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精选11篇)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 篇1
摘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开发, 必须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原则重新选择课程内容, 并将内容重新排序。本文依托职业标准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技能包”讨论和探索。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标准,技能包,学习领域,实施措施
许多高职院校逐步实行“双证”制度, 将职业资格培训引入教学计划, 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院通过参与国家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开发, 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引入课程“技能包”, 将职业资格认证和学生技能考核成绩认定相结合, 从而实现“双证融通”。
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的一致性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其开发过程首先是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归纳成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的关键素质和技能。打破以往学科体系的界线, 完成知识的解构与重构, 完成面向培养目标的多个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 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 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 以师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为方式, 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 即综合职业能力, 从而能从容面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而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要求。因此获得相当的职业资格应该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方面的职业取向, 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职业资格标准的确立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开发的过程, 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的职业岗位分析过程是同构的, 我们在实际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过程中, 正是参照了农机行业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门构建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融入, 这种融入的载体就是课程“技能包”, 它既构成了学习情境的“要件”, 又是职业技能鉴定的“证据”。
二、开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是构建课程“技能包”的切入点
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农业部的委托我院参与多项农机行业职业标准的规划、起草和审订工作。主持规划起草了“农机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 先后参与审订了“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农机营销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参与编写了“农机维修电工”“农机焊工”等培训教材和“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等考试题库;参与修订了“拖拉机驾驶员”“喷油泵调修工”“挖掘机驾驶员”等培训教材和“喷油泵调修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等考试题库, “技能包”和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农机专业教师在参与开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过程中, 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职业技能开发的程序和内涵, 也使职业岗位分析更具科学性、权威性。为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习领域课程之中, 为构建课程“技能包”找到了切入点和结合点, 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落到实处。由此,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三、“技能包”的开发
“技能包”是由电脑“文件包”演变而来。不同的包具有不同的主题 (能力方向) , 一个包可装多项技能。一个专业的“技能包”由“专业基础技能包”和“专业岗位技能包”两部分组成。“专业基础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属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 是针对学生拟就业岗位设立的需进一步在拟就业岗位 (毕业实习岗位) 上强化训练的技能, 属专业岗位技能。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我院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特点, 认真组织调查研究, 并与用人企业共同商讨, 分析各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 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为主线, 将各门课程的实用技能加以筛选、分类、综合, 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在框架下建立创新教学“技能包”, 课程依据市场和企业变化而变化, “技能包”体系随学习领域课程变化而变化。采用学习领域“技能包”思想构建的课程体系, 可以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变化便捷地将技能进行组合。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技能包”体系直接移植到新课程上, 增添该门课程所需要的新的“技能包”, 便可轻易构成新课程“技能包”体系。教学过程针对不同工种对技能的要求分解为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技能包”, 学生操作技能以“包”为依托, 教师以发“包”的形式教学, 学生进行收“包”学习, 实践教学以“包”为载体进行考核, 通过包反向确定教学能力和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若干学习领域形成“包”与“包”的作用链, 更加细分教学内容, 细化学生实践能力, 明确考核目的。以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我们构建了含12项专业基础技能的“专业基础技能包”和含7个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岗位技能包”, (如“农机维修岗位技能包”“农机维修电工岗位技能包”“农机营销岗位技能包”“拖拉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农机焊工岗位技能包”“农机液压系修理工岗位技能包”) 。“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确定, 每项技能由项目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培训方法和训练场地等构成。
四、“技能包”的应用
(一)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们将“技能包”内技能项目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 开展各项技能的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 如“农业机械驾驶实训”“行为规范及礼仪训练”等。“专业岗位技能”主要通过“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如柴油发动机拆装与维修、底盘拆装与维修、农机电路原理与维修、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 和专业综合实践进行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结合本专业工学交替“两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搬到教学工场、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 学生与工人融为一体、教师和师傅融为一体。如在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中, 第一轮工学交替:第二学年的8、10月份及第三学期的5月份农机作业季节, 学生到学院农场 (耕地150公顷) 进行从耕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农机作业环节的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 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农机驾驶实训, 其中《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与校外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在生产实践中, 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使学生具备农业机械驾驶、作业机械操作、简单维护能力。第三学年的8、10月份, 学生到农垦总局引龙河农场和哈尔滨农垦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践。在校学习期间, 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 为第二轮生产实践做准备。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顶岗生产实践, 强化学生的农机驾驶作业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为下一步的选岗实习打下基础。第二轮工学交替:第三学年3月至7月份为选岗实习期, 学校负责为学生提供如农机作业、机务管理、农机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不同的实习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及个人专长自主选择,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使“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更加完整、直观、生动, 我们还录制了各项技能培训光盘, 并制作了大量的挂图、教学课件, 购置了相关的影像资料。这些教学材料每天都由教师结合生产过程, 利用生产间隙, 在实训基地的教室, 通过问题释疑, 或以师生讨论的方式进行。
此阶段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 熟悉生产环境, 学会与人相处, 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二) 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
考核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分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 (岗前实训) 前进行, 系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技能考评小组。学生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后, 在“基础技能包”中任意抽取一个项目考核, 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进行现场打分, 评定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即某一岗位技能成绩考核, 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结合生产实践, 随机、多次考核, 并结合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生产纪律、吃苦精神等) 评定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第二阶段为岗位技能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就业前进行, 主要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 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督考。根据学生顶岗实训的不同内容, 在相应的“岗位技能包”中抽取1~2个项目进行考核。如在收获实习的学生, 就应考核“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 其他岗位技能包中的项目不考。岗位技能项目考核成绩, 主要由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技能项目来考核, 结合学生毕业顶岗实训期间的综合表现, 如生产纪律、敬业、吃苦、协作精神等, 进行综合评定。该成绩将作为学校推荐学生就业 (或用人单位聘用) 的依据。
学生学习期间的技能成绩由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成绩和毕业顶岗实训时岗位技能考核成绩三方面组成, 学生必须三次考核成绩全部及格, 技能考核方能通过, 否则, 不予毕业。
五、“技能包”的实施保障
(一) 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调整教学计划, 增加实训时间。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 重点阐述与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
1.将“技能包”内的基础技能项目分散到相关课程中, 增加实验实习时间, 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同时, 围绕岗位技能设置相关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2.按农业生产季节进行生产实习, 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学生通过顶岗实训不仅掌握了“岗位技能包”内的各项技能, 而且增加了对企业生产全方位的了解, 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 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设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为此, 学院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如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建有各种实验室, 如发动机实训室、底盘实训室、农机电气实训室、农机作业服务站、农机液压实训室, 添置了多种实施设备。同时, 学院和系对外加强与企业合作联系,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 学院已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学生毕业实习 (岗前实训) 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
(三)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建设, 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 近年来, 高职的扩招, 迫使高职院校大批引进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充实教师队伍。为此,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 培养、聘用和引进各种应用技术型的教师。
1.培养
学院出台了教师培养计划和考核目标, 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 进企业、下基地进行生产实践, 加强技能培训, 掌握“技能包”内各项技能。技能培训考核结果与当年的津贴挂钩。技能考核不合格或不参加培训者, 不得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之外, 学院还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以“传、帮、带”的形式, 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举办各项教学能力比赛, 如说课比赛、技能比赛、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 培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教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研讨, 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2.聘用
学院采用多种途径聘用各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具体办法有:①聘请企业专家做专业带头人, 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课题研究等工作;②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 负责指导顶岗实训的学生进行生产实践, 或来校任教, 指导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关键技能的训练;③聘用高校的离退休教师, 担任课程教学, 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 尤其是实验实习课, 并开设专题讲座,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
3.引进
学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掌握应用技术、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型人才或具有实用技术的能工巧匠, 充实教师队伍, 担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
六、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有利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入, 我们以课程“技能包”为载体, 在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规范的岗位技能隐含在学习性工作任务之中, 通过阶段性考核、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模式, 使得职业资格认证与技能考核成绩评定显现出来,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实现“双证融通”。
参考文献
[1]王明海, 韩振生.以“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模式.中国高等教育, 2005, 9.
