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与合作(精选10篇)
交换与合作 篇1
1 引言
面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需要, 学院加大对应用型教学的重视力度。2014年, 我院网络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为了改善已有的实验教学条件, 学院新建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室及网络安全实验室, 并引入相关实验教学系统来方便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路由与交换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授课对象是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 其前导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原理》, 该门课程的学习对以后从事相关网络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授课教师, 需要紧跟当前企业的需要, 不断地完善知识储备、调整教学方法, 努力开展好本门课的教学。
2 教学改革的实施
为了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顺应企业的当前需求, 现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1) 合理规划课程内容。
本课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采用的是项目驱动的方法[1]。为此, 将该课程划分为如下几个大的项目: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交换机VLAN配置实验、交换机STP配置实验、路由器路由实验、路由器NAT及NAPT配置实验、利用ACL实现控制网络访问实验、防火墙配置实验、网络规划与设计。
在每个大的项目实施过程时, 进而将其逐步细化为较小的实验环节, 例如在交换机VLAN配置实验可以细化为单交换机划分VLAN, 跨交换机划分VLAN, 利用利用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和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
2) 课前自学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系统提供了网络原理的仿真模拟以及动画演示等功能。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所用到的理论依据, 学生可以利用课前时间到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室提前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预习以对即将进行的实验项目做好充分的理解。
3) 课堂教学的开展
课堂教学的开展采用的是理论加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课堂上每个大的项目实施前, 先将教材中的理论利用课件的形式给学生做个概括和梳理, 并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提问。然后将各个大的实验项目分为几个较小的实验环节进行开展, 在每个小的实验环节开展过程中, 利用Cisco的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 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 保证学生与教师操作的同步。在实验环节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所用到的理论知识贯穿到实验中的相关地方,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更能加强对实验步骤的熟悉程度。例如, 在讲协议的封装和解封装以及数据包的转发时, 可以在Packet tracer的仿真模式下跟踪协议数据单元PDU的传输过程[2]。
4) 课后复习
为方便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 学院购买了MOOC教学平台, 教师将所授课程的教学过程全部录制下来, 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之后传到MOOC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终端根据各自需要进行复习和巩固。
因为Cisco的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易于安装和方便使用, 学生还可以在课后进行实验操作的复习和巩固。
5) 课程考核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的效果, 本课程采用阶段测试加期末综合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制作PKA测试文件对学生进行测试, 不但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分数, 方便老师对成绩的掌握和评估, 而且可以不受纸质考试的约束, 比如学生忘记某条命令时, 可以采用“?”进行提示[3]。
6) 第二课堂活动开展
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培养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 学院成立了网络协会, 定时开展相关活动, 比如知识讲座, 网络操作竞技等, 此外, 学院还组织具有较好基础的同学参加相关的网络比赛。
7) 企业实习实训
为了更好的将学校学习的知识能够无缝的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岗位, 学院还会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 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以后的工作环境, 亲眼目睹企业所需的技术, 增强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性[4]。
3 结论
总之, 《路由与交换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和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去总结和探索。相信在学院、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 能够将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黄国平.浅谈“项目教学法”在《路由交换》中的应用, 中国校外教育, 2013.5.
[2]徐洪学, 郭秀英.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在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2.
[3]苏锦.基于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与电脑, 2016.10
[4]刘静, 赖英旭, 徐玮, 杨震.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1.
交换与合作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渗透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磁扣,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这两个磁扣先后位置的变化吗?
生:交换。
师:描述得非常准确,这种现象就是交换位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交换位置的现象。那么,在数学中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组算式,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谁想说一说?
生:我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师: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我发现算式中的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也很善于观察,发现了两个算式的不同之处,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和相同。
师:老师这里就有了一个疑问,这里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是相同的。那么,如果任意两个数交换位置相加,和还是相同的吗?
生1:相同。
生2:不相同。
师:口说无凭,这需要我们动笔写一写、算一算,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记录单,按照活动一的要求,自己独立仿写一个算式。然后将你发现的规律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再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练习。)
师:谁想把你仿写的算式与大家分享一下?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看看他仿写的算式是否正确。
生1:我仿写的算式是6+7=13、7+6=13,因为和相同,所以6+7=7+6。
生2:我仿写的算式……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居然仿写出这么多的算式。像这样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算式能不能写得完。
生1:不能。
生2:有很多,写不完。
师:那现在看看我们仿写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生1:交换加数的位置,和相同。
生2: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规律,它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出示意义,齐读。)
活动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师:通过探索我们已经知道了加法满足交换律,除了加法,我们还学习过乘法,那么,乘法也满足交换律吗?你认为乘法有交换律吗?
生1:我认为乘法有交换律。
生2:我认为乘法没有交换律。
师:乘法到底有没有交换律呢?我们还是用写算式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拿出合作学习记录单,小组合作探究。写清你们猜想、验证用的算式和你们的发现,然后与小组同学说清自己的想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合作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说一说你们组的猜想、验证用的算式、发现的规律及结论。
生:我们组的猜想是乘法有交换律,验证用的算式是5×6=6×5,发现的规律是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一组算式的验证不具有说服力,咱们再来一组。(生举例回答。)
师:通过大家的猜想、验证,乘法是否满足交换律?
生:满足。
师:对了,乘法也满足交换律。
师:谁能仿照加法交换律,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出示意义,齐读。)
活动三:列举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那么请大家看屏幕,想一想,下面这两个生活事例可以用哪个规律来解释呢?为什么?
生1:从电影院到学校的距离和从学校到电影院的距离是一样的,都是35+42或者42+35。
生2:不管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椅子的总数都是一样的,都是6×5=5×6。
师:其实很多生活中的事例、解决问题的算式中都存在这样的规律,你还能列举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判断是否正确。
生1:计算班级的总人数存在加法交换律,班级的总人数等于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也可以是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生2:10张5元钱和5张10元钱的钱数一样,都是50元。
活动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师:刚才我们利用生活事例进一步解释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记录单,按照活动二的要求,先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代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中的两个数字,然后写一写。
师:谁愿意将你的表示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1:我用三角形和正方形表示加法和乘法算式中的数字,如: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生2:我用a和b表示加法和乘法算式中的数字,如: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师:同学们很有想象力,想出这么多的方法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为了方便,我们一般用字母a和b表示这两个规律: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运算律,a和b在加法交换律中分别表示什么?在乘法交换律中分别表示什么?
