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2024-10-22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共6篇)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篇1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充分说明其排水防涝规划的不完善,为此,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要求各城市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同时,为更好地指导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编制,住建部也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2006)》进行了修编,提高了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明确了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取消了折减系数m并引用了模型计算等有关内容。

郧县老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上游的山地城市,占地面积8km2, 老城区由北部黑石山向南部汉江河谷倾斜,汉江于老城区南部流入丹江口水库,江水绕老城区7km,占十堰市境内汉江总长的63%,因此,郧县被誉为丹江口水库的“坝上第一县”。老城区现状道路高程在170~230m之间,道路坡度变化较大,从现状城市道路竖向及场地高程分析,整体来说老城区地形具备较好的排水条件。但是,由于区域内存在多处低洼地带,加上现有排水管道设计重现期普遍低于规范要求的2~3a一遇、现状雨水排出口低于汉江洪水水位,造成汛期江水上涨对雨水管道产生顶托作用等问题,导致区域暴雨内涝灾害频发。为确保排涝规划的合理性,本次研究采用现场数据收集调查分析与水动力学计算软件构建模型模拟计算对老城区现状进行评估,指导排水防涝规划的编制。

1排水管网现状综述

老城区位于县域中部,现状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雨污水均采用重力流方式,现状各类排水管渠总长约为68.5km, 各类管渠长度见表1,附属设施数量见表2。

m

老城区现状排水管道管径普遍偏小,部分管段老化破损严重,导致雨污水渗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时,由于老城区建设缺乏规划,大量房屋建于现状排水管道上方,管网改造难度大。

2技术路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为在确保中线工程受水区用水安全的前提下解决老城区内涝问题,此次排涝规划以湖北郧县老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动力学计算软件构建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模拟计算,并以收集的研究区域内涝数据分析结果对模型进行率定,确保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再运用率定后的模型模拟研究区域现状积水情况,针对模拟结果制定规划改造方案,并用模型进行检验,得到最终的较为合理的规划方案。本次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

3 MIKE FLOOD模型模拟计算

3.1计算原理

运用MIKE FLOOD软件,根据地形情况构建城市二维积水淹没计算模型,并与一维的城市管道、河道模型进行耦合[1]。

MIKE FLOOD的计算原理依据的是描述水流运动的二维非恒定流方程组,共包括3个方程,分别是:水流连续方程、水流沿x方向的动量方程及沿y方向的动量方程。

式中:t为时间,s;n为曼宁糙率系数;x、y为直角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m;μ、v为x、y方向的流速分量,m/s;z、h为(x,y)处的水位和水深,方向的水流运动阻力[2]。

MIKE FLOOD软件将该方程组离散化后进行数值求解, 即可计算出研究区域内在(x,y)处不同时刻的水位z、水深h以及流速μ、v。进而实现积水淹没模拟计算结果的可视化。

3.2计算条件

模型模拟计算范围为湖北郧县老城区,地形采用2014年测绘的地形资料,管网数据采用2014年地下管线普查数据。 研究区域范围见图2。

依据2014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郧县城区的内涝防治设计标准取20a一遇,由于老城区现有降雨资料无法满足年限要求,故本次模拟基于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运用芝加哥雨型生成器分别求得短、长历时降雨时程分配,用于区域内现状排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与内涝风险评估。

3.3计算结果

3.3.1研究区域现状雨水管网、合流管网排水能力评估结果

利用MIKE FLOOD软件构建模型,分别在重现期为1、2、 3、5a一遇2h降雨情景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以管道设计重现期表示,如表3。

由表3可知,区域内53%的雨水管道、合流管道设计重现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要求的2 ~3a一遇,急需改造。

3.3.2研究区域内涝风险评估

(1)模型率定。利用研究区域现状易涝点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现状19个积水区均能在模型中对应的位置得到反映(见图3),且模型模拟结果中,这19个积水区面积与现场测量面积基本相同(见表4),说明模型基本反映了研究区域各易涝点的积水情况。可利用率定后的模型进行研究区域排水防涝规划方案的计算和比较[3]。

hm2

(2)内涝风险评估结果。运用率定后的模型对研究区域现状进行内涝风险评估,并根据模拟结果进行风险评价,从而确定内涝直接或间接风险的范围,进行等级划分,并通过图示反映各风险等级的空间范围。结果如图3(b)显示:在20a一遇24h降雨情境下,根据模拟结果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得出:内涝高风险区存在17处,其中几处更是位于小学、党校、法庭等人口密集处; 中风险区存在9处,各等级风险区对应的面积如表5。

km2

4方案计算分析

4.1排涝方案

基于模拟计算结果,制订方案时,应该在尽量不改变原有雨水管道和河道排水能力的情况下,主要采用调整地区的竖向高程、修建调蓄池、雨水花园等工程措施,并对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直到积水深度和时间满足最新的排水防涝标准[1]。

4.1.1基本规划方案

研究区域目前没有针对北部黑石山山洪的预防措施,导致降雨时山洪进入老城区,因此,首先结合模拟结果,制定黑石山防洪方案,设置截洪沟将山洪直接排至汉江,阻止山洪进入城区;其次,根据研究区域排水管道排水能力评估结果(表3),对现状合流管、雨水管管径等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造,将部分现状合流管改为雨水管道;最后,分别对各个内涝风险区域进行积水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应将低冲击开发理念积极运用至方案中,在解决洪涝灾害的同时,达到治理面源污染、补充地下水等目的。

