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24-06-29

读书人(共11篇)

读书人 篇1

书痴:指古代专心读书之人。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 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库:是指博学饱识之士。《隋书·公孙景茂传》载:他“少好学, 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

书淫:是指好学不倦、嗜书如命的人。《晋书———皇甫谧传》称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时人谓之书淫”。

书癫:是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如陆游在《寒夜读书》一诗中曾用“书癫”一词自我解嘲, 诗云:“韦编屡绝铁砚穿, 口涌手抄那计年, 不是爱书即欲死, 任从人笑作书癫。”

书橱:指学问渊博之人。《宋史·吴时传》载:“时敏于为文, 未尝属稿, 落笔已就……立地成橱。”宋代的李纲以博览群书、博学强记闻名, 人号“书橱”。

书迷:指一心迷恋于书的人。元末宋濂, 因家贫无力购书, 只好到处借阅, 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 即使天冷砚台结冰, 手指僵硬, 也抄书不止, 被称为“书迷”。

书窟:五代人孟景翌, 一生勤奋读书, 出门则藏书跟随, 读书所坐之处, 四面书籍卷轴盈满, 时人谓之“书窟”。

书仓:后汉的曹平, 积石为仓以藏书, 号曰“曹氏书仓”。

书城:唐代李泌, 不但看书多, 而且家中藏书汗牛充栋, 被誉为“书城”。

尺二秀才:古文“”字的俗写字为“尽” (现用作简化字, 由于“尽”字由尺下二点构成, 故而戏称书写俗字的读书人作“尺二秀才”。

不栉进士:“栉”为男子束发之梳篦。“不栉进士”喻称有文才的女子。

读书人 篇2

古人有云: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书籍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读书水平。只有崇尚知识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增加个人的财富,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之旅丰富多彩。我们无需回走千年,便可穿水泊上梁山,结识英雄好汉;我们无需逾越千里,便可问巴尔扎克,从人间喜剧里听出悲意。在书中,与大师交流,启迪智慧,提高品味;与哲人沟通,俯仰天地之间,开阔胸襟,感悟人生的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

二、活动目的

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更在于造就人,让学生“精神成人”。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外文学经典的影响力是无可估量的。“新课标”将中小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放到重要的位置,并明确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阅读总量,并推荐了各阶段的推荐阅读书目。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循“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根据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年龄特点、阅读能力等特点,我们初一年级组通过集体商议决定初一读书计划——“书香伴我成长”。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喜爱读书,发展为兴趣爱好。

2、通过活动,“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四、活动要求

1、必读书目、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

3、读写相结合,对一些重要的书籍做批注、写读后感,交流心得。

4、读书活动与方法指导相结合,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并及时给予读书方法指导;

5、倡导“师生共读”、“班级共读”、“家庭同读”;

五、读书内容

初一推荐阅读书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

寓言:《伊索寓言》、《山海经》

故事:成语故事、《上下五千年》

诗歌:唐诗宋词、冰心《繁星.春水》等

散文:鲁迅《朝花夕拾》、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傅雷家书》

小说:(有的可阅读少儿版)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高尔基《童年》、《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

科普读物:《凡尔纳四大科学幻想名着》、法布尔《昆虫记》

哲理:培根《人生论》

必读书目:

寓言:《伊索寓言》

诗歌:冰心《繁星.春水》

小说:《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课内外有关的:教师可根据教科书及授课内容、学生阅读状况,可酌情推荐。

六、活动构想

1.开辟“班级读书园地”;

2.开展“我为大家荐书活动”;

3.开展”我最欣赏的作家”评选活动;

4.定期在班级展示栏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及读书心得;

5.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等。

七、读书的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每天坚持读书1小时。

2.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摘录美文警句,增加积累,每周两篇。

3.坚持读书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坚持每月至少撰写一篇读书心得。

4.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心得,多反思,多总结

5.利用班级板报、手抄报等文化阵地举行交流,还可开辟网络交流活动。

快乐读书人 篇3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怎么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已成为掌握书本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个人修养逐步完善的重要方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怎么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尤其是在今天,浮躁气氛时有所见,物质利欲甚嚣尘上,更需要通过读书来建设精神家园。学生的阅读,显得尤其迫切。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种植童话

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学书,这是种植童话。你听说过种植童话吗?就是把非常奇异的想象力、非常美妙的心愿、非常善意的爱惜……搁入自己的脑里,搁入思维和精神。它们不像一棵树成长是让你看得见的,可是只要你成长了,它们也就附入了你的生命,是一大片的绿阴,鸟儿站在枝上快乐地歌唱,阳光洒下,就总有灿烂和灵感。

保持读书的热度

广州市旧部前小学何妙婉

广东省首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优秀指导老师

同学们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手抄报展评、课前3分钟美文朗诵等。这样能让我们保持读书的热度,使我们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一日不读书,

