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强度论文

2024-07-04

电流强度论文(共12篇)

电流强度论文 篇1

一、复习引入

1.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教师点评后随即提出问题: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物、生成物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二氧化碳。

2.教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既有叶绿体也有线粒体, 那么发生在叶肉细胞中的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该如何比较呢?

多媒体展示图1。

二、图形比较

1. 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间CO2的变化图, 可直观地反映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比较的关系;

由于图1仅表现出CO2 的变化情况, 图形简洁, 便于理解,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讨论图1, 得出图2的结论;如果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和表达, 教师可以选择图1中的一个图形为例进行讲解, 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出如图2的结论。

2.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如果以 O2 的变化量表现出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对照图1该如何画图呢?请学生尝试画图;然后教师点评并用多媒体展示图3。

3.教师指出:植物在呼吸作用时消耗O2 产生CO2 , 光合作用时吸收CO2 产生O2 , 因此可将图1和3合并为一个图, 即图4 (多媒体展示, 加深理解) 。

三、知识迁移

1.多媒体展示图1和图5, 请学生讨论、分析图5中A点、B点、AB段、BC段分别对应图1中的哪个图?

由于对图1有了较好的理解, 对照图5学生不难分析出:

A点:光照强度为0, 只进行呼吸作用, 对应图1-④;

B点:既不从环境中吸收CO2 , 也不向环境中释放CO2 , 对应图1-③, 即光合作用强度 = 呼吸作用强度;

AB段:向环境中释放CO2 , 对应图1- ①, 即光合作用强度 < 呼吸作用强度;

BC段:从环境中吸收CO2 , 对应图1- ②, 即光合作用强度 > 呼吸作用强度;

2.对照图6, 教师引入并分析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概念, 并可适当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的变化;

3.对照图6, 教师引入并分析净光合作用、实际光合作用概念, 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实际光合作用 = 净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CO2 实际固定量=环境中CO2 吸收量+呼吸作用CO2 释放量

四、知识拓展

多媒体投影图7和图8

对照图6的结论, 学生可得出:

光合作用O2 实际生产量=环境中O2 释放量+呼吸作用O2 消耗量

光合作用有机物实际生产量=有机物积累量+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

五、习题巩固

多媒体投影:

例题:以测定的CO2 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 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光照相同时间, 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 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通过习题练习, 可深化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 笔者没有直接展示、分析图5, 而是依次先展示图1、2、3, 是考虑到图1、2、3相对简单, 学生相对容易分析、理解, 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 笔者通过经典习题的巩固练习, 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又巩固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电流强度论文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2.研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能力.情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旨在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和更具体的认识串、并联电路,并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一规律.从教材安排上看,这是一个探索性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定量的电学实验,在本实验中,学生要完成从组成电路到读取数据的各种技能,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比较明显,并且要正确对待和分析实验数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客观分析的方法.教法建议

1)为提高课堂实验效果,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预先对各实验小组的器材做一次检查,并准备一些备用器材,使教师不至于忙于排除器材的故障,而影响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2)这是学生第一次做电学实验,要提出严格要求.逐步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和按操作规程做实验的习惯.3)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室要进行一次本实验的示范操作,以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并且示范要按实验步骤进行,应注意把有关知识、技能、非智力因素交叉融合在一起,穿插在各个有关的实验步骤中讲解,以求通过示范,达到清晰实验思路、规范式样操作、培养良好习惯等目的.4)本节课的任务很重,具有一定的难度,实验前,必须首先掌握如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其次是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并明确电路元件的特性和作用.另外可让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本实验是一个探索性实验,明确探索的目的是什么.5)实验课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支配实验时间,教师讲解要简介明了.教学设计方案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实验器材(每一实验小组):

电源,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附灯座),一个开关,导线若干条.教学过程:

一、复习电流表使用

1)连接形式

2)量程和分度值

3)读数

二、教师讲解示范

1)连接电路时,一定要把开关打开.使用电源绝对不允许用导线直接跟电源两极相连,以防短路.2)连线的先后次序.应根据电路图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一般从电源正极出发),防止漏接或错接.让学生从开始做电学实验就养成这种接线的良好习惯.3)接线的技能

4)了解实验室用的是什么种类的电源,分清电源的正、负极.5)电流表先接大量程,实验中合理换用量程.连接电流表时,让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6)连线完毕,对照电路图,按接线的思路顺序检查一遍电路,再闭合开关.7)对没有把握的电路,用试触(瞬时碰接)的方法,试探接通电路.一般提倡用这种方法.8)如果发生故障应立即断开电路,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9)做好实验纪录.读数要客观,要实事求是.10)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使其恢复原状.三、学生对实验提出疑问,并核查本组实验器材

四、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

数据记录

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以上均参考参考教材)

五、实验结果交流

六、完成实验报告(可作为作业)

探究活动

【课题】扩展实验:研究混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组织】小组

【流程】

设计实验电路

设计记录表格

电流强度论文 篇3

复杂局域网尤其是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网,在接地情况下,如何准确及时选出故障线路对于配电自动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研究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而利用故障参数法就是直接利用接地故障引起的电气量的变化特点来实现接地选线。根据所选定的检测量的不同,又有利用稳态故障信息和暂态故障信息之分。并对零序电流补偿法、零序电流群体比幅法、零序电流比相法、零序电流群体比幅比相法、零序电流有功分量法、残流增量法、零序导纳法、能量法、首半波法、基于小波变换的暂态零序电流选线法等方法的大致介绍及优缺点的分析,并对现有选线系统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一、基于零序电流比值变化的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的分析阐述

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中,若其中一条出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全系统都会出现零序电压,在这个零序电压的作用下,系统中会出现零序电流。对于非故障线而言,零序电流就是该线路的零序电容电流,方向为母线流向电路;对于故障线路而言,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图1 中开关K断开) ,故障线路中的零序电流为非故障线路零序电流总和,方向为线路流向母线,由此可知道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方向是相反的。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中(图1 中开关K 闭合) ,故障线路中的零序电流为非故障线零序电流与消弧线圈中的电感电流之和,方向为母线流向线路。

图1 单相接地故障系统的零序网络图

1. 理论情况的算法分析

(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①非故障线路之间的对地零序电流比值

非故障线路中的零序电流就是该线路的对地电容电流。若一个三条线路的系统中线路3的A 相接地。非故障线路Ⅰ、Ⅱ中的对地零序电流为:

,(1)

式中: U0 为系统出现的零序电压; C0 i为出线Ⅰ、Ⅱ的零序电容;ω为零序电流、电压的角频率。由此可见,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两条线路的零序电流的比值为

(2)

由此可知线路1和线路2的零序电流比值应该是等于两条线路的电容的比值。且由于在故障的时候线路1的零序电流和线路2的零序电流都是由母线流向线路,所以线路1和线路2的零序电流的比值应该是一个正值。由此可以推出任何两条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的比值应该是一个与两条线路电容比相等的正的数值。

②非故障线路和故障线路之间的零序电流比值

故障线路中,由于线路3是故障线路,零序电压在该线路中产生,零序电流由线路流向母线,与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流向相反,数值等于非故障线路的对地零序电流之和。则非故障线路1和故障线路3的对地零序电流比值为:

(3)

由式子(3)可见,线路1和线路3的对地零序电流的比值是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负数数值。所以可以知道非故障线路和故障线路的比值是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负数,符号和数值上都区别于任何非故障线路的对地零序电流的比值。且由式子(3)比值可以根据绝对值和1的比较,绝对值大于1证明故障线路在分子,绝对值小于1说明故障线路在分子。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①非故障线路之间零序电流比值

非故障线路中零序电流和不接消弧线圈的时候一致,所以上述结论任然适应。即线路的零序电流比值等于两条非故障的线路的对地电容的比值。

②故障线路中零序电流和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比值

此处任然拿三条线路的情况来推断:线路3的A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则可以知道

故障线路线路3的零序电流为:

(4)

则在故障的时候非故障线路1和故障线路3的零序电流的比值为:

(5)

由上面的式子可以知道,当过补偿的时候电感数值越大故障相和非故障相的零序电流比值越大,所以在变压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时候非故障相和故障相的零序电流比值和补偿的电感数值大小有关,电感数值越大,比值越大,且由于在实际系统中,大多采用过补偿 方式,过补偿度为P:5%~8%,所以接地电流的方向与电感电流一致,故障的零序电流也与非故障线中的零序电流方向一致均为母线流向线路,比值是一个正值。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和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比值会随着消弧线圈容量变化而变化。当故障线路在分子的时候,则比值会和消弧线圈的容量变化的趋势相反。若故障线路零序电流在分母,则比值变化情况真好相反,由此可根据比值变化情况确定故障线路是位于分子还是分母。

如果出现母线故障,则任意两条线路零序电流比值与消弧线圈电抗值无关,在消弧线圈容量变化过程中维持不变,由此可以判断是母线故障。

由以上分析可知,随着消弧线圈容量的调节变化趋势的不同,可以区别出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结合上面的中性点不接地情况,在中性点不接地的时候根据不同线路零序电流比值的符号和绝对值大小可以判断哪条线路故障,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时候可以根据消弧线圈变化趋势判断是那条线路故障,由此提出基于零序电流比值变化的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

二、结语

本章提出了适用于在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检出故障线路的方法——零序电流比值法。它可以满足接地故障选线的可靠性和灵敏度的要求。零序电流比值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非故障线路之间的零序电流比值是一个正数,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之间的零序电流比值是一个负数,若比值大于1则故障线路在分子,若比值的绝对值小于1则故障线路在分子;(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中,非故障线路之间的比值和中性点不接地时候一致,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之间的比值和消弧线圈的接入容量有关。若故障线路在分母则消弧线圈接入容量越大则,两线路的比值越小,若故障线路在分子,则消弧线圈接入的容量越大,比值越大;

参考文献:

[1] 肖白,束洪春,高峰,等,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故障选线方法综述[J].继电器,2001,29(4):16-20.

[2] 牟龙华.零序电流有功分量方向接地选线保护原理[J].电网技术,1999,23(9):60-62.

[3] 曾祥君,尹项根,于水源.等.基于注入变频信号法的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控制与保护新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20(1):29-32.

电流强度论文 篇4

本文针对低温电流比较仪电阻比较电桥设计了一种精密电流源, 其实现了具有两路可调比例电流源输出的功能, 可用于电阻精密测量的低温电流比较仪电阻电桥控制系统。该电流源具有高控制精度, 低噪声, 高稳定性等特点, 有利于实现数字化控制。

1 低温电流比较仪

1972年Harvey首先提出了低温电流比较仪原理, 其与现在已经比较熟知的磁调制器式电流比较仪相当接近。低温电流比较仪所使用的是利用电桥的安匝数平衡, 即把待比较的两路电流和分别通人同一铁心上的两个绕组和中, 当安匝数达到平衡时有:

用非常灵敏的检测手段来准确检测安匝数平衡条件式 (1) , 即可得到电流比例:

匝数是个无误差的数值, 所以在原理上电流比较仪可以得到极为准确的电流比例。但是实际上式 (1) 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 因为低温电流比较仪的准确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所以式 (1) 应表示为:

其中Δ表示安匝数的不平, 此不平衡量为标为L的线圈检测到后送入SQUID的输入线圈Li, 并耦合到SQUID, 最后输出电信号进行反馈, 即通过磁通一电压一电流转换器将不平衡磁通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反馈给其中一个线圈, 最终达到安匝平衡式 (3) 。

2 程控低温电流比较仪中可调精密电流源设计的基本结构

2.1 程控低温电流比较仪电流源总体方案设计

根据低温电流比较仪的原理, 结合具体的低温电流比较仪电阻电桥电路程控低温电流比较仪电流源由三部分组成:上位机控制程序、DSP数字控制电路和电流源电路。由Lab VIEW编写的上位机控制程序通过串口向DSP数字控制电路发送指令, DSP数字控制电路接收到上位机指令后, 对数据处理后转化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AD可以把两路电流源的微差反馈到DSP上, 构成闭环控制系统, 保证了电流源输出的比例电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精度。

2.2 电流源电路设计

电流源采用10V电压参考芯片REF102作为电流源的参考电压, 其具有稳定性为5ppm/1000hr。但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对SQUID的超导屏蔽并不完全密封, 感应出超导电流会耦合到检测线圈上形成干扰信号。而在超导体中超导电流是不会衰减, 与其相应的磁通也不会衰减 (冻结磁通) 。为了消除冻结磁通对电阻测量过程的干扰, 采用单位增益差分放大器INA105对参考电压进行反向, 用继电器间歇导通其中一路, 从而改变比例线圈中的电流的方向, 并把两种方向相应的测量结果平均, 消除直流干扰的作用, 同时正负换向也可以消除测量回路中热电势的影响。

主从电流源电路不能完全对称, 工作电流在正负换向时会使检测线圈电流在短时间过大造成SQUID的工作点的稳定平衡点发生变化。为减小换向过程中的冲击, 采用一种组合积分电路使电流源缓慢变向, 其电路示意图中的第一个OPA277集成放大器用作缓冲器, 第二个OPA277则为积分放大器。积分时间常数由R6 C2决定, 开关K1, K2由继电器组成的多路选择开关, 分别用于选择参考电压和设置用于调节换向时间的积分电阻。参考电压通过缓慢变向电路后, 其输出电压Vref可以提供给主从动电流源DA作为参考电压。

采用两个相同的DA分别作为其主从电流源电压源, DA选用16位串行DA转换芯片DAC8811, 其参考电压范围为±10V。DA输出电压VIN经过电压—电流转换得到主从动电流源和, 其中开关K1由继电器组成, R8、R9为采样电阻。由于两个电流源共用一个的基准电压, 因此在主从动电流源DA输出后分别设计两个高输入阻抗的跟随器OPA121进行隔离。

SQUID器件的线性范围非常小, 输入稍大即可引起电流跳跃而导致测量过程的不稳定。因此电压电流转换之前采用偏置DA, 其选用16位串行DA转换芯片DAC8832, 其输出范围为±VREF。通过配置偏置DA, 其输出V bias可微调主动电流源输出, 使主从动电流源的输出即使没有SQUID的反馈也接近平衡状态。