[2]杨秀英, 李兵.高职学历教育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比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6.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 篇2
1.1 甲方委托乙方进行的开发,通过构建甲方实现 。乙方应按甲方要求进行开发、测试、交付和履行后续支持义务。
1.2 日前完成项目的开发、实施、验收。
第二条 合同履行
2.1 甲方因项目开发需要,要求乙方人员参加指令性加班,甲方按照¥ 元每人每小时向乙方支付加班费,双休日按两倍标准支付,法定节日按三倍标准支付。
2.2 乙方应按需求说明书中的项目需求、交付内容及交付形式向甲方交付开发成果。
2.3 双方同意以书面补充合同的形式,确定项目变更内容和由项目变更引起的费用变更。
2.4 项目开发和测试地点为乙方场地。如甲方要求乙方人员至其他地点进行现场服务,由此产生的费用由甲方承担。
2.5 应项目需求或甲方要求而发生软件或硬件设备采购的,甲方应承担相应的采购和运送费用。其他因甲方要求而产生并经甲方认可的费用也由甲方承担。
第三条 合同金额及支付方式
3.1 甲方应向乙方支付的软件开发服务费总额为¥ 元(大写: 元整)。
3.2 付款计划
第四条 知识产权归属
4.1 本项目所有知识产权归乙方所有。甲方非经乙方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披露、
第五条 双方责任
5.1 甲方应给予乙方积极配合,为乙方提供进行项目开发的必要条件。甲方应安排一名项目负责人与乙方保持联络。
5.2 甲方应协助乙方进行需求调研、设计和开发等各项工作,与乙方配合完成项目成果验收工作,并书面通知乙方通过验收。
5.3 甲方应遵守本合同约定按时向乙方付款。
5.4 因甲方需求变更、提供硬件设施不足或延误、提供技术参考资料不足等原因导致项目延期,由甲方自行承担。
5.5 乙方保证,向甲方提交的开发成果及阶段性成果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
5.6 双方应切实遵守保密义务。双方在讨论、订立及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向另一方提供的全部技术和商业信息、本合同的内容、本合同的存在、开发成果及阶段性成果均应被视为保密信息。接收方及接收方员工未经披露方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披露保密信息,接收方仅应为履行本合同的目的使用保密信息。接收方应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保护披露方的保密信息,接收方不应对披露方保密信息进行任何性质的反向工作。
第六条 验收标准和方法
6.1 甲乙双方共同进行项目验收,必要时甲方可邀请外部人员参与项目验收。
6.2 系统功能稳定且符合合同、技术文档、乙方文件的承诺。
6.3 提交的技术文档齐全,描述信息正确,格式(图例、目录、标题、表、字体、段落、封面等)统一。
6.4 进行阶段验收和最终验收时,乙方应将项目成果、测试报告与验收申请一起提交给甲方。甲方应在同意验收后五个工作日内组织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书面通知乙方。如甲方拒绝验收,应出具有合理理由的拒绝通知书,乙方可依照拒绝通知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正。如甲方在同意验收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未组织验收则视为验收合格。
第七条 违约责任
7.1 若甲方未按本合同约定时间支付应付款项,乙方应以书面形式催告甲方及时付款,自乙方书面催告之日起三十日内甲方仍未支付应付款项的,视为逾期支付。每逾期一日,甲方应向乙方支付此阶段应付款项总金额的1‰作为违约金,累计违约金额不超过未支付款项余额总款的15‰。逾期三十日的,乙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由此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自行承担。截止合同解除之日前未付款项及应付违约金甲方仍需及时支付。
7.2 若乙方未能按期提交项目成果,甲方应以书面形式催告乙方及时交付,自甲方书面催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乙方仍未交付项目成果的,视为逾期交付。每逾期一日,乙方应向甲方支付此阶段甲方应付费用总金额的1‰作为违约金,累计违约金额不超过未交付项目余额总款的15‰。逾期三十日的,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由此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7.3 甲方如需终止合同,应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乙方,若因甲方原因致使本合同提前终止的,甲方应结清合同终止日前所有应付费用,终止日后乙方原计划应完成的项目任务可不再继续。若因甲方终止合同而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向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八条 争议解决办法
( ?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交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
(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条 其他
9.1 本合同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经双方盖章之日起生效。
9.2 未经双方书面同意,本合同不得修改。
9.3 未经双方事先书面同意,任一方不得转让其在本合同下的任何权利或义务。
9.4 本合同中包含的任何一项条款在被认为无效或不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情况下,该项条款的无效性或不可执行性不得影响其他条款的执行。
9.5 在甲方未完全履行其合同义务之前,乙方保留对本合同及其附件下标的物的所有权利。
9.6 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所有附件均构成本合同的有效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机电一体化 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为了提高技能培养的时效性,很多专业都在开发技能培养标准,这是很好的事情;但这样也可能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重技能轻理论,片面强调适应岗位需要的应知应会,停留在对某一实务、流程、软件的熟知和熟练上,缺乏对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完整训练;同时,我们的产业在不断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也在提升,技能培养也应更动态调整,培养出更适合于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旨在通过多年机电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技能标准要体现培养目标的升级,要达到职业与技术的统一
高职培养目标要不断升级并与产业行业的发展同步,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制造业也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机电专业的产业背景是机电行业,也正在朝着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对机电职业人的素质要求就更高。对高职高专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电专业的培养首先要与时俱进,为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发展型人才打下基础。技能训练应能够为岗位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技术创新等提供支持。要将职业素质教育有机渗透到技能培训中,培育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通过一些项目的实施,塑造坚强独立的性格,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倡导学生苦练技能、提高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结合行业企业标准,融入职业要素,彰显地方特色
专项技能的实训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都是专业技能中的某一部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产中各个技术环节的衔接及人员之间的配合;机电专业的基本技能课程,内容以入门技能为主,通用性强,其最终评价的标准应与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性标准相符合。如我们在开发时引用的技术标准或规范主要有以下几种:GB3797-2005 《电气控制设备》;GB/T4457.4-2002 《机械制图 图样画法 图线》;JB/T9168.2-1998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车削》等国家标准。同时要考虑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器、轨道交通等产业中机电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实际任务,按照行业通用规范和要求来设定学生的技能,充分考虑到目前企业中常用的设备,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时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需的职业素养进行潜移默化,如企业基本的 6S 管理要求,可以将有代表性企业文化植入实际训练中。
三、开发模式要注重校企合作,技能内涵要动态调整
技能体系的实践性职业性是很明显的,技能项目的设置应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项目实施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对接。具体来说我们主要是这样一种步骤来开发:(1) 通过企业访谈和已毕业机电专业学生座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深入了解机电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及岗位能力要求;听取专家对技能培养定位、技能目标、技能水平的建议。(2)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得到本专业需要具备的技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具备较强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电工应用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技能;具备一定的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基本技能等。(3)制订出兼顾学生发展与企业需求的实践技能标准,即各阶段的技能培养环节及对应技能培养的内容、实训项目、实训时间及评价标准、考核方式等。项目载体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零件,每个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职业情境,对职业情境根据其复杂程度、加工难度、配合要求、加工精度等进行教学化处理,使学习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从简单到复杂、工作经验由无到有和由少到多的递进关系,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每个项目要设计典型的教学情境,优良的技能训练教学环境须与工作情境一致,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规范、工作态度、工作习惯,如:机械制图与测绘子模块,其技能目标为:会选用常用机械测绘工具对给定螺纹类零件、轴类零件、盘盖类零件进行正确测量;会运用常用绘图工具手工绘制内、外螺纹及其连接图等。
四、运行模式:巧妙穿插融入日常教学,多管齐下多种形式组织开展
技能标准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要能够贯穿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以根据专业技能模块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真正项目化,加入企业元素,以各种企业任务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尽量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教学。实施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教学模式,尽量做到“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用人合一”。
根据技能标准,分步穿插实施。前 3 个学期为第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与专业基础技能的教学,在校内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主要进行包括金工实训、电工实训、电气控制安装与排除故障等单项能力的训。第 4 - 5 学期为第二阶段,主要进行包括设备安装与调试、PLC 编程与排除故障、数控编程与加工、产品检验、液压与气动控制、数控机床检测与维护实训等。第 6学期为第三阶段,由合作企业把学生接到企业进行顶岗轮岗训练。主要实训内容包括产品生产、产品检验、产品装配、设备安装与调试、设备维护、设备管理与运行、生产管理等专业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班组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增长职业技能。