4.1.2低冲击开发设施(LID)

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规范要求的改建后的径流量不超过原有径流量。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4,5]。此次研究充分结合研究区域地势地貌、 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按照规范要求,以综合径流系数与径流量作为控制指标,从低冲击开发理念出发,倡导蓄排结合,在研究区域内合适的位置结合城市绿地、公园、广场等安排市政蓄涝区对雨水进行调蓄。提高雨水系统排水标准,同时降低排水系统投入。

4.1.3雨水调蓄池容积的确定

(1)SWMM软件介绍。美国环境保护局的雨洪管理模型(SWMM)是一个综合性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完整的城市降雨径流过程,包括地面径流和排水系统中的水流和雨洪调蓄过程,可以显示系统内和受纳水体中各点的水流和水质状况[6]。

利用SWMM模型,对排涝方案进行径流模拟演算,基于先前得到的研究区域降雨过程线,得出研究区域排涝标准下的雨水调蓄池容积和排涝泵站规模的对应关系。

(2)雨水调蓄池计算结果。结合调蓄水体设置排涝泵站, 主要是收集研究区域5、7、8分区雨水(见图4),为降低系统投入,减少泵站建设规模,结合规划用地布局,通过设置相应的雨水调蓄池收集并调节上游雨水,削减雨水峰值,最终合理控制抽排泵站容量。

通过SWMM雨洪管理模型对5、7、8分区进行径流模拟演算后,以雨水调蓄池所在地块面积为调蓄池占地面积上限,确定一个调蓄池容积,再结合设计流量过程线[见图4(b)],通过假定排涝泵站设计流量逐步试算推求,直到得到与已知调蓄池容积数值相等的围合面积值时,所得到的排涝泵站抽排过程线与流量过程线交点的纵坐标值即为所求排涝泵站设计流量,此方法能从排涝泵站规模和调蓄池容积的对应关系中,通过多次试算,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泵站流量与调蓄池容积值,从而保证工程投资较少。

4.2排涝方案计算结果

采用已经率定的MIKE FLOOD水动力学计算模型,对上述排涝方案进行模拟计算,以指导方案的优化,直至方案的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最终的方案模拟结果见图5。

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大部分地区没有积水,仅局部区域有短暂积水,且每条道路至少有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局部修订版)要求,由此得出,此方案能够较好地解决老城区内涝灾害问题。

5结语

在最新的排水防涝标准的指导下,运用MIKE FLOOD水动力学计算模型对研究区域降雨到排涝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指导研究区域排涝方案,同时结合SWMM软件模拟计算了雨水调蓄池的容积。

(1)研究采用模型对研究区域现状进行模拟评估,评估结果与现状基本相同,说明研究采用的MIKE FLOOD水动力学计算模型对老城区的现状管网评估、内涝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LID可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应充分结合研究区域场地条件,积极推广建设LID系统,建立绿色雨水设施。

(3)SWMM模型模拟试算法能够在有效地计算出雨水调蓄池容积与排涝泵站的设计流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试算, 得出投资最小时所对应的调蓄池容积与排涝泵站设计流量。

参考文献

[1]王军,马洪涛.城市排涝规划有关问题探讨[J].给水排水,2014,40(3):9-12.

[2]韩敏,赵耀.基于MIKE FLOOD和ArcObjects的洪水淹没模拟及可视化[C]∥中国控制会议,2008:319-323.

[3]唐造造,董志,刘树峰,等.广州市荔湾区河涌整治排涝方案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4):164-167.

[4]Coffman L S.Low Impact Development creating a storm of controversy[J].Water Resources Impact,2001,3(6):7-9.

[5]王峰,俞绍武,胡爱兵,等.《中山市中心城区低冲击开发规划》研究与探讨[J].给水排水,2014,40(12):30-34.

[6]宋琨,刘满,范跃华,等.关于城市排涝调蓄计算合理性的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10):125-127.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篇2

引言

降水是再平凡不过的自然现象,但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降雨越来越频繁,一些由于频繁降雨引起的内涝现象越来越多,可以说强降水给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带来压力,甚至超过排水管网的承受能力,逐渐的,降水形成积水,积水形成内涝,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内涝后水污染会更严重,这是因为积水得不到处理导致更多的污水进入河道湖泊等地,还有在降水过程中,大气内的污染物随雨水落到各处,这为我国的排水管网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

一、内涝成因

首先与城市地面性质或径流变化有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使我们的城市更多高楼大厦拨地而起,路面铺的更平坦,土地本身的渗水能力被削弱,大自然的水循环系统也起不了作用。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地面雨水的径流系数增大,径流量很容易发生变化,这样地下排水管网成为唯一的主要接受口,污水通过排水管网收集,可一旦雨量过大,超过管网负荷就会出现内涝。

其次与城市气候有关。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我们的活动相对密集,城市地貌会因为改造发生变化,城市气候与生态都随之发生改变,这里我们常说的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浑浊岛效应循环交替,城市开始频发降雨,且很难停下来,灾害不断叠加放大,内涝极易形成。

再次排水管网落后。城市在发展变换,排水管网的规划和建设却相对落后,这里要提及新城区与旧城区的矛盾问题,往往老城区在排水管网的规划上相对传统,都是雨水与污水合流排放的,新城区会将二者分开,但在新旧结合处管网却无法结合,因为老城区管网设施早已无法与新城区系统连接,进而呈现了彼此独立的尴尬,待到强降雨时,老城区极易出现积水,内涝也是常有的。

