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2024-10-20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通用11篇)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篇1

1.“阅读材料”的教学功能

现代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使学生切实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如果能深刻挖掘教材中“阅读材料”教学内涵和教育功能, 必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德育、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善学习方式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1)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数的发明”、“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笛卡儿与解析几何”、“坐标法与机器证明”、“三角学与天文学”、“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海伦和秦九韶”、“割圆术”……向学生介绍了数学概念、规律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科学家的贡献和生平事迹, 展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联系.数学史的引入, 使原先枯燥的数学、图形、公式因为与历史、生活的联系而变得丰富多彩,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很好的效果.

(2) 渗透数学文化, 培养理性爱国主义和良好个性

数学的德育功能, 最常见的提法是“运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数学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句话很对, 但不够.在科学发现上, 把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拿来, 为中国的建设服务, 这才是爱国主义的精髓.因此, 教师应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地介绍数学史, 不仅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的数学史, 更要向学生介绍国外的数学成就, 提倡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因势引导学生对比当时中国所处的朝代和当时的科学、文化、政治的发展情况, 辩证地看待我国的数学成就:在西方祖暅原理被称为卡瓦列里原理.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中, 让学生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

(3) 通过应用数学,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发展过程充满了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比如人们常说的矛盾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事物相互联系、量变到质变、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但是要学生真正领会却很困难.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其他科学, 特别是人文科学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更容易, 更直接.所以, 利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等材料讲述数学的实际应用, 利用“九连环”、“购房中的数学”等材料进行数学建模教学, 以此来领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要比在课堂上讲几个哲学名词有用得多.

(4) 利用材料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材料来突出教材的重点, 突破教材的难点, 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以达到增强双基、巩固知识的目的.

2.“阅读材料”的教学策略

教材中的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是紧紧扣住有关教材知识设计的.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 只有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 针对不同材料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才能发挥教科书的最大功效, 才能更好地推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

(1) 课后自读

大部分阅读材料内容通俗易懂,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事先出示自学提纲或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不占用课时.

(2) 课堂导读

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 可以组织学生集中学习.教师提示阅读提纲或思考题, 学生阅读后进行交流、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最后给予归纳、总结.如:材料“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教学,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1) Card (A) 指的是什么? (2) Card (A∪B) =Card (A) +Card (B) 吗? (3) 从这篇材料中你体会到如何解决集合中元素个数的方法了吗? (4) 材料中体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5) 你有其他想法吗?再进行交流, 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给予归纳、总结.最后布置49页复习参考题中B组第1题进行检测.

(3) 课堂渗透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这部分内容穿插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作为新知识的一部分纳入其知识结构.比如, 结合数学符号funtion讲莱布尼兹、李善兰, 结合数学命名笛卡儿直角坐标系介绍“笛卡儿与解析几何”, 结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讲“三角学与天文学”;或者将材料内容设计成数学问题情景来引入新课题, 设计为课堂教学的范例、习题来巩固知识.

(4) 专题精讲

知识拓展类和实际应用类材料对正文部分内容作补充、拓宽和延伸, 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这些材料内容丰富, 知识性、应用性强, 如果单靠学生自己阅读, 难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 开设专题进行研究.

总之, 教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 阅读材料作为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而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 只有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 才能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存文.如何正确处理数学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J].教学与管理, 2004 (3) :59-60.

[2]刘茜.高中数学新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功能的开发[J].中学数学杂志, 2004 (2) :23-25.

[3]李朝权.从新教材《阅读材料》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 2003 (4) :38.

[4]蔡志凌.谈新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作用和教学[J].学科教育, 2002 (4) :34-36.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篇2

【摘 要】

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材料作文的展开中审题立意是关键,随后则需要学生用好的写作素材来丰富文章,用有效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合理的模仿借鉴来丰富自己的行文。

【关键词】

初中 材料作文 高效教学 策略

材料作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作文形式,在材料作文的撰写中不仅考察着学生的基本作文技巧,对于学生的审题与立意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要让学生找到更多材料作文的撰写技巧,并且能够写出更多高质量的文章,这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极大的体现。

一、有效审题,准确立意

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不同,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写作主题。学生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便是对于材料展开剖析,并且透过有效的材料解读后正确审题,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合理的立意。这是材料作文撰写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整篇文章的写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如果对于材料的理解存在偏差,提炼出的主题自然也会存在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展开的文本立意肯定会存在疏漏。如果一篇文章的立意有明显问题,整篇文章基本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因此,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题与立意能力。针对不同的材料学生要学会不同的解读方式,对于有些材料中存在明显的关键词或关键字时,一定要对于这些核心字词展开剖析,文本的立意也存在于其中。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是材料作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这也是提升学生文章的整体质量的基础所在。

