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2024-07-09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共9篇)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篇1

保持出生人口的性别平衡,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是提高计生工作质量, 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 (出生性别比指在一定时间内出生的活产男婴与活产女婴人数之比。其正常值域是103-107。) 根据榆树沟镇2003年至2012年10年来出生性别比统计结果, 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 该镇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03年至2010年呈下降趋势, 基本接近于出生性别比正常值域, 但从2011年又突然呈上升趋势, 上升了24个点, 2012年又有回落。因此, 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 仍然是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主要成因

究其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失衡的成因, 结合榆树沟镇实际, 有其主观成因, 又有客观成因。

客观成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落后的生育观念影响, 榆树沟镇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居多的民族乡镇,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9.07%, 农村户籍人口占96.62%, 绝大多数农村育龄夫妇生育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二是生男生女社会地位和社会效益明显不同。目前, 农村体重体力劳动有男性承担为主, 其收益也明显高于女性。经济收益上的明显差异, 直接导致群众在生育选择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三是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人为选择胎儿性别引产终止妊娠现象突出;四是离家赴外地务工人员增多, 人口计生工作服务管理跟不上, 计划生育措施落实难度大, 造成计划外生育现象增多;五是富人计划外生育现象严重, 加之国家制定的超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额度低, 对计划外生育处罚力度小, 震慑效力不大。

二、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对策措施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采取政府牵头、部门配合;打防结合, 以防为主;加强监管, 综合治理的有力措施, 以宣传教育为先导, 以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 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为动力, 以严惩违法案件为手段, 以加强目标考核为保障, 力争使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趋向正常范围, 保持自然平衡。并以此为突破口, 抓点带面, 不断促进全镇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创新高。

(一)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 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全镇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组织开展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专项整治活动。

(二) 强化宣传教育。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建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生育文化, 必须从宣传教育入手, 逐步改变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 从根本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创新宣传形式, 利用远程教育网和大喇叭广播开办“关爱女孩”专栏节目, 建立关爱女孩行动qq群等, 张贴图文并茂的大型宣传画, 组织开展有奖竞答活动, 上门入户发放“关爱女孩行动”画册等, 使宣传活动群众愿接受、易接受、能接受, 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三) 健全利导机制。

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 解决生育女孩家庭的生产、生活及养老等方面的问题, 是推动“关爱女孩行动”顺利开展,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关键。要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保障入学、帮助就业、协助创业等方面抓起, 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

(四) 重奖举报人员。

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奖举报制度, 在各村和医疗卫生机构公示举报电话, 凡举报违法鉴定胎儿性别及选择胎儿性别终止妊娠的, 一经查证属实, 及时按照有关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人员兑现奖励奖金, 加大社会参与、全民共管的监督力度。

(五) 加强跟踪管理服务。

对持证育龄夫妇进行全面摸底排查, 确定孕情跟踪责任人。对持二孩生育证的育龄夫妇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 特别是对生育一女孩外出的育龄夫妇, 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强化跟踪管理, 定期与流入地通报“双查”情况, 及时沟通核查证明材料。同时, 强化新生儿死亡管理, 对新生儿死亡实行二十四小时通报制度, 对在卫生医疗机构以外地点死亡的, 由计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查, 严厉打击溺弃女婴、贩卖婴儿、非法抱养行为。

(六) 规范中止妊娠手术管理。

建立健全经常性联系制度, 信息共享制度、中期以上终止妊娠报告和手术管理制度、婴儿死亡报告制度、使用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使用超声诊断仪和染色体检测技术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专用设备管理制度, 实行定期不定期督查检查, 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严禁非医学需要实施中止妊娠手术。

(七) 强化B超诊断仪的管理使用。

全面清理清查登记B超设备, 进一步规范B超设备检查程序, 严格落实B超承诺制度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双人负责制度, 严禁向孕检者透漏有关婴儿性别的相关信息。规范B超使用登记, 对首次做B超检查的孕妇, 认真审核其《居民身份证》、《生育保健服务证》, 并做好登记, 没有以上相关证件的, 及时通报所在地计生部门进行核查。对违法鉴定胎儿的责任人员, 依照相关规定进行最严厉的责任追究。

(八) 强化药品市场管理。

对药物市场进行全面清理和整顿, 严格落实中止妊娠类药品管理、监督制度, 规范终止妊娠类药品的市场管理, 严禁终止妊娠类药品在零售药店或个体行医者销售使用, 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使用的单位和个人。

(九) 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严厉查处和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选择胎儿性别终止妊娠、非法摘取节育环的单位和个人, 以及介绍人, 对非法行医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违法人员, 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对非法选择胎儿性别擅自终止妊娠的育龄群众, 今后不再安排生育指标;对怀孕14周以上, 无习惯流产史、无群众公认的原因、无符合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或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医学证明而终止妊娠的, 一律按擅自终止妊娠处理, 不再批准生育。

(十) 严格考核, 落实工作责任。

要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作为人口计生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适当加大考核权重, 层层签订责任书, 夯实工作责任。出台切实可行的奖励和惩处制度, 对治理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彰奖励;对问题严重的地方纳入重点管理, 进行重点督查, 实行通报批评, 落实惩处措施。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篇2

非”专项活动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为了解全县对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妊娠(以下简称“两非”)的进展情况及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偏高问题的工作意见》(桂办发[200]号)和《桂平县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有关管理制度》(桂办发[200]号文件精神,经县委、县政府统一,决定成立工作组对各乡镇及有关县直单位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的情况进行督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督查目的通过督查,深入了解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综合治理出生

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和打击“两非”工作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齐抓共管,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为全面建设和谐桂平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督查内容

