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基础

2024-10-12

软件基础(精选12篇)

软件基础 篇1

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办公套件等, 其是基础性、平台性的软件, 是软件产业的上游和制高点, 也是中国软件产业的软肋。最近发生的“黑屏”事件突出显示了基础软件对信息安全的重大影响, 可以说, 没有自主可控的基础软件就不可能保障信息安全。

另外, 基础软件还有很大的带动性, 作为软件平台, 它能带动下游的应用软件、应用系统的发展。基础软件的巨头——微软公司就声称, 它的1美元销售能带动其合作伙伴16美元的销售。尽管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 基础软件仍将在信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仍将是软件产业的制高点。

(摘自中国电子报)

软件基础 篇2

1、自学能力又是与基础无关的,但自学能力是一个技术人员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尤其是在遇到问题时快速学习并找到解决办法的能力。技术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在工作中不要指望别人告诉你该学什么,该怎么学,甚至帮你解决问题,要对自己有个长期的规划,希望往哪方面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当然知识是学不完的,工作中很可能遇到没学过的问题,因此遇到问题时要知道怎样去寻找解决方法,并自己思考如何解决。

2、编程基础至少要了解一门编程语言,C、VB、JAVA都可以,注意是了解而不是精通。了解的意思就是能看懂代码,如果能自己写简单的代码就更好了。关键是了解编程的思想,不至于看到代码相关的内容就不知所措了。只要能看懂一种编程语言,学会其他语言也就不是问题了。其实绝大部分刚刚从事软件测试行业的人都是做功能黑盒测试,并不需要编程能力,但当工作了一段时间,想往更高层次发展时,就需要更全面的能力,编程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想往性能测试、自动化测试方面发展的话,那编程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了,因为使用测试工具就需要编程。

3、数据库基础与编程基础一样,会简单的SQL语句,熟悉一种数据库的使用,SQL SERVER是首选,毕竟是微软的产品,简单易用。现在的软件系统基本上没有不使用数据库的了,测试人员可能经常会到数据库中查询一些数据,如果能自己进行数据库的操作,那么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对系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化思考 篇3

我国在基础软件领域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大部分市场被国外产品所占据,国内基础软件厂商面临着被边缘化的不利局面。当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信息技术产业的有利形势下,国产基础软件厂商应如何把握机遇,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如何提供相应技术支持与维护服务,推动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化?

基础软件产业化瓶颈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业的蓬勃兴起带动系统软件产业迅猛发展。微软英特尔联盟很好地适应了“一台机器,一颗CPU,一套软件”的垂直型产业发展模式,迅速发展壮大。微软通过“与硬件捆绑”,实现了每台PC都装有Windows系统的梦想。

近年来,苹果公司借助软件服务网络化的趋势成功地推出了APP Store的运营模式,其核心是将苹果的iOS系统化整为零,嵌入到iMac、iPod touch、iPhone和iPad中,配以新颖的运营方式,使互联网成为软件开发、部署与运行的平台。此举打破了原有产业发展格局,也使苹果的业务实现了爆炸性增长。

我国基础软件产业化离不开两条路径:一是军用,即应国防所需提供可靠、安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这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水平,强调专业化以适应现代战争中愈加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二是民用,体现出大规模工业化发展背景,这条路一直是国产基础软件厂商的软肋,在这一市场,我国基础软件企业长期面临着Wintel格局和开源软件两头挤压。

国产基础软件要实现产业化突破,首先在观念上要改变。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提出:中国曾有非常先进的四大发明,但是为什么牛顿式的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中国学术界讨论了半个世纪没有结果的“李约瑟问题”。

其实,“李约瑟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从概念上来讲,这本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但人们往往误认为拥有“科学技术”就拥有“生产力”。我们经常以我们有四大发明而“骄傲”,却很少有人为它为什么没有化为生产力而“反思”。

面对火药发明的科技成果,我们用它来做节日庆典的“礼炮”,外国人则用它来做侵略的“枪炮”,获取财富;面对指南针发明的科技成果,我们用它来“看风水”,外国人却用它来做航海工具,开拓新航线,发展海外贸易。显然,我们检验科技成果是否有用的标准与国外不同,并没有将生产力作为其衡量标准。

为什么中国缺乏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因为缺少一套规范框架下可度量的科学技术体系,这也是过去人们常讲的“发展软件,三分靠技术”的原因所在。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即便有互联网、云计算这样的产业浪潮,人们同样可能与机遇失之交臂。

只有从产品、知识、营销体系全面推进,建设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衡量标准的创新体系,才能发挥制度创新的力量,推动公司各业务单元成为产业化的主力军。

产业化创新体系的构成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出发点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简单地说就是建设效益高、成本低,这也是我们做基础软件研发和产业化的初衷。那么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分水岭是什么?是对知识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策划和精确度量。

软件和信息服务是智力密集型产业,随着技术的升级、管理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产业化的成功不再是单靠哪一种因素就能达成,是需要融合科技成果、生产力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集成创新。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 D. Hall)于1969年提出了研究系统工程的“霍尔结构”,借助该理论中的“三轴法”,中标软件提出了以“知识(业务需求)、产品(科技成果)和营销(生产力)”为核心要素的基础软件产业化创新体系。知识、产品和营销分别代表基础软件产业化的三个维度。

三个维度互动,形成推动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产品(科技成果)和营销(生产力)结合,形成以生产力度量为指标提升产品研发和服务解决方案,解决从产品到市场收益的问题;产品(科技成果)和知识(业务需求)结合,形成业务需求指导下的技术和产品推广思路,使战略目标更为清晰;知识(业务需求)与营销(生产力)结合,改进总体架构设计,推动业务发展模式变革。

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要从“哲学层面”走向“操作层面”,从“总体规划”走向“WBS(项目管理中的工作分解结构)实施”。要将技术和产品变成产业化成果,必须审时度势,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产业化问题的切入点。具体到工作层面,不论规划、执行还是项目管理,各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要抓住可执行、可考核的东西。建立一套满足“工作推进、合作共赢、市场开拓、资本运作”需要的工作推进机制,这样才符合组织行为的基本准则。

产品维(科技成果)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包括立项论证方案设计、产品研发、产品适配、定型维护和更新换代等关键环节。

知识维(业务需求)推动基础软件产业化始终与应用服务相结合,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逐层递进。数据指客观事物的属性、数量、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等的抽象表示;信息指数据所表示的内涵;知识是以各种方式把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的信息结构;智慧指知识的集合与智力的综合。

营销维(生产力)以营和销为立足点,“营”强调自顶向下的顶层设计,“销”强调真抓实干。具体体现在通过评估客户需求,找准细分市场和定位,制订营销计划,改善传播渠道和媒介,建立客户信任,最终提高客户满意度。

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

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创新体系建设为统领,以科技成果产业化方法来指导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的提供。产业化创新体系中的“体”,是与产业化过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规范等内容的建设;产业化创新体系中的“系”,是辅助产业化的工程架构思想、创新方法和行业知识库。

在创新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融合已有科技成果和广大市场人员的聪明才智,整合营销资源,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并以此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知识维:推动行业知识管理与国产基础软件结合,通过在医疗、政务、能源(电力)、教育等行业积累知识,以咨询规划和运维为切入点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在重大行业中的示范应用,组织公司培训宣贯ITSS服务标准,提升运用企业架构(TOGAF/FEA)和创新方法(TRIZ)的水平。