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及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系内技能竞赛、参加市内组织的竞赛和国家大赛等,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组织普车、焊接、电工、PLC 等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考核评价方式
技能考核应该推行任务、项目考核模式,并融入国家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改变传统的试卷考试考核模式,全面考核学生职业技能,主要考核学生的机床的操作能力、机械工艺分析能力等,采用“过程评价+实际操作与综合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标准数据来源渠道:学习过程记录资料、考试、考查、考证成绩资料、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资料、学习期间的奖惩记录资料;在实训场所按企业的制度和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知道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普通机加工员工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 姚和芳著.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
项目:①龙育才.院级教研课题《基于工作过程技能培养标准的开发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LZJY10BZC09;
②李和平主持,院级一般课题,《电子竞赛与电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LZJY08BZC08。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 篇4
本课程根据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特色需要列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 开设在第二学期。
二、《物流企业会计》课程的定位
《物流企业会计》是针对物流专业同学开设的、具有行业特点的专业必修课, 主要介绍物流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与方法, 使同学们掌握物流企业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和分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初步具备在物流及相关行业从事管理工作的素养与能力。它的前续课程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等。
三、《物流企业会计》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 根据就业导向和高职应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访谈兄弟院校专家和一线会计人员、调查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所在岗位与能力, 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形成以物流企业经营中主要业务为主线, 分析物流企业会计典型工作任务, 设计完成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会计职业能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四、《物流企业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熟练掌握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解决物流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适应物流管理岗位和其他相关岗位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职业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物流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的内容
本课程分为5个项目, 其中理论部分占34课时, 实践部分占22课时。项目一物流企业会计总论, 理论10课时, 实践8课时;项目二物流企业资产核算, 理论8课时, 实践6课时;项目三物流企业权益核算, 理论4课时, 实践2课时;项目四物流企业经营业务核算, 理论8课时, 实践4课时;项目五物流企业财务核算, 理论4课时, 实践2课时。
六、《物流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的设计
(一) 项目一。知识内容和要求:理解物流企业会计概念和职能;熟悉掌握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掌握物流企业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理解复式记账法和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技能内容和要求:掌握物流企业会计等式及其变化;掌握物流企业会计账户的结构和格式;能够根据物流企业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错账更正、财产清查等;学习任务:物流企业会计概述;物流企业会计等式;物流企业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教学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实务操作相结合, 案例分析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要求独立完成实训操作, 开展会计科目的熟记竞赛以及账户的使用训练。
(二) 项目二。知识内容和要求:理解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及核算内容;了解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内容;掌握应收款项的管理与核算;理解存货、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存货的范围、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各种折旧方法的异同;技能内容和要求:掌握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结算业务的账务处理;掌握企业与银行的对账方法;掌握存货购进和发出的账务处理;能独立核算固定资产折旧, 具备对固定资产折旧范围的认知能力, 具备对固定资产减少和增加的核算与分析能力;学习任务:物流企业的货币资金和结算业务;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教学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相结合。
(三) 项目三。知识内容和要求:了解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定义、特征;掌握负债按偿还期的长短不同分为几种类型;掌握负债、所有者权益核算的账户设置;掌握负债、所有者权益核算的内容;技能内容和要求:能够进行负债的核算;能够进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学习任务:负债的核算;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教学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相结合。
(四) 项目四。知识内容和要求:理解运输业务成本的概念及构成;理解并掌握运输业务成本构成以及相关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了解仓储、装卸、包装和配送业务的概念和成本构成、计算方法;技能内容和要求:能够进行运输业务成本的计算以及运输业务收入的核算;能够进行仓储、装卸、包装和配送业务的核算;学习任务:运输业务核算;仓储业务核算;装卸和包装业务核算;配送业务核算;教学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相结合。
(五) 项目五。知识内容和要求:理解期间费用、利润的含义;掌握期间费用的账务处理, 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理解财务报告的含义、内容和作用;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原理及编制方法;技能内容和要求:能够对期间费用和利润进行核算;能利用物流企业账簿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学习任务:期间费用核算;利润核算;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教学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七、《物流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教学建议。本课程的社会实践性强, 需要老师能够及时搜集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案例, 并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方面使学生及时了解物流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发展的新动向, 另一方面使学生真实接触到物流业的账务处理过程。为了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需要老师在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的基础上, 及时布置实训作业, 使学生掌握基本会计技能。
(二) 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实训场所。需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
2.实训工具设备。多媒体设备;足够数量的办公文具, 如办公设施、会计科目章、打印机、装订机、计算器、文件柜及各种日用耗材;足够数量的实训资料, 如各空白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具有仿真的物流企业经济业务资料。
3.文本制度。配备会计核算岗位职责、主要会计核算工作流程图、会计工作规范、会计法律和法规等。
(三)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建立教学素材资源库。课程教学中涉及大量实务案例及图表, 应不断积累和完善课件、账表、案例、教学录像等各类教学素材资源。
2.建立自主学习资源库。为方便学生课后能自主复习和预习, 把学习指南、习题库、参考文献、答疑论坛等内容充实到资源库里, 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八、《物流企业会计》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建立多元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采用模块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 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 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摘要: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物流企业会计》课程标准共由八部分组成: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考核评价建议。在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框架下, 开发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 还面临用人单位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参与的方式、课程实施相关的考核与评价等新的问题, 需要不断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职业技能,课程标准,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 2011, 14
终端软件安装标准化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 规范 自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现状
计算机装机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特别是对初装系统的计算机来说,安装各种软件往往要花费装机人员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小时的时间。对计算机用户来说,选择软件安装路径、设置是否开机启动等安装过程都需要耗费很多精力。
在没有计算机终端自动装机软件以前,教培中心安装一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系统软件都必须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安装操作,不但对人员要求较高,而且不同的PC往往还需要区别对待,费时费力,我们经过统计调查,总结出传统安装方法的很多弊病。
2问题分析与解决
计算机终端维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软件安装。如新计算机及故障计算机的软件安装、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相关补丁、客户端程序的安装下载等;(本单位计算机为品牌计算机都带有系统还原)。
