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的阅读攻略

2024-06-18

人物传记的阅读攻略(精选6篇)

人物传记的阅读攻略 篇1

一、导言

阅读能力, 是学好英语需要掌握和提高的一项基本能力。大学英语阅读的内容, 涉及面很广, 往往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等各个方面, 不仅篇章的长度有所增加, 一些生词的出现更是阻碍了学生对于部分阅读内容的理解。遇到生词怎么办?求助于词典也许是一部分学生的首选。通过查阅词典, 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知道词意, 还可以了解相关的用法。然而, 在阅读过程中, 频繁地查阅词典不仅影响文章的阅读速度, 也会失去阅读的连贯性。况且, 这种方法用在平时尚可, 如若发生在应试中, 就只好另寻良策。因此, 针对大学英语阅读中的生词这个“拦路虎”, 本文将着重探讨一些应对策略。

二、大学英语阅读的生词攻略

简言之, 本文主张遇到阅读文章的生词时, 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判断该词的地位是“关键”还是“次要”, 分析它所在的语境, 或者试图从构词法的角度猜测词义, 而非首先翻阅词典。具体策略如下:

1.略过某些“次要”的生词

一篇阅读文章, 少则几百个单词, 多则上千词。在阅读过程中, 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生词。如果这些词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文章整体的理解, 我们便可以暂时略过它们, 继续阅读。这些词就是所谓的“次要”的生词, 尤其是当它们出现在考试的阅读理解中。这是因为, 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均属于任务型的阅读文章, 即我们需要通过文章的阅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答题的相关信息, 锁定问题设置出现的语句或段落。这样看来, 文章中必定不会每词每句都和问题直接相关。因此, 如果个别生词出现在与问题设置不相关的语句中, 我们便有可能略过它;或者, 我们只需了解该部分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而无需深究每个单词的表意。这样做既保证了答题的速度, 又不会影响准确率。例如, 下面一小段文字:

Like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the splitting of the atom, and the first space flight, Dolly’s appearance has generated a long list of difficult puzzles for scientists, politicians, and philosophers. And wild questions on the topic of cloning continue to mount.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克隆羊多莉的出现像以往人类科学史上所有重大的事件一样, 引发了诸多的讨论。其中的几个生词并不影响我们了解这些段落大意, 因此我们可以暂时略过它们, 继续阅读。

2.猜测某些“关键”的生词

所谓“关键”的词, 即它直接影响文章的理解, 或者影响对于问题的回答。这个时候, 我们便可以尝试猜测它的词义。古得曼认为, “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猜测游戏”, 该论断所言非虚。我们不仅经常可以通过语境的分析或词的构成比较准确地猜测出词义, 而且在这种猜词的过程中, 我们又能够增加对阅读的兴趣和成就感。猜词的手段往往有通过语境猜测词义, 通过构词法猜测词义和综合法猜测词义。

通过语境猜测词义:“语言的使用, 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样的环境, 就是语境。”语境在阅读中识别词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语境猜测词义主要是分析文章中的上下文的线索。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 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篇文章都必定有它内在的脉络, 即上下文。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 我们只有首先分析出这些, 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当然, 通过语境猜测词义, 并不总是有效的, 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单词储备、阅读理解能力和篇章分析能力, 甚至还需要较高的母语水平。至于后者与猜词能力的关系, 已经有学者做出了相关论述, 本文不再详谈。

通过构词法猜测词义, 虽然语境对词义有决定性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语境, 阅读者就一定能推导出生词词义。有时候, 我们还需要借助其它的方法, 通过生词的构词法也经常能够推断出词义。英语中的许多单词, 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构词法进行拆解, 常见的构词法包括派生、合成和转化。

综合法, 以上提及的各种方法不是互不联系的, 有时综合采用几种方法来猜测词义, 会更加行之有效。例如:

Infertile couples are also likely to seek out cloning. That such couples have other options (artificially bringing egg and sperm together, or adopting a child) is not an argument for denying them the right to clone.

通过人们的常识, 我们知道不育夫妇一般是通过领养或人工受精方式获得下一代, 因此egg和 sperm两个单词在这里应分别表示的“卵子”和“精子”。

3.通过查阅某些“频繁”出现的生词猜测词义

阅读文章中的许多生词,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语境和构词法以及其它方式猜测出它们的词义, 但是这些词义往往不十分精准。尤其是频繁出现的生词, 我们还需要适当借助词典来查阅其词义, 这样做既能了解单词的发音和词义, 又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用法。况且, 如果个别单词在文章中频繁出现, 说明它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十分重要, 亦或是该词是积极词汇, 需要我们掌握。

此外, 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以一定的单词储备量为基础, 而单词量的积累则来源于日常的学习和背诵。所以我们还需要养成背单词的习惯, 尤其是通过查阅词典记单词。

