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生率

2024-10-20

人口出生率(精选11篇)

人口出生率 篇1

一、引言

人口问题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都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众多, 其中主要有国家政策:如日本与泰国政府鼓励公民进行生育, 并给予生育孩子的家庭以各种奖励;宗教信仰:当某国主流的宗教信仰反对避孕措施时, 该国通常可能有更高的人口出生率;对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给政府制定生育政策提供依据, 节约国家实施生育工作中的人力、物力, 优化人口控制措施, 还能评价一个国家的人们对控制人口增长意义的认识程度.。

本文主要研究27个国家关于人口出生率的9个影响因素的截面数据, 在分别用等级相关系数法和方差扩大因子法对最小线性二乘估计法求得人口出生率的回归方程。对回归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通过逐步数据进行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后, 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修正, 并用回归法得出反映人口结构的青少年抚养比和反映医疗水平的婴儿死亡率是人口出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 根据27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对27个国家进行聚类分析, 把27个国家分为三大类, 并给与相关的定性分析。

二、符号说明和假设

(1) Birthrate表示人口出生率, 出生率 (又称粗出生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指一年) 平均每千人所出生的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进行计量。计算公式为

人口出生率= (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 ×1000‰

其中年平均人数指年初、年末人口数的平均数。

(2) Salary表示人均报酬, 指某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得报酬的总额与此地区人口总数的比值。一般以“元/人”为度量单位。计算公式为

人均报酬=职工报酬总额/人口总数

(3) Literacy表示该国人民受教育水平。该指标由两部分构成, 占三分之二权重的有读写能力的成年人人口比率, 以及占三分之一权重的各级学校 (从小学至研究生院) 入学率。

(4) Youth表示少年儿童抚养比, 计算公式为:少年儿童抚养比= (0至14岁人口总数) / (15至64岁人口总数) 。

Senior表示老年人口抚养比, 计算公式为:老年人口抚养比= (65岁以上人口总数) / (15至64岁人口总数) 。

Youth和Senior均为反映人口组成的因素。

(5) Infant mortality rate表示婴儿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指婴儿自出生后到满一岁前的死亡概率。计算公式为

IMR=某年内死亡的婴儿数/相应的同地区活产数×1000‰

(6) Welfare表示某国的福利水平, 由阿玛特亚森于1973年提出的社会福利函数给出,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 Gini表示该社会的基尼系数。

(7) 城市化水平Urb:由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数除以该国总人口数给出。

文中假设条件主要有:

所讨论的人口出生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经济解释变量间是单向因果关系;建立的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出生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GDP (国内生产总值) , Salary (人均报酬) , Literacy (受教育比例) , Youth (少年儿童抚养比) , Senior (老年人口抚养比) , Welfare (社会福利水平) , 婴儿死亡率IMR以及城市化水平Urb, 其他因素归入随机干扰项。

三、利用最少二乘法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 模型的函数形式设定为:

应用最小二乘估计法 (OLSE) 进行估计。

得出的回归方程为:

经方差分析, F=38.272, P值=0.000, 表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说明8个自变量整体上对人口出生率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影响。然而, 在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中, 仅婴儿死亡率和少年儿童抚养比对人口出生率有显著影响。

四、异方差性与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异方差性的检验:由异方差性的等级相关系数检验得出婴儿死亡率、少年儿童抚养比与残差绝对值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为-0.283及-0.054, P值分别为0.152及0.788, 认为残差绝对值与婴儿死亡率、少年儿童抚养比均不相关。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1) 方差扩大因子法:计算公式为VIFj的大小反映了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经验表明, 当VIFj大于10时, 就说明xj与其余自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经检验得, 方差扩大因子VIF值均小于10, 可认为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 特征根判定法:从条件数看, 最大的条件数仅为7.032。从方差比例表判定, Salary和Welfare的系数分别为0.91、0.73, 说明这两个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但这两个变量并未通过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故可不予考虑。

特征根判定法与方差扩大因子法结果基本一致, 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五、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

逐步回归的选元过程为第一步引入自变量少年儿童抚养比, 第二步引入婴儿死亡率。两个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4和0.958。F值分别为191.100, 133.287, 自变量整体上对人口出生率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影响。如表:

最终的回归方程为回归方程表明, 反映人口结构的少年儿童抚养比和反映医疗健康水平的婴儿死亡率是各国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少年儿童抚养比的1%的相对变化引起的人口出生率均值的87.4%相对变化;婴儿死亡率的1%相对变化引起人口出生率均值19.4%的相对变化。

少年儿童抚养比影响之大的原因是它与人口出生率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人口出生率高的国家, 在没有突发自然灾害或战乱的情况下, 人口出生率不可能突然下降。人口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 不仅造成人口基数增大, 也直接增加了少年儿童的人数, 在一定范围内使少年儿童抚养比增加。一国的婴儿死亡率较高, 反映出该国医疗水平偏低, 人民健康程度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人们为确保生育出孩子, 自然会减少避孕、增加受孕的机会。这样的倾向很可能相应地提高了该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虽然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等都与人口出生率存在相互作用, 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 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削弱了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雷钦礼.经济管理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Mari.P.Quantitative Method in Popula-tion Health :Extensions of Ordinary Regression[M].London:Macmillan, 1999.

人口出生率 篇2

1、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

2、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妇女生育时活产婴儿的性别比,即100个活产女婴对应活产男婴的数量。正常值是102-107,即生100个女婴就要对应出生102-107个男婴。

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是什么?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复杂。就目前来讲,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检测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然后选择性别,施行终止妊娠,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性犯罪增加。如果人在性发育成熟后始终得不到婚配,一些自控能力差的男性,在受到不良性刺激和诱惑之后,就可能出现强奸、轮奸等性犯罪行为。二是恶性事件频发。男女婚配年龄段的性别失衡,会使人们情绪烦躁、社会暴力行为多,争吵、斗殴、伤害事件也随之发生。若这种情况长期不能得到改变,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影响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导致青年男女比例失衡,是社会上很多丑恶现象滋生的温床,如同性恋、卖淫、非法姘居等。如果这些社会毒瘤不得到铲除将会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符合计划生育规定怀孕14周以上的妇女在哪些情形下可以终止妊娠

(1)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

(2)胎儿有严重缺陷;

(3)因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孕妇健康;

(4)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情形。

人口出生率 篇3

关键词: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对策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生的男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通常用每出生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表示。国际社会公认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03到107之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高出正常值范围并持续攀升,在2008年甚至达到120.56的最高值,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会出现大约3000万“光棍”。而这3000万的剩男将会引发婚姻、就业、社会稳定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分析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形成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根据多次剖析调查及个案分析,当前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生育观念因素。几千年来“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并未从根本上转变,强烈的男孩偏好思想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深层原因。据山东坊子区人口计生部门的调查显示,当前生育两孩、生育男孩的想法在群众中相当普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传统的多生育求男孩概率被抑制,生育选择空间变小,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更强烈地求生男孩思想和动机,导致某些群众千方百计、甚至不惜违犯政策法规来生育男孩。