有这样一段作文材料:巴西著名球员贝利在足坛初露锋芒时,有位记者这样问他:“您觉得您哪一个球踢的最好?”他这样回答:“下一个。”当贝利在足坛名声显赫时,又有记者问他:“您觉得您哪一个球踢的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所给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材料中“下一个”的真实内涵展开讨论,明确“下一个”代表了什么。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正确审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准确的理解所给材料的深刻内涵。清晰准确的立意是材料作文展开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也是确定整篇文章的基调与价值取向的过程。只有丰富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来撰写材料作文。

二、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当文章的审题立意基本完成后,随后则需要学生用好的写作素材来丰富文章,用有效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材料作文的立意明确后,不知道如何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不知道用怎样的素材来充实文章。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是材料作文教学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的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生活经验中积累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要培养学生对于生活有更好的理解与感知能力。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文本中表达更多的真情实感,这也会让文章的情感更真实,论据更充分。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保障材料作文的质量。

作文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只有丰富充实的生活经验才能够写出丰富充实的作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将自己的小想法与小感悟记录在笔记本上,在平常读书时,也要做好读书笔记,避免作文写作时“无米下炊”。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布置作文结构,做到详略得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要,这是让整篇文章更加丰富详实的过程,这也是文章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

三、合理借鉴,有效模仿

不少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材料作文写作经验。当读到一段材料时总是觉得这段材料似曾相识,材料中描写的情境自己觉得十分熟悉。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这也是材料作文撰写时可以有的一个突破口。学生的“似曾相识”大多来源于自己有过的阅读经验,可能是课本中学过的一篇文章,也可能是自己平时读到的一些佳作。教师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迁移能力,要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合理的借鉴这些优质的范本,透过有效模仿来提升自己的文章的质量。模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范文中的一些好的行文布局与文章结构,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中一些真切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可以有的尝试。适当的模仿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行文的整体质量,这也会让学生将这些有价值的写作经验逐渐转化成自己的写作积累。

对于名家的优秀作品进行适当的模仿,将名家成功的写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这也是材料作文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一种能力。例如,有这样一段作文材料:他们是我们成长的保护伞,儿时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走路,现在我们长大了,却忽略了那双保护我们的双手已经长满了厚茧。在你的生活之中,有哪些事情特别打动你,请写出事情的经过,不少于500字。在完成这篇作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借鉴,模仿其写作手法,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教师要让学生在材料作文写作时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将会帮助学生写出更多更为打动人的文章。

【结 语】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材料作文的展开中审题立意是关键,这也是决定整篇文章质量的基础。当文章的审题立意基本完成后,随后则需要学生用好的写作素材来丰富文章,用有效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合理的模仿借鉴来丰富自己的行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文本质量将会是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清.怎样引导学生写好材料作文【J】.考试周刊,2009(27)

【2】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J】.文学教育(中),2011(04)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策略

0.引言

新材料作文其难点就是“审题”与“立意”,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错乱,分不清主次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在考场上的作文立意,还会出现“离题”情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助力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正确思维方式,囊括在阅读文本基础上的“阅读思维辩证模式”、“课堂思维模式训练”等相关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创作水准,使得学生面对新材料作文的时候,不再害怕其审题与立意。

1.新材料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考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1]。用作文题目的这种形式去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在过去的传统考试中是几乎难以见到的,这足以说明现在国家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越来越注重考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目前语文新课改革中的一项教学任务。我们都知道,“阅读理解”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这两者缺一不可。新材料作文首先要求的是学生必须要对材料进行“精读”,注意材料中的敏感词汇,再去剖析材料的主旨,并总结出自己所对材料理解的涵义,然后进行成文。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去进行“思维拓展”,而思维能力的好与坏也直接决定了其对作文的立意,致使影响了作文分数。所以,对学生进行考验阅读理解中的“思维模式”是新材料作文中的亮点。第二,写作水平要求更高。一个人写作水平的好与坏不仅仅是体现在其书面语言表达上,实际也包含了思维能力水准。“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精读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去进行多个“立意方向”,根据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对文章所理解的文章主旨。当对立意提炼过后,再根据自己的一句话去展开文章的脉络,一定要思路清晰地进行开头、正文、结尾。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应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解决。当然语言的优美也会给文章添上一定的色彩,这会让老师也能感觉到一个学生的语言功底厚度,会格外得到加分。