三、结论

总而言之, 在应对阅读中的生词时, 大家应该分别对待。正如文秋芳教授在为“大学生英语阅读文库”丛书作序时所讲, “有些人读书不离词典。有人读书不用词典, 这两种倾向都不好。阅读过程好比猜谜, 人们通过语言符号,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逐步‘猜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遇到生词时不急于查词典, 先根据上下文猜测一下词义, 这是一种阅读技能……如果这个词很重要, 它会在上下文中反复出现, 或是自然而然地明朗化。稍后再把所要碰到的生词捋一遍, 确定需要查词典的生词, 并将猜测的意思和词典作对比。这种先猜后查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强化了记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 希望阅读者不妨尝试以上的各种猜词方法, 或许会有所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津开.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猜词能力与外语水平[J].外语教学, 1993, (3) .

[2]文秋芳.“大学生英语阅读文库”序.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92.

[4]Goodman, K.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 6 (1) :126-135.

[5]Paribakht, T.S.&Weshce, M.B.Reading and“incidental”L2vo-cabulary acquisition:An intro-spective study of lexical inferenc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9, (21) :195-224.

人物传记的阅读攻略 篇2

一、掌握阅读方法

(一) 依据主题句定短文的中心。

一篇文章 (或一段文章) 通常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的。而这个中心意思往往由一个句子来概括。这个能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意思的句子叫做主题句。因此, 理解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首先要学会寻找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 概括性强:表述的意思比较概括。 (2) 结构简单:句子结构较简单, 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 (3) 受它支撑:段落中其他的句子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该句所表述的主题思想。例如:

If you buy some well-made clothes, you can save money because they can last longer.They look good even after they have been washed many times.Sometimes some clothes cost more money,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re always better made, or they always fit better.In other words, some less expensive clothes look and fit better than more expensive clothes.

这段文章前面列举了两件事实, 最后一句是对这两个事实的概括:有些价钱便宜的衣服比价钱贵的衣服更好看, 更合身。段末这个句子就是主题句。

(二) 掌握具体事实和重要细节:

在阅读理解题目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考查细节和事实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容易一些。这些题目有两个共同特点: (1) 凡属针对特定细节的考题, 其正确答案大都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对应的文字部分作为验证。这一部分可能是一个词或短语, 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相关的若干句子, 但句式、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 (2) 干扰项往往是主体思想与细节混杂, 正确答案细节和非正确答案的细节混杂, 甚至真假混杂。因此, 要做好阅读理解中的确定细节和事实的题目, 一要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信息点, 二要排除干扰项。例如:

In America, just as in Europe, men usually open doors for women, and women always walk ahead of men into a room or a restaurant, unless (除非) the men have to be ahead of the ladies to choose the table, to open the door of a car or do some other things like the above.On the street, men almost always walk or cross the street on the closer side of the ladies to the traffic.But if a man walks with two ladies, he should walk between them.Then if the host (男主人) or hostess (女主人) or both of them come in a car to get their guest for dinner, the guest should sit at the front seat and leave the back seat though there is no people sitting on it.

1. In America men usually__.

A.walk ahead of womenB.eat in a restaurant

C.walk behind women D.drive a car to work

2. In the street men__.

A.cross the street B.walk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ladies

C.walk on the closer side of the ladies to the traffic

D.walk near the ladies

3. If a man walks with two ladies, he should__.

A.walk between them B.run before them

C.follow them D.go away

4. If Mrs Green wants you to her house in a car, you should__.

A.sit beside a guestB.sit at the front seat

C.sit at the back seatD.drive the car

1.C事实细节题。由第1句中women always walk ahead of men可知。

2.C事实细节题。由第2句On the street, men almost always walk or cross the street on the closer side of the ladies to the traffic可知。

3.A事实细节题。由第3句But if a man walks with two ladies, he should walk between them可知。

4.B由最后句中the guest should sit at the front seat可知。

(三) 根据并列或同位关系猜测词义。

在阅读中还是不可避免会遇到生词或者熟词生义, 在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猜测词义也是必不可少的题目, 因此, 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猜测词义。任何一个词语, 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只能表示一个确定的词义。据此, 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 即从已知推求未知, 也就是用我们所熟悉的词或短语来猜测我们不熟悉的词的词义。例如:

There is a place on our earth where hot water and steam come up under the ground.It is on a large island in the Pacific Ocean.The island is North Island in New Zealand.

What does the word“steam”mean in Chinese?

