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知识

2024-10-08

学生知识(精选12篇)

学生知识 篇1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结果。”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每个新的知识都是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有它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省略了这一过程, 就不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得到扩充和改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抽象概括问题,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教学时, 教师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从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挖掘数学教学的素材, 并将之合理地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 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 可以分以下两步进行教学:

1. 课前每人准备一份日历表, 上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以下内容:

a.一年有 () 月, 每月的天数一样吗?

b.哪几个月的天数相同?各是 () 天?哪一个月比较特殊?有 () 天?

c.一年有 () 天?

以上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天天都接触且比较熟悉, 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很容易得出结果。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一年有12个月, 1、3、5、7、8、10、12月是大月, 大月有31天;4、6、9、11月是小月, 小月有30天;平年2月有28天, 闰年2月有29天;平年一年有365天, 闰年一年有366天。

2. 设计以下问题, 深化理解, 具体体会。

a.请学生说出新年 (元旦) 、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国际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及你自己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b.举例说明一年、一个月、一天到底有多长? (可以说一年经过12个月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及具体的一些节日、一个月有四个星期、一天有24小时, 经过白天和夜晚等) 。

通过以上学习, 学生对年、月、日有了清晰认识, 不仅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 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充。

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小,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 在教学时, 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知识的教学, 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 加强直观教学, 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 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如下过程。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播放的动画, 很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 (图 (1) ) 的面积等于长方形 (图 (2) ) 的面积, 并且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自然也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主要的是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 最终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 教学算式“0.6+7.91+3.4+0.09”时, 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给小林和小青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为了争第一, 小林马上开始计算, 而小青则仔细地观察了一会, 很快地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小青是怎么做的么?我们应该向谁学习?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积极动脑, 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很快就找到了简便运算的方法。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之逐渐养成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同时还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使之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生活实际,直观教学,教学情境

学生知识 篇2

法制教育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最近我们身边常出现一些较严重的违纪现象,如有的同学带违禁物品来学校、吸烟、私自离校、上网游戏、夜不归宿、偷窃敲诈、动手打人„„种种现象,令人担忧同时也催人深思,因此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做遵纪守法的小学生”。先听这样一个例子:前不久,广州新华市华润化妆品厂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当场烧死11人,损失9.8万多元,惨剧原因是该厂违法使用大量易燃易爆化学品丁烷。从这宗惨剧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训?守法可以使惨剧避免!趋利不可忘法!那么,什么叫遵纪守法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有关纪律,依法办事,严格恪守法律规范就叫遵纪守法。有的同学认为,讲纪律就没有自由,讲自由就不能受纪律的约束。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鸟在空中飞翔,它们是自由的;鱼在水中嬉游,它们是自由的。但如果把鸟放入水中,让鱼离开了水,那么它们不仅得不到自由,而且很快就会死掉。人走在马路上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乱走马路,被车辆撞倒,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

因此,世上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此外,纪律限制自由,又保护自由。如当你走进阅览室,里面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偶尔翻书的沙沙声。对于想看书的人来说,这一片宁静多么宝贵!因为人人都遵守阅览室规则,大家可以享受这静心阅读不受干扰的自由。若有人不守纪律,高声谈笑,这自由就消失了。

我们小学生正担负着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的重任,祖国、社会都要求我们知法懂法、遵法守法。在学校里,同学间总会有些矛盾和摩擦,同学们要互相关心和尊重,友爱相处,团结合作。如在做什么事时意见不同、出现矛盾,一定要冷静处事,决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挥拳相向,伤及自身或他人。我奉劝同学们遇事要冷静,要有法纪观念,不能做害人害已的事。我们学校有着严肃的校纪和优良的校风,我们作为小丰营中心小学的学生,更应该与同学和睦相处,理智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让我们严格要求自己,让我们无愧于祖国,无愧于社会!

谢谢大家

2010-4-1

5小学生法制教育讲座

各位同学:

你们好!

今天,我给大家上一堂法制课,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上

有所帮助,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小学生应当了解哪些法律常识》

一、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法律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是当今法治社会的需要。首先,学好法律才能做到知法、守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商”,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适用法律对待和处理自己周边的纠纷,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违法犯罪,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其次,学好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受教育权、继承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 等权利受法律保护,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有的个别学生父母让自己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学生:你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办?你学了《义务教育法 》就知道你的父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父母必须使适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可以向学校或有关单位报告,求得解决。再如:某家养的狗咬伤了行路的学生怎么办?你学习了《民法通则》等127条后,就知道: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总之,只有学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学好了法律才能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法律体现人民利益,违法就是违背人民利益,损害了人民利益,国家的法律靠全体人民来维护,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学习了法律,就知道那些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顺利进。因此,中、小学生学习法律非常必要。

二、学生应当学习哪些法律

作为在校学生,你们的年龄基本都介于12至18周岁之间,这个年龄是心理成长,变化最大、也是逆反心理 最重要的阶段,用一颗平衡的、正直的心态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走下去,便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绩。相反“一失足便成千古恨”!走错了路也许会贻误终身。我们应当了解一下,在哪些法律中的什么样的年龄段应当负责什么法律责任,从而来了解我们中小学生应当掌握的哪几种法律常识。

(一)18周岁以下均为未成年人,作为未成年人,我们首先应当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从而知道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应当寻求哪些保护。

