小孩子, 这则规定看似为谦让教育而设, 其实在男孩子和大孩子发扬绅士风度的同时, 使他们的等待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扬。
再如, 每天放学时分, 透过窗玻璃, 孩子们看到等候在外面的家人, 都开始蠢蠢欲动, 急切地等着我宣布“小朋友们再见”, 每每此时我总是不慌不忙的站到教室门口, 一边叫着一个个已经有家长来接的孩子姓名, 一边跟孩子道别, 可我的眼睛一直在捕捉着孩子是否整理好了自己的椅子, 如果没有, 我会要求他回去整理好了再走;我的耳朵一直在倾听着孩子是否跟我道别了, 如果没有, 我会提醒他和大家说了“再见”再走。这看似在进行爱劳动教育和礼貌教育, 其实, 是我有意在激起孩子们的等待意识。
三、善抓蕴含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运用策略, 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等待意识
现如今, 独生子女或称龙或称凤, 他们在家长期受到大人们宽容的对待, 连最起码的尊重意识都丧失了, 更别说“礼让三先”了。当这么多惟我独尊的孩子聚集在一起, 共同生活肯定会出现各种不协调, 游戏时, 有些孩子想玩别人的好东西时, 不管别人是否愿意, 强行抢夺;有些幼儿因为玩具没抢到, 采取打人、咬人的方式解决。归根结底, 造成这些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缺乏等待的耐心, 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生活中的不协调, 运用恰当的策略, 及时干预, 适时引导, 让孩子们慢慢学会等待。
在我的实践中, “轮流”不失为学习等待的一个好方法。一次户外活动小朋友玩滑滑梯、荡秋千, 恬恬最先坐到了秋千上, 正当她玩得起劲的时候, 凡凡跑了过来, 不由分说就把恬恬往下拉, 恬恬也不是好惹的, 两个人你推我一下, 我拉你一下, 争得面红耳赤。看到两人难分难解的样子, 我走了过去, 亲切地对她们说:“秋千很好玩?”她们俩看了看我回答道:“好玩。”我又说道:“哦, 好玩的玩具大家都爱玩。这样吧, 你们俩互相帮忙, 一人推, 一人坐, 秋千摇十下就换人, 好吗?”恬恬和凡凡欣然答应, 她们一个悠闲地坐在秋千上, 一个在背后一边推还一边起劲地数着“1、2、3……”。确实, “轮流”策略能让幼儿在期待中抚平焦躁的情绪, 心平气和地学会愉悦地等待。
“延缓”也不失为学习等待的又一个好办法。婷婷生日那天, 妈妈给婷婷送生日蛋糕来园时恰逢我们正在上美术课, 当孩子们一听那些蛋糕每人一份时, 欢呼一声, 蜂拥而至。我一看这情形, 一把抱起装蛋糕的箱子, 赶紧招呼大家坐到位置上。“孩子们, 这是婷婷妈妈送来的蛋糕, 我们应该对婷婷妈妈怎么说?”“谢谢婷婷妈妈!”孩子们响亮地齐声道谢。“婷婷妈妈为什么送蛋糕来?”“给婷婷过生日。”又是非常响亮的齐声回答。这个答案正是我想把他们引入的“圈套”, 我把话锋一转:“那么, 我们赶紧给婷婷准备生日礼物吧!把图画画得漂漂亮亮的, 等会儿送给婷婷, 什么时候准备好礼物就什么时候庆生日、吃蛋糕, 好吗?”孩子们立刻开始认真画画。这一次, 我巧妙地实施了延迟满足孩子愿望的策略, 有意让他们抵挡住诱惑,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当他们完成任务、获得满足时, 真正体会到了等待后的幸福。因此, “延缓”策略能让幼儿在希望中控制自己的欲望, 心甘情愿地学会愉悦地等待。
“排队”策略更能增强孩子们的等待意识。有一次, 我请孩子们自己整理好图画纸, 由我帮忙装订成图画本, 可是每个整理好图画纸的孩子都往我身边挤, 当整理好图画纸的孩子越来越多时, 教室里的争吵声也随之越来越响了, 那些先来的被后来的挤到一边了便开始理论, 那些个子小的被个子大的挤到后面了便开始叫嚷, 一片哄闹景象。看来孩子们还是缺乏等待的意识, 我连忙停下手中的装订活, “孩子们, 到老师前面排成一队, 谁先整理好图画纸谁排前面, 不排队的小朋友老师可不帮忙装订。”挤成一堆的孩子马上自觉地排好队, 乖乖等待着。所以, “排队”策略能给孩子一种规则约束, 使他们具有初步的秩序感, 慢慢地学会耐心地等待。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这些教育契机随处可见, 只要我们老师正确面对孩子间发生的不和谐, 适时运用“轮流”、“延缓”、“排队”等策略, 慢慢地, 等待就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所有的不和谐慢慢会走向和谐。
四、培养孩子的耐心对幼儿等待意识的深化帮助较大
我们在一日活动中经常会观察到一些孩子明明知道有些环节需要等待, 如喝茶、入厕、回答问题等这些时候都需要排队等候, 但还是会有一些孩子插队抢先, 他们知道规则, 却不遵守规则。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孩子自控能力弱, 缺乏耐心来等待。所以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耐心对孩子等待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内在联系和促进作用。没有耐心的孩子在等待的时候表现出浮躁, 焦虑不安, 或是怨声不断, 显得很不乐意, 很不开心。而有耐心的孩子即使在等待也会自娱自乐, 或是耐心倾听, 他会很乐意的把的把等待进行到底。所以我们要通过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教育途径, 多种方式去培养孩子的耐心, 促进孩子等待习惯的形成。使孩子们学会开心地等待。
五、善与家长达成共识, 持之以恒, 将等待教育坚持到底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对孩子的父母这样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办法就是:百依百顺。”确实, 在家长的百依百顺中, 对孩子的要求可谓有求必应, 孩子根本无需经历等待, 如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般, 不经历等待就轻易实现的愿望孩子能感到满足吗?这样孩子的欲望会无止境的增加, 不良行为会肆意爆发, 最终弄得家长束手无策。因此, 想让幼儿学会等待, 得到家长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 要让幼儿学会等待, 必须做一个“小气”家长。在生活中, 这样的镜头不难见到, 一些孩子看到同伴有好玩的玩具, 便吵着让爸爸妈妈买, 如果不同意就大哭大闹。此时, 如果你够明智, 一定要做到“小气”,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几滴眼泪就慷慨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 用讲道理的方式试着说服孩子:玩具需要用爸爸妈妈的工资去购买, 但爸爸妈妈的工资要买菜、交电费、交水费, 如果买了这些玩具, 就没有钱交电费和水费了。这样吧, 宝贝耐心地等到下个月爸爸妈妈发了工资再买给你, 好吗?所以, 只要家长“小气”点, 就能为孩子提供一次在希望中等待的机会, 使他们学会抑制自己购买玩具的欲望, 学会耐心地等待愿望的实现。而且, 让幼儿经历宝贵的等待后再满足愿望, 更能让幼儿体会到幸福。