由上文可知, 在实际的测量中, 被比较的电阻R1和R2的量值都并不正好等于其名义值, 而比较电桥电路的安匝数平衡方程式 (1) 中的W1和W2都是正整数, 进行比较的目的也是为了求出被比较的两个电阻的调整误差的差值。在有误差的情况下, 即使安匝数平衡方程式 (1) 已被满足, 测量电阻两端电压之差的指零仪也并不指零。为了使电桥能同时满足安匝数平衡和指零仪指零两个条件, 需要进行读数补偿。其方法是采用DAC8832, 使其输出一路电流, 仔细调节电流大小, 使其通过低温电流比较仪的另一个绕组, 此时安匝数平衡方程式 (1) 就变成了

这样, 就能使电桥能同时满足安匝数平衡和指零仪指零两个条件, 从而求出被比较的两个电阻的比值。

2.3 数字控制电路

文中电流源电路中DA和继电器均需要控制信号来驱动, 而DSP具有强大的信号运算和处理能力, 可以实现一些先进的控制理论和高效的控制算法。所以选择DSPTMS320F2812作为控制芯片, 对采样信号进行分析处理, 来产生控制信号。数字控制电路示意图主要包括五部分:

(1) 数字控制电路核心控制芯片DSP, 外部SCI串口通信电路与DSP相连。DSP根据上位机指令执行相应的控制算法和数据处理。

(2) AD模数转换模块:AD选用16位的AD7656, 用于接收前馈值, 测量主从电流源电压差。

(3) LCD 12864液晶模块:用于显示四个DA的设定电压值和AD采集的前反馈电压值。

(4) FPGA模块:选用Altera公司的FPGA EP2C8Q208C8, 为DSP做IO扩展, 用来实现继电器转换的功能。

(5) 光纤模块:本系统使用Agilent光发送器HFBR-1531, 光接收器HFBR-2531组成的光纤模块进行模数隔离, 避免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信号间的相互干扰。

2.4 软件流程

上位机控制程序用于向数字控制电路的DSP发送命令, 配置DA输出电压和选择电流源电路中继电器的状态, 其由Lab VIEW编写。控制程序和仪器总线的通信可由VISA模块实现, 用RS232通讯接口用于计算机PC和数字控制芯片DSP进行通讯。

根据上文所述硬件电路设计要求, DSP需要执行的数字控制程序模块包括:DA配置程序模块, 用于配置主从动电流源DA、偏置DA和补偿DA;继电器控制程序模块, 用于手/自换向控制、前馈选择控制、换向积分电阻的选择控制、主/从动电流源采样电阻选择控制以及SQUID电流反馈电阻选择控制;前馈的AD数据采集程序模块;液晶 (LCD) 显示程序模块。

3 实验结果

使用Fluke公司的8508A对电流源系统进行测量和标定, 主从动电流输出电流范围为:±100m A, 偏置DA的调节范围为:±20m V。多次配置主从电流源测量其输出电压, 其相对稳定性;相对重复性。

将电流源设置为前馈状态, 根据不同比例的十进制电阻配置主从动电流源输出电流, 测量电阻R1和R2的电压, 并用指零仪测量其的电压差。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低温电流比较仪的数控电流源设计, 采用两路16位DA电流源输出, 通过配置偏置DA和设定继电器状态的方法实现高精度比例电流输出。实现了系统的模块化和小型化, 并具有控制精确、工作可靠稳定、效率高等优点, 实验证明该电流比例误差, 相对稳定性, 相对重复性, 可以实现对1Ω-10KΩ电阻的测量。

参考文献

[1]K.v.Klitzing, G.Dorda and M.Pepper, New method for high-accuracy determination of the fine-structure constant based on Quantized Hall Resistance, Phys.Rev.Lett.45 (1980) 494-497.

[2]Harvey, I.k.Precise low temperature DC ratio transformer, Rev.Sci.Instrum43. (1972) , 1626-1629.

[3]李正坤, 贺青, 张钟华, 刘勇.提高低温电流比较仪测量准确度的几方面措施[J].计量学报, 2004, 25 (4) :289-192.

[4]Jones K.A Quantum Hall Cryogenic Current Comparator Resistance Bridge.CPEM Digest.2000:92-93.

电流强度论文 篇5

交变电流教案

在教师指导下的启发式教学.●教学用具

电源、电容器、灯泡“6 V 0.3 A”、幻灯片、手摇发电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讲了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时,在线圈中产生了正弦交流电.如何描述交流电的变化规律呢?

[生1]可以用公式法描述.从中性面开始计时,得出 瞬时电动势:e=Emsinω t 瞬时电流:i=Imsinω t.瞬时电压:u=Umsinω t.其中Em=NBSω

[生2]可以用图象法描述.如图所示:

[师]交流电的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只用电压、电流描述不全面.这节课我们学习表征正弦交流电的物理量.二、新课教学

1.交变电流的最大值(Em,Im,Um)[师]交变电流的最大值是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数值,可以用来表示交变电流的电流或电压变化幅度.[演示]电容器的耐压值.将电容器(8 V,500 μF)接在学生电源上充电,接8 V电压时电容器正常工作,接16 V电压时,几分钟后闻到烧臭味,后听到爆炸声.[师]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发现:电容器的耐压值是指能够加在它两端的最大电压,若电源电压的最大值超过耐压值,电容器可能被击穿.但是交流电的最大值不适于表示交流电产生的效果,在实际中通常用有效值表示交流电流的大小.2.有效值(E、I、U)

[演示]如下图所示,将两只“6 V、0.3 A”的小电珠A、B,一个接在6 V的直流电源上,一个接在有效值为6 V的交流电源上,观察灯的亮度.

交变电流教案

[生]两灯的亮度相同.[师]让交流电和直流电通过同样的电阻,如果它们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热量相等,把直流电的值叫做交流电的有效值.通常用大写字母U、I、E表示有效值.3.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

[师]计算表明,正弦交流电的最大值与有效值有以下关系:

I=Im2=0.707Im

U=

Um2=0.707Um

[强调]

(1)各种使用交变电流的电器设备上所示值为有效值.(2)交流电表(电压表或电流表)所测值为有效值.(3)计算交变电流的功、功率、热量等用有效值.4.周期和频率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交流电的周期?(2)什么叫交流电的频率?(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我国使用的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各是多大?