(一)了解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贯彻桂办[200]号和

桂办发[200]号文件精神情况

(二)部门依法开展打击“两非”情况

1、检查县人民医院、县医院、县院及中心

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中心卫生院自2009年6月1日以来,B超管理使用情况,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管理情况,出生、死亡登记报告的情况记录。

2、检查县城药品经营企业的终止妊娠品进、销、存登记管理

情况;抽查县城个体医疗机构、药品零售商店有否违规进、销终止妊娠药品情况。

3、检查各乡镇落实、孕情跟踪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① 调查符合生育条件,尚未生育的妇女情况;

② 调查年月日以来领取《二孩生育证》的情况; ③ 调查领取《二孩生育证》后未生育、怀孕外出,孕情消失及

人流,引产史的育龄妇女情况;

4、检查医疗机构信息通报情况。

5、B超机操作人员的管理情况

三、督查方式

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督查。① 分别听取开展打击“两非”专项活动情况汇报;

② 现场抽检相关材料;

③ 提取被检单位年月日以来的B超检查,人

流、引产、住院分娩、婴儿死亡等记录的材料复印件。④ 与群众进行访谈

四、督查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五、督查人员县城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乡镇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篇3

中国自古就有对生男孩的偏好。“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观念长期积淀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生男孩成为不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头等大事。为了拥有子嗣,很多家庭一生再生,甚至不惜通过胎儿性别鉴定选择终止女胎的妊娠。

2020年中国光棍汉数量将达到3000万,这将意味着什么?带着疑问,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张建。

3000万光棍汉是客观现实

记者观察:张司长您好!现在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媒体特别是一些网站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到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光棍汉。问题真有这么严重吗?

张建:这并非危言耸听,也不是“狼来了”的欺人之谈。3000万光棍汉的出现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是由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严重偏离正常值所造成的。有许多人可能没有“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值”的概念。需要我们先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值”和“正常值范围”解释清楚。社会学和人口学家们经过对世界各国和不同人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进行大量统计,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表现出十分稳定的规律性,世界各国基本一致。这个比值一般为 105,变动幅度不超过正负2个百分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值和正常值范围。换句话说,出生人口性别比就是每出生100个女婴的同时,与之对应应有103个到107个男婴出生。

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范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多年来出生的男婴数量与女婴数量的比值持续攀升,成为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06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25,比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又上升了0.66个百分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20岁至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到2020年20岁至45岁的人群,都是1975年至2000年出生的。所以,我们说这是无需置疑的客观存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指出,如果这种情况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这个数字还会继续攀升,所造成的影响将是沉重的和难以挽回的。

记者观察:出生人口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会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哪些潜在威胁?

张建:这种严重失衡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和潜在的威胁。至于它给人类自身再生产、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危害,有些我们可以预料,有些尚难以预料,有些已经初露端倪。首先,近年我们在一些省(区、市)调研中发现,由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单身男性在生产方式、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及增值等方面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在经济收入、生产技能、受教育程度、个人发展等外部环境方面处于劣势或弱势,眼看着本地的女青年远嫁他乡,只好单身留守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我国西部等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光棍村”已经出现。例如,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的一个有600多户2100多人的村庄中,就有290人是“光棍”。在吉林省延边市的穷苦边境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光棍屯”。我们调研所到的一个百十户的屯子就有30多个光棍。在农村,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不能组建家庭将破坏现有的生产方式,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些大龄未婚青年普遍情绪低落,缺乏对生产、生活的热情和动力。其次,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还会影响家庭生活的安宁,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大批未婚男性的出现,可能导致已经消亡的畸形婚配方式死灰复燃。卖淫、嫖娼、性侵犯等非法性行为将会加剧;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将会增多,阻碍社会文明进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记者观察:“3000万光棍”除了会造成婚姻挤压外,请您再讲讲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还有什么其他方面的后果?

张建:现在大家的谈资是3000万光棍汉,很少有人去想失踪的3000万女胎。近些年,B超机被用来鉴定胎儿性别,给选择胎儿性别终止妊娠的不法行为提供了可钻的空子,许多女胎还没有足月就被堕掉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一方面损害了孕妇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剥夺了女胎的生存,是侵害妇女权益的不法行为,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计划生育不是导致性别比偏高的必然

记者观察:性别比失衡现象与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吗?

张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还有文化原因,以及现实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原因。转变“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生育观念,是一场移风易俗的深刻革命。这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我们不要不切实际地幻想能一蹴而就。中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各省(区、市)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本地的计划生育条例,总体说,是符合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基本思路的。有人把性别比失衡说成是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这没有道理。南亚和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韩国、中国台湾等,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客观地说,出生性别比升高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其充其量也只是加剧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状况,不能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就必然导致性别比的偏高。

记者观察:人口计生工作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您认为农民群众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新型生育观念?

张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改变对促使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承认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在转变群众传统生育观念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正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出生人口发展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需要指出,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与性别歧视有着强烈关联,但是性别歧视的问题绝不是单纯地表现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一个方面的。对目前农民群众消除“重男轻女”传统生育观念、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程度,不可估计过高。举几个近期我们在调研时发现的例子就会发现,群众“生男偏好”的潜意识还是相当顽固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有个女子已经生育两个女孩,却一直不愿意落实绝育措施。她对我们说:农村没个男孩不行,女孩长大要出嫁,发家致富和养老全指望男孩,所以全家还希望生个男孩。在安徽省临泉县走访一户农家时,户主人说:不管国家有多少奖励优惠政策,我也要生个男孩。像这样的群众,在农村地区并不鲜见,特别是在“双女”家庭中还占有很大的比例。

记者观察:作为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的行政管理部门,你们近年来是如何引导农村群众减弱并逐步消除强烈的生男孩愿望的?

