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台广播

2024-10-11

涉台广播(精选4篇)

涉台广播 篇1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涉台传播可界定为大陆媒体对台湾或其他地区的台湾受众有目的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传递行为, 从近年来的传播实践看, 其重点在于传播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凸显海峡两岸的血缘亲情、展现大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涉台传播的受众以台湾同胞及岛内各类组织机构为主, 基本借助于大众传媒开展舆论引导和政策宣传。 (1) 对于广播传媒而言, 必须从受众的角度考量传播效果, 使信息传播以受众最易接受的方式出现, 其实质就是要换位思考、说服受众, 以期改变受众态度, 使之产生呼应与共鸣, 从而实现有效传播。

一、涉台广播评论“换位思考”的必要性

涉台广播是中国大陆广播在两岸政治对立的特定历史阶段, 为促进祖国统一、进行舆论争取和舆论斗争的特殊广播。涉台广播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遵循传播规律, 讲究传播策略和艺术。

涉台广播的历史背景特殊。涉台广播发端于两岸相互隔绝、政治上相互敌视对立的特殊历史阶段, 决定了传者与受众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域和政治隔阂。从传播来源的可信度看, 涉台广播受众对大陆的方方面面都持怀疑态度, 有很强的不信任感;从传播来源的动机看, 涉台广播容易被贴上“中共统战电台”的标签, 受众自然而然怀疑其传播动机, 首先在心理上建起一道“防护墙”。 (2)

涉台广播的对象特殊。涉台广播的对象是广大台湾同胞, 尤其是“本省籍”的台湾同胞。但他们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环境下, 加上特殊的历史遭遇, 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历史情绪, 这就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存在诸多认知差异。

在“以受众为主体”的现代信息社会, 要想切实发挥涉台广播评论的应有作用, 取得良好效果, 就必须加强“换位思考”, 尊重传播规律, 使之成为值得受众信任的传播来源, 从而提升涉台广播的有效性。

二、“换位思考”在涉台广播评论中的作用

所谓“换位思考”, 原指在管理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发生矛盾时能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 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就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换位。 (3) “换位思考”对增强涉台广播评论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运用“换位思考”能增强涉台广播评论的针对性。评论工作者将自身置于台湾岛内的客观历史和环境中, 比较准确地把握受众心理, 了解需求、摸准脉搏, 从而使信息传播事半功倍。

运用“换位思考”能增强涉台广播评论的有效性。评论工作者从岛内受众的实际出发审视传播内容和方式, 改变过去简单生硬的呐喊式的传播, 可使传播更加有效、快捷并有利于正确发挥涉台评论的传播功能, 避免产生负面效应。

运用“换位思考”能增强涉台广播评论的感染性。“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评论工作者对岛内受众投入感情, 达到与其心理相融和共振、缩短情感距离、消除戒备心理、赢得信任和认同的效果, 从而增强评论传播的感染力。

三、涉台广播评论如何做到“换位思考”

在传播学上, 可大致将涉台传播效果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 “通而乐受”, 即向岛内受众传播信息, 传播渠道畅通无阻, 其对此不仅已接收到且乐于接受;第二类, “通而不受”, 即传播渠道畅通、岛内受众接收到所传播的信息, 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认同和接受;第三类, “传而不通”, 即传播渠道不畅通, 信息未能传达至岛内受众。调查显示, 当前大多数涉台传播均处于一、二类间, 离“通而乐受”阶段还尚存相当距离, 涉台广播评论也处于类似状况。 (4)

岛内受众为何对涉台传播所传递的信息存在不认同、不接受的状况?其中原因比较复杂, 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岛内受众与大陆民众在是非、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二是信息传播方式与其乐于接受的方式间存在差距, 个别传播方式 (如说教味、宣传腔等) 甚至是其所厌恶的。因此, 要想实现涉台广播评论的有效传播, 就应当努力探寻信息进入岛内受众心灵空间的通道, 从评论的内容、方式、策略等多方面“换位思考”, 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 反之则事倍功半。

正确运用“换位思考”, 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 注重研究台情、了解岛内受众是涉台广播评论运用“换位思考”的前提