营销维:在思想上,要贯彻三点。第一强调“他用必先自用,用行动打动客户”,即通过实实在在的应用向客户传递产品价值;第二强调“利他又利己”,即始终将客户的关切和利益放在首位;第三须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即只有占領客户心智,才能占领市场。在实施方面则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掌握金字塔理论、COMBI传播方法、PDCA项目管理方法等,并将之灵活运用于营销之中。

产品维:积极拓展行业应用,梳理规范科技成果,主要包括:产品特点、解决方案、构件(通用、领域)和技术支撑平台,提升国产基础软件市场价值。

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测试研究 篇4

在GB/T 11457-2006《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术语》中, 将“集成”定义为“把软件、硬件部件或两者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而集成应用通常是指把现有的、已成熟的软件、硬件集成后, 运用于软件产品生产和应用系统研究开发, 以及支撑应用系统的运行。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课题中的“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是指“依据用户需求, 将现有的、已成熟的国产基础软件产品 (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 集成后, 运用于软件产品和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 以及支撑应用系统的运行”。

1.1 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

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主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后的应用 (见图1) , 包括:

●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集成应用, 即操作系统与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中的一种或以上产品集成后的应用。

●围绕中间件的集成应用, 即支撑国产基础软件运行的操作系统为国外产品, 主要是数据库和办公软件以中间件为核心, 实现集成后的应用。

1.2 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测试

按照GB/T 15532-2008《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的规定, 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测试属于集成测试, 其目的是“检验软件单元之间、软件单元和已集成的软件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 并验证集成软件系统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 GB/T 15532-2008中规定的集成测试内容包括互操作性测试和性能测试。由于“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基础软件产品集成后能够正确、可靠、高效的运行, 因此, 测试内容限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后的互操作性测试和集成性能测试。

在GB/T 11457-2006、GJB/Z 1442-2004《指挥自动化系统互操作性等级及评估》和IEEE标准化术语集中, 互操作性的定义为“两个或多个系统或部件交换信息并相互使用已交换的信息的能力”。在GB/T 15532-2008中, 将互操作测试的内容规定为两种接口测试和控制信息测试。因此, 在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测试中, 互操作测试是指不同国产基础软件之间的接口测试和控制信息测试, 包括:

●接口测试:所加入的软件单元与已集成软件之间的接口, 已集成软件与支持其运行的其他软件、运行程序或硬件设备的接口。

●控制信息测试:包括信号或中断的来源、目的、优先级、表示格式或表示值, 以及响应方式和响应时间等。

根据GB/T 11457-2006和GB/T 15532-2008对测试及性能测试的规定, 在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测试中, 集成性能测试是指按照设计的场景和评价指标, 从时间特性和资源利用性两个方面对不同的基础软件组合进行测试, 从而达到能够比较分析不同基础软件组合在应用中表现出的性能。

●时间特性方面主要包括响应时间、平均响应时间、响应极限时间, 吞吐量、平均吞吐量、极限吞吐量, 周转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周转时间极限。

●资源利用性方面主要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内存和传输资源的利用情况。

2 测试实施

本测试共累计开发了8 193个互操作测试用例, 分别涉及操作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中间件之间、数据库与中间件之间、中间件与办公软件之间, 以及经由中间件的数据库与办公软件之间的互操作, 通过这些测试用例与互操作测试规程相适配, 形成了完整的基础软件互操作测试方法。集成性能测试共177个测试用例, 分别涉及硬件与通用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桌面操作系统与办公软件, 以及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与中间件之间的集成性能测试, 通过集成性能测试运行框架实现测试用例生成、测试脚本编译、测试任务调度及测试结果采集分析等, 形成了完整的基础软件集成性能测试方法。

2.1 国产基础软件互操作测试

操作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测试

开发了数据交换、信息交换、服务共享和远程控制四个互操作层次的测试用例集, 对红旗桌面和服务器操作系统、中标桌面和服务器操作系统的20种组合进行了测试, 如表1所示。

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测试

开发了数据模式迁移、用户数据迁移、数据库访问接口兼容等几个互操作层次的测试用例集, 测试了人大金仓数据库和达梦数据库的2种组合, 组合方式如下:

●人大金仓数据库6.0和达梦数据库6.0;

●人大金仓数据库7.0和达梦数据库7.0;

中间件之间的互操作测试

开发了应用服务器与消息中间件之间的紧耦合和不同中间件之间的松耦合测试用例集, 测试了共计9种组合, 组合方式如下:

紧耦合:

●东方通应用服务器Tong Web5.0和消息中间件Tong Link/Q7.2;

●东方通应用服务器Tong Web5.0和金蝶Apusic消息中间件V6;

●东方通应用服务器Tong Web5.0和金蝶Apusic消息中间件V7;

●金蝶Apusic应用服务器V6和消息中间件V6;

●金蝶Apusic应用服务器V6和东方通消息中间件Tong Link Q7.2;

●东方通应用服务器Tong Web5.0和网驰Once OS消息中间件3.0;

松耦合:

●东方通集成中间件Tong Integrator4.1和应用服务器Tong Web5.0;

●东方通集成中间件Tong Integrator4.2和应用服务器Tong Web5.0;

●网驰集成中间件Once DI3.0和东方通应用服务器Tong Web5.0;

数据库与中间件之间的互操作测试

开发了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的互操作测试集, 包括数据源的创建和配置、基本操作、模拟应用场景测试用例集, 测试了共计8种组合, 组合方式如下:

●人大金仓数据库6.0和东方通应用服务器5.0;

●人大金仓数据库7.0和东方通应用服务器5.0;

●人大金仓数据库6.0和金蝶应用服务器V6;

●人大金仓数据库7.0和金蝶应用服务器V7;

●达梦数据库6.0和东方通应用服务器5.0;

●达梦数据库7.0和东方通应用服务器5.0;

●达梦数据库6.0和金蝶应用服务器V6;

●达梦数据库7.0和金蝶应用服务器V7;

中间件与办公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测试

开发了中间件与办公软件之间基于电子表单文档的结构化数据互操作测试用例集, 测试了东方通应用服务器Tong Web和永中office之间的2种互操作组合, 组合方式如下:

●东方通应用服务器Tong Web5.0和永中Office2009;

●东方通应用服务器Tong Web5.0和永中Office2013;

数据库、中间件与办公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测试

开发了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与办公软件之间结构化数据互操作尤其是压力情况下互操作测试用例集, 测试了人大金仓数据库、东方通集成中间件Tong Integrator和永中office共计2种组合, 组合方式如下:

●人大金仓数据库6.0、东方通中间件Tong Integrator4.1和永中office2009;

●人大金仓数据库7.2、东方通中间件Tong Integrator4.2和永中office2013;

综上, 在国产基础软件互操作测试中, 共进行了六大类43种组合的测试。

2.2 国产基础软件集成性能测试

硬件与通用操作系统集成性能测试

从操作系统访问硬盘、网络设备等的效率和可靠性, 如吞吐量、延迟等开发了试用例集, 共计测试了红旗桌面操作系统和服务器操作系统4种组合, 组合方式如下:

●红旗桌面操作系统V6.0;

●红旗桌面操作系统V8.0;

●红旗服务器操作系统V3.0;

●红旗服务器操作系统V4.0;

