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等待(共12篇)
需要等待 篇1
前几天看过一个小故事, 说的是一个研究人员给十个孩子每人一块糖, 让他们在手里拿着, 三个小时之后才可以吃。发完糖他就走了, 三个小时后他回来看结果, 发现只有一个孩子还拿着那块糖, 剩下的九个孩子全经不住诱惑吃掉了。
十几年后, 他又把那十个人叫到一起, 结果发现那个没吃糖的孩子做得最成功, 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人物。这个研究人员说, 只有经得起诱惑和等待,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而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不顾一切的人, 注定不能做成大事。
这个说法或许有些夸张, 但也不无道理。以前我总是不明白冬小麦为什么特别好吃, 春小麦就没有冬小麦那么黏稠、芬芳?原来它没有经过漫长的严冬。经过等待和考验的过程才会美丽, 会生活的人, 一定是把生活泡成一杯茶, 慢慢地来饮。
人生不能没有等待, 正是等待赋予了人生别样的魅力。在等待中, 我们体味了艰辛, 咀嚼了痛苦, 感受了无奈, 沐浴了忧伤, 正是这漫长的等待, 博大了我们的人生底蕰, 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内涵。
等待删减了一种简单, 淡支产了一种平庸, 使我们觉得期盼来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使我们更加珍惜因等待而得来的结果, 从而更加珍爱生活, 珍视生命。
等待可以培养我们的心性。能在等待中平静下来, 不仅是一种坚定、毅力、信念、还是一种超脱、升华。它表明你已从急功近利中走了出来, 正凭着一颗平常心, 在平静之中看红尘飞舞, 品世事沉浮。
人生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信手拈来的幸福。所有的东西都要付出艰辛去追求, 付出汗水去培育, 付出耐心去等待。
需要等待 篇2
早上起来,推开门,一阵清爽的风拂面而来,蹲下来,轻轻抚摸从土里刚刚冒出嫩绿的小草,我才知道春天到了,抬眼望望远处的山,仿佛在召唤我去探索未知的奥秘。
山脚下,两颗迎客松挺拔的立着,叶子深绿深绿,似乎还沉浸在冬日的沉默之中。初春的上午,山中几乎很少有人。不过这也为我的这次旅行免去了人来人往的嘈杂,添了些恬静,倒也随我心意。一路上,冬日里凛冽的北风吹落的枯枝还散落在道路两旁,树木也毫无生机的立着。山里很安静,偶尔只听见风吹过树梢后发出的沙沙声,我见这里也没什么可以吸引到我的景色,便不做停留,快速地走过了。
到了半山腰,突然发现路边的一朵小花竟在这一片灰暗的山中绽放了。我伏下身细细端详着她,她是如此可爱,如此娇嫩,她大概是这座大山赠予春天第一位访客的礼物吧!一路上不断回味着属于我的第一抹色彩,一路的劳累也减轻了许多。
到了山顶,向下俯视,光秃秃的山脉,哪里有春的影子?唉,一直期盼能先睹为快,把第一抹春色收入眼底,如今却落了空。晚上,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的一切,酣然入梦……
早上,迷迷糊糊地起来,一推开门,一股新鲜的泥土气息涌入我的胸膛。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是春雨来过的痕迹!我急急忙忙地走进山林,发现一夜间,大地就换了一套衣服。
走进山林,两旁的树木都渐渐地泛出嫩芽,地表里钻出了小草的芽,虽然冒得不是很多,但密密麻麻且有序的排列着,也给人一种春天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感觉,空气也增添了春天的气息。一路上环视着路过的一切,与昨天的所见所闻已是大有不同。我满怀欣喜地登上山顶,山底下一片嫩绿,焕发出勃勃生机,一草一木都好像在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这个好消息。说变就变,大山的脾气还真是令人琢磨不透!
教育需要等待 篇3
今天课间操后,在我的抽屉里又放着一张纸条,我打开一看,陈×同学写的,果然又是告状,她要告的不是别人,是最令我头疼的任性学生邓××。这个邓××,受不得半点委屈,犯了错根本不愿接受批评。六年了,每次都这样,气得我好几次都想放弃她。看着小纸条,我又恨不得马上把她抓起来,狠狠揍她一顿。陈×这孩子也怪委屈的,由于邓××脾气怪,只愿意和她这个从小认识的好朋友一起坐,班上的老师同学都迁就着她,眼看邓××这一年表现还算可以,没想到今天这家伙的老毛病又犯了,看我今天非收拾她不可,我心里狠狠想着。
因为时间关系,处理这件事拖到了午饭后,那时我心中的怒火已经稍微平息了一些,我开始担心她又像往常一样不配合,一受批评就不做声,不回答我的问话,还耍赖,好几次弄得最后我只好动用武力或是家长的威力,后来的小事情,一般都是不了了之。
想到这些我决定一改往日直截了当的批评质问,把邓××单独请到办公室,轻轻地拍拍她的肩膀,关切地问道:“邓××,你最近和同桌的关系怎样了?”
“还可以呀。”她歪着头,露出天真的样子回答说。
我心中暗暗想:没批评你时心情还不错嘛。我接着试探地问:“你喜欢她吗?”
“喜欢。”她回答得很干脆。
“你把她当作好朋友吗?”我又问。
“是呀。”她一边说,一边还扭动身子,可能还不知道我接下来将要批评她,我心想:难得今天你还真是配合,管她的,只要你认真回答我,让你自由一点吧。
“你觉得你对你的好朋友好吗?学习上你是起到帮助她的作用还是捣乱的作用呢?”