张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家人口计生委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24个县开展了“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国家人口计生委及有关部门、省市及单位先后组织了专题培训班,举办了关爱女孩行动高层论坛,开展了“关爱女孩万里行”活动,在首都北京18所高校征募关爱女孩青年志愿者等等。国家人口计生委还力求通过宣传倡导、利益导向,引导人们转变“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通过加强对孕产妇产期的监护和保健咨询服务,减少意外妊娠;倡导住院分娩保证母子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通过建立健全对可以鉴定胎儿性别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的管理制度,严肃查处“两非”(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等一系列措施,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势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福建省安溪县发动副科级以上干部与“女儿户”结对子,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提高家庭收入,大大提高了“女儿户”在村子里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坚定了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信心,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2006年,关爱女孩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

去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人口计生工作要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实行转变的要求。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由控制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强调国家利益向兼顾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转变。工作方法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施治转变;由注重完成人口计划向注重提高群众满意度转变。标语口号的内容更加人性化、理性化、规范化,更加符合群众的需求,语言更加亲切、温馨,内容兼顾群众的生育权利和义务。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清理、规范、更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其中也包括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相关的标语口号,比如“男孩好女孩好,比例和谐更美好”“男女平衡家家乐,社会和谐代代兴”“自然和谐创造美丽世界,性别平衡构建幸福家庭”等一批内容规范、用语亲切的标语口号。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新的标语口号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通过标语口号激励民众、凝聚民心,使党的政策更加深入民心,成为民众的一种集体意识,收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打击“两非”期待严法护航

记者观察:宣传教育、利益导向都是引导群众生育观念转变的治本之策,严肃查处“两非”案件重在治标。在查办“两非”案件的实际工作中,你们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张建:“两非”行为是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B超原本是用于临床医学和辅助诊断的设备,却因准入和管理制度的漏洞,被滥用于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成为扼杀女婴的间接“杀手”。

湖北武汉有一对以炸油条为生的夫妇,2006年花2000元购买了一台B超机,接受简单培训后,转行干起胎儿性别鉴定的“生意”。短短两个月时间,他们就为他人鉴定胎儿性别430多例。由于《刑法》中没有对“两非”行为的处罚条款,所以对当事人的处罚相对他们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就显得很轻,使查处“两非”的法律依据显得苍白无力。高额的回报利润、低廉的违法成本驱使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从事这一行当。

记者观察: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有禁止“两非”的条文,您为什么说缺失相关的法律法规呢?

张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对“两非”行为的惩处条款只限于责令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吊销执业证书等,这些还都是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我是建议把对“两非”行为的处罚列入《刑法》。

据我们了解,目前印度和韩国都有禁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产前性别鉴定,并禁止孕妇选择因胎儿性别而进行堕胎的有关刑律。在印度,如果有人违反这些法律,最高可以获刑3年监禁,并处以最高罚款1万卢比。如果再次犯法,将被判处5年监禁,并罚款5万卢比。20世纪90年代,韩国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颁布了禁止胎儿性别鉴定和堕胎的法律法规,同时采取一系列禁止性别歧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政策措施,明确罚则和执行机构。仅用10年时间,韩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已基本正常。

记者观察: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当前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工作,从治标上讲最主要的,是应该进一步加大严肃查处“两非”的力度,在《刑法》中明确对“两非”行为的处罚条款,追究“两非”行为者的刑事责任,而不仅仅是在道德上谴责他们。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对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在生产、生活上的奖励帮扶制度,整合多部门的普惠政策,向女儿户家庭倾斜,落实“同等优先”的原则,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的新型生育观念。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篇4

1981年, 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为107.1, 1986年上升至110.9, 1989年达到111.3, 1995、2000、2004和2005年更分别高达115.6、116.9、121.2和118.61。对照联合国《人口年鉴》在1999年提供的全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的婴儿出生性别比数据显示, 外国大部分在105~108之间, 可见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已明显超出了正常范围。

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出生性别比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 一直在106~107的正常区间内波动, 但从1981年开始超过107, 并持续走高, 甚至多次迈过110的门槛。而我国正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所以很多研究认为中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偏高, 是在总的生育率下降到较低水平之后出现的。

1 学界观点

学界的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出生性别比与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关系, 将这些观点整理归纳,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见解。

第一, 原新、石海龙 (2005) 认为“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和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没有直接关系, 二者不是因果关系。”蔡菲、陈胜利 (2006) 以印度、韩国和中国台湾省为例, 认为东方传统文化中有强烈的男孩偏好, 致使在没有生育政策的区域, 出生性别比也可能失常。此外, 还比较了我国实行不同生育政策区域的统计结果, 力证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高低和生育政策的严格程度没有必然联系。

然而乔晓春认为, 这“只能说明出生性别比的偏高不受计划生育的作用是可能的, 但并不能证明它一定不受计划生育的作用”。

第二, 大多数研究认为二者是有关联的, 焦点在于关联的相关程度。

一为间接关联:李树茁 (1996) 将20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高出生性别比与相对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联系起来, 认为出现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对男孩的强烈偏好。政府指导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狭小的生育选择空间, 性别鉴定技术的滥用和对女婴的歧视性待遇, 成为满足人们主观意愿的途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现低生育率重大意义的同时, 客观上在一定范围内, 加剧了出生性别比和女婴生存的不正常。穆光宗 (1995) 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机制, 认为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调, 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狭小的“生育选择空间”和传统文化强烈的“偏男生育意愿”互相冲突和挤压, 最终通过“瞒、漏报”和“B超”行为造成的结果。乔晓春 (2004) 以“出生性别比作用因素和作用方向的理论假设”模型为研究基础, 定量指出:人们的生育数量被政策的规定而过分压缩, 对男孩有着强烈偏好的家庭, 只能通过B超检查这种人为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来满足这种欲望。