服务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集成性能测试

从数据库基本操作、并发查询、并发更新和TPC基准性能测试等几个层面对服务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组合的访问效率进行用例集设计, 开发了测试工具及用例集, 共计测试了红旗服务器操作系统和人大金仓数据库、达梦数据库3种组合, 组合方式如下:

●红旗服务器操作系统V4.0和人大金仓数据库7.0;

●红旗服务器操作系统V4.0和达梦数据库7.0;

●中标服务器操作系统V5.0与人大金仓数据库6.1;

桌面操作系统与办公软件集成性能测试

从办公软件的响应速度, 启动时间等方面进行测试用例集设计和开发, 测试了中标桌面操作系统和中标普华office, 红旗桌面操作系统和永中office共计4种组合, 组合方式如下:

●中标桌面操作系统V5.0和中标普华office5.0;

●中标桌面操作系统V5.0和中标普华office6.0;

●红旗桌面操作系统V6.0和永中Office2009;

●红旗桌面操作系统V6.0和永中Office2012;

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与中间件集成性能测试

开发了标准化的测试用系统, 建立了若干面向典型应用领域的性能指标, 测试基础软件组合的效率及可靠性, 形成相应的基准库。测试了中标服务器操作系统、人大金仓数据库和东方通Tong Web应用服务器共计2种组合, 组合方式如下:

●中标服务器操作系统V5.0、东方通应用服务器5.0和人大金仓数据库6.0;

●红旗服务器操作系统V4.0、东方通应用服务器5.0和人大金仓数据库7.0;

综上, 在国产基础软件集成性能测试中, 共进行了四大类13套组合的测试。

3 测试结果

通过对不同国产基础软件组合进行的互操作性和集成应用性能测试以及对重大示范应用类课题进行的验收测试, 发现了部分基础软件互操作中存在缺陷, 详细情况如下所述, 并对国产基础软件的集成应用性能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

(1) 操作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测试:通过实施6种操作系统的20种组合测试, 共发现40个缺陷, 主要分布在数据交换、信息交换、服务共享和远程控制等方面。已将上述缺陷报告给相关操作系统生产厂商, 其中宽字符串打印到标准输出中后errno值改变与ssh登陆远程操作系统返回信息编码格式不统一等7个缺陷厂商反馈已在新版本软件中修正。

(2) 中间件之间的松耦合和紧耦合互操作测试:通过实施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和消息中间件等中间件的9种组合测试, 共发现4类Web服务协议不匹配缺陷和1类应用服务器使用消息驱动Bean与消息中间件实现互操作的不适配缺陷。其中, 4类Web服务协议不匹配缺陷包括13个具体缺陷, 主要分布在消息组成、消息结构、数据类型和消息附件等方面, 1类应用服务器使用消息驱动Bean与消息中间件实现互操作的不适配缺陷, 包括124个具体缺陷, 主要分布在消息头、消息设置、基本消息收发、基本链接、主题链接、消息浏览、临时队列、Selector消息选择、主题会话、复杂消息收发等12个方面。通过将上述缺陷报告给相关中间件生产厂商, 上述4类Web服务协议不匹配的13个缺陷已在新版本软件中修正。

(3) 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测试:通过实施两种数据库之间的迁移测试, 共发现41个缺陷, 具体包括37个数据类型迁移缺陷、1个视图迁移、1个模式迁移、1个存储过程迁移和1个函数迁移缺陷。通过将上述缺陷报告给相关数据库生产厂商, 上述缺陷已在新版本软件中修正。

(4) 数据库与中间件之间的互操作测试:通过实施两种数据库和两种中间件之间的8种组合测试, 共发现5个缺陷, 包括1个jdk标准支持缺陷、2个jdbc4标准方法未实现缺陷、1个ejb标准方法未实现缺陷和1个配置XA数据源的缺陷。通过将上述缺陷报告给相关数据库和中间件生产厂商, 上述5个缺陷已在新版本软件中修正。

4 结语

在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测试实施过程中, 开展了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测试方面的研究, 建立了通用的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测试体系, 包括测试规范、评价指标、测试工具和用例集、测试管理与服务系统等, 初步形成了开展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测试的能力。未来将根据基础软件产品出现的新功能和新变化, 完善和改进测试体系, 同时探索建立面向具体核心应用的性能指标体系。

嵌入式软件面试基础 篇5

下面我们来看看嵌入式C面试题背后到底藏何玄机~。以下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讨论,拍砖的轻点~~

////////////////////////////

1、int a=2,b=11,c=a+b++/a++;则c值为多少?

【考点】编码规范。

表面上考察你对运算符优先级的掌握程度,但实际上优先级这些玩意很难死记硬背得住?大家的疑惑不就是运算符的结合顺序么?那么如何去避免呢?

c=a+((b++)/(a++))不就行了么,其实问题背后考察的是你的编码规范,如何写清晰易懂的代码,如何在一个团队中让自己的代码狠容易毫无偏差的让新人看懂~

2、Static用在全局变量定义和函数内部局部变量定义有何区别?

【考点】编码规范及模块化设计。

Static变量的两个属性涉及存储位置及可见域。在大型的程序设计中static全局变量可以有效的避免名字空间的重复及无意的变量引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程序设计的安全性,同时也利用模块化作业

3、在程序设计中哪些地方需要使用define?如何用define来定义一年内有多少小时的常量?

【考点】可移植性。

嵌入式程序设计的特点就是软硬件平台可变性,有效利用define常量可以提高程序的可移植性,这样改动方便,不易出错

4、Define宏语句和inline函数有什么区别?

【考点】时空效率及宏的副作用。

嵌入式系统平台通常存储资源有限,但同时又对实时性有一定的要求,二者如何权衡需要考虑。Define宏语句相对于函数调用能提高运行时间性能,但消耗了空间,并且不标准的宏语句定义在不标准的编码中更容易出现副作用,因此inline函数则是define语句的完美替代品。小资金干大事正是嵌入式的终极目标!

5、哪些地方可以用到const?const变量和函数输入参数用const修饰有哪些作用?

【考点】程序设计可靠性。

Const只读变量可以有效克服define常量的一些弊端,如无类型安全检查。Const形参可以有效避免程序内部更改无意的更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误,所以我们要将这些可能的失误统统交给智能的编译器,这样就可以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6、Int,short,char在32位平台下各占几个字节?一个结构体含有int、short、char变量各一个,结构体占据的总内存空间多少?

【考点】跨平台移植。

嵌入式并非x86,其硬件平台具备很大的差异性,同为int在不同的架构体系下可能占据的字节数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平台也有不同的编译器,其在变量对齐方面可能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在结构体定义时如何设计成员变量的顺序以有效减少占据的内存空间,以及如何填充特定字段保证访问对齐问题,都是嵌入式系统结构体设计时应该考虑的跨平台可移植性问题

7、如何将unsigned int明确定义为一个32位类型?define和typedef有何区别?

【考点】跨平台移植。

define和typedef都可以实现变量类型重定义,但是typedef类型的指针变量可以有效去除变量定义的二义性。在嵌入式的工程项目中,通常为了保证数据类型的统一且便于跨平台移植时修改数据类型方便,通常都会单独定义一个数据类型的头文件,把所有用到的数据类型typedef成所熟悉的形式

8、有没有用过volatile?有哪些典型的适用场合?

