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综合规划

2024-06-06

优化综合规划(共9篇)

优化综合规划 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明显, 水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时空分布不均衡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与规模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 必须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在水资源自然配置格局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的人工配置, 注重开源与节流, 利用与保护;协调好水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代内与代间的矛盾;促进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有机结合, 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大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

为提高我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能力, 2006年, 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涉及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 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 人工增雨技术, 长江、黄河等重大江河综合治理及南水北调等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治理开发的关键技术等重大水资源配置与综合利用战略。《纲要》的实施, 为国家和地区水资源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取得了系列理论与技术的原创性成果。

一、我国水资源的配置与开发进展

我国的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支撑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尚且不足。加之,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问题最为复杂、应对最为困难的国家, 国际上尚无可供系统借鉴的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此, 各地各部门依据《纲要》, 结合自身在地方科技规划中进行了相关部署。

相关部门在水资源评价、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设立了多个科研项目, 如表1所示;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1. 水资源科学与技术体系建设

以原创性的“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为统领, 以天然水循环过程 (包括大气过程、地表过程、土壤过程和地下过程) 、社会水循环过程、水生态过程、水化学过程和水沙过程间的多向反馈作用为主线, 以监测、模拟、评价、配置、调度、保护与管理为核心, 以原型观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科学与技术体系, 增强了我国水问题的综合应对能力, 促进了本领域的科技进步, 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 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水资源监测与评价

我国初步建立了基于天基、空基的水资源整体监控框架, 基本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中对水资源监控的需求。与地基相结合的多圈层、多过程的立体监测技术体系, 可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水沙、水生态过程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与效率进行监测;同时, 多源数据多时空尺度同化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对于水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属性, 及其“量、质、效”三方面的特征, 我国已初步构建了系统的评价方法。在突破传统以径流性水资源为评价对象的同时, 形成了以大气水汽通量解析为基础, 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可控性、有效性相结合的层次化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技术体系。

3. 水资源配置与调度

我国建立了集多水源、多目标、多用户于一体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技术, 可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在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如雨洪资源、海水淡化以及苦咸水的利用取得了系列突破。

基于“长短嵌套、滚动修正”的多目标调度理论与技术体系, 对于复杂水利水电工程群的防洪、供水、发电、泥沙、生态、环境等目标实现了联合调度。

4.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按照“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思路, 我国已建立污染防控理论与技术体系, 并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模式方面取得突破;以水生态服务功能为核心, 建立了包括工程性生态修复、生态需水核算与调度在内的水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

基于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多维均衡调控以及“八大总量控制”综合调控的需要, 我国已建立了相应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同时, 加速水资源管理体制创新, 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现代水资源管理;构建了初始水权分配、全成本水价、阶梯水价定价与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技术框架, 强化了对竞争用水条件下水资源管理的支撑, 实现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

5. 大坝建设及水能资源利用

伴随着大规模水库大坝建设的实践, 我国筑坝技术快速发展,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大坝建设中被广泛应用, 坝工结构设计、基础和高边坡处理、大江大河导截流、高水头大泄量泄洪消能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了100m级高坝、200m级高坝和300m级高坝建设的多级跨越, 世界最高拱坝、最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高碾压混凝土坝都在中国, 特别是三峡、小浪底、二滩、小湾、龙滩、水布垭等一批规模宏大的世界级水利水电工程先后建成并正常运行, 标志着我国筑坝技术已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筑坝技术的进步为大型水库大坝工程的安全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我国在200米级高坝建设方面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已建立较为系统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我国水资源配置与开发的技术突破

我国十分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特别是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的研究。《纲要》实施后, 相关技术取得突破, 支撑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 水资源优化配置科技水平取得新突破

随着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与水资源评价、合理配置、科学调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水资源在经济与生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更趋合理, 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科技手段不断完善, 水资源管理主要控制指标的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目标逐步推进, 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持续提升, 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三条红线”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 构建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奠定了技术基础。

2. 水资源保护科技水平取得新进展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水资源配置和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研究、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等一系列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为有效应对松花江污染、太湖蓝藻暴发、珠江咸潮上朔等引发的危机, 为综合治理洞庭湖、鄱阳湖, 科学开展流域和省级地表水水功能区划、保护重要水源地以及适时开展重点地区、河段、湖泊生态调 (补) 水提供了技术支撑。水资源保护工程实践取得突出成绩,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和水源区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科技含量大幅提高。

3.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水平取得新突破

利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重点解决了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劣质水处理难题, 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累计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目标。节水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水平不断提高, 节水技术和产品广泛推广与应用,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量大幅提高, 居民用水器具节水标准稳步提升, 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目标提供了技术途径。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 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1。

4. 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管理水平取得新突破

三峡、小浪底等一大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表明我国已具备建设世界一流水利工程的能力。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大型渠道混凝土摊铺机、超大型预冷强制式混凝土拌合楼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和应用, 极大地提升了水利工程施工的现代化水平。混凝土拱坝、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土质心墙堆石坝等先进坝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混凝土高坝的仿真和温度荷载计算、接缝止水结构和材料、土工模型试验技术、高坝静动力应力应变分析等取得突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取得重大进展。取得了三峡船闸关键技术、大型渠道混凝土摊铺成套设备、多级孔板消能泄洪洞的研究与工程实践、新疆北疆供水工程技术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5. 水利信息化科技水平取得新突破

通过对卫星遥感遥测技术、激光测量技术、超声波测量技术、复杂水问题模拟仿真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 自动传感技术和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实现了基础数据的实时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 骨干网建设日趋完善, 水利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公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国家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信息系统建设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水利信息化手段和水平大幅提高的助力下, 传统水利行业焕发出勃勃的现代生机。

三、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纲要》的实施促进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加速了对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 同时, 为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障了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

1. 提高水资源合理配置能力

综合考虑水权、水市场、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提出了全要素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启动了“黄河健康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东北地区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等项目, 对我国维护河湖健康、流域生态调度、河湖水环境改善产生重要作用。

2. 创立“量—质—效”多过程的联合配置模式

综合考虑了水量、水质、效率与效益的联合配置, 提出了“量—质—效”多过程的联合配置, 攻克了南水北调工程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运行风险管理等重要工程建设中的配置、调度、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 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进度。

3. 技术攻关取得实质进展

雨洪资源利用潜力评估技术、利用模式开发技术、经济适用的雨洪控制和利用技术等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对海河流域、白城农业生产及北京城市实现雨洪利用与有效调控, 以及建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心区雨洪利用示范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4. 重大水工程综合治理关键技术获得突破

黄河等重大江河综合治理及南水北调等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治理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 解决了南水北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中的诸多重大技术问题, 保障了南水北调工程质量和进度, 同时, 实现了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实时调度与安全运行, 发挥梯级水库发电、拦洪、削峰、错峰综合性作用, 如表2所示。

四、目前我国水资源配置与开发仍面临着挑战

近年来, 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趋明显。

1. 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用水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局部地区缺水问题和用水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更加复杂。水资源评价、水资源预报、水资源配置和水资源调度等的技术体系尚未完备, 对与水循环伴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 (包括水沙) 的综合调控技术还很欠缺;干旱等极端条件下水资源应急管理和应对措施研究不足;地下水监测、开发利用和保护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实用、高效的除氟、除砷、苦咸水改良技术和设备依然缺乏;解决时空上调控、配置水资源的能力和手段还很单一。

2. 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江河湖库污染、河湖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与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还比较普遍, 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还缺乏有关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的战略性和原创性研究;水环境治理的应用技术自主创新技术能力较差;对于生态系统的状况评估、生态健康标准、水环境承载能力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不足;水污染或生态破坏引起经济损失定量评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生态补偿机制、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等研究亟待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水土保持对江河泥沙演变的作用及其机理、生态脆弱地区植被恢复等问题尚需深入研究。

