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意思

2024-07-08

x意思(通用4篇)

x意思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的文化向心力、文化辐射力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然而,语言却成为了摆在不少外国留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于不少留学生来说,“小意思”、“意思意思”、“够意思”、“有意思”、“不好意思”、“没意思”这些表达在形式上十分相近,发音有共同之分,意思也有相近的地方,要准确的辨认每个表达的含义十分有难度。

二、对“x意思”构式的分析

根据Goldberg1995对构式的定义: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形式Fi的某些方面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从其他已有的构式中得到严格意义上的预测,C便是一个构式。对于“x意思”格式来说,其意义并不是通过修饰语“x”的意义与中心词“意思”意义的直接相加,“x意思”格式本身有一种十分独立,难以替代的意义,因此该格式可以看作是一个构式。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为“x意思”构式及其常见的6种下位构式,它们分别是:“小意思”、“意思意思”、“够意思”、“有意思”、“不好意思”、“没意思”。

“有意思”这个构式主要有4个构式义。第一个构式义是指某个话语或某种表达蕴含着特定的意义,耐人寻味,可以用“很”、“挺”或“有点意思”中的“点”等来修饰,以区分其蕴含意义的程度之分。“有意思”的第三个构式义是指男对女,女对男,或彼此之间存在一种情愫、爱慕。

“没意思”这个构式主要有4个构式义,其第一个构式义与“有意思”的第一个构式义相反的,具有否定说话人的话语具有“言外之意”语用功能,目的是为了消除他人的误解。有时候为了增强语气,也会在“没”和“意思”之间也插入“这个”或“那个”的修饰词。“没意思”的第二个构式义是表示说话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效果或价值的否定性评价,意思相当于“‘没有必要”或者“没有意义”。“没”和“意思”之间可以加上“什么”、“一点”等修饰语,以增强否定语气。“没意思”的第三个构式义是表示说话人对某种事物的趣味性进行否定性评价,相当于“没有情趣”或“没趣”。就话语功能上来说,这个构式义可以表示说话人对某个事物或行为的不介意、不感兴趣或不以为然的态度,所以有时“没”和“意思”中间也会加上“啥”或“什么”作限定语,表达为“没啥意思”或“没什么意思”,以表明对说话人态度的强调。

“没意思”的第四个构式义与“有意思”的第四个构式义相反,用于否定男对女、女对男或男女彼此之间感情的存在。该构式义表达了说话人的断然性否定,有时也在“意思”前可以加上“一点”、“半点”等限定语,使语气得到增加。

“够意思”这个构式的构式义比较单一,通常用于表达说话人对他人的某种回报、给予或情的肯定。从话语功能的角度看,它可以用程度副词“很”、“非常”、“特别”来修饰,表达说话人赞同的意味,但通常不与表示轻微意义的数量词语如“有点”、“一点”进行搭配。

“小意思”这个构式有2个构式义,第一个构式义是做套语,表示对宾客的招待或赠送的礼物是自己微薄的心意。第二个构式义表达说话人对某件事物满不在乎的态度。

“意思意思”这个构式形成方式跟“x意思”构式其他下位构式比起来显得略为特殊,它是通过“意思”重叠而来。该构式一共有两个构式义,第一个构式义是指给予好处,用钱物打点一下。但至于是什么好处,多大好处,则不能确定,它即能指比较大的好处,也可以指轻微的、不足道的好处。

“不好意思”构式是一个很常用的日常交际用语,它出现的频率也占到“x意思”构式四成以上。“不好意思”构式共有两个构式义,第一个构式义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

“x意思”是一个表达主观情感、情绪、心意的构式,该构式有6个下位构式,且每个下位构式都具有独特的语用意义。它们之间形式上差异导致它们拥有不同的构式义和话语功能,但是它们也有着密不可分联系。每个下位构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中心词“意思”的含义的影响,部分地对“意思”的含义进行了继承。从某种角度上说,“x意思”是一个以构式义“表达主观情感、情绪、心意“为原型意义的范畴,每个下位构式都是该范畴的成员,它们之间满足家族相似性。

三、结语

本文只是就将构式语法理论运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很宽泛的讨论,其实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探究,比如,本文举一个“x意思”构式的例子,哪些系列词汇也可归纳成一个系列构式,标准是什么?一个系列构式的范围应该有多广,该如何界定?在归纳构式需不需考虑留学生的母语背景?总之,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本文无法一一涉及,希望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学者继续深入研究,拿出更多成果,以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95.