【考点】编译优化的副作用。

通常为了提高程序运行的效率,编译器会自动进行一些优化,如将变量放在寄存器中,以减少存储器访问次数,在数据长期未变时不重新读取内存等等。但是优化有时会带来问题,如硬件寄存器、多任务共享变量、中断和主程序共享变量,优化有可能带来数据访问不一致性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些个别变量,我们需要用volatile声明告诉编译器取消优化

9、参数传递有哪些形式?寄存器和堆栈传递各有什么优缺点?

【考点】编译优化、调用性能、接口设计。

每种体系结构及对应的编译器对参数传递都有自己的规定。参数传递并非总是通过堆栈进行的,参数入栈出栈是需要耗费时间的,编译器总是尽量优化利用寄存器来传递参数,因为寄存器的访问效率要高,但当参数过多时,将放弃优化从而用栈传递参数。因此为了提高调用性能,应尽量减少参数个数,太多时可以将所有参数重新定义为一个结构体,利用结构体指针来传递参数。在函数接口设计时应考虑硬件平台和编译器的特性,以灵活定义参数形式

10、中断服务程序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中断触发方式的选择?中断处理太长怎么办?中断处理程序如何与主应用程序交互?

【考点】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嵌入式程序最大的特点是经常需要和硬件打交道,中断是接收外界输入的典型方式,通常都决定了系统运行流程,因此如何高效不丢失的处理中断是每个嵌入式程序员应考虑的问题

11、TCP/IP和OSI七层模型是如何划分的?各层的功能,这么设计有什么好处?

【考点】层次化软件设计保证可移植性。

分层模型最大的好处就是某一层变化了,只要其提供上层的接口未变,那么上层就无需做任何改动。因此只需要更改本层的实现即可。嵌入式平台因为软硬件多变性,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先前的成果,软件设计一定要遵循这种层次化模型,这样才能保证其可移植性

12、TCP和UDP的区别?各种网络互连设备都用在哪一层?如何建立链接?如何进行拥塞控制?

【考点】协议设计可靠性及缓冲区设计管理。

普华基础软件研发一体化平台 篇6

“我们给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做一体化平台,最终实现以技术作为支撑,以内容和服务实现盈利。”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华基础软件”)总经理赵晓亮告诉记者。

普华基础软件是一家于2008年10月才成立的专门面向基础软件领域的企业,尽管普华基础软件对中标软件、人大金仓数据库等公司实现了控股,但在赵晓亮的内心中并不希望普华基础软件仅仅做一家控股公司,他希望普华基础软件开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而现在这个产品终于明确,就是一体化的平台。

据赵晓亮介绍,所谓一体化平台就是普华基础软件会整合已有的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购买的一些软件,打造出一个通用的基础运营平台,也就是建立一个云计算平台。用户可以直接购买这个基础平台,在此平台上部署自己的应用。

“用户自己搭建一个云平台需要涉及多种软件,我们想通过自己的技术力量把这些软件整合到一起,这样用户就不用担心软件的整合问题了。”赵晓亮说。

赵晓亮为这个一体化平台设想了三种赢利模式: 一个为那些搭建私有云平台的用户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 第二,联合合作伙伴共同组建云计算中心,实现利润的分成; 第三,建立一个公共的云平台,吸引开发者来此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应用,然后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实现盈利。

试析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知识 篇7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知识,基础原理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和稳定的发展, 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进步做出很大的贡献, 也能够对经济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也需要更多热衷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的人才做出更多的努力与贡献, 也需要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经验, 这才是计算机的软件开发与发展重要的基础, 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活动中发挥更好更重要的作用, 逐渐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也使得计算机更加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1 计算机软件开发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计算机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虽然发展的历史不长, 但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都在利用着计算机的有利的效果和一些方面, 计算机的开发和更大的进步是现在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软件的开发与进步也是对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目前计算机也大概能按照使用者的需要执行各种需要的任务, 是计算机的核心系统CPU将电路分成两种状态通路和不通路, 并且和数学中的二进制有效地联合起来并执行使用者给的任务和命令, 要想有效地实行使用者也必须采用二进制的方法, 这是人机交流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 但是计算机也有一些缺陷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所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的计算机研究人员在原来二进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发展了和研发了高级计算机语言, 这个方法是通过英语简化语言的方式, 准确而又方便地实现了计算机器与人类的各种信息的交流, 也进一步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日常的工作。 而目前是主流的VF和VB这两种可视化的编程语言的出现, 让计算机的软件技术又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有一个里程碑, 也使得平时生活中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技术感兴趣和有着深刻了解的人也可以简单地能控和致力于这些技术的发展, 时代是进步的, 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 也由此快速而又逐步趋向简洁的发展可以看出当前的计算机软件正在朝着更加有利于人们的方向发展, 技术开发也在朝着简单有利的方向进行着, 这是目前有利的一方面, 还是需要更多的计算机研究人员们的不断努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特点

计算机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成熟, 随之而来的是软件的开发也是相当热门的门业与行类,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软件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中, 计算机的软件开发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中, 就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目前仍有特别大的发展空间, 在迎合人们生活与工作等各个方面的需要。 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在更新交替出现, 目前已经存在的计算机的软件技术也在进行着不断地更新, 因此, 也毫无疑问地可以看出来计算机软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地交替, 不间断, 有着持续性。 虽然目前有很多的计算机软件,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新的计算机的开发软件也总是在顺应着人们的要求不断出现, 也总是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发展, 而软件的创新也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的过程, 需要加以想象力并且很好的研究, 但是对于已经存在的计算机软件不应该摒弃它们的作用, 应该对其加以改革和创新, 保持持续不间断的更新, 才可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和其中的稳定性, 就比如常见的也经常利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 作为一种现在的软件系统它就会定期地隔一段时间进行更新也会对自己的不足进行系统的完善, 并且也会发布一些更新的消息可以自动进行更新, 这也是其中的优势所在, 软件的开发业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外, 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的特点也是不断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运用以及社会生活在不断更新, 计算机软件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对日常生活的需要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也是它能够独立地发展成一门学科的关键所在。 计算机软件的基础框架构架对于目前来说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对于软件设计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所以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的基础框架的构造与设计, 只有选择一个优秀的基础框架这样才能够保证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后面一些程序的编写, 系统的维护和技术的拓展有着更高的利益和方便之处。 因此在计算机的基础软件开发中和平时的活动中, 必须首先确定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框架, 确定需要的基本目标, 更有利于研究人员的开发, 也能够为后继工作的编写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便利。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必须提高软件工程中的速度。

2.2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

计算机软件的基础构架完成就需要进行一些编写工作, 对需求分析工作已经认真的完成, 就要进入最重要的环节, 对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的实际设计环节, 目前在这个过程计算机软件的研发人员最经常使用的C语言的编程, 主要是因为它是高级语言, 这种高级语言的结构性和它的基本框架都比较突出, 所以被很多编程的人员经常使用, 目前在软件编辑领域也出现了很多VF等可视化的编辑语言, 但是人们大多还是使用C语言, 也是因为软件设计的特殊性。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必须提高软件工程中的速度, 速度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基础框架的设计与利用是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 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是利用特定的逻辑关系必须对软件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定义, 而研发人员所必需遵循的特定的逻辑关系就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的基础的框架构造, 因为计算机的基本框架的构造不仅能够决定平时运用这些软件时运行的流程和运行计算机的方式流程和速度等, 还会对未来软件的维护和在发展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但是对于计算机的软件开发的基础构架不能是封闭式的, 如果是封闭式的就不会具备这些基本的扩展能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在编写程序的时候一些软件的系统的本身就比较复杂, 这就需要研究人员的共同完成, 这也造成了这个软件本身系统的庞大性, 所以有时候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 那些本身庞大的软件在进行编写操作的时候会被分割成好几个编辑模块, 在这些被分成细小模块的基础上就必须确立一个主函数, 利用这些主函数对这些细小的模块进行管理, 就比如在计算机系统软件在进行操作某个程序的时候, 主函数就会对这些分散的编辑模块进行统一的调用, 这样才能实现各个模块统一协调的工作, 使得整个系统能够完整有序地进行, 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工作效率, 加快了工作时的速度, 正是因为多人的分工合作, 才能更大地加快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工作状况。