生1:a和b在加法交换律中表示的是加数。
生2:a和b在加法交换律中表示的是乘数。
师: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1:相同点是数字交换了位置。
生2:不同点是加法运算是和不变,乘法运算是积不变。
活动五:感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
师: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大家已经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还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示出了这两个运算律。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哪里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生:验算。
师:对,在计算加法和乘法时,我们可以用交换加数或乘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生:竖式计算。
师:有的时候为了方便我们还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竖式计算。
三、巩固训练
师:为了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习题来巩固一下。首先看屏幕,结合下面的例子说一说等式为什么成立。(生回答出示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51页,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填一填。谁想到前面试一试?(生做题。)
四、课堂总结
师:时间过得很快,又到总结收获的时间了。相信大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在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方法运用上都有了自己的收获,谁想站起来说一说?(生答。)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发现了加法和乘法都满足交换律,那么减法和除法也满足交换律吗?请同学们下课之后运用猜想、验证、发现的方法找到结论。
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
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观察黑板上两个磁扣的前后位置变化,进而感受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交换位置的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境,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实际出发,通过质疑、猜想、验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到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时间还是偏少,总怕他们说不出来,或者说得不够好,给学生的自主权利太少。长此以往,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就会降低。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更主动地学,这是我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
对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的分析 篇3
呼叫控制和管理软件实现现代网路控制的基础, 这是实现一个通信网络技术的数据交换, 而软交换技术作为一种新应用的技术是实现代替硬控制实现软控制的技术保障。而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 (传输层) 中分离出来, 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 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 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
2 软交换具有的先进性
2.1 在运行方面的特点。
未使用软交换技术前同一交换网的一个用户终端或两个用户发起呼叫时, 网络端的通信建立了一条物理线路, 便于专用于释放物理线路进行通信的终端到终端的通信。这也就得出了拥有专用通道, 解决连接操作, 利用率较低, 保证质量等电路交换的特点。这种交换被常被PSTN使用。
使用基于IP的网络的软交换是根据每个数据包的分组交换技术。已发送的用户数据被划分为预定的长度, 各部分被称为一个数据包, 每个数据包接收的地址如果是加载的地址发送识别的信息和发送的数据包在同一时间开关, 地址标志线会被单独分配, 它们被转发到目的地, 通过使用动态复用的技术, 送到目的地, 恢复原来的数据。受益于共享信道动态分配, 解决统计复用, 连接操作, 信道利用率, 尽力策略业务, 语音, 数据, 图像, 多媒体通信是分组交换的主要功能。
2.2 系统架构方面的特点。
电路交换网络在从前专注于硬件交换系统, 软件和业务合作的制衡和呼叫控制, 呼叫控制, 交换矩阵和提供服务, 根据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垂直整合, 接口和互连之间的不开放的业务需求在各种标准是封闭的系统的一个制造商和一个单一的结构。传统转换的缺点:是专用软件升级成本高, 发展新业务, 以及专门的设备, 整个网络交换机, 升级难, 周期长, 市场和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这是不可能的, 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要求。
相应的软交换就具有了其优势, 开放的交换结构, 与传统的组合模式完全不同的侧面, 拥有介质访问层, 传输层, 控制层和配置相结合的系统, 使该服务的应用更广泛。这比传统的电路交换结构有了用于切换电路交换的数据包, 而不是软交换网络中的介质层, 以实现相分离操作中涉及的传输与控制, 选择该呼叫控制操作是分开的, 在同一时间, 通过开放式服务交换协议控制, 以及访问, 构成多厂商的开放式系统结构, 分布式应用的可扩展性。进行常规运行的接入层和支持电路交换网络适用于最终用户接入和多媒体服务的传统的媒体网关, 接入层, 传输层的IP网络使用分组交换技术, 软切换的移动设备为主, 端部集中负荷控制信息传输的媒体访问控制层的层和业务数据, 控制层是由软控制的开关系统的核心。为了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口, 不仅要完成业务控制功能和呼叫服务层, 并调用操作和控制相分离, 从而为记录业务应用设备的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建立相应的服务设备。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 可以克服了开关电路的现有网络问题。这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 可以在PSTN中提供发送数据服务。但同时, 为了提高某些语音在分组网络传输质量, 克服异构网络环境的问题, 进行业务交流, 平滑过渡上交流服务, 解决困难的问题, 可以通过使用开放的接口层的标准协议是各单位之间沟通, 承载服务代相分离和控制。使用网络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得到集成, 克服容量不足等问题。
3 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3.1 技术优势。
(1) 新的网络, 语音, 数据和视频传输业务的整合, 集成的业务功能使得软交换技术在集语音, 数据, 传真, 视频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成为可能, 从而建立综合服务。 (2) 软交换技术可以使一个网络设备的基础上建立多个被应用到的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公开的交换, 分离的业务功能和路由的重大升级和网络成为可能, 从而降低成本。 (3) 为了提供一个开放的服务和控制功能, 基本的网络管理, 新业务, 这些由第三方提供的增值服务, 原来的网络要提供新的业务很困难的。
3.2 应用领域以及作用。软开关应用领域以及作用可以概括为:
(1) 提供GW接入服务。这是在它已经完成连接各种媒体网关的GW控制协议, 从而被视为具有自适应功能, 也可以直接连接用于SIP客户终端和H.323终端业务。 (2) 应答以及信息消化应用。应答并释放控制功能, 其中包括呼叫建立基本的维护, 呼叫处理, 连接控制, 是完成资源控制的软开关的重要功能之一。它还可以是可能的来电或控制的两方, 被用来支持多控制功能, 建立一个特殊的联系, 多方通话之间实现软交换, 控制混合的过程中使得所有成员参加通话。 (3) 提供更强大的拓展服务。这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电路交换网络到IP网络, 软件开关必须能够提供所有的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服务。此外, 补充业务, 包括基本服务, 同时应该能够使用智能网络服务, 现有的智能网络。此外, 网络的发展的根本目的, 是方便客户, 并提供业务和升级到一个新的业务, 为客户提供各种单纯的智能网络新兴程序控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软交换可以通过编程逻辑控制在API的开放式协议, 这就能与外部应用程序的平台, 实现互联互通。 (4) 实现互连。NGN软交换和多协议支持, 以及软交换核心的开放式架构, 使得不同网络之间的互通成为可能。 (5) 系统自维护。软交换设备的维护和系统的管理和操作的部分用户, 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维护和操作配置, 实现管理, 监控。 (6) 其他方面。接入, 认证和授权, 带宽管理功能和地址解析, 计费功能。
4 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通信网络和传统的呼叫控制和业务结构相比有了巨大的提升, 从而为承载分离的软交换和呼叫控制, 数据和语音集成提供了可能, 继而催生了大量的新业务。
通过软交换的应用, IP网络和现有的电信成为互补的一体化。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了这两种技术被传递到业务的语音和数据网络的下一代通信网络业务将继续向前发展。语音和数据交换业务得以整合, 以增加商业价值。在数据服务中所提供的IP网络等方面都会得到体现。智能网络的PSTN/ISDN都会应运而生, 这不仅仅再是语音服务, 而会为客户提供新的业务, 这是除了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业务的新的智能业务和补充业务, 具有增值服务的特性, 比如IP电话就是利用软开关技术, 造福大众的体现。
结束语:总之, 运用软交换技术后, 为网络运营商提供了比传统电路交换时代竞争性强, 更具实用性的平台。通过它来完成并迁移到IP网络,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前景。继而进入语音市场, 和网络建设融合, 减少运营和维护的成本, 同时保护了现有的网络投资企业。这就为整个电信业以及既有的优质网络运营商的相融合, 让全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平台。
参考文献
[1]路峰.从与电路交换的比较看软交换技术[Z].2007 (1) .[1]路峰.从与电路交换的比较看软交换技术[Z].2007 (1) .