二为主要原因:张二力 (2005) 认为出生性别比随生育政策的类型不同而异, 特别是实施1.5孩政策的农村地区“把第1个孩子的性别作为再生育条件”的手段占了很大比例。杨菊华 (2006) 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我国地区政策类型的强弱和推行手段的有无, 这两个方面都会影响儿童的性别比, 其影响主要作用于第二胎。他们都认同“1.5孩”这种本身带有性别特征的政策恶化了出生性别比。

三为直接原因:张翼 (1997) 指出在社会文化和技术水平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的严格控制是出生性别比上升的直接社会动因。

第三, 李小平 (2007) 从优化人口结构的角度出发, 主张严格控制二孩和多孩的出生, 认为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生人口的数量, 更能有效地遏制随孩次越高, 出生人口性别比越高的趋势。相反如果放宽现行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不仅不能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在增加出生总量的同时还会为未来造成更大的光棍群体。石人炳 (2009) 对此解释, 认为在男孩偏好强烈和相关“技术”可及的情况下, 严格控制较高孩次的生育, 人们有可能在较低孩次就进行性别选择性生育, 从而导致较低孩次的出生性别比升高。所以, 如果生育政策更严格, 并不能有效地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趋势。

2 实证分析

从以上研究来看, 大部分的学者认同我国执行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对出生性别比的失衡有着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是否可以这样假设, 如果放宽现行严格的生育政策, 会不会降低或者消除出生性别比失常的问题呢?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某些地区批准实行“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从这些地区20多年来推行“两孩政策”的实践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或者一些启示呢?

“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在2005~2007年期间, 陆续对多年来实行“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地区的人口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深入调研。从宋健、刘爽、王金营、江立华 (2008) 的调研报告可以看到, 翼城、酒泉、恩施所在的山西、甘肃、湖北的出生性别比在2000年普查时分别为112.5、114.8、128.2, 都存在出生性别比严重不正常的现象。但这3个实施“两孩政策”地区的出生性别比, 多年来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且近年来“越来越正常”。然而, 我们还应看到同样实行“两孩政策”的承德地区, 出生性别比仍然不正常。此外, 例如酒泉的两孩出生性别比其实也有失衡, 只是现象不太严重而已;翼城的“两孩生育”政策, 是有附加条件和一定限制基础的。顾宝昌 (1996) 也认为“只要转而实行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不正常的出生性别比现象就会消失”是一种错觉。可以说“两孩政策”缓解了以“孩子的质量 (即性别) 换数量” (郭熙保、尹娟, 2005) 的生育矛盾, 较宽松的生育政策有助于促进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化, 但这绝不是唯一条件。同时, 由于我国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压力, 人口的基数大, 增长的惯性大, 如果推广试验区的经验, 全国普遍采取“两孩政策”, 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并且“采取严格的推行手段, 强化和完善计划生育服务, 做到严格禁止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 (杨菊华, 2006) , 这是一项在短期内难以完成的任务, 所以“两孩政策”的完全普及没有被写入法律条例中。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 从顾宝昌 (1996) 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的出生性别比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到, “出生性别比的上升和这几十年生育率下降速度的急剧有很大关系”, 而中国独有的计划生育政策, 被公认对生育水平快速下降起了重要作用, 但这绝不是说计划生育政策是造成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最重要原因, 它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3 总结

出生性别比的失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 传统生育观念中的重男轻女思想, 造成两性地位的失衡和女性权利的削弱是根本原因;第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农村的低水平生产力和落后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上我国限制性的生育政策的刺激因素;第三, 农村对男孩的过分偏好, 使得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滥用以及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 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实现男女平等, 消除人们在生育问题上男孩偏好的主观意愿, 才能真正降低或者消除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象。

近年来, 中国大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目的就是要倡导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的社会新风, 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同时,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增加社会福利, 完善社会保障, 以社会养老代替家庭养老, 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 以此减弱对男孩偏爱的经济学效应。此外, 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 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溺弃、残害女婴的犯罪活动, 创造良好的女孩生存和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从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和客观手段上, 共同消除人们的性别区别对待, 积极推动中国人口结构的合理发展。

摘要:在分类整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认同出生性别比的失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两性地位的失衡是根本原因, 性别鉴定技术的滥用是直接原因, 而我国限制性的生育政策和落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一种刺激因素。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提高妇女地位, 实现男女平等, 消除人们在生育问题上男孩偏好的主观意愿, 才能最终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发展。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篇5

性别比工作总结

************年以来,我镇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计生局的具体指导下,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截止************年******月******日,我镇共出生************人,男孩*********人,其中一孩 *********人,二孩*********人,多孩******人;女孩*********人,其中一孩*********人,二孩*********人,多孩******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制定措施,明确责任

我镇党委、政府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分析情况,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计生、卫生、工商、药品站、卫生院、派出所、司法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打击‚两非‛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各村也按照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相应组织。镇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治理情况,研究对策。

(二)是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把人口数量指标与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统一起来,纳入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村各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为年终考核各村、各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转变观念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群众生育观念。一是利用镇村婚育学校,举办计生法规、优生优育人口形势、关爱女孩、婚育新风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培训班,大力倡导婚育新风。二是刷写墙体标语、出动宣传车巡回宣传,营造强有力的舆论氛围。三是组织发放宣传品到户到人,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同时把依法打击‚两非‛宣传,同计生法律法规宣传相结合,同奖扶政策宣传相结合,同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宣传相结合,同避孕节育知识宣传相结合。大力宣传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让群众了解依法打击‚两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参与专项治理活动;大力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念,营造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使人人明白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行为是违法、违规的,是应受到法律惩罚的。通过强有力的法制宣传,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震慑了一部分人,有效遏制‚两非‛现象的发生。

