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使用外资问题

2024-07-08

黑龙江省使用外资问题(共7篇)

黑龙江省使用外资问题 篇1

摘要:中药饮片使用出现费用及单方费用上涨迅猛的趋势,滥用稀贵药品、中医师超规定多点执业和单方面让利吸引患者等违法、违规行为也日渐增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趋利思想明显,行业、医保监管措施缺失及患者中医药知识匮乏等。为此,应制定科学的费用控制机制,强化医疗行为监管,加强行业及医保定点管理。

关键词:中药饮片,问题,思考

近年来,中药饮片以价格低廉、效果良好、获取方便等优点成为患者诊治的重要手段,深受医保参保者喜爱。不过,由于中药材自然资源逐步耗竭,饮片趋向规模化人工养殖,市场化运行等原因,中药饮片使用习惯、品种选择和处方剂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使用和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

1 中药饮片使用中的问题

1.1 费用持续快速上涨

2006-2011年,浙江省本级医保中药饮片费用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见图1),6年间增长近5.5倍,同期中药材价格仅上涨约42%,显然,价格因素不是中药饮片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

1.2 单方费用上涨迅猛

近年来,我省形成以大中型中医院为主干,各种民办中医门诊部为补充的中医医疗机构布局。2006-2011年间,中医门诊部中药饮片单方费用上涨迅猛:中医处方单方费用从274元上升到827元,增长3.1倍,高于同期公立中医院单方费用和省本级医保门诊次均费用(见图2);医保规定病种(肾病、肿瘤或其他慢性重病),中医处方单方费用从928元上升到2144元,增长2.3倍,高于同期公立中医院规定病种单方费用和省本级医保规定病种次均费用(见图3)。

1.3 医疗行为不规范

(1)滥用稀贵药。从处方药味来看,中医门诊部每张处方大多超过25味,公立中医院一般在12-18味之间。从具体药品来看,中医门诊部使用穿山甲、铁皮石斛、川贝等稀贵药品十分普遍,甚至“每人必用”,其行为直接导致了处方价格飙升。个别中医门诊部还存在稀贵药材出入库账面数额不符等情况,这说明中医门诊部不同程度存在串换药品等欺骗患者行为。

(2)中医师超规定多点执业。《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浙卫发[2011]277号)规定,医师最多只能申请3个执业地点。由于中医门诊部发展速度较快,中医师明显不足,受利益驱动,一些名老中医流动执业,执业地点已远超3个,还有的瞒着第一执业点在外执业,有的则请病假在外执业。

(3)单方面让利。为吸引患者,部分中医门诊部采取免挂号费、报销交通费、串换药品甚至代为负担医保自付费用等“让利”手段,既违反医保法律法规,又造成不正当市场竞争。

2 成因分析

中药饮片使用问题的内因是市场环境下经济利益的驱动,外因则是缺乏针对中医药特点的专业监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趋利思想明显

目前省本级医保定点公立中医院和中医门诊部共30家,除少数大型公立中医院外,大多数是规模较小的中医门诊部。在市场环境下,许多中医门诊部和执业中医师漠视办医行医宗旨,一切从经济效益出发,办医者急功近利,行医者唯利是图,管理松散,甚至出现走私稀贵中药材、重复使用已煎煮中药材、处方医师按比例提成等违规违法事件。

2.2 行业、医保监管措施缺失

中医属经验医学,与西医相比,缺少准则、标准等规范,模糊空间相对较大,管理者很难对具体医疗行为进行客观评估。中药材价格目前又按农副产品管理,受市场影响较大。行业、医保监管措施也相对缺乏,行业内的专业管理(处方点评等)尚未形成规范。如濒危动植物药材管理就缺乏刚性,国家林业局、卫生部等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赛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类资源保护和规范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林护发[2007]242号),对穿山甲等稀贵动植物要求定点使用,但各中医医疗机构就未严格执行。

2.3 患者中医药知识匮乏

调查发现,选择中医门诊部就诊的,多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患者或颈腰疼痛的慢性病人,他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度高于其他人群。但患者普遍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往往持有“中药无毒”等错误观念,受让利手段等诱惑,长期服用中药,个别患者甚至因持续服用中药出现“药毒”反应,严重影响肝肾功能。

3 对策

中药饮片使用暴露出的问题,不但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利,对医保基金的安全构成威胁,也会损害广大参保者的健康权益。

3.1 加强费用控制

在充分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费用控制机制。如,以前3年省级定点中医医疗机构中药单贴价格平均数为基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药原材料价格变动情况,确定下一年度中药饮片的单贴平均价格,年中根据运行情况适度调整,医保经办机构每月按项目付费为医疗机构拨付80%的费用,年终统一结算,对价格控制较好的医疗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对超过平均价的医疗机构则采用分担机制,把控制中药处方价格的责任界定给医疗机构,遏制中药处方价格的不合理增长。