最后排水管网内部存在问题。在城市内涝调查中我们发现,雨天城市垃圾很有可能随着水流冲进排水管网,这时容易造成堵塞,还有一部分排水管网因地势原因,管道坡度较小,在强降雨时,以至于水流在附近无法正常流入,形成排水检查井处淤流,久而久之垃圾聚集,一旦冲入排水口也有可能造成堵塞,非常不实用。从另一方面看,排水速度慢了,势必提升了内涝的.可能性。

二、城市防涝与排水管网的关系

城市排水管网是市政基础设施,是保护我们平安生活的系统。排水设施平时连接着泵站、沟渠等,是城市排水的重要组成,一旦出现问题,城市极易内涝。另外,城市排水管网是个大工程,对于它的检验、规划、考察、设计等不能出现一丝纰漏,因为它工程规模大、涉及到的投资较多,施工一次的难度相对较强,而且需要很长的工期,是政府的大行动,因此规划设计最好一次到位。

对于排水管网优化设计是必要的。市政管网是市政建设的组成部分,它的投资占整个排水系统的一大半,随着城市发展,排水管网的普及不断扩大,问题也开始衍生,为了增强排水管网的负载能力,尽量减少城市的内涝灾害,必须加强对排水管网的建设,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三、我国排水管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理念落后

目前我们对于排水管网处理内涝始终保持一个观念,就是最短路径与最快速度,这就将城市排水防涝当成了简单的排放雨水的项目,不重视雨水的下渗等自然循环系统的恢复,始终将压力放置在排水管网上,另一方面我国的排水管网标准不高,对于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对内涝没有防治设计。

2、设计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排水管网设计还是以19世纪推理公式为基础,对于小面积基础是可以处理的,而且还要水流平缓,当积水面积变大,水流湍急时,公式推理会失真,洪峰值计算不准确,降水流量变化也不好掌握,这样的排水管网对于防涝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3、设计标准低

目前我国的排水系统标准为一年一遇或三年一遇。该标准沿用了许多年,没有及时随着城市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政道路附近的地块被占用,这对雨水排放产生影响,水浸街的现象时有发生,当雨季来临时,经常会出现内涝,甚至造成人员死亡的事件。

4、雨水利用率低

市政排水中,排水管网的压力最大,城市水循环系统使用率很弱,这与我们设计的排水管网有一定关系,没有考虑到设计储存雨水的空间,也没有为雨水流通设计通道,排水管网的压力增大了,水量超过管网过流能力后,内涝也就出现了。

5、细节设计不合理

在管网系统设计过程中,许多人为因素显得很不合理,比如在调研没有完成的情况下,用错误的数据做设计参数,最终导致管径不合适,或者坡度设计不合理,再或者没有预留管线过街,不合理的设计为未来管网运行埋下安全隐患,甚至在暴雨来临时,形成内涝。

四、排水管网优化设计

我们这里要优化设计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两项,一为排水管渠,一为污水管网。在平面布置确定的基础上对其实施优化设计。目前国际上相对较好的优化设计方法有:

1、两相优化法

此方法以流速约束条件为基础,选出流速最合理的设计,倘若流速提升需要根据步长提升,在根据确定的流速确定流量进而进行最优充满度和管径的选取,最后计算出最优坡度。

2、遗传算法

在我们进行市政排水管网优化设计时,采取任何方法都要遵从设计规范,以最低的经济投入为基准。遗传算法是一种编码处理,即对涉及到的参数都进行编码作业,再针对目标函数做转换,最后进行生物进化过程的模仿,不断接近目标函数。

3、非线性规划法与线性规划法

前者有利于适用目标函数及变量,有利于实现对管径及埋深的最优化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对目标函数与相关约束条件都有一定的限制,而后者即线性规划法则恰恰相反,它能用一级泰勒公式代替线性规划,它的缺点是将管径变成了变量,并且需要很长的准备期。

4、动态规划法

目前动态规划法在我国较为常用,它是将观望设计作为一个过程,进而对过程进行合理的划分,再开始进行优化设计工作。动态规划法将节点埋深作为变量,通过坡度进行全面搜索,该方法可以直接用标准管径,这是它的优势,但由于它要求的状态点间埋深间隔比较小,致使存储量和实践间隔提升,基于它的迭代过程使其局限性提升。当管径成为变量时,存储及计算速度方面形成优势,衍生管径法,这种方法使计算精度得到优化。

5、坡度优化

满管流或非满管流排水管网中,管段节点水位高程是一样的,这里可以将之归纳为能量连续着的排水设计段,倘若将造价的最小值作为目标函数,输水量用设计管网起始点水位差最大值即可,这时最大的约束就是设计规范,可以构建坡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求得最经济的坡度。

五、结束语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篇3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已经成了人类文明的一个象征,同时也是我们生存的一个核心载体,现在我国正处在城市发展的转型时期,生态城市以及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潜藏的问题也慢慢的开始暴露了出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暴雨频发,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一度瘫痪,多数的城市都受到了影响,由于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故此城市的排水防涝问题已经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1 我国城市内涝的现状及其原因

城市的内涝概念是说在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中出现的排水问题受阻而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的城市积水严重的现象。发生内涝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的的排水防涝系统的不完善,其次就是天气的主观因素。