(2)各种配置及设置。终端计算机的各种安装配置、保障各种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的必须配置与设置。
(3)病毒、木马造成的问题。终端计算机由于病毒、木马等不良程序感染破坏而引起的终端计算机部能正常工作的问题。
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占据了计算机终端维护工作80%以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维护人员,还需要短时间迅速判断和解决问题所在的能力,一般维护人员素质,难以达到这个要求。
对于计算机终端维护困难的解决方法,目前较为先进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一键自动安装,将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及其补丁、客户端程序、各项配置以及各种品牌的计算机终端进行快速的恢复。
这种解决方案极大地减轻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有效提高了计算机终端维护的服务质量及效率,其核心技术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将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相关补丁、客户端程序、防毒等各种复杂的终端配置一次性安装配置成功。
(2)安装配置时间一般在30分钟之内。
(3)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选择不同的安装策略。
(4)采用光盘、移动硬盘、U盘等移动介质存储。
这样在维护计算机时,先对计算机的故障进行评估,如果解决时间超过30分钟,就直接用恢复介质对终端计算机进行安装,以求高效地解决问题和处理故障
3配置策略
采用目前计算机终端windows操作系统研究,其步骤如下:
(1)品牌计算机还原系统。
(2)安装各种必需的业务应用系统、相关补丁、客户端程序、防毒、辅助工具等,并配置好所有配置、使终端计算机完全顺利的进行各项工作。一般集成如下程序及组件:
单位的业务应用系统
OFFICE 2003
WPS_2007
Sogou_pinyin_68g
Winrar
腾讯通客户端RTXClientSetup
国网协同办公Setup
方正字体安装
SAP_SapGuiSetup(ERP)
企业文化“电脑屏保”
Apabireader_4.3.01618
Office2007和2003文档兼容包
内网趋势安装包32位
内网趋势安装包64位
外网趋势安装包32位
外网趋势安装包64位
内网管理DeviceRegist
外网管理DeviceRegist
Xp-SP3补丁
4系统采用开发环境Delphi7,开发语言Object Pascals
4.1获取网络信息
(1)获取网卡列表:通过注册表操作类TRegistry查询注册表,获取本机所有网卡信息。
(2)获取网络对应网络信息:通过数据集组件TADOQuery连接信息模板,查询管理员设定的对应人员的网络分配信息。
4.2安装方案保存
使用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增、删、改、查语句实现了对安装方案的保存与管理。
4.3脚本引擎命令与实现
为了实现安装程序的扩展性以及易用性,该程序内置了脚本引擎,通过解析算法分解字符串,区分脚本命令与参数,通过效验后执行对应的程序操作。考虑到易用性,该引擎支持纯中文的脚本语法,用户可以通过使用该模块,方便的自动扩展安装包。
实现方式:
(1)获取句柄:通过API函数FindWindow实现查找窗口句柄。
(2)获取子句柄:通过API函数FindWindowEx实现查找窗口子句柄。
(3)延时:通过API函数GetTickCount从操作系统启动到现在所经过的毫秒数,循环判断时间差是否大于等于需要延迟的秒数,在循环过程中采用Application.ProcessMessagess方法以响应程序的其它操作。
nlc202309021918
(4)点击:通过API函数PostMessage对指定窗口发送WM_LBUTTONDOWN(鼠标按下)消息与WM_LBUTTONUP(鼠标弹起) 消息。
(5)窗体隐藏:通过API函数ShowWindow传递SW_HIDE对指定窗口进行隐藏。
(6)设置文字:通过API函数PostMessage对指定窗口发送WM_SETTEXT(设置窗口标题)消息。
(7)等待:通过以上实现的获取句柄、获取子句柄、点击等方法实现对句柄、子句柄的状态及注册表项是否存在进行判断,通过传递的点击方法还可以在等待出现对应状态的过程中对窗口继续实行点击操作。
(8)注册表(只作为配合“等待”命令配套使用)。
(9)添加进程:通过一个List对象,保存添加的进程名称,在脚本发生异常或执行完成时,程序将通过API函数TerminateProcess函数终止指定进程及其所有线程。
(10)关闭窗口:通过API函数PostMessage对指定窗口发送WM_CLOSE(关闭窗口)消息。
(11)等待失效:通过API函数IsWindow判断指定的窗口句柄是否有效。
(12)追加文本:通过AssignFile方法打开文件,使用Append对已打开的文件指针执行追加操作,再使用Writeln对指定文件追加一行具体内容。
(13)设置网卡:通过注册表操作类TRegistry修改注册表中对应网卡的信息如:IP地址、网络掩码、网关、DNS等信息,然后利用NETCONLib_TLB类库的INetConnection类重启网卡。
(14)关闭IE:通过API函数TerminateProcess函数终止IE进程及其所有线程。
4.4计算机重启与关机
(1)重启:通过API函数ExitWindowsEx(EWX_REBOOT, $FFFF)实现重启计算机。
(2)关机:通过API函数ExitWindowsEx(EWX_SHUTDOWN + EWX_FORCE + EWX_POWEROFF, 0)实现关闭计算机。
5总结
用户操作简单化,可视化。自定义操作安装系统启动后,能自动检测IP,辨认出内外网信息,然后自动跳转到相应的安装界面,接着在用户需要的程序的选框中打勾确认后自动地进入安装过程,再不需要人员的操作,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选择安装完成后自动进行:关闭程序、关机、重新启动、睡眠等多重选择从而大大的减少了人员的误操作可能。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 篇6
一、职业标准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意义
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依据。职业教育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 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 使更多的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二、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一) 泰勒原理
泰勒指出, 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遵循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 (学习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 这就是著名的“泰勒原理”。
(二) 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知与行是交互的, 知识是情境化的, 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参与实践, 促进学习和理解。概念是独立实体这个想法必须抛弃, 而应该把它看做工具, 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完全理解, 意义和身份都是在互动中建构的。
(三)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研究
(一) 开发策略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 根据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遵循突出职业性, 体现差异化的基本原则, 在职业标准指导下对高职英语课程进行开发时, 采取如下策略:
1. 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不能单纯的传授英语知识, 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 认真学习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同时, 还要了解一定的职场应用英语。因此,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其他专业相关知识, 以便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职业院校的《高职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坚持“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 加强英语实用技能的培养。同时,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展开一系列融入任务性和主题性教学法思想的课堂活动, 结合多媒体软件和网络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职业院校的《高职英语》还要注意与不同专业学科进行整合, 加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道德素养教育。
3. 完善考核评分机制。
职业标准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考核评分机制, 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职业场景相结合进行命题, 以此来考核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工作中。
(二) 教学目标调整
根据职业标准指导下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策略将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场能力的培养。将文化背景知识、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融入到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训练中, 通过简单实用的英语教学, 使他们达到职场所需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要求, 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三) 课程内容调整
职业标准指导下的高职英语课程开发, 是按照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基本要求 (高职类) , 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来科学规划各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我们把《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模块:基础模块和技能模块进行教学。同时, 针对现行教材, 我们做了以下调整以适应教学需要:1.对生词密度大, 实用性不强, 语言难度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同时补充了职场英语相关材料;2.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 适时补充了相关专业英语知识。
(四)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以高职英语现用教材为主, 结合职场英语相关材料, 按照“讲授—沟通—训练”的顺序来完成, 把专业特色和职业素养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 达到英语与职业、专业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合作学习理论, 把学生分成小组, 布置给学生采用讨论法进行自主学习, 加大语言输入;根据情境认知理论, 通过情景对话、快速阅读、现场翻译和模拟写作, 使学生摆脱语言知识积累的传统模式, 通过实用英语学习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还组织学生在课下根据每单元的话题, 利用网络、纸质等资源以及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课外调研, 并在每单元结束时安排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种形式的汇报。
(五) 实施教学后的状况调查和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 笔者就实施职业标准指导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情况, 与课改班级学生进行了座谈, 发现:
1. 课改班级学生总体素质不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学生普遍能够接受英语课堂讨论式学习, 但主动性不足。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过程和应具备的素质感到陌生,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把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融入进去, 精心创设与模拟职场情境, 同时要将教学内容在难度上加以划分, 分为两个层次:基础层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层次——职场英语相关知识。
2. 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整体来说是符合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基本要求 (高职类) 的, 而且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应用性教学实践, 这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将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目前, 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操练, 这就造成学生不能完全进入职场角色,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信只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这一问题应该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