3.2 强化医疗行为监管

(1)规范多点执业。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医师库”,规范中医师服务行为。重点关注中医门诊部中医师的执业情况,分析他们在不同中医医疗机构的单方费用,对违规行为严重的中医师跟踪管理,并将相关情况通报中医药管理部门。医保经办机构要与中医医疗机构签订补充协议,对违反多点执业规定的中医师处方,明确不予给付。

(2)加强日常审核稽查。进一步完善医保监管软件,加强日常审核稽查,严肃查处不规范的中医药服务行为。建立奖惩机制,根据稽查结果,奖励严格管理的中医医疗机构,对管理混乱、费用不合理增长严重的中医医疗机构则取消其医保定点资格。

(3)引入第三方审计。聘请独立的审计事务所对中医医疗机构审计,对中医师提成、中药进销等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违反规定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取消医保定点资格。

3.3 加强行业及医保定点管理

规范中医门诊部准入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合理控制中医门诊部数量。加强中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加强中药材价格管理,规范稀有动植物入药管理,规范中医处方点评等。此外,也应加强医保定点管理,不宜再授予大型综合医疗机构附近的中医门诊部医保定点资格。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浙卫发[2011]277号)[E].2011

[2]关于加强赛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类资源保护和规范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林护发[2007]242号)[E].2007

[3]2006-2011浙江省医疗保险统计资料[E].2006-2011.

[4]山医.中药汤剂定价亟待规范[N].中国中医药报,2011-09-30(3).

黑龙江省外资利用效率实证研究 篇2

关键词:外资利用,生产总值,效应

一、黑龙江省利用外资现状

(一) 外资利用规模.增长速度快

从1985年至2010年, 黑龙江省的外资利用规模从1 747万美元增加到275 851万美元, 按照当年年底的汇率折算, 就是从0.5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82.68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26%。

(二) 外资利用行业分布不均

仅以2010年为例。全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266 151万美元, 其中农林牧副渔业占6 362万美元, 占2.39%, 第二产业的投资额为190 974万美元。占比为71.754%, 第三产业的投资额为68 815万美元, 占比为25.856%。

(三) 外资利用地区分布不均

从2008年至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 投资额比较大的始终是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等大中城市, 这四个城市的占比情况是:2008年为34.36%, 2009年为38.81%, 2010年为80.71%, 综合年均占比达到51.07%。从近三年情况看, 外商投资具有地区集聚的趋势。

(四) 外资来源国家数量增加

截至2010年, 对黑龙江省进行投资的国家已经达到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在内的29个国家和地区。

二、黑龙江省外资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一) 数据选取及处理

黑龙江省1985年至2010年的外资实际利用额衡量外资利用程度, 选取黑龙江省1985年至2010年的生产总值衡量外资利用的经济效益。其中外资利用实际额的数据单位为“万美元”, 根据相应年份的年底汇率将其换算为“亿元”。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2011年统计年鉴

(二) 黑龙江省外资利用额及生产总值的协整关系分析

协整关系表示的是两个非平稳变量之间所具有的稳定的长期性的某种线性组合。下面通过对数据的不同处理方式对黑龙江省外资利用额及生产总值进行协整关系分析。

1. 对数据的直接处理

分别对黑龙江省的生产总值及外资实际利用额的对数进行平稳性检验, 发现, 发现这两者均呈一阶平稳性, 属于同阶平稳。从二者理念数据的趋势图形分析, 表象上两者存在协整关系。但是, 在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时, 对其方程式的残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却发现残差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 说明二者之间并不具有协整关系。

2. 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分别取生产总值的对数和外资利用额的对数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对两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证明二者均呈现一阶平稳性, 属于同阶平稳, 但是其构建的回归方程的残差却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 也证明了二者不具有协整关系。

(三) 结论

从生产总值与外资利用实际额这两个经济变量的实际意义上来讲, 理论上, 外资利用应该对生产总值具有相应的稳定的促进和刺激作用, 然而, 黑龙江省的相应数据分析却没有反映出其规律性。说明两个问题, 其一, 外资利用与生产总值之间在作用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其二, 外资利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可预见, 会导致未来外资利用的贡献率难以预计。

三、建议及对策

基于黑龙江省目前利用外资的状况, 为了更大效率地发挥外资利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应从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科学的外资利用理念。将外资作为资金的来源途径, 切实地将其融入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在外资利用过程中充分行使主动权, 有选择地利用外资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服务, 注重外资利用的效率性, 转变对于外资利用规模的追求, 规避外资利用行为可能存在的负效应。

2.加强经济发展规划。在充分进行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选择出产业结构调整, 乃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缜密分析经济变量变化效应的基础上, 有效率的利用外资。通过外资利用, 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 辅助经济高效运转, 进而利用经济的扩展效应, 使其经济整体达到高效化状态。

3.在具体实施方面, 注重对主体能动性的引导。切实将提高外资利用效率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和目标。通过对微观具体实施部门的有效引导, 使其在外资引进及利用过程中, 能够保证外资利用的最佳化及对经济刺激作用的高效化。