其次, 要让幼儿学会等待, 必须做一个“狠心”家长。星期天, 妈妈做好了饭菜, 可是爸爸还没下班回家, 孩子就嚷着要先吃, 如果此时妈妈不狠狠心, 让孩子一人先独自享用的话, 那么, 长此以往, 孩子就没有了等待家人共同进餐的习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用亲情引导孩子进行适时的等待。“爸爸的肚子也很饿呀!可还在辛苦的工作。我们等爸爸回来,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那该多幸福呀!”相信孩子肯定能忍住自己的饥饿, 期盼着爸爸的回来, 既教育了孩子学会分享、关爱他人, 又是对孩子等待习惯培养的佳机。
再者, 要让幼儿学会等待, 必须做一个“放手”家长。在游乐场, 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有些孩子想玩别人正在玩的玩具, 就轻轻地跟家长说:“妈妈, 我想玩那个。”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立刻代替自己的孩子找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协商:“宝贝, 你的玩具让我们宝宝玩一会儿, 好吗?”更有甚者, 看到自己的孩子站在滑梯下面, 等待上面的孩子滑下来时, 像是自己的孩子吃了多大的亏似的, 立刻怂恿:“宝贝, 站在边上干嘛?快上去玩呀!”。其实, 明智的家长只要做到放手, 让孩子自己决策, 如果你不帮孩子协商, 孩子可能会自己去协商, 或者两人一起玩或者轮流着玩, 也可能会在边上等待别人玩好了再玩;如果你不怂恿孩子, 孩子正在做着最文明的举动——等待, 可正是因为家长的不够放手, 甚至包办, 让孩子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学习等待的机会。所以, 只要家长放手, 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 等待的品质会在自己学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历练的。
等待 学会等待作文800字 篇5
午后的阳光略略带着几分懒散,照在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当看见母亲因为闲暇而坐在阳台上的藤椅上时,我就赶忙搬了小凳子,拿了桃木梳子。在母亲身旁乖乖的坐下,眨巴着充满期待的小眼睛,等待着母亲为我梳头。母亲早已会意,放下手中的毛线,为我松散了头发。一丝一丝,母亲轻柔而灵巧的手在我的发间穿梭、萦绕。或是活泼天真的麻花辫,或是安静内敛的马尾辫,或是古典优雅的判罚……在母亲的巧手下,展现出来。母亲的爱透过指尖,暖暖流入我的心田。
与那阳光洒在身上的暖,交融在一起。让我等待的心,得到了满足,更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意。而母亲也因自己的付出感到满足。时光如白驹过隙,如发丝从梳子间的间隙,悄然滑走。我长大了,而母亲老了。我开始嫌弃自己的一头长发,嫌它打理起来太过麻烦。自作主张的去理发店剪成了干爽利落的齐耳短发。回家后亦没听到母亲多说什么,只是母亲的眼中分明写着黯然和失落。过了起初因短发的兴奋,我的心中也有了几分不是滋味,懊恼与苦涩。母亲用爱满足了我儿时的等待,如今也应该隐约期盼着我这个女儿在让他为我梳头吧!更期待我这个女儿能对他付出自己的爱。那只我却……我再无心思,得空也只是坐在书桌前,埋首思忖。我等待自己能够付出爱,填补母亲心中的失落。就这样过了些许日子,又是一个阳光懒散的午后。
我的心中一下子明朗了,母亲既是等待着我,更是怀着儿女给他爱的渴望啊!我拿起那把搁在床头柜上的桃木梳子,来到阳台去下母亲手中的毛线。母亲亦没说什么,任由我弄着。但我看到了,母亲的唇角微微上扬,钱钱笑了。像母亲从前为我梳头那般,我轻柔的梳理着。母亲的发间已有了些许银发,母亲老了,我心痛了。
《等待》 篇6
你记忆中一定也有一段时间,明明很短暂,却感到很漫长。
回想高考发榜,很多年之后,我仍能感到一段漫长、未知的时间带给我的恐惧。记忆最深刻的绝非看到成绩的瞬间,而是前一天晚上漫长的等待,似乎每一分钟的流逝都能发出响来。
回想一下,等面试结论、等表白回复、等诊断结果,那些重要却需要等待才能知道结果的事情,让人感到焦虑,并感到时间格外漫长。结果越是重大,我们对结果的掌控能力越弱,临近那个结果的每一秒就显得越凝重。
只要我们还有在意的事物,这种来自时间的恐惧感就会伴随我们一生,并在成人之后愈演愈烈。“等待心理八条原则”其中有两条恰好解释了我们“在焦虑中等待”的境地:
无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感觉要长;
焦虑使等待看起来比实际时间更长。
可惜生活不能快进。为了减轻这种焦虑,我们宁可去过一种快速的、高效的生活。我们把结婚变成了闪婚,旅行说走就走。我们拼命与时间的不确定性对抗,不希望被囚禁在等待中。我们破坏式地拒绝等待,渴望马上知道结果。
只有确定的结果才能缓解我们的焦虑。等待往往意味着两种坏结果:成功的机会可能不会到来;成功的机会可能已经错过。等待的时间越长,我们越缺少判断的能力,以至于在焦虑的顶点,我们甚至认为这两种坏结果已经同时发生。
心理学上将恐惧分为三类,对物品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因为等待的结果模糊不清,我们像黑暗中的盲人一样,只能无助地体会着时间的流逝。
这种无力改变却随时可能降临的命运,就像天空中的阴云,雨还没有下,心中却开始撑起雨伞来。
二
打败惧怕的事物是人类求生存的天性。要化解人对时间与未知的恐惧,就有必要重提“耐心”的价值。
人们常对花出去的时间是不是值得而产生疑虑。事实上,耐心是被这个时代损害了的东西。人们崇拜速度,却放弃了手工业所代表的耐心和手的灵巧,“人们过于匆忙,跳行阅读,寻找故事的结局”。然而,耐心正是人们为了对抗时间而长久训练出的方法,耐心意味着承认结果终将到来,但也清楚在那之前的时间同样珍贵。