任何一个有效传播的过程都是由传者、媒介和受众“三位一体”共同完成的, 新闻传播活动则经历了从传者中心 (“传者本位”) 论到受者中心 (“受者本位”) 论的转变。在当今“受者本位”的传播时代, 岛内受众作为涉台传播信息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 须受到格外关注。由于相互间在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充分研究台情、了解岛内受众是运用“换位思考”、优化传播效果必不可少的前提。

台湾曾经历过特殊的历史进程, 正是这种特殊性孕育了岛内民众特有的心理状况, 如疏离感、悲情意识、“亚细亚孤儿”、彷徨心态等。 (5) 因此, 在运用“换位思考”时, 要对这种复杂、多元和易变的心态及其所处地位、环境设身处地加以了解和体验, 并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只有传、受双方的心理态势大体一致, 才能成功实现角色心理换位, 进而找到换位双方在情感上的共鸣点, 达到在共同理解基础上思想认识的理性升华。只有站在台湾民众的立场上,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关注他们的内心困惑,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出有针对性的评论作品, 赢得他们的关注和接受。

(二) 运用“换位思考”表现在涉台广播评论的内容上

在内容选择上, 不仅要站在涉台工作大局考虑供给岛内受众什么, 还要站到受众一方考虑他们需求什么, 使两者有效结合。同时, 要以新闻事实为切入点, 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以点涉面、以事说理, 将信息、背景和评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现新闻的客观性与评论的说理性。在评论写作上, 应摒弃内宣的思维定势, 克服生硬、主观、强制的毛病, 注意变换视角, 力求叙述生动、通俗明白、深入浅出。此外, 由于长期隔离, 岛内民众至今对大陆仍存在相当大的误解和疑惑, 要想去除误解, 必须尽量避开分歧, 求同存异, 多传播两岸共通的东西。当然, 必要时也要把分歧、问题讲明白, 帮助受众认识事实真相, 答疑解惑, 引导岛内舆论。

(三) 运用“换位思考”表现在涉台广播评论的节目形式上

一要从岛内受众乐于接受的角度对节目巧妙编排。如注重重点话题的选择;掌握编排节奏, 使之张弛得当;运用“波峰、波谷”编排法, 让受众在节目的不同时段都有兴奋点;二要重视节目的听觉包装, 不能停留在原有模式化、概念化的形式上, 要新颖别致、富有个性, 贴近岛内市场、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三要多运用有声语言, 但不应过多、过繁, 要少而精。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海峡广角镜》栏目就经常请一些研究台湾问题的两岸专家做评点, 有效地增强了节目的雄辩力与说服力。此外, 多采用述评和综述形式, 对评论的传播效果大有裨益。

(四) 运用“换位思考”表现在涉台广播评论的传播策略上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传者和受众是传播过程的两端, 其地位是平等的。因此, 要使评论中的信息为岛内受众所接受, 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传播方式, 以平等的心态、平和的方式实现传播的“人性化”。 (6) 要尽量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涉台传播方式, 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并不要求岛内受众在心理上做过大调适, 较少产生心理失衡;评论中引导的意图比较隐蔽, 往往采用暗示, 不易引起心理防御或抗拒;潜移默化往往是一个较长的传播过程, 通过累积效应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 受众接受引导比较自然。因此, 潜移默化对改变岛内受众的态度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涉台广播评论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 岛内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但只要牢牢把握涉台工作大局, 注意对涉台舆论、方针的准确把握, 从岛内受众的角度时刻“换位思考”, 假以时日, 潜移默化, 必然会功到自然成。

参考文献

①熊仕顺:《海峡传播的实践探索》, 《东南传播》, 2006-10

②郭红斌:《试论增强对台宣传的有效性》, 《军事记者》, 2001-1

③赵新颖等:《试论管理中的“换位思考”》, [M].《活力》, 2008-6

④胡国成:《知已知彼更好地走近受众群——“换位思考”很重要》, [M].《对外大传播》, 2005-3

⑤薛海萍:《浅析台湾民众在统独问题上的复杂心态》, [M].《统战世界》, 2006-3

⑥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7

涉台广播 篇2

就涉台广播来说, 由于两岸台湾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态与大陆民众有巨大差异, 但长期以来涉台广播却过于注重“喉舌”作用, 存在明显的阶层、民族、道德和意识形态的类型化思维;另者, 在涉台广播中过于强调“正面报道”, 报道成绩很放手, 报道负面很顾虑, 或者反面事件正面报道, 凡此种种, 最终导致涉台广播效果的削弱和不尽人意, 即“飞去来器“效应的产生。