便觉面目可憎

清远市新北江小学邓荣生

广东省首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优秀指导老师

29年前,我读小学。在印象中,我没买过一根冰棒。我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心爱的图书了。《杨家将》《三国演义》是我那时的挚爱。寒暑假,我还曾在车站门口摆过租书摊,租看一本连环画只要一分钱。10多个大人,或坐或蹲,捧读一本本连环画的景象至今仍令我的心头感到一阵阵温暖。

18年前,初为人师的我被分配到一所山村小学任教。“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山村静夜,读书之时。或孤灯一盏,或明月为镜,轻翻书页,心随书动,此乐何极!寂寞时,我读小说散文,与主人公同悲共喜,见证人世的沧桑;烦闷时,我读老子庄子,与哲人同思共想,超越庸常人生;无聊时,我读诗词歌赋,与诗人同声共气,品尝生命的情味;快乐时,我则随性而读,拿到哪本读哪本……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亡书久似失良朋”,一日不读书,我便觉自己面目可憎,言语乏味。

尽量减少作业

广州市回民小学陈少玲

广东省首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优秀指导老师

为了培养孩子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和兴趣,让学生有书可读。我将家中的书拿回班上供孩子们阅读。为了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我尽量减少作业,保证他们每天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

付出与努力没有白费

惠州市惠阳区实验小学六年级游桂婷

广东省首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一等奖获得者

我真的没想到我会得奖,而且是一等奖,它证明了我的付出与努力没有白费。在这里我要感谢《广东第二课堂》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感谢各位辛勤工作的评委;感谢一本本好书的作者;还要感谢学校和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感谢亲人对我的支持。当然也要感谢自己。我还想对那些参加了这次活动,却没有获奖的同学说:“别灰心,有时失去是一种拥有,有时跌倒是一种站起。只要不断地努力,就能见到用汗水和泪水交织的彩虹!”

怪味“饼干屑”

博罗实验学校六年级黄凤儿

广东省首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一等奖获得者

梅子涵教授说他小时候是一个小书迷:有一次他去上学,手里拿着一本书,刚出门的时候,妈妈叫他扔垃圾,他一边看书一边提着垃圾,走向垃圾桶,却把自己的书包扔了,结果带着垃圾去上学,一时间引发全班爆笑。

我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迷。记得有一次,我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本《同桌冤家》,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突然,妈妈走过来对我说:“今天我和你爸爸要去奶奶家,晚上才能回来,两餐饭你自已安排。”我听了,心想:这不更好,乐得个清静好看书。于是,挥着手说:“好,好,好!你们快去吧,不用担心我,我这么大一个人还怕招呼不了自己?”说完就一头栽进书的情节里,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走的我也不知道。过了不知多久,我突然感到肚子“咕咕”地叫起来,看来,得找点东西应付一下它了。我抬起头看了看四周,发现电视机旁边有一个饼干盒,嘿,肯定是老妈怕我饿着,特意给我留着的!啊,母爱真是伟大呀!我一边感激着老妈的无微不至,一边三步并作两步端过盒子,放在沙发边,一手立刻拿起刚放下的书,另一手打开饼干盒,抓了一把“饼干屑”,就往嘴里塞,啊——什么味儿?涩涩的……仔细一看,黄黄白白的,雪花状的,什么东西嘛,原来是木屑!这时,我才想起妈妈昨天说过要给花盆透透气,放点木屑去。敢情这饼干盒装的就是要“喂”花盆的东西,现在却差点成了我的腹中之物了!啊……啊……啊……

书让我破浪前行

东莞市道滘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张玉玲

广东省首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一等奖获得者

我是个爱读书的女孩,喜欢徜徉在书的海洋中。

小时候,我每天晚上都缠着妈妈陪我看童话书。我听着妈妈娓娓道来的故事,欣赏着书中精美的插图,浮想联翩,不知不觉就进入甜美的梦乡。梦里,我总会跟着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经历各种遭遇:拉着小红帽的手去探望生病的外婆;陪着丑小鸭接受严峻的考验;坐在灰姑娘的南瓜马车去参加舞会……让我那颗小小的心充满幻想与期待。

自从上小学后,我认识了不少汉字,借助工具书能独自看书了,那就更加无法将自己从书籍这块磁石中抽离出来了。每当我看书的时候,往往会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有一次,我正在看书,妈妈叫我吃饭,我随口应了一声,可屁股半点都没挪动。过了一会儿,又传来了妈妈的声音,我又只是应了一声。不知什么时候,妈妈气冲冲地出现在我眼前,大声问我:“你到底吃不吃饭呢?”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说:“你什么时候叫我吃饭了呢?”弄得妈妈哭笑不得。

读书不但让我开拓视野,积累知识,还能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让我的学习与习作更轻松愉快。正因为这样,我在广东省首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如何培养“读书人” 篇4

然而, 农村初中生中“读书人”可谓寥若晨星。他们中绝大部分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往往读的也不过是些花里胡哨、良莠不齐的漫画或网络小说, 其阅读的数量严重不足, 质量更是低劣得让人担忧。

我们该如何直面学生阅读缺失的现状, 培养更多的“读书人”呢?我想,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契机, 创新语文课堂, 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才是培养“读书人”的根本有效的途径。