因此,耐心让人们认真对待每一刻的时间,并且相信善待这些时间所带来的收获,足以抵消哪怕是最坏的一部分结果。
人生永远是在等待着一个结果和下一个结果。我们之所以越来越匆忙,就是因为迫不及待地只关注结果,却忘记了结果到来之前的时间同样重要。专注和耐心让我们不只拥有对结果的恐惧,也逃脱结果本身的绑架,把实现它的过程进行得更加美好。
这其实才是对抗时间未知性的最好方法。我们越是急切地想知道结果,就越不愿意花费自己的灵巧来实现好的结果。我们急于获得爱情,却忘记了爱情往往需要漫长的培育;我们急于制造精美的物品,但精美的物品只有不紧不慢的手艺才能打造。
判断天才的标准,最高一层是“早熟而晚成——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好”。
另一个观点是,时间不应该成为我们取巧的对象,我们该做的是说服它成为同盟。只要我们还依靠经验与知识生活,沉稳地对待时间就永远不是坏事。
三
太多人在与时间的对抗中败下阵来,愿意花长时间去做一件事的人越来越少。但也有人了解耐心的价值。
有个演员说,他曾经为了一分钟的镜头花一个月的时间每天练习削苹果,目的是能够将苹果皮一刀到底不断皮。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通过一分钟的镜头读懂角色的全部生活”。这个演员就是那个明白耐心价值的人——认真对待每一个微小的时间,专注于结果到来前的每一步过程。
用一个月练习削苹果不难,维持耐心等待这一个月的结束才是最头痛的部分。我们的快节奏生活,很可能只是一种潦草的生活——速度加快了,进度却没有。
时间陪着这个演员削了一个又一个苹果,每一个被削皮失败的苹果所考验的正是我所说的耐心。在下一个我们认为可能会更好的结果到来之前,我们并不清楚自己顺利完成的几率是多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沉稳地反复练习。至少这样做,可以在最后一秒将梦想的进度提前许多。
等待的美好 篇7
里尔克在《秋天》里,也有这样的表述:“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写着长长的信,或是读着长长的信,都是等待的美好。写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他要读到,或许会悲伤,或许嘴角会弯起一个月牙儿;寄的时候,或许会临行又开封;寄出去之后,心就随着那咣当咣当的邮车,模拟着它的速度和路线,山一程水一路的,心在路上,看落叶缤纷,或是山花烂漫。而等信的那个人,望尽天涯路,秋水长天。
美好的事物呈现,都是需要等待的,一蹴而就常常是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个桃子成熟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在大雪纷飞时保持警醒,在春风里初绽蓓蕾,开花,接受授粉,花落结实,青小如豆,然后一抹初红,再红到雕镂有美丽花纹的核边。催熟的桃子是苦的,它的核软如豌豆,内心坍塌,如何能经久撑起美好?
等待的过程是苦涩和煎熬的,而之后回望,却是美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板凳坐得十年冷”;“过尽千帆皆不是”,那时候的他们是忧伤的、纠结的,心里那匹叫“期待”的马,早已哒哒扬蹄,奔向“伊人”身旁。以梦为马换来的,常常是梦醒后的猝然坠落,其间种种煎熬滋味,难与外人说。可当有一天,当你已经失望了,不经意间一瞥,缓缓靠岸的船头,远远朝你微笑的,可不就是朝思暮想的“那个人”?那种欢乐,不是随呼随到的急就所能比拟的。
有一种煎熬叫“延迟”,有一种美好叫“等待”。等待是“距离”,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等待需要耐心,需要信仰。等待是种瓜之后的盼望,等待是付出之后的期待,等待是对必然性的深信。等待的人是安静的,等待的姿态是静美的,等待的心是深怀希望的。在世间千转百回之后,在内心愁肠百转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的出现,是那根叫“等待”的藤上,开出的一朵蓝色的花朵。
所有的美都不是放肆,所有的美都是克制。月季也美,因为花朵过多、花期过密,而不招待见。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不会让他的主人公很容易成就他的梦想,不会让他的画面平实无碍的显现他的哲思,不会让他的旋律毫无节制地泛滥他的情绪,事实上,造物者也是如此。在“延迟”之后,在揪起来之后,路转溪头忽现,那种“遇见”,抵得上一见钟情,因为你等待已久。
人生需要学会等待 篇8
十几年后, 他又把那十个人叫到一起, 结果发现那个没吃糖的孩子做得最成功, 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人物。这个研究人员说, 只有经得起诱惑和等待,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而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不顾一切的人, 注定不能做成大事。
这个说法或许有些夸张, 但也不无道理。以前我总是不明白冬小麦为什么特别好吃, 春小麦就没有冬小麦那么黏稠、芬芳?原来它没有经过漫长的严冬。经过等待和考验的过程才会美丽, 会生活的人, 一定是把生活泡成一杯茶, 慢慢地来饮。
人生不能没有等待, 正是等待赋予了人生别样的魅力。在等待中, 我们体味了艰辛, 咀嚼了痛苦, 感受了无奈, 沐浴了忧伤, 正是这漫长的等待, 博大了我们的人生底蕰, 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内涵。
等待删减了一种简单, 淡支产了一种平庸, 使我们觉得期盼来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使我们更加珍惜因等待而得来的结果, 从而更加珍爱生活, 珍视生命。
等待可以培养我们的心性。能在等待中平静下来, 不仅是一种坚定、毅力、信念、还是一种超脱、升华。它表明你已从急功近利中走了出来, 正凭着一颗平常心, 在平静之中看红尘飞舞, 品世事沉浮。
等待一个电话 篇9
齐斌放学回到家后, 直接坐到书桌旁, 认真地写起了作业。妈妈很诧异:这孩子平时放学回家, 都是一边喝果汁一边看动画片……直到妈妈催促五遍以上, 他才会磨磨唧唧地走向书桌。
“赶紧吃饭吧, 饭菜都凉了! ”妈妈已经催了好几次。“您先吃吧, 我还要写语文作业。”为了写作业竟然不吃晚饭? 这可不是儿子一贯的作风啊!