就此, 笔者认为, 涉台广播必须要从研磨“飞去来器效应的心理机制”入手, 做好“心”的沟通, 在两岸听友间真正搭建一座平等交流的平台。

首先, 涉台广播在宣传尺度上要实事求是、恰到好处。所谓“实事求是”是指一切要从现实出发, 从形势演变出发, 以发展的视角去关注两岸时局变迁。而所谓“恰到好处”, 就是要善于将中华传统理论运用到具体宣传策略中, 时刻把握合适的“度”, 既不能唱高调, 也不能随意迁就附和, 既不能“一棒子打死”, 也不能“捧到天上”。在设置话题时, 多从对岸听友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应先易后难, 先利后理, 先情后义, 先有共同需求、共识基础, 再到容易化解的小分歧、小矛盾, 先居家生活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小叙述”, 再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叙述”。[2]互动话题要全方位突破, 做到政治、经济、体育、情感等多方面不断拓展。

其次, 涉台广播在宣传理念上要以人为本, 求同存异。涉台广播一度曾追求单向传播, 自觉不自觉地摆出说教架式, 宣传方式简单生硬, 甚至充满了火药味。因此, 要增强涉台广播的吸引力, 就要注入更多感情含量, 充满人文关怀,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贴近受众, 善解人意,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一般情况下, 要避免采用简单生硬或声伐论战的交流方式。即使在面对“存有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受众时, 也要尽量和气交流, 顺畅沟通。当谈及历史和现实中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要善用智慧, 搁置争议, 力求用发展的视角追求“同”。[3]

第三, 涉台广播在宣传内容上要客观公正、言之有物。信任是取得传播效果的前提, 要树立涉台广播的公信力, 必须要牢牢扭住“客观公正, 言之有物”的原则, 多用客观事实说话, 少批判, 多分析, 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反映对台方针政策, 以话题共鸣作为引导舆论的突破口。要多研究台湾受众的心理, 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 将台湾受众希望了解的惠台政策、历史人文、风土民情、地理风光等及时介绍给受众, 要争取成为两岸关系的权威发布窗口, 由此涉台广播地位将大为提高。

第四, 涉台广播在宣传形式上要鲜活生动、博采众长。在涉台广播中, 切忌生硬说教、形式单一, 要将台湾受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植入节目, 大胆革新、勇于尝试, 开拓涉台宣传的新境界。在保证大政方针和敏感问题不在节目中讨论的前提下, 要不断丰富交流渠道, 通过举办岛内听友联谊会、座谈会, 请对岸嘉宾进直播间面对面交流、热线电话、网络互动、发短信、微博、电子邮件、设立语音信箱等广泛展开交流。

总之, 要减少涉台广播中“飞去来器效应”的发生, 关键在于两岸民众情感的沟通和以人为本的关怀。无论是宣传的尺度、理念、态度, 还是内容与形式上, 都要密切配合, 在心灵诉求中寻求突破。■

参考文献

[1]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48-50.[1]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48-50.

[2]龙应台.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J].联合早报网, 2005:5[2]龙应台.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J].联合早报网, 2005:5

涉台广播 篇3

上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电视的一个基本模式。只有一种电视体制 (通常为国家或政府所有的电视体制) 的国家, 在世界上已经逐渐下降到了40%左右。在另外大约40%的国家内, 是两种电视体制并存的, 即国有电视和私有商业电视, 还有20%左右的国家内, 是三种电视体制并存。一个社会只容许有一种电视体系, 已经与当今世界上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这一趋势越来越不相适应了。我国是一个济强国、政治大国、文化富国、人口最众国、社会转型国, 也需要一个体制多元、形式多元、视角多元的电视。

首先, 在法律的框架下, 逐渐允许几种不同体制的电视同时存在。通过投标竞争和审核的方式, 容许开办一些私人性质的商业电视台, 与国家电视台并存。同样, 容许一些有声誉的社会组织或公众团体开办一些非赢利性质的公共电视台, 来与国家电视台和私人性质的商业电视台一起在社会中百花齐放。三湾, 有南安籍的台胞100多万人, 有百所南安分炉去的寺院、神庙, 台北、台南两处有南安会馆, 他们与故乡南安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关系。