3. 水能资源开发与管理亟待加强

水能资源开发与管理仍将是我国水资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点, 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储水设施的需求, 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 即在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根据2020年水电装机达到4.2亿k W的发展规划, 2020年以前还需大力发展水电并建设一批300米级的高坝工程, 这些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震烈度高、已有经验和规程规范难以满足建设的技术要求, 复杂恶劣条件下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生态友好的水工程建设理论与技术等亟待突破;梯级水库的调度与安全管理、生态友好的开发技术面临诸多技术挑战, 未来水能开发多涉及国际河流, 跨境水资源管理、监控技术也非常迫切。此外, 水的能源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自“十五”以来, 由于能源开发主体企业化, 水能资源开发技术的研发科学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发, 缺乏主管部门的支持, 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缺乏国家层面的引导, 影响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总体水平的提升。

五、新形势下的技术调整与对策建议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但也存在严峻的挑战, 需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部分调整, 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1. 提高水资源合理配置能力

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 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方向, 需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与技术研发;同时, 突出沙漠地区、产业密集区、资源与能源开发密集区、满足山区脱贫需求等的水资源开发技术。

2. 创立了“量-质-效”多过程的联合配置模式

开展面向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的“量—质—生态—效益”联合配置技术、常态与极端情景相结合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研究。增加智能水网建设与管理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人工增雨技术方向, 要补充空中云雨资源的综合调节技术。

3. 加强长江、黄河等一批重大江河综合治理

在进一步深化研究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同时, 突出河湖连通与中小河流的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治理相关理论与技术。南水北调等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治理开发的关键技术, 需要从规划施工建设向调度管理转变, 创新调度理论与模式, 建立大型、复杂水利工程群风险调度理论与技术体系。

4. 若干重大技术调整设想

针对当前水的能源属性未得到应有重视的问题, 建议在水资源领域增设若干研究主题: (1) 将水能资源列入水资源优先主题的范畴开展。 (2) 将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 生态水工程技术, 水能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调度技术列入未来的研究目标。 (3) 将国际河流的水资源 (包括水能) 的开发作为专项开展。 (4) 针对未来复杂地形下特高坝的建设需求, 开展复杂条件下的高坝建设技术研究。

六、新形势下的对策与建议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多目标决策的系统问题, 必须应用系统理论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传统的水资源配置存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强调节水忽视高效、注重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而忽视水资源充足地区的用水效率提高、突出水资源的分配效率而忽视行业内部用水合理性等问题, 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必须采取以下建议, 确保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体制机制

针对当前实施中存在的重复部署问题, 后续部署中将进一步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 统筹考虑国家与地方的相关发展规划, 鼓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规划实施, 促进相关部门计划的有机结合和高效实施。针对当前实施中存在的“小、散、全”问题, 后续部署中应突出重点方向, 选择重点项目, 整理各领域优势资源, 进行高强度、集中式的科研投入和攻关, 切实提高研发效率与效益。

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加强水资源领域科技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支持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进行成果转化, 鼓励有关部门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领域。

3. 强化产学研结合, 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通过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方式,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优势企业联合, 实现科研、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等紧密结合。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日益严重, 加强我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简称《纲要》) 实施以来, 在《纲要》的指导下,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状况、取得的技术突破、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面临的挑战与任务调整, 以及对《纲要》未来支持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政策

注释

1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实施中期评估调研组调研组系列调研报告:《水和矿产资源领域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优化综合规划 篇2

彭 陈 发

摘要:本文以温州市900MHz数字移动网络为例,从无线网络的规划到基站硬件的调整

及软件参数的修改,分析了GSM网络优化的思路,并介绍了一些网络优化的经验。关键词:GSM 网络规划 工程检查 网络优化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 of GSM Network

目前GSM网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仅仅几年时间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以温洲市为例,自1996年年初建网到现在,用户数已超过46万户,全地区建成基站427个。因此加强网络 优化,搞好运行维护是提高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关键。一个完善的网络往往需要经历从最 初的网络规划、工程建设

投入使用,到网络优化的历程,并形成良性循环。GSM网的网络规划

要取得良好的运行质量,必须进行合理的网络规划。在网络规划过程中,如果站址选 择及频率规划设计合理,则在以后的运行维护工作中,可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网络中 存在的先天性不足问题也相对较少。

1.1 站址选择

站址选择在建网初期相对较为容易,主要是为解决无线覆盖问题。但在网络不断扩容 的过程中,特别是已具相当规模的今天,覆盖问题只存在于极少数山区及市区的地下室与 部分室内娱乐场所,已不是主要问题。因此,站址选择的思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解决 高话务区的高阻塞和盲

点问题。目前温州市中心区域基站间距仅400m左右,且在市中心高话区内已有20多个微蜂

窝组成一个连续覆盖的环,为宏蜂窝吸收了大量话务量,减轻了负担。但目前市区高话务 基站TCH(话务信道)阻塞率仍较高,如公安外事楼(1)、华联(1)等扇区每线话务量仍高达 0.79Erl,TCH阻塞率在1

0%左右。因此决定将中心区内已有基站的天线高度降低,根据具体地形大力寻找新站,对 于娱乐场所及商业街则可通过增加微蜂窝来解决。

1.2 频率规划

频率规划对网络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温州市话务区基站间隔距离很近,且 频率资源相对较为紧张,仅10.6MHz。其中有5个频点留给微蜂窝用,因此频率复用密度较

大。若规划不当,基站之间必然存在大量同频及邻频干扰,影响网络质量。温州现有网络 频率复用模式为12+12

+9+9+6,最大的BTS(基站)配置为6+5+5。因为频率资源不够,目前第六个TRX(收发 信机)已被闭住。我们在进行频率规划时,为避免 BCCH(广播控制信道)频点之间邻频干扰,在常规方法上将部分频点互换(即交替将第一、二两个频点交换)。

在6期网络扩容时,GSM将拥有14.4MHz的频率,BTS配置将扩展到8+8+8的模式。

在进行频率规划时,可有两种方案选择,一种是在目前的基础上扩充为12+12+9+9+9+6 +6+4模式;另外一种则为15+12+9+9+9+6+6+1模式。前种方法可使系统拥有尽可 能大的容量,但网络质

量相对受到限制,而后种方法则因BCCH频点复用密度相对宽松,因而频率也相对较为干净,相对前者,系统可获得较高质量,但容量则受到限制。在话务分布较为均衡的地区建议 使用前者,而话务量分布极不均衡的地区,如某些扇区话务量很低,而某些扇区阻塞率很 高,则建议使用后种方

案。基站硬件的优化

GSM网络在建网或扩容时,普遍存在周期短,速度快的现象。因此无论在工程中还是 在规划中都留下一些质量问题,需要在优化中找出并解决。在优化过程中,对温州地区所 有基站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工程遗留问题:

(1)基站经纬度有误

在实地路测中,发现少数基站的实际经纬度与规划中的经纬度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选址中碰到困难,最后不能按设计中要求确定,要将基站移 至其它地方。但规划数据库中未能到得更新,仍按原计划规划其相邻小区及频率,因而造 成很多相邻小区漏做或

做错。如白象基站,该站原来掉话率一直很高,发现此问题后,按实际地形重新规划邻区 及频点,即恢复正常。

(2)扇区错位及方位角有误

此种问题在测试中发现最多,特别是在各郊县。如城关基站的一、三扇区错位,三洋 电器基站的二、三扇区错位。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系馈线从天线接至BTS时因标签不对 而接错。此外,部分基站三个扇区都存在方位角偏离。在温州,基站三个扇区在常规状态 下方位角分别为90度、2

10度、330度。但实际上部分基站的方位角偏离较大,偏差达45度。上述现象造成大量基 站间切换失败率很高,并引起切换掉话。经过整改后,性能大大提高。

(3)分集接收天线间距过小,收发天线不平行

采用分集接收天线时,若收发天线间距在3m~5m时,则可达到理想效果,获得3dB增

益。但目前温州除了邮电局楼顶上采用铁塔外,其它基站一般都采用桅杆,呈田字型,天 线置于每个端点上。很多收发天线的间距过小,在1m之内。这样很难获得分集接收的效果。此外,部分收发天线