在天气影响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常常遭到暴雨的袭击,造成了严重的内涝灾害,在重庆、北京、武汉、深圳、成都、南昌等各城市,都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内涝的情况。例如成都,在2011年夏季的时候受到了暴雨的严重袭击,造成了六座下穿人行隧道发生了积水问题,40多个路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水问题,八个地下停车库遭到了严重的积水,350多辆汽车被暴雨积水淹没;而我国的首都北京也在2004年、2007年、2011年、2012年的夏季遭遇到了暴雨的袭击,造成了很多区域都发生了内涝问题;在2012年夏季的一场暴雨中,由于内涝造成的人员死亡达到了近80人,直接对人们的生命带来了严重迫害,暴雨所到之处一片汪洋,交通也陷入了瘫痪状态。在一次对我国300多个的城市调查中得到数据显示,在2008~2010年这三年期间,有63%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内涝问题,在这三年间内涝次数发生三次以上的城市占有137个之多,几乎成了在大雨期间各个城市的通病,这对我国的城市形象以及城市排水防涝排水系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

2 对于规范我国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在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的认识上不够充分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国对于在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的认识还不够,主要是依靠着传统的一些排水理念和方法,设计标准也没有立足于长期的发展,对于暴雨袭击造成的城市内涝问题在防控策略上还处于相当薄弱的环节,在2011年我国对于城市的内涝问题修订了《室外排水规范》的管理办法,对城市的内涝所具有的定义是由于连续的降水或者是强降水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而发生的积水灾害问题。与此同时还应要求那些有条件的城镇对排水的系统进行规范建设以及防涝的标准。以上对《室外排水规范》中内涝以及相关的内容所做的阐释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发生内涝的原因上归结于降水量的范畴上,对于实际的多重因素并没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这样就很难长期的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有效地控制。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对于城市的防涝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当下我国在大型的排水系统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

2.2 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缺陷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间的联系也在不断的加强。全球气候变化,暴雨频发对于我国而言在城市的排水系统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热岛效应的不断加剧以及自然天气的影响,降水给各大城市在排水防涝上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下面以苏州为例进行说明:在苏州每年夏季都会经历两三场大范围的暴雨袭击。比如在2007年的时候,工业园区的降雨量超过了200ml,2009年的时候一场强降雨达到了300多毫升的降水量,一些地下空间在遭到这样的强降雨的时候只能是用机器往外抽水,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如果机器设备临时出现了状况或是抽水能力不足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内涝灾害。比如在我国的首都北京2012年夏季的时候,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内涝灾害,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抽水机器的抽水能力不足。

苏州的道路立交以及地下的停车场等都是现在正在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现在却已经成了排水防涝的一个重要区域,比如在2009年和2010年的时候苏州的一些立交桥下以及工业园区等地下停车场都受到了严重的内涝,大量的车辆被积水淹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2013年的汛期之前国务院对于各地做出了要求,面对内涝严重的一些城市要在2014年的年底之前进行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的设置上要达到一年一遇及三年一遇,对于较为重要的干道要达到三年一遇及五年一遇的标准,但是对于目前的苏州来说在排水系统的设计上基本是按照一年一遇进行设计的与上级的要求还差距甚远,在标准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2]。

3 我国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规范措施

在我国的城市排涝系统中面对的问题比较的繁杂,和传统的排水系统有着很大的差别,城市的排涝系统主要是由雨水管道、蓄涝区、城市的河湖、泵站等这些内容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自身的价值,在对排水防涝进行规范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要把城市排水防涝的标准得到相应的提高,在标准上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进行实施,要开展好排水规划的修编工作,对于开发的理念要努力地进行探索并加强对于这方面的意识,在长远的思想上要得到充分的认识。

(2)要把设施进行规范化,要用调蓄水池和低洼绿地以及透水铺装这些相关的措施对道路以及小区的雨水进行渗蓄,尽量在内涝的源头上进行控制。

(3)按照规划的标准对排水的通道和雨水管道以及小河道的系统进行规范化建设,在治理河道以及修建雨水管道的标准基础上依照着排涝标准所对应的雨型大小对数学模型模拟城市的积水情况进行防治,在范围内的地段与区域超过了排涝标准时就要利用调蓄的方法以及调整竖向高程的方法进行,对积水问题给以解决。例如把这些积水暂时排泄到体育场以及公园的绿地这些有着相对容纳能力的区域,对标准以内的排涝能够使得城市的交通正常的运转,努力做到不调整和不修改已经对排涝设施和雨水管道完成的标准规划[3]。

(4)对那些超过了排涝标准的情况发生时要尽快的对城市的内涝进行编制积水图,尽快的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案把财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灾害风险降到最低。

4 结语

在新的时期,对于我国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于长远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排水防涝系统来说它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城市的重要生命线,而在当下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传统的排水理念,没能够从整体上来进行把握,这就要求在我国的城市排水防涝的规范化上要做出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重要的民生问题,只有通过在排水系统上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才能够在城镇化的质量上得到有效的保障,正真把我国建设成生态的城市。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排水防涝系统上的问题。近些年由于天气的原因暴雨时常发生,面对这一自然因素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很多的城市中内涝灾害频繁的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排水防涝系统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城镇建设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排水防涝系统已经是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脚步,出现的这些问题几乎成了各个城市的一个通病,怎样能够科学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专业人员以及政府部门所要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根据在当下城市中普遍出现的一些在排水防涝上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并结合相关例子作出笔者的阐释。