4.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的基本建设。一方面, 只有在良好的的、高效的投资环境下, 才会更多的吸引外资的引入, 也才能够更高效地掌握外资利用的住的主动权, 使其为我们的经济目标服务。另一方面, 只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才能够更好地配合投资行为, 保证外资利用处于高效状态, 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黑龙江省吸引外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3

根据统计资料,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招商引资总体情况比较稳定, 除了2002年稍有起伏外, 都稳定在280项左右。而签订的合同利用金额则逐年上升, 从10亿美元翻了一番达到了20亿美元。增长了一倍, 效果很显著。

黑龙江省2001-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增长率分别为:4.3%、7.4%、4.1%、20.1%和17%, 除个别年份, 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2004年和2005年实际利用国内资金的年增长额分别为36.9%和59.2%, 增幅较大 (王九云, 杨辉芳, 马涛, 2007) 。

二、黑龙江吸引外资影响有利因素分析

1. 传统制造业对于吸引外商投资具有相对优势

由于我国国家政策、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原因, 外资在中国的投向表现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过重, 第一、第三产业过轻的局面。截至2005年底, 我国三个产业累计合同利用外资比重分别是1.96%, 68.69%, 和29.36%, 其中制造业就占据第二产业引资总量的90%左右 (王妍, 易守宽.2007) 。

显然, 外商投资结构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倾斜的特征突出。外资向制造业结构倾斜助长了中国原本生产能力闲置和产品相对过剩的消费品工业的过度扩张, 加快了中国工业结构中高加工度化的进程。这对于老工业基地中的黑龙江省拥有大量的传统制造业改制及升级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例如美国AB集团收购哈尔滨啤酒公司, 美国外资并购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等。

2. 充分发挥黑龙江地区的资源优势吸引外资

黑龙江省可以利用丰富的石油、煤炭、农业、木材、装备制造基地等资源, 以此来吸引外资。利用外资来进一步发展这些行业, 促进本地区的产业优化与升级。东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 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大有可为。要发挥比较优势, 走大农业、大林业、大工业以及大流通、大物流的发展道路, 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依托地缘优势, 深化同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大小兴安岭是东北的生态屏障, 也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 要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工程的成果, 减少伐木量, 保护好水、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

3. 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依托形成的产业集群, 高新园区吸引外资

哈大齐工业走廊在政策指引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从哈尔滨至牡丹江绥芬河构建的哈牡绥工业带也取得了有效的横向拓展。从地理学角度看, 哈大齐工业走廊与哈牡绥对俄产业经济带几乎已连成一条直线, 以哈尔滨市为中心, 分别向黑龙江省的西北和东南延伸至俄罗斯, 构成经济发展的两大亮点。着力打造有龙江特色的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园区, 以良好环境吸引外资。

4. 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成为吸引外资的良性土壤

近年来,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进出口总额从“十五”初期的33.9亿美元, 跃升到2006年的128.6亿美元, 一年一大步, 五年内连续越过5 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两个大台阶, 2005年, 全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了4 0.94%, 2006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了34.38%, 高于全国增幅 (23.8%) 10.58个百分点。2006年, 全省出口84.4亿美元, 增长39.04%, 高于全国增幅 (27.2%) 11.84个百分点, 进口44.2亿美元, 增长26.29%, 高于全国增幅 (20%) 6.29个百分点, 成为全国第11个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的省份。积极利用对俄罗斯贸易优势, 进出口规模跃上新台阶。俄罗斯是黑龙江省最大的贸易伙伴, 对俄贸易额占半壁江山, 2006年对俄罗斯出口45.4亿美元, 增长18.3%。

由于对外贸易的快速, 同样吸引了大量外资, 因此可以说是对外贸易为吸引外资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

三、黑龙江省吸引外资不利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及经济氛围的落后

面临着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已开始向我国转移一些具有科技含量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由于地理位置和本地经济氛围等原因, 我省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远远少于沿海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FDI在我省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人才的匮乏。

黑龙江省人力资本观念较弱;加上有关的制度法规不完善,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 导致黑龙江省在人才争夺中处于劣势, 不仅不能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 而且自己培养的人才也难以留住。据统计, 改革开放20多年里, 黑龙江省人才总流失量达20万人, 每年有200多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流到省外、国外;并且每年考入省外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后返回率不足1/3, 这是外商在我省投资考虑的较大的不利因素之一。

3、外商投资环境有待加强

如知识产权法规保护不够完善, 侵权盗版行为屡禁不止。部分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有的政策欠缺合理性、有效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原则, 外资审批程序多, 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不够高等问题, 严重地制约外商的投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1、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制度, 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要保持政策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 使投资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减少了审批项目和审批环节, 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 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既关注经济环境对于投资的影响, 又十分重视诸如生态、文化等非经济环境对投资的影响。我省资源和生态优势比较强, 通过发挥优势和打具有特色的品牌, 也会赢得一定的投资者。

2、要立足现有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提高重大装备成套化、国产化水平, 力争在电站设备、数控机床、重型机械、环保设备等产品上有所突破,