“吃完饭再写吧! ”妈妈连拖带拉地把齐斌扭送到饭桌旁。面对妈妈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 齐斌视而不见, 而是眼神直勾勾对着角柜上的电话机发呆。
“妈妈, 大人说过的话———很重要的话, 有可能忘了吗? ”“怎么不会? 重要不重要, 大人和小孩的看法可不同。”
这时,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齐斌连忙催妈妈接电话, 自己则挺直胸脯站在旁边, 一脸的期待。妈妈接了电话:“喂, 你好……在啊。斌斌, 找你的! 是你同学, 说是问你语文作业。”儿子脸上的期待霎时变成了失望。
挂了电话, 儿子进了自己卧室, 把门反锁上。
“儿子, 我跟你说点事儿。”妈妈的语气尽量温和, “等会吧, 我正在做语文作业呢。”儿子的回答带着哭声!
“儿子, 不论你学习好不好, 你都是个好孩子……”
“妈妈———”齐斌猛然开了门, “现在我不想听这些! 您给老师打个电话吧, 都10点钟了, 再晚来不及了。”
“好的, 好的, 妈妈来打! ”“……您好, 齐斌班主任吗? 我是齐斌妈妈, 今天齐斌是不是又让您生气了? ”齐斌急得直咬牙, 每次给老师打电话, 妈妈都是这句开场白。
“……没有? 没有就好! 打扰您了! ”妈妈长舒一口气, 轻松地放了电话。
泪水又一次溢满齐斌的眼眶, 他扭身进了自己的房间。妈妈站在儿子卧室门口, 听着里面的动静。一阵轻微的鼾声传来, 妈妈轻轻推开了儿子的房门。
借着月光, 妈妈看见语文作业本就摊开在书桌上, 那是一篇作文:《等待一个电话》
“……今天老师表扬了我 , 还说‘晚上我会给你爸妈打一个电话, 表扬你……’我太高兴了! 妈妈接到电话肯定也很高兴……都快10点了, 老师还没有打来电话……对我来说, 这么重要的电话, 难道对老师来说一点也不重要吗? ”
一切都明白了! 妈妈看到儿子泪痕斑驳的脸上居然隐约有一抹微笑。也许, 睡梦中, 老师正在打那个电话呢。
等待——让思维激荡 篇10
学贵于悟, 我们常说聪明的学生悟性高, 其实“悟”也是可教可触摸的。教学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 慢慢使学生具有多个触角, 有较高的敏感度, 从而增添学生的悟性。智慧型的老师善于研究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积累感悟;善于耐心等待, 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索中获得顿悟;善于倾听和引导, 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获得自悟。
二、等待学生的发现
美国心理学家罗威做了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 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课堂上, 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话语变多, 时间延长了;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了;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等能力增强了等等。学生的发现需要时间, 作为教师要耐心等待, 要引导学生在听清楚问题的基础上, 安安静静地思考, 想好了再发言, 使课堂动静相宜, 张弛有度。
三、等待学生的反思
善于反思的学生, 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寻找到失败的原因, 探求解决问题新的途径和方法。不善于反思的学生, 面对失败和挫折, 便手足无措, 往往感觉山穷水尽已无路, 因此停驻了探索的脚步, 僵化了自己的思维。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积累经验教训, 在反思中前行, 在反思中碰撞智慧,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四、等待学生的智慧
等待永远的明天 篇11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在江西省于都县城东面浓荫遮掩的河堤上云集了大量部队,约一华里宽的于都河突然架起了六座浮桥。被五十万国民党军队围剿的中央军委、红军总部所在的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又称“红星”纵队、“红章”纵队),秘密地在渡河。在长达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中东奔西突、疲惫不堪的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也先后乘夜色渡过了于都河。”
这是美国著名记者、传记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的描述。他在书中继续写道:
“1935年2月间,中央苏区全部丧失。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机关和红24师等红军部队,全部被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在于都南部这一狭小地区内。2月下旬,中央红军分九路突围,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及民团的围追堵截和疯狂屠杀。瞿秋白、何叔衡、贺昌、李才莲、毛泽覃、古柏、刘伯坚、梁柏台、周以栗、杨英、李天柱……一大批党的高级干部都在突围中英勇牺牲,有的下落不明……”
“死者的名单就是革命运动的名人录,长征时留在江西的人中间,牺牲的杰出共产党人比任何其它斗争时期都要多……粤赣边区军事领导人李才莲也被杀害,但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和怎样遇害的……”
“李才莲”,就是这个名字,牵动着一个普通村妇的沧桑身世;饱含着一个红军妻子苦苦延续了七十个春秋的爱情……
泪水中的相依
1920年春,9岁的池育华因为家境贫寒,被狠心的父亲卖到了教富村河背村民小组,给6岁的李才莲当童养媳。渐渐地,两颗幼稚的心灵变得两小无猜。不久,李才莲进了李溪村小读书,在老师的带领下,李才莲开始秘密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大年三十晚上,15岁的李才莲把枕头搬到了18岁的池育华床上,两人算是正式结了婚。
1929年春,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席卷了整个赣南大地。结婚第三天,李才莲告别了蜜月中的爱妻,参加了在县城举行的“兴国暴动”。从此,李才莲便踏上了血雨腥风的革命武装斗争之路。
“兴国暴动”成功后,兴国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一夜之间人们才知道:15岁的李才莲已经是少共兴国县委书记——一个小小年龄的大官。李才莲家也一下子出现了几个革命者:李才莲的胞叔李文兰担任了区苏维埃主席,哥哥李才万担任了区少先队队长,后任红三军团某部三营政委,妻子池育华也担任了区苏维埃妇女部长。池育华一边忙着家里的春播秋收,一边动员村里妇女打草鞋、缴公粮,动员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而李才莲则一直战斗在反“围剿”第一线,几乎很难见到他的身影。