与孩子交换“劳动力” 篇4
“自己洗去。”我一口回绝。我的家教原则是,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因此,我从来不当孩子的仆人,也最看不惯有些家长被孩子呼来唤去地支使。
儿子不甘心,又求我:“我正看动画片呢,爸爸你就帮我洗一个苹果吧!”
我还是生硬地拒绝,并给了儿子一个两难选择:“想吃苹果就自己洗去,别看动画片了,想看动画片就别吃苹果。”
儿子知道求不动我,只好自己拿个苹果去洗了洗,又跑到电视机前边看边吃。我心想,做家长有时候就得狠起心来,你不帮他做,他才会自食其力。
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晚我就受到了儿子的“报复”。
吃罢晚饭,我一边看电视一边泡脚,泡了一会儿忽然发现忘了拿擦脚毛巾。这下麻烦了,没毛巾就没法擦脚。见儿子在旁边没事,我便求他:“儿子,去卫生间帮爸爸把擦脚毛巾拿过来。”
可儿子就当没听见,动都没有动。
我抬高声音喊:“去帮爸爸拿毛巾!”
儿子竟扭脸对我说:“不给你拿!”
我一听心里很不爽:“为什么?”
“因为——因为我让你帮我洗苹果,你不帮我洗。”儿子底气十足地说,“所以我也不帮你拿毛巾。”
“我是爸爸,你就得给我帮忙。”我的底气比儿子还足,“快点去拿!”
儿子还是不给面子,说:“就不给你拿!你是爸爸我就得帮忙,那我是儿子你咋不帮忙呢?”
我一时语塞。得,咱不帮人家拿苹果在先,人家现在要采取反制措施,有理有据,咱无话可说。想到此,我只好湿着脚穿上鞋自己去拿毛巾。
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思考:孩子需要帮忙,向大人求助时,大人是否应该帮忙呢?看来,完全不帮的做法是不妥的。假如能够我帮你,你帮我,相互帮忙,应该更好,关系也会更和谐。我决定,改变与儿子相处时“自己的事完全自己做”的刻板做法。
这天,儿子正看的一本绘本不见了,他自己在家里找遍了也没能找到,忍不住向我求助:“爸爸,帮我找找绘本吧!”
其实我等儿子的求助已经等了好久了——我正要借这样的机会修复一下因互不相助给我们父子之间留下的裂痕。一听到儿子的求助,我立马答应:“好的,爸爸帮你找。”
一听我答应帮他找,儿子脸上顿时乐开了花。我找呀找,找呀找,费了好一番工夫才在儿子睡觉的小床与墙壁的夹缝里找到了那本书。原来儿子在床上看绘本,看完了放在床里边,夜里睡觉时不知不觉地把书挤到了床和墙壁之间的夹缝里。要不是我出手相助,儿子自己几乎不可能找到,他毕竟还嫩了点儿。
一看绘本找到了,儿子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简直把我当成了救命恩人。儿子高兴的样子让我很受触动:看来,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出手相助,是对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我坚定了这一看法。
中午我在厨房里做饭,发现没有葱了。
楼下有一片我开垦的小菜园,我暂停做饭,要下楼去拔葱。儿子见我要下楼,就问:“爸爸,你要去做什么?”
我说:“家里没葱了,我下楼拔葱去。”
“我去帮你拔。”儿子扔掉手里的玩具主动请缨,边说边飞快地出门下了楼。
嘿,我心里涌起一阵小小的感动。前些天,这个还拒绝帮我拿毛巾的倔小子,现在竟变得如此热情乖巧,我没要求他助我,他自己主动来帮忙了,我能不感动吗?
不一会儿,儿子从楼下跑上来,把葱递给我,还说:“爸爸,我已经把葱剥干净了。”可不是嘛,儿子递给我的是“净葱”,这可真是帮人帮到底的热心肠啊。
儿子这一连串的热情相助,让我完全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亲情是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常可以拿来互动的元素其实是“劳动力”。我用我的劳动力帮助儿子,儿子也会用他的劳动力来帮助我,劳力交换,相互施爱——你帮我,我帮你,这才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啊!