2.3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测试与维护

对于计算机中软件系统可以说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管理系统, 计算机的系统会根据软件的系统进行各种工作。 而目前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框架基础应用最广泛的有3层: 表示层、 逻辑层、 和数据层三层结构组成的基础的构架, 在现在的基础框架中软件表示层、 逻辑层和数据层分别对应着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 逻辑关系和计算机语言区。 这样对一个软件有了基本的基础构架, 在后期进行维护的时候才能不伤害其他系统, 仍可以使其他系统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个优秀的软件技术的基础构架能够极大地提升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的效率和运行的速度。 而当前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的针对性也越来越强, 所以在后续运用方面进行运行管理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结构基础进行调用, 面对目前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形势与方向, 研究人员必须进行一定的讨论最后再根据需求者的应用设计不同的适合客户发展的方面。 这样既可以保证工作的方向性, 也可对后部计算机软件的维护发挥一些重要作用, 也可方便研究人员的设计工作。 这些软件在进行编写成功后是不能马上投入到工作的, 需要进行调试, 一些研究人员的跟随, 因为在其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漏洞。 根据各个软件的不同调试方法要利用科学的方法调试, 也有益于后期的维护工作。

3 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3.1 确立好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框架

对于一开始的确立的框架结构必须选择科学无误的框架, 才能有利于后期的一些编写的进行, 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人员必须进行准确无误的研究讨论, 最后才可以确定客户需要, 所以对于第一步的框架构造应该认真选取方案。

3.2 完善程序编写数据

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中对于程序的编写的工作, 根据第一步框架结构能够无误地进行, 编写工作的进行跟从主函数的分配才使得各个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所以确实主函数, 研究人员应该正确地讨论主函数的选用, 才能使得主函数有利的支配于编辑模块, 各个工作人员的分工才能更好地进行, 对编写工作也有很大的方便性。 因此在计算机的基础软件开发中和平时的活动中, 必须首先确定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框架, 确定需要的基本目标, 更有利于研究人员的开发, 所以说建立基本的框架基础是首要目标。 应该满足客户的要求进行软件的编写工作, 而目前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于生活的是C语言, C语言主要特点是它的结构明显的突出, 它的基础框架也是特别优秀的, 也能够为后继工作的编写提供给更多的便利。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必须提高软件工程中的速度, 速度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3 做好软件最后调试

最后就是完成后对于计算机软件的调试工作了, 软件不能立即投入到使用中, 需要进行严格的调试并认真地改正, 满足客服的需求, 在后期进行维护的时候才能不伤害其他系统, 仍可以使其他系统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个优秀的软件技术的基础构架能够极大地提升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的效率和运行的速度。 这也方便后期对这些软件漏洞的维护, 需要对大部分的数据进行研究工作, 以保证计算机软件的有效进行, 也可以防止后期漏洞的产生, 也可以加快软件自动更新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技术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中, 也大大方便了平时的生活, 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编写的过程可能有些许的复杂, 但是只要研究人员深刻的投入, 所有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金红军.规范化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 2016, (01) .

[2]董海, 叶永利.计算机软件开发的JAVA编程语言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 (01) .

[3]许葵元.浅谈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分层技术运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 (01) .

[4]林雪海, 吴小勇.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研究[J].电子制作, 2016, (Z1) .

软件基础 篇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2002) 》、信息产业部软件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2006—2007) 、联合国《国际各种经济活动工业标准分类ISIC (2002) 》 (3.1版) , 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可以分为六大领域 (如图1所示) 。

基础软件处于软件产业体系的上游, 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三个部分, 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嵌入式软件处于产业体系的中游, 是针对特定应用领域、基于某一固定的硬件平台、用来达到用户预期目标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软件、软件技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与IC设计则处于产业体系的下游, 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2002年, 微软委托麦肯锡做了一份《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该报告主张中国在软件发展道路上, 应该选择做应用外包软件而不是发展基础软件。以中科院倪光南院士为代表的学者派则认为我国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条件完全可以支撑起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是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基础软件, 在学术界和企业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二、发展基础软件的必要性

1、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

十余年前, 澳大利亚发现海军资料泄露, 其原因是Win dows95系统有“后门”;CIH病毒的作者称一个小小的软件就可以让所有使用简体中文操作系统的机器全部崩溃, 如果说这类操作系统的“后门”事件可以归结为微软无意识的产品失误和缺陷, 那么Windows 98的注册序列号, 则是悬在所有微软用户头上一把利箭, 这种公开的“后门”既然可以传送序列号, 当然还可以传送其他更多的东西。一位美国科学家称微软公司在它的Windows软件中加上秘密“后门”, 以便美国国家安全局 (NSA) 可以随意进入用户的操作系统并查看用户电脑资料。微软也承认Vista的研发得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大力帮助。微软操作系统的“后门”问题, 对国家信息和国家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 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的敏感数据的储存、处理、更新与升级都在计算机上完成, 而基于操作平台的核心技术都掌控在别国手中, 这势必会给国家经济和信息安全埋下重大的隐患。虽然从短期的成本与收益角度来看, 开发自主基础软件存在着明显的不经济性;但从信息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 自主研发的基础软件的必要性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日益凸现出来。

2、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软件的起步落后于西方软件强国将近半个世纪, 我国软件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深深打上了“低端”、“外包”的烙印。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信息化的水平, 尤其是基础软件的水平, 是衡量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 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是世界各国争夺科技制高点的关键领域。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发展基础软件作为重要的任务, 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加大投资力度,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核心关键技术, 从而提升我国基础软件的适用性。2004年, 科技部、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基础软件, 并对开发基础软件的企业在财务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

三、我国基础软件开发的进入壁垒分析

国家的大力扶持对基础软件的发展形成巨大的驱动力, 但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与国外软件强国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在基础软件发展的道路上并不平坦,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进入壁垒。

1956年, 贝恩开创性地提出进入壁垒 (Barriers to Entry) 的概念, 他将进入壁垒定义为“和潜在进入者相比, 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的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此后, 一些学者对进入壁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指出, 进入壁垒可以理解为打算进入某一产业的企业而非已有企业所必须承担的一种额外的生产成本。进入壁垒的高低, 既反映了在位企业优势的大小, 也反映了新进入企业所遇障碍的大小。与贝恩对进入壁垒所下的定义相比, 施蒂格勒对进入壁垒的阐述不但强调了在位企业的优势, 也强调了新进入企业所面临的障碍。对我国基础软件的研发而言, 进入壁垒主要表现为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现存企业的阻止行为所产生的壁垒。