新婚的池育华多么希望能日夜与自己的心上人相厮相守。山坡上、沙滩上、田野里处处都留下了池育华歪歪扭扭的笔迹,“李才莲池育华、池育华李才莲”。这是李才莲临走时教给她的六个字,她喜欢两个人的名字列在一起。在红军长征前四年间的五次反“围剿”中,李才莲只回来了两次。现实中的相聚来得那样迟缓又去得那么匆忙,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又多么残酷的相聚啊!——这寥若星辰的两次相聚,深深地刻在她的记忆里、烙在她的脑海里,在风雨飘摇的几十年后,依然那么亲切,那么可人。
新婚后的第一次相聚是在1932年3月下旬,李才莲因为出现肃反错误而回到家里,那次他在家里整整呆了二十天。这二十天是池育华记忆中最暖人的时刻,她甚至还能清晰地回忆起他每一次亲切的抚摸,和每一次有力的呼吸——那次离别之际,池育华羞红着脸欲言又止。望着温柔美丽的妻子,已经迈出门槛的李才莲猛地回过头,从怀里掏出一面精致的小方镜递给池育华,然后紧握着她的手向天发誓:“现在是战争年代,谣言特别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不要相信,我不会死。记住,无论如何都要等着我,二十年三十年,哪怕五十年六十年,革命成功我就回来。”
第二次相聚是在1933年6月,池育华孤身一人步行数百公里,在中央苏区江西省宁都县一个小村庄里,找到了江西省委,找到了她朝思暮想的丈夫。那时李才莲刚刚任命为中央苏区儿童局书记,住在干打垒的土房里,房间里阴暗潮湿,一张破旧的书桌,还有一张由木板凳架起来的光板床。虽然简陋,但因为有心上人在身边,池育华却感到异常亲切,有一种回到家里的踏实。
在这片戒备森严,看似平常却又极不寻常的建筑群落中,池育华就是那个身穿缀满补丁的土蓝布衣服,眉清目秀的年轻女子。这期间,池育华逐渐接触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李富春、蔡畅等人。蔡畅知道池育华在兴国老家担任了区苏维埃妇女干部,慢慢地她们成了好朋友,池育华经常找蔡畅大姐谈心,久而久之,在池育华心目中平易近人的蔡畅成了她最知心的大姐,大事小事池有华都会找她商量。
与中央高级领导的接触,与心上人耳鬓厮磨的相守,那些日子成为池育华生命中最辉煌最绚丽的回忆。记得蔡畅大姐严肃地对她说:“你愿不愿意到省委来工作,与李才莲同志一道革命?”天真质朴的池育华脸上不禁泛起了红晕。当天,池育华便带着蔡畅部长的亲笔信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兴国县老家。池育华丝毫没有预料她这一走,竟是与心上人的永别……蔡畅部长在一张署名“中共江西省委”的便条上写着:
中共兴国县委:
经研究决定,调你县池育华同志到中共江西省委土地部工作。
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蔡畅
1933、7、19
生命中的守望
江南7月,是一年中农村最繁忙的季节。
作为家里的壮劳力,池育华一回到兴国家中便操镰下田,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水稻的“抢收抢种”汗流浃背,天昏地暗地忙了三天。当她把最后一担稻谷挑回家时,浑身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人与稻谷一起倒在了地上……六十多年后,池育华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是7月21日。
一场瘟疫突然在兴国县蔓延。池育华所在的河背村民小组先后有四分之三的村民染上这种奇怪的“人瘟”病,其中大部分不几天便七窍流血一命呜呼。池育华一连十多天又泻又吐、不吃不喝瘦成了一把骨头,一种无形的信念在支撑着她瘦弱的躯体:她还要回到心爱的人身边,与他一起革命,一同生活……最终,她活了过来。
当池育华手持蔡畅开出的调令前往区、县办理调动手续时,兴国县刚刚由一个县分成两个县,即一个兴国县,一个杨阴县。由于正缺人手,县里要她暂时协助工作,到杨阴县委担任巡视员兼熬园区妇委会书记,这时池育华又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她改变主意留了下来。池育华担任杨阴县委巡视员兼熬园区妇委会书记近两年时间,这期间她一直未与在战场殊死拼杀的丈夫李才莲相见。红军长征前夕,李才莲因布置红军撤退工作奉命回到过兴国县城。当时情况已经万分危急,李才莲一回到兴国县城便匆匆捎信要池育华在一周内到兴国县城相会,信中反复交代:估计一周内白军将占领兴国县城,如果一周内她没有到兴国县城,就千万不要再前往,但无论如何都要等到他回来,革命成功后他就回来……当信件反复辗转交到池育华手中时,国民党军队早已经占领了兴国县城。
从此,池育华再也没有与日思夜想的心上人谋面,也再没有他的任何一丝音讯。
1934年底至1935年底,江西赣南各县到处都张贴着一份内容大致相同的布告:悬赏——谁获得共匪首犯项英、陈毅、李才莲、毛泽覃、古柏……其中一颗人头,即可持人头到县剿匪总部领取五千块银元的奖金。
红军主力离开中央苏区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开始了疯狂反扑,整个苏区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由于害怕受到牵连,李才莲的父亲和继母竟商量着要以四十五块银元的价格将池育华卖掉,无奈由于本村李氏族人的强烈反对,李才莲的父亲和继母便将池育华赶出了她亲手操持的了十几年的家门。无家可归的池育华只好捡了几块大石头,在家门外屋檐下的角落里垒了一个小灶——她不能离开这里,她要等候她的心上人回来。多少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孤独地偎着明明灭灭的火苗,望着李溪河对面的那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望眼欲穿……
1935年寒冬,在池育华用树枝搭成的茅屋里的一堆稻草中,一个女婴哇哇坠地。有了孩子就有了依靠,就有了守望的理由和信心,尽管女儿那么瘦小、那么孱弱,但池育华依然感到欣慰,她觉得有一种勇气在无形地支撑着她:只要等下去,坚持着等下去,直到才莲回来,自己就能给他一个女儿,给他一个惊喜!
然而女儿在三岁那年患麻疹夭折。
在掩埋了女儿的第三天,池育华擦干了泪水,她往脸上抹了一把锅底灰,怀揣着丈夫送给她的那面小方镜,拎着一把柴刀走出了小山冲,开始了寻找心上人的漫漫征程。锃亮锃亮的小方镜慢慢变得模糊而又斑驳,四周亮闪闪的边框渐渐锈得乌黑……
苦苦寻找了一年,仍然没有丈夫的消息。因为担心李才莲回到家中找自己,一年后池育华又回到了教富村。然后她又孤身一人出去寻找,这样出去又回来,回来后又出去,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她苦苦寻找了整整八个春秋。
八年,在她无助的苦苦寻觅中一晃而过。
岁月中的绝唱
池育华又回到了教富村,并且开始了遥遥无期的守望。
春来秋去,花开花落,革命终于胜利了。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8军开进了兴国县城。消息传来,池育华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她一口气跑到了兴国县城,她要找到解放军打听丈夫的下落。然而她在解放军经过的大路边整整守候和打听了三天三夜,既没有找到丈夫也没有打听到关于丈夫,的准确消息。
“解放军同志,你看见李才莲了吗?”池育华对所有路过的部队都发出同样的提问。
“在后面的部队。”几乎所有的军人都这样回答。
之后,池育华见人便问,不厌其烦地打听丈夫的消息。
“或许你丈夫在台湾做党的地下工作?”