关键词:城市,排水防涝,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文涛.基于水力模型技术在城市排水中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2]周玉文.构建三套工程体系确保城市洪涝安全[J].给水排水,2011(25).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篇4

【发布文号】国办发〔2013〕23号 【发布日期】2013-03-25 【生效日期】2013-03-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总体工作要求

(一)明确任务目标。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二、抓紧编制规划

(二)全面普查摸清现状。各地区要尽快对当地的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体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管网等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对现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价和修订,全面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风险。

(三)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各地区应根据本地降雨规律和暴雨内涝风险情况,合理确定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在人口密集、灾害易发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采用国家标准的上限,并可视城市发展实际适当超前提高有关建设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要根据近年来我国气候变化情况,及时研究修订《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等标准规定,指导各地区科学确定有关建设标准。

(四)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各地区要抓紧制定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排水出路与分区,科学布局排水管网,确定排水管网雨污分流、管道和泵站等排水设施的改造与建设、雨水滞渗调蓄设施、雨洪行泄设施、河湖水系清淤与治理等建设任务,优先安排社会要求强烈、影响面广的易涝区段排水设施改造与建设。要加强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协调衔接,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加快设施建设

(五)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各地区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做好项目技术论证和审核把关,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提高建设项目立项、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环节的审批效率。

(六)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建设。在雨污合流区域加大雨污分流排水管网改造力度,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要尽快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提高雨水排放能力,加强初期雨水的污染防治。新建城区要依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和有关要求,建设雨污分流的排水管网。

(七)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各地区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布局,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与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路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

四、健全保障措施

(八)加大资金投入。各地区要提高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城市防洪经费等用于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和维护资金的比例。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环保等部门要结合相关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项目予以支持。

(九)健全法规标准。加快推进出台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规范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和完善强制性城市排水标准,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的相关标准。

(十)完善应急机制。各地区要尽快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交通、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要在2013年汛期前制订、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范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针对城市交通干道、低洼地带、危旧房屋、建筑工地等重点部位,要切实加强防范,并设立必要的警示标识。要加强应急能力教育和预警信息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

(十一)强化日常监管。各地区要加强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运行状况的监管,将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要严格实施接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避免雨水、污水管道混接;加强河湖水系的疏浚和管理,汛前要严格按照防汛要求对城市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和清疏。

(十二)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城市降雨规律、排水影响评价、暴雨内涝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提升排水防涝数字化水平,积极应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技术系统。加快建立具有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强化数字信息技术对排水防涝工作的支撑。

五、加强组织领导

(十三)落实地方责任。各地区要把城市排水防涝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的紧迫任务,切实落实城市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排水防涝工作行政负责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城市排水、交通、气象、消防、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防洪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十四)明确部门分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尽快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加强统筹,指导监督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施建设和相关工作;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地方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水利部要加强对堤坝等防洪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2013年3月25日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篇5

最近几年来, 由于城市建设的高强度开发, 土地硬化程度不断的提高, 甚至有些区域全面积硬化, 特别是地产经纪圈, 为了追求高利润及满足行政审批的需求, 将本区域内地下全部建设成为停车场, 隔断了雨季时雨水下渗的途径, 将雨水全部引导至城市市政道路, 而市政道路却是又一个雨水下渗隔离区, 这样导致了雨季时雨水在地面上越积越多, 市政雨水排除设施承受不了就演变为涝灾。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的痼疾是“逢雨必涝”, 然而简单的管道扩容将不能彻底的解决眼下“城中看海”的“美景”。

1 现状雨水设计、排除措施及问题

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按照国家制定的各城市区域设防标准来演算的, 和实际城市运行情况存在脱节的情况, 尤其是雨水管网系统, 在现状设计雨水排水流量的计算中, 径流系数、降雨强度公式采用的降雨重现期、延缓系数等参数均采用设计底线或平均值, 几十年的城市基础设施全是按照这个标准设计和建设的, 在2000年以前城市基本没有遭过涝灾, 但在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 城市中土地硬化程度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城市房产经济的发展和地下停车场的建设, 将原本可以下渗和延缓的雨水迅速的引至城市市政道路, 导致现在的多处低洼或出水不畅的节点出现被淹情况。

1. 1 设计

目前设计中使用的雨水计算参数为:

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

其中, Ψ为径流系数; q为降雨强度, L/ ( s·ha) ; F为汇水面积, ha。

降雨强度的计算公式:

其中, A1为重现期为1年的设计降雨的雨力; P为设计暴雨重现期; C为雨力变动参数; t为降雨历时; b为参数; n为指数。b与n两个参数联用。

降雨历时的计算公式:

其中, t1为地面集水时间, min; t2为管渠内流行时间, min; m为延缓系数 ( 暗渠为2, 明渠为1. 2) 。

从规范设计的公式中可以看出, 设计中计算雨水流量关键取决于降雨强度及汇水面积, 降雨强度关键取决于重现期及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涉及一个延缓系数, 汇水面积的细致划分也是计算流量的关键。在2014年以前实施的规范中规定暴雨重现期底限为1年 ( 管道设计中取得就是1年) 、延缓系数为2、径流系数按照规范地面性质选取系数 ( 常规值为0. 6, 即为沥青表面处理后的碎石路面或大块石铺砌的路面) 。