(二)14至16周岁,为限制行为能力人。16周岁:完全行为能力人。《刑法》规定16周岁为刑事责任 年龄;《治安管理罚法》(修改前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1条规定14周岁为治安处罚年龄,也就是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对自己的违法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名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的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以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 严加管

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我们学习了《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就知道自己如果违了法犯了罪,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或刑罚,从而做到自觉守法、护法,请同学们注意的是:法律不因为你不知道法律的规定,而实行违法犯罪的行为而不追究责任,形象的说:“法盲”触犯了国家法律同样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就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也是最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的群体,应由本人及其监护人共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伤害的,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五)、《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12周岁以上方能骑自行车上路,18周岁至60周岁允许驾驶机动车辆〈小客可至70周岁〉

《通路交通安全法》于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等五次会议通过,2004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等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法。第六条第四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

1、学生乘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头部、手不要伸出车窗外;②上、下车不要拥挤;③不要强行搭乘机动车;④乘车时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⑥坐在前排的人不要与司机聊天,影响司机安全驾驶„„

2、学生行走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靠右侧靠边行走;②在公路上不要追跑、玩游戏、打球等;③横穿公路时,要前后观看清楚后,确保安全通行,有横行斑马线或天桥的地方,要走斑观线或天桥,不要闯红灯!④不要向过往车辆抛杂物„„

三、个别学生容易发生的不良现象。《未成年人保护法》列举了九种不良现象,希望在坐的每个学生都要牢记在心,作为自己的一条警戒线!这九种不良现象最容易引发违法行为,甚至诱化走上犯罪的深渊!我们要时刻警惕它。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才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同学们!让我们利用团、队活动时间,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商”,让法律陪伴我们一起健康成长!

谢谢大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是个体素质内化积累水平的重要指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国目前处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儿童在习惯上存在很多毛病、任性、霸道;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责任感;缺乏环保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集体观念淡薄,意志力薄弱,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致关重要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严格要求,细心关照

“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没有良好的纪律就没有良好的学风和班风,而班级纪律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我对所任教的班级同学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 》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哪些不能做,如上课不许随意走动,不许高声谈笑,不许谩骂,侮辱他人。在学校不许打架、斗殴;不许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不许在墙上乱画,在桌上、门窗上乱写乱刻;不许攀爬树枝,摘折花草„„让这些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如果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就得及时批评,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违反。

当然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思想单纯,自制力不强,难免会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出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是一味地体罚、责怪、高声训斥,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不良行为会愈演愈烈,因此教师必须对他们更加呵护,用情感去影响、感化他们,因为爱往往在学生的感情世界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显示出对违纪学生的爱护与关注,他们便会如获至宝,深受感动,真正从心底尊重,佩服自己的老师,这便是他尊重他人的开始,并将尊师之情扩展开去,便会成为懂得尊重人,爱护人的人。教师的爱心还会强化全班同学对集体的“归宿感”形成强大的集体凝聚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严于律已,讲究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言行举止文明大方。有位教育家谈起他的小学老师时说道:“我个子矮,老坐在第一桌,最怕的是上课铃声响了,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呼呼“朝讲台桌吹,搞得我满脸满身都是粉笔灰,有时眼睛里也进了灰尘,不敢睁开了。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来了位中年教师,穿着虽然很普通,但是很整洁,灰色中山装的每粒扣子整整齐齐地扣着。他走进教室,看了一眼讲台,一句话也没说,只见他从裤兜里掏出了一块崭新的蓝白相间的大手帕,小心翼翼地抹起桌子。班上没了声音,我也第一次没有发现飘飞的粉尘,第一次打消了逃离现场的想法。从此以后,我连一张小纸片都不敢往地下扔,抽屉里多了一块小抹布,时常在别的同学冲出教室时,我轻轻地把讲台桌和自己的课堂抹干净。”如此看来,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规范教育

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丰富多彩,我校每位担任“国旗下讲话”任务的领导都能紧跟目前形势或有关节日,纪念日,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话。有英雄人物故事,有纪律法制教育,有道德教育,有心理健康教育,有保护环境卫生教育„„每位教师要紧密配合学校工作,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英雄人物故事是对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走向成才之路。通过学习英雄人物事迹,让学生达到知情行的统一,由感情认识内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比如去年借国庆节之际我校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教育,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有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烈火烧身,有狼牙山五壮士为了群众和连队主力,英勇跳崖。有的学生听了这些故事都流泪了,回到班上,我又借此机会让学生讨论,刚才的故事,你觉得我们以后要怎么做,才对得起革命先烈,学生受到了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的道德教育,促进儿童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国旗下的纪律法制教育效果也很显著,通过一些有关纪律、法制小故事、小案例,让学生明白遵守法纪、法规,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遵守班规班纪做起。通过纪律法制教育,把纪律要求和法律知识变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他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行。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必须从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做起,那就得有集体荣誉感,关心爱护同学,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保持公共卫生,不撒谎,有错就改。通过五爱教育,激发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校配合,社会支持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性差,模仿能力强。家庭环境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有个资料上报道,青少年犯罪 抽样调查发现,65%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孩子失去了母爱或父爱,无人关心。45%是家庭溺爱,中国受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爷爷、奶奶;父母宠爱有加,没有形成教育孩子的统一思想,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家长千方百计满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变得任性、霸道、不明是非,不懂对错。在学校不懂如何与同学相处,屡屡犯错。

