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新闻

2024-10-08

独家新闻(共7篇)

独家新闻 篇1

摘要:本文以2013年5月10日《科技日报》一版头条刊登的通讯《虚假医疗广告为何“偏爱”中医药?》和评论《警惕虚假医疗广告的八大陷阱》为例, 解析如何从新闻发布会中捕捉独家新闻。

关键词:独家新闻,新闻发布会,“新闻眼”

针对虚假医疗广告屡禁不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召开新闻通气会。如何在数十家媒体中脱颖而出, 科技日报社记者罗朝淑花费大量工夫, 从平时积累、前期策划、中期采访到后期写作, 都用心、尽心, 最终写成了通讯《虚假医疗广告为何“偏爱”中医药?》和评论《警惕虚假医疗广告的八大陷阱》, 在诸多同题报道中引人注目。本文以这两篇报道为例, 解析如何从新闻发布会中捕捉独家新闻。

标题:具体、准确、简练、通俗

俗话说, “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被称作新闻的眼睛, 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 可以在一瞬间吸引读者的视线, 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 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

该文的标题“虚假医疗广告为何‘偏爱’中医药?”准确、鲜明、生动, 并运用了设问和反讽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设问的修辞, 起到强调的作用, 使标题突出;反讽的修辞, 体现了幽默。这些修辞的运用并非卖弄技巧, 而是把词句修饰得更生动, 准确表达出新闻的要旨。

特写:简洁、典型、生动

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 梅尔文·门彻对新闻报道提出了几点要求:准确、恰当溯源、完整、平衡而公正、客观、简洁而重点突出、写作上乘。

但凡科技报道均涉及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而读者是科技素养参差不齐的社会公众, 科技记者要扮演译者的角色, 找到清晰生动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既要让受众理解, 又能激发起受众的兴趣, 简洁生动的表达至关重要。因此, 在科技报道中, 更应该清晰生动地呈现事实的真相, 记者需要穿越三重门:事实——真相——生动。

新闻写作目的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本文提到的两个案例, 均生动反映出在医疗领域虚假医疗广告屡禁不绝的现象。

记者首先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新闻特写, 通过一个接电话的场景, 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 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形象化的报道, 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 是记者深入事件新闻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较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

通过一段事例生动地描写情节和细节, 巧妙叙述了新闻事实, 避免生硬、刻板、老套。这段新闻特写, 首先做到了“叙事如画”, 挑选具有意义而形象的材料, 用活生生的个人案例说话。其次写出了事件的特色, 吸引读者, 紧紧围绕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的种种手段, 对能反映事件特征的场面或片断进行突出的描写。再次是有声有色地反映出现场的情景和气氛, 不靠堆砌形容词, 而是通过卢先生人物内心活动, 使特写显得有声有色,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事件:抓住“新闻眼”创造“独家”组合模式

在两个新闻特写之后, 文章的下半部分主要是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 回答了几个中医药虚假广告泛滥的关键问题:为何如此众多的虚假医疗广告都打着中医药的旗号?虚假医疗广告为何能大行其道?为什么明明是虚假医疗广告, 却能够打动患者?

科技新闻常常是专业术语多、数据多、论证多, 最怕“新而无味”, 而热点事件的发生往往多有持续性, 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 受众较多, 时间发展不同阶段关注的焦点不同。这对负责该领域的记者提出了很高要求。《虚假医疗广告为何“偏爱”中医药?》一文的作者没有仅仅依靠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材料, 而是通过提出问题, 依靠平时积累, 多方位整合新闻资源, 对提出问题进行回答, 尽量提供了真实全面的信息, 准确、简明、及时反映出中医药虚假广告的情况和来龙去脉, 丰富了热点事件的报道视角, 从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热点新闻。

同天刊登的《警惕虚假医疗广告的八大陷阱》也从源头保证了新闻报道中的有序性和延续性, 多头并进, 给受众提供多角度的报道。这种“独家”组合模式易引发读者关注, 吸引受众注意力, 更给予整个报道全方位的补充和解读, 使报道成为上乘佳作。

结语

报纸在广播、电视、网络等众多媒体的冲击下, 需要找寻自身的新闻优势, 如独家报道、立体报道等, 以求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发展。报纸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功能和特点, 开掘其潜在优势。首先要避免公共信息的重复, 尽可能提供独家新闻, 这是报纸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其次, 提供立体式报道是拓展报纸生存空间的另一条思路, 立体式报道不仅是一种报道体裁或报道方式, 而更应该成为一种报道意识, 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始终。

参考文献

[1]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 (英文第1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甘惜分, 钱辛波, 成一, 洪一龙.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3]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新华出版社, 1996.