对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的分析 篇5
1 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的区别
1.1 交换的方式
电路实现交换主要是为了电路连接, 电话网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人们可以通过打电话进行交换方式的体验。打电话几乎人人都会, 过程也不必进行详细的叙述, 在人们打电话的过程中, 通过拨号交换机可以知道通话的对象是谁并迅速建立联系, 挂机之后交换机的联系也自动断开, 这个过程就是电路交换的过程, 电路在通信时建立, 在挂断后断开, 通信双方的信息内容与交换系统没有关系, 这种电路交换具有独占通道、保证质量等特点。
软交换技术主要是分组交换, 是通过IP网分段用户所传输的数据, 每个数据都有对应的分组和编号, 能够准确的传送到目的地, 这些信息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会进行统一处理, 还原成用户的传输数据, 这种交换可以进行通道共用和统计复用等工作。
1.2 体系结构的具体介绍
传统的交换网络, 一个交换系统可以同时存在业务提供、呼叫控制等部分, 软件硬件互相制约。这种系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不同业务的不同呼叫控制功能中未设置开放接口, 这就导致这种交换系统的新业务开发会受到阻碍, 如果要开发新业务, 就要对整个系统的交换机进行改造, 十分的麻烦。
软交换技术的出现将传统的封闭机构打破, 这种新技术所使用的模式与原来完全不同, 它是一种横向组合模式, 整个的体系结构分为传输层、控制层等。
软交换体系出现之后, 对新一代的多媒体业务进行了解决, 解决的方案中有层次化和快速开发业务等特点, 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业务种类, 包括无线话音和多媒体数据等。网络结构在这种新体系之下实现了优化, 实现了融合, 尤其是业务的融合, 软交换技术不仅能够继承原来网络中的业务功能, 还可以更加迅速的面向全网范围提供新业务。
软交换技术构架了一个体系开放的框架, 让呼叫控制与媒体交换实现了分离, 整体的层次结构更加开放, 每个层次的网络单元都可以独立演进, 这种分层结构的体系让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1) 媒体网关层:根据组网的位置, 可分为接入媒体网关 (提供接入适配功能) 、中继媒体网关 (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 、资源媒体网关 (提供特定媒体资源) 。
(2) 呼叫控制层:由信令网关 (提供中继信令SS7在IP网上的传输适配功能) 和呼叫控制服务器 (通过与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实现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控制功能) 。
2 软交换的具体特点与相应的功能
2.1 关于软交换技术特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 软交换的主要特点为:
(1) 相对于传统电路交换而言, 软交换技术将呼叫控制与话音处理/交换分开, 媒体网关可以布设在提供最大价值的地方, 复杂的呼叫控制被集中在一起。通过部署分布式交换, 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 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组网模式中容量、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 便于进行集中维护和管理, 有利于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
(2) 软交换技术具有综合业务提供能力, 可以构建集语音、数据、传真与视频等综合业务于一体的全新网络, 真正意义上实现语音、数据与视频在传输与业务上的融合与统一。
(3) 软交换机技术提供了开放的业务 (基于AP1支持新业务二次开发) ;软交换机提供基本网络管理与控制功能, 新的业务尤其是增值业务由第三方提供, 这样可以快速加载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业务。
2.2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详细介绍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如下:
(1) 移动交换服务器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 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测和资源控制等;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 并对其中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支持基本的两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
(2) 移动性管理功能。主要完成切换 (包括UMTS系统内、GSM系统内以及GSM与UMTS系统间的切换) 、登记和移动台去话功能。还具有VLR功能, 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位置登记、鉴权、提供MSRN、VLR恢复、切换号码分配、TMSI分配、清除、Super Charger功能。
(3) 业务提供功能。由于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网向IP网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软交换应能够提供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还应该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4) 互通功能。软交换的多协议支持功能和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开放式结构。满足了不同网络之间的互通功能。
(5) 操作维护功能。操作维护系统是软交换设备中负责系统的管理和操作维护的部分, 是用户使用、配置、管理、监视软交换设备的工具集合。
(6) 其他功能:接入认证与授权、地址解析和带宽管理功能以及计费功能等。
3 软交换在目前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以往的电信网络结构都是将业务与呼叫控制结合在一起的, 而软交换技术让这二者实现了分离, 这一措施让数据和话音能够更好的融合, 新业务也将有更好的开展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软交换技术的良好前景, 通过软交换技术, 电信行业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各个运营商的网络投资也有了很好的保障, 整体的网络建设与运营进入了低成本时代, 公司的发展将会更加的长远平稳。
4 结束语
软交换技术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作用, 它满足了电信行业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让电信行业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通过这项技术, 人们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以及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虽然软交换网络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相信, 只要假以时日, 软交换技术必将取得极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峰.从与电路交换的比较看软交换技术[J].计算机与网络, 2007 (01) .
交换与合作 篇6