有的家长因溺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坐视不理,甚至助长坏习气,比如老人偷偷给孩子大量的零用钱,导致孩子养成吃零食,迷恋游戏机;还有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吃亏,告诫孩子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你要还手,一定要打赢,导致孩子不明是非,不分轻重,同学稍不注意碰到他,他就大打出手。当然也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在学校犯了错,受到同学们的指责,回到家总想得到家长的同情或安慰,可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孩子进行更加严厉的指责,甚至打骂。这些孩子受到辱骂后,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愿意再接受教育,变本加厉,不良行为愈演愈烈。为了防止上述现象发生。我经常与家长联系,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对策。每学期开学初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和该学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听取家长的建议和要求,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以激励为主,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会学生完整的知识 篇3

[关键词]情·知教学;完整的知识;结构性知识

教育家冷冉先生认为实施“情·知教学”的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学习”,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教会学生知识”。事实上,要“教会学生学习”必须以“教会学生知识”为载体,离开“教会学生知识”,也就谈不上“教会学生学习”。冷冉先生说的“教会学生学习”也包含了“教会学生知识”的意思:“教学应当着眼于教会学生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英国学者迪尔登说:“智育首先意味着要习得一系列认知内容:事实、概念、原理和证明方法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都说明“教会学生知识”是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笔者认为,学校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应当教会学生完整的知识。所谓完整的知识就是指各种类型的知识。

一、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的分类,国内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将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另一种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国外的分类也有多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另一类是价值性知识。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杰瑞·布劳菲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动机性知识(要做的事),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如何做的方法),第三类是条件性知识(做事的时间和理由)。还有的学者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笔者认为,教材中的知识可以分为六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和结构性知识。

二、教师需注意的重点知识

对于上述六类知识,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注意到前三类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在教材中明确阐述的知识。事实性的知识就是阐述事实的知识,各学科教材中都有这样的知识,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水是透明的”“光的运动是直线”等。第二类是概念性的知识。概念I生的知识就是表达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如记叙文、方程式、摩擦力、化合价、纬度等。原理性知识就是揭示事物规律的知识(包括公式、法则等),如“(a+b)(a-b)=a2-b2”“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为s=vt”“酸+碱=盐”等。

后三类知识却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并自觉教给学生了。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知识。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认识了什么就有了什么知识。教材中明确阐述的知识,大家都会自觉地去教。但有些知识在教材中并没直接写出来,而是隐含在课文或例题之中,这就需要教师特别重视。

(一)方法性知识

首先要指出的是,方法是知识。对于这一点,学者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恩格斯曾说:“方法也是知识,而且是最重要的知识。”笛卡尔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了它就有了方法性知识。人们之所以说方法是更重要的知识,是因为它是对“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的概括。心理学认为“有概括才能迁移”,这就是说,掌握了方法性知识就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所谓方法,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各个学科都是有方法性知识的,如数学中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用到加减消元法、代入法,求二次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用到配方法、公式法等。这些方法性知识都是教材中直接阐述的,但另有一些如语文课文中的某一段常常用到“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总分总”的写法,这些方法教材中并没有直说,只是隐含在课文之中。再如求“曲线方程”,教材中这样的题目很多,如果加以提炼和概括,就会发现它所涉及的方法无非是“几何条件法”“待定系数法”“转换法”“参数法”“轨迹交接法”等。如果在教学中能把这些方法性知识教给学生,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价值性知识

价值性知识是指知识有什么作用的知识。比如学习了“通分”,就应当知道它可以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以用来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等,这就是价值性知识。再如学习了“配方法”,就知道它可以用来因式分解、解方程、解不等式、求二次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等。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类知识,那么当他面临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能很容易地从头脑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很多价值性知识在教材中是没有直接阐述的,而是隐含在课文或例题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去认识它。

(三)结构性知识

结构性知识是指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组成一个整体(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稳定的相互联系”。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可以称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各要素(知识点)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这就是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也是知识,因为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了它也就有了结构性知识。教会学生结构性知识,是当代教育家普遍倡导的教学内容。英国学者库珀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是记忆能手,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把明显分离的东西在恰当而统一的情境中联系起来的人。”布鲁纳说得更直接:“教学就是传播和学习结构,而不是传授零散的知识。”

在以上三类知识中,结构性知识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它与学习者的记忆效果、运用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是掌握了结构性知识可以减少遗忘。实践表明,掌握了结村性知识,知识的遗忘率相对较低。理论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布鲁纳曾说:“经过一个世纪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否则就会忘记。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埃贝尔也说:“某一被很好整合进知识结构里的有用信息,是不大可能被遗忘的。”

二是掌握了结构性知识可以顺利提取知识。人们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运用。要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就必须根据问题的情境和需要,迅速地、灵活地从头脑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然而现实是学生对学习过的一个个知识点都记住了,但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常常不能从头脑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教育家普遍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结构。布鲁纳从正面阐述说:“原理的迁移所产生的学习连续性,有赖于掌握每一章所讲教材的结构。”杰瑞·布劳菲则是从反面阐述:“零星无序(无结构)的信息,学生只需借助诸多背诵一类的低水平学习便可以学会,然而却难以派上任何用途。”许多教师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魏书生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一例。他经常让学生整理“知识树”——把初中语文教材的6个知识块133个知识点组成一个网络图,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结构性知识。

三、教师教会学生完整的知识的做法

要让学生自己学会知识,而不是教师直接去告诉他们。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会”,这样说并不是指教师不讲知识,而是不重复讲学生自己能会的知识。教师在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讲知识,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一是纠正。当学生错误理解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纠正。