A.自来水B.大气C.冰川D.蒸汽

从语法上看, steam和hot water是并列关系, 我们就以断定这两种东西是相关的, 是同一类物质。在所给第四个选项中只有“蒸汽”有这种可能。

二、改进阅读技巧

(一) 预测:

培养学生依据文章标题 (副标题) 、插图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 对文章的大致内容预测以及可能涉及到的词汇, 然后阅读文章的第一段, 并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纠正, 同时抓住主题句、关键词, 从而更好地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 略读:

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领会文章大意, 辨析文体, 掌握篇章结构, 进而抓住文章的中心。

(三) 查读:

指导学生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查读, 以回答个别事实细节性的问题。有些细节性的问题不能直接在短文中找到答案, 必须进行必要的综合、归纳、转换才能获得, 也就是要在直接可获得的事实和细节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归纳、转换间接地获得所需要的事实和细节。

在阅读短文时, 最快捷的方式还可以先看问题部分, 后看短文部分, 这样一来优势理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

1. 先读题时只能是读其问题或题干, 而不能读问题后的选项, 否则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也无法记住众多答案所表达的众多信息。

2. 在读了题之后, 要把这些问题记在心里, 并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短文, 关于这一点考生是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的, 因为短文后的这些问题本身所表达的信息并不像短文那样有情节, 也不像短文那样连贯, 所以有不少同学在开始试用这种方法时, 往往先读了题之后 (尤其是当问题较多时) 再读短文时, 又忘记是什么问题了。

3. 带着问题读短文时, 对短文中出现的那些与问题有关的词句, 你可以用一枝铅笔在短文中作些记号, 以便为下一步选择做好准备, 但也要注意不要每读到一个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点就停下来去对照后面的问题, 因为这样转来转去要耽误一些时间, 另一方面有些问题往往要通过对短文的全面了解才能作出结论, 而不能仅仅从一、二个信息点作出判断。

4. 带着问题读完短文之后, 接着便是选择理解题的答案。虽然你是带着问题去阅读短文的, 但也并不是说你在阅读时带去的问题全部得到了答案, 也可能有些还没有把握 (尤其是一些主观理解题) , 这时你同样要带着这些“疑题”去跳读短文。

三、养成阅读习惯

(一) 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

阅读时要去掉杂念, 心绪要安定, 精神要专一, 要形成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 就心烦意乱, 失去自控能力。遇到困难一定要从容不迫, 心无旁骛, 这样才能对所读的文章印象清晰, 理解深刻。

(二) 要提高阅读的速度。

做阅读理解时, 要注意培养自己快速阅读的习惯。要扩大视读的广度, 把逐词逐句的点式阅读变成一次扫描一句的线式阅读, 并且把看到的东西迅速报告给大脑, 形成眼脑较快的直观能力。切不可在个别难懂的词句上磨蹭, 只要全篇理解了, 个别难懂的词句可以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去猜测, 去推断。

(三) 要注意培养语感。

人物传记的阅读攻略 篇3

一、阅读理解题的特点

1.阅读理解的题型可分为: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猜测词义题等。其中以细节理解题与推理判断题为主,通过捕捉细节,分析细节,从而归纳或推测出正确答案。

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体裁广泛,一般有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论述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段落组织方式和脉络层次。记叙文往往按时间顺序展开段落,文章有明显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阅读时抓住时间这条主线,弄清who,what,when,where,why与how。描写文通过细节的描写来反映事物的特征、性质。对这种文章要迅速弄清其主题,主题词往往贯穿文章的始末;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阅读,找到文章与之有关的信息,并确定信息与主题的关系。说明文多见于科普文章,用以解释或揭示事物的状态、特征、演变、结果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类文章的首句往往是主题句,说明文章所关注的对象。论述文渗透作者的个人观点、态度,阅读论述文应该从文体的结构特点入手。作者往往通过过渡词和关联词来组织段落与文章,对过渡词的迅速捕捉和对关联词的准确判断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要特别注意区分作者的观点与文章所提到的人物的观点,同时注意作者所使用的表示赞同、反对等感情色彩的词汇。

3.阅读理解题材多样,有科普类、人物传记、故事类、历史地理文化类、广告和新闻报道类、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类等。阅读材料多为近年来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具有时代性的原汁原味的文章,并且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和浓厚的时代气息。

4.阅读理解难度适中,包括难题、中等难度试题与容易试题,其中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体现了大纲的要求。近年来对深层次理解试题考查力度加大。

二、阅读理解各类题型解题策略

(一)主旨大意题

1. 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

主旨大意题属于综合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进行概括或总结的能力,要求考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充分运用逻辑概括能力,透过字里行间获取文章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论点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只有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才能正确理解文章,进而根据文章的事实细节推测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此类题型的题干设问方式有:

(1)标题类常见题干

①The best title/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might be_________.

②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③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suitable as a title for the passage?

④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is text is_________.

(2)大意类常见题干

①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②The general/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about_________.

③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ell us?