2.助力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举措

2.1增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提升阅读水准

学生阅读水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题能力[2]。在高考中的作文材料是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思考能力”,不仅仅是把握文章内容,思路清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需要学生根据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自己的观点表达,要涉及到个人与自然、社会、国家等相关的意识度。要想学生能在这方面做到更佳,第一,学生要有自己的人文情怀,必须要要将自己的写作学习与精神世界联合。当学生审题能力偏弱,其不可推卸的原因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一般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进行“机械化分析”“唯一答案”等都偏离了自己的真实思路。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精神世界也是空虚一片。所以,需要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与精神世界相互融合,来有效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度,实现对文章“思想内容”及“语言形式”都的理解。第二,关注自我体验,突出学生是主角。“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情感活动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其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而享受自己的审美。首先这要破除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老师要在课堂上起到引导作用,并把课堂上的时间都去交给学生,去真正地展现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思考,凭自己的所有的语文知识去体验对世界的认知。

2.2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要全方面地理解文章涵义,但可以根据某一个点或者是角度去进行创作。实际上,一则材料所包含的观点并不具有“唯一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角度”思维,要以作文材料为中心,学生在这篇材料中想到的所有点都可以自己记下来,老师也可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相似、相反”等方面的角度去进行联想,从而为创造性、多样化的审题立意提供有力条件。

2.3辅导学生关怀社会生活,树立正确价值观

往年的高考命题,其实都是在反应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对于高考作文来说,一般学生都会从“难易角度”去进行分析,这是没有错的,但有关语文教育家表示,简单的“难易”会判断的过于“功利”,因为作文写的好坏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时的,而他們真正能够从写作的过程中意蕴到生活的唯美,这才是对其有意义的。所以,倘若能够从学习如何在语文的角度上去分析作文题,也许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材料作文因其材料的“广泛性”、“开放性”、“丰富性”逐渐地受到命题人的厚爱。所以,老师只有从更开放的语文教育模式中去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逻辑思维、健康心态”等相关条件才能够使得作文的审题立意不偏,从而达到保障作文能取得一个满意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蕊.由一堂材料作文训练课谈作文的审题 [J].理论与实践.2015.(4):159.

[2]郭韧希.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误区及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2015.(8):47.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策略 篇4

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 营造教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能确保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情绪, 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中。为此, 笔者会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过程中,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小故事、新闻事件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讲到“过冷度”这一内容时, 许多学生都无法理解为何冷却速度快了, 实际结晶温度反而降低呢?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 就创设了一个情境:当我们进行百米赛跑时, 快速跑过终点后的我们必须经过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若我们慢速或步行到终点, 则能刚好在终点立即停下来, 所以说, 奔跑速度越快, 到终点就越难停下来。于过冷度而言, 则是冷却速度越快, 过冷度越大。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情境,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过冷度的实质, 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感到好奇和充满激情, 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事实上, 金属材料的性能、结构和热处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时, 要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我们常说“恨铁不成钢”“趁热打铁”“铁棒磨成针”等谚语, 这些谚语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属材料的特性, 因此, 在讲课时笔者会适当引入这些谚语的背景和实质, 深入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热处理效果, 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的了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将理论联系实际, 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3. 运用多媒体手段, 提升教学成效。

由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内容具有一定抽象性和特殊性, 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金属形象, 笔者会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除了可以让学生看到丰富多彩且富有动感的画面信息, 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的认识, 提升学习效果。如讲到纯金属结晶、低碳钢的拉伸过程、疲劳破坏等难以在教学中实现的操作过程, 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短片, 让学生全面了解此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

4. 突出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依赖教材教学内容, 而应积极探索一套适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实际中, 笔者先从金属材料的结构成分来讲解知识, 让学生明白何种金属是何种成分和结构, 为接下来的教学垫定基础;其次再深入讲解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向学生介绍这种金属材料的制作工艺特点和热处理特点;最后, 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将金属材料的工艺特性在实际中的运用加以说明, 充分展现金属材料的实用材料。通过这样的完整系统教学模式, 不仅能突出重点难点, 还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和理论逻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

二、结语

总之, 要想提高《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成效,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 将各章重点难点总结整合, 帮助学生有效记忆, 同时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任务驱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 强化试验技能的全面培训,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咏梅.浅析中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技巧探究[J].科学中国人, 2014 (20) .

[2]何人葵.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的改革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32) .

[3]谢珊.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

[4]沈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4) .

[5]展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J].成才之路, 2012 (23) .

[6]李格平.《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探讨[J].职业, 2010 (27) .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篇5

高坝镇同益小学

祁晓燕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上与传统阅读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倡导个性化阅读。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那是最愚蠢的。”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无法实现。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教材特点,探索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若干实施策略,从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诗人舒婷说:“诗歌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专注、兴致勃勃地读,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选择本文的动化片课件来演绎这个故事,让学生通过“看”初步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在阅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己“演”课本剧,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容。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展现了自己的个性。