“是她先说我的!”
她提高嗓门吼道,说完把头低下去,双唇紧闭,这时我有些生气了,但转念一想,她已经开始主动提起今天的事了,这是一个好兆头,还是暂时沉住气,于是我只简单地“哦”了一声,表示我在听,也在等。过了好一会儿,她支支吾吾地小声说道:“品德课老师讲到任性的孩子时,她说我就是这样的人,人家已经开始改了嘛,可她……还说我……”听到她说自己正在改任性的坏习惯,我心中暗喜,这孩子是长大了。于是我又耐心等她慢慢倾诉。
“我就趁老师不注意,去揪她,我知道今天我也错了,但老师你相信我吧,我真的在改坏毛病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既惊讶又感动,惊讶一向不肯接受批评的她居然难得自己主动认错,感动她原来自己一直努力改正任性的坏毛病,难怪朋友揭她的短,她不服气要报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曾经的难堪局面差点儿就上演了,如果一开始就像往常一样直接责骂她,那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还好过了一顿午餐时间,我才处理这事,不仅稳住了我的情绪,也给了她慢慢解释的时间,主动承认错误。这件事让我相信教育真的需要耐心,需要等待。
班上的学困生陶××,在一年级时成绩极差,头天教了的字第二天就不会写了,反复听写、抄写效果都不明显,我简直束手无策。到了二三年级时,我干脆放手不管,顺其自然,哪知到四年级,慢慢地,她的记字能力增强了,基础题正确率明显提高了,期末语文成绩由原来的二三十分提高到了六十分。我惊讶极了,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成熟,不断积累知识,他们需要我们的等待。
教育需要耐心等待 篇4
一篇叫《我们等你10秒钟》的短文, 短文中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教育细节:课堂上, 老师让一个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 可这名学生由于紧张和焦急, 不能顺利作答。老师微笑地说:“别着急, 我们等你10秒钟, 再仔细考虑一下。”教室里一下子显得特别安静。不出10秒钟, 这名学生就大声说出了正确答案……故事中的教师面对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的那份从容, 令我感动。
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等待孩子, 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需要这份从容, 耐心的等待呢?在教育过程中, 当学生犯错误或出现行为过失的时候, 却常常在不经意间, 已经淡然了等待、淡然了不厌其烦, 甚至忘记要学会等待, 忘记了教育原本就是一个过程, 不是立竿见影的行为, 需要给予孩子, 给予我们自己反思进步的空间和时间。
就拿我们班的小颖来说吧, 一年级的时候她是我们班最令我头疼, 毫无招架方法的孩子。遇上她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 你不能批评否则更糟糕。在班级活动中如果孩子指责她跑慢了影响组里的成绩, 也会动手打人。刚参加工作就遇上这样的一个孩子, 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慢慢地孩子告状、科任老师告状, 在重重告状声中自己的耐心被一点一点吞噬, 遇上小颖发脾气的时候我的情绪也会被激起, 硬碰硬时, 双方僵持不下, 展开“拉锯战”, 在多次的教育中都没有显著的成效, 甚至想着放弃。可是好胜的性子不容许我放弃, 再后来处理这孩子的问题时我不急着批评, 留足时间给孩子, 也给自己平复焦躁的心情, 冷静过后再找她谈话。
在二年级开学时我特别留心这孩子的表现, 发现这个孩子并没有想象中的糟糕, 更多的时候她比一般的孩子更期望引起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了解到这点后, 我总带着放大镜, 去细看她的心思, 去揣摩她的内心。小颖写字很工整, 我总会在她得优的时候表扬她。孩子朗读课文很有积极性, 爱表现, 就是容易紧张, 咬字不够准确。对于这点, 我在和她聊天时鼓励她:“老师很喜欢你的朗读, 如果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 会更棒!”这学期刚开学时我发现小颖总是一下课就说也不说就抢着给别的小孩打点心, 弄得其他孩子很生气, 都来向我告状。我单独找小颖告诉她:“老师知道你希望能帮助小朋友们做点事情, 但是你不能硬抢, 可以告诉老师, 告诉小朋友你想帮他们打点心, 我相信大家一定欢迎。”后来我在全班面前表扬孩子的进步, 表扬她乐于助人的一面, 决定让小颖当点心员。每天早上分点心时都能看见她准时地出现在门口, 有时候自己不小心烫着了也不说, 孩子们对她的印象越来越好。在长期地努力下, 我渐渐地发现这孩子开始长大了, 已经很长时间不再发脾气, 也慢慢学会正确接受老师的批评, 和孩子之间的摩擦也减少了许多。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 有一次我外出教研下午回班级上课时有个孩子身体不舒服呕吐了。这时离他最近的小颖马上拿出纸巾给他。我正想表扬她, 这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 老师, 我觉得应该给小颖加上小红旗, 今天早上小杰也吐了, 小颖也是立刻把纸巾递给了他。”还需要我们老师言语的激励吗?小颖的变化, 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的眼睛比谁的都亮, 他们和我一样在静心地等待着, 等待着别人眼中奇迹的发生。现在的小颖再也不是科任老师眼中的“钉子”, 也不是孩子告状的对象, 上课总是坐得端端正正, 积极举手发言, 我也忍不住对孩子们说:“现在老师可越来越喜欢小颖了!”