四、总结
为期一学期的“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研究”教学改革已接近尾声, 本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模式的驾驭还不够游刃有余, 将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论证和完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 需要进一步完善, 形成科学的、可操作的体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认真反思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的得与失, 为今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总之, 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 只有明确方向, 清晰思路, 积极进行探索, 才能优化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效益, 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连祥.《标准》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与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程国红.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0) .
[3]杜庆雯.高职院校普通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的衔接[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 .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 篇7
1课程体系重构背景
1.1课程体系现状及不足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 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 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目标实现的系统。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自2004年开办以来, 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培养了数以千计服务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职业教育和金融服务业不断发展提升, 现行课程体系不足也慢慢显现。一是, 定位不够精准。经过十余年改革, 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影响, 课程体系学科化明显、专业化和职业化不足。二是, 内容交叉滞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不够,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合, 滞后于岗位能力要求。三是, 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较少, 重知识、轻技能;必修课时较多、选修课时较少, 职业方向不清。四是, 课证融通欠缺。课程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不够密切,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铺展面不广, 学历教育没有很好对接职业资格教育。
1.2金融服务业发展新要求
“区域发展, 金融先行”。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体经济起着巨大带动作用, 发挥着乘数效应,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 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沙市的金融服务业以建设中部金融中心为目标,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指导下, 取得了较好发展。2013年全市共有法人金融机构676家, 年末资产149.60亿元、从业人员5.75万人、实现增加值277.33亿元。《长沙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 到2015年, 全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亿元。
金融人才是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迅猛发展的金融服务业对金融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 纷纷开设分支行或营业部, 亟需大量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重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对接产业和服务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职业技能标准选择及就业岗位分析
《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 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从事技术工种从业人员, 必须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1职业技能标准选择
职业技能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地划分工种, 对工种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各工种对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 对其进行概括和描述从而形成的职业技能准则, 分为国家标准、行业 (地区) 标准、企业标准三级, 是衡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 也是进行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企业用人以及开展国际劳务合作交流的主要依据。
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有: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基金销售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保险代理从业资格、保险公估从业资格、保险经纪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黄金投资分析师等。根据就业定位, 在进行教学开发时主要对接证券从业资格和保险经纪从业资格两个职业技能标准。
2.2就业岗位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询招聘计划、走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召开毕业生座谈会, 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进行了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和银行,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证券公司客户经理、保险代理人、金融产品投资顾问、银行柜台业务人员等。主要就业岗位分析见表1。
3课程体系重构
3.1重构原则
3.1.1以高质量对口就业为导向
高质量对口就业率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就业岗位分析, 了解金融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技能标准的课程体系, 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有效对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与学生课堂所学“零距离”对接,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首岗适应能力。
3.1.2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注重学生专业成才和全面发展, 培养其学习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实践创造能力。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发展, 职业岗位变换速度日趋加快, 金融服务业三大支柱间岗位变换尤为常见。因此, 要主动适应金融服务业发展需求, 着眼未来,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提升其多岗迁移能力。
3.1.3模块化实施, 分层递进
打破学科体系, 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 依此形成课程体系。即解构职业岗位所需能力, 提炼技能单元, 基于工作过程, 按照岗位群要求整合原有课程, 以模块化方式重构核心主干课程体系。借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分层化职业标准理念, 从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面组织实施。
3.2课程体系重构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核心能力 (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 具有普适性。面向各行各业工作岗位) 、行业通用能力 (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 通用的基本能力。面向工种或岗位群) 和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次 (某种职业自身特有的, 面向单个职业工种或岗位) 。通过就业岗位分析,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构造模块化课程内容, 进而形成三大课程种类: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方向课。
4课程体系实施保障条件
为保证基于职业技能标准的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 必须要做好相关保障措施。
4.1队伍———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课程体系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要坚持“内培、外引”并行策略, 致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 坚决杜绝因师资短缺导致某些核心课程无法开设或开设后教学效果欠佳的现象。有计划选送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短期或中期培训学习;从证券和保险机构聘请大量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从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
4.2载体———高水平的项目课程教材
传统教材一般以知识、概念为核心, 要将其变革为以证券、保险业务操作过程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教材。通过学习领域的划分, 以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为对象,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以活动载体为核心内容, 编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教材, 为实施项目教学改革提供教学辅助资料, 全面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4.3场地———优质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应该从学生的职业岗位出发, 进行基于金融机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全真化设计, 以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 深度融合, 利用金融企业的培训基地, 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 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外置。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岗前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4-05-02.
[2]李月芳, 蒋庆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5) :15-18.
[3]倪中秀, 张勇.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纺织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9) :33-35.