根本不平行,有的甚至发送天线就指向接收天线,有的收发天线前方不远处立有很高的铁 杆,这样很容易造成信号被挡返弹,产生干扰。

(4)天线被挡或朝向长条形建筑物屋顶

目前很多基站都设置于居民区,因采用桅杆结构,很多基站的第一扇区都朝向长条形 屋顶,难以吸收话务量。虽然处在高话务区,但话务量却很低。如市区的金远及银都花园 两站,都处在长条形居民楼上,原来第一扇区话务量一直很低,后将其发送天线移至墙边,指向马路,并适当调

整倾斜角,话务量上升很快。每线话务量由原来的0.15Erl上升至0.385Erl,大大缓解了

周围基站的压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5)天线高度过高

在建网初期,因用户规模较小,一般采用大区制基站,使用铁塔,以增加覆盖范围。但在经过数期扩容后,天线的高度应下降,否则会对周围基站造成干扰,同时也造成越区 覆盖。

在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现场勘测及硬件整改后,温州的网络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市区网络上行质量(等级0~5)由原来的96.24%提高至98.10%,下行质量由97.96%上升 至98.85%,TCH阻塞率由1.92%降至0.14%,SDCCH(独立专用信道)阻塞率由1.75%下降至

0.10%,TCH呼叫成功率由9

7.02%上升至98.24%,SDDCH呼叫成功率由88.39%上升至95.83%,TCH掉话率则原来的2.98%

下降至2.26%。软件参数的优化

(1)首先要确保网络的参数设置正确,特别是对于新开通的基站或新割接的基站。如 在一次割接中,瑞安地区原来只有2个BSC(基台控制器)来控制所有的基站,即BSC3和 BSC11。割接后,新的BSC21、BSC22、BSC23投入使用。结果发现割接到这三个BSC的所有

BTS掉话率均很高,但割接前

正常。经仔细检查发现系因开通时数据建错造成。因为新的BSC开通时,从MSC(移动交换

中心)至BSC需经过TCSM(码速率变换与子复用器)。目前NOKIA系统的TCSM可将4路压缩成1

路,然后传至BSC。由于BSC需通过MSC与OMC(操作维护中心)相连,因此需专门占用一个时

隙,用于X.25协议,而每个TCSM均需一个时隙作为七号信令来控制话务。因此,对应于每个BSC的第一个TCSM,相

应的会有2条直通连接(即64kbit/s)。而对于其它TCSM则应只有一个直通连接(只有7号信

令,而无X.25)。但工程师在开通新的BSC时,给每个TCSM均设置了两条直通连接。而MSC

端仍按常规作法,导致MS

C与BSC相应的电路不匹配,分配的信道只要使用这些电路,马上就会产生掉话。而MSC对

每个BTS电路的分配是随机的,因而造成所有基站掉话率都高,修改后即恢复正常。此外,有一新开通基站,投入使用后发现第三扇区掉话率很高,达36%,而一、二扇区正常。检查发现第三扇区的TRX6,Abis接口(BSC至BTS)的时隙分配错误,本应为11、12时隙,但却分配成12、13时隙,而

BTS端的BRANCHTABLE(分支表)仍按常规方法分配成11、12时隙,造成时隙不匹配,从而引

起高掉话率,后将TRX6删除重建后,掉话率即下降至1.9%,恢复正常。另一新站“综合楼 ”开通后,掉话率较高,达6.9%。实施测试发现该基站很难与其它基站进行切换。在移动过程中当其它的信号高 于综合楼基站的信号30dB,仍不能切换至其它基站,最后导致掉话。检查后发现powerbudget切换开关设置成OFF,从而造成上述现象,将其设为ON后即恢复正常。

(2)可从MSC、BSC告警中获得网络不正常信息。如当相邻小区数据配置有误时,或如 邻区的BCCH、BCC(基站收发台色码)、LAC(位置区码)等不对时,造成切换失败掉话,都会

在MSC及BSC中产生告警。因此,须经常从MSC、BSC中查看告警记录。此外,每打一个电话,都有一个相应的代码

与之相对应。对于NOKIA系统称之为CLEAR CODE的,其中无线部分的CLEAR CODE主要存在于B13到B1D。如上面提及的TCSM设置有误或插板坏时,便会产生B16CLEAR CODE。因此,可通过分析CLEAR CODE来发现网络存在问题。当发现某一CLEAR CODE突然增多时,可在MSC里跟踪与此CLEAR

CODE相关的中继电路和基站。如有一段时间,温州用户反映通话中存在严重的回声及单向 通话,通过MSC端跟踪发现,单向通话主要存在于某几条PCM(脉码调制)线上,进一步对这

些PCM检查发现系因DDF传输架跳线错误造成。改正后即恢复。用类似方法发现造成回声的原因是MSC软件版本升

级时,MSC中ECU(回声消除单元)硬件芯片,与软件不匹配引起回声。将ECU单元更换后,回声即消失。

(3)可从OMC的统计信息,经过分析来发现不正常的原因。如部分基站掉话率较高,但 BSC中无告警,在OMC中分析发现,这些基站部分TRX的上、下行链路质量很差。对TRX进行

环路测试后,发现其驻波比很高,将TRX更换后即恢复正常。有时发现整个扇区内所有TRX 的上行链路质量都很差,但下行链路质量不错,而且频率规划无问题,后更换RTCC(远端调谐控制器)后,掉话率 即下降。此外,OMC中有一种网络优化工具(NOKIA系统)称之为CELL

DOCTOR,可通过它来统计每个TRX的占用时长、每个扇区的平均通话时长,分析小区间是

否存在频繁切换以及是否从来无切换,从而相应的修改切换控制参数,并删除不必要的相 邻小区,以减少邻区测量,减轻系统负荷。

(4)在高话务区,很多基站掉话发生在切换过程中,因找不到空闲信道而掉话,这些 基站的TCH阻塞率一般都很高,如龙港地区中心站每线话务量均在0.8Erl左右。可以通过 以下几种方法使话务均衡:

①可修改基站配置,根据实际话务量来配置该扇区的TRX个数。如长虹基站,原来配 置为3+3+3,但第一扇区话务较少,而第三扇区拥塞严重,将其改成2+3+4后,第三扇 区的每线话务量即由原来的0.649Erl下降至0.53Erl,TCH阻塞率也下降至0,但话务量却 上升了2.1Erl。

②可根据实际话务分布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如当某一区域话务量特别高,可将两个扇 区的天线方位角加以修改,共同指向此区域。

③对于未满配置的基站,可用增加Prime

site(简称PS)的方法来吸收话务。如龙港基站原来配置为3+3+3模式,将3个PS与其相连,PS与宏蜂窝共用天线。通过修改入和出的PMRG(切换门限值),即可控制话务流向。其中

由宏蜂窝切入PS可设置成-15dB左右,而由PS切入宏蜂窝则可设在10dB左右,具体值则需

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此外,如果话务量集中在宏蜂窝附近,则还可为PS设置umbrella handover。即只要PS的 信号电平满足一定值,则可切入PS。经过一定的监测和调整后,效果十分理想,每个PS吸

收的话务量都在5Erl左右,最高的达6.2Erl,从而使阻塞率下降,掉话率也相应的下降。

(5)借助仪表来分析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如用频谱分析仪来测量上行干扰。有一段时 间,市区大酒店基站第一扇区上行干扰严重,BSC中观察其空闲信道干扰等级均为4。因从 天馈线下来的信号经过RMUJ,分成6路,经放大后至每个TRX,使用频谱分析仪,将其连至

RMUJ(接收多路耦合器),如图1所示,对分集接收的信号在基站工作和基站断开两种情况下进行测试,测试结果 表明,该扇区不存在同频或邻频干扰,且该基站干扰曲线不存在波峰和波谷,相对较平滑,因而排除了外部干扰(如直放站)的可能。后在测试过程中发现若只用主集接收,而断开 分集接收,则上行干扰