在现今企业的网络中, 云端运算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分散的服务器集中管理, 使实际上位于不同处的资源看似于放置在同一个地方。如此一来, 不但拥有大量的资源, 更可以提升系统容错的能力, 也就是资源虚拟化。研究人员发现虚拟化所带来的好处后, 也想将负责连接与传送资源的网络进行虚拟化, 使其网络的性能及管理方面能够进一步的提升。但在实际中发现, 网络与其它资源不同, 就算将设备集中, 也只是达到集中化的效果, 在管理方面还是得对每一部设备进行各别的设定, 并无法进一步达到虚拟化的效果。为了解决网络虚拟化的问题, Nick Mc Keown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将网络的控制层独立出来集中管理, 分散于各处的网络设备就仅是负责数据传递的服务, 也就是软件定义网络 (Software-Defi ned Networking, SDN) [1]的概念。如此一来, 路径的运算、环境的配置以及设备的维护都可以集中处理, 达到网络控制层虚拟化的目的。本篇文章会针对传统交换机与SDN交换机的性能进行三个项目的测试:
(1) 传输速率;
(2) Open Flow控制封包产生率;
(3) 延迟时间, 来了解传统交换机与SDN交换机两者之间的差异。
2 SDN介绍
SDN是将网路设备中的控制层 (control plane) 从数据层 (data plane, forwarding plane) 分离, 由外部控制器 (controller) 集中管理控制层, 仅剩下数据层的网络设备就只需要负责处理封包传递的部分。在控制器中以软件的形式执行所定义的网络行为, 依照软件所定义的行为不同, 底层的网络设备就会具有不同的行为, 例如在控制器中定义收到封包后一律进行广播的动作, 这时底层的网络设备就是一个集线器 (hub) ;又或者是定义收到封包后进行包头 (header) 的解析并传送给指定的端口 (port) , 此时底层的网络设备就会变成是一个交换机 (switch) 。通过这种方式, SDN可以快速且不需更换实体的网络设备, 便能够部署各式各样不同的网络环境, 更重要的是, 集中且程序化的管理控制层, 能够省下大量的部署时间与进行维护人力资源, 真正达到虚拟化的目的。
2.1 SDN架构
在SDN发展的过程当中, 有许多研究人员提出各式各样SDN架构的方法, 其中就以Open Flow最为有名, 以下将以Open Flow为例介绍SDN网络的架构, 并针对交换机做为网络设备进行讨论及比较。
Open Flow是由Nick Mc Keown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 目的是提供一个开放的通讯协议 (protocol) 使得程序可以控制不同交换机上的流程表 (fl ow table) , 达到SDN的效果, 主要有三个部分:
(1) 流程表:在交换机中写入封包的流向, 封包进入交换机后依照流程表所定义的流向来传送封包。
(2) 控制器:在流程表中没定义其流向的封包会进入控制器, 由控制器决定封包接下来的流向。
(3) Open Flow通讯协议:通过SSL加密通道, 让交换机以及控制器进行沟通。
2.2 与传统交换机架构之比较
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中, 交换机本身具有许多的功能, 本篇文章中我们称之为传统交换机, 在此与SDN交换机的架构进行比较, 如图1所示。图1的左半边为传统网络的架构, 右半边为SDN网络的架构。从传统网络架构中, 可以看出交换机集所有功能于一身, 从最底层的封包传递, 中层的网络管理, 到最上层的应用程序都由一台交换机一手包办, 其优点是可以由硬件的设计来达成交换机的行为, 提升交换机的处理速度;但缺点是相同的功能出现在多个交换机上, 需要改变交换机的行为时, 必须逐一对每台交换机进行设定, 更糟的情况是要变更的行为已经写入硬件时, 必须直接更换整台交换机来完成设定, 此时将浪费许多的成本。
而SDN网络架构与传统网络不同, 底层只负责封包传递, 位于传统网络中层及上层的功能被移转到控制器上, 由控制器中的软件进行控制,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快速且不需更换交换机, 部署各式各样不同的网络环境, 并省下大量的部署时间与进行维护人力资源, 达到虚拟化的效果。
3 Open Flow交换机介绍
Open Flow交换机是一个可程序化的交换机, 主要在交换机上运行ofprotocol与ofdatapath两个程序以及记录一张流程表。ofprotocol的功能是记录封包进出交换机的信息, ofdatapath的功能是处理进入交换机的封包, 流程表的功能则是记录规则及处理动作。当封包从外部网络进入到交换机时, 会先由ofprotocol得知该封包是由哪个端口进入交换机中, 并记录在封包内, 然后交由ofdatapath处理。
Open Flow交换机主要是传递封包, 仅能判断控制与资料封包的类别以及执行流程表上的定义的几个简单的动作, 其余的部分会因为流程表上未定义而送往控制器去决定, 达到控制层与数据层分离的效果。
4 实验架构与方法
本次实验是利用三台计算机以及一台实体交换机, 在100Mbps的网络速度下, 进行网络性能的测试, 架构如图2所示。其中三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都是GNU Linux/Debian Wheezy, linux_kernel版本为3.2.0-4, 交换机使用TP-LINK TL-WR1043ND, 在上面搭载Open WRT的系统, 并使用POX做为SDN网络中的控制器。这台交换机是以软件实作流程表, 因此在本实验当中交换机的CPU常会出现高负载的情况。
本次实验将测试三个项目:
(1) 传输速率;
(2) Open Flow控制封包产生率;
(3) 延迟时间。
主要的测试是利用netperf这个程序进行, 首先使用netperf预设参数在传统交换机与SDN交换机下分别进行TCP与UDP大量数据的传送来测试传输速率;然后再通过wireshark分析, 探讨Open Flow控制封包的产生率;最后分析传统交换机与SDN交换机发送封包从client端到server端之间各段的延迟时间。
5 实验结果
5.1 传输速率
表1是利用netperf预设参数, 进行传统交换机与SDN交换机的TCP与UDP传输速率的比较。传统交换机不论是在TCP或是UDP的传输上都有9成以上的速度;反观SDN交换机, 受限于交换机CPU速度的影响, 加上控制器与交换机沟通导致交换机CPU一直处于高负载, 使得TCP传输速率只有25.70Mbps, 而UDP甚至因为大量的封包丢失, 传输速率只有0.10Mbps。
5.2 Open Flow控制封包产生率
表2调整不同信息大小, 由wireshark观察Open Flow控制封包产生率。根据分析结果得知, 信息大小小于MTU (1480 bytes) 时, 控制封包产生率低;反之则高。在netperf产生的5000个数据封包中, 信息大小为1000 bytes时会多产生0.22%的控制封包;而在信息大小为2000 bytes时则会多产生45.48%的控制封包。
5.3 延迟时间
表3为1秒内送出500个封包, 传统交换机的延迟时间与SDN交换机是否符合流程表规则的延迟时间, 在SDN交换机测试的500个封包当中, 前4个是不符合流程表规则的封包, 会送往控制器处理, 每个封包约需9.9ms;其它496个封包有符合流程表的规则, 会直接执行流程表内的动作将封包传送到指令的位置, 每个封包约需1.52 ms。由表中可以看出, SDN交换机不符合流程表规则的封包延迟时间约为传统交换机的82.5倍, 符合流程表规则的封包延迟时间约为传统交换机的12.67倍。
6 结论
本次实验是传统与SDN网络的架构进行网络性能的测试。在传输速率方面, 传统交换机能使用到带宽的9成, 而SDN交换机在TCP传输只能用到25%的带宽, UDP是呈现无法使用的状态。而在延迟时间方面, SDN交换机整体延迟时间约为传统交换机的13.23倍。单就SDN交换机本身的影响, 在相同交换机以及控制器的条件下, 由于交换机CPU频率不高, 加上这台交换机是以软件实现流程表, 使得封包处理速度慢, 又因为封包被转送到控制器, 增加多余的延迟时间, 再加上封包发送速率过快, 或者封包过大需要分割, 导致大量的封包被重送或丢失。综合以上几点, SDN交换机性能是低于传统交换机。
参考文献
[1]K.Greene,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Technology review-the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of 2009, March 2009.
[2]N.Mc Keown, T.Anderson, H.Balakrishnan, G.Parulkar, L.Peterson, J.Rexford, S.Shenker and J.Turner, “Openflow:enabling innovation in campus networks”SIGCOMM Comput.Commun.Rev, 2008.