④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⑤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2. 解题思路与策略

(1)主旨大意题解题思路

①寻找主题句,确定文章大意。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根据其篇章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短文的主题句来归纳文章的主题。主题句在文章中的位置通常有三种情况:开头、中间、结尾(或在开头结尾同时出现首尾呼应的主题句)。因此,要准确地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就要十分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抓住文中具有概括性的信息,从上下文连贯的意思来理解全文,看作者主要谈的是什么,透过文字叙述的过程来归纳主题,再从选择项中找出最符合表达主题思想的选项。有些干扰项,从局部看也许不算错,但从全局来看却是片面的。考生在做题时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思想。

②抓住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寻找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是建立在寻找各段落中心句的基础上。各段落中心句的整体归纳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依据只言片语或某一段落,而应该综合全文的结构安排,理解文章浓墨重笔的“重心”,考虑文章的材料及支撑性细节是服务于什么,分析故事情节围绕什么发展,最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

③抓住文章主线和关键词语,归纳文章中心。不是所有的段落都有主题句,有时主题句隐含在段落中。阅读这样的文章,就需要考生根据文章的细节来分析,进而概括出段落的主题,推导出文章的主旨。分析的方法是,先弄清各段落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逻辑上有什么联系,然后加以归纳形成主题。

(2)主旨大意题解题策略

做此类题时常用略读法。快速阅读文章的首段和尾段的首句或尾句或每段的首句或尾句,找出各个段落的主题句,重点搜索主题信息。着眼于全文结构安排,了解文章的重心,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文章的标题是中心思想最精炼的表达形式,选择的标题意义范围要能涵盖全文,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命题者常常利用生活常识编造干扰项,把文中的细节当主旨,利用局部信息编造干扰项。因此做主旨大意题时考生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过于笼统、言过其实,也不能把读者的观点强加给作者。下面结合高考试题,谈谈标题类与大意类主旨大意题的解题策略。

①标题类。

标题是段落中心思想最精炼的表达形式。在阅读中不仅要求考生能够通过自己已知的信息概括出段落的中心思想,而且还要对概括出的中心思想加以提炼,拟定出段落的标题,这样在测试中就能迅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

文章标题可以是单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标题可帮助读者迅速推测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讨论的中心。作者往往对文章的主题有意识地反复论述,抓住反复出现的中心词,即高频词,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中心词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多为短语;涵盖性强,一般要求能覆盖全文,其确定的范围要恰当,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精确性强,不能随意改变语言表意的程度及色彩。

【典例】Bad news sells.If it bleeds,it leads.No news is good news,and good news is no news.Those are the classic rules for the evening broadcasts and the morning papers.But now that information is being spread and monitored(监控)in different ways,researchers are discovering new rules.By tracking peoples e-mails and online posts,scientists have found that good news can spread faster and farther than disasters and sob stories.(2016年全国III卷,D篇)

1 5. What can be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

A.Sad Stories Travel Far and Wide

B.Online News Attracts More People

C.Reading Habits Change with the Times

D.Good News Beats Bad on Social Networks

解析:D。主旨大意题。根据文章第一段中“By tracking peoples e-mails...disasters and sob stories.”可知,好消息在网络上传播更快,影响更深远;由此可知本文主要讲在网络普及的年代好消息在网络上传播比坏消息更快。

②大意类。

解答该题型最关键的是找出主题句,把握文章主旨。概括主旨的方法是:先看首尾或各段开头再看全文找主题句,若无明显主题句,则通过关键词句来概括(如议论文中寻找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词句,记叙文中寻找概括情节和中心的动词或反映人物特点的形容词)。文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观点时,务必牢记作者的观点才是体现全文中心的。此时,要注意一些转折词,如but,yet,however,although,in spite of,by contrast,on the contrary等,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常会出现在一些标志性的提示词后。当文章中表示相反的观点时,往往用到这些词。答题时要弄清哪个是作者的观点,排除迷惑性信息,准确归纳主旨大意。

【考例】Viewing childhood development as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hrows on how children learn,but it also offers an inspiring look at science and scientists.Why do young children and scientists seem to be so much alike?Psychologists have suggested that science as an effort—the desire to explore,explain,and understand our world—is simply something that comes from our babyhood.Perhaps evolution(进化)provided human babies with curiosity and a natural drive to explain their worlds,and adult scientists simply make use of the same drive that served them as children.The same cognitive systems that make young children feel good about figuring something out may have been adopted by adult scientists.As some psychologists put it,“It is not that children are little scientists but that scientists are big children.”(2016年浙江卷,C篇)

53.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last paragraph?

A.The worldmaybemoreclearly explained through childrens play.

B.Studying babiesplay may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C.Children may have greater ability to figure out things than scientists.

