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的法律治理(共4篇)
秸秆焚烧的法律治理 篇1
摘要:秸秆焚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中央和地方虽然先后出台了禁烧秸秆相关的法律政策, 但实施效果不佳。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秸秆焚烧法律规制存在障碍性因素, 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综合利用制度, 才能够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难题,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关键词:秸秆焚烧,法律规制,治理
近年,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每年夏秋季节秸秆焚烧问题加重了环境污染, 秸秆焚烧问题已经成为显著的社会问题。只有全面分析当前禁烧秸秆的法律政策和综合利用制度, 找到法律规制秸秆焚烧的主要障碍, 通过完善立法和秸秆综合利用制度, 才能有效治理秸秆焚烧难题。
一、禁烧秸秆相关法律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在我国,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 都有为数众多的关于秸秆禁烧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截至目前, 各地制定的关于秸秆焚烧治理的政府部门法律文件约有220部之多, 但是这些文件多以通知、办法的形式出现, 依据这些文件来处理焚烧秸秆的行为显然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也缺乏法律信服力, 自然也达不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目标。总体上看, 虽然中央和地方分别出台了关于秸秆禁烧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的诸多政策, 但是在禁烧秸秆的管理制度上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二、影响秸秆焚烧法律规制的障碍性因素
(一) 禁烧秸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关于禁烧秸秆的立法规范性文件的法律位阶不高, 秸秆焚烧行为处罚的主体规定不明, 不利于执法, 禁烧秸秆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明确的实施细则, 可操作性不强。
(二) 秸秆综合利用制度不完善
综合近年国内研究机构和部分企业的研究成果, 目前, 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即:能源化利用 (生产乙醇燃料) 、工业加工 (工业原料) 、种植食用菌 (基料) 、秸秆养畜 (饲料) 以及秸秆还田 (肥料) 。在理论上, 如果这些方法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 秸秆露天焚烧的问题应该会得到有效的解决。然而, 在实践中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秸秆综合利用制度不完善。
(三) 禁烧秸秆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缺乏公众参与
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坚持从公众利益出发, 逐步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与能力, 职能机构应确保决策程序建议规范、公开透明、结果体现民意, 使得方案具备合法性、科学性、权威性、稳定性等特征, 这样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随意性和不可控性, 才能产生理想的治理效果。就我国目前禁烧秸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制定而言, 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公众的参与, 尤其是禁烧秸秆直接利益相关者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
三、完善秸秆焚烧法律规制的对策措施
(一) 建立健全禁烧秸秆相关立法
我国目前自中央到地方虽然已有了禁烧秸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最高层级的当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其在法律渊源上属于部门规章, 法律位阶上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其中对焚烧秸秆的规定较为笼统, 缺乏具体细化的执法规定, 这就给基层的执法带来极大的不变, 也导致了在禁烧秸秆的实际执法中其影响力和执行力较低,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想通过法律手段有效规制秸秆焚烧问题, 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禁烧秸秆的相关立法。
(二) 完善现有秸秆综合利用制度
我国目前有关禁烧秸秆的立法和政策制定的法理依据是国家和政府以保护公共环境基础, 为了公共利益而禁烧秸秆。单纯依靠法律的“禁”, 虽然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治标不治本, 最终解决秸秆焚烧难题还是要靠秸秆的综合利用。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秸秆综合利用制度, 配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 才是根治焚烧秸秆的难题。我国目前是通过能源化利用 (生产乙醇燃料) 、工业加工 (工业原料) 、种植食用菌 (基料) 、秸秆养畜 (饲料) 以及秸秆还田 (肥料) 的综合利用方式, 国家也鼓励农业生产者和企业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对秸秆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
另外, 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过程中, 不应该忽视市场的作用, 国家还应该制定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激励机制。秸秆利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如果能够改变控制焚烧秸秆的难题, 让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发挥巨大作用, 开创一个健康有序的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市场, 实现农民、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的局面也未尝不可。这就要求我国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上对建立、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提供指引性的规定, 对如何具体的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激励机制明确予以规定。