二、要确立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例如《卧薪尝胆》一课中,当教师问:“为什么越王勾践回国后还睡在柴床上,每天吃饭前还要先舔一下苦胆呢?你觉得勾践是个怎样的人呢?”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能够体会到越王勾践的坚强不屈,但是有些学生却说:“我认为勾践真蠢,都已经回国了干吗还要吃这些苦啊!真是个笨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千万不要痛斥这个学生,而是要从“勾践不忘报仇,不忘兵败的耻辱”这一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勾践的坚强不屈。除了这样的引导,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三、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写了金秋时节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和原野三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来学,把一篇很长的课文变成片段来学,使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很自然地加深了体验,增强了理解。

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打破原有有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朗读、讨论、辩论、表演,互相探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问。

四、拓展文本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可见,个性化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文本。比如,在教学《雪儿》、《翻越远方的大山》、《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生活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带给学生以宣泄情感、升华体验、深化认识的精神空间,让学生可以跟随自己的感悟,去感恩、歌颂,甚至是反思,从而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

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篇6

一.重温课标有关写作的目标与建议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的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如“观点明确”“围绕中心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作文题目中的几个自主要求就是最好的体现。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材料作文训练

(1)多关注,多积累,多思考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关注社会进度、关注民生状况、关注个体生命本身。可提前准备一些材料(至少30则以上),以备高考使用,使用时注意变换角度。对有关的素材要积累整合并运用,思考这些关注点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哲学意义,做一个有心人,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学会辨别生活的是是非非,辩证的分析问题,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争取写出立意有深度,内容丰富而有创意的文章。

(2)练习各种类型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寓言故事类、评述论说类、哲思名言类、多项组合类的材料都要有所训练。平时训练要加强审题的严谨性,要引导学生对材料含义揣摩,特别是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的重视。不要随意扩大或缩小范围,如,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是讲人才成长,不仅仅是“人的成长”。

(3)选择最佳立意

最佳,是对考生自己而言,何为最佳立意,首先是考生自己最有话可写的,感触最深的,掌握素材最多的,认识最到位的;在此前提下,再谈深刻、新颖。

(4)文体训练

文体以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为主,突出特长,兼顾其他。使考生针对自己擅长的文体,弄清楚所选文体的结构特点和语言要求,选择自己的练习方向,让自己的文体优势发挥到极致,其他文体也要尝试写几篇,以防考试对文体作具体规定。一般来说,议论文在如何使立意开掘更深上下功夫,在论证材料的丰富新颖上下功夫;要避免写“三段式”的套作,即论点加例子再加例子,最后做简单总结式的作文。记叙类文体更容易出彩,但语言文字表达相当重要,一定得有文采;但是结构故事一类的文章尽量不写,除非在情节及事件的独特性和出人意料性方面本领很高,能让人耳目一新。

(5)联想、想象至关重要,语言锤炼必不可少

联想、想象是写一篇好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标应该是由两大理论支撑的,一是多元理论;一是联想、想象。《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我们认为,使用好联想、想象,就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从而在高考中获得高分。如2012年作文材料中的漆工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根据这个故事,如果是一个对社会并不关心的人,很难写出让人叫好的文章。它既需要作者有个人独特的思考,也需要作者对社会事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样的高考作文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完全可以联想到相似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和“最美教师”张丽莉等素材,或佛山小悦悦被撞事件、跌倒老人扶不起等相反的素材,并将其直接写入作文中。只要我们善于联想,何愁考场上无话可说。

我们认为要想提高作文水平,除了审题准确、立意鲜明外,还是应该多在语言上下工夫。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篇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 由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等二级学科专业英语组成。它是材料工程技术领域中一种普遍使用与推广的英语文体, 要求语言表述客观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及系统性, 往往揭示材料的制备与合成、组织结构和使用性能等最新动态, 以实现该领域前沿科技信息的及时交流与共享, 故灵活运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在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 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概括为语法特点和词汇特点。前者体现在材料工程技术领域中相关概念、原理的表达或翻译和写作等语言表述时, 强调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语言叙述准确规范、逻辑性和规范性强、精炼流畅。如第三人称语气和被动语态, 力求对研究对象和过程客观准确描述; 非谓语动词短语和名词化结构, 如分词、动名词及动词不定式等可代替从句, 简化结构, 避免复杂主从复合长句; 省略句和惯用句型等用于句子的精炼表达、准确陈述和严密推理。后者体现在专业英语词汇的组成、构词法和各种词汇缩略等, 专业词汇一般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的专业技术词汇、学科通用的半专业词汇和书面非专业词汇。专业技术词汇意义狭窄单一、专业性强, 只在本专业范围内使用。其中, 绝大部分专业词汇按构词法由常用词汇转化、合成、派生出来, 如词根或词缀构成的合成词; 半专业词汇词义繁多、用法灵活、形式多样, 需在“英译汉”时注意词义的正确选择; 非专业词汇严格表现专业内容、避免歧义。

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本校为例, 该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虽经多版次 ( 2003、2006和2011版) 修改仍存诸多问题:

1. 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时间不尽合理, 与考研复习和求职面试有所冲突。学生在前期大学基础英语学习时, 以CET -4或6为主要目标, 少有专业英语相关知识积累, 且课程一般设置在第六、七学期, 总学时数相对较少 ( 每学期16学时) ,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较低, 难以保证其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2. 教学内容枯燥、陈旧, 难以及时捕捉科技前沿信息, 对专业英语教师要求较高。教学参考书仅局限在少数国内高校出版的听说译写教材, 其选择范围窄, 教材内容多为单调叙述原理的表现形式且不易理解,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缺乏教学信息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同时专业教师需查阅大量SCI、EI和CPCI检索英文期刊来获取材料领域的前沿信息。

3. 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单一, 多采用翻译与阅读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际专业英语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或传统板书手段, 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需突破单一翻译或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 增加学生听说读写综合实训环节, 提高专业英语教学的趣味性。

4. 课程考核环节不尽合理, 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全面监管。本校采用专业基础课“五级分制”的闭卷考核方式, 主要以结课考试成绩来确定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 往往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难达到客观反映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鉴于上述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故现阶段对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或实践环节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目的为指导学生阅读和撰写材料科学领域的英文文献和科技论文, 并能通过学术交流走向国际舞台。因此, 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 应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英语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知识结构等特点,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并凭借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摆脱所选教材束缚和界限,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教学方法改革就是突破单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讨论、自主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并利用模拟国际会议的情境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

1. 分组讨论模式。该模式用于口语教学, 以3 ~ 5人为一个Group, 分派不同Topic ( 如: Progress in Carbon Nanotube) , 内部成员经英语交流与讨论后形成整理材料, 进行Oral Presentation报告。

2. 自主教学模式。该模式用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外的专业英语教学环节, 即适当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学活动, 其实施方法则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将可控性强的学习内容指定给某位同学, 准备一段时间后进行自主授课教学, 课后教师给予评价与建议,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情境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前两种模式基础上的升级版教学模式, 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 全面展示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的基本流程和应该如何准备会议, 且能通过模拟口头报告形式改善口语活动质量。

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水平实施策略的探讨

欲全面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 需采取如下策略:

1. 明确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培养目标, 教与学双方重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教学培养目标即以材料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为依托, 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工具学习专业知识, 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语科技文献, 并锻炼论文撰写及学术交流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在提高自身能力同时,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大量搜集该领域前沿信息, 如综述文章、专著节选、期刊论文等。学生应正确认识学习专业英语的现实意义, 充分利用英语角、模拟国际会议等“第二课堂”活动, 调动学习积极性。

2. 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运用能力。合理安排听说读写各环节的教学进度和授课时间分配, 结合单一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互动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自主式教学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任务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科技文献的翻译能力, 以上教学方式形成有机整体, 在实际教学中穿插结合, 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3.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前沿课题信息捕获。以科研训练环节为契机, 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毕业论文 ( 设计) 研究方向相关的英语论文, 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 注重国际会议和日常口语交流训练。结合情境式教学方法和分组讨论, 采用视频教学和模拟实践联合方式, 加强国际交流口语训练, 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五、结束语

上述为针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实施明确教学目标, 灵活教学模式, 重视科研实践, 强化语言交流等策略, 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 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实效, 满足现阶段材料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军.材料专业英语译写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备考策略 篇8

一、概念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新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话题、命题作文限制性之间的矛盾。

二、题型特点

通过分析高考真题及相关的模拟题,我们发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有以下显性且刚性的要求:

1. 观点立意有明确指向性。

如以下模拟题: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

上述材料有明确的任务指令,观点立意如果脱离材料中自拍美颜与反美颜两种看法,单谈“勿以貌取人”“注重外在美与内在美”或没选出“某一个”的表现、态度去写,而是泛谈“创新重要无比”“在乎结果不如关注过程”“自觉自愿方能走得更远”等观点,均为偏离题意。也就是,观点立意一定要清晰明确且就事说事、缘事说理。

2. 阐释论证有局限性。如2015年全国二卷中,三个人物都具有风采,但谁更具风采呢?