需要等待作文 篇5
那是一件被丢弃的衣服,它躺在臭气熏天的垃圾桶里,欲哭无泪。尽管它没有破洞,也还没褪色,仅仅是因为它没能赶上潮流,被主人嫌弃。它很无奈,它没那么厉害,不能施展“与时俱进”的法术。让自己变得华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但是它不能自暴自弃,它依然有自己的使命。尽管主人不要它,可它还可以帮助那些衣衫褴褛的流浪者,它还可以给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温暖。它是否在等待着,等待着需要它的人的出现?
那是一个黝黑憔悴的人,他在酷热的田地里,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一张开嘴巴,里面就冒出一股黑烟,喉咙好像火在燃烧。他疲惫不堪,但是他不能停下休息,他还得干一件事——挖井取水。他不停地挖啊挖,手掌都破皮了,起血泡了,身子快要虚脱了,只好在旁边休息一会。他是否在等待奇迹,等待着一股甘甜的清泉涌上来?
精彩需要老师的等待 篇6
在组织“好听的声音”活动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装有不同水量的瓶子及筷子。“这些东西可以怎么玩?”“可以敲一敲会发出声音。”“它们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此时我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给予他们时间期待他们自己去探索。孩子们一拿到材料就兴奋地敲打起来,出现这种乱哄哄的情景并不是我所期待的,在这时候我不是简单地加以制止,是给予他们时间,相信他们能自己找到答案,发现问题,于是让他们随意敲。老师只是很有兴趣走到幼儿中间说:“这么好听的声音让我也听听吧!”听完之后与幼儿交流:“你听,它们的声音是一样的吗?”惊讶地问“咦!它们的声音怎么会不一样呢?”一段时间后,幼儿开始注意到水量不同音高也不同。再一会儿他们开始主动探索水量与音高的关系,当他们把发现的结果告诉我时,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了他们发现的快乐。正由于老师对幼儿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唤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在自觉地调整思维与行为,主动地思考水量与音高的关系,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又如一次,餐后活动时,有几个小朋友把铁路拼好了正准备把小火车放在铁路上行驶时,无论他们怎样拨弄小火车的开关,小火车就是不动。于是,承承走来对我说:“老师,小火车坏了。”“是吗?它怎么啦?哪里坏了呀?”“我也不知道,反正它就是不会走了。”我用期待的眼神看了看他:“我们一起来当机械师吧。找一找它哪里坏了。”承承看了看小火车说:“我找不到它哪儿坏了。”我用鼓励的口气对他说:“慢慢来,我们一起找找。”“我不找,我就是找不到!”承承急躁地说。面对他的急燥,我没有把结果直接给它,而是期待他能自己找到问题。“哎,不好玩,我不找了。”当他要放弃时,我拿来两节5号电池给他看:“看老师这里有什么?”“电池!哦,是不是小火车没有电了?”“你去试一试吧!”我鼓励承承自己装上去,但当承承把电池装上去后,打开开关,小火车还是一动不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他是没有弄清楚电池是有正极与负极之分的。我没有直接将原因告诉他,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鼓励其进行探索。另外,我还鼓励其他幼儿帮助承承一起来解决问题。通过多次的摆弄、尝试,他们似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在安装电池时,必须看“+”和“-”,电池上有“+”、“-”的标记,而小火车的电池盖上也有“+”、“-”的标记,只要按电池盖上的标记相应地放好电池,小火车就会动了。
《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提到“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真诚地接纳”就是要教师对幼儿更多一些尊重和信任,更多一些等待和宽容,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弄坏物品的行为。如“好听的声音”活动开始时虽然出现了一些比较混乱的场面,但是老师并没有简单制止孩子们的活动,而是给予他们时间,等待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老师不仅很民主地让他们随意敲,而且还一起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并不失时机地巧妙点拨,隐性地引导幼儿用听觉去感知、探索和体验。在“电动小火车”事件里,孩子的操作活动因遇到困难,气馁想放弃了,老师同样是给予孩子尊重与信任,以大朋友的角色参与游戏,鼓励他、帮助他建立信心,并适时地提供材料支持他继续寻找问题答案。这两个事件中处处体现了老师对孩子们的耐心与信任,体现了老师的教育机智和精心呵护幼儿的求知欲的爱。在科学活动中,如果孩子的探索活动不能很快进入教师事先预设的阶段;如果探索过程中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老师这时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给他们创设探索的条件,等待他们的精彩表现。
等待,需要教师对幼儿更多一些尊重和信任,更多一些耐心和宽容。如果老师都能信任幼儿,等待幼儿的成长,对所有的孩子都充满了期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有了前进和动力。要相信,我们的等待与期待一定会让孩子这么想:老师对我这么有信心,我有什么理由让他失望呢!
必然的未来也需要等待 篇7
聊起中国经济近期的发展变化, 我向KK提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中国经济进入调整转型期, 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 企业开展了很多创新行动;但总体看来, 发展方向似乎逐步聚焦, 那就是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为有效, 目前中国各行各业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行动就是明证。不知KK先生对此有何看法?
“我注意到中国政府推出了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 世界各国也都在讨论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 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传统产业, 用智能化去改造工厂, 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又能实现产品创新, 这是必然趋势, 而且很快就会成为现实。”KK直截了当地说。“我注意到你们的杂志有不少讨论智能制造的文章, 美国也很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近期, 美国关于制造业变革出现了很多创新思维, 也值得你们去介绍和报道。”
我也向KK提到, Alpha Go战胜世界冠军、韩国九段棋手李世石, 让世界惊叹。我认为, 此次人机大战, 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一次大普及, 更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分水岭,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 人工智能产业可能由此迈入快速发展的春天。近期在中国市场, 众多投资家和创业者积极投入人工智能产业领域, 形成发展热潮。KK先生怎样看待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机会?