[2][美]Goldberg,A.E.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x意思 篇2

学习重要极限后, 大多做过类似下面的习题:

这两个例题有以下共同点: (1) 其中 (-3x) 及kx都是x→0时的无穷小量, 而与又是x→0时的无穷大量. (2) 例1中与例2中正是答案中e的指数。

这就让我们猜想会有以下命题成立。

预备知识

定理若α是某个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小量, β是同一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大量, 且limβα⋅存在 (有限值或无穷) .则有

二、定理证明

(1) 当limβα∈=⋅Rm时, 显然有, 特别当m=0有,

由定理中的结论 (1) , 又可得

推论若α是某个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小量, β是同一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大量, 则的充分必要条件是α与是等价无穷小量。

三、定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传璋等:《数学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年。

[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1年。

[3]Б.П.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

[4]王景克:《高等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

x意思 篇3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III第6题:若a=ln2 /2, b=ln3 /3,c=ln5 /5,则( ).

A. a<b<c B. c<b<a

C. c<a<b D. b<a<c

又如2013年北京高考理科数学卷第18题:设l为曲线C:y=lnx/ x在点(1,0)处的切线,

(Ⅰ)求l的方程;

(Ⅱ)证明:除切点(1,0)之外,曲线C在直线l的下方.

先用导数研究函数f(x)=lnx/ x的性质,求导得,令f′(x)=0,x=e,当x∈(0,e) 时,f′(x)>0;当x∈(e,+∞) 时,f′(x)<0,因此f (x)= lnx /x在(0,e)严格递增,在 (e,+∞)严格递减,最大值为f(e)=1 /e;又f(1)=0,根x据罗比塔法则

,函数f(x)=lnx/ x的图象如图1 .

下面通过具体例子介绍函数f(x)=lnx/ x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一、求数列的最大项

考察函数求导得,令 f′(x)=0,x=e;当 x∈[1,e)时,f′(x)>0;当 x∈(e,+∞)时,f′(x)<0,因此在[1,e)严格递增,在(e ,+∞)严格递减,点x=e为函数的极大值点,极大值为又函数只有唯一的极大值点,极大值也是最大值,根据因此数列}的最大项是

二、比较ab与ba(a>0,b>0)的大小

因为

所以比较ab与ba的大小最终归结为比较lna a与lnb b的大小,不妨设a>b,

当b>1时,lna /a与lnb /b大小无法比较,因此ab< ba,ab=ba,ab>ba都有可能. 例如52<25,42=24,32>23.

三、指数函数y=ax与幂函数y=xμ(a>0,a≠1,x> 0)的交点个数

问题等价于讨论方程ax=xμ(a>0,a≠1,x>0)有几个不同的正实根.

方程两边取对数得lnax=lnxμ,即xlna=μlnx,

整理得

当时,方程无解;

当时,方程有一个解;

当时,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解;

当时,方程有一个解.

特殊情形当 μ=1时,方程ax=x(a>0,a≠1,x>0) 的根的结论是:

当时,方程无解,即曲线y=ax与直线y=x无交点;

当时,方程有一个解,即曲线y=ax与直线y=x有一个交点,此时曲线与直线相切;

当时,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解,即曲线y=ax与直线y=x有两个交点;

当1>a>0时,方程有一个解,即曲线y=ax与直线y=x有一个交点.

仅仅凭借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图象,很难正确从图形直观上判断出它们的交点数,直觉有时会欺骗人的眼睛.

四、感悟

x意思 篇4

话语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s) 是近年国外会话分析、语用研究中一个新的探讨课题 (Brinton, 1996) 。由于研究的方法和视角的不同, 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 如连接词 (conjunctions) 、话语联系语 (discourse connectives) 、逻辑联系语 (logical connectors) 、话语操作语 (discourse operators) 、话语小品词 (discourse particles) 、语用表达式 (pragmatic expressions) 、语用标记语 (pragmatic markers) 等 (何自然冉永平, 1999) 。从以上不同的名称可见, “话语标记语”这一术语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包括大量不同类属的结构和表达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 话语标记语是在互动式言语交际中从不同层面上帮助构建持续性互动行为的自然语言表达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 话语标记语指书面交际和口语交际中表示话语结构以及连贯关系、语用关系等的所有表达式, 这一定义就包括联系语 (比如因果连接词、对比连接词等) 、插入性结构等独立成分。这也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定义和名称的主要原因。