第二,社会发展因素。越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越加严重。这是因为,当前农村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生育儿子不仅意味着增加一个劳动力,而且意味着养老的保障。同时,男性在农村生产中处于支配地位;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在农村尤为严重、根深蒂固,并直接影响到年轻一代的生育行为。另外,通过对生育个案分析还发现,一孩性别比失调多发生在城区,主要是未婚先孕,没结婚就先孕了,知道是男孩就抓紧办理结婚手续和申请生育,如果是女孩就私自流产了;二孩性别比失调主要在农村,怀孕后如果知道是男孩就领生育证,如果知道是女孩就先流产再领证。多孩失调都是躲藏漏管超生。

第三,技术进步因素。大量事实证明,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诸因素中,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是其直接原因。一方面,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胎儿性别鉴定和终止妊娠设备大量配备,检测技术日益成熟,性别鉴定技术的可行和终止妊娠的易于获得为人们选择性生育创造了条件,技术的具备让选择性生育成为可能。时下,B超可以鉴定胎儿性别的医学技术已作为一种常识为群众所普遍了解,某些人选择性生育的意愿成为了可能。

第四,管理服务因素。出生性别比平衡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但实际上普遍存在部门职责履行不到位现象,在出生性别比监管执法中通常只是人口计生部门在“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和高压态势。虽然各级明令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但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选择性流引产隐蔽性很强,往往暗箱操作,个别缺乏职业操守的B超执机人员与怀孕夫妇合作默契,以查体为名,行辨别男女婴性别之实,双方心照不宣,利用工作之便达到了谋取私利的目的。

二、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对策建议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负作用显而易见,容易发生社会问题,影响整个国家、民族、家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好性别比控制工作,对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控制性别比的环境氛围。要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大力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新风尚,加快群众生育观念转变。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危害性,必须把控制性别比的好处和性别比失调的危害讲清楚,叫群众明白,叫社会了解,叫领导重视,共同理解、响应和参与控制性别比工作。

第二,要加强领导,真抓实干。造成性别比失调的手段诡秘,情况复杂,泛泛地抓很难奏效,必须加强领导,立说立行,真抓实干。各级党委、政府要负总责,“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把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列入人口责任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落实“一票否决”,奖惩兑现到位,依靠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手段,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工作收到实效。

第三,要政策保障,建立健全计生家庭养老保障和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解除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女户、双女户的养老保障问题。抓好普惠性政策与计生政策的衔接、配套,将国家的扶助资金以及医疗救助、助学、奖学金等社会资金,重点向独女、双女户倾斜,落实减免女孩学杂费、书本费等方面的奖励和扶助。只有彻底解决了养老保障问题,才会逐渐转变群众盼生男孩的传统观念。

第四,要完善机制,保障综合治理措施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采取法制的、经济的、教育的、行政的手段,这是做好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措施。要加强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及时交流相关信息,切实抓好计生政策把关,不给企图钻计生窗子的人以可乘之机。特别是要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扩大执法检查范围,增强执法检查手段,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坚决切断“两非”蔓延之路,起到“查处一案、影响一片、教育一方”的警示效果,始终保持严管、严打“两非”案件的高压态势。

第五,要加强孕情管理,全程检测。人口计生部门要从业务角度出发,加强孕情跟踪管理服务,落实全程监测制度,有效防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严格孕情管理,对新婚及安排二孩生育计划人员,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孕情检测,已经怀孕的,当月及时上报孕情,并将孕情检测准确率和上报及时率纳入工作考核。对孕情上报不准确、不及时以及性别比偏高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责令说明原因。要组织二孩未孕或已孕人员知识培训,对持证生育、怀孕及流引产人员进行定期核查。

出生人口动态监测平台的设计 篇4

一、设计思路

建立以育龄妇女及其配偶和子女等信息为主的国家和省级人口信息应用基础库,实现国家与省级信息的互联互通。在国家平台实现三大数据的互联互通:(1)出生人口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各省卫生计生委将出生人口信息上报到国家平台,通过数据清理形成全国出生人口信息数据库。(2)生育证件办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各省卫生计生委将一孩登记服务证信息和再生育审批信息上报到国家平台, 据此信息形成全国生育证件办理信息数据库。(3) 全员人口信息的互联互通。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 形成完整的人口信息数据库,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预报预警功能。

二、设计框架

1. 业务流程分析

(1)省级将相关数据表的数据上报到国家,形成证件办理、出生人口信息等相关初始数据,形成国家级基础数据库。通过省级数据上报和实时接口的方式进行数据的动态更新;

(2)通过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对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清洗,形成动态监测应用数据库;

(3)通过数据监测模块完成监测报告和监测指标实时查询、展示;

(4)通过联机分析系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统计分析和建模分析;

(5)通过共享服务接口,数据监测分析子平台为省级和国家提供综合查询、监测预警等服务。

2. 技术架构

出生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包括数据采集交换、数据库及支撑、数据监测分析三个子平台。

(1)数据采集交换子平台

数据采集交换子平台包含批量上报、实时上报、 反馈校核三个模块:

省级首次上报为全量数据上报,省级将相关数据表的数据通过批量上报模快上报,形成证件办理、出生人口等相关初始数据,形成国家级基础数据库。如下图所示:

基础数据库设计

根据互联互通业务需求,数据库以育龄妇女ID为关联主键,设计成关联关系表。

实时上报

提供省级实时上报接口,省级可以通过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提供的webservice接口,实时上报省级数据。

实时上报流程

1省级系统实时上报数据

根据规范,省级用户开发Web Service接口与国家Web Service接口对接,通过XML报文实时上报数据。

2数据校验

对于实时上报的数据进行数据校验,将正确的数据直接存入互联互通数据库之中,错误的数据将不入库。

3 反馈结果

给省级用户反馈校验信息,对于不合格的数据, 反馈错误编码,对于正确的数据反馈一个成功表示, 让省级用户可以看到反馈结果。

4 实时查询接口

提供W e b S e r v i c e查询接口,用户可以通过Web Service接口,查询自己上报的个案信息。

(2)数据库及支撑平台

数据库及支撑子平台包括数据抽取、数据清洗、 数据转换、数据加载、数据更新追溯等模块,对中间数据库中的上报数据进行处理并加载至监测数据库中,支持数据的共享交换和分析查询。

各省人口数据通过交换平台,进入到动态监测中间数据库中,然后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从整合数据区中抽取相关业务数据,经过整合后,建立统一的动态监测应用数据库。整合过程包括: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加载。

数据整合总体设计图如下:

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从中间数据库中抽取数据,对于不同数据量、不同性能要求和业务量的数据,采取不同的数据抽取接口。在数据抽取时需要重点考虑数据抽取的效率,以及对系统性能及安全的影响。