二是补充。当学生片面理解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补充。

三是深化。当学生仅从表面理解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深化。

四是整合。当学生“碎片化”理解知识,认识不到知识之间联系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使其结构化。

学生知识 篇4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学生自已产生要学习的内部力量, 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提高对能满足学习需要的刺激的反应能力, 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 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以激发呢?笔者认为应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环节:诱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教学, 激发学生内认知、内驱力的形成

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 开始于矛盾或冲突。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就得根据教材内容给予一定的刺激。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兴趣时, 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讲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时, 笔者就是根据复数和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由向量的加减法法则, 让学生主动探索复数的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第二环节:猜想——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展开思维的翅膀, 充分发挥内在想象的能力

数学猜想是运用非逻辑手段所得到的一种数学假设, 它是人在探索数学规律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不是胡思乱想, 而是合理猜想,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经过合理猜想而获得的。既是猜想, 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但是毕竟向真理逼近了一步。《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猜想问题, 新教材中“猜数游戏”、“估算”等, 既可提高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创造性。知觉思维本身蕴涵着相当的猜想成分, 对于知觉思维、合理猜想应该善于捕捉并有意识地培养。

第三环节:探究——学生自主进行实践研究, 这是内驱力重要的外在表现, 也是最具价值的学习活动

探究, 是指“探索研究”, 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采取类似科学研究或探究的方式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

指导, 在这里既指来自教师的显性直接引导, 还指教师、教材、环境、学生在学习中由互动产生的隐性的宽泛意义上的诱导。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过程, 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教师的“教”, 只能说是信息的传输或传播;同样, 没有教师引导下的所谓学生的“学”, 也只是个体的自学活动。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天性是一种无目的的甚至盲目的自发活动。要使其转化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 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开发、恰当引导。罗杰斯曾倡导过的“非指导性教学”认知策略的一个基本点就是教师在教学中, 不是“教授”, 而是“促进”。

第四环节:归纳——揭示数学解题中一些规律, 这是发挥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又一重要环节。

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需要补充和完善。这个环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中完成这一环节的效益, 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 充分准备: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准确地展示数学知识的结构, 揭示一些数学题型解题的规律, 教师课前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深入钻研教材, 优化组合, 构建和选择最佳的题型搭配, 突出主题, 把握重点、难点。

(2) 构建结构:通过课前检查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情况, 发现问题之所在, 便于教师在讲课时通过启发诱导, 使学生自觉地把自建的知识结构, 主动与老师整理的知识结构参照起来, 取舍和选择, 达到互补、完善的目的, 构建起最佳最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

(3) 深化难点: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结构时, 往往会出现思路不清, 题型混杂, 挖掘不出题目隐性知识和单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纵横联系, 深入分析, 要讲深讲透, 揭示题目的本质,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使学生归纳构建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力度和深度。

(4) 当堂巩固:课堂上, 教师在精讲的前提下要留有一定时间, 让学生当堂消化巩固, 并做到精练, 力求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迁移应用。

第五环节:数学应用——这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深化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内驱力进一步调控、增强的重要环节。

数学本身有着独特的特点, 具有“数学美”的事物极易引起人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以后, 会形成很多美丽的图案, 以此来让学生探求其中的数学道理,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以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知识 篇5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于()年正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目标。

A、200

5B、2006

C、2007

D、2008

2、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是在()年。

A、200

5B、2006

C、2007

D、2008

3、村民委员会的任期是()一届。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4、村长小张想发一份公函与邻村村长小曾商洽两村共同修建水库的相关事宜,标题的正确写法是()。

A、××村村长关于与××村共建水库的函

B、××村关于与××村共建水库的函

C、与××村共建××水库的函

D、××村给××村的函

5、会议纪要是会议基本情况的纪实,集中地反映了会议的精神实质,具有()提要性的特点。

A、指导性

B、精确性

C、及时性

D、集中性

6、肥料登记分为()两个阶段。

A、初始登记和最终登记

B、初始登记和确认登记

C、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

D、暂时登记和正式登记

7、根据《农业法》,()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A、乡镇

B、县级

C、市级

D、省级

8、种植业以优化品种、()、增加效益为中心。

A、创新技术

B、深入加工

C、提高质量

D、提高产量

9、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A、三十日

B、一个月

C、两个月

D、三个月

10、农民至少应当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的()。

A、半数

B、百分之六十

C、百分之八十

D、百分之九十 参考答案

1、[标准答案] B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间,考查考生对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的了解程度。

[选项分析] 识记题。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至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正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选B。

2、[标准答案] B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取消农业税的时间。

[选项分析] 识记题。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全面废除农业税。选B。

3、[标准答案] B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村民委员会的任期。

[选项分析] 识记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故选B。

4、[标准答案] B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函的标题,考查考生对函的掌握程度。

[选项分析] 函的标题可以有三种写法,一种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一种是“事由+文种”,最简单的就是只写“函”。选项A是第一种写法,但是发文机关不对,不是“××村村长”,应该是“××村”;选项C采用的是第二种写法,但是少了“关于”两个字;选项D采用的也是第二种写法,但用语不规范,事由也没交待清楚;选项B属于第一种写法,格式正确。故选B。

5、[标准答案] A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会议纪要的特点。

[选项分析] 会议纪要是会议基本情况的纪实,集中地反映了会议的精神实质,具有指导性、提要性的特点。选项A正确。

6、[标准答案] C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肥料登记的两个阶段。

[选项分析]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肥料登记分为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两个阶段:

(一)临时登记:经田间试验后,需要进行田间示范试验、试销的肥料产品,生产者应当申请临时登记。

(二)正式登记:经田间示范试验、试销可以作为正式商品流通的肥料产品,生产者应当申请正式登记。”故选C。

7、[标准答案] B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政府在农业规划方面的职权。

[选项分析] 《农业法》第15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故选B。

8、[标准答案] C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种植业生产的中心。

[选项分析] 《农业法》第16条规定:“种植业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故选C。

9、[标准答案] A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仲裁争议的相关规定。

[选项分析] B项较有迷惑性,考生要注意,三十日和一个月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2条的规定,本题选A。

10、[标准答案] C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比例。

[选项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以农民为主,成员中农民占了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15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故选C。

11、退耕土地还林的第一年,该补助粮食可以分()次兑付。

A、两

B、三

C、两或三

D、四

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

A、百分之一

B、百分之五

C、百分之十

D、百分之二十

13、如果因工作需要,党员人数超过()名的村,可以成立党的总支部。

A、30

B、40

C、50

D、100

14、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的是()。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文化普及

D、村容整洁

15、肥料正式登记证有效期为()年。

A、两

B、三

C、四

D、五

16、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

A、“三个民主” B、“四个民主” C、“五个民主” D、“六个民主”

17、我国种植业生产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A、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

B、技术先进,农作物持续高产

C、农作物种类多,品种资源丰富

D、人多耕地少,精耕细作

18、世界上栽培植物中,约有()种起源于中国。

A、100

B、200

C、250

D、300

19、()周龄的鸡称为雏鸡。

A、0~4周龄 B、0~5周龄 C、0~6周龄 D、0~7周龄

20、一般情况下,成年母猪在一个发情期内排卵20个左右,但实际上产仔()头左右。

A、5B、10

C、1

5D、20 参考答案:

11、[标准答案] A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退耕土地还林补助粮食的兑付方式。

[选项分析] 《退耕还林条例》第40条:“退耕土地还林的第一年,该补助粮食可以分两次兑付,每次兑付的数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故选A。

12、[标准答案] D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附加表决权。

[选项分析] 本题出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17条:“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本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百分之二十。”故选D。

13、[标准答案] C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设置。

[选项分析]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5条规定:“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村,或党员人数虽不足50名,但村办企业具备成立党支部条件的村,因工作需要,可以成立党的总支部。”故选C。

14、[标准答案] C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选项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没有“文化普及”一项,故选C。

15、[标准答案] D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肥料正式登记证的有效期。

[选项分析]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21条:“肥料正式登记证有效期为五年。肥料正式登记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生产、销售该产品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六个月前提出续展登记申请,符合条件的经农业部批准续展登记。续展有效期为五年。”故选D。

16、[标准答案] B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选项分析] 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故选B。

17、[标准答案] B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我国种植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选项分析] 我国的种植业生产技术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很多地方还是靠人力耕作,生产技术有待改进,所以B选项不对。

18、[标准答案] B

[命题追踪]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的了解。

[选项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纬度跨越比较大,气候条件多样化,农作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世界上的栽培植物约有200种起源于中国。故选B。

19、[标准答案] C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雏鸡的周龄。

[选项分析] 根据鸡的生理特点和从方便饲养管理出发,将0~20周龄的鸡分为0~6周龄和7~20周龄两个阶段,0~6周龄的鸡称为雏鸡,7~20周龄的鸡称为育成鸡。故选C。

20、[标准答案] B [命题追踪] 本题考点是母猪的实际繁殖力和潜在繁殖力。

考查学生语文知识掌握能力 篇6

试题展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功能

语文既是思维工具,又是表达工具,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又体现了语文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的基础功能。在阅读方面,试题设计积极反映时代要求,除了考查学生在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理解文本、筛选信息、鉴赏评价等精读能力外,也增加了对快速阅读能力的考查。例如,北京卷以三段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的阅读材料开篇,内容是关于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的,每篇均千字左右,大幅度突破了以往社科类文章1100字左右的文字量,要求考生在快速浏览中筛选每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并回答问题。这些设计,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拓宽了对阅读能力这一基本能力考查的视野。在表达方面,试题的设计使考生既有表达的欲望,又有要表达得准确、流畅、清晰的自觉追求。全国卷和分省卷的语言表达试题都既有传统的对词语使用准确与否、语句表达正确与否、语篇中上下文衔接恰当与否的考查,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上海卷要求为小说《雪天》续写情节的补写题以及作文等表达能力的考查,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试题突出综合性

高考语文试题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的试题材料,如全国一卷“电商网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带一路”、全国二卷“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安徽卷“亚投行”等材料的内容,调动获取文字信息、独立思考材料内容、客观评价作品特征、准确表达思考感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实,领会理解试题背后的深层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沟通书本、课堂和学校内外的联系,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能激发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运用已有知识思考、解决身边问题,体现出高考语文综合性的特点。

着重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国高考语文拓宽了命题视野,注重引导考生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探究。尤其是作文,如上海的“坚硬、柔软与和谐”、江苏的“智慧与经验、能力、素养”、广东的“人与自然”、浙江的“人品与文品”,都着眼于对思辨能力的考查,避免宿构套作,引导深度的观察与思考。全国二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艺术是什么》,就原文中“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能否推演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江苏卷阅读题《罗丹的雕刻》引发罗丹创作对雕刻创新的根本性变革等试题内容,都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张博整理)