[生1]交变电流完成一次周期性的变化所用的时间,叫做交变电流的周期,用T表示.[生2]交变电流在1 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交变电流的频率,用f表示.[生3]T=1 f[生4]我国使用的交流电频率f=50 Hz,周期T=0.02 s.[师]有个别欧美国家使用交流电的频率为60 Hz.5.例题分析 [投影]

[例1]表示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则交变电流有效值为

A.52A C.3.52 A

B.5 A D.3.5 A

交变电流教案

解析:设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I,据有效值的定义,得 I2RT=(42)2RTT+(32)2R 22解得I=5 A 综上所述应选择B.[投影]

[例2] 交流发电机矩形线圈边长ab=cd=0.4 m,bc=ad=0.2 m,共50匝,线圈电阻r=1 Ω,线圈在B=0.2 T的匀强磁场中,绕垂直磁场方向的轴OO′以接电阻9 Ω,如图所示.求:

100r/s转速匀速转动,外

(1)电压表读数;(2)电阻R上电功率.解析:(1)线圈在磁场中产生: Em=NBSω=50×0.2×0.4×0.2×I=

100×2π V=160 V Em2(Rr)160210 A=82 A U=IR=722 V101.5 V(2)P=UI=722×82 W=1152 W

三、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表征交变电流的几个物理量:最大值、有效值、周期、频率.2.正弦式交流电最大值与有效值的关系: I=Im2,U=Um2.3.交流电的周期与频率的关系:T=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1.f

交变电流教案

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

1.把220 V的正弦式电流接在440 Ω电阻两端,则该电阻的电流峰值 A.0.5 A C.22 A

B.0.52 A D.A 2.电路如图所示,交变电流电源的电压是6 V,它跟电阻R1、R2及电容C、电压表一起连成如图电路.忽略电源内阻,为保证电容器不击穿,电容器耐压值U2和电压表示数U1分别为

A.U1=62 V C.U1=6 V

B.U2=6 V

D.U2≥62V 3.两个相同电阻分别通以下图两种电流,则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QA∶QB=_______.4.关于正弦式电流的有效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效值就是交流电在一周期内的平均值

B.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定义的

C.在交流电路中,交流电流表和交流电压表的示数表示的都是有效值 D.对于正弦式电流,最大值的平方等于有效值平方的2倍 参考答案:

1.B 2.CD 3.1∶2 4.BCD

●备课资料

1.如何计算几种典型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答: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规定的.让交变电流和直流电通过同样的电阻,交变电流教案

如果它们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一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这一交流电的有效值.解析:通常求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的类型有如下几种:(1)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

此类交流电满足公式e=Emsinω t,i=Imsinω t

它的电压有效值为E=

Em2,电流有效值I=

Im2

对于其他类型的交流电要求其有效值,应紧紧把握有效值的概念.下面介绍几种典型交流电有效值的求法.(2)正弦半波交流电的有效值

若将右图所示的交流电加在电阻R上,那么经一周期产生的热量应等于它为全波交流电时的1/2,即U半2

U1UT11T/R=(全),而U全=m,因而得U半=Um,同理得I半=Im.R22222(3)正弦单向脉动电流有效值

因为电流热效应与电流方向无关,所以左下图所示正弦单向脉动电流与正弦交流电通入电阻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完全相同,即U=(4)矩形脉动电流的有效值

Um2,I=

Im2.如右上图所示电流实质是一种脉冲直流电,当它通入电阻后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相当

U矩tt于直流电产生热量的,这里t是一个周期内脉动时间.由I矩2RT=()Im2RT或()

RTT2utt11ttT=(m)T,得I矩=Im,U矩=Um.当=1/2时,I矩=Im,U矩=Um.TT22RTT(5)非对称性交流电有效值

交变电流教案

假设让一直流电压U和如图所示的交流电压分别加在同一电阻上,交变电流在一个周UTUT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1=12,直流电在相等时间内产生的热量

R2R222U2Q2=T,根据它们的热量相等有

RU1TU2T得 R2RU=2112222(U1U2),同理有I=(I1I2).222.一电压U0=10 V的直流电通过电阻R在时间t内产生的热量与一交变电流通过R/2时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同,则该交流电的有效值为多少?

解:根据t时间内直流电压U0在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与同一时间内交流电压的有效值U在电阻R/2上产生的热量相同,则

UoUU2tt,所以U052V R(R/2)23.在图示电路中,已知交流电源电压u=200sin10πt V,电阻R=10 Ω,则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分别为 2

A.14.1 A,200 V

B.14.1 A,141 V C.2 A,200 V

D.2 A,141 V 分析:在交流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的是交流电的有效值,所以电压表示数为 u=2002 V=141 V,电流值i=

求解电场强度八法 篇6

1 无论是匀强电场还是非匀强电场,如果已知或可以求出电场中某点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则可用场强的定义式E=F/q求该点电场强度。

例1 (全国高考物理试题)质量为m、电量为q的质点,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v沿圆弧从A点运动到B点,其速度方向改变的角度为θ(弧度),AB弧长为s,求AB弧中点的场强E。

解析 依题意可知,质点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做圆周运动,即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位于圆心处的点电荷施与的电场力提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F=mv2/r

由几何关系有r=s/θ, 所以F=mv2θ/s

由此可得E=F/q=mv2θ/qs

2 如果电场是由点电荷(组)激发的,则可由点电荷的场强公式E=kQ/r2或再结合电场的叠加原理求电场强度。

例2 真空中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 ,电量大小均为Q,相距r。求:

(1)连线中点M处场强的大小和方向。

电流强度论文 篇7

关键词:电力,电容,测量系统

1 估算法测量系统的电容电流:

1.1 架空电力线路

1)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近似计算公式为:

无避雷线时:IX1.1×2.7 Ue××L 10-3× (A)

有避雷线时:IX1.1×3.3 Ue××L 10-3× (A)

式中Ue—额定线电压 (kV)

L—线路长度 (km)

2) 、系数, 因水泥杆, 铁塔线路增10%。

说明: (1) 一般实测表明, 夏季比冬季电容电流值大10%左右。

1.2 电力电缆线路

三芯电缆线路在同样电压下, 每公里的电容电流约为架空线的25倍, 单芯电缆线路则达50倍。对油浸纸电力电缆近似公式如下:

6kV系统:

10kV系统:

其中:S—电缆截面积 (mm2)

Ue—额定线电压 (kV)

2 中性点外加电容法

中性点外加电容测量系统的容性电流, 是在系统无补偿的情况下, 在系统中性点, 对地接入一个适当容量的电容器, 测量前后中性点的不对称电压和位移电压, 通过计算公式间接得到系统单相接地容性电流值, 其测量原理图如下图所示。根据系统电容电流的形成原因, 我们采用在系统中性点处外加电容Cad, 视中性点电压Uo为一个恒压源, 则所加电容Cad和系统总电容Cx串联, 测量Cad两端电压Un及中性点电压Uo (不加电容) , 不难得出计算公式:

有时, 还会遇到系统三相很对称, 这时, 中性点不对称电压和位移电压很低, 无法准确测量和计算, 需考虑在某一相上添加偏移电容。人为地加大中性点电压, 便于测试, 计算时, 电容值再减去偏置电容量, 如下式:

中性点外加电容测量系统的容性电流, 是在系统无补偿的情况下, 在系统中性点, 对地接入一个适当容量的电容器, 测量前后中性点的不对称电压和位移电压, 通过计算公式间接得到系统单相接地容性电流值, 其测量原理图如下图所示。根据系统电容电流的形成原因, 我们采用在系统中性点处外加电容Cad, 视中性点电压Uo为一个恒压源, 则所加电容Cad和系统总电容Cx串联, 测量Cad两端电压Un及中性点电压Uo (不加电容) , 不难得出计算公式:

有时, 还会遇到系统三相很对称, 这时, 中性点不对称电压和位移电压很低, 无法准确测量和计算, 需考虑在某一相上添加偏移电容。人为地加大中性点电压, 便于测试, 计算时, 电容值再减去偏置电容量, 如下式:C×U

由上述计算式知:Cx与系统频率无关, 中性点高次谐波电压不会影响测量过程及结果, 中性点外加电容法是现场常用地较简捷地一种方法。

3 母线外挂电容法

母线外挂电容法测量系统对地电容电流, 是在系统无补偿的情况下, 在系统的某一相线上对地接入一个适当容量的电容器, 根据相电压的变化值, 通过公式计算间接得到电流值, 其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Ua:挂电容后相电压

U0:挂电容前相电压

4 仪器测量接地电容电流法

在系统的PT二次辅助线圈注入小电流的变频测量信号, 采用高性能A/D采样回路和数字信号处理器, 对注入的测量信号进行计算分析, 可直接读出被测系统的对地电容电流值。为了使测量数据准确, 测量时应拆除待测系统中的消协装置。测量接线示意图如下:

参考文献

[1]孙凌云.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和测距的研究2008.