又如以下考题: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你觉得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什么”的专访:老王说,是学无止境,我每天给国家做出一点贡献,让国家有进步,这就是最好的时光;小刘说,和大家一起熬夜造机器人参加比赛,便是最好的时光;大李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一片寂静的林荫道,一杯咖啡,一本书,听着悦耳的鸟鸣,静静品读一下午。这三种“时光”,你认为哪种最好?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两个命题都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人物、观点进行比较阐释,在比较阐释中完成观点的论证,而不是旁征博引式的论述。以前的高考作文,一旦选定一个符合材料大意的立意角度,就可以神游八仞、思接古今中外联系很多事例,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不然,要结合具体材料中的人和事来谈,本事材料的分析要占文章的三分之二,拓展延伸也就占三分之一。也就是对原材料本身的分析一定要透彻,否则累死也无功,即阐释论证有局限性。

三、备考策略

1. 多读多思。

考生平时要多阅读,要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尤其是要多读一些思辨性较强的素材。在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读了以后要积极思考,比如:可以简单梳理一下观点态度,或简明扼要地写一个题纲,或完成一个标题的拟定、或概括材料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等等。一旦在考场中碰到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就可以根据材料快速地理清思路、阐释观点、引发议论。

2. 读悟紧密。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既然是先“读”后“写”,是读后有感而发,那么,“读的内容”和“感的内容”要有机地联系起来,开头要引述材料,后面要针对材料,联系写作任务而写作。也就是说,要紧紧围绕材料本身来思考、分析、辨证、说理,可以拓展,但拓展要适度。

3. 观点明了。

“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直接对材料中提供的事件表明看法并展开阐述,这就决定了这类作文的一大特点:必须明确表态,观点明了,就事论理。观点不要灰,不要中,不要约等于。切忌出现“假大空”式的写作路数。比如:乐此不疲引用名句,脱离材料旁征博引式的自嗨自醉。

4. 勤练书写,保证卷面整洁。考生一定要养成书写整洁的习惯,给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

总之,任务驱动型作文并不是山中老虎,没有什么可怕的,它也有相应的规律可循,只要向学生声明审题立意和写作方法,并让学生不断实践,他们一定能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参考文献

[1]许元洪.艰难的探索:2016年福建省任务驱动型写作备考冷思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08).

多维视域下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篇9

2012年北京卷的作文题, 与往年相比, 命题视角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关注宏大主题, 关注精神导向, 关注社会公平, 关注竞争规则, 变为关注社会底层一线普通工人的工作、生活。这是一种平民视角, 将考生的注意力由理性层面引导到感性层面, 由对外部的思考导向个体思想情感的体认, 由注重社会认知、价值判断转向感悟人生、内省自我。视角的转变, 实质上是一种理念的转变, 是一种让语文回归“语文”的转变。众所周知, 教育本身的任务是培养心系天下、品德高尚、情感真挚、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高考作文作为考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份答卷, 它可以承载方方面面的东西, 但首要的一点是, 不能忽视或忽略考生这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及环境, 不能置“人”于不顾, 不能只顾环视外部世界而缺失对内部世界的审视, 更不能抛却语文的基本常识, 使其附庸于本不属于它的东西, 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道德考量的风向标、道德准则的试金石。高考作文应该重视考生之“人”的个性张扬、情感抒发、人生期许、价值诉求, 让考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思考自身所要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 我们应该为北京卷命题视角的转变叫好。

就材料而言, 这道题目的主题过于直白, 思维的指向虽然是多向的, 但这样的“多向”其实仅是局限在颂扬、认同、敬佩等“单一型”的角度或层面, 考生不可能也不可以作反向的思维, 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考生的发散审视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

构思角度提示:1、从老计“独自巡视”的角度。 (1) 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干出成绩; (2) 心系百姓, 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大爱; (3) 把他人的安危放在心上, 他人就会把你装在心里; (4) 乐于奉献是人最为宝贵的品质, 奉献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社会更和谐、生活更幸福; (5)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追求, 再枯燥的工作, 再寂寞的环境, 都能让他感到充实、快乐; (6) 坚持, 成就美好; (7) 敬业才会乐业, 乐业才会不计得失; (8) 要有责任意识, 做好一份工作就得承担一份责任; (9) 独自一人而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考验的不只是道德良知。

2. 从老计“庄重敬礼”的角度。 (1) 对自己的事业常怀敬意之心, 才能有所成就; (2) 尊重他人, 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3) 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 赤诚待人, 人人敬爱。

3.从列车“鸣响汽笛”的角度。 (1) 要懂得回报, 懂得感恩; (2) 爱意、善意的传递不只在收受双方, 更能影响一方水土; (3) 每一个人都应该知书达理, 为社会的和谐温馨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2年的上海卷与往年的高考作文题相比, 命题理性意味较浓, 思辨性较强, 看似好写, 实则有不小的难度。

重视理性思辨, 对于上海卷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特点, 而是一直保持的特色。比如说2009年对郑板桥书法“不可无一, 不可有二”认识, 2010年对环境资源问题的思考, 2011年关于戒指铭文的思辨。这样的特色, 对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萃取观点的能力, 嫁接生活、感悟常情常理的能力, 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即便如此, 过去三年所给的材料, 内涵相对来说还比较显豁, 把握材料比较容易, 难是难在如何嫁接生活上。而今年的这道题则两者都难。材料的“难”, 一是“微光”用的是个“喻体”, 考生必须能准确把握其“本体”;二是句意理解难, “自己的东西”舍弃之后, 怎么就会出现在了“天才的作品中”呢?嫁接生活的“难”, 与前者密切相关, 句意理解不了, “本体”找不到或找不准, 也就难以寻求生活的切入口, 无法从生活中获得感知。