数据的抽取不会影响业务系统的性能,在进行数据抽取时可以制定相应的策略,包括抽取方式、 抽取时机、抽取周期等内容。

数据清洗

本功能可以方便的对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得到符合数据规划要求的检查数据中间表、要素表。

数据清洗和净化的目标是保证业务数据的一致性,确保其完整性和精确性。也是为了在将来可以容易的扩充、更改和修复数据。

数据转化

数据转化是指对清洗后的数据根据最终的格式要求,进行数据的转换、去重、拆分、汇总等处理,保证来自不同系统、不同格式的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并按要求装入目标数据库。

数据转化主要完成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数据不一致性问题:

1源数据系统同目标数据库在模型上的差异性;

2源数据结构的不一致:有些数据源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同一个表在不同的时期数据结构不一致;

3源数据定义不规范导致错误数据;

4对数据的约束不严格,导致无意义数据。

数据加载

数据加载就是实现从动态监测中间数据库中将抽取、转化后的数据加载到监测应用数据库中。

数据加载策略要考虑加载周期及数据追加策略两方面的内容。数据的加载策略根据数据的抽取策略以及业务规则确定,设计以下三种类型:直接加载、全部覆盖、更新加载。

1直接加载:是指每次加载时直接将数据追加到目的表中。对于典型的流水数据,一般采用此方法。

2全部覆盖:对于抽取数据本身已包括了数据的当前和所有历史状况,对目标表采用全部覆盖方式。

3更新加载:对于需要连续记录业务的状态变化,用当前的最新状态同历史状态数据进行比对的情况采用更新追加的方式。

(3)数据监测分析平台

数据监测分析平台包括监测、分析、共享交换三个模块。其中监测模块定期生成监测报告,同时支持监测指标项的实时查询;分析模块根据分析主题,建立和维护相关分析数据库,通过标准接口为研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研究人员可以利用BI工具的拖拉拽的方式进行相关数据库操作分析;共享交换模块通过共享服务接口,为省级和国家级其他系统提供综合查询、监测预警、统计分析等服务。

分析预警

监测分析平台对重要人口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并定期生成指标汇总表,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监测预警流程主要由响应、监控、预警、分析等步骤构成。指标监控过程主动、实时对重点指标进行汇总,一旦出现预警事件将会自动提醒管理员。同时,定期生成汇总表,用报表、图形的方式呈现指标数据。

三、小结

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警工作是落实中央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意见的关键,建立出生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实现婚姻、生育等方面的信息互联互通, 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省级育龄妇女及其配偶和子女等信息为主的业务应用基础库,建立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层级监管、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汇集出生人口信息和再生育审批信息,形成集中的信息资源,满足国家和省级数据查询、汇总,监测人口变动趋势;掌握完善生育政策过程中的人口年龄、结构等情况,分析人口变化形势,为决策支持提供预警预报。

人口出生率 篇5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新时期新阶段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群众需求为宗旨,以群众利益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把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作为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突破口,作为“着力关注民生,打造和谐计生”的重要抓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规范运行,注重实效”的思路,积极构建有效预防出生缺陷的工作机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做法是:

一、因势利导,强化宣传,营造浓烈的工作氛围

2003年10月1日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对婚检的强制要求后,我区自愿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人数大为减少,在失去了出生缺陷干预的第一道防线后,出生缺陷出现了上升趋势,出生缺陷的上升,不仅使出生缺陷和残疾日益成为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实现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加强婚前咨询和指导,开展婚前和孕前保健已迫在眉睫,我们在全区范围内通过三个途径来强化宣传,统一认识。第一,以会议部署来统一认识。区、镇(街道)两级层层召开工作部署会、宣传动员会,深入宣传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目标、意义和重要性,对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消除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盲区,以认识的大统一来保证工作的大投入。第二,以知识普及来统一认识。通过举办培训班、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把宣传教育工作渗透到各个领域,把知识普及到各个层面。区人口计生部门还深入到有关镇(街道),通过人口学校、集市向广大群众宣传出生缺陷干预知识。向相关参查对象发放宣传折页,全面介绍出生缺陷发生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措施,宣传开展产前筛查、孕前检查的重要性,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宣传效果。第三,以舆论宣传来统一认识。我们在区有线电视台开设“人口与优生”专题,大力宣传出生缺陷干预知识。同时安排专家走进电视直播室,向全区广大群众宣传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意义、做法和具体要求,区人口计生委还在区指导站举办出生缺陷图片展,进一步增强广大育龄群众的优生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营造了有利于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良好环境。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积极推进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建设

1、推行免费婚前健康检查。

面对婚检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在认真调

研的基础上,自今年起,在全市率先推行以政府买单、群众自愿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制度。经过招标,高港人民医院成为全区免费婚前健康检查的定点医院。婚前健康检查的目标疾病主要包括:性传播疾病、传染病、严重遗传性疾病、精神疾病、男女生殖器疾病等。为了方便群众参检,区人口计生委还专门向婚检点派驻了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婚检宣传、引导等服务。自新制度实施以来,全区新婚夫妇婚前健康检查意识渐浓,检查率稳步上升。仅此一项,区财政将每年新增支出近20万元。

2、推进三级干预服务。

一级干预:通过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广泛开展优生优育指导、出生缺陷发生及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出生缺陷干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以规范的技术方法开展妇女孕前弓型虫和风疹病毒的抗体检测;

在高危人群中开展外周血染色体检查;

积极提倡并推广妇女孕前、孕期服用福施福、叶酸等孕妇营养素,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二级干预:定期对孕期在14-20周以内的孕妇开展以唐氏综合征为主的出生缺陷筛查,将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转诊到指定医院进行确诊,对确诊的缺陷儿在征得孕妇及家属同意后终止妊娠,达到减少缺陷活产儿出生的目的;

三级干预:在胎儿出生后,动员新生儿父母发现疾病及时让新生儿接受筛查、治疗。对发现出生缺陷的0-3岁婴幼儿动员其到指定医院进行矫正和治疗,并建立出生缺陷信息系统,进行跟踪随访服务,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在胎儿出生后,动员新生儿父母发现疾病及时让新生儿接受筛查、治疗。

3、完善三级服务网络。

在全区建立健全完善的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网络。一是区级监测与干预。由区人口计生委负责,抓好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向新婚、待孕、已孕育龄妇女,宣传出生缺陷的预防、遗传优生、生殖健康教育及孕期保健等相关知识;

利用区、镇(街道)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认真开展咨询服务,设立咨询电话,做好优生咨询工作;

协调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畅通渠道,做好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和反馈工作;

建立病残儿家庭监护档案,对符合照顾再生育对象进行优生指导。依法开展自愿转诊彩色超声诊断、胎儿体表畸形及某些先天性代谢缺陷等疾病的监测和干预工作,提高生殖健康和孕期保健服务水平。二是镇(街道)级监测与干预。由各镇(街道)计生办负责,定期开展有关出生缺陷及遗传优生咨询活动,指导村(居委会)计生员对新婚人员进行新婚及优生优育知识教育;