电流强度论文 篇8

在砼工程施工中,后续工序的进度安排往往取决于砼强度的增长速度。例如当盖板涵墙身砼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40%时方可吊板,而模板拆除或构件吊装则须达到50%以至75%后才能进行。预应力结构施工时也须待砼达到一定强度后才可开始拼装或张拉。因此,砼浇灌后何时才能达到预期的强度,是施工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在现场多留试块随时试压或用回弹仪对实物进行测试固然可以掌握砼强度的情况,但是不能在事先预知,因此无助于安排进度。通常的办法是依靠一些现成的图表进行推测。然而砼强度的增长规律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水泥的品种和标号、砼的水灰比、硬化温度等。因此现成的图表不一定很适用,有时误差还很大。本文针对砼的早期强度以数学方式提出了预测达到28天龄期强度前任意龄期时的抗压强度的几种方法。

2 砼强度的对数定律法

砼强度的对数定律法可用下式 (1) 表示:

本公式按R28=Rn×lg28÷lgn反推而得,式中Rn表示龄期为n天的砼强度(n≥3);R28表示由Rn计算的28天龄期砼强度。为防止混淆,推算强度的公式采用Ra=R28×lg (a)÷lg28。Ra表示所推算的强度,a表示大于或等于n天的砼龄期。

该方法简单易行,在实验室应用很普遍。此公式仅适用于普通水泥所制成的砼在标准条件下养护、龄期不小于三天且无外加剂的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平均相对误差或相对标准差都很大,亦即可靠性差,加之其相对误差大都为负值(即推算龄期的强度大于实压强度),在施工使用时,偏于不安全。从理论上讲,由于该方法只采用了一个实测强度值,所以当n固定时,lgn÷lg28即为一个常数,图象为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对数曲线(以lgn为横坐标轴)。此法忽略了不同材料,特别是不同水泥品种对砼强度的影响,显然是有缺陷的。

3 两个砼早期强度推算法

两个早期强度推算法可用下式 (2) 表示:

式 (2) 中m=[lg (1+lgn)-lg (1+lga)]÷[lg (1+lgb)-lg (1+lga) ];Ra、Rb分别表示a天和b天的砼强度;n、a、b分别表示n天、a天、b天砼的龄期;m表示系数。此种推算方法的理论依据与对数定律法较为近似,由于它以(1+lgn)取代了lgn作为横坐标,强度R为纵坐标,建立起对数曲线关系,更接近砼强度发展情况,加之采用两个早期强度并考虑了不同水泥品种强度的发展(即Rb-Ra),故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此法较为准确可靠,但每个配比需增加一组试块,加大了试验工作量(加大量为1/3)。

4 两个砼时期强度推算法

两个时期强度推算法可用下式 (3) 表示:

式 (3) 中Rn表示龄期n天的抗压强度。Ra、Rb分别表示a天和b天的时期试压强度;a、b分别表示两个试块的试压龄期。如第一组试块的试压龄期为1天,由lg1=0,则上述公式可简化为lgn÷lgb=(Rn-Ra)÷(Rb-Ra)。该法在制作试块时应注意:

(1)在砼浇灌时,取有代表性的拌和物制作试压试块2组(每组3块),试块在浇灌地点养护。

(2)试块成型后立即加盖钢板埋于湿砂中,拆模后仍埋入湿砂。

(3)这2组试块的试压龄期,应根据养护温度确定,可参考下表:

(4)试块在试压时的龄期应严格掌握,时间误差不应超过0.5小时,试块在湿砂中取出后应在0.5小时内试压完毕。

两个砼时期强度推算法适用于施工时对砼构件强度发展的预测。为了使试块处于稳定的温度与湿度条件,避免阳光暴晒或雨水冲刷,要求将试块保存在湿砂中。在脱模前由于砼未硬化,还应该加盖钢板保护。事实上所谓同条件养护的试块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养护的。两个砼时期强度推算法与两个砼早期强度推算法的理论原理相似,不过前者应用起来比后者更简便。

5 斯勒特法

斯勒特法可用下式(4)表示:

由此式可以计算出28天砼龄期的强度R28。式(4)中R7表示龄期7天的砼强度;K表示经验系数,与水泥品种有关。在缺乏必要数据和经验的情况下,可参照有关资料,选取K=2.076(普通水泥)。根据两个时期强度推算法的砼强度增长规律,Rn=R7+m (R28-R7)。m=(lgn-lg7)÷(lg28-lg7)=1.661 (lgn-0.845)。Rn表示n天的砼强度(n>7)。

此法系斯勒特经过大量的实验,绘制出R7与R28的关系曲线(图示略),曾获得满意的效果,其相对误差和相对标准差都较小。关于斯氏公式的经验系数K值,可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确定:

将砼7天强度(R7)和实压28天强度代入,则:

利用斯氏公式,关键是找K值。有条件的实验室,也可依据自己的资料回归K值。确定K值方法除上面介绍的最小二乘法外还可通过试算(假定不同的K值)建立Rn-K曲线找出最佳K值。除水泥外,其他影响因素(骨料、水灰比等)的考虑,尚待进一步完善。此方法的缺点是只能预测大于7天龄期的强度。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要预测龄期7天以内的砼的强度,建议采用两个砼早期强度推算法或两个砼时期强度推算法,预测7天以后至28天以内的砼的强度,建议采用斯勒特法。

电流强度论文 篇9

关键词:砌体结构,砂浆强度,标准化,砌体强度

众所周知, 砌体结构是通过泥工的操作, 用砂浆将各种类型的块材粘结而成共同受力的整体结构。因此, 砂浆的强度必然对砌体的强度指标产生重要的影响。砌体结构的各项指标, 除与块材种类、强度等级、砂浆种类有关外, 还与工人的砌筑操作紧密相关。本文就砂浆强度的变异性和影响砌体强度指标的各施工环节进行探讨。

1 砂浆强度

1.1 砂浆试配强度

根据GBJ 68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规定, 当材料的保证率为95%时, 砂浆的试配强度为:

fm, o=fm, k+1.645δ

其中, fm, o为试配强度;fm, k为砂浆设计强度标准值;δ为砂浆现场强度标准差。

而砂浆强度计算标准值:

fm, k=f2-δ

其中, f2为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

由此, 试配强度为:

fm, o=f2-δ+1.645δ=f2+0.645δ

考虑到施工现场往往缺乏砂浆强度近期统计资料这一现状, 行业标准JGJ 98-2000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列出了施工现场砂浆强度标准差δ取用值 (见表1) 。