D.Ones driv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y become stronger as he grows.

解析:B。段落大意题。根据本段的第一句“Viewing childhood development as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hrows on how children learn,but it also offers an inspiring look at science and scientists.”可知本段大意是:研究孩子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

(二)细节理解题

1. 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

这一题型大多根据文中具体信息如事实、例证、原因、过程、论述等进行提问。一般包括直接理解题(在原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常见的类型有对号入座题、是非判断题、表格理解题等)、语义转化题(需要将题目信息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义上的转换,两者存在表达上的差异,有时需要进行加工或整理后方能得出结论,比如:数字计算、排序题、正误判断等),抓住文中的事实和细节是做好该题型的关键。此类题型的题干设问方式有:

(1)When/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3)The author mentions 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

(4)All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not)correc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6)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not)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7)The writer mentions all of the items listed below except______.

(8)Which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9)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______.

该题型几乎都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与答案有关的信息,或者其变体,所以搜查信息在阅读中非常重要,包括理解作者在叙述某事时使用的具体事实、数据、图表等细节信息。

2. 解题思路与策略

(1)细节理解题解题思路

①先读题后看文。快速通读全文,大致了解不同信息间的差异,为解决问题储备信息;同时适度关注转折、否定、列举、同位语、插入语、定语等。

②确定题干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根据题目要求,从题干与选项中抓住关键性词语,以此为线索,通过略读和寻读快速而准确地在文中寻找与此问题相关的段落、语句,锁定相关信息,标出与题目、选项义同词不同的部分。然后仔细品读,认真比较选项和文中细节,在准确理解该细节的前提下,排除干扰项,从而确定答案。凡找到与原文含义表述完全相符的同义异构选项即可确定为答案,不必再去验证其他选项为什么错了。

③回读信息,验证答案。确定答案后,必须回读原文,再次根据原文中的信息对选项进行验证。

(2)细节理解题解题策略

细节理解题是针对文中某个细节、某句话或某部分具体内容设置问题,正确答案的依据一定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对原句改写的选项往往是正确选项。做这类题一般采用寻读法,即先读题,然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再对相关部分进行定位,进而细读,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便可确定答案。下面结合最新高考试题,对不同类型的细节题进行解读。

①直接信息题。

此类细节理解题可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考生可首先从问题中找到关键词,然后以此为线索,运用略读以及查阅的技巧在文中迅速寻找这一细节,找到后再把这一部分内容仔细阅读一遍,仔细比较所给选项与文中细节的细微区别,在准确理解细节的前提下,最后确定出最佳答案。

【典例】El Nino,a Spanish term for“the Christ child”,was named by South American fishermen who noticed that the global weather pattern,which happens every two to seven years,reduced the amount of fishes caught around Christmas.El Nino sees warm water,collected over several years in the western Pacific,flow back eastwards when winds that normally blow westwards weaken,or sometimes the other way round.(2016年江苏卷,C篇)

61.What can we learn about El Nino in Paragraph 1?

A.It is named after a South American fisherman.

B.It takes place almost every year all over the world.

C.It forces fishermen to stop catching fish around Christmas.

D.It sees the changes of water flow direction in the ocean.

解析:D。细节理解题。根据本段的最后一句“El Nino sees warm water,...or sometimes the other way round.”可知,厄尔尼诺现象见证了海水水流方向的变化,所以此题选择D项。

②间接信息题。

此类细节理解题通常采用词语与句型转换的形式来取代原文中的表述,解题时要注意命题人惯用的“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等手法,因此正确理解题干和信息句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考生需要将题目信息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意上的转换,如果两者存在表达上的差异,需要对原文信息进一步加工处理,进一步加以鉴别或推理。间接信息题是介于事实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之间的一种题型,对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典例】It was summer and,one day,my mother drove me to the bike shop to get a tire fixed—and there it was in the window,White,shiny,plastic and decorated with flowers,the basket winked at me and I knew—I knew—I had to have it.(2016年浙江卷,D篇)

56.When the author saw the basket in the window,she________.

A.fell in love with it

B.stared at her mother

C.recognized it at once

D.went up to the bike guy

解析:A。细节理解题。根据本段中“...and there it was in the window,White,shiny,plastic and decorated with flowers,the basket winked at me and I knew—I knew—I had to have it.”可知,当作者在橱窗里面看见这个篮子时就喜欢上了它。

③数字计算题。

此类试题在文中直接表现出细节事实,有的要经过具体的计算才能够选出正确答案。具体的计算题可以是对年代的计算、月份的计算或比例的计算等。文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数字,这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影响。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是先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经过对比、分析、计算等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典例】Mothers have long known that their home workload was just as heavy as paid work.Now,the new study has shown that if they were paid for their parental labours,they would earn as much as£172,000 a year.