一、注重课堂导入技巧,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教师或用诗化的语言, 或创设情境, 或利用多媒体, 通过对学生视听感觉上的刺激, 情感上的感染, 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 引领学生走进丰富的文本意境, 从而为深层感悟文本作好铺垫。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 我从“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说起, 对苏东坡的其他诗句信手拈来, 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情怀。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作者、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展示了教师良好的文学功底, 为引领学生课外阅读苏东坡的诗词做好准备。

二、教会学生品词赏句,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重视阅读方法

这个阶段, 教师要把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传递给学生, 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和借鉴, 就得多设计灵活多样的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欣赏、积累, 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理解, 成为阅读的主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活化体验

教师应努力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导他们超越自身环境和经验的局限, 探究和学习未知世界。如教学《风筝》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弟弟风筝被破坏时绝望的心情,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最喜爱的东西被别人故意弄坏的经历谈谈体会。

2.启发式想象

有些文章有一定的留白或矛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尝试填补空白, 从而使他们感悟作品中的深层情感。如《孔乙己》文末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我就利用“大约”与“的确”这一矛盾词组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体会作者的深意。

3.咀嚼式揣摩

《台阶》开篇写“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文末则是“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我不仅指导学生理解首句的含义与作用, 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后一句用句号而不是问号?

如果每一节课都坚持这样细品文章,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文学鉴赏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三、有意辐射相关作品, 引导学生超越文本,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

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引用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的话作结:“他的肉体虽然会死, 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 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可以闪亮照明, 可以滋润营养, 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 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 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微粒, 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 美好的, 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顺便向学生推荐《苏东坡传》, 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引向课外。

同时, 我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超越文本, 大胆谈论自己的阅读体会。有一个学生在学完《云南的歌会》后, 给我发了这样一段话, 节选如下:

刚读完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袁宏道的名篇, 还有杜子美、李太白笔下的诗章, 都是“怎一个美文了得”的意境, 之后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文笔, 有强烈落差感!一点出彩之处都没有, 就描写年轻妇女那段还“工笔描绘, 浓墨重彩”, 这样的语言乏味得很, 没半点吸引力。为什么不放汪曾祺的文章在第一篇呢?同是小说作家,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不知让我流过多少次口水, 以后一定要去高邮, 一定要像汪曾祺一样吃咸鸭蛋的想法磨过我的心脏多少次。

学生一旦走入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 思维就会变得异常活跃, 创造的精神和灵感也会大大增强。

教师首先应创新语文课堂, 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了, 讲活了, 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 关键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树立学生阅读的信心, 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真正自主阅读, 养成阅读习惯, 造就一代“读书人”。

参考文献

读书人的境界 篇5

王稼句是个读书人。社会唾弃了“读书无用论”之后,读书确实很有用了。读书可以为斗争,更多为稻粱,为乌纱,为留洋,为各种各样的实用。而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读书又只是为读书,谈谈写写的,也只是在于书,这才是我所说的读书人。他们埋首书页的陶然非读书为功利者所可理解。王稼句说:“我每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就常常感到是站在辽阔的草原上,一望无际的蓝天绿地,远处似有袅袅的炊烟在淡淡散发,那时的我,似乎就拥有整个世界了。”“我的所做,为许多朋友所不解,认为过于寂寞了,似乎可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所谓有意义的事,我也曾经做过,做完之后,似乎也感觉不到有什么意义,还是做点寂寞的事吧。虽然寂寞,我却做得很有兴味。”这兴味便是一种境界。这些话都说在《谈书小笺后记》里。所以,到了年杪,王稼句又能这么说:“这一年几乎没有写什么活得也平平淡淡,但活得很充实,这样的充实,似乎也从未有过。在这样平静的生活里,可以随意地读书,可以随意地聊天,可以安安逸逸地抄古籍,可以冷冷静静地想问题。”一本《王稼句序跋》尽道出读书人的境界。

王稼句与许多读书人稍许不同。有些书友,只读不写。每有体会,于一杯清茶中尽情发挥。茶凉了,人散了,精彩的发挥也在空气里消失了,至为可惜。王稼句乃吴地才子,自不止与三二知己口头交流,文章写得相当漂亮。《砚尘集后记之二》即是一篇十分漂亮的美文,平淡而隽永。他毫不避讳文章走的是周作人路子,《砚尘集后记之一》写道:“本集所收大都是读书的札记;这类文章,知堂老人写的,我最为服膺,学之也是东施效颦,望其项背而不可及。”周作人喜欢一本清人的《煎药漫钞》,又为自己编过《药味集》《药堂杂文》《药堂语录》,一度用过笔名“药堂”。王稼句有本散文集书名也就叫《煎药小品》。当今青年文人,崇尚周作人文章,且颇具才分而得其遗韵的,我知道北方有止庵,南方有王稼句。但两人又自具特色,止庵搞学术研究,并习过医学,不乏学者气度,文章透着智性。王稼句是中文系出身,以后进文联这样的机关,再长年编书编杂志,一身文人风采,文笔便饱蘸性情。这本看似质朴、散漫的序跋,却从容闲适,情致溢出。止庵另有长处,但文章的亲切是稍逊于王稼句的。