本文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对附加问句否定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揭示这类被人们忽略的“小词”在话语使用中的语用认知功能, 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语义之外的语用含意。

二、“X不X”附加问句的形式试析

附加疑问句是英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形式, 是交际中说话人在自己的话语尾部附加的一个问句。附加问句一般是由一个动词加一个代名词组成, 如“isn’t it?”“have they?”。然而在汉语中附加问句却不是由一个动词加一个代名词构成, 如“行不行?”“懂不懂?”, 代名词往往不需要出现, 它们都附接在一个陈述句的结尾, 用来传递一种否定或肯定意向 (沈家煊1993) 。在英语中语调决定疑问结构的功能, 就附加问句而言, 升调表示疑问, , 这是一种语法规定。但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情况并非仅仅受制于语法规约, 它们的功能则主要受制于语境条件, 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 它们的使用并非限于升调, 也可以降调, 可以表现不同的语用功能。此外, 就结构而言, 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附加问句可以是肯定形式, 也可以是否定形式。

“X不X”类附加问句, 是指“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知道不知道?”等诸如此类, 它们都是在交际中说话人在自己的表述话语末句的尾部附加的疑问。

三、“X不X”附加问句的功能试析

在言语交际中, 附加问句所体现的功能不能仅限于句法分析, 有必要从语用学角度出发, 根据语境信息探析其语用功能。

1、请求认同功能

当一方说出了自己个人的主张和看法, 并且希望能够当即得到对方的认同时, 往往就会在话语表述完毕时附加问句以期获得对方的当即认同。如:“明天上午我去找你, 好不好?”与“明天上午我去找你吧。”其实, 第二句的祈使句也同样有希望得到对方认同的期待, 所起的作用就是其中末尾标记语“吧”, 但是仔细对比分析以后不难看出, 带有附加问句的话语对于当即得到对方明确答复的期待显得更加强烈。可见, 由于附加问句的介入而产生了这种功能。

2、敦促确认功能

当一方提出某种带有客观性的观点和论点, 并且希望能够当即得到对方的认同, 以便借助此观点或论点, 使得交际向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观点、立场、态度、情感方面转化时, 往往就会在该观点或论点表述完毕时, 使用附加问句以敦促对方的确认。如:“学生应当有学生的样, 对不对?”和“学生应当有学生的样。”后一句仅仅是简单的陈述句, 并不含有期待对方确认的含意。但是前句由于附加问句的介入, 而产生了这种期待当即得到对方明确答复的含意。

3、调整表述力度

力度调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在话语具有某种否定倾向时, 附加问句的介入可以产生一种弱化作用, 以使话语的否定倾向显得委婉, 留有回旋余地, 因而更易于被对方接受;另一方面, 在话语具有某种肯定倾向时, 附加问句的介入可以产生一种强化作用, 以使话语的肯定倾向显得坚定, 因而更有助于显现出说话人的热情与真诚。

4、表示某种情绪

在言语交际中, 附加问句还具有一种帮助说话人表露某种个人情绪的功能。这种功能的独特性在于说话人针对交际对象的话语意义将个人的某种感受以明明无疑问而故意设问的形式, 借助附加问句予以表露。比如:

1.“看见我胳膊上戴着什么了吗?就凭这个我就能把你关起来, 信不信?” (炫耀)

2.a:下午有个美术展览会, 一起去吧?

b:拜托, 我明天考试好不好! (拒绝)

以上分析借助于英汉语交际中的部分语料, 将带有“X不X”类附加问句标记语的话语和略去“X不X”类标记语的话语进行对比分析, 重点探讨它们在一定语境条件下的语用功能。

四、结语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原则, 会话中说话人使用话语标记语能向听话人提供明示的语言标记, 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地理解话语, 这样可以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付出的努力, 从而取得关联性, 推动交际顺利进展。本文讨论的这些附加否定问句形式的引导标记正是一种明示标记, 标示了说话者针对对方话语的应答对会话的参与, 使话语取得关联。它们在会话交际中起到一种导向作用, 是话语建构中不可缺少的。

摘要:话语标记语是话语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明示推理标记, 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用认知的角度出发, 试分析话语否定标记“X不X”在话语中的主要语用功能。

关键词:话语否定标记,“X不X”,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 《外语研究》, 2000年。

上一篇:调频覆盖下一篇:黑龙江省使用外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