1、资本量壁垒

在全球软件市场中, 美国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市场, 代表了软件技术发展的方向。以微软、IBM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软件企业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高端软件, 在研发上的高投入又促进了产品的不断更新优化, 维护了公司的垄断地位 (如表1所示) 。

(注:资料来源:美国软件杂志, 2006年。)

我国软件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软件强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而致力于发展核心技术, 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向海外发包。我国软件起步之初即定位软件外包, 对国外基础软件形成了很强的依存性。我国软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由于在软件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下游, 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资料显示, 我国50家软件上市公司中, 主营业务收入不足5亿元人民币的比例高达44% (如图2所示) 。2006年, 我国软件行业首次出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企业,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152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名列榜首。2007年, 华为又以297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蝉联冠军, 年增长率超过90%。但是, 我国软件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在7%左右, 而以高端产品为主的美国软件企业利润率高达25%。虽然近年来我国软件企业用于研发的支出逐年增加, 但仍然无法与国外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相匹敌。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和信息产业部。)

2、产品差别壁垒

产品差别壁垒理论认为,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消费者对于未知质量的产品需要付出质量信息的搜寻成本, 其评价必然低于已知质量的产品。在我国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市场, 几乎形成了国外软件一统天下的格局 (如表2所示) 。

(资料来源:互联网实验室, 2006年。)

以微软、IBM、Oracle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企业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高端软件产品, 这对于我国基础软件的研发形成了强大的产品差别化壁垒。首先, 消费者对现有品牌和已确立信誉企业的产品具有强烈的偏好。新进入企业不可能立即复制这种品牌偏好或者在位企业的信誉优势。由于我国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研发方面发展十分薄弱, 尚无法取得市场占有率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但目前我国办公软件市场的竞争格局, 可以充分地印证这一点。2006年, 互联网实验室的调查结果显示, 微软的OFFICE占据了71.22%的市场份额, 国产办公软件的占有率不足30%, 其中金山WPS以14.08%的占有率在国产软件中脱颖而出, 但与微软的强势OFFICE相比, 仍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其次, 专利给予在位企业生产专利产品的合法垄断权。微软、IBM、Oracle等软件巨头掌握了高端的核心技术和绝大部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 新进入企业为了避免专利争端, 必须寻求全新的解决方案, 其代价往往是更长的开发周期和更高的开发成本, 这对于我国基础软件的研发来说无疑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在位企业的阻止进入壁垒

色罗泼在1979年根据产生途径的不同把进入壁垒划分为两种类型, 即“无意 (innocent) ”进入壁垒和“策略性的 (strategic) ”进入壁垒。无意的进入壁垒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决策时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附带效应, 而不是针对潜在进入企业的行为结果。策略性的进入壁垒则是被在位企业故意操纵的、有意针对潜在进入企业的行为。以上探讨的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属于无意的进入壁垒, 而在位企业对新进企业的阻止行为则可以归结为“策略性进入壁垒”。

从世界软件产业格局的分布来看, 美国占据着产业链的上游, 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领域形成绝对的垄断。软件产业链的中游业务为嵌入式软件开发, 主要代表性国家包括爱尔兰和日本, 他们可以回溯影响上游规则的制定;产业链的下游业务以应用类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为主,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这一层面上。2002年麦肯锡集团公布了《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认为中国不适合进行基础软件的开发, 这一论断被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是美国的“阴谋”, 其目的是维持目前软件产业的格局, 维护美国在产业链上游的地位, 保证其持续从基础软件领域获得超额利润。作为一个软件需求大国, 我国对基础软件的开发将影响到世界软件业的竞争格局, 这势必会遭到行业内现有企业的阻止。在位企业通常会把利润率限制到相当于进入壁垒高度的程度, 并相应地采取一些阻止进入的行动, 如一次性降低价格, 从而提高新进企业的壁垒。

四、我国基础软件的发展对策

1、借鉴和应用开源软件

我国基础软件的发展刚刚起步, 完全的独立创新意味着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为基础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其突出优点是源代码开放、免费修改, 同时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和外部性特点, 打破了IBM、Microsoft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的格局。因此, 我们应该以Linux操作系统为突破口, 通过借鉴创新完成自主基础软件的开发。

2、加强政府采购

在国外产品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发展自主创新的基础软件, 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推动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 提升软件创新能力, 必须加大政府的杠杆作用, 通过政府采购加强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为本国软件发展创造空间。

3、推动软件企业联盟与合作

基础软件的开发对于软件企业人数的规模有较高的要求。2006年, 互联网实验室对125家重点国软件企业的员工人数进行了调查, 10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19家, 占15%。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软件企业的规模普遍在千人以上, 超过万人的软件企业也有相当的比例。针对我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状况, 应通过并购、兼并、项目合作等方式推动企业联盟的发展, 达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作用, 为大型的基础软件开发提供必备的条件。

4、重视软件人才的战略规划

软件产业具有高度知识密集型的特点,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基础软件的发展对高级设计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开发人员的需求大幅提高。针对我国目前高层次软件人才供应不足的情况, 应加强软件人才的战略规划, 大力推进定单式培养模式, 为基础软件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摘要:是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 是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本文从战略层面探讨了我国发展基础软件的必要性, 并对影响我国基础软件发展的进入壁垒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关键词:基础软件,进入壁垒

参考文献

[1]王中平:软件产业理论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杨公仆: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软件基础 篇9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基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复杂度

1 算法的概述

1.1 算法两要素

算法主要包括两部分:信息的处理操作和信息处理方式的操作结构, 对信息的处理操作一般包括逻辑符号、数学计算、信息传递和信息对比, 操作结构可以指引指令有序进行, 通常用流程图来描述。

1.2 算法的主要特征

有限指令的主要部分就是算法, 有限指令能够明确处理问题的步骤。面对问题, 算法能够对各种定值指令进行预算处理, 通过运算传达最后的计算结果。算法的特点主要为:指令的数量必须有限;指令不能超出计算机的能力范围;被处理的对象不受指令影响, 对象数量不影响指令, 必须要有至少一个传递末端。

1.3 算法表示方法

目前编译算法一般都用符号和文字来进行, 主要包括程序图、C语言、PAD图, 一般性文字等。C语言和一般性文字能够具体详细的描述算法, 其他方法描述算法是大致内容并进行作图, 更加直观的表达, 便于学习理解。

1.4 常用的算法

常用的算法主要包括枚举法、迭代法、递推和递归法。枚举法内容是指通过信息特点对运行结果的可能区域进行估计, 然后利用一些方法手段检查各个结果, 直到所有结果都符合。在验证过程中, 验证对象如果满足算法要求, 这个验证对象就是最终计算机传递的结果, 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对象, 那么算法就无解。迭代法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方法, 可以把麻烦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迭代式子, 通过循环这个步骤, 达到由繁化简并最终得出答案的目的, 该法适合非数值类问题的计算。递推法和递归法是主要的算法制定编写法, 都通过运用特殊公式逐项推导而来的。

2 算法设计要求

算法像语言一样, 是计算机和人类沟通时的语言, 通过算法, 人们不仅可以跟计算机进行交流, 还可以按照指令执行任务。因此所有的指令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行为准则, 算法的设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具有正确性

设计者编译指令时必须要按照算法的规则来进行, 从而保证人和计算机正确的交流, 保证计算机执行好任务。正确性中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语法错误的出现, 从而能够为正确答案的得出做好准备。