消失,因此怀疑RMUJ硬件单元故障,将其更换后,即恢复正常。此外还可使用7号信令仪,通过分析A接口或Abis接口的信令流程来分析某些基站的掉话原因。

图1 频谱仪与基站联结图

(6)通过实地路测,可获得基站的覆盖情况及切换情况,从而得到某些OMC所不能提供 的信息。如市区桃园居第三扇区掉话率高达6.7%,掉话原因显示为射频掉话,经实地路测 后,发现该站由于天线较高,存在越区覆盖,产生孤岛效应。

(7)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可使用一些新技术,如下行功率控制,DTX(不连续发送)及跳 频等,减少网络存在的干扰,并降低掉话率,从而使网络质量进一步提高。必须注意,在 开启上述新功能时,网络中一些相关的系数也必须随之修改,如目前温州网络使用基带跳 频,首先必须将因上、下干扰而允许小区内切换这一功能关闭。其次,对于因质量而切换的门限电频HO MARGINQUAL予以修改,因为未使用跳频时,通话过程中,如未发生切换,则固定占用某个时隙,质量较为稳定,但使用跳频后,则在扇区内所有的TRX上跳动,质量不稳定,在等级0~7 上下波动。当此门限值设置很小时,会产生频繁切换,因此,应将QMRG由0dB调为4dB。此

外,对切换的算法也需

适当加以调整,如平均窗口大小、总的抽样个数Nx及满足条件的个数Px等,都需在开通

频后,进行长期的观察,根据OMC中的统计资料,加以分析,并逐步调整。否则很难达到 理想的效果。结束语

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综述 篇3

1 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的概述

1.1 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

由于河道两侧经常性地受到两侧河水的冲刷, [1]使得河道经常发生改变, 按照河道变化规律及抵御自然灾害要求, 在水利工程建设及航道规划过程中为治理、改造河道形成的规划称为河道整治规划, 通常以流域规划为基础, 并成为流域治理的组成部分。

1.2 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的类型

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主要根据一些特点进行划分, 例如河道的特性、水利的特性及河道的整治特点, 河道的岸边基本是基岩, 每年都会被水流冲刷下大量的石子, 其中存在许多的大粒沙子, 和卵石, 并且由于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河床的一侧渐渐被冲刷的程度更强, 而且一些弯的河流更为蜿蜒, 这些蜿蜒的河流对水利综合规划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另外, 许多河床下的肥沃土壤也渐渐被冲刷殆尽, 有些河道在平原则形成蜿蜒曲折河道。水利的特性影响河道的形状, 水利为人工开采的水库, 利用水利进行发电或者灌溉农田, 有些河道适合水利设施, 而有些并不适合, 河道整治规划应结合水利设施的特点, 使得水利发电和灌溉农田获得最大的收益。河道的整治特点, 整治工程的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尤其是黄河和长江, 这些流域较为广阔, 为整治工程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只有按照河道的特点进行整治, 最终才能在水利发电、水利灌溉农田方面获得最低收益。

1.3 河道整治规划对水利综合规划的影响

众所周知, 物价正在飞速发展, 水利工程的建设费用也逐年递增, 既阻碍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利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工程类型, 但是水利工程具有极大的变动性, 水利经常性的受到月球带来的潮汐影响, 给水利工程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经常性的使得水利发电设施周围堆积一些泥沙, 对水利设施带来一定的损害, 最终使得河床降低, 而且水利设施及其消耗水资源, 灌溉农田耗水量及其庞大, 水利发电使得水资源很大一部分被消耗, 最终使得河道里的水量减少, 进而水利工程的水利发电量减少, 循环往复, 水量愈发减少, 而且河道的泥沙中存在许多的微生物, 最终使得水利设施被腐蚀, 而且有一些水流急, 水量较大的河道经常把各种水利设施的部件冲刷掉, 而且当遇到洪水时, 水利设施就需要大面积的维修, 给水利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2 水利综合规划下的河道整治规划措施

2.1 水利农业灌溉规划下的河道整治程序

水利农业规划主要包括水利发电、农田灌溉和防洪计划。[2]其中农民最为关心的就是农业水利灌溉规划, 水是万物之源, 农业是生活的基础。目前, 水利建设工程已经采取阶梯式灌溉方法, 政府也应出台一些相应的补助政策, 例如给利用节水灌溉方法的农民一些相应的补助, 而采取罚款政策, 对于一些浪费水源的农民进行罚款, 另外, 普遍宣传农田水利建设, 政府应走群众路线, 应用合理配置水源的手段, 精确地分给每家每户确切的水量。应用合理配置水源的手段, 精确地分给每家每户确切的水量, 而且, 引进拥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 邀请一些对水利工程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到实地访查和演讲, 传播专业知识, 教授如何解决日常高发的机器故障、人员不足、机器保养等问题, 最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工资表, 按照平时工作表现计算提成和分红另外, 因为有限的政府经济帮助, 拉拢其他企业投资水利建设也是很好的方法, 因为企业有许多拥有高科技的技术型人才, 也可以持续加大投资, 这对水利建设工程的改革能够起到很好地加速作用。综上所述,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目前促进农业增产的重要举措。

2.2 水利发电规划下的河道整治规划措施

目前水利发电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工程, [3]由于我国水资源较多, 目前整治河道以满足水利发电这一举措势在必行, 水力发电是利用潮汐现象, 利用水位的重力做功, 进而发电, 能支持水利发电的河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例如水流量大, 水流急, 泥沙少等特点, 水利发电坝区河段整治规划是配合水利枢纽工程设计, 研究枢纽上下游局部河段的整治措施, 控制枢纽上游近坝段的河势, 保证泄水建筑物、电站的正常运行和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畅通, 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这项规划对于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尤为重要。

2.3 水利防洪规划下的河道整治规划措施

近几年, 在夏季的多雨时节, 洪水灾害频繁发生, 给当地的居民和百姓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损失, 甚至带走了最为宝贵的生命, 虽然水利防洪建设日趋于完善, 但是水利防洪尚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 应从多方面分析洪水到来的原因, 因地制宜, 了解当地的洪灾特性, 并通过河道水流特性, 进行河道改造, 模拟洪水到来的想象, 预测受害损失, 制定新的防洪水面标准, 另外建造防洪保护区域, 例如将一些窄的河道进行拓宽, 做好疏通水流的准备, 使得当灾害到来时, 河道里的水面不会过高, 另外, 应用有效的洪灾预测技术, 使得居民能在第一时间撤退, 保护人身安全, 而且, 政府应像居民大力普及洪灾到来前的自然现象, 并多次模拟灾害到来时的自救方法。只有在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 水利防洪规划下的河道整治措施才能发挥大最大功效。

3 结论

众多周知,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多地少, 水资源短缺, 随着水利建设的高速发展, 全世界可利用的淡水总量正在逐年减少, 现阶段, 水利建设发展极其迅速, 由于水利建设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致使许多河道的水平面下降, 也产生了水量减少的现象, 用来农田水利灌溉的水源也渐渐不足, 最终使得水利发电建设获益减少, 而且, 近几年, 在夏季汛期到来时, 洪水灾害频繁发生, 这些都与河道的形体有关, 因此, 制定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戚振宁.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下城市河道整治措施分析[J].中国水运, 2011 (1) :136-138.

[2]高峰.河道整治排洪减灾——浅议提孜那甫河下游河道的防洪问题[J].中国水运, 2011 (2) :78-79.