从字面上看, “微光”指的是细微的光亮。其特点是“细小”、“暗弱”, 与之可能发生的“伴生义”或许还有“短暂”、“易逝”、“易被忽略”、“不受重视”等等。

材料中包含着三组对比。一是个体的对比:“自己”与“天才”, 前者无心、无意, 后者有心、留意, 所以“自己”成不了“天才”。二是态度的对比:“拥有”与“舍弃”, 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视而不见, 认识不到其价值, 故而“舍弃”, 而“天才”则与之相反。三是结果的对比, 原本是“自己的”, 却成了“别人的” (“微光”出现在了天才的作品中) 。

由此可以看出, 要落实“微光”的“本体”, 以及从这三组对比中嫁接生活, 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考虑:

一是内部, 即个体本身。包括自身成长、精神品质、普通情感等。二是外部, 即社会环境。包括教育体制、道德体系等。请看下面的构思导引。

构思角度提示:

1.内部 (个体本身)

A、自身成长。 (1) 思想的火花是“微光”, 要敢于质疑, 更要善于表述自己的观点; (2) 稍纵即逝的灵感是“微光”, 做生活的有心人, 才能抓住灵感, 让它带来创造; (3) 成长中的好奇心是“微光”, 精心呵护自己的好奇心, 或许人人都能成为天才; (4) 成长中的一次次失误是“微光”, 不自卑, 不轻言放弃, 人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 相信自己、尊重自己的每一份感受与体验, 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6) 妄自菲薄者终究一事无成。

B、精神品质。 (1) “梦想 (理想) ”是“微光”, 坚持梦想, 发展自己, 成就未来; (2) “信念”是“微光”, 执著坚定, 矢志不移, 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养; (3) “诚信”、“善良”是“微光”,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惨遭轻视、蔑视, 而它们恰恰是每个人都应坚守的精神品质; (4)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 “幸福”成了“微光”, 反思自己的“幸福观”, 我们或许会有别样的认识。

C、普通情感。 (1) “孝敬父母”是“微光”, 常常为人们所忽视, 我们应该怎么做? (2) “感恩”是“微光”, 人们不懂得感恩, 却常常被别人的感恩之举感动得热泪盈眶, 值得深思; (3) “怀念”是“微光”, 不知道怀念的人没有过去, 也没有现在和未来。

2. 外部 (社会环境)

A、教育体制。 (1) 应试教育的模式化扼杀了孩童个性的“微光”; (2) 一切只看分数的当今, 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成了孩子们的“奢望”; (3) 精英教育让学生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创造, 更谈不上创意, 任何的“微光”在这精英的风暴面前只能熄灭。

B、道德体系。 (1) 道德的滑坡使得硕果仅存的那一点良知的“微光”摇摇欲坠; (2) 没有了对真理的敬畏, 而只有唯利是图, 心灵深处道德律的“微光”变得多么微弱和可怜。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篇10

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出现的背景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提法,源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一篇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分析2015年高考作文,尤其是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特点,正式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任务驱动指令”的概念。

2012年以来,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它既不同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又与命题作文、以往的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不同。材料涉及的内容就是写作的话题范围,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话题的作用,其不同角度下的众多立意是考生可写的主旨范围,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但新材料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

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新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话题、命题作文限制性之间的矛盾。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2015年新课标卷作文中增加了“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考查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已经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又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和福建卷时评题的异同点

时事短评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其中社会评论是福建高考语文卷的重要组成,其对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

时文短评的特点是,一、观点鲜明。由于要在极其短小的篇幅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短评的观点态度一定要鲜明。一般观点放在开头,但也可以在文末或文中提出,但论点一定要明确、有力。二、说服力强。虽然只有短短150个字,但说理论证还是非常重要的,说服力就成了短评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这就决定了短评选取的论据一定要准确,能够真实地反映论点,有力地支持论点,具有典型性、客观性。三、语言精炼。短评的语言要一字千金,表述准确,不能东拉西扯,苍白无力。四、脉络清晰。短短一段文字中,要有观点、有论据,有概括、有阐述,只有脉络清晰,才能说清楚、讲明白。因此要求学生要学会“就事论事”,写时评,主要是评事,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批或赞,实话实说。

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路:1.评事的对错,如果认为这事是对的,还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事的意义,有哪些好的影响,等等;如果认为这事是错的,则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事错在哪里,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等等。2.评事的成因,分析出现此事的种种原因。3.反思此事的教训。4.提出解决此事的办法。评“事”可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切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此“事”高谈阔论。