对育龄妇女进行婚、孕、产前、产后全程随访服务,掌握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和动态变化,及时向区人口计生委反馈信息;

倡导育龄妇女在规定时间内到本镇(街道)服务站参加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三是村(居)级监测与干预。由村(居委会)计生员负责,协助镇(街道)计生办向本辖区内的育龄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倡导依法申请结婚的当事人进行婚前健康检查,倡导待孕育龄妇女到本镇(街道)计生服务站正确使用优生营养素,倡导已孕14-20周的育龄妇女到本镇(街道)计生服务站参加唐氏综合征的筛查,收集并上报各类信息。

三、立足干预,着眼结合,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在实施出生缺陷干预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做到“四个结合”:

1、坚持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与加强孕情管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相结合。

出生缺陷干预服务的对象是全部新婚、待孕和已孕妇女,同时他们也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的重点对象。因此,我们把出生缺陷服务与加强孕情管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相结合,既是现实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工作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我们实行工作内容的一体化。坚持把定期孕情检查和随访与出生缺陷知识宣传、咨询指导以及孕前筛查等出生缺陷干预服务相结合。实行工作目标的一体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是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工作目标,工作中,我们坚持工作目标一同下达,工作措施一并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坚持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与加强和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相结合。

为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作,8月份,我区开展了出生缺陷干预对象的信息核查工作,为新婚、待孕、已孕妇女建立健全了信息档案,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支持和保障。同时,通过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服务,能准确掌握孕情,及时反馈给信息系统适时变更,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准确率、上报的及时率。年内,我区还将根据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深入持久推进的需要,进行出生缺陷干预信息系统的开发,积极实现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和信息管理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完善。

3、坚持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与计生惠民工程相结合。

能否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事关一个家庭的幸福和谐,而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正是通过有效干预手段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发生,从而造福于每一个家庭。因此,我区坚持把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行动和“生育关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划,统筹实施。

4、坚持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与先进技术应用和推广相结合。

出生缺陷特别是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干预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作支撑。今年,我区加强了与国内拥有先进检测技术厂家的合作,引入了唐氏综合症筛查设备和检测技术,有效推进了产前筛查工作的开展。下一阶段,我区将根据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向深度拓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联系和协作,加快引入产前筛查检测手段和技术,不断提高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水平。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顺利实施

区委、区政府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内容,坚持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统筹规划到位。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计生、卫生、民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对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领导和协调。区将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列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进行考核,并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区政府多次召开工作部署会、相关部门协调会,区人口计生委出台了工程实施方案,从目标人群的确定、具体时间的安排、技术力量的配备、工作职责的明确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为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协调配合到位。重点协调计生与卫生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促使他们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承担起优质服务的责任。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广泛在育龄群众中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宣传咨询活动,为开展优质服务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是经费保障到位。经费投入是工程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我区将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及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经费作为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之中,确保了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人口出生率 篇6

关键词:出生性别比;失衡;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67-02

一、出生性别比现状研究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升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5,1990年和2000年普查时升高至111.3和116.9,2005年继续升高达118.6。资料显示:1981为108.47,1986年110.94,1989年111.27,1995年115.60,2000年116.86,到2004年达到一个峰值121.20,虽然在2005年后出现回落,2005--2010年,分别为120.49、119.25、120.22、120.56、119.45、118.06。从总体上看,严重的偏离与正常范围。出生性别比,指一定时期内出生男婴与女婴的数量比,是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在103-107范围波动。顾宝昌(2011)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国家,但在所有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国家中,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失衡是历时最长、问题最突出。陈友华(2006)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将加剧今后适婚年龄男性婚姻挤压翻,乔晓春(2008)这个问题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会非常突出。

二、出生性比失衡的原因分析

引起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一些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分析影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结构化生育政策刺激或强化了男孩偏好。李树茁(2008)男孩偏好和生育政策内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为结构化生育政策,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已得到“认可”女孩的价值和地位不如男孩为前提,以此农民就可能认为政府的生育政策是“默许”其在生育一个女孩后,尽可能再要一个男孩同。当个体行动者生育意愿在生育子女数量都受到了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其结果是“数量偏好”被“性别偏好”所代替,生育男孩的愿望被强化,其行为结果表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偏高。陈友华(2008)则认为,现行生育政策可能压缩了人们的生育空间,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放松对出生数量的控制,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严重程度将趋于缓和,但不可能消除。

(二)“家本文”传统文化环境是导致男孩偏好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以父权、父系和从夫居为基础的中国家庭制度对男孩的重视和追求,是产生男孩偏好的传统根源。虽然现代物质文明发展较快,妇女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也有所提高,但当传统观念及封建意识的更新和变革滞后于现代科技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转变时人们在希望生育较少孩子的同时,更注重家庭子女的性别结构,对男孩的偏好却依然如故。男孩偏好的传统文化影响和支配女性生育意愿现实路径选择,现实生活中性别发展差距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一些妇女更为强烈的男孩偏好的生育意愿。

(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一定规模男孩偏好人群的根本因素。薛福根,曾德冬(2009)基于湖北省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真正根源就落后经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农业支持工业发展模式,使得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劳动力,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对男性劳动力刚性需求就其他非劳动力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不发达,农村的生产方式不能变革到足以打破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男性是主要的生产力,这种价值体系进而还将继续影响个体的实际生育行为。因此,我国农村地区,生育男孩首先是生产上的需求。

(四)非法B超技术鉴别胎儿,非法扼杀女婴的“两非”。“两非”是指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非医学需要选择人工终止妊娠。既要少生、又要生男孩,因而生育的性别选择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尤为重要。19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异常升高是客观事实,其直接的原因是产前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引产所致。解振明(2002)在实际操作技术B超易获性,使得从“想男孩”到“生男孩”成为可能。尽管《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非医学原因需要以外禁止使用B超做胎儿性别鉴定,但由于检查者和被检查者双方为各自利益驱动,总体收效甚微。乔晓春(2004)指出在强烈男孩偏好的条件下,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不变以及检验胎儿性别容易实现的条件下,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主要是由选择性人工流产导致的。

(五)疏于管理的计划生育制度和女性就业体制的歧视。多年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于控制出生人口数量,忽视把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摆在与控制人口数量同等地位上。李涌平(1993)提出导致我国出生性别比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统计上漏报、不报和瞒报,胎儿性别选择现象存在、女婴死亡率问题。事实上,计划生育部门没有直接参与到性别选择上来,但在其宣传教育上的偏向、政策法规的侧重、管理工作中着力点不同、技术服务不规范、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方面因素,为性别偏好人群提供了可乘之机。从目前女性社会经济地位、发展机会、就业现状等等表明,女性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弱于男性,在职位层级上也表现出女性占据高层职位的比例要远远低于男性,使得妇女尤其是中国农村中的年轻妇女和年老妇女成为弱势群体。男女就业机会不均等,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体现在收入分配上,在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地位上,中国妇女所面临的机遇小于男性,风险却大于男性。