The study looked at the range of jobs mothers do,as well as the hours they are working,to determine the figure.This would make their yearly income£30,000 more than the Prime Minister earns.(2015年四川卷,C篇)

38.How much would a mother earn a year if working as the Prime Minister?

A.£30,000.B.£142,000.

C.£172,000.D.£202,000.

解析:B。数字计算题。根据第一段中“...they would earn as much as£172,000 a year.”与第二段中“This would make their yearly income£30,000 more than the Prime Minister earns.”可知,一位全职妈妈的年收入是172,000英镑,比首相的年收入还多30,000英镑,由此可算出首相的年收入是:172,000-30,000=142,000。

④排列顺序题。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事件发生的正确顺序。解答此类试题可采用“首尾定位法”,即最先找出第一个事件和最后一个事件,迅速缩小选择范围,从而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典例】A schoolgirl saved her fathers life by kicking him in the chest after he suffered a serious allergic(过敏的)reaction which stopped his heart.

Izzy,nine,restarted father Colms heart by stamping(踩)on his chest after he fell down at home and stopped breathing.

Izzys mother,Debbie,immediately called999 but Izzy knew doctors would never arrive in time to save her father,so decided to use CPR.

However,she quickly discovered her arms werent strong enough,so she stamped on her fathers chest instead.

Debbie then took over with some more conventional chest compressions(按压)until the ambulance arrived.

Izzy,who has been given a bravery award by her school,said:“I just kicked him really hard.My mum taught me CPR but I knew I wasnt strong enough to use hands.I was quite scared.The doctor said I might as well be a doctor or a nurse.My mum said that Dad was going to hospital with a big footprint on his chest.”(2014年四川卷,C篇)

40.What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Izzy kicked Colm.

Debbie called 999.

③Izzy learned CPR.

④Colms heart stopped.

A.③①②④B.④②③①

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解析:C。细节理解题。解此道排序题可采用首尾确定法,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描述了Izzy对父亲采取的急救行为,然后在第六段提到母亲教Izzy如何急救,所以Izzy学过急救是最先发生的,可排除B、D项;再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在父亲晕倒后,母亲拨打急救电话,而Izzy知道医生不能及时赶到,就对父亲实施急救。所以此题选择C项。

⑤图表图画题。

在有图表图画的阅读理解中,有的图表图画出现在阅读理解文章中,有的出现在选项中,这些图片的出现增加了试题的直观性,同时也暗含着和文章内容相关的信息。在解答此类试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图表图画中所暗含的信息,特别是有些事实是通过图片来叙述的,考生可以采用按图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

【典例】

Bar Graphs

A bar graph has two axes and uses bars to show amounts.In Graph 1,we see that the x-axis shows grades that students earned,and the y-axis shows how many students earned each grade.You can see that 6 students earned an A because the bar for A stretches up to 6 on the vertical measurement.There is a lot of information we can get from a simple graph like this(See Graph 1).(2015年浙江卷,B篇)

47.What is the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who earned a C or better?

A.4B.6C.10D.20

解析:D。细节理解题。根据图示可知获得C级的学生有4人,比C级好的A级学生有6人,比C级好的B级学生有10人,由此可知获得C或更好的学生人数一共有:4+6+10=20。

传记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篇4

1. 高考题型:

命题情势与过去考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览题近似, 由于该类题在2007年高考首次出现, 难度应为中常, 题量为3至4小题, 分值占总分值大抵为15―25分;主、客观题有可能会同时出现, 此中会有一道探索追究题, 且分值较重, 重点考察考生的探索追究阐发能力。

2.文本材料:

一般选择古今中外那一些内部实质意义丰富且思想性强、反映社会形态时代风貌特点、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人物传记、回忆文章、悼词、墓志、评传等现代文传记类作品作为测验文本, 其传记主人翁大多为中外汗青明星, 如闻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二.解题指津

解题的基本原则

1. 整体驾驭原文与语境分析相联合的原则、整体原则

阅览文章要起首从整体起航、弄清文本大意, 明白中心主旨, 驾驭传主特点, 思虑回覆问题时紧扣中心主旨, 不能孤立地去看问题, 尽量阐发问题与中心主旨有何干系。

语境原则:理解具体问题时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 阐发回覆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从上下文起航, 从原文找到问题的模板相关信息点或者表示内部实质意义, 再加以阐发、归纳、作答。

2.“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

“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

首要关注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形态背景、家庭背景等众多因素, 这样才更深刻、更好地理解传主;其次, 要理解各种人物瓜葛网中的传主, 因为传主的人际来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 通过传主与他人的瓜葛去理解传主是阅览传记的一条通道。