优化综合规划 篇4

作者:sanmeng

随着国际上3G商用网络推出的增多,以及中国3G执照发行的临近,3G网络规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因为前期网络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的结构,对网络投资以及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将来网络发展的基础,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3G网络的规划与设计。WCDMA的网络规划及优化与GSM有很大的不同,在此仅对WCDMA网络规划及优化面临的一些挑战做一简单介绍。

WCDMA在变革中诞生

众所周知,GSM由于其优越的开放标准及其良好的兼容性,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的主要标准并吸收了超过全球70%的移动用户,尤其是从今年以来,在全球新增用户中,有超过80%用户选择了GSM。但是,随着数据业务的普及及互联网的发展,终端移动用户对业务种类的多样性,以及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UMTS应运而生。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一的WCDMA由于其良好的兼容性及可发展性,是目前GSM网络的自然演进,得到了广大运营商的青睐。WCDMA所提供的可变速率,多业务能力,为运营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也为网络规划及优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由于WCDMA要提供可变速率的多业务能力,又要考虑网络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故和GSM相比,其网络复杂程度大为增加。特别是在无线接口方面,业务的不同对空中接口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使用网络,WCDMA系统引入了许多新的技术及特性,这些都和GSM大不相同,相应的WCDMA网络规划和优化也和以前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复杂程度大为增加。

规划成功的WCDMA网络

网络规划工作通常包括初规划、详细的网络规划和网络优化等内容。初规划是在进行详细的网络规划前,基于运营商业务发展计划及投资计划和质量目标,进行初步容量及覆盖分析,确定网络配置,从而为运营商提供经济的解决方案的过程。这是网络规划工作的初始阶段,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

初规划通常由功率预算、小区大小评估、覆盖及容量的计算和初始网络配置评估等内容组成。由于WCDMA系统的复杂性及业务多样性,其初规划工作更显得尤其重要,需要考虑的输入参数也较多。一个好的初规划要考虑到规划方案的经济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既要满足近期网络发展目标,又要考虑到长期发展及新业务的推广。因此,基于运营商长期商业模式的话务模型是初规划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输入。

在WCDMA中,无线频率的复用因子为1,同一频率被分配在所有小区中,所有空中接口连接发生在同一载频上,同时进行操作的用户数量对接收机的噪音水平及接收灵敏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WCDMA是一个干扰受限的系统,干扰控制在WCDMA网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WCDMA网络中,负载和灵敏度分析都需要干扰控制,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网络容量。干扰评估在覆盖区预测阶段已经至关重要。因此,干扰余量是初规划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参数。

小区呼吸是WCDMA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小区呼吸即指小区的覆盖随着网络用户数的增加,网络负载增大而减小。因此,容量和覆盖规划在WCDMA中不再是两个分开的任务,而是很大程度上交织在一起,需要平衡后综合考虑。用于小区呼吸的链路预算的余量值被称作干扰余量。在初规划阶段,网络的覆盖计算必须基于合适的负载目标,必须考虑到网络增长的因素来设置合理的干扰余量值。负载目标选择过小将导致用户增长时出现覆盖问题,而选择过大又会出现网络投资成本过大不经济的现象,因此要慎重考虑,

WCDMA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多业务能力,不同业务(话音,数据)有不同的处理增益和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接收机SNR要求。在现有GSM覆盖规划过程中,基站灵敏度是不变的,每个基站的覆盖门限值都是一样的。在WCDMA中,覆盖门限是由用户数量和所有小区所使用的比特率决定的,因此针对不同的业务及用户数量,小区覆盖门限是不同的,覆盖区域是变化的。WCDMA的另一个特点是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业务的非对称性,通常下行链路的数据量要远远大于上行链路,因此在覆盖和容量规划中必须对不同的业务分别进行分析,且必须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都进行分析。

为了降低阴影衰落的影响以提高通信概率和降低掉话率,WCDMA引入了软切换技术。软切换为网络带来了软切换宏分集结合增益及软切换增益,但同时也为网络的容量带来了损失。这些增益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效果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需要分别考虑。软切换因子与容量有关,它可以决定除了正常业务所需信道外,实际所需的信道资源,在下行链路方向,每个软切换连接都会增加干扰,从而减低最大的可用容量。软切换还需要额外的BTS基带资源、通过Iub接口的额外传输容量以及额外的RNC资源。因此软切换因子也是需要考虑及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渐进的规划过程

详细的网络规划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在GSM网络中,详细的无线网络规划重点在于覆盖规划,而在WCDMA网络中详细的网络规划不仅要对覆盖进行规划,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干扰和容量进行分析,网络规划就是对受干扰影响的覆盖和容量进行不断研究及调整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折衷,网络规划的最终结果就是生成一些网络参数值,在优化阶段可以对这些参数进行调整。由于覆盖,容量及质量的密切关系,更由于WCDMA所引入的新的无线接口技术,如功率控制PC,切换HO,接入控制AC,分组调度PS,负载控制LC,资源管理RM等都引入了一些新的参数,因而参数规划及优化是WCDMA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常在网络发展初期,WCDMA是一个覆盖受限的系统,特别是由于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限制,往往上行覆盖是网络的瓶颈。由于所有终端用户共享基站发射功率以及小区呼吸效应,下行覆盖也会成为网络的瓶颈,因此可能需要增加传输功率使链路平衡。由于覆盖和容量是交织在一起的,因而引出了许多覆盖及容量解决方案。下面列出了一些主要的容量及覆盖提高措施:多载波,多(六)扇区,NOKIA智能覆盖SRC,塔顶放大器MHA,远端射频放大器,发射或接收分集,中继放大器,波束成型,微蜂窝,室内站及多层网等。这些都增加了网络规划及优化的复杂性。

除了WCDMA本身特点及其对网络规划要求以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必须考虑。WCDMA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必须与现有网络共存。对于现有GSM运营商需要考虑基于GSM网络的平滑演进,系统间干扰,与GSM共站以及系统间切换等问题。大部分WCDMA的运营商是现在GSM的运营商,因此,如何基于GSM向WCDMA平滑演进,如何在现有传输网络,电路及分组交换核心网中使用WCDMA是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为GSM和WCDMA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及不同的规划侧重,如何降低系统间干扰,如何充分利用现有GSM站点,以及实现顺利的系统间切换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即使对于全新WCDMA运营商,也要考虑系统间干扰及资源共享等问题。

网络优化是网络规划工作的自然延续,是不断提高网络整体质量的过程,可以使移动终端用户感受到网络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提高终端用户的满意度。网络优化将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使系统容量和覆盖最大化。网络优化包括每种业务类型优化目标的定义、网络分析以及网络配置和性能的提高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业务会有不同的质量目标,这也是WCDMA网络优化工作复杂的主要原因。另外,网络规划和优化也是一个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过程。当网络已被设计和建好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网络优化工作,从而找到网络的最佳工作状态。但是随着网络中业务量的增长,通常又需要进行网络扩容工作,因此又需要新的规划和优化工作,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WCDMA网络优势WCDMA网络比现有GSM网络功能强大,将提供更多更好的业务,但是网络规划优化工作也更复杂,对其工具要求也更加苛刻,所以网络规划优化流程和工具必须能够迅速适应网络中的新特性。网络规划优化工具必须能够集成无线、传输、电路及分组交换的规划工作,能够提供GSM和WCDMA结合的网络规划优化功能,能够提供网络测量数据的输入接口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等,这些是对网络规划优化工具的基本要求。

上面简单介绍了WCDMA网络规划及优化的挑战和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我们坚信,凭借NOKIA全球WCDMA网络规划及优化的宝贵经验,以及中国强大的在GSM网络规划及优化实战中成长起来的队伍,我们可以提交给我们的客户一个优质高效的WCDMA网络,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终端用户的质量需求,为我们的客户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质量竞争优势。

线性规划参数问题解法优化 篇5

我们先回顾问题及其解答:

已知满足条件在点 (2, 4) 处取得最大值, 求实数m的范围.

分析:要让函数z=mx+y在点 (2, 4) 处取得最大值, 则函数所表示的直线过点 (2, 4) , 且在区域的上方.

解:∵ (2, 4) 在区域的上边界上, 函数z=mx+y在点 (2, 4) 处取得最大值, 则m>0且区域在直线z=mx+y的下方, 由图可知:kAB<k<kBC.

又∵kAB=-2, kBC=-1, ∴-2<k<-1.