2.2 具有可读性

算法具有可持续性, 是指算法总体思路容易让人理解, 是想一下, 一个非常混乱的算法, 即使再聪明的人也很难明白算法原理的, 更不用说得出计算机答案。

2.3 具有稳定性

就像机械设备似的, 如果工作状态不稳定, 那么就会很容易出现难懂奇怪的问题, 算法如果不够稳定, 计算机在正常运行的时候, 也会很容易出现错误。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乱码, 就会让人感觉像是算法存在严重问题。

2.4 具有高效低耗的性能

计算机性能的好坏取决于内部的器件好坏, 算法也是这样的。好算法可以用最低能耗最短时间来得出答案, 计算机内部的工作原理可以决定这些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存储大小和运算速度的联系。

3 算法复杂度的分析

算法复杂度决定了一个算法执行并得出结果需要的总时间, 设计者通常是根据算法复杂度来判断对算法的总效率来进行判断的, 这是因为时间的消耗和算法需要的内存情况是直接联系挂钩的。评判者主要是依据运行的时长以及内存的消耗来进行判断的。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运行时长以及内存消耗:

3.1 运行的时长

通常来讲设计者不是依据算法的总运行时间来衡量时间长短的, 这是因为计算机仍然是算法正常运行的载体, 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跟许多因素有关, 例如计算机的运行环境、计算机内部使用损耗等。因此, 同一种算法在不同的计算机运行载体上运行的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一般来说, 计算机运行时长的大小不是衡量算法效率的一种标准, 而是判断算法运行时间损耗的一项指标,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判算法运行的好坏。

3.2 内存的消耗

计算机运行算法, 会暂时占用相关的空间, 被占用的空间大小尺度就是常说的内存消耗, 内存消耗与相关的函数紧密联系。内存消耗主要内容是传入和传出信息占用的内存、算法在运行过程中暂时占用的内存等。传入和传出信息占用的内存跟需要解决处理的问题是相关的, 不会因算法变化而变化;算法运行中暂时占用的内存大小是由算法来决定的, 不同的算法需要不同的内存, 因此, 比较好的算法需要的内存也比较少, 这也是内存消耗成为评判算法好坏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邓龙.计算机软件基础数据结构算法[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2 (6) .

[2]李毅波.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南大学, 2012.

[3]曹林, 缪旻, 樊文波.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4) .

软件基础 篇10

1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概况

1.1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概况

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 使得人机交互效益得到不断展现, 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尝试以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式, 实现自身运营模式的信息化转变, 由此以对应需求为基础的软件开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开发具备以下的特点:持续性特点, 就是软件开发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完善过程, 在计算机逻辑基础上, 计算机软件的缺陷是一直存在的, 只有不断的采取措施去修正, 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计算机软件的性能;针对性比较强, 往往都是针对于某一行业或者领域而开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 其开发工作的目的性更强, 对于效益的追求也是更加强烈的。

1.2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 使用量比较多的基础架构, 就是三层结构体系, 其分别可以归结为:其一, 表示层;其二, 逻辑层;其三, 数据层。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基础上, 可以使得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展现出良好的性能, 使得逻辑关系和计算机语言之间得以分离, 这样在后期维护和修改的时候, 单独的对人机交互模式进行调整, 就可以使得软件开发的节奏变得更加快捷。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 对于软件性能的最大化发挥, 对于软件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质量提升而言, 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2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

2.1 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需求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开发设计怎样的软件, 都需要在明确开发目的的基础上进行, 也就是需要对于软件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不同的企业, 归属的领域不同, 所需要展现的功能也是很有差异性的, 此时企业都会提出对应的软件开发需求。在此过程中, 计算机软件开发者与信息企业之间会展开大量的协商工作, 对于软件的功能进行分析, 结合企业业务运行特点, 实现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案的敲定。为了做好需求分析方面的工作, 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软件企业与需求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 保证在软件需求分析的过程中, 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组织的业务特点和规律, 保证软件开发需求能够更加明确。

2.2 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编写的角度来看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需求分析结果得出之后, 就需要进行实际的软件编写工作,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多数使用的是C语言, 这种语言的特点为:语言结构结构比较好, 编写操作比较快捷, 是当前程序员使用频率比较多的语言模式。在实际的软件编写的过程中, 会依照对应的功能划分, 实现不同模块的敲定, 保证不同模块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功能, 此时需要建立对应的函数模式, 使用这样的主函数对于各个模块进行调节和改善, 这样可以保证结构能够更好的维护。当前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 都是有多个程序员来共同完成的, 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证软件编写工作的高效性。

2.3 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测试的角度来看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编写工作完成之后, 就需要对于软件的不同功能实现测试, 实现对于软件测试阶段的管理和控制, 是保证软件性能发挥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将对应计算机软件投入使用之前必然要进行的工作。在此过程中, 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输入特定的参数, 对于软件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 验差运行情况与理论情况之间差异性;其二, 使用白盒子和黑盒子的方式去进行测试, 同样对于软件测试的效果进行记录, 由此实现实际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三, 除了测试工作之外, 还应该做好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定期对于软件的性能发挥进行检查, 并且推出全新的版本, 进而实现软件自身的修复, 这样可以使得其自身的性能得到全面提升。

3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选择的基本原则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选择, 关系到计算机软件效能的发挥, 牵涉到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在选择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时候, 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树立软件设计目标意识,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不同的基础框架进行选择;其二, 使用先进的逻辑语言和编程技术, 对于计算机软件架构进行合理的编写和操作, 由此才能够保证基础架构开发工作的高效性;其三, 依照软件目标功能和结构选择之间的关系分析, 选择合适的结构, 进而使得软件开发行为朝着有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四, 注重计算机软件开发团队的塑造, 处理好不同模板开发之间的关系, 保证计算机软件基础结构选择得更加科学和合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并不简单, 其中不仅仅涉及到专业领域的知识, 还关注到计算机软件基础结构的原理, 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够保证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工作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原理的运用实践来看, 其基础架构选择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 此时就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来改善和调整, 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将会展现出更加大的效能。

摘要: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受众不断增加, 当然计算机软件开发也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律, 依照其基础架构原理来进行操作, 才能够保证计算机软件开发朝着有效性的方向发展。且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过程, 就是在逻辑关系的引导下, 实现软件内容的重新确定, 进而形成对应的基础架构, 这是软件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甚至会影响到后期软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由此积极探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 是很有必要的。文章由此入手, 积极探究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概况, 进而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原理,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林雪海, 吴小勇.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研究[J].电子制作, 2016 (Z1) :65-66.

[2]吴丽影.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J].电子制作, 2015 (06) :69-70.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性。本课程有如下三个难点。

(1)该课程的内容多、跨度大、学生把握重点有些困难。

(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内容综合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知识和理解程度有所差别,授课中比较难掌握。

(3)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以上难点问题,本人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在授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要求出发,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

问题

(1)目前,大多数老师采用常规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接受状态,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启发式教学没有充分运用。

(2)有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往往较低教学难度,大部分时间讲授基本概念,而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较深的知识只是点到为止或者避而不谈。导致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只会背诵几个基本概念,并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很多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更没有了解软件是如何管理计算机全部资源的。

(3)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课在机房内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教师只是把实验目的、具体程序、程序实现的功能等内容介绍给学生,学生直接输入程序代码,然后获取实验数据,验证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只是机械的进行程序录入,不用独立思考,所以不能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调试,

2 课程教学改革

(1)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和发展,教学过程实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信息交流,从而达到知识与兴趣共存,进而实现教学共赢。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

在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尤其是讲解新知识时,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进行思考;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概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引导的课程教学,能为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学生带着多个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任务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进行学习,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枯燥的概念,以及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教学内容。

(3)注重实践环节

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实践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它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课的练习领会理论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在上机的指导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程序调试的基本技巧,还要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对实践环节中的软件设计从“给定题目”—“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程序实现”—“运行调试”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启发。使学生掌握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知道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 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文针对该课程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被娜.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帝伊,马孝义,辛全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9,22(2):68-69.