1. 2 排除措施

目前城市雨水排除只有一条途径, 那就是将城市市区内道路及小区地面雨水收集后就近通过城市雨水管道自排或抽排至河道。

问题: 目前地球环境变化莫测, 环境恶劣程度无法正常估计, 就近几年我国城市气候来看, 一年四季如春的南部地区却降起了罕见的大雪, 以规律降雨降雪为主的北方地区却少雨少雪、偶尔出现暴雨雪, 骤雨雪。不规律的雨雪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大强度的急雨导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排水效果, 出现了多处大面积灾害性积水现象, 给老百姓的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 在老百姓心中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大雪过后城市市政道路的积雪无处堆积, 清洁工师傅们就将大部分积雪抛洒到快车道上, 让机动车碾压化雪, 给司机师傅们带来了极大的行车及生命危险, 严重的破坏了清洁工行业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

目前在建设和已建设的小区容积率过高, 建设单位为了满足小区居民停车问题, 将本小区区域内地下空间全部建设为停车场, 严重阻断了雨季雨水下渗的途径, 将雨水全部引至城市道路, 导致市政道路低洼地段积水严重。

2 未来雨水设计、排除理念及措施

陈吉宁 (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授介绍: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比喻城市要像海绵一样, 遇到有降雨的时侯能够就近吸收、储存、净化大部分雨水, 渗透雨水用来补充地下水, 调节水循环; 在干旱季节将雨季蓄存的水释放出来, 并加以合理的、有序的、充分的利用, 让水在城市中合理迁移。

2. 1 雨水设计中主要参数的取值

2014年新实施的规范中规定暴雨重现期底限为2年、取消设计中延缓系数2, 但径流系数未在规范中调整, 仍然按照规范地面性质选取系数 ( 常规值为0. 6, 即为沥青表面处理后的碎石路面或大块石铺砌的路面) 。实际中城市建设的大踏步前进, 土地硬化程度不断的提高, “海绵体”的不断减少, 严重地区的“海绵体”已经100% 的消失, 阻断了雨水下渗、滞蓄, 消弱了净化水体等功能, 已经将城市地面性质彻底的改变为不可下渗地面, 这样地面的径流系数在设计规范中未给出取值 ( 规范中给出的最大值是0. 9) , 建议在这样现状区域的径流系数应该取上限, 甚至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突破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2. 2 理念及措施

1) 扭转设计观念。在设计中要考虑改变当前城市以硬化土地来改变人居环境等形式的建设模式, 在今后城市的建设设计中将强调优先考虑利用“绿色”排水措施, 如建植草沟、建下沉绿地、建湿地公园等, 以达到“慢排系统”及“源头截留”等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

2) 合理调整和改变城市建设结构。城市建设应该以工作、居住、生活、休闲为前提, 建筑、市政及其他配套均为服务性设施, 它们的建设应该服从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强行更改或取消大自然留下的印迹。合理的利用地形进行人类宜居环境建设, 有效的利用现状地形或优化地形来解决雨水的积水问题, 让雨水在本区域内有效的消化掉, 避免对城市市政设施造成冲击。

3) 调整公园建设理念。在城市中建造多功能休闲防洪一体公园, 可以通过土方平衡技术, 合理的挖土和堆土来创造出深浅不一的水坑和土丘, 在这些洼地四周合理敷设城市雨水进水管, 以达到储存和过滤初期的雨水的效果。这就形成了一个城市局部海绵体, 同时减轻了城市局部雨水管的压力, 建设景观及缓洪功能为一体公园, 其造价远远低于普通公园。

4) 努力改善“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指南, 城市建筑、市政工程、规划绿地与休闲广场等建设已经成为海绵体建设的载体。比如对建筑顶面进行“绿”化处理, 这样的屋顶不仅能吸收一定量的雨水, 同时还有节能功效; 在市政工程及休闲、活动场所等可以采用透水铺装面, 考虑将绿地“沉下去”是最关键措施。

全国各地城市, 尤其是内涝严重的城市应该尽可能的对现有的河湖、沟渠、坑塘、湿地等“海绵体”进行保护, 减少城市开发活动对其的影响; 通过合理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对受到破坏的“海绵体”进行修复, 并在城市规划阶段控制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伴随着城市开发建设可以新建、扩建一定数量、规模的“海绵体”。

5) 设计中采用透水铺装面。“海绵体”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 湖、河、池塘等水系是城市的“海绵体”, 花园、绿地、可渗透路面等配套设施也是城市的“海绵体”。这些“海绵体”可以将初期的雨水进行吸收、净化、储存回用, 无法接收的雨水将通过城市排水管网自排或泵站抽排, 从而有效提高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排除能力。

3 结语

城市发展势不可挡, 但要合理的发展,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合理的“留水”是当务之急, “排水”的理念已经过时, 这也是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应该践行的, 在当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时代, 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雨水不应该是灾害, 而应该是人类福音。

“绿色海绵体”理念应该在城市设计行业中大力推广, 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城市的绿地来吸收储存、净化雨水以及回补地下水。

对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 这将大大的减少城市重污染工业 ( 如水泥厂, 钢厂等) 的产量, 为城市环境, 地球环境贡献力量。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的将园林绿化、公园绿地、景观水体等相结合, 尽量减少工程量, 大幅度的减少了城市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 降低因城市内涝造成的巨大损失。

摘要:针对目前城市雨水设计、排除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雨水设计中主要参数的取值、排除理念两个方面探索了未来雨水设计及排除方法, 以解决城市排水防涝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城市,排水,设计,措施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关于《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Z].