“我在《必然》一书中, 谈到了未来发展的12个必然趋势, 其中第二个‘必然’——认知 (Cognitive) , 就重点讨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神经元网络、GPU芯片、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 必将推动人工智能逐步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 必然的趋势, 也需要时间等待, 人工智能产业与应用, 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有些设想要变成产品产业, 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过程;不是所有的投资都能获得设定的回报;尝试和探索非常必要, 但投资和创业要做好长远打算。”
教育需要把握时机,学会等待 篇8
《管子》中“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道出了培育人才之复杂、之曲折, 周期之长的事实。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需要时间的考验、过程的锻造;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抓起, 从小事做起;是不能指望一两次批评或表扬, 一两次谈话或暗示等教育活动就能立竿见影的。《学记》中“当其可时谓时”说的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特点, 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这叫‘诲人及时’”。教育学生不是任何时候的任何场所都会有效的, 如果家长或教师不注意时机的选择, 随心所欲、随时随地都拿出“教育”的武器来对待学生, 就容易造成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的结局。为此, 只有正确把握或等待最佳时机, 当学生的内心产生需要时, 教育, 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把握时机
同样是教育学生, 由于情感、情境、时间和场所等不同, 效果就不一样。
1.在和谐的关系中时时有机会。
“亲其师, 信其道”。人们通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被亲近或崇敬的人表扬时, 会欣喜不已;当被亲近或崇敬的人批评时, 会格外愧疚, 即使批评有时很过火。哪位老师亲近、关怀自己, 就喜欢上哪位老师的课, 并在上课时能心情愉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的积极反馈与配合, 也激发了老师的活力和灵感, 生动、活泼且有实效的课堂也随之生成了。
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感情可以使沟通的渠道无时无刻都畅通无阻, 教育效果也不再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有所不同。因此, 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动调节者, 要为人师表, 并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关心、尊重、爱护和理解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让学生认可和接受教师的教育, 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
2.在教育的“零”公里处寻求转机。
一种行为习惯一旦养成, 就很难改变, 尤其是对自控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 有一种情况例外, 那就是当学生由一个情境转换到另一个情境时, 如到一个新学校、新班级, 进入新学年、新学期等, 往往会出现教育的新契机。这是因为外部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新的情境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加之内心“自尊”的催化作用, 会使他们产生新的自我激励心理。这种情感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渴望在新的班集体中, 在新的开始时能够得到新同学的友谊, 获得老师的信任。即使这个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甚至是劣迹, 也具有重新塑造自我形象的愿望, 他们可以按新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对此, 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学生进入新情境时内心的变化, 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帮助, 为他们树立新的目标, 点燃新的希望, 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3.在需要时给予帮助。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 易于激动, 周围世界的很多事情或某项活动常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特别关注, 进而引起某些需要和愿望。当某种需要表现得特别强烈时, 就会成为支配学生该时期的主导力量。此时, 愿望的解决,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 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学生的不少愿望超出了客观现实, 加上缺乏正确的方法和充分的条件, 往往会造成愿望的落空, 从而产生焦虑、懊恼等不良情绪。遇到这种情形, 学生一般有强烈的求助心理, 他们希望通过教师或家长的帮助来满足内心的愿望, 教育的时机也就随之而来。
教师或家长要了解、掌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愿望和需求, 帮助他们分析形势, 认清自身条件, 摆脱不合实际的幻想, 支持他们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途径, 鼓励他们积极创造条件, 实现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愿望。
4.在成败中给予激励。
学生在学习或参加各项活动中取得佳绩, 得到表扬、奖励的时候, 迫切希望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和肯定。这时, 教师若能帮助他们认真总结获得成功的经验, 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宣传, 且能明确新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 不仅能激发学生继续进取的热情, 强化其学习、活动动机, 还对其他同学也可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当学生遇到失败、遭受委屈或犯了错误的时候, 更需要人们的热情关怀和正确引导, 教师或家长若能主动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学生, 而不是训斥, 学生就会产生感激之情, 就会表现出悔悟之意, 此时, 也就容易接受教师或家长的告诫, 是进行教育的大好时机。如果教师或家长能及时给予鼓励、批评和引导, 帮助其走出困境, 改正错误, 并挖掘其潜在的积极因素, 就能够使学生逐步走向成功。
5.在遇到压力时给予疏解。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 身心发展还处于不平衡状态, 他们对学校或家庭中的许多事情以及人际间的诸多矛盾, 还不理解甚至是疑惑, 进而造成情绪上的波动、心理上的压力。此时, 他们最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希望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或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 针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不同问题, 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 情绪低落时, 教师或家长的鼓励和帮助, 会给他们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 此时的教育就比任何以往的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也最易于促进学生的转变;在学生遇到同学、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手足无措、心烦意躁时, 教师或家长的关心、指点, 会有利于他们情绪的调节, 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健康成长……
6.在时间、地点上慎重选择。
何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比较恰当?当孩子同你讨论个人问题的时候;当孩子为某件事而兴高采烈或情绪低落的时候;当孩子需要别人帮助他作出决定的时候;当父母或老师想让孩子解释某事或同自己讨论某件事的时候……