表1中所标的施工水平, 实际上就是现场对砂浆强度变异性控制的好坏。一般变异系数在0.2左右时为优良, 变异系数在0.3左右时为较差。

1.2 减少砂浆强度变异性, 降低标准差

1.2.1 砂浆配料的准确性

拌制砂浆时, 各材料组分的计量准确与否, 是保证砂浆强度和减少离散性的重要因素。在试验室分别采用重量比和体积比计量的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前者的砂浆强度变异系数为8.33%, 而后者平均为15.20%, 说明采用重量比计量的砂浆, 其强度变异性明显低于采用体积比计量的砂浆。究其原因, 主要是采用体积比计量时, 材料组分用量准确性差。因此现场拌制砂浆时, 严格做到按重量比进行计量, 是减少砂浆强度变异性的关键。同时, 因使用经过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 并按规范规定, 水泥重量允许误差为±2%, 砂允许误差为±5%。

1.2.2 砂浆试块的标准化

如果在试块成型和养护上不规范, 将会使现场检测结果与试块的实际强度不一致, 试块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没有代表性, 砂浆强度产生较大离散性。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 制作试块应由经过培训的试验人员去做。按照取样方法及标准规定, 施工现场制作的试样应有代表性, 不得随意加大水泥用量或改变水灰比。2) 试模内壁应涂刷隔离剂或粘度较小的机油。机油的涂刷量以手摸有较薄的油层粘附手上, 但不形成流淌为宜, 不应使用废机油。3) 底砖含水率的控制。有关试验结果表明, 以含水率2%的底砖作为标准, 当含水率在5%时, 强度约降低5%;含水率在10%时, 强度降低20%左右;含水率大于15%时, 强度可降低40%~50%。4) 试块养护条件的控制。砂浆试块成型后应在20 ℃±5 ℃条件下停置一昼夜脱模, 气温较低时适当延长脱模时间, 但不应超过两昼夜。脱模后应在温度为20 ℃±3 ℃、相对湿度60%~80% (水泥混合砂浆) 或相对湿度90%以上 (水泥砂浆) 的环境中养护28 d。

2 砌体强度

砌体结构的强度指标, 主要有抗压强度、抗拉强度 (轴心抗拉和弯曲抗拉) 和抗剪强度。这些强度指标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有具体规定, 抗压强度取决于块材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 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只与砂浆强度等级有关。砌体强度尚与砌筑技术密切相关。下面以砌体抗剪强度为例, 对砌筑施工技术有关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讨论。

2.1 块材湿润程度

由于砌体中的砂浆为约10 mm厚度的薄层, 且上下两面均与块材接触, 如果块材为干燥状态, 必然会很快吸去砂浆中的水分, 这样, 一方面使砂浆因水化作用所需的水分不足而造成砂浆强度降低, 另一方面又使砂浆与块材的粘结减弱, 砌体抗剪强度随之降低。

2.2 铺砌到砌砖的间隔时间

砂浆摊铺到砌体上后, 由于砂浆中水分很快被吸收, 加之水分蒸发使砂浆和易性变差, 如不及时将砖砌上, 将会影响砖与砂浆的粘结, 不能保证砂浆的饱满度, 导致砌体抗剪强度降低。

2.3 砂浆拌和后使用时间的控制

拌和后的砂浆随水泥水化作用的进行, 逐渐失去流动性而凝结硬化。但为保证砌筑施工的可操作性, 而补充一定的水分, 使砂浆保持一定稠度, 这样, 拌和的砂浆随停放时间的增加, 强度将逐渐降低。因此, 在砌筑施工中, 对拌和好的砂浆应尽快使用, 并在施工规范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 即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应分别在3 h和4 h内使用完毕;在气温30℃以上时, 分别在2 h和3 h内使用完毕。如果时间拖得过长将会造成砂浆强度明显降低。

2.4 砌筑技术水平

砌体是通过瓦工砌筑而成的, 砌筑质量直接影响到砌体强度。因此, 瓦工的砌筑水平也很重要。衡量瓦工技术水平的高低, 就是其砌筑的砌体是否灰缝饱满、接缝均匀一致、墙面平整、砂浆与块材粘结良好。为定量得出砌筑技术水平对砌体强度的影响, 有关人员曾作过专门的对比试验。试验是在块材和砂浆完全相同的条件下, 分别由长期从事砌体试件制作的高级技师 (1类) 、技术水平较高的瓦工 (2类) 和技术水平较低的瓦工 (3类) 来砌筑计划试件。通过试验, 得出3类瓦工砌筑的试件的砌体抗剪强度比值 (见表2) 。

从表2可看出, 瓦工砌筑水平的差异对砌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相当明显, 技术水平较差与水平较高的瓦工砌筑的砌体, 抗剪强度相差30%左右, 其影响接近于砂浆强度等级由M10降低到M5的情况。

3 结语

1) 在保证块材强度等级的前提下, 砌体的强度指标绝非仅与砂浆强度等级有关, 还必须考虑施工操作方面的因素。如果对此不予高度重视, 其对砌体强度的影响可能远超砂浆强度的影响, 这一点对砌体抗剪和抗拉强度尤为突出。

2) 减小砂浆强度变异性是降低砂浆试配强度, 节约水泥用量的唯一途径。因此, 施工现场拌制砂浆时, 除严格进行配料计量外, 还应按相关标准的要求, 进行试块制作和养护。

参考文献

[1]GB 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GBJ 68,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S].

[3]JGJ 98-200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S].

电流强度论文 篇10

关键词:短路反馈电流,电动机,保护改进

0 引言

火力发电厂厂用高压母线上集中接入了很多大容量异步电动机,在母线本身或某个负载回路近距离发生三相短路时,因短路点的电压骤降为零,但原来运行的非故障电动机的次暂态电势在短路前后不会突变,故会向短路点产生反馈电流;而且由于次暂态电势与电动机转子绕组的合成磁链成正比,因此反馈电流也与电动机容量成正比。目前某些发电厂厂用微机保护装置为提高灵敏度,往往取较小的速断保护整定值,因此无法躲过短路反馈电流。下面是一个实例。

1 故障情况及保护动作情况分析

1.1 一次接线图及短路点

图1所示是某电厂一段厂用6 k V母线的接线图,图中仅画出母线段上的相关负载,未画出全部负载。

1.2 保护动作情况

根据故障录波显示,在#2B磨煤机跳闸后,紧接着有三台相邻的电动机的速断保护相继动作,其保护动作情况见表1。

1.3 短路点分析

经事后检查发现,短路点位于#2B磨煤机接线盒内,其每相电缆头烧熔脱落;而且根据故障录波装置记录的短路电流波形显示属于明显的对称短路特性,故可判断该接线盒处发生了三相短路故障。据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是长期运行中的振动导致电缆头接线松动,引起局部温度逐步增高,最后导致绝缘破坏引发三相短路故障;对于#2B磨出现高达近60倍额定电流的短路电流也是比较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