1 立足南台合作, 做好政策宣传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作为对台交流前

种电视体制在一个社会中共存, 要比将三种电视功能合为一体要好。它可以更好地满足一个多元社会的需求, 更好地满足社会中的各种群体的不同需求。国家电视台可以侧重以国家的政治利益为主、以主旋律为主的严肃性节目, 公共电视台可以侧重以公众利益、社会责任和以社会教育为主的高雅性节目, 商业电视台可以侧重于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的娱乐性节目。不同体系中的电视台各有所重, 而不同定位的和不同口味的老百姓也因此可以各取所需。

其次, 我们必须要保留国有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应该继续存在, 而且应该也可以越办越好。同时, 也应该容许有一些商业电视台, 而且应该办一些比较好的商业电视台, 办一些很好很强的商业电视台, 这样才能真正让中国电视走向世界, 与西方国家的一些全球性电视网去竞争, 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才能把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传播到沿, 南安市准确把握在加快海西建设中的重大责任、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积极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 十一五以来, 南安以南台产业对接为重点, 推动对台招商取得显著成效;以直接往来为纽带, 推动“三条通道”建设走前列;以郑成功文化为载体, 推动双向交流更深化。南安广播电视台通过开设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方式, 为构筑南台交流

世界。我国商业电视的例子最明显的当属凤凰卫视, 该电视台是少数几个获得中国大陆部分地区落地权的境外媒体, 更是首家海外电视台获准在中国合法广播。凤凰卫视电影台则透过亚卫三号S卫星, 全天候24小时传送加密电视讯号, 电视画面语言采用外语或外语并配以华语字幕, 讯号可以覆盖整个中国大陆。

最后, 还要进一步完善电视媒体节目综合评价体系, 不单纯以收视率搞末位淘汰制, 不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播出机构和电视节目的优劣。对于公共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来说, 由于其所有权不在国家, 那么其电视节目的道德底线则需要依靠公众来调节。这就需要社会逐渐培养出成熟的、媒介素养高的电视公众, 才可以促使我国电视环境的和谐、长远、健康发展, 电视娱乐与教育才可兼得, 这才是电视过度娱乐的最终化解。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089)

合作新平台, 拓宽南台交流合作新领域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开展, 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2 跟紧交流活动, 做足“五缘”文章

几年来, 南安市多次组织经贸文化交流团赴台访问, 譬如2009年, 应台湾台南市安平文教基金会的邀请, 笔者作为随团记者, 跟随南安市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参访团, 乘坐泉金航线, 经金门赴台参加台南市2009郑成功文化节系列活动, 并拜访了台湾各界知名人士, 开展一系列经贸交流活动。这是自海西思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泉州、南安两级政府与海峡对岸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在此次活动中, 记者围绕“走亲、访友、做生意”这一主题, 深入报道交流团的各项交流活动, 采访了多位台湾知名人士, 推出了台湾郑成功文化节系列报道《成功为纽系接两岸——台湾郑成功文化节开幕》、《弘扬成功精神促进两岸发展》、《新闻特写:“两岸的艺术交流是阻隔不了的”》、《鹿港——见证闽台渊源的窗口》等一批电视报道。

3 围绕经贸盛会, 开展立体宣传

南安充分发挥对台优势, 打响郑成功文化品牌, 推动对台直接往来的“三条通道” (对台客运直航、货运直航、对台小额贸易) 稳步发展, 并建立台胞接待站, 构建了两岸直接往来的通道连接纽带。开通对金门货运直航以来, 已累计航行1100多航次, 货运量达190万多吨, 该航线成为祖国大陆对金货运直航量最大的航线。客运直航方面, 泉金航线客运量截至今年7月18日已达269144人次, 成为台湾民众往来大陆的重要通道。此外, 该市以闽台农产品市场为龙头, 开展对台小额贸易, 进口台湾农产品及大陆台资企业所需零配件、原辅材料等。在这一背景下, 南安连续承办了五届商务部唯一指定的海峡两岸 (泉州南安) 农产品采购订货会等重要经贸活动。南安广播电视台把这些重大活动报道, 作为年度重大战役性任务予以重视, 通过提前介入, 细化宣传报道方案, 发挥广播电视报道直观、及时、生动、形象的传播优势, 采用记者现场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深度采访等电视手段, 紧紧围绕“两岸携手、以农为媒、共享商机、互利双赢”的主题, 从多角度、高站位展开报道。记者采编的《借力ECFA南台交流合作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农订会:签约项目72个总投资25.97亿元》、《以农为媒扩大两岸合作》、《两岸专家学者共议冷链物流发展》等报道还分别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海峡卫视、泉州电视台、泉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播出, 有效地拓宽了宣传覆盖面, 重点凸显南安作为福建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沿, 在经贸协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旅游接待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和重要平台作用。