何时不宜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而言, 在家中吃饭时、上学前、就寝前、情绪激动时, 与同伴一起玩或亲朋好友在场时;在学校的上课时、活动中, 情绪不稳定时, 积极做某事或参与某项活动时……对教育者而言, 教师或家长心情不佳, 过于疲劳, 或工作中遇到棘手问题又必须尽快处理时;孩子身上存在严重问题, 师长没有了解清楚事实真相时;父母没有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没有形成合作体时;孩子没有形成沟通的思想准备时……
何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比较恰当?有些教师批评学生不分场合, 在教室或办公室当众指责、训斥, 认为教室或办公室气氛严肃, 批评具有威慑力。这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强而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 会觉得遭受了莫大的羞辱, 认为老师故意在众人面前让他下不了台, 嘴上不说, 心里不服, 即使红着脸认错, 背后依然我行我素, 与老师唱对台戏;有的学生性情暴躁, 容易冲动, 一旦在教室或办公室挨批, 觉得大失面子, 情绪失去控制, 知错而故意不认错, 甚至会公开顶撞老师。凡此种种, 都使批评失去效力, 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尽量避免在教室或办公室当众批评学生, 尽量利用课间休息、课外活动时间选择一个合适场所, 例如走廊阳台旁、校园小道上、花圃旁等, 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思想压力, 创造师生关系融洽的条件, 还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教育。
学会等待
教育是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人不是一件东西, 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 在生命的每一时刻, 他都正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揭示了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道理。实践证明:教育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不断需要教育, 不断需要期待进步的过程, 这种“教育、期待、再教育、再期待”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耐心、细心和爱心的, 是需要智慧, 需要等待, 需要寻找最佳教育时机的。
1.矫正错误的过程等待。
(1) 行为习惯上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值得深思:一年级女学生季娜, 在祖母病重时, 想给她采一朵鲜花以使其得到一些欢乐。但时值严冬, 只有学校的暖房里才有菊花。于是, 她将学校的规定置诸脑后, 把全校师生极为喜爱的那朵最美的蓝色“快乐之花”采摘下来。恰好此时, 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 当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时, 大为吃惊。但是, 他没有急于批评小季娜, 而是对视着孩子那种无邪、恳求的目光, 和蔼地向她询问采摘菊花的理由。当他得知季娜摘花是送给病重的祖母时, 非常感动地说:“季娜, 你再采三朵花, 一朵送给你自己, 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 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用耐心和等待, 挖掘出了孩子犯错误背后的感人故事, 并用鼓励的教育方式, 使孩子懂得了“亲情”“善良”的重要。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 不要不问清原因就批评训斥, 特别是对待那些脾气暴躁、任性倔强的学生, 更要讲究方法, 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 以便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 这样的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才能真正解决思想问题。
(2) 学习上的错误。学生的学习上必然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 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因此, 对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心平气和, 不可动辄讽刺挖苦,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适于千篇一律地直接指出其错误所在, 然后再给出正确的解答。教师要有耐心, 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仔细倾听学生的叙述, 针对学生的错误不断地追问, 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进而纠正错误。
学习上的每一处错误和每一个新的知识点, 对学生来说都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应该先让学生尝试开垦, 给他们提供一个自我矫正、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分析、解释, 应让学生独立思考, 找出问题的原因以及与已有知识的异同和联系, 给足时间, “等待”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
2.课堂教学时机的等待。
课堂教学中的时机等待, 就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 寻找学生的认知障碍, 讲究“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
(1) 新课引入后的等待。为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动机, 在新课的学习时, 教师往往要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或演示实验来导入,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的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教师需要等待, 不必立即给出答案。设置好这个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新课程。然后, 引导学生讨论, 尽量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 更有利于省时而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 课堂提问后的等待。有效的课堂提问, 不是急于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 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要使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然后, 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 并形成一致的看法。这样的提问, 不仅能激励和诱发学生的思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使课堂始终处于和谐的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之中,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重难点教学后的等待。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强化重难点知识, 是教学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做的工作。但是, 经过反复强化讲解、训练后, 学生对这些重难点知识, 往往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 教师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采取重点突破、难点分散、多轮循环强化的办法, 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去讨论交流, 甚至争辩, 教师有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机一旦成熟, 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 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模式和途径, 力求让学生在模仿老师的思维方式、方法的基础上, 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细致的筛选与点击, 重温相关知识。在训练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 进一步巩固相关的知识点, 其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4) 新课结束时的等待。一节课即将结束, 教师不要习惯于自己总结, 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应该引导和组织学生去总结, 自己去梳理知识, 理清重难点和疑点, 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 师生集思广益, 统一认识。这也有利于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 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地调整和补充。