[3]Open Wrt, https://openwrt.org/.
[4]POX, http://www.noxrepo.org/pox/aboutpox/.
[5]Netperf, http://www.netperf.org/netperf/.
[6]Wireshark, http://www.wireshark.org/.
交换与合作 篇7
互联网络主要由网络结点(交换机、路由器)、传输链路和端系统(主机)构成。要适应现代网络业务急剧增长的要求,就必须大力发展链路传输技术和结点的路由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尤其是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的发展使得链路传输能力在每6--7个月就可以翻一番,目前单根光纤的传输能力最大已超过10Tb/s,远远超过了网络业务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网络结点路由交换容量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网络业务量和传输速率的增长速度,仅为18个月左右翻一番。据预测,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到2012年对网络需求的业务量将是路由器实际容量的8倍。由此可见,网络发展的瓶颈出现在网络结点,尤其是网络核心路由器处。
为了解决这个瓶颈,当前的高性能核心路由器大多采用了多级多平面的交换结构,其中,常用的交换结构有clos、benes等,这些交换结构具有易扩展、可靠性高等特点,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
目前大规模路由器交换网络的研究重点包括:调度机制,交换机制,容错性,可扩展性等,其中交换机制指的是分组在交换网络中转发时采用的基本数据单元的格式,主要包括定长信元和变长分组两种。目前各大厂商的路由器产品多采用基于定长信元的交换机制,这种机制有便于调度等优点,但是相对于变长分组方式,亦有增加交换开销浪费带宽资源等缺点。本文旨在改进传统的基于变长分组的交换机制算法,并与基于定长信元的交换机制进行分析比较,仿真得到结果。
二、基于信元与基于分组的交换机制
2.1基于信元的交换机制
在大容量交换网络中,为了调度机制的实现简单,通常采用同步调度方式,也就是对资源的调度是以相同的时间间隔(称为时隙,Timeslot)为单位同步进行。出于路由器是对变长IP分组进行处理的网络器件,交换网络对分组进行转发时,通常的处理方式是首先将IP分组分割为定长的数据单元(称为信元,Cell),每个信元的长度是单个时隙以线速传输比特的数量。信元是存储转发的基本信息单位,信元到达交换网络输出端口后,再重新组装为分组,这种交换机制称为定长信元交换机制。
在现有的大容量路由器产品中,几乎都采用定长信元交换方式。定长信元交换机制虽然便于调度的实现,但是也具有一系列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1)增加了交换开销,降低了交换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由于一个变长分组通常需要分割为多个定长信元,而每个信元在交换中是独立的信息单元,因此,每个信元必须携带相关的路由信息(如输出端口号等),引入了一定的开销;同时,分组的长度不一定是定长信元的整数倍,因此,在分组分割时,必然会带来交换网络带宽的浪费。
(2)采用定长信元交换机制需要高速的分组分段和重装功能单元,使得交换网络成本增加。
(3)更为重要的是,在多级交换网络中,如果交换网络中间级带有缓存,采用定长信元交换方式将有可能带来同一分组的各个信元发生乱序,这样就需要复杂的信元保序机制或输出端口重排序缓存,带来了交换网络实现成本的进一步增加。
2.2基于分组的交换机制
基于上述基于信元交换机制的缺陷,变长分组交换机制在大容量分组交换网络中得到了重视和研究。传统意义上的变长分组交换机制是以分组为单位,直接在网络中交换,但是因为实际应用中IP分组长度的不固定性(理论最小长度为20字节,最大长度高达65535字节),使得同步调度方式不可能实现,所以这种方式几乎没有应用价值。
现在作为研究重点的基于分组的交换方式同基于信元方式一样是以时隙为单位进行同步调度,但是在转发过程中是以变长分组为基本单元。在变长分组交换机制中,到达交换网络的变长分组只在逻辑上以时隙为单位进行分割,在网络调度时,如果选择了分组的第一个信元进行转发,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隙中,该分组的其他信元将依次通过相同的路径转发,直到最后一个信元转发完毕,调度机制才对该端口的其他分组进行转发。在变长分组交换机制中,不会出现信元乱序现象,减小了交换开销,提高了交换网络资源利用率,但是由于IP分组长度的随机性,使得交换网络对网络业务的适应性降低,网络灵活性下降。交换网络交换机制对网络性能具有很大影响,由于定长信元和变长分组交换机制各有千秋,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平台搭建及算法概述
由于定长信元和变长分组交换机制各有千秋,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在三级多平面clos交换结构中采用dune公司的pull调度机制,并以此为平台分别研究基于信元和基于分组的交换机制,对交换结构性能进行总体分析。图一为使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搭建的交换网络拓扑图。
基于信元的交换机制较为简单,且其他文章介绍较多,在此不再赘述。主要介绍3级clos交换网络中基于分组的调度思想。
(1)输入模块IM:
输入模块的缓存中维持12个虚拟队列(VOQ),分别对应12个输出模块,每当一个分组到达后,先获取其目的模块号des(n),将其分割成若干定长信元(仿真中是分割为80bit长度信元),并给第一个信元打上HEAD标记,给最后一个信元打上TAIL标记。将这些信元按顺序存入des(n)对应的VOQ中的末尾,这是存储过程。发送过程为,当输入模块的三条出线路中出现一条空闲时(即上一分组发送完毕),从队列长度最长的VOQ中取出队列头部的分组发送,打有HEAD标记的信元发送出去以后,则其后的各信元连续通过相同线路发送,直到打有TAIL标记的信元发送完毕,开始下一轮发送循环。如果同时有多条线路空闲,则按照轮询法发送分组,力求通过各线路的负载达到均衡。
(2)中间级模块SE:
中间级包括三个交换平面,每个平面为带交叉点缓存的三级crossbar交换结构。其中第一级SE1每个节点有3个队列,每个队列分别对应一个输出线路。当节点接收到来自输入模块的打有HEAD标记的信元时,选取3个队列中最短的队列将其存入,以后到达的信元依次存入,直到打有TAIL标记的信元。发送过程直接按照每个队列对应线路依次发送即可。第二级SE2节点有4个队列,且与SE1不同之处在于SE2节点每接收到一个HEAD信元,要获取其目的模块号des(n),再根据des(n)选取对应的队列存放,发送过程直接按照每个队列对应线路发送即可。第三级SE3节点对信元处理方法与SE2相似,但是SE3节点只有3个队列。
(3)输出模块OM:
输出模块的主要工作是将分开的信元重组为分组,因为基于分组的交换机制中,同一个分组分割成的信元是连续发送也是连续到达的,所以输出模块只需要将这些连续到达的信元拼接起来,并除去其中的HEAD和TAIL标记即可发往下一级网络。同时输出模块还需要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向输入模块适量发送令牌,以防止中间级模块产生拥塞。
四、仿真与结果分析
对于图一中的交换网络结构,仿真中输入模块的输出链路速率为10Gb/s,SE1的输出链路速率也为10Gb/s,SE2和SE3的输出链路速率则进行了两倍加速,分别为20Gb/s和40Gb/s。进入输入模块IM的分组到达时间服从泊松分布,且分组的平均长度为320bit。以此为基础分别仿真了基于信元和基于分组这两种交换机制,我们使用中间级缓存使用量和时延来作为评判两种交换机制的标准,得到结果如下图。
由图二可知中间级缓存的使用量,基于分组的交换机制要略大于基于信元的交换机制,而由图三可知,在负载较小时两种方法的分组平均时延几乎相等,但在负载较高时,基于分组的交换机制的分组平均时延要小于基于信元的交换机制,这是因为基于信元的交换机制中,一个分组的所有信元是通过不同路径到达输出模块的,每个信元的时延都不等,输出模块需要等待所有信元都到达后再进行重组,导致总时延增大。而基于分组的交换机制中,一个分组的所有信元是连续的在网络中传送,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五、结束语