(三) 加强公众参与禁烧秸秆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制定
面对秸秆焚烧的难题, 在各级政府加强管理力度的情况下, 秸秆焚烧仍然屡禁不止。国家和政府面对秸秆焚烧治理难题, 选择了运用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为主要治理手段, 但是一系列禁烧秸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时缺乏公众的参与, 过于急功近利并忽视了部分公众利益。我国长期以来的主导思想是重视社会利益, 轻视个人利益。所以, 作为我国政府部门来讲, 如果想要彻底解决秸秆焚烧的难题, 有效推进禁烧秸秆的全面实现, 就必须全面衡量公众利益, 并从公众利益出发, 保证相关公众在相关其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以民意为支点, 坚持公开透明, 这是确保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取得最佳治理效果的有效保证。
综上所述, 禁烧秸秆能够改善环境问题, 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在这个过程政府中必须要妥善处理各方利益, 有效承担起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 赢得各方的支持, 才能有效地解决秸秆焚烧难题。要切实有效地解决我国目前秸秆焚烧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 国家要从立法上为禁烧秸秆提供法律支持, 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合法性基础, 广大农民也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在有效的秸秆综合利用制度下, 做到禁烧秸秆, 实际落实秸秆的综合利用。在禁烧秸秆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以及在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时, 应保证公众的参与, 切实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通过多种综合管理途径对焚烧秸秆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当前难题, 并且实现政府与农民双赢的局面, 做到禁烧秸秆并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减少大气污染, 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
[1]冯伟, 张利群, 庞中伟, 郭淑珍.中国秸秆废弃焚烧与资源化利用的经济与环境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6) .
[2]陈秀萍, 吴宜恒.秸秆焚烧行为治理的法律对策探析[J].行政与法, 2016, (1) .
[3]赵亚洁.农村秸秆污染治理法律规制探析[J].辽宁农业科学, 2015, (2) .
[4]陆丽娜.秸秆焚烧中的农民行为逻辑与政府管控策略分析[J].前沿, 2015, (4) .
[5]陈蒙蒙.秸秆焚烧的法律规制[D].苏州:苏州大学, 2014.
[6]魏胜强.用法治思维推进文明河南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 , 2015, (4) .
秸秆焚烧的法律治理 篇2
北格镇历来是太原市的农业生产大镇,2013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8万余亩,种植品种主要以玉米为主,小麦、高粱、复播豆类等为辅,仅玉米种植面积就达5.76万余亩。玉米的大规模种植势必会带来秋收后秸秆的处理问题,多年来,北格镇一直将秸秆的综合利用与还田作为秋季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效果仍未达到理想状态,焚烧秸秆的现象依然存在,“只堵不疏”显然达不到秸秆禁烧的目的。同时还影响了大气环境。
我镇秋后秸秆的处理主要有4个途径:一是作为饲草出售;二是进行粉碎还田;三是进行焚烧处理;四是其它途径进行处理。在2013年,我们粗略摸底秋后站立秸秆近2万亩,约占种植玉米面积的36%。
我们分析认为,农民焚烧秸秆主要原因有:一是实行秸秆粉碎还田需要农民个人出钱雇佣农机进行作业,花费较大,农民不情愿;二是农民的农技水平还达不到,认为一把火既省事又省钱,还考虑不到污染大气的层面,环保意识较差,眼前利益为重的小农意识依然存在。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是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农业、农机、财政、环保、科技、公安、宣传等多部门联合起来,明确职责,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农民树立秸秆也是资源、搞好秸秆经济也能增收的新观念,发现焚烧秸秆的现象,及时进行披露、暴光,创造一个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形成社会共识。
二是加强工作领导,将秸秆综合利用与还田工作和秸秆禁烧工作结合起来,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经费、人员、车辆等,制定奖惩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组织实施网络和长效机制。
三是完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机械化秸秆还田补贴、青贮补贴和其他利用方式的财政补贴,逐步引导农民自觉利用秸秆。
秸秆焚烧的法律治理 篇3
【关键词】秸秆焚烧;环境污染;对策
近年来,各地大面积露天直接焚烧秸秆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日趋严重。根据全国秸秆焚烧遥感监测结果,初步统计2007年麦收期间(5~6月),我国主要农业大省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焚烧秸秆火点数分别为1018、591、576、360、298;2010年分别为791、869、1673、680、184,情况十分棘手。秸秆焚烧不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至使局部大气环境质量恶化,造成环境污染。秸秆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雾、烟尘等有害物质,大量秸秆焚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极易导致形成酸雨、“黑雨”,对人、畜和植物生长不利;烟尘、炭黑等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量时,轻则诱发人和动物的呼吸道、眼疾病等,引起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进入肺脏沉积,造成肺部疾病。同时,秸秆焚烧容易引发火灾,毁坏树木和耕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产生的烟尘能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可以说,焚烧秸秆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1.秸秆焚烧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难题