软件基础 篇12

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的稳定发展,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软件更新和创新支持,是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的基础构架进行原理分析,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进行普遍性的认识和探究,能够帮助计算机软件设计人员认识到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普遍特点,对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中有更好的发挥。

1 计算机软件开发简述

1.1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概念

计算机软件是在计算机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出现的一种计算机组成部分,在最初的计算机应用活动中因为计算机能力的单一、设计目的的单一,是不需要软件系统的,要将计算机应用到哪一个领域就专门设计一款计算机,但是随着计算机性能和人机交互能力的提升,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计算机的应用数量也极大的增长,再进行那种专门设计的计算机应用是极为不智的行为,所以为了满足计算机的不同应用需求,计算机的硬件部分开始和软件部分发生分离,计算机硬件系统就是计算机的能力实现部分,至于相应的计算机能力应用部分则针对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并可以由使用者选择性的安装,这样一来计算机系统在不同应用领域的适应性就有了极大的提升,也直接导致了当前计算机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活动中,软件开发可以分为两种开发概念,一种是先进行软件的开发,在软件开发工作完成之后再为软件的应用寻找市场,这种软件开发模式在一些娱乐软件的开发活动中比较常见。另一种软件开发模式是针对计算机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软件开发工作的软件开发模式。

1.2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特点

可以说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和计算机技术一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仍然不断出现,已经存在的软件自身也在不断的维护更新,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持续性,当前市面上的计算机软件已经相当多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会有新的软件应用需求出现,所以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且已经成型的常用计算机软件系统也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例如我们的计算机系统中常见的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一种软件系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布最新的补丁对自身的系统进行完善。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另一特点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的,那就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的针对性,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专业化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追求的目标,所以在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软件设计的专业性也开始成为软件设计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1.3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发展

在计算机出现以后,为将计算机优秀的计算能力进行有效的利用,使用者与计算机系统的信息交互成为计算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计算机之所以能够按照使用者的要求执行各种任务,是因为计算机系统的CUP将电路的通与不通两种状态和数学中的二进制有效的联系起来,使用者要想让计算机系统明白自己的指令,就必须通过二进制数字下达命令,这种命令是极为复杂的在人机交互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所以计算机软件研究人员在其基础上研发了高级计算机语言,通过英语简化语言的方式,来实现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当前主流的VF和VB两种可视化编程语言的出现,使得很多对计算机软件设计没有深刻认识的人,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软件设计。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软件开发正向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

2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基础构架原理分析

2.1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基础构架的需求分析

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针对性越来越强,所以在软件开发活动开始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软件需求分析,尤其是在面对企业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时,因为企业的运行管理都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的,所以相应的软件技术需求也会比较特殊,面对这样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形势,软件设计公司要对企业的软件功能需求进行细致的了解,明确了企业的软件应用需求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软件开发工作,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工作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一旦软件设计公司对企业主体的软件功能需求有理解上的错误,就会导致软件设计工作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导致软件设计工作失败。

所以在软件设计工作中设计公司和需求企业要排出专人对软件的设计需求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要对软件设计上的一些专业问题对企业代表进行详细的解释,保证在软件功能上不会出现分歧和误解,保证软件设计工作的方向性。同时在软件设计公司内部,软件需求的分析人员和软件设计人员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当前很多软件设计公司的需求分析人员都是将用户的设计需求记录下来,直接交给软件的开发人员,开发人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软件进行开发工作,所以很难保证软件开发的正确方向性,经常会出现开发人员理解错误的现象。

2.2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基础购机的编写工作

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工作完成之后,就要进入到软件系统的实际设计环节了,在这一环节中软件设计人员使用最多的设计语言是C语言,由于这种软件设计的高级语言结构性和基础架构比较好,因此被很多程序编辑人员采用,虽然软件编辑领域出现了VF等可视化的编辑语言,但是由于软件设计工作的特殊性,软件编辑人员还是愿意使用C语言进行软件系统的编辑。在实际的软件编辑工作中,由于一些软件系统的功能过于复杂,造成了软件系统本身的庞体性,大量的数据编辑工作由一个编辑人员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实际的软件编辑工作中,被编辑软件常常会按照逻辑顺序被分为几个模块,然后在这些模块的之上建立一个主函数对模块进行管理,在软件系统要实现某项功能时,主函数就会对不同的软件系统模块进行调用,以实现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这种软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也极大的提高了软件设计工作的效率,软件系统的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的程序设计人员来分别进行设计,这种多个工作面同时开展设计的工作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软件设计工作的效率。

2.3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基础构架的测试和维护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系统,计算机系统会根据软件系统的要求进行各种动作,所以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设计完成之后是不能马上投入应用的,因为新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漏洞,会在运行中严重危害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在新的软件系统设计完成之后,要进行科学系统的测试,传统的测试方法是对软件系统进行指定数据的输入,对计算机软件系统运行之后产生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如果结果和设计结果相同那么就可以认定计算机软件系统是正确、完整的,但是这种数据输入的测试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输入的测试数据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数据。在这种测试形势下,测试软件的开发成为软件系统测试的必要环节,测试软件能够模拟软件系统在正常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数据现象,对软件系统面对各种极端情况的反应能够进行可量化的测试。

同时软件系统在完成设计投入应用之后,因为应用企业的需求变化和应用环境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应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软件设计企业要进行针对性的定期维护,通过系统更新和补丁的形式对软件系统的运行进行维护。

3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构架选择

3.1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基础构架的重要性

基础架构的设计,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的核心内容,由于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就是将计算机语言利用特定的逻辑进行组合,从而达到能够执行一定任务的能力。所以在计算机软件设计活动中,对软件的基础构架设计就是对计算机软件系统逻辑的设计,是计算机系统能够合理运行的关键,当前的计算机软件设计活动应用最多的基础结构是三层结构体,通过表示层、逻辑层、数据层三个层面进行软件的设计开发,在实际的软件开发活动中,可以将这三个区域进行分开设计,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维护活动中,也可以对三个区域进行分别维护,极大的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3.2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基础构架的选择

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中,软件的基础架构对软件性能和可维护性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在软件设计活动中要对基础构架进行慎重的选择。这一选择一定要跟根据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特点进行选择,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出发,结合软件系统功能实现的特点,对现有的基础结构原理进行分析,最后选择或者针对性的开发一个最佳的基础架构。

4 结论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活动中,一定要从软件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结合软件设计的应用特点,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基础构架进行慎重的选择,保证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推广普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开始受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一种时代性鲜明的时代技术,其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当前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社会经济要想保证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支持下保持发展的速度,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构建原理进行探究总结是一种必然。

上一篇:脊髓损伤性截瘫下一篇:课程教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