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获得知识 篇7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有所感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比如,教学伊始,我利用三部动画片的精彩片断将学生带入了探索之门。“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带来了三部动画片的精彩片断,请你们边看边想它们的名字。然后将你最喜欢的选出来。”学生们的表现很积极。这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帮自己数一数,喜欢三部动画片的人数分别有多少。我的话刚刚说完,一只只小手就高高举起。我分别请三位学生来数。前两部动画片,由于喜欢的人不多,所以数喜欢这两部动画片人数的两个学生很快得出来结果。最后一个学生由于人太多,数的时候出了一些状况。我及时引导:“剩下的同学都喜欢《数码宝贝》吗?”“是。老师,我知道了。我们班一共42人,减去喜欢前两部动画片的20人,剩下的是22人,也就是喜欢《数码宝贝》的有22人。”我便顺势将“数据”的概念揭示了出来,学生们因前有所悟,对“数据”的理解也十分深刻。

二、利用生活积累,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进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

比如,当学生认识到用“数一数”的方法可以收集数据后,我又借助“推选小助手”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探讨新的方法。我请学生从五名后选人中选一名最信任的人作老师的小助手,全体学生投票。之后请一名学生读票数,五名学生在黑板前板演记录。记录的方法是:每听到念一名学生的名字就在这个名字的下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一个记号。学生们在交流中展示了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有打“V”的,有画“正”字的,也有画圈的……得出结果之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并说明理由。之后对学生提出问题:“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让我们一看便知道每名候选人的票数呢?”……学生们各有所悟,我顺势向学生出示了统计表。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掌握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印象十分深刻,对统计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也更加深入。

三、强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升华感情

悟性的高低,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学生的言语、思维或“奇思怪想”,或“平淡无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因为思维撞击所产生的“智慧”火花,并鼓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比如,学习完“统计知识”后,我还要求他们能将所学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加以运用。为此,我设计了由学生自己统计旅游景区、旅游时间、租车方式情况的实践活动,使这种感悟能够深化、升华。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 篇8

一、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但往往是万事开头难.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和这节课如何开始有密切的关系.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 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声、色、光、动画等丰富的视听媒体优势, 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而根据需要设计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 学生手眼脑齐动, 兴致浓厚地进行自主探究, 效果更显著.在教学“相遇问题求路程”的一课中, 在导入部分, 我请男同学扮演消防员, 女同学扮演护士, 分别坐着消防车和救护车到来, 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消防车和救护车的到来.学生有了亲身体验的感觉, 兴致一下子提高了, 注意力也马上集中起来.我抓住机遇, 把复习题、准备题都设计成相关内容, 让学生既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又像在解决自己的问题, 而不是单调地坐着听课.这样新课刚开始, 学生就从坐着听课的被动学习马上转入到主动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给学生以空间, 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 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 才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相遇问题求路程”的一课中, 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其实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语言基础, 我觉得学生看着字面也能理解这些词语, 关键是怎样令他们印象深刻.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只出示了“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这三个词语, 让学生先自己理解, 然后找自己的好朋友在教室里走一走.让学生通过自己走, 亲身体会什么是“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这样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学生学习也更有劲头了, 难点不攻自破, 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三、创设操作情境, 以动启思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 几张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纸片, 一把剪刀.课堂上, 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 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 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不少学生通过预习都知道怎样剪、拼, 甚至不用动手也有了结论.但每名同学的方法都和书上的一样, 学生有自学的能力, 却只会照本宣科, 不爱动脑筋, 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不会深刻.于是我鼓励学生继续剪, 继续拼, 看谁能想出和课本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对于第一个想出新办法的学生, 我让他自己到讲台前介绍方法, 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思考得更加积极, 讨论得更加热烈了.学生不仅学得有兴趣, 肯积极开动脑筋, 而且知道除了课本上介绍的方法之外, 还有不少方法能学到知识, 这些方法只要肯开动脑筋自己也能想出来.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批、自评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 只有在实践中, 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这样, 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而且能把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 并形成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 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广泛采用,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要优化课堂的结构,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正确对待在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 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地对待失败, 树立必胜的信心, 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教学“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 我认为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一节课学习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把各种不规则的图形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组合.怎样分呢?分的方法有很多, 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划分图形, 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再让学生到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学生通过想、听、说、练, 开拓了思维, 理解了不少的方法.在展示台上, 有些学生想出的办法一下子说不上来, 其他的同学就帮助他.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又让坐着听的同学有了评论表达的机会, 同时对方法掌握得不牢固的同学也有了帮助和提高的作用.而有的学生以为自己的方法不错, 但一说出来后他自己也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其他学生也引以为鉴.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中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工作.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 多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 理解知识的形成.这样,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了.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数学课堂入手,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 理解知识的形成,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 促进知识建构 篇9

师:在图中, 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 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深入每个学习小组, 提供帮助, 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选择地请学生全班交流。

生1:左起第15盆花是蓝花。我用○表示盆花, 用彩色笔一个一个画出来。

师:……

生2:我发现左起第1、3、5、7……都是蓝花, 而第2、4、6、8……都是红花, 所以第左起第15盆花是蓝花。

师:……

生3:我是用计算的方法: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 15÷2=7 (组) ……1 (盆) , 第15盆是蓝花。

师:……

师:照上面那样排下去, 从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彩灯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生1:把每3盏彩灯看作一组, 17÷3=5 (组) ……2 (盏) 。第17盏彩灯是紫色。

师:……

生2:把每3盏彩灯看作一组, 18÷3=6 (组) 。第18盏彩灯是绿色。

师:……

师: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用的都是计算的方法吗?为什么都选用计算的方法呢?