[4]薛叙明, 等.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02) :75-78.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 篇8
通过制订药学专业技能抽考标准, 为湖南省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定提供评判依据。以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学服务和药品营销岗位技能素养为目标, 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 建立模块化技能培养与考核体系, 引导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药学专业定位和服务岗位指向。通过校企共同开发标准及题库, 深化校企合作, 完善实训条件, 强化职业技能素养培养, 推动全省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 开发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药学专业技能抽考标准及题库,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药学人才。
2 开发原则
2.1 科学性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科学选择内容、合理运用方法, 开发符合高职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湖南省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考标准及题库。标准及题库内容的设计基本涵盖所有药学专业基本技能, 突出药学专业核心技能考核, 分模块编写, 实行多模块组合。
2.2 发展性
标准及题库应具有前瞻性, 能反映药学领域技术进步和医药经济发展变化, 体现医药职业岗位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利于明确药学专业定位和服务岗位指向, 引领全省药学专业建设。
2.3 可操作性
标准及题库应符合目前医药行业的相应技术和设备实际, 方便药学专业通用和核心技能抽考的组织实施,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4 规范性
标准及题库中涉及的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国家标准或技术规范, 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要求。文字表达准确规范, 层次清晰, 逻辑严密, 文本格式和内容符合规定的要求。
3 开发思路
紧跟医药产业发展, 深入进行调研, 深化校企合作, 增进校际交流, 将药学专业技能抽考标准及题库建立在湖南省医药行业设备可操作的层面上, 使项目对接的岗位具有普遍性和适应性, 引导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药学专业定位和服务岗位指向。
3.1 制订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的技能抽考标准
参照国家职业标准, 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 从满足医药企业主要就业岗位需求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与合作企业共同确定高职药学专业就业岗位技能, 共同制订抽考标准。通过网络意见征询、学生技能抽考实验、专家论证等方式修订完善, 制订出技能抽考标准。
3.2 构建基于药学专业岗位群的技能抽考体系
组织开发团队成员分小组调研药学专业岗位群的通用、核心技能和素质要求, 依照科学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原则, 按基础模块、制剂生产与检验、药学服务、药品营销4个模块构建药学专业技能抽考体系。
3.3 确定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技能抽考项目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药学专业岗位群职业技能素质要求为依据, 确定抽考项目, 每个项目的描述包括抽查内容、考试要求 (技能要求、操作规范及职业素质要求、考试方式、测试时间) 。
3.4 开发源于真实案例的技能抽考题库
收集、提炼工作中的真实案例, 根据医药行业发展及对药学人才的需求特点, 开发与药学专业技能抽考标准匹配的抽考题库。
3.5 建成药学专业技能抽考网络空间
利用“世界大学城”建设网络互动交流平台, 建设药学专业技能抽考项目开发空间, 上传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考标准和题库等资料以供交流。
4 标准的制订
校企共同开发制订《湖南省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考标准》。
4.1 抽查对象
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药学专业已完成两年学习任务的三年制在校学生。
4.2 参照的技术标准或规范
《中国药典》 (2010版)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版)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2013版)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2010版) ;《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标准》;《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中药调剂员国家职业标准》;《中药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试行, 2012版) 。
4.3 抽查内容与方式
药学专业技能抽查内容设置为基础模块、药学服务、制剂生产与检验、药品营销4个模块, 共61个典型工作项目, 122个考核题目。要求学生能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独立完成, 并体现良好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4.3.1 基础模块
包括中国药典查阅、容量仪器洗涤、容量仪器校正、电子天平的使用、玻璃量器的使用、溶液的配制、溶液的稀释、滴定液的标定、阳离子的鉴别、阴离子的鉴别、注射液酸碱度的测定、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进入洁净区前洗手更衣、药物中水分的测定、装重/重量差异检查、显微镜的使用与临时装片制作、药食两用常用生药性状鉴别、药品说明书的阅读、药学信息检索共19个项目, 38个题目。
4.3.2 药学服务模块
包括药品说明书的阅读、处方分析、处方调配、心血管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皮肤科用药、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维生素及矿物质类药的合理应用、药物剂型的正确使用、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特殊药品的管理与使用、投诉应对共15个项目, 30个题目。
4.3.3 制剂生产与检验模块
包括散剂制备、胶囊剂制备、颗粒剂制备、片剂制备、滴丸剂制备、栓剂制备、软膏剂制备、注射剂制备、药物的化学鉴别、药物的物理常数测定、药物的一般杂质检查、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容量分析法测定药物的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的含量、色谱法测定药物的含量共15个项目, 30个题目。
4.3.4 药品营销模块
包括药品市场调查、药品经营相关法律法规、药品的真假识别、药品的采购与验收、药品的分类与陈列、药品的保管与养护、药品的广告与促销、药品的销售技巧、药品的财务管理、药品招投标的定价、药品的销售管理、药品销售的售后服务共12个项目, 24个题目。
4.3.5 抽考方式
由省教育厅相关组织机构组织抽考, 随机抽取相应模块项目的试题进行测试, 被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每位学生从模块一中随机抽取1题、从模块二至模块四中随机抽取1题共两题进行测试, 见图1。
4.4 评价标准
各抽查项目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总分为100分, 其中, 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占该项目总分的20%, 作品质量占该项目总分的80%。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作品质量两项均合格后, 总成绩才能评定为合格。
4.5 实施条件 (见表1)
5 题库的开发
根据抽考标准开发抽考题库。基本上1个项目开发2个题目, 每道考题描述包括题目、完成时间、条件与要求、考核内容及评分表。为突出重点, 片剂制备、胶囊剂制备、颗粒剂制备3个项目各有3题 (分别是片剂制备、片剂脆碎度检查、片剂崩解时限检查;胶囊剂原辅料的粉碎、硬胶囊剂的填充、硬胶囊剂的装量差异检查;碳酸氢钠颗粒剂制粒、颗粒剂粒度检查、颗粒剂配料称量记录填写) 。
5.1 题目
片剂制备:能熟练拆装、操作压片机。生产前先检查温湿度表和机器润滑情况, 然后消毒上、下冲, 安装一组冲模并调试, 接着用给定物料压制片剂, 压制出一定数量和片重的药片后, 清场, 并拆卸一组冲模。
5.2 完成时间
完成时间为40分钟。
5.3 条件与要求
旋转压片机 (ZP35B) , 9 mm冲模及配件, 百分之一电子台秤2台, 温湿度表2块, 提供颗粒2 kg, 不锈钢桶, 拖把, 抹布, 喷壶, 不锈钢簸箕等。
5.4 考核内容及评分表
抽查项目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总分为100分。其中, 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占该项目总分的20%, 作品质量占该项目总分的80%, 见表2。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 篇9
一、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开发的作用
(一) 检查专业办学水平
通过专业技能抽查, 我们能检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学生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能了解我院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比如, 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法非常适合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 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在每门课程教学结束时, 应要求学生提交相关的作品, 并通过答辩介绍项目完成的情况、所用技术和心得体会等。
(二) 引导专业教学改革
通过此技能测试, 能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 引导专业教学改革。通过综合技能强训、毕业设计、专业技能抽查、顶岗实习等实训教学, 引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使教师既能讲课, 也会操作, 并不断加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 将企业岗位工作必备的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满足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 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检验学生是否具备网络管理人员必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二、专业技能抽查题库的主要内容
(一) 网络组建与网站开发模块
1. 项目描述
该类项目以企业和园区网络建设为背景, 要针对网络组建的关键技术, 以完成用户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IP地址规划、网络设备选型、网络设备连接、网络互联设备配置、WEB服务器安装与配置、静态网站与动态网站设计等工作任务。
2. 测试内容
(1) 能根据用户需求完成网络系统规划设计, 包括:网络技术选型、拓扑结构设计、IP地址规划、网络服务选型等。
(2) 能根据网络设计方案选用网络设备, 确定数量和主要技术指标。
(3) 能根据网络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传输介质, 完成网络设备的连接。
(4) 能根据网络设计方案要求完成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配置。
(5) 能根据网站设计要求完成网站设计与维护等工作任务。
(6) 能根据网络应用服务要求完成WWW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和管理、网页测试等工作任务。
(7) 能根据项目要求完成设计文档的阅读、配置文档整理、工程文档提交等操作。
(二) 系统管理与网站开发模块
1. 项目描述
该类项目以企业网络管理系统工程项目为背景, 主要针对Windows平台管理关键技术, 根据企业部门职能的不同和安全等级管理要求, 完成企业网络IP子网划分、应用服务器安装与配置、用户账号 (域用户账号) 与权限的设置, 完成企业网络的设备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工作任务。
2. 测试内容
(1) 能根据网络设计方案要求选择和配置网络服务器数量和主要技术指标。
(2) 对于Windows平台, 能根据服务器用途和要求完成Windows Server系统软件的安装、NTFS文件和动态磁盘管理, 能完成本机用户账号、组账号和权限分配, 能够正确安装活动目录, 集中管理域用户和网络系统资源。
(3) 能根据网络应用服务要求完成DHCP、DNS、WWW、FTP、E-mail等服务器的安装、配置、访问权限管理等。
(4) 能根据网络应用服务与管理功能要求完成网络系统性能测试与优化。
(5) 能根据网站设计要求完成网站设计与维护等工作任务。
(6) 能根据项目要求完成设计文档的阅读、配置文档整理、工程文档提交等操作。
三、专业技能抽查的实践过程
在第四学期, 我们将学生按3~5人分成若干小组, 指定1名学生担任组长, 进行综合实训教学, 先由专任教师进行项目分析, 让学生了解完成项目需要用到哪些技能点和知识点;教师演示, 完成综合项目的演示操作;再由学生按教师操作完成实训项目;最后进行项目答辩与提问, 教师进行讲评。在第五学期, 正式进行专业技能抽查, 随机抽取技能抽查题库中的项目,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 并提交操作报告。