三、健全制度,依法管理,把好关口

(一)是完善各种服务管理制度。逐一建立和完善了超声波诊断仪、B超机使用管理制度、终止妊娠药品登记制度、并有针对性地发放给治理范围内所有单位,以制度促管理。

(二)是抓好医疗网点、药品购售点管理工作。对药品购售点,严格按执业范围执业,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法规,严格按执业范围执业,不开展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和引产等终止妊娠术和其他未经批准计划生育手术,严禁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对B超机使用

部门、镇计生服务站和卫生院,凡对孕妇实施B超检查时,必须逐例登记孕妇姓名、单位或地址、身份证号码、检查时间、检查目的、检查结果,检查时必须有***名医生在场并签字。全镇***个药品购销点、******个个体医疗点、镇服务站B超岗位人员,卫生院B超、妇产科岗位均与镇计生办鉴定禁止‚两非‛承诺书。

(三)是认真落实孕情监控制度。首先要求各村必须把生育对象将孕情报乡计生办。并由包片干部每两个月到户进行一次孕情随访,及时准确地掌握妇女孕情,及时上报孕情消失情况。

(四)是终止妊娠审批制度。为堵塞选择性引产漏洞,实行中期引产报批制度,对计划内怀孕******周以上因医学需要终止妊娠的,须持有医学诊断证明,对计划外怀孕要求引产的,必须有镇计生办出具的相关证明。对办理一孩登记或领取二孩生育证的育龄妇女,未经计生部门批准擅自实施引产手术的,取消生育指标,并给予相应处罚,(五)是依法开展专项治理。我镇******月******-******日组织计生办、工商、药品站、派出所、卫生院等相关部门人员进行集中整治活动。重点对全镇个体诊所镇卫生院及药店进行全面清理、清查、整顿。防止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非法终止妊娠、非法销售终止妊娠药品。设立了举报电话,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最高

四、落实政策,利益引导,强力治本

要从根本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还必须积极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政策,让处于弱势的女孩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制************元奖励,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订《关于实行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决定》,对纯二女结扎户,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户实行优惠措施。一是对农村纯二女户结扎对象,在其自觉落实结扎措施后,我镇给予一次性补助************元;二是优先为奖励对象安排解决宅基地,优先办理农村建房用地手续、准建手续、房屋产权手续等,相关费用给予减免;三是优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在扶贫开发项目中,优先安排干部结对帮扶;并优先危房改造等普惠政策。四是优先安排参加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免收培训费、材料费;企业招工时给予优先照顾;五是优先安排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并免收培训费、资料费,免费提供先进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六是参加城乡医疗、养老保险时,由镇政府全额补贴夫妇一方中自付部分缴费。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篇6

1 农村人口现状

1.1 农村人口增长情况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较为迅速,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 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当前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口为665, 574, 852 人, 占总人口的49.68%, 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74, 150, 000 人, 占50.32%。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相较于2000 年11 月1 日零点所公布的1265, 825, 048人相比,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增幅较大, 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1.2 性别构成比例

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男性人口为686852572 人, 所占比例为51.27%, 女性人口为652872280 人, 所占比例为48.73%。男性人口的所占比例相对较多, 女性相对较少。从2000 年人口普查结果来看, 男女比例差异有所降低。但根据各地的人口统计数据, 农村地区出生人口中, 男性人口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值。

2 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规范管理, 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变化情况来看,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 农村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的涨幅区间内, 但是计划生育工作过程中一些区域存在着对出生人口数量控制重视程度较高, 但是对婴儿的健康、出生人口性别比例是否协调等方面的问题较为忽视。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将政策法规的指导、宣传教育等作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计划生育政策虽然能够有效控制人口涨幅趋势, 但是也存在着忽视性格比例协调的问题, 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必然会直接影响我国农村人口的性别比例的协调, 不利于农村的建设与和谐发展。

2.2 社会客观因素影响, 男孩喜好程度较高

生育的质量、生育的实践以及生育的数量等均为影响农村生育的重要因素。当前很多农村家庭中认为男孩能干活, 女孩需要嫁人, 这些思想直接影响着农村家庭中对待不同性别儿童的态度, 也直接影响着农村家庭中生育的理念。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曾在全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中指出, 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家庭劳动力, 农村家庭男孩偏好明显。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 将导致婚姻挤压等问题, 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通过针对性的管理对策解决问题。

3 防止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建议

3.1 加强综合治理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计划生育部门不仅要注重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更需要注重对人口性别比例的控制。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到防范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综合管理和综合治理中。基层政府要提高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的重视, 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人口管理制度, 为人口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3.2 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是影响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新时期发展背景下, 需要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正确思维引导, 消除落后的思想。

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 开展交流会、教育小课堂等方式, 使每一位农村居民都能够对男女平等思想产生一定的认识, 提高广大社会公民对性别比平衡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改变性别偏好的非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瞿凌云.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因素及统计模拟[J].统计与决策, 2012 (02) .

[2]刘华, 杨丽霞, 朱晶, 陆炳静.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J].人口学刊, 2014 (04) .