编辑类新闻栏目也能抢“独家” 篇2

通辽广播电视台开设的《都市漫话》从2004年开播以来,已成为通辽地区唯一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进一步开辟了一档编辑类新闻栏目《都市漫话•周末版》。截至2013年10月12日,《都市漫话•周末版》已播出整100期,先后获得了内蒙古广播影视奖优秀新闻栏目奖、内蒙古广播影视奖新闻评论二等奖等荣誉。本文即以《都市漫话•周末版》为例,探讨和分析如何办好编辑类新闻栏目。

一、有“质”地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消息虽不是《都市漫话•周末版》的主打,但它的存在确实为拓宽栏目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一定作用。比如2013年5月18日的节目播发了《都市漫话》记者自采的消息《获得十二运首枚金牌的通辽籍竞走运动员吴钱龙凯旋回乡》,考虑到吴钱龙这名运动员并不被人熟知,竞走这个项目也不特别受人关注,因此,编辑特意从网上找到吴钱龙比赛的完整视频,并剪辑了精彩片段,配发了一条夺金瞬间的新闻背景。这样,一条单纯的消息,借助网络的力量,拓展成了一期以“黑马夺冠”为主题的节目,从凯旋回乡到夺冠历程,从训练艰辛到未来展望,以点带面,完整充实,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編辑类新闻栏目也能抢“独家”

过去,编辑类新闻栏目一直挤不进独家新闻的“战场”,“二度加工”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时效性和独特性上都不占优势。但是随着学界对于“独家新闻”的研究有新的观点和方向,编辑类新闻栏目也因此有了制作或制造“独家”的可能。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就对“独家新闻”进行了重新审视,将其定义为“不仅是某一新闻媒介抢先刊载或播发的独自一家的消息,还应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一定的权威性”,也就是说,“独家新闻”不仅是独家事件,也可以是独家主题、独家形式、独家思考。在这3个方面,《都市漫话•周末版》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独家主题。精于联系,善于比较,把看似无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独家”主题报道。2012年9月3日到9月7日这5天时间里,《都市漫话》的平日节目分别播出了关于通辽市主城区新建校车停靠站、探访刚刚开放的辽河水上公园、部分街路改造完工、通辽机场新航站楼正进行调试和内蒙古民族大学新图书馆投入使用等消息。由于这几条消息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报道形式都以记者出镜介绍为主,又都透着一个“新”字,所以《都市漫话•周末版》将其进行重新编辑,整合为一组名为《漫话记者逛新城》的主题报道在当周的节目中播出。编辑还特意截取5位记者在现场出镜报道的片段制作成片花,穿插在节目中播放,更凸显了整组报道主题的一致性,也放大了“独家”效应。

2.独家形式。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这不仅是维持观众新鲜感的需要,也是“把冷饭炒出新意”的必然选择。2012年10月,一个在沈阳打工的通辽女孩冯泉玲,与友人争吵后不幸坠楼,伤势严重,在最需要亲人陪伴的时刻,她离异的父母却双双“失踪”。《都市漫话》的记者受委托在开鲁县找到了冯泉玲的父亲,并将视频资料回传给辽宁广播电视台和内蒙古电视台。在12月1日的《都市漫话•周末版》中播放完有关的新闻片后,主持人用电话连线的方式采访了一直追踪报道此事的辽宁广播电视台记者杨莹莹。观众从电话采访中获知的有关冯泉玲及父亲的信息,绝大部分是新闻片中没有或无法表述的,这已经构成了“独家新闻”的要件。

3.独家思考。内容为王,观点至上,整合了优秀的新闻素材后,最终的评论、立意也是编辑类新闻栏目抓住“独家”的有力武器。2012年4月21日的《都市漫话•周末版》选用了一组“通辽市主城区公交车实行不找零措施”的新闻。新闻中,多数乘客对“公交不找零”是接受和支持的,而一位大学教授则提出推行刷卡乘公交。《都市漫话•周末版》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主持人在录制节目时直接拿出北京和深圳的公交卡实物进行展示和介绍,并电话连线一位赴台交流的大学生,请他谈谈使用台北“悠游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感受。从“公交不找零”到建议“刷卡乘公交”,这是从事实到观点的过程,是深入开发新闻事件的过程,也是一个“编”出独家新闻的过程。

责任编辑:邰山虎

挖掘独家,避免新闻同质化 篇3

新闻同质化的根源及危害

在媒介领域, 同质化在新闻界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词。同质化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主要指产品趋同, 消费者很难区分产品质量的差别。而新闻同质化是指相互雷同模仿、克隆复制。

新闻内容同质化是近十年来媒体人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当今世界, 信息发达、媒体事业蓬勃发展, 然而广大读者反而觉得报纸“内容大概差不多, 看一份报纸就够了”。这反映出新闻同质化现象已相当严重。

新闻同质化现象可说是媒体的通病, 其根源有四:

其一, 新闻来源单一。一有新闻产生, 各类媒体蜂踊而抢, 最终只能是众报一面, 众口一腔。

其二, 跑口记者只管眼睛朝上, 盯着对口的党政群部门的新闻发布, 导致刊出的新闻大体雷同。

其三, 记者窜稿风盛行。如甲媒体记者抓到了一条独家新闻, 自己完稿后及时传给乙媒体的“哥们记者”, 结果第二天同城媒体都刊发同一新闻, 好不容易抓到的新闻已成为共同享用的产品。

其四, 一些记者养成惰性。互联网上每天的新闻层出不穷, 有些记者干脆从网上抄袭编改新闻为己有, 成了不出门的懒记者。

新闻同质化给社会和媒体带来了不可小视的危害。它首先对新闻内容、体裁提倡多样性是一种损害, 削弱了媒体的作用。其次, 自身媒体集团旗下的子媒体间的同质化竞争, 无异于一种内耗。因为在媒体内部, 不同的报、台、网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模仿式的相同或相似的重复报道, 造成了媒体内部报、台定位的模糊, 丧失了个性, 同时也造成了集团内部采编人力、版面、新闻纸及印刷成本资源的浪费, 其浪费程度是重复越多, 浪费就越多。再次, 新闻同质化更为严重后果的是, 它会使同类媒体间竞相降价, 展开恶性竞争, 破坏媒体形象, 削弱媒体在社会的形象和影响力。

独家新闻的魅力

独家新闻可说是打破新闻同质化的克星。人无我有可形成独有的特色, 有了特色就可以构成差异, 因此独家新闻在彰显差异性上有着重大的效用和魅力。

独家新闻的基本涵义, 是指一家独占, 抢先发表的新闻。日本《大众传播用语词典》称:“独家新闻是抢在其他新闻报道机构前面, 只有一家单独发表的重要新闻”。独家新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A.独家新闻可以增添差异特色, 是市场竞争的杀手锏。

自商业性报纸诞生以来, 不少相同的新闻来源使媒体报道内容大同小异, 往往出现千报一面的现象, 在这种状态中, 独家新闻为媒体带来特色与生气, 尤其是能引起社会较大反响的独家新闻, 不仅读者叫好, 而且能使媒体发行量上升, 催生媒体品牌形象的确立, 可谓市场竞争的利剑。

B.它对社会、对读者是高质量的服务。

独家新闻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事物的独特发现, 或以最大勇气将社会问题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情感或科学决策等多方面的需要。

C.独家新闻是成为名记者的阶梯。

抓独家新闻是记者水平的见证, 人们在赞赏独家新闻的同时也会钦佩记者的才能与胆识, 中外不少“名记”都是由采访独家新闻成名的, 广大媒体人都把采访独家新闻作为一种追求。

挖掘独家新闻的途径

当今世界, 媒体竞争需要通过实现信息的多元化、新闻的差异化来实现自身品牌的公众认知度, 当一份报纸在报摊亭数十种报刊中能一眼被人认出, 它就成功了。因此, 减少或消除新闻同质化的出路在于强化独家报道。

媒体及其记者要抓到独家新闻, 途径应从六方面入手:

1.媒体要建立新闻线人网络。大千世界每天不知要发生多少新鲜、独有的新闻, 媒体要充分依靠群众, 利用社会大众这一新闻线索源, 加强与线人的互动, 这是挖掘独家新闻的基础。

2.媒体要舍得花钱对新闻线人实行奖励及重奖。线人提供了独家线索, 付出了劳动与风险, 媒体就理应支付报酬, 对题材特别重大, 报道后产生社会较大反响和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独家线索, 应给予重奖。

3.记者为获得独家新闻, 需敢于探险、冒险。这种冒险精神有两种含义:一是记者闯入险境采访及某些特殊采访;二是日常采访中敢于冲破阻力, 追究事实真相。

4.记者要广交朋友, 建立可靠的信息源。朋友多是记者的财富, 广交朋友就可获得各种线索, 而且在广交的基础上还要有深交、至交。中外新闻史上, 不少重大独家新闻就是在深交朋友中诞生的。

5.记者要有耐心和韧性。有些独家新闻, 往往是靠记者守出来的。平时, 记者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可能出重大新闻的地方要进行长时间的耐心观察、追踪。

6.记者要用“脚”去寻找独家新闻。为了获得独家新闻, 记者平时就要能吃苦耐劳, 舍得迈开双腿跑遍社会的各个角落, 同时需要机智、果敢、迅捷以及非同一般的行动力, 否则无法达到独占新闻的目的。