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全年各类农作物的秸秆产出量超过7亿吨。秸秆曾因其具有“燃料、饲科、肥料” 的三大功能而被农民当做宝贝加以全部利用。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民收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秸秆逐步失去其传统功能,秸秆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将之视为一大障碍,焚烧就成为了最简单的处理方法。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国家治理的力度越来越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禁止焚烧秸秆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工作,每年都专门作出部署,夏秋农忙季节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进秸秆禁烧工作。但是,秸秆禁烧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实际的成效不甚理想,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而且情况愈加严重。由于秸秆焚烧火点分布在各县、乡,不易查证,难以统计,因此对秸秆焚烧的治理通常无的放矢,难以奏效。往往是禁烧工作人员来了,农民就停烧;工作人员一走,秸秆又照样焚烧,使秸秆焚烧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陷入困局,成为一道摆在政府部门和公众面前的难题。笔者以为,秸秆在短时间内产生数量过于庞大,而消化能力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是秸秆焚烧的症结所在。
2.秸秆焚烧的原因分析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秸秆焚烧,屡禁不止”这一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禁烧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农村年轻劳力普遍外出打工,留下来务农的主要是老年人及妇女。夏秋农忙时间紧、任务重,劳动力的短缺致使农民无暇清除机收后的秸秆,丢在地里又会影响下茬的播种,为了不影响播种只有一烧了之。相当一部分农民法制意识、环保意识淡薄,为图省事而焚烧秸秆,不知道焚烧秸秆是违法行为,也不知道焚烧秸秆带来的危害。还有部分农民缺乏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秸秆还田的耕作效果不了解,片面依赖化肥,排斥秸秆还田等。此外,政府部门对秸秆焚烧的危害性宣传不到位,治理手段单一,多是以罚代管,也是农民秸秆禁烧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2.2秸秆还田技术尚不成熟
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秸秆过剩问题,因此在各地得到了大力推广使用,但目前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生产实际中缺少一套成熟、高效、快速的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常因翻压量过大、质量不好,土壤水分不适,施氮肥不够等技术原因出现妨碍耕作,影响出苗,病虫害发生加重等现象。收割机械收割留茬过高,机械难以将秸秆全部深翻入土,给水稻插秧带来困难。同时,秸秆还田机具价格高,作业成本高,运行费用大,过高的费用和成本制约了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
2.3秸稈利用率低,缺乏综合利用途径
以前秸秆的主要用途是作为饲料过腹还田、生活用燃料或者堆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机械化程度提高以及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秸秆的用途大大减少。同时又缺乏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含量较低。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仅局限于直接还田和机械加工饲草,而对秸秆用量大的诸如秸秆气化技术、秸秆发电技术、秸秆制板等一些新型、高端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还未在生产实际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大多数农民认为将秸秆收集起来费时、费力,用途不大,没有利用价值,于是将其付之一炬。
3.治理秸秆焚烧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对秸秆禁烧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有关秸秆禁烧的《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焚烧秸秆的危害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广泛宣传和示范应用秸秆还田技术、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改变人们落后的观念意识,提高禁烧秸秆的自觉性。在秸秆焚烧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镇、村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全方位地宣传秸秆禁烧的政策,在交通要道、农民积聚点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段悬挂宣传横幅,张贴禁烧标语;对重点地段、敏感区域实行分片包干、专人负责,对一些好典型、好事例进行表扬,对造成严重后果者予以曝光,坚决制止焚烧秸秆的现象。通过宣传和教育,变政府被动禁烧秸秆为群众主动利用秸秆。
3.2开发秸秆综合利用途径
作物秸秆可用于生活燃料、造纸、发电、饲料、编织、食用菌基料、制板、沤制沼气等多方面。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步伐,是解决秸秆焚烧的有效途径。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引进推广已经成熟的秸秆利用技术,如秸秆饲料加工技术、秸秆气化技术、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秸秆制草粉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利用秸秆,减少焚烧。适宜的地区还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实行秸秆养畜过腹还田,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凤英,张英珊.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综合利用前景[J].西部资源,2007(1):25-26.