[3]李树茁, 陈盈晖, 杜海峰.中国的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框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篇7

1 目前我国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 现阶段我国人口现状情况如下:

1.1 人口增长

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 10年共增加73899804人, 增长5.84%, 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1.2 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 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1.3 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 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 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2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的影响因素

2.1 缺乏规范的管理, 综合治理乏力

从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总体情况来分析, 计划生育工作过于注重对出生人口数量的控制, 却严重忽略人口质量的问题, 如婴儿的健康、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否正常等等。在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以及管理评估和规范服务中, 没有一个平衡尺度, 对于人口质量、人口数量缺乏一个准确的把握, 没有将人口质量放在应有的地位。虽然计划生育系统本身参与到了人口性别比的控制,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上疏忽、政策法规上存在漏洞、教育宣传方面有偏向以及技术上的不规范等等, 这些都为性别偏好提供可乘之机。现阶段我们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措施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2.2 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 增强对男孩的偏好程度

生育主要从生育的数量、生育时间、生育的质量三个方面来表现。而生育的质量又要从性别、健康以及智力三个方面体现, 这又被称之为生育三维性。生育的数量和时间通常都是人们所能理解的, 但是对于生育质量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健康、智力以及性别这些都是生育质量的表现形式。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 倡导晚婚、晚育、少生, 同时, 这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结果, 同时, 再加上相关的政策法规, 实现生育时间的不断优化, 再加上生育数量的不断减少, 所以,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育质量的重要性, 不仅要求孩子健康聪明, 且偏爱男孩, 而偏爱男孩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 特别是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男性的经济地位相对于女性来讲优势明显, 而且还有生产上的需求,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传统社会形成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并使之强化和延续。另外, 在中国家庭中, 社会格局呈现“男主外、女主内”, 这也是导致对男孩偏好程度增强的原因。

3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统计模拟

3.1 人口性别区间估计

纵观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因此, 为了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 需要通过参数原理对人口性别进行区间估计。在参数原理中, 预期的精度需要通过大量的抽样, 显然, 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来讲, 这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的, 所以, 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 通过对现实数据进行模拟, 来实现重复抽样, 那么, 其方差估量如下:

Fe经验分布函数;F经验分布函数;Fe (x) =1 ncount{i, Xi≤x, i=1, 2, …32}, count表示对i的计数

在以上公式中, 可以将Fe看做离散变量Xe的经验分布函数, 若是xi有相同的值, 那么将对应的概率合并, 而Xi是以Fe为经验分布函数经过计算机模拟的多次重复抽样的观察值。利用计算机系统, 结合相关公式, 可以得出数据如图1所示:

3.2 出生人口性别比对比分析

以我国近期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可以得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其中,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 占总人口的49.68%,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 占50.32%,

同时, 在很多的文献资料中, 也表明我国农村出生人口要高于城镇出生人口。而对于农村与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分析, 主要采用通径分析方法来分析:

μi—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值;I—1, 2, 3, 1—农村, 2—城镇, 3—城市;j—第j次观测值

通过以上方法就可以很好的检验出我国城镇和城市人口性别比, 随着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对这个比例有着很好的修匀作用, 同时,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国婚配性别高的压力。

4 防止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对策

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对我国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是极大的, 因此, 需要我们正视当下人口社会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中找出解决性的有效对策, 来预防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现象的恶化。

4.1 加强综合治理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反思, 同时, 还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 加强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综合管理和综合治理。政府部门也要出台一些政策法规来为人口性别比控制提供法律保障。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第35条明确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这项法律条款的颁布就为我国治理出生性别比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我国医学技术的规范使用。

4.2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全民意识

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社会公民对性别比平衡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改变性别偏好的非理性选择, 并在行动上加以制止。不仅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 同时, 要借助于各大社会媒体, 如电视、广播、电影以及网络等, 积极倡导正确的生育文化。

4.3 重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倡导男女平等

我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要加强在文化习俗方面的正确引导, 重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强化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协调发展。要大力倡导妇女解放运动, 提高女性的地位, 激发女职工自我追求幸福的意愿, 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例如:在我国敬祖文化中, 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对于男性过于夸张的重视, 生男孩则大摆宴席, 一再强调男婴的价值,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对于这种现象, 可以采用自由选择子女的姓氏或实行双姓制度, 采用法律强行女儿更多地继承父母的遗产等方式, 弱化男尊女卑思想。

摘要: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 这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针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因素及统计模拟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和探讨, 提出了防止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对策。

关键词: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影响因素,统计模拟

参考文献

[1]曾毅、顾宝昌、涂平, 我国近年来出身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人口与经济, 1993, (01) .

[2]李若建, 性别偏好与政策博弈:广东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时空变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 2005, (03) .

[3]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冷眸, 出生婴儿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1998.

[4]李涌平, 婴儿出生性别比及其和社会经济变量的关系:普查的结果和所反映的现实[J].人口与经济, 1993, (04) .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篇8

一、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普查河南省总人口性别比与中国内地总人口性别比相比较基本一致。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与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比较, 河南省总人口性别比与中国内地总人口性别比均为106.3, 106.6, 106.7, 变动幅度极小, 处于正常状态。但是, 1982年以来的3次人口普查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与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情况 (表1) 显示, 中国与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均有逐年增高趋势。第5次人口普查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生人口性别比状况 (表2) , 河南省居于第8位, 为118.64, 高出正常值 (103~107) 上限11个百分点。第5次人口普查河南省分孩次出生人口性别比情况, 一孩均正常, 从二孩开始猛然升高, 三孩以上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更高。

资料来源:中国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

二、河南省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

河南省“五普”资料显示, 市、镇、乡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情况为:市出生人口性别比 (不含镇) 为115.8, 镇为129.75, 乡村为128.04。可以看出, 镇和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均明显高于城市, 镇与乡村比较没有显著差别。可见, 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主要表现在农村。

三、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1. 性别偏好是导致高出生性别比的根本原因。

(1) 性别偏好在河南省农村表现得比较突出, 且有显著的性别差别。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生育观念中宣扬“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人多家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这些落后的性别文化理念, 给女性的出生、成长、受教育、就业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影响。