试析独家新闻的竞争之道 篇4

一、第一时间抢发报道

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显著特征。有人说“新闻姓新”, 此话颇有道理。重大新闻事件发生, 各媒体当然都会得到信息, 并派记者前去采写。但各媒体报道在时间上却可以有先后之别。如果谁能抢得先机, 率先报道, 则读者先睹为快, 从而形成独家新闻的竞争优势。而抢得先机的关键则在于:事先推知到某事件的发生, 从而早做准备。例如, 2000年6月, 朝鲜和韩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战后首次会晤, 这是举世瞩目的新闻。但在会晤前, 有关安排, 包括朝方将由谁到机场迎接来访的韩国总统金大中, 都没有透露。金大中抵达当日, 新华社记者到机场采访。这位记者从机场正在播出的欢迎仪式的注意事项中, 敏锐地意识到金正日将亲自到机场迎接金大中。因为按照过去的做法, 只有金正日亲临机场迎接来访者, 才会安排群众欢迎的场面。记者马上找到朝方官员证实, 然后打电话给新华社驻平壤分社值班的记者, 让他通知总社做好准备 (朝鲜没有移动通信设备) 。同时, 他的一个同伴记者则守在机场的公用电话间。当金正日出现在机场时, 这位记者隔着停机坪和候机室的玻璃向等在电话间门口的记者做手势, 后者迅速打电话回分社。几分钟后, 金正日亲自到机场迎接金大中的快讯就发了出去。新华社记者离开电话间时, 见到朝中社的记者才急冲冲地赶来。此例中, 新华社抢发这条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独家新闻, 发稿速度之快, 令其他新闻同行羡慕。

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 各媒体均有采写权, 并且都会尽快加以报道。因为大家都知道, 一个新闻事件报道得越早, 其意义就越大。在此情形之下, 独家新闻自然难寻。大家报道完此一事件之后, 兴趣便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了。但在很多情况下, 事情往往有一个后续发展的过程。当别人注意力转移, 而你如果仍对事件保持关注, 则有可能获得为别人所不知的新内容, 从而形成独家新闻。例如, 2006年12月初, 记者在上网时发现这样一条新闻:正在吉林上大学的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女学生易玉娟被检查出白血病, 同学们自发成立一个爱心小组, 通过义演、收集矿泉水瓶等为她筹集医药费。几经周折通过电话采访, 写出了消息《全州妹异乡患病沐爱心》。但记者没就此打住, 而是与其保持联系, 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并追出一条意想不到的独家新闻:2006年12月20日, 一代相声大师马季先生突患心脏病逝世。12月23日, 从吉林方面传来意外消息, 易玉娟一同班同学的父亲与马季是故交, 他不经意间向马季先生说到了易玉娟的情况, 马季非常关心, 逝世前一天为她题写了三幅字相赠, 鼓励她与病魔作斗争。易玉娟得知消息后非常感动, 趁到北京检查病情之机参加了马季的追悼会。记者连夜进行采访, 终于写出独家新闻《马季绝笔墨宝激励全州女生》。

三、抓住细节做文章

记者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时, 往往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 只对与事件构成相关的内容加以关注, 即新闻报道中所谓的“5W”: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果。这样考虑当然没错, 因为一个新闻事件就是由这些因素构成的。为了捕获独家新闻, 有时我们就得注意上述因素之外的一些情况, 比如发生在新闻现场的一些细节。它们虽然与事件本身的“5W”无多大关系, 但却可能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这些细节往往被别的记者所忽略, 抓住这些细节做文章, 就能形成独家新闻。例如, 2005年5月21日晚, 某记者站接到桂林市110报料:一中年女子爬上一酒店的11楼窗台欲跳楼自杀。当该站跑线记者赶到现场时, 同城多路媒体记者已相继赶到, 拿起长枪短炮展开新闻争夺战。可第二天新闻见报, 只有该站记者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细节:跳楼现场竟有人拿望远镜看热闹, 更有精明的小贩从中看到了商机, 背着望远镜来到现场向围观群众兜售。这条从记者堆里抢出来的独家新闻:《桂林一女子11楼上想自杀 (引题) 跳楼现场有人兜售望远镜 (主题) 》, 不仅获得该报优稿奖, 还获得当年度广西新闻奖三等奖和全国省级都市报好新闻奖。

四、自家策划新闻活动

关于新闻策划, 时下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新闻是客观发生的事实, 怎么可以去人为地策划呢?也有人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事件都是由人而促成的, 如果这些事件具有新闻价值, 自然就可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事实上, 媒体作为一种公共机构, 有时会主动组织一些活动, 这些活动是精心策划的, 它涉及受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 自然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为广大群众所关注。显然, 媒体所策划的这些活动, 往往以自身媒体为载体, 因而就形成了独家报道。例如, 《东南商报》有一个广受读者欢迎的栏目, 叫《情感·倾诉》, 版面编辑经常接到关心子女恋爱、婚姻的老爸老妈的电话。另外, 报社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也了解到, 替子女相亲而出入一些婚介机构的老爸老妈非常多。读者有需求, 商报就着手策划以老爸老妈替子女相亲为主题的“老爸老妈相亲会”, 每月举行2~3场。从去年国庆节开始, 这些相亲会已举办了20多场, 许多人在此找到了有情人。商报自家的活动, 带来了商报自己的独家报道, 同城其他媒体“夺也夺不走”。半年多来, 商报发表有关相亲会的报道30多篇, 文字10万多字, 图片50多张。这些报道可读性强, 读者好评如潮。