[2]马骥.我国农户秸秆就地焚烧的原因:成本收益比较与约束条件分析— — 一以河南省开封县杜良乡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9(2):77-84.
[3]张雪松,朱建良.秸秆的利用与深加工[J].化工时刊,2004,5:1-5.
[4]杭维琦,陈建江.野外燃烧秸秆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防治[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2):36-37.
[5]叶仁宏,易福华.焚烧秸秆的危害[J].农业装备技术,2006,32(5):55-56.
秸秆焚烧的法律治理 篇4
近年来, 人们对秸秆处理方式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在田间大量焚烧, 这种现象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尤为突出, 不仅污染大气环境、损害人身健康, 而且妨碍社会秩序、影响公共安全, 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与重视。在应对秸秆焚烧问题上, 政府责无旁贷, 既应充分发挥禁止焚烧的“管理者”作用, 也要充分发挥引导利用的“服务者”角色, 从而真正在多措并举中服务群众, 在履职尽责中转变职能。
一、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
其一, 污染空气环境, 损害身体健康。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等元素, 特别是刚收割的秸秆尚未干透, 经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烟尘, 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损害, 可吸入颗粒也直接通过呼吸危害人身健康。
其二, 破坏土壤结构, 破坏土壤质量。农户普遍存在这一误区, 即田间焚烧秸秆省时省事, 同时也能起到追肥作用。事实上, 在田间焚烧农作物秸秆仅能利用所含钾的40%, 其余氮、磷、有机质和热能则全部损失。且秸秆焚烧时地面温度急剧升高, 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会大量损耗, 造成土壤板结, 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 不利于农作物的再生长。
其三, 影响公共安全, 带来生命财产隐患。由于秸秆焚烧为农户自发行为, 因此燃烧后极易引燃周围易燃物, 且缺乏扑救措施和力量, 给周边村庄、电压设备、人身安全等带来重大隐患。燃烧秸秆形成大量的烟雾, 使能见度大大降低, 严重干扰了道路交通和航空航运的畅通安全。
二、秸秆焚烧现象产生的原因
由于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 应用范围不够广, 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出现重化肥轻有机肥、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投入的倾向, 加之缺少必要的政策引导, 因此近年来秸秆焚烧有愈演愈烈趋势。
从经济角度分析, 大气资源的共享性诱发农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支配;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秸秆逐渐退出饲料、燃料等传统功用范畴, 较高的秸秆处置成本和较低的秸秆应用回报, 使作为理性经纪人的农民从机会成本角度出发选择以焚烧方式处理秸秆;秸秆环保利用技术成本过高、推广不够、市场较窄, 且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也无法充分调动相关企业的规模化回收利用的积极性。
从社会角度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大都是一家一户零散经营, 分散式焚烧自由度高, 缺少统一统筹的规范管理平台;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自由迁移, 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 农忙时留守的妇女、老人较难将秸秆打捆搬运离田, 就地焚烧在所难免。
从管理角度分析, 当前管理主体单薄, 机制上表现为权力单向运动、缺失互动, 尚未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互动管理;管理方式单一, 理念上体现为管制性, 着力点更多体现在“堵”和“禁”上, 而秸秆如何处置、如何利用“疏”的力度仍然薄弱, 因此容易导致政策失灵。
三、秸秆焚烧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现状
在处置秸秆焚烧问题上, 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应对, 努力作为, 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文规定, 焚烧麦秸是违法行为, 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多次联合下发《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通知, 从法律法规层面进行有效保障。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 对全国秸秆焚烧情况实施在线监控, 将收集到的有关焚烧火点数、焚烧时问、焚烧经纬度、火区影响范围等信息及时通报, 从技术层面进行有力监督。先后出台鼓励循环农业发展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补贴激励政策, 包括对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消耗秸秆提供专项财政补贴, 对使用秸秆生产电力、热力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等, 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严禁焚烧秸秆的具体工作意见和办法, 开展包挂、巡逻、宣传等多项工作措施, 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处罚监管不力的各级责任人。
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第一, 预案不足。无论是立法禁止还是事后处置, 都着眼于秋收秋忙这一特定时间段, 都聚焦于“禁烧”这一目的, 未能从源头考虑进行提前干预、事前预防, 未能作为一项长效工作进行推进, 也未能让农民形成“不愿烧”这一共识。