三、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对策研究

基于我国目前生育政策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存在的政策性影响,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如下:

(一)生育政策亟待转型升级。现行生育政策是否应该调整、何时调整以及如何调整,正日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80年代末期以前,中国人口政策的核心是控制人口增长,但随着人口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到来,生育政策越发关注人们生育意愿的变化,学术界倡导国家要在稳定现行人口生育政策的大前提条件下,认真做好计划生育条例的修订修正工作,在适当的时机放开生育政策,改革和调整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因素和环节㈣。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正在不断走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生育政策已不是决定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首要因素,在今后可以有条件、有步骤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二胎政策。

(二)政府重视,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人口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政策层面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化是重要前提条件。管理层要加强对广大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改变以往从以往的单纯追求“严防人口数量”单一问题向生育健康,以及避孕节育方法的知情选择、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方位转变,即从原来单纯致力于控制出生数量的计划生育扩展为不仅控制人口数量而且致力于提供与生育健康有关的全方位服务㈣。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开展对计划生育户尤其是双女困难户的帮扶活动,把激励和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致富纳入工作内容,建设有利于社会性别平等的社区环境。

(三)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打击“两非”。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做到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并重,使育龄妇女和生育女孩的家庭免除后顾之忧。加强对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培训,一方面要根据广大育龄人群的需要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另一方面杜绝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中止妊娠㈣。通过行政措施对性别鉴定的技术设施进行管理,并把打击“两非”纳入人口计生部门工作责任范围和工作考核内容。

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初探 篇7

一、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

1. 从总体来看, 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经历了一个从

正常到偏高再到趋于正常的过程。根据第四次及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得数据, 1990年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 2000年为107, 均在正常范围内, 然而从2001—2008年, 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域, 虽然八年间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 但总体而言仍然偏高。直到2009年, 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方降至正常范围, 然而这已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范围的最高限,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反弹 (如表1) 。

2.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间出生性别比差异较大。

西安市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间出生性别比有很大差距并且农业人口出生性别比高于非农业人口出生性别比 (如表2所示) 。2006年0~7岁新上户儿童中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出生性别比上的差距高达16, 虽然在此后的几年间农业人口出生性别比逐渐下降使得这一差距逐渐缩小, 但直至2009年, 差距仍旧存在。同时, 若将二者在性质上做一区分可以说, 2006—2009年间非农业人口出生性别比一直处于正常范围, 而农业人口出生性别比却持续偏高, 由此可见农村性别失衡较城市严重, 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地区。

3. 出生人口性别比随孩次的上升而上升, 个别区县二孩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

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随着孩次的上升而逐渐上升 (如表3) 。从2001—2009年西安市一孩出生性别比保持正常, 二孩及以上孩次出生性别比不仅严重脱离正常范围持续偏高, 并且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态势。其中2001年二孩及以上孩次出生性别比最高, 与一孩性别比差距高达59, 2009年其下降至127, 与一孩性别比相差20。此外, 若比较西安市各区县二孩出生人口性别比可以发现, 在秦岭山脉附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县长期持续偏高, 如临潼、长安、蓝田、周至和户县, 其二孩出生性别比一直在118以上变动。特别是周至县, 在2005—2008年二孩出生性别比持续在158~167间变动, 与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范围相去甚远。

二、对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的原因分析

1. 经济因素的影响。

西安深处中国的内陆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生产力水平不高。当前西安仍有近五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难以享受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 并且自20世纪80年代起, 农村开始普遍推行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 人力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要素, 体力劳动是维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男性和女性在生理构造上的差别使男性在体力劳作上拥有女性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这一特点使男性在农村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同时, 由于西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 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相对较低, 家庭依然是农村老人养老的最终归所, 再加上“养儿防老”等风俗习惯的影响, 使得农村人口在生育行为上有着极强的男性偏好。

2. 文化因素的影响。

西安有着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一百多年的建都史, 在中国历史上无比辉煌、无限风光的周、秦、汉、唐四朝均在西安成就其辉煌伟业, 盛极一时。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将西安塑造成为历史名城, 同时也使西安人民深受封建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 其中就包括“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等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农村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群众把男性视为家庭继承人和家庭成员的最终依靠, 农村地区传统的嫁娶风俗即女性婚后在男方家定居生活的方式增强了女性为公婆家贡献心力的可能却降低了其对娘家的家庭贡献, 再加上在很多地方没有子女特别是没有男性子女的家庭其社会地位会受到很大冲击, 而男性子女较多的家庭则很容易形成以男性为网络主体的家庭社会结构, 这都对人们的性别偏好产生了直接影响, 即人们在生育意愿上表现出对男婴的强烈渴望。

3. 政策因素的影响。

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城镇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 农村一对夫妇如果第一胎生女孩, 间隔几年后, 可以生育第二胎。出台这一政策的本意原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促进农业生产及扭转农民的生育观念, 然而在现实中执行时, 第一胎生育女孩的农民家庭却对生育二胎的机会寄予厚望, 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自己拥有一个男孩的生育渴望, 这无疑会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上升的状况。有学者用“结构置换数量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即大部分人有孕育男婴的偏好, 这种偏好在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可以通过多次生育来得到满足, 这种自然的孕育行为不会对出生人口性别比产生影响,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 人们孕育男婴的偏好不再能通过多次生育得以实现, 这促使他们通过性别选择达成心愿, 这种行为极易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值得注意的是, 计划生育政策仅仅是个诱因, 若群众能够正确解读政策、不人工选择性别, 则出生人口性别比会遵循自然规律在正常范围内变动。

4. 技术因素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疗条件的大大改善对出生人口性别比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首先, 它降低了死胎和自然流产的几率, 提高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医学研究表明, 女性受孕时怀男孩的几率大于女孩, 此时出生性别比的绝对值在12~130之间, 在自然条件下, 由于男性胚胎的流产率和死胎率大于女性致使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110以下。生殖技术和医疗环境的改善大大提高了男性胚胎的成活率, 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其次, 性别选择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也影响着出生人口性别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调查显示, 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流产、引产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过去, 由于缺乏超声检查、染色体分析等技术手段, 有着强烈男孩偏好的人们常常无法直接进行性别选择, 故往往通过多次生育来实现其对男婴的强烈渴望。如今, 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等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人们直接进行性别选择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同时这些检查应用起来便捷、直观, 由于隐蔽性强却极难监管, 部分医务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难免铤而走险, 进而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后果。