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等 篇10
引导产业集群创新
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是在国家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指导下,在北京市科委的直接推动下,由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之路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用户和第三方机构联合成立的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成立于2005年4月,首批成员22家,截至2009年7月,成员已达72家,其中企业45家,用户单位15家,非盈利机构12家。
长风联盟成立的初衷,是促进我国国产基础软件的发展。长风联盟秉持“标准是纽带,联合是力量”的宗旨,通过组织创新与机制创新,汇聚产业资源,构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产业创新链,引导产业集群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长风联盟以成员利益共赢为出发点,为联盟成员提供宣传产业政策、搭建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促进技术深度合作,扩大业务合作空间以及相关培训等服务。
目前,谈到国产基础软件,不能不提到长风联盟,在我国软件发展史上,长风联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因为长风联盟不仅大大提高了国产软件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改变了软件企业单打独斗、恶性竞争严重的状态,形成了企业群体协作发展的产业氛围。
目前,长风联盟的战略发展正逐渐从技术与标准的领军者向占据技术标准前沿与市场主流并重转变,积极探索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工作模式和途径,其中提供咨询服务成为一个主要的工作切入点。
如今,长风联盟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
中关村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联盟
促进产业形成高端集群
2009年6月30日,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委等有关委办的共同推动下,由北京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测试机构、应用单位、行业组织等上下游20余家相关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关村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联盟”。
该联盟的宗旨是:凝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LED领域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国内LED产业发展中有所作为;促进形成LED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制定LED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快技术成果在京实现产业化;推动LED高端应用,通过重大示范工程,推动政府采购和高端应用实现产业化;通过联盟集成优势资源提升北京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国内LED产业发展。同时,依托联盟编写具有前瞻性的北京LED行业发展规划,为市政府决策提供支撑。
据了解,未来3年该联盟将致力于培育6~8家行业龙头企业,促进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50亿元,形成自主知识产权50项、国家或行业标准10项,推动建设3~5项标志性示范应用工程。
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
“协同作战”促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是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由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牵头,联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其他科技资源机构组建的社会化服务团队。该联盟目前已有成员158家。
该联盟作为全国技术交易服务联盟的试点单位,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集成首都的科技创新资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形成跨区域的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服务网络,相继与长三角科技中介战略联盟、东北技术转移联盟、甘肃省技术交易服务联盟、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促进联盟,以及上海、天津、河南等多个省市的相关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跨区域的技术转移活动。经过几年的探索,该联盟已形成了辐射长三角区域、东三省区域、珠三角区域、大西北区域及大西南区域的全国性合作网络,为探索“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技术转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经济全球化也加速了国际间的技术转移,该联盟积极探索国际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模式,与17个国家、近80家国际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推进大范围、高效率的国际合作,促进科技传播与交流,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
北京数控装备创新联盟
在协力创新中发展北京数控装备产业
北京数控装备创新联盟成立于2007年4月30日,由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国资委联合倡导11家在京骨干单位发起成立。目前,数控联盟成员已经达到25家,涵盖了北京地区90%以上的产业资源。同时,充分发挥联合的优势,注重产学研用资源的集聚、联合和互动,转变了过去单个项目点对点开发的局面,实现了多个单位的持续合作。
数控联盟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创新机制、优势集成、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提升首都制造业竞争力”的要求,旨在推动装备制造业行业内的大联合。同时,促进装备制造业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发电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北京数控装备行业的技术提升。
2008年,数控联盟成员工业总产值近70亿元,占全市的80%以上,行业服务性收入超过4亿元。联盟成员北一机床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全国第十升至第三,利润从全国第八升至第一,并开始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迈进。
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标准”
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简称ABO联盟)成立于2005年9月,由企业、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专注于生物技术创新服务的新型产业联盟,也是中国第一家致力于生物技术外包服务、非赢利性的产业联盟。ABO联盟创新技术服务链的建立和完善集成了不同资源机构拥有的关键技术、服务了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加快了中小企业形成企业“核心技术”的进程,使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话语权。ABO联盟按照“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标准”的服务理念,整合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9家科研院所,成员数量达33家,科技条件共享资源达6.6亿,并汇聚了3个国家工程中心、7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初步树立了北京生物技术研发服务的形象。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
推动材料测试服务业做大做强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联盟由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牵头,自2004年成立以来,联盟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了18家,汇集了北京地区材料分析测试领域实力雄厚、资质较强、权威性高的国家级和市级相关机构。联盟成员单位多年来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委托的监督检查、生产许可证发放、强制性认证等任务。同时接受了大量的社会各方面的委托检验与验货等任务,与国外知名检验及标准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政府采购、国内外采购商、国内外供应商、生产商及商业组织提供了良好的质量检验、验货、计量及其他技术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了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电子材料、建筑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制品等多个领域。
北京科普基地联盟
着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2009年07月16日,由中国科技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华夏地理、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等10家科普基地单位自愿联合发起成立了“北京科普基地联盟”。
作为国内首家科普联盟,北京科普基地联盟是以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科协命名的北京市科普基地为基础自愿结合的公益性组织。现已吸引60余家北京地区乃至国内顶尖科普教育场馆、科普产品研发机构、科普传媒机构的加盟,将成为聚合北京地区科普资源、服务科普、实现北京科普工作共享共建、互惠互利、共创共赢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 篇11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组成部分, 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承担历史使命,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 服务社会新经济, 促进经济社会新发展。因此, 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也必须新常态, 鲁昕部长近期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对职业教育新常态进行了阐述。职业教育要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 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做到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坚持以服务发展, 促进就业为导向, 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目前, 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正作为市级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 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就要做好专业能力标准的开发, 这是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在前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历时三个月的艰苦努力, 基本完成了专业能力标准的开发, 当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专业能力标准开发思路
(一) 专业能力标准的界定
专业能力标准是学校开设专业、规范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和进行专业评估的依据。具体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等内容。可作为学生选择专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的参考资料。
(二) 专业能力标准的构成要素
在进行专业能力标准开发之前, 应明确专业能力标准中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即:技能、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工作任务的内涵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在开发专业能力标准时出现描述不准确的情况, 而影响专业能力标准开发的质量。
1. 技能。