读书人不做学问,然而书读多了岂会没有学问。王稼句读于那么多书,再编了那么多书,很有学问的,比我见到的某些教授、学者更有学问。这本集子选编王稼句撰写的序跋三十四篇,并非他所作序跋的全部。他的书话集《秋水夜读》里有一辑“栎下序跋”,收十五篇,入此“序跋”者仅《江南名镇后记》一篇。序跋里学问不少。《典藏插图本浮生六记编后记》这等学术含量的文字非等闲古代文学教授写得出来,《古保圣寺前记》也不是所有的历史教授都能为之。《昆明梦忆前记》和《桂林风烟前记》,同样是有的地理教授不敢轻易下笔的。王稼句说自己“买杂书,读杂书,再写点杂乱的文字。”(《补读集自序》)他的学问都在“杂”里,…种不容易的学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位上年纪的女编辑,编书稿不知稿上“天癸”两字为何事;遭到书稿作者讥笑。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不是相关专业,在课堂里或书上是难碰到这两宇的,以此作笑料,未免有失厚道。然而,她若肯读些杂书的话,或许免此讥笑了。我私忖,著书立说在别人呕心沥血的事情,而王稼句凭其学问、才气何难之有?他不走经院的路是否有点儿可惜。再一想,也不。眼下无特色建树的教授、学者如过江之鲫,添不添他一个无妨,若读书界少了这么一个读书人倒真是有点遗憾。

我喜爱《王稼句序跋》,还因为书里附着不少人物照片。图书插有照片为眼下时尚,但选用的照片往往讲究姿势、背景、地点,不免流于炫耀、作秀,印制上也太过求其精美。王稼句选的图片都很家常本色,似乎还感觉出照相时的随意、匆忙。加之黑白单色,这些照片就与序跋的质朴文风、淡远情致相谐,可谓图与文并欠“茂”也。照片里有刘绪源、龚明德、薛冰几位是我交道过的,而缘悭一面,算在这里认识了。公刘、流沙河,均是我心仪多年也未睹风采的诗人,原来这般模样!还有晚年的张兆和,当年的“黑牡丹”经历岁月的风蚀,气质依旧不凡。尤令人唏嘘的是,王稼句与铁衣甫江合影附一行旁注:“他回京后不久,就传来了噩耗。”照片还以王稼句启己的居多。端详照片,从稚气满脸的中学生到青春未尽的读书人,再回味他的文章,行文老到,反映酌人生态度那么散淡,就越发感慨,王稼句何以如此老气横秋?《王稼句序跋》自然应是探究的文本了。

书斋:读书人的巢穴 篇6

古时候, 祭祀前往往要沐浴更衣, 不饮酒, 不吃荤, 不与妻妾同寝, 清心寡欲, 以示虔敬。《论语》云:“斋必变食, 居必迁坐, 自禋洁也。”这便是“斋”, 也称“斋戒”。以后也将供奉神佛的食品, 施舍僧尼的财食称作“斋”。可见, 与“斋”相联系的是要环境整洁、身心虔诚、不食酒荤, 而这等环境氛围, 正适宜闭门读书、埋头写作。著名的《四时读书乐》中便有描写书斋的这种诗句:“新竹压檐桑四围, 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 夜深烬落萤人帏。”

正因为如此, “斋”字很早就与书房、学舍结缘。相传西汉著名文学家杨雄晚年潜心玄学, 玄学是一支哲学流派, 解释天地伦常之道, 多有精微玄妙之言, 故杨雄题书房为“玄斋”, 又称“草玄堂”。唐宋之际, 命名书房之风渐行, 于是便有王安石的“昭文斋”、苏辙的“遗老斋”、米芾的“宝晋斋”、杨万里的“诚斋”, 明代朱权的“云斋”、杨循吉的“卧读斋”、李贽的“思斋”、曹学佺的“汗竹斋”, 清代颜元的“习斋”、蒲松龄的“聊斋”、惠士奇的“红豆斋”、沈德潜的“归思斋”等等, 留名于神州大地。书房走进了“斋”的殿堂, 于是文人学士书房里的役童, 也便唤作“斋斡”, 也就是俗称的“书童”。