4 立足两岸亲情, 打好文化品牌

近年来, 南安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立足乡谊亲情, 以郑成功文化和凤山文化为纽, 大力推进两岸文化、民间交流, 取得显著成效。南安广播电视台在宣传报道中突出展示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是凸显文化品牌效应。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杰出民族英雄, 其爱国御侮、开拓进取、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已深深扎根于“南安人”群体人文品格中, 演进为“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郑成功文化是南安的一张城市名片, 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郑成功陵园、延平郡王祠等郑成功史迹景观, 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尤其是台湾乡亲前来参观、祭拜。其中, 郑成功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成功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具有千年历史的凤山文化, 融合了闽南独特地理、历史、文化及儒释道三教思想, 其弘扬的广泽尊王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 对引导广大民众构建和谐社会和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深层情感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全球以广泽尊王为主神奉祀的寺庙逾千座, 其中台湾地区就有600多座, 凤山文化已成为南安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南台交流活动的日益密切, 通过建立常态化机制, 郑成功文化旅游节、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大型化、模式化、固定化的南台文化交流品牌。每次活动期间, 南安台都精心部署, 浓墨重彩的推出报道, 并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呼应。

其次, 南安广播电视还充分用好用足地缘优势, 紧抓各种热点, 倾情展现民间民众交往。如我们密切联系服务两岸民众往来的“泉金航线”, 实行记者挂口制度, 第一时间做好从春运服务、台风天气航班情况在内的各类报道, 播出诸如《泉金航线春运方案确定除夕初一4航班取消》、《清明将至泉金航线迎来台胞祭祖返乡潮》、《泉金航线石井码头驶来“五星级”客轮》等相关内容, 并及时传送央视、省台等媒体播出, 服务乘坐航线的两岸民众, 得到台胞台商的赞誉和涉台服务部门的高度肯定。此外, 几年来, 诸如“南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揭牌成立、“泉台光电技术研发中心”在南安揭牌成立、凤山广泽尊王赴台巡香活动、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与台湾彰化县埔盐乡埔南村正式缔结为对口村、海峡两岸千名各界代表拜谒郑成功英雄陵墓等涵盖经济、文教、艺术、环保等领域的对台交流活动, 我们均投以重兵, 高度关注, 深入报道。

民众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主体力量, 南安地理位置独特, 而南安广播电视台作为对台前沿的大众媒介, 不仅充分展示了两岸基层民众直接交往过程, 更成为了见证闽台渊源、南台渊源的重要窗口。

南安362300)

摘要:南安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与台湾一衣带水, 隔海相望, 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和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台湾同胞中有80%的人讲闽南语。正是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解放以来, 南安一直是对台宣传的前沿阵地。作为南安唯一的广播电视媒体, 南安广播电视台立足海西, 充分发挥“五缘”优势, 以郑成功文化为纽带, 积极有效做好对台宣传报道工作。本文介绍了南安台做好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等方面报道的生动实践。

涉台新闻面临整体收视率下滑 篇4

一、《双城记》的政策导向

1.1中央两岸政策和新闻生产的关系

中央对台政策与台湾对大陆的政策共同构成了两岸政策, 两岸政策的变化见证了两岸关系从紧张到缓和的过程, 另一方面因为双方各自出台有利于自身的两岸政策, 导致政策本身也成为两岸关系紧张与否的导火索之一。

中央两岸政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大的趋势是从解放初期两岸分治开始的相互敌对, 到后期以两岸的和平为旨、经济发展为宗而演变成一种良好的互动互助关系。在大趋势缓和的背景下, 两岸关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具体来说, 近三十年来两岸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渐进的、有曲折的但总体是增量式的发展模式, 四川理工学院余永清、艾明江认为, 两岸增量式发展模式强调相互平衡、相互影响以及系统的内外和谐, 更强调从下到上、从局部到全局的突破, 通过这种增量式发展模式, 两岸关系将会最终实现质的转换。i