五、综合报道出独家

根据新闻学定义, 新闻可分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两种。事件性新闻指客观现实中发生的新闻事件, 当此事件发生之后, 记者们就会蜂拥而至, 自然难以作独家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则不同, 它是对于新出现的某种情况的一个综合报道, 记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因为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新闻事件, 而是要沿着某个线索去作全面了解, 谁做了这个工作就捷足先登, 所发报道便为独家新闻。例如, 2004年, “西气东输”工程管线铺设到杭州, 杭州进入“天然气时代”只是时间问题。杭州市民对西气进杭的进展极为关心, 杭城各家媒体对此事也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由于该项重大工程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相关部门对此事讳莫如深, 守口如瓶。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平时与业务部门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 以及他们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些业内人士的支持下, 某记者了解到2004年天然气用户转换计划、转换天然气之前市民需做好的准备工作, 以及由于管道铺设尚未完工, 当时杭州市民将要用上的天然气不是来自新疆, 而是来自陕西崇德油田等诸多信息。在此基础上, 经过与有关部门的充分沟通和精心组织, 撰写了一篇融预告、服务、展望于一体的《陕西的客人即将进你家》的综合性独家新闻, 受到读者的欢迎。

六、新闻评论独树一帜

时下, 各家媒体对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视, 纷纷开设评论版, 已形成新闻与评论并重的趋势。此一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 因为受众不光要了解新闻事件, 更需要理解新闻的意义。这就要求媒体去引导受众对新闻的解读。一个新闻事件被报道之后, 如果受众理解不到其意义或与媒体报道的本意不符, 这只能视为新闻传播的失败。在此方面, 为媒体独家新闻的竞争提供了用武之地。因为面对同样的新闻事件, 各媒体所能阐发的意义可以有深浅之别。意义阐发深入, 就形成独家新闻, 所谓“高度决定影响力”, 正是此番道理。例如《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案”的报道, 便是此方面的一个典范。2003年4月25日, 《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发表了有关孙志刚案的报道, 该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孙志刚之死的广泛关注。但南都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领先一步, 而在不止于对现象的描述, 没有停留在“一个青年被毒打”的普通个案层面;不止于一般意义上对公平和正义的呼吁呐喊, 而是上升到对公民权利的探讨, 发出对当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违宪的质疑。在层层“深度发问”中, 反思收容遣送制度, 最终促使一部国务院行政法规从“收容”到“救助”的更替。显然, 《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案所作的意义解读是颇有深度的, 它涉及国家的政策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 发人深省!这样的评论独树一帜, 自然成为媒体竞争的一个锐利武器。

参考文献

[1].李军:《新闻快速采写论》, 远方出版社, 2003年版。

[2].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3年版。

全媒体时代怎样获取独家新闻 篇5

一、获取独家新闻的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说独家新闻永远存在, 并不否认获取独家新闻的难度在加大。

独家新闻的“独”,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时间差异——抢发, 率先发;区域差异——在某个地区范围内是独家;媒体差异——广播、电视和报纸“互不打架”。

但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这一切发生了改变。网络的公开性使得信息人人共享, 同一性质的媒体“打时间差”已不大可能。网络的无地域限制, 使得一个消息限制在某个地域发布也没有了可能。而新闻网站的全媒体功能, 使得报道从文字、图片到视频“一网打尽”, 还能同步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从这点上说, 尽管广播、电视和报纸对某个独家新闻的处理依旧是“互不打架”, 但对互联网的受众而言, “独家”已不再存在。

政府部门新闻发布方式的改变也使得媒体获取独家新闻的难度加大。政府部门重要信息的发布, 重要会议的宣传, 总是邀请尽可能多的媒体参加, 给个别主流媒体“开小灶”的做法已然鲜见。

二、“独家新闻”概念在实践中已被拓展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 媒体从业者理解的独家新闻多为独家发布的重大突发事件、重大政策调整或公布。但在信息源难以独家掌控的今天, 这种绝对意义上的“独家”获取的难度越来越大。业界对独家新闻的认定正在发生着变化。很多媒体除了新闻事实独家外, 报道同一事件采取的独特角度、背景、评论、形式, 也可被认定为独家新闻。媒体推崇的深度报道, 更是理所当然的独家新闻。这是业界对独家新闻概念的拓展, 值得肯定。

三、全媒体时代如何获取独家新闻

除了要有“抢”的意识, 还离不开学习和钻研理论、政策, 提高对事实、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离不开深入基层, 勤跑勤问, 熟悉实际工作和生活情况。在具体操作中, 可以采取下列办法, 以获取更多的“独家”:

争取独家亲历。非突发性质的新闻事件, 一般延续时间较长, 如科学考察、探险、案件侦破等, 记者要有争取独家亲历的强烈意识。只要有机会参与, 即便新闻最后是由有关方面统一发布的, 你也掌握别人没有的内容。至于记者自己寻找选题做的暗访、卧底等, 那就更是独家了。

勿忘“炒冷饭”。炒冷饭, 就是回头看。一些重要新闻事件、热点新闻人物, 过去一段时间之后, 渐被人们遗忘。此时做个回访, 很可能会有新发现。一些政策出台实施之后, 效果如何, 做个探究, 也往往会是独家。

拓展报道广度。新闻事件发生后, 主体事实各家媒体都有, 尽可能快地将报道广度拓展, 就可能形成独家。比如“超女”王贝死亡事件, 一家媒体就配发了记者对美容市场混乱现状的调查报道, 显然高人一筹, 显示出了独特。

事先“备料”。在某个可预知的新闻事件发生之前, 充分收集相关材料, 到时一齐抛出, 以信息的充分压过同行形成独家。比如, 重大案件审判前, 记者提前采访当事人、辩护人、嫌犯亲朋好友、同事, 收集与案情和嫌犯有关的信息;某位名人弥留之际, 采访他的亲友和同事。这样, 到时发出的判决报道和讣闻, 比干巴巴的判决和生平介绍要丰满得多, 也与众不同。

力求视角独特。面对一个新闻事件,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思考事件还能折射出什么, 这样很可能会找到独特的报道角度, 形成独家新闻。比如前不久“牵尸要价”照片真假之争时, 作者公布了当时拍摄的图片资料。有媒体撇开真假之争, 质疑此举存在对死者和死者家属的不尊重, 有悖媒体道德。这一独特视角的报道立即形成舆论热点。

强化评论配合。在信息泛滥的今天, 观点有时甚至比事实更引人关注。一家媒体如果能就世人皆知的新闻事实发表观点独特的评论, 组合起来, 同样能显示出独特的新闻价值, 时间长了, 就会形成品牌。比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孟非读报》。

报道形式独特。即重视新闻的包装, 力求形式出新。南京一位工人掉入污水管, 与其他各家媒体关于管道的大段专业的文字叙述相比, 某家晚报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显示出了特别。在报道很多科学新闻时, 电视已开始大量采用图标、动画等形式, 比之科学新闻中常常难以避免的枯燥艰涩的描述, 这些包装让新闻在易读的同时, 也显示出了个性。

从共享新闻中捞取独家报道 篇6

诚然, 在报业受到网络媒体和视听媒体严峻挑战的今天, 媒体无不重视捕捉采写原创新闻和独家新闻, 以彰显传媒的特色和风格, 提高其竞争力。然而,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所有媒体又无不面对浩瀚似海的“共享新闻”,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 对于共享性新闻的选择处理如何, 同样检验一个传媒新闻竞争力的优劣, 关键所在就看传媒对共享性新闻的选用处理是否有着独家之道。

以新的视角, 开掘出“共享新闻”中的独有新闻点

大凡共享性新闻, 都是同城视听、平面媒体对同一地方或企业、单位开展的同一活动, 实施的同一举措的共同报道, 同一新闻事实, 不可能出现异样的内容。作为编辑, 往往不重视对这种共享性新闻的处理, 把它看作是应景的差事, 作为读者常常要发出“传媒都一个面孔, 没啥看头”的感慨。如何消除读者阅读疲劳感和编者择用的腻烦感, 使共享性新闻独领风骚, 这是新闻业务亟待解决的课题。共享性新闻事实是同一的, 但是任何同一事实的新闻视角却是各异的。谁的新闻视角好, 那么谁就能从共享性新闻中开掘出独有的新闻点, 使其成为独家新闻。

去年, 大连的“临建乱建”又有所抬头, 有关部门曾对此采取强硬措施进行整治, 包括去年11月末对一家小区的违章乱建的强制性拆除。对这一事件, 同城的4家平面媒体以及视听传媒都作了报道, 而且4家纸质媒体都以照片和文字配套作了报道, 其中3家都市报都在一版突出位置进行了导读, 有2家还为导读配发了大幅照片。但是对这一事实报道形式和内容, 同城传媒基本上是类同的。唯有《半岛晨报》从这一“共享新闻”中开掘出了新闻点。它在一版的导读中就告诉读者, 执法部门拆除小区临建乱建的时候, 遭到违章者出动的悍马、路虎、奔驰、沃尔沃等20余辆高档车的阻拦执法。“拆除”是新闻中心点, 但是作为各媒体共同报道的同一内容的事件, 那这就不是新闻点了。而《半岛晨报》披露用高档车阻拦执法的报道, 对读者就很有吸引力。这就是从新闻中捕捉的新闻点。