1.4 非故障电机保护跳闸原因分析

在#2B磨煤机接线盒出现三相短路故障后,故障录波显示A、B、C三相对地电压由原来的3.77 k V、3.78 k V、3.76 k V分别降低至0.631 k V、0.633 k V、0.634 k V,降幅高达83%,且低电压时间持续64.5 ms。根据相关论文的分析依据[1],对于接于同一段母线上的原正常运行的负载会向故障点有反馈电流;反馈电流的大小与电机容量成正比,小容量电机一般取5倍额定电流,大容量电机一般取5.5~6.0倍额定电流。该准则与保护装置记录的实际动作电流相吻合。因为在随后的检查中除#2B磨外,其它负载均启动正常,因此可判断#2B送风机、#2B一次风机、#2B汽泵前置泵是受异步电机的短路反馈电流影响而动作。

因为扩大了停电范围,故认为除故障负载以外的其它动作行为都是不妥当的,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避免。

2 原速断保护定值整定原则及特点分析

2.1 整定原则

2.1.1 速断定值

速断保护电流整定值为最大启动电流的60%,时间整定值为0 s;最大启动电流取8倍额定电流(8IN),因此速断整定值为4.8倍额定电流(4.8IN)。

2.1.2 躲启动电流

装置设置了“有流判据”,当采样电流由零增加至大于空载电流的90%的折算值时,则认为电动机进入启动状态。此时速断电流整定值自动翻倍,即2×4.8=9.6倍额定电流,同时开始启动时间计时。

根据负载的特性,事先设定每台电动机的启动时间,如一次风机设定为30 s。启动状态下两倍速断定值(9.6IN)持续保持至启动时间结束后,自动恢复至单倍速断定值(4.8IN)。

2.2 特点分析

原整定原则在非启动阶段的定值为4.8IN,虽然保护区间大,动作灵敏度高,但不带功率方向,无法躲过短路反馈电流和自启动电流。

若想躲过反馈电流,则速断定值必须设置5.5 IN~6.0IN,则启动阶段整定值自动翻倍至11IN~12 IN,显然高出实际的启动电流太多,基本上失去了保护功能。

3 改进方案及特点分析

3.1 方案一:设置高、低定值电流保护,且低定值

的带功率方向闭锁

3.1.1 正功率方向闭锁短路反馈电流动作

针对异步电动机的短路反馈电流都是由非故障电动机流向故障点的特性,故在保护装置内增加功率方向判别;以功率从母线流向电动机为正方向,反之从电机流向母线为负方向;当且仅当同时出现正功率方向和电流大于设定值时保护动作,其它情况一概闭锁动作。在微机保护中判断功率的正负方向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3.1.2 两段独立的高、低定值电流保护

取消原来一个电流保护但区分两种状态(启动状态与正常运行状态)变换定值的做法,设置彼此独立的两个电流保护,即启动阶段和正常运行阶段分开整定,其逻辑框图见图2。

1)取高定值电流保护躲过启动电流

取消原有启动状态下定值翻倍的功能,设置最大启动电流(8IN)为高定值,当电流超过高定值时零秒出口跳闸,且可不带功率方向闭锁。

2)取正功率方向下低定值躲过自启动电流

因目前火力发电厂厂用6 k V系统多数选用厂用快切装置,厂用母线电源切换时间很短(实测500 ms内),电压波动很小(实测小于10%);故厂用电机自启动电流取4.5倍额定电流即可。

取正功率方向下60%最大启动电流(4.8IN)为低定值即可躲过自启动电流;而且仍然利用装置的“有流判据”构成启动状态的闭锁,也就是说在非启动状态下正功率方向下超过4.8 IN时零秒出口跳闸。

3.1.3 方案一特点分析

因为设置了正功率方向闭锁,故具有两方面的优点:

1)可避免短路反馈电流引起动作。

2)低定值相对较小,增加了保护区间,提高了灵敏度。

3.2 方案二:设置适当的出口延时

3.2.1 延时时间的设定

根据相关论文的分析依据[1],异步电动机经历5个周波,其短路反馈电流衰减幅度可达到4.8IN(电流保护的整定值)以下,因此若保持原有的保护整定方法不变,仅增加100 ms出口跳闸的延时也可使原有电流保护躲过短路反馈电流。

3.2.2 方案二特点分析

虽然该方案简单易行,但因为设置延时,牺牲了保护的速动性,增加了故障电流的持续时间,导致电气一次设备受损加剧,比较起来有其不可取之处。

4 结束语

鉴于微机保护对功率方向判别的简单易行性,从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的角度出发,未设置功率方向闭锁电流保护的电厂宜增设该功能。

参考文献

古怪电流的谋杀 篇11

〖案发现场〗

今天上午,新月公寓发生了一起命案,死者名叫张显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死者前几个星期曾遭遇车祸,被车撞伤,在家养伤,今天早上却忽然毙命。死者的死亡原因是被电击,心脏承受不了负荷,骤然停止跳动。

案发地点是死者家的厨房。厨房地面干燥,菜洒落在地上,警方在现场发现了一个小铁片。厨房操作台上摆放的砧板上有剁好的葱姜,在砧板旁边有电风筒、消毒碗柜、抽油烟机、冰箱、微波炉等常见电器,警方还注意到现场有一个电烙铁丢在消毒碗柜下面。现场没有遗留任何血迹。

命案现场的厨房还可以通往浴室,浴室地面干燥,有一个浴缸,浴缸里只有少许积水。在公寓大门外的总电闸处的地上有几根像被割剪过的铜线头。除此以外,现场门窗完好,死者家中并没有财物损失。张显龙身上除上星期的车伤外没有明显的新伤口,无中毒现象。据悉,死者心脏功能不太好。

警方根据线索,找到了三名犯罪嫌疑人,以下是讯问口供。

-口 供-

范午阳

「张显龙以前买了我们公司的人身意外险,他借这次车祸向公司索要巨款。我7:30左右去他家找他谈判,一言不合,大吵一架后摔门离开了。」

宋子畅

「他家空调坏了,让我在9点准时来修。但我早上睡觉睡过头了,10点才到。我站在他家门口拍了半天门,没有人理睬便走了。好像没什么人可以给我作证。」

李秀宁

「我们两个人感情是不太好,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害他。而且我7点到12点都在公司上班,没有离开过。公司的几个同事可以为我作证。」

-线 索-

1.邻居曾听到死者家里传来的吵架声,8:50以后吵架声逐渐微弱,几分钟后又听到了一声很大的摔门声。

2.法医估计死者是在9:20到9:50做菜时,忽然被人使用持续带电凶器袭击的。

3.案发时间段内,有人看见一个叫曹郁葱的电路维修工人在死者公寓附近徘徊。此前,曹郁葱因儿子患病向张显龙借了不少钱,而最近张显龙因为生意不好曾不断向他催债,并扬言要增加利息。