技能就是技术能力。在职业教育中一般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如会使用某种仪器来测试某个参数或会操作某个设备等。技能具有同时性和适应性, 当情景和对象发生变化时, 原有的技能可能会失效, 如设备更新换代后, 操作技能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另外, 技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也许知道怎么操作, 但并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操作。技能虽然可以独立于典型工作任务而存在, 但技能是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基础、手段或条件, 而典型工作任务又是技能所要实现的目标。技能可以在典型工作任务中培养, 也可以不在典型工作任务中培养, 典型工作任务更注重整个作业过程和操作程序。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培养技能, 掌握将更牢固。
2. 能力。
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直接影响着活动效率。它是多种技能的综合, 更可能是技能与相关知识的融合, 可以理解为是技能的高层次升华。如某个学生可能掌握多种操作技能, 但他在完成某个复杂或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可能会力不从心,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能力”不强。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既要突出技能培养, 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能力, 可使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拓展, 增强其在社会工作中的适应性。
3. 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一种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 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综合性任务, 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 一个职业通常包含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对本专业而言, 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行车组织、站务管理、票务管理和消防与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典型工作任务包含多项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完成一项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可能只需要一项技能, 而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综合多项技能才能完成。
(三) 专业能力标准开发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
专业能力开发应遵循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引入职业岗位标准, 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 边开发、边探索、边完善。
2. 规范性。
专业能力标准的文字描述表达力求准确、规范, 层次清晰, 逻辑严密, 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符合国家有关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 文本格式和内容应符合规定要求。
3. 实用性。
专业能力标准要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 适应学生自身和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与职业标准对接, 使教学过程能与生产过程对接, 各项内容清晰明确, 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化、可检验、可操作。
4. 发展性。
专业能力标准也要有前瞻性, 能科学地反映职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发展趋势, 要为学校创新性地实施教学留出拓展空间。
三、专业能力标准开发技术
(一) 开发程序
如下图所示:
(二) 工作方法
调查法、头脑风暴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专家访谈等。
(三) 资料收集与准备
通过召开专家访谈会或到相关企业和单位的技术室、图书室、资料室等收集、准备各种规程、规章、技术标准和上级颁布的职业技能标准等资料。
(四) 分析专业工作岗位
确定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工作岗位及岗位标准, 是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技能、能力的基础。首先, 要确定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岗位;其次, 还要考虑少量岗位和3—5年后他们可能潜在的岗位。本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岗位是站务员, 少数毕业生直接从事值班员工作, 3—5年可升为值班员或值班站长, 从事班组管理或车站管理等工作。因此, 在专业能力标准开发中, 应把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岗位所从事的工作任务作为重点, 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和能力作为核心, 把少数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和3—5年后可能从事的岗位标准作为拓展能力, 为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
(五) 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本专业的实际, 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一般按工作岗位或工作对象划分。工作岗位是指站务员具体的工作地点, 如:站台岗、票亭、厅巡等, 工作对象是指一些需要操作的设施设备。因此, 为便于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的划分按工作岗位划分比较符合现场实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能力分析中典型工作任务情况见表1。
(六) 分析岗位具体工作任务
这一步主要是分解典型工作任务, 依据操作流程、岗位作业标准、技术和安全规章等文件,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下所涉及的工作项目和内容, 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具体工作任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划分情况 (以票务服务和BOM操作为例) 见表2。
(七) 分析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
这一步需要对完成具体工作所需的能力进行分析, 依据还是企业的操作流程、岗位作业标准、技术和安全规章等文件, 逐项分解出完成具体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 包含技能和相关知识。在能力分析中, 要注意按照完成具体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 由浅入深进行能力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能力分析中完成具体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能力 (以售票员与客运值班员现金交接为例) 见表3。
(八)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综合能力中包含的专项技能见表4。
四、取得的收获
(1) 总结出了专业能力标准开发的流程, 为下一步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对一体化课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力和技能等概念性的东西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 (3) 掌握了典型工作任务的划分、工作任务分解、能力分析、技能要求分析的方法和工作过程。 (4)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解、能力和技能的分析, 有助于课程标准的编制和一体化教材的编写, 对加强实训设施建设与设备配置找到了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进行项目教学和把握教学重点, 提高教学质量。 (5) 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能力标准分析表》, 如表5所示。
五、下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围绕市级示范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任务, 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能力标准开发工作中, 虽然取得了一定收获和经验, 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 研究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教学目标
完成专业能力标准分析后, 需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完成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标准的编制, 即需按照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过程, 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教学目标, 落实到各门课程中, 形成教学任务。理论上讲, 来自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应该完全与教学任务一致, 这样培养的针对性更强, 但由于学校教育是按专业培养不是按岗位培养, 就需要将岗位能力标准整合到课程中, 形成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 开发一体化课程标准和教材。
(二) 研究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分层设计
职业教育面向初中和高中毕业的两类层次学生进行, 在进行一体化课程标准研究时, 就需要分层分类进行设计, 一般就遵循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 沿着初级、中级、高级工的发展路径, 开发不同层次的课程标准, 才能使教学过程与职业发展过程对接, 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
(三) 解决所需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教学比例关系问题
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发展, 促进就业为导向, 教育教学的重点是突出技能培养, 专业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但国家又定位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 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和适应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培养需求, 专业理论知识也应该比较系统和扎实才行, 两者需要取得平衡, 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比例至关重要, 需要学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后, 进一步斟酌。
(四) 解决不同层次毕业生适应同一岗位问题
目前本专业不同学历层次 (如中职、高职或本科) 的毕业生, 到企业后就职的第一岗位是相同的, 即毕业生就业起点相同。但对学校培养来讲,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 学制也不同, 教学要求和教学时间存在极大差异, 要让不同类别的学生掌握相同程度的技能和知识, 还需要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找出平衡点。
摘要:文章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能力标准开发实例, 总结出了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能力标准开发的流程, 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能力标准分析表》, 明确了典型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任务、综合能力和技能之间的关系, 进而阐明了职业教育要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引入企业岗位标准的观点。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推荐阅读:
软件开发人员考核标准09-28
软件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书10-01
《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模块化、动态化开发的几点启示09-21
手机软件开发10-16
软件开发平台05-08
软件开发测试06-12
软件开发工具07-07
移动软件开发07-10
软件开发周期08-14
软件开发项目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