历史上, 中央两岸政策的调整, 直接带来的是两岸新闻关注点的变化, 内容上表现为两岸信息交流与新闻传播, 涉及到教育、医疗、民生、经济等方面, 都与当下两岸政策所创造出的或紧张或缓和的局面相一致, 体现了政策影响新闻走向、新闻关注点与政策倾注点相协调的特征。这种相互影响或者说一方制约另一方的关系, 对于地方媒体涉台新闻节目的发展而言, 等于是划定了一个框架, 存在较多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体现在:首先地方媒体涉台新闻在总体上受政治思维控制, 自由度不高, 对于台湾新闻的采编以现阶段政策倾向为选择标准, 虽然方便可靠, 但也造成众家媒体栏目不同但争相报道一种新闻、一个声音、观点差异性小的现象, 观众对于一个新闻事件消息来源的多元性、新鲜度、角度得不到满足。其次, 因为要保持与当下两岸政策一致, 导致有利两岸和平的新闻占突出版面, 而有关民生、社会的新闻缺失, 其他新闻便不再报道。综合这些因素, 本该对新闻产生积极引导作用的中央两岸政策, 反而对涉台新闻的产生、选择与传播带来消极的负响, 而这种不当的影响又依附于上下级新闻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 并在下级地方媒体的涉台新闻中继续产生影响。

1.2台湾政局变化对于节目的影响

以目前地方媒体的卫星覆盖面而言, 应争取的台湾观众多指目前在大陆发展的台商、台商家属及其他在大陆发展的台湾民众等,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要求, 对台评论应当调整策略, 需要确立“鼓手”、“说客”、“律师”三位一体的角色定位。ii“鼓手”就是要站稳立场, 积极传播大陆对台政策, 吸引广大台胞关注;“说客”就是采取多种形式, 以事喻理, 拉近台胞与大陆的心理距离;“律师”就是从“法理”上驳斥台独依据。

1.3各级台办施加的影响

在谈论地方各级台办之前, 首先需了解台办的性质和职责范围。根据相关资料,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是根据1988年9月9日第21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的国务院办事机构, 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其中新闻局负责协调对台新闻宣传工作, 承办涉台新闻发布的具体工作, 协同有关部门对干部、群众进行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由此职责也可看出, 台办的新闻局与涉台新闻节目的制作是紧密相关的职能部门。而根据中央编制而来的地方各级台湾事务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职责延伸而来, 具体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上级政府有关工作部署, 其在涉及台湾新闻报道方面的职责与中央级别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是一致的。

对于地方媒体的涉台新闻报道, 地方各级的台湾事务办公室所施加的影响更为明显。一是地方台办掌握本地台胞的基本情况, 了解当地台湾民众的群体特征, 便于对其进行群体特征的调查分析, 但各级台办并没有将这些对于电视媒体而言非常重要的资源开放给媒体, 地方媒体则因为缺乏这方面的资源而忽视台湾民众群体特征的调查分析, 在节目的选题和制作上缺乏对于当地台湾同胞的全面估价和认识。二是地方台办的新闻主管部门机械地照搬上级同一部门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套用大陆流行的某些政治术语, 动辄宣扬建设成就, 要么严厉呵斥台独, 这种行政部门几十年来坚持的宣传需要, 即把命令加于它所管辖的地方媒体涉台新闻节目制作的过程, 使得该档节目容易走形式, 内容上与受众的联系程度也有待考验。三是“因为涉及政治管理职责, 地方各级的台湾事务办事处, 并不完全尊重传播规律, 遇到突发事件缺乏抢先意识, 大多数情况都是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 造成的结果便是屡屡错失战机, 使得本该第一时间发布或者宣传的消息, 却被台湾或者海外媒体抢先发布, 而地方各级媒体中所涉的此类新闻, 又囿于各级台办没有及时给出指令或者播放许可”iii, 而使得我们有关台湾新闻事件的评论, 常常是跟在别人后面做解释、辟谣等工作, 长此以往不仅伤害地方媒体涉台新闻的真实性, 也必然会伤及其公信力。