再次, 传记本身的特征之一就是真实性, 思虑阐发传记阅览题时亦须阐发人物性格或者评价判断, 都必须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究竟作为依据, 用究竟说话, 不能平空妄下判断或者凭臆想作揣度。

◆解题的基本步调

1.揣摸题干, 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 认真审题, 看清命题人问了哪一些方面的问题, 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儿”形成明确而强烈“问题意识”, 让问题作为阅览文本的有力指示。

2. 理清脉络, 整体驾驭

第一遍速读文本:第一步, 传主的经历是如何贯穿起来的, 驾驭文本的布局思绪;第二步, 整体体会文本内部实质意义, 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领实, 弄清文段写了传记主人翁哪一些事, 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特点;第三步, 区别出作者的身份, 弄清作者的首要概念和基本偏向是什么。

3. 细读文本, 圈点勾画

第二遍精读文本:携带问题, 有意识地细读全文, 注重具备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细节, 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 尤其注重叙述之外的议论性、阐发性等内部实质意义。

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如对重要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分析、人物形象评价、感情的体验和感悟等等。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 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运用传记知识分析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 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 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从目前所见的考试题型来看, 基本上都是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一般分成三大题, 共25分。

第一大题一般为分析综合题, 多侧重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用原文原句作答或在原文原句基础上整合而成。

第二大题一般为鉴赏评价题, 多涉及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我们通过归纳可以看出, 第二大题的设题多和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有关, 而答题的角度则应多从传记的真实性和主题入手。

阅读小人物,触摸真实的生活 篇5

201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的一曲《春天里》,打动了亿万观众。

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苍凉沙哑的嗓音,更是他们在农村长大、进城打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生经历。

他们是“小人物”,他们太普通了,就如同电影中的路人甲、路人乙。但生活,却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演绎,才变得如此有血有肉,更加真实。而他们,也没有被忽略,文人、艺术家们用另一种方式展现着他们的生命轨迹,于是,他们活跃在了文字之中,活跃在了荧屏之上,而且有滋有味地活着。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刻画了市井中的奇人种种。他们中既有凭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银元不认人的正骨拿环的苏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他们走街头、串小巷,凭着自己的手艺,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

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一个街头卖奖券的流浪汉,他每次都会把奖券装进一个写着“一券在手,希望无穷”的红套子里,然后递给买彩票的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如明净之雪,“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

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读起来,让我们心头一酸,抑或心底一暖,百感交集。

他们,就生活在你我身边。

阅读文本中人物的平面化 篇6

1、课本的误导

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阅读的个性化, “但教科书中仍然还包含着许多明显的价值判断, 学生对于这些认识很多时候只好无条件地接受, 而且不容质疑。”当然对于全社会都认同的一些价值观念应该占一定的比例, 但其他更多的内容应当是丰富多彩的, 这样可以为学生认识复杂的现实世界奠定了基础。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 文章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 心里很妒忌。”虽然《三国演义》中也有丑化周瑜的倾向, 但却不可能说得如此直白。小学生在学了这篇课文以后, 周瑜这样一个妒忌心很强的小人形象将会永远刻在头脑中。

说完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误导, 再来看看对于作者的误导。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对于杜甫, 一共选了七首律诗, 分别是:《秋兴八首 (其一) 》《咏怀古迹 (其三) 》《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和《阁夜》。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七首诗歌当中, 除了《蜀相》所作时间稍早, 剩下的全都是杜甫生命最后的悲歌。高中三年对于杜甫的学习都是在这种基调下进行的, 如果教师再没有去对杜甫的形象进行补充, 那么留在学生心中的自然只剩下“寂寥”和“哀怨”的映象。

2、考试的指挥

如今的学习, 考试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现在的考试又“背离了母语、汉语教育的特点和语文考试的传统, 盲目引进西方的标准化测试, 使语文测试成了纯粹技术性的操作。”很多题目都有着固定的答案, 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人物的一些评价和看法。在这样的考试方式的指挥下, 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 学校的老师将各种人物的“特点”变为条条框框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完全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机械而单一的答案一遍遍地进行着巩固, 那些“躺在试卷上”的人物自然而然就“平面化”了。

再者这样的学习十分枯燥无味, 死记硬背知识点容易导致学生的厌恶情绪, 使他们失去了对于原本丰富多彩人物进行理解的兴趣, 这样就不可能再去挖掘人物更深层次, 更多角度的东西。

3、教师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各方面都在效仿前苏联, 语文课堂也不例外:“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分析文章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色”。教师经常将教参上的中心思想或者对于人物的评价直接灌输给学生, 学生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如果有谁违背了教参上的中心思想、人物特点, 那就是离经叛道的行为。这种教学模式一直维持到了新课程改革时期, 虽然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对问题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但现在绝大多数老师学生时期都是接受的“苏联模式”教育, 在不知不觉中会把当年的一套带到课堂中去。