点评:逆向思维, 灵活理解, 恰当运用线性规划知识.

质疑一:问题要求的是m的范围, 给出的却是关于k的结论.如果仅仅是字母的差异, 并无大碍, 但k的范围也不是m的正确范围.

质疑二:目标函数z=mx+y在点 (2, 4) 处取得最大值, 但并不是说使取得最大值的点仅有 (2, 4) 一个, 结论中的范围应该是闭区间而不是开区间, 端点应该可以取得到.

质疑三:原有解法借用图象说服力不强, 特别是线性目标函数对应直线的斜率和边界的斜率一致或比较接近时, 图象的不足也就暴露无遗, 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言:形缺数时难入微.

另外, 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区分也不明显.

改进:只要在原有线性规划思想上, 变换角度来看原有问题可能更加方便.

如图1, 在原有可行区域基础上, 构造二元变量函数z (x, y) =mx+y, 找到可行区域中五个关键点O (0, 0) , A (0, 5) , B (2, 4) , C (4, 2) , D (5, 0) .

要使z (x, y) =mx+y在点 (2, 4) 取得最大值, 只须也就是可得m的正确范围为

在改进原有的解法中, 不等式组略复杂, 其实当可行区域图形复杂时, 中间许多步骤是可以省略的, 这时只需简化为即可.大家能够悟出其中的道理吗?

另外一方面, 解法中对端点的处理是比较到位的, 从而回避了原有解法中对图形的过度依赖.

总的来说, 上面的解法对线性规划中参数范围的问题具有通用性:将端点的函数值一一计算出来的, 其中最大 (小) 值就是目标函数的最大 (小) 值.

有了前面的经验后, 再来看下面一则类似的问题, 相信你可以很快准确完成.

【练习】如图2, 已知A (0, 5) , B (1, 1) , C (3, 2) , D (4, 3) , 动点P (x, y) 所在的区域为ABCD (含边界) .若目标函数z=ax+y仅在D点处使z取得最小值,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参考文献

配电网规划优化方法研究 篇6

1 配电网规划的特点

配电网络是指电网二次降压变电站直接输出或者是经过再次降压后向电力用户进行供电的网络。配电网络主要由架空线或者是电缆、降压变压器和配电所共同构成。通过配电网络能够安全、合理的将电能输送到用电场所。配电网络规划的核心思想是“随机应变”, 配电网络的规划一般具有非线性, 多目标、多阶段和离散性等特点, 具体而言其特点有以下4个方面。

1.1 非线性。

配电网络中由于具有异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变压器等设备的大量使用, 使得电网的非线性特征明显。另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频器等非线性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因此, 配电网络的目标函数是非线性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影响目标函数的决策值大多数是离散值。在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 对非线性目标函数的处理是非常的麻烦的, 并且占用内存较大。

1.2 多目标性, 多约束性和多阶段性。

占地面积和环境等诸多因素会影响到配电网络规划的效果, 因此配网规划是一个涉及了很多约束条件的多目标最优规划问题。在进行配网规划时要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考虑, 努力避免配网规划的短视行为和盲目性需要对电网做整体性的规划。另外, 配网规划应该分多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实施, 并且及时的对每个阶段之间的影响进行评估, 及时的对配网规划出做合理的修正。

1.3 协调困难。

在进行配网规划时经常会遇到, 多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 比如降低施工成本和提高配网可靠性之间的矛盾。因此, 在进行配网规划时要提前确定目标的优先级别。

1.4 不确定性。

现阶段社会发展迅速, 对电能的需求呈指数增加另外对电能的需求也会受到经济周期的作用另外还会受到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发电量、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负荷预测和后期投资等数据很难进行准确的预测。

2 配电网规划优化方法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随着配网规模的逐渐加大, 做出比较合理的配网规划难度逐渐增加, 需要对配网的规划方法进行优化。近几年来, 配网规划优化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配网规划优化方法一般分为配网规划优化法和启发式优化法。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2.1 配网规划经典数学优化法

配网规划经典数学优化法的种类有很多种, 并且该种类的算法是将配电网规划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准确的求解。经典数学优化法采用严格的数学描述, 充分的描述配网运行变量和决策变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得整个规划方案取得最优解。现阶段比较常用的经典数学优化方法有以下几种:0-1规划法, 非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法, 最短路径法, 网络潮流法和混合整数规划法等等。

经典数学优化法能够对电网规划进行准确的描述。但是, 这类方法计算量巨大, 占用计算内存大并且计算时间很长。该类方法一般适用在中小型配网规划, 对于大型的配网规划问题往往会出现“维数灾”的问题, 并且大型配网中影响决策的因素有很多种无法准确的进行描述, 及时能够得到结果也不一定是最优解。

2.2 配网规划启发式优化法

在工程实践过程中, 启发式优化法主要是考虑配网规划效果和配网规划效率, 并且现代启发式优化方法能够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

现阶段主要的启发式规划方法包括蚁群优化法、模拟退火法、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法和人工神经网络优化法等等。在上述几种优化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蚁群优化法。这种算法是一种多代理算法, 它具有正反馈、贪婪启发式搜索和分布式计算等特点。配网规划中蚁群优化法是将电力负荷作为所要寻找的食物源。

蚁群优化法具体原理如下所述, 在中低压配网中, 输电线路的规划以最小的支出费用最为目标函数, 主要包括线路损耗和线路投资两部分。

上式中, N代表输电线路经过的变电站个数, lk代表的是第k条输电线路的长度, Pk代表的是第k条线路所传输的有功功率, β代表的是输电线路的折算系数。在对配网进行规划建立目标函数时, 往往还要受到诸多条件的约束, 比如输电线路的容量不能够过负荷运行, 线路的电压损失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 输电线路要沿着城市街道进行铺设。

在已知变电站供电范围的情况下, 配网规划的数学模型, 如下面公式:

其中, 上式中ω为等值系数, k为线路编号, N为街道段号, lk代表电流, Imax为线路最大允许电流, s为负荷点编号, S为节点数, Vmax, Vmin为最高电压和最低电压。

在采用蚁群优化法进行配网规划时, 首先使用框架的形式将该地区的地理数据进行描述, 并且收集相应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数据对变电站的供电范围, 变电站的位置坐标, 负荷的坐标、负荷率, 街道的节点坐标和街道的段号坐标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然后利用计算机语言对相关的地理信息进行编程提取相应的街道段及其节点坐标、负荷坐标及负荷量等特征值, 然后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编号, 最后将电网信息统一录入地理信息知识库。

在对配网进行规划时将负荷作为蚂蚁寻找的“食物源”, 蚂蚁在铺线时根据相关的信息转移准则决定所选择的线路。

在人工蚂蚁i选择所前进的路径k时, 由具有启发信息的状态转移函数引导选路。其中状态引导函数如下:

其中, 代表待选前进路径中访问中负荷最多的街道, 为待选路径中最短的街道, 代表由转移概率所决定的街道。对于街道的选择, 采用顺次选择的方法选取合适的街道。蚁群优化法一般是采用伪随机比率作为选择街道的规则。

当某组蚁群中的人工蚂蚁完成了线路铺设后, 街道中的相关信息也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的更新。

(1) 当蚂蚁i没有经过街道k时, 则街道k的信息不需要进行改变, 即:

(2) 若当蚂蚁i经过街道k时, 则街道k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改变

在上式中, t代表当前时刻, t+1代表下一时刻, τ0代表街道信息矢量, Δτ代表街道信息变化量。

采用蚁群优化法解决配网规划问题时, 每个人工蚂蚁均可以但知道所属节点街道上的负荷数值, 进而选择前进的街道段。在采用该种优化算法的时候一般选择变电站作为蚂蚁的巢穴, 线路负荷作为蚂蚁食物, 人工蚂蚁按照上面的信息转移准则寻找相关的食物, 最后能够得到一个可行性的最优解。

总体而言, 相比与其他类型的启发式优化法而言, 蚁群算法能够很好的完成配电网的结构重组不需要对配网的连通性和辐射性等相关特性进行检验修复。

结语

通过对配电网规划优化方法的研究分析发现, 到目前为止, 配网规划研究已经获得了长远的发展, 并且配网规划优化方法也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必须注意到配电网络的规划具有非线性, 多目标、多阶段和离散性等特点, 目前的规划优化方法依然存在着收敛性和计算速度等问题的制约。经典的配网规划方法计算结果能保证解的最优性, 但是计算占用内存过大, 耗费时间长, 一般只适合于小型系统。配网启发式优化方法弥补了经典优化方法的不足, 但是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摘要: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配电网, 配电网的合理规划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本文从配电网规划的特点、经典配网优化方法和启发式优化方法等三个方面对配电网的规划进行研究。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优化方法,算法

参考文献

[1]电力系统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力百科全书 (第二版, 电力系统卷)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52—708.