(2) 政策因素对人们的生育决策有着重要影响。河南省一孩出生性别比均低于或接近正常, 二孩及三孩以上出生性别比大幅上升, 很明显这是受到性别偏好的影响。由于政府计划生育政策的趋紧, 人们迫切需要在二孩及以后满足生男婴的愿望。于是, 出生性别比在第二胎超出常态, 并呈随孩次攀升的趋势, 这说明政策因素对人们的生育决策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目前, 在控制人口生育数量的情况下, 农村的人们生育中对生男孩的企盼更为突出, 这是导致人口出生性别比居高的思想根源。

(3) 性别偏好在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居民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比如, 在农民的婚育观念中, 普遍认为男婚女嫁的婚姻模式才是正常的。在河南农村此种模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做上门女婿被人们瞧不起, 也是造成男孩性别偏好的重要因素。

2. 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不力及其他漏洞无疑为部分人性别选择打开了缺口。

(1) 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不力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性别选择。海外有舆论把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渐趋严重现象归咎于中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恰恰说明了没有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只会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进一步上升。有关资料表明, 现在在一些计划生育做得非常好的地方, 并没有出现性别比失衡的现象。如陕西省略阳县近年来一直保持较低的生育率, 但是, 其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并没有升高, 有关专家认为是因为那里没有重男轻女的文化。

(2) B超机的监管不力为部分人进行性别选择提供了技术条件。B超鉴定胎儿性别, 具有便捷、直观、易于保密的特点, 给一些偏喜男孩的人钻了空子, 加上一些见利忘义的医务人员也投其所好, 有选择性地终止妊娠, 使大量的女婴不能正常出生, 这也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重要原因。

在现今经济条件下有无鼓励计划生育的奖励措施以及奖励幅度的大小对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有较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起, 中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经济处罚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这在有效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负面影响。2004年2月27日, 国务院发出文件, 中国出资2.1亿元要求在中西部部分地区的农村对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试点工作已在河南省的焦作市率先启动并卓有成效地进行着, 从2007年起, 这种奖励政策已在全国普遍推广。政策规定, 凡符合独女户或双女户条件的农民夫妇双方年满60岁以后一年可以领到600~700元奖金, 再加上政府发放的其他养老金, 生活水平无疑会有所提高, 这样就帮助许多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解决了晚年的后顾之忧。这种政策, 不仅使计生对象亲身感受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使他们觉得响应国家号召, 政治上有地位, 生活上有帮助, 经济上有实惠, 跟共产党走不吃亏, 而且有助于从机制上解决“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问题。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篇9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人口发展战略重点关注的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一定时间(一般为一年)活产男女婴之比,以活产女婴为100活产男婴多少表示,正常值在103-107之间[1]。中国2004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历史最高值121.2。从“十一五”后半期(2008年)开始,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首次出现了较为连贯的下降现象[2]。2008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2010-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18.06、117.78、117.70、117.6、115.88、113.51。在全国各省市中,江西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从1953年至1990年,江西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缓慢增长态势,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呈快速增长势头。在2000年第五次年代起开始持续升高,偏离正常值范围。198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4,1982、1990和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8.47、111.92、全国人口普查中,江西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位居全国第一,达到了138.0。2014年江西出生人口性别比降到了117.48,但仍高居全国第6位,全省100个县(市、区)只有1个县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值范围。此外,江西省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衡状况比城镇更严重,随孩次的增加而出生性别比也随之升高,江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人口结构治理的重点。

二、江西省人口政策碎片化支持的表现

(一)碎片化的生育政策

人口问题的产生导致人口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狭义人口政策的主导或核心是生育政策,指国家直接调节和直接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法令和措施的总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和生育政策的推行紧密相关。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期间,我国的生育政策采取的是分类指导的原则,城市一般实行较为严格的“一孩”政策,农村地区实行“一孩半”政策或“二孩”政策,部分少数民族实行“二孩”或“多孩”政策,但这样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家庭多生育,再加上传统的重男轻女和传宗接代思想导致的男性偏好、非法检测胎儿性别和偷生,例如江西有的农村家庭已有一个儿子,女方怀二胎后躲到城里亲戚家居住,并在县城生育,孩子出生后再交纳一定罚款,使得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上升。与农村相比,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落实地更彻底些。由限制生育二孩到“单独”二孩,再转为“全面二孩”,体现了我国在计划生育领域内做出的巨大政策调整。主要目的是想解决人口红利的减少和人口逐渐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但全国各省市具体的生育政策有100多条,这些政策多根据区域、城乡、民族、户籍等差异而制定,有的省区之间的生育政策和法规还存在着冲突。因此碎片化的政策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解决显得力不从心。

(二)碎片化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指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补贴、减免等政策,借助利益杠杆的作用,使人们转变原有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期望,自觉遵守现行的生育政策。目前,江西省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还处于不断完善时期,已形成了“奖励、优惠、保障、优先”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但该政策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利益导向政策结构呈现碎片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人口计生委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政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但政策间存在混乱冲突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处理规则。第二,政策宣传与落实不到位。根据《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针对只生育了一个子女并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从领证之日起到独生子女14周岁止,按月发放一定奖励金;另外,针对农村只生育了一个孩子或两个女儿的家庭,可享受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但政策执行在乡镇地区明显滞后,在下达和执行过程中还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现象,很多乡镇计生部门工作人员都不清楚条文规定,多数农村家庭也不知道该政策。例如,赣州市于都县吴某,农民,一直在外务工,对家乡的独生子女优惠奖励政策并不了解,曾咨询过县计生办,计生办告知其要年满60岁后才有补贴,其女儿已经16岁了,未领取过任何奖励;江西省弋阳县朱坑镇的童某,个体工商户,育有一女,在孩子读高一的时候才知道可以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也从未听说过孩子在14周岁前可以领取奖励金。第三,利益导向政策在农村和城镇家庭中存在差异。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多,对城镇计划生育家庭的优惠政策少[3],另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还缺乏监督与评价,易产生兑现难的问题。