3、鼓励外商投资农业, 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引资力度。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农业基础薄弱, 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农业投入不足, 科技含量低。利用外资是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 加大技术投入, 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进行玉米大豆等物种的深加工行业, 提高农业附加值。

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的发展, 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配套手段。

摘要:近几年, 黑龙江省努力调整吸引外资政策, 创造良好环境,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 虽然潜力指数相对好一些, 但业绩指数水平还很低。本文分析黑龙江省吸引外资各类影响因素, 为调整吸引外资政策及战略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黑龙江省,吸引外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妍, 易守宽.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 (3) 27-28

[2]王九云, 杨辉芳, 马涛.黑龙江省“十五”期间招商引资总体情况与效益分析[J].学术交流.2007 (8) 107-109

黑龙江省使用外资问题 篇4

(一) 投资环境

投资问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而投资环境的改善是吸引优质投资者的前提。世界银行曾经经过2001、2002、2003三年的调查, 从公司面临的制度和管理的环境, 从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城市间全球化程度、非国有制、有效税率、获得融资等10个方面, 按照一系列客观指标, 用标准化的问卷, 从一些共同领域的公司 (如服装、电子大量随机抽样, 对中国23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打分。于2003年年底公布了结果, 在评比结果的A+、A、A-, B+、B、B-的六个等级中, 长春、大连的分数仅为A-, 黑龙江引资最集中的省会城市哈尔滨的分数排在最后, 为B-。可见黑龙江的引资环境在全国, 或仅就东北地区来看, 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投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较高, 基础设施条件、城市建设和重工业基础较好, 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硬件环境差距不大。最大差距在思想观念、政府角色和市场机制等软环境方面。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外商对黑龙江的投资环境持报怨和批评意见, 有专家指出, 在黑龙江省目前招商引资过程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重“经营环境”轻“法制环境”, 重“先期免费”轻“后期服务”, 重“引资”轻“规矩”等现象, 不仅让投资者寒心, 也让未来者望而却步。如果引资环境不改善, 将对黑龙江省利用外资造成严重的障碍, 退一步来讲, 即便是引进来了外资, 也很难长久留住。

针对这种情况, 黑龙江省在2004年举行了招商引资年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 全省各地普遍设立了招商引资大厅和投资服务中心, 全面实施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否定报备制、无偿代办制以及“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重商、亲商、护商、富商的氛围逐渐好转。

(二) 引资规模与结构

1. 引资规模

2003年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4.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 增长8.88%。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亿美元, 增长28%。2004年黑龙江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80项, 同比增长21.74%;合同外资金额17.65亿美元, 同比增长26.5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2.36亿美元, 同比增长20.07%。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6亿美元, 增长29.5%。2005年黑龙江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66项, 同比下降5%;合同外资金额19.75亿美元, 同比增长11.9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5.2亿美元, 同比增长17.03%, 其中, 外商直接投资14.47亿美元, 是2000年的1.7倍。2006年利用外资继续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4.9%。其中, 外商直接投资17.1亿美元, 增长18%。2007年, 利用外资层次和质量显著提高, 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0个, 有7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我省投资, 累计批准外资项目1250多项, 实际利用外资7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0.85亿美元, 同比增长22.08%。外资增幅创黑龙江省历史最好水平。尤其是实际利用外资的增幅, 已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FDI年增长率的平均水平不断提高, 这说明自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 黑龙江省的FDI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以往, 东北吸引外资中辽宁一省就占有80%以上的份额, 黑龙江的比重在2003年以后多数年份超过了20%, 这说明在引资方面, 黑龙江在适用国际优惠政策推进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 引资结构

(1) 黑龙江省吸引外资项目数的国别构成。港台招商项目处于稳步小幅上升趋势, 从2001年的8%到2005年的17%, 其中港资招商项目数从7%到14%, 翻了一倍, 一方面说明对港资招商工作效果较好, 另一方面也说明港资的投资需求处于升温阶段。日韩资本则从2001年的22%逐年下降到2005年的13%, 其中韩资项目下降最明显, 从2001年73项占18%降低到了2005年的38项占8%, 说明黑龙江省对日韩资本的招商工作有待加强。美国、加拿大在内的大北美区的项目数, 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 虽然黑龙江省一直将俄罗斯作为贸易和投资合作的重点对象, 但俄罗斯的招商引资项目数所占比例从未超过4%, 在绝对数量上, 到2005年也仅为20项, 这同黑龙江省对俄罗斯所作的定位有一定差距。

(2) 黑龙江省吸引外资的地区结构。黑龙江省2001—2005年多数地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均稳步增长, 但地区间增长不均衡, 所占投资比重较大的哈、齐、牡、佳、大庆等中心城市招商引资增长速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哈尔滨19.2%、齐齐哈尔3.9%、牡丹江11.1%、佳木斯6.4%、大庆19.5%。