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巧妙、适时地等待, 并不是教师短暂的休息、学生片刻的放松。此时的教师要监控课堂进展状况, 分析反馈来自课堂的各方面信息, 紧凑安排、稳步推进课堂教学进度;此时的教师要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不断地思索, 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领悟和应用, 切实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等待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一种期待, 期待学生在从容、自由的气氛中深入思考, 相互启发、畅所欲言, 期待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感悟, 期待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也是一种赏识, 它可以使学生陡增自信, 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赞许的眼神, 一脸灿烂的笑意, 一段赏识的话语都会令学生怦然心动;它又是一种信任, 信任自己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什么事情都不依赖于老师, 自己可以做到;它还是一种保护, 在等待中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的环境, 在这样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保护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它更是一种艺术, 它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 感受一切、理解一切, 把学生看作一群活生生的孩子, 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的评价、适时的点拨帮助, 精心的铺设、真诚的鼓励, 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 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等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不是守株待兔。等待是表面上的静止不动, 暗地里的积极观察、分析,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是另一种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忍风平浪静……
教育要把握最佳时机, 就要学会等待, 使教育更加有针对性、计划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需要等待 篇9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经常苦恼于学生的课堂常规状况,想在活跃的探究氛围中寻求良好课堂常规,可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经常要求孩子学会等待,可曾想过大人也要等待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去强求、命令孩子,而要学会等待。当用等待的心态看待孩子后,教师的心态就会逐渐平和,少了一些批评,少了一些失望,少了一些责怪,却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鼓励,更多了一份亲切。教师欣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捕捉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以平和的心态学会等待,就会发现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原来都是那么可爱。
一、耐心等待学生敢于表达观点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全体学生同等思考的时间,不急于提问某个学生。如果教师不等待学生思考,便急于把现成可靠的答案告诉学生;如果教师不等待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表达,便急于维持全班步调一致的活动秩序;如果教师不等待学生尝试,便完成任务心中完美的教学计划……学生在课堂中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当学生确定研究的问题后,教师在提问学生之前,应留有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利用这种等待,考虑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观察学生的表情,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展开教学。教师要切忌问题一抛出,便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因为学生站着思考问题的质量远不如坐着时的思考。提问后的等待更为重要,如果某个学生不能迅速回答时,教师适时的等待不仅需要而且是必要的。教师在未经等待后,马上换别的学生来回答,无疑会挫伤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要以微笑来等待,让学生有努力来思考、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没有理由剥夺学生回答的权利。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不敢表达、不愿表达的不良后果。当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也要耐心启发,悉心提示,要为学生增加“支架”,让学生在平静的思考中逐步逼近答案。
三年级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时,思维还不够成熟,科学知识贮备还不够完备,发言中的错误观点比较多,教师不仅要耐心倾听,还要引导全体学生认真倾听、耐心等待:“他的发言什么地方很精彩,和我想得一样吗?还有什么地方有问题,该怎么纠正他的说法?他还有什么地方没说全,我可以怎样补充?哪些观点已经被他说了,我应该怎样调整我的发言内容?……”教师可这样慢慢地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促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在和平的研讨中完善思维,逐步培养思维能力。
有时刚开学时,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在少数,课堂气氛经常处于“沉默、冷清”。教师一定要等待再等待,让笑容和期待一直停留在脸上,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打破那种陌生的隔阂,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这过程也许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教师一定要坚持“等待”,没有第一堂课的“浪费时间”过程,以后的教学课堂氛围会更难熬,空洞的说教如“你们要大胆发言”、“说错了没关系,就是不会才要学习”等远没有教师耐心的等待来得有效。只有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师才能看到科学学习的柳暗花明。
二、耐心等待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追求的是学生自己对问题作出假设,确定实验方案,这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周密思考。但教师经常看到,当提问“你认为这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的手马上林立的场面。如有一次观摩《电磁铁》时,学生发现各组电磁铁吸起大头针个数不一样时,教师问:“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马上踊跃发言:“我认为与电池的电量有关。我们可以用一节、两节、三节电池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绕线的匝数有关。我们可以用40圈、80圈、120圈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铁钉的粗细有关。我们可以用粗铁钉、细铁钉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我认为与绕线的方向有关。我们可以正绕和反绕来做对比实验。其余条件相同。”……几乎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可学生的发言如此精彩、严密,不得不令人怀疑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这类现象出现在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教学中,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遗憾和费解。鉴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耐心等待,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写假设和实验方案,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再次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来组织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这往往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来设计、交流、修改方案。赶时间式的40分钟教学要把“情景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展示出来,绝对不可能实现这种效果。教师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训练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才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没有等待,哪儿来这么精彩的“成果”?