“或许……”
1950年春,池育华作为解放后苏区第一批妇女干部,前往省会南昌“八一革大”学习,参加省妇联举办的培训班。一有机会,她就四处打听李才莲的下落,有个好心人给她出了个主意:现在毛泽东当主席了,按理说你丈夫也应该大小是个官,既然你在中央苏区时和毛主席见过面,你何不写信问问毛主席呢?
第二天,池育华请人代笔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对李才莲是有记忆的,他将池育华的来信立即批转给了全国妇联主席蔡畅。接到毛泽东批转的来信,蔡畅非常重视,她当时虽然卧病在床,仍马上要求全国妇联服务部立即协助寻找李才莲。1952年5月5日,全国妇联服务部给池育华回函。
池育华同志:
你给毛主席的信已经转给我们办理。关于你寻找爱人李才莲的问题,我们已将你所写的简史,转给军政委员会政治部请他们设法查底。不过你与李才莲同志隔离这么久,你所知道的又只是他18年前的职务,所以调查需要较长时间,希望你耐心等待,安心工作,不要苦恼,努力把乡妇女主任的工作做好,等我们得到了军政委员会总政治部查询的结果,会通知你的。
至于蔡大姐的照片,过去在新中国妇女杂志上登载了,兹特寄一份给你,请查收。
此致
敬礼
全国妇联服务部(公章)
1952年5月5日
“希望我耐心等待,安心工作。”这就是说,李才莲会回来的,他迟早是会回来的。
这来自共和国最高层的答复,使所有的朋友都为她高兴,帮她猜测,使池育华认定李才莲是在进行一项伟大而又秘密的特殊工作。
1952年以来,池育华在几十年间先后担任过区妇联主任、副乡长等一系列职务,但她放弃了党和政府给她提供的所有升迁的机会、所有优越的享受,她只愿守望在村头。她坚信:丈夫随时都有可能回来,自己千万不能走远,不能让他找不到自己——她再也不能错过任何一个与丈夫团聚的机会了。
一晃数十年过去,为了给丈夫传宗接代,年近六十的池育华收养了一个残疾男孩,然后她有了孙子、孙女……
多少次,池育华抱了柴草生火煮饭,她不由自主地直起身来,心有所系地走到大门口,依然是站在那高高的门槛上,朝着那条曲折的小路,孤独而无助地遥望……这一望,就是七十个春秋。
岁月在漫长的等待中流逝,她一天天依在家门口那高高的门槛上等,家门口那道原来二寸多厚一尺多高的门槛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中,已经被磨蚀出一个巨大的弧形豁口,成了深深的“凹”字形。家门口那条曲折的小路,走过了无数的希望、失望。
曾任中央苏区中共中央分局委员的李才莲难道真的是情况不详、生死不明吗?
其实,各部门寻找李才莲的工作一直都在进行。1937年,项英到延安向中央汇报赣粤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时,就谈到李才莲是当时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主要军事负责人之一。文革前,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办主任冯彬同志来到江西考察时曾反复询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李才莲的情况。为此,江西省委党史办主任吴允同志曾专程来到兴国县调查李才莲的下落,寻找李才莲的工作在各部门不懈地进行。他们把寻找的目光投注到曾经在中央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老将军身上,并且专门向他们发出了信函。其中,张爱萍将军的回信说明了他与李才莲的交往经过及李才莲在苏区时期的任职情况,但红军长征后他也认为李才莲已经下落不明。陈丕显将军则回信说李才莲可能被其警卫员叛变杀害(原信件均保留在江西省兴国县烈士陵园)。
寻找中,中共赣州地委党史办副主任凌步机偶尔从保存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份重要材料:延安整风期间,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中曾任汀瑞(长汀、瑞金)特委书记和汀瑞游击队政委兼支队长的钟民同志,专门撰文回忆了美国著名记者、传记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曾经描述过的,关于中央红军在江西于都分九路突围的详情。钟民同志所写的材料较详细地说明了李才莲在突围后前往闽赣途中,所率队伍由于被国民党军队打散,李才莲率领余部返回瑞金与钟民所在的部队汇合,在该县九堡乡铜钵山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以及后来在一次突围中,李才莲被自己的警卫员叛变杀害,不幸壮烈牺牲的详细情况。
2001年4月12日,落日从秦娥山尖投下长长的余辉。远远地,我们就看见池育华老人一只脚依然坚韧地踩在呈“凹“字形的门槛上,目光注视着我们脚下的小路……
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我们踏进了她低矮、潮湿、阴暗的土房,在21世纪的今天,池育华的家却依然那么贫穷,家中既没有任何电器,也没有任何贵重的衣物,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板凳都没有。地上横七竖八地堆放着木柴和稻草,一口黑糊糊的锅里煮着发黄的菜叶,稻草铺就的木板床上胡乱地拢着一团打满补丁的棉被……在她黑乎乎的小木箱里,珍藏着自己荣获的十九张奖状:土改积极分子、认购国债积极分子、统购统销积极分子、养猪模范、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幼托模范教师、三八红旗手……她心想:李才莲在前线拼命,自己也要在家里进步,不能拖他的后腿,她不仅仅是李才莲的老婆,更应该是李才莲真正的“同志”。池育华不但在为爱情而等待,而且在不懈地为她和丈夫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几十年来,她的生活是那么贫穷而又那么富有!
多少次,前来调查的党史办同志告诉她:李才莲已经死了。
“不,才莲没死,才莲绝对没有死!”