[2]张李盈, 范明天.配电网综合规划模型与算法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 24 (6) :59—64.

高压配电网规划及其优化措施研究 篇7

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和配电3个环节构 成, 其中配电 是连接发电、输电系统和用户的重要环节。配电网规划由负荷预测、变电站优化、网络结构优化、潮流计算和可靠性分析等几部分构成, 其主要工作是通过分析配电网现状预测负荷增长, 来规划配电系统扩建和改造方案, 以达到尽量满足用户容量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线损、节约经济投入的目的[1]。换言之, 合理地规划 配电网能 够提高电 网的可靠 性和运行 效益, 确保电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配电网可分为高压配电网和中低压配电网2种, 相应地, 配电网规划也有高压配电 网规划和中低压配电网规划之分。高压配电网在接受上级电 源供电后可直接向高 压用户供 电或为下 级中低压 配电网供 电。较之中低压配电网, 高压配电网更加重要, 因此, 研究高压配电网规划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压配电网规划流程

配电网规划包括近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 以远期规划为指导, 通过近中期规划落实和调整远期规划, 采用配电网改造 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接线规范化, 不断优化网络结构, 提高配电网的适应性和供电性能。然而, 高压配电网规划和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在规划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高压配电网规划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1原始数据资料收集整理

配电网结构十分复杂, 配电设备 种类繁多, 且负荷预 测、变电站布局等过程中所涉 及的信息 包括相关 历史数据、规 划发展材料、导 线型号、相关 建设投资 参数、政策、环境 因素等, 数据量非常大。对这些原始资料的调查整理能够找出现有配电网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 为配电网规划提供依据。因此, 必须全面、合理地对原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以确保规划所需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采用层次分析法能够将配电网规划目标逐层分解, 最终确定影响网络的单项指标, 用以分析配电网综合性能。

2.2候选规划方案的确定

该过程需要通过分析配电网的运行状况、设备情况和网架结构等现状, 确定符合 当地需求 且可操作 的规划相 关技术原则, 以保证配电网规划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并综合考虑规划区域历史负荷、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建设规划等信息, 对负荷分布进行预测, 以指导规划工作。在此基础上, 确定主变 压器容量、可行的变电站站址布局以及供电范围, 完成候选配 电网的网架结构 规划。目前, 高压配电 网多基于 地理信息 系统 (GIS) 进行启发式规划, 即根据可能的线路路径、电源位置、变电站位置及主变台数和容量, 研究高压配电网典型接线, 进而根据典型接线提出高压配电网规划方案。

另外,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优化可提 高系统电 压质量, 减少变压器和线路的电能损耗, 确保系统安全运 行。因此, 在进行配电网规划时, 应考虑无功电源的合理配置, 以达到平 衡无功分区、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的目的。

2.3投资估算及性能评价

根据各规划方案的建设规模估算投资水平, 并对各方案的供电能力、可靠性、经济性、风险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

2.4配电网最佳规划方案的确定

根据对候选规划方案的投资水平和系统性能的评估报告, 选择整体性能最优 的规划方 案作为最 终的配电 网规划方 案。该方案必须与输电网的规划方案紧密配合, 并达到安全 性、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

3高压配电网规划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配电系统建设相对落后, 一些城市的配电网已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目前, 高压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可总结如下:

(1) 负荷增长快, 配电网架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和商业用电大幅增加, 对配电网的负荷量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目前的配电网建设速度却比 较缓慢, 无法满足负荷增长需求, 大量电力设备因过载而发 生故障。同时, 长期的无序发展导致配电网的主次网层次不清晰, 网络结构不合理, 可靠性较差。另外, 配电网的主干导线在选型过程中, 所选导线截面偏小, 在用电高峰期, 不得不采用限电方式以 避免配电设备过载。

(2) 配电网技术落后。一方面, 目前我国的配电网设备陈旧、能耗大、安全性能差, 且网络自动化水平偏低, 没有系统 化的技术政策和标准。另一方面, 电气计算过程缺少数据和计算软件支持, 电气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偏差, 导致缺少必要的 规划理论依据, 因而不能 保障规划 方案的合 理性和可 行性。同样地, 因缺少数据和计算软件支持, 无功电压等计算结果误 差较大, 造成负荷预测结果不准确, 导致配电网规划方案不合理。

(3) 投资估算不准确, 效益评估过于简单。因缺乏技术经济指导原则的指导, 许多地区收费存在差异, 使得配电网规 划的投资估算结果不一致, 无法对规划 方案的选 择提供依 据[2]。另外, 未能科学、全面地分析改造后的网架结构, 难以对比规划前后系统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线损率等重要指标。经济效益评估方面则因缺少充分的科学计算论证, 而不能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

(4) 缺乏有效的资料管理手段。许多地区配电网的相关历史资料不全, 缺少一定年限内的电量和负荷数据, 并且已有 的资料也存在数据不准确、前后数据不一致、描述不准确、概念模糊等问题, 导致所收集的数据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配电网中存在的问题, 使得负荷预测和配电网规划难度较大或规划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5) 配电网规划与和地区发展不协调。目前, 配电网规划部门、地区发展规划 部门和地 方经济管 理部门间 缺乏有效 沟通, 造成了配电网规划与地区发展建设相脱节的现象, 无法充分发挥配电网规划的作用, 实现电网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

4高压配电网规划的优化措施

4.1高度重视高压配电网的规划

目前, 高压配电网规划缺乏资金投入和 统一指导, 发展相对滞后。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高压配电网的规划工作。以审定后的配电网规划方案作为投资依据, 以避免盲目投资, 保证投资的合理性。

4.2采用新型设施, 提高配网自动化程度

在电网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今天, 必须积极推进高压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使用, 将智能配电网作为规划方向, 引进先进的设施和装置以提高电力系统利用率和供电可靠性, 简化设备操作。同时, 应加强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配电网络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促使高压配电网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

4.3加强专业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

电网规划专业技术部门应加强对各供电局规 划的专业 技术指导, 完善高压配电网规划编制、评审及实施的管理流程, 重视配电网计算软件的配置, 为合理规划高压配电网提供技术支持。此外, 为了提高高压配电网的规划质量, 对高压配 电网规划技术人员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多组织与配 电网规划原则相关的培训, 并鼓励学习优秀的配电网规划案例和 经验, 以提高规划人员的专业水平, 提升高压配电网规划质量。

4.4配电网规划和地区发展相协调

地区发展离不开电力的配合, 地区发展规划中有必要纳入电网规划部分, 使配电网规划与地区发展相协调。在地区发展规划过程中, 应及时调整和确认预留电网建设用地, 确保电网规划顺利实施。

5结语

合理的配电网规划能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运行效益, 确保电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目前的高压配电网规划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通过提高配网自动化程度、加强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手段, 提高高压配电网 规划质量。

参考文献

[1]覃国金.关于配网的现状以及规划和建设研究[J].中国电业:技术版, 2012 (3)