二、《双城记》所代表的媒体内部环境

要了解《双城记》节目所处的内部环境, 就要先了解东方卫视的定位, 作为东方卫视主打的涉台新闻类新锐节目, 《双城记》整体环境受东方卫视风格的影响非常明显。

2.1东方卫视的定位

虽然东方卫视的定位随着时期的变化而在不断更替中, 但新闻立台始终是东方卫视不变的追求。东方卫视着力打造跨地域的开放平台,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具体来看, 坚持重大事件“我在场”, iv是东方卫视安身立命的本钱, 也是打造高水准队伍的有效途径, 只要不触碰宣传纪律、不是明令禁止的领域, 原则上都可以去报道、去点评。v在新闻立台的定位下, 东方卫视对于涉台新闻类节目的器重程度可想而知。

2.2节目材料索取和供给的内部环境

由于受政策、财力等原因的限制, 大陆驻台记者的数量、装备状况都极为有限, 目前在台湾驻点的单位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福建报业集团、福建广电集团、东南卫视, 厦门卫视和湖南卫视, 而上海广播电视台开办的涉台电视新闻, 其画面上仍以编辑型新闻为主, 节目的信息来源大多是由台湾岛内的合作方中天电视台提供, 因此岛内新闻做的好不好看,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方的制作能力。虽然编辑做新闻时尽量结合网络资讯做弥补, 但是没有现场的画面和声音做填充, 电视特征就得不到强化, 想要追求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化的完美表达就有了差距。vi

《双城记》的信源来自三个方面, 分别是媒体、专家学者以及政界。从嘉宾身份来看, 主要以台籍人士为主, 媒体方面以台湾的时事评论员为主, 政界主要是台湾的民意代表, 学界主要是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 从政党倾向来说, 嘉宾多为国民党籍, 倾向或属于泛蓝阵营。节目常常引用台湾平面媒体, 如《中国时报》、《联合报》等这些泛蓝媒体的观点和评论, 电视画面的选择常常引用台湾TVBS电视台和中天电视台的原版电视画面或报道, 出镜人物也常常是泛蓝人物。

从上文可看出, 地方媒体涉台新闻节目的制作, 自由程度不高, 大部分内容都是与台湾本土电视台合作而形成的, 即便其想在内容上有所创新, 但囿于台湾本土电视媒体的不足和问题, 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局面, 此外对于台湾政治新闻的蓝绿差点对待的情况, 也使得素材上不全面, 对于某一个政治事件的报道有失偏颇, 即便有在台湾驻点的地方媒体, 但因人数和采访条件的限制, 与没有驻点的上海媒体差异性也不大, 在重大选题上, 例如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赴台大陆学生状况等, 还需向国台办、上海市台办报备。

涉台新闻是一个特殊的产物, 本文以《双城记》为主研究涉台新闻的政策导向和媒体环境, 既是研究涉台新闻报道如何在继承外宣的责任基础上向新闻本质回归的过程, 也是为今后涉台节目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摘要:涉台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类型, 主要根据其报道对象的特殊性, 可理解为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并记录有关两岸关系及台湾的民生百态、社会信息、政治军事消息的报道。涉台新闻因其以两岸关系为重点关注对象, 又肩负宣传与传播的双重性, 使其在诸多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上海电视界涉台新闻的数量和质量明显落后于福建、广东等省份, 仅有2009年在东方卫视开播的新闻周刊《双城记》, 笔者就以《双城记》为中心, 探讨影响涉台新闻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媒体环境。

关键词:地方媒体,涉台新闻,《双城记》

参考文献

ⅰ余永清、艾明江:《近三十年来两岸关系的增量式发展模式初探——关于胡六点的一些思考》,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 3:99-101.

ⅱ郑永、王轶南:《对台广播评论宣传策略分析》, 《中国广播》, 2007, 9:20-22.

ⅲ杨树:《“涉台新闻传播初探——以〈海峡两岸〉和〈台湾一周重点〉为例”》, 《新闻界》2005, 8:12-13.

ⅳ陈粱、徐威:《东方卫视现象:跨区域媒体品牌建设探索》, 文汇出版社, 2004年版:64-66.

ⅴ关键:《东方卫视未来发展之我见》, 《声屏世界》2009, 5:22-25.

上一篇:生态养殖 带头致富下一篇:运输发票纳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