(三)碎片化的计生家庭福利政策

家庭政策是人口政策、经济政策、福利政策、教育政策等政策的某些方面的集合。家庭政策主要涵盖生育、教育、住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六大方面,家庭福利是家庭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家庭规模发生转变,家庭内部互助能力减弱,计划生育家庭的福利需求增加。各级政府积极采取了节育手术保险、节育奖励、计划生育奖励金、生育保险、生殖健康检查、子女保健、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多方位的福利政策,但从整体上看,基于家庭视角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福利政策的制定缺乏对家庭层面的通盘考虑,家庭的微观利益与国家的宏观利益还未统筹兼顾,国家、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的职责与分工仍不明确,甚至存在部分政策不利于提高家庭福利或促进家庭发展的情况,计生家庭福利政策呈现出碎片化格局。另外,普惠性政策也呈现出与计划生育政策不协调的情况,普惠政策大部分以家庭人口数量为落实依据,人口规模大的家庭收益大,独生子女家庭在某些方面的收益则比多子女家庭的收益要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四)碎片化的独生子女政策风险防御机制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转变,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生育率稳定在低水平,但独生子女政策同时也给独生子女家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变小、家庭生命周期相对简单化、家庭关系中心化。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其脆弱的家庭结构,使其在本质上成为了风险家庭[4]。独生子女家庭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会遇到不同的风险,包括子女成长风险、家庭空巢风险和父母养老风险。独生子女成长风险是指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这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家庭空巢风险是指子女离开家庭后父母精神空虚,情感寄托消失,缺少生活依靠。风笑天曾在2007年对中国12个城市1245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发现,随着独生子女的成长,当其离开出生家庭进行求学或工作时,极易使得父母形成空巢家庭[5]。父母养老风险是指子女的唯一性导致父母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可能性。国家对独生子女家庭实行了奖励帮扶政策,同时也在不断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但各项扶助政策的落实还存在疏漏,或是因为执行人员素质缺陷、政策执行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的政策回避和落空。另外针对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健全的风险防御机制。在家庭养老方面,也只是经济补偿和政策倾斜,独生子女家庭在面临失独、空巢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心理关爱并没有详细的政策规定。

三、江西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整体性治理路径

(一)完善配套政策,通过整体性治理降低江西出生人口性别比

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即“全面二孩”政策[6]。2016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由限制生育二孩到“单独”二孩,再转为“全面二孩”,体现了我国在计划生育领域内做出的巨大政策调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江西省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时也要从整体考虑,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整体性治理实现政策目标。例如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切实做好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等各项工作。对部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市、县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指导、重点监测,并及时评估。

(二)从家庭整体视角出发,实现民生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特惠政策相衔接

国家在制定各项惠民政策时要优先考虑计划生育家庭,并以家庭整体为对象,从家庭的视角不断完善福利体系,实现民生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特惠政策相衔接。首先,要建立健全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决策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时,要事先征求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防止政出多门、职责交叉、条块分割的现象,要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政策实施的配合机制。其次,要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直接财政投入,提高奖励扶助金。并帮助计划生育家庭“造血”,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能力,减少有抚幼或养老责任的夫妇就业的不利因素,增加家庭收入。最后,政府可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例如“居家养老服务”和“入住养老服务”。

(三)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江西省在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方面缺乏宣传与落实,导致很多计划生育家庭不了解现行的政策规定。因此,江西省各级政府和计生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要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落实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加快完成县乡卫生计生资源整合,兑现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并且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标准动态调整扶助标准,加快实现城乡扶助标准的统一。在奖励的同时要对政策外生育加大处罚力度,坚决把处罚政策执行到位。其次,江西省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健全政策协调机制,明确政策执行中各相关部门的职责,防止相互推诿的现象。最后,尤其要加强对乡镇一级的计划生育工作的监督和评估,使资金真正发放到老百姓手中,使计划生育家庭能真正从政策中受益,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作用。

(四)实现各项政策的有效衔接,健全独生子女家庭风险防御机制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各级政府要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各项政策的有机衔接,健全独生子女家庭风险防御机制。首先,要健全养老、医疗、教育保障体系,新农保、新农合及生育奖励政策间实现有效的衔接,增强政策的保障效果。提高养老保障标准,建立医疗和照料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模式,增强家庭在发生健康风险时的应对能力。其次,建立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基金,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个人账户+统筹账户+生育福利补贴账户”模式。最后,要为独生子女家庭提供精神援助,降低精神空巢风险,构建多元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体系。降低家庭风险,不仅仅是细枝末节的更改法律条文,而是要从经济上、精神上和养老三方面通盘考虑,为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关爱。例如开展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积极吸纳志愿者的加入,让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定期为独生子女家庭开展服务,使他们感受到精神上的关怀。

摘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一直是人口发展战略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江西省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出台的人口政策呈碎片化倾向,进而提出政府应该出台整合性支持的人口政策思路。

关键词: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治理范式,政策整合

参考文献

[1]李树茁.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翟振武,陈佳鞠,李龙.中国出生人口的新变化与趋势[J].人口研究,2015,(3).

[3]蓝希梅.江西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4]赵艳霞.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风险及规避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5]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J].社会科学,2009,(1).

上一篇:军大衣下一篇:唐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