三、治理西安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对策

1. 加快西安经济发展。

加快西安经济发展可以为改变人们落后的生育观念、降低生育率创造有利的条件。 (1) 经济发展可以为生育观念转变提供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离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造, 思想观念的改造就无法顺利完成。虽然在中国, 落后的生育观念多受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 但它同时也是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可见, 发展是生育观念的基础, 加快经济发展可以为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提供物质条件。 (2)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调整农业人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将直接促进人们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经济发展能促进人们更新陈旧观念, 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机会, 改变一个家庭的收入主要依靠男性子女的现实状况, 提高女性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地位, 继而改变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 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同时, 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进而增强西安的养老保障实力和老人的自我保障能力, 转变“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 优化男女性别比。

2. 注重新型生育文化建设。

新型生育文化起源于传统生育文化, 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继承、扬弃、发展而来的社会文化, 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文化。注重和加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对转变西安人民的生育观念、引导西安人民的生育行为, 促进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平衡极具意义。首先要加强对新型生育文化内容及重要作用的宣传, 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了解“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计划生育”对个人、家庭、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不平衡的社会危害, 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重视和关注。其次, 继续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载体, 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 开展多种活动教育群众,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新的婚育观, 倡导正确的生育文化, 引导群众自觉转变婚育观念并使用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手段保障新生育文化建设顺利进行。最后, 消除不利于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现实因素, 即通过行政、法律等多种途径保障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机会与权利, 消除存在社会各领域中的性别歧视, 切实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使女性获得实质的平等权, 从而促使人们形成“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生育观念。

3. 加强制度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男孩的性别偏好不仅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同时也与男女两性在农业生产和家庭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关。只有改变女性在家庭养老及社会生活中的弱势地位才能使人们对男孩的性别偏好逐渐弱化。因此, 政府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 (1)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提高保障水平, 提高老人自我保障的能力。大力发展老年事业, 积极推动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2) 认真贯彻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 对农村独女户家庭、双女户家庭在建房、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城乡低保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在致富信息、技术指导、小额贷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总之, 要将激励和帮助计划生育家庭致富纳入政府工作内容, 解除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

4. 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进行综合治理。

从实践情况来看,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诸多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当前西安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已与计划生育工作有关的27个部门建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全面应对包括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在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 (1) 要加强对领导小组成员的倡导, 强化并深化其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认识, 提高他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营造有利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政策环境和工作保障。 (2) 通过多种途径, 调动各区县及综合治理部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其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融入自身常规工作并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从而形成各部门联动、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机制,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3) 面对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各部门要常联络、多沟通, 形成工作合力, 不断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人口出生率 篇8

1 农村人口现状

1.1 农村人口增长情况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较为迅速,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 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当前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口为665, 574, 852 人, 占总人口的49.68%, 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74, 150, 000 人, 占50.32%。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相较于2000 年11 月1 日零点所公布的1265, 825, 048人相比,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增幅较大, 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1.2 性别构成比例

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男性人口为686852572 人, 所占比例为51.27%, 女性人口为652872280 人, 所占比例为48.73%。男性人口的所占比例相对较多, 女性相对较少。从2000 年人口普查结果来看, 男女比例差异有所降低。但根据各地的人口统计数据, 农村地区出生人口中, 男性人口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值。

2 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规范管理, 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变化情况来看,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 农村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的涨幅区间内, 但是计划生育工作过程中一些区域存在着对出生人口数量控制重视程度较高, 但是对婴儿的健康、出生人口性别比例是否协调等方面的问题较为忽视。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将政策法规的指导、宣传教育等作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计划生育政策虽然能够有效控制人口涨幅趋势, 但是也存在着忽视性格比例协调的问题, 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必然会直接影响我国农村人口的性别比例的协调, 不利于农村的建设与和谐发展。

2.2 社会客观因素影响, 男孩喜好程度较高

生育的质量、生育的实践以及生育的数量等均为影响农村生育的重要因素。当前很多农村家庭中认为男孩能干活, 女孩需要嫁人, 这些思想直接影响着农村家庭中对待不同性别儿童的态度, 也直接影响着农村家庭中生育的理念。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曾在全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中指出, 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家庭劳动力, 农村家庭男孩偏好明显。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 将导致婚姻挤压等问题, 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通过针对性的管理对策解决问题。

3 防止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建议

3.1 加强综合治理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计划生育部门不仅要注重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更需要注重对人口性别比例的控制。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到防范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综合管理和综合治理中。基层政府要提高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的重视, 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人口管理制度, 为人口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3.2 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是影响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新时期发展背景下, 需要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正确思维引导, 消除落后的思想。

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 开展交流会、教育小课堂等方式, 使每一位农村居民都能够对男女平等思想产生一定的认识, 提高广大社会公民对性别比平衡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改变性别偏好的非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瞿凌云.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因素及统计模拟[J].统计与决策, 2012 (02) .

[2]刘华, 杨丽霞, 朱晶, 陆炳静.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J].人口学刊, 2014 (04) .

[3]李树茁, 陈盈晖, 杜海峰.中国的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框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

人口出生率 篇9

1 目前我国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 现阶段我国人口现状情况如下:

1.1 人口增长

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 10年共增加73899804人, 增长5.84%, 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1.2 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 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1.3 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 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 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2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的影响因素

2.1 缺乏规范的管理, 综合治理乏力

从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总体情况来分析, 计划生育工作过于注重对出生人口数量的控制, 却严重忽略人口质量的问题, 如婴儿的健康、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否正常等等。在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以及管理评估和规范服务中, 没有一个平衡尺度, 对于人口质量、人口数量缺乏一个准确的把握, 没有将人口质量放在应有的地位。虽然计划生育系统本身参与到了人口性别比的控制,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上疏忽、政策法规上存在漏洞、教育宣传方面有偏向以及技术上的不规范等等, 这些都为性别偏好提供可乘之机。现阶段我们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措施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2.2 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 增强对男孩的偏好程度

生育主要从生育的数量、生育时间、生育的质量三个方面来表现。而生育的质量又要从性别、健康以及智力三个方面体现, 这又被称之为生育三维性。生育的数量和时间通常都是人们所能理解的, 但是对于生育质量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健康、智力以及性别这些都是生育质量的表现形式。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 倡导晚婚、晚育、少生, 同时, 这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结果, 同时, 再加上相关的政策法规, 实现生育时间的不断优化, 再加上生育数量的不断减少, 所以,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育质量的重要性, 不仅要求孩子健康聪明, 且偏爱男孩, 而偏爱男孩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 特别是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男性的经济地位相对于女性来讲优势明显, 而且还有生产上的需求,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传统社会形成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并使之强化和延续。另外, 在中国家庭中, 社会格局呈现“男主外、女主内”, 这也是导致对男孩偏好程度增强的原因。

3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统计模拟

3.1 人口性别区间估计

纵观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因此, 为了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 需要通过参数原理对人口性别进行区间估计。在参数原理中, 预期的精度需要通过大量的抽样, 显然, 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来讲, 这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的, 所以, 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 通过对现实数据进行模拟, 来实现重复抽样, 那么, 其方差估量如下:

Fe经验分布函数;F经验分布函数;Fe (x) =1 ncount{i, Xi≤x, i=1, 2, …32}, count表示对i的计数

在以上公式中, 可以将Fe看做离散变量Xe的经验分布函数, 若是xi有相同的值, 那么将对应的概率合并, 而Xi是以Fe为经验分布函数经过计算机模拟的多次重复抽样的观察值。利用计算机系统, 结合相关公式, 可以得出数据如图1所示:

3.2 出生人口性别比对比分析

以我国近期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可以得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其中,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 占总人口的49.68%,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 占50.32%,

同时, 在很多的文献资料中, 也表明我国农村出生人口要高于城镇出生人口。而对于农村与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分析, 主要采用通径分析方法来分析:

μi—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值;I—1, 2, 3, 1—农村, 2—城镇, 3—城市;j—第j次观测值

通过以上方法就可以很好的检验出我国城镇和城市人口性别比, 随着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对这个比例有着很好的修匀作用, 同时,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国婚配性别高的压力。

4 防止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对策

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对我国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是极大的, 因此, 需要我们正视当下人口社会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中找出解决性的有效对策, 来预防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现象的恶化。

4.1 加强综合治理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反思, 同时, 还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 加强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综合管理和综合治理。政府部门也要出台一些政策法规来为人口性别比控制提供法律保障。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第35条明确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这项法律条款的颁布就为我国治理出生性别比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我国医学技术的规范使用。

4.2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全民意识

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社会公民对性别比平衡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改变性别偏好的非理性选择, 并在行动上加以制止。不仅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 同时, 要借助于各大社会媒体, 如电视、广播、电影以及网络等, 积极倡导正确的生育文化。

4.3 重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倡导男女平等

我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要加强在文化习俗方面的正确引导, 重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强化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协调发展。要大力倡导妇女解放运动, 提高女性的地位, 激发女职工自我追求幸福的意愿, 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例如:在我国敬祖文化中, 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对于男性过于夸张的重视, 生男孩则大摆宴席, 一再强调男婴的价值,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对于这种现象, 可以采用自由选择子女的姓氏或实行双姓制度, 采用法律强行女儿更多地继承父母的遗产等方式, 弱化男尊女卑思想。

摘要: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 这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针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因素及统计模拟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和探讨, 提出了防止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对策。

关键词: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影响因素,统计模拟

参考文献

[1]曾毅、顾宝昌、涂平, 我国近年来出身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人口与经济, 1993, (01) .

[2]李若建, 性别偏好与政策博弈:广东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时空变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 2005, (03) .

[3]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冷眸, 出生婴儿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1998.

[4]李涌平, 婴儿出生性别比及其和社会经济变量的关系:普查的结果和所反映的现实[J].人口与经济, 1993, (04) .

人口出生率 篇10

一、领导重视, 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1. 加强对领导和决策者的教育。

要使领导和决策者认识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认识到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 认真地检查、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治理工程, 形成有利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治理的政策环境和工作保障。

2. 加强官员责任制。

纠正目前只考核地方经济增长率, 导致许多官方只关心GDP (国内生产总值) 最大化而无视社会其他方面发展需要的现状。在地方官员政绩的评比标准中, 应加入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的指标。

二、加强宣传, 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关爱女孩”工程

1. 对广大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不能病急乱投医, 必须把教育宣传工作放在首位。目前,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正是传播新型生育文化的良好载体。要借此机会大力宣扬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宣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 使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有所改变, 中年人的婚育观念进一步更新, 青年人的新型生育文化观念得到强化。

2. 通过制度创新, 形成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和女孩健康成长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提倡招赘婚姻模式, 进一步从各方面提高妇女地位

1. 提倡招赘婚姻模式。

学者对婚嫁模式影响农民性别偏好的调查研究结果证实, 招赘婚嫁模式能提高女孩的养老价值和“传宗接代”价值, 还可淡化农村的宗族观念。因此, 在农村推行招赘婚姻来降低农民的性别偏好, 使出生性别比下降, 达到控制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的目的是可行的。但这并不是要求每家每户都招赘, 只要招赘婚姻在一个地区达到一定比例 (大约20%) , 在当地形成风俗以后, 不论当地的婚姻形式是否是招赘, 都会降低该地区的性别偏好的程度, 不再为生儿子而“超生”、“抢生”。

2. 大力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国际上一个“双益工程”有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家中只能资助一个孩子上学, 选择女孩要优于选择男孩。因为如果选择男孩, 受益的只是这个男孩, 而选择女孩, 受益的则不仅是这个女孩, 更是一个家庭, 甚至一个家族。因为受到良好教育, 脱离弱势群体的女性能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更多的价值。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男女平等也应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 妇女解放的目标已不再停留在一般保护的水平上, 而是向更高层次发展, 要求在现代竞争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即使法律上的平等变成事实上的平等, 这个过程充满了困惑和挑战。要做到此, 首先, 要努力消除人们头脑中腐朽、落后的男尊女卑意识, 不断解决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婚姻、家庭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 要加强执法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使妇女在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人身权利、婚姻家庭财产权利等方面真正实现与男子平等。

四、加大对农村计生户和双女户的奖励力度, 引导农民少生、优生

1. 加大对农村计生户和双女户的奖励力度。

在现今经济条件下有无鼓励计划生育的奖励措施以及奖励幅度的大小对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有较大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起, 中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经济处罚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有效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负面影响。2004年2月27日, 国务院发出文件, 政府出资2.1亿元要求在中西部部分地区的农村对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在河南省, 试点工作已在焦作市率先启动并卓有成效地进行着。从2007年起, 这种奖励政策已在全国普遍推广。政策规定, 凡符合独女户或双女户条件的农民夫妇双方年满60岁以后一年可以领到600~700元奖金, 再加上政府发放的其他养老金, 生活水平无疑会有所提高, 这样就帮助许多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解决了晚年的后顾之忧。这种政策, 不仅使计生对象亲身感受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觉得响应国家号召, 政治上有地位, 生活上有帮助, 经济上有实惠, 而且有助于从机制上解决“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问题。

2.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

2004年的试点工作表明了从处罚多生到奖励少生, 强化了利益导向, 彰显了“民本”理念, 体现了一种政府公共管理的“善治”。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扶助奖励性质的钱, 而不是保障的钱。假若一对老人只有一个孩子或两个女儿, 那么, 他一年的基本养老费用是多少, 与上面计算的600元的差距有多大, 这个差距能否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逐步补上?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测算。笔者认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应该不断加大奖励力度, 为逐渐实行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依据。2007年在我国普遍推行的奖励扶助制度也只能是计划生育的一种辅助之策, 人们看重这个制度发挥的重要作用, 但更期待一个根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早日实施。