(3) 黑龙江省吸引外资形式的结构。随着黑龙江省利用外资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利用外资渠道的拓宽, 外资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打破了过去单纯的合资、合作的传统利用外资方式, 出现了境外上市融资等新的利用方式。就黑龙江省目前的情况而言, 中外合资项目和独资项目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 并且正逐渐转变为以独资企业为主的方式, 其次为合资、合作形式。黑龙江省利用外资主要是通过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的形式, 而通过中外合作和中外股份公司这两种比较灵活的形式所组建的企业数量却比较少。

(三) 引资效益

近几年来, 外资对黑龙江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增强。外来投资有力促进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六大基地”建设以及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等当前中心经济工作。据不完全统计, 2005年有343户外来企业进驻哈大齐工业走廊, 开工项目211个, 完成投资87.5亿元;外来企业投资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及现代服务业等项目400多项;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新签约项目中, “六大基地”项目占到项目总投资额的65%, 其中包括安徽真心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1.2亿元的真心食品项目、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投资14.67亿元的绥芬河热电厂项目、美国格里森公司投资2573万美元与哈一工具有限公司合资生产精密复杂刀具项目、马来西亚综合集团投资2000万美元的肉牛养殖和屠宰加工项目等一批较大规模的项目。与此同时, 外资介入也有力促进了黑龙江省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近年来, 参与国企改组改造项目的外来投资超过外来投资总额的35%, 全省300多户企业通过与外来投资者合资合作、产权出售和上市融资等方式, 重新获得了生机。新加坡佳通公司购买桦林橡胶后, 加大技改投入, 不到一年就创生产百万套轮胎的历史新高。香港浩益集团注入资金, 启动了北钢两条生产线。以哈尔滨市为例, 2006年, 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发展迅猛, 2006年新批的1000万美元以上21个重大项目中, 有9个是服务业项目。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大项目数量明显增加, 其中超10亿元的大项目8项, 投资总额280亿元人民币。投资额较大的英属维尔京独资的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和仁皇药业有限公司、荷兰独资的哈尔滨三岭水泥有限公司等重化工业和建材业并购项目, 正在成为外资进入的新渠道。此外, 中信资本、华平投资等投资者入股哈药, 不仅使哈药获得了超过20亿元的新增现金资本, 而且调整了国有“一股独有”的产权结构, 使哈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为最终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打下基础。截至2006年底, 已经有1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哈尔滨市投资设立20户外商投资企业。

二、结论及建议

首先, 加大改善黑龙江的投资环境的力度,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有重商、尊商的意识, 有安商、富商的开放心态。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形成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 从而促进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 从2003年到2007年这5年间的引资的增长速度看, 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呈稳步上升的态势, 说明黑龙江省的招商引资工作发展迅速处在高速增长阶段。再次, 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 发挥地缘优势, 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引资工作。其四, 注意引资的内部均衡发展, 黑龙江引资总体处于稳定增长趋势, 地区分布不均衡比较突出, 哈尔滨尤其明显, 部分地市增长迅速, 应进一步对各地区招商重点产业做出准确分析, 一方面加强省内调控和地区协调;另一方面各地区要突出重点、目标明确。五是黑龙江省的引资的力度并不亚于全国其他地区, 但是引资的成效却不明显, 相比之下也落于下风, 其重要原因也在于引资方式还很落后。除重视政策性引资外, 黑龙江应将服务引资、环境引资转变当成是改进引资理念、提升引资水平的必由之路, 积极开展跨国购并、BOT、国际租赁, 创业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多种引资方式。最后提高引资效益, 对外资有所为, 有所不为。引资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招商引资的效益, 不能只是孤立地体现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 只有具备社会效益价值和生态效益价值的招商引资, 才是真正具备价值的。招商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应从科技进步、就业效果、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评价。黑龙江省在积极引资的过程中要理性、客观的评价引资效益, 避免“来什么, 要什么”的粗放式招商方式。

摘要:东北地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 使得对外开放的程度滞后于东南沿海地区, 引进外资就成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从近年黑龙江省吸引外资的情况来看, 黑龙江省FDI年增长率的平均水平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但由于招商引资工作起步较晚, 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 所以应加大改善黑龙江的投资环境力度, 吸引国内外投资者, 重视引资成效, 提高引资效益, 应把招商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从科技、就业、生态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关键词:外资优惠政策,外商直接投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辉芳.黑龙江省“十五”期间招商引资总体情况与效益分析[J].学术交流, 2007 (8) .

[2]黄晓玲.我国中西部区位优势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类型定位[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1) .

[3]谷佳.关于黑龙江省改善投资环境的战略思考[J].学术与交流, 2007 (7) .

[4]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 2004 (2) .

[5]刘荣添, 林峰.我国东、中、西部外商直接投资 (FDI) 区位差异因素的PanelData分析[J].数量技术经济研究, 2005 (7) .