“庵”, 本是圆形的小草屋。《南齐王·王秀之传》中云:“父卒, 为庵舍于墓下持丧。”即指在墓侧结庐为庵守孝。《神仙传·焦先》中又有“居河之湄, 结草为庵”。由上可见, 庵, 一是面积不大, 二是结构简单, “结草为庵”便可:三是远离尘嚣, 清幽宁静。因此, 以后有些并非女尼居住的寺院也称“庵”了。如宋代范仲淹就曾借住“咒钵庵”埋头苦读, 而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身居闹市扬州为静心攻读, 曾别离亲人, 赴镇江焦山“别峰庵”发愤读书。此两处, 因为是范、郑日后荣登龙门的发祥之地, 后人便将原址修缮一新, 成为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别峰庵中还悬有郑板桥手书的名句“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条幅。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老学庵”, 并有《老学庵笔记》传世。南宋大儒朱熹的书斋名“云谷晦庵”, 云谷是地名, 朱熹字元晦, 系其师刘屏山所取, 意为“木晦于根, 春荣华敷;人晦于身, 神明内腴”, 希望他成为一个含而不露、道德内蓄的人。明代文学家张岱因仰慕晋代名士陶渊明, 便取斋名“陶庵”, 明末学者黄宗羲作文时, 慎于下笔, 惜字如金, 故题书房为“惜字庵”。

现代学者名流柳亚子20世纪40年代蛰居上海“孤岛”时, 眼见祖国河山大片沦丧, 广大人民遭受日寇蹂躏, 心中无比悲愤, 遂将书斋命名“活埋庵”。现代著名作家周瘦鹃有斋名“紫罗兰庵”。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的书斋为“瓜蒂庵”, 是因为“余所得者, 皆人弃我取之物, 如拾秋后之瓜蒂”。而现代著名学者钱仲联也称自己的斋名为“梦苕庵”。

文人雅士的书斋, 也有不少以阁命之。宋代叶梦得有书房“触书阁”, 元代倪瓒有“清两阁”, 明代范钦的“天一阁”、毛晋的“汲古阁”, 更是海内外闻名。清代有高翔的“弹指阁”、孙星衍的“岱南阁”、包世臣的“小倦珠阁”等名载史册。此风绵绵, 延及当代, 国画大师刘海粟有画室“存天阁”, 而当代著名画家吴青霞有“篆香阁”, 著名书法家胡问遂“滕颖阁”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轩”用于书斋, 最早见诸文字的有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滴翠轩”。黄庭坚被弹劾, 便携全家寓居湖州。闲暇无事, 往游赭山广济寺, 见寺右有座“桧轩”, 庭前有古桧一株, 松身柏叶, 掩映轩阁, 清风徐徐, 十分清幽静雅, 是个绝妙的避暑胜地, 便寄寓在内, 潜心读书。其挚友郭祥正来访, 触景生情, 歌咏古桧, 首联云:“青幢碧盖俨天然, 三翠苍蒙滴画楹。”将这里青翠欲滴的清幽之境写活了, 颇得黄氏欣赏, 遂改“桧轩”为“滴翠轩”。滴翠轩及那副对联, 至今尚存广济寺内, 已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最有名的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 归有光之后, 以“轩”命名书斋者日渐增多。尤可一记的是明代学者桑悦的“独坐轩”:“一轩大如斗, 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 宾至无可升降, 弗肃以人, 因名之‘独坐轩’。”也是以小见大, 写尽“小轩月明书韵浓, 纱窗风静墨花香”的神韵。桑悦写“独坐轩”的读书风情:“遇圣人, 则为弟子之位, 若亲接膝而语, 遇乱臣贼子, 则为士师之位, 若亲降诛罚于前。”

读书人 篇7

1 激发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就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后, 同学们被贝多芬顽强的意志所折服。这时, 我说:“想知道贝多芬更多的故事吗?快去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吧!”此时, 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下课之后, 争先恐后去阅读这本古典名著。

学生仅有兴趣还不行, 还要想办法让这兴趣持之以恒。为此, 我想到了小组合作的办法, 每一个小组, 都选出一个好胜心强的学生当组长, 小组竞争, 看谁读的书多、读书笔记写的好写得多, 看哪个小组的最好。这样, 学生不管课内课外, 都会用心的去读, 并且能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了。这样班里很快就形成了爱读书的浓厚氛围。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才会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2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

一部好书, 能影响几代人的成长, 阅读名著可以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 思想受到启迪, 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作品中的语言精华也能让学生不断汲取, 丰富自己的语言, 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于是, 我要求学生首先阅读新课标要求的经典名著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傅雷家书》、《繁星春水》《水浒传》、《名人传》等等, 并做好读书笔记, 写出随笔感悟。

我国古典诗词是历代不衰的民族文化精髓, 是永恒的经典。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欧洲, 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 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 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 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 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 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古诗文的语言, 是文化内蕴最丰富的语言, 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 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 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在不断的诵读中, 不但领略到语言的美, 同时感悟到意境的美, 体会到蕴涵的情感, 享受到审美的乐趣。青少年时期, 记忆力最佳, 正是多背一些古诗词的大好时机。所以我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背一些古诗词, 一般一学年背诵150首左右, 有些学生还要多。古诗词的背诵, 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使他们的作品也能妙笔生花, 透出浓浓的文学味道, 这让他们品尝到文化积淀的智慧, 精神生活的香甜, 享受生活的诗意。所以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不仅能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 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还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3 指导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会读