生1:这道题用列式计算简便。一个一个画太麻烦了。

生2:我也觉得这道题用列式计算简便。如果数比较大, 画起来就太繁了。

师:为什么不用刚才的第二种方法呢?

生3:刚才的盆花每2盆一组, 这里的彩灯是每3盏看作一组, 所以刚才的方法这里不能用。

生4:刚才的盆花正好是一隔一摆放, 所以我们可看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来判断。

评析: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自主探索出了解决简单周期问题的方法。然而, 学生对方法的感悟是肤浅的, 知识的建构是浅薄的。此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都用计算的方法呢?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比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从而进一步感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下一步的探索打下基础。

教学片断二:

师:照上面那样排下去, 从左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生1:把每4面彩旗看作一组, 21÷4=5 (组) ……1 (面) 。从左起第21面是红旗。 (教师板书解答算式)

……

生2:把每4面彩旗看作一组, 23÷4=5 (组) ……3 (面) 。从左起第23面是黄旗。 (教师板书解答算式)

……

师:刚才解决彩旗问题时, 我们都用了列式计算的方法,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呢?

生1: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除数都是4。因为在解决问题时都是把每4面彩旗看作一组。

生2:这两个算式的商都是5, 彩旗都被平均分成了5组。

生3:算式中的余数都表示每组中的第几个。

生4:两个算式的不同点是:第一题的余数是1, 而第二题的余数是3。

生5:两道题的被除数不同。

评析:教学至此, 对例题的教学已结束, 学生对解决这类周期性问题的方法也已基本掌握, 但目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像是刚刚种下的树苗, 还不够牢固。此时教师不急于组织学生练习, 而是让学生对方法进行比较, 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式每个数据表示的含义, 从而深化对解答方法的理解, 使知识的建构更趋于扎实。

反思: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从上述教学过程看,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多层次反思, 使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得到不断地推进、深化,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反思, 逐步推进知识的有序建构。

建构主义学说是这样表述数学学习过程的“:学习数学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 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 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 因为数学知识是对自己活动过程不断进行反省抽象的结果”。《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 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相同的方法, 深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练习的反思, 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在每次活动后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 从而有效推进知识的有序建构。

二、引导学生反思, 不断促进知识的扎实建构。

学生知识 篇10

自2011年改善计划实施以来,针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调查研究屡见报道,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分析实施地区的学生营养知识状况。

学生营养知识状况研究进展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徐海泉等人调查了计划中的50个重点监控县的学生营养知识,调查范围覆盖较广,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方式,学生年级从小学到初中不等。结果表明学生的营养知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县城学生和乡镇学生掌握营养知识水平高于农村学校学生,对健康的理解、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来源知晓度较高,对于促进长高的营养知识知晓度较低,50%以上的知识来源于学校的宣传和课本知识。同时发现,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和初中生中,有7.1%的学生未做到每天吃3顿饭,38.2%的学生未做到每天吃早餐。有79.7%的学生“每天吃1次以上”零食,30.9%的学生“每天花费2元及以上”购买零食;他们常吃的零食(大于40%)主要为“蔬菜水果”“饼干面包”“方便面”“膨化食品”和“坚果”。有48.9%的学生“每天喝1杯及以上”的饮料,最常喝的饮料是“碳酸饮料”,占42.9%。

范彦娜等人研究了2012-2014年宁夏中南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的中小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态度和了解情况。结果显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就餐行为,提高了就餐地点与按时就餐的比例,不吃早餐和不按时就餐的情况大有好转。85.28%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多吃蔬菜就没有必要再吃水果”等问题,营养知识的回答准确率有显著提升;但中小学生营养态度的得分率仅有75%,“你认为早餐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重要吗”等问题的积极回答均不足10%。同时发现,2013年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高于2012年,且初中生高于小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女生高于男生。

王莹在研究中发现,西北地区农村学校老师和学生对营养餐营养品质的评价不同:60%的学生认为营养餐很丰富,不到2%的学生认为不够营养;而只有40%的老师认为营养餐很有营养,14%的老师认为营养餐不够营养。

广西农村地区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范围内,刘玄华研究发现初中生的营养知识得分由2012年(4.4±2.1)分提升到2013年(4.7±2.3)分,其中男生得分的提升有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学生的日常零食和饮料消费情况从侧面反映其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多项研究发现,初中生选择饮料种类前3位依次为碳酸饮料(42.9%)、含乳饮料(36.7%)、茶饮料(36.0%),48.9%的学生每天喝1杯以上的饮料。79.7%的学生每天吃1种以上的零食,选择零食的前3位依次是蔬菜水果、饼干面包和方便面。贫困地区学生零食和饮料消费现象普遍且不合理。

嵩县开展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洛阳西南部,山区面积占95%以上。自从2012年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当地按照“大部分按课间加餐进行,同时积极推行食堂供餐试点”的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搭配,保证学生营养供给,将每人每天3元的营养补助费直接体现在餐桌上。目前,嵩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涉及学校407所(含教学点),惠及学生72808名。有学者对嵩县6个乡镇(城关镇,车村镇,旧县镇,九店乡,田湖镇,大坪乡)的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做过调查,调查对象包括这六个乡镇的1 200名初中生和1 200名小学生,营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嵩县6个乡镇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分别在40%和25%以下。这组数据直接说明严重缺乏学生健康营养知识。在嵩县开展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结语