黑龙江省使用外资问题 篇5

1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定义、含义与作用

a.定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由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联合制定并发布, 是获得全国统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标志图案, 是认证产品或产品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识, 是证明产品质量、追根溯源、避免或减少质量安全事故造成损失的重要载体, 是一个公共质量安全标识。

b.含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案主要由麦穗、对勾和无公害农产品字样组成, 麦穗代表农产品, 对勾表示合格, 金色寓意成熟和丰收, 绿色象征环保和安全。

c.作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加施于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产品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该标识的使用是政府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对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是国家有关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2 黑龙江垦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垦区自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来, 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4年的1个无公害农产品, 零用标, 到2014年底, 垦区已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09个, 累计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45万枚。

a.无公害农产品用标率偏低。从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来看, 认证初期存在重认证, 轻标志使用现象。大部分申请人从经济利益出发, 也不愿使用。现阶段虽开始重视标志使用, 但垦区的大部分产品均为原粮, 可以不使用标志, 故标志使用一直在低位徘徊。标志使用率低, 既不利于落实生产责任主体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 更不利于政府和社会各届对获证产品实施有效监管, 同时也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农产品安全消费基本信息知情权的需求。

b.违法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表现在未经认证的产品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擅自扩大、改变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范围;证书到期仍继续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等现象。

2.2 原因分析

a.重认证审核, 轻标志征订使用。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工作上, 普遍存在重认证审核, 轻标志征订现象。标志使用主要靠获证主体的自愿行为, 没有相应监督和扶持政策, 故导致标志使用率低。

b.获证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价格优势。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使得申请人用标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无公害农产品均为初级农产品, 产品价格较低, 利润空间不大, 故企业不愿多投入。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更注重价格, 普通农产品更有优势。

c.标志使用存在乱象。由于获证企业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规范不了解, 存在乱印标志图案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字样, 加上证书监管不到位, 导致市场上产品鱼龙混杂, 以假乱真。

3 建议

a.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让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基本实现全覆盖, 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 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 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b.加强宣传培训, 教会消费者如何辨别真假。通过各种渠道, 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 让消费者认识无公害农产品, 辨别无公害农产品, 明明白白消费无公害农产品, 让假冒伪劣的产品无处藏身。

c.加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监督检查, 督促企业规范用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要求, 指导企业规范用标, 加强对获证企业生产环节和市场获证产品标志使用专项检查, 督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规范用标, 是打造公共品牌形象, 树立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途径。一是增加标志使用专项检查频次;二是提高标志使用专项检查的覆盖面;三是建立标志使用专项检查常态化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万靓军, 朱彧, 孙志永.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蔬菜, 2008 (10) :1-4.

[2]李学琼, 黄昀, 张海彬, 等.我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探析与对策措施[J].蔬菜, 2013 (5) :22-25.

江苏省使用外资的效率分析 篇6

一、江苏省经济与外资的数量关系分析

(一) 江苏省相关数据及处理

虽然很多学者对经济增长与FDI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但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都是直接取用原始数据, 而没有考虑物价的影响, 本文主要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原始数据见表1, 处理后的数据见表2。

数据来源:江苏省各年统计年鉴

(二) 数据分析

表2中的GDP和FDI虽然进行了处理, 但可能存在异方差的现象, 所以分别取二者的对数, 变换后的数据并不影响原始数据之间的依存关系, 结果见表2的第四和第五列。

1.单整检验

要判断LNGDP和LNFDI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首先要进行单整检验, 只有二者的单整阶相同时, 才可能协整。本文应用Eviews3.1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单整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的结果表明, 二者是二阶平稳数列。可以进一步分析LNGDP和LNFDI之间的协整关系。

2.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恩格尔—葛兰杰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对需要进行检验的变量进行回归, 得到残差;第二步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残差如果没有单位根, 则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否则, 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 对LNGDP和LNFDI进行回归分析, 其中LNFDI为解释变量。

观察表4可知LNGDP=2.711756+0.988021LNFDI+ε该方程通过检验。

然后, 根据e= LNGDP- (2.711756+0.988021LNFDI) 计算残差序列, 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 ADF统计量为-3.489263, 都小于显著性水平1%、5%和10%的临界值, 因此, 残差是平稳的, 说明LNGDP和LN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LNGDP和LNFDI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只能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本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验证, 滞后期数分别取1、2、3, 检验的结果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 滞后期为1时, GDP变化是引起FDI变化的原因, 滞后期为2、3时, GDP变化不是引起FDI变化的原因;而滞后期数为1—3的FDI变化不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

(三) 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平稳序列LNGDP和LN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明FDI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第二, 在短期内, 江苏省经济的增长促进外商投资;而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 外商投资都没有显著的促进江苏省经济的增长。

二、江苏省利用外资的状况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 外资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的结论, 笔者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以便找到提高外资利用效率的途径。

(一) 利用外资结构

江苏省三次产业GDP及利用外资的规模如表7

根据表7可以计算得到三次产业利用外资的结构状况, 如表8所示

通过表8可以看出, 江苏省的外商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第二产业, 虽然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结构稳中有升, 但结构变化并不明显, 而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结构相比之下非常低, 并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二) 利用外资效率分析