本文在三级clos交换网络中,分别对基于信元和基于分组两种交换方式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基于信元的交换机制所使用中间级缓存较小,但是分组传输时延要大与基于分组的交换机制。总体而言,基于分组的交换机制要优于基于信元的交换机制,但是本次仿真只关注了缓存和时延两个方面,没有仿真各级的计算复杂度,也难以仿真网络对各类分组的适应性,这些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Yashar Ganjali,Abtin Keshavarzian,Devavrat Shah.Input Queued Switches:Cell Switching vs.Packet Switching.IEEE.2003.
[2]华春,胡明.Push和pull两种调度机制的仿真分析与研究.光通信技术,2008,10.
[3]杨君刚.高速多级分组交换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11-13.
[4]杨君刚,邱智亮.三级C los网络中分布式调度算法研究.电子学报,2006,4.
[5]H.Jonathan Chao,Bin Liu.High performanceswitches and routers.JohnWiley&Sons,Inc,2006:58-60.
价值交换与营销过程 篇8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若想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不断满足顾客需求, 只有围绕顾客需求的经营活动才能保障企业的长足发展。
现代企业任务就是通过分析顾客需求, 识别顾客价值, 创造顾客价值, 传播顾客价值, 在顾客识别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基础上, 完成价值交换, 使企业与顾客双方互相获得自己所需价值。
二、价值内涵
(一) 价值内涵三种视角
1. 第一种视角, 顾客感知价值。
这个视角的顾客价值研究者认为, 顾客价值是顾客决定的价值, 是顾客对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期望和感知。
2. 第二种视角, 企业传递价值。
这种视角的研究者认为, 顾客价值是由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决定的, 是一种产品中心论。
3. 第三种视角, 连接企业与顾客的价值。
这种视角的研究者认为, 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基于这种价值交换, 企业与顾客均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并建立起一种相互关系。
(二) 顾客价值特征
1. 有用性。价值, 是指客体对主体有用的性质、属性或程度。
2. 主客体性。
价值概念分为主体和客体, 人、组织、事物均可以充当主体和客体。研究价值问题必须分清主客体, 因为在同一个价值问题中, A对B的价值与B对A的价值含义可能会完全不同。
3. 主观性。
顾客价值决定于顾客的主观感受, 针对某一产品或服务, 顾客会综合衡量付出和所得, 然后对其利益做出主观评估, 继而作为购买决策的基础。企业定义顾客价值必须站在顾客的角度, 针对顾客认同的价值进行价值创造。
4. 相对性。
由于价值具有主客体性, 主客体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决定了价值的多样性和相对性。由于价值的主观性, 对于同一种产品或服务, 不同的判断者基于自身的需要、立场、喜好、经验等对其价值的判断也会不尽相同。
5. 综合性。
传统观念认为顾客价值就是货币价值,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 顾客价值不单是货币价值, 而是一种综合价值。顾客在评估某一产品或服务时, 会综合考虑所得价值和所付成本。
6. 动态性。
最后, 顾客价值具有动态性。针对某一产品或服务, 由于顾客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 加之每一个过程顾客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也不同, 因而顾客对其所作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 即价值判断具有动态性。
(三) 顾客让渡价值
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顾客让渡价值, 他认为:“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三、价值交换与市场营销
美国营销学会认为:市场营销就是创造、沟通、传递顾客价值, 经营顾客关系, 以使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早在1975年, 菲利普·科特勒就已经指出, 价值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市场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交换的客体是价值组合, 交换的主体是营销活动的参与者, 包括企业、顾客、雇员及合作伙伴。
四、基于价值交换的市场营销过程
既然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那么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促使价值交换, 这就需要分析市场营销过程。这里主要讨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营销过程。
(一) 顾客价值分析
营销过程的第一步要进行顾客价值分析。即通过市场调研、营销信息挖掘、宏观环境与竞争环境分析等途径, 对顾客进行深入研究, 探察目标市场顾客预期价值。使企业产品投顾客所好, 以获得竞争优势。
(二) 顾客价值生成
顾客价值生成就是研制并制造出承载顾客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只有营销部门、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的联合才能生产顾客价值, 从而更好地去进行顾客价值交换活动。
(三) 顾客价值沟通
顾客价值沟通即利用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市场营销促销手段, 向顾客传递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价值, 让顾客在识别这些价值的基础上引发需求, 进而完成价值交换。
(四) 顾客价值交换
顾客价值交换是价值交换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进行了顾客价值沟通的基础上, 顾客为满足自己的需求选择与企业进行价值交换。
(五) 顾客价值反馈
营销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 企业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同时, 作为交换条件, 顾客也要为企业提供反馈价值。企业要收集利用顾客反馈的信息对企业产品进行相应的改进, 以更好的满足顾客需要, 提供更大的顾客价值。
(六) 顾客价值再分析
经过上述五个过程, 企业与顾客完成了一次价值交换, 然而市场营销的任务并没有结束, 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是双向的, 因而企业应该在顾客价值反馈的基础上, 进行顾客价值再分析, 更准确更清楚地识别顾客价值。由此市场营销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 循环往复的过程。
结论
市场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围绕价值交换市场营销是一个螺旋上升, 循环往复的过程。营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 各个环节都应遵循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原则, 提高顾客总价值, 降低顾客总成本, 以增加顾客满意, 实现顾客忠诚。
参考文献
[1]崔迅.顾客价值链与顾客满意[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格致出版社, 2009
[3]叶魏岭.价值营销循环模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芥末籽与猫咪的交换法则 篇9