死者:张显龙

男,43岁,公司董事长。

最近生意屡次遭挫,但日子过得还算充裕。有投ABC保险公司的人身意外险。

犯罪嫌疑人:范午阳

男,34,保险经纪人。

在ABC保险公司工作,工作能力很强。专门负责张显龙的车祸理赔案件。

犯罪嫌疑人:宋子畅

男,24岁,见习电工。

在空调公司工作,为人本分老实,但家境贫寒。之前和死者及保险公司并没有任何冲突或联系。

犯罪嫌疑人:李秀宁

女,37岁,公司职员。

张显龙的妻子,保险收益人。据说他们夫妻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吵架。

〖唐悠悠的判断〗

1.案发现场未必是死者的死亡现场,也就是说,死者并不一定是在厨房里死亡的。

2.死者家中多出了一件不应该存在的东西。

3.请注意,凶手可能与其他人合谋作案。

〖请问,凶手是谁?杀人手法又是什么?〗

雷阳:「这次的案件很简单,别想得太复杂,千万不要走入思维误区的迷宫,快刀斩乱麻才是正确的方法。好啦,这次的案件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电流强度论文 篇12

1 建立推定关系式

我们对部分试验成果的强度指标进行了初步计算, 就抗压强度而言, 验证了3 d与28 d强度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高度相关。我们选择相关性较好的方程式利用3 d强度推算28 d强度。水泥试验资料的收集以P.O32.5R和P.C32.5R等级为主, 相对而言, 本次统计分析假定条件为早期推定强度误差为零, 其范围为同一等级, 不同品牌, 为了清除人为试验误差, 在收集数据时, 从不同试验人员检验的结果数据中, 按不同试验时间, 随机抽取P.O32.5R水泥282组和P.C32.5R水泥62组试验数据, 采用线性回归和幂函数分别进行计算, 分析研究其相关规律。

2 数据采用验证及统计分析

我们分别对P.O32.5R水泥、P.C32.5R水泥按同一水泥样品3 d和28 d抗压/抗折强度为一组, 对应排列进行计算, 求出相关系数, 看其是否能达到高度相关性, 从而选择较好的方程式。

2.1 P.O32.5R水泥数据统计分析

由P.O32.5R水泥3 d与28 d强度的部分试验数据计算得出的结果分别为:样品P.O32.5R水泥28 d抗折强度平均值为X¯=7.0MPa, 标准差为σ=0.69, 离散系数为CV=0.099, 离散性很小, 并以3倍标准偏差法为控制, 即将中心线 (CL) 控制在强度平均值上, 以中心线为基准向上、向下各量取3倍标准差值作为控制上限 (UCL) 和控制下限 (LCL) , 经计算控制界限为9.1 MPa~4.9 MPa, 数据中28 d抗折数据中只有2组超出控制界限, 处于控制状态;而28 d抗压强度平均值为X¯=38.2ΜΡa, 标准差为σ=5.08, 离散系数为CV=0.13, 离散性较小, 并以3倍标准偏差法为控制, 控制界限为53.4 MPa~22.9 MPa, 数据中28 d抗压数据中只有3组超出控制界限, 处于控制状态。故符合分析要求, 可引用数据进行方程表达式的推算。

经分析计算, 本地区P.O32.5R水泥采用线性回归计算的相关系数和方程表达式:

抗压强度相关系数r=0.909;

抗压强度y=1.302x+11.105。

抗折强度相关系数r=0.905;

抗折强度y=0.992 6x+2.694 6。

x为水泥的3 d抗压/抗折强度, y为水泥的28 d抗压/抗折强度 (下同) 。

采用幂函数计算的相关系数和方程表达式:

抗压强度相关系数r=0.903;抗压强度y=4.586 1x0.698 8。

抗折强度相关系数r=0.897;抗折强度y=2.912 6x0.598 6。

P.O32.5R水泥3 d和28 d抗压、抗折强度关系见图1。

2.2 P.C32.5R水泥数据统计分析

由P.C32.5R水泥3 d与28 d强度的试验数据计算得出的结果分别为:样品P.C32.5R水泥28 d抗折强度平均值为X¯=7.0MPa, 标准差为σ=0.65, 离散系数为CV=0.093, 离散性很小, 以3倍标准偏差法为控制, 控制界限为8.9 MPa~5.0 MPa, 28 d抗压数据中没有任何组数超出控制界限, 处于控制状态;而28 d抗压强度平均值为35.6 MPa, 标准差为5.09, 离散系数为0.14, 离散性较小, 以3倍标准偏差法为控制, 控制界限为50.9 MPa~20.3 MPa, 同样28 d抗压数据中没有任何组数超出控制界限, 处于控制状态。故符合分析要求, 可引用数据进行以下的方程表达式的推算。

经分析计算, 本地区P.C32.5R水泥采用线性回归计算的相关系数和方程表达式:

抗压强度相关系数r=0.958;

抗压强度y=1.248 6x+13.536。

抗折强度相关系数r=0.923;

抗折强度y=0.917 2x+3.272 2。

采用幂函数计算的相关系数和方程表达式:

抗压强度相关系数r=0.956;抗压强度y=5.838 4x0.631 1。

抗折强度相关系数r=0.923;抗折强度y=3.293 3x0.539 6。

P.C32.5R水泥3 d与28 d抗压、抗折强度关系见图2。

3 反证引用关系式

从以上计算得知:采用线性回归计算的相关系数均大于采用幂函数计算的相关系数且大于0.90, 相关性较高, 可以使用线性回归计算的4个关系式, 以3 d的试验成果推算P.O32.5R和P.C32.5R等级水泥28 d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关系式的可靠性, 我们进行了试验反证, 随机分别抽取P.O32.5R和P.C32.5R各5组试验样品, P.O32.5R水泥试验结果与关系曲线的计算结果对照见表1。

根据P.O32.5R水泥试验结果与关系曲线的计算结果对照, 数据进行对应的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的计算, 其结果离散性很小, 试验数值与关系式计算值非常接近, 故本文推荐的线性分析关系式具有可靠性和实际施工参照价值。

4结语

1) 采用线性回归计算的相关系数大于0.90, 相关性较高。2) 当水泥牌号为P.O32.5R水泥时:28 d水泥抗压强度推算式为y=1.302 x+11.105。28 d水泥抗折强度推算式为y=0.992 6 x+2.694 6。X为水泥的3 d抗压/抗折强度, y为水泥的28 d抗压/抗折强度 (下同) 。3) 当水泥牌号为P.C32.5R水泥时:28 d水泥抗压强度推算式为y=1.248 6 x+13.536。28 d水泥抗折强度推算式为y=0.917 2 x+3.272 2。4) 本文所推荐的这4个关系式是根据我们这个地区常用的P.O32.5R和P.C32.5R等级水泥的实测结果计算分析得出的。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各地区常用的水泥试验结果推算当地关系式。当发现常用的水泥强度发展规律有变化时, 应根据积累的试验数据重新计算调整关系式。5) 不同品种的水泥, 不同水灰比, 强度发展规律也不同, 也应相应求得专用关系式。6) 按关系式求得的28 d强度仅可作为实际应用中的参考值, 而不能用来确定水泥28 d强度的准确值。具体评定水泥强度是否合格, 还要以水泥试验28 d强度结果为依据。

摘要:通过对3 d和28 d水泥抗压强度的对比检测, 运用误差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3 d和28 d水泥抗压强度值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而总结出一个3 d水泥抗压强度和28 d水泥抗压强度之间关系的修正系数。

关键词:水泥,强度,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1]JGJ/T 15-2008, 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试验方法标准[S].

[2]DL/T 5129-2001,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S].

上一篇:矿井加固下一篇:生态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