虽然三次产业利用外资的状况有所不同, 但外资在各自的不同领域都促进了相应经济的发展。通过简要分析不难发现, 三次产业与各自利用的外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如表9所示:

分别以三次产业GDP为因变量, 以三次产业利用的外资为自变量, 分别对三次产业与各自利用外资进行回归分析, 可以得到下列模型:

第一产业:Y=999.17+0.03X

第二产业:Y=0.0076X

第三产业:Y=2646.85+0.0146X

通过观察三个模型可知, 三次产业利用外资的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每增加1万美元的外资, 第一产业平均增加0.03万元的GDP, 第三产业平均增加0.0146万元的GDP, 而第二产业平均增加0.0076万元的GDP。以上数据说明, 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省的经济结构调整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外资引进方面倾向于量,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利用的质量。江苏省在注重外资引进的规模同时, 应该提高外资利用的效率, 使外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助力器。

三、建议

(一) 保持竞争意识、继续优化投资环境

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和管理体制, 改善江苏省投资环境, 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并继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改进行政效率, 维持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

(二) 合理引导FDI的流向

应该积极引导外资投向, 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一方面使用FDI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改造机械、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增大外商对农业的投资, 积极开创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 从多方面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

(三) 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

在引进外资中, 要注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尤其是对于逐渐开放的农业、采掘业和第三产业的大部分领域, 避免盲目引进, 严把质量关, 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引进国内有需求、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和提升行业整体效益的项目。

摘要:为研究江苏省FDI与GDP之间的关系, 通过应用协整分析、恩格尔—葛兰杰检验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的FDI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 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FDI都不是GDP变化的原因, 而短期来看GDP却是FDI变化的原因, 这一结论与其它文献的结论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苏省利用外资效率低的这一现象。最后提出建议, 应保持竞争意识, 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合理引导FDI流向;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关键词:江苏省,FDI,经济增长,因果关系,协整分析

参考文献

[1]于俊年.计量经济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2]徐映梅, 田静.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统计教育, 2005 (11) .

[3]徐晓虹.外商直接投资与浙江产业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2007 (37) .

[4]姚树洁.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12) .

[5]熊建, 王海平.FDI与江西省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10) .

黑龙江省使用外资问题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趋向于一体化。由于各国贸易壁垒的逐步增加和生产要素的合理化配置,海外直接投资正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引进海外投资来适应经济全球化,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3 年,中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 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5%。随着海外投资的增加,大量外资企业以井喷式的速度进入中国。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给投资国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文化侵蚀、政治干涉、核心技术流失和环境污染。在中国,政府和公众对于外资企业采取双重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希望外资企业能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外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威胁本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外资企业的环境责任被认为是消除东道国环境担忧的最好方法。国民在关注外资企业的环境责任时,常常以较为苛刻的态度去对待,认为外资企业往往由发达国家企业组成,这些国家在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技术上都领先于中国,所以外资企业的环境责任必然优于本土企业。而相对外资企业,中国本土企业生产方式粗放,仍然以环境代价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环境责任必然低于外资企业。但也有学者认为本土企业的环境责任优于外资企业,毕竟外资企业来华主要目的是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获得低价的原材料或者被迫转移在母国禁止的高污染行业,而本土企业由于政府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及处于对母国的爱护,企业环境责任必然优于外资企业。本文正是基于上述争论,展开调查研究,对比中外企业环境责任的状况。

一、企业环境责任研究现状

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Sheldo在1923 年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包含范围也越来越广。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在2000 年更是明确指出企业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注重企业的环境责任,增加环保意识和清洁生产,必须关注资源的浪费、排放物的减少和经济的循环利用。这一观点也是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明确了企业的环境责任。2003 年世界经济论坛做出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对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广义贡献。

Egri and Ralston(2008)曾指出,由于外资企业的活动涉及东道国的资源利用,必然会给东道国带来环境的负面影响。潘申彪、余妙志(2005)利用中国1986—2003 年度江浙沪三省市工业废气排放数据进行研究,用Granger方法对三省市指标分别进行了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外资企业或海外投资的增长与环境污染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显,外资企业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认为外资企业的环境责任并不理想。陈凌佳(2008)利用中国112 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资企业对中国生态环境具有较为显著的负效应。以上的研究都说明在华的外资企业环境责任并不是很理想。

当然外资企业对东道国的环境影响也有积极方面。马丽(2003)对沿海地区12 省市做出面板分析,从环境弹性系数上发现外资企业明显遏制住了东都环境的恶化。杨万平(2008)运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对中国6 类污染行业分析得到,外资企业的进入,有助于中国环境质量改善。此外,很多学者都认为外资企业有较强的环境责任意识,尤其是严格的绿色生产环境标准和技术,对于中国的环境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反之,根据2012 年中国环境报告显示,中国29 个重度污染的行业中,超过60%的为本土企业所拥有,本土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让人担忧。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以浙江省的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作为对比对象。浙江省作为中国最早引进外资的省份之一,在2011 年外资投资额度超过130 亿美元,全省超过29 000 多家外资企业。同时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强省,早在2002 年就提出了绿色GDP概念,全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企业的环境责任。