在如今,“二手”变成了一个有点尴尬的概念。二手的玩具、二手的摆件、二手的饰品……在国外,这些还具有很大使用价值的东西往往会被送到“古着”店,继续发挥作用,但在国内,这样的理念还不是很盛行。
在沈阳市一条很文艺的胡同里,悄悄开张的芥末籽交换商店,就是一家秉承了“置换”原则,以物换物的小店,它重新发掘易货这一古老的交换方式,提倡环保的时尚理念——当然,拥有这种“崇高”思想的店主并不是蓝星人,而是一只叫作“兔子”的喵星人。
Exchange的
交换新理念
兔子的芥末籽交换商店既可以使用现金购买商品,同时也欢迎客人用个人的闲置物品来冲抵消费金额,价格由双方协商。芥末籽不以现金收购任何旧货,也不做任何形式的寄卖,就是这样可以以旧换新的店铺,而这种新颖奇特的“Exchange”的经营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潮人们所接受。
和喵星人一起淘宝吧
喵喵的芥末籽虽然地方窄小,但“宝贝”却不少。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旅游纪念品、有上世纪80年代的地球仪、有孩子玩具、IT配件、美丽配饰、家居摆件,甚至有非常值得收藏的老沈阳酒标、烟盒等老物件,非常值得去发掘。但是,喵掌柜有时也会“say no”,诸如金饰玉器、化妆品、二手服装、需要专业鉴定奢侈品、餐具之类,会存在各种潜在问题的商品都不能参与交换。店里的一大特色是书和CD,书的价格是3折,CD的价格是单片5元。虽然价格不是很“地板”,但因为它们曾是人们的私藏或当时的心头好,所以很多都是难淘的“绝版”货。
当然,为了使这些曾经让人们一见钟情的东西继续被善待和爱护,店主兔子有一点小苛刻——它们只能换同类物件,以保证它们会被能继续爱着它们的人带回家。
欢迎光临怀旧的芥末籽
来到芥末籽,你会看到漆着墨绿墙漆的墙壁,被形形色色的小物件填满的角落,在暖色的灯光和柔和的背景音乐下,每件小东西都像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怀旧色彩。当然,喵掌柜为了吸引更多客人,也允许大家把特殊想淘的东东写成小纸条贴到自己喜欢的屋内各处,惟一的要求是写的必须超有爱。而且,无论你何时光临芥末籽,这里总会以它独特的方式欢迎你。
即使不进行交换,店主兔子也会很轻松并随意地带你参观整个芥末籽。
“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段与评析 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 听说大家的计算能力很强, 我想检验一下, 敢比一比吗?
生:敢!
师: (出示课件) 请口算下面各题。
师:同学们做得很棒!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得数都是整十数。
生2:上一题的得数和下一题相同。
生3:上一题的加数和下一题的加数相同。
生4:按得数来分, 可以分成5组, 上下两题为一组, 不仅上一题的加数和下一题的加数相同, 而且得数也相同, 只是加数的位置发生变化。
师:得数相同的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起来?
生:用“等号”连起来。
师:像这样的等式, 你能再写几个吗? (指名板演) 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生:不能。
师:虽然同学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 但是仔细观察, 它们都蕴藏着共同的规律, 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生1: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和不变。
生2: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叫作加法交换律。
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评析:教师通过口算比赛, 直奔主题, 用直观、具体的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特点 (加数的位置变化, 和不变) 学生容易掌握。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促使学生自主交流和探索。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二、学习课例, 加深理解
师: (出示课件) 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例1 (主题图投影) :
李叔叔骑车去旅游, 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 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他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李叔叔上午和下午骑自行车的路程。
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们可以知道李叔叔上午骑40千米和下午骑56千米。
师: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李叔叔今天骑自行车走了多少路程。
师:这道题怎样列式?有几种不同的列式?
生:40+56=96 (千米) , 56+40=96 (千米) 。
师: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能连成一道等式吗?
生:两道算式结果都是96, 都表示李叔叔今天骑自行车的总路程。加数的大小都没变, 只是加数的位置相互交换了一下。可以连成一道等式, 即40+56=56+40。
师: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找到规律了吗?
(引导学生从和的大小与加数的位置进行回答)
生:左右两边的和都相等, 加数的大小没变, 只是加号两边的数的位置交换了, 这是加法的交换律。
师:这些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呢?交流讨论。
(指名板演)
生3: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同学们比较这4种表示方法, 哪一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单, 方便记忆, 容易书写呢?
生:第四位同学的。
师: (板书) a+b=b+a。
师:哪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a+b=b+a, 并说说每个字母表示的数字是哪些?
生1:读作a加b等于b加a。a表示40千米、47、19、54、103, b表示56千米、46、18、99、117。
生2:读作a加上b等于b加上a。a、b除了表示上述数字外, 还可以表示别的数字。
生3:读作a与b的和等于b与a的和。其中a和b可以表示任意数字, 每个字母表示的数字有无数个。
师:这个字母式子告诉我们什么?
生:任意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 教师以课例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把学生以前零散的感性认识整理、概括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得出规律。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用最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地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师: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些什么?
生1:学习了加法交换律, 我知道了加法交换律的表示形式。
生2:学习了加法交换律, 我知道了加法交换律的特点是和不变, 加数不变, 只是加数的位置变化了。
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然后汇报交流。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对出下列算式的口令。
师:请同学口头填空, 然后再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规律填的。
师:请同学们写出一道运用加法交换律的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