分析优化城市旅游规划的措施 篇8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出现了各个旅游景点件的布局,规划差异甚微,所以对游客的吸引并不是很大,这是现在旅游事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旅游事业的发展对旅游区域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景点应充分发挥各自的地域特色,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味,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及其特色,优化城市旅游规划是促进当前旅游发展事业尤其是城市旅游发展事业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是城市整体的统筹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是对城市在宏观上进行的整体的战略布置。城市规划的实施是有法律保障的,实施城市规划是在社会发展大前提下,促进城市发展的必要举措。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内部各个部分间的发展,侧重点是追求居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化。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侧重点在城市旅游发展方面,重点考虑有关旅游事业发展各个方面,使城市能够充分发挥已有资源作用,不断地发展,以更好的满足游客住宿、出行饮食等方面的需求。

(二)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协调关系才能带动整个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控制的综合性规划的优势,其是规划的总纲领,能很好的协调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的现实性问题,协调城市旅游发展与其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旅游规划的更加合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功的解决了城市旅游发展各个要素间的安排问题,促进城市旅游及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城市旅游规划对于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补充和改进,城市规划是城市旅游规划的大保障,只有将两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间的发展。

三、城市旅游规划的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部门协调规划不力

当前城市旅游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就是旅游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规划的力度不够。城市具有复杂性,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是单一的,所以城市旅游事业就不是某个单一的部门可以完成的。所以城市旅游规划的设计与完成实施也不是某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间的相互配合。而现在城市规划并没有做到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协调,所以使城市旅游规划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

(二)旅游规划缺乏法律保障

有关旅游规划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度不够,从而使旅游规划就缺乏相关的法律保证,相应的对于城市规划有条不紊的实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法律的健全度不够,则其震慑力不够,当其就某一方面与其他法律不协调时,其发挥的效力就不会很大。

(三)难以与传统规划相适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城市旅游规划也在发展,但是与传统的规划的相互适应问题却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从而使现有的城市旅游规划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对旅游者的需求考虑不足;设施配套问题等。

四、优化城市旅游规划的举措

(一)提高旅游规划法律效应

在我国,法律是严肃不可侵犯的,对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约束作用,而且是不随个人意愿改变的。所以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旅游规划有法可依,同时也可以避免因高级领导者的改变而带来旅游规划事业实施的变化。建立、完善旅游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不仅能保证城市旅游规划的合理实施,还能使城市旅游在保持发展各自特色,为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加强各部门的交流,建立统筹机构

城市旅游规划不是一项单一的项目,为了促进规划更加快速合理实施,则需要建立一定的统筹机构。城市规划不是单一的某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只有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及需求,才能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各个要求得到考虑。所以为促使城市旅游事业更加快速合理的发展,需要充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各个部门间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同时促进各种资源的发展,以更好地促进资源的利用。这样才能将城市的历史底蕴更好的发展,同时使硬件设施得到保障及优化,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事业。

五、结语

城市旅游规划是旅游事业良好发展的前提,旅游规划应是持久发展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复杂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是现代促进城市及城市旅游发展的必要的条件。在新时代的大前提下,创新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在考虑规划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但同时也要有合理的定义及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旅游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篇9

1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优化的主要内容

1.1 基站参数的检查核对。

在对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 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基站中的硬件以及软件进行有效的调整, 保障硬件的调整符合优化的标准要求, 针对基站中的各个硬件实行合理的规划, 对天线的方向以及下倾角进行有效的校正处理, 调整角度位置, 将小区的频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确定各个参数的频率, 保障测试仪能够正常的运行, 对出现损坏的信道进行适当的修正处理, 保障基站中参考的时钟能够得到有效的校正。

1.2 有效控制覆盖。

一般来说, 基站的覆盖区域就是在该基站的服务指标范围内, 在这一范围内, 基站可以进行信号的全覆盖, 实现区域内的可通话设置。针对基站的覆盖范围进行合理的频率控制, 使其覆盖区域内的各项参数可以得到合理的规划, 从而保障通话的顺畅性。为了使得基站的覆盖控制效果达到理想化, 就需要对基站的天线高度进行有效的提升, 将基站天线的发射功率进行适当的提高, 这样可以使得基站的覆盖范围相应的扩大, 而如果将天线的长度缩短, 或者是将天线的发射功率相应的缩减, 就会使得基站的覆盖范围相应的缩小。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不能够为了扩大基站的覆盖范围, 而盲目的将天线的发射功率进行增大处理, 也不能够为了控制基站的覆盖范围, 而一味的缩减天线的发射功率, 而是要根据基站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内所需要的信号强度, 来对天线的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从而对基站的覆盖范围进行有效的缩减和扩展。在服务区域内, 如果要降低接受电平或者是提高接受电平, 而不对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电波进行有效的改变, 就会使得电波出现耗损的情况, 这样就会导致, 基站范围内的通话质量受到影响, 尤其是接近基站的区域, 通话的质量会大打折扣, 甚至会出现无法通话的情况。所以, 在一般情况下, 最好不要进行基站功率得到调整, 要想调整基站的覆盖率, 只需要对天线功率进行调整即可, 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通话质量的受损。

2 统计数据的收集

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优化中, 统计数据的收集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如果不能够收集到全面的统计数据, 就会使优化效果大打折扣。在统计数据中, 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下行信号测试数据以及上行测试数据等, 针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 能够在依据该统计数据的基础上, 实现对故障设备的定位。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中, 上行信号测试数据以及上行测试数据都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两个数据能够为网络的优化和规划, 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只有两个数据结合, 才能够使得网络的规划具有合理性, 单独的一项数据并不足以支持网络进行规划, 所以两者的结合是网络优化的必要条件。

3 统计数据的分析

在清楚的了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情况下, 对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时, 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如下几种:首先根据统计的结果, 对小区中的通话质量进行控制, 对其中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信道掉话率以及切换损失率等指标进行改进, 在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对重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 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 从而实现对每个问题的合理解决。其次, 通过使用较好的测试工具测量实际数据, 得到第1手资料, 发现覆盖差的地方, 通过罚整小区的天线和建设基站来解决;发现切换不成功时, 通过检查和修改小区参数中切换定义来解决。

4 降低掉话率

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 当人们使用手机的时候, 往往就会出现严重的掉话问题, 这一问题也是人们反应最多的问题之一, 为了能够有效的保障人们的通话效率, 就需要对掉话率进行合理的降低处理,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对网络的质量进行适当的提升。就移动通信网络来说, 掉话率能够反应出一个网络的综合质量指标, 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 出现的掉话情况往往与设备性能、参数设置以及网络的覆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不同原因导致的掉话问题的出现, 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测试车进行大范围内部的通信信号测试, 确保切换通话的质量。同时, 针对因为干扰因素导致的掉话问题, 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利用测试网络来对外部的干扰信号进行隔绝处理, 在基站地质的选择上, 要尽可能的选择远离强磁力设备的区域, 同时要对网络的频率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调整, 严格的依照频率的应用模式进行频率的增加或者是减弱。而就角度问题所引发的掉话问题, 在进行解决的时候, 可以先利用手机进行试播测验, 然后后依据所得的数据来进行故障的定位, 从而对故障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对各种可能造成掉话问题出现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规避, 就可以有效的起到降低掉话率的目的。

5 提高接通率

要想使得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区域内的通话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 从设备完好率、中继完好率、信道完好率入手, 每天儿次对所有设备、信道、中继的状态进行检查。其次, 修改不合理的局数据对所有路由数据进行认真检查, 调整不台理路由, 使信令更加畅通等。

结语

上述主要对蜂窝移动通信网路的规划和优化进行了简要的探究。蜂窝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是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中心, 它直接关系到移动通信网能否稳定、可靠、高效地运行, 它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质量, 故受到移动通信网运营部门的高度重视, 做好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工作是移动通信网高效运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丽凤.GSM数字蜂窝网的无线网规划[J].移动通信, 2012 (05) .

[2]刘勇强.CSM移动通信网的网络优化的方法[J].移动通信, 2011 (04) .

上一篇:图档管理下一篇:生态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