第二, 投入不足。秸秆来源遍布全国农区, 却缺乏普惠性的扶持政策;在秸秆环保利用方面, 没能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科技攻关, 找出低成本、高效率和少二次污染的秸秆利用方法与途径;在财政补贴方面, 补贴数额和农民处理秸秆成本存在差距, 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第三, 服务不足。在支持农民机械化收割方面, 没能充分解决收割机因功率不够机械收割留茬较高、秸秆运输不便等问题, 秸秆收储运、终端产品应用等依然是薄弱环节, 不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少与相关企业的沟通合作, 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未能协调配合, 没能真正在农民、企业之间搭建秸秆回收利用的商业合作新平台。
第四, 宣传不足。偏重警示性宣传, 缺少环保宣传、科技宣传和补贴政策宣传, 未能充分将秸秆禁烧上升为农民普遍认可的自律意识和公德理念。
四、秸秆焚烧中强化政府职能的建议
秸秆禁烧和回收利用需要农户、企业的支持参与。但无论是秸秆饲料、秸秆还田、工业原料, 如仅凭一家一户这种分散种植模式和企业自发自觉行为, 都很难形成秸秆回收、开发、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因此, 政府的积极介入和积极作为必不可少。在秸秆处置工作中, 政府要克服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 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 由微观控制走向宏观调控。应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 充分运用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手段, 组织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疏堵结合, 真正由“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不断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更加有效方式。
1、强化激励措施, 出台和完善有关秸秆利用的优惠政策
激励机制重在以利益引导为价值导向, 在尊重农民、企业的前提下, 政府应提供相应财政资金, 通过与利益相关方签订契约合同的方式实现协同治理。一方面, 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突出产业化带动, 对相关生物质发电企业、秸秆收购企业, 加以培育、扶持, 实施税收等优惠, 并协助市场推广和拓展。另一方面, 加大秸秆禁烧补贴、秸秆青贮补贴、秸秆沼气菌种费补贴、秸秆反应堆技术补贴等方面的实施力度, 将秸秆还田、打捆、青贮等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并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的补贴力度, 真正调动农民主体正确处置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
2、强化合作机制, 构建处置利用秸秆的有效平台
政府应与相关企业充分合作, 努力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实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针对不同农作物秸秆特质, 通过组织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科技攻关, 找出低成本、高效率和少二次污染的秸秆利用方法与途径, 变废为宝。要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加强农民主体之间的合作, 以土地集约化经营, 着力解决农民土地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 为秸秆规模化回收利用提供可操作空间。
3、强化管理监督, 建立秸秆禁烧的工作网络
各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都要建立相应的秸秆禁烧工作组织, 农林、农机、环保、交通、公安消防等各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形成秸秆禁烧和加强综合利用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明确职责、突出问责, 一层一层传递压力、一级一级落实责任, 特别是充分发挥乡镇、村等基层组织作用, 建立快速反应、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要构建预警机制, 把秸秆禁烧工作提前纳入工作计划进行统筹考虑, 加强农忙收割期间的田间巡逻工作, 真正做到发现在早、预防在先、处置在小。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 把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细化纳入到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
4、强化宣传培训, 营造秸秆禁烧工作的良好氛围
每年“三夏”、“三秋”时节, 提早一个月展开舆论宣传攻势,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强对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先进典型的宣传, 及时曝光反面事例。要注重宣传秸秆焚烧对土地和环境的破坏, 同时注重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教育广大群众自觉抵制秸秆焚烧, 主动参与和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同时要积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服务组织作用,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 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基地, 切实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技能。
参考文献
【秸秆焚烧的法律治理】推荐阅读:
禁止秸秆焚烧08-07
不焚烧秸秆的建议书07-02
焚烧秸秆宣传制度10-24
露天秸秆焚烧工作方案08-28
禁止秸秆焚烧实施方案06-27
环保卫星远程监控秸秆焚烧火点10-01
焚烧的词语解释05-27
禁止露天焚烧的汇报09-05
丰泉环保:垃圾焚烧的和谐梦想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