点燃学生知识碰撞的火花 篇11

所谓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针对阅读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切磋或全班讨论,从而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得出合理而科学的答案。历来不少教育专家和学者论及讨论法的优点,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它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激发情感,二是主动发现,三是广泛参与,四是合作学习。正如有位学者曾作过这样形象的譬喻:“两个人彼此交换一个苹果,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思想,就有两种思想。两种思想交锋,就可能因‘碰撞’而产生第三种思想,这第三种思想就可能是创新。”讨论法的运用,不但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产生“两种思想”甚至“创新”。所以说,讨论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讨论法呢?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是实施的前提

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或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小组,或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三至五个自愿结合为一小组,选出有责任心的学生当主持人,主持人依次安排每次讨论的主讲人。讨论不局限在小组内,可以跨组讨论交流,也可师生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参加到一局部小组,切实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有针对性地诱导和实施讲授法。

二、讨论什么是实施之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由于讨论法花费时间较多,并非每一个教学目标都使用,并非一堂课45分钟都去讨论。讨论的内容有必要规定:新授课教学目标的训练重点可以展开讨论;不易理解之处,容易出错之处,有争议的问题,带共同性的问题,等等,都可以展开讨论。讨论范围宜小不宜大,应该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习题。

三、有引导的发现是实施之关键

教师的导主要表现在导向、导思、导法。导向,即教师引导学生要围绕问题讨论,结合具体的语境,不脱离教材,不架空分析,可作适当拓展延伸;导思,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去思索;导法,即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讨论,如,空白填充法,判断选择法,等等。

四、说的训练是实施之根本

说的训练(口头表达,口语交际)应贯串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要搭设一个学生想发言、能大胆发言、有言可发、自由发言、人人发言的舞台。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抓住学生每一点智慧的闪光,每一处细微的发现,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肯定成功,及时鼓励,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篇12

同时教师更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积极的思维, 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 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同设备条件, 不同水平的学生, 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 综合加以运用,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 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十多年的教学经历,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通过实践, 亲历知识的发现, 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兴趣高涨。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做法与感受:

一、从游戏中体验数学知识

新教材中的数学游戏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平台,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来实践, 体验过程, 感悟知识, 如:[数学八年级 (上) 第82页练习第2题]如图 (1) 所示, 魔术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子上, 然后蒙住眼睛, 请一位观众上台, 把某一张牌旋转1800。魔术师解除蒙具后, 看到4张扑克牌如图 (2) 所示, 他很快确定了哪一张被旋转过。你能吗?

对于这个问题, 我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上述的四张扑克牌。然后在第二天的课上, 要求学生这样一个游戏:分别将每一张扑克牌旋转1800, 观察扑克牌上的图案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游戏得出如下结论:

⑴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旋转1800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⑵其余扑克牌旋转1800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 因此, 魔术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或少数指向整理好, 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0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二、从实验中感悟数学知识

一些看来很抽象的数学问题, 实际上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实验,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从而引导学生把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如:2004年河北省的一道中考题:

小明背对小亮, 让小亮按下列四个步骤操作 (如图) :

第一步, 分左、中、右三堆牌, 每堆牌不少于两张, 且各堆牌的张数相同;

第二步, 从左边一堆拿出两张, 放入中间一堆;

第三步, 从右边一堆拿出一张, 放入中间一堆;

第四步, 左边一堆有几张牌, 就从中间一堆拿几张牌放入左边一堆。

这时, 小明准确地说出了中间一堆牌现有张数。你认为中间一堆牌的张数是____。

这种问题实际上并不神奇, 当然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本题可运用实验来很好地解决:首先我让学生在左、中、右三堆放牌的张数均为2, 来按题目的要求来做实验。则第二步左、中、右三堆牌的张数为0、4、2, 第三步左、中、右三堆牌的张数为0、5、1, 第四步左、中、右三堆牌子的张数仍为0、5、1, 所以答案为5。然后改变每一堆中的数量。看看结论是否有变化?最后引导学生:如果每一堆牌的数量是x, 能否从数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 如果设第一步左、中、右三堆牌的张数为x, 则第二步左、中、右三堆牌的张数为x-2、x+2、x, 第三步左、中、右三堆牌的张数为x-2、x+3、x-1, 第四步左、中、右三堆牌的张数为2 (x-2) 、5、x-1。即中间一堆的张数是5。事实说明, 这种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验的总结, 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三、从小组协作中探索数学

新教材提出了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取。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以四人一组事先做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拼成一个正方形, 并把图形画下来, 很快学生就会产生以下两种图案:

然后请每位同学计算 (或表示) 小组所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 并比较讨论小组间同学表示的式子是否正确。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 当然想要说明的是自己的表示方法是正确的。此时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学生的表示方法都是正确的:一种方法是从正方形的面积的直接表示的角度, 等于边长的平方。另一种方法是从拼图出发, 看作是几个图形的面积的和, 进而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既然两种表示都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列出等式来研究…

通过小组协作,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小组协作准备→实践→探索→讨论→总结。知识的获得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所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上一篇:油气特征下一篇:动态跟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