五、采取得力措施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障体系

如果社会的发展不能改变农民的生活, 则更新其生育观念的愿望就只是一厢情愿。因此, 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 不能忘记农民的切实困难和疾苦。由于河南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农民的医疗、养老等均靠家庭, 子女特别是儿子是农民养老的保障, 因此“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思想制约了农民的生育观念, 导致计划生育工作困难较大。要顺利推进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宏观调控人口数量, 必须做好农村计划生育户的养老保障, 使广大的计划生育群众不因实行计划生育而陷入生活困境, 而能因实行计划生育而老有所养、老有福享。具体来说, 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1. 建立和健全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保障机制。

如计划生育的“三结合”, 计划生育系列保险, 独生子女和双女户的社会补偿和奖励优惠政策, 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税费改革, 鼓励按政策生育和限制多胎生育的经济政策, 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相关产业的开发, 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改进和完善等。

2. 完善养老社会保障机制。

人口出生率 篇11

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为做好筛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首先我们要求各级助产单位和人员从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上认识这项工作。二是从讲法制、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法律法规赋予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 也赋予了每一位新生儿都拥有享受这种服务的权利, 如果没按规定开展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是要受到法律和广大群众的双重制约。如果新生儿在出生的医院没被告之接受筛查, 而这名新生儿恰巧患有苯丙酮尿症 (PKU) 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CH) 被漏筛, 那么这家医院就要负法律责任。

1.2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虽然是依法服务, 但工作初期经历了一个从不认识、不理解、不接受到群众主动接受服务的漫长过程。新生儿疾病筛查作为一门新兴的预防科学, 其特点是将患病的孩子早期发现, 给予及时地治疗, 使他们不产生临床症状, 消除疾病对机体的不可逆性损害, 避免家庭和社会的不幸, 减轻家庭和社会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不同于临床工作, 如出现临床表现时再去治疗, 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许多群众对此不了解, 对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不愿接受筛查, 对工作开展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些情况, 我院组织精干人员, 分成几个组深入到各个助产单位, 向医务人员开展了对新生儿疾病筛查重要性、目的、意义的广泛宣传及解释工作, 同时编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须知, 通俗易懂的宣传折页在产前检查门诊、产科病房向孕产妇及家属免费发放, 产科病房张贴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宣传画, 在特定场所形成一个宣传氛围, 经过反复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群众的筛查意识及主动参与筛查的能力。

2 加强领导, 强化服务意识, 逐步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提上日程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开展得好坏, 关键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保健单位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将其纳入工作计划和管理目标中。我市卫生局非常重视全市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转发和下发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相关工作文件, 对工作提出要求, 并将其作为考核产科单位工作指标之一。为推动全市新生儿筛查工作, 我院每月召开由主管院长和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协调会, 解决近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每年召开一次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总结会, 总结全市新生儿筛查工作情况, 通报各地区筛查率。会上市卫生局主管领导结合全市各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现状, 对开展好的地区进行表扬、鼓励, 对开展不好的地区提出批评, 同时对下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有效地推动了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开展。

各区、县 (市) 卫生局, 按市卫生局的要求, 将新生儿筛查工作作为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 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 认真组织辖区助产单位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下发文件, 提出工作要求, 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对工作检查和督导。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认真组织下, 全市各助产单位成立了由主管院长、妇产科主任、护士长和护士组成的新生儿疾病筛查领导小组, 积极落实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全市上下建立了由上至下的筛查行政网络, 为我市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 加强自身建设, 保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质量

我院被省卫生厅批准为黑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哈尔滨分中心后, 院领导班子首先对筛查机构进行了高起点、高层次、高投入、高标准的定位。在实验仪器和方法上选择了检验方法复杂、误差小、确诊率高、机器设备投入大、硬件要求严格的芬兰雷勃莹光仪, 酶免疫莹光法和莹光法检验, 在院内房屋紧张的情况下, 增加实验室面积, 投入先进设备, 建立了符合标准要求的实验室, 通过了省卫生厅的验收, 为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为提高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质量, 我院成立了管理组、实验组和治疗组, 负责全市筛查网络管理, 实验结果检测, 确诊患儿的治疗。还先后6次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国及省组织的业务培训, 3次组织新筛人员到国内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和考察, 学习管理经验和技术, 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管理模式, 使我市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达到了国内先进行列, 在国家检验中心多次质控和国家、省组织的检查中受到好评。

4 加强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从血片的采集时间、血斑的大小、保存、递送、血片验收、实验结果检测、结果反馈和确诊患儿治疗各环节联系紧密,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或疏漏, 都会影响到筛查工作质量, 责任重大。为确保各环节的紧密配合, 保证筛查质量, 我院成功制定了新生儿筛查工作程序、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质控标准, 建立了各类登记簿和统计上报制度。工作中明确责任, 各环节做好交换和记录, 确保筛查工作质量。

5 加强培训, 提高全市筛查人员的业务技能

在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 保证血片采集质量是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保证血片采集质量, 我院对全市各助产单位的采血人员进行了专门的业务培训, 内容包括:法律法规, 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文件要求, 开展新筛工作的目的意义, 相关的基础理论, 技术操作规范、步骤、要求和现场操作实习。人员须培训后统一考试, 合格人员发证方可从事采血工作。针对部分助产单位采血人员定期轮换和新开展筛查工作单位的人员需要进行培训的特点, 我院每年组织1次上岗前培训, 保证采血质量和检验结果。

6 做好确诊患儿治疗和贫困救助工作

目的是减少残疾儿童的发生。我们在8年的筛查工作中, 对筛查阳性结果的新生儿2次免费复查, 经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苯丙酮尿症的患儿, 配备专门的医生, 按国家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系统治疗, 对每一例患儿建立病志、电脑查询资料、图片, 给予系统治疗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检测相关化验指标。经系统治疗的患儿, 目前智力、体格发育水平与同年龄儿童基本相同。对因家庭困难、中途放弃治疗的患儿家庭, 我院积极与国家、省民政部门联系, 争取救助药品和特殊食品并定期按季度发放, 目前23名PKU患儿接受贫困救助, 使贫困患儿继续接受治疗, 减少残疾儿童的发生, 为患儿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 对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7 加大资金投入,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新生儿疾病筛查“绿色通道”

为使采集的标本快速、准确、安全抵送市筛查中心, 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投入大量资金, 在全市范围内以特快专递形式建立新生儿疾病筛查“绿色通道”, 保证标本及检测结果在要求时间内及时递送。

虽然我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各地区筛查工作开展得不平衡, 尤其是个别农村地区筛查率低;二是个别地区存在漏筛的情况;三是个别助产单位血片采集质量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四是个别助产单位采血时间掌握的不严格, 致使假阳性结果增多, 增加复采率。对以上问题,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 采取相应措施, 严格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 强化管理, 确保质量, 进一步推动全市新筛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提高我市出生人口素质做出贡献。

上一篇:ppt视频下一篇:动态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