每一次,池育华都十分坚定地否认了李才莲的死讯,她的坚定竟使党史办的同志对他们自己多年来收集的关于李才莲同志的详细资料产生了怀疑。后来人们再也不会面对池育华谈及任何跟李才莲有关的消息——面对这个孤独的老人,人们不忍心再伤害她。
面对笔者,池育华从那只陪伴她多半个世纪的小木箱中,翻出她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和毛主席批转给蔡畅同志的信,以及蔡畅同志给她的信。信封、邮票、邮戳证明了李才莲在1934-1935年间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见到这些信,池育华就犹如见到了自己的心上人,颤抖着双手,心情愈来愈激动,她甚至忘记了时光在慢慢流逝、慢慢遗忘……
屈指算来,从九岁嫁到李才莲家,两人虽然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还不到两个月,这两个月却成了她一生的追忆。对于等待,池育华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一开始嫁到李才莲家时,她在等待着他长大;结婚后她等待着他能平平安安归来;再后来她在等待他能早日回来团圆。自从1933年7月19日夫妻俩在中央苏区江西宁都县城郊一个名叫“七里”的地方分别之后,她已经整整等待了六十八年。这期间,不知有多少壮实的青年向她提亲,不知有多少优越的条件在等待着她,但都被她一口回绝。如今,池育华老人已经九十岁高龄。
“这里,就是在这里,就是这个门槛,他站在门槛外我站在门槛内。才莲对天发誓,要我等他回来,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六十年,即使等上一百年,他也一定会回来与我团圆。我也在这里发过誓,一定会在家里等他回来,即使是等到一百岁二百岁,我也会在这里等……”她说,“总觉得李才莲明天就要回来,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等,一天一天地盼,不知不觉之间就这么过来了,怎么一等就等了这么久呢?”
这云淡风清而又刻骨铭心的七十年,似乎就这样被老人轻描淡写地解读着……
那场别样的等待 篇12
三年前, 爱人不幸得了肝癌, 我作为陪客, 与他一起住进了浙一肝癌病房。我们的病房是三人间。朱大哥住在我们的右手铺, 患肝硬化并发肝癌, 是个正在等待肝移植的病人。朱大哥个不高, 皮肤偏黑, 面色灰暗, 是典型的慢性肝病面容。朱大哥话不多, 脸上却始终挂着一缕笑意, 偶尔插话, 常常引爆一屋子的笑声。
入住之前对肝移植一直知之甚少, 陪住肝癌病房后才知道让肝移植患者最揪心的不是肝移植技术本身的风险, 而是等待肝源的那份难耐与煎熬。按正常住院排队, 似乎没有半来年是等不来肝源的。我们遇见朱大哥时, 他刚从另外病房搬过来, 已经住院等待好几个月了。
等待肝移植的病人平时只需要吃少许的药, 定期做一些检查, 只有在可能有合适肝源的时候才需要禁食, 挂一些针。每天醒来睡去, 便是等待肝源。
终于, 总管医生涂医生过来告诉朱大哥今天可能有合适的肝源了。于是朱大哥便开始了幸福的饥饿等待, 乖乖地躺在床上挂针。全病房的人都为朱大哥高兴, 病房里似乎也多了更多欢愉的气息。虽也是等待, 说笑间, 时间却比往常快了许多。傍晚时分, 涂医生走进了病房, 我们全病房的人, 齐刷刷望向他。涂医生走近朱大哥, 顿了顿, 对朱大哥说:“今天这肝源的血型是A型, 不是B型。别泄气, 很快会有B型的。”涂医生拍了拍朱大哥的肩膀, 走出了病房。于是, 朱大哥便拔了针, 喝口水, 去吃晚饭了。只剩下病房里悄无声息的沉默。
等待肝移植的病人隔一些时候便要复查一次身体, 或抽血, 或B超。复查日, 朱大哥常常更少说话, 那缕笑似乎也有一些呆板, 眼里藏着忧焦。爱说话的朱大嫂也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扯上几句, 而更多的时候是用家乡话和朱大哥聊天, 有时也拉朱大哥去散会步。
熬到傍晚时分, 医生面带微笑走进病房, 告诉朱大哥, 检查结果还好, 和先前差不多。意思是, 目前没有转移!于是便看见朱大哥轻轻舒了口气, 那缕笑也瞬间开始柔润起来。
闲暇时, 我们便听朱大哥和朱大嫂讲一点发迹当初的故事。朱大哥听说我们是云和人, 就说, 很久以前, 他就去过云和。那时的永康, 小五金就已经很有名。他便常常带些小五金去云和卖。他还说, 他还在龙泉小梅那个很小很小的镇摆过好长一段时间的地摊, 卖一些生活用品和小五金。当时还认识了周边的一些朋友。说这些话的时候, 朱大哥一直微微笑着, 没有一丝一毫的遮遮掩掩。对摆地摊和千万家产, 他似乎都只是微笑间。
朱大哥还告诉我们, 他们夫妻俩还去丽江卖过枕套。每天早晨, 夫妻俩背上装着绣花枕套的大包, 从小旅店出发, 各自分头上路, 一个村一个寨地去卖绣花枕套。晚上回小旅店汇合。丽江的小村寨很多, 那些年他们跑了丽江的很多村寨。朱大哥幽默地说, 丽江的小村寨多, 小旅店的跳蚤更多, 每天晚上来陪他睡觉的跳蚤多得不得了。他也常常脱光了裸睡, 把衣服凌空挂, 衣服上的跳蚤就会少得多。好在白天跑村寨跑累了, 到夜里也都能酣然入睡, 让跳蚤们自己闹着去。
一个一个的故事里沉淀着千万家产始末的点点滴滴。创业内在的坚韧不拔深深地震撼着我。可是, 他们的述说却似浅水流淌, 波澜不惊。至始至终, 我没看见丝毫的感慨抑或叹息流露于他们的言表。生活于他们是如此的淡定坦然。
许久后的一天, 朱大哥终于又一次迎来了新希望。那天早晨, 大概是4点来钟吧, 睡得迷迷糊糊间, 一位医生忽然开门进来, 对朱大哥说, 新疆那边有个肝源, 可能与他匹配, 让他即刻通知家人。朱大哥兄弟姐妹好几个, 平日里, 朱大哥让他们忙自己的, 别来看望, 但做肝移植时, 在那生死线上时, 希望他们来陪陪他, 也给他壮壮胆。如若万一……也好及时送一程。