以思辨的笔触, 深度阐释对“共享新闻”的理性思考

重要的有社会影响力的共享性新闻, 各媒体必然纷繁报道, 由于“共享”的原因, 新闻已经不新, 这是新闻人忽略共享性新闻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 将“共享”的新闻事实进行思辨性剖析, 赋予“共享新闻”以思想, 引发许多新的思考, 使“共享”显现出特色和个性化, 这不失为处理共享性新闻独家之道的经验之谈。

去年11月, 位于大连天津街中心地段的天和广场要拍卖了, 对于这一在大连较有影响的事件, 同城平面、视听媒体都作了报道, 大多都发了消息, 而《大连日报》却没有简单地发消息了事。首先在一版做了导读, 在B1版发了题为《天和广场要拍卖了》的封面推荐, 报道不仅告诉读者拍卖原因和底价, 而且就此对天津街改造进行了联想, 融入了作者对天津街新的期盼, 同时还披露了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如何度过“冷点”期, 恢复往日繁荣的信息, 这就有别于其他媒体对这一“共享新闻”的泛泛报道, 可谓高人一招棋。解决天津街的问题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面对这样复杂难解的问题, 这篇报道的理性思考还不能说为深刻, 也不可能触及问题的实质。尽管如此, 毕竟给人一些启迪和希望。相比之下, 受地方党报的局限, 这样采写和编辑该篇报道就有独到之处了。

同名刊物:《采·写·编》,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双月刊, 石家庄市裕华东路210号 (050013)

对一个地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 市民关注的一些共享性新闻在给予报道的同时进行深度阐释和理性分析, 不仅加重了新闻的分量, 而且也显露出“共享新闻”的特质, 往往可做到胜人一筹, 独树一帜, 提升传媒的新闻价值观和社会影响力。

为我所用, 强化“共享新闻”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去年11月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投资环境论坛上, 世界银行发布了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排行榜, 大连成为获得投资环境竞争力13个“银牌城市”之一。同城的视听和平面媒体对此都作为新闻加以报道。岂不知杭州、青岛、绍兴、苏州、厦门、烟台却成为6个“金牌城市”。

大连为什么没有夺得“金牌”而只拿到了“银牌”, 我们同“金牌城市”的差距在哪里, 一时成为市民议论的中心话题。就在这个时候, 新华社记者采写了分析解读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排行榜的报道, 文中自然诠释了“金牌”、“银牌”之差的根由。由于此前各媒体都作了报道, 所以这回新华社的电稿同城其他传媒都不予理会了。而《大连日报》却给予这篇电稿高度重视, 处理这篇共享性新闻不仅视角独到, 而且涵盖了许多新闻业务的技巧, 把一个共享性新闻变为独家新闻, 实为难能可贵。

共享性新闻绝对不是照搬到传媒就了事, 便完事大吉了。从筛选择稿到编辑处理再到版面安排都是新闻业务上的创造性的劳动和工作, 这种创造性才可能成为“独到性”。面对报业发展的“拐点”, 报人提出了以原创新闻、独家新闻应对互联网的复制新闻、粘贴新闻。实践证明, 平面媒体从“共享新闻”中提炼出新的新闻, 仍然可以向复制新闻、粘贴新闻发起挑战和冲击。原创新闻、独家新闻同处理“共享新闻”的独家之道, 可谓是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两者来不得偏废, 只能齐头并进, 同步共赢。

编校:张红玲

独家新闻 篇7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独家新闻,新维度

对于记者而言, 独家新闻的挖掘成为衡量业务素养的重要指标;对于新闻媒体来说, 独家报道是打响品牌、争取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媒体生态下, 由于信息获取的极大便利性、及时性, 传统媒体生产独家新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下面本文浅显解析互联网生态下独家新闻的新维度, 以为新闻业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独家新闻的含义

所谓独家新闻, 指的是由一家新闻媒体所报道出来的比较具有价值性的新闻, 在我国的新闻媒体界对于独家新闻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但是总结起来, 独家新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由单独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所发表的新闻内容;第二, 只有一家媒体报道, 或者是由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的;第三, 就是别人没有报道出来, 而我报道出来的新闻,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无我有的新闻消息都可以被称为独家新闻, 这必须是能够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的;第四, 独家新闻一般具有比较特殊的新闻价值, 同时具有一定权威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 总体而言独家新闻首先一定要是一家媒体进行报道, 然后所报道的新闻具有一定的价值, 这样的就属于独家新闻①。

二、独家新闻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和新闻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在新闻媒体不断被同源化和新闻报道不断被同质化的阶段, 坚持推出独家新闻, 是我国新闻媒体能够赢得读者喜爱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国家领导人活动、各省市主要领导活动、全国“两会”、地方“两会”等重要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中, 由于事件本身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 决定了新闻传播的平台必须权威, 由于资源的垄断性, 客观上有利于记者生产出独家新闻, 同时由于有时效性和权威性的保障, 也更加容易给受众带来深刻的影响力。