从严格意义上讲, 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 独立自由地确立目标、选择读物、制定计划、控制进度、检查效果。但由于初中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有限, 我们不妨对他们提出一些指导性的要求, 指导学生制定具体的阅读计划, 如每天阅读几次, 总共花多少时间, 篇幅多少, 每一阶段读什么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时, 既要注意其可操作性, 又要注意阅读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更有实效,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首先, 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等读的方式。其次, 要引导学生善于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正确的读法, 使学生初步具备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具体说, 就是会用浏览的方法, 迅速选择阅读材料;会用略读方法, 迅速抓住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确定阅读的重点;会用精读的方法, 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 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这样的读才能有的放矢, 节省时间, 提高阅读效率, 使学生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爱读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学期我们都开展朗诵会、名著导读、故事会、开心词典、读书笔记展评等实践活动。同学们表现出很浓的参与意识, 热情很高, 也发挥了较好的水平。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实现了学生、教师、文学之间的对话, 使学生发现不足, 寻找差距, 从而促进内需, 变“要我读”为“我爱读”, 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读书人 篇8

阅读的乐趣,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 但无论如何理解, 乐趣都存在于读书人的心田, 阅读都避不开读书人的“江湖”。何谓读书人的“江湖”?古龙先生曾感慨:“有人的地方, 就是江湖。”“江湖”可以说是一张网, 把有关联的人网在一个地方。书, 就是读书人的“江湖”。

书是一个好东西, 读是一种好习惯, 读与书加在一起, 便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不一定是巨大或者深远的, 但绝对是有用的。不同的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 当对的书被对的人看到, 书的用处就会被发挥到极致, 甚至改变人的一生。换句话说, 读书人的“江湖”, 能够改变读书人的命运。

俗话常说: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车马多如簇,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的宝藏, 多是人生的渴望, 孤读的寒窗, 也就充满阳光。亦有人云:书中有喜怒哀乐, 书中有日月星辰, 书中有酸甜苦辣, 书中有春夏秋冬。书中的万象, 常常变幻于无常, 悦读的奥义, 需要慢慢品尝。读书人的“江湖”气场, 总是如此迎风绽放, 任凭思绪飞扬。

读书是一种让人挺拔的姿态、一种让人从容的穿越、一种让人大气的修行。“腹有诗书气自华”, “知书”之人方能“达礼”, 有“输入”才能有“输出”, 大自然一直就是这么守恒。“读书无用论”无论怎么论, 都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 其结果必然是成为匆匆过客。读书不一定要占用大块的时间, 见缝插针地抓好点滴阅读, 效果也会逐渐显现。所以, 我们只有真正踏入读书人的“江湖”, 潜心研究江湖, 才会受益终身。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怎样读书最好。读书需要目标, “学而优则仕”只是展示人生价值的一条道, 但绝非“华山一条道”。古代人读书考科举, 尽管有人贪图功名利禄, 但也有人献身理想抱负, 当下同样如此。读书需要独处, 如此, 文字才能不被干扰地从眼睛走进内心, 并被安安静静地加工成感受, 甚至升华为思想的“活水”。读书需要取舍, 毕竟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信息繁杂的时代, 书的世界是无限的, 而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

当然, 读书除了储备学识、涵养智慧、增益品德, 帮助我们获得或明或暗的长进之外, 还可以指导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因为书中的故事, 多多少少都能以“过来人”的经验给我们以启迪, 看书的过程就像体验书中的人生, 有的甚至令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从这个角度理解, 我们不妨将书比喻成“加油站”, 把读比喻成“加油枪”, 那么, 书中的能量会在读的驱动下, 使得我们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同样, 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 一个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当今这个时代尽管世易时移, 学习永远不会过时, 读书永远都是出路。从这个角度理解, 读书人的“江湖”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梦想升起的地方, 也是希望所在。

行者无疆, 读者无惘。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或许莫过于“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了。读书好比是让行路有了目标和方向, 行路则更像是体验和探索“江湖”中的林林总总。读与行, 缺了谁都不完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行走能丰富我们的阅历, 何乐而不为?

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 篇9

读什么书?中学生首先要读好课内的书, 语文课本里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一定要反复诵读, 反复领悟, 一定要读熟, 读懂, 读透。每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识读 (认识字词, 整体感知) , 解读 (理解内容、主题、文脉、思路) , 赏读评价 (学习语言技巧, 谈看法, 提问题) 。读的时候不要先看参考书, 不要依赖或盲从老师的讲解, 而要坚持自读、自解、自悟、自得。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要靠自己的力, 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 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 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 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 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 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 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 才能养成好习惯, 培养真能力。”作为教师,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启发, 指导。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由于文章行文优美, 学生往往愿意朗读, 但在朗读的基础上, 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 学生又显得不够积极了, 毕竟文中所表现的生命思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尚存差距。于是, 我由文章开头的“我不由的停住了脚步”与结尾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设疑, 让学生思考、讨论:“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哪里去?这样一来, 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 纷纷仔细研读课文, 找出了文中许多暗示性的语言——“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等, 甚至展开想像, 设想作者来到紫藤萝花前正处于巨大的失败之中, 而在花的精神的激励下, 懂得了要珍惜生命, 抓紧奉献, 于是, 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 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优秀的阅读品质。