本文通过抽样走访浙江省内的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设计问卷,本问卷以复旦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中心“关于企业环境态度的报告”为设计基础,增加和改动适合浙江省企业特点的问题,进行调查。此次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涉及企业的环境态度,包括企业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态度、清洁生产的必要性、环境监管的主体、“三废”治理的重要性、消费者绿色需求和绿色市场的关注度以及企业是否严格执行ISO14000;另一个方面主要探讨企业的环境管理,包括企业是否建立绿色管理目标、是否进行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训、是否增加环境治理的投资,是否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设计、是否管理废弃物的排放和回收以及是否实施绿色管理责任制和绿色沟通。以上问题均包含在问卷设计的16 题中,问卷的前8 题为企业环境态度,后8 题为企业环境管理,所有问题按“5 分评价法”回答。前8 个问题,用“1”表示“完全同意”,“2”代表“基本同意”,“3”代表“中性”,“4”代表“基本同意”,“5”表示“完全不同意”。后8 的问题,“1”表示“完全实现”;“2”代表“经常实施”;“3”代表“中性”,“4”代表“偶尔实现”,“5”表示“从未实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一)外资企业的调查结果

(二)本土企业调查结果(见下页表2):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两类企业的标准偏差偏低,证明调查的结果比较客观和公正,受访者对于问题的认同性比较集中,所调查的结果就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平均值来看,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受访者在同一问题的看法上大致相同,然而这并不意味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有相同水平的环境责任意识和环境管理理念,具体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具体地说,在环境的态度方面,两种企业的受访者都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他们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他们仍然认为经济效益比环境有更重要的利益,相比本土企业的受访者,外资企业的受访者具有更专业的环境保护知识,而本土企业的受访者比外资企业受访者更加注意环境保护。在环境管理方面,本土企业有更多的热情和投资在绿色产品和绿色市场方面,而且本土企业更清晰地认识到企业未来的战略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绿色审计方面,本土企业远远落后于外资企业。总的来说,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虽然外资企业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技术理念,但是在浙江的外资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和环境管理不如本土企业。

四、对策与建议

(一)对企业的建议

第一,对于外资企业来说,由于外资企业本身具有较高的环保技术和知识,所以外资企业容易忽视新的生态技术和绿色项目的投资,而一味地热衷于原有技术,外资企业应转变思路,增加绿色技术和绿色项目的投资,开发环保产品。同时保持东道国和母国相同的环境标准,树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外资企业形象,在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传播绿色理念和先进的生态技术,为本土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缓解与东道国国民的生态矛盾。此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外资企业的员工比本土企业的员工更缺乏环保意识,而外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都是外国人,如果外资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增加自身环保意识和环境理念的宣传,这比本土企业单纯地进行员工绿色培训更加有效和快速,因此提高外资企业管理者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理念,是外资企业环境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对本土企业来说,尽管本土企业的环保责任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环境责任,中国的本土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本土企业环境责任的提升往往是被动状态下完成的,他们迫于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以及高额的环境处罚费用。此外浙江省的大多数本土以中小企业为主,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理念在企业战略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土企业应该把环保责任放入企业长远规划中,寻找和努力开拓绿色市场和绿色产品所带来的新商机,增加绿色审计,主动地提升企业环境责任。

第三,无论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应加强企业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问卷调查,作者发现企业员工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并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工作,缺乏实际的行动。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培训;增加每个员工的企业的环境责任,从下而上地建立一整套企业环境责任体系和环境责任培训计划,树立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二)对政府建议

首先,政府需要控制好源头,严格控制企业对于高污染行业的准入制度。就浙江省而言,浙江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因此,政府应该控制高污染排放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对于外资企业,政府因把重点放在引进高科技、低污染并具有良好环境责任意识的外资企业中,严格限制甚至拒绝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低下的外资企业进入。

其次,在生产的过程中,政府在政策偏向上更加照顾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由于有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和保护,潜意识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意识,并依靠母国较好的环境影响,忽视甚至降低自身在东道国生产的环境标准。相比较而言,政府对于本土企业的绿色生产比较严格,而本土企业正是在这种严格要求下,企业的环境责任不断提升。因此,平等地对待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绿色标准,不仅有利于改善本土企业的环境意识,消除本土企业环境歧视,还可以提升外资企业环境责任,形成良性的绿色生产局面。

最后,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环境责任的监管系统,通过问卷发现,无论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认为环境治理或者环境控制都是政府的职责,因此政府更应该加强监管力度。而传统的监管加处罚只是对于已发生污染的企业进行管理,没有一种预防意识。作者希望政府可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包括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教育培训,企业环境管理的指导纲领,绿色生产的政策支持,以及明确的处罚法规。

上一篇:x意思下一篇:代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