深圳市排水防涝系统的问题与探索 篇6

根据建设部2010年对349个城市内涝情况调研的情况, 2008-2010年共有289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 占调查城市数的80%。我国东南部是内涝多发区, 特别是广东、云南、湖北等省份。为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急需查找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探索解决方式。

1 洪涝灾害情况及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1.1 历史洪涝灾害情况

深圳市受台风暴雨、城市化、潮水顶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发生了多次洪、涝、潮灾害。根据统计, 深圳市建市以来 (1980-2010年) 30年中共发生洪、涝、潮灾害28次, 平均每年一次。据不完全统计造成经济损失43.71亿元, 死亡115人。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是2008年“6.13”及2013年“8.30”暴雨。

2008年6月13-18日, 深圳受强雷雨云团影响、发布了最高级别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6月13日当日全市降雨量超过200mm, 其中宝安区石岩站雨量超过600 mm, 暴雨重现期超过100年一遇, 造成市内多处地段内涝或严重水淹。此次特大暴雨共造成深圳市8人死亡, 4人失踪, 全市出现1 000多处不同程度内涝或水浸, 直接经济损失约12亿元。

2013年8月30日, 深圳市普降暴雨, 龙岗坂田片区1h降雨量达到历史极值, 布吉河流域洪水超20年一遇。强降雨导致市内180多处不同程度的水浸, 水浸高度最高达3m。造成路面塌陷、山体滑坡、围墙倒塌等地质灾害7起, 河堤坍塌5宗, 受淹车辆约500台, 因灾死亡2人, 直接经济损失约5 000万元。

1.2 深圳市排水防涝现状

深圳市历经30余年建设, 城市排水防洪治涝体系已逐步形成。该体系由水库、滞洪区、管道、排涝泵站、河道、海堤等构成。全市现已建成防洪水库160座 (大中型水库12座, 小 (1) 型水库65座, 小 (2) 型水库83座) , 总控制集雨面积604.5km2, 防洪库容约7.78亿m3;另有, 六联拦河蓄水工程1座, 控制集水面积24.12km2;笋岗滞洪区1座, 控制集水面积42.9km2。全市市政排水管道长约10 500km, 其中雨水及合流管渠占62%;雨水排涝泵站110座, 总排水能力572m3/s;达到规划设计防洪标准的河道长244.15km, 占总河长的24.4%;达到规划目标的海堤长32.85km, 占需通过防潮工程进行防护岸线总长的46.8%。

2 排水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

(1) 人口及用地规模的增长远超规划预估, 部分区域排水能力不足。《深圳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年) 》中, 规划2010年人口规模 (常住人口) 430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480km2。而根据统计, 2010年深圳市人口规模 (常住人口) 1 035.8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836km2。实际人口及用地规模大大高于城市规划, 城市的用水量及排水量也大大增加, 部分区域的排水管网无法满足新增排水量的输送要求。

(2) 早期排水管道年久失修, 淤塞、破损现象普遍。部分建设年代较早的管渠, 由于选用的设计参数, 如暴雨重现期、径流系数等偏低偏小, 造成了沟道断面偏小。很多地区雨污水管错综复杂, 部分市政路上的排水管, 早期建设时虽按雨污水分流考虑, 但在多年的使用运行后, 很多接入点已并非为按雨污分流来接入, 管道实际运行系统已为合流制。部分地区已建的合流制排水系统, 由于使用时间过长, 已出现沟道接缝脱落、底部坍陷等问题。一些早期建设的管道, 加之管理不善和修养失时, 管沟常发生淤积堵塞、水力坡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水流不畅的状况。

(3) 填海造地及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影响了原有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平推式填海区域, 河道淤积及被侵占的现象十分严重, 加之填海造地工程的逐步实施, 恶化了排水、防洪、排涝工程运用的边界条件, 降低了工程体系的排水、防洪、排涝能力。另外, 近几年轨道交通的建设也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导致每年的汛期均新增一定数量、大小范围不等的内涝点。

(4) 建设主体众多, 缺乏统筹, 新建管网不能充分发挥效益。深圳市排水设施建设除有水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外, 交通运输、建筑工务、旧城及各街道等有关部门在实施道路工程、城市更新项目、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中亦会同步敷设排水管网。由于建设主体众多, 缺少统筹协调牵头单位, 前期工作与具体实施脱节, 导致设计意图未能完全落实, 建成后效果不佳。且由于不同层次的规划建设标准不一、不同时期规划排水系统的布置方式不一, 缺乏系统性, 排水管网零乱, 排水管渠断面、高程衔接上不合理, 排水受到不利影响。

(5) 排水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未建立系统的排水运行及评估模型。除原特区内水务集团运管范围内的排水管网建立了GIS模型系统外, 原特区外已建管网仅靠纸图或简单CAD文件记录, 存在各种格式的数据并存, 变化数据不能及时更新并统一存储, 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及应用工具, 影响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使用。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使得排水主管部门无法定量掌握管网运行动态及负荷空间分布;无法系统进行雨天管网流量及溢流原因分析;无法实现管网运行情况的快速报警与预警;缺少进行优化调度科学分析的数据基础。