在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 课外的书也要广泛阅读。课外阅读, 特别是名著阅读在初期阶段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很大。相当多的学生一看见大部头的名著, 就乱了方寸, 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况下, 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 而是推荐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文章, 刚开始, 我采取的是联读的方法, 即立足于课本, 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比如, 教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 我从《读者》上找来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让学生去体会两位世界著名女性性格的坚强与对理想的执著。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 我选取了老舍先生的《富翁》加深学生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的作用。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我选了刘绍棠先生的《思, 在百草园》, 使学生了解了百草园的现况, 更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所感动。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有学生说:“虽然老师只教了一篇课文, 可实际上, 我们却学习了两至三篇课文。”渐渐地, 学生不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 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 课本之外丰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样的, 他们甚至于要求每一节课, 我都能够向他们介绍新书、好文章, 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一些文字优美的精致散文、道理浅显的哲理散文, 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美, 还从中获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 从而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我推荐学生订阅了专业性强、阅读口味高的《课外阅读》、《语文报》、《青年文摘》、《读书》等, 让学生在法定的时间里放开心情, 放开眼界进行大量的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化和熏陶, 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培养健全的人格。改变了无书读、无时间读、无心情读的局面, 变成了现在的有书读、有时间读、有兴趣读的面貌, 让学生徜徉于语文的世界中, 遨游于语文的天地里, 真正实现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好书是人生事业的忠实伴侣, 每天阅读5分钟, 这意味着将一周读半本书, 一年读24本, 一生读1000本或者超过10000本, 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方法, 读不在三更无鼓, 功只怕一曝十寒, “认真看书学习”, “坚持数年, 必有好处”, 一旦学生养成读书习惯, 这种习惯必定伴随他的一生, 给予他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看书有得, 就该随手记录, 或写入小册, 或载入卡片, 都要立即动笔, 不能迟疑, 否则放下书本, 再找即难。让学生准备自己的摘抄本, 摘抄精美文句, 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我针对本班的情况, 采取记读书笔记的方法, 要求学生从阅读过的书籍中记下提要, 并表述自己在读书中的点滴体会, 不讲求形式上的完整, 也不要求内容上的联系, 篇幅可长可短、灵活自由、有感而发, 旨在达意。

刚开始, 我要求学生一周写三篇, 一段时间后, 渐渐增加到五篇, 版面上允许学生自由设计, 可加插图点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他们不再将之视为学习负担, 学习气氛空前浓厚。我还定期地将一些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范本, 让大家传阅, 其余的同学在羡慕、惊叹的同时, 也鞭策自己向他们靠拢。经过两年的训练, 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的文章中不时出现好词佳句, 为其作文增添了文学色彩。学生们在文学名著的海洋中遨游, 如蜜蜂在万花丛中辛勤采蜜, 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成了写作的素材。从而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成为一个读书人 篇10

古人说:“三才者,天地人。”人可以骄傲地挺立在大地和长天之间,诗意自尊地栖居,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了书籍的缘故。

多想让你们成为一个读书人。我知道,你们当中每个人在呱呱坠地、咿呀学语之时,你们的爸爸妈妈都是这样期许的。那时候,你们小小的摇篮边、小小的睡床上都是有几本童话、有几本启发灵智的图画书的。妈妈大多都会用故事哄你们入睡,在你们甜蜜的梦中都有着书香的荡漾。用书籍守候孩子的童年几乎是当下每个中国家长的自觉。

之后,人生的竞争就那样喧嚣起来,你们被裹挟在其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你们在挣脱了襁褓之后不久就开始了无休止的征战:学习乐器、外语、书法、球类、奥数、舞蹈……听起来很美,看过去像是素质教育,其实在疲惫与被动中,只剩下单调的乏味。几乎没有一个家长敢做这样的事情:让你们与书籍为伴,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成长。这是一种多么简单多么低成本的教育,现已成为一种奢谈。

我们知道“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是孩子从小就被剥夺了那份宁静,没有闲暇面对自我,无法与他人和这个社会做最基本的对话。

大人们被“功利”二字蒙蔽,社会也在急急忙忙地赶路:“有用吗?”“能提高成绩吗?”我们不断地追问。

从“立竿需见影”的维度看,读书、读经典之书是不可能成为一代之风气的。“孩子,你慢慢来”“守候孩子成长”这些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在当下竟然成为了神话。同学们,你们的书包越来越沉,可是我知道你们几公斤甚至十几公斤的书包里不会有一本课外书。书包里面除了教科书就是练习册,除了练习册就是教辅题。那种有限的精神营养和单调的重复的训练哪里会培养出有眼界有情怀的丰富厚重的人呢?