三、课件展示仍需等待学生
在科学课堂上,经常要形象逼真地再现一些情景,展示研究成果,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更需要教师学会等待。教师学会用从容的心态控制教学节奏,这是比掌握制作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更为重要的东西。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突出优点,而这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缺点。如用PowerPoin组织教学时,学生认真观察幻灯片、理解教师组织的这些内容、思考问题更需要时间。教师的等待则是让学生吸收与消化,不加限制地提高教学节奏,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最终放弃思考、参与研讨,课件不能发挥作用,流于形式,追求教学花架子,浪费时间和教学资源,得不偿失。
学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师总想让孩子快些回答问题,他不管孩子怎么思考,要的是立即说出答案并给他评分了事。”部分教师很少考虑到不同学生在知识获得中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的认知图式。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教育观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大量的时间和方式,使学生把所学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也是教师的一种变相等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松弛有序,学会等待,学会有目的地等待,也是一门技巧,它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掌握新的知识。
需要等待 篇10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它更需要我们怀有一颗爱心,耐心地等待和守望。
一年前,我刚接手二(2)班时,第一个认识的孩子就是小Y。那是开学的第一天,迟到的他,由父母送进教室,却找不到原先的座位。我告之家长可以让孩子暂时坐在最后一排的空位上。不料,家长一边说着“那怎么可以,看不到的”,一边自己搬桌椅……当时,我就意识到这个孩子,将会成为我接下来最大的一块“心病”。事实证明,他果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在课上,他经常搞小动作,甚至连规规矩矩坐着,安安静静听课都做不到。上课基本不听讲,但是一旦听到他感兴趣的话题,马上开始“发散性思维”,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题外话,丝毫不理会课堂纪律。
二、案例描述
开学第二周,我为全班学生重新安排座位。于是,小Y有了一个成绩优异、自控能力较强的女同桌。前排后排,又特地安排了性情温和的孩子。希望能够减少矛盾的发生。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
两天后,我走进教室,就看到小Y抱着水壶坐在位置上,一边哭一边喊:“你们为什么把我的瓶子扔了?那是我的!……”我让他先不要哭,告诉我为什么哭。他丝毫不理我,继续哭。这时, 我猛然发现旁边的几张桌子上都有水,还有小朋友在擦书,问了孩子们才知道:小Y违反纪律带着矿泉水到学校了。他找到了拉在学校里的水壶,把水倒回水壶,班里的小朋友强行将他的塑料瓶给抢走,扔进了垃圾桶了。顿时,他火了,发疯似地将水泼了出去,周围的孩子全遭殃了。听到这儿,我很生气,示意值日班长做课前背书,准备淡化此事。结果,他就更拼命地哭,一个人的哭声竟然盖住了全班的声音。瞬间,我准备爆发了。当我走向他时, 竟忽然想明白了他哭的原因,他可能认为全班孩子合伙欺负他了。我走过去,轻轻地摸着他的头,表扬几个被“殃及”的孩子大度、宽容,表扬其他小朋友不仅懂得管好自己,还会帮助小Y改正缺点,批评他们的做法欠妥当,应该跟小Y好好说,小Y肯定会乖乖让班干部收走瓶子,肯定不会闹。因为小Y也知道塑料瓶不能用,才要把水倒到水壶。……说着说着,小Y竟然安静了。我赶紧说:“你看小Y多棒!老师让他不要哭就不哭了!他昨天不留意把水壶拉在学校了。他今天肯定是找不到水壶,才用的饮料瓶。对不对?”小Y终于点头了。
经过这一次的“偏心”,小Y开始听我的话了。有时下课后, 会拉着我的手,跟我说悄悄话了,尽管他还是管不好自己。
我觉得要改变小Y,就应该充分了解他,了解他的家庭,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联系了家长了解“水壶”事件起因,了解他在家的情况。我联系了他原来的班主任,了解他的情况。又找了搭班的数学老师……
很快,小Y又有新情况了。因为他的胡闹,体育老师发火了,说不准他再上体育课了。第二天的体育课,他真不敢去上课了。当全班小朋友都排好队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的护栏边上转, 偷偷地看。见老师不理他,就跑回教学楼里。我一紧张,准备去找。他竟然跑到办公室找我了。他怯生生地说:“老师,体育老师不让我上课。”“为什么呀?”我装作不知,“难道是你上课的时候, 不听话?”他点点头,转身竟然想跑。我一把抓住:“你想不想去上?”他不吭声,但从他的表情上,我早就明白了。“我送你去上课!你要乖,老师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乱跑,知道吗?”离开操场时,我悄悄地对他说:“乖啊!”他很慎重地点了点头。我回到办公室,看着他在队伍里高兴地玩耍。下课后,我告诉他,在我心里,他是个守信的孩子,因为他答应老师的事做到了。
我每天寻着他的每一点进步表扬他。在我的表扬中,他能在我面前保持几分钟良好的坐姿了。虽然只是几分钟,我知道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尽管他还是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确实一天天地进步了。进办公室的次数少了,被同学告状少了,字也端正了,成绩也稳定了。
我知道:因为我的等待、耐心、宽容、理解、期待,他开始做一个“好孩子”了。现在,我仍然在等待,因为等待代表着希望!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班主任的慢教育,这就是我的教育艺术。
三、案例反思
“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这一观点来源于张文质的《慢教育》。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鼓励,我们的等待。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有季节,要遵守生物的成长规律,需要我们每个老师有耐心,有细心,要等待孩子们的成长,在等待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懂得教育是慢的艺术。而工业是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面对缓缓生长的庄稼,有经验的农夫总是不紧不慢、不急不躁,悠然自得。这是予以生命的一种尊重,对成长的一份理解。这是经验,更是智慧!
一位生物学家在散步时,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蹲在一个地方,长时间一动不动,他感到很奇怪:小家伙在干什么呢?于是他来到小男孩身边,蹲下去仔细观看才发现,原来小家伙在观赏蚂蚁搬家!他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只有“蹲下去”并予以足够的耐心才能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
很多时候,孩子想的和我们不一样。他们走得要比我们慢, 有的甚至比同龄人慢,比伙伴慢,我们就应该用心地“牵着蜗牛散步”。这就是一份平和的慢教育。
让我们真正静下心来,陪着孩子慢慢地走,一路慢慢地欣赏成才的快乐。
数学课堂的生成需要“等待”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26-01
一、案例描述
教师要求学生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和量一量”自主探究圆的特征,再安排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否都相等?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探讨了这3个问题后,教师追问:“大家还发现了什么?”