朱大哥一听这消息, 睡意全消, 披了衣服, 给亲人们逐个打电话。虽是大冬天的凌晨4点, 可是病房里却是暖暖的, 毕竟等个肝源极不容易呢。病房里所有人自然也都睡意全无了。大家窝在自己的被窝里, 偶尔搭话, 心里却是暖融融的舒畅。
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吧, 医生又进来了, 对朱大哥说:“今天大雾, 影响飞机航行。如果肝源6点钟送不到就不新鲜了……”于是, 朱大哥又逐个打电话解释, 让他们别来。早晨护士来采血, 朱大哥说:“这个涂医生也真是涂医生, 我们家都好几辆车子上高速了。”护士声音脆脆地说:“啊呀, 高速没被你家开瘫痪吧。好事多磨, 你是大贵人, 下次一定搞定。”护士推着治疗车出去了, 留下病房里浅浅的苦笑。
一大早, 医生查过房, 便再无事可做, 任由病房里的电视随意地播放。肝源何日能有?谁都明白, 那是谁也不可能预知的事。闲扯一阵子后, 我们便坐在各自的椅子上, 看电视里的人物走来走去, 木然地发呆。有时半眯了眼, 便发着更久更久的呆。那时常常不敢去看朱大哥半眯着眼的那张脸, 唯恐那份沧桑和忧虑, 一不小心就会击垮同难之人的防线, 让满腔的辛酸泪磅礴而出。在这个游荡着“癌”字的房间里, 那道防线原本那般脆弱, 而那份等待更是说不出的艰涩难耐。
不知过了多久, 朱大哥终于又有了再次的幸福等待。病房里又再次洋溢起欢快的气息, 大家默默祈祷朱大哥这次能遇见适合的肝源。吃饭时, 我乐呵呵地称朱大哥是幸福地饥饿着。老公却在一旁拿出美食来故意诱惑朱大哥, 一会说:“朱大哥, 今天这肉丝烧得真好吃啊!”一会又说:“朱大哥, 今天这汤烧得真鲜啊, 要不要倒点给你喝喝哦?”搞得全病房的人都笑骂着老公。朱大哥也跟着大家说笑。病房的气氛也是别样的轻松。此起彼伏的说笑声中, 天色渐渐暗下来, 大家都期待着涂医生早点出现, 然后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晚饭时分, 涂医生终于出现了, 心急的室友已迫不及待地问今日这肝源如何?只是这涂医生并不急着回答, 而是问朱大哥体重多少?朱大哥回答70公斤吧。涂医生说:“今天这肝源比较小, 适合50公斤的病人。你看……”朱大哥只能拔了针, 喝了口水, 准备去吃晚饭。病房顿时陷入了沉默, 只是片刻的沉默后, 傍晚新入住的老周便狠狠地幽了朱大哥一默, 说:“大哥, 那国产的你没用了, 在等进口的哈。难等不?”朱大哥也很幽默地回答道:“是啊, 今天那小日本的我不要, 我还就要那德国产的哩!”笑声里, 朱大哥大摇大摆地走出门, 去吃晚饭了。只是望着朱大哥的背影, 我却有说不出的心酸。
天气越来越冷, 杭城飘起了那一年的第一场雪, 大雪纷纷扬扬, 飞舞得肆意。我们住在14楼, 隔窗望去, 一会功夫, 远远近近, 大地便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白。只是大城市的街市, 行人车辆依然穿梭来去, 没有停歇。不远处一户人家楼顶的一支腊梅依然勃发着生机。大地在绝望与希望间挣扎, 暗暗滋长着坚强。
吃过晚饭, 朱大哥刚回到病房, 曾经与朱大哥同病房的老邵便来找朱大哥了。他与朱大哥一前一后住进肝癌病房, 一起等待肝源, 等待肝移植, 等待生命的再续。只是这次他来看望朱大哥, 是来与朱大哥告别的, 他告诉朱大哥, 他打算明天回家了。
老邵坐在朱大哥床尾的板凳上, 靠着墙, 眼睛却游离地望着地面, 说话也是有一句, 没一句。一会说出来三四个月了, 也想回家住住了;一会说等这边护士电话, 有机会再过来住院做移植;一会又说回去后就开始吃中药。老邵说说停停, 停停说说, 停顿的时间似乎越来越长, 声音也是越来越小, 朱大哥依然那么微微笑着, 只是夫妻俩似乎越来越找不出安慰的话, 那份等不起肝源的伤感与无奈渐渐地在病房里越渗越浓。末了, 老邵起身告别, 彼此的再见似乎都说得含含糊糊。老邵走了, 原本安静的病房, 显得异常的宁静, 尽管离睡觉还早, 可是大家都纷纷上了床。老周索性熄了灯。那天夜里, 我没有听见朱大哥的呼噜声, 几次醒来, 传来的是轻轻的叹息。
老公在等待肝癌的最后确诊, 或出院或手术。朱大哥在等待合适肝源的到来, 早日实现肝移植。我们白天黑夜的在一起, 亲密得如一家人。我也偶尔开玩笑, 咱们这么有缘, 大哥等肝源等了好几个月了, 说不定就等着和我家老公同一天手术呢。也巧, 在老公手术的第二天, 朱大哥真的等来了肝源。那天早上涂医生乐呵呵地走进病房, 告诉朱大哥今天有个肝源, 和朱大哥极可能匹配, 而且午饭后不久就会到位。喜讯来得如此之快, 快得叫人有点来不及准备, 诚惶诚恐,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旁的我们, 似乎还在恍恍惚惚, 这是真的吗?这一次是真的吗?喜讯又来得如此之慢, 漫长的等待, 像是一场跨世纪的艰难徒步, 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跨越了无数的沧桑日月, 这其中的辛酸苦痛试问那无数的失眠之夜, 你们是否能懂?
朱大哥赶紧找手机, 却好一会才找着了手机, 打着打着, 又忽然问朱大嫂, 是不是都通知到了?朱大嫂也是一头雾水, 被问得一愣接一愣。打完电话不久, 护士便过来做肝移植宣教了, 并告知洗澡, 消毒身体。朱大哥又赶忙进卫生间洗澡, 朱大嫂手里拿着毛巾, 一会进, 一会出, 不是忘了拿这, 就是忘了拿那。他们的家乡话, 我听不懂, 只听平时说话温和的朱大哥那天说话的音调也是急急的, 一浪接一浪地高, 流露着掩饰不住的紧张与激动。而平时办事利索的朱大嫂, 似乎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总是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还好没多久他们的家人便来了, 陆陆续续, 都赶到了病房。一阵的紧张慌乱后, 气氛便开始缓和起来, 愉悦起来, 顺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