语文课已经把美和诗意榨干,变成了知识点和考点,被肢解成各种碎片。

高中只有三年,是你们基础教育的最后三年。

我多想对你们说,同学们,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读书人,即使是在数理化的习题的重压下,即使是在大考连着小考的碾压下,即使是在排名让人欲哭无泪的“悲壮”里。

因为读书可以提高人的境界品格,可以让你拥有学养和情怀,可以丰盈你的生命和心灵,还可以让你拥有未来发展无限可能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每天半小时的读书,你一定要坚持下来,高中三年一千多天锱铢积累,足以让你破茧成蝶。什么是读书人,读书人不一定要拥有大把大把的读书时间,但是一定要学会见缝插针,学会把阅读当成休闲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把读书渗透在生活的细微处,当你做完了几道数学题之后,当你惬意地喝着妈妈递过来的热牛奶时,当你在夜阑之时完成了一天的课业的时候,我希望你会随手翻开一本书,随意而随便地读下去,信马由缰的读法才是最迷人的。有时候甚至可以用忘我的姿态:偶尔熬个通宵,偶尔忘记了课业,偶尔忘了冬夏,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胜境。

让我看看你应该读点什么呢?如果你是个男孩子,你应该读历史、军事、博物、文学、自然科学、哲学。如果你是女孩子,你应该读点散文、小说、美学、哲学。当然这还要看你的兴趣,如果你愿意,我可以为你量身定制个书单,而我相信,不久之后你会比我更清楚你应该读什么,你喜欢读什么。

同学们,我的四十分钟的语文课呈现的永远是“语文”的“冰山一角”。语文的浩瀚和辽阔你慢慢会领悟,慢慢会敬畏,甚至会热恋。

我努力缘于课本挣脱课本,带领你们飞翔一下,偶尔也会驻足在一朵“语”的花前,一颗“文”的星下,品评,感悟。

我的语文课要给你们一部相对简洁明晰的中外文学史,还要给你们一种学习语文的视角,书不仅要纵读,还要横着读;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

语文课我尽量上得富有专题味。增加容量和厚度,没有比较就没有阅读和鉴赏。同时我要用大量的时间让你们背诵“文学常识”,既然是“常识”,你是一定要知道的。中国的古典文学是诗的国度,语文课上你每天都要背诵诗歌的,另外我笃信,背诵能力是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训练而提高的。而成语是汉语之魂之魄,成语要讲得文学而文化,也是要天天积累的。

于是,也许,有一天你对“读书”、对阅读就有了兴趣,就豁然开窍了。

一个人灵魂的分量来自于读书的底蕴,没有一个有成就的人不是读书人,不是站在书籍之上的。

习近平十六岁到农村插队,他带了一个巨大的书箱,在西北高原的地老天荒中大量阅读,后来书籍陪伴他走进了清华大学校园,陪伴他走上了最高政治权力的舞台。

三毛来到撒哈拉深处。是她读过的书籍使她的爱情与生活诗意高扬,使她单调乏味的生活多姿多彩,使她的人生有了厚度、高度和广度。书使三毛有了梦中的橄榄树。

同学们,高中阶段会决定你是不是一个读书人,拒绝浅薄的娱乐诱惑,一步一步走进书籍的殿堂吧,坚定些,从容些。

捧书阅读的时刻,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尊严与庄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读书”也是在十五岁,之前有大量的准备工作:开蒙,识字,吟诵,属对,然后才是读书。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阶段养成读书习惯也是正当时、正当令。

读文学作品,无论是读出情节、读出情韵,还是读出文笔,都是极具价值的精神之旅,善莫大焉。

高中阶段可以把一本书或者一个作家的作品反复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好的读者即使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同样会读出大俗中的大雅、幻中的真,那份一派“刀光剑影”中的浪漫气息,透视出现实人生的苦乐真谛,那种诗的意境、唯美的武功。当然,这一切也大可不必,只要你觉得有趣,喜欢读,能够投入地读一回,就已足够。

读书是一个不断开疆拓土的过程,读者无疆。可以“连滚带爬”地读书,可以在同一段时间里分读几部不同的书。真正的读书人是会将任何“有字之书”都读得津津有味的。素有“书痴”美誉的钱钟书先生一向以“玩”的心态在读书,科学、杂谈、博物、各国各时期的文学作品,他一概涉猎且过目不忘。

高中时代的阅读还应该追求一定的数量。为自己做个读书计划,这是你人生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读什么样的书关系到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现在居然有个关于阅读的新词叫作“读整本书”。看来将一本书完整地读下来对于现在许多高中生而言的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中学生阅读的现状由此可略见一斑,这一阅读现状是多么的残破,多么的可怜……

好读书读书好 篇11

一个爱好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充满灵气,行动就会洋溢着朝气, 生活起来就会多些生气。好读书,自然能体会到读书好;认识到读书好,也就能培养好读书的习惯。

读书可以兴业,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伏尔泰说过:“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你输了, 而在于你差一点就赢了。”

读书战胜恐慌。70年前,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 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只有读书,才能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行得更稳。

读书塑造人格。黄庭坚认为:“士人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培根也曾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 诗歌使人巧慧, 数学使人周密,博物使人深沉,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锻炼意志。王国维认为: 成大事业者,需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mò)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lán)珊处”。

上一篇:教育用地下一篇:军队卫勤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