随着网络媒体的加快发展, 网络新闻不断地狂轰乱炸, 人们难以辨别新闻的真假, 新闻质量也参差不齐, 所以主流新闻媒介不仅要见势营造舆论, 而且还承担着以主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 显示出主流媒体在舆论界的立场。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洪流中, 要凸显一个媒体的市场影响力, 归根结底主要就是源于是否具有权威性, 但这需要长时间的验证, 才能够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因此在网络大环境下, 传统媒体也在向着报道独家新闻的方向发展, 这样才能够在新闻媒体的行业中不断前行②。

三、互联网生态下独家新闻的价值变化

独家新闻的主要特点就是, 在时效上要比其他新闻抢先一步, 内容上还需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状态, 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进行独特的报道。只要满足以上任何一点, 都可以称为独家新闻。在以往的经验来看, 很多新闻媒体都把独家新闻作为一个时间段内超过别家媒体的杀手锏。但是随着各类新闻媒体的逐渐兴起, 社会上出现很多最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因此独家新闻对于媒体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少③。

首先新闻媒体发布新闻的速度已经和以往不同, 很多新闻在事发的时候就已经被一些媒体报道出来, 人们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同时, 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 人们对于新闻的实效性价值也有所了解, 因此很多一般受众逐渐开始参与有关新闻报道的工作, 社会上已经形成人人是记者的情况, 新闻媒体要想和众多不特定用户的报道抢头条是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很多媒体已经不再关注新闻的实效性, 而是转向新闻的真实性以及新闻对人们的影响力。如最近某媒体播出的一条新闻, 刘翔与女朋友牵手登黄山, 在这之前很多网友已经拍到照片, 但是只有一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详细的情况报道出来, 甚至报道出刘翔女友的姓名等, 这就成为了独家新闻, 这也给该媒体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及影响力④。

另一方面, 由于互联网时代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人们对于外界信息的一般性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但对于身边的关联性内在信息需求没有完全饱和, 这为地方媒体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如广西新闻网2014年5月首发的《一颗心的千里生命传递》, 专题报道以大图片+图说的形式, 简洁明了地表现广西小伙捐献心脏的感人事迹, 令人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不仅让广西人直接感受到了身边的正能量, 也通过融入视频报道、滚动报道、手机播报全媒体元素立体式展现新闻事件, 拉近了全国网友与事件的距离。该独家报道赢得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也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四、互联网生态下独家新闻策划的新视角

在信息传播渠道十分发达的今天, 想要在新闻源的垄断性开掘上创作“独家新闻”已非易事, 因此, 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互动式传播和信息“过剩”型买方市场的形成, 使原来的“独家新闻”的影响群落发生分化。面对受众市场的变化, 各传统媒体纷纷改变以往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策略, 转为面向更精细准确的“分众化”策略, 并重新审视和确定媒体定位, 这不仅包括对自身发展的战略策划, 同时还包括有意识地策划一些社会性活动, 以引起广大受众的注意, 扩大自身的影响。

其次, 随着互联网生态下“即时性新闻”的出现, 使传统的追求第一时间点的报道, 已经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 新闻媒介之间展开的所谓“独家报道”, 更多的是追求独特的新闻事件本身, 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到见解和独特思考, 实现人无我有、更胜一筹的独家报道, 这样才能使媒介对受众的影响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

正是受众对“独家新闻”的这种变化, 使得新闻策划中的微观策划日益显现, 这也是人们运用最多的、通常意义上的对于某一新闻报道的策划。这种策划的重点在于组织力量, 以实现对某个具体问题的采访、报道, 其精髓在于创意和创新。

五、互联网为新闻记者采访带来便利

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下, 给记者的搜寻信息带来便利的条件。首先新闻记者能够在网络中获取相关的新闻原始素材, 并且能够在电子资料库中了解到有关新闻的内容, 记者能够整合大量的新闻信息, 有助于记者下一步的采访。而价值极高的独家新闻一旦报道出来, 会使该记者和这一新闻媒体受到大量的关注。上面已经提到过关于独家新闻的定义, 并不一定是实效性, 因此很多新闻记者可以随时观察各大新闻网站, 或者是知名微博, 一旦有了相关的具有影响力的新闻, 立刻根据该新闻整理相关资料, 并且进行核实, 报道出最详细, 最有爆炸力的新闻内容, 这也是网络环境下独家新闻的一个发展方向⑤。

结论

综上所述, 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独家新闻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内容上弱化了时效性, 强化了内涵价值, 策划上更加注重小众化和分众化, 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创新。

注释

1 刘义昆, 赵振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J].南京社会科学, 2015, 02:103-110

2 曾丽红.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11:26-47+125

3 彭柳.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新闻体裁的演变--以全国两会报道为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6:73-77+162

4 金叶.社会化媒体语境下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与重构[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4:154-159

上一篇:空调洗涤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烟枪水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