生1:将圆对折2次,分成4等份,两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2:圆有无数个直角。
教师的预设是引出圆有无数条直径,继续问:“想一下,圆里究竟有无数个什么?”学生所答还是让教师失望,最后终于有个学生说出了老师想要的答案。
二、案例分析
这是我校一位老师的公开课的教学片段。
课后,我特意找到回答“圆里有无数个直角”的那个学生。学生一脸执着地展示给我看:把圆对折2次分成4等份,就有4个直角。圆里面有无数条垂直的直径,把这些点连起来,都是直角。
听了学生的解释,我陷入沉思: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不可能有无数个直角。在圆里可以画无数相互垂直的直径,也可以画无数个直角。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因为学生把圆形纸片看成了圆。倘若教师只要求学生“画一画,比一比和量一量”学生不难发现圆的一些特征:圆内有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但是多了“折一折”,学生就从折痕中发现了“2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也发现了“圆有无数个直角”。
学生不仅发现了圆有无数条直径,而且发现了圆有无数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可惜,由于他的答案和老师预设的不一致,就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因为老师担心出现那些事与愿违的场面造成“败笔”。这其实也影响了一个孩子学习的探究性。
学生探究时,教师应该在等待中了解学情。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等待学生的发现。
案例中,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性学习的平台。但学生探究时,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走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思维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看看自己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如正吻合,说明自己备教材、备学生比较充分;如有区别、甚至出现自己未能预设的情况,则说明自己预设还不充分,就要考虑该如何处理。抓住契机,生成别样的精彩。
三、适当“等待”教学对策
教师要运用智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灵活的评价。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当学生的发言与自己的预设不一样时,教师更加要认真倾听,不要急于安排其他人发言,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创新。
案例中,教师似乎是没有听清学生的发言,或以为自己听错,让学生重复。其实是教师没有认真了解学情,也没有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当学生的发言与自己的预设不同时,就惊慌失措,担心自己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急着“钦点”其他学生发言。教师应该让学生说说理由,然后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学生生成时,教师要在等待中思考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于理解的不同,认识不可能整齐划一,这不是教师可以完全预设的。教学时,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坚持“以学定教”,随机应变。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鼓励生成:如果学生说对了,教师可以鼓励或者表扬;假如说错了,教师可以问问其他同学的意见,“辩则明思则进”。通过辩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当学生暂时无法回答,允许学生沉淀一下;倘若学生讲的方法教师一时无法判断对错,不妨让学生说说理由再确定,说不定那是学生的创新。上面案例中,学生说“圆有无数个直角”就是一种生成。
总之,教学过程具有不可预测的动态美。面对生成,我们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机智,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深思和熟悉,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和经验。
需要等待 篇12
面对黯淡市场, 企业各谋其略
目前中国的异物检测市场, 可以说是外资品牌 (主要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 和国产自有品牌并存, 由于市场定位不同, 价格差异很大, 目标客户也不同, 因而两种品牌之间几乎不存在正面的竞争。异物探测设备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001年异物检测市场在中国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 2003年增长最快, 2005年达到顶峰。近年来, 因各种非物理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不少出口食品企业更加重视化学污染的检测, 因而将设备采购重点放在了色谱、质谱及联用等仪器, 以致压缩甚至暂时取消了对异物检测设备的资金投入, 此种现象在2008年的特殊环境下尤为明显。2008年中国的三聚氰胺事件导致不少从事乳品及相关产品出口的企业遭受重创, 而经济危机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因此, 以出口食品企业为主要用户的异物探测市场亦显黯淡。
在谈到危机下各异物检测设备生产企业的策略时, 刘跃说:“在此种情况下, 部分同行业公司采取了降低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的方法, 即对畅销机型及技术相对简单的机型进行国产化或进行国内组装。而我们也在为产品内销型的龙头食品企业提供一些性价比更高的机型, 以满足其追求高灵敏度和食品高质量的需求, 但是我们提供的此种机型非常有限, 因为我们非常明确的知道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 如果只考虑短暂的市场效应而降低成本生产简易机型, 那么虽然可以一时保住市场占有率, 但是必将影响今后公司对高端产品的开发后劲。”相反, 安立工业可以在此时做一些市场信息的搜集工作, 并继续协助公司的老客户检查设备、生产线, 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与用户共同度过难关。
未来前景广阔, 阵地仍需坚守
在谈到异物检测的未来发展时, 刘跃说:“尽管目前异物检测市场不尽如意, 但是从长远来看, 仍然令人期待。日本早在20世纪中期就制定了必须使用金属检测机保证食品安全的相关法规。而中国目前仍然缺乏相应的硬性政策, 这使以价格取胜的国产自有品牌备受国内企业关注。但是随着企业对异物检测设备的了解, 以及对灵敏度要求的不断提高, 相信两到三年之后, 国内企业将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更高性能的品牌。”
2009年4月, 安立工业推出了双频新型金属检测机DUW-h系列机型, 它对铁的空车检测灵敏度达到了最高0.3mm, SUS304不锈钢的空车灵敏度也达到了0.6mm (实际产品检测灵敏度是空车的1.2-2倍) ;在使用性方面改变了以往日本机型轻拍就容易报警停车的特点, 在抗噪性、抗干扰性、抗击打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 还增加了往返自动设定功能、反转选别功能等。此外, 安立工业自动化公司还推出了高感度KD74-h系列X射线异物检出机, 由于采用了新型的传感器, 并运用了新的计算方法, 使空车检测金属的灵敏度达到了0.2mm, 特别是对玻璃、塑料、骨头等软性异物的灵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本公司的旧机型比较, 部分产品的实际检测结果最多提高了3个规格 (安立用测试片参考值) 。
【需要等待】推荐阅读:
成长需要等待05-09
等待,其实不需要言语作文07-05
生命需要等待说明文07-30
有关需要等待作文五年级08-19
爱不需要等待追忆奶奶杂文随笔09-04
初中爱需要等待议论文800字11-18
我为了等待而等待爱情诗歌07-09
耐心等待06-22
《等待》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