福建高考卷的时文评说题,是以社会生活现象为素材,通过解读材料,要求学生概述对材料的看法观点,或者支持观点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谨慎而又大胆的综合比较,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全国卷的这种所谓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恰恰就是福建高考语文卷中时事评论题的“升级版”——由150字左右直升800字以上;分值从7分飙升到60分。所不同的就是详略之差,字数多寡,论据充实与否,整体和局部的区分写法差异而已。

面对新概念“任务驱动”的出现,我们无须盲从迷信,战战兢兢,一窝蜂地大教特教所谓的“任务驱动”。然而令人迷惘的是,我们看到的现状却是全国上下语文教学一线只盛行一个名词,叫做“任务驱动型作文”。大到省级的教研会议,小到普通的语文课堂,大有高考作文已然变天的架势,更有甚者,师尚昏昏,却欲使生昭昭。其实,过度的解读意味着自我独立思维能力的沦丧,而理性判断,认真应对才是一名一线优秀老师应该秉持的态度和素养。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分析

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福建卷的时文评说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提升,做到训练有素,事半功倍,这不失为一条捷径。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简法如下,首先提炼材料,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做到简练明确。如爱乐演出是非引出的文明共建,布罗斯基的捐书提炼出的自由精神,百姓家事告诉你传统继承的困局。这样一下笔就是高屋建瓴,非常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其次分析危害、深挖根源,可以正反对比、假设因果,必须做到由表及里,分析深层原因,文化原因或心理原因或历史原因。如地铁上黑衣男暴打吐痰男大家叫好的是道德绑架的结果;人肉占车位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占;争“琅琊”之名是眼球经济的作秀……此步尤为重要,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关系到评分等级的提升。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余闻曾说过,作文分析时要注意议论的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这四种角度显然有优劣之分,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着力引导学生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分析问题。

接着提出办法,寻找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面对保护名人故居和城市建设的矛盾,禁放烟花爆竹和传统习俗之间的协调,让不让座的争议……是否有合理建设性的想法显得多么的重要和理性。

当然,联系现实,同类相比,反面对比,限制性思辨性议论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旁征博引的材料和严谨的说理是学生素养集中体现的方式。最后作出结论,呼告结束。

纵观福建卷时评题和任务驱动型作文,完全可以实现无缝对接,两者共通之处就是应当把握一条总原则:旗帜鲜明,就事论事,适度提升。有切中肯綮的眼光,有旁征博引的能力,有脉络清晰的说理,有精粹得当的语言,有严谨规范的结构,何愁高分不来。

四、任务驱动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瓶颈与不足

任务驱动作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固有的一些教学观念,要学会就事论事,适度深化。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谨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因为专家的号令指引,一线教师推波助澜,全力颠覆之前新材料材料作文的套题宿构,备好素材穿靴戴帽的写法,陡然之间有股清风出现,是对多年来久治不愈的材料作文的沉疴的一剂猛药,对写作教学起到了真正的引领指导作用。

然而,好景不长,写作过程中弊端已初现。从材料作文的本质要求来看,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材料基础上加了任务指令,可以说是多此一举,如果任务指令添加不当,反而还会束缚了考生的多角度思考。张开老师在文中给出的理由是,这是材料作文经过多年发展日渐成熟后的一种成果。但是,值得反思的是,材料作文如果真的发展成熟,应当是在命题的开放性和限制性处理方式上有越来越高的水平,而不是在材料后添加任务指令这种偏保守的做法。纵观一线的高考作文教学,鲜有真正把材料的解读和分析作为核心来教的,大多舍本逐末地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文章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上。

就事论事固然让学生有的放矢,但是,话题狭窄,容量有限的问题立马出现,几次考试下来,明显感觉到大部分学生的议论处于一种无话可说的状况,甚至有说车轱辘话,颠三倒四逻辑不清的情况。不可否认,高考就是指挥棒,所以一线教师只能跟着感觉走。试想,如果长期用这种就事论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模式训练学生,将会是怎样一种不堪的局面呢?面对一波波的“新概念”来袭现象,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适应和变通呢?

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策略(三) 篇11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照搬材料原文,而是根据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引述时应注意:

1.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使引述详略得当。

2.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精要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

“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依据。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现象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有规矩;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表述观点的角度:

1.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

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

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思考

4.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四、材料运用策略

1.文章忌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作何云。

2.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照搬)。

3.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4.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既然要求根据材料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生发联想,不能置材料于不顾,天马行空。作文是以材料为基础的,因而对材料的处理最好是在文章的开始,或者是第二部分,而后在文章的中间和结尾照应出现,使得文章形成一个完好的整体 。

5.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应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原则,由此及彼,生发开去,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使文章真实而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上一篇:工作成效下一篇:兽医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