3 深圳市排水防洪的探索

3.1 后海河———离岸式填海思路解决排水问题

后海片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大南山以东, 滨海大道以南区域, 土地面积11.79km2, 其中填海造地面积约5.80km2。填海后的土地用于后海中心区及西部通道口岸建设。片区地形西高东低, 区域内排水由8条自西向东的排水管涵承担, 以东滨路为界, 分为南、北两部分。旧城区的排水管网按市政1年一遇的标准建设, 一直运行良好。

但2004年后海片区填海工程实施后, 排水管涵不断延伸, 导致水面线抬高, 降低了已有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且承泄区后海湾海床逐年淤积, 进一步影响了区域的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

从表1可知, 受海床淤积影响, 后海片区的排水口淤堵严重, 环北路涵、东滨路北涵、东滨路南涵涵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淤积, 淤积深度达0.05~1.14m。

为解决后海南、北片区的排水防涝问题, 设计借鉴“离岸式填海”理念, 结合填海区域西侧中心路的建设, 将原规划宽25~65m的道路绿化带开设南北向后海河以承接河道两侧东西向的排水, 从而改善因填海造成的片区排水不畅问题。同时, 考虑到上游片区截污不彻底, 仍存在雨污混流、区域面源污染严重的情况, 为保障河道水体水质对入河的漏排污水、初期雨水实施了截流工程。后海河的工程布局是对滨海离岸式造地模式的升华, 既解决了平推式填海形成旧城区的排涝问题, 又通过合理选取入海口门解决了直通式暗涵的常年回淤问题, 是深圳市治水的一个新突破。

3.2 福田河———利用滞洪区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福田河干流全长6.8km, 流域面积15.9km2, 属深圳河的一级支流, 位于深圳市中心区域, 其保护范围内有北环路、深南路、滨河路等连接深圳东西部的重要交通干道, 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防洪安全是福田河综合整治项目设计的重要任务。经计算, 当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时, 福田河原河道由于深南路涵、田面村涵、红荔路涵成为有压箱涵引起河道水位的壅高, 导致田面村段 (2+103~2+870) 水位达到6.0m, 高出地面约1.2m, 无法满足百年一遇防洪要求和排涝要求, 需要削峰或分洪69m3/s。

设计采用结合地形建设滞洪区及在瓶颈段增加分洪管道的方式解决防洪不达标的问题。在笋岗路和红荔路两侧洼地下挖形成滞洪湖泊和低洼草坪, 景观水位以下的滞洪区面积约5.9万m2, 最大有效滞洪库容19万m3, 通过设置节制堰控制滞洪区下泄流量, 可削减洪峰24m3/s。同时增加一条直径2.6m跨深南路的管道分洪18m3/s, 结合深南路原有宽3.8m、高2.3m的箱涵分洪27m3/s, 以满足防洪标准。

滞洪区的建设不仅减少了河道下游的排水泄洪压力, 而且结合河道流经的中心公园的总体规划, 形成了开阔的湖体, 增大了城市的水面面积, 也为市民观景及休闲提供了场地。

4 提高深圳市排水防涝能力的建议

(1) 规划先行, 并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实施。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开展全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科学布局、精心规划, 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将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并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其刚性。

(2) 加大投入, 加快排水设施建设。深圳现有排水管渠的人均长度为0.7km, 城市排水管网密度为5.38km/km2;而在2002年德国人均排水管道长度达到5.44km, 管网密度平均在10km/km2以上, 美国人均排水管道长度为4m以上, 管网密度平均在15km/km2以上[3]。排水管网密度越高, 则说明排水管网覆盖越广、服务范围越大。从深圳市与发达国家的排水管渠人均长度及排水管网密度的对比可以看出我们还需加大投入, 严控施工质量、规范验收移交, 加快排水设施的有序建设。

(3) 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 削减洪峰、控制污染。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通过蓄、渗、滞、净、用、排等方式削减洪峰流量、控制初雨污染。利用景观洼地、雨水调蓄池实现雨水的调蓄;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提高雨水的自然下渗比例;利用滞留池塘、滞留盆地实现雨水的滞留;建设植草沟、初期雨水处理设施实现面源污染的净化;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工业用水、冲厕用水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建设排水泵站解决无法自排区域的涝水问题。

(4) 摸清现状, 完善排水防涝信息化管控体系。参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 (试行) 的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校核的方法及要求, 逐步摸查全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并建立排水设施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排水管网数字化信息平台, 利用信息管理、模型模拟等实现对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评估、清淤分析、事故应急分析等, 发现排水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和区域, 提高管理效率。建设以深圳市各行政区和水务信息分中心为数据汇集点的树型报汛数据通讯网, 以这些专用通信网为基础, 形成覆盖整个深圳特区的水务信息采集系统, 通过PSTV通道与市水务局域网、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市三防信息网络系统相连, 提高排水防洪设施管理、安全和运行水平。

摘要:随着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频发, 我国多地深陷内涝困境。如何构建优良完善的排水防涝系统已成为摆在排水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介绍了深圳市历史洪涝灾害情况、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分析了排水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以后海河及福田河为例, 阐述了深圳市在应对排水能力不足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最后提出了几点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排水,防涝,离岸式填海,滞洪区

参考文献

[1]彭昭宇, 张玉英.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排水工程-后海河初步设计说明[R].深圳: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 2009.

[2]李朝方.福田河生态景观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报告[R].深圳:深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 2008

上一篇:金融学基础下一篇: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