另外一点就是教师自己对于一些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难免会把自己主观的一些认识灌输给学生。比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 可能由于老师对于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的厌恶, 就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将王熙凤的“奸诈、狡猾、逢迎”进行无限地扩大, 将学生的思路往自己原有的理解上进行引导, 那么如此课堂下的学生就只能“爱屋及乌”了。但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将王熙凤作为自己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人物, 因为她的精明与能干, 如果在当今的社会是绝对的“女强人”。如果老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文章, 就会扼杀学生许多多元化的想法。

4、中国人“贴标签”的习惯

“贴标签”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比喻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 只根据教条对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个名目。”也不知道这个词从何时起源, 但给人贴标签这种做法在历史上随处可见:纣王是昏君、暴君;尧、舜、禹是明君;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李白是浪漫无羁的诗人······这导致人们很容易把事物看得过于简单, 举个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来说:电影放映的时候, 半途来看的人总会问影片中的某某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坏人”便是标签。其实在实际生活中, 哪有什么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所以学生们在接触课本中的人物时, 便会有意无意去给那个人找一顶帽子戴上或者找一个标签贴上。

二、如何让课本中的人物立体化

1、教科书的编写

首先在选文的时候, 尽量尊重原文, 删改以后势必会加入编者对于原文的理解, 更加不能明显地加入编者的主观感受, 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草船借箭》。其次在单元的编排上, 不能牵强地将几篇文章按照某一主题结合在一起。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将《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等文章编为“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主题单元, 其中编者将《陈情表》编入, 就是想让学生体会祖孙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将“孝顺”与“李密”牢牢地连在了一起。但熟悉《陈情表》背景的人肯定明白, 这其实是李密身为前朝官员, 不想为当朝效力的一个借口, 体现了一个“忠”字。到底是更“忠”还是更“孝”无法说清楚, 这要学生自己去品味。相比而言人教版教材则把《陈情表》按文体列入了古代散文单元, 这样便不存在上述的问题了。第三是在课后习题上, 编者不能因为自己的理解而设置有暗示性的题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三题则设置得非常好, 这道题为学生提供了作者三种可能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思想感情的确立会牵涉到对文中部分人的价值判断, 所以学生对于寿镜吾老先生的评价也会根据自己的感悟而多元起来。另外就是对于名家篇目的一些选择, 一定不能局限在特定的一种风格, 这就使学生对于某位作家的理解过于狭隘。比如杜甫的作品应当添加早期一些意气风发的作品, 即使不作为讲读课文, 设置链接作为拓展阅读我想是十分必要的。

2、考试的变革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在逐渐废除标准化考试, 就连它的发源地———美国也为了扭转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急剧下降的局面而呼吁废除标准化考试。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 标准化考试在中国大陆却得到了迅速的推广。“标准化考试只适合考察求同思维, 不适合考察求异思维;它只能考察思维的结果, 不能考察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人物就渐渐有了同一个特点, 而且不注重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所以每当做到关于杜甫的诗歌鉴赏题时“老弱病残、忧国忧民”这些词便频频用到答案之中, 就算是牵强附会也要加进去, 美其名曰:“知人论世”。现在的考试除了作文以外几乎都是求同思维的体现, 客观题自不必说, 主观题在评卷过程中也是“踩点得分”。学生在经过长期训练后会尽量去揣摩出题者的心思而不是作者的想法, 逐步丧失了自己对于文章本身的理解。立即废除标准化考试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在题目的呈现, 答案的设置上, 我们必须得下工夫, 把自由感悟文章的权利还给学生。

3、教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 语文课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一个活动。即使这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 教师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首先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一定要丰富,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果说教师自己对陶渊明的认识只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的话, 那么怎么能够让学生更加丰富地去理解陶渊明呢?其次教师要培养严密的逻辑能力, 自己对于一个人物理解非常全面, 掌握的资料非常多, 但这样也容易导致思维上的混乱, 无法有条理地让学生去掌握这些知识。第三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一定要避免自己的喜好, 做到公正客观地去看待课本当中的每一个人物。最后教师要有能力而又敢于去创造让学生自由感悟的平台, 这样学生才能有机会去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时吸取别人的经验从而将人物立体化。

4、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人物多元立体化地理解并不是说天马星空地去进行理解, 一定要避免相对主义的诡辩论的说法。比如在讲到武松打虎的时候就不能有武松不保护野生动物这样的说法。像这样明显错误的或者说是片面的解读一定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学生如何能去多元化地理解一个人物的形象, 教师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关键。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对每一个人物的评价也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正面的、多元的理解, 这样才能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国民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 .潘新和著《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上一篇:贫困原因下一篇:做好林业统计工作